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09-28 00:00:00 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1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变成后来的元宵节。

  唐朝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

  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2

  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乡,过新年时餐桌上摆上一盘香喷喷的年糕点心,是必不可少的。

  从过新年的这天起,大街小巷就有老爷爷在叫喊吆喝“卖年糕喽!”天空泛起鱼肚白时,奶奶就已早起,穿过一条条街,到街头去买。街上本空无一人,谁知这会儿却排起了长长的队,奶奶早去晚归,待我睡眼惺忪地下楼时,才看到奶奶的身影在厨房里一晃一晃的。

  “奶奶,你要做糖水年糕了?”“是啊,给我的宝贝孙女吃。”我看着奶奶把年糕浸到水里。接着她低头侧身从橱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易碎碗,把浸好的年糕放到碗里,细心地摆盘。摆好后的年糕颇像一朵盛开的花。我插话到:“奶奶,咱家不是有不锈钢碗吗?为什么要选一个这么容易碎的?”奶奶一边开着煤气灶,一边伸手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因为新的一年要‘碎碎*安’!”

  奶奶往锅里倒少许适量的水,然后轻轻地让粘住碗的年糕倾身滑下去。‘哗’的一身,锅里像窜起了火星子,又像是摇曳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奶奶不停地翻动着锅铲,让年年糕躺的更舒服些。我明显看到,在奶奶的指挥下,年糕像个体操运动员,来回反着身,重复着高难度动作。制作一碗糖水年糕再容易不过了,等到差不多快好的时候,把混合好的糖水用勺子轻轻顺下去。奶奶招呼我倒糖水。我的眼睛死死盯着糖水,透明晶莹的糖水散发出一股怡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估计奶奶是先在糖水里掺了些花瓣。其中的寓意说是水中月,镜中花,愿每一个人都能在新年如意所得。

  趁奶奶捞年糕之际,我轻手轻脚溜了出去。:“哇!”我猛吸一阵,条条街都散发着家里那个味儿。现已临*傍晚,丝丝橘光冲破天际,似绘画大家的手笔,马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那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又似乎冲斥着整条小街。我寻味闻去,原来家家户户都在做糖水年糕。回到家时,那盘年糕的摆盘设计变的面目一新,香味依旧让人垂涎欲滴。我伸手拿了一块往嘴里放,顿时两眼放光,情不自禁吟诗一句:“年糕精致点春心,夜景缤纷旧岁除!”。

  这就是每逢过年让我翘首以盼的一件事。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3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今年我来到哈尔滨,略带思乡的小情怀,过了一个东北风情的传统小年。

  先说雪,只有去过*东北才懂。美丽怪异的雪让东北名扬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娇羞温婉,它的辽阔深远令人荡气回肠,雪域苍茫仿佛是飘在山间的水墨画卷,真是爽得无以言表。我和妹妹坐着雪橇玩得停不下来,因为雪本身厚度,妹妹总需要妈妈的帮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们驱车60公里来到哈尔滨郊外的牧雪山村,这是一个宁静的度假小村庄,积雪层层叠叠,一座座木屋连成雪屋,屋前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喜气洋洋,年味十足。一进屋,暖暖的,身着红绿花棉袄店家大娘十分热情迎接我们,她端出了各种小吃: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油炸冰淇淋……“都尝尝,多吃点!我们的特色小吃。”她扯着嗓门说,脸上笑开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个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里。

  不一会儿好几个房车团的游客们相继到来,有深圳的、北京的、苏州的、还有一团是杭州的。我幸喜万分,立马与一个杭州小朋友聊起来,竟有几分“他乡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满满当当的坐了6桌,穿着皮袄的店小哥们端上了正宗的东北六大碗,举杯干了农家自酿的米酒,开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热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沾上一点蒜泥,还未入口,肉香已扑鼻而来;咕嘟咕嘟翻滚的酸菜,偶尔带出几根晶莹的粉条;硬挺的白菜,在肉汤里尽情吸收汤汁,轻轻咬上一口,汤汁四溢;还有那团圆吉庆的饺子。大家吃着喝着,唱起了歌,相互举杯,相互祝愿,脸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妈妈的手机,忍不住给远在家的外公打去电话,送去祝福。“外公,你饭吃了没?“”我希望你能身体健康!等我回来过大年哦“今天我们没在一起过小年,但我想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这片天空下,到处洋溢着爱和温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发美丽,大红灯笼照耀整个村落,篝火印着人儿红彤彤的。东北的年,有独特的味道和情怀,让不认识的人们能够串在一起,让我体验到一次与众不同春节之旅!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4

  九百六十万*方公里的土地,寸寸土地寸寸风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民俗。三十六个省区,三十六种文化。每个地区的民风民俗都各具特色。现在让我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风俗吧。

  “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过。”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大家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让年味更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家家户户都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

  到了腊月二十三,族长就会请漆匠来给菩萨贴金。漆匠在贴金前,要念经请菩萨退位,然后在菩萨全身刷上一层生漆,再把黄金贴上,菩萨焕然一新,漆匠在念经请菩萨归位。菩萨贴金后,族长将菩萨安置在木制轿内,然后放在祠堂前。从腊月二十四起,族里的年轻人就抬菩萨满村游走。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早早起了床,女人们进厨房准备年夜饭,熬浆子贴对联是男人们干的活。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先把横批贴个“福星高照”,还要注意上下联,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接着再贴各房门,还要贴些小签:“出门大利,抬头见喜”是贴正屋门上,“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夜饭了。

  差不多八点就开始吃年夜饭了,鞭炮声陆续响起,此起彼伏,要持续2个多小时。一挂鞭炮中间不能熄火停响,炮声越急越密越响,来年就越兴旺。放了辞岁的鞭炮,还要奏上欢快的音乐,一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饭了。

  吃完饭之后,男人们还要带上斧头上山收“财”,他们要砍一棵大树,并连根挖起,做守岁的“柴火”,这棵树要一直烧到初一早上,就是“火大财大”。小孩子们要拿出爆竹和烟花,一直闹到凌晨十二点五十九秒。这大年三十的灯不能黑,要彻夜亮灯。预示来年前途光明。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的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渐行渐远。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5

  我的家乡在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儿有各种各样的风俗,如:苗族的坡恋、仡佬族的拜树节、苗族的婚俗,但是最颇负盛名的要数彝族的火把节。

  据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把不愿意服从和针对他们人,弄坏他们的农具。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用智慧战胜了两位大力神,天神得知大怒,立即取出一个装满蝗虫的小盒向人间抛去。霎时,蝗虫便铺天盖地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刻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坝到处燃起,把蝗虫通通烧死了。

  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或从这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以点燃火把作为纪念,也为驱逐害虫确保丰收。

  因此每年农历6月24日这天傍晚,会在隆林县最大的广场上举行一年一度为期三天的火把节。在彝族的记载中,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节的第三天,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竟相奔走。

  最有意思的绝对是第二天,傍晚,广场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彝族的男女老少手拿一个火把,另一只手拉起四方游客,手拉手,肩并肩,伴着震耳欲聋的打鼓乐,迈着欢快的舞步,心无旁骛地挥洒着无限的激情。而大火和音乐像一种口令,有节奏地带领着人们动作统一、协调、步履轻盈,伴着火焰和高昂的鼓乐舞动,嘴里唱着欢快的曲子,火光照印在大家欢笑的脸庞、闪闪发光的民族头饰和鲜艳的衣服上。

  夜渐渐深了,但广场上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人们手中的火把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芒。真的是“熊熊火把婆娑舞,彝仙献醪祝酒歌。”

  这就是家乡的火把节,它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坛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俗。在我的老家河南,就有一个有趣的节日——祭灶日。

  去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我与家人从上海回到老家河南。走进单元楼,立刻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单元楼前挂着大红灯笼,从前走廊上不免有一些沙子尘土,或者飘落的干树叶,如今已没有了它们的天下,走上去都能感到地面的光滑,楼梯走道曾经泛滥的小广告,竟一张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红红火火的春联。我感觉新年真的要来了。

  走进家门,只见大家都在忙着打扫屋子。客厅里,姨妈、舅舅正忙着扫地,擦玻璃,姨妈甚至还用上了常年靠在墙角的一根长竹竿,只见她在竹竿的一头绑上一只刷子,打扫天花板的各个角落。“姨妈,我来帮你!”我见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也撸起袖子,拿了块抹布,“承包”了灶台。我雷厉风行地用抹布擦掉灶台上的油,不一会儿,油腻腻的灶台仿佛做了美容,然后整理好厨具,各就各位。“擦得真干净!”我一转身,姨妈、舅舅正微笑着看着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屋子一尘不染、窗明几净。这时,大家围坐在客厅,姨妈拿出麻糖。这是我第一次吃麻糖。一根根细长的麻糖整齐的排列着,表面布满芝麻,中空薄脆,香而不艳,甜而不腻。我问姨妈:“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呀?为何要这么彻底地打扫房间,还吃麻糖呢?”我边吃麻糖边听姨妈给我讲祭灶日的故事。

  传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灶王爷会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老百姓觉得一定要尊重灶王爷,于是在这一天,人们祭拜灶王爷,将家里尤其是灶台打扫干净,把由糯米和麦芽糖等原料制成的麻糖献给灶王爷,为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只对玉皇大帝说好话。而农历二十三就成了祭灶日。“大家还要洗浴,让自己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姨妈递给我一块麻糖,“来,吃吧,麻糖不仅甜,还可以养胃滋肝!现在我们不迷信了,麻糖留给自己吃。”

  祭灶日的大扫除很热闹,因为它是传统节日的*俗;祭灶日的麻糖很甜,因为它是传统节日的味道;祭灶日的人很美,因为我们依然坚守着传统。每一个地方的风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值得被尊重——它们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篇扩展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篇(扩展1)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菁华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1

  在我的家乡丽水,每到腊月二十六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这其实是准备年货的开始,因为豆腐的“腐”与“福、富”谐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与富裕。

  如今大多数人并不会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乡,老一辈人依旧保持着这个风俗——手工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外公家准备做豆腐。首先要把黄豆泡在水里一天一夜,泡到它们有2—3倍大才行。再将它们用水冲洗干净,放进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从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浆了。

  我问外公:“什么时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说:“不要急,后面还有很多步,要先将豆乳过滤,变成豆浆,然后把豆浆烧滚,去掉泡沫,加入盐卤,将豆浆稀释,浮出豆花,还有把豆花装进模具中挤压,才会成为豆腐。其中点豆腐可最考验手艺了,盐卤多了,豆腐就老,盐卤少了,豆腐就会不凝固,你还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话将我打的晕头转向,唉,原来现在还是个开头啊。这时外婆又说:“做豆腐可不能多说话,因为豆腐很‘小气’它听不得‘坏话’,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难道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风俗吗?

  过了一会,外公喊道:“睿睿,来看外公点豆腐。”我飞快地跑过去,只见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盐卤,用勺子一勺一勺的点进装着豆浆的桶里。他一只手点盐卤,一只手拿勺子在桶里搅拌,就像一只机警的猫,每一个动作都极其小心谨慎。渐渐地,豆花漂了上来,那就是豆腐的雏形,白白的表面一触即破,如果加上酱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脑。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说点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风俗*惯。

  外公外婆进进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酱油,简直是绝配,吃着豆腐,别提多开心了!

  温润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来的工艺可一点不少,一个环节也不能出错。看来家乡的风俗更是长久的经验和精湛的手艺留传下来的。

  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像挂灯笼,贴对联,吃团圆饭……但在我的家乡,春节做豆腐也是一项传统风俗,祝愿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2

  今天是农历大年初五,早上妈妈告诉我,民间有个*俗,在初五这天要接财神,捏“小人嘴”。听了这话,我一愣,这莫不是要捏我这个“小人”的嘴吧?于是感叹这*俗也太坑我们小朋友了吧!妈妈听罢大笑,告诉我人们会用包饺子寓意捏“小人嘴”。原来如此,本来我就特别想包饺子,现在借着这个*俗凑凑热闹岂不快哉!于是,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但是有个条件,我得一起捏,这正合我意,成交!

  原来包饺子前的序曲是那么冗长。首先,我们和好了一盆面。在醒面的同时,我们把猪肉和牛肉分别绞成肉泥,把胡萝卜、大葱、酸菜分别切碎。然后将肉泥分别和各种蔬菜搅拌均匀,放好调料,三盆香喷喷的大葱猪肉馅、胡萝卜牛肉馅、酸菜猪肉馅就出炉了!闻到香味,我已经涎水流了三尺,想立马把它们包进面皮里,再扔进锅里、放进嘴里,吞下肚里。可是看着那一盆圆圆的面团,我止住了口水,叮嘱自己回到现实,“革命尚未成功”,我还得干活儿。

  妈妈把面搓成长条,切出剂子,就准备开始擀皮儿了。都说擀饺子皮不容易,可我看着一个个面剂子在妈妈的擀面杖下几秒钟就变成了圆圆的薄薄的面皮,我觉得并不难呀,于是自告奋勇要求擀皮。擀了十分钟,我终于擀了四张皮,可是一看,三角形一张,梯形一张,长方形一张,“瓜子脸”一张,再看看妈妈之前擀的白白胖胖的大圆皮儿,我恨不得把我的揉成一团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

  妈妈说,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做时难,得仔细观察,小心模仿,勤奋练*。于是,我紧紧盯着她的一举一动,先把面剂子压扁压圆,然后左手大拇指握着面皮中心,右手用擀面杖沿面皮边滚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擀面杖滚压的同时,左手剩下的四个指头要以大拇指为中心迅速旋转面皮,使它均匀受压,才能擀成圆形。仔细观察一番后,我开始摸索着按照妈妈的动作慢慢擀起来了,终于擀出了一张“椭圆形”,我想,我再把相对短的两边再擀擀,不就是圆了吗?“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我的第一张圆圆的饺子皮作品成功面世啦!

  不一会儿,我们包了好几盘饺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真像被捏扁的“小人嘴儿”,人们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呀!就这样,初五的晚上,我享受了一大盆“小人嘴”,自己捏的就别提有多好吃啦!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3

  二十四节气中,一些特别重要的节气,总是有劳动人民的民俗过法,而且在我们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每个地方的方式方法还不一样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在我们江南地区则又是吃馄饨,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溧阳这一带立夏时节要吃的`美食——乌米饭。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杜甫在《赠李白》一诗中这样写道。青精饭就是我们溧阳这一带,在立夏时节要吃的乌米饭。每年这个时候,乌饭叶就已经开始慢慢上市了,这个时候可是新鲜的时令货哦。像我这样的吃货,总是会走在小区路上,突然闻到某家人家厨房间飘来的香气中一眼就认出它。“阿婆阿婆,有乌饭卖咯。”我飞跑着回家,告诉了外婆,外婆一脸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在路上就闻到人家家里飘出来的香味喽。”外婆顿时哈哈大笑的说:“你真是个小吃货。”

  第二天外婆起早赶到菜场买来了新鲜碧绿的乌饭叶,我和妈妈先把树叶洗干净,一边洗一边有一阵阵清香扑进鼻子,是一种大自然的清香,闻了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脉。然后外婆把洗净的叶儿放入装满热水的盆子里,用手反复按压叶儿,时不时拿起些许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终于将*半个小时的揉压,乌饭树叶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挤了出来,咋一看不就是我写毛笔字的墨汁嘛,再把树叶过滤出来,用纱布包好,用力挤压,最终挤出了大半脸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凉些,再把洗净凉干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糯米已经变成“黑米”了。最后把“黑米”放入蒸锅蒸熟,就是香飘万家的乌饭喽,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颗颗米粒黑油油,亮闪闪,香喷喷,如果不是散发的香气和热气,还以为盛了一碗黑宝石呢。再撒上一层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闭上眼睛大赞人间美味。

  吃完乌饭外婆告诉我,立夏时节吃乌米饭是我们这里代代相传的民俗传统。吃乌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叮虫咬,让我们在接下来的炎炎夏日安然度过。我不禁感叹:原来乌米饭不仅仅好吃,到如今还承载了我们一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4

  一提到端午,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想到一个人――屈原。

  还记得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激励了多少个有梦想的人前进啊!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5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

  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豪华,那么美丽,但是一但到过年,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记!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每当快要到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打扫完以后,人们就会去天虹,大超市里卖各种各样的年货,比如糖,水果等,这一去就会大包小包地提回来。

  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对联和放鞭炮吗?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从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山洞里住着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在这个山谷下面有一个小村庄,这个年到了过年的最后一天的时候,就会下山来害人,这村庄里的人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可是,年依然有办法进入村民的家中吃村民的东西,村民没有一点办法。有很多村民都到了城市里过年。有一年,村民们正在去城市的路上,有一位仙人对村民们说:“这怪兽最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了。”村民们听了后,就把红色的对联贴在了门上,把鞭炮放在了门前,怪兽一来,就会看见红色的东西和“砰砰砰”的响声,吓得直往山里跑。就这样,过年放鞭炮和贴对的*俗就持续到现在。

  我家乡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一顿丰盛的饭——年夜饭。家家户户忙东忙西的,烧了一桌子的菜,有鸡,鱼等。让人看了一定会口水流不停。吃完后,妈妈会给我一件很帅气的衣服,大人会给我们压岁钱,里面的钱还不少哦!

  过年还真是令人难忘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篇(扩展2)

——安徽春节风俗800字作文6篇

  在整个寒假里,我都是以一种快乐的心情来度过的。

  放假开始的几天里,完成作业当然是一件最要紧的事,总不可能边过节边写作业吧?这样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与其这样,还不如多花一些精力,先做完作业再玩。

  春节是快乐的,连天上也显出新年的景象来,蔚蓝的天空,像一块碧玉一样逗人喜爱,偶然间也有几朵白云在万里晴空中愉快地追逐着,温暖的阳光驱逐年冬的寒气。

  街道上,各家各户都在忙碌着。超市里可谓是人山人海,货架上的瓜子、糖果被无数双手塞进购物车。大家仔细挑选年货,往日*静的大街上如今是挤满人,大家在各各铺面里买来对联、“福”字、兔形装饰物来美化自己的家。我家也不例外,房子的里里外外都被妈妈擦洗得闪闪发光,最值得惊奇的是*时擦不干净的窗户也被擦得明晃晃的,看上去像没有隔着窗户似的。接着,妈妈让我把春联和“福”字贴上,我小心翼翼地用胶水把春联贴在大门的墙上,把“福”字贴到大门上,不偏左不偏右,甚是好看。

  除夕夜,窗外,鞭炮声声脆响,烟花五彩缤纷。室内全家人团团围坐,一个个喜气洋洋。妈妈和奶奶来来往往,走马灯似的把一盘盘佳肴端到餐桌上。不一会儿桌子上的鸡啊、鸭啊、肉啊、鱼啊……层层叠叠的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似的,香气扑鼻,令人垂涎三尺。趁人不注意,我用筷子夹起一大块鱼肉塞进嘴里,那种喷香的味道顿时涌进我的心里。

  “开饭!”在奶奶的话语声中,我们不约而同的拿起筷子,把一盘盘美味往嘴里送。只听“喀嚓”一声,我的牙齿被卡一下,我吐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硬币。硬币怎么会跑我嘴里呢?我心想,“哎呀,有福,”奶奶说道,“我特意在饺子里放上硬币,没想到被你吃到。你们这个时代可真是好啊,论吃的方面,细白面馒头和新鲜鸡蛋多的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论穿的方面,红的、紫的、薄的、厚的,什么都有,连个补丁都没有……”奶奶笑着说,“啊……”我睁大眼睛。全家人看着我的滑稽样都大笑起来。

  快乐的春节过去,马上就要开学,总结一下,这个寒假过得挺充实的。

  每年春节都很多传统的春节*俗,比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给压岁钱……而每年最难忘的春节*俗应该就是扫尘了,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这次,我和老爸“光荣”地领到了擦玻璃的任务。我们家住在4楼,我一站上窗台,立刻吓得浑身哆嗦,我看了看下面,一派“万丈深渊”的景象。但是,事情总是要干的,我连忙和老爸商量了一下,他来擦“风险极大”的外面,而我,则擦我力所能及的里面。

  开始擦了,我先用沾过洗洁精的抹布擦窗户的内侧,但是,由于一年没擦了,窗户的边边角角已经积了一层灰尘,我先用手指尖套着抹布,从窗户的四周边缘用力地抠了一圈,紧接着,我把那块布洗干净,再沾上一点洗洁精,开始对窗户“发起进攻”。

  我用那块湿布轻轻地擦着窗户,等到窗子上有了一点洗洁精痕迹时,我拿来一块干净的干布,一小块一小块慢慢地擦拭着窗户上的污点,但是,一块又一块的污点向我“俯首称臣”了,唯独这几块污垢还是在窗户上,做起了“山大王”,仿佛在对我说:“哼!就你这个小孩,还想来拿下我,没门!”我不服气了,又抹上了一些洗洁精水,再用干布用力地擦,但是,这么几块顽固的污点就是不下来,我急坏了,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不要这么费力,这时,爸爸窗户上抹了一些洗洁精水,再用指甲轻轻一刮,那些顽固的污垢个个“举手投降”了。

  后面,在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户又干净得类似新的一样。这时,妈妈在屋子里的卫生也打扫完了,旧的也“辞”完了。望着焕然一新的房子,我仿佛看到了明年,我们每个人的运势都写着“胜利”。

  春节*俗是*的传统文化,也是春节重要性的标志,让我们的春节过得更加有趣,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

  盼啊,盼啊,春节终于来临了,伴随着时钟的敲响,我们又迎来了美好的传统佳节-春节。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

  当我跑到阳台边时,突然,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天上礼花朵朵。有的像银色的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儿,有的像橙色的大衣,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美不胜收!过年前,家家户户门前张灯结彩,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父亲母亲就忙得不可开交。只见母亲利索地擦洗着桌椅、门窗、地板,屋子的里里外外都被母亲擦洗得闪闪发光,最值得惊奇的是玻璃擦得明晃晃的,看上去像没有隔着玻璃似的。再看看父亲,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布把春联贴在大门的墙上,不偏左不偏右,更不偏斜,可不,父亲贴春联的技术可是一流的。站在旁边的我,看着父亲母亲的举动都傻了眼。不一会儿,家里就焕然一新。大年三十的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吃年饭,代表岁岁团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家里的长辈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吃完年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大年三十的夜晚更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家家灯火通明,处处礼花朵朵,鞭炮声声。大家一起守岁,告别如水似已逝去的岁月,憧憬对新一年的希望。在大年三十的夜晚还要放一挂鞭,叫做“出行”,代表踏上一年的脚步。初一,初二各家就要走访亲戚,四处问好,拜年,串门子。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代表岁岁*安。拜年也是亲戚朋友之间互相表达祝愿的一种方式。在初一的早晨还要放一挂鞭,这是挂开门炮,是个开门爆竹,为了祈求竹报*安,图个吉利,代表开门红。

  啊,春节!美好的春节,欢乐的春节,人人喜爱的春节,我眼中的春节,我爱你啊!你真的—很精彩!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晚饭可是最重要的。大家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年夜饭我们南方人喜欢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北方人喜欢吃饺子,预示着来年好运连连

  父亲为了开阔我的视野,多些了解外面的风土*俗,决定趁寒假带我去湖南的朋友家过春节。

  他的家住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据说以前是一些大泥砖砌的房屋,现在映入我的眼幕中的是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式的新楼房;户户都有大屏幕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空调、有的还有小汽车……。在我的想像之中,山区都是穷山沟,不论是物质与文化都是贫穷落后的。当我目睹这一切的时候,彻底打破了我的想像,在这样交通不发达,却过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通过几天的交流我认识了附*的几个朋友,有时在爬山,有时去钓鱼。有一天,我们在湖里钓了一些小鲤鱼,便在山上一块空地烤鱼,突然一位叫胡小文的朋友大叫:“我爸爸回来了”另一个也说同一句话。我抬起头一看。一辆客运面包车载着返乡的人小心翼翼的行驶。朋友们冲下山帮忙拿行李。难道他们是倦鸟归巢?非也,他们是不辞劳苦,四面八方地赶回来家乡,为的是一家团圆,让家人一起过春节。

  今天是大年三十,今天可真忙,一早就得搞吃的,如:“糍粑、芝麻酥糖等等”,除夕当晚叔叔在大门之上挂了一个大红灯笼。晚上6点多钟时大家开始吃团圆饭了,今天还算挺丰盛的,有鱼肉、羊肉、鸡肉还有猪肉,大人们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聊天;而小孩子与女人则吃肉看电视。7点多了,晚饭也吃完了,大家一起看联春晚会,突然数十个烟花点燃了,数十个烟花在空中散开,刹时把整个天空照得像白天一样亮。不知不觉已是12点了,叔叔在大门外点起了一串鞭炮。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照例早早地起床,当时虽以6点多了,但天空早以亮了,我下了楼,发现老奶奶已起床为我们煮早餐,老奶奶是我爸爸朋友的妈妈。7点了,我刚爬完山回来时,大家都醒了,早餐是一碗鸡蛋红枣糖水和薯面。8点时叔叔带我们去他的大鱼塘钓鱼玩乐。

  最后还有几天就上学了,我和爸爸也要离开了,离开时,他们一家人站在门口烧炮竹欢送我们。

  我喜爱春节,因为春节寄托着新一年的希望,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老人希望新一年**安安,年轻人希望新一年事业顺利,而小孩希望新一年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也是这样。

  在去年春节,我在老家过节。大年三十那天,家家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到处暖暖的。我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摆了好多桌椅,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桌椅,我告诉你吧,我们要操办宴会。我可开心了,上蹦下跳。到了下午四点,奶奶开始忙碌起来,我在桌上放碗碟,奶奶在厨房炒着诱人的饭菜。奶奶炒了鸡翅又炒青菜,煮了素肠又做小排,我见奶奶就差主食—饺子。便自告奋勇要学包饺子,奶奶告诉我要把馅放均匀,在四周抹水,最后依次包好,可我包的饺子不像样,奇形怪状,可把我急坏了,但看看奶奶娴熟的动作,我便一次次地包,终于包好了。六点左右,有客人陆续来了,等客人到齐,奶奶便张罗开饭,吃晚饭,大人们说说笑笑在聊天,小孩子开开心心在玩耍。到了十一点,最让我开心的放烟花开始了,几桶烟花桶一齐把烟花射向天空,烟花则在一声巨响中飞上夜空,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让*淡的夜空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烟花的绽放下,我问奶奶为什么过春节放烟花,奶奶告诉我在以前传说*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说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闯进村,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老人披着红袍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逃跑了。 第二天,人们回到村里,发现村里没事,原来白发老人是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还发现了白发老人留下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这就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我爱春节,现在并不是因为有烟花和好吃的,而是因为人们都寄托着对新一年寄托着的强烈的盼望与希望自己愿望实现的期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篇(扩展3)

——家乡的风俗初中作文6篇

  每逢春节,我们这地方都有 一个家喻户晓的风俗――吃饺子。

  春节吃饺子,这个风俗要从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讲起,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开病人耳朵上生冻疮。距今有 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 *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南方人一般不 会亲自包饺子,他们到超市买速冻饺子,煮出来虽然也很美味,但是比起我们北方人亲手包的饺子,味道差远了 。

  记得除夕和妈妈亲手包饺子,先和面团,醒发1-2小时,切下一块,揉成长长的细条,切成一块一块的,擀成薄薄的面皮,把剁好的肉馅同剁好的白菜放在 一起加上油盐 酱油 十三香和一大盆,又把切好的豆腐 菠菜和好 包好,在 一旁坐车的哥哥只闻闻馅就已经垂涎三尺了 。可以在 豆腐水饺里包上几个硬币,就变成了“幸运饺子”,接下来就是“蒸煮炉炸”,我们认为煮更传统,更好吃,所以决定煮。

  春节来了 ,最终有 机会吃“幸运饺子”。早上,煮好,香气扑鼻而来,自己选一碗,吃上一大口,满口生津,真是色香味俱全啊!往日有 些挑食的哥哥也吃了好几碗不 止,吃到最后一个饺子的我,本想一整个直接塞灌倒嘴里,没想到咬下去差点把牙咯坏了,是一枚硬币,吃饺子寓意团团圆圆,但吃到硬币说明财源滚滚。爷爷也很爱吃,闻到香味还没等去叫就主动过来了 。

  春节家家吃水饺,水饺人人都爱吃,年夜饭尤数饺子香,饺子这个风俗给人们带来了 数不 尽的欢乐。

  过年,不仅有五花八门的活动,更有*时吃不到的美味。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好吃的酱油肉了。在温州,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阳台晒酱油肉,那场面想起来就让人流口水呢!

  冬至的前几天,我们去外婆家做酱油肉。可是酱油肉怎么做呢?怎么做才好吃呢,外婆说,酱油肉一定要在冬至前后这几天晒,因为西风比较干燥,腌制酱油肉更容易晒干,不易坏。

  外婆开始示范起来:先把五花肉去皮,切成大约5厘米左右厚度的长条,然后放入一些叫做“二锅头”的白酒和酱油腌半天,最后放入花椒,蒜,姜片......外婆说,酱油肉好不好吃,取决于酱油好不好,是否有腌入味。然后问我:“萌萌,你要试试吗?”我当然愿意。洗好手后,外婆指导我不停的搅拌,揉捏,给五花肉按摩,这样能让肉更快的入味。大约过了十分钟,肉的颜色明显变深了。接下来大概要晒3—5天,我们就能吃到美味的酱油肉啦!

  冬至来临,“酱油肉来啦———”妈妈把热气腾腾的酱油肉端出来了。我好奇的看着酱油肉:肉已经完全染上酱油的红褐色了,里面的酱油似乎被蒸出来了,在碗底还不安分的吹出一股股热气。闻了一口,酱油的微甜和肉特别的鲜香融合到一起,形成一股特别的味道。轻咬一口,开始微微的鲜甜味充斥在嘴间,转眼间肉的鲜味就迫不及待的'钻进喉咙……因为晒干了,肉质很有嚼劲,鲜味也很好的锁在里面,让人回味无穷......

  吃着美味的酱油肉,我们听着妈妈讲起酱油肉的寓意:“你们看酱油肉的颜色是不是红褐色?因此过年吃酱油肉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原来如此呀!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多,想了解吗?来我的家乡——温州看看吧!

  过年,不仅有五花八门的活动,更有*时吃不到的美味。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好吃的酱油肉了。在温州,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阳台晒酱油肉,那场面想起来就让人流口水呢!

  冬至的前几天,我们去外婆家做酱油肉。可是酱油肉怎么做呢?怎么做才好吃呢,外婆说,酱油肉一定要在冬至前后这几天晒,因为西风比较干燥,腌制酱油肉更容易晒干,不易坏。

  外婆开始示范起来:先把五花肉去皮,切成大约5厘米左右厚度的长条,然后放入一些叫做“二锅头”的白酒和酱油腌半天,最后放入花椒,蒜,姜片......外婆说,酱油肉好不好吃,取决于酱油好不好,是否有腌入味。然后问我:“萌萌,你要试试吗?”我当然愿意。洗好手后,外婆指导我不停的搅拌,揉捏,给五花肉按摩,这样能让肉更快的入味。大约过了十分钟,肉的颜色明显变深了。接下来大概要晒3—5天,我们就能吃到美味的酱油肉啦!

  冬至来临,“酱油肉来啦———”妈妈把热气腾腾的酱油肉端出来了。我好奇的看着酱油肉:肉已经完全染上酱油的红褐色了,里面的酱油似乎被蒸出来了,在碗底还不安分的吹出一股股热气。闻了一口,酱油的微甜和肉特别的鲜香融合到一起,形成一股特别的味道。轻咬一口,开始微微的鲜甜味充斥在嘴间,转眼间肉的鲜味就迫不及待的钻进喉咙……因为晒干了,肉质很有嚼劲,鲜味也很好的锁在里面,让人回味无穷......

  吃着美味的酱油肉,我们听着妈妈讲起酱油肉的寓意:“你们看酱油肉的颜色是不是红褐色?因此过年吃酱油肉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原来如此呀!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多,想了解吗?来我的家乡——温州看看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

  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只是觉得这天有好吃的,好玩的罢了。

  早早的算好了时间,得知今天是吃粽子的日子,我一大早就喜得快要发疯了。

  懒得在卧室与灶房间来回周旋,**脆搬了个小板凳来,就这么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她包粽子。

  “这里脏,妮儿,你快出去。”

  “没事儿,我不嫌脏。”相比关注这脏兮兮的瓦灶和墙壁,我还是更想看奶奶包粽子。

  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是多么灵巧啊!一弯,一放,一折,一绑,短短几步,短短几十秒,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诞生了。

  要煮粽子了,奶奶怕熏着我,硬是把我推出了灶房。自己留在那儿随时准备着添柴火。

  望着灶房烟囱里冒出的浓浓的烟,不知为什么,我感到那次的粽子格外的甜。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条、糖糕一类的油炸食品。雄黄油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关于鸡蛋的端午风俗。在这天,我一起床奶奶就会拿来一个提前煮好的热腾腾的鸡蛋,然后让鸡蛋从我的头顶一直滚到脚尖,嘴里还念念有词“骨碌骨碌灾,小病大灾都滚下来……”滚好后,再让我把鸡蛋猛地一摔,然后立刻拿起来,剥掉壳,给我吃掉。

  据说,这个*俗的由来是因为老人们坚信,热腾腾的鸡蛋可以粘走孩子们身上的一切病灾,在下一次端午节前都**安安,幸幸福福。

  端午在奶奶对我的关怀中走来,又在奶奶对我的祝福中离去。

  石城肉丸圆又圆,家乡美食香又甜。所以,我爱吃石城肉丸。

  我的家乡——石城,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千百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风情,其中有一种代表客家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传统民俗——吃肉丸。

  石城肉丸是用精瘦肉和红薯粉做成的。其形圆色白,味鲜质软,口感松爽。它是石城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的美味佳肴,也是石城人红白筵*款待宾客的一道主菜。凡过年过节或各种筵*,如果没有肉丸,则“非像过年”,“非酒*”也!

  石城肉丸虽然好吃,然而在几十年前,人们要吃上肉丸,非得费一番苦力。那时没有肉丸机,每个屋场则备有一个或几个特别凿制的石质料钵,一根或几根用坚硬的杂树制作的肉槌。切成块的精瘦肉放入石钵中,就靠人用肉槌一槌一槌地,千锤百锤地把肉块打烂成浆糊状,然后放入适量水和一定比例的红薯粉,加入少量食盐,最后又用肉锤使劲地将肉和粉打匀擂匀,直至呈有光泽度的固体坯料。要打好一钵肉丸,往往会累的人满头大汗,腰酸腿疼,甚至手上长血泡。

  大凡石城人都喜欢吃肉丸。而小孩子吃肉丸更是有趣儿。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家回老家过年。当家里的肉丸蒸好后,奶奶叫我吃肉丸,**脆用两根筷子,每根串上三四只肉丸,走到楼下的院子里,叫上邻居的小孩一起来品尝。哇,一下子来了三四个小朋友,我把肉丸分给伙伴们,每人两个,可自己没有了,只好等会儿回家里吃。看着小朋友一拿到肉丸就迫不及待的往嘴里送,并连声说“好吃,好吃!”我心里特别快活。

  石城肉丸味美情浓,闻名遐迩,甚至天下扬名。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的地区环境也各有不同。接下来,我就要介绍我姥姥家的风俗*惯。

  在妈妈小时候,每到过清明节时,柳条也都绿了,姥爷就会摘下来一根来去一去家里的晦气、懒气,在用柳条打扫时,还容易让灰飞散在屋子里。

  每到清明时,小孩子往往都是最开心的。姥爷就会砍下两块大木桩子,用粗麻绳吊起来,做成一个小孩子们喜欢的秋千;再就是姥姥,会做煮鸡、鸭、鹅蛋,*均分给家里人,因为当时家里穷,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姥姥煮的蛋五颜六色的,吃起来也特别好吃……小孩把蛋壳用针捅一个小眼儿,用一根铁条做成的小扁勺挖着吃,吃完之后的空壳会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还玩碰蛋的游戏,看谁的蛋壳先碎,谁就输了,这个游戏妈妈也不少教我玩。

  在柳条这方面,妈妈都会爬到树上,折一枝柳条做好多个叫“柳哨”的东西,每到做完,妈妈都会分给村子里的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大家一起吹柳哨比一比,看看谁吹得最响,声音拉的最长,村子里的小朋友都叫妈妈“小猴子”﹗

  妈妈还说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他们都会过寒食节,在那一天,谁都不能碰火之类的东西,不然就会传来不好的运气;姥爷在寒食节都会用柳条编成几个花环给妈妈、姨妈、舅舅、还有家里的小狗,戴在头上,表示送给别人好的运气,表示幸福、开心的日子要来了,姥姥和姥爷每次到清明节都会带我和妹妹、弟弟来到柳树下给我们也看一看,给我们往头上戴。

  当我玩了妈妈童年的游戏时,感受到了当时童年的美好、欢快;感受到了清明节时的快乐,充满了温暖。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篇(扩展4)

——家乡的风俗祭祖作文800字实用十份

  今天是清明节,为了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妈妈回到老家,一路上阳光灿烂,春风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开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乐呵。小心翼翼地跟着爸妈后面走,突然爸爸问我:“聪聪,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我摇摇头,爸爸给我讲开了:

  古代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来,皇帝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也就是今天的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就成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说话间,不知不觉就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开满油菜花的田地里。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杨柳随着春风轻舞,偶尔有几只小鸟忽的一下飞走又忽的一下飞来,给寂静的墓地带来一丝活力

  来到墓旁,只见整个墓地杂草丛生,一块石头碑上刻着爷爷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时间,我算了一下,爷爷和奶奶年纪轻轻地就去世了,听爸爸讲爷爷奶奶都是十分勤劳善良的农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约来的钱都供给爸爸念书,自己有病了也舍不得看,当爸爸刚刚参加工作,日子刚刚好起来,本该享福了,却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闷起来,难怪杜牧在诗中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爸爸跟妈妈不声不响地拔着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着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但是两行思念伤心的泪水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杂草清理干净了,爸爸点上了纸钱,红红的火焰映红了爸爸的脸,爸爸凝视着一张张寄托哀思的纸钱在火中发黄,卷起,变灰脸颊上流下了不知是泪水还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爷爷奶奶磕了三个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争气,不让他们的辛劳白费

  今年清明时节虽然没有雨纷纷,但是路上行人一样欲断魂

  今天是清明节,为了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妈妈回到老家,一路上阳光灿烂,春风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开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乐呵。小心翼翼地跟着爸妈后面走,突然爸爸问我:“聪聪,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我摇摇头,爸爸给我讲开了:

  古代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来,皇帝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就成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说话间,不知不觉就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开满油菜花的田地里。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杨柳随着春风轻舞,偶尔有几只小鸟忽的一下飞走又忽的一下飞来,给寂静的墓地带来一丝活力……

  来到墓旁,只见整个墓地杂草丛生,一块石头碑上刻着爷爷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时间,我算了一下,爷爷和奶奶年纪轻轻地就去世了,听爸爸讲爷爷奶奶都是很是勤劳善良的农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约来的钱都供给爸爸念书,自己有病了也舍不得看,当爸爸刚刚参加工作,日子刚刚好起来,本该享福了,却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见面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闷起来,难怪杜牧在诗中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爸爸跟妈妈不声不响地拔着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着……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但是两行思念伤心的泪水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杂草清理干净了,爸爸点上了纸钱,红红的火焰映红了爸爸的脸,爸爸凝视着一张张寄托哀思的纸钱在火中发黄,卷起,变灰……脸颊上流下了不知是泪水还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爷爷奶奶磕了三个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争气,不让他们的辛劳白费……

  今年清明时节虽然没有雨纷纷,但是路上行人一样欲断魂……

  4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这是一个远足踏青节、亲*自然的好日子,我特别兴奋,一大早就和哥哥们起床,收拾好东西等爷爷奶奶,今天我们要坐大伯的车上山扫墓。

  爷爷奶奶下楼,我们高高兴兴的上大伯的车。我高兴地说:“我们出发啰!”

  今天下着蒙蒙细雨,微风**,路边的野花有黄的、有红的……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扫墓”。马路上的车辆特别多,大家都在忙碌着同样一件事情,就是祭拜祖先,我们的车也随着人群往郊外驶去……

  就在我和哥哥有点儿困的时候,大伯突然说:“到”。我兴致勃勃的跳下车,看看周围,两旁树木绿油油,小鸟在枝头蹦来跳去,还唱着清脆的歌,我突然“哇”的一声叫起来,哥哥问我怎么?我说:“这些杂草怎么比我还高啊?哥哥说:”当然啦,它们经过长久的生长时间,就会长得很高“。我说:”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奶奶告诉我们说:”你的祖公就葬在这里“。接着大家拿出铲子,把高高的杂草清除掉,把祖公的坟墓打扫得干干净净。奶奶叫我拿三根香插在祖公的'坟前,然后拜三拜,我就照做。听奶奶说这是对祖先的尊敬。奶奶拿出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又拿出酒、水果……。然后在坟头挂上白色纸钱,我和哥哥摘来野花做成花圈摆放在坟前,奶奶告诉我们烧纸钱、纸房子、纸衣服等、是让祖公在地下不用担心钱的问题。等烧完以后,哥哥拿出鞭炮开始燃放,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就坐上车回去。

  路边的野花依然美丽漂亮,好像又在说:“再见!再见!”坐在车上,微风轻轻吹过脸庞,舒服极,就像妈妈的手抚摸我的脸,在车上爷爷奶奶对我们讲许多祖先在世时经历过的艰难与困苦,爷爷奶奶还让我们不要忘记前辈和烈士英雄们为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所出的贡献。听完爷爷奶奶的话,我心里暗暗在想:我要好好学*,用优异的学*成绩来记念祖先和回报父母。

  快回到家的时候,大家突然想起广场还有活动,就转个头。到广场。活动正在进行当中,活动有:舞龙舞狮、绕口令、小品……大家玩得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活动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广场。啊!今天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清明真的是一个踏青的好时节。

  今天是清明节,为了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妈妈回到老家,一路上阳光灿烂,春风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开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乐呵,小心翼翼地跟着爸妈后面走,突然爸爸问我:“聪聪,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我摇摇头,爸爸给我讲开了:

  古代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来,皇帝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也就是今天的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就成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说话间,不知不觉就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开满油菜花的田地里。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杨柳随着春风轻舞,偶尔有几只小鸟忽的一下飞走又忽的一下飞来,给寂静的墓地带来一丝活力……

  来到墓旁,只见整个墓地杂草丛生,一块石头碑上刻着爷爷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时间,我算了一下,爷爷和奶奶年纪轻轻地就去世了,听爸爸讲爷爷奶奶都是十分勤劳善良的农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约来的钱都供给爸爸念书,自己有病了也舍不得看,当爸爸刚刚参加工作,日子刚刚好起来,本该享福了,却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闷起来,难怪杜牧在诗中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爸爸跟妈妈不声不响地拔着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着……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但是两行思念伤心的泪水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杂草清理干净了,爸爸点上了纸钱,红红的火焰映红了爸爸的脸,爸爸凝视着一张张寄托哀思的纸钱在火中发黄,卷起,变灰……脸颊上流下了不知是泪水还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爷爷奶奶磕了三个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争气,不让他们的辛劳白费……

  今年清明时节虽然没有雨纷纷,但是路上行人一样欲断魂……

  几天前,人们就开始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做准备,终于把年迎来了。今天是除夕,一大早,我就和妈妈一起去乡下祭拜已故的列祖列宗。

  阳光明媚,温度适宜。我带着好心情随妈妈出发了。一路上,看见路上排着长长的车龙,我想那得等到何时才能回去啊!妈妈看了看前面的一个挨一个的车,着急地说:“我们抄小道吧!”于是,妈妈把电瓶车调转头,往田野间的小路走去。虽然窄窄的小路高低不*,但总比在那里干耗着强。我坐在妈妈的后面紧紧地抓住妈妈的衣服,仿佛一不下心就被甩掉一般。走在田间小路上,看着路两旁犯青的麦苗,别有一番韵味!已经两年没回乡下了,整天都被囚禁在教室里,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啊!外面的世界好精彩!走在田间,向远处张望,一块一块的麦田整整齐齐的',像一块块绿毯。田间地头的小溪镶嵌在麦田边,好像给绿色的地毯绣上金边。我拿出手机把这美景拍了下来,就是画家也画不出来这种美美啊!

  不一会儿,来到乡下的外祖父村,只见几个鸟窝孤零零的立在几棵大树枝头,看不见鸟影,也许鸟宝宝还在酣然入梦,鸟妈妈们就起来在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食物吧。正想着,突然一声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打乱了我的思绪,我循声望去,只见田地里的大人小孩挎着纸筐蹲在坟前烧着,他们的脸被烟雾缭绕淹没了,看不清谁是谁。鞭炮声络绎不绝,此起彼伏。我们也来到外公的坟前,把一些所烧的东西准备就绪,我就开始把炮点燃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响彻云霄,“妈妈,外公能听得见吗?”我好奇地问。“能听见,每到过年,外公都在等着我们给他送钱呢!”妈妈欣慰地说。我半信半疑地问:“妈妈,那书上为什么说人死如灯灭,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灵魂之说?这是迷信!”妈妈被我问得无言以对,也许妈妈也是半信半疑,宁肯相信人有灵魂。

  我们做完这一切,开始返回,我和妈妈都默默无语,妈妈也许在回忆以前外公在世的时候点点滴滴。也或许在想外公会不会收到她送的钱。而我在想,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用来安慰一下活着的人的孝心罢了!

  祭祖,是春节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仪式通过烧香三拜来纪念已经逝去的亲人。

  大年三十(今年只有大年二十九)的早上,我还在睡梦中,被一阵阵声音吵醒,有叫喊声,有欢笑声,有狗吠声。起床洗漱过后,才发现,原来,大家都在忙着祭祖的准备,有拿着香前往祠堂的,有搬着大批红鞭炮到祠堂外的*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样帮着爸爸妈妈搬着鸡、鸭和酒到失去的亲人前面。爷爷奶奶也已经准备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萨,差不多经过两个多小时,转眼间已经到了七点半。我们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妈妈前往祠堂,等候族人们的到来。

  八点整的时候,族人们陆陆续续的到来了,见面后,大家互相问候,寒暄。年长的长辈们抱抱这个小孩,摸摸那个小孩的头,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里,个个都笑逐颜开。在外工作的人都说些吉祥祝福的话语;握着长辈的手嘘寒问暖,祝福老人;同辈们见面后,相互问候,过去一年的状况,并祝福来年好兆头。

  八点四十分整,经过了长时间的祝福,族里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声准备祭祖,青壮年们点燃大烛大香,将点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给族老们,媳妇们将几大把小香点燃后,分别交给每一个人。族老们站在第一排,下一辈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孙辈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后边站着的便是媳妇们和女儿们。八点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声喊道:大年三十,祭祖开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香。三旬上香后,族老们上酒上茶,媳妇们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着,媳妇们和女辈们忙着烧纸钱给祖宗,妈妈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说:儿子,去烧纸钱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污渍烤掉。青壮年们捧着几十盒鞭炮到祠堂*地挂好,等到纸钱烧完后,大伙们就接连着几十盒鞭炮陆续点燃,噼噼啪啪震天响,那仗势犹如排山倒海,气贯如虹。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喜庆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期待着来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传统的祭拜仪式,寄托着人们对祖宗的挂念和感恩,通过这次祭祖仪式让我领悟了客家人的勤劳、团结和互助。

  今天是农历大年三十,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游子们从四面八方都要赶回家乡和亲人团聚的日子,爸爸带着我和妈妈也回到了唐山奶奶家。

  按照家乡的*俗,今天一大早,我们要去祖坟祭祖。早上6点钟,天还黑乎乎的,走到院子里还能看见天上的星星,奶奶和爸爸就早早起来了。我也被叫醒、起床、换衣服、洗漱,爸爸要求我们穿戴整齐。奶奶和婶婶准备好了祭祖用的供品和鞭炮,走出房间,冰冷的风夹着地上的雪嗖嗖地钻进脖子里,不禁打了一个哆嗦。这个鬼天气,真是冷啊!

  爸爸带着叔叔家的哥哥还有我,和二爷爷汇合后,开车赶往祖坟。在路上,看见一群群的人走向各个方向,有走路挑着担子的,有开车的,有骑摩托车的。路边早到的人,已经开始了祭祖。我问爸爸,我们为什么要在三十的早上去祭祖。爸爸表情严肃地说:在重要的节日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俗,是子孙们向先祖表达哀思和怀念。奶奶的家乡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我们早早地去,好请老人家跟我们一起回家团聚,我们从家里出来到祖坟的足迹,就是先人们回家的路,所以,爸爸说,我们要走的小心一点、走的慢一点……

  爸爸说,我们的祖坟离家有三公里,背靠一座山,旁边是滦河,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我们到了,拿着供品走向祖坟,家族里来的人很多,有几十个人,我们和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人到齐后,统一在五老太爷的指挥下,恭敬地摆放好供品。然后,五老太爷给我们介绍祖先们的坟墓,很多,我没有记住,我只记住了老太爷和爷爷的坟墓。只见这几十人排成了不同的排,爸爸让我和哥哥排在他的后面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把供品再扔向不同的坟墓,很多长辈嘴巴里不停地嘟囔着什么。爸爸在爷爷的`坟墓前也嘴里嘟囔着,嘱咐爷爷照顾好自己,常回家看看,哥哥和我也恭敬的站在爸爸身后,学着爸爸的样子。大家起来后,把带来的鞭炮沿着祖坟的周围摆放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工。我和哥哥的任务是点小鞭,一瞬间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我很兴奋,但是,爸爸不让我叫喊,也不让我跑动,爸爸说,祭祖是很严肃的事情,不能乱跑乱叫。

  回来后,爸爸向奶奶讲了祭祖的一些事情,奶奶慈爱地摸摸我和哥哥。爸爸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爷爷也是每年带着他和叔叔去祭祖,现在他要带着哥哥和我,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同时,传承下来的还有淳朴的家风。

  哥哥、我,有弟弟,仿佛懂了,也仿佛没懂,但是都点了点头。

  今年,我因今年有时间回乡下,要回去拜山!苦恼的我完全没回乡下拜山的兴趣,可爸妈硬是逼着我不得不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叔叔阿姨们踏着艰难的步伐登山拜祖。我左手提着用雪碧瓶装着稀稀的白粥,右手提着一大袋白馒头。山中弥漫着白白的雾水,还不时下起蒙蒙细雨。因为脚下的路是黄泥路,一下雨就特别的滑,所以要特别小心的行走。大马虎的我,大人们还没说完,我一脚才进的泥坑里头,白色的回力鞋全都变成了黄色。

  这天我可真倒霉,还没拜完第一座墓就摔了一跤,差一点就扭到脚!走了半个多钟,终于来到了第一座墓。我松了一口气,但一转完弯,眼前是一片莽草,有差不多2米高,我开始急了说:“这可怎么办,没法过了!哎~”叔公大声说:“小的跟在大人后面,中年人拿着镰刀走在前面,你也要拿着镰刀来隔断这些草!”“啊?我也要啊!”我埋怨起来。“当然了,那你都15岁半了,都快成年了,当然要干点东西啦,不用干就有东西的吗?”叔公怒气地说。

  我无奈地抽起镰刀,抓着草的根部就是一顿猛砍。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出了一条小道,但是这小道仅容一人通过,连胖一点的都过不了。来到了墓旁,我那张报纸终于派上了用场,我用来铺在地上作我的私人座椅。 突然,我觉得全身痒痒的`,我挠了挠背又挠了挠大腿,全身被我挠得通红。

  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帮我翻开衣服,一开背上一点一点的大红点。我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好痒啊!”“肯定是那些红蚂蚁刚爬上去的,你没感觉到吗?”我苦恼的说:“我以为是流汗没理它。原来是红蚂蚁爬上了我的背部。哎呀,这可咋办啊?”等一等下山再找药涂一涂吧!没办法了。谁叫你不注意啊,自己找来烦!”我低下头,泪水一滴一滴滴在泥土上。

  到了下午,我终于下了山。我的妈妈马上找了风油精来给我擦上。妈妈一边擦一边说:“你看,不读好书以后就是这样,过着这种难熬的生活,叔公他们天天下田干活,背都快要裂开的程度,若是你,早就顶不顺啦!看你不好好读书,以后不准再任性了。想干啥就想干啥,不顾后果。知道吗?”我忏悔的说“哦!我以后再也不要那么任性了,一定要考好中考,将来就不用干粗活了。” 在这次的拜山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一番,我深感后悔。农村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够熬过的,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如果不想这样,一定要好好读书,搞好学*。虽然幸苦这十几年,但将来幸福却是一辈子。

  星期天一大早,我就被闹钟给吵醒了,不过心情如花一般灿烂,因为可以跟着母亲一起去做清明。

  吃过早饭,家里的叔叔婶婶都骑着摩托车朝山口镇出发了,那里有很多的大山,而我们家的祖坟都葬在那里。我坐在母亲的摩托车上,惬意的奔往目的地。路上的花花草草随着春凤左右摇摆,暖暖的阳光照射在身上,别提有多舒服了。

  大约做了半个小时的车,我们终于进了大山,在一条弯弯曲曲的上山的小路上停下,下了车,叔叔们拿着花和黄纸开始爬山。山路屈曲盘旋,怪石杂草很不好走,母亲时不时的扶我一下。费劲千辛万苦,我们爬到了半山腰,我看到一个用水泥堆砌起来的半圆的场地,虽然杂草丛生,但是叔叔们拿着镰刀把祖坟上清理的干干净净,好几座大墓碑就显现了出来。我看到墓碑上有字,很好奇的过去看,第一个字是“显”,第二个字是“考”,这是什么意思啊?我问母亲:“母亲,这个显考是什么意思啊?”母亲说:“显就是显示,考就是父亲的意思。”

  “那就是看的见得父亲?”我问。

  “不对,这是死去的父亲。”母亲纠正我。

  “那这个墓碑上‘显妣’又是什么意思啊?”我更加好奇。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篇(扩展5)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初中范本五份

  九百六十万*方公里的土地,寸寸土地寸寸风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民俗。三十六个省区,三十六种文化。每个地区的民风民俗都各具特色。现在让我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风俗吧。

  “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过。”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大家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让年味更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家家户户都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

  到了腊月二十三,族长就会请漆匠来给菩萨贴金。漆匠在贴金前,要念经请菩萨退位,然后在菩萨全身刷上一层生漆,再把黄金贴上,菩萨焕然一新,漆匠在念经请菩萨归位。菩萨贴金后,族长将菩萨安置在木制轿内,然后放在祠堂前。从腊月二十四起,族里的年轻人就抬菩萨满村游走。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早早起了床,女人们进厨房准备年夜饭,熬浆子贴对联是男人们干的活。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先把横批贴个“福星高照”,还要注意上下联,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接着再贴各房门,还要贴些小签:“出门大利,抬头见喜”是贴正屋门上,“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夜饭了。

  差不多八点就开始吃年夜饭了,鞭炮声陆续响起,此起彼伏,要持续2个多小时。一挂鞭炮中间不能熄火停响,炮声越急越密越响,来年就越兴旺。放了辞岁的鞭炮,还要奏上欢快的音乐,一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饭了。

  吃完饭之后,男人们还要带上斧头上山收“财”,他们要砍一棵大树,并连根挖起,做守岁的“柴火”,这棵树要一直烧到初一早上,就是“火大财大”。小孩子们要拿出爆竹和烟花,一直闹到凌晨十二点五十九秒。这大年三十的灯不能黑,要彻夜亮灯。预示来年前途光明。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的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渐行渐远。

  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喷香的馅,这就是家乡的馅饼。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儿霎时蔓延至我的每一个味蕾,好吃极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汇,塌饼是家乡人的必备品,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它。做塌饼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门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饼,刚出锅的塌饼……”下班的年轻人总会停在街头的塌饼店前,买个塌饼压饿。但他们往往只买一个,因为一个塌饼就已足够。老人们也常常会在买来后分一半给老伴吃,另一半则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间最珍贵的美味。孩子们则是一放学就吵着闹着要大人给自己买来吃,手捧着一个热乎乎的塌饼,咬一口,那带着素菜味儿的清香,便弥散在了孩子的欢笑声与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我一回到乡下,便会缠着外婆,让她亲手给我做塌饼吃。每次开始做,她总要先去洗手,再将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她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个细节。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外婆将反复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软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儿,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将拌好的馅放在上面,用勺子压实,每一步都是那么细致。每每此时,我都欢呼雀跃着围在灶台前,围在外婆的身边,围在氤氲的蒸气里,围在弥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觉仍回味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我自然也是安静不下来的。我总是会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让我试试好不好?我保证不捣乱。”外婆对于做塌饼可是分外认真,从不让他人帮忙,因为不放心——但她仍然会答应我的要求,在一旁慈爱地笑着指导我。

  外婆做塌饼的手艺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很多,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

  当然,我们也经常送给邻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道谢,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问外婆为什么大家如此奇怪,她却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细细想来,道理实在很浅显:这就是家乡人啊,热情,爽朗,却也憨厚,朴实;这种礼尚往来,不是客套,而是一种*惯。

  我爱家乡的塌饼,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我的故乡是清丰,各地过年的*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门,但都有幸福美满的欢乐寓意。

  农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气,我故乡的腊八节差不多就算是春节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了。特别是故乡的农会,商店的老板会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来,给客人们选购。故乡的腊八节标志着春节的慢慢到来,同时故乡还有说这样一种说法“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天还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腊八粥,胃里热热的,心里暖暖的。在这个粥里放入了各种豆、米,足足有八种以上的谷类进行熬制,这不仅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现在农民生活好了,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却是那甜甜糖果儿,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红火火”,这也是春节必备之一。再有就是买花炮了,那包装精致的柳叶鞭,更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还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这是故乡的孩子所盼望的,穿着新衣服,心里那个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热闹,孩子们成帮结队的在大街上放花炮,无忧无虑的跟朋友们走街串巷。特别是各家各户都做着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个味道,那真是香味扑鼻呀!下午黄昏时,火红的对联开始上门了,喜气洋洋的对联迎接着祝福,迎接着春天,迎接着各路大神的到来。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饺子了,我们在家门口放鞭炮,而奶奶们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烧香拜神,烧元宝,拜五神,企求他们保佑我们一家**安安。吃着香香的饺子,看着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快要睡觉的时候,长辈们会在我们的枕头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点钟,老家还有起五更的*俗,我就跟在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后面就开始先给?爷爷们?奶奶们磕头,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哈哈哈,小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去逛庙会、走亲戚了,我们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买好吃的东西,在亲戚家还可以挣到压岁钱,呵呵,心里那个美呀!真希望天天过大年!晚上的节目就是放烟花了,看着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这就是我农村老家的春节,是不是很美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不同,我家乡更是别具一格。

  在广东潮汕地区,一直以来,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举行一个**仪式——出花园。也就是说,你从今天开始,就从花园出来了,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具体礼俗是这样的:有十五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为孩子举办一次隆重的仪式,是个人生的转折点。还要用三牲果品(鸡、鸭、鹅和水果类)拜别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上红皮鞋、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因为传说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大钦小时候没钱,但在路边对上了对联,得到了一只公鸡和红皮鞋,父亲为大钦烫了鸡头吃。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还有的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十二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

  在我们普宁市,当天要吃炸猪肠和肚,并且邀请小朋友于地下围着竹箕,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了**的肠与肚”,和童年告别。

  潮汕人有着与众不同的食俗,日常生活中特别喜欢喝粥,有着皮脆肉嫩的“炸豆干”,有着以大米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酥香的饰品,而且非常喜爱腌制的佐餐小菜(主要用于喝粥时),如,咸菜、菜脯,以及精致的小食蚝烙、肉丸等。尤其是牛肉丸,令我吃完后仍然回味无穷。

  潮汕都非常注重“吃”不过最出名的还是潮菜以及潮州的功夫茶,潮菜远进闻名,是由潮汕原有的菜式与按潮汕味加工改造的菜式构成的一个开发体系。潮菜中不仅有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缺少粗菜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芋头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等许多。

  潮州功夫茶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茶艺。小到用水,大到冲泡,品尝都很讲究。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样式很多各有着生动形象的名字,例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爬狮”。简单介绍一下吧,“四点金”是潮汕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州农村较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和“潮汕百姓家”之说。

  不论是潮州的“出花园”、饮食、民居还是功夫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

  春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虽然,在这一天中国人都是过年,但因各个地方的*俗不同,这过年的过法也各有不同。

  在文昌,年味会早早就弥漫开来了。每一年的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人们就已经开始家庭大扫除,家里的男女老少齐动手,把屋子的上上下下全都打扫干净,还把各种器具、被褥窗帘都重新清洗一遍。而城里的街道也早就被喜庆的大红灯笼和漂亮的霓虹灯点缀得异常温馨。

  文昌的家家户户都有在腊月制做年糕的*惯。每每还未到大年,勤劳的文昌人已制作好了糖贡(最重要的年糕),这象征着美好的日子会年年高的意思。这种可以令人大快朵颐的美食,可是地道的文昌人拜年互赠的佳品。

  接着就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每户人家会十分忙碌。大家早早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柚子、桔子、糖和饼干用托盘装好摆上案子,用文昌的老话讲这叫“摆年”。之后一家人就又开始杀鸡做菜为祭祖和团圆饭做准备。文昌人家的春节肯定是少不了美味的文昌鸡,哪怕是*日里再拮据的人家,在这一天案桌上都会有文昌鸡的身影。聪明的文昌人很会物尽其用,他们发现煮文昌鸡的鸡汤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用其煮制的文昌鸡饭和制作的酱料食用起来,又是另一番令人赞不绝口的美味。除夕吃完团圆饭后,人们便开始忙活着贴对联、贴幅字,放一串鞭炮,这个过程谓之“送穷”。而其实前面说到用柚子、桔子“摆年”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因为海南话中的“柚”和“桔”与“又吉”谐音,表示新年又获大吉大利。还有文昌人祭祖的时候,在桌上除了陈列文昌鸡等食物外,还会摆上三盅茶五盅酒,俗称“三茶五酒”。这里面也包含着“三茶”敬“天、地、人”,“五酒”求“福、禄、寿、财、丁”五福之意。

  除夕过完后就到了年初一,在这天早晨,晚辈们须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长辈在按序给晚辈发“压岁钱”,希望子孙们在新的一年里**安安。接着,长辈就把事先煮好染红的鸡蛋顺着晚辈的头部向下推滚到脚部,嘴里还念着“从头红到脚”的吉利话,之后晚辈会诚心接过,再把那红鸡蛋“脱壳”吃完。

  看了我这介绍,是不是觉得有趣又心动呢?那就等来年春节快来体验体验吧,保准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6篇(扩展6)

——捕鱼_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实用五份

  记忆中,端午节是最令人愉悦的节日。它没有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喧嚣,没有清明“路上行人断魂”的悲凉;也没有中秋“月有阴晴圆缺”的怅然。

  端午未至,但街角的粽子铺早已开张,粽香萦绕,我不禁忆起了曾经的端阳……

  外婆家,一个木盆,盆中盛清水,水中是碧绿的粽叶,粽叶新鲜,颜色嫩绿诱人,嫩得能掐出水来。每当我看到木盆中碧绿的粽叶,心中便是一阵清凉和满足。

  外婆麻利地取两片粽叶又在一起,卷成一个漏斗状,放入糯米、蜜枣、卷好,用绳子系好。很快,一个个青翠可爱的粽子便从外婆手中完成,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外婆包粽子时,我便坐在一旁,偷偷拿一颗蜜枣丢进嘴里,甜蜜在舌间绽开。外婆总会嗔怪我:“看你个馋虫,蜜枣都要给你吃光咯!”我依旧往嘴中送蜜枣,我挡不住这甜蜜的滋味。

  我最爱的是煮粽子,虽然很慢,但煮好后就可以听吃粽子了,我看着粽子静静躺在水中,水在翻滚,氤氲的热气从灶台向上爬,粽香溢出,钻进我的鼻子中,和着糯米清香。粽叶悄悄变黄,粽香起来越浓。

  好一会儿,粽子才煮熟,从水中捞出一颗粽子,刚刚剥开,粽香四溢,尝一口糯米,软而糯,还夹杂粽香。煮熟后蜜枣融糯米中,粽子清香甜蜜。浓浓的枣汁与清香的糯米再和着粽叶的香气,记忆中端午的味道总是忘不掉的。

  我大块朵颐,外婆刚坐在一旁一脸满足地看着我。满屋粽香四溢,热气萦绕。我看着锅中热气腾腾的粽子,恨不得一口气全部吃进肚中。锅中的水已微微泛绿,充斥着端午的味道。向窗外望去,家家的艾叶迎风起舞。家家的烟囱热气氤氲,是否都已品尝到了可口的粽子?

  多年已过,外婆身体欠佳,端午也不再包粽子了。我吃着买回来的粽子,仔细品味,却怎么也不如外婆亲手包的粽子好听懂。似乎粽叶没有那新鲜,蜜枣没有那么新鲜,蜜枣没有那么甜,糯米没有那么软,粽香也没有那么浓了。

  端午将至,我看见粽子铺前排满了长队,他们看锅中的粽子,却没有了那种期待的目光。

  粽香萦绕,热气氤氲,却少了家和亲情的味道。曾几何时,我还能在端阳吃上外婆亲手包的粽子?

  又是一年端阳至,真正的粽香只悄悄地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在中国,有许多的传统*俗,如同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绚丽多彩。而我今天要向你介绍的是家乡的婚礼*俗,就从我舅舅的婚礼说起吧!

  舅舅结婚的前一天晚上,请了一个唢呐团来吹奏,一直吹奏到夜间十二点。这样做,会为婚礼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

  第二天一大早,唢呐团跟随婚车去接新娘子了。我在姥姥家戴了一朵大红花,准备迎接新娘子的到来。大约九点钟,第一辆婚车缓缓开来,只见车窗上贴上喜字,扎着红色的气球和丝带,车头上还粘上了一对“新婚佳人”,被摆放的爱心型的鲜花簇拥着。这辆车里正坐着舅舅和新娘子——我的妗子。我正出神地看着,妈妈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才反应过来,连忙去迎接新娘子。我不经意间往后看了一眼,天,这也太隆重了,一共八辆婚车,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尾。

  下面就是最热闹的场面了!在众多宾客的簇拥下,新娘和新郎一步步走上了婚礼台,我则在后面托着新娘的婚纱。婚礼主持人先说了很多祝福吉祥的话。到新娘和新郎给父母敬酒了。舅舅的朋友端上来两杯酒,这时主持人发话了:“新娘,现在坐在你面前的人马上就成为你的爸妈了,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爸、妈,请喝酒!“当时我就坐在姥姥的旁边,听着新娘子这样说,我的脸不经意间红了。底下的宾客乱起哄,都在大声说:”喝一个!喝一个!“姥姥和外爷端起酒杯把酒喝下,主持人问他们这酒香不香、甜不甜,并让他们给红包。只见姥姥和外爷乐呵呵地掏出红包,递给了舅舅和妗子。

  紧接着就到拜天地的时候了。”一拜天地!“他们面向宾客聚了一躬;”二拜高堂!“两人面向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夫妻对拜!“一对新人互相鞠躬;”共入洞房!“人群在这时激动起来,大喊道。主持人说:”别慌,还没喝交杯酒呢!“两人显得不好意思,没办法,这一定要做的。等他们喝完交杯酒,宾客还不放过他们两。不知谁喊了一声:”亲一个!“”亲一个!“人们都跟着起哄。我听了以后,连忙捂住了眼睛,少儿不宜呀!

  等没有声音了,我才睁开眼睛,天!人们都散光了。大多跟着新娘去了新房,去闹洞房了……

  到了晚上,妈妈让我和妹妹去洞房,说是让我两个在新床上滚来滚去,我们极不情愿地照做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压床、滚床单。就是让他们早生贵子。呵呵,真是太搞笑了。

  每次一想起这件事来,我都会觉得有趣。这就是我家乡的婚礼*俗,这一场婚礼格外地喜庆、热闹。

  民风民俗各地都有,捕鱼的民俗可不常见。

  每年秋夏交际之时,黄山弄的鱼塘中按理就该展开一场激烈的“捕鱼大战”按*俗。这时候全村人都会在同一天约定来到鱼塘一起捕鱼,把去年已经长大的鱼苗捞上来鱼塘旁有几间小屋子,因为捕鱼是好几天的大工程,所以这是为村民们捕鱼期间住宿用的。捕鱼前几天堤坝上会晒上一张巨大的渔网,这就是捕鱼时用的渔网,到了约定捕鱼的日子,男的穿着防水背带裤,女的则戴着橡胶手套,等漏网之鱼跳上岸时,便一把抓住,年年这时候,一大群孩子会跑来围观,整装待发,只等下水。

  到了下水时,一**穿着防水鞋的男人们齐刷刷踏进鱼塘,一大片水花齐溅,刚一下水,岸上的石头便湿漉漉。那张巨大的渔网一寸一寸被打湿,一点一点沉入水底。男人们有规律地在水中站成三角阵,用娴熟的手法卷着渔网,张开,收拢,陆续看见几条鱼跳入渔网,男人们的三角阵形逐渐变小,更多的鱼如安了马达一般地跳进渔网,过了一会儿男人中传出声音:“加油!一二三!加油!一二三!”慢慢地口号逐渐传了开来,每个人都卯足了劲,死命地把渔网往岸上拖,一群孩子往鱼塘里扔石子,噼里啪啦,水花四起,水中泛起阵阵波纹,第一批鱼运到岸上,数量多得吓人,渔网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几层鱼,活泼乱跳,有许多只身上装了弹簧似的,跳着跳着又跳回了塘里,女人和孩子们欣喜地把鱼装进一只大大的木桶里。紧接着,马上开始第二轮的捕鱼,每个人都拿着一根两三米长的细木棍,下了水后,用细木棍串起每个人手中的一摞渔网,再将木棍深深插入塘中湿润的泥土放开手。渔网会自己慢慢飘开,笼住大半个鱼塘,到时只需流到鱼塘边,轻轻收拢渔网的边,许多鱼便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我们收入网中,一年长成的鱼捕成后,还要进行最后一步;播种鱼苗。尽管塘中还残留着些许鱼苗,但也是寥寥无几,所以要将培养好的鱼苗放入鱼塘。待明年秋夏交际之时,再将它们通通收入囊中。

  一年一度的捕鱼活动结束,全村人拎着大桶小桶来取鱼,晚上家家户户都传出鱼肉的鲜香,这也许便是节日民俗中的温馨之处吧!

  北方喜面,南方喜米。又到了春节,从懵懂稚嫩的小孩子,到满头白发的老孩子,提起春节,第一个想起的便是饺子。想起饺子,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鲜美的、令人馋涎欲滴的感觉呢!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北方人民对于饺子的喜爱可见一斑了。包饺子最能体现一家人的温馨与和睦。剁肉的,切菜的,和面的,个个分工明确。把冷水与面粉倒入瓷盆中搅拌均匀,然后放到炕上发酵。这期间大人们通常会去和馅,孩子们会在一旁打下手。将韭黄切成丝放入碗中备用,然后把已经剁好的肉糜倒进去,加入适当的酱油,花生油,还要加入少许生粉,提高馅料的口感,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馅料和面都准备好了,就可以进入下一步,擀皮儿了。

  将面团分成几部分,然后将其中一部分取出,放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面粉,听奶奶说,这是为了防止面粘在手上。把它们搓成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的,然后揉圆,就可以开始擀了。我对擀皮一点也不在行,怎么也擀不出那种薄薄的感觉,但奶奶就不一样。她把面团用手按成扁*状,一手拿着压好的面团,另一手拿擀面杖擀,手还要变换饺子皮的方向,中间要厚,两边要薄,这样,一个个白色的像在湖面上泛起的“涟漪”似的饺子皮便擀好了。

  我和家人坐在桌旁,面前是已经擀好的饺子皮和调好的肉馅。挑些馅儿放在饺子皮中间,使劲一捏皮的中间,把两边的皮向中间捏褶,元宝似的小饺子便完成了。

  夜幕降临,奶奶在厨房里煮起了饺子。饺子一个一个滑进水里,不一会儿,厨台上便溢出了饺子的香气。水已经烧开,我的口水已经不知道流了多少了,肚子里的馋虫一阵一阵地往外拱着。这时候奶奶出来了,她说道:“再过三道水就差不多了,不要急啊!”我过去看了看,锅中的饺子上下翻滚着,被一道道的雾气包裹着,香飘四溢。很快,饺子煮好了,被整齐地排列在了盘子里,晶莹剔透,让人一看就口水直流。

  端上几碟陈醋和一小碗酱油蒜泥,摆上几盘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桌子,酱油蒜泥香、饺子香混在一起,令人食欲大振。原本就秀色可餐的饺子再蘸上一点醋,一进嘴里,一股酸味散开,紧接着就迎来一股甜味,接着便是咸,回味起来又有一丝丝苦味。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饺子在牙齿的碰撞之下,很快化为一堆碎末,浓郁的鲜香在嘴巴里散开,吞进肚子,整个胃都是暖洋洋的。

  北方的饺子,暖的不止是胃,还有心。

  哇,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又到了,人们是多么高兴啊!新的一年来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裤子,还换了新鞋,洗好脸,怀着兴奋的心情和大人一起去燃放喜庆的烟花炮竹。之后,就是吃年早餐了。

  过年的早餐与*常的不同。心情自然是很高兴的,再有大人们是不让我们乱说话的,否则不吉利。记得前三年,妈妈还用纸擦过我的嘴,那样,说错话也就百无禁忌了。现在我长大了,昨天,妈妈提醒了我,所以我今天早上特别地乖,每吃一样都说了一句好话。吃一颗红枣,说句“上学天天起得早。”吃上圆圆的鸡蛋,说句“今天我们一家大团圆。”端着**长面,说了“吃了长寿面,长命百岁。”哥哥也是和我一样乖巧。其实不只是我家,我们这儿家家都一样。就算今天小孩犯了错,长辈都原谅了,决不会骂,更不会挨打。

  今年的春节,有外公、外婆和我们一起过的。吃好了早饭,外公和外婆都给我和哥哥每人一个红包,说:“你们大一岁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我和哥哥早就准备了一对喜娃,回敬给两位老人,以示双双对对,和和气气,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摆着在苏州工作的舅舅为外公捎来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对我们的祝福。

  喜庆的快乐充满了整个大年初一。人们都穿着崭新洁净的衣物走家串户,三五成群地诉说一年里劳动的收获;有的玩牌,打麻将取乐;有的听音乐,唱歌;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点放鞭炮、爆竹为节日增添快乐的气氛;各家各户的彩色电视机都全天播放着精彩的节目,有全国各大剧种的戏曲,有各省市的联欢晚会等等,我最爱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节晚会》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这一天里发现有些人家里,来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来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妈妈和外婆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年年有余的红烧鲫鱼、带鱼、鳜鱼;有红烧肉片、清炖猪肉;有烤鸡、腌鸭肉;还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种豆腐品,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饱了我的肚子。

  欢乐喜庆的夜宴结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别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满天,然而四周围的夜空确是“闪电”不断。我看不见其它村庄人们快乐的情景,可他们的祝福的火花和我们这儿庆祝的焰火却一起腾向蓝蓝的天空,普天同庆这欢乐无限的春节。作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