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首页 / 语文教案 / | 2022-12-06 00:00:00 [db:标签-标题]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

  内容预览:

  30、寓言四则

  一、教学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4、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2、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3、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4、信息反馈: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纸船》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道德、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

  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练*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出自《王子安集》;作者是唐朝(朝代)的王勃(诗人),他和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3.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趣

  4“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5、颈联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一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的不朽名句。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o(2分)

  答:

  19.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0.“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杜甫《望岳》赏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同步练*

  1、本诗作者是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衬托。

  4、“钟”在这里是“ ”的意思,用一“钟”字,将大自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望中泰山的。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和孔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

  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0.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 )南岳( )西岳( )北岳( )中岳( )

  1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岱宗_____齐鲁_____造化_____

  阴阳_____荡胸_____会当_____

  夫______青______钟______入______

  眦______凌______览______曾______

  12、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14、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

  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答案八】1、唐杜甫子美少陵野老诗史

  2、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峰峦连绵山色青翠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薄暮鸟归

  3、泰山之高峻连绵4、积聚、汇聚人格化神奇秀丽5、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的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泰山的最高峰又指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政治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8.(1)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2)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9.示例(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0.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11.泰山;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天地自然;

  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应当,一定要;虚词,无实义;

  指泰山之色,青翠苍郁;聚集;收入眼里,看到;眼眶;登临,登上;俯视;通“层”

  12、D

  13、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14、C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通过联想和想像解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并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3、学*朗读技巧,能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并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只要翻过……看见大海”一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

  2、 想像文章描写了怎样的一组画面?跟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这组画面时要注意少年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二是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可他面临的依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的山道;三是海鸥的出现,给了少年以信心、勇气和希然,使得他继续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3、 与同桌讨论一下这组画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的作用如何?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表达上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学生完整地答出每一点,只要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以上几点即可。

  学情预测:这句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恐怕难以想到,需要教师相机提示点拨。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海”、“山峦”、“海鸥”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②我们每人的心中也有这样的大海吗?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大海?

  2、 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大海” 、“山峦”、“海鸥”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应明确:涛声回荡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脉,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而“海鸥”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鸟,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思考文章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中去,用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围绕“考上好学校”、“成为名人”、“将来有一份好职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来谈,教师不宜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训练朗读

  1、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朗读方案。

  3、 学生结合练*二和练*三,自己设计朗读方案。

  小组内可分工合作,一人设计几段,完成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设计。

  4、 根据各自设计的朗读方案,小组内朗读。

  读的同时,互评互改,推选读得最好的同学准备参加全班的朗读评比。

  四.朗读课文,选评最佳。

  1、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

  2、 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3、 全班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四,进行拓展与比较阅读。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细节描写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咀嚼语言,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一代农民父亲的特点上正确而全面的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法

  合作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迟志强演唱的《父亲》创设情境,老师作为中年人由衷的演绎歌词内容。

  二、词语积累

  易错字和一词多音的词语积累

  三、以“台阶”为切入点,整体感知

  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梳理思路围绕“台阶”来展开)

  明确: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亲不辞劳苦花了大半辈子造成一栋九级台阶的新屋(经过),父亲却走向了衰老(结果)。

  故事情节:想建台阶——准备建台阶——建造台阶——建成台阶

  四、踏上台阶,看农民父亲

  1、要求学生抛开资料书,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说说你所读到的父亲。

  2、根据学生的解读分类梳理学生所读到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3、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商讨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补充同学们的解读,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会如何扣住文本进行人物鉴赏。

  A、同学们基本读到的已知内容:老实厚道、勤劳能干、艰辛、吃苦耐劳、不服老、倔、倔强

  B、部分同学对“父亲”的个性化解读一:“有点虚荣”与“自尊心强”这两点的争鸣。预设:

  这个点上引导同学们抓住第22段:“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还有第28段:“他却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个生气的父亲,不愿接受老了的事实。他的自尊与倔强的个性。

  这个争论的点,是作者同情农民父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位农民父亲的特有的谦卑;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学对“父亲”的个性化解读三:怀念旧时光?

  绝大多数同学所认为的“怀念以前的三块青石板的日子”;三块青石板铺成的台阶上见证着很多“快乐的时光”。

  预设:

  这个点的商讨也是人物解读的一个难点和有深度的思考,学生年龄尚小,与老牛拉破车的时代距离较远,老师要助力学生。方法可补充一些助读资料,引导学生去发现。设计问题如下:

  1、“怀念”?九级台阶造好了,为什么父亲的快乐没有来到?

  2、造新台阶的日子用了大半辈子,有着太多的艰辛,但其中的“快乐”在哪?为什么会很快乐?

  扣住第28——31段的内容精读,带动学生对前文劳动所产生的“快乐”的理解。

  明确:父亲是一代农民的代表,劳动就是生命,在劳动中获得尊严!不能劳动的现实击垮父亲,并不是恋旧。对父亲的杀伤力之大足可以完全击倒父亲,作者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和怜惜。

  D、部分同学的个性解读四:为目标而不懈坚持努力。

  父亲在台阶上寻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种追求和愿景,目标实现后,人也老了。人生往往会为一个并不确定的目标去奋不顾身。当愿望似乎已经实现了的时候,我们却突然觉得无所事事或者说目标达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结束的一刻。这篇小说刻画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就是这样丰富和立体。

  五、从“台阶”走下来,看“命若琴弦”

  拓展到史铁生《命若琴弦》主人公老瞎子的命运,丰富对人生目标、对生命的认识。

  生命就是过程,如溪流一路奔流一路歌,最终归入大海,化为寂静。一路的奋斗,才是生命的精彩,亦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主人公老瞎子弹断了120根琴弦,理想实现了,复明的药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过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铁生,失去双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来,生命与他而言就是苦难,但他从不说勇敢和坚强,从叫嚣战胜病魔,顺其自然地活下去,“专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命若琴弦,绷紧了弦,把该弹的静静地弹下去——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生活。

  是鸟儿就要在空中飞翔,是不能飞翔也照样在空中结网。

  这是生命之苦,换一个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板书设计:

  台阶李森祥

  台阶三级九级

  父亲谦卑、劳动者需求的尊严

  作者的情感:敬仰与怜惜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X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经验,归纳学*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相关作业

  ②预*《第一次真好》。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9

  《犟龟》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犟龟”形象,理解“犟”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朗读想象能力。

  3、学*“犟龟”精神。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分析“犟”的深层含义。

  【教学关键】:设疑引导。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课: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一只坚持不懈的乌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乌龟,这只乌龟来自遥远的德国,它的名字叫“犟龟”。

  二、新课:

  1.介绍本文作者。

  米切尔·恩德,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2.检查预*

  给加点字注音。

  3.解题:

  犟:固执不听人劝。

  4.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犟龟形象。

  设疑:

  a.“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与“犟龟”中的“乌龟”有哪些异同点?

  b.“犟龟”中的“小乌龟”遇到了许多困难,表现在哪里?

  c.乌龟还可能遇到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怎样劝阻它?它又会怎样回答?

  三、小结: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我们今天认识了一只怎么样的小乌龟。

  四、作业:

  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写在备课笔记上。

  《犟龟》阅读训练

  犟龟

  一个美丽的早晨,小乌龟坐在洞前吃着树叶。它的头顶上,一对鸽子正在谈话: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它邀请所有的动物前去参加。因为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必须马上动身。两只鸽子说完就飞走了。

  小乌龟听了这番话后陷入沉思,如果所有的动物都被邀请了,当然也包括我。为什么我不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

  想了一天一夜,小乌龟拿定主意上路了。它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有停下。

  路上,它遇到了蜘蛛。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哈哈大笑: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了,慢得出奇的乌龟哪能赶得上?乌龟满怀信心地看了看自己的脚,它们虽然很短,却很结实。它说:“我会准时赶到那里的。”

  蜘蛛充满同情地劝说:“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呢。可连我都觉得路途太远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小乌龟友好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小乌龟走啊走,越过了种种障碍。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迷迷糊糊的蜗牛。蜗牛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理清了思路,它难过地告诉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

  “非常感谢你给我指路。”小乌龟说完慢慢地掉转方向。尽管后天就要举行婚礼了,但乌龟说,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的。

  乌龟走啊走,它遇到了正在打瞌睡的壁虎。作为狮王的高级官员,壁虎通知乌龟:“婚礼暂时取消了。由于非常突然的原因,狮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开战。你可以回去了。”

  “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乌龟说完继续向前爬去。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了乌龟的目的后,它们说它是可怜虫、无知者。乌鸦们都穿着丧服,因为几天前,狮王在与老虎拼杀中身负重伤,已经不幸去世了。

  乌龟非常难过。乌鸦们劝它赶紧回去或是留下哀悼狮王。谁知乌龟客气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就这样,小乌龟又走了许多天。越过种种障碍,日夜不停地赶路。后来,它来到了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草地上聚集了许多动物,它们都兴高采烈,充满了期待的喜悦。

  乌龟问一只猴子去狮子洞怎么走。“你现在不就站在洞口前面吗?”小猴子叫道:“那边就是入口!”

  “请问,这里是在庆祝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吗?”小乌龟不解地问。

  “不,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的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这天,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它坐在客人中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它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

  4、阅读全文后,你可能想起了小时候幼儿园老师或爸爸妈妈给你讲述过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内容。

  5、犟龟在路上遇到了谁的劝阻呢?请分别找出他们劝阻犟龟的句子,并选取一处分析为什么会这么说?

  6、有一首歌谣道:“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文章中出现了一只蜗牛,它说了一句什么话?为什么会难过地说?你觉得词谣中的蜗牛与这只小犟龟有什么相似之处?

  7、你还记得《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吗?在前进的道路上,文章中的犟龟与兔子又相遇了,试设想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不少于三组)

  8、课文注释“犟”为“固执、不听劝”的意思。纵观全文,文中的“犟”该如何解释更好?

  9、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类似的道理还可以体现在名言警句、成语、俗语中,请你不妨写出两条。

  4、略

  5、犟龟遇到的劝阻者有蜘蛛、壁虎、乌鸦。(找的语句略。)

  蜘蛛这样说是因为自己的腿多,所以看不起腿少的乌龟。当然还夹杂着同情。

  壁虎这样说是因为他是狮王的高级官员,又因为狮王迫不得已和老虎开战,所以他的语气中带着傲慢又透着无奈。

  乌鸦这样说觉得小乌龟傻,也有点可怜它。

  6、“人走的方向完全相反了”、“小乌龟越过重重障碍,因方向走向相反,离目的地却越来越远”,所以他难过地说相同之处:坚持不懈(大意符合即行)

  7、略

  8、坚持不懈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接受正确劝告的虚心态度。

  9、略

  《犟龟》原文全文阅读

  一个住在一棵古老的橄榄树下的小乌龟陶陶在一个早晨听到树上的一对鸽子说遥远的狮子洞将举行动物王国的最高首领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狮王邀请了所有的动物去参加他的庆典。陶陶在进行了一昼夜的思考后,也最终踏上了参加婚礼的旅程。在这一旅程中,陶陶首先遇到了蜘蛛发发,在发发明白她要去参加婚礼后,发发以陶陶的腿太短,不可能准时到达而劝她放弃这一决定。陶陶却坚定的告诉了她一句话,“我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这一句话也是以后陶陶对所遇到的动物时所说的一句话,她激励着陶陶向自己的目标奋进。陶陶第二次遇到的是蜗牛师师。遇到师师是陶陶的幸运,因为师师告诉陶陶,她走错了路的方向。在耐心的等待了一段时间后,陶陶在师师的挽留的泪水中改变了行进的方向,重新踏上了追寻的路途。随后的日子里,陶陶分别遇到了壁虎茨茨和智者乌鸦阿嚏。茨茨告诉陶陶狮王二十八世和老虎斯斯开战,婚礼在一周前就被取消了。而乌鸦阿嚏则告诉陶陶狮王已经在交战中不幸牺牲,让她回家或留下和他们一起哀悼狮王,陶陶都婉言拒绝了,倔强的固守着自己的目标不动摇。后来,陶陶又走了许多天,越过了重重障碍,穿过了树林和沙地,她最终来到了一片大森林,森林里聚集了许多动物,这些动物都兴高采烈,充满了期待的喜悦。在陶陶向金丝猴问狮子洞怎么走时,陶陶明确的告诉陶陶,她已经来到了狮子洞,而且这里将举行伟大的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随后眼前出现了英武的狮王和美丽的王后,婚礼在热烈而又欢快的气氛中开始了。乌龟陶陶很荣幸的参加了这从未有过的,最美好的庆典。在庆典上,长途跋涉的陶陶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她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

  犟龟是一个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她的行动不是草率的。在听说狮王邀请了所有的动物去参加婚礼后,犟龟没有立即匆匆行动,而是思考了一天一夜后才作出决定的。在这一夜当中,犟龟陶陶可能经过了无数次的思想斗争,设想了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并可能一一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从书上的插图中我们可看到,陶陶不是独自一人轻装上路的,而是拉着一辆小车,上面装着生活必需品和她送给狮王的礼物。可见,她是有备而行的`。

  犟龟,一个意志坚定,不达目标决不言弃的人。在陶陶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有讥讽,有热情的挽留,有不屑一顾的眼神……但陶陶都一直坚信自己会成功。在蜘蛛发发说她腿短,不可能赶上婚礼时,陶陶自信的看了看自己的腿,它虽然短小,但很结实,她对发发说,她会准时赶到的,在发发叫她清醒点,早点放弃此行动,她却坚定而友好的告诉发发:“我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在蜗牛师师告诉她走错了方向,让她停止时,陶陶却坚信:“会的,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一定会到的。”陶陶就是凭着这股自信和韧劲,克服了多少障碍,经受了多少的考验,面对了多少的冷嘲热讽,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参加了狮王的婚礼。她是坚守者的胜利。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1

  一、资料链接

  1.走*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 ) 狩猎( ) 哀号( ) 喧嚣( ) 喑哑( )

  莴苣( ) 静谧( ) 篡夺( ) 劫掠( ) 酷爱( )

  妒忌( ) 窸窣作响( ) 吮取( ) 惊慌失措( )

  津津有味( ) 毫不犹豫( ) 喙( ) 篝火( )

  螽斯( ) 窃窃私语( ) 更胜一筹( ) 嗉( ) 囊( )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 (2)生活*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3.细读第5段,作者是如何将蝈蝈的捕食特点写的惟妙惟肖?试举例说明。

  4.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语言品味

  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请仔细阅读后,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见到蝈蝈声音的独具韵味。

  四、积累迁移

  1.选择一种动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对其进行描写。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写:

  2.本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它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你怎样看呢?学*本文后,谈谈本文有哪些写作经验可供借鉴。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1、复*引入。

  2、解题,布置预*。

  (1)读准多音字:磨——(mó)磨难;(mò)水磨。壳——(ké)贝壳;(qiào)地壳。吓——(xià)吓唬、吓人;(hè)恐吓。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明确:小溪流哼哼唱唱,对世界上的事物感到新鲜,对身边的东西非常友好,表明他快乐活泼,纯真善良。

  5、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这些词语形象传神,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强了这篇童话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C、齐读第2自然段。

  (3)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性格和精神?(快乐活泼,顽皮执着,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4)指名读1—3自然段。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的:

  1、 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 了解神话的特点,学*比较阅读的方法。

  3、 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 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 导入

  由“神话”导入,请大家讲讲你熟悉的神话故事。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 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三、拓展学*

  1、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除了这三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2、你知道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

  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3、请大家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睛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

  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四、巩固学*

  1、在三则故事中选择一则写一篇400—500字的读后感。

  2、背诵三则神话。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4

  一、练*钢笔字:

  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初中阶段的书法做了要求。我们也要求初中生练*钢笔字。内容就是要求暑假必背的篇目和诗歌,请把第一要求中的篇目和诗歌,工整的默写在我们已经在手的高效写作银行上,开学初检查。

  请注意

  1、格式:第一行:标明日期、文章标题。第二行开始文章内容。文章也请你按段落分段默写。

  2、版面:默写完一篇文章或者诗歌,请空三行。

  练字检测措施:

  1、老师选出优秀的书写,张贴于宣传栏。

  2、颁发小小书法家的校级奖励。

  二、读名著,写旁批、做手抄报:(1、每一章节至少有6处旁批。2、手抄报一张,针对的内容就是这5部名著。)

  请暑假买好以下5本数:于丹《论语》心得;海明威《老人与海》、塞万提斯《唐吉诃德》、夏绿蒂·勃朗特《简爱》、《水浒传》

  阅读检测措施:

  1、开学后我们会开展针对这5本书的阅读分享会和课本剧表演活动。

  2、开学初要求把这5本书带到学校来,老师检查旁批,给予看书仔细、旁批认真的同学颁发读书之星的校级奖励。

  3、开学初,我们对手抄报进行张贴表彰,并且给获奖同学颁发校级奖励证书。

  三、电视栏目推荐:

  1、关注新闻:《新闻调查》、《面对面》、《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走*科学》、《对话》。

  2、关注央视一台20xx、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和央视十台每天中午的“百家讲坛”这两档节目。

  3、看两场电影,尤其要看看《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一影片。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本文把化石拟人化和前后响应的写法,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培养起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与关键: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本课做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大家欣赏。(出示多媒体)

  2、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歌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二、检查预*情况

  1、简介作者

  2、根据拼音写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3、读词、理解词语。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乌有:虚幻,不存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引劲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3、抽生分节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三、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2、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3、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多媒体)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4、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

  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6、自主探究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诗的第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e.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7、诗的最后一节和第1、2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最后一节回应第1、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8、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讨论后回答)

  (1)生命的起源。(2)生物进化的历程。(3)人类的出现。

  9、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诗中第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

  进化的科学观点,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10、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人格化,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课堂小结

  1、通过对这首诗的通读学*,你有什么体验或感悟?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五、拓展延伸

  见《鱼化石》艾青著

  六、作业布置

  1、这首诗里,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将 当作可以和我们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 。

  板书设计:

  16.化石吟

  发问 想像——

  遐思 飞跃——神奇景色

  回答 呼应

  科学神奇——人类伟大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扩展阅读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扩展1)

——初一上册优秀语文教案3篇

初一上册优秀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初一上册优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第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人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第三课《生命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X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中体会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

  (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投影复*、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

  (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学生交流:

  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3、齐读课文。

  (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

  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1、说

  (师):作者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有关人生的认识和道理吗?当然生命本是多姿多彩、博大丰富的,你也许有和作者不同的、作者未提到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我们先欣赏几幅图片,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

  (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

  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可。

  2、写

  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欣赏生命。其实欣赏生命的过程,也是在欣赏多姿多彩的自己。尽管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老师非常有幸能和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生命时光。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

  1、查询有关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爱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网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初一上册优秀语文教案3

  【学*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

  明确: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之所;这里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这里的纤夫文化和码头文化还被外国人称为*的“伏尔加船夫曲”,这些与自然、命运、意志的搏斗之歌,正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人生和进取精神。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扩展2)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选【十】篇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1

  一、疏通句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

  2、请学生试读课文。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欣然,高兴地。

  ⑵空中撒盐差可拟

  拟:比,比拟。

  ⑶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⑷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乃:才。

  ⑸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会,约定。

  委:舍弃。

  ⑹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

  ⑴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⑵“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

  ⑶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⑷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

  ⑸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⑹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⑺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就来学*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⑴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

  ⑵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经验,归纳学*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相关作业

  ②预*《第一次真好》。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2、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2、3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

  【学*过程】

  课前预*

  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

  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课堂学*

  一、预*反馈

  3、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齐读三遍,把握其读音和意义。

  4、交流课前预*第2题,谈谈自己预*时初读文章的感受。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5、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明确:王几何。

  6、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明确:王几何本来叫王玉琳,王几何是上几届学生私下里给他取的绰号。

  7、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像。

  8、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明确:(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9、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 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三、再读课文,咀嚼精华

  10、“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这句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的“挤”、“眨眼功夫”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一个“挤”字,突出了老师的胖;“眨眼功夫”写出了老师虽然胖而动作却十分敏捷的特点。

  11、“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夸张。突出了老师“笑”的姿态之特别,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12、“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这句话写的是学生的各种种表现,对刻画王老师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学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侧面烘托王老师的与众不同,突出了老师的风趣与幽默。

  13、“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神态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老师得意洋洋的神态。

  1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王老师怎样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突出了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也表现了王老师的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15、“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明确: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四、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16、结合全文,说说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极高,幽默风趣,*易*人,笑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17、 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略。

  课后学*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理解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理解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预*作业

  1。摘抄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解释。

  2。熟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用不同符号划出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二、关于***

  (学生举手介绍,教师补充概括。投影)

  《智惩恶少》同步练*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刘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爪牙()恶少()好胜()应战()喝彩()圈套()撵拢()()怪哉()

  3、选字填空。

  (钓钩)___鱼自(恃持)___(竞竟)___争

  挑(畔衅)___架(势式)___(饶侥)___幸

  4、解释下列词语。

  逞强好胜:

  稳操胜券:

  手疾眼快:

  恼羞成怒:

  不堪其辱: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_____ 。

  ②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声____的笛声从远处传来。

  ③古人说,水是天下最______的,但是它却能摧毁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④这种颜色可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温度过高_机器设备。

  《智惩恶少》学案练*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刘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爪牙()恶少()好胜()应战()

  喝彩()圈套()撵拢()()怪哉()

  3、选字填空。

  (钓钩)__ _鱼自(恃持)__ _(竞竟)_ __争

  挑(畔衅)__ _架(势式)__ _(饶侥)__ _幸

  4、解释下列词语。

  逞强好胜:稳操胜券:

  手疾眼快:恼羞成怒:

  不堪其辱: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_____ 。

  ②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声____的笛声从远处传来。

  ③古人说,水是天下最______的,但是它却能摧毁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④这种颜色可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温度过高_机器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5

  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课文,给课文生难字注音。

  2、完成《导练》42页:一、整体感知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喜欢冬天吗?能说说对广东的冬天的印象吗(阳光、树木、花草、温度)?那济南究竟是一个怎样迷人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检查预*:

  1、注音(投影):

  镶上(xiāng)圈儿(quān)薄雪(báo)看护(kān)贮蓄(zhù)

  水藻(zǎo)澄清(chéng)一髻白花(jì)狭窄(zhǎi)

  2、查正:《导练》42页:一、整体感知1、2、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扫清生难字的基础上,速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理清课文的条理(投影)

  (A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B写阳光下的山C写小雪下的山D写外城下的山

  E写济南的水)

  (2)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投影图片)

  (小山摇篮图: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雪后初晴图: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水墨画: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空灵水晶图:水色——绿。)

  (3)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文中大量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欣赏第一、第二自然段:

  (1)济南的冬天天气的特点是什么?课文用什么写作方法写济南的天气特点的?

  (温晴。用对比的写作方法。)

  (2)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找出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3)作者从山、水写济南的温晴,阳光下的山是怎样的(抓住关键的词语)?

  (4)第二段中,作者写得情景交融,济南的人们也一样喜爱,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

  (含笑、春天、温暖、绿、慈善)

  五、小结: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把我们带进了济南美的冬天美的世界,文章着重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六、作业:

  熟读“最妙┅┅太秀气!”

  第二节

  教学目的: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三、五自然段段。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和第五段:

  1、第三段和第五段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第3段和第5段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3、第三段中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雪后的山。秀气)

  4、找出第三段中最能表达作者赞美情感的一个字?本段写了哪些景色?

  (妙。雪、矮松、树尖、山、草、夕阳)

  老师讲(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

  5、美句赏析:体会下面句子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1)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拟人。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拟人。形象生动的写出它们的状态、样子和情态和活灵活现的特点。)

  (3)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山秀气的特点。)

  (4)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垂柳的慈爱,娇美,充满生机和活力)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整个济南自水面至天上的晶莹透亮,色彩艳丽的'特点。)

  6、读了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你心里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又是哪一种美呢?(以“山”为例说说)

  (阳光下的山:象慈爱的母亲,亲切温馨。

  薄雪下的山:象娇柔秀美、亮丽多情的少女,令人喜爱。

  城外的山:安宁舒适——情美。)

  三、小结:

  1、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如诗如画的美景,情景交融的文字,文章运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把济南的冬天写得极致神韵!带给作者一种美的享受。

  2、词句赏析的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写事物……特点。

  四、堂上训练:《导练》43页“课文精读”

  附板书: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穿全文

  小山摇篮图: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雪后初晴图: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拟人

  如诗如画:水墨画: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比喻

  空灵水晶图:水色——绿。

  极致神韵美的享受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6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秋天》是一篇篇幅短小的优美的诗文,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材分析

  何其芳《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关注自然”为主题,《秋天》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采用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散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根据本人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 一)、音乐铺垫,深情导入

  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出示秋天的风景画)【师】(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秋天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1.介绍作者

  生简介作者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①字词识记(各小组抽C等生到黑板展示,其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听写。)

  丁丁 (zhēng) 背篓(bēilǒu) 肥硕(shu) 撒(sā)下 青鳊(biān)鱼

  乌桕(jiù)叶 归泊(bó)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

  ②释义:课前查资料批注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并识记展示在黑板,其余的展示在本子上)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语文课代表针对展示作讲解和总结,再留2分钟时间记忆)

  3.明确学*目标(投影出示)

  (三)、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过渡】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

  1.两分钟速读课文,划分全诗节奏(投影出示):

  由小组完成节奏划分(老师投影出示):

  再请两个小组展示朗读。然后播放《秋天》朗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2.【过渡】 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 (投影出示)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3【过渡】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四)、细读课文,品味字句

  1、【过渡】 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我在学生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何其芳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2、播放【百度视频搜索】《秋天》配乐朗读

  【师】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的第一句,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清晨空气非常清新,在幽谷里的心情也非常好。

  我认为露珠被伐木声震落的一瞬间很美

  “肥硕”因为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第三节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因为牧羊女做梦都想到了秋。

  蟋蟀声响说明是清晨

  蟋蟀声的回荡感觉原野特大

  秋天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和渔民做游戏

  【师小结】 总结:三幅画面我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而诗人用什么贯穿起了三幅画面?(喜悦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归纳方法

  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

  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朗读全诗

  (六)、迁移训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播放《秋天》

  六、板书设计: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七、课后作业

  1、学生课后诵读课文,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录音作品作出评价,评出名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班播放好的录音。

  2、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轻松地去进行语文学*,让学生感知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分析“犟龟”形象,理解“犟”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朗读想象能力。

  3、学*“犟龟”精神。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分析“犟”的深层含义。

  【教学关键】:

  设疑引导。

  【教学方法】:

  朗读讲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课: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一只坚持不懈的乌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乌龟,这只乌龟来自遥远的德国,它的名字叫“犟龟”。

  二、新课:

  1、介绍本文作者。

  米切尔·恩德,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2、检查预*

  给加点字注音。

  3、解题:

  犟:固执不听人劝。

  4、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犟龟形象。

  设疑:

  a、“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与“犟龟”中的“乌龟”有哪些异同点?

  b、“犟龟”中的“小乌龟”遇到了许多困难,表现在哪里?

  c、乌龟还可能遇到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怎样劝阻它?它又会怎样回答?

  三、小结: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我们今天认识了一只怎么样的小乌龟。

  四、作业:

  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写在备课笔记上。

  《犟龟》阅读训练

  犟龟

  一个美丽的早晨,小乌龟坐在洞前吃着树叶。它的头顶上,一对鸽子正在谈话: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它邀请所有的动物前去参加。因为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必须马上动身。两只鸽子说完就飞走了。

  小乌龟听了这番话后陷入沉思,如果所有的动物都被邀请了,当然也包括我。为什么我不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

  想了一天一夜,小乌龟拿定主意上路了。它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有停下。

  路上,它遇到了蜘蛛。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哈哈大笑: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了,慢得出奇的乌龟哪能赶得上?乌龟满怀信心地看了看自己的脚,它们虽然很短,却很结实。它说:“我会准时赶到那里的。”

  蜘蛛充满同情地劝说:“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呢。可连我都觉得路途太远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小乌龟友好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小乌龟走啊走,越过了种种障碍。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迷迷糊糊的蜗牛。蜗牛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理清了思路,它难过地告诉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

  “非常感谢你给我指路。”小乌龟说完慢慢地掉转方向。尽管后天就要举行婚礼了,但乌龟说,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的。

  乌龟走啊走,它遇到了正在打瞌睡的壁虎。作为狮王的高级官员,壁虎通知乌龟:“婚礼暂时取消了。由于非常突然的原因,狮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开战。你可以回去了。”

  “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乌龟说完继续向前爬去。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了乌龟的目的后,它们说它是可怜虫、无知者。乌鸦们都穿着丧服,因为几天前,狮王在与老虎拼杀中身负重伤,已经不幸去世了。

  乌龟非常难过。乌鸦们劝它赶紧回去或是留下哀悼狮王。谁知乌龟客气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就这样,小乌龟又走了许多天。越过种种障碍,日夜不停地赶路。后来,它来到了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草地上聚集了许多动物,它们都兴高采烈,充满了期待的喜悦。

  乌龟问一只猴子去狮子洞怎么走。“你现在不就站在洞口前面吗?”小猴子叫道:“那边就是入口!”

  “请问,这里是在庆祝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吗?”小乌龟不解地问。

  “不,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的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这天,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它坐在客人中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它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

  4、阅读全文后,你可能想起了小时候幼儿园老师或爸爸妈妈给你讲述过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内容。

  5、犟龟在路上遇到了谁的劝阻呢?请分别找出他们劝阻犟龟的句子,并选取一处分析为什么会这么说?

  6、有一首歌谣道:“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文章中出现了一只蜗牛,它说了一句什么话?为什么会难过地说?你觉得词谣中的蜗牛与这只小犟龟有什么相似之处?

  7、你还记得《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吗?在前进的道路上,文章中的犟龟与兔子又相遇了,试设想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不少于三组)

  8、课文注释“犟”为“固执、不听劝”的意思。纵观全文,文中的“犟”该如何解释更好?

  9、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类似的道理还可以体现在名言警句、成语、俗语中,请你不妨写出两条。

  4、略

  5、犟龟遇到的劝阻者有蜘蛛、壁虎、乌鸦。(找的语句略。)

  蜘蛛这样说是因为自己的腿多,所以看不起腿少的乌龟。当然还夹杂着同情。

  壁虎这样说是因为他是狮王的高级官员,又因为狮王迫不得已和老虎开战,所以他的语气中带着傲慢又透着无奈。

  乌鸦这样说觉得小乌龟傻,也有点可怜它。

  6、“人走的方向完全相反了”、“小乌龟越过重重障碍,因方向走向相反,离目的地却越来越远”,所以他难过地说相同之处:坚持不懈(大意符合即行)

  7、略

  8、坚持不懈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接受正确劝告的虚心态度。

  9、略

  《犟龟》原文全文阅读

  一个住在一棵古老的橄榄树下的小乌龟陶陶在一个早晨听到树上的一对鸽子说遥远的狮子洞将举行动物王国的最高首领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狮王邀请了所有的动物去参加他的庆典。陶陶在进行了一昼夜的思考后,也最终踏上了参加婚礼的旅程。在这一旅程中,陶陶首先遇到了蜘蛛发发,在发发明白她要去参加婚礼后,发发以陶陶的腿太短,不可能准时到达而劝她放弃这一决定。陶陶却坚定的告诉了她一句话,“我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这一句话也是以后陶陶对所遇到的动物时所说的一句话,她激励着陶陶向自己的目标奋进。陶陶第二次遇到的是蜗牛师师。遇到师师是陶陶的幸运,因为师师告诉陶陶,她走错了路的方向。在耐心的等待了一段时间后,陶陶在师师的挽留的泪水中改变了行进的方向,重新踏上了追寻的路途。随后的日子里,陶陶分别遇到了壁虎茨茨和智者乌鸦阿嚏。茨茨告诉陶陶狮王二十八世和老虎斯斯开战,婚礼在一周前就被取消了。而乌鸦阿嚏则告诉陶陶狮王已经在交战中不幸牺牲,让她回家或留下和他们一起哀悼狮王,陶陶都婉言拒绝了,倔强的固守着自己的目标不动摇。后来,陶陶又走了许多天,越过了重重障碍,穿过了树林和沙地,她最终来到了一片大森林,森林里聚集了许多动物,这些动物都兴高采烈,充满了期待的喜悦。在陶陶向金丝猴问狮子洞怎么走时,陶陶明确的告诉陶陶,她已经来到了狮子洞,而且这里将举行伟大的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随后眼前出现了英武的狮王和美丽的王后,婚礼在热烈而又欢快的气氛中开始了。乌龟陶陶很荣幸的参加了这从未有过的,最美好的庆典。在庆典上,长途跋涉的陶陶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她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

  犟龟是一个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她的行动不是草率的。在听说狮王邀请了所有的动物去参加婚礼后,犟龟没有立即匆匆行动,而是思考了一天一夜后才作出决定的。在这一夜当中,犟龟陶陶可能经过了无数次的思想斗争,设想了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并可能一一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从书上的插图中我们可看到,陶陶不是独自一人轻装上路的,而是拉着一辆小车,上面装着生活必需品和她送给狮王的礼物。可见,她是有备而行的。

  犟龟,一个意志坚定,不达目标决不言弃的人。在陶陶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有讥讽,有热情的挽留,有不屑一顾的眼神……但陶陶都一直坚信自己会成功。在蜘蛛发发说她腿短,不可能赶上婚礼时,陶陶自信的看了看自己的腿,它虽然短小,但很结实,她对发发说,她会准时赶到的,在发发叫她清醒点,早点放弃此行动,她却坚定而友好的告诉发发:“我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在蜗牛师师告诉她走错了方向,让她停止时,陶陶却坚信:“会的,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一定会到的。”陶陶就是凭着这股自信和韧劲,克服了多少障碍,经受了多少的考验,面对了多少的冷嘲热讽,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参加了狮王的婚礼。她是坚守者的胜利。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理解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理解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预*作业

  1。摘抄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解释。

  2。熟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用不同符号划出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二、关于***

  (学生举手介绍,教师补充概括。投影)

  《智惩恶少》同步练*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刘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爪牙()恶少()好胜()应战()喝彩()圈套()撵拢()()怪哉()

  3、选字填空。

  (钓钩)___鱼自(恃持)___(竞竟)___争

  挑(畔衅)___架(势式)___(饶侥)___幸

  4、解释下列词语。

  逞强好胜:

  稳操胜券:

  手疾眼快:

  恼羞成怒:

  不堪其辱: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_____ 。

  ②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声____的笛声从远处传来。

  ③古人说,水是天下最______的,但是它却能摧毁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④这种颜色可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温度过高_机器设备。

  《智惩恶少》学案练*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刘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爪牙()恶少()好胜()应战()

  喝彩()圈套()撵拢()()怪哉()

  3、选字填空。

  (钓钩)__ _鱼自(恃持)__ _(竞竟)_ __争

  挑(畔衅)__ _架(势式)__ _(饶侥)__ _幸

  4、解释下列词语。

  逞强好胜:稳操胜券:

  手疾眼快:恼羞成怒:

  不堪其辱: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_____ 。

  ②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声____的笛声从远处传来。

  ③古人说,水是天下最______的,但是它却能摧毁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④这种颜色可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温度过高_机器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20xx年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第三篇课文,属略读课文。

  人间自有真情在,本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个“情”字,贯穿本组课文的始终,四篇课文就是四首美好情感的赞歌。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想沟通。它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材的特点

  《秋天的怀念》这篇略读课文是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史铁生写的,主要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无论是从能力还是情感上,都是学生学*的一片优秀课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通过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以上重点和难点要在教学中重点训练,加以突破。

  二、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确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熟读生词。

  2、能力目标:(1)通过各种读书方法,最终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读课文,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制定本篇课文的依据是:第一,根据小学语文大纲对高年级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的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安排了好几种学*方法,并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以阅读提示为引子,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篇20xx年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为大家整理了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特别准备了这篇初一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以供参考!

  教材分析:

  《纸船》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道德、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会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运用。

  2、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他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

  3、学*小说的描写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你喜欢你养过的动物吗?(生自由作答)有人说,在童年时代养过动物的人,都会是热爱动物和尊重生命的人,我想大家都是特别有爱心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个人和动物之间的温馨故事,它就是《安恩和奶牛》。

  让我们一起明确本文的学*目标。

  二、明确教学目标(见上面)

  让我们一起认识作者。

  三、认识作者

  提到丹麦,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安徒生,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20世纪丹麦最重要的作家,他就是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作者的《希默兰的故事》,这部故事集的出现一扫当时流行的无病**、追求华丽词藻的时尚,为丹麦文坛输入一股清新的阳刚之气, 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他的小说、诗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三绝,他也是丹麦语言的革新大师。希望同学们课下借阅作者的作品欣赏,你肯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们一起关注基础知识积累

  四、你会读吗?

  腼腆miǎn tǎn 锃zèng 亮 干瘪biě 嶙峋lín xún

  踌躇chóu chú 不决 锱铢zīzhū 必较

  五、了解小说常识(展示小说知识树)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4、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整体感知

  跳读课文,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注意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教师预设: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写老夫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他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怎么也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夫人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她跟同类聚聚散心。

  通过整体感知,安恩老婆婆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就一起认识她。

  七、初始安恩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描写安恩的语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让你结识到一个怎样的安恩?

  生大声朗读课文第一段。

  教师示例: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夲句采用场面描写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出安恩是个从容、*静、祥和的人。

  生小组合作,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生自由展示。

  师总结:初始安恩,我们认识到安恩是一个年迈、勤俭、朴素、自尊、从容、安闲的人,本段采用描写为人物初步画像。

  师引导:安恩和奶牛来到市场上,她的奶牛养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她的奶牛很棒?

  生:第二段中:毛色鲜亮、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健壮结实的奶牛,是很好的牲口。

  师:这么好的奶牛,在交易市场会引来怎样的关注呢?让我们一起走*安恩。

  八、走*安恩

  分角色朗读课文3——15段,其他同学圈画出4个买牛人和安恩的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揣摩安恩的心理。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展示:

  四个卖牛人:1、精明的商人:挑剔的目光、锱铢必较

  安恩:它是不卖的 态度谦恭 、插鼻孔、不好意思

  2、精明利落的屠夫:敲牛角、摸皮毛

  安恩:爱怜的瞅、不懈地斜视远方、瞅也不瞅

  3、死乞白赖的纠缠的人:死乞白赖纠缠

  安恩:摇摇头 “不”

  4、遭到拒绝又折回来的人:出大价钱、诱惑力令人难以抗拒

  安恩:非常坚定的'语气、窘迫不安、内疚

  师:从安恩一次又一次拒绝的过程中,你对安恩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安恩善良、慈爱、无私、纯朴、怜爱奶牛

  师总结:通过这一部分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场面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

  师引导:在这里同学们是否产生了一个疑问:安恩不卖奶牛,那她牵着奶牛来集市上干嘛来了?这是作者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师:设置悬念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目的是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师:那到底安恩牵着奶牛干嘛来了,哪一段做了回答?

  生:最后一段。

  九、敬重感恩

  生齐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三个“我们”。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十、安恩,你好……

  小说结尾,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了解释后就戛然而止,集市上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请你给本文续写一个结尾。(提示:可以从集市上人的反应、几个买牛人听了会有什么反应,甚至这头有灵性的牛会有什么反应均可写。)

  生思考片刻后展示。

  结束语:佛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每个动物生灵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尊重生命,尊重地球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扩展3)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3篇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 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四、全班交流。

  学生准备1分钟。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六、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 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七、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泛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扩展4)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选【5】份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之战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第8课:《西欧庄园》,走*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法等。

  (学*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

  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知识网络和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

  秦的**: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表现)

  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扩展5)

——初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范文5份

  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

  1.《散步》莫怀戚(qī)

  嫩芽分歧(qí)取决诀别熬

  拆散折断(zhé)折(shé)本折(zhē)腾

  粼粼一霎(shà)时刹(chà)那间刹(shā)车

  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好的结果。

  例句:妈妈在跳舞,爸爸看电视,爷爷听广播,大家各得其所。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瘫痪暴怒饶恕捶打烂漫暴躁干燥憎(zēng)恨

  憔悴荟萃萃取纯粹纳粹鞠躬尽瘁心力交瘁

  宿(sù)舍星宿(xiù)一宿(xiǔ)絮叨(dāo)叨(dáo)咕

  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例句:听了春游去游乐场的消息,我喜出望外。

  3.《羚羊木雕》张之路

  攥脸颊反馈犄(jī)角逮(dǎi)着玩羚羊

  抹(mǒ)泪抹(mā)布拐弯抹(mò)角

  自作主(zuò)张作(zuō)坊

  4.《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隐匿(nì)繁衍(yǎn)菡萏(hàndàn)��(qī)斜

  祷告祈祷(qídǎo)

  销声匿迹姊妹繁杂徘徊覆盖

  阴影荫(yīn)蔽荫庇(yìnbì):庇护

  并蒂真谛谛听缔约缔交

  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划线部分默写)

  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谈论诗文。因:凭借。

  俄而:不久,一会儿。引:拉。顾:回头看。去:离开。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

  1.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2.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

  3.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往事》、《寄小读者》等。

  4.《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趣事)。

  三、文言文翻译(核对)

  《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召开家庭聚会,他与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飞起。”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元方这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你很久,你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四、名著导读:(划线部分会背)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冰心宣扬“爱的哲学”,与母爱紧密相连的是对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爱。二、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形式短小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活泼明丽、明白晓畅、情韵悠长。

  另注:名著导读中出现的小诗,要将其后的赏析熟读成诵。

  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秋天的怀念

  一、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拼音

  tānhuànshìxiǔqiáocuì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

  shànwānjuémàn

  仿膳豌豆诀别烂漫

  fùxùdāo

  翻来覆去絮絮叨叨

  三、词语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扩展6)

——初一上册期末语文作文汇总5篇

  华有数学陪伴他度过人生的四季;海顿有音乐带领他度过快乐的童年;齐白石有艺术带他走过一生……至于我,我有中文陪我成长,虽然我很*凡。

  我从公鸡的“oo”和鹅的“ee”中知道汉语。那时的汉语还是活泼的拼音:“h”是椅子,“n”是奶奶家的大拱门,“y”是妈妈晾衣服的叉子,爷爷的拐杖是“f”……他们每天陪着我,数着夜空下的星星,在梦里甜甜地傻笑。

  小学的时候,我接触中文的时间多了,所以烦恼和快乐也随之而来。首先,我的作文对我来说很奇怪,有新单词、标点符号和由一行行单词组成的段落。不知道从哪里认识这个“德高望重”的朋友。后来是成语,我妈很讨厌看我的文章。所以,为了学*成语,我用了成语。当有人问我如何模仿动作时,我回答说:“敷东也行”;形容母亲在厨房做饭,用的是“刀剑、刀剑、山海”;当颜料到达我的眼睛和耳朵时,我喊道:“我深受感动!“唉,我真不知道是应该为自己的愚蠢感到羞耻,嘲笑自己的光辉历史,还是嘲笑自己的天真无邪!

  时光荏苒,我终于长大了,因为语文和我在一起。这时语言也成熟了,是莎士比亚写的《威尼斯商人》;已经是鲁迅写的《呐喊》;是老舍写的《骆驼祥子》;已经是冰心写的《繁星春水》了。伴随着中文,我经常和李清照在荷花里较劲;喜欢和徐志摩聊天;我更喜欢和欧阳修在醉亭里沉醉……你给我带来了太多的中国人,你真的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我……

  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到处都是中文。我相信它会再一次陪伴我度过中年和老年。那时候我会在夕阳下用中文感叹:“夕阳无限好,被即将来临的黑夜掩埋。”但是我的心永远年轻,中国人和我一起快乐的成长。

  那一天,太阳温柔地接触着大地,微风拂过我的脸庞,树木随风沙沙作响。虽然天气很温和,但我们班一直沉浸在紧张的气氛中,因为一场激烈的辩论即将开始。辩论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在一个英超足球联赛中,球星福勒放弃了投篮和成功。你认为他做得对吗?我对福勒放弃投篮的行为感到不满。听了老师的陈述,我自然选择了反面。老师见正反都准备好了,就宣布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四方一方发言,很多同学举手向我们喷了很多火,可能会把我们打败。其中一位将领宋慢条斯理地说:人们说,能过银钱关的是上帝,过不了金银关的是鬼。宋顺治也附和:他没有因为高尚的行为受到人们的赞扬而失去荣耀。李依伊没完没了地补充:他放弃了投篮,选择了高尚的运动风格,这是金钱无法替代的。

  当我听到广场的声明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无名的愤怒。当老师说轮到对方时,我的逆袭话立刻脱口而出,尖锐地说:成功就像一轮旭日,代表繁荣。成功的背后,写的是艰难。一个人如果没有竞争力,就永远不会成功,永远不会发挥自己的长处,永远依赖别人。请问,这个世界上的胜败是什么?我慷慨陈词,继续辩论,边说边做手势。旁边的罗宏宇也说:对敌人好就是对自己残忍。“嗯,太好了!”我心里说。我们从东到西打击反对派,击败反对派,让他们无法自卫。

  又一次,轮到了广场,他们无情地开火了。李依伊又站起来调侃道:“运动会上不是有个口号叫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吗?”她这么一说,刚刚被我们打败的逃兵们突然清醒过来,一个个附和:对,对。

  我们不愿意落后。我很有口才的说:如果在战场上,如果关系到***,友情会不会第一,比赛会不会第二?杨彦科也意味深长地反驳道:如果你落后了,你就会被打败。

  虽然我们这边口若悬河,但我认为有很好的理由支持福勒的善良,因为没有人能抹去人类美丽的光辉和魅力。

  铃响了,我们还沉浸在激烈的辩论中。通过这场辩论,我明白了多读书、多看是多么重要。不信?试一试就好。

  从小学开始,我学了七年语文,语文像温暖的阳光一样照耀在我身边,陪伴我学*成长。

  学中文让我渐渐知道了一个叫“成语”的东西,让我的文笔更好。它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而且经常被老师作为课堂上的范文阅读。汉语真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学中文让我着迷于精彩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文章。随着学的单词越来越多,我开始自发的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格林通话》。渐渐地,我被书中丰富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了。做梦的时候经常看书…语文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慢慢的,我不再满足于那些简单易懂的现代文了,老师也教了一些简短的文言文,于是我转而打头阵,开始读一些文言文。一开始我只看简短的文言文。随着老师教越来越多的实词,我也从简单到深刻学到了更多深刻的文言文。汉语真的是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世界。

  小学四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语文老师对我们说:“你们马上就要升五年了。你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国名著。推荐你这个暑假去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于是我开始读白话文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一会儿,三国里关羽的忠诚,孔明的智慧,曹操的奸淫,让我如梦初醒;水浒里的108会让我日夜思考。中文真的是一个“走神”的世界。

  中国人,像一个能听我心声的老人,永远在我身边。难过的时候分享悲伤,开心的时候分享快乐。中国人就像一个唠叨的母亲,一直陪伴着我,告诉我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精彩。中国人,像一盏永不老去的航灯,永远在我身边,陪伴我学*成长!

  夏天走了,秋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先用她那勤劳的双手将天空洗的湛蓝,然后又把她所有的热情都给了田野。慢慢向田野走去,乡间的.小路上开满了白色的野菊花,那淡雅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哦!秋天是白色的。

  在不远处,好像有一层金色的海浪向我涌来,我定神一看,原来是一片金色的稻谷,稻谷闲着没事干,和风儿跳起了波浪舞。农民们在田里收着南瓜,南瓜像一个个金元宝似的挂在藤上,怪不得农民们眉开眼笑呢,谁看到“金元宝”会不高兴呢?哦秋天是金色的。

  树上的叶子已经到了生命的终点,但它还是留念原来的一切,依依不舍的飞了下来。落下的叶子已经长眠了,但它们仍在无私地奉献,将自己化为养份为下一代做准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哦,秋天是暗黄色的。

  正当好我对着那一堆的落叶沉思时,雨也从天而降了,绵绵的秋雨是那样的轻柔,不像春雨那样连绵,也不像夏雨那样猛烈,秋雨部是沉默的。雨停了,天空被洗的湛蓝,让人心醉。哦,秋天是蓝色的。

  枫叶似火,为错的刚刚洗过澡的枫叶展现出了它那狂热的性格,与那独具的红色魅力,在那树丛中脱颖而出,颇有一枝独秀的味道。哦,秋天是红色的。

  秋天田野的代表物是那一望无边的麦穗。远远望去一片片麦穗,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阵微风吹来,田野里滚着层层波涛,连绵起伏,十分迷人!一株株麦穗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腰,它们摇晃着小脑袋,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秋的颜色到底是什么呢?用哪一种颜色可以定义秋?不,没有一种颜色可以定义秋,因为秋是一道绚丽的彩虹,它永远那样美丽!

  中国人,温柔的姑娘,静如清泉,清纯美丽;中国人,一个阳光男孩,精力充沛如无垠的大海,永不停歇;中文是一种空气,那么轻那么重,但它无处不在,人们不得不热爱它……是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种语言,但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论坛、qq、博客,以及这些虚拟世界中,中文也像空气一样存在。我也在博客里学到了很多中文。

  博客是一个宣传个性的地方,中文在这里变得丰富多彩,就像一个可以改造自己的仙女,给人带来很多好处。

  在我的博客里,我学到了清新优雅的中文。没有课本,所有人在博客上畅所欲言,畅所欲言,没有框架,没有约束。这种文字,没有优美的文字,可以说是朴实无华,但也正是这种优雅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我。这种随笔,也许最引人入胜!于是,我开始“随意写”。渐渐的,我学会了;渐渐地,我的博客里充满了“新鲜感和优雅感”,*时也学会了用这种“新鲜感和优雅感”。是的,语文就像一个女孩子,清纯清秀;语文就像一股清泉,清新,让人不得不爱,不得不学。

  在博客里,中文也是阳光的。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在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后面留下一段长长的评论,却自信而不自夸。在那里,我学会了另一种自信的表达方式,就是这种语言。字里行间充满活力,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总有一些人喜欢在别人的博客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自己的灵感,自己的祝福。这时,博客的主持人,他的心一定像灿烂的阳光一样在闪耀,温暖。原来语文的魔力这么大!让每个人心里都升起一轮红日。语文像个男生,充满活力;中文就像汹涌的大海。在另一端,总有太阳在等待。

  博客中的世界因为中文而丰富多彩。在博客里也学了中文,很独特,比如醇香的酒,让你着迷;当初升的太阳温暖你;如果空气无处不在,你就得去爱…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扩展7)

——初一上册语文《月迹》教案实用五份

  一、教材特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六个单元: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比较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月迹》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在整册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月迹》是当代作家贾*凹先生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神奇敏锐的想象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

  4、揣摩文中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难点是奶奶形象的特点及作用;“月亮是印章”的含义。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为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

  三、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个人独学感悟、同桌对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流程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感知“月迹”寻找“月迹”探究“月迹”品读“月迹”延伸“月迹” 。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贾*凹的一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迹》。

  (运用谜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2、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3、介绍作者

  4、检测预*掌握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感知“月迹”

  1、快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学生独学:圈点批注

  2、围绕着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关于月亮的哪些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容,为深入学*课**好准备。)

  (三)寻找“月迹”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随着月亮踪迹的变化而起伏,同桌对学,完成以下表格。

  (四)探究“月迹”

  1、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月亮的内涵。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他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解读:“所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属于我们的”:每个人都有拥有美好事物的权利。 “印章”,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字画上、盖印所用的图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2、在孩子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他就是奶奶。我们来一起探究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找出有关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品读“月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语句,模仿书中的眉批,做点批注。小组群学,品读感悟交流学法指导:找、析、结、问四字法

  ①找:问题相关的语句。

  ②析: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综合分析。

  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

  ④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我们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玉玉”“银银”等叠词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描写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现了月光的美及对月亮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延伸“月迹”

  学*了本文,我们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七)板书设计

  奇特想象童真童趣盼月议月寻月(板书的设计,我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维眼中,月亮是诗情画意的写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张九龄眼中,月亮是对亲人及妻子的思念;“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升。”,在张若虚眼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豪情壮志的书写;自古以来,月亮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嫦娥奔月”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寄托,随着“玉兔”的成功着陆,梦想正逐步靠*,朋友们,还等什么呢,为心中的月亮而努力奋斗吧!

  教学目标

  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感悟并学*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

  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出示课件11)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2.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1.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

  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

  1.《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重点: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美,追寻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材料,学生分组(月亮兄弟组和月亮姐妹组)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对吟月诗。

  教师预设1:上课前请同学们微微闭上双眼,听一首歌。(播放歌曲)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师预设2:每当圆月挂在天空,总会引起我们无限的诗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豪情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看到月亮,你会想起哪些诗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整体感知,比寻月迹。

  1、初识作者。

  2、教师预设: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来说。)

  盼月(1—4)、寻月(5—30)、议月(31—36)

  3、教师预设:同学们已经预*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品味欣赏”呢?对照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找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一边思考那时孩子们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个两字词语来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根据图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结:随着寻月足迹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寻月的过程正是孩子们获得满足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呀!

  三、品读佳句,赛悟月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