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阅读答案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11-08 00:00:00 [db:标签-标题]

《江行》阅读答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行》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甲午江行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宋理宗端*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2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2.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21.诗歌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滚滚东流的江水却不给人间洗刷旧时的深仇,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1分)。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该联含有作者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1分)。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以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2分)。

  22.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2分)。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1分)。

《江行》阅读答案2

  过蛮洞① 宋之问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江行②

  司空图

  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羈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①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9、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

  10、《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9.(6分)壮阔奇丽(2分)。前诗描写山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做铺垫(2分);后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2分)。

  10、(5分)被贬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偏处荒外的孤寂失落;独赏异景的自我慰藉。(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江行》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②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1分)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1分)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2分)

《江行》阅读答案4

  风帆一片傍山行,

  滚滚长江泻不*。

  传语蛟龙莫作怪,

  老夫惯听怒涛声。

  21.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张贴对联时,上联贴于(左右)边。(请在答题纸上,写“左”或“右”,1分)

  ①岩壑在中庭,对烟复云环,何殊神岛 ②壶畅宜小驻,觉水流花放,别有人间

  这幅对联哪是上联(请在答题纸上写序号,1分),请简述判断方法。(2分)

  阅读答案:

  20.①调动多种感官(2分),②整散结合(2分)③符合诗意(2分)

  附:一只小船沿着山边扬帆行驶,长江上波涛翻滚在喧泻着不*。请转告蛟龙不要掀风作浪了,老夫我听惯了狂风骇浪的声音。

  21.(1)右(2)①

  (3)对联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声。

《江行》阅读答案5

  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从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出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20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干线还有40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黏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船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了,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阅读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浅(qiǎn)碧点缀(zhuì)粘结(nián)粘(zhān)贴

  B.褶(zě)痕浅(qiǎn)碧粘(nián)结粘(nián)贴

  C.商埠(fù)点缀(zhuì)粘(nián)贴粘(zhān)结

  D.船舷(qián)褶(zhě)痕粘(nián)结商埠(bù)

  3.文中,作者选择了两个空间、两个时间看江,即______和_____,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

  4.美在色彩。作者如何描写暮色灯光下的色彩?这样写有什么用?

  5.小火轮喷吐的煤烟,令人厌恶。然而作者把煤烟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于是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图,能表现这一图景的句子有那些?

  6.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数说江边的各种色呢?

  7.“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一句流露出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8.选出没有比喻的句子()

  A.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

  B.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C.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

  D.有一些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9.有人说,把这篇文章分一下行,那就*于诗了。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节奏鲜明。本文在行文的节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10.选出能体现全文美的基调的一项()

  A.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B.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C.是悦目,简直是美了。

  D.十分青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线上的帆船。

  11.写这篇散文,并非为了借景抒情。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3.暮色幻?光下,晨晖笼罩下

  4.黄色的江水,深黑的江岸,水银的光带,红色的渔灯和黝黑的帆船。作者把这些本来互不相干的色彩融洽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清新幽远的意境

  5.“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6.对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作者运用多种色彩词描形绘物,增添了景物的可视性和逼真感;这色彩的变幻,也表明是经过人的重新创造,其景不纯粹是自然之景,比自然景更丰富、更见姿色。总之,作者写颜色之变化,对美的赞颂、更是对生活的赞颂。

  7.作者在发现美,享受美后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欣喜之情

  8.B、C

  9.作者把握了行文的节奏:大量的短句给人以顿挫感,而不时加入舒缓的长句又使语句参差错综,节奏缓急相间,自然和谐。其作用:一是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怡然的心境,二是给读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和共鸣,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10.B

  11.赞颂美,也是赞颂生活,更是让读者在乎凡的事物中找到美、发现美。

《江行》阅读答案6

  江行[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3)颔联写景高妙,请从中选一个字进行赏析。(3分)

  答案:

  17(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答案的核心是思乡与厌倦了漂泊)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 “断雁” “新月”“潮生”这些景致(假如考生能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只答乡愁也可以)。(答题要点:描述景1分,点出什么情1分,点明融情于景的手法1分,简单的分析内在的联系1分)

  (3)可以选择的字:残、断、新、生。答案示例一:“残”在此有“残留”“残落”之意,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不能归家的无比痛楚。(如果考生答残字给人心理残缺不完美的感受也可以,练字的答题要点在于对字的解释,结合诗句的描述及从中传达的情感,一点一分;假如不解释字,只结合诗句描述,描述时能抓住该字的核心词意并点出其中体现的情感也可以。)

  示例二:“断”在此有“阻断”“断绝”之意,诗人不仅不能归家,就连传递家书的大雁都断绝了,作者以此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

  示例三:“新”在此有“新生”之意,本给人愉悦之感,但此处用以修饰“月”,明月一个是蕴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和频繁,作者目睹刚刚升起的月亮,心中的愁思不禁油然而生,借此传达对家乡的思念。

  示例四:“生”有“生长”之意,令人想到“海上明月共潮生”,而且“潮生”比“潮起”更有表现力,随着潮水的涨起(考生答随着月亮的升起也可以),心中的愁思似乎在逐渐加浓加重,像在生长一般,非常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

《江行》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江行赠雁①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归雁杜甫

  春来万时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注】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缯(zēng)缴(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

  (1)两首诗都写到了雁,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分析。(4分)

  (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分析。(4分)

  答案:

  14.(1)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之征雁。“征”写大雁要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有危险)。(2分)杜诗写了高飞之归雁,“高高”表达雁的自由自在、畅通无阻。(2分)

  (2)欧诗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2分)杜诗借雁北归反衬自己仍久留异乡、有家难归的伤感。(2分)

《江行》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月夜江行

  权德舆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8.诗歌的首联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9.诗人炼字匠心独运,准确传神。试分析“寂寥寒江深”一句中“深”字的独特内涵。(4分)

  8.诗人塑造了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内心凄凉的行旅者形象。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4分)

  9.“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寒江月夜,孤寂凄清,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更深一层,这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更清晰更长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4分)

  附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五言古诗。

  开头二句:“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下一句,“ 浩露”,即繁露。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这是以内在的感受来写内心痛苦的。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为何如此难耐呢?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诗人抒写了相思离别的情怀。上一句,“惜瑶草”江淹《别赋》有云:“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是说丈夫出外为官,闺中少妇自怜青春独处。“瑶草”,即香草,为少妇自喻。此处借用其意,以不无解嘲的语气说,我的深趣就在于怜惜妻子的青春独处。下一句,“鸣琴”,即琴。意思是说,今夜我要以琴声来寄托自己*日的怀抱,这或许能够排遣我内心的苦闷吧!这两句诗不仅注意对仗的工整,而且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惜瑶草”,是对前面诗意的承接;“寄鸣琴”,又开启了后面的诗意。最后两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诗人通过展现一幅孤寂凄清的寒江月夜图,进一步表达羁旅苦情。“三奏月初上”,既点出题中的“月夜”,又写出反复弹奏鸣琴的情景。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对孤身远客来说,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层。然而,还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面对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静空旷的令人生寒的大江。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尝不似这条凄凉寂寞的“寒江”呢!这儿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它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显示出诗人炼字的匠心。结尾以景作结,韵味无穷。那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久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阅读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1)

——《从军行》阅读答案3篇

《从军行》阅读答案1

  诗歌 从军行 杨炯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B

  14.(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阅读试题及答案】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

  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阕代指长安宫阙。

  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

  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

  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1 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 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2 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 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 分)

  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 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2 分)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壮士的心里难以*静。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

  【赏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从军行》阅读答案2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①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应该反映但是戍边抵抗匈奴的将领)。

  问题: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豪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 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困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量人突围的悲惨结局。(2分)

  2.(6分) 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军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 以一突字写出英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独字,写出了孤军奋战、力压千军的豪迈气概,败中见豪气。(2分)

  问题:

  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3分)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3分)

  3.有人说这首诗是败中见出了豪气,为何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

  4.试简要分析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5.有人说,诗中写的是一场败仗,这与李白的豪放诗风不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3.数重围、残兵千骑 独(领) (3分)

  4.碎、独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意思相*即可) (3分)

  5.这位将军身经百战,铁甲已经破烂了,在这次战斗中已被敌人层层围住,陷入困境。将军却冲向敌营,射死敌将,趁敌慌乱之际,率部杀出重围。可见将军及其部属都是从血泊中拼杀出来的英雄。所以说这首诗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6.塑造了一位身经百战、英勇刚强、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边防战将的形象 。

  7.不同意。虽是一场败仗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豪气。第一句碎铁衣明写破碎的铁衣,实写铮铮铁汉,想象奇特;第四句中的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李白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把一个败军之将塑造成一个伟大形象,体现了李白诗歌潇洒豪迈的诗风。(如答同意,则不给分)

  课文翻译:

  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赏析: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2]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

《从军行》阅读答案3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分)

  答: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分)

  答:

  参考答案:

  11.⑴(1分)裂、折 ⑵(2分)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精神。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2)

——楚江怀古阅读答案 (菁华3篇)

楚江怀古阅读答案1

  楚江怀古①

  马戴

  其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其三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②招。

  【注】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贬为龙阳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②讵可:岂可。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二》一、二联写景,“芦洲”点明地点为江畔,“早雾”“微霜”点明时间为秋晨。

  B.《其二》颈联的景象雄浑阔大,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其三》首联中“蕙带”“兰桡”两个意象沿用了《离骚》的“芳草美人”的写作传统。

  D.《其三》颈联中“侵”“入”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晚雾弥漫,江水冲刷岸树的场景。

  16.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分析。(6分)

  答案

  15.A(“早雾”的“早”是“早早”升起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候明月”看时间是傍晚)

  16.同:都表达了被贬后的落寞心境。(1分)其二的“惊鸟”“寒蛩”、其三的“骤雨”“阴霓”等哀景抒发的都是被遭贬后内心的哀伤悲凉之情。(1分)

  异:对被贬的人生态度不同。(1分)其二“聊自整云装”等有能暂得于己的洒脱,其三“明神讵可招”等有渴望得到重用却不得的无奈。(1分)

楚江怀古阅读答案2

  马戴①

  露气寒光集,微阳②下楚丘③。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④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⑤不见,竟夕自悲秋。

  (选自《图解唐诗三百首》)

  [注]①宣宗大中初年,马戴因直言获罪,由山西太原幕府掌*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②微阳:微弱的日光。③楚丘:指湘江*的山丘。④广泽:广阔的水泽。⑤云中君:云神,是屈原《云中君》一文凭吊的对象,屈原以此表现出对云神的乞盼、思念。

  16、选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17、“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

  楚江怀古阅读答案:

  16、诗的前四句用“露气”“寒光”“微阳”“猿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傍晚洞庭湖畔凄清肃杀的秋景图。

  17、云神始终不肯降临,使“我”终夜苦思,独自悲秋。尾联通过屈原凭吊云中君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盼,也隐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悲伤。

楚江怀古阅读答案3

  楚江怀古①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 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⑴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⑵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⑴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

  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意思接*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

  ⑵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

  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即可。

  阅读练*二

  ⑴简析此诗颔联在写景上的特点。(4分)

  ⑵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颔联(1分):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1分) 一句写物,一句写人(1分);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1分)。

  ⑵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赏析

  其一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忧苦之情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楚江怀古三首》第一首诗的艺术风格,确实别具只眼。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3)

——《期行》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期行》阅读答案 1

  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完成1—4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乘 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后贼追至 贼:作乱的人

  C.歆辄难之 辄:当即

  D.下车引之 引:引导

  2.下列加粗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太丘舍去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B.①相委而去②宁可以急相弃邪

  C.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①尊君在不②幸尚宽,何为不可

  3.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中,元方聪颖机智,通过对父亲友人的反驳,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B.《乘船》中,王朗、华歆对待求助人的态度对比鲜明,华歆后来的做法,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C.“元方入门不顾”含蓄地批评了陈元方心胸狭窄、得理不饶人的不良品质。

  D.选文剪裁得体、叙事简洁,语言叙述自然得体,不加任何雕琢成分,给人以真实自然之感。

  4.翻译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C

  4.(1)元方这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2)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的原因,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意对即可)

  《期行》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文章选段,完成1——4题。

  陈太丘与友明陈太丘与友明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就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君在不( ) 相委而去( )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与友期( ) 太丘舍去( )

  3、翻译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友人已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fǒuwěi

  2、约定 不在等候就走了

  3、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4、“略”。(意思对即可)

  《期行》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尊君在不( )(2)诺,期返而食(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歆辄难之前时之闻

  B.将军百战死出郭相扶将

  C.相委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D.择善而从从先人还家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fǒu;(2)shí

  2.C

  3.C

  4.(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可以继续等待,友人到后向他讲道理;也可以留个纸条说明先走的原因等。(答案合理即可)

  《期行》阅读答案 4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反。

  B.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托) 信(信用)

  B.期(约定日期) 去(离开) 委(舍弃)信(信用)

  C.期(日期)去(到去)委(舍弃) 信(相信)

  D.友人期(约定日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

  【小题3】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3分)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2)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小题4】对这段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2分)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既是个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小题5】翻译句子(2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6】通过学*这则故事你受到哪些启发? (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题1】C

  【小题1】远方说:您和家父约定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您不守信用;您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是无礼。

  【小题1】做人要方正,要明礼守信。(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句关键处是引和顾的解释,引字不可望文生义为引导,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而不只是一般性的看。

  考点:文言字词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课内阅读,文章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古文的语文是非常精炼的,一个字词往往含有丰富的意义,所以阅读时不能简单地理解,而要根据语言环境准确地解释其全部意义,这样才能理解其表达的真正含义。

  【小题1】试题分析:期为相约,去是离开,委为舍弃,信为信用守信,故B全部正确。

  考点:文言字词辨识。

  点评:本题不难,老师讲解过此文,所考文言字词易于记忆。对学过的课文,要强化记忆,要注意老师提示的易错点,比如本文中的去和期。翻译好文章,也是识记字词的方法之一,翻译时要关键字语解释准确到位,方能记得清楚。

  【小题1】试题分析:君,都带有尊敬的意思:国君,君子,父辈。尊,是对别人说话,如令尊尊姓,家,是自称,如家父。

  考点:文言常识。

  点评:本题不难,属常识性问题。学*古文,不仅是学*古代语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将优良的文化蕴含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了解文言中一些常识性知识,学*古代语言的精华,对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也有重要的作用。

  【小题1】试题分析:去后乃至此句说明陈太丘失约在先,不是友不讲信用独自上路,而是陈太丘心急先走。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细心阅读理清文意便可解答。对文言文句子表达意思的理解,要读好文章,清楚地了解每个细节,可将有关句子翻译好,先看清字面意思,再分析内涵。

  【小题1】试题分析:两个君字要意义不同,要翻译好,一是对对方的尊称,一是指自己的父亲;期是相约的意思;日中本义为日悬中天,这里是中午的意思;则是就,语气肯定;信是信用。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意思容易理解,难解字不多。古文翻译,是学*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

  【小题1】试题分析:从文中元方所说的信字去理解,结合现实生活,真诚,诚实,守信,皆可以议论。

  考点:理解文章,观点表达。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明确,易于理解。解答此类主观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旨,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谈起,联系现实生活,谈及感想,语言要精炼,主旨意义要突出。

  《期行》阅读答案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与友期行( ) (2)尊君在不 ( )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小题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4分)

  答案

  【小题1】(4分)(1)约定 (2) 通“否”(3)丢下、舍弃 (4)拉

  【小题2】(4分)①过了中午,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

  【小题3】(4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小题4】(4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几个字词古今义都不同,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中”“舍”“去”“期”“信”,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直接引用“友人惭”前一句即可,注意要按要求引用原句。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孩子的语言分析概括其性格特点,对其“入门不顾”的做法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即指出其合理性,又要说明其行为的不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4)

——《论语》阅读答案9篇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学者朱熹把《论语》、______、《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诲女知之乎!()

  (4)是知也。()

  3、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论述学*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生活学*实际,选择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孟子》

  2、(1)yuè愉快的意思

  (2)yùn生气,发怒。

  (3)rǔ同“汝”,人称代词你。

  (4)zhì同“智”。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说:学*了并且能够经常复*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5、“略”。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阅读题

  15.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 意思。(5分)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传不*乎 传:

  (4)必有我师焉 焉:

  (5)博学而笃志 笃: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传∕不*乎

  C.可以为∕师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8.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方法,有些谈学* 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3分)

  学*方法:

  学*态度:

  品德修养:

  答案:

  15.(5分)说,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坚定。

  16.(4分)(1)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就会有困惑。(2)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 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7.(3分)C

  18.(3分)学*方法示例:学而时*之 传不*乎 温故而知新

  学*态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

  品德修养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

  弘毅: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有谈学*态度的,有谈学*方法的。选出都是表示学*态度的一组

  [ ]

  A、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B、学思结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

  C、知之为知之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D、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

  6、《论语十则》讲述了学*态度、学*方法和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人不知而不愠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2、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旧的知识;可以凭借。

  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见到贤明的人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明的人就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即可。

  5、C

  6、“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认识理解即可。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9.(1)B(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能不懂就问,而是能举一反三,能从他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2)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无论贫富都应当自觉追求精神的完善,保持自己的价格尊严。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_____ ①______,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 ② ,______③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 ④ 。”(《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文章中所缺语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学而时*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你翻译下面语句。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方法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课文中谈学*态度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

  ③任重而道远

  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①通假字,通“悦”,表示高兴、愉快的意思。

  ②诚实

  ③同汝,你。

  ④停止

  3、C

  4、①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②温*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③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5、①学而时*之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不唯一)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

  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 * * *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8.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亡:死亡)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 时*之 学而不思则罔

  B.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

  C.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D.如日月之食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8.B(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C切问:恳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

  9.D(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代词,后语气词;C前介词“对”,后动词“参与”)

  10.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1.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一鼓作气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5)

——《燕子》阅读答案6篇

  阅读《燕子专列》,回答问题。

  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zòu zhòu)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shè sè),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bīn bīng)临死亡。瑞士*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运送到温暖的地方。

  于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tā tà)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一个叫贝蒂的孩子,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1、请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加上横线。

  2、燕子遇到了麻烦,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四字词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讲了燕子遇到了麻烦,请用“——”画出来。

  4、对濒临死亡的燕子,居民们纷纷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5、读了“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这两句话后,我觉得贝蒂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孩子,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词中体会出来的,我觉得朗读这两句话时应该用____________的语气来读。(4分)

  6、读了这篇文章后,文章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劳动成果,向我分享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朝它们那还未建成的房子飞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也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自己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甚至你们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1)在文中用“——”画出作者描写小燕子劳动场面的语句。

  (2)本文重点描写了燕子_________的活动。在等待燕子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

  (3)“我”赞美了燕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

  色的小房子。

  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2)建房子充满希望

  (3)“我”赞美了燕子勤劳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

  燕 子

  *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8.通观全文,本文写了哪些“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说这些错误是“美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标题是燕子,但一开始却写了一件有关歌曲《送别》的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朦胧的欢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朦胧的悲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我们有时候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但有时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6)

——阅读题和答案

阅读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12分)

  (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 。昔天下之网尝密 ,然奸伪萌起,其极 ,上下相遁(1),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2),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 ,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 酷吏列传》)

  (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3)坐之,及为收帑(4),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悫(5),罪当**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节选自《史记 孝文本纪》)

  注:(1)遁:欺瞒。(2)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意为无济于事。(3)同产:兄弟。(4)收帑(tǎ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5)悫(qüè):恭谨,诚实。

  22.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也 者 也 B.也 矣 也 C.矣 也 者 D.也 者 者

  23.对甲文划线句“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 ”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

  2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

  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宽简治国的道理。

  28、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9、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3分)

  【答案】

  22.B

  23.C

  24.B

  25.(3分)对比(论证)。昔天下,奸伪萌起,天下大乱,用法严酷方能肃清朝野;汉朝建立,法律由繁苛而宽简,而治绩纯厚,百姓*安。今昔对比,突出当今天下应宽简为政。

  26.(3分)第一次意在说明:重典治民由来已久,为自己开脱;第二次看到皇帝决心以德治国,宽简为正,顺势而为之,表示服从。(联系文本1分,具体分析、说明理由2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由前句的“者”,可得出判断句式,故第一空应为“也”;由“网尝密”“然”可知第二空因为语气助词“矣”;由“其极”可知,第三空应为语气助词“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画线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可结合着“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非武健严酷”,很容易判断D项的解释符合文意,而C项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理解不正确,读后可知,甲文并没有提及引人向善。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甲文的句意,联系“然奸伪萌起 ……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 ,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分析,很容易得出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试题分析:先从乙文中找到两次“皆曰”的所在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前者由上文“所从来远矣。如故便”可知,有司以重典治民由来已久为自己开脱理由;后者由上文“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可知,有司是在看到皇帝决心以德治国后采取的顺从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宜讲给小孩听。”朋友笑问为什么,我解释道:“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其一,农夫的做法有些不妥,但保护动物的观念却应该提倡。我们至多告诉孩子遇见冻僵的蛇时,采取适当的保护办法。其二,我们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讲《农夫和蛇》之类的故事,肯定在他们心里会造成浓重的阴影,觉得世人皆不可随便信任,到处都是陷阱和阴谋,连好心好意帮助别人也会招致莫名的灾祸。要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会高墙四立,压抑的气氛和自私的品格会主宰着每一个人的心胸,最终受害的也是每一个人,这样的教训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蛇不会主动伤害人类,蛇对人的侵害肯定是它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危险状态,这已是生物学上的常识。这种常识也同样适用于老虎、狼、豹等所谓的危险动物。何况与人类多年来对它们的伤害相比,它们对人的危害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现在出版的大量少儿读物和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中,依然惯于把它们作为反面角色来表现,最后的结果也总是遭到了灭亡的下场。

  这当然不只是教育层面上的问题。谁乐意在自己作品中把某一类动物作为反面角色,是他自己的自由,动物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同他打名誉官司。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邪恶仍然会长期存在,教会孩子抗争邪恶也是我们教育的应有之义务。但这种正义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并无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唐僧一再放过白骨精固然糊涂,这里面就没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吗?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英雄好汉”吗?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我们更不可嘲笑那把蛇抱进怀里的农夫。苏醒后的蛇对人的危害,农夫不可能不知道,他一定是个把爱看作高于生命的人。

  1.一篇好的议论文,总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本文就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这一问题,有感而发的。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

  3.《农夫和蛇》这则寓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处分别提及,但在文中的作用却各不相同。文章开头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辨性是议论文的灵魂,请你站在作者的对立面,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事实来反驳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2.要多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举例论证。

  3.由寓言引出下文的议论(或论题);结尾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寓言,重申自己的观点(或深化中心论点)。

  4.“略”。

  我有一位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虫子都怕。大家不止一次地想办法治她这毛病,那么大的人了,看到一条小小虫子,大呼小叫的,多丢人啊!一次,男生把一条青虫偷偷夹在她的书页里。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许多年过去了,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择青椒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一条青虫从一只青椒蒂旁钻出,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好一条险恶的虫子。我下意识地将那个青椒扔出老远。

  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地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你居然不怕虫子了?那你又是怎样重塑金身的呢?我追问。

  女友说,听我慢慢道来。有一天,我抱着刚学讲话的女儿上公园,我们在林阴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不能倒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志也是从没有过的清醒。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一叫,就会吓坏了孩子。于是我硬把喷到舌尖的喊叫咽了下去。

  现在,一条虫子*在咫尺。我的女儿用手指抚摸着它,好像那是一块冷冷的斑斓宝石。我的脑海迅速地搅动着。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从此一定会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我抱着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巳被粘粘的汗浸湿。

  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阅读题:

  1、男生把一条青虫偷偷夹在她的书页里,其目的是:

  2、加点的重塑金身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

  3、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时,女友的内心是恐惧的。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女友的恐惧?

  4、文中的女友改变了对虫子恐惧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锻炼她不怕虫子;或治她怕虫子的毛病。(答锻炼她亦可) 。

  2、 不再害怕虫子。

  3、(1) 参考示例:颤颤巍巍地伸出手 。(2) 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③衣服早巳被粘粘的汗浸湿(从动态、外貌等角度举例均可)。

  4、(1)对女儿的爱(答怕伤害女儿或怕吓坏女儿等爱的具体表现亦可)。(2)希望教育女儿成为一个没有病态恐惧(或正常面对自然物)的人。(如果答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给一半分)

  灿烂的金秋到了,地里的红高粱一个个沉甸甸的穗子垂首向着大地;地边向日葵一张张丰满的圆脸始终向着太阳……

  这时有两个孩子来到了地边。高个儿的孩子指着向日葵兴奋地对他的同伴说:“你知道吗?我最喜欢向日葵啦!你看,它们始终朝着太阳,对太阳是那么忠诚!怪不得诗人经常赞颂它们哩!”

  “而我更喜欢高粱!”矮个子的孩子说,“它们一旦成熟了,就把头谦逊地垂向大地,既像在那作低头沉思,又像对大地母亲致敬,诗人和作家也常歌颂它们的这种品质呢?”向日葵听了他们俩的谈话,心里甜滋滋的,它忍不住悄悄地对高粱说:“你听到了吗?人们在赞美我们,依你看,我俩究竟谁更值得赞颂呢?”

  红高粱答道:“依我看,我们对自己各自不同的生活*性,实在没有沾沾自喜的必要。如果我们不是更好地结出果实,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的话,就没有实在的意义。”

  1。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使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写出你对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

  谦逊:___________________

  沾沾自喜: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给这篇短文取什么题目比较好?请写在问前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1、 “而我却更喜欢高粱。”矮个子的孩子说,“它们一旦成熟了,就把头谦逊地垂向大地。既像在那儿低头沉思,又像对大地母亲鞠躬致敬。诗人和作家们又有谁能不歌颂这种可贵的品质呢?”

  2、谦逊:不自大或不虚夸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3、红高粱和向日葵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小题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2分)

  小题2:D(2分)

  小题3:①我当时被美丽的桃花所折服,竟舍不得离开湖上。(2分 “去”1分 )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2分 问句句式1分)

  小题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2分)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2分)

  小题1:这里考查一词多义考点。其中A:好像/你 C:生长/使……生存D:从/如果,所以选B二者都是“上下或左右”

  小题2:这里考查通假字现象。A中“转”为通假字B中“被”为通假字C中“具”为通假字,所以选D。

  小题3: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竟”“道”等词语的理解。

  小题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作者对待景物的主张和看法及态度。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阅读《三峡》和《以虫治虫》片段,完成1-4题(共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分)

  (1)至于夏水襄陵()

  (2)属引凄异()

  (3)方为秋田之害()

  (4)岁以大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文回答:三峡的山和夏水分别有什么特点?请各用几个词语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乙文内容,为下面的句子配上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上句:猿猴声回荡山谷,凄凉悲哀。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共12分)1.(1)上,漫上(2)连续不断(3)正当,正在(4)庄稼大丰收(2分。答对2个得1分,答对3个得2分)2.(1)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2)(它们)遇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部被咬成两段。(4分。每句2分,意对即可。句中一处小错可以不扣分)3.山:长、多、高、陡;夏水:迅疾(湍急)、水位高。(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3.傍不肯剿灭害虫,迅速彻底。(2分。宽对即可)

  少年朋友,不久的将来,当你走向初春的田野,会惊奇地发现,农用机器人已经取代了人,正干着除草、**、采摘和装运等各种各样的农活。

  事实上,英国和以色列等国的科学家们,已经设计出了能种植莴苣、卷心菜、甜瓜一类蔬菜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把移栽、培植和收获三项任务全部(承担 承包)起来。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的农用机器人,从外表上看,很像是一辆带抓爪的拖拉机挂车。对那些只有几英亩蔬菜或水果的农场主来说,这种机器人,会像拖拉机一样有用哩。

  另外,一种能进行选择性收获的农用机器人,已经悄悄地(诞生 出生)了。它将会(彻底 完全)改变瓜果采摘完全依靠手工的落后状况。以甜瓜采摘为例,目前人们只是凭肉眼和经验,来判定甜瓜是不是熟了。这样采摘下来的甜瓜,有一些还是生的,另一些则熟过了。摘果机器人,有一双比人眼亮许多倍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安装在它身上的用来扫描植物的摄像机。这种机器人劳动时,先用鼓风机吹开甜瓜肚皮光亮的圆点,对甜瓜生熟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定 判断)。同时,传感器负责测出甜瓜发出的香气,香气越浓,甜瓜就越熟。等到这一系列工序都完成了,机器人就伸出它的抓臂,把熟甜瓜摘下来了。紧接着,抓臂把甜瓜送到输送机上,称出重量,贴上标有品种和采摘日期的条码,甜瓜的采摘过程就完成了。少年朋友,你说有趣不有趣?

  **机器人的出生,也应当算作是一个奇迹。这种机器人能自动选择**时间,而不像以往那样,由农场主按固定时间**。当人们把奶牛引进牛舍后,电脑就能根据奶牛身量大小,自动调节牛舍的长度和宽度,并适当升高奶牛前蹄下机的地板,这样奶牛的乳房就跟它的后蹄分开了。随后,机器人就伸出手,把**杯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牛奶哗啦哗啦地流下来。

  农用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将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农业革命,并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好词: 奇迹 史无前例 开辟 崭新

  佳句:农用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将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农业革命,并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1.给文中的括号选择恰当的词语。

  准确的( )

  A.判定

  B.判断

  正确答案:A

  2.给文中的括号选择恰当的词语。

  ( )改变

  A.彻底

  B.完全

  正确答案:A

  3.给文中的括号选择恰当的词语。

  悄悄地( )

  A.诞生

  B.出生

  正确答案:B

  4.给文中的括号选择恰当的词语。

  ( )起来

  A.承担

  B.承包

  正确答案:B

  5.联系上下文,选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史无前例( )

  A.前所未有

  B.闻所未闻

  正确答案:A

  6.联系上下文,选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迹( )

  A.奇事

  B.奇妙

  正确答案:A

  7.文中一共介绍了几种农用机器人?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正确答案:B

  8.文中在介绍选择性收获的农用机器人时,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多选题)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正确答案:A D

  黄山听雨 熊召政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霭,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雨是越下越浓了。

  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鳌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

  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愈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问题:

  16.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理出作者对于黄山之雨的情感变化过程。

  17.文章第三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8.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2)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19.同行的朋友希望雨停,我则希望雨永远落下去,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希望呢?试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谈谈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答案:

  16.作者由失望、无奈逐渐转变为释怀、亲*,最后对雨的感情升华为陶醉、不舍。

  17.比喻、拟人、夸张并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18.(1)落拓是指人生的失意,但黄山的雨,能让落拓的失意转化诗意。让人的生命在失意中更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命的张力。

  (2)黄山之雨滋养着我的精神,让我涵养灵气,养成浩然的锦绣胸怀。领悟了生命中坎坷、挫折的价值。让人生有了更高的境界。

  19.略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7)

——黑头冯骥才阅读答案

黑头冯骥才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黑头冯骥才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

  它刚打北大关一带街头那些野狗里出现时,还是个小崽子,太丑!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顶大的商号是隆昌海货店,专门营销海虾河蟹湖鱼江鳖,远*驰名。店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打小在隆昌当学徒,后当伙计,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叫商大爷动了心。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竞跟在他后边。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

  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地瞧着他。商大爷没理它。第二天傍晚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厉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搬砖运灰,里里外外忙活。他家*时客人不多,偶尔来人串门多是熟人,大门向来都是闭着,从没这样大敞四开,而且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这种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来在大梁上贴了符纸,拴上红绸,众人使力吆喝,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怪物,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门里门外混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吗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工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竿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竿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的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竿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吗,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了两天,房顶开始上泥铺瓦。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有团毛糊糊的东西,是吗呢?拉出来一看,众人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吗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对黑头又脏又丑又瘦的描写,反衬了商大爷对它收养是富有同情心的善举,表现了商大爷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B.小说是以写狗来喻人,它的主题在于讽刺一些人不知恩图报,甚至以怨报德,他们的秉性不良还不如一条丧家之狗。

  C.黑头闯祸,使看热闹的一个邻家孩子撞伤脑袋,商大爷只好送孩子疗伤,损了钱财,这是他打骂并赶走黑头的主要原因。

  D.商大爷赶走黑头后,心里好像缺了点什么,常去门口张望,想“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这一细节表明他有懊悔自责之心。

  E.这篇小说语言朴实,清新隽永;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叙写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结构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读性强,发人深思。

  2.尾段商大爷对黑头之死的原因作了解说,他说这番话时很“感慨”,这“感慨”含有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3.文中的黑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对这一形象有怎样的评价?(5分)

  答案:

  1. AD

  2. ①感慨黑头“有报恩之心”“很懂事”,忠于主人忠于家,心存怀念。②他做人讲礼讲面,此刻他悟出由于过于要自己的面子而冤责了黑头,致使造成悲剧,这“感慨”中就有沉重的自责。③他讲黑头“它比我还要面子”,这句话“自嘲”的意味很浓,是对自己重虚荣的批判。(答对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只要意思对,说得清楚,便可得分)

  3 形象:①知恩图报,商大爷收养了它,它忠于主人忠于家。②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看家从不懈怠,并制服小偷。③“讲面子”,做错了事知痛悔;但又太为面子所累,轻易“自残了结”,反为“名节”意识所害。(每点1分)评价2分,言之成理即可。


《江行》阅读答案(扩展8)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从军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注]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15.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B(曲解诗意。“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15.示例: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原诗】: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释】:

  王昌龄 (约690― 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翻译】: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 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 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阅读训练】:

  一:(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二:(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分)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3):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二:(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甲】使至塞上(唐·王维) 【乙】从军行(唐·王昌龄)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内容上看,两首都是________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联系背景与诗句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前两句渲染西北边疆的空旷凄凉、艰苦险恶,衬托出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2分)

  9、边塞 《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对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现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4分)

从军行

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从军行

王昌龄(王昌龄简介)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推荐阅读】王昌龄送别诗简析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

  【练*】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