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

首页 / 知识 /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⑴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⑵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⑶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⑷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3、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4、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5、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6、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7、提取公因式步骤: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8、*方根表示法:一个非负数a的*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被开方数。

  9、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被开方数a≥0

  10、*方根性质:①一个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②0的*方根是它本身0。③负数没有*方根开*方;求一个数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11、*方根与算术*方根区别:定义不同、表示方法不同、个数不同、取值范围不同。

  12、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存在条件相同;0的算术*方根与*方根都是0

  13、含根号式子的意义:表示a的*方根,表示a的算术*方根,表示a的负的*方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2

  一、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1、映射

  (1)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映射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注意点:(1)对映射定义的理解。(2)判断一个对应是映射的方法。一对多不是映射,多对一是映射

  2、函数

  构成函数概念的三要素

  ①定义域②对应法则③值域

  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条件:三要素有两个相同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依据:

  (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零取零次方没有意义;

  (3)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三、函数的值域

  1、求函数值域的方法

  ①直接法:从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推出y=f(x)的取值范围,适合于简单的复合函数;

  ②换元法:利用换元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适合根式内外皆为一次式;

  ③判别式法:运用方程思想,依据二次方程有根,求出y的取值范围;适合分母为二次且∈R的分式;

  ④分离常数:适合分子分母皆为一次式(x有范围限制时要画图);

  ⑤单调性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⑥图象法:二次函数必画草图求其值域;

  ⑦利用对号函数

  ⑧几何意义法:由数形结合,转化距离等求值域。主要是含绝对值函数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设y=f(x),x∈A,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偶函数。

  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奇函数。

  2、性质:

  ①y=f(x)是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轴对称,y=f(x)是奇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②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0)=0

  ③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两函数的定义域D1,D2,D1∩D2要关于原点对称]

  3、奇偶性的判断

  ①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②看f(x)与f(-x)的关系

  五、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设是定义在M上的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反,则在M上是减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在M上是增函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3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 πR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探究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4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初中数学知识点:直线的位置与常数的关系

  ①k>0则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

  ②k<0则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

  ③图像越陡,|k|越大

  ④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⑤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5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2)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sin kz

  cos(2k)=cos kz

  tan(2k)=tan kz

  cot(2k)=cot kz

  公式二: 设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三: 任意角与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6

  三角和的公式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倍角公式

  tan2A = 2tanA/(1-tan2 A)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2 A--Sin2 A =2Cos2 A-1 =1-2sin^2 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角函数特殊值

  α=0°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1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22.5°(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a=30°(π/6) sinα=1/2 cosα=√3/2 tαnα=√3/3 cotα=√3 secα=2√3/3 cscα=2

  α=45°(π/4) sinα=√2/2 cosα=√2/2 tαnα=1 cotα=1 secα=√2 cscα=√2

  α=60°(π/3) sinα=√3/2 cosα=1/2 tαnα=√3 cotα=√3/3 secα=2 cscα=2√3/3

  α=67.5°(3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α=75°(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90°(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180°(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270°(3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360°(2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三角函数记忆顺口溜

  1三角函数记忆口诀

  “奇、偶”指的是π/2的倍数的奇偶,“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的名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反之亦然成立)“符号看象限”的含义是:把角α看做锐角,不考虑α角所在象限,看n·(π/2)±α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到等式右边是正号还是负号。

  以cos(π/2+α)=-sinα为例,等式左边cos(π/2+α)中n=1,所以右边符号为sinα,把α看成锐角,所以π/2<(π/2+α)<π,y=cosx在区间(π/2,π)上小于零,所以右边符号为负,所以右边为-sinα。

  2符号判断口诀

  全,S,T,C,正。这五个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第一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第三象限内只有正切是“+”,其余全部是“-”;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二、三、四指的角所在象限。全正、正弦、正切、余弦指的是对应象限三角函数为正值的名称。口诀中未提及的都是负值。

  “ASTC”反Z。意即为“all(全部)”、“sin”、“tan”、“cos”按照将字母Z反过来写所占的象限对应的三角函数为正值。

  3三角函数顺口溜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像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一,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

  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

  变成锐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

  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

  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一加余弦想余弦,一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7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带上符号进行正常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或指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例如:π=3.1415926…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

  A^M+A^N=A^(M+N)

  (A^M)^N=A^(MN

  )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A^2-B^2=(A+B)(A-B);

  完全*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ax^2+bx+c=0;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像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

  ,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方公式,在用直接开*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方,最后配成完全*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 <0);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的数就不等于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Y,自变量X。

  在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时,则经2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上下底面就是N边形。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即:60分为1度,60秒为1分。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180。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60。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行:①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③*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分线:垂直和*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分线。

  垂直*分线垂直*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的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补角=180-角度。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余角=90-角度。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2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1、推论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2、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5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5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行四边形

  5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HL)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

  (a<90)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tan(a)=cot(90-a),cot(a)=tan(90-a)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分线

  108、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直径)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0<=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相交与一点,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均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2/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L=nR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

  外公切线长=d-(R+r)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8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初中数学知识点:直线的位置与常数的关系

  ①k>0则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

  ②k<0则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

  ③图像越陡,|k|越大

  ④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⑤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9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 ②

  2.数轴:

  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 ―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 =an或(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似数的精确位:

  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

  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

  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地位。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扩展1)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带上符号进行正常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或指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例如:π=3.1415926…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

  A^M+A^N=A^(M+N)

  (A^M)^N=A^(MN

  )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A^2-B^2=(A+B)(A-B);

  完全*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ax^2+bx+c=0;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像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

  ,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方公式,在用直接开*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方,最后配成完全*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的数就不等于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Y,自变量X。

  在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时,则经2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上下底面就是N边形。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即:60分为1度,60秒为1分。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180。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60。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行:①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③*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分线:垂直和*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分线。

  垂直*分线垂直*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的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补角=180-角度。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余角=90-角度。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2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1、推论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2、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5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5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行四边形

  5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HL)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

  (a<90)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tan(a)=cot(90-a),cot(a)=tan(90-a)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分线

  108、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直径)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0<=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相交与一点,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均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2/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L=nR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

  外公切线长=d-(R+r)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 ②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 —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 =an或(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似数的精确位: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地位。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1.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3.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7.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8.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9.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0.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3.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4.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5.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6.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7.

  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d>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

  18.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9.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0.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21.内公切线长= d-(R-r)外公切线长= d-(R+r)。

  2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2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2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第二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矛盾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如果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注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如果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判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一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一定是方程吗?方程一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所有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一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初中数学知识点:直线的位置与常数的关系

  ①k>0则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

  ②k<0则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

  ③图像越陡,|k|越大

  ④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⑤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

  一、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二、相交线与*行线

  1、知识网络结构

  2、知识要点

  (1)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行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

  与互为邻补角。+=180°;+=180°;+=180°;+=180°。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b时,====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图3中,共有对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

  三、实数

  1、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①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②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a+b=0.

  (2)绝对值|a|≥0.

  (3)倒数(1)0没有倒数(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4)*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a(a≥0)的*方根记作.

  ②一个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a(a≥0)的算术*方根记作.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3、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4、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7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初中数学*行四边形的性质知识点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行四边形

  2.*行四边形的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行四边形的判定

  *行四边形是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根据*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行四边形是个重点,下面就对*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进行划分:

  第一类:与四边形的对边有关

  (1)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第二类:与四边形的对角有关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第三类:与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5)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总结

  1.一次函数

  (1)定义: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即:y=kx(k为常数,k≠0)

  所以,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三、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2.二次函数

  (1)定义: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a,b,c为常数,a≠0,),称y为x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

  (3)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

  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3.反比例函数

  (1)定义:形如y=k/x(k为常数且k≠0)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2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8

  ①直线和圆无公共点,称相离。 AB与圆O相离,d>r。

  ②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称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AB与⊙O相交,d

  ③直线和圆有且只有一公共点,称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AB与⊙O相切,d=r。(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面内,直线Ax+By+C=0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1.由Ax+By+C=0,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方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9

  1、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2=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2+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2-4ac≥0

  若b2-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无解

  若b2-4ac≥0则用公式X=-b±√b2-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方差公式:a2-b2=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方公式:a2±2ab+b2=0→(a±b)2=0

  ③十字相乘法

  2、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对边比斜边,即sinA=a/c;

  余弦(cos):邻边比斜边,即cosA=b/c;

  正切(tan):对边比邻边,即tanA=a/b;

  余切(cot):邻边比对边,即cotA=b/a;

  3、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4、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5、两角和差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0

  相关的角:

  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角的性质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2)结合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葫芦岛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2

  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比值与比的概念

  比值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如:AB/EF=2

  而比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如:AB/EF=2:1判定方法

  证两个相似三角形应该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是文字语言的“△ABC与△DEF相似”,那么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可能没有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而如果是符号语言的“△ABC∽△DEF”,那么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写在了对应的位置上。

  方法一(预备定理)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定理,是以下判定方法证明的基础。这个引理的证明方法需要*行线与线段成比例的证明)

  方法二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三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四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五(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三个基本型

  Z型A型反A型

  方法六

  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两三角形相似。一定相似的三角形

  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1:1)

  2、两个等腰三角形

  (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其中的任意一个顶角或底角相等,那么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3、两个等边三角形

  (两个等边三角形,三角都是60度,且边边相等,所以相似)

  4、直角三角形中由斜边的高形成的三个三角形(母子三角形)

  图形的学*需要大家对于知识的详细了解和渗透,而不是一带而过。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3

  1、重心的定义:*面图形中,几何图形的重心是当支撑或悬挂时图形能在水*面处于*衡状态,此时的支撑点或者悬挂点叫做*衡点,也叫做重心。

  2、几种几何图形的重心:

  ⑴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⑵ *行四边形及特殊*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⑶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⑷ 任意多边形都有重心,以多边形的任意两个顶点作为悬挂点,把多边形悬挂时,过这两点铅垂线的交点就是这个多边形的重心。

  提示:⑴ 无论几何图形的形状如何,重心都有且只有一个;

  ⑵ 从物理学角度看,几何图形在悬挂或支撑时,位于重心两边的力矩相同。

  3、常见图形重心的性质:

  ⑴ 线段的重心把线段分为两等份;

  ⑵ *行四边形的重心把对角线分为两等份;

  ⑶ 三角形的重心把中线分为1:2两部分(重心到顶点距离占2份,重心到对边中点距离占1份)。

  上面对重心知识点的巩固学*,同学们都能熟练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复*学*数学知识。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柱: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正有理数 整数

  有理数 零 有理数

  负有理数 分数

  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4、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5、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若|a|=a,则a≥0;若|a|=-a,则a≤0。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6、有理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7、有理数的运算:

  (1)五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有理数除法法则:

  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8、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n=整数位数-1)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①代数式中除了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外,还可以有括号;

  ②代数式中不含有“=、>、<、≠”等符号。等式和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但等号和不等号两边的式子一般都是代数式;

  ③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必须要使这个代数式有意义,是实际问题的要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

  ※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①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省略不写,如vt;

  ②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4a;

  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如应写作;

  ④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即“×”号不省略;

  ⑤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写成分数的形式,如4÷(a-4)应写作;注意:分数线具有“÷”号和括号的双重作用。

  ⑥在表示和(或)差的代数式后有单位名称的,则必须把代数式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如*方米。

  2、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①单项式:都是数字和字母乘积的形式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注意:1.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3.当单项式的系数为1或-1时,这个“1”应省略不写,如-ab的系数是-1,a3b的系数是1。

  ②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①同类项有两个条件:a.所含字母相同;b.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②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③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4、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5、去括号法则

  ①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②根据分配律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根据乘法的分配律用+1或-1去乘括号里的每一项以达到去括号的目的。

  6、添括号法则

  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7、整式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第四章 基本*面图形

  2、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3、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4、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AM = BM =1/2AB (或AB=2AM=2BM)。

  5、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6、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7、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8、角的*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9、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角可以参与运算。

  10、*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1、多边形: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面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画(n-3)条对角线,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12、圆:*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读作“圆弧AB”或“弧AB”;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6、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普查与抽样调查

  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其中被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2、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利用圆与扇形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

  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各个部分的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3、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4、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5

  三角和的公式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倍角公式

  tan2A = 2tanA/(1-tan2 A)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2 A--Sin2 A =2Cos2 A-1 =1-2sin^2 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角函数特殊值

  α=0°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1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22.5°(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a=30°(π/6) sinα=1/2 cosα=√3/2 tαnα=√3/3 cotα=√3 secα=2√3/3 cscα=2

  α=45°(π/4) sinα=√2/2 cosα=√2/2 tαnα=1 cotα=1 secα=√2 cscα=√2

  α=60°(π/3) sinα=√3/2 cosα=1/2 tαnα=√3 cotα=√3/3 secα=2 cscα=2√3/3

  α=67.5°(3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α=75°(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90°(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180°(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270°(3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360°(2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三角函数记忆顺口溜

  1三角函数记忆口诀

  “奇、偶”指的是π/2的倍数的奇偶,“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的名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反之亦然成立)“符号看象限”的含义是:把角α看做锐角,不考虑α角所在象限,看n·(π/2)±α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到等式右边是正号还是负号。

  以cos(π/2+α)=-sinα为例,等式左边cos(π/2+α)中n=1,所以右边符号为sinα,把α看成锐角,所以π/2<(π/2+α)<π,y=cosx在区间(π/2,π)上小于零,所以右边符号为负,所以右边为-sinα。

  2符号判断口诀

  全,S,T,C,正。这五个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第一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第三象限内只有正切是“+”,其余全部是“-”;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二、三、四指的角所在象限。全正、正弦、正切、余弦指的是对应象限三角函数为正值的名称。口诀中未提及的都是负值。

  “ASTC”反Z。意即为“all(全部)”、“sin”、“tan”、“cos”按照将字母Z反过来写所占的象限对应的三角函数为正值。

  3三角函数顺口溜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像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一,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

  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

  变成锐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

  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

  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一加余弦想余弦,一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扩展2)

——圆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圆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①直线和圆无公共点,称相离。 AB与圆O相离,d>r。

  ②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称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AB与⊙O相交,d

  ③直线和圆有且只有一公共点,称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AB与⊙O相切,d=r。(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面内,直线Ax+By+C=0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1.由Ax+By+C=0,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方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圆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1.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3.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7.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8.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9.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0.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3.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4.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5.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6.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7.

  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d>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

  18.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9.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0.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21.内公切线长= d-(R-r)外公切线长= d-(R+r)。

  2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2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2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x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xlxr

圆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一、圆

  1、圆的有关性质

  在一个*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圆,固定的端点O叫圆心,线段OA叫半径。

  由圆的意义可知: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就是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圆弧,简称弧。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半圆,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圆形叫弓形。

  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等圆。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

  二、过三点的圆

  l、过三点的圆

  过三点的圆的作法:利用中垂线找圆心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圆的内接三角形。

  2、反证法

  反证法的三个步骤:

  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③由矛盾得出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例如:求证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证明:设有两个以上是钝角

  则两个钝角之和>180°

  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不可能有二个以上是钝角。

  即最多只能有一个是钝角。

  三、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1:*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两条弧。

  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个条弧。

  推理2:圆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四、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实际上,圆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顶点是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弦心距。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相等。

  推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五、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推理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理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理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由于以上的定理、推理,所添加辅助线往往是添加能构成直径上的圆周角的辅助线。

圆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分线

  8、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11、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12、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21、①直线L和⊙O相交dr②直线L和⊙O相切d=r③直线L和⊙O相离dr

  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2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2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3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

  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3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4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扩展3)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篇

  1、重心的定义:

  *面图形中,几何图形的重心是当支撑或悬挂时图形能在水*面处于*衡状态,此时的支撑点或者悬挂点叫做*衡点,也叫做重心。

  2、几种几何图形的重心:

  (1)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2) *行四边形及特殊*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4) 任意多边形都有重心,以多边形的任意两个顶点作为悬挂点,把多边形悬挂时,过这两点铅垂线的交点就是这个多边形的重心。

  提示:

  (1) 无论几何图形的形状如何,重心都有且只有一个;

  (2) 从物理学角度看,几何图形在悬挂或支撑时,位于重心两边的力矩相同。

  3、常见图形重心的性质:

  (1) 线段的重心把线段分为两等份;

  (2) *行四边形的重心把对角线分为两等份;

  (3) 三角形的重心把中线分为1:2两部分(重心到顶点距离占2份,重心到对边中点距离占1份)。

  上面对重心知识点的巩固学*,同学们都能熟练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复*学*数学知识。

  相关的角:

  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

  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角的性质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1、重心的定义:*面图形中,几何图形的重心是当支撑或悬挂时图形能在水*面处于*衡状态,此时的支撑点或者悬挂点叫做*衡点,也叫做重心。

  2、几种几何图形的重心:

  ⑴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⑵*行四边形及特殊*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⑶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⑷任意多边形都有重心,以多边形的任意两个顶点作为悬挂点,把多边形悬挂时,过这两点铅垂线的交点就是这个多边形的重心。

  提示:⑴无论几何图形的形状如何,重心都有且只有一个;

  ⑵从物理学角度看,几何图形在悬挂或支撑时,位于重心两边的力矩相同。

  3、常见图形重心的性质:

  ⑴线段的重心把线段分为两等份;

  ⑵*行四边形的重心把对角线分为两等份;

  ⑶三角形的重心把中线分为1:2两部分(重心到顶点距离占2份,重心到对边中点距离占1份)。

  上面对重心知识点的巩固学*,同学们都能熟练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复*学*数学知识。

  在学*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x,=│x│等。

  4、实数的运算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扩展4)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推论

7、定理1

8、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0、逆定理

11、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12、菱形判定定理2

13、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14、(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15、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6、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18、几何图形

19、判定定理3

20、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2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23、线段的中点:

24、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25、角的度量

26、角的性质

27、①直线L和⊙O相交

28、切线长定理

29、弦切角定理

30、扇形统计图

31、频数直方图

32、有关数轴

33、任何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34、在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最简的形式,负数前面的加号可以省略不写.

35、有理数的乘法

3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37、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8、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4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41、*行四边形的性质:

42、正数和负数的有关概念

4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4、高线、中线、角*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45、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6、两组对边*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7、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4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9、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50、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

51、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52、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53、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54、多边形外角和定理:

55、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56、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5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8、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规定x1

59、线段与多边形的运动图形问题:把一条线段沿一定方向运动经过三角形或四边形,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段,判断函数图象.

60、由每段的解析式确定每段图象的形状.

61、函数图象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62、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3、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6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65、对顶角相等。

66、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67、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68、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69、步骤:去分母(后分子应加上括号)、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

70、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71、邻边相等的矩形。

7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73、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7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5、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76、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77、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78、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79、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80、*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81、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82、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83、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84、(1)比例的基本性质:

85、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86、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87、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88、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89、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扩展5)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代数式

2、方程与方程组

3、*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4、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定理2

6、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8、矩形判定定理1

9、菱形判定定理1

10、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1、线段的中点:

12、有理数加法

13、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4、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1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16、1整式

17、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8、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9、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20、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21、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探究是否存在动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或与已知图形相似等问题.

22、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23、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24、同弧所对的(在弧的同侧)圆内部角其次是圆周角,最小的是圆外角。

25、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26、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2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8、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3、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4、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35、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36、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37、待定系数法

38、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39、*移的性质

40、Y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扩展6)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0)份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用*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用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

  同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方正倍积要为负。

  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一*方又一*方,底积2倍在中路。

  三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两端为正倍积负。

  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

  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

  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

  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

  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

  一系折半再*方,两边同加没问题。

  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

  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

  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

  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

  完全*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

  【注】 恒等式

  2、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

  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

  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

  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

  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3、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是否,辨别需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

  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和原点。

  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一大另小下山峦。

  4、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 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

  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

  5、反比例函数

  反比函数双曲线,经过点。

  K正一三负二四,两轴是它渐*线。

  K正左高右边低,一三象限滑下山。

  K负左低右边高,二四象限如爬山。

  6、二次函数

  二次方程零换y,二次函数便出现。

  全体实数定义域,图像叫做抛物线。

  抛物线有对称轴,两边单调正相反。

  A定开口及大小,线轴交点叫顶点。

  顶点非高即最低。上低下高很显眼。

  如果要画抛物线,*移也可去描点,

  提取配方定顶点,两条途径再挑选。

  列表描点后连线,*移规律记心间。

  左加右减括号内,号外上加下要减。

  二次方程零换y,就得到二次函数。

  图像叫做抛物线,定义域全体实数。

  A定开口及大小,开口向上是正数。

  绝对值大开口小,开口向下A负数。

  抛物线有对称轴,增减特性可看图。

  线轴交点叫顶点,顶点纵标最值出。

  如果要画抛物线,描点*移两条路。

  提取配方定顶点,*移描点皆成图。

  列表描点后连线,三点大致定全图。

  若要*移也不难,先画基础抛物线,

  顶点移到新位置,开口大小随基础。

  【注】基础抛物线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1.如果把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兵力”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调动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解题思想则正是“兵法”。

  2.数学家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3.问题反映了现有水*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对学生来说,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

  (1)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并且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

  (3)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现成的的套路去解,需要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处理方法。

  4.练*型的问题具有教学性,它的结论为数学家或教师所已知,其之成为问题仅相对于教学或学生而言,包括一个待计算的答案、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作出的图形、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5.“问题解决”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可归纳为4种: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办法的一种活动。

  (2)问题解决是一个探究过程。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一个学*目的。“学*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因而,学*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数学的.根本原因。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

  (4)问题解决是一种生存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目的之一是,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世界里,学*生存的本领。

  6.解题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个表现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其次一个表现是,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第三个表现是,多研究“怎样解”,较少问“为什么这样解”。在这些误区里,“解题而不立法、作答而不立论”。

  7.人的思维依赖于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数学知识正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与凭借。丰富的知识并加以优化的结构能为题意的本质理解与思路的迅速寻找创造成功的条件。解题研究的一代宗师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

  8.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对于中学数学解题来说,应如数学家珍说出教材的概念系统、定理系统、符号系统。还应掌握中学数学竞赛涉及的基础理论。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准确掌握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熟悉基本规则和常用的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技巧。

  9.数学的本质活动是思维。思维的对象是概念,思维的方式是逻辑。当这种思维与新事物接触时,将出现“相容”和“不容”的两种可能。出现“相容”时,产生新结果,且被原概念吸收,并发展成新概念;当出现“不容”时,则产生了所谓的问题。这时,思维出现迂回,甚至暂时退回原地,将原概念扩大或将原逻辑变式,直到新思维与事物相容为止。至此,也产生新的结果,也被原思维吸收。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10.解题能力,表现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整体把握。其主要成分是3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核心是能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其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2)掌握数学中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如观察、试验、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3)掌握解题的基本策略,能“因题制宜”地选择对口的解题思路,使用有效的解题方法、调动精明的解题技巧;

  (4)具有敏锐的直觉。应该明白,我们的数学解题活动是在纵横交错的数学关系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种可能性过渡到另一种可能性时,并非对每一个数学细节都洞察无遗,并非总能借助于“三段论”的桥梁,而是在短时间内朦胧地插上幻想的翅膀,直接飞翔到最*的可能性上,从而达到对某种数学对象的本质领悟:

  11.解题具有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特征,“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你想成为解题的能手,你就必须去解题”,“寻找题解,不能教会,而只能靠自己学会”。

  12.所谓解题经验,就是某些数学知识、某些解题方法与某些条件的有序组合。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有序组合,失败是一种无效的无序组合(它从反面向我们提供有效的有序组合)。成功经验所获得的有序组合,就好像建筑上的预制构件(或称为思维组块),遇到合适的场合,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它搬上去。

  13.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显然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学生解题是一种意志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念头的萌动,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如何全力以赴,直扑问题的核心或主干;当一旦突破关卡,如何去占领问题的至高点,并冷静地府视全局,从而得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解题训练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14.教师的例题教学要暴露自己思维的真实过程,老师备课时,遇上的曲折和错误不能随草纸扔到废纸堆。如果教师掩瞒了解题中的曲折,自己在讲台装神弄巧,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将给学生的学*产生误导。这样的教师越高明,学生越自卑。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口诀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

  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方差公式

  *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完全*方公式

  完全*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方、尾*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

  两项只用*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

  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方数(项),

  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

  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

  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

  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

  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

  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点的坐标的概念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用*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用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

  同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方正倍积要为负。

  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一*方又一*方,底积2倍在中路。

  三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两端为正倍积负。

  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

  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

  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

  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

  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

  一系折半再*方,两边同加没问题。

  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

  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

  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

  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

  完全*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

  【注】恒等式

  2、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

  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

  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

  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

  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3、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是否,辨别需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

  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和原点。

  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一大另小下山峦。

  4、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

  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

  5、反比例函数

  反比函数双曲线,经过点。

  K正一三负二四,两轴是它渐*线。

  K正左高右边低,一三象限滑下山。

  K负左低右边高,二四象限如爬山。

  6、二次函数

  二次方程零换y,二次函数便出现。

  全体实数定义域,图像叫做抛物线。

  抛物线有对称轴,两边单调正相反。

  A定开口及大小,线轴交点叫顶点。

  顶点非高即最低。上低下高很显眼。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份(扩展7)

——高二数学知识点(十)份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

  一个是划减与求值。

  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

  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等可能的概率。

  第二………事件。

  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第三类是弦长问题,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08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S=a2/2,S=ch/2=c2/4(其中a为直角边,c为斜边,h为斜边上的高)。

  面积公式

  若假设等腰直角三角形两腰分别为a,b,底为c,则可得其面积:

  S=ab/2。

  且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可知:底边c上的**=c/2,则三角面积可表示为:

  S=ch/2=c2/4。

  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具有所有三角形的性质:稳定性,两直角边相等直角边夹一直角锐角45°,斜边上中线角*分线垂线三线合一。

  反正弦函数的导数:正弦函数y=sinx在[-π/2,π/2]上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arcsinx,表示一个正弦值为x的角,该角的范围在[-π/2,π/2]区间内。定义域[-1,1],值域[-π/2,π/2]。

  反函数求导方法

  若F(X),G(X)互为反函数,

  则:F'(X)_'(X)=1

  E.G.:y=arcsin_siny

  y'_'=1(arcsinx)'_siny)'=1

  y'=1/(siny)'=1/(cosy)=1/根号(1-sin^2y)=1/根号(1-x^2)

  其余依此类推

  一、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二、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2)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

  (1)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