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

首页 / 成语故事 / |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 1

  【用法】

  用来比喻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块,相互勾结做坏事。

  【释义】

  狼狈:旧说为两种兽名。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博物典汇》:“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

  【成语故事】

  狼和狈分别是两种野兽,它们的外形十分相似,*性也非常相*。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腿短,而两条后腿长。这两种野兽时常一起出去偷吃人类饲养的家畜。一次,狼和狈经过一家农民的羊圈时,打起了羊的主意。可是,羊圈筑得很高,又很坚固。怎么办呢?它们下意识地互相看了看对方的腿,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先由狈用两条长长的后腿站立着把狼高高地扛起来,狼再用它长长的前腿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于是,狈便蹲下身,让狼爬到它的身上,它再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慢慢把身子直立。然后狼将两只后腿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腿攀着竹篱一点点地站直,接着把两只长长的前腿伸进竹篱,猛地抓住了一只竹篱旁的羊。在这次偷羊的过程中,如果狼和狈单独行动,都不可能得手,但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相互勾结,所以人们称此为“狼狈为奸”。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 2

  狼:居住在洞穴中,比狗大,尖头尖嘴,白颊而两肋相连,身体前高后宽,脚不很高,能吃鸡、鸭、鼠类。它的色黄黑相杂,也有苍灰色的,它的声音能大能小,它的肠直,所以呜叫时后窍都会开动。

  狈:为中国传说的一种动物,犬属,为狼的*亲。由于狈的前腿特别短,所以走路时要爬在狼的身上。有见及此,狈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一旦没有狼的扶助,就不能行动。宗教学词语出自《故实丛书》龙有逆鳞触之则死,狼生暗刺窥之则杀。说的`就是凶恶的动物,如狼牙、鲨鱼牙齿和鱼翅,白珊瑚,玳瑁,鸟的羽毛,犀牛鸟制品,不宜放在家中要不然会出现家破人亡。初期运气变得越来越差,而且身边小人很多。

  后背感觉有摇动感觉,舌头两侧有牙齿痕迹、肌肉跳动有不寻常的虫爬感及疼痛、盗汗、全身乏力需佩戴 煜箻 用生日加“四灵物,修罗,故实除蝗”3个封印厄运,这些可以减弱阴恶之气对自身的影响,缓解病症。狼狈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这一解释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第一,狈并非传说中的兽,自然界里有狈;第二,狈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条腿或两条腿发育不全,走起路来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狼一离开,就要跌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引《食物本草》中谈到“狈”时说:“狈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负之而行,故曰狼狈。”狼群中的畸形狼较罕见,又难以自己去觅食,存活下来的数量更少。曾有人亲眼在狼群中见到狈的身影,当驱散狼群时,狈趴在地上急得团团转,寸步难行。知道狈就是畸形的狼。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 3

  相传古时候有两种长相非常相似的野兽,分别叫狼和狈。它们都是喜欢偷吃农家猪羊的野兽。二者唯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脚长,两条后脚短;而狈却是两条前脚短,两条后脚长。这两种野兽,经常一起去偷猪、羊等家畜。

  有一次,一只狼和一只狈共同来到一个羊圈外,看到羊圈中的羊又多又肥,就想偷吃。但是羊圈的墙和门,都很高,狼和狈都不能爬去。于是,它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先由狼骑到狈的脖子上,然后狈站起来,把狼抬高,再由狼越过羊圈把羊偷出来。商量过后,狈就蹲下身来,狼爬到狈的身上。然后,狈用前脚抓住羊圈的门,慢慢伸直身子。狈伸直身子后,狼将脚抓住羊圈的门,慢慢伸直身子,把两只长长的前脚伸进羊圈,把羊圈中的'羊偷了出来。

  这样偷羊的事,狼和狈经常合伙干。假如狼和狈不合作,就不能把羊偷走。养羊的农民也会少很多损失。然而,狼和狈却经常那样合作,而且走在一起的时候,显得非常亲密。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种现象总结了“狼狈为奸”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相互勾结干坏事的人。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 4

  相传古时候有两种长相非常相似的野兽,分别叫狼和狈。它们都是喜欢偷吃农家猪羊的野兽。二者唯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脚长,两条后脚短;而狈却是两条前脚短,两条后脚长。这两种野兽,经常一起去偷猪、羊等家畜。

  有一次,一只狼和一只狈共同来到一个羊圈外,看到羊圈中的羊又多又肥,就想偷吃。但是羊圈的墙和门,都很高,狼和狈都不能爬去。于是,它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先由狼骑到狈的脖子上,然后狈站起来,把狼抬高,再由狼越过羊圈把羊偷出来。商量过后,狈就蹲下身来,狼爬到狈的身上。然后,狈用前脚抓住羊圈的门,慢慢伸直身子。狈伸直身子后,狼将脚抓住羊圈的门,慢慢伸直身子,把两只长长的前脚伸进羊圈,把羊圈中的羊偷了出来。

  这样偷羊的事,狼和狈经常合伙干。假如狼和狈不合作,就不能把羊偷走。养羊的农民也会少很多损失。然而,狼和狈却经常那样合作,而且走在一起的时候,显得非常亲密。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种现象总结了“狼狈为奸”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相互勾结干坏事的人。

  【求解驿站】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干坏事。

  【活学活用】在封建社会里,地方上的豪绅经常与官府中的坏人――,欺压百姓。

  【妙语点拨】“狼狈为奸”看似小人得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个合作共赢的成功案例。狼与狈这两种动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并通过合作懂得了取长补短,相互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了猎物本领以及生命力。从这种意义上看,“狼狈为奸”其实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行为。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忽略掉凶残的狼狈形象,领略“狼狈为奸”背后的合作共赢要义,并将其落到实处,将对我们大有裨益。

  【*义】朋比为奸

  【反义】洁身自好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 5

  传说古时候,有狼和狈两种野兽。狼的前肢长,后腿短;狈的前肢短,后腿长。

  有一次,狼和狈来到一户农家的羊圈外面,听到羊在里面咩咩地叫着,心里都十分痒痒,想象着羊肉美味鲜嫩,并被自己抱在怀里啃咬的情景。

  狼流着口说:“狈,你听听,羊的叫声那么响亮,说明它们很肥美哩!这样的羊肉一定非常好吃!”

  狈叹口气道,“是啊,羊的确肥壮,只是羊圈太高,我们都进不去。”

  狼过了好一会儿眼珠一转,想了个办法,在狈耳边一说,狈连连称赞狼的脑子好使。

  狈蹲下身子,让狼骑到脖子上。

  狈站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的两条前腿攀上羊圈,猛地捉住了羊圈边上的一只羊。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阅读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1)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 (菁华3篇)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1

  狼和狈分别是两种野兽,它们的外形十分相似,*性也非常相*。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腿短,而两条后腿长。这两种野兽时常一起出去偷吃人类饲养的家畜。

  一次,狼和狈经过一家农民的羊圈时,打起了羊的.主意。可是,羊圈筑得很高,又很坚固。怎么办呢?它们下意识地互相看了看对方的腿,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先由狈用两条长长的后腿站立着把狼高高地扛起来,狼再用它长长的前腿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于是,狈便蹲下身,让狼爬到它的身上,它再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慢慢把身子直立。然后狼将两只后腿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腿攀着竹篱一点点地站直,接着把两只长长的前腿伸进竹篱,猛地抓住了一只竹篱旁的羊。

  在这次偷羊的过程中,如果狼和狈单独行动,都不可能得手,但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相互勾结,所以人们称此为“狼狈为奸”。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2

  传说古时候,有狼和狈两种野兽。狼的前肢长,后腿短;狈的前肢短,后腿长。

  有一次,狼和狈来到一户农家的羊圈外面,听到羊在里面咩咩地叫着,心里都十分痒痒,想象着羊肉美味鲜嫩,并被自己抱在怀里啃咬的情景。

  狼流着口说:“狈,你听听,羊的叫声那么响亮,说明它们很肥美哩!这样的羊肉一定非常好吃!”

  狈叹口气道,“是啊,羊的确肥壮,只是羊圈太高,我们都进不去。”

  狼过了好一会儿眼珠一转,想了个办法,在狈耳边一说,狈连连称赞狼的脑子好使。

  狈蹲下身子,让狼骑到脖子上。

  狈站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的两条前腿攀上羊圈,猛地捉住了羊圈边上的一只羊。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3

  相传,狼和狈是长得十分相似的两种野兽。他们唯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而狈正好相反,两条前腿短,两条后腿长。

  有一次,一只狼和一只狈都饿了,就下山来找吃的。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来寻找食物,边走边嗅,没想到不约而同地来到一家农民的羊圈外面。他们知道里面有好多羊,都盘算着进羊圈去偷一只。这时狼站在羊圈的东边,看着羊圈心想:“这个羊圈这么坚固,我该怎么进去呢?”狈刚好站在羊圈的西边,也在想着同样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绕着羊圈走啊走,突然他们两个面对面的碰到了,互相都提防着对方,于是一句话也没说,就这样擦身而过了。

  他们俩围着羊圈继续绕,绕啊绕啊,最后又碰到了一块。狼首先停了下来,对狈说:“我想你是想进羊圈偷羊的,可惜你进不了羊圈,当然啦,我自己也没办法进去,不过我倒是想一个办法。只要你愿意配合,我们就很快能进去啦!”

  狈听狼这么说,心里很高兴,但他没在脸上表现出来,还装着冷酷地说:“什么办法,你说来听听,我要是觉得行就勉强和你配合一下。”

  狼听了狈的话,知道他其实是很愿意配合的,就接着说:“你看,我的前脚长而你呢是后腿长,我能骑在你的脖子上面,你两条长腿站起来,把我扛得高高的',然后我再用自己两条长长的前脚,就能把羊叼走,还不会被人发现,你觉得怎么样。”

  狈听了狼的话后,想了想,这小子的主意倒是不错,就不知道他会不会反诲,我要小心点。狈装着很迁就地说:“这个办法还不错,但是我们抓到后怎么分呢?”

  狼觉得,狈实在是太罗嗦了,不耐烦地回答道:“你心眼还真多,我俩合作,肯定是一半一半啦!”

  狈听了很高兴,连忙答应到,我们就这样做。于是狈蹲下身来,让狼爬到身上脖子上,长长的前脚抓住了羊圈竹篱,瞅准机会猛地抓住了一只羊。

  抓到后又慢慢的从羊圈上下了地,他俩看着抓到的羊都很开心,这时狼对贝说:“你看,还是我的主意好吧!”

  狈看着羊口水直流,已经顾不上形象了,忙说“是啊!是啊,你聪明,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我啊,就算你聪明也没用,废话不多,说我们赶快分开吧。”

  于是他们就每人一半把这只羊给分了,之后他们俩还约定每逢初一十五就一起合作,到这儿来偷羊,他们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方法,让养羊人都拿他们没办法。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单单是靠狼或狈一定没办法爬上羊圈,把羊给偷走,可是他们却利用彼此的长处,互相合作,去做坏事。这种行为呀就是狼狈为奸,后来人们就用它来形容两个或几个人聚在一块儿,相互勾结去做坏事。

  小朋友们,我们一定不能像他们那样,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合伙做坏事,不然也会被人称为狼狈为奸的。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2)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5)份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1

  是

  杞人忧天

  基本信息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

  【反义词】无忧无虑

  【押韵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

  【例句】清·李汝珍《镜花缘》:“‘海外都说“~,伯虑愁眠”。九公所说口号,莫非就是这两句?’”

  【正音】杞人忧天中的杞不读“jǐ”,读“qǐ”。

  成语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杞县是天地的正中心。那时候,杞县一带叫中天镇。中天镇位于中天山上,距离天只有三尺的距离。但中天镇的人却伸手够不到天,因为他们只有几寸高,最高的人也不超过一尺,所以,中天镇也是矮人镇。但在一段时间,镇上的头领镇首家生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比其他人高很多,各个都三尺多高,可以任意到天上走动。

  镇首的大儿子叫共工,二儿子叫祝融,三儿子叫杞人,另外还有个女儿叫女娲。老大长的一头红发,青面獠牙,样子十分可怕。他嘴巴里能喷出水来,和海龙王成了很好的朋友,人们都叫他“水神”。老二祝融,脑袋瓜子一丈多长,脸红的像团火,嘴巴一张,就能吐出火来,人们就叫老二“火神”。老三杞人和女儿女娲长得都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很是好看。

  兄妹四人,样子有天壤之别,秉性也大不相同。共工和祝融,脾气火爆,动不动就发火,甚至动手;杞人胆小怕事,树叶掉下来都担心砸了脑袋,整天畏畏缩缩的;而女娲则聪明,善良,惹人喜爱。

  有一天,小妹女娲捡到一个天鹅蛋,兄妹四个都想吃。一争一吵,共工和祝融的火爆脾气上来了,俩人就动起手来啦。俩人从地下打到天上,从家里打到外面,打的是天昏地暗,不可开交,不知道打了多长时间,兄弟俩个越打越急,共工一喷水,洪水遍地都是;祝融一吐火,烈火漫天烧。

  不知道打了多长时间,祝融吐的火把天都烧红了,像烧红的铁块一样,让人不敢碰,地也烧热了,像个大铁锅,把地上的洪水都给煮开了。共工一看不好,自己怕热,扭头就往西方海龙王的.方向跑。共工在前面跑,祝融就在后面追。共工只顾着向西方跑,没看路,不小心一头撞在了不周山上。不周山是顶天的柱子,被共工这么一撞不要紧,不周山塌了,天也就塌了。

  天塌了,洪水遍地流,石头到处滚。星星和月亮也往西边滚下去。后来,西方就堆满了石头,成了很高的石头山,这样地上的洪水就往东边流了,就成了东海。

  天一塌,可把胆小怕事的杞人吓坏了,他整天直挺着脖子,没命的在中天山上跑来跑去喊着:“不好了,天塌了。”

  女娲看到哥哥们这个样子,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就遍地找五色石头去熔炼,然后用石浆补天。就这样,不知道忙活了多少年,女娲总算是把天给补好了。回去又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给杞人找医问药,总算把杞人救得清醒过来,不再到处喊叫,妖言惑众了。

  安生日子没过多久,黄帝和蚩尤又打起来了。天地间打的一片黑雾腾腾的,遮云蔽日,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加上天鼓咚咚地响,到处杀气腾腾,杞人吓的又犯病了。他又开始每天狂蹦乱叫:“不好了,天塌了。”他整天这样叫,叫得大家人心惶惶的,也没心思耕种,更没心思好好生活了。

  大家都对杞人这样喊叫很生气,埋怨他“无事忧天倾”。有一天,气人的两个哥哥共工和祝融正在睡觉的时候,一片树叶掉下来落在杞人头上,他吓得一蹦三尺高,尖声叫道:“天塌了,天塌了。”共工和祝融睡得正香,被杞人这么一叫吵醒了,一气之下,他们合伙把杞人打下了中天山。从此以后,中天山的人们再也没见过杞人。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2

  成语名称:杞人忧天

  成语拼音:qǐ rén yōu tiā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缺乏根据的忧虑。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杞:周朝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成语造句:高阳《胡雪岩全传·***》:“他带着些杞人忧天的味道:‘你这种脑筋动出来,要遭天忌的!’”

  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字开头的成语

  杞人忧天

  包含有杞字的成语

  杞人忧天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3

  成语杞人忧天出处:

  这个故事,载于《列子·天瑞篇》。

  大约三千年前,现在河南杞县地方,有个小国,叫做杞国。

  杞国有一个人,老爱瞎操心,明明不用担忧的事情,他也总是不能放心。最可笑的是:他长年害怕天会坍下来。时时刻刻在嘀咕着:“天啊,你这么大,又这么高,一旦坍下来,可怎么办呢!咳,叫我躲到那里去才安全呢?……”因此,他日夜忧愁,寝食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劝慰他道:“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气,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怕天会坍下来呢?”

  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他说:“即使天不会坍下来,日月星辰难道不会掉下来吗?地难道也不会坏吗?地要是往下一陷落,可怎么办啊!……”

  “札人忧天”,常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观念看来,杞人之忧未必没有道理。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4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象,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杞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5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象,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杞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3)

——罄竹难书成语故事(5)份

  罄竹难书成语故事 1

  成语出处

  “罄竹难书”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季夏纪》:“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繁多,书不胜书”。

  很多人只知道《新唐书·李密传》:“隋时李密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曰:‘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竹难书”解为“事端繁多,数不胜数”。

  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他生性聪明灵活。在一次值班的时候,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认为他不老实,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一次,李密在大街上骑着牛,把《项羽传》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恰巧被宰相杨素看见,杨素跟李密亲切地交谈了一阵,觉得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杨素回到家跟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李密的学识渊博,才能也很强,将来有什么重要事情你可以跟他商量。”从此杨玄感和李密好朋友。

  后来杨玄感起兵要推翻隋炀帝的统治,就把李密请去当他的谋士,可是杨玄感因被别人迷惑,几次关键时刻不用李密的计谋,最终导致兵败被杀。李密脱离危险后,继续反抗隋朝,他投

  奔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在李密的帮助下,这支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胜利。翟让就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李密建立**后,在进攻洛阳时,李密发出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宣布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炀帝,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决开东海的堤坝,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炀帝的恶行还没有流完。成语“罄竹难书”,比喻罪恶滔天。

  《新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成语典故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合约,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写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知命为五十岁),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历史用法

  负面语意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意指南山的竹子写不尽我要说的话。

  此处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亦为负面用法,指罪行极多。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意思是说,用光南山的竹子当竹简,也写不光隋炀帝的罪行。

  正面语意

  《皮日休文集》第九卷〈移元征君书〉:“果行是道,磬南山之竹,不足以书足下之功,穷百谷之波,不足以注足下之善。”意思是说,用光南山的竹子当竹简,也写不完你的功劳。

  中性语意

  罄竹难书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形容“乱象极多,难以胜数”。后来多指“罪恶极多”。

  《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描述乱世的各种异象,如马有生角、雄鸡五足、鸡卵多毈、有豕生狗等。又说:其主不知惊惶亟革,上帝降祸,凶灾必亟。“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意谓这些怪象都是政治败坏所产生的乱亡之兆,而且多到用尽荆、越两地的竹子来写都写不完。

  《孙膑兵法》:“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

  现代用法

  罄竹难书一语,最初形容“乱象极多”,后多指“罪恶极多”。虽然亦有正面用法,指“善行”或“功绩极多”,但一般引用此语时,多只用以“形容罪状之多”。在未说明的状况下使用正面用法,可能会造成误会。也可作“磬竹难书”。

  辞典解释

  《汉语大词典》:“极言事实之多,难以尽载。常指罪恶,後偶亦形容好人好事。”《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多用来指罪恶,间或指功绩。”《辞源》:“喻项目之多,不尽期录。”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多用来指罪恶,间或指功绩。”

  《辞源》:“喻项目之多,不尽期录。”

  罄竹难书成语故事 2

  [成语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成语解释]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典故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成语故事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罄竹难书成语故事 3

  [成语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成语解释]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典故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成语故事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罄竹难书成语故事 4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又连年对外用兵,使百姓无法活下去,迫使他们揭竿而起,从而到处掀起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翟让领导的义军。它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称为瓦岗军。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渔猎手,勇敢善战。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早在炀帝大业九年(公元六一三年),越国公杨玄感就乘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败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败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他投奔瓦岗军,游说翟让联合附*各起义军,取得对隋军的作战胜利,从而取得了翟让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一种用以晓喻、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翟让后被李密所杀,这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大业十四年,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同年,李密入关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罄竹难书成语故事 5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又连年对外用兵,使百姓无法活下去,迫使他们揭竿而起,从而到处掀起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翟让领导的义军。它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称为瓦岗军。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渔猎手,勇敢善战。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早在炀帝大业九年(公元六一三年),越国公杨玄感就乘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败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败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他投奔瓦岗军,游说翟让联合附*各起义军,取得对隋军的作战胜利,从而取得了翟让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一种用以晓喻、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翟让后被李密所杀,这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大业十四年,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同年,李密入关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4)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末期,秦国将灭六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国的太子丹极为恐惧,千方百计营谋救国之策。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派一个勇士设法行刺秦王。

  太子丹的太傅鞠武,认为太子丹的设想并不可行,但又无法劝阻,便向他推荐了燕国一位智谋深远的处士田光,建议太子同田光祥细讨论之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谁知田光年老昏聩,听完太子丹叙述的行动计划后,表示首肯,还向他推荐了勇士荆轲。

  太子丹便向荆轲坦陈了自己的设想: “我准备派一位勇士出使秦国,给秦王献上丰厚的礼物。秦王贪利,一定会接见使者。这时,就可伺机挟持秦王,迫使他答应把侵占各国的土地全数归还,撤退军队。如能有这样的结果,再好不过了。如果秦王不答应,就马上杀了他。望壮士为我出力。” 荆轲同意了。

  他带着秦王追捕的逃亡秦将樊於期的首级匣和裹有锋利匕首的燕国督亢的地图匣上路了。荆轲走后,太子丹命人观看天象,天上有一道白虹,但没有贯穿太阳。

  (古人认为虹象征臣,日象征君,白虹贯日,预示臣行剌君得以成功。)

  太子丹忧心如焚,丧气地说: “看来我的事(计划)不能成功了。”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荆轲献上地图,趁秦王展开地图之时,夺过已露出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结果没能刺中秦王,反被乱剑斩死。后来,“白虹贯日”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义士抗击暴君的壮举。

  之乎者也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处文莹《湘山野录》

  古汉语的文言虚词,借为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卷:(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兵贵神速】

  “兵贵神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知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拼音】

  kāi chéng bù gōng

  【解释】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开:打开,拿出;诚:诚实,真诚;布:公布,现出;公:公*,公道。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性质】

  褒义词

  【用法】

  联合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

  待人以诚、开诚相见、襟怀坦白

  【反义词】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故事】: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拼音】shàn jià ér gū

  【出处】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论语·子罕》

  【释义】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怀才不遇的人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待价而贾

  【押韵词】挟筴读书、骨软筋酥、随侯之珠、欬唾成珠、号啕痛哭、滴里嘟噜、映月读书、贱入贵出、红紫乱朱、冰肌雪肤、......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自认为当权者会推行他的仁政,在鲁国任职期间,鲁君受到季氏的控制,他只有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鲁君没有重用他,他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行。于是抱着善贾而沽的念头去周游列国

  【注音】shǒu kǒu rú píng

  【典故】唐·道世《诸经要集·择交部·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引《摩诘经》富郑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语。 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

  【释义】守口:紧闭着嘴不讲话。闭口不谈,象瓶口塞紧了一般。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说话谨慎

  【结构】主谓式

  【相*词】讳莫如深、秘而不宣

  【相反词】信口开河、口若悬河

  【押韵词】素不相能、割襟之盟、鹄峙鸾停、望云之情、如影随形、日坐愁城、坐拥百城、鹰头之蝇、百岁之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年代】古代

  【灯谜】嘴严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年轻有为的富弼经范仲淹的推荐,宋仁宗任命他为河阳判官,因他政绩突出,后来升为宰相,他与王安石主张变法不合,就辞去宰相之职,回到故乡隐居。他从不随便表示自己的喜怒,办事公正,主张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成语举例】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五回

  【成语造句】

  ◎ 还好,高丰文一改过去守口如瓶的*惯,豁然大度,有问必答。

  ◎ 但写小说的人坏就坏在酷爱道听途说,要是他们对什么都守口如瓶当然就写不成小说。

  ◎ 举报人对何力说:"你要守口如瓶呀,我冒着生命危险呢!"何力知道事关重大,亲任专案组长,经过调查核实,按法律程序将偷税者收审10天,责令其补税10万余元。

  【成语名字】

  有教无类

  【汉语拼音】

  yǒu jiào wú lèi

  【成语解释】

  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语出《论语.卫灵公》。

  【成语典故】

  《论语.卫灵公》

  子曰:“有教无类。”

  【成语注解】

  1、类:等第种类。

  【成语出处】

  1、《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隋书.卷四二.李德林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3、唐.白居易〈省试性*相*远赋〉:“原夫性相*者,岂不以有教无类,其归于一揆?*相远者,岂不以殊途异致,乃差于千里?”

  4、《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列传上》:“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无类。”

  5、《宋史.卷二八七.陈彭年列传》:“本仁本义,可以弭兵。是为齐礼,亦曰好生。有教无类,自诚而明。”

  6、《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安老爷是有教无类的,竟熏陶得他另变了个气味了。”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使用类别 用在“*等教育”的表述上。

  【近义词】:

  一视同仁

  【反义词】:

  因人而异

  【参考词语】:

  无类之教

  【汉语拼音】:

  wú lèi zhī jiào

  有教无类造句

  1、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等到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解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困境。

  2、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3、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嘉惠无数莘莘学子。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5、我们可以在强调责任心的同时纠正《有教无类法》的失误,这意味着兑现我们所承诺的资金。

  6、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7、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8、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9、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10、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11、所以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老师也要感恩学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断增加智慧的老师。

  12、持着有教无类的信念,他不顾生活条件艰困,自愿到离岛教书。

  13、不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身为一个老师都应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注音】mù niú liú mǎ

  【典故】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解释】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运输工具

  【结构】联合式

  【押韵词】动循矩法、舞文玩法、才多识寡、腹中鳞甲、画一之法、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倒戈弃甲、富商蓄贾、不登大雅、举足为法、......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他偷偷在葫芦谷中制造出木牛流马,用这些木牛流马运送军粮,省去不少人力。司马懿派人抢去几匹,照样造成20xx匹投入运送军粮,诸葛亮派王*率1000名精兵把这些木牛流马连同军粮抢回

  【成语造句】

  ◎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只不过是运运粮草,你如今造冰轮是攻打桐柏城。

  ◎ 说古有新闻而今之新闻实出古之新闻,便无异于说汽车源于木牛流马,飞机来自嫦娥奔月。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就刻苦读书,长大后深入社会生活,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不朽诗篇。传说他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他梦见自己使用的笔,笔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一张张白纸,自动飞到他跟前。

  李白高兴极了,就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落在纸上的字都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写出了一篇篇好文章。醒来以后,他拿起笔来,真的感觉到自己写文章特别有才气,写得特别好。他的许多著名的诗篇,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中外读者吟咏传诵。

  这个故事记载于五代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书中说:“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这个故事就演变出“梦笔生花”这个成语。

  “梦笔生花”有时也写作“生花妙笔”。后来人们便用这句成语比喻具有杰出的写作才能。

  晋朝时期,晋惠帝十分昏庸愚昧,曾经在华林园听到蛙声就问左右说:“它们这样叫是为了要官做还是别的原因。”后来天下大乱,很多百姓饿死,百官上朝时把情况报告给他,惠帝竟然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百官哭笑不得。

  晋惠闻蛙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ìn huì wén wā

  【解释】比喻愚昧寡闻。

  【出处】语出《晋书·惠帝记》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愚昧。

  晋惠闻蛙的成语故事点评

  故事中的君王晋惠帝十分昏庸愚昧,不体恤百姓疾苦,不好好治理国家。百姓饿死还问群臣为什么百姓不吃肉。这样的君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受人尊重。小朋友们在班集体里有没有做什么班干部呢?咱们如果是有职务在身,一定要以身作则哦。

  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尽”,完,没了。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

  故事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开诚布公: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涤亲溺器

  诗曰:贵显闻天下,*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这首诗说的是黄庭坚奉母尽诚的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四则故事。

  黄庭坚,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苏轼是这样赞他的:“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说他文章瑰玮超然,当世无可比拟;而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美德,又可媲美古人。涤亲溺器,也就是说他亲自为母亲刷便桶,这在一般老百姓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但是一个人身居高位,刷一次便桶容易,难的是刷一辈子便桶。这还要从他小的时候说起。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为人刚正,饱读诗书,曾中过进士,但一生未能发达,仅是州府的幕僚,后来到康州任了一官半职。康州地偏民困,动乱不断。黄庶不畏艰难,鞠躬尽瘁,最后积劳成疾,中年卒于任所。母亲李氏,是着名藏书家、诗人李常的妹妹,出身于仕宦读书世家。父亲在临终前把年仅十三岁的黄庭坚叫到床前,对他说:“为父命不久矣,我儿长大了,不要只顾着读书,要好好照顾母亲,好好跟随舅舅。”黄庭坚含泪答应了。父亲不久便去世了,这让*素活泼好动的黄庭坚一下子陷入了沉默,常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里翻书度日。舅舅李常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耳提面命,尽心栽培。他看出端倪,便悄悄走进藏书室找了个机会安慰他。黄庭坚哀伤地说:“以前我只顾戏耍和读书,从来没有想过人会死去,父亲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却再也见不到他,再也没有机会帮他做事,为他尽孝了。”李常说:“尽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在*素点滴中学会关照至亲,在务正业的同时见缝插针利用闲暇满足家人所需,这两件事并不矛盾。”黄庭坚想起父亲的遗言,忽然意识到自己只顾着自己哀伤,忽略了此刻比他更哀伤百倍的母亲,于是便往母亲房间跑去。

  父亲死后,母亲思念成疾,身体抱恙,常常卧床休息。他走进母亲的卧房,发现母亲正在吃药,药汤极苦,母亲直皱眉头,恰巧贴身丫鬟告假回家探亲,母亲吃完药端起茶杯想抿一口水,杯里却是空的,杯沿上还有茶垢,她看了一眼就放下了。父亲在任时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家中并不曾雇用过多的仆役婢女。黄庭坚立即自动请缨,跑去为母亲清洗茶杯并沏好茶。母亲看着干净的茶杯,喝着黄庭坚泡的茶,甚感欣慰地笑了。黄庭坚看看便桶还没有倒,又跑出去倒了。这一切做完后才去学堂。

  到了晚上,黄庭坚又来了。这次他是有备而来,他带了把刷子,来给母亲刷便桶。母亲爱干净,可便桶往往不能及时清洁,好脾气的母亲不愿为难婢女,他决定不劳烦别人,亲自做好这件事情。

  当他人到了中年,身为朝廷官员,公务十分繁忙,每天忙完公事回来,第一件事仍是去探望已经年迈的母亲,端茶递水,精心照料并陪伴,每天晚上依然为母亲刷洗便桶,从不让他人代劳。

  有一次,有人问黄庭坚:“您身为高贵的朝廷命官,家里又有仆人,为什么要亲自来做这些杂细的事务,甚至还亲手做刷洗母亲便桶这样卑贱的事情呢?”

  黄庭坚回答说:“孝顺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怎能让仆人去代劳呢?再说孝敬父母,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又怎么会有高贵与卑贱之分呢?”

  涤亲溺器:形容人非常孝顺。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狡生梦金

  以前有一个非常狡猾的书生,经常耍点小聪明用些诡计骗人。他的老师为人十分严厉,只要学生有一点过错,就捉来一顿毒打,决不宽恕。

  有一天,这个书生恰巧犯了学规。老师格外生气,赶紧派人捉拿他,自己则一脸盛怒坐着等他。过了一会,书生被带来了。他跪在地上,其他什么话也不说,只是说:“学生我刚才得到了一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晚了一些。”老师一听书生得了这么多金子,怒气顿消,关切地问:“你的金子是从哪里来的?”书生回答:“是从地里挖出来的。”

  老师接着问:“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些金子呢?”书生答道:“我家中原先很穷,没有什么资产。我就和老婆算计,用五百金买田买地,二百金买房子,二百金买家具买仆人奴婢。还有一百金,其中一半用来买书,从此发愤读书;另外一半要送给先生您,用来感谢您*日里对我的教育,这样就把一千金全都安排完了。”

  老师听了大喜过望:“你果真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我怎么担当得起。”说着就叫仆人摆上丰盛的酒宴。老师请书生坐下来,还主动给他敬酒。酒*之间两人说说笑笑,十分亲切融洽,与*日里大为不同。正喝得半醉之时,老师突然问道:“你刚刚火急火燎地跑来,金子放好没有,是不是已经放进箱子,上好锁了?”

  书生起身答道:“学生刚把金子的用途计划好,就被我老婆一转身给撞醒了。醒来哪里还找得到什么金子,还用得着箱子装吗?”

  老师惊奇地问:“你刚才说的金子,是在做梦呀?”

  书生回答说:“的确是在做梦。”

  老师没得到金子有些不高兴,可与书生的感情已经融洽了,不好再发怒,只好慢慢地说:“你倒是有高尚的感情,就连梦里得了金子也不忘记老师。何况真正得到金子呢!”于是,他接着又给书生劝酒,酒足饭饱之后还把他送出门去。

  这个狡猾的书生,就凭着梦中的金子,来对付老师的怒火,不但免了一顿毒打,还得到一顿丰厚宴*。可见以一点点金钱做幌子就可以让人受骗,若是实实在在的金子,人们怎么能不被金子拉下水呢?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丑妇效颦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看来,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生难得的知音。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5)

——简短成语故事

简短成语故事

  1、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公参加。晋*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晋*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他劝晋*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6、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7、守株待兔

  从前有个农夫,有一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他什么都不用做,白拣了一只兔子吃,很高兴。

  从此,他就不再种田,干农活了,天天坐到树桩上等兔子,结果就饿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运,当成长久的依靠。

  8、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于求成,最终适得其反!

  9、天衣无缝

  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传说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凉,见一个仙女从天上下来,她身穿白衣,美丽绝伦。她告诉他她名叫织女。郭翰仔细欣赏织女的衣裳浑然一体,竟看不出一丝线缝,好奇问织女。织女答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10、解衣衣人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11、一衣带水

  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南史·陈后主纪》。

  释义: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称隋文帝,统一北方后,面对长江以南的陈朝就想统一全国,他经常对手下人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因为像衣带似的长江就能挡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于是出兵渡江灭掉陈朝。

  12、不共戴天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上》。

  释义——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公元1138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大臣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

  13、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14、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5、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16、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17、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8、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6)

——高中成语故事

高中成语故事

  梁上君子

  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四字成语“梁上君子”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

  胆大如斗

  【胆像斗一样大,比喻做事大胆。例﹔这人很大胆﹐但是不够细心。】

  三国时期,蜀国的姜维胆量很大,也有才干,得到军师诸葛亮的器重,委任他为征西将军,并且竭力培植他。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兵马就由他统率,任蜀国的大将军。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领兵攻打魏国,都没有取胜。后来魏国征伐蜀国,蜀国寡不敌众,遭到惨败,后主刘禅投降。

  不久,魏国的钟会阴谋叛变魏王,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假意与钟会勾结,企图趁机恢复蜀国。不料事机败露,姜维被魏兵所杀。魏兵剖开他的肚子,发现姜维的胆像斗一般大。

  【成语】:鸟尽弓藏

  【拼音】:niǎojìngōngcáng

  【解释】: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越世家》,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天真烂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 “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 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 成,把其中的“十”字 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 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

  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

  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出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读】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7)

——祸起萧墙成语故事范文5份

  【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同韵词】拘俗守常、龙飞凤翔、纷纷洋洋、狐埋狐扬、龙战玄黄、骑鹤上扬、愁多夜长、问道于盲、**常常、动静有常......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祸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同韵词】拘俗守常、龙飞凤翔、纷纷洋洋、狐埋狐扬、龙战玄黄、骑鹤上扬、愁多夜长、问道于盲、**常常、动静有常......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祸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均,便没有贫穷;和*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均,便没有贫穷;和*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zhuān]臾国靠*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邑县柏林乡,至今*邑镇东还有颛臾村。周成王时颛臾成为鲁国附庸。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萧墙之内”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祸起萧墙的材料

  【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出处】汉・蔡邕《刘镇南碑》:“俄而汉室大乱;祸起萧墙。”

  【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 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年代】古代

  【例句】一大家人个个心怀异志,终于~,发生财产纠纷。

  祸起萧墙的点评

  故事里的`季孙的忧虑实际上并非是颛臾的问题,而是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简单点,世界便少些纷纷扰扰。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8)

——返老还童成语故事(五)份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成语辨析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返老还童容易得,朝凡入圣路非遥。(明·吴承恩《西游记》)

  【近义词】 鹤发童颜、老当益壮

  【反义词】 未老先衰、老朽无能

  【歇后语】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 、八十老人进幼儿园

  【灯谜】 祖孙回家;祖孙回归

  【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 返,不能写作“反”。

  【成语正音】 还,不能读作“hái”。

返老还童成语故事500字

  “返老还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这个成语来源于《云笈七签》,......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为童,渐从此矣!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

  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返老还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这个成语来源于《云笈七签》,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为童,渐从此矣!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注音】fǎn lǎo huán tó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喜欢求仙问道,他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返老还童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一天一个白发老翁求见,说有返老还童之术,刘安认为老汉不可能有法术,就打发他走,只见一眨眼功夫,老汉就变成了儿童。

  【典故】长乐无极老复丁。

  汉·史游《急就篇》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复能返老还童。

  《旧唐书·宦官书》

  【释义】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外貌或精神

  【近义词】鹤发童颜、老当益壮

  【相反词】未老先衰

  【邂逅语】八十岁演员扮孩子

  【英语】rejuvenescence

  【其它使用】

  ◎ 我知道,他的思想这时准又在返老还童,象风筝一样飘回山东老家,追逐着冉冉远逝的岁月流云……

  ◎ 奶奶是老麻将了,她也忙着串门,拼凑麻将搭子,返老还童似的。

  ◎ 早在秦代,秦始皇为寻求返老还童之秘方,遣徐福率千名童男童女下海东渡,地点就选在碣石山东北几十里处。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成语辨析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返老还童容易得,朝凡入圣路非遥。(明・吴承恩《西游记》)

  【近义词】鹤发童颜、老当益壮

  【反义词】未老先衰、老朽无能

  【歇后语】八十岁演员扮孩子、八十老人进幼儿园

  【灯谜】祖孙回家;祖孙回归

  【使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返,不能写作“反”。

  【成语正音】还,不能读作“hái”。


狼狈为奸成语故事(5)份(扩展9)

——曲突徙薪成语故事范文5份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感悟:

  一般人认为,摆*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有待商榷,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成语】曲突徙薪

  【拼音】qū tū xǐ xīn

  【出处】《汉书;霍光传》

  【释义】原指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先见之明,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讽刺那些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的人。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反义词】临渴掘井

  【典故】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这样就安全多了。(即曲突,突:烟囱。)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很不高兴。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采纳这些意见了。过了几天,这栋新房果然由于厨房的毛病起火了,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并把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请到上座入*。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呢?主人听了以后,幡然醒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了来。

  【成语】:曲突徙薪

  【拼音】:qū tū xǐ xīn

  【简拼】:qtxx

  【解释】: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出处】:《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示例】:~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 清·黄遵宪《福州大水行同张樵野丈龚蔼人丈作》

  【近义词】:防患未然、枉突徙薪、徙薪曲突

  【反义词】:临渴掘井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

  曲突徙薪 成语接龙

  【顺接】:薪传有自 薪储之费 薪尽火传 薪尽火灭 薪桂米珠 薪桂米金 薪烬火传 薪贵于桂

  【顺接】:抱火卧薪 抱火厝薪 抱火寝薪 杯水舆薪 杯水车薪 不见舆薪 尝胆卧薪 尝胆眠薪

  【逆接】:聱牙诎曲 聱牙诘曲 侧词艳曲 大人不曲 金铺屈曲 累珠妙曲 挠直为曲 扭直作曲

  【逆接】:曲不离口 曲为之防 曲喻旁引 曲子相公 曲学多辨 曲学詖行 曲学诐行 曲学阿世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的位置。

  有个人到朋友家作客,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灶边又堆了不少柴薪,觉得这样很危险,向主人建议说:“你这烟囱要改砌成弯曲的,柴薪要搬到远处去,不然容易发生火灾啊!”

  主人不以为然,没有作声。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亏得邻居及时赶来把火扑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事后,主人杀牛摆酒,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他特地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首,其他的`则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没有请不久前建议他改砌烟囱、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间,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时你听从那客人的话,把烟囱改砌成弯曲的,并把柴薪搬到远处,那么就不会失火,也就不必杀牛摆酒了。今天你论功请客。却把你那客人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亡(没有)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了吗?”

  主人听了这番话,顿时省悟过来,马上把那客人请来,并奉他为上宾,汉宣帝看到这里,明白了这位大臣的意思,马上重赏了徐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