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

首页 / 心得体会 / |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1

  一、识字写字教学

  看了《新课标》之后,我对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明白我们所说的识字写字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教学,应该贯穿小学甚至初中、高中各年段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识字中、在阅读中、在*作中体现着字词教学。字词教学体现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一步是识字教学,得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认读字词。

  而识字写字教学不仅仅是认读,正确的理解也相当重要,对于字词的理解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重点字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来理解词语;拆字、组词法来理解词语等等。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字词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具有发散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做一个词语游戏——生字开花。即:根据生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多组几次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由这个生字词可以想到哪些成语、哪些古诗句、哪些俗语警句等等,这样孩子们由一个生字可以积累好多新词语,认识好多成语、俗语、古诗、名言、警句。这样的字词教学,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

  识字写字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运用。所以,在字词教学中,不仅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读,正确理解,丰富积累,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能用一个词说一句话;能连用两个词写几句话;能用更多的词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甚至用给定的几个意思毫不相干的词语、句子等写一篇小练笔等等。

  二、阅读教学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重视通过课内的朗读、默读,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是读出味道、读出乐趣、读出所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而 “读”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体会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可

  以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达到训练的目的。采取示范读、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读”这种行为与课文的内容,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不是为读而读,而是用读的方法训练学生经历一个由“自己读——学*读——练*读——个性读”的提高过程。

  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空间与时间,让孩子去读、去想、去悟,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活动过程中,及时圈画出重点词句,在书中空白处记下自己在自读中的感受及认识,用不同符号标记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达到自动探究、主动发现的目的。启发学生读读、想想、划划、议议、多读多想多体会。剔除与重点无关紧要或易读懂的部分,突出重点的教学,突出自学方法的点拨,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智能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拥有新的头脑,新的思维,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培养拥有新头脑、新思维的个性学生而努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

  学*和使用语言是一种能力,它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训练。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语文课程还是数学课程,甚至是音乐美术课程,处处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值得探讨、交流的内容,这就为学生的语言锻炼提供了实践*台。以口语交际课程训练为关键.从《听说训练》到《口语交际》,尽管形式与内容都有大角度的转变,但它们的根本宗旨都是培养学生能聆听他人表达、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惯。它要求教师要认真上好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为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扎实有效的基础。于是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语文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同时,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都编排了人物对话交际的训练内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凭借语文教材,加强语言表达训练,以课堂教学为*台,训练学生规范表达。

  除此之外,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在课内外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语言交际的热情。以校园活动为*台,创设交际情境,促进学生表达个性化,由于依托教材的口语交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与见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致使学生的表达只能停留于一般的口齿清楚阶段。因此,学校、班级、教师、学生之间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形成学生个性表达的大舞台。还可以开展读书活动。由班委商议制定活动时间与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内容 。

  四、教师的心理素养

  其实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分,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努力加强学*,改善自身心理环境,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都是不利于教学的。所以,要主动承担难度较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总之,对工作、对生活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克服负性情绪对自己的困扰,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经常进行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乐观地生活,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2

  从“李白故里江油”来到千年古城阆中参加“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的培训,辛劳、兴奋而又期待。“未知的都是朦胧的”,当在开班仪式上我们的指导老师班主任为我们先容了一位位有着各种优秀头衔的专家时,我熟悉到自己有幸加进了一个专业、规范、有着先进理念的培训队伍。这十天的的培训必将改变我语文教育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刘永康教授是我以前在川师读书时的老师,时隔6年,再一次听刘老的专题讲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我熟悉到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那么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有做到这些呢?我想到的是:厚基础,广才学,薄名利,远物欲,乐在其中。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观摩到刘老的示范课。来自成都盐道街中学的卿*海老师,不止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快乐的十八种技巧”,“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策略”,更为我们上了一堂幽默的、新奇的、发人深省的作文教学示范课“纸随心飞”,当学生的出色文章在课堂上呈现时,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原来“头疼”的作文教学可以这样上!

  睿智的韩军老师,让我们见识到了来自中国顶级中学(清大附中)语文教师的风采:在质疑中辩词义,在思考中排语序,在快乐中练展叙,在分析中写题记!在这堂示范课中,我们初步熟悉了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理念:真实、自由、个性;学*了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方法:举三反一、“咬文嚼字”,美读吟诵,化意为字,真实自由,重文写白。极具亲和力的美女老师王君(人大附中),为我们上了《我的叔叔于勒》,并做了《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的专题讲座。让我熟悉到:我们整天都抱着教参,瞄着中考往教学,毫无新意。实在,语文教学可以是王君老师这样:细腻又深刻,美好又真实。

  出国留学中学的特级教师,优雅的静老师用涓涓细流般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初中语文课程模式探究》,使我心中原本迷雾般的`新语文课程模式豁然开朗,同时更加熟悉到:只要落实好了新语文课程模式,学生无论是语文素养,还是语文成绩,都会不断进步。

  成绩和创新性语文教学并不相悖!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细腻又深刻,美好又真实,新奇又严谨的,是布满人文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是启迪学生聪明,引领学生理想的。是啊,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努力学*,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从头做起,有自信,能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当然,还要感谢西华师范大学的几位老师:**老师,孟川老师,邓春琴师等等。你们真的辛劳了,想余下的几天学*会更加的出色!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3

  *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通过学*,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 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

  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为主,合作探究学*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方法。为此在*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切实地做到在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4

  *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通过学*,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

  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为主,合作探究学*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方法。为此在*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切实地做到在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5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

  主动探究的学*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己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时的学*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也是一个促进。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1)

——中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

  中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 1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 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

  主动探究的学*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时的学*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也是一个促进。

  中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 2

  *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通过学*,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

  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为主,合作探究学*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方法。为此在*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切实地做到在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中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 3

  新课程的改革,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确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要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初中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打好基础。通过学*,我的评价观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创新的主人。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水*,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树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标要求,认真学*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有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采用目标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按照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爱好为出发点,尽量设计贴*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有内容和有方式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初中语文与他人交流,发展用初中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阅、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学*并使用初中语文,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和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效率,最终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重视学生学*初中语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效果也将越好。要注重过程,区别对待,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初中语文及其文化、对初中语文学*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语文学*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过程和学*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加强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奠定基础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设计探究式的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设计提问的活动,让学生们先讨论,再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以求做到共性统一,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目标和学*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形成有效的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体现课改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在新课程基础上科学地整合并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们应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我们的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用浅易的初中语文来表达,提高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用初中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学生开口。创造真实、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学*初中语文。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信息媒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现行的教材极富德育意义,它图文并茂,每课时无不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奋学*、养成良好*惯等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是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热情。

  总之,通过学*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遵循的应该是掌握工具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多彩而悠久的祖国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受益终生的教育。

  中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 4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第二,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达到相应的语文水*。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内容挂钩,与学*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 5

  在这几年之中,课改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亦如百花齐放。“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是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综上所述,学*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于情境中轻松学*。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探究学*以人为本。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的过程,教师则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2)

——对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五)份

  对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1

  今天专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对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2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新课标下,从“综合性学*”到“跨学科学*”——20xx年版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增加了以学*任务群形式呈现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部分,也以与原来的版本不同的四类语文实践活动来表述。20xx年版的语文实践活动领域与前面两个版本的语文学*领域,“识字与写字”是一致的,阅读与鉴赏基本对应了“阅读”,“表达与交流”对应的基本是“写话/*作/写作”和“口语交际”。

  显然,20xx年版中的梳理与探究板块的目标指向,比20xx年版“综合性学*”板块多了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第1条关于字词的梳理与探究。20xx年版的“课程内容”部分的六个学*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的第二学段描述: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和呈现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的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20xx年版课标提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语言能力”。20xx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而不仅仅是“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这就是“跨学科学*”与“综合性学*”最直观的区别。原来,没有了“综合性学*”,是因为有了“跨学科学*”。

  为什么要强调“跨学科学*?

  生活和工作常识告诉我们,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是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仅仅运用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力所不逮的。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不是按学科划分的,融会贯通才能生存、生活和创造。重视跨学科学*,是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参考各国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实现学科内部的有机结合和学科外部的融通,突破学科界限,是一种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倾向。通过寻找、发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主题、能力等维度的深度关系,建构跨学科学*立体化网络,可以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跨学科学*不仅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内容的.应然选择,也是各学科的应然选择,这在《语文教育课程方案(20xx年版)》中有明确的表述: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以往的“综合性学*”,“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跨学科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学*活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围绕学科内外、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跨学科学*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

  对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3

  20xx年8月26日、27日,我按时参加了太原市教科研中心组织的新课程、新教材音乐教师网络全员培训。本次培训的内容可以说是去年新教材培训的提炼与补充,包含了音乐教材修订总体情况的介绍、音乐鉴赏修订介绍与教学建议、歌唱修订介绍与教学建议、合唱教学法指导、音乐与舞蹈舞蹈表演教学法指导、戏剧表演教学教法指导、音乐与戏剧模块课程简介与教学实践,以及刘梦颖老师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何佳洋老师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乡村音乐》,还有薛晖老师的对这两节课的专业点评。

  孙红成博士指出这次湖南版教材的修订是根据课标的修订展开的,课标中指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建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以此为依据,设置了高中音乐新课程,即由六个基础课性质的必修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及与之关联的拓展课性质的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还有以校本课程为主的选修模块构成。孙老师以音乐鉴赏中的《1812年序曲》、歌唱中的《绒花》、合唱中的《茉莉花》、《茫茫云天》、合奏中的《爱我中华》、音乐与戏剧中的《主角与配角》等课为例,从框架结构、内容选材、问题导向等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湘艺版新教材,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新教材结构清晰、选材经典、贴*实际等特色、特点。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音乐教研员薛晖老师,就《音乐鉴赏》和《歌唱》两个模块的有效实施入手,为老师们分享了如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感悟、审美和评价能力等有效策略。音乐鉴赏模块中,薛老师从初高中音乐教材的对比与关联、目标的定位、教材教法、各单元编写意图、教学实施建议等方面讲授,并结合各单元有代表性的课例,如《音乐与时代》、《古典与现代》、《巴洛克音乐》、《绚丽多彩的汉族民歌》、《梨园百花》等,最终为我们总结出高中音乐鉴赏的实施策略,即紧靠单元主题组材、明确教学目标、凸显音乐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表现、多运用比较欣赏的方法等。薛老师的精彩讲授与解析、引导我们紧跟其思路,学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课例中的教学思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值得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借鉴的。

  歌唱模块中,薛老师从目标定位、教学策略、存在问题、歌唱模块中的“欣赏体验”、发声指导、各单元框架结构及设计依据、演唱的方法及风格特点、情感的表达、舞台的表演实践、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讲授,结合经典课例《情韵悠悠——感受民族唱法的魅力》,还加入多个小视频、自身的示范演唱、流行唱法的尝试等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歌唱》模块的实施只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拓展内容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歌唱教学,逐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演唱、表演能力。

  魏伟国老师的《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法指导》讲座,讲到了找到拍点、左右手的配合、各种起拍(整拍起拍《对花》、后半拍起拍《让世界都赞美你》等)、不同情形的收拍,总谱的读法、以及以实际作品为例引导我们学*了各种拍子的打法,如二拍子《太行山上》、《渔歌子》;三拍子《沃尔塔瓦河》、《神圣的战争》、《卖花生》;四拍子《本事》、《大海啊故乡》、《凤阳花鼓》、《蒙古人》……魏老师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我再次领略了指挥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训练学生、指挥手势、歌曲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跟着视频学*、练*,切实纠正、解决了自己很多的问题,受益匪浅。

  熊康老师的'《音乐与舞蹈、舞蹈表演的教学法指导》讲座,为我们呈现了《音乐与舞蹈》教材修订前后的对比,通过视频展示教材内容,确实可以感受到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按照舞蹈学科自身的结构进行了很精细的调整。她为我们推荐了当代舞《士兵与枪》、现代舞《也许是要飞翔》,展示了自己学校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十八岁的天空》,通过熊老师的系统讲解,我们感受到新教材重新构建了以音乐舞蹈文化为主线、融合舞蹈作品欣赏、舞蹈表演实践以及舞蹈创编为一体的内容体系。《舞蹈表演》模块是必修课程《音乐与舞蹈》的拓展与延伸,注重的是舞蹈表演,突出的是实践性。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湖南师大附中这一模块的开设情况,包括选修的要求、创作的历程、学生的编创和展示,教学测评模式(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都是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

  戏剧表演是把戏剧理论和表演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模块。孙成洪老师的《戏剧表演教学法指导》首先引导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整体的了解。这一模块的上篇以理论学*为主,引导学生对经典戏剧作品赏析,理解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认知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戏剧的品种、特点。下篇则以表演实践为主,用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艺术的表演与创编。下篇出现的小品、配乐朗诵、课本剧等都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对上篇的学*,已经对戏剧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基础上的。教学案例一《千斤话白四两唱——坐楼杀惜赏析》,既有理论的准备,又有实践的参与,最后的模仿,更是让这节欣赏课提高了一个层次。教学案例二《角色与七声音阶游戏——戏剧表演基础》,通过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唱熟音阶,唱出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教学案例三《爱的二重唱——配乐朗诵诗两首》,配乐朗诵可以说是戏剧模块中最容易上手,也最能让学生体验到表演的成功与快乐的艺术形式。孙老师亲自示范,激情朗诵,让我们知道了教师既要做一名有经验的指导者,更应该是一名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始终应时代之需而有所突破。罗月恒老师的《音乐与戏剧模块经验简介与教学法实践》着重为大家分享了长沙一中的“音乐剧体验式课程”。刘梦颖老师执教的《第十交响曲·江雪》,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交响乐队与古琴的结合、不同行当的吟唱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中西方音乐结合的魅力、不同行当唱腔的特点,以及现代音乐的特点、表现形式。何佳洋老师执教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乡村音乐》,通过动、唱、奏、听等一系列学生活动,由《什锦菜》到乡村音乐,由点到面,一步步落实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各位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收获了很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辛苦付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依托课标,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合理利用新教材,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尝试积极开展多个模块的教学。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我们也应继续加强音乐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勇于创新,不断反思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为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构筑更好的*台、提供更多的机会。

  对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4

  字字入心研课标,沈思笃行提素养。20xx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于今年4月份新鲜出炉,学校在第一时间为全体教师购买了新课标,暑假通过认真研读《20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和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全面、准确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下面结合自己*时的教学,浅谈自己学*收获。

  一、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惯”提出要求外,课标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此外,还在*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在板书给学生时,做到一笔一画,特别是低年级写字时,每一个字要分析字形、结构、占格,在每次教学时,要尽量留10分钟进行识字写字,只有保证充足的识字写字时间,抓好课上有效的时间,认好字、练好字、学好字。

  二、阅读教学重在*时。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侨情做作的腔调。在教学一二年级时,学生们爱唱读,把音拖得长长的,我想,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学生拖腔怪调的吼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把课本的课文会读会背,还要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好*惯。所以,低年级语文老师就该与家长相互配合,在校内、家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惯。

  三、*作教学强调儿童生活实际的连接。《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低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我对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用心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让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对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5

  8月26日,我参加了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线上培训会,培训会上,崔允漷、石芳教授就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整体解读和如何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进行了解读。蔡可教授则针对义教课标的整体解读和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聆听后,我收获颇多,现小结如下:

  崔允漷教授说:“新课标,需要新的教学和评价。”他强调新课标突出“实践”,鼓励学生像专家一样思与行。新课标中,有两门学科是首次进入,分别是劳动教育和信息教育。关于劳动教育,新课标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设计了清洁与卫生、收纳与整理、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10个任务群。小学中年级及以上每个学段都涵盖三类劳动内容。学校在任务群的选择上具有开放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类劳动内容所涉及的任务群中自主选择实施。

  通过专家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教育已经变成一门课程,作为教师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将劳动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勇于实践创新,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希望我们学校的孩子在劳动教育中健康成长。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在以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创设情境,运用智慧和技巧,通过开展有质量的言语活动,给学生们运用言语能力的机会。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效能,并能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热情”,播种表达、交流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这次培训将新课标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不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行动上的实践,为我们在“双减”政策下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会继续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力争打造更为高效的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3)

——中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实用五篇

  中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1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认真学*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提出自己的学*心得。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过程和学*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惯:

  (1)默读和“速读”*惯;

  (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惯;

  (3)置疑和发问*惯;

  (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惯;

  (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惯;

  (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惯;

  (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惯;

  (8)集体讨论的*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过程和学*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六、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

  七、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

  中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达到相应的语文水*。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内容挂钩,与学*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3

  我有幸参加了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收获很大。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师德的重要性,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的基本准则。着力追求教师的“第三境界”,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幸福的境界”。

  我深深地懂得,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从知识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的“促进者”,教师要想方设法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拓者”;同时,教师要由学*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作为教师,要淡泊名利。从学*中了解到,上海一位退休教师,把自己的一处住房以250万元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四川汶川赈灾。这是多么伟大的教师啊,她淡泊名利,视钱财如粪土。她真正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实在值得我们后学仿效。

  当然,对那些教师中的败类,我们要坚决铲除。我学*中,了解到,有些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做事不择手段,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如,一篇文章被抄袭25次,还有“公开课作秀”,考试作弊,拷贝论文等,这些行为,实质是师德的问题。为此,教师的确要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确实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时时处处警醒自己,一切名利都是“浮云”。要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境界,加强自身修养,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要真诚,要严格,要全面。要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要不断学*,尤其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要拓宽学*的界面,从而更好地让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也要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促进教师人格的升华。

  作为教师,要真正对得起教师这光荣的称号,要在教育教学方面下大苦功,切实搞好教研活动。要向教研要质量。我们知道,教研对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会在自己的教研中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断超越,而且,在不断自我超越中,教师有很大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注意几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直观印象。总之,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

  总而言之,通过学*,从思想上,从教育教学理论上,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相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力求活学活用,争取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更好的成绩,以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中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4

  新课程的改革,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确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要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初中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打好基础。通过学*,我的评价观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创新的主人。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水*,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树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标要求,认真学*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有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采用目标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按照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爱好为出发点,尽量设计贴*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有内容和有方式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初中语文与他人交流,发展用初中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阅、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学*并使用初中语文,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和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效率,最终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重视学生学*初中语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效果也将越好。要注重过程,区别对待,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初中语文及其文化、对初中语文学*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语文学*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过程和学*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加强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奠定基础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设计探究式的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设计提问的活动,让学生们先讨论,再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以求做到共性统一,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目标和学*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形成有效的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体现课改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在新课程基础上科学地整合并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们应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我们的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用浅易的初中语文来表达,提高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用初中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学生开口。创造真实、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学*初中语文。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信息媒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现行的教材极富德育意义,它图文并茂,每课时无不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奋学*、养成良好*惯等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是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热情。

  总之,通过学*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遵循的应该是掌握工具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多彩而悠久的祖国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受益终生的教育。

  中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5

  从前我几乎没有读过,现在却觉得像尚方宝剑一样的,就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读《课标》,怎么能知道给学生教什么呢?带着这样的认识,我认真读了《课标》。这段时间对新课标的`学*,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最全面的网站?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灵魂,建构世界观,重塑心灵。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理念,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样的道理,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和道德讲堂,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在准备赛教,特别害怕文言文的教学,当时唐老师告诉我,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热门思想汇报我将文言文的“文言并重”和“诵读为主”作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完成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落实双性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读只在浅层,还有很多的内容等待我去挖掘,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4)

——中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6篇

  我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学*。我珍惜这次学*的每一天,不放过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有关教育教学理念的讲座,还是走进课堂,听优秀教师给我们展示的常规课……自始至终,我都在努力地学*,力争做到不辜负学校领导的期望。在学*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学*又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是的,在培训学*的每一天都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火大学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

  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药”,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

  在本次培训中有幸让我们听到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激起了我内心中的心弦,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我一次次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着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为一个学者,他们那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让我感染!学生教学管理如何做?几年来的辛苦探索,留下太多的茫然与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教学的相关讲座,还是专业知识的授课,无论给我们上课的是知名教授,还是普通的老师,没有那一个不是兢兢业业的。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在这里就从听取的报告中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教师基本素质方面:

  一、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本来一直感觉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所以总是很放松自己。可是在我听完讲座之后,让我深有感触。我们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就是爱。爱他的学生,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的爱就是要帮助他(帮助学生克服成长的障碍,帮助他就要成全他,成全他拥有美好的生活,获得走向幸福的能力)”

  教授的一个个独特的观点真的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过多的关注的使学生的成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似乎也变得麻木,没有动力,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的一面;一个素质好的老师,讲课在差也差不到哪去。一个素质差的老师,讲课在好也好不到哪去”我对这句话是非常的同意的。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听到了教授的`报告,才知道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的一点是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但这样他们都同时读了许多课外的读物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也从中立志要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创造多彩课堂.

  教师就必须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尤其是在教学方面,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会上课单一.而是要有多种多样的课堂方式.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课,从而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在讲座中说:一堂课下来,教师一定要明白在教学生什么,学生发展了没有,改变了没有,学生走出教室与走进教室有无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仅是在备教材,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是否发展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要采用更多的学*方法、教学方法,这里说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单纯表面意义的活跃,而是要看课堂有没有深度,好的课堂应是有生成感,推进感的课堂,教师不仅仅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好要看学生能提升什么,突破什么?我们要使课堂变成思维的舞蹈者。同时我们还应该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革教学方法的.老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了.同时也不可能满足我们新一代的学生了.所以作为当代的老师不能只满足目前的状态.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学生。所以了就应改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学方方法。不能只是单纯的像以前那种教学的方法,我教你学。也不管学生会不会。现在要多学*。

  为人师者,必有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传到授业解惑”是我们的职责;“为人师表”更是我们的使命。所以,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必备的素养。

  在20xx年的暑期师德专题培训会上,郑建海局长作了深刻的报告,他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更是对教师们寄予了厚望。

  一、他希望教师们能增强“三感”,践行使命。首先,对学校要有认同感,包括认同意识、团体意识和。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把“教学”当成一项“事业”,用心经营,而绝非仅仅只是“谋生”的一份职业。其次,对学生的责任感,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对成长中生命的尊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值人生中对重要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通过他所接触的人、事、物而逐渐定型,而在这一阶段,陪伴学生最多的是老师,故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是老师,所以,在*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负责”的原则,以德为先,妥善处理。再者,是对职业的自豪感,包括发现职业的价值、寻找过程的幸福和点燃创造的激情。如此,才可使得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他希望教师在教书育人之中能提升“三力”即学*力、创造力和引导力。学*力包括把学*作为自觉追求、加强专业阅读及团结互助。《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的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如此他们才会自觉学*,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阅读量,并提升他们的团体意识。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在探索“以学定教“的新型课堂,并要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反思。创造,对于任何一个团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要保证课堂永远是年轻有活力的,就一定要有创新,在创新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汲取养分。引导力,包括引导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规划。引导者的身份,何其重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认真细致地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尽可能地为他们的美好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他希望教师在为人处世中能胸怀三心:爱心——博爱、尊重、宽容并严慈相济;耐心——尊重规律,认真倾听、学会等待;细心——关注每个教书育人的细节、每个学生成长的足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无“心’之事必不能成。尤其是教育教学,“心向往之”,才会有灿烂的阳光,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才能勾勒出美好的未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我有幸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愿修养品德,提升专业素质,尽己所能,使我的学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我曾无数次在自己的博文中写过,我最爱的季节是秋天,而在我最爱的秋天里,一次外出学*的机会突然降临,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美事了!

  当我双脚踏进新乡河师大校园的那一刻起,我觉得我年轻了,我觉得我像周围披肩发或者扎着马尾的大学生一样了,那就是,我也是学生了!

  茂密高大的银杏树亭亭如盖,正在悄悄变红的栾树容颜俏丽,法国梧桐上吊着的褐色小球球,像熄灭了烛火的小灯笼,挂在青青黄黄的叶子中间,藏匿在疏密有致的枝桠里。

  河师大,我来了!

  时间它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不知不觉间,在这里已度过七八天。在这几天里,我就像个新奇的孩子,懵懂的看着听着记着理解着成长着;又像一个贪吃的孩子,在这场精神的盛宴面前,无法控制自己的吸取着吞咽着消化着。

  从美丽惊艳的白秀娟老师引导我们感受幸福教育,幸福人生,到高深莫测的姜好敏老师教我们理性看待他人;从成熟稳重的邵光华老师为我们解读教师专业标准,到冷静从容的刘冬梅老师从法律角度给我们种种提醒;从幽默风趣的李占伟老师对经典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到端庄典雅的郭莉老师对说课艺术如数家珍;从淳朴厚重的刘新选老师走在时代前沿大谈课堂翻转,到温情大方的周枫琳老师倾囊相授作文教学法……

  原谅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风格特点,语言的苍白让我在知识面前束手无策,我只能俯首称臣,甘愿做一个虔诚的小孩子,把更多的东西装进我的脑海里,心里,希望随着我的理解,它们能渗透进我的血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渐渐把我完善,让我更快的成长。

  因为,成长与年龄无关,它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如果要问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老师哪些课程哪些理念的话,我想说,真的都很好,最喜欢的是白老师的幸福教育,李老师的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周老师的作文教学法,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要我谈谈对这三位老师的课的看法,所受的启发,得到的收获,我突然惶恐起来:新知蜂涌而至,我又怎么理得清说得明呢?可是,不吐不快的冲动,又让我按讷不住,那就说点最真实的感触吧!

  说心里话,我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教师这个职业,我从小到大的理想,也不是这样的。可是我敢说,教学十八年来,我也是像白秀娟老师那样真诚的,付出了全身心的,爱过恨过怨过冷过哭过笑过,没有白白走过。

  老师说,你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不是白白走过的,N年之后,上帝都会给我们答案。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无奈,比如,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太高,对我们的评价太低,工作很累,待遇很低,压力很大,学生难教,家长很难对付……可是,穿越这些黑暗,我们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走出痛苦,我们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告别孤独,我们一定能收获灵魂的深度!

  以后再遇到学生犯错,我不会动怒了,我也会选择一种让自己舒服,让学生温暖的方式处理了;以后再遇到困惑,也不会消沉悲观了,只要愿意想办法,总会有惊喜给你回报;以后再觉得自己贫乏,再也不整天追剧不撒手了,有太多的书籍等着我去翻阅……

  我也愿意试一试,带着灵魂,带着学生,找一条回家的幸福之路。

  思维极度活跃的李占伟老师,他的课让人沉溺,让人忘却时空的处在古今中外的经典里,回忆,感慨,无法自拔。时而接地气的谈谈现在没有温度的白色交流,快餐文化,时而高大上的引经据典,令我们彻底折服,再加上一些哲学的因素介入,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李老师的分寸拿捏得十分恰当,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我承认,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比其他人,会多一些情怀,多一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的气质。而同样,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你会得到更珍贵的回馈,就像某个时刻,你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你,而突然,当你读到了某个作品,里面有一些话,轻而易举就把你击中了,原来,你一直都有人理解……

  我一直没有中断过写文字,就是想寻找文字里的温暖。只是书越看越少,听了老师的课,越发惭愧不已了!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老师的困惑,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历程,才能看到一些效果。可是,中学里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总是敷衍了事,眼光短浅,即便有一些想法做法,也是浅尝辄止,以致于老师不喜欢教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而我,也一直想寻找一种作文教学法,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周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她从眼耳口鼻手这些五官作为工具入手,对物人景事这些对象进行感知能力训练,强调开拓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小小随笔,一周两次,学生由不愿意写,没东西写,到爱上写,写不尽停不下来,这其中的魔力,岂是神话?当然不是,里面饱含了周老师多少的付出啊!

  每周坚持和班上每个孩子谈两次话,全班的随笔每次全收全改,我问自己,我能做到吗?不能。我会偷懒,会坚持不下来,会痴人说梦一样有着很大的期望,却没有付出全部的努力。既如此,还抱怨什么呢?

  周老师不仅用文字点亮了学生的智慧,还点亮了我的心扉;周老师不仅用文字煨热了学生的情感,也煨暖了我的心。

  培训还在继续,心灵还在荡涤,灵魂还在净化。

  白天,在渭河的*,我穿梭在青春的脸庞中间,感受着回味着曾经的年轻;夜晚,在河师大的校园里,看一抹月色,吹一缕夜风,静静的走一走。

  希望我不虚度这段日子,希望银杏叶变黄的时候,雪花纷飞的时候,我收拾行囊,满载而归。

  在完成紧张、忙碌的高三教学后,我就参加了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组织的“高中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的教师培训班,在这6月11日——6月24日总共14天的培训学*中,我受益匪浅。

  在这将*半个月的培训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班主任陈庆芳老师,她不顾天气的炎热,天天到学校与我们一同学*,真是一位值得我们大家学*的尽职尽责的老师。在培训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班主任陈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与我们交流,与领导沟通,努力使我们的学*环境更加舒适,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

  那些为我们授课、与我们一起探讨文本的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同样不顾天气炎热为我们上课,他们遵守授课时间,用出色的授课方式为我们讲解、示范、指导,表现出了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无不让我感到钦佩,并将时刻鞭策着我不断学*,不断进步。

  在6月14日到6月15日这两天里,我们来到温州二十一中、温州中学这两所学校实践。我们观摩了刘伟等5位老师出色的教学,在与同伴的研讨交流中我提高了备课、教学的水*。

  这14天,既忙碌又充实,既疲惫又紧张。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收获是丰富的。我们进一步把握了新课标的精神,领会了教材特色,增强了解决题目的能力,强化了我们的专业意识。在这里,我聆听了各类专题讲座,这让我们开辟了新视野,使我们改正了一些曾经出现的错误观念,使我们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

  这次培训即将结束,我看一看自己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的批注,心中感到十分兴奋和充实。本次培训老师们的“点化”和“引领”,就像我们教师成长道路上的那一盏盏明灯,引领着我们向更明亮的方向前进。

  今天我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x老师的报告,我觉得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我的心被久久地震撼着、感动着。

  一、爱是需要能力的

  x老师是用心做教育的,虽然年轻,但提出的观点却是超前的。在班级管理中的观点和方法源自自己深入独特的思考,不是前人成果的复制。x老师提出:爱是需要能力的。想想我自己,有多少次是打着“爱”的招牌做出“不爱”的事情呢?当学生不愿意学*时,我也无数次逼着学生学;当学生学不会时,我也曾因为恼火而口不择言;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也曾多次进行批评,很多的批评都没有艺术性,有时甚至由此引起了师生的对立。想想这些,真的感到惭愧!爱学生是需要能力的,盲目的爱还不如不爱。

  二、在人的心灵上种满庄稼

  有个成语叫“无事生非”,一个人如果无事可做,他必然会生出许多的事非来。一个不爱学*,不愿学*的孩子,必然就会扰乱班级纪律,给班级惹来事非。所以梅老师提出:在人的心灵上种满庄稼,也不长杂草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会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多种动起来的*台,让每个学生时时有事做,事非自然就没有了。

  想想我们班那几个“惹事精”,就是因为“闲的”。他们闲着,并不是真的无事可做,是因为学*、劳动这类的事,他们都不愿去做,强制也不行,老师没那么多的时间看着他们吧,老师一离开就开始惹事了。梅老师告诉了我们方法,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布置给学生的事情尽量贴*孩子的兴趣点。

  三、利用人性的“虚伪”管理学生

  虚伪就是不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态度的行为。人性的虚伪也堪称是一种品质,虚伪是因自身的需要后天慢慢形成的一种品质,人的身上具备着多重品质,只是虚伪这一品质运用起来比较容易些。学生也有“虚伪”的品质:明明不爱学*,却愿意参加学*兴趣小组;明明不爱劳动,却愿意承包班级事务;明明自己犯了错,却去指责没有犯错的同学……“虚伪”,也不是一种完全不好的品质,人,有时也需要“虚伪”。重要的是一名班主任能看透学生的“虚伪”并巧妙地运用它,使它为教育服务。

  四、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人,只要时时刻刻有了一种向上的动力,他必然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努力向上。梅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很多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每天早上让学生背励志格言,班会课上“煽情”,借助班报影响学生,为学生过生日,周末的展示活动等,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激励着学生每天满怀激情,奋勇向前、向上。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5)

——中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新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达到相应的语文水*。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内容挂钩,与学*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

  主动探究的学*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时的学*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也是一个促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达到相应的语文水*。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内容挂钩,与学*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6)

——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5篇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新课程走*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动机、兴趣、*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的规律,养成*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今天专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新课标学*心得体会。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7)

——2022版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优选【五】份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课程目标、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的教学理念,让许多音乐教师在这轮改革的大潮中获得了新的感受与收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改观,音乐教学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新编教材给我们提供的音乐作品在思想、音乐形象方面都是接*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参与、表现潜力,这些为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的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学生产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惯;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惯,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与同伴交流的*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应用音乐的*惯。音乐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从*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音乐、学*音乐、享受音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领域,加强学*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过程中,对美术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能力,为终身学*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应通过美术学*,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和探究学*,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能力和水*,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音乐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不仅完善了课堂教学,也使音乐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学生是音乐课堂上的主体,而教师是辅助学生学*知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刑事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享受,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完全的带领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同样,兴趣是一切学*的最大动力,在理解音乐美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些音乐活动,让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仅体现在音乐课堂上,要让音乐长期持久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

  新课标中,增加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致。尊重学生的个体,注重个性发展,首先教师要去了解每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制定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师生间才能建立*衡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设计思路

  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们普遍都喜欢上音乐课。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如果总是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上课,学生就会对音乐渐渐的失去兴趣。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音乐实践中,可以将音乐知识、技能完全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将知识记得更牢。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音乐是广泛的,它代表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教师在上课中除了完成所教授的作品外,也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热爱祖热爱民族的意义。

  五、感悟: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学*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

  教师在学生学*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方式新的学*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自主学*就是自己作为学*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方式。它强调学*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它强调学*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方式。它强调学*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的最深感触。以下是我的一点认识:

  一、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授课水*,使自己的学生都能从我这里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二、做一名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很多学生都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所以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并且向成为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要利用情境、游戏等形式变的有趣,使学生喜欢。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8)

——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汇总五篇

  我反复认真地学*《小学语文新课标》,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矗。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矗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专题培训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领域目标。

  3、《新课标》强**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为此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的,不是教师个人行为。

  6、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7、教材是范例。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论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材的观念转向“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开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四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4、努力适应新学校教育教学要求。新教师、新学校、新学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环境,摸索出学生喜欢的课堂形式。本学期大概用了5节课,在教完新广播操的同时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发现男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女生对球类兴趣不高,但喜欢教师组织游戏活动,根据学生的这样特点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活动,高一年级学*效果比较明显。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掌握学*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惯,形成终身学*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以往在小学或高中教材内容,现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初中进行教学。例如:小学的一些技巧、游戏、高中的球类。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表现出积极、认真,学*效果好。

  我现在正在探究:根据学校的体育竞赛,确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让学生学与用结合,提高兴趣,进而形成学校制度,促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四、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1、体育教师素质提高的问题,一方面是学*态度,另一方面是学*时间。

  2、可借鉴、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少。由于是新事物,现有的资料,方法很少,许多教师都有这种疑问:新课程到底该这样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又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去探索、去尝试,形成的做法、思想,就是课改的经验、成果。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道远。

  4、因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评价方法灵活,体育教师想“偷懒”很方便。如何规范教师教学的问题。

  5、生成新课程的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校校本课程。

  总的来说,通过《新课标》的学*我清醒地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更应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加强学*,勇于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时代改革的特色!

  现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代,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语文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我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学*,在听了有关专家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我省专家关于选课、课程实施、案例设计等方面也作了深刻剖析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下面就这几天的培训,谈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喜爱的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教育的进步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应把握好课程改革这样的机会,使教育事业再创佳绩。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和形式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理念,三维目标就必须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要随着学生学*方式的改变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

  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实验知识点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物理,应该学*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慎密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学*,不仅是学*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好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了将来更好的学*,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同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的好群体。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依然是一个对学生仍能起到帮助,指导作用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地学*新的教育,教育方法,学*应用新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改善,分析其中的问题,并不断地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地把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地贯通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环境对象内容的变化改变教学策略,即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

  因此: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在学*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科学物理方法教育不仅是物理学科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主观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物理方法等于交给了他们打开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他们终生受益。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领域,加强学*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过程中,对美术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能力,为终身学*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应通过美术学*,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