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

首页 / 作文 / |

  观沧海作文 1

  曹操的《《观沧海》气势磅礴,让我体会到了大海的那种力于美的象征。去年暑假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大海的魅力,感到无比自豪。

  古人崇敬大海,每年都会虔诚地拜海。虽是古老的封建思想,弹我还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海滩。

  海仍旧是那么蓝,相较于电视的大海,它的颜色更美丽、更耀眼、更神秘——看着蓝蓝的,捧起水来却是透明的,凉丝丝却又夹带着些热情;沉甸甸却又有一点轻松的感觉;静静的但又有几股热闹的浪花,百感交集,有着不同的味道,啊!这才方知大海的博大呀!原来千万条江河之水流到了海洋,才有不同的感觉。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这样。真是一语道出了大海的宽宏度量。那好似装满蓝宝石的海水里,是那样晶莹,浪也纷纷涌来,使*静的海面热闹起来。望着这湛蓝的海水,忍不住尝了一口,又苦又咸,我却尝出了苦中之乐、咸中之甜。正是这种滋味,又让我更明白了大海之博大,更体会到海纳百川的真谛。

  听,大海在欢快地唱歌了,浪花啦啦地响着,仿佛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和柴可夫斯基一齐奏响海的乐章。随着时间流逝,黄昏来临,海扔那么蓝,海风轻拂着,只是这都增添了一层阳光的金黄。深圳的谈空由蓝变得火红火红,太阳保持在海*面。仿佛想给日光浴的人们最后一缕金光,也仿佛爱着这片海,也仿佛舍不得沙滩和我们的离去。

  妈妈在叫我了,我眼睛扔盯着大海,太舍不得了,不知几时还能再会,它下次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向我展示它的魅力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大海,它的美是永恒的!

  再见了,我的大海,我心中的神!

  观沧海作文 2

  厌倦了人生的起落,有时会怀疑,自己的追求是对还是错。我的人生似乎注定要仰望星空,仰望那高不可攀的星云,扭得脖子酸痛也不知低头。

  诚然,不会仰望的人生就如同一潭死水,停滞不前。然而,过度的仰望只会让人丧失信心,位高则愈险。

  那年盛夏,我随家人到青岛游玩。一心盼望登上崂山的我带着“一览众山小”的信念,不顾天气的恶劣和家人的劝阻,执意爬到山顶。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当我大汗淋漓地站在山顶时,只见雾气环山,何来盛景?

  我愕然。一意攀高却一无所得,不由悻悻然,热情也减了大半。家人笑言:“何必一意攀高?不如随我去看海吧!”

  才下山至海边,已是不同景致。且不论天海一色,沙鸥翔集,只觉海风轻舞,已是心旷神怡,令人迷醉。*岸处风*浪静,水纹轻荡;离岸处波涛如怒,斩礁劈石,好一幅壮丽的景致!

  我喟然长叹,不知低处美景之至此吧!

  我不禁想起曹操,那个破荆州、下江陵的一世之雄,若要看那水何澹澹,也必要寻一个低处。果然,纵有凌云之志,不放低目光,便错过了人生最美的风景,那么观沧海的心情,也永不能体会。

  我还想起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痴,在南山下播下丛丛夺目的花朵,明黄一色,映带翠绿山川,以澄蓝为背景,该是怎样的意境?陶潜终不至于傻得住进山里,否则去何处寻这一个安身之处,安享那动人景致?

  面朝大海,我默默沉思。在我们攀登人生高峰时,往往忽视了那些我们本该记住的美景,只是单纯的去追求那所谓的成就感。其实,再回首时,我们会发觉,很多人,很多事,都像风一样飘走了,只留下残存的片段,还在那里海市蜃楼般浮现,一点一滴,都是甜蜜幸福的回忆。只是,在甜蜜,终究只是回忆,是错过了的,吹拂即散的事物。真正值得你欣赏的,或许是在你脚下,是在你不屑一顾的低处。

  因此,放低自己的目光,才能体会海的辽阔、江的绵长,才能知道在一生中哪些值得你珍惜,哪些值得你记住。

  俯身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我感激沧海给予我的启迪,在观沧海之时,它默默教导我低下头,去观察我不曾在意的一切,又或者,是天地给予我最本真、最珍贵的馈赠。

  观沧海作文 3

  下午,从军营中出来了一个身影,他向东走去,大跨步地登上了褐石山。路经这里,他,要去看看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海。

  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从画面中走出来的景:如一块蓝水晶一样空灵的大海,水波荡漾,远远看去安静,祥和;*处,汹涌的波涛猛烈地拍打着褐石山,一下又一下,然后不甘心地离去,周而复始,似乎永远不会停歇。远方,一座座样貌狰狞的礁石山矗立着,像是守护着这一片天地的神灵,巍峨而壮美。见到此情此景,曹操的内心不禁涌起豪情万丈。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在他的旁边,一棵一棵的树木挺立如他的精兵,护卫着他。林中的草木丛生,一派的生机。但秋风在“呼呼”地吹着,带着一种狂野,一种肃杀的气氛,似在迎合着曹操心中的雄心。此时被阳光照耀的金色的大海,不再宁静,在用它最强劲有力的潮水不断地拍击着礁石岛,像是在向岛上的男人做出回应。

  曹操向上看去,在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一条长长的银河,它交织着蓝,紫,红,金,一片又一片美丽的星云,散发着醉人的光彩,一颗又一颗不同的行星在空中闪过。他感觉到了一种无法描绘的壮美和永恒,一种唯吾独尊的气势。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这海之气魄,海之胸怀,壮哉!美哉!这天穹沧海,总会是我曹操的!火烧了乌巢,大败了袁绍,这一统的大业,指日可待。

  “将军,涨潮了。”一名士兵报于曹操的侍卫。

  “好!我们前行!”下了褐石山,他头也不回地向来路走去。

  观沧海作文 4

  我在征讨乌恒时路径并登上碣石,为的就是来看看这气势磅礴的沧海。海水随着风的涌动荡漾,翻起的浪花不断拍打着礁石,山峰岛屿静静的耸立着,与大海融为一体。

  秋风含义十足,把我的衣襟吹了起来,虽然已是秋天,可树木依然粗壮,叶子并没有丝毫凋零,依然绿的发亮。而小草则是茂盛极了,生机勃勃的,种类繁多,就像现在的我一样。浪花越来越高,不断向我拍来,我仍然*静地望着,没有声音,没有动作。

  大海是那样的辽阔宏伟壮观!太阳月亮都从大海中升起。银河依然星光闪耀,那样的灿烂光彩夺目,可大海是什么?它能否吞吐万物,银河又怎能在它话下。

  此刻的我,心潮汹涌激荡,刚打完一场胜仗,自然难以*复。我看到了树木百草的茂盛繁多,感受到了秋风洪波的萧瑟壮大,但都不及大海。它可以吞吐万物,日月兴和都可以被它吃掉。

  我希望自己可以像大海一样,拥有许多的领土,橡树草一样,让国家繁荣富强,我有着远大的抱负,你们是不能理解的,但辽阔的大海一定知道,它也会相信我的!

  观沧海作文 5

  导语:我们远道而来,登上碣石山顶,东望大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作文三篇,欢迎借鉴!

  篇一:观沧海作文

  寒假期间,爸爸带我去海边玩,让我真正体会了一次观沧海的感觉。

  这正是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我们远道而来,登上碣石山顶,东望大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在这浩淼的海面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矗立在岸边的礁屿起伏错落,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礁屿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定神细看,在秋风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我们赞美不已,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意。

  寒假的这次观沧海让我体会到了海纳百川的感觉,真是令我难忘。

  篇二:观沧海作文

  东汉末年曹操征乌桓经过河北昌黎时,登上高山望着流淌不息的东流之水,发出了感叹。

  那里的景色真美啊!远处在山岛,一座座屹立在江中,岛中景色美丽,犹如一座座蓬莱仙岛,川流不息的江水流向远方,犹如一群英勇的战士向远方杀去。曹操想,江水东能永不停止地向远方流去,难道我就不能为了我的事业永不停止地去努力统一中原吗?我一定能够成功。山间的树木翠绿,树叶上还有一些露水,打出耀眼的光芒,长得非常的茂盛,就连的上的草原多有人高了,徐徐的秋风吹来,海面上涌起了微波一个个浪击打在石头上,击打出一朵朵雪白的浪花。

  江面上露出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曹操想,长江可真能容纳啊,就连伟大的太阳都是从这里升起,可想而知,那灿烂的星辰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哈哈,今天可真高兴啊!看见了这么美得景色,我也要有伟大的志向,然后让后人用歌来赞颂我。

  之后曹操就回去准备攻打乌桓了。

  篇三:观沧海作文

  我站在河北西南部的.碣石山上,向下望去,那一望无际的沧海呈现在眼前。

  海水在动荡,浪花是海上的奇景,波浪滔天。可她更像一个舞蹈家,她能让人解除烦恼和忧伤,尽情地舞蹈,海浪冲击着岩石,不时得发出一阵“哗哗”的响声。那沧海的颜色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绘,几座小山耸立在海中央,和一座水上城市一样,有花、有树、争奇斗艳、应有尽有。一阵秋风轻轻的吹来,*静的海面碧波荡漾,层层波纹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戏。

  每天月亮升起,太阳就好像被大海吞没了,太阳和月亮,像亲姐妹一样,形影不离,真是情真意切啊!晚上的星星像银河里洒下的光辉,满天星斗,繁星闪烁,把海面衬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东临碣石,已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作文 6

  海之汹涌,山之巍峨,此情此景,无人不心潮澎湃!

  此时,曹操带着他的精锐部队,在碣石山上安营扎寨,忙碌之余,他站在崖边,感受这壮阔的景色:

  大浪朝着碣石山,前进着、翻滚着,拍打在石头上,激起几丈高的浪花,发出如雷般的巨响。山脚下,许多石头被海浪冲刷成各种姿态,怪石嶙峋。这座山耸立在这里,也许有几万年了吧。山后是茂盛的树木,面对汹涌的大海,它们似乎秉承了山的精神,浪越大,风越狂,它们的生命力更旺盛。大海看起来无边无际,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那里是即将落下的红日,海水闪着红光,霓虹灯般的霞光,都伴着火烧云,像一匹汗血宝马,踏着发着红光的云,奔腾而来。

  秋风吹来,曹操震撼不已:太阳有普照大地,送来温暖的能力;月亮有寄托乡情,照亮人心的能力;浩瀚、看似无垠的星空,它们竟都听从海的指使,按时从海上升起!海,能纳百川,凭借的是它的广阔;我,为何不能凭借我博大的胸襟一统江山呢?

  在夹杂着浪声与秋风的夜晚里,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仍在他的心里翻滚着,他心想:或许,明天的征途,我会更努力吧!

  观沧海作文 7

  曹操走向东方,登上了碣石山。他的面前是碧波激荡的大海,身后是无数嶙峋的奇松怪石。脚下的碣石山如同一柄利剑直插在海滩上,远处便是蔚蓝如洗的天空。

  人们常说:“海天一色”,但大海却更深邃,更深沉。海天相接处有一座小岛,翠绿的身子横卧在那里,与天空的浅蓝和沧海的蔚蓝截然不同。几只海鸥在它的身边驰骋、滑翔,迎面吹来了一股凛冽的海风,在海面上激起了阵阵的波浪。一下又一下,撞击着海边的岩石,无数水花四散开来,空中弥漫着带有咸味的水汽。

  一代枭雄曹操的`情感此时和面前的大海产生了共鸣。

  这里是大海,是太阳出生的地方,谁又能想到火红的太阳竟生于这片苍茫的蔚蓝中,还有那条汇聚了满满星光的银河,似乎也是从这片蔚蓝里缓缓流出。

  多少年来,无数帝王将相、名臣雅士,都来瞻仰过这片大海,可是世事无常,他们都已成为历史的剪影,只有大海依旧在翻腾。

  观沧海作文 8

  公元220年,我,曹操,率领着百万大军去攻打东北方的大患乌桓。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终于凯旋归来。今天,我的大军路过碣石山,我决定带几个随从前去欣赏美景。

  我们登上碣石山,上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颗颗大树矗立在云雾间,像一个个巨人观望远方的边际。百花丛中,蝴蝶在花丛里飞舞,蜜蜂在花丛中嬉戏,一片生机勃勃。我吩咐随从拿来洒,准备一边欣赏一边喝酒。我眺望远方,只见沧海辽阔无比,一阵清风拂过背面,水面立刻泛起了一道道波纹。浪涛打击礁石,轰然作响;岛屿挺立中央,斗志昂扬。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想想以前,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过这里,居高临下,如今,我曹操也站在这里,想到中原地区已被*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胜利,我此时此刻万分激动!啊,这沧海宽阔无比,太阳、月亮都从这里升起,星星,亮光都从这里诞生!而现在,我也希望各路豪杰,英雄都来投奔我,住我一臂之力,好让我统一全国,实现梦想。

  我心情越来越激动,边带着酒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作文 9

  官渡之战,我大破袁绍大军,又继续挥师北上,征讨袁氏残余势力。公元207年,我终于大获全胜,统一了北方,我此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呀!

  在凯旋的途中,我经过了东临大海的碣石山。登山眺望,视野辽阔,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尽收眼底,我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真棒呀!"海面是那么宽广,水波在微微的海风中涌动,大海中,零星散布的几座高高耸立的岛屿。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岛上的树木密密层层,漫山遍野的野草也是长得枝繁叶茂,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正当我陶醉于其中时,一阵阵秋风袭来,刚刚还*静的海面瞬间涌起了巨浪。看着看着,仿佛我自己也要被卷进其中了,望着眼前如此壮阔的大海,我感觉太阳和月亮好像就在这苍茫的大海中升起落下天上的银河美丽璀璨,也像是身处在大海的怀抱之中。高高的日月,浩瀚的银河,在这雄奇的大海面前也变得渺小了。

  哈哈!我是多么幸运呀!这样的`美景再配上我这样美好的心情,真是难以用笔墨来描述了。

  观沧海作文 10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迈着轻盈地脚步再次来到人间。春气袭人,游意难耐。

  行至孤山寺,大多数人都要到贾亭一拜,诗人也不例外。站立高处,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贾亭就在西子湖畔,冰雪融化,湖水初涨,湖面刚与堤*;此刻,你抬头仰望,白云重重叠叠,已经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沿湖欣赏,不知从哪儿传来清脆的叫声,这是早来此地的莺鸟跳跃嬉戏,争相占取向阳的枝叶;春燕也已经热闹忙碌开了:啄春泥、衔绿枝,开始筑起了自己的家园。

  这时眼前繁多的`春花,更加吸引着诗人,多彩缤纷的颜色美得让人眼花缭;,远处还长着浅浅的青草,绿油油的,诗人看见一骑轻快的马匹从花丛来,地面浅浅的的青草,刚好可以把马蹄淹没。

  亭子的东面更加醉人了:妩媚的柳条似乎也别具生辉,镀上金光,光彩夺目,随风摇曳,点缀着白堤。

  于是,游罢归来,诗人挥笔写了下《钱塘湖春行》一诗。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阅读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1)

——观沧海教案通用10篇

  观沧海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观沧海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观沧海教案 3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 4

  学*目标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书:题目作者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伟大的领袖***都评价他的诗说:“曹操的文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

  三、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四、疏通课文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读

  3、听录音

  4、学生再读

  5、解决字词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

  ③澹澹:水面波动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五、诗歌品析

  诗歌内容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山岛竦峙

  实写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乐观情怀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卷宇内荡*诸侯惊天动地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六、整体把握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七、思考练*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分析: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诗词,加深对曹操的了解。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诗歌内容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山岛竦峙

  实写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乐观情怀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卷宇内荡*诸侯惊天动地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包含万千景象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观沧海教案 5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XX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XX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观沧海教案 6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教案 7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观沧海教案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沧海》。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是:

  1、朗读体会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使用: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于古诗教学,最恰当不过。)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问中得来的。朗读之后,只是提高了语感,达到初入文本,整体感知的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凭借积蓄知识,依据自身经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要品析探究。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如诗歌赏析的角度)、对话法(如引入部分)、练*巩固法等辅助教法完成教学。

  (二)说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老师的角色就是诱导,学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1、借助工具书预*。

  2、加强对文本的朗读(课前课后都要读)。

  3、要学会批注和笔记。

  4、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打算用一课时,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情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重在激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上课蓄势。先由网络消息导入(最*网络消息“曹操相貌复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风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复原,相貌英俊,惊叹英雄真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曹操”,老师顺势引入课文。

  (二)告知写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经历,写出特定的作品。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点,在欣赏中与作者对话,形成共鸣。

  (三)进入文本,整体把握。

  1、朗读。老师范读,集体读,个性朗读,师生评价(告知评价角度)。

  2、学生质疑,交流解决。这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讨论有价值的信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重难点的转入下一个环节完成。在总结学生质疑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了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达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课文,突破重点。

  再次朗读之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桌、邻桌之间)。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抓关键词,一点突破。)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抓思路,顺藤摸瓜)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验。(抓内容,体情感,层层渗透)

  4.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为突破难点铺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对话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笔调,昂扬的激情,描绘了浩瀚壮阔的大海,催人奋进。刘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决步骤: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赏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等多角度赏析,且做好笔记)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时间允许,让学生当堂背下这首诗。

  (六)学以致用。通过练*中考题——《观沧海》赏析题,让学生轻松完成,体会成功的喜悦。题目(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对理解课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说课完毕,谢谢!

  观沧海教案 9

  一、导入(3分钟)

  1、当冰山带着眩目的荣耀,渐渐融化,/你开阔的前额便从无边的浩淼中升起。/在这个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铁锚一样下沉,思考却升上浪巅,额际的皱纹,与海*线震颤,起伏。/我看见曾经雕塑过你风暴和巨浪的指纹,读海的语言,风的语言,水鸟的语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涩日夜洗涤,摇撼。/生命逐渐冷却,旋涡陡然转动,雄鹰守侯崖岸,/听,大海的呢喃!(音乐:海浪声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密语心田。

  3、今天我们一起学*曹操的《观沧海》。

  4、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读(11分钟)

  5、通读:

  ⑴ 读读诗题,读读诗。(齐读、自读)

  ⑵ 背背诗。(自背、查背、背给同桌听、查背3~4人、齐备)

  ⑶ 看看字怎样写。写诗。(黑板上8个竖线,7个人一人一句)(订正)

  ⑷ 吟诵。

  一起读,带着感情。(在背景音乐下朗读,3~5个人)

  说说读诗后的感受:印象,感觉,评价,体会,感悟都可以。(3~4个人)

  6、小结:叙事、写景、感慨。

  在作者的笔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摇曳不定,波浪滔天,苍苍茫茫,一片浑然。

  三、解疑(20分钟)

  7、学生们有不会或不懂的吗?(在前面作好标记)

  (重点解决的问题:生词。翻译。)

  8、连起来读,自己说说意思。(同桌互动)

  9、小结: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总结:作者宏观纵览,所见者大。海水、川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板书)

  视野宽阔、粗线勾勒。

  真可谓:巨眼睥睨万物,胸中自有天下。

  总结:“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

  “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这一切,都仿佛跃动迸发于浩淼无涯的沧海之中。不,是跃动迸发于作者广阔的胸怀之中。

  四、体悟(10分钟)

  10、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来谈谈感受、收获。比如:可以画简笔画、写解说词、翻译、说说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或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改写成散文、朗读、写一段评价的文字、给曹操写一封信、给渤海风光影片写文字脚本、表演、等等。(画──翻译──朗诵──信……等等)

  五、结论(1分钟)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高山也许是一种象征吧!

  真可谓:

  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板书)

  同学们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体的时间来观沧海的呢?(下课)

  观沧海教案 10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X/XX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X/XX/XX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X/XX/X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2)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合集10篇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1

  在落叶飘飘的秋天,我背上行囊向东进发,登上了高耸的碣石山,以观看大海的奇景。大海汹涌澎湃,不停的将海水拍打到岩石上,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响声,在大海的中央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山和岛,他们高耸挺立着,好像一个个巨人一般,周围长满了翠绿色的树冠和高耸的树,百花盛开,五彩缤纷。

  呼呼的'风呼啸而来,草木发出稀稀疏疏的声音,绿草和鲜花们随着风摇摆着,海上掀起巨浪,有几尺之高,巨浪,翻转着腾跃着,疯狂的呐喊着,仿佛要将着宇宙吞没。日月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入大海中,他们好像就出生在大海的怀里一样,这大海的广阔胸襟,难道不像我一样吗?

  银河中闪亮亮的群星,你从大海的怀抱中涌出!

  啊,真是有生庆幸,能看到这幅美丽的景象,让我的愿望在心中畅想,在天空中盘旋,在海水里游荡!让我们尽情的歌唱吧,唱出心中的情怀,他们在诉说着我的心声,我的心像大海一样,可以包容天地,心像海水一样激情澎湃!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2

  我刚战胜回师,一路向东行,经碣石山。登上碣石山顶,来观赏那茫茫大海。我站在山巅上,居高临海,视野宽广,把大海的壮丽尽收眼底,十分震撼。

  大海中的水,如此清澈、*阔;对岸山峦重叠,山岛是那样的突兀、耸立、连绵起伏,挺立在海边。现在虽然已经快到了草木摇落的时节,但小岛上的树木依然枝繁叶茂,百草丰美,诗意盎然,秋风袭来,吹动了*静海面,形成涛涛大浪,洪波巨澜,十分汹涌,我面朝大海,瑟瑟秋风吹在我脸上,极其凉爽。在这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连天,我感觉,日与月的交替运行,好像是从这海洋中升出的;银河中繁星灿烂,也仿佛是从这大海中产生的!

  啊!这大海,就像是我的缩影,宽广宏大,承载万物,好像全世界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能够上天入地、吞云吐月!

  能够用这首词曲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我真是三生有幸!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3

  我早已打下这边的江山,可是总觉得这一块地方还不够。于是,我带兵去打东边的大陆。决心统领东西大陆。

  我们向东走,一直走到了碣石山,听说曾经秦始皇来到过这座碣石山,还在山上刻下了《碣石门辞》。来到了碣石山的山顶后,看见了那苍苍茫茫的大海,海水清澈见底、宽敞浩荡。一些山和岛在海的旁边,似乎也在欣赏这片大海。树木和花草数不胜数,异常茂盛。秋风吹动树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涌着大大小小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行为,好像是从海里发出的;银河绚丽灿烂,好像也是从这片海里发出的。

  回头一看,这一望无际的土地,我不禁感叹道:“这就是朕打下的江山啊!”

  这太值得庆幸了!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4

  我正在碣石山上,望着山脚下,汹涌澎湃的江水忘记那高耸挺拔的山峰,在战场中有多少闲暇的时间来欣赏着美景呢?

  站在山上,望着下面的一片树林,现在正是草木摇落的季节,看着朝天之树,看见了青翠的草地,看到的海面涌起一阵阵香味的波浪,大海与天相接空气听到海浪不断击拍海岸的声音,那是多么的美好。

  站在高山上,看着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东升西落,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似乎想要向人们宣告着什么,充满了气势,不禁让人折服。

  望着这些,我不禁想:多么美丽的世界,这将是我未来所拥有的江山。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5

  建安12年,北上,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凯旋归来,登上碣石山,看到了大海。他看到大海中的海水翻滚而来,气势汹汹,好像在为他欢呼。在水中有一些小山和小岛,山岛上树木丛生,草木都很茂盛,郁郁葱葱,草木的品种也很丰富,明明是秋季,草木凋零枯萎的季节,而这里却犹如世外桃源,生机盎然。一阵秋风吹过,山岛上的树木花草都发出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好像连树木花草都在为他的凯旋归来而欢呼雀跃,在海中,海水更加的波涛汹涌了!他一下子感觉到,好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是为了沧海,而银河之灿烂也是由于沧海!曹操很庆幸,因为他能在海边表达他像统一天下的心志!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6

  我经过东行,来到了碣石山,登上了碣石山的山顶,从东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大海的壮观尽收眼底。那海水是多么的宽阔多么的浩荡,我首先看见了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那碣石山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耸立在海边的碣石山上树木丛生,虽然已经是秋天,但是各种草长都还是长得十分地茂盛,草木在秋风中摇荡着。萧瑟的秋风忽然吹起,使海上涌起了洪波巨澜,茫茫的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那壮观的景象使我震撼,这景象简直比太阳比月亮都还壮观!太阳与月亮的运行,就好像是出自这浩瀚的海洋。那璀璨的银河,也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使我感叹。

  我感觉真是幸运极了,我真的对大海的壮观十分感慨,所以让我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7

  今日,我东行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奇观。海*面上波澜壮阔,各种山和小岛都静静地在水中耸立,它们是在大海的衬托下,显得更有气势。

  草木被秋风吹地“沙沙”作响,大海也被秋风吹得卷起了一层又一层的巨浪。我站在山巅上,心也随着大海的波涛在激荡。就像我现在的心情一样,久久不能*静……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当中孕育而出的,星河也好像从大海当中孕育而出。而我,要拥有像大海一样阔达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伟大志向!

  谁说人年老不可有雄心壮志?既使我已五十三岁,但一样可以打胜仗;一样可以有雄心壮志;一样可以北征乌桓胜利班师,还百姓安宁!

  我真的很幸运,便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8

  今年,我起程北征,凯旋路上,看见远处有座高耸的大山,向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此山名碣石山。我于是登上了这座山,抬头便看见了那茫茫沧海,那大海真辽阔啊!好似能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容纳进去,那波光麟麟的海面折射着太阳的金色光辉,一闪一闪得,好似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仿佛一只沉睡着的巨龙,卧在海边。那树丛密不透风,好似我军帐边那坚不可摧的鹿角;那一棵棵挺拔的大树,宛如我那训练有素的“虎豹旗”,这是不是在宣示着我的成功?忽然,一阵风*地而起,再看沧海,风卷起一个又一个巨浪,咆哮着拍在岸边,仿佛那震天动地的战鼓声。那水波荡漾的沧海,好似那浩渺的银河,无时无刻在变化着,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归我所有。不一会儿,风停了

  一切都变回原样,只是这一片大好河山是该换个主人了……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9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碣石山高高耸立,登上山顶眺望: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在这浩淼的海面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海水水波荡漾,视线中出现了耸立的山岛,环视四周,秋风萧瑟,本该凋零的植物,却葱葱郁郁地生长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各种草木生机盎然,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一阵萧瑟刺骨的海风吹过,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洪波巨浪,汹涌起伏。风吹浪打,碣石山岿然不动。山高风急,树叶沙沙作响。大海浩荡磅礴,生机焕发,欣欣向荣,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银河、星辰也没有太多勇气与此匹敌,都显得渺小了。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璀璨的银河、日月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山,雄伟不失灵秀;海,壮阔不失厚重。碣石山上草木峥嵘、生机一片。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

  我陶醉其中,在这美轮美奂的情景中我只好用旋律来表达我的心情。

  改写观沧海作文300字 10

  曹操走向东方,登上了碣石山。他的面前是碧波激荡的大海,身后是无数嶙峋的奇松怪石。脚下的碣石山如同一柄利剑直插在海滩上,远处便是蔚蓝如洗的天空。

  人们常说:“海天一色”,但大海却更深邃,更深沉。海天相接处有一座小岛,翠绿的身子横卧在那里,与天空的浅蓝和沧海的蔚蓝截然不同。几只海鸥在它的身边驰骋、滑翔,迎面吹来了一股凛冽的海风,在海面上激起了阵阵的波浪。一下又一下,撞击着海边的岩石,无数水花四散开来,空中弥漫着带有咸味的水汽。

  一代枭雄曹操的情感此时和面前的大海产生了共鸣。

  这里是大海,是太阳出生的地方,谁又能想到火红的太阳竟生于这片苍茫的蔚蓝中,还有那条汇聚了满满星光的银河,似乎也是从这片蔚蓝里缓缓流出。

  多少年来,无数帝王将相、名臣雅士,都来瞻仰过这片大海,可是世事无常,他们都已成为历史的剪影,只有大海依旧在翻腾。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3)

——《观沧海》改编作文合集5篇

  《观沧海》改编作文 1

  这是建安207年的一天,我率领百万大军向北征讨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脚下是翻滚的巨浪,海水拍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震耳的响声。

  此时,我的心就像这巨浪翻滚的大海难以*静,我能不能实现统一大业呢?海中山岛高耸入云,直插云霄,虽然已经入秋,但是岛上的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这里的景色真美啊!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迎着萧瑟的秋风,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这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

  看啊!那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都好像是从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也好像是从浩渺的海水中涌出来的。啊!此时我的心中充满伟大的志向,我要尽力去实现!

  《观沧海》改编作文 2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的残余队伍。

  在返回的途中,他登上碣石山,眺望大海——

  此时的曹操,两鬓已冒出些许银丝,眼角的皱纹、犀利的眼神无不显示着曹操的威严。衣襟被风吹起,猎猎作响。

  站在这块秦皇、汉武也曾登上过的碣石上,曹操的内心就想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难以*息。“我终于成功了。”他心想。他看到海对岸的山岛耸立着,就像他那蒸蒸日上的帝国一般,又好像他那永无止境的对手一般,又像他那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一般。

  那高大的树木啊,那丰茂的绿草啊,绿的自然,绿的干净,绿的清新。我想,这时候的曹操内心必是百感交集的吧,他听着呼啸的秋风,又看着被风吹起的海浪,汹涌澎湃。这多么像他的一生啊!这秋风,又何尝不像他那一日不如一日的身体?那海浪,又何尝不像他那一生的壮举与雄心?

  曹操俯瞰着这一望无垠的大海。广阔无垠的大海啊!日月星辰从中而出,璀璨银河诞生自此。不知此时知命之年的曹操,是否从眼前的景象里感受到了些什么?这点,我们已无从知晓了。不过,我想,他一定感受到了大海的波涛,又壮大又渺小,壮大到好像可以吞噬万物,渺小到好像只是世界上的冰山一角罢了。这不就像自己吗?!强大到可以统一北方,而又渺小到在大海面前可以被忽视一样!大海,如同一面明镜,照射万物,反映百态。

  他看着太阳渐渐落下,最后只剩一轮残阳,血红血红的,就像他的一生——从小小的官吏,明升暗降,明争暗斗。最后,成功的是曹操,被后世所铭记的是曹操,被历代君王所称颂的是曹操!这血红的颜色啊,像他一路上跌跌撞撞受的伤流的血,像他带兵打仗时一次次地出生入死。

  他高歌着,这早已可刻他心中的诗句。这是属于曹操的雄心壮志,这是属于曹操心潮澎湃,这也是曹操的万丈豪情!

  《观沧海》改编作文 3

  “建安十年,袁绍二子显奕与显甫逃至乌桓,其兄长显思因兄弟内乱,无心防备,被丞相斩首示众。袁绍二子与乌桓勾结,频犯北境,建安十一年,犯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成心腹大患。建安十二年,丞相率军北伐,出卢龙,破乌桓,占柳城,班师回朝,得胜归来,路遇碣石山……”

  我合上竹简,轻轻地把笔放下,站起身来,满脑袋想的还是那天丞相登碣石山的壮志,甚是威武。

  那日阳光明媚,丞相班师回朝之际,路遇碣石山,当年秦皇汉武都曾登上此山,以观天下。丞相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带领部下一步步地登山前行,到了顶峰,好一派浩浩荡荡的景象。远处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处的海面上耸立着一座小岛,崖壁陡峭,甚是险要,看似*静的海面,其实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拍打在崖壁上,击出一片片白色的浪花,农历九月本已是深秋,但岛上还是绿树阴浓,百草丰茂,并无秋天百草飘摇,秋风萧瑟的意境。

  丞相站立崖头,秋风卷起他的猩红色斗篷,像一团火焰在跳动。他不时抬手指点着远方,与部下交谈。忽然转身叹曰:“尔等看这沧海,仿佛容纳了天下万物,实属不易,日、月、星汉在沧海之中也显得微不足道,若把天下之臣民交付于我,我必像这沧海,包容天下才子,重塑古之辉煌。”我所惊叹丞相的雄心壮志,于是上前一步,问曰:“丞相观沧海之美景,可问,有诗文乎?”丞相听后沉思,曰:“有,拿纸笔来”我等急奉上纸笔,丞相一甩袖,写下了千古奇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改编作文 4

  建安12年,北上,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凯旋归来,登上碣石山,看到了大海。他看到大海中的海水翻滚而来,气势汹汹,好像在为他欢呼。在水中有一些小山和小岛,山岛上树木丛生,草木都很茂盛,郁郁葱葱,草木的品种也很丰富,明明是秋季,草木凋零枯萎的季节,而这里却犹如世外桃源,生机盎然。一阵秋风吹过,山岛上的树木花草都发出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好像连树木花草都在为他的凯旋归来而欢呼雀跃,在海中,海水更加的波涛汹涌了!他一下子感觉到,好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是为了沧海,而银河之灿烂也是由于沧海!曹操很庆幸,因为他能在海边表达他像统一天下的心志!

  《观沧海》改编作文 5

  在建安十二年,我率领几十万大军,一下子除去了我大魏王超市的心腹大患——乌桓。统一了北方后,我班师回朝。途中,在东方的一个滨海小镇里,我看到了雄伟壮观的碣石。

  于是,我叫了几个随从,登上了碣石山,以便观赏沧海。只要见海面上水势汹涌,水面上,一座座岛屿拔地而起。在山上,路边的灌木丛生,各种野花、野草生长的十分丰茂。一阵刺骨的秋风吹来,水花冲天而起,一个大浪撞在了一块大礁石上,但是旁边的狼还是在滚滚前进着。统一天下也是如此,在过程中,有些人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价值来消灭敌人,但我绝不当一个奸臣。此刻,我觉得热血沸腾,胸口在不停的起伏着。虽然我清楚帮刘邦打天下后韩信的下场,可我活着的时候要当豪杰,死了也要当人人称赞的鬼雄!现在我觉得天上的星星、月亮河太阳都是出自那广阔的'大海里的,大海就是我的胸怀!我是多么想让天下所有的人才都来帮我打败那愚蠢的孙权和老谋深算的诸葛亮呀!但也不能得意忘形,该歌咏魏国那英勇的战士们!

  我诗兴大发。于是,提笔写下《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瑟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写完这首诗后,心里更是觉得兴奋不已。于是命令快马加鞭,给皇帝去报喜。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4)

——《观沧海》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1、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一、首先,说教材

  《观沧海》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写的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学*本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进入初中,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古代诗歌教学任务和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读准字音、节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

  我的教学重点:学*虚实结合的手法。

  我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说教学过程

  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体验,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以歌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时配以激情洋溢的谈话,渲染气氛,引入本课课题《观沧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

  环节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畅谈对诗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多作。

  接着,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反馈,针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相机指导,比如“竦峙”的读音。

  最后,通过齐读,跟着名家录音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准确读通顺课文,读出诗文美感。明确诗歌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做好铺垫。

  环节三:赏析诗句,有情教学。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5)

——《观沧海》读后感3篇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继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是一首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作者用雄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01年秋风刚起,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碣石的金山嘴上(有的考证说碣石在此,其实错也!真正应在鸽子窝的鹰角石旁的西崖顶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

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更是慑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

然,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

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微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叹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人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逢的沧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岛屿,想到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是何等激奋!这是诗人眼前的岛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掠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英雄本色;波涛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于是诗人叹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6)

——《观沧海》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在*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四、诗文赏析:

  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

  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景)

  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

  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

  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

  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

  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

  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

  七、对联结尾:

  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胸藏日月

  横批:观沧海

  八、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

  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在*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四、诗文赏析:

  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

  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景)

  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

  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

  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

  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

  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

  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

  七、对联结尾:

  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胸藏日月

  横批:观沧海

  八、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

  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二、新授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7)

——《观沧海》续写改写作文优选【10】份

  我正在碣石山上,望着山脚下,汹涌澎湃的江水忘记那高耸挺拔的山峰,在战场中有多少闲暇的时间来欣赏着美景呢?

  站在山上,望着下面的一片树林,现在正是草木摇落的季节,看着朝天之树,看见了青翠的草地,看到的海面涌起一阵阵香味的波浪,大海与天相接空气听到海浪不断击拍海岸的声音,那是多么的美好。

  站在高山上,看着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东升西落,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似乎想要向人们宣告着什么,充满了气势,不禁让人折服。

  望着这些,我不禁想:多么美丽的世界,这将是我未来所拥有的江山。

  我刚战胜回师,一路向东行,经碣石山。登上碣石山顶,来观赏那茫茫大海。我站在山巅上,居高临海,视野宽广,把大海的壮丽尽收眼底,十分震撼。

  大海中的水,如此清澈、*阔;对岸山峦重叠,山岛是那样的突兀、耸立、连绵起伏,挺立在海边。现在虽然已经快到了草木摇落的时节,但小岛上的树木依然枝繁叶茂,百草丰美,诗意盎然,秋风袭来,吹动了*静海面,形成涛涛大浪,洪波巨澜,十分汹涌,我面朝大海,瑟瑟秋风吹在我脸上,极其凉爽。在这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连天,我感觉,日与月的交替运行,好像是从这海洋中升出的;银河中繁星灿烂,也仿佛是从这大海中产生的!

  啊!这大海,就像是我的缩影,宽广宏大,承载万物,好像全世界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能够上天入地、吞云吐月!

  能够用这首词曲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我真是三生有幸!

  官渡之战,我大破袁绍大军,又继续挥师北上,征讨袁氏残余势力。公元207年,我终于大获全胜,统一了北方,我此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呀!

  在凯旋的途中,我经过了东临大海的碣石山。登山眺望,视野辽阔,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尽收眼底,我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真棒呀!"海面是那么宽广,水波在微微的海风中涌动,大海中,零星散布的几座高高耸立的岛屿。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岛上的树木密密层层,漫山遍野的野草也是长得枝繁叶茂,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正当我陶醉于其中时,一阵阵秋风袭来,刚刚还*静的海面瞬间涌起了巨浪。看着看着,仿佛我自己也要被卷进其中了,望着眼前如此壮阔的大海,我感觉太阳和月亮好像就在这苍茫的大海中升起落下天上的银河美丽璀璨,也像是身处在大海的怀抱之中。高高的日月,浩瀚的银河,在这雄奇的大海面前也变得渺小了。

  哈哈!我是多么幸运呀!这样的美景再配上我这样美好的心情,真是难以用笔墨来描述了。

  曹操走向东方,登上了碣石山。他的面前是碧波激荡的大海,身后是无数嶙峋的奇松怪石。脚下的碣石山如同一柄利剑直插在海滩上,远处便是蔚蓝如洗的天空。

  人们常说:“海天一色”,但大海却更深邃,更深沉。海天相接处有一座小岛,翠绿的身子横卧在那里,与天空的浅蓝和沧海的蔚蓝截然不同。几只海鸥在它的身边驰骋、滑翔,迎面吹来了一股凛冽的海风,在海面上激起了阵阵的波浪。一下又一下,撞击着海边的岩石,无数水花四散开来,空中弥漫着带有咸味的水汽。

  一代枭雄曹操的情感此时和面前的大海产生了共鸣。

  这里是大海,是太阳出生的地方,谁又能想到火红的太阳竟生于这片苍茫的蔚蓝中,还有那条汇聚了满满星光的银河,似乎也是从这片蔚蓝里缓缓流出。

  多少年来,无数帝王将相、名臣雅士,都来瞻仰过这片大海,可是世事无常,他们都已成为历史的剪影,只有大海依旧在翻腾。

  在公元207年的秋天。我刚刚解决了北方的大患乌桓,心情大好之际,策马来到了碣石山的山脚下。

  道路很窄,我便下马步行。秋天的碣石山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凉爽的秋风的吹拂下,我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安静的林子显得有点孤独,越是往里走,林子就越深,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正“哗哗“地流淌着,水的波纹是从不重复的图案,配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显得越好听。来到山顶,面临浩瀚无垠的大海,那汹涌的波涛,令我与大海一样心潮澎湃,海上的那几座孤岛,在波浪的敲几下,高高耸立着,大有英雄不服输的气概。这是多么辽阔,震撼人心的景象啊!

  如今,我与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在同样的地方,居高临下,望着远处的水天一色之境,想到中原已成为我的天下,北方也已经大有一统之势,即将实现的理想,心情又是何等的兴奋那!我注视着海上的岛屿,上面草木丛生,一片绿色,好像生在海上的玉石,一副生气盎然的画。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山上的百草随风摇摆,虽有悲秋之感,但疾风劲草,方能显现本丞相的英雄本色!

  大还是那么的辽阔,它是日月之始,也是星宿之家。每天,太阳、月亮都从海中升起,连星星也将大海当作家。我的心就要想着大海,吸引天下的英雄豪杰让他们诚服于我。人人都叫我奸臣,又有谁知道我的心胸是如何的宽广呀!

  望着浩瀚的大海,我咏起了《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瑟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位白发苍苍却身披战甲的老人,背后是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抢眼的“魏”字旗迎风招展。隐隐听到有海浪扑击岸边的声音,老人决定去赏一赏。

  朝太阳升起的地方眺望,有一座小山,唤作“碣石山”,那山边正好对着海岸。那老人,也就是曹操,思量着登山观景。曹操吩咐军队等在山下,自己向东登上了碣石山,观赏着大海壮景。一路上,有橙黄相间的落叶时不时舞蹈于空中,时不时匍匐于地上,归巢的鸟儿唱着,飞着,与渐渐清晰地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应和着,汇成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大海之景,妙不可言。放眼望去,海面上全是波浪,如无数把尺子把带波浪线的一边合拢起来,又如无边无际的高低不等的蓝色大树。浪中,几个孤零零的小岛无助地承受着秋风掀起的浪花的侵袭;岛上有山,不过是光秃秃的山,山们确实躲过了海涛的攻击。山岛就这么耸立在海中,也不知坚守了多少岁月。海浪在动,山岛却沉默着。

  同样沉默着的还有山岛上各形各色的植物。柏树、榕树、铁树,密密地连成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秋风的吹拂下,它们左摇右摆,不一会儿又恢复*静;各式各样的草盖满了山坡,杂样的,黄色的,翠绿的,给山的脚上穿上了一双绿黄相间的鞋,似线团,似棉被,还长呀长的。

  几阵巨大的秋风冲了过来。如几周前魏军冲向乌恒以及袁绍残余势力时,那雷霆万钧的气势。秋风掀起巨大的波浪,似乎要把海翻个底朝天。秋风的萧瑟加上大浪撞向岩石后水雾飞浓,曹操不禁打了个寒颤,

  老人陷入了沉思。早晨,太阳从这壮阔的海中升起,夜晚时分又回到了这海里;皎洁的蝉娟与太阳轮换,夜晚升起,早上回“家”。那点缀夜空的星辰也在大海中孕育,一到晚上便脱离大海“母亲”的怀抱,展现灿烂,早上又同月亮下海去了。

  “来人。”曹操大喝。

  “在。”

  “给我取笔墨纸砚,我欲赋诗一首!”

  “是。”

  于是,曹操诗意大发,大笔一挥写下《观沧海》,全诗透露着他渴望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正如曹操自己所写的《龟虽寿》中的千古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一年秋天,我带兵出征。我刚带领军队打赢了乌桓之战,现在正骑马走在队伍的中间,后面是我的军队。

  出征路上我们翻过山,渡过河,一路向东走着,部下告诉我,昌黎的东边有一座大山,叫碣山石,它的**与江水相*,山势险峻。于是我打算上山看看。走到碣石山脚下,抬头一望,眼前呈现出高大雄伟的大山,非常壮观。

  行了一天一夜的路,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一路上花开的遍地都是,空气中弥漫着花香,鸟儿在枝头唱歌。这碣石山上的一切,都使我心旷神怡,忘记了所有的忧愁和顾虑。

  天还蒙蒙亮,太阳还没有升起,我们的军队坐在山顶上观赏美丽景色。

  瞧!那大海,深青色的海水波澜起伏,巨浪拍打岸边的礁石,就像猛虎在咆哮。顿时水花四溅,又落到礁石上,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珍珠,最后回到了大海中。

  海中的小岛长满花草,郁郁葱葱。再回头看看岛上的树木,虽然是秋季,但树叶子仍绿得发亮,小草青翠欲滴,非常茂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野菊、桂花、牵牛花,还有些不知道名字的野花,点缀着碣石山,充满了生机。

  就在我们欣赏花的时候,一阵秋风吹来,使得树木上的叶子沙沙作响,花儿也在这秋风中跳舞。原本*静的海面又变得大浪汹涌而起。

  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秋风把树上的果子吹了下来,我们正愁吃什么?那果子又大又圆,红彤彤的,一看就是熟透的,甜中带着一点酸味,软软的,美味极了!

  天黑了,太阳落山时,我们坐在顶峰看日落。太阳仿佛降到了大海之中,月亮升起来时,仿佛是从海中出来的。这不禁让我想像到,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的。银行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海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高兴,可以用一首《观沧海》的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建安207年的一天,我率领百万大军向北征讨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脚下是翻滚的巨浪,海水拍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震耳的响声。

  此时,我的心就像这巨浪翻滚的大海难以*静,我能不能实现统一大业呢?海中山岛高耸入云,直插云霄,虽然已经入秋,但是岛上的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这里的景色真美啊!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迎着萧瑟的秋风,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这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

  看啊!那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都好像是从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也好像是从浩渺的海水中涌出来的。啊!此时我的心中充满伟大的志向,我要尽力去实现!

  今日,我东行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奇观。海*面上波澜壮阔,各种山和小岛都静静地在水中耸立,它们是在大海的衬托下,显得更有气势。

  草木被秋风吹地“沙沙”作响,大海也被秋风吹得卷起了一层又一层的巨浪。我站在山巅上,心也随着大海的波涛在激荡。就像我现在的心情一样,久久不能*静……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当中孕育而出的,星河也好像从大海当中孕育而出。而我,要拥有像大海一样阔达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伟大志向!

  谁说人年老不可有雄心壮志?既使我已五十三岁,但一样可以打胜仗;一样可以有雄心壮志;一样可以北征乌桓胜利班师,还百姓安宁!

  我真的很幸运,便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观沧海作文合集10篇(扩展8)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5篇

  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原文:

  观沧海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东进发去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了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且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的巅峰,心中的波涛像海浪在起伏。周围都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了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