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

首页 / 作文 / |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 1

  那些逸四海的猛志已然在岁月的洗涤中,一点点如同褪色的青衣,模糊不清了。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倦怠。

  隐约记得那个幼小不经世的自己盼望着像自己的父辈们一样满腹诗书,胸怀天下,那才是一个男子汉肩负的使命,我多么努力地朝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因为我总是坚信着,即使有过犹豫还是坚信着:只要跋涉过河,对岸就会是我所憧憬已久的。可是,当我信心满满;来到江州刺史王凝之门下,人们不问名字只问姓氏,若是个大户姓氏,人家是满脸媚笑,若是个庶族,别人自是一问即过。我深感屈辱,好歹我的曾祖父也是开国元勋,这些人怎能如此待我。不日自解归。

  我知道自己的心里那股火焰是不会就此而熄的,路途劳顿到了荆州,诚心投到桓玄门下,终于可以为苍生做些事了,谁知那桓玄奸贼想的竟是夺这江山,我怎能为他这小人卖命。枉我道察不明,遥遥至西荆。谁想他竟真得逞,我唯一能做的只有将愤怒撒在这锄头和土地上。我恨自己如此无能,所以随从刘裕,他的性格才干我自然是佩服之至的。谁知他为剪除异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反而把桓玄的心腹任为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要职。

  我终于明白,只要落入了世俗的笼子里,是永远都不会有我想要的正义,落入了世俗笼子里的人也不再是人了,是比禽兽还不如的禽兽。在那个世界里,我永远都不能做我自己。我的心已厌倦了,再没有力气像年轻时候那样战斗了,我深知,心里滔天的火焰已被世俗这泥浆抹得一滴不剩了。我只想找个地方,没有人的地方,以地作*,以天为被。待明朝醒来,乐琴书以消忧,从此天地间逍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 2

  一架木琴,一壶浊酒,一支毛笔,一方砚台,一块农田。

  ——题记

  明月高悬如明镜高挂,照亮意愿高飞无违。

  独自徘徊在林间小路上,杂草丛生,但却无法杂乱我的心境。早上,半露晨曦时,便出门打理,到了现在,才扛锄而归。

  我并不觉得累,尽管每日上山种豆却种出了杂草丛生,尽管每天天刚亮就要上山劳作。因为这样总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看天空,澄澈,明亮。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狭窄的道路上,杂草疯长,笑盈盈的月光下,人归抗锄。这却也不非是一幅绮丽的田园风光图。晚露映着月光,晶莹剔透,调皮而多情的跳到了我的衣服上,像是对劳作了一天的我的温柔的抚慰。我想,衣服打湿了又算什么,只要自己的意愿不违背就好了。

  官场如后宫,勾心斗角;田园般的生活,自得其乐。我爱田园。爱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象,爱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爱她“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宁静与寂然。

  独守一架木琴,饱,优雅情调;独饮一壶浊酒,抒,思绪万千;独勾一支毛笔,画,田中美景;独磨一方砚台,写,诗篇无数。

  看那窗外高升的太阳,承载希望,听那清脆的鸟鸣,唱,悲寥无双。远望,月之明,山之空,田之静,愿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不愿在阴险的官场上频频折腰。不是逃避,却又不得不承认是逃避,我只愿像菊花一样,做一个隐士,每日上山劳作,带月而归,自给自足,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就够了。

  我思绪万千,拿出一支毛笔,蘸上一方砚台在一张白纸上独自勾画我的思绪遇闲情。

  ——完——

  愿之纯净,愿之无违,惟愿,愿之愿,如火鸟般高飞。

  ——后记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 3

  南山间,几片云飘飘然然,悠悠地漫游着。南山下,有一块地,荒凉无垠,杂草丛生,隐约可见几株豆苗藏匿其中,身姿纤弱,还没不过那丛杂草。南山边,只见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人惬意地酣睡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手里还提溜着一壶自酿的菊花酒,一柄蒲扇掉落在了地上,砸吧砸吧嘴,一夜好眠!

  天未亮,东君还沉在云里,举目远望一片苍茫,淡淡的月晕斜挂天际,山上头的启明星却是那般耀眼夺目。忽地,一阵风拨开云层,一道柔光划破夜幕,温暖遍洒向人间,仿若给无边的大地镀了层淡金,尽显柔和。远远就瞧见一位身穿青袍的男子扛着锄头,迎着朝霞,哼着小调悠悠然来到南山脚下。目及所处,杂草丛生,他好笑地摇摇头,随手拿起锄头就往地里走去,汗水打湿了衣襟,却丝毫不影响他大好的心情——过几天豆苗一定长势会好起来。

  不知不觉,烈日高照,汗流夹背,他放下锄头,轻拭额间的汗水。直径走去树荫底,长袖一拂,单腿一搭,便坐在一块卧在土里的经年不动的老石上,勾壶酒,大口大口喝了起来,“啊……畅快!”微微皱起的细纹舒展了开来,他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碍人的长发被一阵风撩起,何人能想到这是一老头。

  酒饱后,他再次拿起锄头,继续耕作。

  不知过了多久,月已升。月光洒落轻抚青袍,披星戴月。走在杂草遍布的狭窄小道上,夜露飘落在杂草丛中,颗颗清澈透明,微醉酡红的脸上依旧挂着一抹迷之浅笑,他的豆苗……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衣衫被沾湿也浑然不觉。抬头望着清朗明月,他不禁喃喃自语:“但使愿无违啊。”

  酒醉酣睡几日后,他担着菊花酒又摇摇晃晃地来到自己南山下的那方菜地,打眼一瞅:“怎么就草盛豆苗稀了呢……”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 4

  许多人渴望过*静、简单的生活,却又舍不得利与欲并尽全力去追逐,他们一生忙忙碌碌,心——却是漂浮的。

  晋安帝义熙元年,八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因不愿穿着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便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辞官隐居了,从此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隐居后的陶渊明准备在南山脚下种豆,陶渊明每天早出晚归,可是结果还是不那么令人满意,草长得茂盛,而豆苗却很是稀疏。

  早晨,陶渊明起来到田里清理杂草。晚上的时候,碧蓝的天幕上,过这一轮浅浅的明月,疏星点点。远处南山巍峨,树影参差,陶渊明肩扛沾泥的锄头,走在回家的山路上,路边杂草丛生,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在鸣叫,陶渊明轻拭脸颊上的汗水,举首望月,那月亮仿佛在望着陶渊明笑呢!

  回家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走到一半,不知是什么东西缠绕住我的脚,好似不让我离开。回头看,原来是一根树藤缠住了我的脚,我轻轻地将锄头放下,那杂草好似开始大量地生长,一口吞没了我的锄头。咦?这是幻觉吗?擦了擦眼睛,抬头看,一颗颗珍珠似的露水正滚落在叶尖,“啪”“啪”“啪”的几声,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时间好似在瞬间停止了流动,那露水化成了一双手,好似在挽留,在挽留我不要离开,我也慢慢的沉寂在了这片梦境。

  突然,一声鸣叫打破了寂静,而我不再挽留,杂草和露水再也阻挡不住我急切回家的心情。衣裳沾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陶渊明是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他亲自到田野耕作,日子虽然清苦,心却坦然、自得。陶渊明是我们认识到了一颗高洁不流俗的心。学陶渊明,并不是学他归隐田园,而是学他的那份淡然、朴素、真诚,让我们在这繁华的世间不至于迷失方向。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 5

  在感到疲惫或者厌倦的时候,我总是能想出办法来进行自我解脱,找一个没有人的角落,泡一杯淡淡的茶,读上一两首意境幽远的古诗,让心绪在茶香和书页里渐渐地沉淀。

  这也许算得上是一种精神疗法,是用外物来转移内在的注意。但它的效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首先茶水一定要清香幽淡,至于选择的诗,更必须是宁静怡然的那种。“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固然大悖其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慷慨激昂也没有什么助益,还是回头去找陶渊明先生吧,“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淡泊中透出家园般的温馨,我闭上眼睛,在袅袅升腾的茶香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静而不知愁的岁月。

  陶渊明本人就是田园的儿子,他在俗世红尘中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经历了宦海浮沉的磨难之后,他疲惫了,厌倦了,迫不及待地回归到田园那自由自在的天地中去,“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那个远离纷扰的世界,才是他真正的来源和归宿。他的归隐田园,是出自一种本能的恋慕,没有任何的矫情,没有任何的无奈,只是一个流浪的游子回到自己的家园。

  他在田园中完全地沉醉于真心的快乐,摆脱了一切的拘束,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地令人艳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为生活忙忙碌碌,总要说一些不愿说的话,做一些无可奈何的事,天长日久,任谁都会产生疲惫和厌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幸福去找到那个长久的解脱。真正的幸福就来自心中的桃花源,在尘嚣扰攘中不断跋涉的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追寻。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阅读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1)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汇总10篇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1

  那天早早起床,在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也很稀疏。清晨,月亮仍嵌在天空中,我便起来除草。哎,星月朦胧,夕阳已去,我扛着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风从我身边走过,把我的心头吹的暖暖的,它可能是想从我身边无声无迹的走过,可却留下了一丝丝的足迹,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连一朵花的.踪影都没有,路边的露水,染湿了我用粗麻做成的衣服,但又何妨?只愿能安适地度过余生,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不与污史狼狈为奸,祸害百姓,此生足矣。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2

  南山间,几片云飘飘然然,悠悠地漫游着。南山下,有一块地,荒凉无垠,杂草丛生,隐约可见几株豆苗藏匿其中,身姿纤弱,还没不过那丛杂草。南山边,只见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人惬意地酣睡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手里还提溜着一壶自酿的菊花酒,一柄蒲扇掉落在了地上,砸吧砸吧嘴,一夜好眠!

  天未亮,东君还沉在云里,举目远望一片苍茫,淡淡的月晕斜挂天际,山上头的启明星却是那般耀眼夺目。忽地,一阵风拨开云层,一道柔光划破夜幕,温暖遍洒向人间,仿若给无边的大地镀了层淡金,尽显柔和。远远就瞧见一位身穿青袍的男子扛着锄头,迎着朝霞,哼着小调悠悠然来到南山脚下。目及所处,杂草丛生,他好笑地摇摇头,随手拿起锄头就往地里走去,汗水打湿了衣襟,却丝毫不影响他大好的心情——过几天豆苗一定长势会好起来。

  不知不觉,烈日高照,汗流夹背,他放下锄头,轻拭额间的汗水。直径走去树荫底,长袖一拂,单腿一搭,便坐在一块卧在土里的经年不动的老石上,勾壶酒,大口大口喝了起来,“啊……畅快!”微微皱起的细纹舒展了开来,他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碍人的长发被一阵风撩起,何人能想到这是一老头。

  酒饱后,他再次拿起锄头,继续耕作。

  不知过了多久,月已升。月光洒落轻抚青袍,披星戴月。走在杂草遍布的狭窄小道上,夜露飘落在杂草丛中,颗颗清澈透明,微醉酡红的脸上依旧挂着一抹迷之浅笑,他的豆苗……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衣衫被沾湿也浑然不觉。抬头望着清朗明月,他不禁喃喃自语:“但使愿无违啊。”

  酒醉酣睡几日后,他担着菊花酒又摇摇晃晃地来到自己南山下的那方菜地,打眼一瞅:“怎么就草盛豆苗稀了呢……”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3

  白的,黄的,热烈的、翻滚的、高亢的芬。

  是姐姐第一次引我到竹园深处见了你。随后我就独自去偷偷和你约会。

  你的密密的细黄的藤缠绕攀附在一棵老竹上,老竹倾着身体用力将你拉起来,你则用枝枝穗穗金的花、银的花将老竹装扮。

  触挨那细长细长的苞,我想到那是白雪公主一只只金的银的长靴;抚摸那绽开的蕾,我觉得我窥见公主在靴筒里藏着的丝丝绢绢。

  学着姐姐的样子,我将从你身上摘来的金鞋鞋银鞋鞋在老爷儿下晒干,三五根一份,夹在我的语文书里,再把书放在枕边嗅着。甚至,我憋红了脸蛋鼓起勇气想象,将你缀在发间又会是个什么样呢?

  在你面前,一个男孩子迷失了性别。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4

  早晨,天刚亮不久。一个农民伯伯。戴上了一个斗笠,穿着一件破背心,一条千疮百孔的裤子和一双草鞋,扛着一把锄、还不忘挂上壶酒就出门锄草了。

  他哼着小曲,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是谁有如此的雅致呢!哦,原来是世外高人陶渊明啊!

  山间草木丛生,小路显得格处狭窄,早晨的.露珠在草上,衣服都给沾湿了。走了一段时间,他又开始咏起了诗句,此时,小鸟也十分给尽劲,叽叽喳喳的像是给陶渊明配乐,青蛙听到了也参与了进来,呱呱……像是在敲鼓。陶渊明十分欣喜,于是大喝了儿口酒。

  走了大约半个时辰就到田里了。田里杂草繁多,秧苗显得特别稀少,但是陶渊明却一点也不愁。反而他却享受这份悠闲的劳作。说干就干,他拿起锄头,一排一排地锄了起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陶渊明坐在地里休息,他把衣明脱下丢在一旁,自己拿起了酒葫芦,喝起酒。在边喝酒边呤诗,头上看裂日,坐地里别有一番风味。

  休息过后,他接着干了起来。突然他在不远处看到一只野兔,于是他像只小猫静悄悄来到野兔旁,看准了时机像老虎般猛扑过去将野兔抓住了。他非常高兴,心里想,这回又有美味的兔肉吃啦。

  天色暗了下来,陶渊明肩上搭着衣服,扛着锄头回家了,他把兔子挂在锄头上。摇摇摆摆地走回家。此时,月亮也出来了。陶渊明兴致大发,又喝起酒,在月色的泼洒下,他十足一个“济公”像是仙人下凡。皓月当空,陶渊明回到了家中。

  这种生活就是陶渊明所享受的田园生活啊!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5

  在尘网中打滚,、挣扎已经三十年了,早已对俗世感到厌倦。为了不迷失本性,我决定归园田居。也许,有人会说我傻,好好一个官不做却去耕地,受日晒雨淋的罪;也许,有人会为我感到惋惜,壮志未酬,却躬耕于田野之际;也许……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我呢?本来不属于官场的人,又有什么好强求的呢?!不如守住自己的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笼里的鸟时刻怀想着昨日的树林,池中的鱼不断思念着从前的深潭。那悠长而浓郁的乡愁啊,引领着我轻快的脚步,开荒,种田,拿起锄头,带着泥土香味的朴素,还有那纯朴的思想写满了山林的叶儿。村里的,草屋,背朝蓝天,面对大地,浸润在湿漉漉的雾里,流动的空气诉说着它的衷肠。柳树与榆树依偎在房后,守护着这村里的宁静。桃、李也不寂寞,带着秋的喜悦,收获。

  不觉夕阳徐徐西下,眺望乡村已显得模糊,一缕缕的炊烟弥漫在乡村的上空,被夕阳余晖映成了金黄色;在地里工作了一整天的农民,正扛着锄头,哼着歌儿回家去。夜幕降临,乡间亮起了星星灯火。不知谁家的狗在巷中吠,夜更静了;不知谁家的鸡在树梢头叫,天已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6

  反复折返于仕途与田耕中已十余载。少年的热血,壮年的抱负,如今已烟消云散。何谓胸怀大志?何谓远大理想?不过是为饥所驱,不过是贪图饱腹!十余年的光阴,竟是同一群尔虞我诈之人在泥浊中纠缠!

  忆风华正茂之时,不知多少次出仕无名小官,名既无,又何来权?没有名利不足惜,但报国无门,屡次被奸人排挤却又如何装作不懂?那期间,也曾想过挥袖一走了之。却终归对自己抱有一丝奢望,对百姓抱有万千怜悯,周折几番却又重返仕途路。

  那年吾母辞世,归家安居三年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闻不问世间事,我竟感到了内心无比的宁静。守孝期满,吾也已四十有余,想到仍是一事无成,拼搏多年来,也依然一无所获。再想想天下苍生水深火热,咬咬牙,决心再同命运搏一把,放下内心宁静,再进“泥潭”。

  谁曾想,果然又是一场妄想罢了。吾苦之,拼之还是被小人挤下。那岁月看山川,总能勾起隐居的思绪。算了,我累了,也厌了。朝廷,这个污池,留下你们去浸染吧。挥袖退官场,追吾所需。

  今朝,归于田园间,有何不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劳苦之,脏乱之,有何惧哉?食自种之粮,过自给之日,唱自乐之歌!

  再也无心操劳凡俗之事,南山下的豆苗还等我去打理呢!若要说还有什么牵挂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7

  在那片美丽开阔的南山坡边上,生长着一片苍翠的树林,从山坡上到树林脚边流淌着一条清澈可见底小溪,而我耕作地一小块豆地就安安静静地*躺在那个幽静的大自然中。

  *常管理豆地没有规律,豆地里因此长满各种杂菜,小豆苗被夺取了很多阳光和雨露,长得稀疏。今天天刚刚张开她惺忪的眼睛,我就起来了,喝了昨晚剩下的稀粥后,来到豆田里清除丛生的野草,一直到星月出现,才发现我已经劳作了一整天。让肚子饿了这么久,现在真的感觉到很饿了。我带着少有的身体上的疲劳,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通向小村的曲折小路被茂密的草木覆盖了,夜幕下来的很快,还带着一些美妙的薄纱——雾。下起的夜雾飘落在我的粗布上衣上已经有点时间了,用手轻轻摸了几下,感觉有点湿。

  我笑了笑,心里默念——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我心情舒畅,心上没有那么多官场上带来的压力跟迷惑,没有阻挡我归耕的意愿就可以了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8

  仲夏,城市的钢筋水泥在烈日的炙烤下透着钢铁厂火花四溅时锅炉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在爷爷把我接回老家住了几天。乡间小路散发出泥土特有的味道,让人感到清凉、踏实。

  清晨,太阳刚刚把万丈光芒投向大地,爷爷带我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只见眼前一畦畦的稻田,低垂的稻穗在柔和的风中随风摇摆;空中漂浮着沁人心脾的稻香,混合着四周的野花香,香气在空气里酝酿;奶奶的菜园里吊在枝桠的辣椒露出光滑的肚皮;攀附在竹竿的丝瓜披上了毛茸茸的外衣;河沟里的小鱼穿梭在嫩绿的水草丛中;小溪**的树林里鸟鸣声此起彼伏,好不活泼热闹……

  吃完早餐,我们来到自家的菜地,爷爷撸起袖子除草,只见他半蹲着腰,一只手扶住膝盖,一只手抓着杂草,轻轻往上一提,杂草被连根拔起,爷爷顺手把它丢进一个自制的竹筐里。我也跃跃欲试,谁知草儿却仿佛具有极大的吸附力,死死地扎根于泥土中,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拔起一株。这时一阵呼喊声从远方传来,我回头一看,果真是奶奶来了。只见奶奶带着草帽,身上穿了一件花格子衬衣,手里拿着灌溉用的喷雾器缓缓走来。在奶奶的浇灌下,菜苗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嫩绿,色泽鲜亮。忙活了好一会儿,爷爷和我拔完了杂草,奶奶也浇好了菜,我们一起坐在田埂上,互相攀谈着,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闲适而惬意。

  傍晚时分,鸟儿们纷纷往山丘的树林里归去,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挽起裤腿,走进清凉的河水中,洗去一身的泥泞,也洗去了一身的疲惫。不知不觉,火红的太阳渐渐西沉,消失在远方高大的山脊背面。天边出现了火烧云,周围的房顶上升腾起袅袅炊烟。工作了一天的村民们,扛着锨,挑着担,从乡野的小路走向各自的家中。

  我回到了河堤旁爷爷奶奶的家里,桌上早已摆满了用菜地里产的新鲜蔬菜做的丰盛的菜肴。敞开大门,闻着菜香味儿,听着潺潺的流水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夜深了,四周已是一片寂静,整个村庄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梦见自己头戴草帽,手握镰刀,我和大家在茫茫的金黄色的稻田里收割着稻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9

  薄雾缭山野,朝露待日曦。清晨的南山分外美丽、清幽。

  透过薄暮依稀可见一个破旧但不杂乱的小茅屋中走出一个青袍隐士。没有人作陪,只有与还在云雾中的朝露相依。

  他荷着锄,一手还攥着一本书,一只指头上还勾着一壶酒。长发和青袍一同在随着风在锄上乱舞,脚上的步伐零碎而轻盈,在狭窄并泥泞的小道上留下一串脚印。此时小道旁丛生的草木上的露水被青袍打到。他不紧不慢地向前走。在一块田地边停了下来。田中杂草众多,盖过了豆苗。到树下放下书与美酒后,他便挽起双袖,开始清理田中杂草。他抿着嘴唇,似乎带着一丝倔强。那么专注、认真。

  也许是累了吧,后来他时而清理杂草,时而向远处眺望。望着山中翠竹,看着朝日一点点跳出云端,他又笑了,是闲适,也有满足。后来,他干脆不干了,躺在了田中。他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他的青袍被泥土弄脏,反倒是喜欢上了泥土那淡淡的香气。看着太阳在云边嬉戏,听着小鸟清脆的叫声,不觉中,月已快上柳梢头,暮色照大地。

  该回去了。他告诉自己。扛起锄,攥起书,拎起酒壶,回家了。月色皎洁,他的脸被月色笼罩。青袍又不小心被沾湿,可他依旧高兴,并不为此惋惜。他觉得这样远离官场,可以不被名利所拖累,这是莫大的幸福。只要这样他就满足了。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10

  三角的脑袋180度旋转,粗壮带刺的前臂长在细长的脖颈前方,躯干比脖颈粗不了多少长不了多少,尾肚还能上翘……

  你是天生的卡通大师,你那别致的身材优雅的身段就是你也是世上最成功的作品。

  你太有趣了你。

  你单臂一挥一蜷,那一排带刺的铡刀“吱呀呀”啮合。嗬,吓得了她可吓不了我。我把我的肉肉的食指“喂”进你的凶器里。没有想象中剧烈的痛,倒是一种麻酥酥的美。

  “不要啊——快把砍刀放了去——”她一声尖叫,双手捂脸。

  哼,这就是男人的气度,我想。

  谢谢你的合作,去吧,砍刀。再玩下去,妹她就灵魂出窍啦。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2)

——归园田居改写作文优选【5】份

  归园田居改写作文 1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东晋的一个田园里。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青袍男子扛着锄头,走出了茅草屋,迎着朝阳,伴着晨雾,来到了地里面,开始清理野草。他似乎不擅长耕种,草长得老高老高,但是,豆苗好像很稀疏,如果不仔细看,也是看不到的。道路很狭窄,草有那么长,清晨的露珠打湿了他的衣服。

  这名男子真的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仔细一看,哟!还勾着一壶酒,啊!这不是陶渊明吗?

  我走过去,看着他除草,他似乎也看见了我,对我淡淡一笑,我便问他是不是陶渊明,他很惊讶,说是啊。

  继而,我们聊了很多,当我问起他为什么要过隐居生活,他叹了口气,无不遗憾的说道:“难道你以为我不想为国家出力吗?难道你以为我真的是那种对国家的生死于不顾的人吗?我也想为国出力啊!可是大丈夫要保持民族气节,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我听后,赞叹不已,觉得这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过了不久,他似乎累了、渴了,拿出酒壶,开始喝酒,好像还念着什么,我仔细一听,原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印象中这个人很喜欢喝酒。

  傍晚,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答应了,到了他的茅草屋,我发现周围种着好多的菊花,是的,这是一个爱菊的人。

  这时候,从屋子里出来一个穿着朴素的女子,我明白了,这是他的妻子翟氏,跟陶渊明志同道合,一起过着隐居的生活。

  我临走的时候,我问他后悔不后悔过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他说他不后悔,远离世俗是他的梦想,他早就想这样了。最后,他说了一句:田园生活真的很美好!

  归园田居改写作文 2

  在尘网中打滚,、挣扎已经三十年了,早已对俗世感到厌倦。为了不迷失本性,我决定归园田居。也许,有人会说我傻,好好一个官不做却去耕地,受日晒雨淋的罪;也许,有人会为我感到惋惜,壮志未酬,却躬耕于田野之际;也许……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我呢?本来不属于官场的人,又有什么好强求的呢?!不如守住自己的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笼里的鸟时刻怀想着昨日的树林,池中的鱼不断思念着从前的深潭。那悠长而浓郁的乡愁啊,引领着我轻快的脚步,开荒,种田,拿起锄头,带着泥土香味的朴素,还有那纯朴的思想写满了山林的叶儿。村里的,草屋,背朝蓝天,面对大地,浸润在湿漉漉的雾里,流动的空气诉说着它的衷肠。柳树与榆树依偎在房后,守护着这村里的宁静。桃、李也不寂寞,带着秋的喜悦,收获。

  不觉夕阳徐徐西下,眺望乡村已显得模糊,一缕缕的炊烟弥漫在乡村的上空,被夕阳余晖映成了金黄色;在地里工作了一整天的农民,正扛着锄头,哼着歌儿回家去。夜幕降临,乡间亮起了星星灯火。不知谁家的狗在巷中吠,夜更静了;不知谁家的鸡在树梢头叫,天已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归园田居改写作文 3

  远远地,南山含黛,在苍穹之下,颜色淡得好像可以轻轻抹去。

  渐行渐*,南山脚下,在依依杨柳的掩映下,隐隐约约露出茅屋的一角,茅屋内陈设简朴整洁,只有一张琴,一壶酒,诗人身着粗衣,正在奋笔疾书,当然不再是公文,而是满纸的闲情,大自然的清新染透了诗人的笔墨,也染透了满纸的**仄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飘来的清幽的花香吸引了诗人,他漫步屋外,屋前种着十几株桃花,在微风轻抚下,片片桃花正飘落成阵阵红雨,细数落花间,不觉已是馨香盈袖,看着落满小院的花瓣,诗人突发奇想,用手作笔,以花为墨,沉吟间,地上却是“归园田”几个大字,再看诗人,早已醉倒。

  渐渐地,天色已晚,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之声,显得周围更加幽静。隐隐的村落之上,袅袅炊烟,飘浮成一幅淡远朦胧的写意画,装饰着诗人的诗句,随意而闲适。

  归园田居改写作文 4

  许多人渴望过*静、简单的生活,却又舍不得利与欲并尽全力去追逐,他们一生忙忙碌碌,心——却是漂浮的。

  晋安帝义熙元年,八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因不愿穿着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便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辞官隐居了,从此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隐居后的陶渊明准备在南山脚下种豆,陶渊明每天早出晚归,可是结果还是不那么令人满意,草长得茂盛,而豆苗却很是稀疏。

  早晨,陶渊明起来到田里清理杂草。晚上的时候,碧蓝的天幕上,过这一轮浅浅的明月,疏星点点。远处南山巍峨,树影参差,陶渊明肩扛沾泥的锄头,走在回家的山路上,路边杂草丛生,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在鸣叫,陶渊明轻拭脸颊上的汗水,举首望月,那月亮仿佛在望着陶渊明笑呢!

  回家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走到一半,不知是什么东西缠绕住我的脚,好似不让我离开。回头看,原来是一根树藤缠住了我的脚,我轻轻地将锄头放下,那杂草好似开始大量地生长,一口吞没了我的锄头。咦?这是幻觉吗?擦了擦眼睛,抬头看,一颗颗珍珠似的露水正滚落在叶尖,“啪”“啪”“啪”的几声,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时间好似在瞬间停止了流动,那露水化成了一双手,好似在挽留,在挽留我不要离开,我也慢慢的沉寂在了这片梦境。

  突然,一声鸣叫打破了寂静,而我不再挽留,杂草和露水再也阻挡不住我急切回家的心情。衣裳沾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陶渊明是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他亲自到田野耕作,日子虽然清苦,心却坦然、自得。陶渊明是我们认识到了一颗高洁不流俗的心。学陶渊明,并不是学他归隐田园,而是学他的那份淡然、朴素、真诚,让我们在这繁华的世间不至于迷失方向。

  归园田居改写作文 5

  仲夏,城市的钢筋水泥在烈日的炙烤下透着钢铁厂火花四溅时锅炉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在爷爷把我接回老家住了几天。乡间小路散发出泥土特有的味道,让人感到清凉、踏实。

  清晨,太阳刚刚把万丈光芒投向大地,爷爷带我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只见眼前一畦畦的稻田,低垂的稻穗在柔和的风中随风摇摆;空中漂浮着沁人心脾的稻香,混合着四周的野花香,香气在空气里酝酿;奶奶的菜园里吊在枝桠的辣椒露出光滑的肚皮;攀附在竹竿的丝瓜披上了毛茸茸的外衣;河沟里的小鱼穿梭在嫩绿的水草丛中;小溪**的树林里鸟鸣声此起彼伏,好不活泼热闹……

  吃完早餐,我们来到自家的菜地,爷爷撸起袖子除草,只见他半蹲着腰,一只手扶住膝盖,一只手抓着杂草,轻轻往上一提,杂草被连根拔起,爷爷顺手把它丢进一个自制的竹筐里。我也跃跃欲试,谁知草儿却仿佛具有极大的吸附力,死死地扎根于泥土中,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拔起一株。这时一阵呼喊声从远方传来,我回头一看,果真是奶奶来了。只见奶奶带着草帽,身上穿了一件花格子衬衣,手里拿着灌溉用的喷雾器缓缓走来。在奶奶的浇灌下,菜苗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嫩绿,色泽鲜亮。忙活了好一会儿,爷爷和我拔完了杂草,奶奶也浇好了菜,我们一起坐在田埂上,互相攀谈着,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闲适而惬意。

  傍晚时分,鸟儿们纷纷往山丘的树林里归去,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挽起裤腿,走进清凉的河水中,洗去一身的泥泞,也洗去了一身的疲惫。不知不觉,火红的太阳渐渐西沉,消失在远方高大的山脊背面。天边出现了火烧云,周围的房顶上升腾起袅袅炊烟。工作了一天的村民们,扛着锨,挑着担,从乡野的小路走向各自的家中。

  我回到了河堤旁爷爷奶奶的家里,桌上早已摆满了用菜地里产的新鲜蔬菜做的丰盛的菜肴。敞开大门,闻着菜香味儿,听着潺潺的流水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夜深了,四周已是一片寂静,整个村庄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梦见自己头戴草帽,手握镰刀,我和大家在茫茫的.金黄色的稻田里收割着稻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3)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范文五份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1

  在尘网中打滚,、挣扎已经三十年了,早已对俗世感到厌倦。为了不迷失本性,我决定归园田居。也许,有人会说我傻,好好一个官不做却去耕地,受日晒雨淋的罪;也许,有人会为我感到惋惜,壮志未酬,却躬耕于田野之际;也许……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我呢?本来不属于官场的人,又有什么好强求的呢?!不如守住自己的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笼里的鸟时刻怀想着昨日的树林,池中的鱼不断思念着从前的深潭。那悠长而浓郁的乡愁啊,引领着我轻快的脚步,开荒,种田,拿起锄头,带着泥土香味的朴素,还有那纯朴的思想写满了山林的叶儿。村里的,草屋,背朝蓝天,面对大地,浸润在湿漉漉的雾里,流动的空气诉说着它的衷肠。柳树与榆树依偎在房后,守护着这村里的宁静。桃、李也不寂寞,带着秋的喜悦,收获。

  不觉夕阳徐徐西下,眺望乡村已显得模糊,一缕缕的炊烟弥漫在乡村的上空,被夕阳余晖映成了金黄色;在地里工作了一整天的农民,正扛着锄头,哼着歌儿回家去。夜幕降临,乡间亮起了星星灯火。不知谁家的狗在巷中吠,夜更静了;不知谁家的鸡在树梢头叫,天已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2

  傍晚的月光,凄凉,冷清地撒在南山的一角上。风瑟瑟地刮着,思绪,心里沉浸并慢慢扩散在空中。夜空中遇见亮丽的一两点星光,一转头,便被另一朵云遮盖不见。

  菜地一旁的石板凳上还残留着今早的露水,手指触碰到的地方异常冰凉。他放下扛在肩膀上的锄头,准备坐下休息一会儿。虽然穿着单薄的衣物,汗水也渐渐漫延到整片后背,湿成一片。汗水充斥着的那块地方,随着晚风的吹拂,一阵冰凉从后背晕开,直至全身。他用眼角的余光微微瞥了一眼身后的那块菜地——杂草在田地间肆意而毫无目的地生长着,泥土混着淡的雨露与花草的气味散发出阵阵芳香。前几个月播种的豆苗种子,如今的确是发芽了,但却十分稀疏,在茂盛的一片杂草地间成了几枝独秀的独特“美景”。他轻叹一口气,抬头望向夜空,夜色渐晚,在他的模糊视野中没有一丝亮光。月光悄悄爬上他消瘦的脸庞,坐在月光下的他的侧脸如此悲凉。但他又重新抬起身旁的锄头,嘴角微微泛出一抹弧度,伴随着月色回家。

  他整日游走在田地间,不辞辛苦,不知劳累地种地,但却苦中有乐,就像他每次瞥见自己的那一方田地,那一个属于自己的家,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淡然与愉悦,就算经常轻叹,就算有时看见自己稀疏的豆苗会悲凉。但他永远坚信自己是值得的,就像今早,她还是依然面带笑容来到自己的田地间,昨晚的野草似乎在今日又肆意扩散了一些,他放下篮子,用锄头清除野草,偶尔用胳膊轻轻擦拭额头豆大的汗珠,他忘我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劳累时光,有几株豆苗貌似又成熟了,他欣喜地采摘它们,放到篮筐中,沿着狭隘的道路往前走。

  那条道路是仅容一人通过的狭隘道路,他走在这条路上,感受到篮子中有力的重量,心中踏实许多。小路两旁的野草上还残留着昨晚的露水,野草与他的衣服相接触发出“嗞嗞嗞”的摩擦声,露水也渐渐浸湿了他衣服的一角。他试图挤干那些露水,却也还是力不从心。他微微淡然一笑,感受着收获的喜悦,清晨的阳光,惬意的生活。

  这么美好的田园生活,似乎容不下任何一种浮躁心思或声音的打扰。他只想静静守好这份属于他的宁静。

  他就是陶渊明,一味享受着田园生活的诗人,一份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者。

  守护自己心灵的那一方净土,不能让它被任何事物所羁绊所打破。

  就算放弃一些又怎样?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3

  反复折返于仕途与田耕中已十余载。少年的热血,壮年的抱负,如今已烟消云散。何谓胸怀大志?何谓远大理想?不过是为饥所驱,不过是贪图饱腹!十余年的光阴,竟是同一群尔虞我诈之人在泥浊中纠缠!

  忆风华正茂之时,不知多少次出仕无名小官,名既无,又何来权?没有名利不足惜,但报国无门,屡次被奸人排挤却又如何装作不懂?那期间,也曾想过挥袖一走了之。却终归对自己抱有一丝奢望,对百姓抱有万千怜悯,周折几番却又重返仕途路。

  那年吾母辞世,归家安居三年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闻不问世间事,我竟感到了内心无比的宁静。守孝期满,吾也已四十有余,想到仍是一事无成,拼搏多年来,也依然一无所获。再想想天下苍生水深火热,咬咬牙,决心再同命运搏一把,放下内心宁静,再进“泥潭”。

  谁曾想,果然又是一场妄想罢了。吾苦之,拼之还是被小人挤下。那岁月看山川,总能勾起隐居的思绪。算了,我累了,也厌了。朝廷,这个污池,留下你们去浸染吧。挥袖退官场,追吾所需。

  今朝,归于田园间,有何不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劳苦之,脏乱之,有何惧哉?食自种之粮,过自给之日,唱自乐之歌!

  再也无心操劳凡俗之事,南山下的豆苗还等我去打理呢!若要说还有什么牵挂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4

  薄雾缭山野,朝露待日曦。清晨的南山分外美丽、清幽。

  透过薄暮依稀可见一个破旧但不杂乱的小茅屋中走出一个青袍隐士。没有人作陪,只有与还在云雾中的朝露相依。

  他荷着锄,一手还攥着一本书,一只指头上还勾着一壶酒。长发和青袍一同在随着风在锄上乱舞,脚上的步伐零碎而轻盈,在狭窄并泥泞的小道上留下一串脚印。此时小道旁丛生的草木上的露水被青袍打到。他不紧不慢地向前走。在一块田地边停下了脚步。

  田中杂草众多,盖过了豆苗。如果不仔细分辨还真找不到一株豆苗。望着这不知能否称得上豆苗的田地,那张俊美的脸上露出了了一丝让人难以捉摸的笑意。特别是那双眼睛,流露出一股暖意,是满足。

  到树下放下书与美酒后,他便挽起双袖,开始清理田中杂草。他抿着嘴唇,似乎带着一丝倔强,一种决心。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也许是累了吧,后来他时而清理杂草,时而向远处眺望。望着山中翠竹,看着朝日一点点跳出云端,他又笑了,是闲适,也有满足。后来,他干脆不干了,躺在了田中。他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他的青袍被泥土弄脏,反倒是喜欢上了泥土那淡淡的香气。看着太阳在云边嬉戏,听着小鸟清脆的叫声,远处的松涛声,又是满足的一笑。

  就静静地躺到晌午,阳光无一遗漏地洒在他身上。也许是阳光太过刺眼,或许是想到了什么。他起身,径直走到树下。只见他端起酒,拿起书,边看边喝。酒的味道似乎不错,书大概也很精彩,因为他的脸上一直挂着淡淡的笑容。他十分专注。待酒喝尽,他才发现已为时不早。扔下书与酒壶,走到田间,开始耕种。也许是经验不足,杂草未除,豆苗却折断了。可他并不懊恼,反而觉得有趣。不觉中,月已快上柳梢头,暮色照大地。

  “该回去了。”他告诉自己。扛起锄,攥起书,拎起酒壶,回家了。月色皎洁,他的脸被月色笼罩。青袍又不小心被沾湿,可他依旧高兴,并不为此惋惜。他觉得这样远离官场,可以不被名利所拖累,这是莫大的幸福。只要这样他就满足了。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 5

  那些逸四海的猛志已然在岁月的洗涤中,一点点如同褪色的青衣,模糊不清了。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倦怠。

  隐约记得那个幼小不经世的自己盼望着像自己的父辈们一样满腹诗书,胸怀天下,那才是一个男子汉肩负的使命,我多么努力地朝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因为我总是坚信着,即使有过犹豫还是坚信着:只要跋涉过河,对岸就会是我所憧憬已久的。可是,当我信心满满;来到江州刺史王凝之门下,人们不问名字只问姓氏,若是个大户姓氏,人家是满脸媚笑,若是个庶族,别人自是一问即过。我深感屈辱,好歹我的曾祖父也是开国元勋,这些人怎能如此待我。不日自解归。

  我知道自己的心里那股火焰是不会就此而熄的,路途劳顿到了荆州,诚心投到桓玄门下,终于可以为苍生做些事了,谁知那桓玄奸贼想的竟是夺这江山,我怎能为他这小人卖命。枉我道察不明,遥遥至西荆。谁想他竟真得逞,我唯一能做的只有将愤怒撒在这锄头和土地上。我恨自己如此无能,所以随从刘裕,他的性格才干我自然是佩服之至的。谁知他为剪除异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反而把桓玄的心腹任为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要职。

  我终于明白,只要落入了世俗的笼子里,是永远都不会有我想要的正义,落入了世俗笼子里的人也不再是人了,是比禽兽还不如的禽兽。在那个世界里,我永远都不能做我自己。我的心已厌倦了,再没有力气像年轻时候那样战斗了,我深知,心里滔天的火焰已被世俗这泥浆抹得一滴不剩了。我只想找个地方,没有人的地方,以地作*,以天为被。待明朝醒来,乐琴书以消忧,从此天地间逍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4)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实例】

  某次,与高二的学生一起学*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在组织学生讨论了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之后,我让学生质疑。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就这首诗的句子含义和其他内容提出疑难问题。但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我以为学生可能都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可提了。

  正准备进入下个教学环节时,有个男生却主动站了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赞成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和做法。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话刚一说完,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和窃窃私议。而我听后,却是一阵惊喜:

  一喜学生能主动发言并且提出如此大胆的观点,表明这位学生对课文的学*有自己深刻的感悟,他不惧怕名人,敢于批评名人,这种思想和精神正是我们目前的教学所提倡的;

  二喜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在上课时,我原只打算指导学生正面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正面评价陶渊明其人,并不想深入探讨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问题,但学生的发言突破了我的预设,我不得不顺着学生的发言来展开课堂学*。于是我急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回答说:因为他有做官的才能,却辞官不做。

  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那国家谁来管理?那不乱套了吗?好,有见解。大家掌声鼓励!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我边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边抓住如何结合课文的学*来评价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引导:这个同学的观点说得好,它涉及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的问题。这位同学不是只满足于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是能够透过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这首诗的阅读有较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就是阅读理解深刻的表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大家对这个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个性积极发言。

  听我这么一说,许多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做了发言。有的同学说:我不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做不做官是每个人的自由。我有才能,但我不一定要做官;我不愿做官,却要强求我,那我一定不能尽心尽力做好官。我在其他岗位上好好工作,不也一样是为国家、为老百姓做贡献吗?有的同学将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们现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比较,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和思想个性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时代和思想个性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生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和深入探究的教学效果。

  【评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资料,而且还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一活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资料是固定的、非动态的,而教师和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却是不确定的、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就会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提出许许多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可能超出教师原先的教学设想。有时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里,却包含了丰富的、意想不到的对拓展教学内容、对启发学生思维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有利的教学资源。

  能否灵活地抓住并利用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衡量一个教师课堂驾驶能力和教学机智是否高明的标准。教学理念落后,驾驭能力差、教学机智不高的教师遇到学生提出的超出自己教学设计的问题时将会措手无策,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或不予理采,或以一言半语来敷衍学生,甚至训斥;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机智高明的教师则是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欢迎学生的异想天开或奇思异想,对学生的这种发言不但积极鼓励,还善于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有所预设,但又不囿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善于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有所变通,调整或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并因势利导。

  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上述的教学课例中,学生的发言,确是出乎我的教学设计,我不得不调整和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并恰当地运用了学生的这一教学资源,使这堂课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由此,我深深地感触到,在阅读教学中要确实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是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学生中隐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源,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经常创设一些有利于发挥学生学*积极性、主动性的*等、宽松的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不断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不同的见解,那就会产生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是我在尝试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诗歌,也是陶渊明关于归隐田园生活五首诗歌的第一首,对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学生对于陶渊明已经很熟悉了,初中的时候学*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等等,所以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思想以及诗歌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我把这节课的学*目标主要设置为:多梯度诵读诗歌、赏析景色描写的诗句、感受陶渊明精神光辉这三个方面。整节课主要围绕诗眼“归”字展开,主要分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四个方面,其中“从何而归”、“归后如何”比较简单,“为何而归”中加入对陶渊明时隐时仕的探讨,“归向何处”中主要赏析田园风光的描绘。

  在第一次备完课并且试讲以后,组长王老师悉心为我指点,因为这一首诗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课比较*,没有突出重点。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田园风光的鉴赏上,在这部分最后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或者加上方法指导。对于学生读的方面要充分,在听示范读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划分节奏、体会情感。最后一个问题我设置的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他给了你什么启示?”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教学提倡情景式教学,于是这个问题换成了“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又有一个出仕机会,你还会再去做官吗?”

  经过磨课、修改过后,就到了公开课了,公开课上基本按照我设计的流程走,还算顺畅,但是讲完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需要斟酌锤炼。语言所传达出来的魅力对于一堂课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语文课。特别是对于本节课,一节诗歌鉴赏课而言,更是需要优美流畅、打动人心的语言。但是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匆忙,语言显得有些*淡和随意,没有展现出语文课的精彩之处,没有很好地用语言感染学生。所以,语言还需要好好锤炼和打磨。

  第二,重点把握不太准确。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上,并总结归纳了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但是总结景物描写角度放在这节课来讲并不是很好,容易出现讲不透的现象。这类方法总结其实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实学生初中就学*过陶渊明的诗歌,那本节课就要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如果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这首诗自然是不讲自懂了。分析诗歌紧扣文本,《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系列的第一首,陶渊明此时究竟有没有想明白?有没有彻底放下?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还没有的,只是后来田园的.生活让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最终彻底做到超脱。那学*这首诗,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几首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第三,读没有体现梯度性。在诵读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齐读,读完纠正字音。然后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节奏和情感。最后再挑一个同学起来试着读读。被我选中的这位同学表现得很好,读的感情很充沛。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几遍诵读并没有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梯度性。诵读对于一首诗歌来说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对于让学生充分朗读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教学实例】

  某次,与高二的学生一起学*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在组织学生讨论了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之后,我让学生质疑。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就这首诗的句子含义和其他内容提出疑难问题。但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我以为学生可能都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可提了。

  正准备进入下个教学环节时,有个男生却主动站了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赞成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和做法。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话刚一说完,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和窃窃私议。而我听后,却是一阵惊喜:

  一喜学生能主动发言并且提出如此大胆的观点,表明这位学生对课文的学*有自己深刻的感悟,他不惧怕名人,敢于批评名人,这种思想和精神正是我们目前的教学所提倡的;

  二喜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在上课时,我原只打算指导学生正面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正面评价陶渊明其人,并不想深入探讨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问题,但学生的发言突破了我的预设,我不得不顺着学生的发言来展开课堂学*。于是我急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回答说:因为他有做官的才能,却辞官不做。

  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那国家谁来管理?那不乱套了吗?好,有见解。大家掌声鼓励!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我边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边抓住如何结合课文的学*来评价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引导:这个同学的观点说得好,它涉及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的问题。这位同学不是只满足于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是能够透过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这首诗的阅读有较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就是阅读理解深刻的表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大家对这个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个性积极发言。

  听我这么一说,许多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做了发言。有的同学说:我不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做不做官是每个人的自由。我有才能,但我不一定要做官;我不愿做官,却要强求我,那我一定不能尽心尽力做好官。我在其他岗位上好好工作,不也一样是为国家、为老百姓做贡献吗?有的同学将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们现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比较,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和思想个性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时代和思想个性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生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和深入探究的教学效果。

  【评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资料,而且还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一活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资料是固定的、非动态的,而教师和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却是不确定的、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就会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提出许许多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可能超出教师原先的教学设想。有时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里,却包含了丰富的、意想不到的对拓展教学内容、对启发学生思维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有利的教学资源。

  能否灵活地抓住并利用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衡量一个教师课堂驾驶能力和教学机智是否高明的标准。教学理念落后,驾驭能力差、教学机智不高的教师遇到学生提出的超出自己教学设计的.问题时将会措手无策,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或不予理采,或以一言半语来敷衍学生,甚至训斥;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机智高明的教师则是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欢迎学生的异想天开或奇思异想,对学生的这种发言不但积极鼓励,还善于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有所预设,但又不囿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善于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有所变通,调整或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并因势利导。

  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上述的教学课例中,学生的发言,确是出乎我的教学设计,我不得不调整和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并恰当地运用了学生的这一教学资源,使这堂课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由此,我深深地感触到,在阅读教学中要确实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是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学生中隐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源,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经常创设一些有利于发挥学生学*积极性、主动性的*等、宽松的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不断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不同的见解,那就会产生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是我在尝试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 田 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 文 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 的 凭空想象。为了 培养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中获得启示, 并 在学*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种创造,创造教学艺术是我们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5)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二、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厌恶官场、乐于归隐

  三、研读全诗

  (一)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 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摘要】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也是各种教材必选的诗歌名篇。中学语文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讨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将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情与文本体式两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淡化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归园田居 学情 文本体式 两个世界 美学观照

  一、【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很好。但是,带"尘"字就意味着肮脏吗?我们说"滚滚红尘""尘世",难道就是肮脏的世界吗?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教师评点:这位同学能够透过"尘网"的表层意思,去把握其指代的意义,并且能够联系陶渊明的生*进行理解,很好。但是"黑暗"一词的感情色彩是不是太浓了?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一: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并不具有美感,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特别是鸡和狗,都是农村最*常最常见的景物,怎么会美呢?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点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具体分析炊烟、桃李的美,这种思路值得赞赏;有的同学能够将写作语境、作者的心境与诗歌本身结合起来解读,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那除此以外,有没有别的视角,例如诗歌的文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

  五、【教学反思】

  一、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很多时候,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设计教学,有时候就会出现"学生会的老师拼命讲,学生不会的老师也不讲"的情况。了解学情,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我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困惑进行分类整理,据此设计教学流程。例如学生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以及分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据此,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教学流程。

  二、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这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备课策略。"终点",就是教学目标,这一点要根据文本的体式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定为"理解诗歌"与"鉴赏诗歌",前者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后者是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起点",就是学情。根据体式与学情,我搭了两个主要"支架":一是用填表格的方式,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二是用文体角度,赏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除此以外,还有一首一尾两个"辅助支架":一是对题目的解读与理解,二是对"田园世界"的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双导教学模式".这节课,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多达10分钟,加上回答问题的时间,至少占了一节课的30分钟,教师仅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有探讨的热情,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6)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校内优质课比赛。高一语文组决定每人上一堂课,选出前两名参加年级间的比赛。能拿到什么样的名次,我不清楚,只能尽力而为。

  每次备课,我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来通过细读文本来激发思维,设计教学。正因为此,我的公开课一般会显得旁征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到位。虽然和音乐等资料是打包放到优盘里的,但是10班电脑有毒,导致ppt里的音乐不能如约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两次播放音乐,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换PPT和音乐,有碍观瞻。课前音乐调试没做好,音量过大,导致后面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候,学生的声音听不清。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电脑上,模板自带的文本框显示出来了,很难看。

  2、教学设计各环节之间衔接有阻塞感。这节课教学设计有复*导入——意读——研读——美读。研读部分是课堂主体,由从何归、为何归、归向哪组成,这三部分之间我都是用学生的阅读困惑引入,但是这几部分之间是否可以衔接得更婉转?特别是对“虚室”的解读。在“羁鸟”“池鱼”之后,怎么突然转到“虚室”呢?

  3、过于关注教学语言,导致课堂发挥很受影响。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上次去九中听《项脊轩志》,特别钦佩宋玉荣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凝练,有启发性。于是课前写好了背景相关,总结部分的内容,可是不管脱稿还是不脱稿,事先写好的东西必然不能完全适应课堂,那么或读或背出来,必然达不到与学生相融合的效果。顾此失彼,过犹不及了。太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展示了,而忽视了学生。其实,*日的课堂我应该是比较善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实际生活传递给学生的。

  4、诗情画意和理性解读如何统一,这是我上完这堂课后的另一个思考。我本是不太能欣赏诗歌——虽然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驾驭古诗文的——但经过跟董主任的沟通,发现爱读诗和不爱读诗在教学生还是有差别的。虽然我能理解诗中情意,但如何用诗的方式传递(更好的效果,应该是“感染”)给学生?相对而言,我喜欢挖掘文本深处的内涵,这属于理性的思考。诗情呢?诗情本来就是很难意会言传的东西,教授《归园田居》(其一)让我感受尤其深刻。董流主任命题之初认为《归》要比《短歌行》好上,我的看法相反。太淡的诗情,怎么让学生感悟到?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好难。我应该读一读诗歌了,三十岁了才开始读诗,不管怎么说,有这种觉悟也算是进步吧。

  5、杨老师说这堂课重难点不是很突出,虽然他也给了我最高分。我想如果在鉴赏中间八句田园风光白描句时,有个关乎这部分作用的总结,可能会更突出些。

  怎样把诗歌上出诗味,怎样在内固守内容、语言的规范性而在外将之行云流水地发挥出来,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拿到这个课题我就有点怵,虽然上过好几遍,但对陶渊明的诗歌一直缺乏自己深刻的感悟。既然是公开课,肯定不想走寻常路,这不寻常从哪里来?要从自己独特的感悟中来。包括上一次的公开课《鸿门宴》,在职称面试中,刚好抽中这一课,我能感觉出评委对我的教学设计挺满意。市教研室主任陈明洁问我的答辩问题就是:你不是从项羽角度,而是从他周边人的角度来解读项羽?——恩,是的。

  优点:

  1、做的不错。选模板的时候,我的条件是一*风、二简洁大气、三只有黑白两色、四画面留白要多。文字部分或是我的所思所感,或是学生作品;配乐《半壶纱》和《山水之间》,前者是前段时间发现的充满禅意的隐逸之歌,后者是受《清明雨上》影响而在许嵩《走,吃茶去》专辑中选出的。应该算是比较应景的。后者渲染创设情境,前者在读学生*作时做背景音乐。就一般技术来说(太高达上的技术,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我对还是比较挑剔的。

  2、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成果。课堂主问题都是学生的阅读困惑。事前布置预*,写出阅读困惑,再将之筛选组合排序,构成我课堂的主线。环节之一的学生改写,也算是课堂的一大亮点。10班学生的创作能力真是不容小觑,所选的陶徐伟和杨雪月的*作,前者安闲中有顽皮,充满生活乐趣;后者悠然中充满诗意。这样的改写让陶渊明的诗歌离我们更*,这些改写本身就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3、课堂生成好地出乎意料。在小组讨论汇报成果环节,对于“依依”是否能换成“袅袅”时,苏晓研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依依”是*声,对应“暧暧”的仄声;而“袅袅”也是仄声。”竟然懂得用音韵学知识回答这样的换字问题!在回答为什么写鸡犬这样十分常见的家禽时,李沐阳说“一来这是农家常见的动物,更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意趣;二来鸡犬还有其他意义,《老子》中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鸡犬相闻还可以代指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说明陶渊明眼中的农家生活很惬意。”太妙了!备课时,我曾犹豫要不要拓展到《老子》,担心有掉书袋之嫌便作罢,可是李沐阳所在小组竟然能想到这一层,真真出乎我的意料,评委们听到这两处,不住地点头赞叹!

  4、适时加入我的阅读感受。比如讲到“樊笼”“尘网”,令人想到莫言《蛙》中的句子。比如总结时想到左拉《猫的天堂》关乎“天堂”的定义,与陶渊明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如果把猫的天堂和陶渊明的选择打在PPT上,对比效果是否会更鲜明。

  结合学生的学*实际,选择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根据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简陋,学生知识底子薄弱等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节适合于少数民族农村初中生的古诗教学课。从我执教的过程与效果来看,这是一节比较质朴有效的语文课,因为它没有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育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也没有沸沸扬扬的课堂学*场面,却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的任务。当然,这一节课也不能算是完美无缺,它仍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学*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

  在整节课的学*过程中,学生带着学*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古诗的方法。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吗?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这一节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作为语文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也就是说语文其实要让学生今后能在他的人生路途中能够使用的一门学科。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套教材似乎就是学生们整个的语文世界。我们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给学生灌输进去两本语文教材,学生们每天在字、词、句、段中打转,背诵、记忆,他们早已*惯呆在这种单调、无趣的语文世界里了,这和我们当前的教育形势有关。当今,我们的教育目标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我们老师基本上不讲。难道学生们语文试卷上的高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优质教育”呢?除了教材,语文课堂上就没有其它内容可讲了吗?把一篇课文“肢解”式的讲解,这就是语文课堂吗?只注重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就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吗?学生完成了试卷上的题目,取得了让他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成绩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吗?也许如此深远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一些更为实际的东西,比如今后的生活态度。

  在面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的时候,我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二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先说第一个目标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重点要说第二个教学目标,解读陶渊明的思想。诗歌其实分为“归园”和“田居”两个部分。“归园”部分就是在突出陶渊明厌弃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情。从而田居生活就更能把握作者的深层思想。“田居”部分要求学生准确抓住两个词“暧暧”和“依依”。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将最朴实最自然地田园生活梦境化,诗意化。普通景在作者的眼中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作者陶渊明是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他不是一个浑身静穆的山野闲人,而是一个在心底里关心时政的.、忧愤而痛苦的、不为时人所知所赏识的、用诗歌表达思考的严肃的思想家。他的思考是诗意的思考,他的情感表达是诗意的表达,他的人生是失意的,但他的生存态度、他的思考和表达,则都是诗意的,尽管这仅仅是一种忧愤、痛苦和寂寞的诗意,如今其诗意中的这种淡泊因素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可以说,这是他千百载之后得以持续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文上到这里,就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了,我选择让学生思考今后打算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态度为了诗意的生活,这个话题会让还在校园中的学生一时之间很难有所感触,我在此时补充了相关的信息如,当内心在都市的喧嚣里越来越浮躁,当心灵在职场倾轧之下挣扎得越来越疲累,当身影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熏风里离大自然越来越疏远时,不要忘记最本真的自己,要让自己学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学会诗意的生活,我们躯体身体不必想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但是内心一定要懂得如何确定什么是自己真的想要的生活,不要为了追逐名利把快乐的自己,诗意的生活忘记。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范例三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课初始,思路还是很清晰的,由“从何归”、“”为何归”、 “归向何”问题引出。只是后来没预料到意外的情况,我也有些手忙脚乱,提问题时有无效问题的出现,在问题设置上也出现了漏洞。所以下次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准备,严格把关。

  范例四《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篇,田园诗的典型代表,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鉴赏一般田园诗的方法是很重的篇目。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第一,字词落实不到位。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所以,落实字词,注重基础知识很重要。第二,重点不够突出,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我们应该认真执行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第三,《归园田居》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名篇,同时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本首诗,而应通过本首诗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一般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7)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题

  二、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 研读全诗

  (一) 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 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 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 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 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 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受“新课改”的影响,我也在积极努力地践行新课改理念。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学*;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并在课堂上起到主导性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掌控课堂流程,促成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而高一学生对陶渊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等等,所以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人感情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较容易的,于是我想把这首诗歌作为田园诗歌鉴赏的一个范例来讲,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从“炼字”的角度,通过分析意象特点及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中田园风光美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写景句抒发的情感。并且把“启发学生借陶渊明的生*经历思考人生的舍与得”作为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作为一节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由于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等原因,某些课堂上的不恰当处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须做深刻反思,现具体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意象(艺术手法)——意境——感情”鉴赏诗歌的方法,重点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二是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的“舍”与“得”。第一个目标是最主要的,课堂上也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讨论交流,从小组代表发言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在第一个目标上花了太多时间导致第二个目标完成地有些仓促。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诗句,而不是句句分析,做到合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样才能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无法准确分析出诗句中的艺术手法,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而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评价,尤其是针对一个学生对主旨的偏激理解没能够及时引导,而是置之不理,导致没有很好地促成教学生成。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校内优质课比赛。高一语文组决定每人上一堂课,选出前两名参加年级间的比赛。能拿到什么样的名次,我不清楚,只能尽力而为。

  每次备课,我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来通过细读文本来激发思维,设计教学。正因为此,我的公开课一般会显得旁征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到位。虽然和音乐等资料是打包放到优盘里的,但是10班电脑有毒,导致ppt里的音乐不能如约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两次播放音乐,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换PPT和音乐,有碍观瞻。课前音乐调试没做好,音量过大,导致后面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候,学生的声音听不清。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电脑上,模板自带的文本框显示出来了,很难看。

  2、教学设计各环节之间衔接有阻塞感。这节课教学设计有复*导入——意读——研读——美读。研读部分是课堂主体,由从何归、为何归、归向哪组成,这三部分之间我都是用学生的阅读困惑引入,但是这几部分之间是否可以衔接得更婉转?特别是对“虚室”的解读。在“羁鸟”“池鱼”之后,怎么突然转到“虚室”呢?

  3、过于关注教学语言,导致课堂发挥很受影响。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上次去九中听《项脊轩志》,特别钦佩宋玉荣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凝练,有启发性。于是课前写好了背景相关,总结部分的内容,可是不管脱稿还是不脱稿,事先写好的东西必然不能完全适应课堂,那么或读或背出来,必然达不到与学生相融合的效果。顾此失彼,过犹不及了。太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展示了,而忽视了学生。其实,*日的课堂我应该是比较善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实际生活传递给学生的。

  4、诗情画意和理性解读如何统一,这是我上完这堂课后的另一个思考。我本是不太能欣赏诗歌——虽然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驾驭古诗文的——但经过跟董主任的沟通,发现爱读诗和不爱读诗在教学生还是有差别的。虽然我能理解诗中情意,但如何用诗的方式传递(更好的效果,应该是“感染”)给学生?相对而言,我喜欢挖掘文本深处的内涵,这属于理性的思考。诗情呢?诗情本来就是很难意会言传的东西,教授《归园田居》(其一)让我感受尤其深刻。董流主任命题之初认为《归》要比《短歌行》好上,我的看法相反。太淡的诗情,怎么让学生感悟到?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好难。我应该读一读诗歌了,三十岁了才开始读诗,不管怎么说,有这种觉悟也算是进步吧。

  5、杨老师说这堂课重难点不是很突出,虽然他也给了我最高分。我想如果在鉴赏中间八句田园风光白描句时,有个关乎这部分作用的总结,可能会更突出些。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8)

——《归园田居》组诗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景到远景(*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和当时社会背景。学*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鸡鸣桑树颠”写*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9)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三》中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尽管耕作让人四体疲劳,可没有外界特别的`忧患干扰,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安宁。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其一)“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西田获早稻》)在《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里,诗人就不仅不言春作苦,而且还写了他在种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悦。

  文人士大夫对于耕作,还有两例可以与陶渊明相对照,从中更可以看出陶的个性特点。汉代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曾作有歌诗,也言及种豆。陶诗首二句可能受到杨的启发,也可能根本未受杨的影响,二人所言之事类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我们都能够看出他们对种豆所持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被废为庶人之后,“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过着以财自娱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亲自参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报孙会宗书》中却说:“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知何者为是。杨自云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歌呼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他也在南山种豆,但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为他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想富贵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由此看来,杨恽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发泄悲愤而沉沦的情感罢了,与陶渊明耕种以求食的朴素目的,在耕种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态度截然不同。

  陶诗中谈及“理荒秽”,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从屈原的诗作中,我们看不到种豆的事情,不过他有对种植的表述。《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自云栽种了百亩香草,并对这些香草寄与了厚望,希望它们长得枝叶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断绝,他不会为之悲伤,可是香草却变得芜杂污秽,改变了自然的芬芳高洁品质,这让诗人哀叹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种植过香草,但诗中并非重在写植草种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此事以象征意义,指的是诗人曾培植教育过一些弟子,可是,他们却和政治上的**者同流合污,失去本来的贞正品格,使诗人深感痛心。

  与杨恽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恽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卓越之处。与诗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较,就能够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获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此诗则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荒秽”所说行动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体多了,而且“带月荷锄归”一句不仅有形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有此警句,全诗生辉。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这样的措辞,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流露出人物的风神,流露出人物对周遭景物的喜爱,虽然这欣喜是那样的淡,让人几乎不能觉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这首诗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诗的语言*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体诗中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些语词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结构而言,不断的转折是本诗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种了吧,可诗人还津津有味地早起晚归去整治。言及归来,似乎已经无话可说,诗人转而言说道上草木长,晚露打湿衣裳。沾湿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背心志就行。就在这不断的转折中,诗人完成了一幅他心灵的风景画。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本来就*和,如果不是语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拓展阅读: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旨遥,*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

  guī yuán tián jū qí sān

  归园田居其三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hén xīng lǐ huāng huì,dài yuè hè chú gu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 cǎo mù zhǎng,xī lù zhān wǒ yī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 zhān bù zú xī,dàn shǐ yuàn wú wéi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翻译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

  guī yuán tián jū qí sān

  归园田居其三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hén xīng lǐ huāng huì,dài yuè hè chú guī


归园田居扩写作文600字(五)份(扩展10)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知识与能力:

  1、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学*抓住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2、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提示语: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2、看图猜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

  明确: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文常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抒发了作者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全诗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二、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听读录音,标出生字词的读音,简单批注难点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请两位同学扼要概述诗文内容,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到两句进行朗读,读出感情,并说出喜爱的依据。

  3、集体朗诵

  三、小组合作研究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

  明确: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官场生活-喻

  尘网樊笼

  情-厌恶悔恨

  2、为何而归?

  A、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守拙归园田: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所感: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总结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追求?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诗歌鉴赏中赏析句子的方法

  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句、意象进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达情感

  五、根据提示,围绕”归”,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1、从何而归?弃官场

  2、为何而归?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园田

  4、归去如何?返自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

  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思考:诗人如何描写园田?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明确:

  作者笔下的田园景象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景)远村、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远景)

  图象

  所闻——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声音

  小结: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恬静、空阔、幽雅、朦胧的田园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写作手法介绍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细描: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

  (1)白描手法举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鲁迅

  (2)细描手法举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总结:

  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最好的传达方法不是写得多美,写得多么艰深,或写得多么通俗,而是说这种传达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心那兴发感动的生命的活动。陈师道评论陶渊明说:“渊明不为诗,自写其胸中之妙尔。”正是指出了陶渊明诗的好处所在:他所写的大自然的景物,都是他自己感发的生命,感发是*铺直叙地进行的,他就*铺直叙地传达;感发是层层转折变化的,他就层层转折变化地表现。陶渊明诗的特色是: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最深微繁杂的情思。——叶嘉莹《从陶渊明诗看形象与情意之关系》

  三、共情

  1、身居田园的作者感觉如何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作品链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2、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背景补充:

  (1)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 19岁,遭遇淝水之战; 21岁,司马父子擅权; 35岁,司马**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 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 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 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2)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3)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

  总结: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作者选择了一条不欺人也不自欺的道路,亲自下田躬耕。为此,作者付出了全家饥寒的代价。从这样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对精神家园的捍卫和守护。

  四、思考讨论

  作者为何刻意隐去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呢?作品链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遗速患。僶俛(mǐn miǎn,努力)辞世(辞官),使汝等幼而饥寒。 ”

  ——《与子俨等疏》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讨论探究,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2、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创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魏晋时期,因为社会日渐动荡,政治权利更迭频繁,内部纷争剧烈,战祸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晋人士们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内”,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来对抗那个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位魏晋名士,他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通过《归园田居》其一,来了解陶渊明的生命之场。

  二、初读,自读感诗意

  1、齐读,矫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题

  衔接语: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

  “归”。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思考:

  “归” 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在文本中找到呼应“归”的依据,选取1-2处解释。

  三、再读,品读赏田园

  衔接语——朱光潜: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歌里面还有一组意象显示出了与上面一组意象不同的特点与感情。请同学们自己齐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

  1、 齐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2、赏景: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概括景物特点)

  请同学们以句号为单位,选取一句或两句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预设: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宽敞,整齐,闲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赏心悦目,怡然自得,花荣实繁,生机勃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安宁,祥和,朦胧,恬静,温暖,淡远,自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淳朴,自然,幽静,辽阔,安闲自在。

  “忽听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纯粹,干净。

  3、诵读:读出怡然自得与轻松闲适。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

  四、三读,联读现启迪

  衔接语: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创造了一种范式,从此士大夫心里便有了田园。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为官经历(ppt展示)。

  393 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归)

  400 年(36 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三年后归隐)

  404 年(40 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405 年(41 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很快辞职)

  405年(41 岁),任彭泽县令 。 (81天后辞归)

  1、自主思考

  结合你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短短13年内五入五出?

  小结 : 所以陶渊明不是真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羁鸟”和“池鱼”。当陶渊明觉察到官场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时候,便毅然的决定隐居,回归到自己的田园。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无力改变,转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寻求人性的复归。田园生活意味着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渊明的灵魂容器,是他表达生命忠诚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现实人生的一个驿站。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2、小组探究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出示PPT)“归隐”的深层动因——求得内心的宁静和谐

  这种内心的宁静和谐,这种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情怀,不仅是中国文人独有,更是一种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情感需求。德国诗人赫尔德林曾经说过,“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时的看到这句话时亦幡然醒悟,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谓诗意?在陶渊明清新舒缓的田园生活的诗句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人类对生活最朴质的追求。

  小组讨论:如何“诗意地栖居”?(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文字,选代表作答)

  预设:

  1、学会欣赏*凡之美

  2、偶尔给心灵放个小假

  3、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小结: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游览祖国山河,都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

  五、本课小结

  可以说,诗意,就是静下心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念想不尽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旷神怡的田园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归隐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人们面对“进退出处”的人生选择从未停止。祝愿大家不管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可供灵魂诗意地栖息。

  六、作业

  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原文和译文

  原文: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一、学*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

  在整节课的学*过程中,学生带着学*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古诗的方法。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吗?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这一节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1教学目标

  ①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②掌握诗歌的意象的组合方式;

  ③学以致用,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同一类诗。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意象”这一概念理解模糊,甚至完全不知。

  3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人物对比

  把周杰伦与陶渊明在一次作文大赛上学生作文中引用频率进行对比引入新课

  活动2【讲授】整体阅读

  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诗歌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

  活动3【活动】诵读感悟

  通过学生读诗来领悟诗歌情感。

  活动4【讲授】破译意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