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

首页 / 知识 / |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0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02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0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04

  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05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06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07

  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08

  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09

  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

  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

  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

  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

  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

  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

  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

  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

  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

  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33

  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

  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

  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

  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

  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

  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

  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

  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

  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

  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

  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

  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

  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

  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2

  如何快速提高生物成绩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在背诵知识点时,可以发散思维,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想象来促进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中,有很多相*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均密度估计总体*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

  第一单元

  1、**有八种必需氨基酸。婴儿有九种,多一种组氨酸。

  2、蛋白质有空间结构而多肽没有空间结构。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方式千变万化。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蛋白质中加入少量NaCl可以发生盐析。可以加水稀释复原。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5、加热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松散,伸展,容易被蛋白质酶分解,因此煮熟的鸡蛋容易被人吸收。这种变性不能恢复。

  6、蛋白质的功能:

  1、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

  2、酶蛋白的催化作用。

  3、血红蛋白等的运输作用。

  4、信息传递如激素。

  5、免疫功能如抗体。

  6、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简称HPP,总部设在北京。

  第二单元

  1、加生理盐水的作用:保证细胞形态。

  2、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最丰富)和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组成。脂质50蛋白质40糖类2―10

  3、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4、红细胞未成熟时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成熟后没有细胞核寿命120天,为能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

  5、细胞膜的作用:

  1、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6、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细菌细胞壁是肽聚糖。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7、台盼蓝检验死细胞,染成蓝色。

  第三单元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为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为淀粉。

  2、1g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16kj能量,1g糖原17kj,1g脂肪39kj,1mol高能磷酸键30.54kj。

  3、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

  4、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为单糖,麦芽糖(葡萄糖和葡萄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为二糖。

  5、蔗糖在甘蔗,甜菜。乳糖在人和动物乳汁。麦芽糖在发芽小麦。

  6、脂质包括脂肪(储能物质,绝热体保温,缓冲减压),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固醇。所有细胞中都有脂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乙醚。

  7、磷脂在人和动物的脑细胞,卵细胞,肝脏,大豆种子中含量多。

  8、固醇包括胆固醇(构成细胞膜,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Ca,P的吸收),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在动物内脏,蛋黄中含量丰富。

  9、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10、脂肪不是主要能源物质的原因:生物细胞内脂质氧化速率缓慢,需要的氧气多。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做溶剂。水分子的极性强,能是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物质解离成离子,利于化学反应进行。

  (2)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水溶液的流动性大,水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将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组织中区,并将组织中的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

  (3)调节温度。水分子之间借助氢键连接,氢键的破坏吸收能量,反之释放能量。人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再加上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因此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温度起很大作用。

  (4)调控代谢活动。生物体内含水量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状态改变,都影响新陈代谢的进行。一般生物体内含水70%以上时,细胞代谢活跃;含水量降低,则代谢不活跃或进入休眠状态。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P043-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磷脂的组成成分;

  (2)无机盐参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

  (3)维持生物体内的*衡:

  ①渗透压的*衡Na+,Cl一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②酸碱*衡(即pH*衡),pH调节着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它的改变影响着原生质体组成物质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细胞内发生的一切反应:如人血浆中H2CO3/HCO3-,HPO42-/H2P04-等。

  ③离子*衡:动物细胞内外Na+/K+/Ca2+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细胞膜外Na+高、K+低,细胞膜内K+高、Na+低。K+、Na+这两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浓度差,是使细胞可以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6

  第一章走*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 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

  盐脂质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 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 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 ,三肽,多肽, 多肽链 (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 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 蛋白质的功能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 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 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 免疫功能( 抗体)

  四 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 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

  ①保温

  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

  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

  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 碳链 → 单体 → 生物大分子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包括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 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维持细胞的酸碱*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缺铁性贫血

  附表

  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 、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卵 增殖为多细胞 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 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

  3)细胞内的 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

  (1)自由基学说

  (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1、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 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 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 。

  (2)癌细胞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4、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稳定状态变为活跃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7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0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02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0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04

  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05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06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07

  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08

  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09

  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

  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

  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

  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

  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

  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

  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

  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

  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

  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33

  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

  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

  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

  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

  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

  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

  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

  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

  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

  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

  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

  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

  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

  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2

  如何快速提高生物成绩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在背诵知识点时,可以发散思维,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想象来促进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中,有很多相*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

  0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02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0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04

  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05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06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07

  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08

  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09

  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

  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

  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

  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

  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

  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

  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

  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

  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

  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33

  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

  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

  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

  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

  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

  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

  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

  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

  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

  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

  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

  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

  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

  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2

  如何快速提高生物成绩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在背诵知识点时,可以发散思维,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想象来促进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中,有很多相*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练*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单糖是不能再分解的糖②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生成麦芽糖③糖类物质不含N、P等元素④蔗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⑤健康人的尿液、胃液、汗液、唾液4种液体样本,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⑥初级精母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其化学成分也不断更新⑦乳酸菌、大肠杆菌都含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A.①②③④⑦B.①②④⑥

  C.②④⑥D.②③④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单糖可以氧化分解,但不能再水解;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形成麦芽糖;糖类物质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健康人的尿液、汗液中不含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初级精母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没有细胞周期;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由于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2.科学家在染色体中找到了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溶酶体、DNA都有密切的关系

  B.该蛋白质只能在有丝分裂间期大量合成

  C.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D.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和DNA有关,与溶酶体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该蛋白质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间期,B错误;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在染色体的均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因此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无关,D错误。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0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1)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2、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5、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6、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7、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8、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9、底物浓度

10、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1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1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13、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1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5、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16、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17、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18、维持细胞的酸碱*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19、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20、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2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22、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23、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24、中期

25、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6、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27、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28、衰老的细胞内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

29、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0、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稳定状态变为活跃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31、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32、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3、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34、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35、蛋白质有空间结构而多肽没有空间结构。

36、血红蛋白等的运输作用。

37、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最丰富)和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组成。脂质50蛋白质40糖类2—10

38、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9、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为单糖,麦芽糖(葡萄糖和葡萄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为二糖。

40、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2)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第一,教科书要熟烂于心。

  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

  第二,要选择一到两本辅导书(多了就没工夫看了)。

  生物必修一学*技巧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做溶剂。水分子的极性强,能是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物质解离成离子,利于化学反应进行。

  (2)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水溶液的流动性大,水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将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组织中区,并将组织中的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

  (3)调节温度。水分子之间借助氢键连接,氢键的破坏吸收能量,反之释放能量。人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再加上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因此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温度起很大作用。

  (4)调控代谢活动。生物体内含水量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状态改变,都影响新陈代谢的进行。一般生物体内含水70%以上时,细胞代谢活跃;含水量降低,则代谢不活跃或进入休眠状态。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P043-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磷脂的组成成分;

  (2)无机盐参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

  (3)维持生物体内的*衡:

  ①渗透压的*衡Na+,Cl一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②酸碱*衡(即pH*衡),pH调节着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它的改变影响着原生质体组成物质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细胞内发生的一切反应:如人血浆中H2CO3/HCO3-,HPO42-/H2P04-等。

  ③离子*衡:动物细胞内外Na+/K+/Ca2+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细胞膜外Na+高、K+低,细胞膜内K+高、Na+低。K+、Na+这两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浓度差,是使细胞可以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一)形象记忆法。

  形象信息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所谓形象记忆法就是将需要记忆的事物,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去强化记忆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形象描述。是用形象化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从而加深印象方便记忆。如“光合作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记忆,我们可把绿叶比喻成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厂房”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淀粉和氧气。这样的形象描述既加深学生的理解,又易于记忆。

  (2)形象比喻。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使之生动直观,而易于记忆。如“十字形花冠、蝶形花冠、头状花序”等。

  (二)自我测验记忆法。

  自我测验能及时地了解自己记忆的成绩和错误,可使正确的地方得以巩固,错误的地方易于纠正。

  (1)自我考察。如在复*各种结构图时,可遮盖住各部分名称,回忆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发现有薄弱环节,重点加强。

  (2)自问自答。自问自答就是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自拟题目自己回答,然后核对一下是否正确。

  (3)互问互答。互问互答是自问自答的扩展,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更灵活更机动,更易于记忆。

  生物必修一学*技巧

  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2.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 (生物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需要量很少)

  基本元素:C (也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主要元素:C、H、O、N、P、S (6种,占生物体总量的97%以上)

  矿质元素:N、P、S、K、Ca、Mg、Fe、Mn、B、Zn、Cu、Mo、Cl、Ni (14种)

  (糖类:C、H、O; 脂肪:C、H、O; 血红蛋白:C、H、O、N、Fe ; 叶绿素:C、H、O、N、Mg;甲状腺激素:C、H、O、N、I; 核酸:C、H、O、N、P; ATP: C、H、O、N、P; 纤维素:C、H、O)

  3.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占人体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4.C、H、O、N四种元素含量比较: 鲜重:O C H N; 干重:C O N H

  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相差很大。

  6.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

  7.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 斐林试剂 —→(Cu2O)砖红色沉淀 (条件是水浴加热)

  脂肪 + 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 + 苏丹Ⅳ—→红色) (使用50%的酒精的作用:洗去浮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不需加热;若反应后颜色不为紫色,而为蓝色的原因:可能是加入的CuSO4溶液过多,生成大量的Cu(OH)2遮盖所产生的紫色)

  8.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必须将甲液(0.1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O4)先等量混匀后使用;

  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应先向蛋白质中加甲液(0.1g/ml的NaOH),混匀后再加乙液(0.01g/ml的CuSO4)

  9.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中要用显微镜的是:脂肪的鉴定;

  需要加热的是:还原糖的鉴定;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是:脂肪的鉴定。

  10.还原糖鉴定实验所选择的材料:含糖量高,白色或*于白色的植物组织。

  蛋白质鉴定实验所选择的材料:植物常用大豆种子,动物常用鸡蛋蛋白(若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

  1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 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有20种;

  结构特点:①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②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肽键:-CO-NH-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 脱去的水分子数 = 形成的肽键数 = 氨基酸个数n – 肽链数m

  形成的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 = 氨基酸的*均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失去的水分子数 ╳ 18

  (多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场所:内质网)

  1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中必需氨基酸有8种(即不能在人体和动物体的细胞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有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和12种非必需氨基酸(即在人体和动物体内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合成的氨基酸)。

  13.不能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原因:细胞中缺少合成这些必需氨基酸的中间产物。

  14.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载体蛋白 ④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⑤免疫作用,如抗体。

  15.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②数目成百上千 ③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④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

  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大全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6

  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

  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免疫的分类: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技巧

  知识归纳将帮助我们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效果。我认为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查看就可以了。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7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8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给你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你就要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你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你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替你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你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你的知识网交织的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在*时的练*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技巧

  1、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

  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9

  从生物圈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高中生物学*方法

  1、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在学*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2、完善理论体系。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因此,在学*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为什么要禁止*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内环境自稳态理论的前提是弄懂pH值、体温、血压、血糖、渗透压、氧分压、电解质浓度等;同样,生态*衡理论的运用也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生物学各种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理论又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使人们认识的生物世界越来越接*真实。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把某个理论放在整个生物理论体系中加以考虑,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生物理论的掌握更加完善,运用起来更加精确。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Dddd

  3:11:2: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P:YYRR×yyrr

  ↓↓

  F1:黄圆F1:YyRr

  ↓自交↓自交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Y——R——yyR——Y——rryyrr

  9:3:3:19:3:3:1

  在F2代中:

  4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共4种×1/16

  半纯半杂YYRryyRrYyRRYyrr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YyRr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0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与记忆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2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3

  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拓展阅读:生物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整理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基因的本质

  1.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3.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5.DNA的复制: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6.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ⅹ2n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7.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理论、道理、思想等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在教育实践中,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多用于口语化,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我学了如何演讲”这显然不是一个知识点,这是一个知识面,别人看了也不知道你今天学了什么。再比如:“今天我学到了上台演讲时候身体不要随意晃动”。显然这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衡量日志里的一句话是不是知识点,明确的知识点有两个标准:“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我能掌握”。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标准的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些情况也叫“考点”。微信搜索更多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生物: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等。【拼音】:shēngwù【英文】:organism(生物,有机体),biology(生物学),livingthings(生物:有生命的东西)基本解释◎生物shēngwù海洋生物(2)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森林生物只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孟姜女》详细解释(1)泛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2)活的动物与植物。(3)生长万物。(4)未经煮熟之物。词语示例《礼记·乐记》:“土知道搜索更多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细胞质:细胞质(cytoplasm)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含水量约80%。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为核糖体、贮藏物、多种酶类和中间代谢物、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少数细菌还有类囊体、羧酶体、气泡或伴孢晶体等。细胞质由细胞质基质、内膜系统、细胞骨架和包涵物组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在生活状态下为透明的胶状物。基质指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细胞质的基本成分,主要含有多种可溶性酶、糖、无机盐和水等。细胞器是分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在细胞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它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系(溶酶体、液泡)细胞骨架(微丝、微管、中间纤维)中心粒以及周围物质等。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细胞质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在活体状态下为透明的胶状物。细胞质含水量约80%,主要成分为核糖体、贮藏物、多种酶类和...百度搜索更多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减数分裂:减数分裂(meiosis)是有性生殖生物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在这一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故称为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maturationdivision)。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形成单倍体(n)配子。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间期Ⅰ、减数分裂Ⅰ、间期Ⅱ和减数分裂Ⅱ。图13-12(2张)配子减数分裂特点是减数分裂和配子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所有多细胞动物和原核动物。在脊椎动物中,雄性脊椎动物的一个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一系列的变态发育最终形成4个成熟的**;雌性脊椎动物的一个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1个卵细胞和2~3个极体。脊椎动物的卵往往在减数分裂完成前**。**后,减数分裂完成**留在卵细胞的细胞浆中。孢子植物减数分裂(2张)孢子减数分裂见于植物和某些藻类。其特点是减数分裂和配子发生没有直接的关系,减数分裂的结果...神马搜索更多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 (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 (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线粒体:不直接参与合成和运输过程,但为整个过程供能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思考回答: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 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有机溶剂)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练*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单糖是不能再分解的糖②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生成麦芽糖③糖类物质不含N、P等元素④蔗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⑤健康人的尿液、胃液、汗液、唾液4种液体样本,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⑥初级精母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其化学成分也不断更新⑦乳酸菌、大肠杆菌都含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A.①②③④⑦B.①②④⑥

  C.②④⑥D.②③④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单糖可以氧化分解,但不能再水解;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形成麦芽糖;糖类物质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健康人的尿液、汗液中不含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初级精母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没有细胞周期;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由于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2.科学家在染色体中找到了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溶酶体、DNA都有密切的关系

  B.该蛋白质只能在有丝分裂间期大量合成

  C.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D.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和DNA有关,与溶酶体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该蛋白质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间期,B错误;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在染色体的均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因此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无关,D错误。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3)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3篇

  下面是老师对初中一年级生物上册心房与心室知识点的讲解,同学们认真学*

  心房与心室

  区别:心室位于心脏的下面,心房位于心脏的上面。心室一般与动脉相连,心房一般与静脉相连。心室壁要比心房壁厚。血液循环路线的起点是心室,终点是心房。

  联系:它们都有两个腔,它们的壁都是有肌肉组织构成,心房与心室一起构成心脏;同一侧的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但又是相通的;心室和心房中的血液成份与其直接相连的血管里的血液成份是一样的。

  通过老师的讲解,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心房与心室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都会很好的备战考试。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4)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3篇

  写作分为标题、正文、落款。标题又分公文式的,一般由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组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1、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二、生殖过程

  1、**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卵,**的场所是输卵管。

  2、每个人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3、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在38周左右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4、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5、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在体外**,**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

  第三节青春期

  计划生育: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三、计划生育的意义。

  1、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2、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3、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2、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

  4、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暂时贮存粪便,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6)**

  3、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肠后与食物接触。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5)

——高一生物知识点 (菁华6篇)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3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生物细胞核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进步。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卵 增殖为多细胞 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 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

  3)细胞内的 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1. 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 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 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 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 。

  (2)癌细胞的 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

  4. 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 状态变为 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 。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培养基的种类: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P14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4、培养基还需满足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要求。

  5、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6、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将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灭菌;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

  7、用固体培养基对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分为两步:制备培养基和纯化大肠杆菌。

  8、固体培养基的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板法。

  10、*板划线法是通过连续划线,将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稀释涂布*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分别涂布到培养基表面。当它们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微生物将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11、微生物的计数方法:活菌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滤膜法。

  12、活菌计数法就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个活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板上观察的只是一个菌落。

  13、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14、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组的培养基中接种要培养的微生物,对照组中的培养基接种等量的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②如何证明某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功能:实验组中的培养基用该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中培养基用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普通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中的数目,则说明该选择培养基有选择功能。

  15、如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可初步鉴定该菌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17、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18、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产生了透明圈,说明纤维素被分解了,说明有纤维素分解菌)

  酶的研究与应用

  1、果胶酶作用: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

  2、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3、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4、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5、加酶洗衣粉的作用原理: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同样道理,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

  6、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7、固定化酵母细胞时,酵母细胞的活化用蒸馏水;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加热要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要将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再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CaCl2溶液有利于凝胶珠形成稳定的结构。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细胞质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细胞质基质等。细胞质基质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是*滑而连续的界膜,内膜反复延伸折入内部空间,形成嵴。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腔内有成环状的DNA、少量RNA和核糖体,它们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质还要在胞质内合成。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动力车间”。

  2:叶绿体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3:内质网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溶酶体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6:液泡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7:核糖体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8:中心体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旁,由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这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各种膜所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细胞癌变的指标之一是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

  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8.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6)

——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50句菁华

1、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2、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组的培养基中接种要培养的微生物,对照组中的培养基接种等量的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②如何证明某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功能:实验组中的培养基用该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中培养基用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普通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中的数目,则说明该选择培养基有选择功能。

3、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4、加酶洗衣粉的作用原理: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同样道理,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

5、内质网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6、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7、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8、概念及其反应式

9、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10、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1、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12、**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13、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14、脂肪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再有毛细淋巴管注入血液

15、大病初愈后适宜进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但蛋白质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16、谷氨酸发酵时

17、尿素既能做氮源也能做碳源

18、细菌感染性其他生物最强的时期是细菌的对数期

19、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0、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1、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3、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24、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顺序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25、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有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26、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27、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8、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9、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

30、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1、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32、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33、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34、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35、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36、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37、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同点:①具有双层膜结构②都含少量的DNA和RNA,具有遗传的相对独立性③都能产生ATP,都属于能量转换器。

38、内质网:在结构上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功能: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②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的场所)

39、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

40、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41、细胞质中细胞器:不含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的能、。其场所分别在中、细胞膜上进行。例、蓝藻、硝化细菌等。高等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特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叶绿体低等的特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特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

42、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其变异靠基因突变,细胞不能进行有丝_减数_真核生物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其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43、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4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45、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46、基本条件:

47、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48、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49、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50、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7)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1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14、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掌握)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6、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7、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8、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9、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10、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1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结构:在水*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1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1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1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 、“”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 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

  5农业生态系统: 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 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 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 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7、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8、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9、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10、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11、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3、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6、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7、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内质网

  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

  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

  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液泡

  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

  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核糖体

  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与RNA的区别: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4、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结合水(4.5%):组成细胞的`成分之一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酶的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8)

——初一生物知识点(精选10篇)

  【初一生物上册之硒的吸收代谢】,硒在体内的吸收、转运、排出、贮存和分布会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膳食中硒的化学形式和量。

  一些食品中含硒较高,如:海产品、食用菌、肉类、禽蛋、西兰花、紫薯、大蒜等食物。营养学家也提倡通过硒营养强化食物补充有机硒,如富硒大米、富硒鸡蛋、富硒蘑菇、富硒茶叶、富硒麦芽、硒酸酯多糖、硒酵母等。现在国内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机构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上海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国际企业有新西兰的SouthStar、英国的GrowHow、美国AllTech。*年来,一些硒强化产品不断涌现,美国科学家制成了富硒果汁、富硒牧草、富硒奶,澳大利亚科学家制成了富硒小麦、富硒啤酒、富硒饼干和富硒牛肉干,中国科学家研究的富硒水果、富硒谷物、富硒大闸蟹、富硒烟草也丰富了国际硒营养强化领域的应用。

  硒的摄取与土壤的硒含量关系超过与饮食方式的关系。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壤含有足够的硒。对美国的素食者和严格素食者的研究发现他们摄取了足够的硒。很多食物中都有硒,但巴西坚果、全粒谷物(全麦面包、燕麦粥、大麦)、白米和豆类中含量特别多。

  蛋类略高于肉类,每100克食物中,猪肉含硒10.6 μg,鸡蛋含硒15 μg,鸭蛋含硒30.7 μg,鹅蛋含硒33.6 μg,人参含硒15 μg,花生含硒13.7 μg。植物性食物的硒含量决定于当地水土中的硒含量。例如,中国高硒地区所产粮食的硒含量高达每公斤4~8 mg,而低硒地区的粮食是每公斤0.006 mg,二者相差1000倍。

  食物来源

  食物中硒含量测定值变化很大,例如(除谷物外以鲜重计):内脏和海产品0.4-1.5 mg/kg;瘦肉0.1-0.4 mg/kg;谷物0.1-0.8 初中英语 mg/kg;奶制品0.1-0.3 mg/kg;水果蔬菜0.1 mg/kg。

  生理需要

  在20xx年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以上者的推荐摄入量为50 μg/d,适宜摄入量为50-250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0 μg/d。

  过量表现

  1.皮肤痛觉迟钝、四肢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

  2.头发脱落、指甲变厚、皮疹、皮痒、面色苍白、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呼吸有大蒜气味等。

  硒缺乏症

  1.缺乏硒会导致未老先衰。

  2.严重缺乏硒会引发心肌病及心肌衰竭。

  3.发生克山病,大骨节病。

  4.精神萎靡不振,**活力下降,易患感冒。

  总结:动物实验表明,硒主要在十二指肠被吸收,空肠和回肠也稍有吸收,胃不吸收。经尿排出的硒占硒排出量的50%-60%,在摄入高膳食硒时,尿硒排出量会增加,反之减少,肾脏起着调节作用。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1)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也就是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的结果。

  (2)发育:指生物体中各种器官逐渐达到成熟,并具有生殖能力。

  (3)生殖:指生物体产生下一代的现象,通过繁殖保持种族的延续。

  6.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的。但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练*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观察动植物细胞

  ▲常用的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液泡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许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颗粒。

  ▲有机物: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无机物:分子较大,一般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膜将细胞内部和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了,细胞能够将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它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叶绿体(贮存能量)和线粒体(释放能量)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物质――DNA,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

  ▲DNA的分子很长,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做基因

  ▲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人的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水稻的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的产生: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有一个分成两个,接着是细胞质,最后,在原先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会形成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细胞。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

  ▲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扩展9)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实用5篇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2、生物膜的特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哪些异同点?

  ①相同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

  ②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5、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6、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7、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9、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

  10、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能自我复制

  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1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2、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绿体、叶绿体。

  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一、相关概念: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