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

首页 / 心得体会 / |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1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2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3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袁隆*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4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袁隆*院士不仅是中国的袁隆*,也是世界的袁隆*。

  ***说,袁隆*院士为科学界作出了表率,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德学双馨的科学家,他的永不满足的科学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易*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他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研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像袁隆*这样的专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袁隆*院士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着眼长远、奖掖后学、汇聚人才的团队精神。

  ***在座谈时说,袁隆*院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对国家和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绩。我们要在广大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向袁隆*院士学*的活动,使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继承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 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阅读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1)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 (菁华6篇)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1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览馆里,存有一份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珍贵论文手稿,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蕴含其中的“伟大精神”和力量永不褪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对高产水稻的执着追求,是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爱国精神。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带着“禾下乘凉”梦想的袁隆*,希望赶快研究出高产水稻,让人民远离饥荒,确保*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种子”。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黄大年、于敏、钟南山等新时代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和榜样。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于民的伟大精神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考验着我们在关键时刻和切身利益问题上能否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无所畏惧、迎难而上。

  对高产水稻的不懈研究,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在当时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时,袁隆*没有在权威面前畏缩,在挫折面前颓废。他依据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勇攀杂交水稻科学技术高峰,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科学技术愈加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大力弘扬袁隆*身上的这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调动全社会“不问出身”抓创新创造的精神,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对高产水稻的苦苦探寻,是克服种种恶劣条件的吃苦精神。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定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必定要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为寻找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每天7点出门,与之相伴的是水壶和两个馒头。如同大海捞针,他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再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用放大镜观察了无数稻穗后,他终于从成千上万的稻穗中找出那特别的一株。吃苦耐劳是*人的“传家宝”,是推动破浪前行、战胜困难生生不息的力量。要继承发扬“吃苦”的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2

  袁隆*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袁隆*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袁隆*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八旬的袁隆*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3

  袁隆*,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5月22日1:07时,袁隆*爷爷逝世了。听到这个消息,伤心极了。

  袁隆*爷爷91岁。曾任河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在学*当中,我听他说过,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也属于全世界。生命不息,我将继续追寻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听说袁隆*爷爷梦想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虽然只是一个梦想,但是袁隆*爷爷在不停的奋斗。袁隆*爷爷把这个事情看作了现实。。

  袁隆*爷爷在没有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时候,家里已经非常有钱。可袁隆*爷爷。从未享受。连剪头发也要去三五块钱一次的店里。虽然袁隆*爷爷家里很有钱,但是他不像那些富人一样奢侈,而是继续努力从事国家的事业。

  袁隆*爷爷这一生都在为国家的事业而努力奋斗。袁隆*爷爷是*的工程,也是全世界的工程,他从事水稻职业让我们所有人都吃上了美味的饭。连联合国也在纪念着他。不仅是*,还有其他国家也都非常的纪念他。让我们向他致敬,努力成为他这样的人。为国家而奉献。我们努力学*吧。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4

  5月22日是悲伤的一天,因为我们敬爱的袁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不只是整个长沙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整个*甚至全世界都感到悲伤。

  记得以前读古诗,有一首《悯农》,里面有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饿肚子的滋味。后来有一次和太婆聊天,她告诉我她们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饿肚子,还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很悲惨。袁爷爷也经历过相同的生活,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让*人都可以吃饱饭,*人的饭碗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袁爷爷和他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攻坚,杂交水稻大放异彩,亩产连攀高峰。时至今日,我们*人的饭碗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全世界受饥饿的人都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的好处。这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成就。

  可是5月22日这一天,袁爷爷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一定去了他梦想的天国,那里的稻谷一定长得都像参天大树,而他就在树下安静的睡着了。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不浪费粮食,好好珍惜时光,努力学*,争取长大以后成为想他一样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加油!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5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长沙下了整整一天的雨,天阴沉沉的……忽然,传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于下午1点07分离开了人世。

  他曾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大饥荒,他见过许多人吃不饱变得骨瘦如柴,最后导致死亡。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稻子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谷子比花生还大。为了寻找雄性不孕水稻,他花了20年时间,只找到了4株,后来还被人拔了,他依旧不放弃,坚持不懈。

  如今,因为袁隆*爷爷的`科技成果,*人终于吃饱了饭,而且把饭牢牢地端在了手上,为了解决世界其它人口吃饭问题,他还有一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沙漠、礁石上等恶劣环境下长出水稻,让世界人民不再挨饿。他的博大胸怀,让人钦佩。

  他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像他一样致力于助人为乐的幸福事业。

  我的眼前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金黄的田野中,稻穗低下头,弯着腰,突然,一阵风微微拂过,一股稻香扑面而来……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6

  在今天我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南日的报道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爷爷去世了,因为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1点07分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

  新*成立之前,我们*的粮食不多,袁隆*爷爷报考大学时候,他跟父母说他要学农,而他的父母一听说,傻孩子,学农多辛苦,你还是学别的吧,而袁隆*爷爷说了一句,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没办法,父母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袁隆*爷爷毕业后他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失败过无数次,当时他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不过多久,就不上了困难的事,他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不保障的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要为让*人吃饱饭而奋斗!

  从这天起,袁隆*爷爷一直在学农业的知识,也在研究粮食怎么能够保障。结果在1973年袁隆*爷爷终于研制成功了新的*也有了第一代杂交水稻。

  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您就是我们真正的英雄,为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难关。致敬!袁隆*爷爷。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2)

——袁隆*心得体会优选【10】份

  袁隆*心得体会 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4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心得体会 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6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心得体会 7

  国电集团和国电科环集团党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向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同志学*的活动,并下发了《袁隆*传》一书,我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开始翻看了这本以政治教育读本身份出现的书籍,但是,它传奇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事迹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将它读完。袁隆*同志的传记,他代表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质。

  学*袁隆*,首先要学*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党员,身处环保工程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电集团的环保事业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的环保产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兴国的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做实、做大、做强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第二要学*袁隆*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袁隆*心得体会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心得体会 9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顶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做出了杰出奉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决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准那么,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决、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表达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当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着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存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着“863〞工程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开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袁隆*心得体会 10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奉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那么。穿那么好干什么,外表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袁隆*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顶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效劳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

  作为科学家,袁隆*院士不仅奉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达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阔知识分子树立了学*的典范。

  作为奋战在环保事业战线上的一名知识分子,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地学*袁隆*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袁隆*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3)

——观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

  观袁隆*心得体会 1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观袁隆*心得体会 2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袁隆*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

  观袁隆*心得体会 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观袁隆*心得体会 4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观袁隆*心得体会 5

  2021年5月22日,这是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两位国之脊梁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位是“心怀一稻济世,但求万家粮足”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先生,另一位则是“侠志披肝沥胆,永怀医者仁心”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先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国士无双,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是大家学*的榜样,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国士无双是人生耐得住寂寞,在稻田中奉献一生,守住中国人的铁饭碗。“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为不让受苦挨饿的饥荒苦难再次出现,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他牢记三个任务:实现超高产、种植海水稻、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工作,日复一日下农田做实验。在实践基础上,以过人胆识和科学眼光投身基础科研事业,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筑牢中国农业之基石,成功实现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亩产911.7公斤,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杂交水稻造福全球,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他鼓励年轻人要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将年轻的自己投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强国征程中写下精彩的一笔。承蒙袁院士之恩,在未来,作为后备力量的我们,必是以知识为应用基础、汗水为苦干实干、把握好经验升华的思想火花、顺应时代大潮尽我所能,不惧人生路漫漫、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淡泊志弥坚,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国士无双是以学投戎攻难题,军人本色护国民健康,守住中国人的医无忧。“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从医七十余年,救治*两万肝胆病人,在工作中争分夺秒去奉献,那是生命终点的意义。他是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悬壶桃李满天下。他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他勇闯生命禁区,带领同伴不断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界的难题,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他时刻为病人利益着想,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主张为病人节约,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每每看望患者,也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他检查时主动拉上屏风,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用“父母仁心”在人生中写满“拯救”二字。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离黄泉。他的精神将会永远砥砺代代医者,不忘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游刃于病魔、刀除患精准,誓言从不悔、冰心在人民。

  年少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将牢记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心当在人民,医难无可挡。致敬“医食无忧”的守护者,以吾辈之青春,捍卫我盛世中华。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4)

——缅怀袁隆*心得体会(精选十篇)

  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院士。

  袁隆*,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电影《袁隆*》通过再现袁隆*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学*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 袁隆*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 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的一半即2 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人人都有梦想,可是,梦想是什么呢?其实,梦想就是或*或远的现实,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与付出,并且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才能实现梦想。而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邓亚萍从小酷爱打乒乓球,进入了省队打球,可就是因为身材矮小,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可她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挫折,而忘记了自己出发时的梦想,她化悲痛为动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她的梦想闪出耀眼的光芒,她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她的成功,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在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不仅实现了她的梦想,还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

  袁隆*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放弃了参军的'机会,偶然发现了特殊的稻株。从此,他不断研究水稻,经过他的刻苦努力与不懈地研究,他终于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他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为增加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会议上,一致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个研究出的,可他也告诉世界,中国人强大了。袁隆*的梦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饥饿问题,还圆了中国人民能够立足世界的愿望。

  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为了让祖国更强大,在美国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作贡献。回到祖国后,他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刻苦奋斗,在中国航天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让中国在世界上昂起了头颅,让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他的功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是他圆了中国人的梦想,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些,无疑都证明了只有拥有梦想,再加上努力的汗水,才能够走向成功。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而我的梦想和他们一样,有朝一日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从现在起,努力学*,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

  我相信有梦就会有期望,有期望就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努力地走下去,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最后还要学*袁隆*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袁隆*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袁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身上,懂得了*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们终将没有等到媒体的二次辟谣。今天上午,一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网炸裂,好在媒体随后进行了辟谣,直到噩耗再次传来,我们依然希望“这不是真的”。对袁老稍有耳闻的人都会明白,先生的离世是我们的哀痛,更是国家的损失。

  袁老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科学事业,他的生*也因此写满辉煌。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说誉满中外,毫不夸张。

  如果说这些荣誉的表达还不够真切,那么我们再用一组数据来说明。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3000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最终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义不言而喻。

  其实我们敬仰袁老不光是因为成绩,更因为情怀。袁隆*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他的奋斗梦,让他守护了“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这句话*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梦。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梦并没有结束。今天下午,长沙市民夹道送别袁隆*院士灵车,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这场面与“十里长街送**”异曲同工。大家打开朋友圈,总有几条动态属于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声音随处可见。“从今以后珍惜每一粒粮食”的质朴表达,像极了晚辈对弥留长者告别……民众的自发行动说明了一切。

  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把自己遍洒在祖国大地之上,也把他的两个梦余下的部分留给了我们来完成。始终端在自己手里,就算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能把农研的冷板凳坐热,但我们能做到光碗、光盘,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们此后都会做一粒“好种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接受采访的袁隆*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2021年5月22日,这是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两位国之脊梁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位是“心怀一稻济世,但求万家粮足”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先生,另一位则是“侠志披肝沥胆,永怀医者仁心”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先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国士无双,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是大家学*的榜样,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国士无双是人生耐得住寂寞,在稻田中奉献一生,守住中国人的铁饭碗。“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为不让受苦挨饿的饥荒苦难再次出现,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他牢记三个任务:实现超高产、种植海水稻、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工作,日复一日下农田做实验。在实践基础上,以过人胆识和科学眼光投身基础科研事业,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筑牢中国农业之基石,成功实现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亩产911.7公斤,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杂交水稻造福全球,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他鼓励年轻人要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将年轻的自己投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强国征程中写下精彩的一笔。承蒙袁院士之恩,在未来,作为后备力量的我们,必是以知识为应用基础、汗水为苦干实干、把握好经验升华的思想火花、顺应时代大潮尽我所能,不惧人生路漫漫、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淡泊志弥坚,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国士无双是以学投戎攻难题,军人本色护国民健康,守住中国人的医无忧。“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从医七十余年,救治*两万肝胆病人,在工作中争分夺秒去奉献,那是生命终点的意义。他是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悬壶桃李满天下。他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他勇闯生命禁区,带领同伴不断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界的难题,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他时刻为病人利益着想,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主张为病人节约,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每每看望患者,也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他检查时主动拉上屏风,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用“父母仁心”在人生中写满“拯救”二字。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离黄泉。他的精神将会永远砥砺代代医者,不忘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游刃于病魔、刀除患精准,誓言从不悔、冰心在人民。

  年少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将牢记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心当在人民,医难无可挡。致敬“医食无忧”的守护者,以吾辈之青春,捍卫我盛世中华。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5)

——观看榜样6的心得体会范本10份

  为深入学*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晚上8:00,我们共同收看了《榜样6》。在他们的身上,***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将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深入学*、深刻理解,在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应对能力。

  同全国的`青年学子一道,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认真学*科学文化知识,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提高综合素质,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力。

  今天,我们观看了《榜样6》节目。《榜样6》展示了全国优秀***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党组织的典型事例,一桩桩、一件件,发人深省,令人震撼,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在自己*凡的工作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凡事情。其中有我区“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同志,他探索“蹄腿理论”,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带头开展“围栏轮牧”。他让牧民脱贫,让草原变绿。

  见贤思齐,观看了榜样们的事迹,我备受感动、深受鼓舞。虽然他们面临的环境不同、从事的工作不同,但他们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作风、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这些都是每个***员必须具备的品质。我要向榜样看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向榜样学*。榜样给我力量、给我勇气、给我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履职尽责、坚定信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传承和发扬榜样们优秀的精神品质,坚守*凡的岗位,努力学*、加强创新,以服务群众和担当作为为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今天晚上8:00,我们聚在会议室内,一同收看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合录制的《榜样6》,这次的节目是建党100周年的特别节目。

  节目一开始,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背景,主持人缓缓走出。本期节目重点宣传“七一勋章”获得者和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典型事迹,通过典型事迹再现、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生动展现***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教材。

  通过今天的观看,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人的.坚定信念与奉献精神,我也将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为人民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榜样6》中,每一名优秀党员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他们的理想信念坚若磐石。弘扬榜样精神,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立“***”,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向优秀党员学*,向榜样看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榜样6》中的优秀***员,从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状况出发,学*理论,研究问题,最终与人民群众一起解决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赞誉。弘扬榜样精神,就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发展。

  勇于开拓创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一代代***人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更是一代代***人开拓创新闯出来的。《榜样6》中的优秀***员,几年几十年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敢闯敢干,带领群众做出了一番事业,走出了一片天地。弘扬榜样精神,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深入专研,想前人所未想,为前人所未为,以“钉钉子”的劲头,努力开辟新的发展前景。

  严守规矩纪律。严守党的规矩纪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榜样6》中的.优秀党员,坚守规矩意识,严守纪律底线,是遵纪守法懂规矩的典范。弘扬榜样精神,就要:遵循党的章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廉洁自律,联系群众,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人,他们的为民情怀、高尚情操,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合录制了反映全国“两优一先”典型事迹的专题节目《榜样6》。通过榜样让我认识了很多让人尊敬的人。

  他们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他们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尊敬,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榜样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可以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像郭力华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我也深深体会到一种师生间难得的和谐之情,在感动的同时,我又自己感到羞愧,同样身为人师,我却常埋怨工作的不如意,埋怨学生的调皮,埋怨家长的不配合,却忽略了自我反思。惰性越来越占据了我的大脑,我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是否还存有“对工作的热情”。郭丽华得知自己患癌证晚期后仍然未有过丝毫的黯淡,痛苦中,她选择了理智:绝不能万念俱灰,要靠治疗向命运抗争,要夺回自己的生命,重新回到她怎么也站不够的讲台。可是我呢?我有着健康的身体,却拖着一个即将瘫痪了的大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消极的思想占据了我的心,没有希望、没有信心、没有斗志,有的只是埋怨。

  学*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我很感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让我重新熟悉了教师这份职业,在如今的这个工作岗位上,我想我应该用一份真挚的态度去对待。我不能埋怨学生,不能埋怨家长,不能埋怨社会,我要拾起信心,鼓起勇气,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为深入学*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晚上8:00,我们共同收看了《榜样6》。在他们的身上,***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将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深入学*、深刻理解,在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应对能力。

  同全国的青年学子一道,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认真学*科学文化知识,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提高综合素质,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力。

  今日之中国,清晰勾画出走向民族复兴的方略和路径,***人正以攻城拔寨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宏伟蓝图铺展在神州大地上。新时代、新征途、新使命,还有许许多多新的“娄山险关”需要我们齐心跨越,还有许许多多新的“大渡铁索”需要我们奋勇征服。开展颁授和表彰工作,为启航新征程树立学*榜样、树起价值标杆、注入精神力量,其本身就是一次生动学*的'过程,一次精神洗礼的过程,一次心灵震撼的过程,也是学*先进、崇尚先进、追求先进的过程,必将激励和感召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颁授“七一勋章”,表彰全国优秀***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充分展示功勋模范和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范,充分展示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大力弘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有利于推动全党形成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以“优秀”为标杆,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更好发挥***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

  12月8日晚,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全体学生党员在会议室共同学*了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合录制的《榜样6》。本期节目重点宣传“七一勋章”获得者和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典型事迹。

  节目一开始,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背景,主持人缓缓走出。通过典型事迹再现、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生动展现***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教材。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崇尚英雄。党员观看《榜样6》后心得如下:

  12月8日我观看了CCTV专题节目《榜样6》,这场节目令我深有感触,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崇尚英雄。我们不能忘记先人前辈走过的`路,更不能忘记自己加入***的初心,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勇于担当重任,磨砺意志品质,锻炼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作为青年党员要从榜样中吸收奋进力量之光,自觉扛起历史使命,挑起时代担当,以“不忘初心”的坚守、“逢山开路”的本领,披荆斩棘,谱写新时代青年党员之歌!

  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合录制的《榜样6》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节目通过典型事迹再现、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生动展现***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单位党员干部集中收看了《榜样6》专题节目。大家纷纷表示,先进榜样们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岗位,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矢志报国的共同特征。要以榜样为镜,向先进看齐,带头学*和弘扬新时代榜样精神,把对榜样的崇高敬仰化为担当尽责、奋发作为的强大动力,立足本职工作,践行初心使命,争做政治坚定、敢于担当、作风过硬的新时代***员。

  为深入学*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晚上8:00,我们共同收看了《榜样6》。在他们的身上,***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将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深入学*、深刻理解,在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应对能力。

  同全国的青年学子一道,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认真学*科学文化知识,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提高综合素质,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力。


观看袁隆*心得体会范本5份(扩展6)

——党员教师观看《榜样》心得体会范本5份

  *日,观看了专题节目《榜样》,心潮起伏,倍感激励。而在每一个信息传播终端,都有更多人因之震撼,增添了前行的信心和动力。

  不忘初心,是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种民族危亡的紧迫感深植于***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整个民族的复兴。一开始是救亡,如今是富强,其核心无非是围绕两个字展开:人民。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始终坚持学*优秀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可贵品质,个人才能在不断对比、不断反省、不断追求中汲取向上的正能量,并获得真正的成长。普通人尚且追求进步,党员干部更应该争当先进,观看榜样们的现身宣讲,正如一面面熠熠生辉的铜镜,吾辈当揽镜自照,知吾之不足,而后砥砺前行。

  每一名优秀***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都是一座灯塔,激荡人心、照亮前路,引领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优秀***人都始终维护着群众利益这个根本宗旨,都始终保持着时代先进的优秀品质,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经过历史时光的沉淀,共同绽放出“信仰坚定、冲锋在前、默默奉献”的熠熠光辉。这样一个群体,是每一个时代***人的骄傲;这样一批批先进,使人民群众真心爱戴,更是我们每一名***员应当争相学*的榜样。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学*他们“信仰坚定”的高贵品质。

  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烽火连天,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百废待兴,抑或是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块又一块硬骨头,优秀***人之所以能够克服不同历史年代下的层层难关,正在于他们拥有铁一般牢不可破的坚定信仰。在“两学一做”学*教育正如火如荼推进之际,我们当代党员首先应当进一步筑牢为***奋斗终生的坚定信仰。心中之火,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当我们在**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之际,***人已是我们终生的标志,为人民服务成为们一生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毕生奋斗的目标,只有时时刻刻绷紧信仰之弦,时刻牢记为民奋斗的宗旨,才不会偏离航向,个人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在为民服务中得以实现。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学*他们“冲锋在前”的争先精神。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时代特征,正视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攻坚期、也正面临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经济结构转型期,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我们每一位***员都必须要有各项工作冲锋在前的拼搏精神,尤其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创新思路、抢滩在前、敢闯敢拼,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深化改革夯基垒石,以舍我其谁的拼搏劲头为全面小康保驾护航。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学*他们“默默奉献”的为民情怀。

  鲁迅先生笔下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为民之利益默默奉献者的生动写照。干工作做事业,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共事业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默默付出的细水长流。百名全国优秀***员、百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正是在本领域扎下根来、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优秀代表,面对取得的成绩不骄纵、面对一时的困境不气馁,***人在干事创业上永远要保持一颗戒骄戒躁之心,只有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埋头苦干,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原则,在自己的岗位上精心耕耘、奋发进取,才能不愧于党员的称号,只有坚持将“做人民一颗螺丝钉”的精神一以贯之,才能在有意义的工作中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让个体生命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发光发热。

  收看“榜样”专题节目,要按照建设学*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工作、学*和生活中都学*榜样的精神品质,争做出色的时代榜样为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

  树立学*意识。

  我们党依靠学*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走向未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加强学*,推动全党全社会大兴学*之风。要适应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好学*的主题和重点,强化学*责任,注重学*质量,以学*提升思想作风、能力素养和工作本领。

  争做实干先锋。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需要我们学做愚公移山、迎难而上的榜样!“榜样”专题节目中列举的那些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开拓创新的行业闯将、愚公移山的实干先锋、坚韧不拔的钻研典型、迎难而上的党员干部,这些新时代的“愚公”汇聚成了共圆中国梦的巨大力量。当今的时代,需要我们学*他们,争取成成为具有钻劲、韧劲、干劲和疯劲的“愚公”、“工匠”和“傻子”,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意识。

  反腐倡廉、正风肃纪,我们责无旁贷,要做到敢于坚持原则、大胆抵制歪风邪气,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坦荡无私。坚持道义为先、廉洁为要,看淡功名利禄。要集大诚不丢小信,是基层组织干部应当遵守的道德底线。要实事求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实践党的宗旨,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意识,切实做到沉下心来,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0月26日晚上8:00,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中组部、中央电视**合制作的“两优一先”典型事迹的系列专题节目《榜样》,她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通过访谈、讲述等形式,生动诠释了***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生动再现了退休县官罗官章回乡扶贫19年、坚守深山36载的山村教师支月英、方志敏烈士唯一女儿方梅、创造奇迹的大国工匠李万君、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苗振水等各行各业的党员在工作期间一幕幕感人场景、先进事迹,让每一位收看党员干部的思想受到了深刻洗礼,心灵得到强烈震撼,大家深深体会了他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感受了榜样与信仰的力量。

  榜样是一面旗帜,能够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榜样是一支号角,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榜样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差距和不足。鞠躬尽瘁的罗官章、执着奉献的支月英、坚守信念的李万君、奋发作为的苗振水、救死扶伤的吴孟超、敢于担当的李贝、开拓创新的王恩东等,是那么的淳朴、真实、可亲、可敬、可爱,他们无疑都是我们永远学*的榜样和

  追赶的目标。罗官章、支月英等党员干部,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履职尽责;他们不忘初心,牢记誓言,信念坚定。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的宗旨观念、优良传统和务实作风,体现了当代***人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体现了***人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优秀品格。

  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开天辟地的辉煌成就?我们党在长达60多年的执政中,为什么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是由具有坚定信仰的人组成的。回顾党的光荣历史,在千千万万个***员中,具有坚定***信仰的人比比皆是。如一代楷模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等,他们忠诚于信仰,不畏险阻,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同样,在《榜样》节目中,罗官章、支月英等这些普通的党员,以他们*凡的事迹,再次为我们诠释了信仰的伟大力量。

  罗官章、支月英等人的*凡事迹,让我感动。他们质朴的叙述,让我深受鼓舞和激励。他们都是真实的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是高山不可仰止的神话,但他们的所作

  所为却值得让我们为之醒悟和反思。和他们相比,我们做的够吗?不!我们做的远远不够。诚然,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瓶颈阶段,我们中的许多党员干部都不自觉地陷入了迷茫,有的甚至逐渐颓废。与革命先辈们相比,我们淡漠了当初的忠诚和无畏;与电视中的榜样们相比,我们缺少了几分执着和坚定。

  看完《榜样》这个节目,回想着荧屏中这些鲜活的人物,感悟着他们的心迹,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转换观念,振奋精神,坚定信仰!我们也必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

  《榜样 4》一个个*凡故事讲述了深刻道理,一件件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了党的崇高理想,既展现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又彰显了***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

  但是现实中,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党员队伍,仍然还存在着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工作在基层*凡岗位的党员,还缺少成为榜样的决心和意志。这背后的原因很多:有些党员在思想上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肩上的职责;有些党员认为自己并非身居要职,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还有些党员不知道如何在*凡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种种现象,既影响了本职工作的开展,也损害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并给身边的群众造成“党员不等于榜样”的认识。

  此次《榜样》特别节目,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对症下药”,告诉广大党员群体,如何在芸芸众生里、在*凡岗位上,树立属于自己的丰碑。无论是长期钻研焊接技术的高级技师李

  万君,还是奋战在医疗一线的高龄专家吴孟超;无论是专注于为在外务工人员服务的**苗振水,还是身先士卒与毒贩战斗的**李贝。这些人物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职业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作为***员,他们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在*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党员应有的拼搏英姿。同时,他们的事迹警醒和启发了那些思想认识不足、自我要求不高、努力方向不明的党员。因此,以《榜样》命名,既彰显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又凸显他们在党员群体之中的示范形象。

  希望广大工作在*凡岗位上的党员群体,都认真学*《榜样》节目背后的深刻蕴意,感受***对基层党员群体的殷切期盼,并向这些先进人物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扎根于普通岗位的党员挺身而出,奋力争先,树立更多的丰碑,从细微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要学*他们不忘初心的使命与担当。他们身上都体现了甘为真理付韶光的初心,一辈子从事所选择的事业,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守岗位,初心不变,在岗位上闪光。

  聆听榜样故事,感受榜样力量!去年,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合录制的《榜样4》系列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线,通过榜样们的典型事迹再现,讲述了我们身边那些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但是同样心中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优秀党员,利用这一方式,发现身边先进典型,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发扬和传承优秀***员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

  节目《榜样4》讲述了7位优秀***员和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典型事迹,8位榜样们重读入党志愿书,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诠释那一句,为***奋斗终生!正是因为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大湖鸿雁”唐真亚20年的水上邮路,风雨无阻,无一差错,在*凡的岗位上践行创先争优;“抽粪女工”李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时代楷模”黄文秀,青春定格,但她的精神永远活在百姓心中;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以及揽月天团嫦娥四号参研参试人员群体代表等一批优秀***员和党组织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不断努力奋斗,忘我工作,不怕牺牲,无怨无悔,无私奉献,这些优秀***员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代***人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

  越是*凡的岗位越能展现一个做为***员的卓越品质,虽然出生在和*年代,但是在改革开放祖国大发展的新时期,革命年代老***员艰苦朴素、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不能丢,每个时代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的榜样,他们服务于各行各业,用自己几十年不变的坚持书写着这句话“恪守初心,不负使命”。我们要学*榜样,要对照榜样找差距,敢于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自身做起,扎实工作,而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

  ***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榜样的力量是推动我们基层工作的最大力量,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激励***员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员,要深入学*榜样身上的高贵品质,凝聚和用好榜样的力量,将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结合起来,将自己与人民群众深深联系在一起,扎实工作,在*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把自己献给人民,献给祖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