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

首页 / 成语故事 / |

  读成语故事有感 1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而《中国成语故事》这本成语故事书也写了许多古今闻名的成语故事,如《*水楼台》、《余音绕梁》、《鸡犬不宁》、《驴鸣犬吠》、《奉公守法》等成语故事,这些故事对我们小学生既能“益智”,又能“养性”,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思考,从中懂得更多知识。

  所以,我在星期六那天,阅读起《中国成语故事》来。当我读到《玩物丧志》这个成语故事时,我被周朝太保召公奭写信劝武王的事所感动。

  那是公元前1051年,武王派兵灭了商朝以后,号召远方各国都来臣服周朝。有一天,旅国来了一位使者,送给武王一只名叫獒的大狗。这只狗有四尺多高,两眼十分机灵,深得武王喜爱。从此, 武王每天都顾着玩这条大狗,连国家大事也不顾。后来,周朝太保召公奭看到武王玩物丧志,连忙写信给武王,劝他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应该励精图治。

  武王看了这封信,忽然反省过来,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奭的话很对。从此以后, 武王做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不敢荒失,周朝的统治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的志向。学*也是一样,不能沉迷于玩乐,荒废学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读成语故事有感 2

  一则成语,少的四、五字,多的七、八字,意思可丰富啦。如果把它写在文章中,用得好,就好像画龙点睛。读了这则成语后,就更深的印在人的脑子里。

  记得在《中华成语故事》中有一则---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它讲的是春秋的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但他有一个儿子却资质很差,但他很想继承父亲的事业,于是,就将《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有一天,他按照书上所写的特征去找千里马,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象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并将它捉回去,父亲看了,长叹一声说道:“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好相马的本领,必须多多去看马,养马。”这则成语比喻做事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读了这则成语后,它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理解了这则成语的喻意,我在以后的学*上要多动脑筋,多注重实践,不生搬硬套。在做数学题目时要灵活巧妙的运算,这样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在语文阅读时,要认真的找出重点的词句和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在学校里、家里、书店里、图书馆中,都可以读到许多书。书充实了我的大脑,才有了我天天向上的进步。

  读成语故事有感 3

  寒假里,我跟妈妈一起到求知书店买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一回到家,我就立即打开书本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我一下子看了好几个成语故事,如《百折不挠》、《班门弄斧》、《半途而废》、《不耻下问》……这些成语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

  这本书共有62个成语故事。读了这本书,我对成语有了更多的了解。成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62个成语故事个个生动形象,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在众多的成语故事中,我最喜欢《愚公移山》。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愚公想移掉房子前面挡着去路的两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受到了智叟的嘲笑,但愚公没有放弃。最后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位大力士移走了两座大山。

  读了《愚公移山》,我想起了一句格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顽强的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愚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与他相比,我感到无比羞愧。

  我从一年级开始练*书法,刚开始我信心十足,对书法充满兴趣,每天一吃好晚饭,就迫不及待地奔向目的地――三楼楼老师家。我想,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进行练*,就可以成为一位书法家!就这样,我坚持了一年。

  可到了二年级,这种兴趣渐渐没有了,我越来越觉得练书法枯燥乏味,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姑姑看出了我的心事,就给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我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但是,我还是闹情绪,发脾气,不肯继续练写。最后是在姑姑的逼迫之下,我才坚持练*。

  如今,我练*书法已有四年半了,汗水换来了收获――在诸暨市第二届中小学现场书法大赛中,我荣获了三等奖。姑姑说得没错,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我以后一定要向愚公学*,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读成语故事有感 4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所以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起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可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中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来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读成语故事有感 5

  这个暑假,我读了《成语故事(2)》这本书,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共收录了150个成语故事,有上古时期的、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汉朝,亦有西汉、东汉,还有唐朝、宋朝、清朝等朝代;有关于战争的`、神话的,也有关于*民百姓的、朝廷重臣的故事。

  这本书告诉我:不管是在写文章还是说话中,恰如其分的使用成语不仅可以节省笔墨,是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丰满,并且更加显示出文采的出众。要想达到对成语的准确和恰当的运用,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意思和原本的来源。但是,由于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我们想要了解成语的背后的故事和详细情景,似乎并不是多么容易;再加之文化典籍的艰涩,古汉语知识多为今人不熟悉,更加造成了对成语的来源和实质的模糊,甚至误解。以致造成成语使用的错用、误用,闹出很多笑话。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为光辉灿烂的成果之一;成语更是语言文字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者短句。成语多来自浩瀚若海的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这些成语,有的是历史故事的概括,有的是古代战争的记录,有的是传说故事的精髓,有的是诗词文章的摘录,有的来自众**传的传说。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称,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读了这本书,我对成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以后写作有了更大的帮助。

  读成语故事有感 6

  “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

  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涵大道理。

  读成语故事有感 7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的结晶。读了一个个精彩的成语故事,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我最喜欢的成语故事是“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人名叫孙敬,他勤奋好学,特别爱读书。每天太阳一升起他就起来读书,一直读到深更半夜还舍不得休息。家里人都劝他:“早点休息吧,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的。”可孙敬不停,仍然坚持读书,时间久了,就累得打起瞌睡来。为了不让自己睡过去,孙敬想了一个办法:在房梁上栓了一根绳子,把头发系在绳子上,只要他一打瞌睡,头就会低下去,而绳子就会猛地扯住他的头发,把他扯痛了,这样他会顿时清醒过来,继续看书。

  还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也很喜欢看书。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准备了一把锥子,每次读书的时候都抓在手里。只要稍微有点困的感觉,苏秦就会拿锥子狠狠地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过来,然后继续读书。

  看看故事中的孙敬和苏秦,再看看我们自己,每次都是迫不及待地写完作业,然后风风火火地去玩了。有的同学甚至养成了拖拉作业的坏*惯。

  我们要像故事中的孙敬和苏秦学*,勤奋刻苦,努力奋斗!

  读成语故事有感 8

  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里面讲的是以成语为标题再讲这个故事最后给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我读到《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故事,里面讲了王羲之在水塘边刻苦练字,练到整个池塘都一片乌黑,害的那些小鱼小虾都无法生存,为了练好字,王羲之还经常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时刻想着这些字体的构架,偏旁,领会字的气势。王羲之还经常在自己的衣襟上笔画书写,久而久之,他的衣襟都破了。有一次当朝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祀,就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再让工匠刻下来,工匠刻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墨迹渗入木头中,刀子刻进3分字迹依然清晰。这位工匠不禁感叹道: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入木三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是学*知识还是钻研某项技能,都要刻苦用功,全身心投入,仔细琢磨,积年累月,一定学有所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书法笔力有劲,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我觉得王羲之的字可以说是绝世好字,千古佳作,他练字的 精神让我钦佩不已,值得我学*。

  读成语故事有感 9

  今天,我读完了整本成语故事书,使我深有感触。

  我知道了许多成语的由来,懂得了在什么地方,应该运用什么成语。比如:“一字千金”用在形容诗文精妙,具有极高的价值,“四面楚歌”形容遭遇到极端的困难,“十面埋伏”来形容稳扎稳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形容纯正的爱情。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在成语故事里,我还学到了李白的一首诗:“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中,我对千金一笑最感兴趣。西周末代帝王周幽王是个很好色的人。于是,褒��的儿子洪德就在褒村买到一个绝代美女,取名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看见褒姒长得如花似玉,非常高兴,便每日与褒姒寻欢作乐,但褒姒从来不笑。周幽王于是下令,谁能博美人一笑者,赏之以千金。有奸臣建议,说先王时期建立的防外侵用的烽火台,一处点燃四处均相应,诸侯各国都搬兵来救。周幽王采纳后与褒姒高台观看,见诸侯各国忙忙碌碌赶到,发现受骗,褒姒果然大笑。当然,此后有外侵时,周幽王点烽火求救时,结果没人来帮忙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的道理是:1、人应该守信,正如俗语所说:“一朝说假话,一世无人信。”2、做人不能贪图美色。

  《成语故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成语故事》是能让人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的一本好书。

  读成语故事有感 10

  我看的书是《成语故事》,这本书写的是各个成语的由来。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好多我以前都不知道的成语的意思。

  比如,“叶公好龙”里面的叶公并不是喜欢真龙;“守株待兔”是指一次好运不会第二次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狐假虎威”中的小动物并不是怕狐狸,而是怕老虎;“好逸恶劳”中郭玉给贵人们治病的时候,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是因为贵人们*时吃的是大鱼大肉,而且不爱运动,所以医治起来非常困难;“一毛不拔”是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

  这本书中的故事很精彩,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1)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菁选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必读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1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董卓掌握了朝政大权。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2

  《感恩图报》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3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兄弟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4

  【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5

  【滥竽充数】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6

  【如火如荼】

  【解释】: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2)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菁选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必读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1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董卓掌握了朝政大权。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2

  《感恩图报》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3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兄弟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4

  【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5

  【滥竽充数】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幼儿必读成语故事6

  【如火如荼】

  【解释】: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3)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份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1

白往黑归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一致。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2

  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的画坛影响深远。

  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3

  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4

  一目十行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是简文帝萧纲。萧纲天资聪敏,六岁就会写文章,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连他的父亲梁武帝也不相信。有一天他给萧纲出了一个题目,开诚布公地说:“你就坐在我面前写,我亲眼看着,就知道你到底会不会写文章!”萧纲提笔挥写,一会儿工夫便写完了。梁武帝边读边赞不绝口地说:“好啊,语句流畅,辞采甚美,这下子谁还敢不相信我儿的真才实学了。”萧纲长大以后对读书是如痴如醉,而且看得极快。《梁书。简文帝纪》中说萧纲“读书十行倶下”。成语“一目十行’就是由“十行俱下”这一句演变而来的。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5

  注释: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他们俩,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种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与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造句: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笔从戎,雪此国耻。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6

  安步当车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7

  1、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启发】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亡羊补牢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启发】

  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3、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傻子想到南方的楚国去游玩。刚开始,他的亲人都不准他去,怕他被别人骗了。后来看他主意已定,没法劝阻,只好让他出发了。

  没过几天,这个傻子就把方向弄反了。到南方去,就应该朝南方驾车,可这个傻子却将车子朝着北方赶。这时,有个认识他的好心人看到了,就跟他打招呼:

  “你到哪儿去?”

  “我要到楚国去玩。”傻子答道。

  “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把马车往北赶呀?”

  “不要紧,我的马非常好,跑得快,肯定能跑到的。”

  “好马也没有用呀,你的方向不对,什么时候能跑到呢?”

  “没关系,我带的钱很多,我的路费多得花不完,我能跑到的。”傻子自信地拍了拍他的腰包说。

  “钱再多也没用,你的方向错了,一定跑不到楚国的。”好心人又提醒他说。

  “你放心吧,我的车夫是个好车夫,他赶车很快,我会赶到楚国的。”傻子笑着答道。

  那个好心人见他太糊涂了,实在劝不住,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看着他的马车越走越远。

  【启发】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4、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於下弓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么知道它有隐伤?”更羸回答:“它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启发】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5、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启发】

  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6、画龙点睛

  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启发】

  这则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7、女娲补天

  传说**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为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8、胸有成竹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意思】

  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近义词】心中有数

  9、杏林春满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

  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意思】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

  【近义词】誉满杏林

  10、夸父追日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8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买了一瓶好酒,于是请了很多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准备把这瓶好酒喝掉。这瓶酒非常好喝,大家都喝得很开心,喝到剩最后一杯的时候,大家都还想喝,可是让谁喝呢?

  于是,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这样吧,我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最后一杯酒就让给谁喝。”大家都同意了,就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他看到大家都还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于是他端起酒杯,一边喝一边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完,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杯,几口就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他画四只脚呢?你现在画的不是蛇了,所以你不能喝这杯酒!”

  “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跟“弄巧成拙”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反而没喝到酒。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相仿,蛇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9

  有一个人种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没长高,明天看看,秧苗还是没长高。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让我把秧苗拔高一点儿吧。”主意打定,他就动起手来。

  秧苗多得数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来了。他回到家里,喘着气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总算帮秧苗长高一点儿了。”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10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打仗,赵国败了,赵国的*原君想挑选二十个门客与自己一同前往楚国求援,结果挑来挑去,还少一个。这是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向*原君推荐了自己,他说:“既然人数不够,先生不如带上我出发吧!”*原君经不住毛遂再三恳求,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到了楚国。*原君和楚王从上午谈到中午,也没有谈妥派援兵结盟这件事,毛遂不耐烦地冲上殿去,楚王斥责他:“我和你的主人在说话,哪里轮得到你放肆?”毛遂拿着剑对楚王说:“十步之内,你的'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来真的,便不敢轻举妄动,竖起耳朵听他发表“高见”。于是毛遂把出兵援赵有利于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终于撤退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4)

——读《成语故事》有感9篇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个教育家,还被人们称为“圣人”。他为人学识渊博,但还是虚心地向别人学*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别人发问,旁边的人看见了,忍不住说:“难道你不是圣人吗?为什么还要别人呢?”孔子听了谦虚地说:“不懂就问嘛,有什么不好呢?”

  还有一次,一个弟子问孔子:“为什么孔圉死后被人们称为“孔文”呢?”孔子回说:“因为他不耻下问,还聪明好学呢!”

  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成语中的心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觉的耻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能向学生请教,长辈能向孩子请教的好观象,我觉得他们一点不会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也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觉的是千真万确的,我要紧紧记住这个真理。

  翻开成语故事,我就会想起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老爷爷愚公移山,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地讲述一下这个故事的内容。

  从前,有个老爷爷他叫愚公,在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另一座叫王屋山。愚公觉得这两座山很碍事,进出都得绕远路,于是他就召集全家人,打算把这两座大山搬走,大家都很支持愚公的想法,从此愚公开始带着家人挖山。可在他们家不远处还有一个老爷爷叫智叟,他听说这事后,就跑来看愚公一家是怎样移山的。当他看见愚公累得满头大汗,就忍不住讥笑道:“你太傻了!这么大年纪了,就算一直劳动到死,这座山也挖不完。”愚公听了笑道:“我虽然老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会有儿子。这样一代代挖下去,总有一天会将山挖*的。”愚公的话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于是,神仙就帮他把这两座山搬走了。

  看看这个故事,再想想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每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向伺候着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地照顾着我们,而我们呢?却一点苦都吃不了,遇到困难与挫折只知逃避与退缩,真是惭愧!

  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真是让我受益非浅。它让我知道了以后不管做什么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待学*更要迎难而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成语故事》。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全都是成语,还有图片,每一个成语都是说一件小事情,一个大道理,我非常的喜欢那些故事,有很多故事,让我看了还想看,简直百看不厌。有些故事是讲人的品德问题,有些是讲生活问题。

  爸爸妈妈从小就叫我多看书,说书是*的文化遗产,我就凭这一点才喜欢看书的,我妈经常给我买一些关于*大事的书,让我的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载着很多人类学不到的知识,多读书让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让我们知识越来越宽广。

  同学们,让我们我们多看书,让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吧!

  成语,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一个成语,浓缩一段历史;一则故事,演绎一种智慧。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也是*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成语言简意赅,简洁生动,深刻隽永,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

  假期里,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书简洁生动,告诉我们生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勤奋,什么是刻苦。在这里,我就领略到“曹冲称象”中的曹冲的机智;“井底之蛙”里的青蛙的可笑;“狐假虎威”里的狐狸的狡诈;“悬梁刺股”里的孙敬和苏素的勤奋;“掩耳盗铃”里的小偷的愚蠢;“愚公移山”里的愚公的恒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凿壁偷光”里的匡衡,他勤奋上进,特别爱看书。虽然匡衡家里很穷,连蜡烛都买不起,但是他为了能在夜晚看书,偷偷的把墙壁挖了一个小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如饥似渴读了起来,直到邻居家熄灯睡觉了,他才放下书休息。他为了能读更多的书,匡衡免费给财主干活,让财主把他家的书借给他看,财主答应了他。从此,匡衡白天干活,晚上看书。虽然很累,但还是争分夺秒地读书。就这样,匡衡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读了这些成语故事,我非常佩服匡衡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刻苦的学*。如今,我们生活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努力读书,长大做一个像匡衡一样有学问的人。

  我看的书是《成语故事》,看完这本书后,有的让我感到感动,有的让我觉得好可怜,还有的让我觉得好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惊弓之鸟》,因为它里边的内容让我很吃惊。有一个人叫更羸,他只要拉一下弓,没有架上箭,那只大雁拍了几下翅膀,就掉了下来。我感到很吃惊!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囫囵吞枣》里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学*知识时我们也不能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最*一段时间,听说电视台都在放穿越剧,而我也迷上了文言文之类的书,寒假书单里的这类书我都很喜欢。我自己还在书店挑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它教我学会了三百多个成语,了解了每个成语的意思、由来以及成语背后隐藏的精彩故事。

  读着这些历史悠久的成语,再想到我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仿佛有着“穿越”的感觉哦。比如成语“一诺千金”就是教我们说每一句话都要守信用。想想我自己,答应爸爸妈妈做事情要雷厉风行,但是总是拖拖拉拉不及时去做,失去了起码的诚信。妈妈说:“你这做法要是穿越回古代,那重如千金万金的诚信就全没了。”真让我惭愧!

  成语从古到今一直都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天,我和爸爸路过景区的一家自行车出租点,看见门口贴着一张广告画,上面印着:“骑乐无穷”四个字。看到这几个字,爸爸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我忙说:“这个应该不算写错的。”爸爸说:“嗯,应该是故意的穿越吧。”我想了一想,觉得很在理。我跟爸爸说:“看看现在的商家,能把成语活学活用,真有才。”爸爸严肃地说:“这样的活用有利有弊,人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一些低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学过‘其乐无穷’这个成语,以后写的时候容易出错,这样岂不是误导了小朋友吗?”我想了想说:“那是不是应该在穿越的成语旁边注明正确的成语呢?”正当我跟爸爸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个话题的时候,听见一位游客在称赞杭州人真是会做广告,把成语用得活灵活现的。我跟爸爸听了都开心地笑了。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再想到成语在生活中的“穿越”故事,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生,首先应该踏踏实实地学好成语,然后才能在学*和生活中合情合理地活学活用每个成语。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的书,里面有一篇《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特别让我深受启发。

  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受到人们的好评。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孔圉那种勤奋好学,为人谦虚德尔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后人去学*。

  而我,可没有他们的勇气,总觉得向老师请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很少去请教老师。

  但看了这个成语故事后,我明白道:向别人请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对知识充满好奇的态度,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不管你请教的那个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学家,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孔融四岁时,妈妈买了几个梨回来,父亲让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小的。父亲见了感到很纳闷,就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听了孔融的话,大家都夸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去谦让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5)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优选【10】份

  在我而三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两本成语故事,一本是《中国孩子最想看的成语故事》,另一本是《课外必读成语故事》。这两本成语故事,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我看了都非常喜欢。

  狐假虎威,百兽之王的老虎被狡猾的狐狸骗了,它不知道狐狸借着它的利害,使小动物见着老虎就跑掉了,老虎也就相信它是神的使者了。成语“狐假虎威”指的是借着别人的权威势力来欺压别人,也指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

  守株待兔,春秋时代宋国有个农夫,他家田地的地头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跑得很快没注意大树,一不小心撞上了,把脖子折断了死了,农夫捡起兔子,捡了大便宜,可以美餐一顿。他想到,没准兔子还会撞树死,于是他每天在地里守着,什么事多不干,等到野草长得比庄稼还高了,也没看到兔子的影子。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不胸怀坦荡、具有远见之人,曾有人推荐他去当官,他没去,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他与小时候朋友刘琨住在一起,听到鸡叫,他们就起来练剑,之后他们每天早上很早起来就练武,他们成为能武能文的全才。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大将军,刘琨做了都督,他们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文才武略。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总之,看了成语故事,我不能做狐假虎威骗人之事,也不能守株待兔,抱着侥幸心理做事。而应该要像祖逖和刘琨一样闻鸡起舞,勤学勤练,大公无私做事。

  我最喜欢读书了,因为读书不仅仅能够增长知识,并且能够让我懂得许多道理。

  我读了很多书,如《三字经》、《好词好段》、《成语故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中有很多小故事:爱屋及乌、不自量力、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其中我最喜欢功亏一篑了。功亏一篑讲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掉商朝,建都镐京。当时的人们对新生**的建立感到由衷的高兴,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各个诸侯国也纷纷从四面八方携带贵重礼品及土特产赶来朝贺,连离镐京的很远的西戎也派专使带来一条名犬作为贡品。周武王高高兴兴的`收下了所有的贡品。担任太保的召公担心武王从此骄傲自满,沉醉于豪华生活,就从旁提醒说:“对国君来说,最值得珍重的是人才,国家没有贤人治理,早晚要灭亡。有作为的君主应当是群臣的表率,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自我的一言一行,看它是否与德行有违,尤其不可忽视细小的行为。大德有小德积累而成,这如同筑起百尺高的土山,要一筐一筐的堆上去,哪怕仅差一筐土,也是还没到达百尺的高度。”武王理解了召公的意见,成了贤明的君王。

  从这则故事中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完成。学*也是一样,不能图一时欢乐而不好好学*。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寓言故事,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寓公的人,想把每前的两座给乡亲们带来麻烦的山移走,遭到了智叟的反对,但是经过了他的努力,感动了上帝,山地帮助寓公把这两座挡路的山移走了。

  移走两座大山,着在常人眼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寓公做到了,折实多么惊人的毅力啊!寓公遇到困难并没退缩,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感动了上帝。在这里,我要说:“寓公并不‘愚’。他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了后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给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树起了里程碑!”

  与共的精神是可贵的,然而现实社会的很多人却不具备折中精神,例如以前的我,那时,我一遇到困难或问题就绕过去或选择逃避,不去面对和克服困难。以后我一定要学*寓公的精神,正视困难。

  想必大家都看过《成语故事》书,我也不会例外,因为,这是一本经典的好书。

  我看完此书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有为人处事篇,坚强意志篇和求学求知篇。每一篇都给我们了一种教育,每一篇好像都在对我们谆谆教诲。这本书里面有些故事里的人犯的错误看起来很蠢,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然而,我们却没有注意到自己有时也会犯这种错误。这本书警告我们不要犯那上面故事里的经典错误事,也不能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心胸狭窄做事不顾后果,更不能像故事里的坏人一样明知故犯。这本书还能教会我们好多好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塑造一个优秀的我们。

  这本书有些经典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接受到的,可是,我们仍然有可能照样“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等等。难道这是家长提醒的不够吗?是老师教育的不够吗?不!那都是我们自己一时的不慎而铸成的错误。我们读了这本书的故事后,会更清楚的记得一些教训,本能的吸取一些教训,这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我个人认为《成语故事》是一本很棒的书,也是我们成长中必读的书,它会使我们更加优秀。

  我想,许多人都看过《成语故事》吧!《成语故事》里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等着我们去学*,比如说《拔苗助长》,它告诉我们不能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杨》,它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还比如说《井底之蛙》,它告诉我们不能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中的车胤因为刻苦读书,努力学*,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大问学家。回想起现在的我们,真是惭愧不已!我们有良好的环境,却要在大人的监督下才看书、读书,尽管这样,我们读书时还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女生,爱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爱打架,整天玩,大人怎么教也教不会。富裕点的孩子那个不要,这个不要,娇气得不得了,你说和车胤比我们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向车胤学*,做个勤奋好学的人。

  自从读了《成语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触,不禁对文中的诗人、文学家肃然起敬。

  这个“五一”的假期里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小故事大道理》里面的《狐狸与葡萄》还有《凿壁偷光》。

  《狐狸与葡萄》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狐狸想吃长在很高的葡萄由于它太矮了所以怎样跳也摘不到葡萄来吃。后来它盘算着那些葡萄该是青青的肯定又酸又涩又难吃。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这句话是来自这里的。它是用来批评一些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便说那东西不怎么样这只不过是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想法。

  《凿壁偷光》是讲从前有一个名叫匡衡少年非常好学很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于是他只好去別人家里借书了。但那个有书的大户人家要匡衡帮他清洁才肯借书给好他还限制他白天干活晚上才能看书。于是夜晚匡衡就拿着书在柴房里看起书来。但没有光怎么看他只好在别人的墙壁上凿一个小小的'洞让光照进来而看书了。匡衡发奋读书勇于进取他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

  让我深思的是:我们现在拥有那么好的学*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珍惜呢!有些人浪费时光得过且过。在这短短的假期里我觉得自己受益良多。我的知识的“口袋”里好像又装进了一点点的知识。我会继续努力让它装上更多更多的。

  有一次,我在找五年级上册我读过的语文书,翻着翻着,看到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想到了老师教给我们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欺骗他人。

  课文主要内容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和别人得到了一样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但是后来他的儿子齐�⊥跫坛辛送跷唬�只喜欢听吹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眼看就要轮到他自己了,只好偷偷溜走了。

  今天看了扎篇课文,让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过不多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棉队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如果大家都来滥竽充数的话,让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努力的贡献。

  小时侯爸爸送给我一套中华成语故事书,那时候我还看不懂,所以我就一直没看。自从我上了一年级之后,逐渐认识了更多汉字,我就愿意看这本书了。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我知到了不少历史人物和令人难忘的故事,还有就是我觉的成语很神奇:四个字就可以代表那么长的故事,讲述令人很容易理解的道理。最后一个原因是书上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这样我就可以认识更多生字了,而且让我更加熟悉了怎样查字典。

  看了半年后我觉得收获很大,知道了不少成语故事,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他的关系人也由此得到好处;一暴十寒: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植物难以生长,后指做事没恒心;一毛不拔:一根毫毛都不肯拔掉,形容非常吝啬。

  今后只要有时间,我就坚持读这本书,认识更多的成语故事及生字。爸爸还教导让我把成语故事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从中受益,让我把成语故事的道理更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好的指导我如何学*。

  翻开成语故事,我就会想起“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老爷爷移山,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地讲述一下这个故事的内容。

  从前,有个老爷爷他叫愚公,在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另一座叫王屋山。愚公觉得这两座山很碍事,进出都得绕远路,于是他就召集全家人,打算把这两座大山搬走,大家都很支持愚公的想法,从此愚公开始带着家人挖山。可在他们家不远处还有一个老爷爷叫智叟,他听说这事后,就跑来看愚公一家是怎样移山的。当他看见愚公累得满头大汗,就忍不住讥笑道:“你太傻了!这么大年纪了,就算一直劳动到死,这座山也挖不完。”愚公听了笑道:“我虽然老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会有儿子。这样一代代挖下去,总有一天会将山挖*的。”愚公的话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于是,神仙就帮他把这两座山搬走了。

  看看这个故事,再想想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每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向伺候着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地照顾着我们,而我们呢?却一点苦都吃不了,遇到困难与挫折只知逃避与退缩,真是惭愧!

  读了《成语故事》中“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以后不管做什么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待学*更要迎难而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所以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起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可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中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来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考虑考虑。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6)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范本十份

  “守株待兔”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说的是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于是他便放下农活天天守着树桩,等待有更多的兔子撞上来。故事写到这里便没了,其实这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结局――

  这老实巴交的农民天天来守株,却天天不见有兔子撞上来。过路的人都以为他神经出了毛病,可这农民就是铁了心,坚信再会有兔子撞上来。每天朝霞东升时就坐在田边等候,直到夕阳西下才悻悻离开。亲友们苦口婆心来相劝,都没能动摇他的决心。

  幸好这农民的独养儿子是当地有名的孝子,每天老爸去守株,他便将饭菜和二锅头送到田头。

  不料有一天奇迹真的发生了:农民喝完了二锅头,不知不觉睡了一觉,醒来时还果然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一家人欢天喜地庆贺了一番。从此,每天等守株的农民酒醒时,总会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这消息迅速传开,顷刻之间,整个村庄沸腾起来,家家户户派代表来取经,请这农民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大家都说这是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人们带了尺子仔细丈量了树桩的方位,高度和直径,回到自家田头,在差不多的方位砍出一个个差不多大小差不多高低的树桩来。人们仿效“守株”创始人的办法,丢下农活去守株,也在田头吃饭、喝酒、睡觉,可是醒来时,连个兔影子都没看见,而守株的创始人却天天总能收获一只自寻死路的兔子。大家都感到奇怪,这么多兔子好像订了什么公约,满村树桩星罗棋布,想撞死的兔子怎么非要拣他那独家树桩去撞,这个问题连守株创始人也不知其所以然。

  人们等他醉酒睡着时,悄悄趴在远处偷看。

  一会儿,只见他孝顺的独养儿子从麻袋中取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摁着它的脑袋往树桩上重重撞了几下,那兔子四脚一伸便一命呜呼了,等这农民醒来时,自然又有了收获。于是背起兔子打道回府。孝顺儿子就是用这个办法使固执的老爸能早点回家歇息。

  秘密揭开后,村人快速致富的美梦也就破灭了。人们后悔盲目跟风,后悔砍了这么多树,后悔丢下农话荒了田地。

  那个守株创始人,被人们当成了笑柄。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目标:

  1.通过欣赏课件,理解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内容,知道不努力付出是不会成功的。

  2.能根据故事课件大胆提问,并用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述。

  3.产生对学*成语的兴趣。

  准备:

  网络故事动画片,“守株待兔”字卡,甘萍演唱的歌曲《守株待兔》。

  过程:

  一、萌发欣赏无声故事动画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有点特别,只有图像,没有声音,所以小朋友要认真、仔细地看。

  (教师简洁明了地提出观看动画片的要求,将幼儿的注意力直接指向了故事动画片的图像。)

  二、通过大胆提问,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无声故事动画片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农夫天天站在树下等),提出疑问。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幼:为什么这只兔子会撞在大树上?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呢?

  (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积极回应,并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鼓励幼儿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幼:有可能兔子的眼睛瞎了,看不见。

  幼:有可能它不会急转弯。

  幼:也许后面有猎人在追它。

  幼:有可能它没来得及停住。

  幼:也许它奔跑时没有看前面。

  幼:还有可能它今天太高兴了。

  师:兔子自己撞在树上的事情会不会天天发生?

  幼:不会,只会难得发生一次。

  幼:今天是碰巧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师(小结):这样不会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说是偶然的事、碰巧的事、难得的事。

  (教师抓住幼儿心中的困惑,以追问的方式呈现核心问题,引导幼儿想象、推理,为更好地理解成语故事作了铺垫。)

  (2)幼:为什么动画片里一会儿太阳从山的这边出来又从那边不见了,一会儿月亮又出来了?

  幼:表示白天过去了,又到了晚上。

  幼:就是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幼:过去了很多天。

  (3)幼:为什么这个人要一直站在树旁,别人叫他去干活他也不去呢?

  师:就是呀,这是为什么呢?

  幼:因为他还想等兔子来撞树。

  幼:因为他太想吃兔子肉了。

  幼:兔肉太鲜美了。

  幼:因为干活很辛苦。

  (4)师:老师也想问一个问题,如果农夫一直这样等下去,田里的庄稼会怎样?

  幼:他不去给庄稼除草、浇水、施肥,庄稼会死的。

  幼:他的田里会长许多杂草。

  幼:别人丰收了,他家的人却要挨饿了。

  (教师及时在幼儿的疑问中捕捉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以学*同伴的身份参与提问,既提高了幼儿提出问题、大胆表达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又将重点问题提炼出来,吸引幼儿深入探索,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品质。)

  2.欣赏无声故事动画片第二部分(故事结束部分),再次提问。

  师:故事看完了,你现在有什么话要说?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教师再次为幼儿创造提问的机会,有助于幼儿对完整的故事进行梳理、剖析。)

  幼:农夫原来很胖,现在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瘦呀?

  幼:因为过了一年,他变老了。

  幼:他只想天天捡便宜。

  幼:他太想吃兔子肉了,可是那天是碰巧发生的,后来没有兔子再撞死,他就再也没有吃到兔子肉。

  幼:他家的庄稼也死了,他没粮食吃了。

  三、完整欣赏有声故事动画片

  1.提出观看要求。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故事,这次我要把声音放出来。大家听一听,想一想,农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幼儿带着问题完整欣赏有声故事动画片,既能加深对故事内容的解读,又能提炼故事的内涵。)

  2.讨论、交流。

  师:你觉得农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幼:他是一个懒惰的人,不想干活,只想捡便宜。

  幼:他是一个很傻的人,以为兔子天天会来撞树。

  幼:他嘴巴很馋,天天想吃好东西。

  幼: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以为会等到第二只、第三只兔子。

  师: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这样贪吃的、偷懒的、傻傻的人呢?

  四、利用字卡学*成语“守株待兔”

  1.引出成语“守株待兔”。

  师:你们喜欢听这个故事吗?一个懒惰的农夫天天守候在大树旁,傻傻地等待着兔子来撞树,这个故事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就叫“守株待兔”。

  (教师边用动作表演,边用语言介绍“守株待兔”的意思,能让幼儿直观地理解成语的意义。)

  2.幼儿完整观看动画片,学*成语“守株待兔”,可边看边用动作表演。

  3.欣赏歌曲《守株待兔》。

  (歌曲旋律欢快,歌词诙谐,充满了讽刺味,将一个懒惰、贪吃的农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视角加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4.引发幼儿进一步学*成语故事的兴趣。

  师:“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我们中国语言中特有的一种词语,许多成语都像“守株待兔”一样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知道的成语会越来越多。你们的爸爸妈妈就知道许多成语。今天回家请每个人学一个成语故事,并请爸爸妈妈写下来。明天你们做小老师,把自己学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让幼儿回家学*一个成语故事,然后做小老师讲给小朋友听,这一任务既满足了幼儿学*成语的需求,又让他们掌握了学*的方法。)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可种田人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种田人靠在树桩的旁边,做了一个美梦:一天,种田人又在路边闲逛,突然又看见了一只又要找死的兔子从远处跑来。那只兔子只顾没命的跑,哪里注意前边的危险,竟然一头撞到了田边的一个树桩上。兔子四脚乱蹬,口鼻流血,不久便肚皮朝天,一命呜呼了。然后,又来了很多要找死的兔子,一只,两只,三只……正当种田人心花怒放手舞足蹈的时候,一觉醒来,希望犹如肥皂泡破裂,原来是一场黄梁大梦呀!

  种田人醒来了,觉得自己有冻又饿,有气无力,身上起满了鸡皮疙瘩,肚子饿的咕咕叫。正在似醒非醒,迷迷糊糊只觉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从远处走来,手拄龙头拐杖走到自己跟前,这位老爷爷慈眉善目,鹤发童颜。语重心长地对种田人说:“孩子,守株而待兔,侥幸而懒惰,必定一事无成,最终不是饿死,就是冻死。要向风衣足食,只能靠老实做人,勤劳做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路可走。蚕儿吐丝成茧,燕儿衔泥筑巢,蜂儿采花酿蜜,都说明上面的这些道理。孩子,你一定要好好领悟啊!”眼间,老爷爷已经不见了。

  种田人醒来,只见远*农田里到处都是人们在耕种,在锄草,在施肥,在杀虫。大家都忙的不亦乐乎。种田人自己田里的庄稼因无人管理,已经枯黄,种田人脸一红心一沉,想了想,努力的站起来,紧了紧腰带,跌跌撞撞的回了家。

  从此,他按照梦中老爷爷的话做人做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三年后,终于成了一个小康之家。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时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赖运气,不劳而获;我们一定不能做“守株待兔”式的人,而是要主动积极的做事情,不投机取巧,亲自动手,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

  故事梗概

  宋国有一个农夫,不分阴晴,不分寒暑,每天都要在地里劳动,非常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蹿出来,一下子撞到一个树桩上,撞死了。

  农夫高兴极了,走过去捡起兔子:“真是上天送给我的一顿美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他美美地吃了一顿,心里合计着:“想不到真有这等好事,要是以后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我就可以不用再这么辛苦的种田了,他决定,从明天起,就守在那个树桩的旁边。

  第二天,农夫来到地里,把锄头扔到一边,悄悄地躲到树桩旁的一颗大树后面,等待着兔子再跑过来撞到树桩上,一整天,农夫连眼睛都没眨一下,生怕错过一只兔子。但是,直到天黑兔子也没有出现,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他又在树桩旁等了一天,兔子依然没有出现,后来,农夫始终没捡到兔子,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庄稼都荒死了。人们都取笑他的这种行为,并且很快就传遍了宋国。

  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守株待兔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使用这个成语主要批评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是讽刺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

  守株待兔成语解释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7)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优选【十】份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作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从不追求多产速成,因此,写出的文章质量很高。他曾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

  后来,因为他的妹妹被选入宫,全家迁居京城洛阳,他被任为著书郎。

  从这时起,左思开始计划写《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他整天苦心构思,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篇文章。他在书房外的走廊里,庭院里,甚至厕所里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不论一句半句,立刻记录下来。这样努力了10年,才写成这篇《三都赋》。

  《三都赋》一问世,由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艺术价值极高,于是,当时京城洛阳有地位的人都争着买纸抄写阅读,以致洛阳的纸张突然变得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

  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释义】形容文章好,流传广。

  连纸都涨价了。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但他小时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人长得丑,他很气馁,不爱说话。

  在他出名以前,他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左思并不感到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来。

  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

  所谓“三都”,指三国时魏国的都城烛城(今河南安阳)、蜀国的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

  要为“三都”作赋,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很广博的知识的,当时的一般文人都不敢去写这个题目。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开以后,洛阳的名士们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说:“我们都不敢写,他这个无名小辈倒要逞能。

  ”左思不管别人怎样议论,自己坚持潜心写作。

  他为了写好《三都赋》,到处去查阅资料,走访那些了解三都历史掌故的人。

  他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在构思,为了捕捉到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他在家里到处都贴上纸条,放上笔墨,偶尔想到一句或一个词,他都马上记下来。

  就这样,左思花了十年的功夫,终于把《三都赋》写成了。

  这时的左思仍然没有名气,他写的《三都赋》也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

  左思就把文章拿去请当时在文学界声望很高的皇甫谧指教,皇甫谧反复推敲后,赞不绝口,并且欢然提笔为《三都赋》作序。

  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张载和刘逵在读了《三都赋》后也非常欣赏,还为《三都赋》作了注释。

  在当时以博学而著称的张华称赞《三都赋》说:“写得好极了!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有了这么多名家的推荐和赞赏,左思的名声大震,《三都赋》也在洛阳被人们争相传抄。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洛阳都轰动了。

  因为要抄《三都赋)的人太多了,洛阳城里的纸张也供不应求,纸价也涨了许多。

  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作品精妙,广为流传。

  【汉字书写】:洛阳纸贵

  【汉语注音】:luò yáng zhǐ guì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形容著作流传很广。

  【洛阳纸贵的意思】:文章写得好,连纸都涨价了。比喻好的著作有价值,流传广,风靡一时。

  【洛阳纸贵的近义词】:风行一直、交口称誉、有口皆碑、有目共睹;

  【洛阳纸贵的反义词】:无人问津、敬而远之;

  【洛阳纸贵的故事】

  西晋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左思家徒四壁,相貌丑陋,可是文章写得好。他写一篇《齐都赋》用了一年的时间,更有《三都赋》,前后花了十年。三都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京都成都、吴国京都建业和魏国京都邺。他到这三座都城去调查、游览,收集了丰富的资料,积累很多素材,为了便于写作和修改,他在门户、庭院,甚至厕所等地方都放上纸、笔,想到好的语句就记下来。经过反复修改推敲,《三都赋》终于写成。他的文章构思奇巧,气魄雄伟,语言优美绮丽,表现出三座都城的美丽,壮观,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以及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三都赋》问世以后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洛阳都轰动了。人们乐此不疲地争相传抄,竟使洛阳的纸价一下子贵了起来。

  【洛阳纸贵例句】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壎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

  【洛阳纸贵造句】

  他喜欢写江湖轶闻、豪杰侠客,扑朔迷离的故事中穿插悬疑的案情,引人入胜,一时间洛阳纸贵。

  中国中车的股票从当初的洛阳纸贵变得一文不值,连续跌停收盘,卖单高挂,股民们吓得惊慌失措。

  成语释义:

  形容作品价值高、流传广。

  来源追溯: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故事链接: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作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从不追求多产速成,因此,写出的文章质量很高。他曾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

  后来,因为他的妹妹被选入宫,全家迁居京城洛阳,他被任为著书郎。

  从这时起,左思开始计划写《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他整天苦心构思,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篇文章。他在书房外的走廊里,庭院里,甚至厕所里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不论一句半句,立刻记录下来。这样努力了10年,才写成这篇《三都赋》。

  《三都赋》一问世,由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艺术价值极高,于是,当时京城洛阳有地位的人都争着买纸抄写阅读,以致洛阳的纸张突然变得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学以致用:

  自古以来,诗人唱和,每有好诗,人们争相传抄,常有洛阳纸贵之说。

  【注音】luò yáng zhǐ guì

  【典故】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书・左思传》

  【解释】比喻着作有价值,流传广。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指作品好

  【结构】主谓式

  【相*词】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

  【同韵词】久而不匮、出其不意,掩其不备、津津有味、积劳成瘁、穿凿附会、三月不知肉味、别置一喙、官官相卫、未成一篑、一班一辈、......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晋文学家左思勤奋好学,他的文章以辞藻华丽而出名。他写《齐都赋》时就小有名气,作为“著作郎”,花费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当时著名学者皇甫谧及张载、卫王灌、张华等为之批注作序,一时洛阳抄写该书成为时尚造成纸价上涨

  【成语举例】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造句】

  ◎ 3月6日,记者在**少数民族界采访,委员驻地刊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报纸一时洛阳纸贵,很多委员听说记者是法制日报的`,希望记者来驻地时带一些刊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报纸来。

  ◎ 我曾用一宵的工夫,把第一卷一气读完,委实是大胆之作,若有人有同样的大胆,把它译成中文出版,一准可以使洛阳纸贵一时,但是一定要被官方查禁,而且被道学先生骂死。

  ◎ 象段德法这样的同志到处都有,那怕仅仅开出名单,也会"洛阳纸贵"的。

  ◎ 一套四本百万字定价40元本刊读者优惠10%十七年前,一部传奇大著横空出世,一时间百姓争睹,海内震撼,洛阳纸贵!这就是聂云岚先生集毕生心血、耗尽生命撰写的长篇侠情小说《玉娇龙》及其姊妹篇《春雪瓶》!

  【释义】形容文章好,流传广。

  连纸都涨价了。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8)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读后感优选【十】份

  我在妈妈的帮助下读过很多寓言故事,可是许多故事都是在妈妈的解读下了解的,印象不深。

  最*我自己又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名叫《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位懒惰的农夫想不劳而获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都要去自家田里干活。一天,一只野兔突然从森林中惊慌失措地飞奔出来,一头撞伤在田旁的一棵树桩上,因此,农夫一家就在晚上美餐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再也不去田里干活了,而是每天守在那树桩旁等待撞伤的兔子。结果,田地里的野草越长越高,庄稼都枯死了,而农夫也再没有等到撞伤的兔子。

  看完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想这个农夫也太傻了。他也不想一下,如果好几年之后一直都没有兔子撞伤,那他不就会饿死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这次只是一次碰巧,不是每只兔子都会往树上撞的。如果农夫还像以前一样每天都辛勤劳动,那么,他就会有很多粮食吃。

  我还联想到了现在社会上的那些乞丐。他们有些看上去也不傻,又有手,又有脚,但是他们却在大街上向过往的行人要钱,这些就是不劳而获的人。其实他们可以去餐厅洗碗或是去搬运东西,这些工作总好过他们去低声下气的乞讨吧!他们就是不想劳动,而又想有得吃,有得穿。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人。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凡事不能靠碰运气,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我读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宋国有个农夫,捡到了一只被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于是就带回去饱餐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就天天守在树桩旁等着下一只兔子,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辛勤地付出,才能收获丰盛的果实,天上是不可能掉馅饼的`!

  想想我自己,也有过跟农夫一样的经历。记得有一次,老师要求默写英语单词,我没来得及复*,结果还是考了100分,我便一下子骄傲起来,觉得自己这次没有复*也能默写100分,那我以后也一定可以。于是从那以后,我每天就只完成英语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什么预*啊,默写啊,背诵啊,只要是老师不检查的作业,我一样不做。就这样一直混到了期中考试前几天,老师让我们回去把第一到第八单元的单词复*一遍,明天默写,我听了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回到家后也和往常一样,一点都没有复*,结果可想而知。默写成绩出来了,我发现自己错了好多个单词,就连之前会的也默写错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彻底醒悟了过来,不敢再掉以轻心了,每天除了完成作业之外,便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复*,努力把之前掉下来的功课全部补上,等到老师再次抽查单词默写的时候,我又恢复到了原有的水*,可是我却再也不敢不努力学*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收获丰盛的果实,因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是不可能永远发生的。

  今天中午,我们学*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寓言的内容是;古时候有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撞倒在树桩上,那个人就把野兔带回了家,从此,他丢下了锄头,坐在树桩上旁等待撞倒的兔子,最后,他田里的庄稼全完了。

  通过学*这则寓言,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会有所收获的道理。

  今天,我读了《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见一只兔子惊慌的奔跑,一下子撞,死在树桩,这个农民没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高兴极了。

  从此以后,这个人什么也不干了,每天守在树桩旁边,可是一天天一月月过去了,每天坐在树桩旁的他再也不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不劳而获是不行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的。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老农夫,在种田,一只急急忙忙的兔子,刹不住车,撞上了树,装死了。那个老农夫,去捡了那只兔子,老农夫以为每天都会有兔子来撞树,从此以后每天都不劳动,去坐着等兔子。他守了很久,都没有一只兔子来撞树,山坡上的田都长满了草,庄稼也荒废了。

  读完《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我的想法是这个农夫守株待兔的故事是个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事,其实,兔子装死在树桩上是一个机率非常小的偶然事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才会有收获。做事情不能不劳而获,要有劳动才会有收获。

  记得小时候,在幼儿园学画画,我怎么都画不好,总是不认真学*,有时候会偷溜,偷背书包回家,自从有一次看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之后,我深受启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只有通过努力才会有收获。然后,学画画的时候我都不再偷溜了,我用心努力地学*画画技巧,每次都认真画完,渐渐地画画水*得到了很大提高。

  从前,我练*弹钢琴时总是偷懒,随随便便练个十几分钟就溜出去玩了,以至于钢琴水*很难提升。后来在钢琴老师的耐心教育下,我开始用心用功勤奋练*,每次练琴时间达到五十分钟至一小时。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我的钢琴水*得到了提高,考过了钢琴一级,每次参加学校的文化艺术节钢琴比赛都获得一等奖。

  总而言之,《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去付出努力,不能不劳而获。古人说“天道酬勤”,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

  《守株待兔》这篇文章讲了:宋国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奔跑过来,不知为什么撞死在树桩上,农夫想:兔子会自己跑过来送死,一天一只,两天就两只,一年下来他就够吃够穿了,何必种田受苦。于是,农夫就在那等。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农夫再也没等来撞死的兔子,这事就当作笑话传开了。

  这个农夫真是的,也不动脑子想想,第一次他是靠运气,得到了意外的成功,可是运气不可能永远伴随着你,如果你不知变通方法,是再也不可能得到兔子了。

  学*中也不能有自己不努力,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有不会的作业不能等家长教你,要自己分析,自己做,用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以前,我不会的题目都请妈妈告诉我,而我不动脑筋,妈妈说:“不会的题目要自己分析,要用自己的智慧换取成功,不要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要像那位农夫那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化,想靠运气来取得成功,要用自己的双手,用劳动来获得成功,这才算是真本事。

  新学期又要来临了,学*会更艰苦,而我不能守株待兔,要动脑子才能取得成功。

  《守株待兔》讲了古时候有一个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看见一只兔子从森林里跑出来撞树在树桩上。种田人看见了就高兴地不得了,他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他就每天等在田边幻想野兔再跑来撞树,可是等了很久,一只兔子也没有,但是他的庄稼却全完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不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心血,做事就不可能会成功。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今后的学*过程中,只有勤奋、脚踏实地、态度认真地去做,才会取得好成绩,才会掌握、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我读了成语通里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讲了一个贪懒的人,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去田里工作。

  有一天,他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忽然,远处跑来一只兔子。这兔子跑的很快,一不小心撞倒了树上。兔子当场死亡。于是他把死了的兔子带回家住了吃了。农夫想,天底下竟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工作呢?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也没有等到一只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在杂草,庄稼全荒芜了。

  我觉得这个人很傻,一次碰见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就以为每天都有好事来临,害的庄家全都荒芜了,他太贪心了,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比如:有人喜欢买,彩票,第一次中了一块肥皂,就想第二次中一辆汽车。买了很多很多的彩票,结果一个也没中,正常的工作也不做了,生活越来越贫困,最后落得妻离子散的悲惨下场。

  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只是一种幸运。成功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实现,成功的道路是曲直而漫长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相信小朋友们都听说过吧?这个故事讲了:一天,一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看到一只兔子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树在树桩上。农夫因为白白得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从此他再也不愿意干活了,每天守在树桩旁,等着再有兔子来撞树。结果他的田地长满了野草,他却再也没有见到过兔子的影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通过努力就轻松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惭愧起来。我学*古筝已经两年多了。开始时,我非常愿意练琴,每天半个小时的练琴时间我从不耽误,练得我手都起泡了。听着一首首简单小曲子从我手下熟练地弹出,我真是太得意了。可是,慢慢的,随着级别的升高,曲子越来越难弹了。每次上课,听着老师给我们示范弹奏着那样优美的曲子,我羡慕极了,真想一下就蹦到十级。每天练琴时,我经常会因为曲子难弹就干脆不弹,而只是练*早就熟练的简单的曲子。我还经常坐在琴边发呆,想象着我练到十级的样子。一首首高难度的曲子从我手下弹出,再难的技巧也不是问题,优美的曲子让多少人为我叫好。我天天只是这样空想,却怎么也不愿意练琴了。

  直到现在,很多和我一起开始学琴的小朋友,都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我不就是那个“坐在树桩旁等待兔子的人”吗?我也像他一样,不愿意通过努力,就想或得成功。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读了一则成语故事,名叫《守株待兔》,故事讲的是一个农民偶然间发现一只兔子撞树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农民很高兴。从此,他就再不干活,天天守在树根旁边,等着兔子,不仅兔子没等到,田里的庄稼也枯萎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好成绩不是等来的,而是刻苦学*得来的;幸福的生活不是等来的,而是人们努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说,要是光等不干活,也会像那个农民一样,什么也得不到,而且把自己已经拥有的也失去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扩展9)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优选【5】份

  【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魏国曾经多次受到秦国的进攻,每次均是割地求和。魏安王四年秦国打败魏、赵、韩三国联军,魏安王又想用割地求和这种抱薪救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不听苏代“联六国抗秦”的建议,终于被秦所灭。

  【出处】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

  【相*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示列】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抱薪救火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成语抱薪救火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魏世家》。

  战国时代,魏国在安麓王时期,连续遭到秦国的侵略,安�王元年,秦军占领了魏国的两个城;第二年又夺去了两个城,并且进逼魏都大梁。韩国派兵去救,也被秦军打败,魏国又割让了一部分领土给秦国,才算结束了这次战争。可是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四个城市,杀害了魏军四万人;第四年,更把魏国和韩、赵两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被杀伤约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的另一位大臣段干子建议再把南阳割给秦国,以便换取暂时的和*。懦怯无能的安�王,向侵略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有个名叫苏代的,他是“合纵抗秦”的创议者和主持者苏秦的弟弟。那时苏秦已死,苏代继承他哥哥的遗志,主张联合六国,一致抵抗秦国。他对安�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牺牲领土、**,想换取和*,是办不到的。只要你的领土没完,它的贪欲就永远不会满

  足。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将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人大火,想这样去扑灭火焰,怎么办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远不会熄灭!”可是糊涂的安�王认为既然已经求和了,就只能那样下去,不能再改变了,于是,秦国分别在安�王九年和十一年又攻占了魏国的两个城市。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战国时期,七雄鼎立。魏国地处中原,背靠秦国,成了各国诸侯霸主要想统一和兼并别国的必争之地。后来,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自秦昭王起就采用魏国人范雎远交*攻的策略,不断地攻打邻国。公元前275年秦国军队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城下,魏王被迫献出一些土地请求讲和。

  公元前273年,秦国再次向魏国进兵。魏国将军段干子被打怕了,不敢抵抗,就建议魏王再把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割让给秦国求和。这时候,正好合纵抗秦的倡导者苏秦的弟弟苏代在魏国,他向魏王进谏说,段干子割地求和的建议,是一个亡国的坏主意。如果魏国老是把土地割出去,秦国的胃口会越吃越大,这样一来,魏国离灭亡的日子就会不远了。接着苏代又打了个比喻:“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思说,割地给秦国求和,就好象抱了柴草去救火,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没听苏代的劝告,还是决定将南阳地区割让给秦国求和,结束了这场战事。但是秦国得了南阳,也并没有因此真的罢手,在其后的*四十年间,仍不断地强占魏国的土地。到公元前225年,魏国终于为秦所灭。

  后来人们就以“抱薪救火”这个成语,来比喻用错误的'办法去消灭灾祸,结果只会使灾祸越来越大。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