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读中庸心得体会 1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常,然而越*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

  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读中庸心得体会 2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和,如果失去中正*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读中庸心得体会 3

  暑假里,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两本书。《大学》、《中庸》二书原是《礼记》中的两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宝贵财富。它们如两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告诉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虑而后能得”中我懂得了应该不断地自我革新,使人处于最美好的境界。知道应该处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坚定的目标;有了坚定的目标,然后才能心绪安定;心绪安定然后才能神志专一;神志专一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后才能获得最佳结果。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中我懂得了当国君的,要处在仁的.境界;为人臣的,要处在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处在孝的境地;做父母的,要处在慈的境地;与国人交往,要处在信的范围。所谓君仁,是说党领导的要把目标放在仁爱上,为民做主,为百姓谋利益;所谓臣敬,是说当部下的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所谓子孝,是说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孝敬,不仅仅是承担我们今天法律上讲的瞻养义务,而是子女的所作所为以及发展能让父母心安;所谓父慈,不是父亲包括母亲对子女像母鸡护小鸡那样的溺爱,而是要让子女受教育,为他们考虑久远;所谓交信,就是人与人交往以诚相待,不因关系的亲疏而增减。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中我懂得了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欺。就好比憎恶难闻的气味,就好比喜爱美色那样自然真实,能明辨美恶,这就叫自我感到愉快。从“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中我懂得了人对于自己所亲*或喜欢的人会过于喜爱,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会过于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过于尊敬,对自己所哀怜同情的人会过于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过于轻视。所以喜欢一个人同时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能了解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

  从大学中,我明白了“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道理;《中庸》中,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做过了头或者没有达到,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样正好,同时也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大学》、《中庸》,不愧是中国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啊!

  读中庸心得体会 4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常,*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读中庸心得体会 5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常常。*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衡态。

  读中庸心得体会 6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学*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读中庸心得体会 7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读中庸心得体会 8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读中庸心得体会 9

  《中庸》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常。*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在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读中庸心得体会 10

  最*读了《大学中庸》,感觉受益匪浅。

  大学的三纲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孔子的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出一辙,我了解了《大学》《中庸》《论语》等一些四书五经之间的联系,找到了根本,弘扬好的品德,弃旧向新,知道追求什么,边界在哪里,这些观点今天仍然实用,这是普适万物的规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和昨天相比有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进步,这个要求不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内心怀有敬畏,不断地加工打磨自己,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会达到至善的状态。

  一个善良的人一定不会自欺,不会为了利益刻意去遵守道德规范,而是内心都有底线,内心有准绳。一个善良的人会适时、适事的做事情,使自己圆满的同时也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善良的人也会遵循万物的规律,不失位、不越位,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围的人。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己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人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大学中庸》虽然寥寥数千字,但真的需要细细品读。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阅读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1)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实用十份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1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和的心态

  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

  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2

  《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它所论述的原则、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中庸》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现实境地出发,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的原意指的是什么呢?朱熹解释说:“素,犹现在也。”“君子”行事,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冒险行事,以期侥幸取胜。即使偶尔达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离中庸甚远。

  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不管你要走多远,无论千里万里,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从最低的第一级开始的。那么,中庸的运用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开始呢?《中庸》引《诗经》及孔子的话说:“《诗经》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始。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一个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其二,行而不倦的精神。《中庸》的“致中和”表现的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在实践中体现的原则,所以特别强调“行”。《中庸》举舜的事迹发挥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的作者认为,舜之所以为舜是因为他坚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调查研究,倾听周围意见,而且能隐恶扬善。对听来的意见善于分析,排除左右两个极端,就其中最合实际者,取而用之。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3

  *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4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常,然而越*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

  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5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常,然而越*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

  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高校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高校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校》,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高校》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天下。

  《高校》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学问,培育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7

  话说,道是不行以片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反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当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终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反思而得到,学*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德。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慧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乐观的思想要推举。

  擅长向人学*,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学问便加多,这才是胜利之人。懂得观赏别人的人,往往是成功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慧的人不是才智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当心翼翼,懂得爱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慧,可是,最终聪慧反被聪慧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反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行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中庸之道吧!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8

  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学校下发了阅读小册子,我借此机会认真对《中庸》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常也。”《中庸》作为*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

  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9

  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

  ——题记

  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10

  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

  ——题记

  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2)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 1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庸》是我国儒家的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原属《礼记》的一篇,宋代把它和《礼记》中的《大学》独立出来,同《论语》、《孟子》配合称《四书》。《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两兄弟俩在争一个苹果。母亲犯难了,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儿子,给谁?不给谁?――一人一半吧!

  这是大众所普遍接受和赞成的最妥帖最自然的解决办法。可大多数只知道这样做公*,使两人不至于打起来。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吃完自己的半个苹果就拍拍屁股走人,很少有人想到,有人愿意去从两个半拉的苹果核中悟道――中庸之道。

  “中庸”的“庸”说的是“适中”的道理虽然*凡无奇,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的确,“中立而不倚”,“过犹不及”这样的生活态度曾是千百年前的大学鸿儒所追求和坚守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求索中庸之道之中蕴藏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崇尚的均衡美与对称美。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很少能够有人实现它。如果能得到,一定要牢牢的抓住,做到孔子说的: “吾道一贯之”的境界。

  《中庸》卷尾引用《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的,而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那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如此说来,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地存在着,其实不然。人们常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这里的“隐”是一种纯粹的品格与心境的修为,一种最完美的、最优雅的自我控制力。当然,这非常地难,甚至可说无法抵达,即使是《中庸》作者子思也望尘莫及。让我们看一看《中庸》的创作背景:子思以说道传教为宗旨,周游列国。曾为鲁缪公之师。后困于宋,不得志,遂愤而作《中庸》。因此可以看出《中庸》本身就是一部在不中和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故而说明“中庸之道”更多时候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是人类难以突破的极限。作为一个*凡人,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天”或者世界、人类是有法则、有定律的,所以只要严谨、率真地做自己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违背规律行事,否则就是背叛和谐、自取灾难。恰巧,这正是巅峰对峙了数千年的孔孟、庄老两大国学屋脊最奇妙、最中和的一次共识。

  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摆在我们面前,他们有的活泼,有的调皮,有的诚实、率真,有的不爱写作业,有的上课调皮捣蛋,他们的性格特点多种多样,所以有时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当我们面对这些错误时,有时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伤害学生的学*创造性;如果我们换一种教育方法,采取一种*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我们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读完《中庸》,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我们有句座右铭:一切为了孩子!现在听起来忽然感觉有些激烈,缺乏中和。斗胆胡言一句,可不可从心开始,说成:一切为了孩子的感受!

  中庸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对于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积极重要的价值。借鉴中庸思想的精华,能够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会提倡和学*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值得我们深研。

  读《中庸》心得体会 2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总之,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读《中庸》心得体会 3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读《中庸》心得体会 4

  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

  ――题记

  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

  读《中庸》心得体会 5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三句的意思是去学*和修炼率性的道才叫做教。学*和传播幼儿、少儿文化很长时间了,因为当初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满意,所以才找到了现在的这种教育。

  教到底是什么?教育?还是教化?我认为教首先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像我经常对父母说,教育孩子就是一种自我成长。孩子是以榜样的力量,作为自己学*的基础。你希望孩子成为一种人,首先自己要具有这种人的品质,可能你不是这种人,但是你要为之努力。育就是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养育。那么教育就是教养。可是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把这两个词分开。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教养才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我们说一个孩子没有教养,会指他的家教。暗地里实际上是在责怪他们的父母。相对来讲教育的面积可能会更大,一个孩子教育不好,跟学校,跟父母,跟老师都有关系。化的字义是使性质或形状发生改变,就如同《大学》里把亲民作新民解释一样。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还是那句话,自己改变了,这盘棋也就变了。

  怎么能让自己做到化,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可以理解为:修道就是修身。让自己明白、发明、明了,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就会感知到自己的道,我们沿着这个道就会找到性,也就是我们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串起来就是我把《中庸》的整个第一句还是理解为方法论。它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图景,只不过这个图景更抽象一些。

  结合《中庸》的第一句和《大学》的理解,一个人具备的术,是在生活当中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绝对的。我身边的很大一群人,没有自信的原因就是他不具备所谓的一些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术的意义就不大了。我并不是说术没用,而是说它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单纯从天理的角度来讲,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的术都是枝枝叶叶外头寻。教化自己,去影响别人。境随心转,相由心生。送给自己,也送给每一个可以看到我这篇读后感的人。

  读《中庸》心得体会 6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常常。*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衡态。

  读《中庸》心得体会 7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和的心态

  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

  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读《中庸》心得体会 8

  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育。

  读中庸有感

  《礼记。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读《中庸》心得体会 9

  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反思而得到,学*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中庸之道吧!

  读《中庸》心得体会 10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3)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实用5份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1

  上周日犯错被老师抓进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释,因为在这里跟生活老师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什么是理?他们一直把嗓门大,我是老师当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师这俩字,禽兽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无耻到这种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话归正传,在008我利用多余时间,看完从小学到高中左耳进右耳出的三本书《论语》《大学》《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觉是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根,数千年来从未改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论语》《大学》《中庸》 读后感。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爱思想能够流传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扰他们,安安心心的种地,赚点小钱,一家人**安安,享受晚年,苦点累点没关系。可现实是残酷的,历史上总有那么几个喜欢闹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场战争下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老百姓,这个时候孔子就出现了,他认为统治者们应该以仁以仁志国,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护,而百姓也是这样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为大众所想,所以会受到老百姓喜爱和推荐,正好西汉时期穷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独尊儒术建议得到汉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经典流传于世,经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认为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才是仁,当然做些的都很难,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个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还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吗?

  从历史上的规律来看,好人几乎没一个好下场,刘备以仁义待天下,虽有众多民拥护,但最后仍是未统天下留终生遗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2

  很多人说进入了大学就开始步入了社会,既然步入了社会,就应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中发展。虽然我不太赞同进入大学就步入社会这个观点,但大学作为一个亚社会,我们大学生在这里学*、生活,就应该或多或少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而我们都知道《中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学*的。本着学*的目的,我读了《中庸》这本书,并写下这篇心得。

  在初读这本书之前,我曲解了“中庸”思想,将它与“折中主义”、“圆滑”划等号,无疑把它视为贬意词。但是,随着慢慢的阅读,我对“中庸”思想渐渐深入。“中庸”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古传承下来,是有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的。“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我们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等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对于“中庸”思想的现代解读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的人**益汹涌的物欲所困,追名逐利,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以破坏为手段,结果可想而知,误解、抛弃和毁坏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把本不该误解、抛弃和毁坏的思想和智慧否定了,其中就包括“中庸”思想的许多合理成分,如做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中庸”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法,对今天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仍具有极大的价值,而并非有些人所说的这已经跟不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变化了,已经老套了。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3

  《大学》是一篇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线,分别叙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其主要思想则是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并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国*天下”的理论。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接触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很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有点汗颜。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才能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能接*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不知道其中的内涵,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

  由*天下必先治理国家到致知必先格物,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作者给那些尚在启蒙以及胸怀大志的人提供了一条“有理有据”的成功之路,按照这样的道路行事,即使最终不能成功,但是人们的道德、素质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统治者的管理也将遇到更小的阻碍,无怪古今众多学者对它如此推崇。不仅仅满足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使得社会更加稳定,更让学术界在其中找到了灵感,完善了孔子的学说思想。 “治国*天下”,其中强调的尊敬长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民如子、谨言慎行、以民为本等等,无论是对领导者还是普通群众在今时今日仍然是我们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而使自己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不心正的原由。

  而《中庸》则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本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阅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这里儒家所说的中庸并非是我们所想的“庸庸无为、窝囊终老”之意。中庸是一种不激进过分也不怯懦保守的道,讲求凡事行之皆有“诚意”,根本必为“正心”,绝不极端,亦是一种修身之道。《中庸》开篇释义了“性”“道”“教”,其中“道”是不可以片刻不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了,就不能称之为道,例举了君子在无人之处独处之时也要十分谨慎,这种观点与《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极其相像。而其后述说的“中和”则是一种不悲不喜或者悲喜之间符合自然常理、不违法度的状态。只要达到这种状态天地万物的运转,人类社会的演替就“和谐”了。万事合乎礼法,万民安于法度,万载传承盛世。其中回归天道,去除外界私欲从而使天性充实起来。我认为,这种思想教化比之《大学》中单纯为了统治阶级而“发明”的思想更具促进人类发展的意义,其中诸多思考更多出于百姓的角度考虑,而非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感觉。

  读《大学中庸》,文中字字珠玑,包罗万象,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真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4

  说实话,只要和国学有关,和传统经典文化沾边,就觉得很高大上,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远,哪怕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尽管我曾经会很熟练的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很多内容。

  《大学》里提到“亲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觉得他们并不“亲民(跟劳动大众关系密切,亲*民众,接地气)”。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但每次读这些经典,就像探寻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宝藏,好像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触及其根本,有时更感觉自己只是看见了一棵大树的枝枝叶叶,根本无法窥见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广多深!

  所以,我喜欢把我学*经典并能从中汲取能量的过程称之为“扎根”。而阅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气。

  本书整体架构很简单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别解析了《大学》《中庸》两本书以及自己为其注解的缘由初衷。在忠实诚意的基础上有传承有创新有坚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蕴,精妙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两部经典作品的伟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和注解,看似简单实则精心。我想这种设计可以使适合阅读的读者年龄段无一不包。幼童可以素读原文,初学者青少年可以精读译文,积淀颇丰的**可以深入研读注解,可谓老少皆宜,深浅都可。

  本书在注解的时候,可谓用心极细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的译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没有含糊其辞的空间;我的注解则着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之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寻求的学*目标与修养指南。”而对于《中庸》傅先生的评价也是极高的。“人性之伟大、美妙与神奇,至此臻于巅峰,可谓止于至善了。”

  至于译文的准确和忠诚,注解的精妙和深广自不必说。众所周知,作为儒学经典,《大学》主要内容是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纲领,以及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条目或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中庸》则主要集中在讲“中和(中庸)之诚”,通过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达德(智仁勇)以及九经(治理天下的九个基本方面)的叙述,统一明和诚、融合尊德性与道问学而彰显天地之文。两书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表述,可以说对我们高尚人格的养成和深厚底蕴的建构提供借鉴和滋养。

  傅先生告诉我们:《大学》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样说?而《中庸》是修养德行的指导和方向,是让我们知道这样说是为了什么? 也就是说《大学》是为培养贵族子弟的从政素养而这样说。《中庸》这样说是为了实现《论语》中的“中庸至德”和《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大学》一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一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果我们把这三个说法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首先孔子为个人修养德行指出了必须到哪里去,也就是确定了“中庸至德”这个最高目标。其次《大学》为即将从政的贵族子弟指出了必须做什么,以实现“中庸至德”。他们必须彰显高明的德行,必须亲*爱护百姓,必须永不停止地去追求“至善”。要做到这三条,又必须做这些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另外《中庸》则在对“至德”和“至善”进行具体化的基础上,论述必须怎么做,才能实现“至德”和“至善”。所以,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傅先生为我们解读的两部作品的微言大义,那么我们的扎根之旅算是真正开始了吧。

  说实话作为一个初学者,我最初接触《中庸》,感觉它有点乱,没有较强的逻辑性。阅读本书,越来越发现了《中庸》的美。它既像一篇抒情散文,又似观点鲜明的论述文。第二十九章中“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不是酣畅淋漓的抒写君子的追求和情怀吗?《中庸》表达观点从不模棱两可、含含糊糊,而是斩钉截铁、明确利落。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观点可谓至清至明。另外有人说《中庸》还有一些悬疑小说的引人入胜。比如第一章讲了“中”和“和”,却没有讲“庸”。也许“庸”就是留在“中”与“和”之间的一个悬念。如果不能真正深深扎根下去,这些玄妙可谓深奥。

  经典,就是传承千年而不衰的精粹,是埋藏千年值得我们一再探寻的宝藏,是我们必须深深扎下去的根。

  扎根不仅仅是一棵参天大树的目标,也是每一棵花每一株小草的梦想,也是我们为了让自己更美好,为了让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不懈追求!

  就像宋鸽老师推荐阅读的《当务之急是“啃”读一本垫底的书》我想,所谓“垫底”的书就应该是像《大学》《中庸》一类的书吧。

  因为《大学》《中庸》之美,“四书”“五经”之妙,中华传统经典之博大,都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都是我们修养自身,振兴中华之根!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5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4)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10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使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书,打开了我们心灵的窗户,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教会了我们善良、勇敢、正直、向上,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

  时间过的真快呀!一转眼,女儿已经四年级了。在过去的三年学*中,每当女儿做完作业,或睡前,她都会看一些她喜欢的课外书。每当过生日的时候,她会主动要求我买书当作她的生日礼物。看到孩子如此热爱看书,这真让我感到欣慰。

  和女儿共读已经有些年头了,小的`时候是我读她听,再长大点识字后是我们一起读,你读一段我读一段,并会分角色声情并茂的来读,以激发女儿读书的乐趣!

  这一次,她的班级参加了一个“百班千人”读书活动,那是一个难忘的晚上,我们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年级小学生和家长一起共读《雪精来过》这本书。故事生动的讲述了:在一个来自南霞村的女孩土豆收留了一个心里邪恶的小妖精雪精-冰,而在永的帮助下,土豆战胜了雪精,拯救了她的家-南霞村。一天,她和小龙在一棵摇摇晃晃的只有一胳膊粗的树枝上抓冰凌,枝头突然哗啦一晃,土豆从树上摔了下来,等她醒来时,就发现了那个邪恶的雪精。第二天早晨,土豆发现南霞村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雪,雪越来越大,把庄稼都弄毁了,害的人们饥饿沮丧,雪精把他们变成了雪人,土豆看到了一切,明白了雪精是邪恶的。他发现了一只善良的神鸟-永,土豆在永的提示和帮助下,救回了家人和家乡。

  在我和女儿身临其境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互相纠正读错的音,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会产生很多的共同语言,也有了一起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台,让孩子大胆说出他的想法和观点。而且现在女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使用了班主任李老师介绍的好方法: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词好句,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把它画出来。

  还记得曾经有一句话:“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在女儿这个年纪,如果好好读书,就不会像第二句好读书,不好读书了。所以我们要把亲子阅读这个美好时光继续延续下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是有道理的,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我的孩子8岁了,我觉得他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不会读书,在这里作为家长,我觉得很惭愧,因为孩子是需要去引导和帮助的,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喜欢这个,就会这个,而是我们家长并没有把读书的乐趣传递给孩子,早在上半年订书的时候,孩子只是看着订哪种书可以得到什么玩具,书拿到手没有看,只是粗略的翻翻,而赠送的玩具却一刻不停的想着玩,总给我一种买椟还珠的感觉。

  学校开展读书周的活动,其实早在这之前,我上网上家长学校的时候,就看到了家长在孩子的一生中必须培养的能力,其中就有阅读的能力。这两周,只要有时间,我就和他一起看书,我们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喜欢看书,而是他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书中的情节,这些日子我们,我读一章,他看,他读一章,我看,我们互相检查有没有读错的字,互相理解学*书中的内容。有的时候,我都累了,不想读了,而孩子还是乐在其中,还想继续往下读。通过看这本书孩子说汤姆虽然是个调皮鬼,但是他勇敢,正直,有正义感。他也要做一个像汤姆那样勇敢,正直,有正义感的孩子。

  在一起起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1、孩子读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他不熟的字或者不认识的字模糊带过,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打断他,让他继续,当他读完理解时再去指正他。

  2、在阅读的时候,尽量让孩子用手指指着字一一的读,这样我感觉孩子不会在视觉上有拉下字的现象。

  3、读书的时候,尽量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要老是让孩子读完做一些书后面的题目,我买的那个书是每章后面都有题目的,像阅读理解似的,孩子会觉得很烦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4、当孩子累的时候,不要督促孩子快读,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他念两段。

  5、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我会准备一个本子,把优美的语句和孩子不理解的词语给抄下来,读后和孩子一起去理解学*。

  6、我感觉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你想想如果家长都不能坚持的话,更何况贪玩的孩子。

  以上就是我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请老师多多指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洋溢着新春喜庆的气氛中,属于孩子的第一个寒假已悄然离去了,我们从初春的气息中感受到了暖暖的春意,这不仅是春天的缘故,更是因为这个假期中有了书籍的陪伴。

  自孩子入金小就读以来,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书香气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读书使人高尚”。以前不知道给孩子读书能有这么大的好处,上幼儿园时的她认不了几个字,我也没怎么给她读过故事。上小学之后,听班主任李绍霞老师讲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时常提醒家长和学生读书、激发我们读书的兴趣。例如,定期填写阅读卡、推荐书目、写心得、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督促我们一直坚持读了下来,小学一年级前半个学期下来,童话故事书俊霏已基本上自己能读下来,有时还读得津津有味。有时我认为较难的字她也能认读下来,以至于某时刻我都怀疑她的能力。这些成绩是老师不懈努力的结果,在老师指导下的亲子共读也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工作原因,*时对孩子关心较少,但是这个寒假,我们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活动,每天挤出时间和女儿一起读书,在充满

  父子、母子亲情的氛围中,我们陶醉在书的海洋里,共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杂志《我们爱科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优质的精神食粮;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用两只兔子的形象表达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对爱的渴望,不仅使家长明白了孩子对自己的爱,也了解了孩子内心对爱的渴望;《一年级的花蕾蕾》使孩子明白原来上学这么有趣,让孩子轻松爱上学校,爱上学*!《小猪唏哩呼噜》让孩子明白他们要经历很多事情才能成长为一个善良、可爱、机智、勇敢的好孩子;《汤姆索亚历险记》告诉孩子们谁拥有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没头脑和不高兴》教育孩子们努力改正身上的每一处小毛病,养成好*惯,长大才能成才……

  我深切感悟到:亲子共读是一个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因为从孩子的角度看,它能让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对家长而言,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准确掌握孩子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孩子阅读中的问题,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育好孩子,还能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

  家长朋友们,让我们放下手机、PAD,关掉电视、电脑,陪同孩子,打开书页,开始阅读,点亮人生的`航标,激起智慧的浪花,搏击人生的风浪,奔向成功的彼岸!

  文章写得文采飞扬,从家长的角度详细的和大家共享了寒假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内容、收获和感受。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也写得很有真情实感,不失为一篇亲子阅读感想的范文。文章先写读书的重要性,再写学校老师在亲子阅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写假期自己和孩子读了哪些书以及这些书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最后从孩子和家长两个方面谈了对假期亲子读书的感悟。脉络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很值得大家学*。

  《王子与贫儿》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长相相似的爱德华王子和贫穷的汤姆偶然交换了身份,开始了他们的`“冒险”生活。

  在宫殿里,汤姆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失去了思想和行动的自由,甚至叹息一声,“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连我的呼吸都不管!”。爱德华王子感到人民的苦难是低人一等的,同时遭受了无数的嘲笑和羞辱,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最终在诚实的汤姆的帮助下死于九死一生

  助下回到了王宫,并成为一位仁君,让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

  故事以鲜明的对比讲述了王子与贫儿成长的动人故事,让我明白在成长中要学会宽容、感恩、自强,要做一个善良、正直、坚强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能轻易放弃,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要相信自己,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在与别人相处时,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多为别人考虑,要宽以待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诚信于人,做一个诚实、有爱心的人。读完这个故事,我要感谢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了我幸福的童年。同时我也决定要把今年买烟花的钱与压岁钱都捐给希望工程,让山区的孩子也能拥有一本这样的好书。

  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七、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八、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宽容伤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十、遇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十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十三、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时的生活学*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他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方法,阅读*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惯。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学*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我们的生活中,读书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惯。说起来其实挺琐碎的,我就简单总结一下吧。

  对于学校举办的“诵读新经典”,个人觉得非常棒。中华五千年,民族瑰宝不胜枚举,让现在的小孩从小了解自己民族这些灿烂辉煌的遗产,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知书达理,明辨是非。

  还记得我们家孩子刚刚背诵《弟子规》时,很多典故她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也是模模糊糊的印象,于是马上和孩子一起在家翻书上网查询。通过这样的学*,我觉得自己也受益匪浅,真的是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学*,共同进步。*时除了学校要求的课外阅读外,在不影响孩子娱乐健康的前提下,我还跟她订阅了《唐诗.宋词》,这是*古典文学的最璀璨夺目的瑰宝。只要孩子有空闲,我就和她常常在一起讨论分析。

  已经很多年没这样写文章了,孩子,我们一起努力吧!

  “亲子共读”就是以阅读为纽带,而阅读又是一种很好的学*途径。亲子共读有助父母—子女间的双向沟通,对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温馨、和睦、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家长的参与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从阅读中得到乐趣,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提升了写作能力。

  在“亲子共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贵在坚持。在学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后,为了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我每天固定了一个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使之成为*惯。就这样经常去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讲出来,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发表看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通过“亲子共读”,孩子的阅读兴趣变得浓郁了,阅读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让我与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情绪发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家长的我,能有这些领悟,还要衷心感谢学校,老师的用心良苦开展这样的“亲子共读”活动,亲子阅读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孩子的智力。孩子从小就接触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好书,能培养他们对书的兴趣,并进而从对书的兴趣激发起对学*文学的渴望,这对孩子的后续学*是很有益处的。

  书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当父母把它种在孩子的心田,再用耐心去浇灌,小小的种子就会爆发出勃勃生机,长成参天大树,启迪心灵,滋养智慧。阅读,是一种能给我和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有效渠道。通过一段时间的亲子阅读,不仅使孩子得到很大的进步,而且让我受益。孩子渴望认识世界,图书使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总之,作为家长,陪孩子多玩多读是提高孩子素质的一种方式。我很感谢学校组织了这样的亲子阅读活动,亲子阅读使我与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儿童文学的魅力,拉*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孩子也将在知识的海洋中开阔自己的视野。

  暑假看了一本书,《格林童话》。看完书,有很多想法。

  大家都知道这个《格林童话》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格林兄弟。

  这个《格林童话》里面有很多童话。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小红帽》,《青蛙王子》。这些是孩子们睡觉前应该听的童话。孩子们听着父母给他们讲的这些童话,睡着了。原来这些童话有催眠作用。我觉得是因为故事里的情节很美,孩子们幻想自己是故事的主角。想着想着,他们就睡着了。在孩子们的梦里,他们成了故事的主角,他们在惩罚邪恶!于是那天晚上,孩子们睡得很香。但是我在哪里看到的呢?从他们嘴角的幸福微笑!

  故事里的情节都很美。为什么?故事主要表现在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上。《白雪公主》的故事里,白雪公主被杀是因为她比继母漂亮。但是因为她漂亮,她救了她的命。之后,白雪公主被七个善良的小矮人救了。但也因为白雪公主的无辜,她被继母杀害了。但是因为白雪公主的美丽,路过的王子对她一见钟情,把她带回了皇宫,让她起死回生。白雪公主复活后,对王子一见钟情。于是,他们结婚了。从此,白雪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白雪公主的继母发现后,她生气了。这叫周而复始,周而复始。

  单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美好的,其他美好的故事我就不细说了。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一个道理:只要人以诚待人,不贪图荣华富贵,一定会有回报!

  首先感谢尊敬的苗老师组织这样一次非常好的“亲子共读活动”让我们和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更好的沟通、增加和孩子的共同语言、了解孩子的心里世界我们不断总结读书的经验,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家庭的读书方法。

  一、是固定读书时间。我们把每周六晚八点(40)分钟作为亲子阅读的固定时间和星期日下午带孩子到书城看书让她感受读书的氛围,在这个时段里,一起漫步在书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二、是选择读书姿势。我们采取了“依偎”的亲子方式,在舒适的床上或沙发上,让孩子依偎着家长,家长用手揽着孩子,不时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小脸蛋,营造具有浓郁亲情的读书氛围。

  三、是注意读书的语调。我们在为孩子读书时,避免*和的语调,注意富有表情地朗读,放慢阅读节奏。

  四、是做好导读准备。根据孩子的读书水*,将全书划分精读、选读、略读的不同区域,重点为孩子阅读书中的精华内容,因为阅读时间不长,我们一般是让孩子读一点故事书、少儿百科书和一些其它的科外书籍。有时会根据孩子的要求卖些她自己喜欢的书,还会让她读完一个故事或是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受、看法、意见和体会。增加读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五、定期带孩子去新华书店、图书馆、书籍比较多的地方,家里书籍有限让孩子的读书面更广更全面,了解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更能增加孩子的知识量和识字面。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就是和智者对话,读书是心灵的旅行。我们在亲子阅读中从被动读书慢慢转变为主动读书,亲子阅读正在成为我们一家人良好的*惯。以后我们会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激发孩子读书、求索和创造的热情,使孩子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在读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子读阅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家长和孩子共同经历着书藉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心情让家长和孩子贴的更*,彼此间没有隔阂,象朋友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可以零距离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更好的为孩子创造学*环境,家庭环境。孩子也在讨论的氛围中更容易接受意见和建议,而不会感受到压力和紧迫,自然会较好的成长。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千万不要奢望可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规则与*等”的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成长,包括身体的,感觉的,情绪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长,而不只是被灌输属于父母的认知和技能,那样的人生无味而无趣。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爱上读书,喜欢读书不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任务或负担。让她自己能更好的去认识这多彩而美丽的世界。

  最后再次感谢苗老师,也希望孩子能一直坚持下去养成爱读书的好*惯。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一座房子没有窗户。”在唐熠晨的成长中,书籍是她的好伙伴。从“小手撕不破”的识物图画书,到配上大图画的小故事,儿子的每天几乎都要与他喜欢的书在一起玩乐。我*时的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给孩子读长篇的故事,儿子看图书都得益于他的妈妈每次都是他妈妈讲着故事让他睡着,我总感觉缺点什么。

  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真正的迈进了学校的大门。看到顾老师和其他班里孩子的家长为孩子们制定的读书计划,我深刻的反省自己的不足,尽量抽时间与儿子共同读书,而不是让他独自一人读书,每次读完后都和儿子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故事说明的道理,记录孩子喜欢的话,喜爱的词。在此过程中,我的语言也渐渐丰富,与班内孩子们交流时,也能先想想怎样表达才能不空洞乏味,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通过这次活动,我有许许多多的感受:

  第一点是,“亲子”共读这个活动可以增加孩子和家长的亲密度。在看书的途中,孩子和家长就可以交换对书的看法和书中不懂得问题,不免得说说笑笑。在孩子的回答中,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对问题解答的水*知道孩子在学校学*的情况,更了解孩子。在家长的回答中,孩子可以学*到家长对问题回答的方法,更加亲*家长。

  第二点是,家长在陪孩子看书的途中,就好像自己回到了童年,像小孩子一样看许许多多的书,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享受书中得到的乐趣,陶醉在书的海洋里。

  第三点是,孩子和家长可以一同从书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可以共同进步,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多值得回味的瞬间。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5)

——读《孟子》心得体会(10)份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国学的智慧,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国学的智慧,就是中国的智慧,就是中国人琢磨出来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两天有幸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士林在厦门大学给我们讲授的'《孟子与中国文化精神》,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赵士林教授学识渊博,尤其对国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理解,他的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听了赵士林教授的国学讲课,让我们寻回了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由此,有如**会和收获:

  (一)正人正己,以德服人。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以德服人”。德育是治的教育中第一位在儒家政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还是第二位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归之。”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心服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假如自己不能按仁义道德行事,就会威信扫地,更不用说教育别人了。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由此认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勉励人们要以身作则。孟子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什麽不能统一的呢?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所以,从银行整体来讲经常进行道德教育不可或缺,让大家做到以德为先注重品德修养。从个人来讲,就要努力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大局、整体利益出发,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王权能够以仁治国。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刚”“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内心充实,道德完满的精神状态。也只有不断地完善,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常用孟子的这段话来激励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读这铿锵有力的警句都让我头脑清醒,使我浑身充满力量。感谢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总之,通过诵读《孟子》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经典不厌不回读,每读一遍就会增加一分对《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读《孟子》,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学*。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全理解一代圣贤的思想内涵,但毕竟给了我管中窥豹的启发,通过课程的学*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不像《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像《道德经》玄妙牵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孟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遭遇了“生不逢时”的悲剧,他始终盼望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理想在当时不合实际也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大概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对“君臣”关系,和对统治哲学的表达了。《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在当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鉴意义。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这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概括。《孟子》一书不同于《论语》语录体的体裁,而是通过一些系统的文章和行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体上概括起来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达: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我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暑假里通过读孟子,写孟子,我广泛涉猎了与孟子相关的资料如《史记》,《中国哲学简史》,对孟子的了解更深入和全面。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他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我们读读写写的孟子四章都从治国和做人两个方面都提现了这种思想。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一颗仁义之心对学生太重要了。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能做的。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既使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天不会把所有的好事都加在一个人身上,一切顺其自然,随缘就好。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贪多无厌终究会一事无成,甚至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有舍才有得,学会放下,才拿得起。

  “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更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

  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张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颗向善的心里。人生之光,是一颗宽容的心;岁月之好,是一份随缘的爱。懂得,才会不怨、不恨、不燥。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愿我们不忘初心!厚德载物!德行天下!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多么深重,乍担此重任,必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负孩子,不辜负家长才好。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了。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当我津津有味地读完《国学》时,妈妈看我对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给我买了经典国学系列书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认真地读起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为人恭俭,不侮夺人;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过则改之……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车胤囊萤”。

  车胤从小就聪明好学,非常喜欢读书,经常捧着书在书桌前如痴如醉地看,周围人对他都是赞不绝口。但是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晚上看不了书,心里很是苦恼。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里回忆着白天读书的内容,忽然发现一闪一闪的萤火虫,顿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找了一条很薄的手绢,把抓来的萤火虫放了进去,然后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认真的读书。

  用这样的办法,他读了很多书,长大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虽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们一定要像车胤一样刻苦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还说过:国君与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统一天下,反对兼并战争。在经济上,发展“仁政”就必须“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xx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孟子是摆脱了孔子的羁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讲人性,讲仁义,讲建功立业,讲“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讲“仁者无敌”,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然而,孟子终归是太完美无瑕主义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一个狱官,也许他并不想**,但这“**”就是他的工作,他能为不**而饿死自己——“杀”自己吗?就像一个士兵,也许他每天都在祈祷和*,是个和*主义者,但双方一旦开战,他便不可做个后退的懦夫!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离娄上),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孟子会讲一系列的治国口号,治国方略,会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决方案来,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观君王饱民腹,顺民志,但纵观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宝鉴却在战国风云的时代黯然失色,不是别的,只因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要不怎么说,一个人愈是人类,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时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个时代。因为他的言行并不是准备给这一时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这些广告当作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为所言也许不是那时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气味,所以他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独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顽固不化,疾恨社会上淬的“异学怪论”,他痛惜,他辩论,他惆怅,他不*,但是一个没有实权只体力行的传教士如何能改变这混乱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诸己。

  努力修养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业救国,一步步,脚踏实地,禁欲好“人之不为”,从而实现“人有所为”,这睚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子是伟大的,他已认识到世间最虚伪最脆弱的傲慢莫过于国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于根本,空想连篇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如若一个人为***家,民族而傲慢,正说明他于本身是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他用普照的阳光来遮盖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话,他就不必求助于和他的千万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资本了!

  孟子的最终思想还是回到“人”上来了。人这个自我独立的思想主体是被几千年来所严重忽略的,焚书坑儒,***,这些努力遏制人类思想,禁欲人类欲望的工具,钝化,麻木了人之所为人最根本又最崇高的权力。将“大欲”、“大功”、”大利”这些全民性的东西强加于个人身上,让人做“不能”又想为的事,最终的结果是:全面提升导致了全面挫败。人们在“无能”面前注定了他必然失败,无数失败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格,只是萎萎地道出了“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6)

——读《高老头》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在一声声绝望的惨叫中,为女儿“奋斗”了一生的“伟大”父亲,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离开了他那两位贪得无厌的女儿。甚至没有看到女儿的最后一面。

  日记

  女儿的背叛,一无所有的下场,并不是谁使高里奥变成这样的,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连着他那“带有几分情欲”的父爱。

  这种父爱实在有点可怕,为了能让女儿快乐,自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乍一听是有些令人感动,但这种付出若过了头,就有点乐极生悲了吧!为了能让女儿进入到上流社会,他不惜拿出全部财产作嫁妆,为了女儿能幸福,任由女儿搜刮自己的财产。为了女儿能快乐,不惜余力帮助女儿做些违反伦理道德的丑事。为了女儿,他可以不择手段为女儿铲除一切后患。他太爱自己的女儿了,爱得*于疯狂。

  与其说拥有这样的一位父亲是一种幸福,不如说是一种不幸。原来清纯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熏陶下,变得污浊。原本简单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引导下变得自私;原本善良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启发下变得可怕。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爱的力量吧。

  还有一种东西不能逃脱干系,那就是——钱。钱是最有用的,但也是最无用的,是最善良的也是最肮脏的。情节的大起大落都离不开钱,正中了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读完了《高老头》,有太多太多的情感直冲大脑,但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这种父爱有点可怕!

  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在那个时代的巴黎,人们大多奉行这么一种原则:什么都得靠钱来衡量,感谢之事应该废除,由于感谢而产生的德行是不应该有的。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应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钱买卖关系。

  就如同文中的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革命期间卖面粉赚了一大笔钱。他在女儿出嫁时一人给了六、七十万的家产,自己只留了五六万作养老金。而结果是怎样呢?两个女儿渐渐对父亲产生了厌恶,把他赶出了自己的圈子。她们以父亲为耻,盼着父亲早一点死去,但表面上却说出种种托词来假意地安慰他。因为她们知道他再没有什么可以给她们的了。她们像是一个吸血鬼,在喝干所有腥甜的血后,老人只留下一副又臭又瘪又干的皮囊。

  儿女都是父母养大的,女儿的所作所为,无情地斩断了把父女束缚于天然手掌的血缘的羁绊。它像是一阵风,无情地吹走了掩盖在摇摇欲坠的稻草下的冰冷的钢筋铁骨,露出狰狞的表面。她们不在乎他是不是她们的父亲,现实的利益早已把她们那一点点良知给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然而高老头他会看不出来吗?不,他也早就知道女儿们心底的小算盘。这可怜而善良的老头对此是那么失望、孤独,他为此可以说是已经肝肠寸断了。但无论女儿怎样做,怎样一次又一次的令他失望,他的父爱却是永恒的。当他听说他的女儿在外面欠了大笔债务的时候,他宁愿把自己最珍惜的银饰卖掉为女儿还债,也不愿让女儿为此伤半点脑筋。那银饰可是他最值钱的东西了!卖了之后,他哭了,但他这样做并不能换取女儿的心。她们的心早已沉底,再捞不上来了。只能说,高老头最可悲的不仅仅是被女儿抛弃,一辈子生活在孤独绝望中,更重要的是他的善良、他无私的爱,在那个年代注定得不到回报。那是生不逢时的悲哀。

  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也是高老头唯一的朋友,那个原本正直善良的拉斯蒂涅,后来也因禁不住上流社会和金钱的诱惑,蜕化成不顾一切去弄钱的野心家。“他看着坟墓,洒下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这是神圣的感情在一个纯洁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一滴刚落地便立即飞到天上的眼泪。”这滴眼泪在那个金钱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可是在这滴真诚的眼泪过后,“他贪婪的目光停留在旺多姆广场的柱子和安伐里特宫的穹顶之间,那里便是上流社会的区域。面对这个喧嚣的蜂窝,他眼中熠熠放光,似乎要把那里的蜜汁一口吮尽。”所以,那个时代不是对人善就会有好报,只有谁更无耻,更厚脸皮,谁也就能爬得越高。

  这本书写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落,一个伏盖公寓里发生的故事,而是在社会各个角落不断重演的悲剧。从拉丁区与圣乌尔索城关之间的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无处不在发生着这样的悲剧。它抹去了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无视人的任何情感。说到这里,倒不经庆幸起来,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真心希望那些悲痛与无奈能真正地伴着高老头的离去而永远埋在那座无人问津的孤坟里。

  金钱可以干什么?金钱可以买回自己想要的东西,它是万能的!最起码在19世纪法国沃盖公寓的房客及与其相关的一些人眼中,确实是这么认为的。高老头和他的女儿们,就是在金钱统治下的可怜的人。

  高老头把他一生的爱与财富都给了他的女儿们,最后才发现她们早已成了金钱的奴隶,而高老头最终也悲惨的死去。但高老头这样慈祥的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原因之一,高老头过于溺爱他的两个女儿。高老头是个面条商暴发户,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于女儿身上,让她们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她们的要求也一定满足。但高老头却没有教会女儿如何报达父亲的养育之恩。高老头的父爱太过深沉,也太过卑微。因为高老头无限地付出,无私地为女儿奉献,导致他的女儿无节制的从他身上取走财富。

  原因之二,高老头的女儿爱的不是父亲,而是父亲的金钱。当高老头刚发了财的时候,女儿一个个跑到高老头身边,甜甜的叫着“爸爸”,亲切地与高老头拥抱,寒暄了几句就开始找各种借口向高老头要钱了。而高老头这个可怜的父亲却还沉浸在她们甜甜的叫声中,想都不想就答应了她们的要求。等着为可怜的父亲不再有钱满足她们的要求时,在她们眼里,父亲不再是父亲,并且与他断绝了来往,她们不再去看望高老头。一直到高老头合眼,他也没再见到深爱的两个女儿。

  然而,会有这么多寒心的事情发生,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这些人在金钱的统治下早已没了人性。她们眼中只有钱,有钱就能拥有一切。“钱能买到一切,甚至买到女儿。”高老头临死前发出这样的感叹。此时在他身边的就只有一个叫欧仁的大学生。而他的女儿一个有事不能打扰,一个在睡觉不能叫醒。似乎她们的事都比父亲的生命还重要。这种做法有一点人性吗?她们的心恐怕早就被金钱埋葬,空剩一个只看得见金钱的去壳吧。

  一个金钱统治的世界,一个没有人性没有温暖的地狱,高老头就这样被榨干,被抛弃,在见不到女儿的折磨下死去。

  掩卷沉思,不仅在19世纪的法国,就是在如今的社会,也会有人为了钱不顾一切。但是,钱值得我们这样做吗?它真的值得吗?

  《高老头》是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凄凉而又悲惨的故事。

  高老头是一个好父亲,他给两个女儿每人80万的陪嫁,却只给自己留下8000~10000法郎的年金,他以为女儿总是女儿,出嫁之后,他就等于有了两个家。谁知道,不出两年,这对宝贝女儿双双将亲生父亲赶出了家门……

  读到这儿,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两个女儿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毫无人性的冰冷心肠的痛恨。她们难道忘记父亲的养育之恩了吗?高老头把一切的心血都倾注在女儿的身上----给她们找最优秀的家庭教师,给她们找最有教养的伴读小姐……谁也不会想到他竟然会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赶出家门。

  高老头临死之前,哭天喊地地想见自己的女儿最后一面,但是,这丝毫也改变不了女儿冰冷的心肠。女儿们为什么不肯来见他最后一面呢?因为,他已经没钱了呀!以往,只要女儿叫一声“好爸爸!”高老头就一定能够满足她们的心愿。高老头满以为女儿们很孝敬他,其实,女儿们真正孝敬的是他的钱啊!直到临死前,高老头才明白了这金钱可以让两个天真、纯洁的小女孩变成两个对父亲不孝、残忍卑鄙的女子。

  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十分之深,长大后,我绝不会像那两个女孩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亲的,我想,这世上还是孝敬父母的人多,而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本书讲的是高老头一生以来都很吝啬的故事,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吝啬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以我的经历来看,人可以很吝啬,但要看对方是否值得你吝啬。

  虽然吝啬这个词很可怕,但有比这个词更可怕的东西,那便是人。

  人这种东西,只要你看透世界,那么你可以看透世间的一切。

  你可以看清世间所有物质存在的利弊,但在你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你总要经历一番苦难与欢乐的决斗,但是你只要战胜这个决斗,你会发现人性的美好,在意个人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也许你只会看到一个人的或好或坏,只不过是单方面的,但是只要你长大了,你自然而然的会明白世间的道理,你会看清每个人的好与坏,即使是那种被旁人公认的“小混混”,其实你只要将心比心的帮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而言,也许是人家有什么不可告示的苦衷呢。

  所以说,人总是有那么要长大的一天,都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人这种东西吧,父母毕竟是第一任老师。

  所以,在小孩时期,父母肯定是要教育的,毕竟没有父母教育的孩子在被别的孩子欺负时总会时不时地带上一句“没教养的家伙”。

  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也许都不是这些孩子总结出来的,而是常听父母唠叨,然后就记住了可以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来气别人的孩子,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经历过惨不忍睹的人,你根本就不会明白,这是多么另人伤心啊。

  其实并不是这个孩子没有教养,而是他明明就是一个受害者。

  是他不强势,他不可以团结身边的力量,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条件。

  而且他很弱小,但即使像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有着忍让一切,包括妻子都可以让人霸占着,他都忍了,但毕竟有一句话叫“人善被人欺”,所以终究朝廷还是要处处与他为敌,让他非落得刺配沧州的惨样,所以说在那个既黑暗又霸道的社会里,即使是像林冲那种看似软弱无能,一再被监管逼迫得差点就命落黄泉的一个人都能被逼得上梁山,与朝廷终有一天反目成仇,那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还不都是人为因素的嘛。

  人这种东西可以很吝啬,也可以很善良,但不管是吝啬还是善良,都是要对人而言,人与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虽然总会有些不同之处,但又是大同小异的,因为你只要是人,都总会有那么一天是要为讨生计而忙得活里来死里去,到那时你想的一般就只有自己了。

  其实这样的人可以直接被叫做是自私,但到这个时候的你又可怜又可悲。有一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的可怜之处便是他为了生计忙得活里来死里去,他很勤奋,所以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的可恨之处在于他只会求田问舍,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是在一般的日常生活当中体现出来的。

  所以,读一本好书我仿佛交到了一个有益的朋友。读书,伴我成长。

  *日在家闲得无事可做,就到书店去淘了几本好书,《高老头》是其中之一本。

  高老头的原名叫高里奥,是一个面粉商人,十分有钱,家里原有两个女儿,一个是阿纳斯塔西,还有一个是苔尔菲娜,两个为了金钱不惜抛弃父亲的女人,然而即使是这样,高老头仍然深爱着她们,只要她的女儿一向他要钱,他就将自己的金质或银质的餐具拧成金条或银条,然后,拿到当铺去典当成钱,再给他的女儿们,他住在公寓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他的女儿,女儿成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唯一希望和感情寄托,他多么希望,他的女儿能来公寓看看他,哪怕只有一眼,然而等来的却是女儿们精心编制的两张要钱的大网,即便如此,这位可敬的老人还要在别人面前替他女儿说好话。这不禁深深地打动了我,原来父爱竟可以如此的伟大。

  与如此深厚的父爱相比,他的两个女儿就显得非常自私、卑鄙。她们不惜敲诈自己的父亲,使他倾家荡产,来使自己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她们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榨干父亲身上的最后一笔钱款,先是苔尔菲娜,她以丈夫即将破产为由向自己的父亲榨钱;而阿纳斯塔西以帮助自己的情夫为由向自己的父亲要钱,她们眼中除了金钱连一点点人性都没有。高老头临死的时候,两个女儿都不在他的身边,苔尔菲娜在睡觉,听到消息后,只是派她的仆人特蕾丝来看了一眼,阿纳斯塔西来了,但随后又走了,她是为了父亲的钱而来的,现在父亲没有钱了,她也就离开了她的父亲。

  有一种义无反顾的伟大叫爱;有一种毫无保留的无私叫爱;有一种伤痛欲绝的坚持叫爱。

  《高老头》一书主要讲述高里奥老头,一个靠发战争财而得利的面条商;为了爱自己的女儿,也为了使女儿可以过上好日子,可以更爱自己,他不惜用重金做陪嫁将两个女儿嫁给当时上层社会。虽然在这件事上他如愿了,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在他生死垂危的时刻,两个女儿都因种种原因没能陪他走完人生的尽头,陪他看完最后一次无限美好的夕阳。其中还参杂着青年人的社会转变历程,包括他们温情的遗失。还有一些其他人的行为串客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当时的社会“金钱取代门第”的变动,更让人觉得当时社会的残酷、迂腐与黑暗。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高老头那揪心的爱。

  也许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金钱的魅力,但高老头的所作所为着实让我感动,但与让我忏悔让我替他叫不值,虽然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可是高老头对自己女儿的爱,爱我看来未免太过荒唐了。金钱真的可以买到一切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靠金钱来维持的关系可以久远吗?

  我觉得高里奥先生应从实际出发去爱她的女儿,而不是让金钱隔膜了亲情。看着他为女儿们付出那么多,可结局却要几个酸穷的大学生来送终,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抽动了一般,隐隐作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痛什么。或许在为高老头叫不值,也或许在位天下所有的义务反顾、毫不保留的爱而屈服吧!

  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无尽的、没有结果的“勒索”。父母更应该反思一下,不要让溺爱成为扼杀亲情的毒药。

  我不知道金钱维持的关系能否久远,也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伟大的爱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切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但是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的想一下到底我们都遗失了什么,到底又是谁弄脏了纯洁的`爱……

  吵架后女孩子要分手,男孩子舍不得,现在两人关系闹得有点僵?她发现生活一切都变了,变得使她每天都仿佛沐浴在春光之中,每天都仿佛置身于欢笑之间。每个人都知道,秘书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次的球拍,如果人生的起点不高,可是当自己努力的利用现有的资源,锻炼好本领,遇到好的,不好的,都能从容不迫,如同一个成语,能屈能伸。

  记忆中,这部伟大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人与人之冷酷的金钱关系,读来让人震撼,同时也为巴尔扎克对社会的深刻揭露而慨叹。

  故事发生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主人公就是高里奥老头和拉斯蒂涅,此外还包括伏脱和鲍赛昂夫人。这四个人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金钱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它诱人堕落,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它导演出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高里奥原是面粉商。大革命时期,他趁灾荒年搞囤积,大发了一笔横财。为了让两个女儿攀上一门好亲事,他把自己大部分财产分给了她们。可是,两个女儿眼里只有钱,不过两年,就把父亲从自家赶出来,可怜的高老头不得不去租住破旧的公寓。20年间,他把自己的心血和财产都给了两个女儿,可最终却像被榨干了的柠檬壳一样被女儿们丢弃。直到死,两个女儿为参加舞会都不愿见自己父亲最后一面,让他含恨而终。这样的社会,哪儿还存在道德理想?金钱才是全社会的统治者,得之者胜,失之者败。而作品另一个主人公拉斯蒂涅,更是经历了一个堕落的过程。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之下,他的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贫富差距不断刺激着他的欲望,最后抵不住金钱的诱惑,走上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作品中所描写的这些世态炎凉,让人惊叹,促人深思。

  谁能够说当今社会不存在这样的事实?多少人一旦走向社会,就禁不起金钱和各种利益的引诱,最终充当了金钱的奴隶。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偷盗抢劫......不都是为了钱吗?可是最后落得什么下场呢?不过是整天的恐慌,度日如年,最终还要面对阴暗的牢笼,遭世人唾骂。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不小心,落入了金钱的圈套呢?为什么要被它牵着鼻子走呢?难道我们就不能主宰钱财吗?能!当然能。“钱不是万恶之源,只有当你过分地,自私地,贪婪地爱它时,它才是万恶之源。”可见只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正视钱财,堂堂正正地做人,就不会陷入金钱的泥沼。

  这本书,不仅令我记忆深刻,而且还让我从中明白了,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对生活过于苛求,好好的珍惜身边所拥有的。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唉!完了,我见不到她们的了!她们!娜齐,但裴纳,喂,来呀,爸爸出门啦……”初读《高老头》,看到的是父爱。细细咀嚼,读到的是罪恶。临死前再见两个女儿一面也是一种奢望,这就是父亲对女儿的全部溺爱所得到的报偿。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7)

——读简爱学生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世界名著《简爱》。小说的主人公简爱是个孤儿,但她是一个不甘**、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她那纯朴善良的高尚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简爱的母亲原是一位富家小姐,她爱上了一个穷牧师。他们不顾亲友的反对结了婚,富家小姐的父母因此和她断绝关系。他们结婚后一年生下了简爱。但是就在简爱出生的那年,她父母因感染流行风寒去世了。简爱成了孤儿,被送进了孤儿院。之后她舅舅把她接回府上住。但是不久舅舅也去世了,她舅母经常欺负她,在简爱10岁那年把她送到一个慈善学校。她在那地狱般的学校生活了8年,还当了两年教师,之后到桑非尔德府当家庭教师。简爱长得矮小,并不漂亮,但她聪明伶俐,正直善良。不久,主人罗切斯特爱上了这个无财无貌的简爱,简爱也爱上了比她大20多岁的主人罗切斯特。在教堂结婚那天,有人揭穿罗切斯特还有一个疯老婆。简爱明白后便毅然出走,离开了这个她深爱的人,流浪了两天两夜。在她快要饿死的状况下,奥利佛一家救了她,还帮她找到一份工作――乡村教师。在这期间她继承了叔叔的财产,成了十分富有的人,还意外明白奥利佛兄妹竟是她的亲戚,她主动提出将财产与他们三人*分。最后,她回到桑非尔德府,发现那里已成了废墟。听别人说,那里发生火灾,罗切斯特为了救别人被压断了一只胳膊,眼睛也瞎了。简爱明白后不顾一切地找到罗切斯特,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齐。

从简爱身上,我看到了她正直善良的完美心灵。当她突然明白自我能够继承2万英镑成为富翁时――要明白她当乡村教师的年收入才30英镑,她显得还是那么*静,没有过分的激动。而当她明白在这世上还有几个亲人――正好是救过自我的奥利佛兄妹时,却高兴得简直疯了。她主动提出把遗产与奥利佛兄妹三人*分。多么慷慨大方,一个不为金钱所迷惑,把亲情和友情放在第一的人啊!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当她回到桑非尔德府,发现那里已成了废墟,听说罗切斯特为了救别人被压断了一只胳膊,眼睛也瞎了时,她不顾一切地找到罗切斯特,去安慰他,照顾他,还毫不犹豫地选取了他,跟他幸福地生活在一齐。多么纯洁、多么高尚的感情啊!

整本书写的就是简爱一个灰姑娘的人生经历。一方面,她在追求自我的幸福,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第二个方面,她又在捍卫自我的人格和尊严。这个故事,能够说是一个灰姑娘的的奋斗史。她在追求一个基本的权利:*等。

  读简爱学生心得体会 2

★ 名著简爱的阅读心得范文

★ 阅读简爱读后感笔记

★ 好的读书总结心得10篇

★ 班级读书活动心得体会10篇

★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10篇

★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体会10篇

★ 寒号鸟读书心得10篇

★ 课外书籍阅读心得大全10篇

★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体会10篇

★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通用读书心得10篇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人,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人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人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人。

简爱已作为独立的人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的生活。

简·爱是一位*凡的女性,父母的双亡迫使她过早的受到与同龄人不等的待遇,寄人篱下的生活也让简·爱更清楚的看清了这个社会,不过幸运的是简·爱在寄宿学校里找到了影响她一生的朋友——海伦·彭斯,这使得简·爱拥有了正直、高尚、纯洁,让她的心灵没有受到污染。

《简·爱》向世人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生的价值=尊严+爱。简爱是位具有*等和独立意识的女性。她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和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世人皆*等,在那个年代,能够诞生出一位如此有思想的女性实在是不容易。

当罗切斯特欺骗了简爱后,简爱为了尊严而决定离开,简·爱追求*等与自由,可以说《简·爱》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有很多女读者在这个相貌**,过早饱尝人生辛酸、却始终没有失去与生活搏斗勇气的简·爱身上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读简爱学生心得体会 4

有一本书,它叫《简·爱》,它让我认识了宽容大度的海伦·彭斯;自强独立,追求*等的简·爱,更让我受益匪浅……

在简·爱小时候,由于自己父母双亡,被里德舅舅领养并在盖兹黑德府住了下来。可她的舅妈和表哥表姐们总是对她另眼相看,觉得她根本不配来到盖兹黑德府,便歧视她,欺负她……那时的简·爱十分追求*等,虽然有各种不满,但还是忍受着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一生的财富,它能激励人们,鼓舞人们,让人们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勇向前……小时候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挫折,也是简·爱长大后性格发生巨大转变的一个原因。

在简·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里德太太将她送往劳乌德学校进行学*。简·爱却和她性格恰恰相反的海伦·彭斯作了朋友。那时的简·爱脾气暴躁,还很倔强,而海伦·彭斯却安静得如一潭沉静的水。但最终,她们并没有分道扬镳,海伦·彭斯身上宽容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简·爱,让简·爱能够学会去包容别人,理解别人。她们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进步。说明,与怎样的人交往,就会被怎样的人所影响。正如古话“*朱者赤,*墨者黑”。好的朋友会让你受益,使你成为更出色的自己;而不好的朋友,只会让你变得更加糟糕。

简·爱长大以后,学会了感恩。一天,里德太太患病在床,简·爱仍跑到盖兹黑德府去看望她,并照料了她两个星期。简·爱没有记恨小时候里德太太对她的歧视,也没有因里德太太对她不满的语气而生气。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感恩里德太太当年收养了她。人的一生,要学会感恩,要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不是只想着别人的不足之处,而忽略了他们身上的优点。

《简·爱》这一本书,通过对简·爱这一生的叙述,让我们明白要懂得感恩,理解别人,包容别人……

  读简爱学生心得体会 5

寒假里读了《简爱》这本书,我感触颇多。

简爱父母双亡,生活在一个对她的尊严无情践踏的环境里,而这磨练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然。在一个寄宿学校中,简爱从她的好朋友海伦那里学到一种内在力量——忍耐。后来简爱来到了男主人公罗切斯身边,她的正直,高尚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而他的真心,让简爱感动。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人应具有反抗精神;当简爱说“我们是*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我很欣赏简爱的独特个性、思想和顽强的自尊心。虽然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但是她拥有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外在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顿时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她勇敢的坚信:“我和你的灵魂是*等的。”

简爱自幼失去双亲的疼爱,还经常受到收养她的舅妈及其子女的歧视与欺负却能如此顽强独立地生活着。而我呢,爸爸妈妈把我捧在手里疼爱,养成了我的任性,不知足。每次父母说我两句我就不高兴,虽然我知道她们是为我好,可我总觉得他们很讨厌。读着简爱悲惨的童年生活,再联想到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我便会想也许简爱经常会独自一人在想:“如果我有父母该多好呀!”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加倍珍惜这份父母的爱。

《简爱》这本书,塑造了一位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不向命运低头的女性。这本书深深的进入我的灵魂,影响着我的精神世界。它告诉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作出的努力,就会冲破重重困难,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让我更加珍惜父母的爱。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扩展8)

——读《童年》感悟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在这个时间充足的寒假里,我阅读了高尔基先生写的《童年》这本书,感受非常深刻。

  阿廖沙的父亲因病去世,他的母亲又离开了自己,阿廖沙不得不跟随外祖父外祖母一起住,外祖父天性野蛮狂暴,动不动就打高尔基,有一次还把高尔基打得失去了知觉,家里还有两个争财产的舅舅,关心他,爱护他的只有外祖母。但是,由于一场大火,他们不得不搬去其他地方住,甚至租房住。母亲再婚了,但是继父经常赌博,赌输了全部家产,他们家就这样衰败了。母亲去世后,阿廖沙也没有再去念书了,他出去工作了,外祖母也去世了,外祖父穿着破烂的衣裳整日在大街乞讨。

  我认为阿廖沙的童年非常可怜,他用真情景叙述了自己的悲壮童年,这本书写的内涵丰厚,耐人寻味,让我看到了一个富有家庭走向贫困衰亡的全过程。阿廖沙拥有一颗纯洁而阳光的心,他被这样的环境磨练,百折不挠,不受影响,始终保持一颗正义、美好的心。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部分,讲述一个叫阿廖沙的孩子的童年故事。

  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大,他四岁丧父,跟着悲痛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暴力的外祖父家生活,处处遭到外祖父的毒打。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太多了残酷的事情。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天哪,按照这样的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里,被甜水泡着,被金钱堆着......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但拥有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贪婪地奢求更多。

  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深受感悟。

  这本书的主要资料是:讲述阿廖沙从三岁到十一岁的童年生活,在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阿廖沙的外婆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就把他带到了外祖父家,阿廖沙的外祖父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大阿廖沙还打她外婆,最终他妈妈又找了一个男人成为阿廖沙的爸爸,随后他妈妈去世了,阿廖沙走向了人间。

  此刻,我感到:阿廖沙很坚强、勇敢和正直,并且充满爱心,不论遇到什么事都沉着应对,最终解决了问题;他的外婆很善良,并且乐观,不论在什么情景下都护着阿廖沙,心中充满了无私的爱,他的外公对阿廖沙十分的严格,并且他既暴躁又乖戾,还是个既贪婪又自私的一个人。

  此时此刻我想对我们说:“我们此刻不缺吃也不缺穿,不像阿廖沙那个时候,要啥没啥,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完美的时光,不要让时间与我们擦肩而过,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今天,我读了《童年》这本书的4、5、6篇,感触颇深。

  《童年》的作者是高尔基,其实这本书讲述的是孤独儿童“我”的成长过程中的故事。这本书以一个孩子角度来看整个家庭和社会。而“我”从小就生活在外祖父家,但外祖父家却是一个充满仇恨,令人窒息,笼罩着浓厚小市民气息的家庭。但我从外祖父家看到了整个城市的缩影。

  第四篇其实是写出了19世纪末的苏联对知识分子非常得蔑视,对名利却都疯狂的追求。其实也描绘出了俄国社会小市民阶级的堕落性。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篇,因为此时的俄罗斯人由于贫穷,由于生活单调乏味,都喜欢拿痛苦来开玩笑,玩弄痛苦,常常像天真的孩子似的,遇到不幸也很少为之感到惭愧。在这样的社会里,外公家的打架早成了家常便饭,天天打,天天闹,打发着日子。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童年》。

  它是高尔基写的。四岁丧父,跟随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中。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东西,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两位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吝啬、小气、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每天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吵,从善良与邪恶之间,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与他相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幸福的:没有痛苦与斗争,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

  就从这一点上看来我们就与阿廖沙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我们拥有了许多,但是我们还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间更好,更多想要的东西。是啊,我们经常对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用顾着让父母为自己遮风挡雨,从不用独自在“人间”闯荡。现在,我们应该悔过曾经的奢望,不再浪费任何东西,学会珍惜现在所有的一切便足够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