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阅读答案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11-15 00:00:00 [db:标签-标题]

垃圾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垃圾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垃圾阅读答案1

  《垃圾变水泥》阅读原文: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选自20xx年5月7日《科技日报》作者杨朝晖有删改)

  《垃圾变水泥》阅读题目及答案:

  17.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意何在?(3分)

  ——————————————————————————————————————

  答:列数字,这篇文章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形象的说明了垃圾处理形势严峻,任务很重,为中信重工新垃圾处理技术的出现做了铺垫,突出了这项技术出现的重大意义。

  18.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2分)

  ——————————————————————————————————————

  答:破碎垃圾→高温处理 →生成灰渣立磨烧成 →水泥成分

  19.“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

  答: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与垃圾焚烧厂相比,可节约煤和矿石。

  20.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

  答:逻辑顺序。首先3段提出中信重工研发出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4段对这套技术生产方法和流程进行说明,5段将其和传统方法作比,说明其优势所在。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城市生活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B.中信重工研发的新技术,使生活垃圾通过破碎焚烧,变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C.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而且垃圾中可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D.如果采用这项新技术,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像洛阳这样的城市每个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垃圾变水泥》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全部内容,相信这些对你会有用的。

垃圾阅读答案2

  太空垃圾

  ①太空垃圾,主要由滞留在太空的废弃卫星和火箭残体(又称空间碎片),构成,还包括天然流星体。它们不仅对地面的人类造成危害,还主要威胁到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器的安全。

  ②有没有办法清除掉太空垃圾呢?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科学家们已经找出一些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

  ③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试验一种激光扫帚,它主要针对直径1~10厘米的太空垃圾。激光扫帚锁定某个太空垃圾目标后,将发出一束激光,照射在太空垃圾背离地球的一端,使之部分升华为气体,就像喷气式飞机的原理一样,利用气体的反作用力推动太空垃圾朝地球的方向运动,最终使其进入大气层,与大气层产生强烈摩擦而燃烧自毁。

  ④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专门清理大型太空垃圾的人造自杀卫星。这种自杀式卫星体积只有足球那么大,重6公斤,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它配备4台小型摄像机,能十分容易地发现太空垃圾。它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垃圾上,使其速度降低,最后进入大气层,与太空垃圾同归于尽。

  ⑤目前,人们把上述这种工具,形象地统称为太空清洁工。虽然这种工具多数还处于试验阶段,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太空垃圾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2、第三段中加点的部分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激光扫帚与自杀卫星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有什么明显不同?请概括说明。

  [解题谋略]

  第1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就说明对象来看,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具体某段落的说明对象,在解答时会有一些不同。一般说,要确定说明对象,需要分析全篇(段)内容,然后再确定。如本题,选文第一段简单介绍太空垃圾的构成及危害,接下去说明清除太空垃圾的工具及作用,最后一段将这些工具统称为太空清洁工,综观全文,说明对象为太空清洁工。

  第2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在解题时,需细细品味,采用比较的方法。即用该词与去掉该词,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明显了。

  第3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判定,解答此题,先要明确我们掌握的说明方法的概念,然后依据内容逐字逐句进行分析。重6公斤,不到100万美元是列数字,体积只有足球那么大,用作比较来说明自杀式卫星的体积小。

  第4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细读③④两段,筛选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

  [参考答案]:

  1、太空清洁工

  2、不能去掉, 部分在这里是局部的意思,是相对整体而言的,去掉后与实际不符。

  3、作比较、列数字。

  4、激光扫帚使太空垃圾自毁而尽,自杀卫星与太空垃圾同归于尽。

垃圾阅读答案3

  电脑的发展速度惊人,正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据调查,现在一台电脑大约在18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淘汰。去年美国共淘汰了20xx万台电脑,但仅有11%(约220万台)被回收,其他电脑则被废弃,“电脑垃圾”将成为污染环境的新公害。

  “电脑垃圾”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电脑附件所产生的垃圾,包括废弃软盘、光盘和UPS(一种蓄电池);二是废弃的电脑部件,包括显示器和各类板卡。废弃软盘、光盘、各类板卡都是塑料制成的,这类垃圾很难自然化解。更严重的是,制造一台个人电脑需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而其中大约有一半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害。比如用来制造电脑机壳的塑料中,都涂有一层防火的有毒制剂,显示器中含有有毒元素铅。如果将这些垃圾掩埋,不做任何处理,这些有毒物质就会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即使是焚化,它们也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最终形成酸雨。

  如何处理“电脑垃圾”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治理“电脑垃圾”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禁止新产品中包含铅等一些污染原料。同时,制造商还必须对电脑的回收利用负责。目前国际电脑界提出“瘦客户机”的新概念,就是把个人电脑的零件尽量减少,而利用网络服务器的强大功能来弥补个人电脑的功能不足。这可以说是预防的一种措施。

  课后*题:

  (1)“电脑垃圾”指什么?主要包括哪些?

  (2)“瘦客户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提出这一概念?

  (3)如何处理“电脑垃圾”这个世界性难题?

  (4)什么是“酸雨”?

  (5)你对处理“电脑垃圾”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答案:

  (1)“电脑垃圾”指什么?主要包括哪些?

  电脑附件所产生的垃圾以及二是废弃的电脑部件

  (2)“瘦客户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提出这一概念?

  瘦客户机就是利用网络服务器功能弥补个人电脑功能不足的一种减少零件的电脑

  它是由于电脑垃圾的产生而提出的

  (3)如何处理“电脑垃圾”这个世界性难题?

  预防为主,禁止新产品中包含污染原料以及推出瘦客户机

  (4)什么是“酸雨”?

  这应该考的是你的其他知识

  (5)你对处理“电脑垃圾”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个人认为只有不用电脑)

  我没想到有什么很好的方法

  你可以随便写几个

  比如什么研究环保材料啊什么的

垃圾阅读答案4

  让我告诉你,垃圾食品有多坏

  ① 垃圾食品是一类能量含量极高,而其他营养素相对缺乏的食物。也就是说,它们只能给人提供过多的能量,冠以垃圾二字,就是用来提示大家,这些食品食之无益,应当尽量少吃。其实在传统的中国饮食中,真正算作垃圾食品的并不多,而如今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青睐的洋快餐却大多与垃圾食品挂钩。比如炸鸡、炸薯条,巧克力奶昔,培根芝士汉堡等,无一例外都是能量极高的食物。

  ②垃圾食品的危害在于三高三低,也就是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低矿物元素。其中三低只不过是说它们对健康没什么益处,三高却实实在在会给人带来危害。特别是高脂肪,在提供给食物香醇口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能量密度,消费者吃同样多的食物会摄入更多的热量。如果每天摄入的热量都过高而消耗不掉的话,引起的最大问题就是肥胖。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全美四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受到肥胖困扰,相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肥胖者要归咎于这类垃圾快餐。以一个轻体力劳动者为例,每天需要的能量是2100千卡左右,而一块炸鸡就能占到热量的三分之一。此外,奶昔和巧克力的能量含量也不低。试想,一餐饭里吃掉一个大汉堡、一杯奶昔、一包薯条,再喝掉一大杯可乐,所摄入的能量恐怕已经超过了一整天所需要的量。要是没有充足的运动,过多的能量消耗不掉,只能转化为脂肪点缀于腰问和臀部。

  ③其实,洋快餐也并非洪水猛兽,正如许多营养专家所说,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也没有一无是处的食物,关键在于如何食用。这一类快餐食品的缺点就在于能量含量极高,对于普通人来说远远超标,但对于日常能量消耗极大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能量的食物。比如北京奥运会上力摘八金的菲尔普斯,每天都有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其能量消耗是非常惊人的,因此他的饮食必须以高能量膳食为主。对于他而言,这些快餐就不再是垃圾食品,反而成了宝贝。当然,我们一般人决不会达到菲尔普斯那样的活动量,每天的能量需求是有限的。所以,在快餐店大快朵颐前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为这餐饭付出了足够的运动量。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偶尔一餐饭能量超标并不会立刻产生有害作用,只要适当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加大活动量,就能把垃圾食物带来的危害大大降低。况且尝试一下外国餐饮风味也是非常新鲜有趣的,只是不要常吃即可。

  11.读完本文后,说说垃圾食品究竟坏在哪里。(3分)危害在于每天摄入的高热量如果不及时消耗容易引起肥胖等问题。

  12. 文章介绍垃圾食品的解说思路是:① 什么是垃圾食品。 ②垃圾食品的危害 ③ 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垃圾食品。

  13.分析第③段带点词语洪水猛兽的表达效果。(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洋快餐可能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提醒人们尽量少吃这类食品(2分) 14. 垃圾食品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请拟写一条宣传语,给人们一个温馨提示吧。(2分)答案示例:少吃一口垃圾食品,多享一份健康人生。远离垃圾食品,健康美丽一生。拒绝垃圾食品,倡导健康饮食。为了您的健康,少吃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危害您的健康!

垃圾阅读答案5

  垃圾变水泥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 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 处置并充分利用。

  1.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意何在?(3分)

  2.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2分)

  破碎垃圾→ →生成灰渣→ →水泥成分

  3.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4.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城市生活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B.中信重工研发的新技术,使生活垃圾通过破碎焚烧,变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C.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而且垃圾中可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D.如果采用这项新技术,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像洛阳这样的城市每个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答案:

  1.数字说明(或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传统垃圾处理技术不堪重负;引出下文说明对象,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

  2. 高温处理(或焚烧垃圾)、磨碎再烧

  3.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4. 逻辑顺序;先概况介绍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再具体介绍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和巨大优势。

  5.A

垃圾阅读答案6

  材料一: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你知道这些垃圾它们到哪里去了吗?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

  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至几百元不等。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生产着垃圾。后果将不可设想。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并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目前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分类回收垃圾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既节省资源,又环保。如今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垃圾处理的方法还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材料二:

  (1)金华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某班开展了以“金华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校园和社区展开一系列活动,为城市环境建设尽一份力。下面是他们的调查结果:

  中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状况表

  是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

  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方法

  愿意

  不愿意

  很了解

  不很了解

  不了解

  90.1﹪

  9.9﹪

  5﹪

  64.6﹪

  30.4﹪

  (2)班级成员于是在附*三个社区以“你认为什么是垃圾分类的障碍”为题展开调查:

  34.8﹪的人认为是设施不全,无法分类投放;30.9﹪的人认为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13.42﹪的人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分类;13.29﹪的人是因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不了解;3.15﹪的人觉得麻烦;2.31﹪的人是出于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将来还会将所有垃圾合在一起,现在分了也白分;还有2.13﹪的人认为此举没有意义。

  根据此次调查,他们认为导致垃圾分类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分类设施不全,▲&n

  bsp; , ▲ 。

  (3)同学们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有的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不了解,有的人对垃圾分类的行为不支持。一位中年妇女说:“我们家一开始是响应号召的,特地买了两个垃圾桶,每天都仔细地分类。可是后来发现很多人都还是混杂丢的,我们家分了也是白分,所以现在也不分了。”

  材料三:

  中国的垃圾分类现状令人堪忧,而国外在垃圾处理问题上的管理和相关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在垃圾分类上日本可以说做到了极致。

  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对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瞥其一斑,日本的垃圾分类有以下特点:

  (一)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垃圾,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以此类推。前几年横滨市把垃圾类别由原来的五类更细分为十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试看几例: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水壶属金属物,但12英寸以下属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则属大废弃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不过,这与德岛县上胜町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该町已把垃圾细分到44类,并计划到20xx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区摆放着一排分类垃圾箱,有的没有垃圾箱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由专人及时拉走。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资源垃圾。很多社区规定早8点之前扔垃圾

  ,有的则放宽到中午,但都是当天就拉走,不致污染环境或引来害虫和乌鸦。

  (二)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当你入住出租房时,房东也许在交付钥匙的同时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规定。有的行政区年底会给居民送上来年的日历,上面一些日期上标有黄、绿、蓝等颜色,下方说明每一颜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种垃圾。在一些公共场所,也往往会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

  (三)养成良好*惯,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儿童打小就从家长和学校那里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人员的说服和周围舆论的压力。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非常严格: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用过的喷雾罐要扎一个孔以防出现爆炸。

  (四)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目前我国垃圾处理的方法还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严重地污染环境。分类回收垃圾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既节省资源,又环保。

  B.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渣土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C.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D.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当你入住出租房时,房东也许在交付钥匙的同时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规定。

  12.(1)根

  据材料二中的表格,概括中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基本状况。要求不超过30个字。(2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主要信息,将横线补充完整。要求:内容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2分) ▲13. 针对材料二中中年妇女的说法,对其进行规劝。(2分) ▲14.仔细阅读材料三,概括日本垃圾分类的特点。(4分) ▲11. (2分) B 12.(5分)(1)(3分)中学生普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但大多数人不了解垃圾分类方法。(2)(2分)环保意识欠缺 宣传力度不够

  13. (2分)示例:阿姨,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有人带头做的,正能量是一定可以传递的,所以我们认为您还是应该坚持垃圾分类。

  14. (3分)一是分类精细,回收及时。二是管理到位,措施得当。三是人人自觉,认真细致。四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

垃圾阅读答案7

  人类为了追求更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治理地球上的垃圾等有害物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太空,成千上万吨垃圾正在不断地蔓延。它不仅 ,而且还 ,其中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垃圾存在大量放射性物质 。

  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如各种卫星的保护军及部件,各种火箭发动机在空间爆炸产生的残骸,核动力卫星及其产生的放射性碎片;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等各种物体。这些东西如人造卫星一般按一定的轨道环绕地球飞行,形成一条危险的垃圾带。据统计,目前约有数千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运行”,且数量正以每年2%至5%的速度递增。科学家们对太空中可能存在的*10万块废弃物表示担忧。由于这些物体通常以每秒10公里以上的速度运行,因此如果与其他物体相撞,每小块将产生相当于一颗手榴弹的爆炸力。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数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

  当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一块迎面而来、直径仅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宇航服,人们肉眼很难看清的油漆片和涂料粉末也能给宇航员带来生命危险。

  科学家还认为,大块的宇宙飞船残块将不断下落,进入大气层,一部分在大气层中烧毁,另一部分则掉在地球上。然而,飘荡在地球上空的核动力装置,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的脱落更具有特别的危险性,它将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据统计,到下个世纪,将会有100多个这种装置,含有1吨以上的放射性物质。1978年苏联带有核装置的“宇宙一954”星掉在了加拿大北部的土地上;1983年,“宇宙1420”号的反应堆芯落入南大西洋。幸亏这些地方人烟稀少,未造成严重后果。面对日益激烈的宇宙竞争,科学家们呼吁,应当及时制订新的法律和技术标准以减少太空垃圾,因为人类清除这些垃圾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相当困难。

  小题1:据本文的说明条理,将下列三个短语分别写在第一段文字的空白处。(3分)

  A、给地球增加一层污染源B、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C、影响航天事业的发展

  依次是: 、 、

  小题2:太空垃圾构成隐患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3:“科学家们对太空中可能存在的*10万块废弃物表示担忧”中“可能”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A、B

  小题2: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太空垃圾与其他物体相撞,有巨大的破坏力;太空垃圾中的核装置将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

  小题3:不能,“可能”表猜测,科学家对太空废弃物的数量无法确定,只能猜测。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这个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第二段第一句“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第三段中间的“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的脱落更具有特别的危险性,它将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一句和其后的“1983年,“宇宙1420”号的反应堆芯落入南大西洋。幸亏这些地方人烟稀少,未造成严重后果”,便可得出解答。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不要把第一题的选项当作本题的,第一题三个选项是“结果”,而本题问的是“原因”,文中有相关文字,阅读便知。

  小题3:试题分析:“可能”表示猜测估计,对于不能确定的事物,必须用这类词来限定。

垃圾阅读答案8

  垃圾

  刘国芳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

  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4分)

  A、小说开头点明两个女人不同的身份,并叙述了两人见面时的情境,有两点作用:一是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二是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六楼女人扔到垃圾桶的东西,有的是过了保质期的米,有的是成箱的水果,做清洁工的女人不嫌弃,挑拣后拿走,这表现了清洁工的节俭品质。

  C、瘦保安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与清洁工女人的形象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她不为钱所动、坚守道德底线的性格特点。

  D、以“垃圾”为标题,这是小说的线索,围绕六楼扔垃圾、清洁工捡垃圾来展开事件,发现箱底的钱是小说高潮,送还钱则是故事的结局。

  E、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显得波澜不惊,贴*生活,提炼寻常用语,简洁而实在,尤其是通过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8、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有什么用意?(4分)

  9、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的情节设计很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6分)

  试题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4分)AD

  【评分标准】选A得2分,选D得2分,共4分,选B、C、E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还有交待人物性格,清洁工的包容宽厚,六楼的傲慢待人。D项清洁工女人给六楼送还烂橘子下面的钱是小说的高潮。

  8、(4分)①刻画人物形象,形成对比作用: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虽然六楼女人不睬自己,清洁工仍热情主动搭话,在反差中显示了清洁工的朴实和善良。

  ②深化小说主题:通过六楼的女人,侧面揭示官场的腐败。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6分)同意。

  ①从故事情节看,照应了小说中和痩保安有关的情节,使小说结构紧凑,合情合理;

  ②从艺术效果看,六楼丈夫被调查,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

  ③从主题看,小说以六楼丈夫被立案调查,旨在反映现实生活,警醒那些贪婪受贿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同意。

  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样结尾没有必要,过于注重巧合;

  ②从艺术效果看,戛然而止,应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③从主题看,几次扔垃圾的行为已经强化了所扔垃圾的来源,也照应了题目,不必再添加最后一段。

  【评分标准】答同意或不同意,1分;答出一点理由1分,答出两点理由3分,三点理由5分。意思对即可。

垃圾阅读答案9

  捡垃圾

  “直美,这儿也有垃圾。”

  我一面说着,一面把捡起的烟头、空罐头、糖纸、树枝等塞进塑料袋里,塑料袋都快装满了。

  我已忘了沉重的书包,猫着腰边走边捡,双腿疲惫不k1n( )。真叫人生气,这些垃圾究竟是谁瞎扔的呢?腰也有点痛了,我都不想再捡这些垃圾了。回家的路已走完了一半。“直美,咱们一直捡到家门口吗?”我问道。

  “你说哩?哎,真累啊!”

  直美和我对视着,哈哈地笑了起来。

  我们必须遵守年级会上所作出的决定,自觉地捡垃圾。这样,我们的城镇( )街道才会美丽、干净。想到这里,我们忍受着劳苦,一直捡到家门口。

  ( )洋子,这么多的垃圾从哪儿捡来的( )妈妈问道( )

  我有点难为情地说:“从学校回来的路上捡到的。妈妈,您帮我把这些垃圾扔掉了吧!”

  “洋子,你做了一件好事啊!从我们的街道做起,如果整个湖东町都开展捡垃圾这一活动的话,那么湖东町一定会非常干净、整洁的。”

  听了妈妈的这番话,我真高兴。当想到我们所做的事是“一件好事”时,**劲倍增。行,明天还要继续捡!我独自笑了起来。

  吃晚饭时,爸爸知道了我捡垃圾的事情。爸爸说:“你们的活动搞得很不错,不乱扔垃圾的活动太重要了。”爸爸说得很对,烟头都是大人扔的,首先要让大人们引起注意。

  班里的同学们今天也捡垃圾了吧?我一面想着一面往会议厅走去。会议厅前也一样,满地都是乱扔的空罐头和纸xi8( )。明明有扔空罐头的地方,可有些人就是不往那儿扔。我把空罐头——捡了起来。那些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学着我的样子,也捡起了空罐头。

  我看着这些孩子,越看越高兴,对他们报以微微的一笑:“小朋友,谢谢!”

  做好事能使人心情舒畅,回家时,我还要边走边捡。

  我喜气洋洋,一定要把我们的湖东町变成一个美丽的城镇!

  1.在文中的拼音旁填写汉字。

  2.文中“我”的名字叫____,她居住的地方是____。

  3.用( )标出文中的句子并回答: 年级会上为什么作出“自觉捡垃圾”的决定?

  4.在文中的4个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5.你喜欢文中“我”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

  答案:

  1.堪 屑

  2.洋子 湖东町

  3.这样,我们的城镇、街道才会美丽、干净。

  4.、“?。

  5.喜欢,因为他们都非常支持洋子搞这一套。

垃圾阅读答案10

  ①自从人们注意到地球周围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就出现了——地球是不是变轻了?毕竟它甩掉了这么多“体重”。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节目《变多还是变少》,向剑桥大学的学者寻求答案。

  ②医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史密斯博士指出,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他在同事的帮助下,用一些大致的计算拟定了一份“得失*衡表”,以计算地球会在哪些情况下流失重量,又在哪些情况下得到一些。

  ③给地球额外“贴膘”的最大贡献者是每年40000吨的太空粉尘。史密斯称,它们是从太空里被地球吸引来的。此外,地球还有另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增重原因:全球变暖。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算,地球每年因为温度上升而获得约160吨重量。“如果我们持续让全球变暖,重量也会持续上升。”史密斯指出。人口的增长和新的建筑,并不是能让地球变重的因素,因为其构成都是地球上原本就存在的物质。

  ④史密斯等人的计算结果显示,地球也在不断损失质量。首先,地球的核心就像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随着运转时间而逐渐失去能量,这些能量损失造成了质量上的损失。但这只是小小的数额,史密斯估计每年不超过16吨。至于像发射火箭和人造卫星那样丢掉一点点重量?完全不值一提,何况其中大多数还将回落到地球上。所以这些质量并未被纳入计算。

  ⑤还有其他因素使地球上损失非常多的质量。比如不断从地球大气层逃逸的极轻气体。物理学家已经证明,地球每秒会失去大约3公斤氢气。换句话说,地球每年都在失去约95000吨的氢气。另一种很轻的气体——氦气每年会散失约1600吨。

  考虑到以上的得与失,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① ,但是跟地球质量相比, ② 。 (20xx.2.3《长江日报》)

  12.读懂全文,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使文章结尾完整。在②中填写时要求用到一个成语。(3分)

  13.史密斯等人的研究中,计算地球质量减轻的因素有哪些?请按照主要到次要的次序排列。(3分)

  14.第③段中的“贴膘”一词很有意思,请你对此做简要评析。(2分)

  15.第⑤段中的划线句是否多余?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 ①地球正在变轻②这种变化微不足道(大意对即可)(①2分②1分)

  13.从地球逃逸的极轻气体,造成质量损失;地球核心的反应,损失能量,造成质量的损失。(两点2分,次序1分;写了火箭、卫星等只得1分)

  14.把地球比作人,把太空粉尘比作“膘”,形象地写出了太空粉尘给地球表面带来的质量增加,十分贴切风趣。(2分,用“比喻”“拟人”等来解释也可以。)

  15.不多余,因为上下文中对地球的质量增加减少都是按照“年”来计算的,所以,这里也必须保持一致。(2分)

垃圾阅读答案11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10分)

  材料一: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94.6%的受**众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垃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的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效果。(摘编自新华网《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材料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形成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的责任。长期以来,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较低、准确率较低,成为制约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效果的突出问题,是我国垃圾分类的明显短板;与此同时,垃圾分类的目标和途径并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设施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了前端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办公厅转发国家***、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路径,让人对推进垃圾分类信心倍增。但是,这一方案再科学合理,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它的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应尽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人民日报》)

  12.下列有关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13.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阐述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有助于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我们要增强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针对一些地方**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14.怎样才能有效改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概括。(4分)

  阅读答案:

  12.(3分)D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尾句可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既有前期居民参与率低等原因,也有后期**分类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作者并没有说孰轻孰重,但是选项C却表述为主要原因,这是错误的。

  13.(3分)D

  【解析】有关部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并没有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是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14.(4分)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惯;②从**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垃圾阅读答案12

  ①自从人们注意到地球周围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就出现了——地球是不是变轻了?毕竟它甩掉了这么多“体重”。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节目《变多还是变少》,向剑桥大学的学者寻求。

  ②医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史密斯博士指出,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他在同事的帮助下,用一些大致的计算拟定了一份“得失*衡表”,以计算地球会在哪些情况下流失重量,又在哪些情况下得到一些。

  ③给地球额外“贴膘”的最大贡献者是每年40000吨的太空粉尘。史密斯称,它们是从太空里被地球吸引来的。此外,地球还有另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增重原因:全球变暖。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算,地球每年因为温度上升而获得约160吨重量。“如果我们持续让全球变暖,重量也会持续上升。”史密斯指出。人口的增长和新的建筑,并不是能让地球变重的因素,因为其构成都是地球上原本就存在的物质。

  ④史密斯等人的计算结果显示,地球也在不断损失质量。首先,地球的核心就像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随着运转时间而逐渐失去能量,这些能量损失造成了质量上的损失。但这只是小小的数额,史密斯估计每年不超过16吨。至于像发射火箭和人造卫星那样丢掉一点点重量?完全不值一提,何况其中大多数还将回落到地球上。所以这些质量并未被纳入计算。

  ⑤还有其他因素使地球上损失非常多的质量。比如不断从地球大气层逃逸的极轻气体。物理学家已经证明,地球每秒会失去大约3公斤氢气。换句话说,地球每年都在失去约95000吨的氢气。另一种很轻的气体——氦气每年会散失约1600吨。

  考虑到以上的得与失,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① ,但是跟地球质量相比, ② 。 (20xx.2.3《长江日报》)

  小题1:读懂全文,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使文章结尾完整。在②中填写时要求用到一个成语。(3分)

  小题2:史密斯等人的研究中,计算地球质量减轻的因素有哪些?请按照主要到次要的次序排列。(3分)

  小题3:第③段中的“贴膘”一词很有意思,请你对此做简要评析。(2分)

  小题4:第⑤段中的划线句是否多余?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地球正在变轻②这种变化微不足道(大意对即可)(①2分②1分)

  小题1:从地球逃逸的极轻气体,造成质量损失;地球核心的反应,损失能量,造成质量的损失。

  小题1:把地球比作人,把太空粉尘比作“膘”,形象地写出了太空粉尘给地球表面带来的质量增加,十分贴切风趣。

  小题1:不多余,因为上下文中对地球的质量增加减少都是按照“年”来计算的,所以,这里也必须保持一致。(2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连贯与衔接与理解文本主题的能力。

  小题1:要求从主到次的顺序从文本中找出计算地球质量减轻的因素。(两点2分,次序1分;写了火箭、卫星等只得1分)

  小题1:说出修辞,然后表述出表达效果。(2分,用“比喻”“拟人”等来解释也可以。)

  小题1: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

垃圾阅读答案13

  ①如果哥伦布在今天带着3条快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出发,穿越大西洋,想必不会在美洲海岸停下来,因为他在500多年前已经发现了这个大陆。他将穿过巴拿马运河,寻找最初的目的地印度。但是,他将无法顺利抵达印度,因为在半路上他会遇到一个新大陆太*洋垃圾大板块。

  ②在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出现了一块由漂浮的垃圾聚集而成的太*洋大板块。绿色和*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太*洋的这一水域每*方千米海面就有330万件大大小小的垃圾。新大陆的面积达343万*方千米,超过了欧洲大陆总面积的1/3。如果将这个新大陆和我国的省份面积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它几乎相当于**、新疆、四川和宁夏四省面积的总和。而且其增长速度相当惊人,在刚刚过去的10年里,它的面积增长了1倍,已蔓延到140万*方千米的海域,聚集了超过700万吨的垃圾。而从现在起到20xx年,这一板块的面积还可能增加9倍。

  ③在地球的这一地区,顺时针流动的海水形成了一个可让塑料垃圾飞旋的永不停歇的强大漩涡。数年来,北太*洋亚热带涡流将来自海岸或船队的塑料垃圾聚集起来,卷入漩涡,再通过向心力将它们逐渐带到涡流中心一个面积为343万*方千米低动能区域。据统计,这片水域中的塑料垃圾与浮游生物的比例已为6:1。这样的比例令人非常担忧,特别是这还仅仅是浮在水面的垃圾:在这一水域的主要部分,塑料垃圾的厚度可达30米。

  ④全世界每年大约就会制造出*亿吨塑料,其中仅有一小部分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大部分废弃的塑料垃圾去了哪里?在废弃的塑料垃圾中,多数都被掩埋了,但还有一部分则选择了大海作为最后的归宿。海滩垃圾、捕鱼船丢弃物等等,都是海洋垃圾的直接来源,而我们在街边见到的某个塑料瓶、工厂排放出来的工业废物这些都可能是海洋垃圾的间接来源。每当下雨,尤其是在暴雨冲刷后,各种各样的垃圾从四处进入雨水排水道或者河流中,最终抵达海洋。塑料的持久耐用,原本是其得以广泛应用的招牌特性,但反过来,当塑料泛滥成灾时,它的顽固不化却成了海洋挥之不去的梦魇。

  ⑤由于我们使用的大多数塑料制品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直接降解,如果不加干预其*均寿命会超过5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没有任何改变。这些塑料沙子表面上看起来与海洋动物的食物极为相似,一旦被吞食将无法消化、难以排泄,最终将导致鱼类和海鸟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另外,这些塑料颗粒还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高于正常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其连锁反应可通过食物链扩大并传至人类。投入海洋的东西会进入动物体内,最终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

  ⑥今年8月,一支由各国科学家和志愿者组成的探险队伍,启程前往这个垃圾大陆进行考察,他们想要搞清楚这个新大陆的成因,希望可以想出一个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仍旧坐视不理,辽阔的海洋终将会被人类的垃圾所填满,这并非危言耸听。

  1、请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垃圾新大陆的面积等于**、新疆、四川和宁夏四省面积的总和。

  B、全世界每年制造出*亿吨塑料,其中大部分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

  C、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泛滥成灾时,它的顽固不化成了海洋挥之不去的梦魇。

  D、海洋垃圾的直接来源有海滩垃圾、捕鱼船丢弃物和工厂排放出来的工业废物。

  3、据美国媒体报道,在被捕获的一条鱼中发现26块塑料碎块。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形成这种现象的过程。(4分)

  答:

  4、阅读第⑥段的画线句子,作者认为,如果人类坐视不理,辽阔的海洋终将会被人类的垃圾所填满,作者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5分)

  答: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写出垃圾新大陆或太*洋垃圾大板块亦对),引发阅读兴趣。

  2、C

  3、要点提示:①人类废弃的塑料垃圾;②一部分流入大海;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④这些碎块被鱼吞食,无法消化,难以排泄,在海鱼体内。

  4、垃圾新大陆面积巨大,增长速度快,垃圾数量多,来源广泛,许多塑料制品不能直接降解,假如人类坐视不理,日积月累,海洋一定会被垃圾填满。

垃圾阅读答案14

  ①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也使得世界上报废或“被报废”的各类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增量惊人。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正以18%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xx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总量可能会增长至6540万吨。

  ②有研究表明,电子垃圾蕴含着巨大价值。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里贵金属的含量往往比矿石更高。例如,一吨电路板包含的金是一吨金矿石的40-800倍。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取400克黄金、200千克铜及500克其他贵金属。

  ③在暴利驱使下,我国电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从表面上看,这是在“炼金”,实际上,电子垃圾已成为继工业时代化工、冶金、造纸等废弃物污染后又一新的环境杀手。

  ④为什么这样说呢?

  ⑤电子垃圾含有汞、铬、镉、铅等多种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很难分解。在电子垃圾处理过程中,重金属会进入土地或水源中,人体吸收后会与体内的蛋白质及酶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及酶失去活性,甚至有些重金属会在人体某些器官聚集,一旦超过了人体所承受的极限,人体就会发生各种重金属中毒。

  ⑤电子垃圾很多采用塑料或新型塑质材料作外壳,这些材料不易降解,危害巨大,直接抛弃到陆地或水中的塑料,有时候会被动物误食,导致这些动物肉质有毒或大量死亡;埋藏在土地中的塑料会影响土质和土地肥力,导致土质松软或污染地下水;如果直接焚烧塑料,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

  ⑦电子垃圾中的各种阻燃剂、溶剂都是化学污染的重要来源。有些化学药剂天然具有毒性,有的可能诱发癌症等人体病变。

  ⑧电子垃圾造成的危害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显现,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警惕,在回收电子垃圾方面,我们可以学*和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可行的制度与经验。

  ⑨在欧洲,德国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堪称典范,制度规范和技术均较为发达。早在1991年,德国就颁布了欧洲第一个专门处理电子垃圾的法律――《电子废弃物法规》。1996年德国公布了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德国在电子垃圾回收方面走在了欧洲的前列,它利用各市区直属的市政企业对电子垃圾进行回收,提供网络化服务,上门为消费者收集废旧电器。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一种电子破碎机来分选废旧电器中的有用物和废物,分选出来的金属会根据含金量再转售给终端处理厂,其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

  ⑩面对电子垃圾给我国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我国必须从法律制度建设、电子废弃物体系化管理等方面着手,积极行动,采取多管齐下的强力应对措施,全力阻止电子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112014年,环保部启动了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电子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

  (本文有删改)

  20.选文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

  答:_____

  2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除了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

  22.概括选文第⑤-⑦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_____

  23.阅读全文,具体说说如何阻止电子垃圾带来的危害。(3分)

  答:_____

  24.选出下列表述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3分)

  A.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因为从电子垃圾中能获得暴利,所以我国电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

  C.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电子破碎机来粉碎废旧电器,使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

  D.环保部启动的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电子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

  参考答案:

  20.“可能”表示推测,起修饰限制作用,1分,说明到20xx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总量会增长至6540万吨,是有关部门的预测,并不肯定,如果删去,过于肯定,1分,“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1分。计3分。

  21.做比较,1分,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里贵金属的含量往往比矿石更高,1分,进而说明了电子垃圾蕴含着巨大价值,1分。计4分。

  22.说明电子垃圾被称为环境杀手的原因(或说明电子垃圾的危害)。2分。

  23.在制度上,构建完善的电子垃圾管理法律体系,1分;积极寻找且妥善回收利用电子垃圾的方法,1分;(如作答“学*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可行制度与经验”给1分);尽量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1分。计3分。

  24.C,3分。

垃圾阅读答案15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

  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

  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

  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选自20xx年5月7日《科技日报》作者杨朝晖有删改)

  17.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意何在?(3分)

  18.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2分)

  破碎垃圾→ →生成灰渣 →水泥成分

  19.“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20.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城市生活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B.中信重工研发的新技术,使生活垃圾通过破碎焚烧,变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C.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而且垃圾中可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D.如果采用这项新技术,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像洛阳这样的城市每个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阅读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1)

——《野望》阅读答案

《野望》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野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野望》阅读答案1

  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

  水底归云乱,芦丛返照新。

  遥汀横薄暮,独鸟度长津。

  兵曱无归日,江湖送老身。

  悠悠只倚杖,悄悄自伤神。

  天意苍茫里,村醪亦醉人。

  19. “兵甲无归日”一句中“兵甲”指______,“江湖送老身”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情感)。

  20. 陈与义在北宋灭亡后转学杜甫,此诗被清代纪晓岚评价为“入之杜集,殆不可辨”,请从意象、情感两个角度赏析本诗的风格。

  【答案】19. (1). 战争/战事 (2). 晚年漂泊流落的感伤

  20. 全诗沉郁顿挫。①意象真实、清冷、密集,如“微雨”“凉气”“乱云”“遥汀”“薄暮”“独鸟”等,契合诗人深沉的心境。②情感沉痛、厚重而不消沉,诗人既有自身的羁旅之愁、衰老之叹,又有亡国之痛,个人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结尾不以悲语收束,而已宽解之语作结,使全诗情感深沉而不颓唐。

《野望》阅读答案2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评分建议:比喻,1分;说明,1分。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参考答案:

  ①首联由远及*描写所“望”之景;

  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

  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

  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

  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

  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如未结合诗句分析,酌情赋分。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 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2.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野望》阅读答案3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有什么特点?

  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3、诗人在具体描写时,远*相称,动静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绝妙、充满生机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

  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也可用原文中的“原野旷”、“无氛垢”回答。

  2、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3、答案示例: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相衬,比*时更富于层次感

  4、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5、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野望》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尝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为人放荡不羁。②徙倚:徘徊。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2.(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野望》阅读答案5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

  15、D

  16、C

《野望》阅读答案6

  【甲】野望王绩【乙】南乡子李殉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春色幕。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2分)

  答: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3分)

  答:

  答案:

  13.(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野望》阅读答案7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歌首联“徙倚”即徘徊之意,生动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诗歌颔联由远及*,巧用“皆”“唯”二字宏观描绘出浓浓的秋意。

  C.诗歌颈联描绘了牧人、猎手满载而归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落寞。

  D.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格律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诗歌尾联中“采薇”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颔联由*及远。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和情感主旨。采薇的含义可结合浅层和深层的含义回答。浅层就是本意“采食野草”,而深层要结合典故来答,即代指隐居不仕。理解情感主旨,要先了解诗歌尾联的大致意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句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案:

  (1)B

  (2)“采薇”代指隐居生活。尾联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惆怅孤寂的情怀。

《野望》阅读答案8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3.D

  14.D

  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学 科 网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野望》阅读答案9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B.题目中的“望”具有统领全篇内容的作用,下文所写内容既有诗人亲眼之所见也有诗人想象之景象,全诗采用了虚实结合。

  C.“谁家哭”表现寒食节人们在祭奠先祖时的痛哭情状,凄凉悲惨,令人心怀惆怅,追思怀远。

  D.颈联中“尽是死生别离处”一句与《长恨歌》中“悠悠生死别经年”抒发的是相同的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情。

  15.诗歌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请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D

  分析:该诗抒发的是对亲人先祖的沉痛追悼,《长恨歌》表达的是唐玄宗对杨贵妃死后的思念和悲伤。

  ①尾联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2分)

  ②“冥冥重泉哭不闻”,直接抒发了黄土之上,人在哭泣,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没有办法知晓的悲痛。(2分)

  ③“萧萧暮雨人归去”,以景结情。黄昏时分,暮雨潇潇,扫墓人于凄清冷寂的环境中黯然离去。抒发凄凉、伤感之情。(2分)

《野望》阅读答案10

  【原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阅读训练】

  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二、

  1、 “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参考答案】

  一、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

  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 薄暮 望

  3、皆、惟 色、晖

  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三、

  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3、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野望》阅读答案11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答:

  参考答案:

  13.(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分)

  (2)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2)

——《养花》阅读答案

《养花》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养花》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养花》阅读答案1

  原文: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我不愿时时落泪。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这是个乐趣,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神气——昙花总在夜里放蕊。花儿分根了,一棵分为数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下来,菊秧被砸死约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一”画出“如此循环”具体所指的内容。

  2、养花的乐趣是什么?在文中用“——”画出来。

  3、这篇文章写了养花的乐趣,其中也告诉了我们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呢?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如此循环”具体所指的内容: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脑力劳动”指写作,“体力劳动”指浇花、搬花。

  2、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3、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是:老舍的《养花》让我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让生活充实,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养花》阅读答案2

  阅读以下老舍《养花》的节选文段,回答问题。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用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所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问题】

  1.如此循环的“如此”是什么意思?

  2.“此”是指?

  3.我为什么要感谢花草?

  4.文中提到什么养花的乐趣?

  【阅读答案】

  1.“如此”就是像这样的意思

  2.“此”指“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先写一会儿再到院子里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然后再出去……

  3.因为在培育花草的同时,作者也得到了锻炼,尤其是身体上的。

  4: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这两句话直接道出养花的乐趣,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对养花乐趣的总结十分辩证,耐人寻味。“喜”和“忧”、“笑”和“泪”、“花”和“果”、“香”和“色”,既一一相对又紧密联系。欣赏自己养的花,和观赏他人养的花,感觉是不大相同的,因为欣赏自己养的花,就是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自豪感和期待之后的成功感、欣慰感。这段话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养花情趣。

  【拓展阅读】养花老舍原文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养花老舍阅读答案养花老舍阅读答案。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象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了,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养花老舍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全家人几天都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养花》阅读答案3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分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xún huán),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tiáo jié),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是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xún huán( ) tiáo jié( )

  2.联系文章内容理解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有益身心:______________

  (2)胜于吃药:______________

  (3)抢救花草:______________

  (4)抢到屋里: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__ ”的句子中“这”是指______________ ;“有意思”说明了______________ 。

  4.文中加粗的句子给人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请分析这段文字与“爱花”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循环调节

  2.(1)好处(2)比另一个强(3)突击(4)抢夺,争夺

  3.抢救花草 作者喜欢养花,即使这样也让能他感受到养花的乐趣。

  4. 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劳动,想不劳动便得到劳动果实,那只能是空想,只会一事无成。(意思对即可)

  5. 作者所选这段文字恰恰说明了他为什么爱花:一是因病不能久坐,是院子里的花使他有了活动的目的,并且保持了身体的健康;二:下雨抢花进屋,天晴搬花去院让作者感受到了养花的乐趣、劳动的乐趣,悟出了生活的道理。 (意思对即可)

《养花》阅读答案4

  养花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我不愿时时落泪。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象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这是个乐趣,摸住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神气昙花总在夜里放蕊。花儿分根了,一棵分为数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下来,菊秧被砸死者约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如此循环的如此是什么意思?

  2.此是指?

  3.我为什么要感谢花草?

  4.文中提到什么养花的乐趣?

  参考答案:

  1.如此就是像这样的意思。

  2.此指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先写一会儿再到院子里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然后再出去。

  3.因为在培育花草的同时,作者也得到了锻炼,尤其是身体上的。

  4: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这两句话直接道出养花的乐趣,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对养花乐趣的总结十分辩证,耐人寻味。喜和忧、笑和泪、花和果、香和色,既一一相对又紧密联系。欣赏自己养的花,和观赏他人养的花,感觉是不大相同的,因为欣赏自己养的花,就是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自豪感和期待之后的成功感、欣慰感。这段话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养花情趣。

《养花》阅读答案5

  某日我下班较早,见到邻居李先生正在整理花架,就站在一边观看。起初只见老先生拿着剪刀,走向一盆繁茂的花,细细转动审视之后,突然连下几刀,剪去许多看起来非常优美的枝条。接着老先生又端来另一盆,而且连看都没多看两眼,居然把花连根拔起,清理附带的泥土,再植入另一个盆中。我正在不解的时候,老先生又从里面提了一壶水出来浇灌,妙的是他不但浇那些枝叶茂盛的盆栽,而且对于一些看来只有泥土,或略见两三枝的花盆,更是特别照顾。

  老先生浇完花,总算工作告一段落,我也就乘机发问:“你刚才的这些做法,我真是有些不懂,起初一盆好的花,硬是剪几刀,不是很不尽人情吗?再而翻泥、换土、移盆,不是多此一举吗?最后连些枯枝旷土也要浇水除草,不是毫无意义的吗?”

  老先生慢条斯理地回答:“你们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看表面,不多思考。养花就好比养人,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蔓枝,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了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这就好比收敛年轻人的气焰,使其纳入正轨一样。而我改换泥土,疏整根须,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这就好比你们追求上进,离开不良环境,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至于浇花,我之所以特别照顾枯枝旷土,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却蕴有无限生机;泥土中更埋有种子,等待发芽。这就好比教育,要特别照顾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更得悉心哺育下一代,使他们茁壮成长。你说,我刚才的许多做法,哪一项没有意义呢?”

  至此,我恍然大悟地说:“我也要仿柳宗元‘问养树,得养人术’了!”

  1.请你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慢条斯理:____

  (2)恍然大悟:____

  2.老先生整理花架时如何对待繁茂的花?

  3.老先生浇花的做法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4.本文与《桃花心木》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

  参考答案:

  1.(1)形容做事说话不慌不忙。(2)突然间一切都明白了。

  2.审视之后,连下几刀,剪去许多优美的枝条。

  3.养花好比养人。

  4.“略”

《养花》阅读答案6

  《养花》第一题答案

  1、老舍先生怎样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老师来指导:

  对养花“乐趣”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浅层次上,最简单的理解是关注养的结果――花色、花香;如果从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几个方面去理解,能够体会养花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但仅仅从养花对人的好处土认识,也是不准确的。要体会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情感来叙述养花的过程的。

  答案供参考: 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养花还可以增长知识;劳动中体验乐趣;夸花、赏花、赠花收获乐趣。

  《养花》第二题答案

  2、列出本文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安排材料的。

  答案供参考:

  养花

  1、养花目的――爱花 当乐趣 (养花为乐)

  2、养易活花――北京气候不好

  3、怎样养花――天天照管摸着门道

  4、需要劳动――有益身心 (劳动之乐)

  5、共享成果――夸花一赏花一赠花 (成果之乐)

  6、也有忧愁――菊秧被砸死

  7、其乐无穷――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给人启迪)

  作者紧紧围绕“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这一主题,选取了正面、侧面,甚至反面的材料,一层一层地写出了养花的乐趣。

《养花》阅读答案7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人几天都没有笑容。

  1.第1自然段已用“/”分好层次,请在“花”字前面加上一个字,概括出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_____花

  第二层:_____花

  第三层:_____花

  2.“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和“等到昙花开放的时候”哪个更能体现观赏到昙花开放不容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画线语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养花当然是寻求健康、快乐,文中为什么写伤心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嗅 赏 赠

  2.第一句话:因为“赶”字有不容易,凑巧的意思,而“等”只是静静地等候,并不需要运气,用“赶”字更能显出昙花开放的不容易以及难得,表现出作者对昙花的喜爱以及自豪之情。 (意思对即可)

  3.表明自己养花已经有了收获的果实,同时也表明果实被人分享的喜悦。(意思对即可)

  4.反衬出养花的重要,因为它饱含着人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养花》阅读答案8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

  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棵。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第二天,天气好转,还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文中的脑力劳动具体指,体力劳动具体指。

  2、用“~~~~”在文中划出说明“如此循环”意思的一句话。

  3、“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这句话的意思是()。

  A、我没有腿病,不但便于行,也便于久坐。

  B、我有腿病,不便行走,但便于久坐。

  C、我有腿病,不便行走,也不便久坐。

  4、“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中“这”指的是。

  5、写出这段话段意:

  参考答案:

  1、写文章、写作;浇浇花草,搬搬花草。2分

  2、“我工作的时候……然后再出去。”1分

  3、C1分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2分

  5、(大意)养花有益身心,胜于吃药。2分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3)

——《社戏》阅读答案

《社戏》阅读答案

  在**淡淡的日常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戏》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小说语段,完成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 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 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了。

  1、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月夜相伴去看戏的兴奋心情。

  B、选文有三处写到了豆麦,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也即第二段中提到的“歌吹”

  D、文中的“自失”有陶醉之意,表现了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远山作衬托,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也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意对即可)

《社戏》阅读答案2

  阅读《社戏》(选段)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小题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主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4分)

  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或品质:(6分)

  (1)“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那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4分)

  小题5: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生动形象,抓住了颜色和动态的特点表现了农村少年驾船技术的娴熟。

  小题2:(4分)侧面描写孩子们能干、机灵

  小题3:(6分)(1)朴实(2)大方、热情(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4:(4分)夜航途中偷罗汉豆。

  小题5:(4分)表现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小题1:

  试题分析:“航船像一条大白鱼”,是从孩子的视角写,表现了孩子们的情趣。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语言生动,与所表现的情境相谐相融。

  小题2:

  试题分析:“描写角度”指的是“正面”“侧面”“反面”,是孩子们的情状让渔父“喝采”,写渔父其实就是来表现孩子们的。

  小题3:

  试题分析:双喜对阿发“询问”,是对阿发的尊重,阿发要大家偷自己家的豆,并以自己家的豆好而自豪,乡村孩子的朴实大方溢于言表。

  小题4:

  试题分析:找出信息点:人物:孩子们,时间:夜,处所:船上,事件:偷豆。概括要简要。

  小题5: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一句可看出,要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对乡村生活,一是对少年同伴的怀念之情。

《社戏》阅读答案3

  阅读鲁迅《社戏》(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2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直向赵庄前进了。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小题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轻松”“舒展”两词有何特殊效果?(2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小题3:选文多角度描写看戏路上的景色,请各找出一句从嗅觉、触觉角度写景的句子。(2分)

  小题4:鲁迅擅用动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个性。请以对农家孩子的刻画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5:“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是指什么?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从感觉上写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②与上文沮丧、压抑的心情形成对比。

  小题2:比喻、拟人手法以景物描写反衬船行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我”的急切心情

  小题3:①“**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或“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小题4:“点”“磕”“架起”等动词,生动表现了农家孩子熟练的驾船技术,表现了小伙伴的聪明能干,以及陪“我”看戏的兴奋、愉快的心情。

  小题5:横笛声;写出笛声的魔力,使“我”急切的心情*静下来,表现了对月色下江南美景的陶醉和喜爱之情。

《社戏》阅读答案4

  《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阅读答案今天推荐的是:。语文阅读在*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以供同学们练*、反思和感悟!

  一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哮毕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时正对着船头的已从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中括号处是互为照映的语句,请补充完整。

  2.解释段中加点词语。

  朦胧: 弯:

  3.第二段中的“大概’’同第一段中的 一词相呼应,它们起什么作用?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使用了______修辞手法, ________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写景侧重 角度,第二段侧重 角度。它们都是为了突出“我”去看戏时 的心情。

  6.比较直接地抒发了看戏途中心情的语句是

  7.第三段中画曲线句子从记叙方法上看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二

  [甲]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甲段中加点的“回望”一词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2“漂渺”通常写作 ,意思是 。

  3甲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社戏,这段对戏台的描写表现“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1)所见: 。

  (2)所闻: 。

  (3)“我”对社戏的 之情。

  4乙段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作用是① ② 。

  5乙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的作用是什么?

  由阅读答案整理,仅供参考:

  一1.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2.略

  3.也许 表示猜测

  4.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与静,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连山 兽脊

  5.所闻 所见所感急切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7.C

  五、

  1.突出后生的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动静相衬,更衬出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静是为后面的火烈蓄势。

  3.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动的急转。

  4.“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5.排比、比喻、反复排比:使词句有了一种鼓的节奏,把情感宣泄得酣畅淋漓,气势磅礴,感情炽烈。比喻:形象、生动。反复:和排比交织在一起,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二

  1照应前文,引出下文,表达对社戏的情意依依

  2缥缈 隐隐约约

  3

  (1)戏台在灯火中……满被红霞罩着了

  (2)吹到耳边的又是横笛, 很悠扬

  (3)留恋

  4比喻 ①突出航行之快 ②表现孩子的欢快的心情5从侧面写归航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

  这篇“”是由阅读答案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进步!

《社戏》阅读答案5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模糊不清 。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 跳跃 。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 的特点。

  3.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嗅觉:**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4.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答:开船动作利索,行船速度快,从“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

《社戏》阅读答案6

  (一)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碰击磕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3、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_______、_______。

  14、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15、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______,又体现了______。

  16、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三段主要写“我”的感受,表现“我”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社戏显得“未见其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了诱惑力。

  19、“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衬托了“我”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的前三段中各有一句写“我”的心理活动,请从下面选出一个适合“我”心理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一处:(活泼轻松沉重*静)

  第二处:(急切焦虑兴奋无所谓)

  第三处:(惘然陶醉*静激动)

  2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所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9.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

  10.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1.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A.点磕夹飞B.点敲混飞

  C.磕点混箭D.点敲夹箭

  12.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

  .味觉视觉听觉

  B.嗅觉听觉视觉

  C.嗅觉视觉听觉

  D.味觉听觉视觉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

  A.惊喜惬意B.迷茫困惑

  C.沉醉忘我D.惆怅烦闷

  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参考答案】:

  (一)13.点;磕。

  14、A

  (二)9.B10.D

《社戏》阅读答案7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_飞。 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A.第一段第3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答( AC

  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一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活泼 轻松)

  第二段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急切 焦虑)

  第三段我的心也沉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惘然 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答( D )

  5.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以踊跃写山有何效果?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的什么心情?)

  这是比喻说法,以踊跃写山,将静的山写活了,同时也反衬出船行之快。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的急于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3)飞一般的径向赵庄前进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社戏的心情。

  (4)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具体地表现了小朋友驾船技术熟练,同时也渲染了去看社戏的一种欢喜轻快的心情。

  (5)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种安排布置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是最受优待的,也说明了小伙伴们考虑的细心周到。 。

《社戏》阅读答案8

  1、作者为什么说*桥村“在我是乐土”?

  提示: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3、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提示: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提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5、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提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既往的少年时代念念不忘,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他留恋儿时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更渗透着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

《社戏》阅读答案9

  现代文阅读

  社戏(节选)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将选段分为三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明。文中详写的那个层次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___ 和_______(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________。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4.用“______________”在文中划出表现阿发憨厚无私的句子。

  5.从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

  6.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月还没有落……喝采起来。/离*桥村……叫他“八癞子”/“都回来了!……各自回去了。(大意是)孩子们偷罗汉豆

  2.承上启下 视觉 听觉 留恋

  3.运用比喻手法及侧面(间接)描写,表明船行驶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4.“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5.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充满自信

  6.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社戏》阅读答案10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⑤离*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⑥“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⑦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小题1:阅读第①~③段,填写“我”心情的变化过程。 (4分)

  第①段 ________ —→ 第②段 ________ —→ 第③段 陶 醉

  小题2:选文第②段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段落,请具体说说它有哪些好处?(4分)

  小题3:从文中选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孩子,概括其主要性格,并举一事例来说明。(4分)

  小题4: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轻松急切(急迫) (4分)

  小题2:从嗅觉、视觉及听觉等方面(1分),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1分),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1分),表现了“我”想看到社戏的急迫心情(1分),表达出“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4分)

  小题3:示例一:阿发:憨厚无私。 事例:他比较了自家和六一公公家的豆子后,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示例二:双喜:聪明伶俐、考虑周到。 事例:摘豆过 程中,提醒大家不能在阿发地里摘太多,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示例三:桂生:聪明机灵。 事例:在大家饿了的时候,想到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可以偷一点来煮吃。 (性格与人物一致2分,举例2分。) (4分)

  小题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生动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1分),也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1分)。 (3分)

  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心情变化的能力。根据文章中“轻松、飞、以为船慢”等关键词语来体会“我”心情的变化过程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此处的好处。从内容上来看:调动感官来写江南夜景的美,结构上主要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农村孩子的性格特征来谈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根据“人物的心情以及江南独特的美景”来鉴赏这个比喻句的好处即可。

《社戏》阅读答案11

  阅读《社戏》中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7分)

  (甲文)**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羊蹲在草里。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文)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小题1: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的内容。(2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我”去时的心情和回时的心情有何不同?(2分)

  小题3:甲文中画框中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甲文:月夜航船。 乙文:月下归航。

  小题2:去时心情很急切,回时很轻松欢悦(几分留恋)

  小题3: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这种写作手法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衬托船行的迅速和“我”的急切心情。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主要写的是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我们坐船在赵庄的路上的所见所闻;乙文主要讲的是看完戏,从赵庄坐船回来时的情景。

  小题2:试题分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这是作者去时的心情,心情很急切。“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这是作者回来时的心情,还有几分留恋。

  小题3:试题分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实际上,动的是船,不是山,化静为动,突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也表现出我的急切心情。

《社戏》阅读答案12

  社戏阅读练*及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题中积累和磨练。《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dài màn( 怠慢 ),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jù lǒng( 聚拢 )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ǎo( 熬 )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 fú )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 bó )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 hōng )的出了门。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社戏》阅读答案13

  阅读《社戏》一文的有关段落回答文后问题。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是戏,但或者也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社戏》出自 写的小说集《 》。

  2.从文段中找出“发散”一词的同义词 发散——( )

  3.“月色便月蒙胧在这水气里”中“朦胧”一词词性属于 词,意思是

  4.“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之香的夜气里”中“他”指代 。

  5.这段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说说作者是从哪些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的,写出例句并说说这样具体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从 觉方面描写的景物有:

  (2)从 觉方面描写的景物有

  (3)从 觉方面描写的景物有

  (4)作用是

  6.第二段文字中,“我”的心情是变化的,请在下面的空格内分别用一个词写出变化过程。

  7.结合文段景物描写,练*试从嗅觉的角度写一句描写景物的句子来。

  阅读答案:

  1.鲁迅 呐喊

  2.弥散

  3.动 朦朦胧胧融为一体

  4.笛声

  5.(1)视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嗅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3)听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4)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自然美景的热爱,烘托了我急于看戏的兴奋愉快的心情。

  6.兴奋 自失

  7.言之有理即可。

《社戏》阅读答案14

  《社戏》《安塞腰鼓》节选(11分)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就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B)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小题1:结合(甲)语境,说说“依稀”的意思。(2分)

  小题2:(乙)段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文中的词来说,安塞腰鼓是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__的(3分)

  小题3:甲乙两文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4:上面的两篇文章,写作风格迥异,你更喜欢哪篇文章,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小题1:隐隐约约(或模模糊糊)等

  小题1:壮阔、豪迈,火烈

  小题1:A、采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想要看戏的心情。B、“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小题1:略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特定的时间“夜晚”以及我看戏的心情“迫切”,“依稀”一词的意思为“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句话分析出“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迈、火热”的特点。

  小题1:试题分析:A、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形象的表现出船行之快,同时也表现出我想看戏的迫切心情。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安塞腰鼓”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其安静时的情态,为下文写后生敲打安塞腰鼓这一情节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小题1:试题分析:一篇经典的作品,有他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优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来谈写作风格。示例:①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②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社戏》阅读答案15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1.选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答:选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我”没有看到社戏的失落难过的心情。

  2.本选文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神态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勇于承担责任的特点。

  3.文中“底细”一次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底细”一次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指外祖母和母亲表现出来的担心。

  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双喜聪明,办事稳妥可靠,能猜透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顺利地带我去看社戏。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4)

——《竹》阅读答案9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现在竹盐减肥炒得很热。其实竹盐进入*至少有十几年了,最初是在高档牙膏中出现的。大概是牙膏再高档也还是不如减肥产品有号召力,所以排毒减肥的竹盐产品又进入人们的视野。

  不过竹盐其实不是新东西。在韩国,它大概可以算得上民族瑰宝了。古时的僧侣把盐装在精心选择的竹筒中,用天然黄土封上,再用特定的松枝烘烤,最后得到的固体粉末就是竹盐。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进行,好的竹盐会进行9次。古代韩国人用这样的竹盐来治疗多种疾病,据说有奇效。这样的炼制过程颇有*道家炼丹的意味精选的材料、长时间的炼制,所以在对竹盐的宣传中,经常宣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几十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消炎、杀菌、排毒、减肥等功效。

  对于这样的民族瑰宝,韩国人自然很骄傲。他们也希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证明他们祖先的神奇。在权威的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中,能找到零星的几篇对竹盐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是用竹盐去处理体外培养的细胞或者人为致病的老鼠,观察到了竹盐的一些效果。不过,这样的研究结果实在是太过初步,只能提供一些猜想,也就完全不可能被任何一个国家的主管机构认可。而且,就这些不会被认可的竹盐功效中,也没有一项跟排毒、减肥能扯上关系。另一方面,韩国科学家们也老老实实地承认,还不清楚为什么竹盐会有这些功效。

  有关竹盐的广告中宣称竹盐中的有机物进入人体后如何如何,则完全是臆想。竹盐的烘烤温度高达1000至1300度,在此温度下有机物会被烧掉而只剩下无机物。也有广告宣称在此高温下,盐的分子结构发生了转化,生成了高能量的食物,具有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如果是真的,这大概是对于经典化学理论的改写。韩国科学家的研究则比较传统,指出经过炼制的竹盐可能含有了一些其它的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可能会导致一些特别的功效。他们测量了纯食盐、粗盐和竹盐的成分,发现竹盐中锰、钙、锌、铁、硫等成分的含量比纯食盐或者粗盐要高。这也很符合化学中的物质*衡竹子和黄土中含有比较多的这些成分,经过烘烤最后进入了食盐中。换句话说,竹盐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粗盐。如果这些成分的差别是竹盐的所谓神效(如果它存在的话)的原因,那么完全用不着那么费劲地去用竹子黄土松枝反复烘烤,人们可以很轻易地混合出任何需要的组成来。

  宣传竹盐神效的广告喜欢说在高温下这些物质相互反应,生成了新的神奇的物质。按照化学理论,在烘烤这样的反应条件下,矿物质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所以,竹盐广告中所宣称的那些竹盐减肥的理论依据,既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也没有经过任何现代科学方法的验证。它的神奇,只能依靠对于传统、经验的信念来支持也就是说,如果相信现代科学,那么它是靠不住的;如果相信存在着与现代科学不同的科学体系,那么它的任何结论我们都无法评价。

  8.下列关于竹盐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古代韩国人用竹盐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奇特的效果。

  B.竹盐在炼制过程中含有了一些其它的矿物质,正是这些矿物质对人体产生了重要作用。

  C.竹盐含有的锰、钙、锌、铁、硫等成分要高于纯食盐和粗盐,因此它对人体有一定作用。

  D.竹盐在烘制过程中有机物会被烧掉而只剩下无机物,因此它对人体没有任何作用。

  9.下列对竹盐的炼制和研究的表述,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代韩国人炼制竹盐与古代*道家炼丹的方法大致是一样的。

  B.竹盐的排毒减肥功能在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找不到任何证明哪怕是零星的资料。

  C.韩国人在竹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只是这些成果目前我们还不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加以评价。

  D.竹盐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是在炼制过程中从竹子和黄土中吸取到的。

  10.联系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观点。(3分)

  11.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3分)

  参考答案:

  8.C(A原文为据说;B原文为可能一些;D没有任何作用错)

  9.B(A原文是颇有意味并不是方法一样;C可以评价;D都是错)

  10.不能过分夸大竹盐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11.竹盐到底有无神效?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画像符号。符量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画大都如此。我们对*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最后爸爸话中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能理解*画表现出的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最后似乎领悟了父亲话语的深意,也看懂了吴昌硕的墨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

  2.“如此”指: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

  “这样的看法”指:评价*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

  3.*画讲求神韵,不追求完全相像。*画像符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在的神韵,而不在于形式。

  4.通过对比,突出了*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画不注重“像不像”,只求神似,像符号;西洋画则像真物一样,不管是色、形,都求一样,像照相。

  5.通过父亲的点拨,“我”加深了对画的理解,*画讲究画意,讲究神韵,作画不是写实。画要经过选择和布置,表现出神韵来。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 既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内 外 不一 心 手 不 相 应 不 学 之 过 也 故 凡 有 见 于 中 而 操 之 不 熟 者 * 居 自 视 了 然 而 临 事 忽 焉 丧 之 岂 独 竹 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②扫取:画得。③箨(tuò)龙:笋。

  16.文中划线部分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苏子辩矣 辩: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赂秦而力亏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

  耳得之而为声

  D.因为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参考答案:

  16.D 17.C 18.A 19.C

  竹影

  丰子恺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了,房间里还是坐不牢。太阳虽一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个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的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同声的叫起来:“啊!好看啊!*画!” 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显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象脱了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我们送他出门。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有删节)

  比较赏析:

  《月迹》通过记叙几个山村小孩子在中秋之夜的寻月活动,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文章将这种童心童趣描绘的饶有趣味。中秋之夜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孩子们盼着月亮早些出来,他们在奶奶的引导下赏月。这种“赏”不是静静地看,而是在院子中去寻找。他们觉得月亮长了腿儿,月亮还有一种气息,这时小孩子们独特的体验。更有趣的是他们在树下“争”起月亮来。月亮本在天上,不属于哪一个人,大人们肯定不会去“争”,而只有孩子们才会“争”,才会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你看,这种“争”月行为多么有趣!

  不过最有趣的是在河边得到了月亮。他们沿着河沿跑,尤其是“我”两处看,两处跑,还看见弟弟妹妹的眼里有月亮。除了小孩子,谁会去注意“眼里”的月亮呢?他们因得到了月亮而满足,在沙滩上甜甜的睡。你看,这情景多么动人!

  《竹影》描写孩子们在月夜描画竹叶投在地上的影子,真是恰当的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这同《月迹》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月夜,同样是孩子们。《竹影》里的弟弟竟然注意到“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一独特现象,并追问“这是什么道理?”这种现象只有小孩子们才会细心地关注,才会去追根究底。他们对这个问题没讨论清楚,就又把注意力、热情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的描写自己的影”。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并天性好动。你看,他们多么热心于“作画”!拿半寸长的铅笔或一把木炭就可以在水泥地上描竹叶,并为自己所描的画像哪幅真画而争论不休。你看,这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和性格!这多有情趣!

  训练题:

  1、 本文主要是写月夜里孩子们的活动,为什么前面还要写太阳落山?

  2、 在文中摘抄几句比喻句。

  3、 你认为哪些句子描写得很细致?

  4、 爸爸为什么不责备华明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5、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沙造城堡,用雪堆雪人。想一想,你也在月夜做过什么游戏呢?能用一段话描述一下吗?

  参考答案:1、为后面写月亮慢慢升起作铺垫。2、如: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3、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的映入我们的眼中。 4、因为爸爸懂得保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意*即可) 5、略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题一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分)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阅读题二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闻水声,如鸣珮环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3)怡然不动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段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的“_________”相照应。

  参考答案:

  1.(1)听见(听到)(2)左右(上下、来)(3)……的样子

  2.溪岸(它的*)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水尤清冽

  阅读古诗,答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大意】竹子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紧紧地抱住青山不放松。任凭风吹雨打、电闪雷鸣,竹子历尽千次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依旧像铁一样坚硬,傲然挺立。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 )。

  A、郑燮

  B、张继

  C、杜牧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这首诗中赞美竹子顽强不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说明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参考答案:

  1.B

  2.①的 它 ②在 从

  3.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4.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

  高节长身老不枯,*生风骨自清灌。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注释)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②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美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

  D.全诗语言*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頗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

  (2)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8.(1)B

  (2)颔联的意思是竹风骨凛然,作为隐逸君子化身受人喜爱;寒松接受了大夫称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而被讥笑;以寒松对比(衬托),进一步整哪样修竹的高节和风骨,也赞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备。

  ,以月色风露为食,“餐风饮露”,更显高洁。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5)

——《卢沟桥》阅读答案3篇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5、甲文中“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比喻

  B、排比

  C、排比、比喻、拟人

  D、排比、拟人

  6、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举例子、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

  3、结构特点;观赏晓月。

  4、形式优美;赞美。

  5、 D

  6、晓月圆;距离*;光度亮。

  阅读(一)(15分)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

  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2、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分)

  A.列数字、引用、打比方、作比较

  B.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引用

  c.列图表、引用、作比较、举例字

  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4分)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4分)

  5.甲文运用的说明顺序: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1、A

  2、A

  3、结构特点 观赏晓月

  4、形式优美 赞美

  5.时间/逻辑顺序

  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①,顾抱负赘②,态色相得③,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④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⑤,循河婉婉,望去如堞⑥。

  注:①狮母乳:指母狮和幼狮。②赘,通“缀”,连结。③得:适合。④神勒:神妙的雕刻。⑤墩堡:战争中防御敌人的碉堡。⑥堞: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石栏列柱头,狮母乳()

  ②顾抱负赘,态色相得()()

  ③数之辄不尽()

  ④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14.把本文分两层。每层内容的中心词是什么?试用文中的一个字说明。

  15.你读了本文,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卢沟桥》文言文阅读答案:

  11.①初生的②回头看背着③查点④一般人雕刻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6)

——《白鹭》阅读答案3篇

  最花芦叶老风烟,驶上秋城思渺然。

  白鹭不如如许事,赤乌②又隔几何年。

  六朝往事秦淮水,一笛晓风江浦船。

  我辈人今竞谁是,只堪渔艇夕阳边。

  [注]①方岳出身干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之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赤乌:传说中的瑞鸟。

  1.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联系下文,具体分析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渺然”之思?(6分)

  白鹭亭阅读答案方岳

  1.描绘了一幅荻花飘飞、芦叶衰残、风烟迷茫的秋色图。(2分)作用:交代了登亭的季节,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意思对即可。)

  2.白鹭无知,赤乌难见,暗含时事多艰、国势衰微之叹;(2分)六朝往事随水流逝,空余晚风长笛江浦归船,饱含历史兴亡之感;(2分)我辈无奈,只堪与渔艇夕阳为伴,抒发壮志难酬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鹭太大而嫌生硬,可不用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境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好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作者是怎样写出在“清水田”里,在“晴天的清晨”的树巅上,在“黄昏的空中”,白鹭的不同神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曾像法布尔、郭沫若他们那样仔细观察过一种小动物吗?回忆一下,请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一种心爱的小动物的*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晴天的清晨,常见白鹭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低飞。

  2.“略”。

  白鹭亭

  方岳①

  最花芦叶老风烟,驶上秋城思渺然。

  白鹭不如如许事,赤乌②又隔几何年。

  六朝往事秦淮水,一笛晓风江浦船。

  我辈人今竞谁是,只堪渔艇夕阳边。

  [注]①方岳出身干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之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赤乌:传说中的瑞鸟。

  8.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联系下文,具体分析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渺然”之思?(6分)

  阅读答案

  8.描绘了一幅荻花飘飞、芦叶衰残、风烟迷茫的秋色图。(2分)作用:交代了登亭的季节,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意思对即可。)

  9.白鹭无知,赤乌难见,暗含时事多艰、国势衰微之叹;(2分)六朝往事随水流逝,空余晚风长笛江浦归船,饱含历史兴亡之感;(2分)我辈无奈,只堪与渔艇夕阳为伴,抒发壮志难酬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7)

——《大师》阅读答案6篇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

  14.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15.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 描写、 描写。(2分)

  16.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

  18.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以上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5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封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答:

  参考答案

  14.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分析: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的内容的作用要联系原段落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

  15.动作;语言。分析:分析人物要考虑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即可。

  16.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分析:问答题要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

  17.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 ,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分析:赏析语句题,先分析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写出的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要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修辞1分,情感2分,语言表达1分,意*即可)

  18.尊重学生、公*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分析:这道题根据分值情况至少要围绕三点作答,答题时要结和两方面的内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内容。

  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1874年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对象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油画、腊笔画和其他绘画展览。主办人是一群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龙展出作品的朋友。这群青年叛逆者的作品,着色怪异,下笔粗放,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不随时尚绘画端严人像和宏伟的历史场面。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群众不但前往讪笑,甚或向画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一个好讥诮别人的评论家就用此题名挖苦那群画家,称他们为印象派。

  从经济上着眼,画展完全失败,一张也没有卖出。但这种新作风的画自此有了名,后来竟响彻全球。自此之后,印象派作品风魔了千百万人,大家不惜重金争购。如今,莫奈那一小幅海景至少值200万美元。

  莫奈劝他的朋友就用评论家送给他们的诨号做画派名称,以示反抗,并于不久后成为这一画派公认的领袖。他那壮健的身材、浓密的棕色长发、炯炯有神的黑眼睛、蓄须的清秀面庞,处处充满了自信。他坚持大家继续用同一风格作画,让法国人学*欣赏他们的作品。他比任何画家更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他说:光是画中的主角。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画空气的美但这是不可能的。莫奈毕生致力绘画那些不能画的东西,他的精品中有许多是一瞬即逝的美丽景物持伞少女后面天空中有浮云掠过,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在浪花飞溅岸岩的海景里嗅到空气中的盐味。

  莫奈1840年生于巴黎。不久,全家迁往曼诺第。他的漫画才能为风景画家布丹赏识。18岁时,布丹邀他同往户外写生,那时管装颜料刚刚发明,户外写生还是新鲜玩意。莫奈起初不以为然,后来方知师法自然之妙,认为户外写生确是风景画家最好的作业方法。他以出售漫画的积蓄,去巴黎学*艺术。那时莫奈还没有发展他那革命性的印象派技巧。有好几幅画都获得了官方巴黎沙龙的接受。

  1867年夏天,莫奈在创作上有了极高成就。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从远处看,这些点和线就融为一体了。那时还未命名的印象主义画法,就在那年夏天诞生。普法战争结束后的1871年冬天,他带着妻儿到塞纳河上的阿乡德尔市居住了6年。莫奈每天自晨至暮都在户外写生。不论阴晴寒暑,他都不在室内工作。塞纳河冻封了,他在冰上凿孔置放画架和小凳。手指冻僵了,就叫人送个暖水袋来。他在海上美岛沙滩上作画,因大西洋风势疾劲,便把自己和画架缚在岩石上。

  他以同样刻苦的精神应付生命中的逆境。1878年,他们的次子米歇尔出世,妻子患重病。莫奈既要看护病人,又要照顾婴儿和洗衣做饭,还得抽空在街上兜售油画,虽然幅幅都是杰作,但所入微不足道。第二年,妻子溘然长逝。

  1886年在纽约举行的画展,展出莫奈的精品45件,这是他生命上的转折点:他的作品成为收藏家猎取的对象,自己也成为名人。1888年连法国也公开承认了他的地位,拟颁赠荣誉勋章给他,他忿然峻拒,绝不向传统低头。

  1880年的一天,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芬尼,他和继女白兰在屋后山坡作画。画的是夕阳下的干草堆。15分钟后,光线变了,使他无法继续,他大为苦恼,于是叫白兰回家去再拿块画布来,不多时,他不得不再换一块。著名的系列油画就这样地产生了。莫奈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画这个干草堆,出门时带着十几块画布,随光线或天气的改变而一块块地换着画。

  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克雷芒梭。当莫奈的目力日渐衰退,常因力不从心而忿怒地把画布割破时。忙得不可开交的*便从内阁办公室赶来劝这位老人。画吧,画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会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没有说错。莫奈为纪念第一次大战休战献给法国,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油画,公认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

  莫奈使世人学会了新的看法。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原载[美]《读者文摘》中文版,宋长春推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画出著名的系列油画,莫奈一年里随光线或天气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换画布,画出了不同光线下的干草堆,终于达成目的。

  B.1874年在巴黎举办的画展,由于所展出作品的题材都不随时尚,画的都是简朴的日常生活,且着色怪异,下笔粗放,导致完全失败。

  C.莫奈充满自信,在画展中的作品广受讥嘲后,仍然坚持继续画展的绘画风格,他的这种不落俗套的创作,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D.在画展遭遇失败后,莫奈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将幽暗的色彩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

  E.莫奈以刻苦的精神应对创作中的艰难与生命中的逆境,他曾把自己和画架缚在岩石上以完成创作,在妻子患重病后艰难地维持生活。

  (2)根据莫奈的创作经历及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说说印象主义画派的特点。(6分)

  (3)莫奈的事迹给我们传递了哪些正能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文章结尾处写道,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如何理解塞尚的话?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2.(1)(5分)CE(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选A、D不给分。A逻辑混乱,画出著名的系列油画不是莫奈当时创作的目的,只是一种结果;B以偏概全,画展并未完全失败,只是从经济上着眼,画展完全失败;D颠倒顺序,莫奈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是在画展之前。)

  (2)(6分)①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1分)②较多考虑总体效果(远观),(1分)较少顾及细节,以粗放的笔法做画,常缺乏修饰;(1分)③重视色彩的使用;(1分,答着色怪异不给分)④着重表现某种光线下一瞬即逝的景象(或着重表现某种光线下景物给人的印象)。(2分)

  (3)(6分)①要重视别具一格的创作,重视创新;②要充满自信;③要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④要不畏艰难,以刻苦的精神应对逆境;⑤要善于学*,向他人学*,向自然学*;⑥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朋友的帮助。(每点1分,共6分)

  (4)(8分)理解:①莫奈是以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生活,并在自己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1分)②莫奈重视观察光线变化的景物,(1分)并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光线变化下的景物,重视景物给人的印象;(1分)③莫奈正是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不落俗套的作品,从而形成了印象主义的画风;(1分)④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塞尚对莫奈的创作态度与方法的肯定与赞叹。(2分)启示:只有观察生活,贴*生活,其创新才能得到肯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2分)

  《大师》

  ①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②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③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④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⑤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⑥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⑦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⑧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⑨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⑩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11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8.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表格。(3分)

  故事情节:接了桩大买卖 → → 想起母亲,感受母爱→ 成为大师

  ↓ ↓ ↓ ↓

  心理状态: → 沮丧 → 感动 → □

  1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20.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中“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石匠认为这是一次提高自己雕刻技艺的机会。

  B.第⑤段中“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句,说明石匠雕出的人像只是形似,而缺少神韵。

  C.第⑧段写财主“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苦起来”,“一下子”表现出财主看到人像立刻被打动了,从侧面表现了石匠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D.文章最后一段,借别人之口说出“你的名字就叫大师”,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收束全文。

  21.如何才能成为大师?联系全文,谈谈你的感悟。(3分)

  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Ⅱ(10分)

  18. 故事情节:雕像被拒(雕像失败) 心理状态:兴奋(惊喜)淡定(淡然、淡泊)

  (评分:3分,每空1分,意*即可)

  19.参考答案: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石匠看重名利的心理;同时与后文石匠“忘记”自己的名字形成对比。(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意*即可)

  20. A(评分:2分)

  21. 答案要点:能围绕“具体高超的技艺”“淡泊名利”“真情(忘我)投入“在不念旧恶要点做答即可。(评分:3分,每个要点1分)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

  题目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 描写、 描写。(2分)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4.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以上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5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封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答案:

  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分析: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的内容的作用要联系原段落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

  2.动作;语言。分析:分析人物要考虑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即可。

  3.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分析:问答题要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

  4.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 ,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分析:赏析语句题,先分析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写出的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要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修辞1分,情感2分,语言表达1分,意*即可)

  5.尊重学生、公*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 分析:这道题根据分值情况至少要围绕三点作答,答题时要结和两方面的内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内容。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

  14.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15.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 描写、 描写。(2分)

  16.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4分)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8)

——《燕子》阅读答案6篇

  阅读《燕子专列》,回答问题。

  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zòu zhòu)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shè sè),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bīn bīng)临死亡。瑞士*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运送到温暖的地方。

  于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tā tà)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一个叫贝蒂的孩子,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1、请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加上横线。

  2、燕子遇到了麻烦,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四字词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讲了燕子遇到了麻烦,请用“——”画出来。

  4、对濒临死亡的燕子,居民们纷纷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5、读了“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这两句话后,我觉得贝蒂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孩子,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词中体会出来的,我觉得朗读这两句话时应该用____________的语气来读。(4分)

  6、读了这篇文章后,文章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劳动成果,向我分享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朝它们那还未建成的房子飞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也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自己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甚至你们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1)在文中用“——”画出作者描写小燕子劳动场面的语句。

  (2)本文重点描写了燕子_________的活动。在等待燕子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

  (3)“我”赞美了燕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

  色的小房子。

  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2)建房子充满希望

  (3)“我”赞美了燕子勤劳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

  燕 子

  *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8.通观全文,本文写了哪些“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说这些错误是“美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标题是燕子,但一开始却写了一件有关歌曲《送别》的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朦胧的欢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朦胧的悲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我们有时候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但有时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 本文写了以下“美丽的错误”:

  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这些错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排解我们远在他乡的孤寂,缓解我们的思乡之苦。

  9.内容上:“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与“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两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寄托了深邃的乡愁;

  结构上:作者由有关《送别》的往事自然地引出了和“燕子”有关第二件事。

  10.

  (1) 朦胧的欢喜:儿时外婆给自己唱歌,唱到了燕子,此时注视着南国的“燕子”,回想起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时间虽然久远,但值得回味。朦胧的忧伤:注视着南国的“燕子”,燕子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情,心中觉得孤寂和伤感,无法排解。

  (2)连用了三个反问句,作者将“乌秋”认做了故乡的“燕子”,增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作者突然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11.这些“错误”,是人们无法得到自己的所憧憬的事物时,那种强烈的渴望所造成的美丽的误会,人们可以用它慰藉自己心灵的遗憾。如果可能就让他们一直误会下去吧,千万不要打破他们的谎言,让其重新陷入到遗憾中。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此时作者滞留湖湘,以舟为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对象——燕子。

  B、诗的第三、四两句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字字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15、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

  阅读答案:

  14、D(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15、示例:⑴同意。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⑵不同意。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⑶颈联看似咏燕,实则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这里的燕子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6分。)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9)

——《荷花》阅读答案6篇

  ①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②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我们的一次聚首,一场约会,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而我私底下却在想: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③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是身体上的不适?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是新的黑洞理论?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它只属于大地。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

  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⑥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

  ⑦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多美啊!美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⑧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

  ⑨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他与荷花融为一体。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随风飘过来,带给我们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

  (作者赵福莲,有删改)

  〔注〕霍金: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患卢伽雷病,全身瘫痪,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2分)

  (1)

  (2)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4分)

  (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3.文章第⑧段说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请具体说说霍金究竟读懂了什么。(3分)

  4.文章说美就是那么简单,又说美不是那么简单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你的课内外积累写一段话,表述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6分)

  参考答案:

  1.(1)霍金来西湖赴荷花之约;(2)我们与如荷花般的霍金相会

  2.(1)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的无悔)。

  (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3.示例1:经历了淤泥般的黑暗生活并将之淡远,所展现出来的亭亭玉立的生命是最美的。示例2: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把它化作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拥有这个过程的生命是美的

  4.示例1:简单即美。有一句歌词说**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花开花落是最宁静的美;和谐相处是最质朴的美;笑看得失是最从容的美。生活的本质不在于浮华与繁复,而在于从最简单处感受真,于最*凡中体味美。示例2:美的创造往往是曲折的,美的内蕴往往是丰富的。当人们赞叹《永州八记》的清秀之美时,可曾想到它蕴含着柳宗元贬谪的心酸;当人们称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之美时,可曾想到它源自于杜甫屋漏难眠的凄楚。只有经历岁月的沉淀和苦痛的磨砺,美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华彩。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硕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屑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生嫂听说丈夫要赴前线打击日寇,编*时手指划破、鼻子发酸、为丈夫打点包裹等细节,真实地表现了她把对丈夫的依恋与离别的感伤转化为理解和支持的心理过程。

  B.小说描写夫妻二人的对话属于工笔细描,而对水生与其他家人的沟通及水生到别家做工作的情节只是粗线条勾勒,这就使得小说结构疏密相间,章法活泼而不失严谨。

  C.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小说风格清新淳朴,对薄雾、清风、荷香等有水乡气息的景物的描写,与质朴而真挚的话别语言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塑造人物时虚写与实写相结合,详略得当,错落有致:水生及水生嫂是实写,水生父亲及儿子、同村的其他游击队员是虚写;对水生夫妻详写,其他人物着墨不多。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你总是很积极的。”

  (2)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6.小说开头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D(水生父亲及儿子也是实写。)

  5 (1)写出了水生嫂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1分)“总是”有一丝不满与嗔怪,(1分)“很积极”又是对丈夫的称赞。(1分)

  (2)表现了水生嫂坚强的性格,(1分)“眼泪”和“答应”表现的不是水生嫂的懦弱,而是对丈夫忠贞的诺言和不舍。(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

  (1)为故事情节做铺垫。描写荷花淀傍晚的小院,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引出水生嫂织*等待丈夫的故事。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描写荷花淀的*静优美,营造了祥和的生活氛围,为下文的日寇侵略做了铺垫。

  (3)衬托人物形象。又薄又细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水生嫂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体现了水生嫂的勤快利落,编*手艺好。

  (4)暗示小说主题。诗意朦胧的环境,祥和的生活氛围会遭到破坏,引出了保家卫国的主题。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瑶妃香袜透冷,伫立青铜镜。玉骨清无汗。亭亭碧波千顷。云水摇扇影。炎天永。一国清凉境。

  晚妆靓。微酣不语,风流幽恨谁省?沙鸥少事,看到睡鸳双醒。兰棹歌遥隔浦应。催瞑。藕丝萦断归艇。

  (1)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词的下阕主要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夏日荷花亭亭玉立丁碧波之上的画面。(1分)"亭亭碧波千顷"写出荷花形态之美;(1分)"香袜透冷"写出荷的幽香;(1分)"一国清凉境"突出荷给人带来的清凉之感。(1分)(共4分)

  (2)这首间的下阕借物言情(或托物抒怀);(1分)流露了词人不为人知,不为人解的孤独苦闷(2分)。(共3分)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第()句描写荷叶。这句话中,写荷叶颜色的词语是(),写荷叶形态的词语是(),写荷叶多而密的词语是()。

  (2)作者细致观察了(______)种白荷花开放的姿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一写:挨挨挤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碧绿大圆盘挨挨挤挤

  (2)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3)来来往往、许许多多、明明白白

  语文阅读在*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分享了荷花选段阅读答案,欢迎同学们参考!

  星期天,我们全家到公园去观赏荷花。走进大门,我一眼就看见了那满地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撑在水面的伞,上面布满了晶莹的水珠。粉红色的荷花箭直指天空,盛开的荷花散发出清香。

  我们手扶着池边的栏杆,欣赏着艳丽的荷花。

  这时,爸爸说:“大家很喜欢荷花,谁能说出荷花的好处?”

  弟弟抢着说:“荷花香,莲蓬子可以吃。”我说:“荷花很美,它的地下茎——莲藕也可以吃。”

  爸爸说:“荷花的好处的确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荷花虽然生长在污泥里,可是开出的花是那样清爽干净,它不怕污泥,而在污泥中勇敢地生长着。”

  我说 那么荷花最可贵的是出污泥而不染了

  爸爸接着说 对 做人就要像荷花那样 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 多么复杂的环境中都要坚持正义 保持高尚的品格 不要做那种随波逐流的人

  我们一边谈论,一边思索,渐渐离开了荷花池,渐渐看不见那妖艳的荷花了。

  人们都赞美荷花,而我却更爱荷叶。‖

  荷叶不艳不媚,不像荷花那样惹人注目。然而,有它(赔 陪)伴着荷花,会使荷花显得更美丽动人。

  烈日当空,荷叶撑起翠伞,用自己的光合作用,让荷花长得更富有生气。

  荷叶不仅把自己奉献给荷花,还奉献给人类。它作为药材,能为病人清热去火;

  荷叶给予别人的甚多,而自己却无所求。当人们欣赏荷花,赞美荷花的时候,它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只是默默地工作。‖

  我爱荷叶,爱它的朴实淳厚,更爱它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荷花选段阅读答案

  1.请选择下列句子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然而,有它( )伴着荷花,会使荷花显得更美丽动人。

  A.赔

  B.陪

  正确答案:B

  2.请选择下列句子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风雨袭来,荷叶们紧( )团结,连成一片,忘我地保护着那些幼小的花蕾。

  A.密

  B.蜜

  正确答案:B

  3.请选择下列句子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它作为包装材料,不怕水( )油污;它作为食物煮粥,更是清爽可口。

  A.浸

  B.侵

  正确答案:B

  4.以下是“保护”的近义词的有( )。[多项选择]

  A.呵护

  B.保重

  C.保管

  D.爱护

  正确答案:A D

  5.读文中划线的句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

  A.句中“默默”的意思是没有太多的声张

  B.句中“它”指荷叶

  C.这句写出不追名逐利、踏实沉稳的可贵品质。

  正确答案:A B C

  6.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

  A.人们都赞美荷花,而我却更爱荷叶

  B.我爱荷叶,爱它的朴实淳厚,更爱它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C.荷叶不仅把自己奉献给荷花,还奉献给人类。


垃圾阅读答案(扩展10)

——《论语》阅读答案6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并指出其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亦可)。

  评析(示例):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的*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九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谓能养( )

  ②游必有方( )

  ③德不孤,必有邻( )

  ④君子喻于义( )

  3.“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2.①奉养  ②去向  ③亲*,做伴  ④明白,懂得

  3.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到日常的侍奉上,关心父母衣食冷暖,关注父母健康状况。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实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子女远游可日行千里,但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有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

  4.君子以“义”行天下,心境*和而无限宽广;小人追逐私利,处心积虑,患得患失。

  5.围绕现实生活,谈到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即可。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