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

  《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去来]

  (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6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2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2)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第(1)段与(2)(3)(4)(5)是________结构关系。(2分)

  9 、除了举例子,选文还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2分)

  10、第(5)段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请你再举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规律是什么。(4分)

  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大自然的语言》(17分)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8、总分。

  9 、作比较、列数字

  10、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的*均值)

  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11、 有必要。因一般人笼统的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的春天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例读者一位偶然性,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或者:有必要。因为*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12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规律:高下的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规律:气候与纬度的关系,在北温带,纬度越北,冬季越早。(其余见教师教学设计16课课后)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3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案: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4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59.D

  60.B

  61.C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又是一篇文学与科普相结合的文章。之所以说是有文学因素是因为这篇文章并非像一般的科普文那样开篇就是科学名词、数据之类的,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特有的景象,有画面感,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所以,《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很多选段都作为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目出现,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是不是仔细、认真,下功夫。下面是一段节选内容的阅读理解,涉及的知识比较广,但基本在文章中能够找到,需要做的就是认真、仔细。我们一起学*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6、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8、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10、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二)

  读课文“物候观测使用。。。。。农业更大的丰收。”这部分回答问题

  1、找出选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 选文中说“那年春初种的花生受到低温损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选文“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在文中有何作用?

  4、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这些因素的?

  5、根据选文概括物候学研究的几点意义。

  6、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至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7、、自己收集几**间谚语,反映大自然的物候现象方面的,写在下面。

  (三)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6、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7、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8、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

  (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二)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 去来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逻辑顺序

  (三)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 概括到具体(逻辑)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6、“哪些”“首先”

  7、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8、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扩展1)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2)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第(1)段与(2)(3)(4)(5)是________结构关系。(2分)

  9 、除了举例子,选文还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2分)

  10、第(5)段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请你再举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规律是什么。(4分)

  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大自然的语言》(17分)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8、总分。

  9 、作比较、列数字

  10、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的*均值)

  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11、 有必要。因一般人笼统的认为*海地区的气温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的春天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例读者一位偶然性,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或者:有必要。因为*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12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规律:高下的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规律:气候与纬度的关系,在北温带,纬度越北,冬季越早。(其余见教师教学设计16课课后)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2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3

  《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去来]

  (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6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4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59.D

  60.B

  61.C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5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6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7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8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8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

  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

  (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结合文章信息用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判断说明顺序。这里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安排,所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不能颠倒位置。(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9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树如果被砍倒,

  大自然也有语言。 你会把年轮发现一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一年只长一圈,

  睁开眼你就能看见。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你如果钓到大鱼,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鱼鳞上也有圆圈一一

  白云飘得高高, 一圈就是一岁,

  明天准是晴天。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蚂蚁忙着搬家, 这是在告诉人们:

  出门要带雨伞。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自然的语言啊,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真是妙不可言。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不爱学*的人看不懂,

  春天来到人间。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1.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用“ ”画出。

  2.把你收集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展示出来?最少写2条。

  ①

  ②

  参考答案:

  1.白云飘得高高;蚂蚁忙着搬家;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雁在编队南飞;大树的年轮;鱼鳞上也有圆圈;“三叶虫”化石;

  2.①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

  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

  ②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答案不唯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0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即可)

  13.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4.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

  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1

  (一)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四)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五)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参考答案

  (一)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B.C.D.(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逻辑顺序

  (三)1.BA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7.时间顺序

  8.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②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③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0.有;例如燕子归来。11.本段前面的内容。

  (五)12.扣住了第①句话。13.指稻秧。1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15.生动。

  (六)1.A(2)B(1)2.D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看完这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同学们是否都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呢。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2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C√D√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3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文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

  A.大自然的语言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现象的特征 D.物候的研究意义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

  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C.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4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5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现象)。(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 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次第”的含义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阅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扩展2)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优选【五】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1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树如果被砍倒,

  大自然也有语言。 你会把年轮发现一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一年只长一圈,

  睁开眼你就能看见。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你如果钓到大鱼,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鱼鳞上也有圆圈一一

  白云飘得高高, 一圈就是一岁,

  明天准是晴天。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蚂蚁忙着搬家, 这是在告诉人们:

  出门要带雨伞。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自然的语言啊,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真是妙不可言。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不爱学*的人看不懂,

  春天来到人间。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1.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用“ ”画出。

  2.把你收集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展示出来?最少写2条。

  ①

  ②

  参考答案:

  1.白云飘得高高;蚂蚁忙着搬家;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雁在编队南飞;大树的年轮;鱼鳞上也有圆圈;“三叶虫”化石;

  2.①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

  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

  ②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答案不唯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3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C√D√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4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5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树桩上一道道的圆圈,一圈就是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 )

  2.从文中我又知道了三种大自然的语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细心 粗心

  2.(1)白云飘得高高,第二天准是晴天。

  (2)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3)树桩上的年轮,一圈表示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扩展3)

——大自然的语言作文9篇

  有的时候我在想,我不喜欢看那些美景。我觉得大自然很无聊,很无趣。也只有一些被开发了的景点才值得人去看一眼。

  正好赶上了国庆节放假,我即使不爱看风景,也不能总闲在家里啊!正好妈妈对我说:“咱们一块儿去公园溜溜吧!”我淡淡的回了一声:“嗯。”

  到了公园,我惊呆啦!这不是九寨沟、黄龙、庐山这样美丽的景点,但是它里面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美。

  我向前走去,看见了一棵棵柳树。再看一看,都秋天了,天气渐渐寒冷,和柳树姐姐还是细心的保养着她那一头美丽的头发。那一条一条的柳枝,还是那么的嫩绿,那么的漂亮,又那么的可爱。就跟春天才刚刚来临一样。我用柳条编了一个头环,戴在头上,并不由自主的和这棵美丽的柳树了一个影。

  仔细一看,左右两旁的小路上开开着一朵朵的小紫花。一朵开在另一多上,一朵开在了另一朵上,挤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大紫花。紫色的小花们聚集在一起,好像在一起窃窃私语,那样子真漂亮。

  再往前面走,还有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枫树,那枫树的叶子真好看,红里透着黄,黄里透着红,那鲜艳的颜色真可爱。这时,地上捡起了一片叶子,夹在了我的课外书里,我想拿着这片叶子回去做标本。我心里还不由得感叹,唉,这么美的美景,为何我*时没有注意到呢?我应该早点儿发现这些美景的。因为,这些美景不就在我身边吗?我天天都路过这里,可却没有发现,这里还有一个这么美的地方。

  枫树旁边还有着清澈的湖水。我望着那碧绿的湖水,竟忘了自己是谁,沉迷在了这湖水中。就在这时,湖水上起了雾。这层薄雾,衬托着湖水,衬托着黄昏,衬托着周围的景物。“那景,真美呀!”我不由得感叹。直到夕阳西下,我才反应过来,马上拿着手机,给这美丽的景色拍了一张照片。

  今天,我真的学会了很多,明白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真的是大有收获。我懂得了其实大自然也有语言,只不过是它们的语言不是用话语来表达。这个语言*在眼前,远在天边。其实它就在我们身旁,可我们如果不认真观察,就永远发现不了这美丽的语言。

  不得不说,大自然可真的太美啦!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大自然将春天的信息,让燕子妹妹传递。燕子急急的飞向南方,向人们宣布春天的到来。

  你看那天上的紫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朝有披紫云,午后雷雨临。

  树叶在水上漂着,不就像一只只小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秋天已经来到。

  你看那可爱的松鼠,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松鼠匆匆地囤食,就代表冬爷爷到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动脑的人看不见,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到。你看那树上的叶子。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树叶纷纷落下,秋天就在眼前。你看那天上电闪雷鸣,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天上电闪雷鸣,出门要带雨伞。你发现向日葵,你就会发现——向日葵向着哪里,太阳就在哪里。你看那残雪融化,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残雪融化了,春天来到人间。你看蛇在冬眠,这是大自然的语言:蛇在冬眠,冬天到了。公鸡早上起喔喔啼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公鸡早上啼,太阳已出来。大自然的语言啊,这是妙不可言。不爱学*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多数人认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其实,大自然也会“说话”只不过和人类的语言不同罢了。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观察,到处都会发现自然会“说话”的现象。天上的云高高飘浮,明天的天气一定十分晴朗,你尽可以放心外出野游。地上的蚂蚁匆匆忙忙往高处搬家,你出门时十分要把雨具带上,不然,马上来临的倾盆大雨会把你淋成落汤鸡。

  大雁编队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那是告诉你“秋天到了!”

  的确,大自然用自己的语言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多么奇妙。”虽然大自然的语言与我们的语言不一样,但是并不难理解。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刻苦学*,就会听得见。

  同学们,你们验证过“蚂蚁搬家晴必雨”这句气象谚语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们仔细观察,也会看到的。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我验证的经过吧!

  一个星期天,我在楼下玩,突然,看到脚下好像有一些“逗号”在爬,我蹲下来仔细一看,咦,这不是蚂蚁吗?只见这些蚂蚁正在忙碌地搬东西,有的蚂蚁搬食物,有的蚂蚁搬蚂蚁蛋,还有的蚂蚁正在齐心协力地搬着一条大虫子。它们排着长长的队,走呀走,终于来到了它们的目的地——一个高出地面许多的土堆,蚂蚁的同伴们在挖洞,过了很久,洞挖好了,有一部分蚂蚁带着蛋和食物进洞了,还有一部分蚂蚁在外面收拾东西,东西收拾完了,那些蚂蚁也进了洞,我还发现它们还把一些草放在洞口呢!

  我正观察得入迷,突然,几滴雨点滴到了我的头上,抬头一看,呀,下雨了。我急忙跑回家,想了想,终于明白了,原来蚂蚁能在下雨前能预感到天气的变化,它们会把家从低的地方搬到高的地方,这样下雨时雨水就不会淹没它们的家了,真的是“蚂蚁搬家晴必雨”呢。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啊!

  大自然是有语言的:一草一木,乃至所有的生物,都拥有着自己的故事,也会用它们独特的方式来向人们讲述。

  新的一个春天,又有新草发芽了。那草的种子又是从哪来的?它经历些什么?草坪儿上一道道纹路,是它们为自己写的日记,每一道痕迹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记录了,它们在生长中所遇到的每一次艰辛与快乐。

  大树身体里的年轮又多了一圈,它今年多大年龄了?不要说,只看年轮,我们便知道。但,那只是树木的年轮笔录,一片片树叶,是一张张便签,让树木能够记得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每一件事,树皮上的硬块儿,是大树的日记本,每天都会增多一块,他知道自己到底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日夜。

  山中的石块儿,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又知道些什么?也许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吧?因为石头上有着波浪拂过留下的吻痕;也许,这里曾有过一座壮丽的瀑布吧?因为石头上有着水花四溅的印泥;也或许,这里曾经是个山洞吧?因为石头上的整齐小洞,在诉说着这块石头,曾经被山洞顶部的钟乳石水滴石穿。

  也许,也许……这里曾经是一座无边无际的沙漠吧?风沙是否肆虐地对待过这些石头,带着它们到处来回的奔跑。石头自然不会抱怨,它是一个安静的朋友,但它并不是一个不会表达的朋友,它会心甘情愿的,让岁月把自己打磨成不同的形状,那是因为,风沙里记录着它的故事。

  有的石头,可能已经存在了几十万年了,甚至从比地球出现的更早的星球上来。他们可能没有遇到过,一个能理解他们的生物,人类可能也认为它们都不会说话。可事实上,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属于他们的独特语言。

  其实,所有的生物,哪怕只是一滴水,一块石头,一缕春风,它们都会表达,都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

  著名木匠鲁班,曾不小心被一种齿形的草割到,突发奇想发明了“锯子”。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任何事情都要细心观察。于是通过细心的观察,我终于也有了发现……

  记得六年前的一天,我刚不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便非常奇怪: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大自然的确有语言,只不过和我们人类的语言不同。大自然的语言是一个个不起眼的东西,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我又问:“大自然的语言在哪呢?”妈妈神秘兮兮地说:“自己细心地观察周围事物就会有所发现。”是真的吗?我半信半疑,我得验证一下。

  我走进了令人神往的大自然,没顾得上欣赏周围的美景,就迫不及待地东奔西跑。只因我急于想要发解大自然的语言,无头苍蝇似地找,果然还是不行,才走了一会儿我就筋疲力尽了。沉思片刻,我决定按书本上说的地方去寻找。我首先来到小溪里,一群又一群的小蝌蚪在清澈的小溪里找“妈妈”呢!一点也不假,这是大自然告诉我们“春天来到人间”。我早已没了刚才焦灼的心情眉头也不由自主地舒展开来,确实让我发现了大自然的语言。

  更妙的是蚂蚁搬家,可别瞧这件事**常常的,俗话说:“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所以说,蚂蚁搬家是下雨的预兆,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啊!

  我又走进了森林。高大挺拔的树木都威武地耸立在我眼前,得意扬扬地向风姑娘炫耀它那茂盛的而绿得发亮的枝叶。走着走着,我发现不远处有一棵被确断的树,我兴趣勃勃地跑过去想要看个究竟。咦!怎么回事?这棵树的横截面一圈一圈的,这其中还有什么奥秘吗?我不禁这样想。有经验的农民伯伯告诉我:“树木也有年龄,横截面一圈代表一岁。”哈哈,我又找到了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的每一颗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头上的青苔,天上飘飘的云,嫩绿的小草儿,娇嫩鲜艳的小野花,青石板桥上的晓露晨霜,比翼双飞的鸟儿,海边美丽的贝壳、凤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脚印,水里翩然游动的鱼儿,古树圈圈的年轮......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人们根据这些来判断明天是下雨,晴天还是阴天。

  夜晚的天空上那闪耀的星星组成了星座,便也是大自然的语言,水手出海通常会带着指南针以及路线图,若这些丢失了,星星便是他们最好的路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亦或者是在深林里迷了路的人们,早上可以看升起的朝阳辨别方向,或是在被砍伐的树桩上看年轮...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大自然这本书,你可以找到许多秘密,火山旁的石头,海洋彼岸贝壳中的珍珠等等等等。

  当你看到万物复苏的景象:小草随风摇摆,小花竞相开放,小鱼自由自在,小鸟欢快歌唱,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大自然在花丛中写道:春天已到人间。当你看到烈日当空,荷花绽放,大树投下绿影,冰淇淋开始畅销,那么,夏天已来到。当你看到果实累累,枫叶变红,落叶越来越多,秋天到来了。当你看到千里冰封,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水面开始结冰,人们换上冬衣时,冬天悄悄地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待人们去发现,你,会不会是其中的一个呢?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言,不光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是十分丰富和奇怪的,你们听说过托梦吗?大自然曾托了一次梦给我,一五一十的把他的语言都告诉了我。

  我梦见自己在一个鸟语花香,小河清澈见底,鱼儿欢快活泼的在水里游来游去,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动物们自由自在地奔跑着,遍地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有红的,蓝的,黄的。散发出阵阵芳香,天空蓝的像蓝宝石,空气十分清新,这时大自然是温和而又快乐的在说着自己的故事。

  忽然,刮起了一阵阵的大风,天空乌云密布,树林忽然之间都变成了树桩,小河变得十分浑浊,上面还漂浮着鱼儿的尸体,散发出阵阵恶臭,花全都枯萎了,小动物们全都被人们杀了,做成了衣服和鞋子。豆大的雨珠不停的往下落,天空中被划出了几十道闪电,这是大自然在伤心的倾诉人类对他的伤害。

  在这伤心的倾诉中,场景又变了,火山喷发了,炽热的岩浆不停的往外面飞溅,引发了森林火灾,让动物们无家可归,有的甚至被岩浆给“吞没”了生命,随后就下起了大雨,以为就结束了呢,谁知这只是个开始,各个地区频繁出现了地震,让我们的家园变成了废墟,紧接着靠海地区还发生了龙卷风和海啸,但没有靠海地区,却发生了洪水和泥石流,伤亡十分惨重,仅存的人也没有几个,可是这样还没有结束,火山喷发后,冒出了滚滚黑烟就是火山气体,它漂浮在空中,把太阳给遮住了,让植物没有阳光而枯萎,让剩下的人应没有食物,而饿死,这时大自然在愤怒的倾诉人类对他的伤害及痛苦。

  在经过这场浩劫,我又来到了另一个场景,天空中飘着晶莹剔透的雪花,路上积满了有十厘米厚的大雪,有一些小动物们在雪中玩耍。河面结上了冰,树木像穿上了雪白的大棉袄。忽然一阵风吹来,把树上的雪都吹掉下来了,小树苗被这风吹得摇了几下,一切是多么的安静,这时大自然在不好意思的,小声跟新交的朋友窃窃私语。

  大自然的语言是以奇特的方式来表示出来的,你要用耳朵和眼睛来聆听和发现他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扩展4)

——《大自然的文字》阅读答案3篇

  阅读语段,答题。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1.这段话中,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2.说“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1.找出能概括这一段内容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答。

  (1)作者为什么说云是大自然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砧状云写着哪些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块普通的石头

  2.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

  1.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1)因为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2)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能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店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

  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很容易找到路,只需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或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颗星是一个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个的字母。

  在建筑工地上,挖土的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起来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着,忽然看到:树林当中放着一块很大的花岗岩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这么大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看书里边有没有解释。

  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大自然的文字。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容易——( )普通——( )

  2.文章从人类文字引出另一套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是指 。

  3.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用“ ” 在文中画出来。

  4.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你想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1.困难 特殊(意思对即可)

  2.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

  3.从小就常常到森林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到书里去寻找,看书里边有没有解释。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

  4.“略”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能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店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

  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很容易找到路,只需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或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颗星是一个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个的字母。

  在建筑工地上,挖土的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起来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着,忽然看到:树林当中放着一块很大的花岗岩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这么大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看书里边有没有解释。

  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大自然的文字。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容易——( )普通——( )

  2.文章从人类文字引出另一套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是指 。

  3.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用“ ” 在文中画出来。

  4.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你想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1.困难 特殊(意思对即可)

  2.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

  3.从小就常常到森林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到书里去寻找,看书里边有没有解释。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

  4.“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扩展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

  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过程

  方法设计

  1、引导复*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o) 销声匿迹 萌发 翩然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shuāi) 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风雪载途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孕育

  3、走*作者:

  教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

  (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今天我们先练*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摘要。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候的有关知识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相信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学生复*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一生说出需积累的重点词语,其余补充。

  3、走*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者。

  (一)1、(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学生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3)学生发言,其余补充。

  明确: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1、(1)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学生思考后明确:逻辑顺序

  1、学生练*,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之后根据教师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时学*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三单元我们学*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扩展6)

——大自然的语言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课文比较长,同学预*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一,从这四个方面来熟悉一下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听两首熟悉的歌谣轻松一下,欣赏欣赏大自然美景。)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秋色正浓,很想和同学坐在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过,坐在教室里也不错,可以穿越时空。老师先带同学们一起去绍兴吼山的桃花节看一看那些又美丽又调皮的桃花。说它调皮,是因为去年3月21日桃花节开幕时,他们中的许多桃花已经谢了,而今年19号开幕,桃花园还见不到她们的踪迹,使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高兴而来,失望而归,我们说桃花的初开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左右,为什么去年这个时候初桃已谢,而今年还未开花呢?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天气暖和得早,桃花就开得早了,气温底,桃花就开得迟。

  ——桃花盛开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气候有关?

  ——(蒜苗泛青)百花争艳,落叶翻飞这些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我们称它为物候(板书)。

  那么如何科学选定每年桃花节开幕式日期,使广大游客都能欣赏到桃花绰约的风姿,相信同学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一定能给当地的农民一个好的建议。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看得快,又找得准)

  1、概括得很好,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来,老师看到他认真在圈点勾画,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知识:

  ——古诗中也提到了这个物候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周诗人庾信的《梅花》,诗人原来居住在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课后练*也有一首古诗,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朗读(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香炉峰顶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原来古诗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物候知识。

  4、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运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概括回答。)

  物候和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5、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

  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学生生成:准确、生动、简约等

  2、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呢,还是准确?

  英雄所见略同,在初中语文学*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告诉同学们,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生动(课文1节)

  1、教师朗读第一节,:我听到我知道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会联想到哪些物候?于是,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联系《春》“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蜜蜂嗡嗡”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其他你喜欢的词语。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傲雪的迎春,火红的山茶,嫩黄的迎春争奇斗艳。(山顶千门次第开)让我们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睁开了眼、两朵花、三朵花,一万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歌《小燕子》,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节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作了限定“,表达非常准确。“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语言的准确。

  准确(以课文6——10节为例)

  1、教师:我先请同学说说老师和这位同学之间相隔多少距离?

  还可以怎样表达?如果老师用尺丈量出了具体的距离,应该怎么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巩固提升: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了两句,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

  ——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体现实事求是。

  3、——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这个星期天,老师专程去上虞参观了竺可桢故居。(那班驳的墙壁,乌黑的大门,发黄的照片如陈年的酒沉淀着一个卓越科学家的过往。)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所以,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吹醒柳梢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桃花园的主人,吼山上的第一朵桃花应该在何时绽放她的花蕾。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让我们有感情齐读。

  四、仿照课文,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请同学选择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现象,用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讨论一下,秋天里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现象:在稻花飘香的秋色中,听蛙鸣虫啼,看鸿雁南飞,流萤点点飞舞,树叶转了颜色,湖畔、海滨芦苇荡最浪漫的季节开始了,桂花,菊花)

  “……江南的秋天来了”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小鸟,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鸟急忙躲屋檐,

  今天准下雨。

  你看那地上的小狗,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狗汪汪大叫,

  一定有陌生人来了。

  蝴蝶在空中飞翔,

  不就像在跳舞?

  大自然在空中写着 :

  春天就要来临。

  松树在地上找食物,

  不就像捡小球一样?

  大自然在地面上写着:

  冬天就在眼前。

  你如果捡到贝壳,

  上面有条线——

  那是他的年龄,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看见蟾蜍大搬家,

  一群一群到处搬——

  表示地震前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五篇)(扩展7)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菁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文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

  A.大自然的语言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现象的特征 D.物候的研究意义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

  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C.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即可)

  13.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4.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

  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树如果被砍倒,

  大自然也有语言。 你会把年轮发现一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一年只长一圈,

  睁开眼你就能看见。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你如果钓到大鱼,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鱼鳞上也有圆圈一一

  白云飘得高高, 一圈就是一岁,

  明天准是晴天。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蚂蚁忙着搬家, 这是在告诉人们:

  出门要带雨伞。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自然的语言啊,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真是妙不可言。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不爱学*的.人看不懂,

  春天来到人间。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1.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用“ ”画出。

  2.把你收集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展示出来?最少写2条。

  ①

  ②

  参考答案:

  1.白云飘得高高;蚂蚁忙着搬家;蝌蚪在水中游泳;

  大雁在编队南飞;大树的年轮;鱼鳞上也有圆圈;“三叶虫”化石;

  2.①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

  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

  ②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答案不唯一)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一)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四)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五)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参考答案

  (一)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B.C.D.(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逻辑顺序

  (三)1.BA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7.时间顺序

  8.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②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③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0.有;例如燕子归来。11.本段前面的内容。

  (五)12.扣住了第①句话。13.指稻秧。1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15.生动。

  (六)1.A(2)B(1)2.D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看完这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同学们是否都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呢。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现象)。(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 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次第”的含义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阅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的关系。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去来]

  (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6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阅读下面说明文片断,完成后面题目。(4分)

  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3.对《大自然的语言》选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4.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D

  24、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59.D

  60.B

  61.C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

  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

  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10.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12.燕子低飞,要下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20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