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10-03 00:00:00 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1

  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1】①在②所以③铺排④自然⑤紧密约束⑥于是

  【小题1】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1】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即可。第一层次“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无可奈何……塔遂定。”是事情的经过;第三层次“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是事情的结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于,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此句中的意思就是“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伏是佩服的意思、精炼是高明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喻皓自身的才能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分析其当时怎样的心态即可。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2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4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附答案】:(共12分)

  1.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3.(4分)未布瓦,上轻;(2分)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4.(4分,)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方两三级()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人履其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1)才、刚刚(2)叫、派(3)只、只要(4)踩、踏(2分。答对2-3个得1分。意对即可)

  2.(1)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2)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共4分。每句2分,两处译错扣1分,每句扣满2分为止)

  3.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而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4分。原因2分,启示分析2分)

  4.匠师的虚心好学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要面子,不敢(不愿)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3分。答到1点得1分,答到2点得3分。意对即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而动如初()

  (3)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4)但逐层布板讫()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①②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4、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4分)

  【附答案】:(12分)

  1、(1)当政(或作官、管理)(2)当初、原来(3)派、叫(4)完(共2分。答出2个给1分)

  2、(1)匠师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塔就不动了。(2)人们都佩服他技术熟练。(共2分。每句1分)

  3、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2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2分)

  (共4分。写出两点原因各1分;写出启示给2分)

  4、匠师能虚心好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要面子,不敢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共4分。答出1点给2分。)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3

  《梵天寺木塔》,完成下列各题。(11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小题1】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小题1】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4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二三级[层],钱帅登之,患[嫌,担心]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介词,用]瓦布之,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动如初[从前,当初]。无可奈何,密[暗中,偷偷地]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赠给]以金钗[以金钗贻],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只]逐层布板讫[终了,完了],便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遵照]其言,塔遂定。盖[连词,解释原因]钉板上下弥[更加]束[紧密],六幕[上、上、左、右、前、后]相联如胠箧,人履[走,踩踏]其板,六幕相持,自[自然,当然]不能动。人皆伏[同服,佩服]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代科学家、政治家。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

  匠师如其言(喻皓) 此易耳(指固塔这件事)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5

  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1】①在②所以③铺排④自然⑤紧密约束⑥于是

  【小题1】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1】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即可。第一层次“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无可奈何……塔遂定。”是事情的经过;第三层次“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是事情的结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于,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此句中的意思就是“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伏是佩服的意思、精炼是高明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喻皓自身的才能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分析其当时怎样的心态即可。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1

  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1】①在②所以③铺排④自然⑤紧密约束⑥于是

  【小题1】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1】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即可。第一层次“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无可奈何……塔遂定。”是事情的经过;第三层次“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是事情的结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于,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此句中的意思就是“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伏是佩服的意思、精炼是高明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喻皓自身的才能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分析其当时怎样的心态即可。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2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4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附答案】:(共12分)

  1.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3.(4分)未布瓦,上轻;(2分)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4.(4分,)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方两三级()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人履其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1)才、刚刚(2)叫、派(3)只、只要(4)踩、踏(2分。答对2-3个得1分。意对即可)

  2.(1)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2)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共4分。每句2分,两处译错扣1分,每句扣满2分为止)

  3.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而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4分。原因2分,启示分析2分)

  4.匠师的虚心好学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要面子,不敢(不愿)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3分。答到1点得1分,答到2点得3分。意对即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而动如初()

  (3)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4)但逐层布板讫()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①②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4、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4分)

  【附答案】:(12分)

  1、(1)当政(或作官、管理)(2)当初、原来(3)派、叫(4)完(共2分。答出2个给1分)

  2、(1)匠师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塔就不动了。(2)人们都佩服他技术熟练。(共2分。每句1分)

  3、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2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2分)

  (共4分。写出两点原因各1分;写出启示给2分)

  4、匠师能虚心好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要面子,不敢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共4分。答出1点给2分。)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3

  《梵天寺木塔》,完成下列各题。(11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小题1】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小题1】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4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二三级[层],钱帅登之,患[嫌,担心]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介词,用]瓦布之,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动如初[从前,当初]。无可奈何,密[暗中,偷偷地]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赠给]以金钗[以金钗贻],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只]逐层布板讫[终了,完了],便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遵照]其言,塔遂定。盖[连词,解释原因]钉板上下弥[更加]束[紧密],六幕[上、上、左、右、前、后]相联如胠箧,人履[走,踩踏]其板,六幕相持,自[自然,当然]不能动。人皆伏[同服,佩服]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代科学家、政治家。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

  匠师如其言(喻皓) 此易耳(指固塔这件事)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5

  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1】①在②所以③铺排④自然⑤紧密约束⑥于是

  【小题1】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1】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即可。第一层次“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无可奈何……塔遂定。”是事情的经过;第三层次“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是事情的结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于,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此句中的意思就是“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伏是佩服的意思、精炼是高明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喻皓自身的才能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分析其当时怎样的心态即可。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5)份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1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文中写钱帅心理的一个词是________,写匠师窘境的一个词是________。

  3.文言文用词精当,往往一个字便能传达很多内容。如文段中“密使其妻”的“密”字、“皓笑曰”的“笑”字,都极省俭却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殊心理,试分别简析一下。

  4.解释加粗的字。

  (1)钱氏据两浙时________________

  (2)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________

  (3)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

  (4)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写“人皆伏其精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伏”通“服”,佩服。

  2.患 无可奈何

  3.“密”是秘密地之意,表现了匠师不愿让钱帅知道自己“无可奈何”、技术不佳而被迫去求他人的心态。“笑”描写喻皓当时的心情,笑匠师技术*庸,或笑难题对他来说太易。

  4.(1)占据,统治。

  (2)在。

  (3)所以。

  (4)于是,就。

  5.写众人的反应,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2

  (一)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8―21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 ( )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

  (3)但逐层布板讫 ( ) (4)人皆伏其精练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20.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21.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18.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19.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20.(4分)未布瓦,上轻 ;(2分)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21. (4分,)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l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 ) ②方两三级( )

  ③但逐层布板讫( ) ④人履其板(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 ) ②故如此( )

  ③未布瓦( ) ④贻以金钗( )

  ⑤匠师如其言( ) ⑥盖钉板上下弥束( )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②乃以瓦布之( )

  ③贻以金钗( ) ④但逐层布板讫( )

  ⑤问塔动之因(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③匠师如其言( ) ④此易耳( )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l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 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 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 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3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小题3】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小题4】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4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4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附答案】:(共12分)

  1.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3.(4分)未布瓦,上轻;(2分)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4.(4分,)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方两三级()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人履其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1)才、刚刚(2)叫、派(3)只、只要(4)踩、踏(2分。答对2-3个得1分。意对即可)

  2.(1)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2)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共4分。每句2分,两处译错扣1分,每句扣满2分为止)

  3.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而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4分。原因2分,启示分析2分)

  4.匠师的虚心好学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要面子,不敢(不愿)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3分。答到1点得1分,答到2点得3分。意对即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而动如初()

  (3)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4)但逐层布板讫()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①②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4、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4分)

  【附答案】:(12分)

  1、(1)当政(或作官、管理)(2)当初、原来(3)派、叫(4)完(共2分。答出2个给1分)

  2、(1)匠师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塔就不动了。(2)人们都佩服他技术熟练。(共2分。每句1分)

  3、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2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2分)

  (共4分。写出两点原因各1分;写出启示给2分)

  4、匠师能虚心好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要面子,不敢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共4分。答出1点给2分。)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5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二三级[层],钱帅登之,患[嫌,担心]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介词,用]瓦布之,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动如初[从前,当初]。无可奈何,密[暗中,偷偷地]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赠给]以金钗[以金钗贻],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只]逐层布板讫[终了,完了],便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遵照]其言,塔遂定。盖[连词,解释原因]钉板上下弥[更加]束[紧密],六幕[上、上、左、右、前、后]相联如胠箧,人履[走,踩踏]其板,六幕相持,自[自然,当然]不能动。人皆伏[同服,佩服]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代科学家、政治家。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

  匠师如其言(喻皓) 此易耳(指固塔这件事)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3篇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时 间 景 情

  甲 文 ⑴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⑵ ⑶

  ㈡(8分)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评分标准:第20题3分,每空1分。 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丽”,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 第22题3分,每空1分。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心乐之(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凄神寒骨(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比较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请结合两篇文章的第二段内容,说说各自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的。(4分)

  小题4:两篇文章都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请说说两篇文章各侧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白鹅》阅读答案 (菁华5篇)

  ①抗战胜利后,我卖掉了在重庆沙坪坝自建的小屋,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②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③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④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大模大样的,颇像*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

  ⑤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⑥鹅,不拘它如何高傲,我们始终要养它,直到房子卖掉为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它每天或隔天生一个蛋,篱边特设一堆稻草,鹅蹲伏在稻草中了,便是要生蛋了。它分娩毕,就起身,大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⑦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⑧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⑨小屋易主的前几天,我把这鹅送给了朋友。送出之后的几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这感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的感觉完全相同。现在我写这篇短文,就好比为一个永决的朋友立传,写照。(有删改)

  15、请结合文中③④⑤段解释 “高傲”的含义(不超过20个字)。(3分)

  16、 文章最后说“送出之后的几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请说说这是怎样的感觉。(4分)

  17、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作者是怎样表现鹅的十足傲气的(不超过150字)。(7 分)

  参考答案:

  15、 答案要点(3分,每点1分): 严厉、稳重无畏、从容不迫。

  16、 答案要点(4 分,每点2分):

  就像与感情深厚的老朋友诀别一样,满怀失落、悲伤和思念之情。

  17、答案要点:(共7分。从什么方面写的2分,怎么写的4分,表达1分。)

  第三段从叫声严厉方面表现鹅的傲气,先与鸭对比,表明虽然声音相似,但音调不同,鹅“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之后和狗对比,但鹅“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最后一句“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鹅有求于人也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做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鹅的十足傲气。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的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1、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加点词。(4分)

  ①*、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

  ②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2、“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句中的“大鸟”指的是什么?(2分)

  3、“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作者根据什么推断这只白鹅是个高傲的动物?(2分)

  4、在选文中, 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他是从哪几个方面展现白鹅的高傲的?请举例说明。(3分)

  5、“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在这句话中“更”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2分)

  6、请试着结合语句说说作者对白鹅的态度。(2分)

  7、虽然都是写鹅,但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所以文章写出来也不尽相同。下面两篇文字也都是在写鹅,你能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谈谈它们在写作方法或者遣词造句方面与《白鹅》的不同之处吗?(5分)

  材料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一片片洁白的云彩,轻柔地飘拂着,活泼地翻滚着,一会儿拉成一条线,一会儿又变成一团。

  白云沿着笔直的田埂,飘着……

  白云沿着弯曲的山路,滚着……

  白云滑下一个开满野花的小坡,跃进了一条跳着浪花的小溪……

  溪水流着,白云也流着流着,流进了一个大水库……

  白云啊,是山风吹来的吗?

  不,是一个红领巾用竹竿赶过来的。”

  答案

  1、①愚昧顽固形象地写出了猪和乌龟动作行为缓慢的特点②用拟人化的语言写出了鹅的叫声大而凝重

  2、指的就是白鹅。

  3、因为“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4、对比,在全文通过与鸭与狗以及其它动物的对比显示鹅的高傲。举例略。而具体文字中很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鹅的傲慢。举例略。

  5、递进,说明鹅的步态比叫声还要傲慢。

  6、喜爱。举例略。

  7、材料一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它形象地写出了鹅的外形特点,语言简洁词语色彩感强;

  材料二写的是鹅群的整体,但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鹅而在红领巾,为的是表现红领巾的勤劳;课文《白鹅》却是郑振铎在家赋闲之时排遣心情之作,语言幽默却又不失含蓄。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的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5)

——《鹧鸪天》阅读答案范本5份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改火:指过了一年。筠:竹。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9.苏词画线句用、的表现手法盛赞了友人在面对坎坷奔波时所坚守的品节。(2分)

  20.以上两首词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词与辛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

  19.比喻、对偶、象征(答对1个给1分)

  20、相同点:两人均宽慰友人,不必为离别哭泣,要保重自己。(2分)

  不同点:苏词认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2分)

  辛词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阅读练*二:

  ⑴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练*三: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

  (2)以鸦归巢反衬人不能归家,更凸显出游子有家不能归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1分)。语言朴素*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分)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晩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书咄咄:晋殷浩被废黜后,用手在空中书写,作“咄咄怪事”四字。唐司空图隐居山中,作《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汉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枕簟”句写气候变化。虽未入秋,但秋意来袭。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外露。

  B. “断云”句写江上风光。漂浮水面的片片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

  C. “红莲”“白鸟”二句转写*景,池塘里红莲盛开,相互偎依,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却静静地兀立着。

  D. “醉”字由荷花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造意遣词,俱尽其妙。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优美。

  15.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

  14. B15. 词人连用三个典故,看似向往安闲隐居的生活,实际上是悲愤故作旷达之辞,词人志在恢复中原,却遭排斥打击,感叹自己病后精力衰退,深恐无法为国效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B项“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对诗句画面意境理解错误,应该是描绘出一幅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给人苍茫、开阔的感觉。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尤其要重视注释的提示作用,再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先通读全词确定情感,再抓下阕主要内容来分析,充分理解注释的典故,还要抓住“咄咄”“休休”“衰”“懒”这些关键词语重点分析其情感。下阕的前两句“书咄咄,且休休”连用用典,借前人被贬的悲愤来抒写自己的悲愤;第三句“一丘一壑也风流”再化用典故,以故作旷达之辞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通过描写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英雄易老”的悲愤。最后知人论世,结合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恢复中原,不难得出他深恐无法为国效力的感叹。

  鹧鸪天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