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

首页 / 知识 / |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1

  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衡常数,不引起化学*衡的移动,不能改变*衡转化率。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2

  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4、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5、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6、二次电池的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7、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8、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

  9、电极反应: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负极:2H2—4e—=4H+正极:O2+4 e—4H+ =2H2O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负极:2H2+4OH——4e—=4H2O正极:O2+2H2O+4 e—=4OH—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

  10、电极反应式为:负极:CH4+10OH——8e— =CO32—+7H2O;正极:4H2O+2O2+8e— =8OH—。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10、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

  11、废弃电池的处理:回收利用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3

  1、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4

  一、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衡常数

  (1)对达到*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衡状态。

  2、反应的*衡转化率

  (1)*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衡转化率提高。

  (3)*衡常数与反应物的*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衡移动,但*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5

  有机化学计算

  1、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

  (1)确定有机物的式量的方法

  ①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求算该气体的.式量:M = 22·4ρ(标准状况)

  ②根据气体A对气体B的相对密度D,求算气体A的式量:MA = DMB

  ③求混合物的*均式量:M = m(混总)/n(混总)

  ④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烃的式量。

  ⑤应用原子个数较少的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假设它们的个数为1、2、3时,求出式量。

  (2)确定化学式的方法

  ①根据式量和最简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根据式量,计算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③当能够确定有机物的类别时。可以根据有机物的通式,求算n值,确定分子式。

  ④根据混合物的*均式量,推算混合物中有机物的分子式。

  (3)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途径

  (4)有关烃的混合物计算的几条规律

  ①若*均式量小于26,则一定有CH4

  ②*均分子组成中,l < n(C)< 2,则一定有CH4。

  ③*均分子组成中,2 < n(H)< 4,则一定有C2H2。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6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第二章、化学*衡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v=△c/△t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 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衡常数,不引起化学*衡的移动,不能改变*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三、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衡常数

  (1)对达到*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衡状态。

  2、反应的*衡转化率

  (1)*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衡转化率提高。

  (3)*衡常数与反应物的*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衡移动,但*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四、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衡状态。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电离*衡

  一、水溶液

  1、水的电离

  H2O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25℃时,KW=1.0×10-14mol2·L-2。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

  室温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

  酸性溶液:[H+]>[OH-],[ H+]>1.0×10-7mol·L-1,pH<7

  碱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

  1、弱电解质的电离*衡。

  (1)电离*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衡逆向移动。

  2、盐类水解

  (1)水解实质

  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从而打破水的电离*衡,使水继续电离,称为盐类水解。

  (2)水解类型及规律

  ①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NH4Cl+H2ONH3·H2O+HCl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CH3COONa+H2OCH3COOH+NaOH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

  Al2S3+6H2O=2Al(OH)3↓+3H2S↑

  (3)水解*衡的移动

  加热、加水可以促进盐的水解,加入酸或碱能抑止盐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相混合时相互促进水解。

  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或加入Na2CO3软化硬水:

  Ca2++CO32-=CaCO3↓,Mg2++CO32-=MgCO3↓

  四、沉淀溶解*衡

  1、沉淀溶解*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衡。其*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PbI2(s)Pb2+(aq)+2I-(aq)

  Ksp=[Pb2+][I-]2=7.1×10-9mol3·L-3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衡。

  Qc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衡的移动。

  第四章 电化学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电解)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

  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 Cu2++2e-→Cu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7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

  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一切燃烧反应;

  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

  ④铝热反应;

  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等也是吸热反应;

  ④水解反应

  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

  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

  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衡

  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表达式:___________ 。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注: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考点2:化学*衡

  1、化学*衡状态: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衡状态的特征

  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依据

  考点3:化学*衡的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衡的破坏、新化学*衡的建立,由原*衡状态向新化学*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衡的移动。

  2、化学*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衡状态,不发生*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衡的体系、所有的*衡状态(如溶解*衡、化学*衡、电离*衡、水解*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 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衡状态 ,这叫电离*衡。

  4、影响电离*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A++B- Ki=[ A+][B-]/[AB]

  7、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衡:

  水的离子积:KW= c[H+]·c[OH-]

  25℃时,[H+]=[OH-] =10-7 mol/L ; KW= [H+]·[OH-] = 1x10-14

  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

  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

  3、影响水电离*衡的外界因素:

  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 KW〈1x10-14

  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 吸 热的)

  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KW 〉1x10-14

  4、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pH=-lgc[H+]

  (2)pH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 、石蕊 、酚酞 。

  变色范围:甲基橙3.1~4.4(橙色) 石蕊5.0~8.0(紫色) 酚酞8.2~10.0(浅红色)

  pH试纸—操作 玻璃棒蘸取未知液体在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 。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②广泛pH试纸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三、混合液的pH值计算方法公式

  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先求[H+]混:将两种酸中的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H+]混=([H+]1V1+[H+]2V2)/(V1+V2)

  2、强碱与强碱的混合:(先求[OH-]混:将两种酸中的O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OH-]混=([OH-]1V1+[OH-]2V2)/(V1+V2) (注意:不能直接计算[H+]混)

  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先据H++ OH-==H2O计算余下的H+或OH-,①H+有余,则用余下的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H+]混;OH-有余,则用余下的O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OH-]混,再求其它)

  四、稀释过程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1、强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2、弱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3、强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4、弱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5、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pH均是向7靠*(即向中性靠*);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pH均接*7

  6、稀释时,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pH变化得慢,强酸、强碱变化得快。

  五、强酸(pH1)强碱(pH2)混和计算规律w

  1、若等体积混合

  pH1+pH2=14 则溶液显中性pH=7

  pH1+pH2≥15 则溶液显碱性pH=pH2-0.3

  pH1+pH2≤13 则溶液显酸性pH=pH1+0.3

  2、若混合后显中性

  pH1+pH2=14 V酸:V碱=1:1

  pH1+pH2≠14 V酸:V碱=1:10〔14-(pH1+pH2)〕

  六、酸碱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原理

  实质:H++OH—=H2O 即酸能提供的H+和碱能提供的OH-物质的量相等。

  2、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1)仪②滴定管的刻度,O刻度在上 ,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 大于 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②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 一位 。

  (2)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3)准备过程:

  准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洗涤:用洗液洗→检漏: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用标准液洗(或待测液洗)→装溶液→排气泡→调液面→记数据V(始)

  (4)试验过程

  3、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利用n酸c酸V酸=n碱c碱V碱进行分析

  式中:n——酸或碱中氢原子或氢氧根离子数;c——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V——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当用酸去滴定碱确定碱的浓度时,则:

  c碱=

  上述公式在求算浓度时很方便,而在分析误差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分子上的V酸的变化,因为在滴定过程中c酸为标准酸,其数值在理论上是不变的,若稀释了虽实际值变小,但体现的却是V酸的增大,导致c酸偏高;V碱同样也是一个定值,它是用标准的量器量好后注入锥形瓶中的,当在实际操作中碱液外溅,其实际值减小,但引起变化的却是标准酸用量的减少,即V酸减小,则c碱降低了;对于观察中出现的误差亦同样如此。综上所述,当用标准酸来测定碱的浓度时,c碱的误差与V酸的变化成正比,即当V酸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c碱偏高,反之偏低。

  同理,用标准碱来滴定未知浓度的酸时亦然。

  七、盐类的水解(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

  1、盐类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水解的实质: 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破坏水的电离,是*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规律:

  ①有弱 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 强显谁性,两弱都水解,同强显中性。

  ②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 (如:Na2CO3>NaHCO3)

  4、盐类水解的特点:(1)可逆(与中和反应互逆)(2)程度小(3)吸热

  5、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 高 水解程度越大(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

  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 大 (越稀越水解)

  ③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H+促进 阴离子 水解而 抑制 阳离子水解;OH-促进阳离子水解而抑制阴离子水解)

  6、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①只电离不水解:如HSO4- 显 酸 性

  ②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显 酸 性 (如: HSO3-、H2PO4-)

  ③水解程度>电离程度,显 碱 性(如:HCO3-、HS-、HPO42-)

  7、双水解反应:

  (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使得*衡向右移。

  (2)常见的双水解反应完全的为:Fe3+、Al3+与AlO2-、CO32-(HCO3-)、S2-(HS-)、SO32-(HSO3-);S2-与NH4+;CO32-(HCO3-)与NH4+其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双水解完全的离子方程式配*依据是两边电荷*衡,如:2Al3++ 3S2- + 6H2O == 2Al(OH)3↓+3H2S↑

  8、盐类水解的应用:

  水解的应用

  实例

  原理

  1、净水

  明矾净水

  Al3++3H2O Al(OH)3(胶体)+3H+

  2、去油污

  用热碱水冼油污物品

  CO32-+H2O HCO3-+OH-

  3、药品的保存

  ①配制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盐酸

  Fe3++3H2O Fe(OH)3+3H+

  ②配制Na2CO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NaOH

  CO32-+H2O HCO3-+OH-

  4、制备无水盐

  由MgCl2·6H2O制无水MgCl2 在HCl气流中加热

  若不然,则:

  MgCl2·6H2OMg(OH)2+2HCl+4H2O

  Mg(OH)2MgO+H2O

  5、泡沫灭火器

  用Al2(SO4)3与NaHCO3溶液混合

  Al3++3HCO3-=Al(OH)3↓+3CO2↑

  6、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比较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NH4++H2O NH3·H2O+H+

  c(Cl-)>c(NH4+)>c(H+)>c(OH)-

  9、水解*衡常数(Kh)

  对于强碱弱酸盐:Kh=Kw/Ka(Kw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a为该条件下该弱酸根形成的弱酸的电离*衡常数)

  对于强酸弱碱盐:Kh=Kw/Kb(Kw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b为该条件下该弱碱根形成的弱碱的电离*衡常数)

  电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多元弱酸(多元弱酸盐)的电离(水解)的书写原则:分步书写

  注意:不管是水解还是电离,都决定于第一步,第二步一般相当微弱。

  2)、多元弱碱(多元弱碱盐)的电离(水解)书写原则:一步书写

  八、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

  基本原则:抓住溶液中微粒浓度必须满足的三种守恒关系:

  ①电荷守恒::任何溶液均显电 中 性,各阳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各阴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

  ②物料守恒:(即原子个数守恒或质量守恒)

  某原子的总量(或总浓度)=其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所有微粒的量(或浓度)之和

  ③质子守恒:即水电离出的H+浓度与OH-浓度相等。

  九、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衡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衡的一些常见知识

  (1)溶解度 小于 0.01g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

  (2)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x10-5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如酸碱中和时[H+]降至10-7mol/L<10-5mol/L,故为完全反应,用“=”,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10-5mol/L,故均用“=”。

  (3)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衡。

  (4)掌握三种微溶物质:CaSO4、Ca(OH)2、Ag2SO4

  (5)溶解*衡常为吸热,但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6)溶解*衡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存在沉淀,否则不存在*衡。

  2、溶解*衡方程式的书写

  意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并用“”。如:Ag2S(s) 2Ag+(aq)+S2-(aq)

  3、沉淀生成的三种主要方式

  (1)加沉淀剂法:Ksp越小(即沉淀越难溶),沉淀越完全;沉淀剂过量能使沉淀更完全。

  (2)调pH值除某些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如加MgO除去MgCl2溶液中FeCl3。

  (3)氧化还原沉淀法:

  (4)同离子效应法

  4、沉淀的溶解:

  沉淀的溶解就是使溶解*衡正向移动。常采用的方法有:①酸碱;②氧化还原;③沉淀转化。

  5、沉淀的转化:

  溶解度大的生成溶解度小的,溶解度小的生成溶解度更小的。

  如:AgNO3 →AgCl(白色沉淀)→ AgBr(淡黄色)→AgI (黄色)→ Ag2S(黑色)

  6、溶度积(Ksp)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表达式:AmBn(s) mAn+(aq)+nBm-(aq)

  Ksp= [c(An+)]m [c(Bm-)]n

  3)、影响因素:

  外因:①浓度:加水,*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多数*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4)、溶度积规则

  QC(离子积)>KSP 有沉淀析出

  QC=KSP*衡状态

  QC

  第四章 电化学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1.概念和反应本质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一看反应:看是否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般是活泼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2)二看两电极:一般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3)三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形成闭合回路需三个条件:①电解质溶液;②两电极直接或间接接触;③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工作原理

  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1)反应原理

  电极名称

  负极

  正极

  电极材料

  锌片

  铜片

  电极反应

  Zn-2e-===Zn2+

  Cu2++2e-===Cu

  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电子流向

  由Zn片沿导线流向Cu片

  盐桥中离子移向

  盐桥含饱和KCl溶液,K+移向正极,Cl-移向负极

  (2)盐桥的组成和作用

  ①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KNO3等溶液和琼胶制成的胶冻。

  ②盐桥的作用:a.连接内电路,形成闭合回路;b.*衡电荷,使原电池不断产生电流。

  2.电解的原理

  1.电解和电解池

  (1)电解:在电流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构成

  ①有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③形成闭合回路。

  2.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1)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电解CuCl2溶液为例)

  总反应式:

  (2)电子和离子的移动方向

  ①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后,流向电解池阴极;从电解池的阳极流出后流向电源的正极。

  ②离子:阳离子移向电解池的阴极,阴离子移向电解池的阳极。

  3.阴阳两极上放电顺序

  (1)阴极:(与电极材料无关)。氧化性强的先放电,放电顺序:

  (2)阳极:若是活性电极作阳极,则活性电极首先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若是惰性电极作阳极,放电顺序为

  3.化学电源

  1.日常生活中的三种电池

  (1)碱性锌锰干电池——一次电池

  正极反应:2MnO2+2H2O+2e-===2MnOOH+2OH-;

  负极反应:Zn+2OH--2e-===Zn(OH)2;

  总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OH)2。

  (2)锌银电池——一次电池

  负极反应:Zn+2OH--2e-===Zn(OH)2;

  正极反应:Ag2O+H2O+2e-===2Ag+2OH-;

  总反应:Zn+Ag2O+H2O===Zn(OH)2+2Ag。

  (3)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

  铅蓄电池是最常见的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是Pb,正极材料是PbO2。

  ①放电时的反应

  a.负极反应:Pb+SO42--2e-===PbSO4;

  b.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c.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②充电时的反应

  a.阴极反应:PbSO4+2e-===Pb+SO42-;

  b.阳极反应:PbSO4+2H2O-2e-===PbO2+4H++SO42-;

  c.总反应:2PbSO4+2H2O电解=====Pb+PbO2+2H2SO4。

  注 可充电电池的充、放电不能理解为可逆反应。

  2.“高效、环境友好”的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目前最成熟的燃料电池,可分酸性和碱性两种。

  种类

  酸性

  碱性

  负极反应式

  2H2-4e-===4H+

  2H2+4OH--4e-===4H2O

  正极反应式

  O2+4e-+4H+===2H2O

  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式

  2H2+O2===2H2O

  备注

  燃料电池的电极不参与反应,有很强的催化活性,起导电作用

  4.电解原理的应用

  1.氯碱工业

  (1)电极反应

  阳极反应式: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反应式:2H++2e-===H2↑(还原反应)

  (2)总反应方程式

  2NaCl+2H2O2NaOH+H2↑+Cl2↑

  (3)氯碱工业生产流程图

  2.电镀

  下图为金属表面镀银的工作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银作阳极。

  (2)电解质溶液是AgNO3溶液等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

  (3)电极反应:

  阳极:Ag-e-===Ag+;

  阴极:Ag++e-===Ag。

  (4)特点:阳极溶解,阴极沉积,电镀液的浓度不变。

  3.电解精炼铜

  (1)电极材料:阳极为粗铜;阴极为纯铜。

  (2)电解质溶液:含Cu2+的盐溶液。

  (3)电极反应:

  阳极:Zn-2e-===Zn2+、Fe-2e-===Fe2+、Ni-2e-===Ni2+、Cu-2e-===Cu2+;

  阴极:Cu2++2e-===Cu。

  4.电冶金

  利用电解熔融盐的方法来冶炼活泼金属Na、Ca、Mg、Al等。

  (1)冶炼钠

  2NaCl(熔融)2Na+Cl2↑

  电极反应:

  阳极:2Cl--2e-===Cl2↑;阴极:2Na++2e-===2Na。

  (2)冶炼铝

  2Al2O3(熔融)4Al+3O2↑

  电极反应:

  阳极:6O2--12e-===3O2↑;

  阴极:4Al3++12e-===4Al。

  5.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的本质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金属阳离子,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2.金属腐蚀的类型

  (1)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类型

  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

  条件

  金属跟非金属单质直接接触

  不纯金属或合金跟电解质溶液接触

  现象

  无电流产生

  有微弱电流产生

  本质

  金属被氧化

  较活泼金属被氧化

  联系

  两者往往同时发生,电化学腐蚀更普遍

  (2)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以钢铁的腐蚀为例进行分析:

  类型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条件

  水膜酸性较强(pH≤4.3)

  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

  电极反应

  负极

  Fe-2e-===Fe2+

  正极

  2H++2e-===H2↑

  O2+2H2O+4e-===4OH-

  总反应式

  Fe+2H+===Fe2++H2↑

  2Fe+O2+2H2O===2Fe(OH)2

  联系

  吸氧腐蚀更普遍

  3.金属的防护

  (1)电化学防护

  ①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原电池原理

  a.负极:比被保护金属活泼的金属;

  b.正极:被保护的金属设备。

  ②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电解原理

  a.阴极:被保护的金属设备;

  b.阳极:惰性金属或石墨。

  (2)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制成合金、不锈钢等。

  (3)加防护层,如在金属表面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或表面钝化等方法。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8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

  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

  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9

  1、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10

  有机化学计算

  1、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

  (1)确定有机物的式量的方法

  ①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求算该气体的式量:M = 22·4ρ(标准状况)

  ②根据气体A对气体B的相对密度D,求算气体A的式量:MA = DMB

  ③求混合物的'*均式量:M = m(混总)/n(混总)

  ④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烃的式量。

  ⑤应用原子个数较少的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假设它们的个数为1、2、3时,求出式量。

  (2)确定化学式的方法

  ①根据式量和最简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根据式量,计算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③当能够确定有机物的类别时。可以根据有机物的通式,求算n值,确定分子式。

  ④根据混合物的*均式量,推算混合物中有机物的分子式。

  (3)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途径

  (4)有关烃的混合物计算的几条规律

  ①若*均式量小于26,则一定有CH4

  ②*均分子组成中,l < n(C)< 2,则一定有CH4。

  ③*均分子组成中,2 < n(H)< 4,则一定有C2H2。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1)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精选十篇)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1

  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

  2、离子符号:例氢离子:H+(注意:1不写出)镁离子:Mg2+三个硫酸根离子:3SO42—

  3、化学式:例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钙:Ca(OH)2

  4、电离方程式:例HNO3===H++NO3–

  Ca(OH)2===Ca2++2OH–

  Na2CO3===2Na++CO32–

  5、化学方程式:(要求熟练)

  实验室制O2:

  实验室制H2:Zn+H2SO4=====ZnSO4+H2↑

  实验室制CO2: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CO2:CO2+Ca(OH)2=====CaCO3↓+H2O

  检验H2O:CuSO4+5H2O=====CuSO4?5H2O(白色蓝色)

  湿法炼铜:Fe+CuSO4=====Cu+FeSO4

  要求熟记:(1)、1—18号原子顺序,并能画出结构示意图。(P59)

  (2)、常见元素化合价。(P63)三、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3、置换反应:A+BC==B+AC

  (1)、金属+酸====盐+H2

  反应条件: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属,酸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稀_。

  (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置换后面的金属,(K、Ca、Na除外)

  盐必须是可溶性盐。

  4、复分解反应:AC+BD====AD+BC

  (1)、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2)、酸+碱====盐+水

  (3)、酸+盐====新酸+新盐

  (4)、碱+盐====新碱+新盐

  (5)、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条件:反应物中无酸时要求反应物都可溶,有酸时要求是强酸,

  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

  要求熟记:(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P162)

  (2)、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P228)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2

  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启普发生器由三部分组成:球形漏斗、容器、导气管。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写出下列物质的颜色、状态

  胆矾(蓝矾、五水硫酸铜CuSO4?5H2O):蓝色固体

  碱式碳酸铜(铜绿):绿色固体黑色固体:碳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CuSO4)、氯酸钾、氯化钾、氧化镁、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锌

  紫黑色:高锰酸钾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FeSO4)

  32、要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3、由双原子构成分子的气体:H2、O2、N2、Cl2、F2

  34、下列由原子结构中哪部分决定: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②、元素的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④、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⑤、相对原子量由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35、学过的有机化合物:CH4(甲烷)、C2H5OH(酒精、乙醇)、CH3OH(甲醇)、CH3COOH(醋酸、乙酸)

  36、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1)五个不改变:认宏观看元素的种类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从微观看原子质量、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

  (2)两个一定改变:认宏观看物质种类一定改变,从微观看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3)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总和可能改变。

  37、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8、写出下列物质的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沼气:CH4、煤气:CO、水煤气:CO、H2、天然气:CH4、酒精:C2H5OH、

  醋酸:CH3COOH、石灰浆、熟石灰、石灰水:Ca(OH)2、生石灰:CaO、

  大理石、石灰石:CaCO3、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3

  1.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密度大的金属不能竖直放入容器。

  3.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药品,要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与试管口挨紧。

  用完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4.试管:可用作反应器,可收集少量气体,可直接加热。盛放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5.烧杯:溶解物质配制溶液用,可用作反应器,可加热,加热时要下垫石棉网。

  6.*底烧瓶:用作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器,可加热,要下垫石棉网。

  7.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可用于加热但必须在下面垫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水槽、量筒、集气瓶

  8.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使用时应尽量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不能作反应器,不能溶解物质,不能加热读数时,量筒*放,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

  仰视读数比实际值小,俯视读数比实际值大

  9.托盘天*:用于粗略称量,可准确到0.1克。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药品

  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易潮解的药品(氢氧化钠)必须放在玻璃器皿(烧杯、表面皿)里。

  10.胶头滴管:滴液时应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里。吸满液体的滴管不能倒置。

  1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2.过滤:分离没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的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过滤时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的边缘,

  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

  玻璃棒的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的烧杯。

  13.粗盐提纯实验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漏斗、量筒、酒精灯、铁架台、

  托盘天*实验步骤:1.溶解2.过滤3.蒸发4.称量并计算粗盐的产率

  14.浓酸、浓碱有腐蚀性,必须小心。不慎将酸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溶液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硫酸沾在衣物或皮肤上,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再用水冲洗。

  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15.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附有不溶的碱性氧化物、碱、碳酸盐,可用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油脂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16.连接仪器:连接玻璃管和橡皮塞或胶皮管时,先用水润湿,再小心用力转动插入。

  给试管、玻璃容器盖橡皮塞时,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去。

  17.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8.蒸发: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了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加热过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要放在石棉网上。

  19.物质的鉴别

  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各气体的性质:

  氢气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o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甲烷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鉴别五种气体的步骤:

  先用燃着的木条: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二氧化碳;

  能燃烧的气体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

  第二步检验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燃烧后的产物: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不生成的是氢气和甲烷,无水生成的是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②酸(鉴定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方法二、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③碱溶液(鉴定o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硫酸铁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注意:以上方法只能鉴定可溶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

  ④鉴定碳酸盐的方法:加盐酸,有无色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32-)反应原理:碳酸盐+酸→盐+h2 o+co2 ↑

  ⑤鉴定硫酸及硫酸盐:往溶液里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有不溶so42-)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生成。

  反应原理:硫酸或硫酸盐+bacl2(或ba(no3 )2 、ba(oh)2)→baso4 ↓+...

  ⑥鉴定盐酸和氯化物(氯离子,cl-)

  往溶液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反应原理:mclx+xagno3=m(no3)x+xagcl↓

  ⑦铜盐: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它们的溶液呈蓝色

  ⑴跟排在铜前的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有红色的金属铜生成共3页,当前第2页123

  fe+cuso4=feso4+cu zn+cucl2=zncl2+cu

  ⑵跟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cu(oh)2↓

  cuso4+2naoh=cu(oh)2 ↓+na2 so4

  ⑧铁盐:硫酸铁、氯化铁、硝酸铁,它们的溶液呈黄色

  跟碱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 ↓

  fe2(so4)3+6naoh=2fe(oh)3 ↓+3na2 so4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4

  (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例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

  2.区分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和分解),根据反应做出类型的判断。

  4.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识记元素符号,熟练书写常用的26种元素符号和名称。(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Mn Fe Cu Zn Br Ag I Ba W Hg)。

  (2)各元素符号的意义。

  5.化合价和化学式:

  (1)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3)根据物质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4)应用元素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6.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知道原子的构成,质子数,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来判断元素的性质和类别(NaMgOClNeHe)

  (4)识记元素的概念,判断元素存在的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知道地壳,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金属和非金属).

  (5)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水,二氧化碳,氧气为分析对象).

  7.物质的分类:

  (1)识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认识和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2)识记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分类(金属和非金属),能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8.溶液溶解度:

  (1)识记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相互联系。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3)识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两者互相转化的方法。(增减溶质,溶剂,改变温度)。

  (4)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5)识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几个要素的含义,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6)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跟压强成正比毛茛温度成反比)

  (二)物质的知识

  1.水

  (1)知道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了解气体的体积比),水的组成和电解水的反应表达式,两种气体的鉴别。

  (2)知道水的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水的组成,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水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以及反应表达式。

  (4)水的污染和净化,其中污染的原因,和净化的方法。

  (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物质的式量计算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根据化学式计算各原子的个数比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

  (其中(1)根据化合物质量,求它们所含元素的质量(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相应的化合物的质量)。

  5.溶解度的计算

  (1)已知饱和溶液的质量或溶剂质量,和溶液质量,求溶解度。

  (2)已知溶解度,计算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

  (四)实验

  1.常用仪器的识别。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固体液体)(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3)量筒,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4)托盘天*,砝码的使用。

  (5)试管中(固体液体)加热的正确使用。

  (6)溶液的配制,粗盐的提纯(过滤的操作)(蒸发的操作) 。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5

  (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例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

  2.区分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和分解),根据反应做出类型的判断。

  4.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识记元素符号,熟练书写常用的26种元素符号和名称。(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Mn Fe Cu Zn Br Ag I Ba W Hg)。

  (2)各元素符号的意义。

  5.化合价和化学式:

  (1)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3)根据物质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4)应用元素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6.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知道原子的构成,质子数,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来判断元素的性质和类别(NaMgOClNeHe)

  (4)识记元素的概念,判断元素存在的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知道地壳,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金属和非金属).

  (5)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水,二氧化碳,氧气为分析对象).

  7.物质的分类:

  (1)识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认识和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2)识记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分类(金属和非金属),能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8.溶液溶解度:

  (1)识记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相互联系。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3)识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两者互相转化的方法。(增减溶质,溶剂,改变温度)。

  (4)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5)识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几个要素的含义,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6)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跟压强成正比毛茛温度成反比)

  (二)物质的知识

  1.水

  (1)知道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了解气体的体积比),水的组成和电解水的反应表达式,两种气体的`鉴别。

  (2)知道水的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水的组成,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水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以及反应表达式。

  (4)水的污染和净化,其中污染的原因,和净化的方法。

  (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物质的式量计算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根据化学式计算各原子的个数比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

  (其中(1)根据化合物质量,求它们所含元素的质量(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相应的化合物的质量)。

  5.溶解度的计算

  (1)已知饱和溶液的质量或溶剂质量,和溶液质量,求溶解度。

  (2)已知溶解度,计算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

  (四)实验

  1.常用仪器的识别。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固体液体)(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3)量筒,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4)托盘天*,砝码的使用。

  (5)试管中(固体液体)加热的正确使用。

  (6)溶液的配制,粗盐的提纯(过滤的操作)(蒸发的操作) 。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6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7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8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9

  知识点一: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氨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所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气和氧气,这个百分数可理解为100L空气中,含氮气78L,氧气21L

  (1)空气的发现

  (2)空气的污染

  有害物质大致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其中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这些气体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及汽车形成的烟雾等。

  (3)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实验室用红磷在一密闭容器里燃烧,生成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P2O5),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的压强降低,通过进入到容器里的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知识点二:氮气的性质及其用途

  (1)氮气的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熔点-209.8℃,沸点-195.8℃,密度1.250g/L,难溶于水。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呼吸。

  (2)氮气的用途:

①氮气是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②由于氮气的性质不活泼,所以用它做为常用的保护气,在氮气中焊接金属,可以防止金属氧化;灯泡充氮气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食用包装里充氮气可以防止腐烂;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

  知识点三: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氩气(Ar)、氪气(Kr)、氙气(Xe)等几种气体。

  (1)稀有气体的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性质很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惰性气体。

  (2)稀有气体的用途:

  ①因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隔离氧气以防止被氧化;灯泡里充入稀有气体能延长使用寿命;

  ②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虹霓灯等;

  ③稀有气体可用于激光技术。

  知识点四: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知识点五:氧气的制法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需要从药品、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收集装置、操作步骤、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考虑

  (1)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钠

  (2)反应原理:

  a.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b.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水溶性、气体的密度

  a.排水集气法:适合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

  b.向上排空气法:适合相同状态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

  c.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

  (4)操作步骤:实验室用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橡皮塞塞进试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灭酒精灯。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6)验满方法:

  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b.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7)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②试管内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排出气体。

  ③药品要*铺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④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⑤要用酒精灯的灯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⑥用排水集气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集气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⑦用排水法集气时要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⑧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盖上玻璃片。

  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处应放一小团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底,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知识点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注意:

  ①催化剂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的含义

  ②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③催化剂是针对具体的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④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如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剂做催化剂

  知识点七:化学反应类型

  (1)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A=B+C+…

  (2)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C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10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比):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0.94%0.03%

  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上述四种气体化学性质活泼性从强到弱是的: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3.空气的组成测定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该实验观察到现象是:

  造成水流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如果水不能进入集气瓶,可能原因是

  二、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和烟尘(粉尘和灰尘)。

  2、危害: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衡;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

  5、造成酸雨的原因是

  6、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

  三、纯净物混合物

  1、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 ),氢气( ),氮气( ),氯化钠( ),等。

  2、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 。

  3、怎样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纯净物,每一种纯净物有自己的化学式,因此混合物一般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如盐水(由食盐()和水()两种纯净物溶解混合而成,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如碳酸钙()、硫酸钠()、高锰酸钾()、氯气()、氮气()等。

  四、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五、分子、原子和离子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 、 、构成的。

  1.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地着,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运动速率越,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选“相同”或“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因而使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填“有”或“没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的分子了变化,生成了其他的新分子。(填“发生”或“没有发生”)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且混合物中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变化。(填“同种”或“不同种”)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写化学式):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硫、磷等由原子直接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电性。核电荷数==核外

  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写化学式)

  3、相对原子质量

  ⑴以一种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为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SI单位制中单位为“ ”(一般不写出)。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绝对质量,单位为克或千克。

  ⑶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第一层不超过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

  (3)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元素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是稀有气体原子和离子。

  (4)元素性质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倾向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He为2个)不易得失、相对稳定稳定

  金属元素一般4个易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一般个易电子不稳定

  (5)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

  5、离子

  (1)离子: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Cl-、OH-、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

  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Na+、Mg2+、Al3+;Cl-、S2-、O2-……

  碳酸根离子:,氢离子:,2个亚铁离子:,5个钙离子:

  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NO3-: ,7Fe3+ ,2H+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例如,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Fe2+

  nCO2 , 3Cl-

  5SO42-

  (4)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

  (4)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

  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用阳离子符号表示如Na+、Mg2+用阴离子符号表示如Cl-、S2-

  联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填表:常见的离子符号

  阳离子阴离子

  带1个单位电荷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2)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1

  (1)元素少、种类多

  从自然界发现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种类远远大于无机化合物种类。

  这是由于碳原子跟碳原子之间能通过共价键相结合,形成长的碳链。例如,碳、氢两种原子可形成很多种碳氢化合物甲烷、乙烷、丙烷等等。这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各样的天然有机物中,它们通常是由少数几种元素组成的,除碳外,几乎总含氢,往往含氧、氮,有的还含有硫、磷等。

  (2)同分异构现象普编

  有机物中的同分异构现象是很普遍的,而无机物却不多见。许多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分子量都相同,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往往差异很大。如乙醇和二甲醚的分子式都是C2H6O,分子量都是46.07,但它们由于分子中的原子排列顺序不同,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化合物。

  同分异构现象是导致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又一重要原因。

  (3)熔沸点低

  固态有机物的熔点不高,一般不超过623.2~673.2K。在空气存在下,绝大多数有机物能燃烧,其中碳元素转化成CO2,氢元素转化成H2O,氮元素转化为氮气。

  (4)共价性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具有明显的共价键性质。因此,大多数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不容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往往很慢,常需使用催化剂。

  (5)有机性

  有许多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载体、成分或产物,如酶、激素、维生素等。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2

  1.氧族元素概述

  (1)包括:氧(8O)、硫(16 S)、硒(34 Se)、碲(52 Te)、钋(84 Po)等几种元素。

  (2)周期表中位置:VIA族;2-6周期。

  (3)最外层电子数:6e。

  (4)化合价:-2,0,+4,+6(O一般无正价)。

  (5)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即rO< Se

  (6)元素非金属性:从O→Te由强→弱。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1)相似性

  ①最外层电子都有6个电子,均能获得2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②在气态氢化物中均显2价,分子式为H2R。

  ③在最高价氧化物中均+6价,分子式为RO3。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 RO4。

  (2)递变性(O 、S、 Se、 Te)

  ①单质的溶沸点升高,氧化性减弱。

  ②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减小,还原性增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3

  一、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三、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五、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六、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七、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八、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衡”观点来解题。

  九、电化学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十、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十一、C、N、O、S、Cl、P、Na、Mg、A1、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2)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3)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4)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5)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

  十二、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十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十四、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十五、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方程式。

  十六、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十七、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十八、化学计算

  (1)*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2)回顾*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十九、化学计算中的巧妙方法小结

  得失电子守恒法、元素守恒法、电荷守恒法、最终溶质法、极值法、假设验证法等。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4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高考化学知识点

  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5

  1.氧族元素概述

  (1)包括:氧(8O)、硫(16 S)、硒(34 Se)、碲(52 Te)、钋(84 Po)等几种元素。

  (2)周期表中位置:VIA族;2-6周期。

  (3)最外层电子数:6e。

  (4)化合价:-2,0,+4,+6(O一般无正价)。

  (5)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即rO< Se

  (6)元素非金属性:从O→Te由强→弱。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1)相似性

  ①最外层电子都有6个电子,均能获得2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②在气态氢化物中均显2价,分子式为H2R。

  ③在最高价氧化物中均+6价,分子式为RO3。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 RO4。

  (2)递变性(O 、S、 Se、 Te)

  ①单质的'溶沸点升高,氧化性减弱。

  ②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减小,还原性增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6

  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7

  1.氧族元素概述

  (1)包括:氧(8O)、硫(16 S)、硒(34 Se)、碲(52 Te)、钋(84 Po)等几种元素。

  (2)周期表中位置:VIA族;2-6周期。

  (3)最外层电子数:6e。

  (4)化合价:-2,0,+4,+6(O一般无正价)。

  (5)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即rO< Se

  (6)元素非金属性:从O→Te由强→弱。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1)相似性

  ①最外层电子都有6个电子,均能获得2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②在气态氢化物中均显2价,分子式为H2R。

  ③在最高价氧化物中均+6价,分子式为RO3。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 RO4。

  (2)递变性(O 、S、 Se、 Te)

  ①单质的溶沸点升高,氧化性减弱。

  ②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减小,还原性增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8

  易错点1忽视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易错分析:在复*原子结构的有关概念时,一定要区别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等概念,如易忽视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同位素的质量数计算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与质量数不同,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质量数计算质子数或中子数。还有要区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等概念。在讨论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时,要分清对象是原子、还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避免因不看对象而出现错误。

  易错点2忽视概念形成过程导致理解概念错误

  易错分析:在复*过程中有些同学易混淆胶体与胶粒概念,误认为所有的胶体都能吸附离子,形成带电荷的胶粒。实际上,蛋白质、淀粉等有机大分子溶于水后形成的胶体不能形成带电荷的微粒,也不能发生电泳现象,原因是溶液中没有阳离子或阴离子(除水电离的微量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外)。再者蛋白质胶体在重金属盐溶液中发生变性,在一些金属盐溶液中由于其溶解度的降低发生盐析。

  易错点3忽视物质成分与概念的关系

  易错分析:如纯净物的原始概念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发展概念是“组成固定”的物质,扩展了纯净物的范围,如结晶水合物的组成固定。从同分异构体角度考虑,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因此学*概念时要理解基本概念的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观点看概念的内涵。中学常见的“水”有重水、盐水、卤水、王水(浓盐酸、浓硝酸以体积之比为3:1混合,浓度不确定,组成不确定)溴水、氨水和氯水等。

  易错点4混合物质组成的几种表达方法

  易错分析:复*物质组成的表达式,如分子式、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一要采用比较法找差异,如有机物结构式与无机物结构式差异,如无机物氮分子的结构式不是结构简式。二要掌握一些特殊例子,如书写次氯酸的结构式或电子式时氧原子应该在中间,而不是氯原子在中间。

  易错点5热化学基本概念与热化学方程式不能融合

  易错分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看是否为表示“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限制可燃物为

  1mol,产物为稳定氧化物,也就是燃烧热对产物状态的限制。

  (2)化学计量数与燃烧热成正比例关系。

  (3)一般省略化学反应条件。

  (4)化学计量数特指“物质的量”,可以时分数。

  易错点6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易错分析: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件。从解题思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中学典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硝酸反应;铁单质与硝酸反应;+3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易错点7忽视混合物分离时对反应顺序的限制

  易错分析: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对化学反应原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反应要快、加入的过量试剂确保把杂质除尽、选择的试剂既不能引入新杂质又要易除去。

  易错点8计算反应热时忽视晶体的结构

  易错分析:计算反应热时容易忽视晶体的结构,中学常计算共价键的原子晶体:1mol金刚石含2mol碳碳键,1mol二氧化硅含4mol硅氧键。分子晶体:1mol分子所含共价键,如1mol乙烷分子含有6mol碳氢键和1mol碳碳键。

  易错点9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易错分析: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程度小,如氯化钠;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易错点10物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

  易错分析:“电荷守恒“在定性实验与定量推断结合类试题中的主要应用有:

  (1)确定未知离子:已知部分离子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确认其中一种未知;离子是什么。解题时,先写出离子电荷守恒关系式,再根据所缺的电荷确定离子种类(阴离子或阳离子)。

  (2)确定已知离子存在:给出n种离子可能存在,能确定(n-1)中离子一定存在,且能求出其物质的量,判断最后一种离子是否存在。要列出电荷守恒式,代入数据判断,若已知离子已满足电荷守恒关系式,则最后一种离子不存在;若已知离子不满足电荷守恒关系式,则最后一种离子一定存在。审题时要注意多个实验之间的有关联系,在连续实验中,上一步的试剂可能对下一步的实验有干扰。

  (3)任何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否则溶液不能呈电中性。

  易错点11图像与题目脱离

  易错分析:解图像与题目结合类题目的关键是识图像(图像中的点、线、标量等),联反应(写出先后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会整合(根据化学反应计量数,结合图像判断)。

  易错点12不清楚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易错分析: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nm和100nm之间。利用胶体性质和胶体的凝聚,可区别溶液和胶体。①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无这种现象。

  ②加入与分散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解质,溶液无明显现象,而胶体会产生凝聚。

  易错点13忽视晶体结构计算方法和电中性原理

  易错分析:晶体结构的分析方法:对于分子晶体,直接计算一个分子中所含各原子的个数,求得的化学式叫分子式;对于离子晶体(如氯化钠型晶体)、原子晶体(如二氧化硅晶体)。一般采用分摊法:即先取一个最小的重复单元,然后分析最小的重复单元中原子、化学键的共用情况,即每个原子被几个原子分摊,每个共价键被几个单元分摊,最后计算一个单元净含原子个数。确定化学式(不能称分子式)。如氯化钠型晶体:顶点分摊八分之一,棱点分摊四分之一,面点分摊二分之一,体点占一。如果能根据晶体结构确定每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正确判断元素的化合价,也可以根据各元素的化合价写化学式。

  易错点14机械类比元素性质

  易错分析:在运用元素周期律时,推断元素性质既要关注元素的共性,又要关注元素的个性,不能机械类比元素性质。同主族元素中族首元素的性质与其他元素的性质差别较大。例如氟的性质与氯、溴、碘的性质差别较大。锂的一些性质不同于钠、钾的性质。同主族元素,相邻元素性质相似程度大些,例如氮、磷、砷,砷的性质与磷的相似程度大些。

  易错点15推断元素缺乏整体思维能力,以偏概全

  易错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热点只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原子结构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从而可以确定该元素的其他性质或元素的名称等。二是从元素在周期中的位置推断元素性质或进行几种元素的性质或结构特点的比较。三是确定“指定的几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解根据元素周期表推断化合物的方法思路:定位置,推价态,想可能,比性质。

  易错点16不熟悉元素化合物的典型物理性质和实验想象导致推断元素错误

  易错分析:导致这类题推断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对一下典型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不熟悉。

  (2)物质性质与物质结构不能联系取来推断,缺乏综合思维能力。

  做好元素推断题要重点要掌握以下内容:

  (1)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短周期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如晶体类型,特别是形成多晶体结构,典型实验现象。如硫在空气中、氧气中氧气中燃烧的想象不同;

  (3)学会运用整体思维方法,将题目中的信息与问题中的信息结合起来推断;

  (4)积累一些教材中不常见的化学反应。

  易错点17机械运用*衡移动原理,忽视多条件变化

  易错分析:对于可逆反应中多因素的变化,可以采用假设法分析*衡移动的结果。以改变体系的压强为例,先假设*衡不移动,只考虑压强变化所引起的容器体积的变化,是否使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若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则化学*衡会发生移动。若物质的浓度不发生变化,则化学*衡不发生移动。

  易错点18化学反应基础不牢,不会辨析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易错分析:解答离子共存问题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颜色问题,要记住一些典型离子的颜色。

  (2)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几个主要原因,特别是溶液的酸碱性问题和氧化还原性问题是很容易出错的。

  易错点19不会熟练运用守恒原理分析离子浓度关系

  易错分析:任何电解质溶液都存在三个守恒关系:

  (1)电荷守恒,即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2)物料守恒,根据物质组成写出物料守恒式;

  (3)质子守恒(即得到的氢离子总数等于电离的氢离子总数)。

  质子守恒可以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关系式推导。

  易错点20不清楚电解原理,导致产物成分判断错误

  易错分析:理解电解原理并熟悉掌握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是解答此类易错点的关键。在电解时,如果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往往会导致电极附*的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关系,导致产物的不同,进而会引起电极附*的溶液的pH发生变化。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9

  硫酸工业和硫酸

  (1)接触法制硫酸

  反应原理:①造气:4FeS2+11O2(g)=2Fe2O3+8SO2

  ②氧化:2SO2+O2=2SO3

  ③吸收:SO3+H2O=H2SO4

  分别对应的设备:①沸腾炉 ②接触室 ③吸收塔

  具体措施:粉碎矿石、过量空气、热交换、催化氧化、逆流、循环、浓H2 SO4吸收SO3(防止形成酸雾)、尾气处理(用氨水吸收SO2,生成(NH4)2SO3,再用H2SO4处理,便又可生成SO2)。

  (2)浓硫酸(98.3%)的特性

  ①吸水性:H2SO4易与H2O结合,并放出大量热,所以浓硫酸常做酸性气体的'干燥剂(不可干燥H2S)。

  ②脱水性:浓H2SO4遇见某些有机化合物,可将其中氢、氧原子个数按2:1比例脱去,即为脱水性,C12H22O11 12C+11H2O(浓H2SO4脱水性)

  ③强氧化性:浓H2SO4与金属、与非金属、与具有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2H2SO4(浓)=CO2↑+2SO2↑+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2NaI+2H2SO4(浓)= Na2SO4+SO2↑+I2+2H2O

  与还原剂反应浓H2SO4的还原产物都为SO2。

  常温下,浓H2SO4使Fe、Al表面发生钝化(生成致密氧化膜),而不发生产生气体的反应。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10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四、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

  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

  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3)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1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五、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

  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2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U2,质量比为8�U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3

  一、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分类(要求:准确把握概念以及分类依据)

  (二)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构成微观:

  1、微观粒子有哪些

  2、原子、分子的概念,表示方法,区别与联系

  3、离子概念

  4、原子的构成(等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变化实质)宏观:

  1、元素概念

  2、地壳中元素含量次序(养闺女贴心)

  3、元素符号意义

  (三)、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

  1、化学式的概念及意义

  2、化合价(O、H、Fe等;化合价法则)

  3、数字的意义(微观)

  (四)、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2、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3、会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4、催化剂

  (五)、化学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

  2、分解分应

  3、氧化反应(缓慢、剧烈)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混合物)

  1、组成

  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

  3、气体用途

  4、大气污染指数项目

  (二)氧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描述试验现象)

  (三)水

  1、电解水试验

  2、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水的净化及过滤

  3、硬水、软水的区别与检验方法

  4、水污染主要原因及水资源保护

  三、化学基xx年xx月xx日本实验与科学探究

  (一)常用仪器名称和用途

  (二)基本实验操作

  1、托盘天*的使用

  2、仪器的连接顺序

  3、装置气密性的检验

  4、常见事故的处理

  5、过滤基本操作

  (三)物质的制备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仪器的名称、验满及检验的方法)

  (四)物质的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氢气

  (五)科学探究:蜡烛实验、呼出与吸入气体、催化剂、电解水、空气中成分测定实验、氧气的制法、分子的扩散

  会写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步骤)、现象、结论四、化学计算

  1、相对原子质量

  2、利用化学式计算:求相对分子质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某元素的质量、求元素的质量比、求原子的个数比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4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5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6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六不变宏观:元素种类、元素质量总和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两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三个可能改变宏观:物质的状态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微观:分子个数(化学计量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2、表示的意义:

  ⑴质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量的意义:a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b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点燃例如:以2H2+O22H2O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点燃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化学计量数之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尊重客观事实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二、方程式的配*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了

  2、配*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3、方法:观察法、奇偶法、最小公倍数法三最小公倍数法配*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化学方程式:FeS2+O2点燃Fe2O33+SO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S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S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2、SO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2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2O3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22O3的系数;

  2FeS2+O2点燃1Fe22O3+SO2

  ⑷确定O2、SO2的系数:①由于O2、SO2中只含有O、S两种元素,S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2的系数,再确定O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2的系数为4除以SO2中S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2。的系数。

  2FeS2+O22点燃1Fe2O3+4SO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原子的个数也为11。所以O2的系数为

  11除以O2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2。的系数。

  2FeS22+11/2O点燃1Fe22O3+4SO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点燃4FeS22+11O222Fe2O3+8SO2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步骤

  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4、等:将横线改为等号

  五、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二、步骤:①设未知数;

  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③单位必须统一,未知数不能带单位,只有实际已知质量带单位。附:前面一至五单元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1、C+O22、S+O2点燃CO2现象: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空气中红热,放热

  生成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现象:先熔化,后燃烧;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

  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的气体。

  点燃3、4P+5O2点燃2P2O5现象::黄白色火焰,产生白烟,放热

  Fe2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放热

  △

  4、2Hg+O2====2HgO现象: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粉末

  5、3Fe+2O26、2Mg+O27、2H2O2

  点燃点燃2MgO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产生白色固体

  MnO28、2KMnO4K2MnO4+MnO2+O22↑9、2KClO3

  10、2H2O

  △2H2O+O2↑

  MnO2△2KCl+3O2↑

  通电点燃2H2↑+O2↑现象: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

  正极试管内与负极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8

  11、2H2+O22H2O现象:淡蓝色火焰△

  12、H2+CuO====Cu+H2O现象:黑色粉末变红并减少,同时试管口有水珠

  △

  13、2HgO====2Hg+O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银白色液体

  14、.Fe+CuSO4→FeSO4+Cu现象:银白色固体表面附着紫红色固体;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7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

  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

  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

  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

  (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

  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

  (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

  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

  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即。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

  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8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0C,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0C,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9

  1 金属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条件:金属与酸氢以前,常用盐酸稀硫酸。

  例如:锌加稀硫酸,氢气往上窜

  2 金属 + 盐=新金属 + 新盐置换反应条件:金属与盐盐可溶,一定范围前换后。

  例如:铁语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

  3 酸 + 金属氧化物=盐 + 水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与酸氢以前,常用盐酸稀硫酸。

  例如:盐酸除铁锈4酸 + 碱=盐 + 水复分解反应条件:酸碱反应必中和,成盐生水反应先。

  例如:硝酸和氢氧化铜5酸 + 盐=新酸 + 新盐复分解反应条件:酸盐反应先看盐。碳酸盐遇酸就出气,否则盐溶生沉淀。

  例如:硝酸和碳酸银6 碱 + 非金属氧化物=盐 + 水复分解反应条件:金氧与碱遇到酸,成盐生水无条件。

  例如:二氧化硫和硝酸钡7 碱 + 盐=新碱 + 新盐复分解反应条件:碱盐反应盐可溶,生成物中有沉淀。

  例如:碳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钡8 盐 + 盐=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条件:两盐反应盐可溶,生成物中有沉淀。

  例如: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老顽固)和氯化钾八大沉淀:1溶酸不生气:氢氧化铁 氢氧化铜 氢氧化镁2溶酸生气:碳酸钙 碳酸银 碳酸钡3不溶酸不溶水(老顽固):氯化银 硫酸钡溶解性口诀:酸易溶 碱难溶只有钾呐钡铵溶钾呐铵盐均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碳酸盐只溶钾呐铵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微溶物质有四种钙组氢氧硫酸根碳酸镁拉着硫酸银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10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工作总结《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4)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50句

1、化学式和化合价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5、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6、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8、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12、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13、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14、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15、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16、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7、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18、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19、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0、收集方法

2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22、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2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24、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

25、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6、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27、石灰石/大理石:(caco3)

28、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29、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30、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沾取液体等操作,不管用于何处,都要注意随时清洗,用于搅拌时不要碰撞容器壁,以免打破容器。

31、明明铁生锈不发热,非说它产生了热。

32、明明一种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非说它不一定是碱溶液。

33、明明是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说不饱和溶液可能更浓。

34、明明KClO3中含氧元素,却说它不是氧化物。

35、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因为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36、原子构成分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37、矿泉水是纯净物,长期饮用对人体有益。

38、根据质量守恒定律,8g酒精和8g水互溶之后总质量为16g。

39、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40、可用硫酸溶液清洗附有碳酸钙的玻璃仪器。

41、Na2CO3、NaHCO3、NH4HCO3等物质都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42、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如氢氧化铜)一定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一定变红色。

43、纯碱即碳酸钠,其化学式为NaCO3。

44、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4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47、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48、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49、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50、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5)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一)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常用的浓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3%,其密度为1.84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硫酸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浓硫酸稀释时应该“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二)特性

  1.吸水性

  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将增加,密度将减小,浓度降低,体积变大,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⑴就硫酸而言,吸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而不是稀硫酸的性质。

  ⑵浓硫酸的吸水作用,指的是浓硫酸分子跟水分子强烈结合,生成一系列稳定的水合物,并放出大量的热:H2SO4 + nH2O == H2SO4nH2O,故浓硫酸吸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吸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⑶浓硫酸不仅能吸收一般的游离态水(如空气中的水),而且还能吸收某些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Na2CO3?10H2O)中的水。

  2.脱水性

  ⑴就硫酸而言,脱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而非稀硫酸的性质,即浓硫酸有脱水性且脱水性很强。

  ⑵脱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特性,物质被浓硫酸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反应时,浓硫酸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2∶1)夺取被脱水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

  ⑶可被浓硫酸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氧元素的有机物,其中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机物,被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碳化)。

  浓硫酸

  如C12H22O11——>12C + 11H2O

  3.强氧化性

  ⑴跟金属反应

  ①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②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SO2

  Cu + 2H2SO4(浓) === CuSO4 + SO2↑+ 2H2O

  2Fe + 6H2SO4(浓) === Fe2(SO4)3 + 3SO2↑ + 6H2O

  在上述反应中,硫酸表现出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⑵跟非金属反应

  热的浓硫酸可将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SO2。在这类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S + 2H2SO4(浓) === 3SO2↑ + 2H2O

  2P + 5H2SO4(浓) === 2H3PO4 + 5SO2↑ + 2H2O

  ⑶跟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实验室制取H2S、HBr、HI等还原性气体不能选用浓硫酸。

  H2S + H2SO4(浓) === S↓ + SO2↑ + 2H2O

  2HBr + H2SO4(浓) === Br2↑ + SO2↑ + 2H2O

  2HI + H2SO4(浓) === I2↑ + SO2↑ + 2H2O

  通过上面我们对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进行复*,并希望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就不应计算在内。

  利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出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的计算格式是本课题的重点:

  一解二设最后答,化学方程(式)不能差;

  准确寻找质量比,纯量代入不掺假;

  所有单位要一致,列式计算解决它。

  由于化学方程式体现的是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若给定物质的体积、密度等条件,应把物质的体积转化为物质的质量。有些题目利用常规化学方程式不易解决的就要想办法看能否用差量法或者极值法等。实际解题没有固定的模式,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质量守恒法是利用变化前后物质质量保持不变这一原理进行求解。运用守恒法的解题关键在于找出等量关系,往往从物质质量守恒或元素质量守恒着手.

  极植法解题就是先把思路引向极端状态,使问题简化从而顺利得出结论,然后再回头来认识现实问题,将计算结果和题意相比较得出结论。

  常见考法

  1.对于常规题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来计算。

  a.计算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有:

  (1)质量=密度×体积

  (2)分解率=已分解物质的质量/未分解物质的质量×100%

  (3)某物质的质量分数=某物质的.质量/含该物质的总质量×100%

  (4)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

  2.有些题不需要写出化学方程式,直接利用质量守恒即可解决。

  误区提醒

  (1)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正确,否则会一错全错;

  (2)化学方程式中体现的是各纯净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故只有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计算;

  (3)质量单位要统一,在解题过程中,已知量后一定要带单位,未知量求出后也要带单位;

  (4)解题要严格按照格式书写。

  (5)计算中易发生的错误: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真正的依据;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直接代入计算;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粗心大意,求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出现错误。

  解题时要注意认真分析题意然后仔细计算;对计算中易发生的错误要尽量避免。

  【典型例题】

  例析:1、有一不纯的硫酸铵样品,经分析知道它的含氮量为20%,求该样品中含硫酸铵的质量分数。

  3、A、B两种元素组成的某化合物中A与B的质量之比为3:1,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12:1,则下列各式中能够表示该化合物化学式的是( )

  A. AB4 B. AB3 C. AB D. A2B

  解析:

  求化学式即求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个数比,由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可推知:

  4、49g氯酸钾与多少克高锰酸钾中的含氧量相等?

  解析:

  本题中氧元素质量相等是联系两种物质的中间量,而氧元素质量相等的内涵是氧原子个数相等,由此可找到两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可用关系式法计算,也可根据氧元素在各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列方程求解。

  解法一:设与49gKClO3含氧量相等的KMnO4的质量为x

  4KClO3——12O——3KMnO4

  4×122.5 3×158

  49g x

  490:474=49g:x x=47.4g

  解法二:设与49gKClO3含氧量相等的KMnO4的质量为x

  5、3g木炭和5gO2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物全是CO B.产物全是CO2

  C.产物是CO、CO2的混合物 D.木炭过量,产物为CO

  水

  1.水、蒸馏水是纯净物、化合物和氧化物。矿泉水、海水、河水、糖水和盐水都属于混合物

  2.污染水质的因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即“三废”)和生活污水的劝斥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

  3.电解水实验(水中加少量硫酸或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 ① 水通电(正极O2负极H2 ,体积比1:2) 2H2 O===2H2 ↑ + O2 ↑ ②证实物质里是否含水方法:白色的无水

  硫酸铜遇水变蓝色③.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通常放在最后除,如除去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先通过再通过。 ④.要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通常

  应先检验,如证实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应先让混合气体通过(填仪器和其中的药品),观察到时,则说明含有;再通过,当观察到,则含有,接着通过,当观察

  到,则说明含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2

  空气

  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

  5.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物、酸雨-----来自于含硫燃料的燃烧。

  6.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分离。不可以用碳、硫代替磷。碳、硫跟氧气反应生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7.氧气的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淡蓝色。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8.氧气的用途: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

  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o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o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红褐色沉淀:Fe(OH)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CO2+2NaOH==Na2CO3+H2O(H2CO3+2NaOH==Na2CO3+2H2O)、SO2+2KOH==K2SO3+H2O、H2SO3+2KOH==K2SO3+2H2O、SO3+2NaOH==Na2SO4+H2O、H2SO4+2NaOH==Na2SO4+2H2O

  ②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O2+H20==H2CO3SO2+H2O==H2SO3、SO3+H2O==H2SO4N205+H2O==2HNO3、(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CuO+2HCl==CuCl2+H2O、Cu(OH)2+2HCl==CuCl2+2H2O、CaO+2HCl==CaCl2+H2O、Ca(OH)2+2HCl==CaCl2+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K2O+H2O==2KOHNa2O+H2O==2NaOH、BaO+H2O==Ba(OH)2CaO+H2O==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Mg(OH)2==MgO+H2OCu(OH)2==CuO+H2O、2Fe(OH)3==Fe2O3+3H2O2Al(OH)3==Al2O3+3H2O

  (一)物理性质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6)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优选【10】份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

  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同步练*题】

  1.Cl2是纺织工业常用的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布匹后的“脱氯剂”。S2O32-和Cl2反应的产物之一为SO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还原剂是S2O32-

  B.H2O参与该反应,且作氧化剂

  C.根据该反应可判断氧化性:Cl2>SO42-

  D.上述反应中,每生成lmolSO42-,可脱去2molCl2

  答案:B

  点拨:该反应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l2,还原剂是S2O32-,H2O参与反应,但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选B。

  2.(20xx?河南开封高三一模)分析如下残缺的反应:

  RO3-+________+6H+===3R2↑+3H2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一定是周期表中的第ⅤA族元素

  B.R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小

  C.上式中缺项所填物质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D.RO3-中的R元素在所有的反应中只能被还原

  答案:B

  点拨:RO3-中R为+5价,周期表中ⅤA、ⅦA元素均可形成RO3-离子,A错误;据元素守恒,反应中只有R、H、O三种元素,则缺项一定为R-,且配*方程式为RO3-+5R-+6H+===3R2↑+3H2O,据此可得R为ⅦA元素,B正确;R-中R处于态,只能作还原剂,C错误;RO3-中R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在反应中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D项错。

  3.已知KH和H2O反应生成H2和KOH,反应中1molKH()

  A.失去1mol电子B.得到1mol电子

  C.失去2mol电子D.没有电子得失

  答案:A

  点拨:KH中H为-1价,KH+H2O===KOH+H2↑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在H+、Fe2+、Fe3+、S2-、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例: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例: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5)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3S+6OH-=2S2-+SO32-+3H2O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2H2S+SO2=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7)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不止一种的氧化还原反应:

  2KNO3+S+3C=K2S+N2↑+3CO2↑

  2KMnO4=K2MnO4+MnO2+O2↑

  2、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1)找四物: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分析四物中亮的关系:特别是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转移的量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关系

  例: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________;

  (2)当有68g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mol。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③如果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相反,无氢键相互作用的溶质在有氢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Ca (ClO)2 、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 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2+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 (OH)2CO3 —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 、BaCO3 、Ag2CO3 、CaCO3 、AgCl 、 Mg (OH)2 、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 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 S—黄色固体 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 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C) 品红溶液——红色 ***: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 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红褐色[Fe(OH)3]

  19.特征反应现象:白色沉淀[Fe(OH)2]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 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空气

  四、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在左边先配*电荷,再在右边配*其它原子;(3)H、O不*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 配*:2KCl + 2H2O == H2↑+ Cl2↑+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 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 *衡、物料*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

  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 6NH3 ↑+ 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 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_氧化物,Al(OH)3为_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

  HCO3—+H+CO2↑+H2O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一、钠单质

  1、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命题角度为是否违反电荷守恒定律。

  2、Na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3、Na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4、Na的焰色反应:颜色为黄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5、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衡能向正反应移动。【Na+KCl(熔融)=NaCl+K】

  二、氢氧化钠

  1、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2、溶解时放热:涉及到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加到氢氧化钠固体上,其反应原理为:一是NaOH溶**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二是提供的大量的'OH—,使*衡朝着生成NH3的方向移动。与之相似的还有:将浓氨水或铵盐滴加到生石灰上。涉及到的方程式为NH4++OH— NH3?H2O NH3↑H2O。

  3、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4、潮解:与之相同的还有CaCl2、MgCl2、

  三、过氧化钠

  1、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2、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n=N/NAn=m/M

  1.钠的物理性质:

  (1):银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2)轻:密度小,ρ(Na)=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

  (3)低:熔点和沸点低,熔点97.81℃,沸点882.9℃;

  (4)小: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5)导: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2.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2)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色固体)

  钠在空气中加热或点燃: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3.钠的保存及用途

  (1)钠的保存: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起反应,因此,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由于ρ(Na)>ρ(煤油),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2)钠的用途:

  ①钠钾合金(室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②制备Na2O2。

  ③作为强还原剂制备某些稀有金属。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比较

  名 称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Na2ONa2O2

  颜色状态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与H2O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条件在常温时,钠与O2反应燃烧或加热时,钠与O2反应

  用途——呼吸面罩、潜水艇的供氧剂,漂剂

  高中化学关于钠的所有知识点钠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7)

——化学高考必考知识点优选【十】篇

  1. 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不要求)、吸附、纸上层析、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 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 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粉、漂粉精、(天然油脂是混合物)、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 、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 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 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 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差不多,但不能说相同。红磷和**、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 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 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 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H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1. 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不要求)、吸附、纸上层析、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 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 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粉、漂粉精、(天然油脂是混合物)、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 、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 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 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 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差不多,但不能说相同。红磷和**、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 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 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 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H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化学性质

  1、S02能作漂白剂。S02虽然能漂白一般的有机物,但不能漂白指示剂如石蕊试 液。S02 使品红褪色是因为漂白作用,S02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是因为还原性,S02使含酚酞的NaH溶液褪色是因为溶于不生成酸

  2、S02与C12通入水中虽然都有漂白性,但将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再通入水中则会失去漂白性。

  3、往某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出现浑浊的物质:第一种可能为与C1-生成难溶物。包括:①AgN03第二种可能为与H+反应生成难溶物。包括:①可溶性硅酸盐(Si032-),离子方程式为:Si032-+2H+=H2Si03②苯酚钠溶液加盐酸生成苯酚浑浊液。③S20xx-离子方程式:S20xx-+2H+=S+S02↑+H20④一些胶体如Fe(OH)3(先是由于Fe(OmH)3的胶粒帯负电荷与加入的H发生电荷中和使胶体凝聚,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若加HI溶液,最终会氧化得到I2。③A102-离子方程式:A102-+H++H20=A1(OH)3当然,若继续谪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

  4、浓硫酸的作用:①浓硫酸与Cu反应一强氧化性、酸性②实验室制取乙烯一催化性说水性③实验室制取确基苯一催化剂、吸水剂国酯化反应一催化剂、吸水剂⑤蔵糖中倒入浓硫酸一脱水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胆矾中加浓硫酸一吸水性。

  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可能是:①;②甲酸:③甲酸盐;④甲酸⑤葡萄糖;③麦芽糖(均在职性环境下进行)

  (1)、浓盐酸被二氧化锰氧化(实验室制氯气)

  (2)、盐酸、氯化钠等分别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盐酸及氯化物溶液的检验;溴化物、碘化物的检验)

  (3)、盐酸与碱反应

  (4)、盐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盐酸与锌等活泼金属反应

  (6)、盐酸与弱酸盐如碳酸钠、硫化亚铁反应

  (7)、盐酸与苯酚钠溶液反应

  (8)、稀盐酸与漂白反应

  (9)、氯化氢与乙烯加成反应

  (10)、氯化氢与乙炔加成反应(制聚氯乙烯)

  (11)、漂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说明碳酸酸性强于HClO)

  (12)、HF、HCl、HBr、HI酸性的.比较(HF为弱酸,HCl、HBr、HI为强酸,且酸性依次增强)

  (13)、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有哪些?(干冰、AgI)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精选十篇)(扩展8)

——高考化学有机知识点(精选5篇)

  1. 有机物性质

  (1)重要的有机物物理性质

  ①苯、四氯化碳难溶于水,与水的密度差异;(萃取)

  ②重结晶(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③相似相溶原理,除羧酸和小分子醇类物质外,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萃取);

  ④醇类在水中溶解性规律与氢键的关系,及同系物熔沸点递变规律(蒸馏);

  ⑤苯酚难溶于冷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但在大于65℃水中或转变为钠盐后溶解性好;

  ⑥甲烷四种氯代产物,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余为油状液体。

  (2)特征反应、试剂和现象

  ①现象:

  加FeCl3显紫色、加浓(饱和)溴水出白色沉淀(酚羟基);

  可以与溴水、Br2/CCl4溶液反应褪色(碳碳双键、叁键,小心苯、苯酚条件的不同);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碳碳双键、叁键、甲苯、醇、醛、酚羟基,小心SO2干扰)

  银镜、与新制Cu(OH)2反应使蓝色沉淀变为砖红色(醛基,小心甲酸酯、甲酸盐)

  与NaHCO3反应放出气体(羧基)

  分层,加酸碱反应一段时间后不再分层(可能为水解)

  蛋白质的盐析、变性的区别

  ②试剂:

  液溴(苯的取代、Fe粉);饱和溴水(苯酚);溴水、Br2/CCl4(碳碳双键、叁键)

  Cu、Ag/O2或CuO(醇催化氧化);Ni/H2(碳碳双键、叁键、醛基、苯环加氢)

  浓硫酸、加热(酯化、缩聚、醇消去);浓硫酸、浓硝酸(苯的取代);

  NaOH/H2O(卤代烃水解为醇,酯碱性水解);NaOH/醇(卤代烃消去成双键);

  Na(醇、羧酸、酚);NaHCO3(羧酸);Cu(OH)2、银氨溶液(醛变羧酸)。

  ③特征反应及流程:

  醇+羧酸(酯化或缩聚),新信息反应,单卤代烃-烯-二卤-二醇,卤代烃-醇-醛-羧酸-酯。

  (3)有机性质推断必备的基础知识:

  Ⅰ各官能团的基本化学性质(方程式书写的重点是酯化、缩聚、加聚、卤代烃的消去和水解);

  ①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C≡C—”。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或“—C≡C—”、“—CHO”或为“苯的同系物”。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C≡C—”、“—CO-”或“苯环”

  ④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必含有“—CHO”。

  ⑤能与钠反应放出H2的有机物必含有“—OH”、 “—COOH”。

  ⑥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羧基

  ⑦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或卤代烃。

  ⑧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酯、糖或蛋白质。

  ⑨遇Fe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有酚羟基。

  ⑩能发生连续氧化的有机物是伯醇,即具有“—CH2OH”的醇。比如有机物A能发生如下反应:A→B→C,则A应是具有“—CH2OH”的醇,B就是醛,C应是酸。

  Ⅱ实验式→分子式→结构简式的计算、推断(及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Ⅲ同分异构体(结合实例练*基本的`烃基异构、酯基/羧酸异构、苯环上的异构、顺反异构);

  Ⅳ逆推、或正逆推相结合的框图推断思路,及有机合成流程图的书写一般规范;

  Ⅴ有机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子:苯和甲苯的性质差异;水、乙醇和苯酚羟基的对比)。

  2.有机反应条件

  ①当反应条件为NaOH醇溶液并加热时,必定为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②当反应条件为NaOH水溶液并加热时,通常为卤代烃或酯的水解反应。

  ③当反应条件为浓H2SO4并加热时,通常为醇脱水生成醚或不饱化合物,或者是醇与酸的酯化反应。

  ④当反应条件为稀酸并加热时,通常为酯或淀粉的水解反应。

  ⑤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并有氧气时,通常是醇氧化为醛或醛氧化为酸。

  ⑥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存在下的加氢反应时,通常为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苯环或醛基的加成反应。

  ⑦当反应条件为光照且与X2反应时,通常是X2与烷或苯环侧链烃基上的H原子发生的取代反应,而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存在且与X2的反应时,通常为苯环上的H原子直接被取代。

  3.有机反应数据

  (1)根据与H2加成时所消耗H2的物质的量进行突破:1mol—C=C—加成时需1molH2,1mol—C≡C—完全加成时需2molH2,1mol—CHO加成时需1molH2,而1mol苯环加成时需3molH2。

  (2)1mol—CHO完全反应时生成2molAg↓或1molCu2O↓。

  (3)2mol—OH或2mol—COOH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1molH2。

  (4)1mol—COOH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1molCO2↑。

  (5)1mol(醇)酯水解消耗1molNaOH,1mol(酚)酯水解消耗2molNaOH。

  1. 有机物性质

  (1)重要的有机物物理性质

  ①苯、四氯化碳难溶于水,与水的密度差异;(萃取)

  ②重结晶(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③相似相溶原理,除羧酸和小分子醇类物质外,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萃取);

  ④醇类在水中溶解性规律与氢键的关系,及同系物熔沸点递变规律(蒸馏);

  ⑤苯酚难溶于冷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但在大于65℃水中或转变为钠盐后溶解性好;

  ⑥甲烷四种氯代产物,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余为油状液体。

  (2)特征反应、试剂和现象

  ①现象:

  加FeCl3显紫色、加浓(饱和)溴水出白色沉淀(酚羟基);

  可以与溴水、Br2/CCl4溶液反应褪色(碳碳双键、叁键,小心苯、苯酚条件的不同);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碳碳双键、叁键、甲苯、醇、醛、酚羟基,小心SO2干扰)

  银镜、与新制Cu(OH)2反应使蓝色沉淀变为砖红色(醛基,小心甲酸酯、甲酸盐)

  与NaHCO3反应放出气体(羧基)

  分层,加酸碱反应一段时间后不再分层(可能为水解)

  蛋白质的盐析、变性的区别

  ②试剂:

  液溴(苯的取代、Fe粉);饱和溴水(苯酚);溴水、Br2/CCl4(碳碳双键、叁键)

  Cu、Ag/O2或CuO(醇催化氧化);Ni/H2(碳碳双键、叁键、醛基、苯环加氢)

  浓硫酸、加热(酯化、缩聚、醇消去);浓硫酸、浓硝酸(苯的取代);

  NaOH/H2O(卤代烃水解为醇,酯碱性水解);NaOH/醇(卤代烃消去成双键);

  Na(醇、羧酸、酚);NaHCO3(羧酸);Cu(OH)2、银氨溶液(醛变羧酸)。

  ③特征反应及流程:

  醇+羧酸(酯化或缩聚),新信息反应,单卤代烃-烯-二卤-二醇,卤代烃-醇-醛-羧酸-酯。

  (3)有机性质推断必备的基础知识:

  Ⅰ各官能团的基本化学性质(方程式书写的重点是酯化、缩聚、加聚、卤代烃的消去和水解);

  ①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C≡C—”。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或“—C≡C—”、“—CHO”或为“苯的同系物”。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C≡C—”、“—CO-”或“苯环”

  ④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必含有“—CHO”。

  ⑤能与钠反应放出H2的有机物必含有“—OH”、 “—COOH”。

  ⑥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羧基

  ⑦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或卤代烃。

  ⑧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酯、糖或蛋白质。

  ⑨遇Fe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有酚羟基。

  ⑩能发生连续氧化的有机物是伯醇,即具有“—CH2OH”的醇。比如有机物A能发生如下反应:A→B→C,则A应是具有“—CH2OH”的醇,B就是醛,C应是酸。

  Ⅱ实验式→分子式→结构简式的计算、推断(及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Ⅲ同分异构体(结合实例练*基本的烃基异构、酯基/羧酸异构、苯环上的异构、顺反异构);

  Ⅳ逆推、或正逆推相结合的框图推断思路,及有机合成流程图的书写一般规范;

  Ⅴ有机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子:苯和甲苯的性质差异;水、乙醇和苯酚羟基的对比)。

  2.有机反应条件

  ①当反应条件为NaOH醇溶液并加热时,必定为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②当反应条件为NaOH水溶液并加热时,通常为卤代烃或酯的水解反应。

  ③当反应条件为浓H2SO4并加热时,通常为醇脱水生成醚或不饱化合物,或者是醇与酸的酯化反应。

  ④当反应条件为稀酸并加热时,通常为酯或淀粉的水解反应。

  ⑤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并有氧气时,通常是醇氧化为醛或醛氧化为酸。

  ⑥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存在下的加氢反应时,通常为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苯环或醛基的加成反应。

  ⑦当反应条件为光照且与X2反应时,通常是X2与烷或苯环侧链烃基上的H原子发生的取代反应,而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存在且与X2的反应时,通常为苯环上的H原子直接被取代。

  3.有机反应数据

  (1)根据与H2加成时所消耗H2的物质的量进行突破:1mol—C=C—加成时需1molH2,1mol—C≡C—完全加成时需2molH2,1mol—CHO加成时需1molH2,而1mol苯环加成时需3molH2。

  (2)1mol—CHO完全反应时生成2molAg↓或1molCu2O↓。

  (3)2mol—OH或2mol—COOH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1molH2。

  (4)1mol—COOH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1molCO2↑。

  (5)1mol(醇)酯水解消耗1molNaOH,1mol(酚)酯水解消耗2molNaOH。

  1.羟基官能团可能发生反应类型:取代、消去、酯化、氧化、缩聚、中和反应

  正确,取代(醇、酚、羧酸);消去(醇);酯化(醇、羧酸);氧化(醇、酚);缩聚(醇、酚、羧酸);中和反应(羧酸、酚)

  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酸甲酯、麦芽糖、纤维素

  错误,麦芽糖和纤维素都不符合

  3.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主链碳原子有3个的结构有2种

  正确

  4.常温下,pH=11的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H+)是纯水电离产生的c(H+)的104倍

  错误,应该是10-4

  5.甲烷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反应产物有4种

  错误,加上HCl一共5种

  6.醇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醛,醛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羧酸

  错误,醇类在一定条件下不一定能氧化生成醛,但醛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羧酸

  7.CH4O与C3H8O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最多可得到7种有机产物

  正确,6种醚一种烯

  8.分子组成为C5H10的烯烃,其可能结构有5种

  正确

  9.分子式为C8H14O2,且结构中含有六元碳环的酯类物质共有7种

  正确

  10.等质量甲烷、乙烯、乙炔充分燃烧时,所耗用的氧气的量由多到少

  正确,同质量的烃类,H的比例越大燃烧耗氧越多

  1.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类、葡萄糖,麦芽糖、甲酸、甲酸盐、甲酸酯等。

  2.能发生显色反应的有:苯酚遇Fe3+溶液显紫色;淀粉遇I2显蓝色;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多元醇遇Cu(OH)2显绛蓝色。

  3.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的物质有醇、酚、羧酸。置换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

  4.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有:苯酚与醛(或酮)、二元羧酸与二元醇、二元羧酸与二元胺、羟基酸、氨基酸等。

  5.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有:制取硝基苯、制取苯磺酸、制取酚醛树脂、银镜反应、酯的水解、二糖水解等。

  6.光照条件下能发生的反应有: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Cl2的加成反应(紫外光)。

  7.常用的有机鉴别试剂有:新制Cu(OH)2、溴水、KMnO4(H+)溶液、银氨溶液、N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