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10-21 00:00:00 阅读答案

1、赏析划线句“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和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3、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4、为了要把迪龙熏陶成一个文学爱好者,我都做了哪些尝试?阅读第912段依次简要概括。(4分)

5、阅读第17段,结合全文理解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这句话的含义。(4分)

6、(1)推介古典文学作品(2)搬出当代流行作品

7、把( )中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8、为什么学生们会认为老师的最后一课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9、根据短文内容和你的理解,把结尾补充完整。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1、语言,行动,神态 强烈的爱国主义

12、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13、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所感染。(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从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才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14、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2分)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反衬作用 (2分)

15、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2分)

16、我想起了过去美好的往事。

17、小队会上,每个队员基本上都发表了意见。

18、“孩子成长得太顺利并非好事”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30字左右)(3分)

19、(3分)只要举例符合这个观点即可。

20、最后一课法都德

2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起来。(意对即可)

22、动作、语言、神态

2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4、说说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25、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26、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27、“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28、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9、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0、再也不能教学生祖国的语言了。(或: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1)

——《一课》阅读答案 (菁华5篇)

《一课》阅读答案1

  最后一课

  (郑振铎 )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1.这《最后一课》发生的地点是___ ___(城市名),_______ _____给我们作了提示。

  2.在这"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2月8日这一天,暨大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用原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划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写学生在宣布下课时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你体会到他们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谈谈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上海,黄浦江(或者最后一句话直接给出的地名)(2分)

  2.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正是因为"我"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才有这样的心情。(找词语或句子2分,原因说明1分)

  3、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2分)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反衬作用 (2分)

  5、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2分)

  6、两文情境、气氛相似,师生表现相似,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3分)

《一课》阅读答案2

  阅读理解。(9分)

  最后一课(节选)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3分)

  小题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而我却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4分)

  小题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钟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小题1:因为钟声意味着最后一课结束了,他即将被迫离开讲台,离开学校,再也不能教授法语了;他为沦为亡国奴的残酷现实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而我在最后一课中体会到了老师崇高的爱国精神,对他无比崇敬,所以觉得他很高大。

  小题1: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小题1:了解环境描写及常见五种作用,其中这里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一种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1:了解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体会人物思想情感。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课》阅读答案3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是很好的办法啊。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想想弟子们在来源地相聚的情景,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阅读答案:

  1、种上庄稼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因为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并且种上谷子而形成的。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再赴约去口头回答了。

  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坏的*惯要用好的*惯来代替。当代成功学指出,思想指导言行,言行形成*惯,*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思路是多么重要。

《一课》阅读答案4

  *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读第一段和第二段,看这两段交待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韩麦尔先生今天与往常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为什么会这样?

  3.画线的句子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心理?

  4.小弗郎士的学校为什么不教法语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5.在这节课上小弗郎士都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交待了今天上课前教室里的气氛和以往大不相同。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渲染了氛围。

  2.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为了表达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表达了小弗郎土的懊悔和对不能再学法语的伤心之情。

  4.因为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军占领了,他们只被允许学*德语。第二问略。

  5.这节课小弗郎土学会了应热爱自己的祖国。他长大了。

《一课》阅读答案5

  那天的风雪真(爆 暴) ,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雪恶狠狠地寻找袭击 的对象,风呜咽(yàn yè) 着四处搜索,从屋顶看不见缝隙的墙壁鼠叫似的“吱吱”而入。

  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踩脚声。

  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xí juǎn ér rù) ,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栽了下来。

  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一反常态:满脸的严肃庄重(shèn zhì) 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惊奇 好奇) 地望着欧阳老师。

  “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几十双眼睛在问。

  “因为我们要在操场上立正五分钟。”

  即使欧阳老师说出了“不上这堂课,永远别上我的课”的恐吓之词,还是有几个娇滴滴的女生和几个很横(héng hèng) 的男生没有出教室。

  操场在学校的东北角,北边是空旷的菜园,再北是一口大塘。

  那天,操场、菜园和水塘被雪连成一个整体。

  矮了许多的篮球架被雪团打得“啪啪”作响,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破的水里。

  我们挤在教室的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

  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站定,脱下羽绒服,线衣脱到一半,风雪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欧阳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上排好了3列纵队。

  瘦削(xuē xiāo) 的欧阳老师只穿了一件白衬褂,被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bó báo) 。

  我们规规矩矩地立着。

  五分钟过去了,欧阳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里,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叫你们站半个小时,你们也顶得住,叫你们只穿一件衬衫,你们也顶得住。面对困难,许多人(戴 带)了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我很(幸运 庆幸) ,那天我没缩在教室里,在那个(fēng xuě jiāo jiā)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永远的一课。

  1、 将文中的拼音换成汉字。

  xí juǎn ér rù( ) shèn zhì( ) fēng xuě jiāo jiā( )

  2、将文中括号内错误的拼音用“”画去。

  3、联系上下文,把文中括号内使用正确的字或词语用“___”画出来。

  4、 “敌”的义项有:①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②对抗、抵抗;③力量相等的。在“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中,“敌”的意思应选 ;剩下的两个义项可分别组词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用“―”画出文中描写天气寒冷、风狂雪大的句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在描写风雪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 你觉得这些描写写得怎样?请说说你的理由。

  (3) 你认为这些描写有必要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6 文中加【】的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与文章内容无关,应删去。 你觉得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7、 你怎样理解欧阳老师课后的一段话?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

  8、你能根据欧阳老师的话以及你对困难的认识和体会写一句格言吗?

  参考答案:

  1、*卷而入 甚至 风雪交加

  2、yè hèng xuē bó

  3、暴 好奇 戴 庆幸

  4、② 敌人 匹敌

  5、那天的风雪真暴……“吱吱”而入。 那天,操场、菜园和水塘被雪连成一个整体……踩在带冰渣的水里。

  (1)比喻、拟人

  (2)形象的写出了暴风雪之大

  (3)有必要,这样的描写突 出气候的恶劣,为文章情节描写做铺垫。

  6、不应删去,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只有中师文凭,确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可以看出欧阳老师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欧阳老师自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与课文中心关系紧密

  7、示例:欧阳老师希望我们能正式困难,其实解决困难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8、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2)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3篇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 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2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24.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1)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23. 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2分,于、以、被:翻译错 误,各扣0.5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

  24.(1)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1分,若答勤奋读书一类,只给0.5分,不合要求不得分)

  (2)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1分)。

  文言文阅读。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意对即可)

  2.(1)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

  (2)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 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

  所成,蜚声文坛。(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u)〕句子中间停

  顿的

  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小题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小题2】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a.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b.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答案

  【小题1】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

  【小题1】a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

  b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a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拟写标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b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出“铨亦泣”的主要原因即可。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3)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2、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3、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4、(1)居:处、处在

5、(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6、答案:B(2分)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10、(5分)(1)亦甚雄快(愉快)

11、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12、D

13、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14、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6、【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

1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18、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

19、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20、答案:公怃然,即彻宴*,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21、(1)表达方式:《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2、根据前一句和练*中的提示,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什么?

2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仁人之心”做了解释。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示出来。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25、下列句子的译文,只有两句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

26、①dài;②zhé

27、①往,到②有时③在……之前

28、乙文第①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与范仲淹甲文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29、AB

30、A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4)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 30句菁华

1、《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加以分析。(3分)

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选文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3分)

3、《昆虫记》是一部(世界昆虫史诗)。

4、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歌),它是(螳螂)。

5、螳螂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

6、萤火虫生长着(六只)短短的(腿),当雄萤发育成熟,会生出(翅盖),像(甲虫)一样。

7、萤火虫有两个特点:1(获取食物方法) 2(它尾巴上有灯)

8、孔雀蛾是一种(很漂亮)的蛾,它们中(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它们靠吃(杏叶)为生。

9、水蛛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

10、蟹蛛十分(勤快),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

11、《昆虫记》是(A)国昆虫学家( )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12、舍腰蜂喜欢将巢筑在(C)的环境中。A、干燥B、寒冷C、温暖

13、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A)。A、蝉B、蟋蟀C、蝈蝈

14、天生攀岩家是(B)。A、狼蛛B、蜣螂C、蚱蜢

15、试验证明:(B)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A)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A、蚂蚁B、蜜蜂

1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17、蜘蛛知道蜘蛛网上的猎物的方法是(D)A、用眼睛看到的B、用耳朵听到的

18、枯露菌是一种(C)。A、甲虫B、长在树上的蘑菇C、长在地底下的蘑菇

19、蝉是聋子,听不到任何声音。(√)

20、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辛苦的生产者却是蝉。(√)

21、法布尔称赞黄蜂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

22、从生到死,萤火虫都是发着亮光的,甚至连它的卵也是发光的。(√)

23、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靠吃杏叶为生。(√)

24、如果你发现丁香花或玫瑰花叶子上有一些精致的小洞,这是樵叶蜂剪下了小叶片。(√)

25、条纹蜘蛛会自己选择或主动出击捕捉猎物。(×)订正:静静等候猎物。

26、人们说螃蟹是横着走路的,还有一种昆虫也是,那就是蟹蛛。(√)

27、(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 )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被誉为(昆虫之父)。我们学过的一篇名为《装满昆虫的口袋 》的课文就是节选自《昆虫记》。

28、黑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错)

29、樵叶蜂剪下许多小叶片是为了吃。(错)

30、恩布沙是一种细长的、摇摆不定的、奇形的昆虫。(对)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5)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 30句菁华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2、走—跑 卒—最终、终于 俟—等待 援—提出(1词1分,共4分)

3、(共6分)⑴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⑵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分。“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4、(1)学*勤奋(1分),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1分)。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6、幼时借书抄书的勤劳辛苦;成年后从师求学的艰辛。(答对1点,得1分,共2分)

7、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8、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9、译文: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10、开放题,只要学生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得到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在生活和学*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的。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二: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云南省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5、D

1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18、B

19、答案:若与*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0、答案:给予,赠送放下难道用

21、答案:①他们如果还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从选文来看,宋濂与王冕在从师问学的经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6、①宋濂是主动百里上门求师,因为其热情、谦虚和执着终有大成。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在名师的指点下成为通儒。

2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29、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30、①因此;②两次。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6)

——《野望》阅读答案

《野望》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野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

  水底归云乱,芦丛返照新。

  遥汀横薄暮,独鸟度长津。

  兵曱无归日,江湖送老身。

  悠悠只倚杖,悄悄自伤神。

  天意苍茫里,村醪亦醉人。

  19. “兵甲无归日”一句中“兵甲”指______,“江湖送老身”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情感)。

  20. 陈与义在北宋灭亡后转学杜甫,此诗被清代纪晓岚评价为“入之杜集,殆不可辨”,请从意象、情感两个角度赏析本诗的风格。

  【答案】19. (1). 战争/战事 (2). 晚年漂泊流落的感伤

  20. 全诗沉郁顿挫。①意象真实、清冷、密集,如“微雨”“凉气”“乱云”“遥汀”“薄暮”“独鸟”等,契合诗人深沉的心境。②情感沉痛、厚重而不消沉,诗人既有自身的羁旅之愁、衰老之叹,又有亡国之痛,个人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结尾不以悲语收束,而已宽解之语作结,使全诗情感深沉而不颓唐。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评分建议:比喻,1分;说明,1分。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参考答案:

  ①首联由远及*描写所“望”之景;

  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

  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

  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

  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

  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如未结合诗句分析,酌情赋分。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 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2.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有什么特点?

  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3、诗人在具体描写时,远*相称,动静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绝妙、充满生机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

  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也可用原文中的“原野旷”、“无氛垢”回答。

  2、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3、答案示例: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相衬,比*时更富于层次感

  4、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5、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尝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为人放荡不羁。②徙倚:徘徊。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2.(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

  15、D

  16、C

  【甲】野望王绩【乙】南乡子李殉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春色幕。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2分)

  答: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3分)

  答:

  答案:

  13.(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