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

首页 / 调查报告 / |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1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

  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

  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

  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

  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

  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

  三、结语

  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2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西安,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

  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 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新特区,中国中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国科技资源统筹试验特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国家赋予西安的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每当看见那古城墙,便让人的心登时沉静下来,满身表里,渗入了古意。到春节之时,城门前之道旁会挂上一色的红灯笼,而城楼之飞檐角上也会悬起古时的营灯,一串串地随风飘动,不由让人错觉那是塞外边城。城市的焦点部位,是全球文明的钟楼。其建建之精彩、气焰之宏大,就不必多说了。正在钟楼西北方不*处,隔灭钟鼓楼广场,是略小些的鼓楼。朝鸣钟而暮击鼓,此所谓晨钟暮鼓。以致不必亲临那里,只需要略略想象一下,你就可以或许体味获得那该是多醒人的一幅图景。正在城西南,则无大雁塔,盖为出名高僧唐三藏的藏经之所。塔外经幢林立,其间喷香烟缭绕,经声阵阵,磬鱼声声,人的心想不静下来都难。附*还无一条仿古街,以青砖铺就,清凉且寂静。两旁皆是仿唐建建——斗拱飞檐、墨门青瓦、木柱镂窗,多无复制古玩出售,价钱颇为廉价,更无茶馆酒肆,皆以古式陈列,小立顷刻,让人顿生思古之情。

  因为小吃寡多,西安的夜市极为发家。天黑后,小吃街边红灯高悬,各路小吃各显神通,以色味喷香形诱得路人围立。

  正在那喧哗的街道上,夜色里飘着各类诱人的味道,红灯照应着各色美食,吵闹也好,嘈纯也罢,都于那几千年的古城外让你尽心感应感染。

  目前西安正准备举行2011年4月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而世园会位处西安浐灞生态区,从湿地公园、生态建设、金融商务、欧亚论坛到都市经济发展,418公顷的园区面积,展现的就是西安的雄心。 世界园艺博览将展出驰名中外的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秦岭四宝,并分为长安花谷、五彩终南、丝路花雨、海外大观和灞上彩虹5大景点,彰显花、绿、水的魅力和节能技术。

  负责浐灞生态区专项的'西安市宣传部长王军解释,继上接世博会和台北花博会后,「下一站,西安」是当局主打的广告标语;西安将展现「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美好世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西安,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 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新特区,中国中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国科技资源统筹试验特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国家赋予西安的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每当看见那古城墙,便让人的心登时沉静下来,满身表里,渗入了古意。到春节之时,城门前之道旁会挂上一色的红灯笼,而城楼之飞檐角上也会悬起古时的营灯,一串串地随风飘动,不由让人错觉那是塞外边城。城市的焦点部位,是全球文明的钟楼。其建建之精彩、气焰之宏大,就不必多说了。正在钟楼西北方不*处,隔灭钟鼓楼广场,是略小些的鼓楼。朝鸣钟而暮击鼓,此所谓晨钟暮鼓。以致不必亲临那里,只需要略略想象一下,你就可以或许体味获得那该是多醒人的一幅图景。正在城西南,则无大雁塔,盖为出名高僧唐三藏的藏经之所。塔外经幢林立,其间喷香烟缭绕,经声阵阵,磬鱼声声,人的心想不静下来都难。附*还无一条仿古街,以青砖铺就,清凉且寂静。两旁皆是仿唐建建——斗拱飞檐、墨门青瓦、木柱镂窗,多无复制古玩出售,价钱颇为廉价,更无茶馆酒肆,皆以古式陈列,小立顷刻,让人顿生思古之情。

  因为小吃寡多,西安的夜市极为发家。天黑后,小吃街边红灯高悬,各路小吃各显神通,以色味喷香形诱得路人围立。

  正在那喧哗的街道上,夜色里飘着各类诱人的味道,红灯照应着各色美食,吵闹也好,嘈纯也罢,都于那几千年的古城外让你尽心感应感染。

  目前西安正准备举行2011年4月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而世园会位处西安浐灞生态区,从湿地公园、生态建设、金融商务、欧亚论坛到都市经济发展,418公顷的园区面积,展现的就是西安的雄心。 世界园艺博览将展出驰名中外的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秦岭四宝,并分为长安花谷、五彩终南、丝路花雨、海外大观和灞上彩虹5大景点,彰显花、绿、水的魅力和节能技术。

  负责浐灞生态区专项的西安市宣传部长王军解释,继上接世博会和台北花博会后,「下一站,西安」是当局主打的广告标语;西安将展现「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美好世界。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3

  马鞍山市是中国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之地。横跨长江、接壤南京,曾为六朝畿辅、十代京畿,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山峦起伏,水网交错,傍山依水,拥江通海,优良的山水环境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早在六朝时期,就有许多名公巨卿、贤达雅士流连驻足马鞍山,留下了众多古迹和文化遗存,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则构成了马鞍山市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调查内容:马鞍山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调查时间:20xx年11月27日——20xx年12月12日

  三、调查方式: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观马鞍山市博物馆,并实地考察一些马鞍山市的历史名胜、古迹,搜集一些马鞍山市地域文化典型代表的特点及其他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查报告。

  四、调查结果

  通过半个月的努力,我对马鞍山市一些地域文化典型代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更多我们马鞍山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并为身为一个马鞍山人感到由衷的自豪,最终汇总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马鞍山市文化遗产。

  1)、物质文化

   1、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距今已经有约6000年历史,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凌家滩墓地出土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

  2、霸王祠:又名项王祠、西楚霸王洞,是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后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历史文化气息浓重。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并尊他为项王菩萨。霸王祠的.碑廊前有一石碑,上书一首杜牧哀叹这个悲情英雄的千古名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其间无限感慨与惋惜。

  3、朱然文化公园:朱然文化公园亦即朱然墓,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是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的坟墓。朱然是东吴名将,曾与潘璋擒杀关羽,又随陆逊打败刘备,三国争雄时,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一生屡立战功,官左大司马、右军师,卒于赤乌十二年(249年)。朱然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 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4、李白墓园:李白墓园又名李家山,今人有感李白多次在此停留游玩,故建此园,以悼念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败坏,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2)精神文化: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当涂民歌的歌词内容绝大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热情和美好的爱情生活。20xx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4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

  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

  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

  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

  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

  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

  三、结语

  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5

  一、 调查日期:20xx年4月29日

  二、 调查地点:安徽徽州古镇

  三、 调查对象:安徽徽州古镇民俗民居文化

  四、 调查方式:查阅书籍,网络查询,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

  五、 调查人:许新华

  六、调查结果、收获: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徽州民俗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南宋淳熙《新安志》载:“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反应徽州独立的民俗单元体系,从唐代中叶起徽州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其家族制度极为盛行,这使徽州民俗文化具有流长的纵向传承。徽州各姓聚族而居,风俗古朴,宗族成员彼此礼让,反应在其建筑上的人文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静,*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徽州的民俗文化及古民居的遗存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徽州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阅读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1)

——文化调查报告 (菁华5篇)

文化调查报告1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12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二、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

  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与经济水*差距缩小是*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文化调查报告2

  校园文化是一种自觉地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改革和基础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一、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教学质量成为学校的生命线,许多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教学质量而无暇他顾,学校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目标及常规管理等方面往往盲目随大流。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缺乏对学校文化本质特征、功能作用、表现形式及方法途径等方面的认识,而将学校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加之学校文化建设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学校从实用功利的角度也不太重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培养目标不正,思想认识不够。

  由于受“质量唯一论”等影响,众多学校一味注重文化课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学校领导层的思想认识未形成共识,多数领导认为应该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所以在新形势下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问题和做法等没有积极进行研究与部署。

  2、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忽略制度体系的改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原本薄弱的教学基础设施越来越不适应发展要求,故学校加大经济投入,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校容校貌,但是却忽略了学校软件设施的建设。部分学校没有完整的办学章程,在教学质量的考核中,缺乏科学考核学生全面发展水*的指标体系,使学校的发展很不稳定,起伏跌宕,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3、格调上庸俗的社会文化冲击着校园。

  由于市场经济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许多格调上庸俗低下的社会文化冲击着校园。学校附*的一些不良网吧、录像厅、卡拉OK厅、桌球室、电子游戏室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包围着校园,课余时间,学生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这些场所,打发着寂寞的时光,甚至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校园学*生活。

  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的基础上也面临着挑战,只有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当今的教育背景,与时俱进,校园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重建和发展。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一种基于学校的彰显个性的文化。由于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学校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本土,建设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校园文化。基于以上思考,本人想结合当地、学校实际,开展《挖掘乡土人文资源激发校园文化活力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研究。

  二、当地深厚的人文背景

  学校座落在瀛山书院脚下,瀛溪畔,是南宋瀛山书院的延伸,历史文化悠远而浓厚。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来此书院讲学著书,留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绝唱。在学校教学楼可以远眺到瀛山书院遗址胜景——清风徐来,松柏苍翠,历代修葺过的八角凉亭依旧伫立在瀛山之巅。瀛山书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文精神特点。学校将“瀛山书院”独特的人文资源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拓宽建设校园文化的渠道。本选题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通过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掘新的意义。

  2、通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及社区活动的形式,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新的思路和途径,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探索特色办学道路有着现实意义。

  3、在利用乡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以师生的发展为目标,打造独特的育人文化环境,并以其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呵护和滋养学生的情感生命与精神生命,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的生活乐园、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一个典型样板。

文化调查报告3

  大宁古渡挺三榕,连理同根枝叶浓。

  紫气祥云凝白雾,黄公灵性播清风。

  六朝树色千重翠,百里乡情一片崇。

  江山雾锁安然在,旭日东升宇自明。

  这首诗描述的正是我的家乡——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大宁镇——的圣地,即大洲黄十五公,亦称榕园。之所以是圣地,是因为有两个神圣之物——三棵连枝的古榕树和黄十五公庙。这里的古榕,最古老的约为一千二百岁,三榕连理,树下是乡贤祠(俗称黄十五公庙),庙的两侧是戏台。园内诗联琳琅,香烟袅袅,好一派神圣的朝拜之所。这里亦与着大宁的美丽传说。

  大洲古榕,几经沧桑秀色多姿,其根壮实魁伟如坐狮卧虎;其树杈蜿蜒舒展似走虬飞龙;其枝荣叶茂像神伞华盖;尤其那二树连理宛然悬空之新月,饮润之长虹。真是神工鬼斧奇妙无穷。

  由于古榕形奇态美,妙趣横生却演化了不少历史轶闻。

  黄公,排行十五,故名黄十五公。湖南人,青年出家,在广东三水口羽化。

  一日云游至此,发现这浮水莲花地,雾水灿灿,瑞气盈盈,其间揩油数棵秀榕婷立,还有两道清流环绕,状如出水碧荷,风景优雅,气象非凡,是一处理想的佳境。景美神怡爱恋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决意就此落座修炼。黄十五公精妙神通,不但能呼风唤雨,化水为雾,而且能乐施好善,祛邪匡正,一心为当地乡民功荫福禄。传说大宁的晨雾就是他炼就的真气,是他战胜邪恶的法宝。

  古老的大宁,一度是野岭荒滩,常有山猪野兽成群结队践踏庄稼,祸害生灵。目睹这民不聊生之惨况,黄十五公决心消灾灭害,除暴安良,旨令他自己圈养的一只神虎剪除了这些祸害,从此,乡民们才能年年丰收,岁岁*安。其间,黄十五公化其真气为雾气与一只鲤鱼精作战,此后,大宁的秋天的早晨总会有迷茫大雾,而这纯洁的雾气亦有美容养颜养生之功效。随着岁月的流逝,黄十五公自然成了保乡佑民的神圣,幸福美满之象征,为历代人民所敬仰。为表示崇敬,表示感其功德,明清之间始建黄公殿于榕树间,后曾改名为乡贤祠,供人们祀奉礼拜。

  然而,尘世沧桑,大洲古迹几遭厄运,黄公殿毁于一旦,榕树严重遭破坏,人们的精神无处寄托,茫然不知其所往。于是就出现了一届又一届的大宁镇修建榕园理事会,共同致力于完美神圣。

  现在,大洲古迹已建成风景绮丽,具有精神文明的榕园。园内古榕绿荫,台阁辉煌,诗联琳琅,龙凤飞檐焕彩,槛外宁江掩映,桥堰拱卫,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此所谓“槛外古宁江看滚滚波涛流不尽云影天光黄公魂魄,眼前这胜迹历茫茫浩劫依然是花晨日夕榕树婆娑”。真是“黄贤圣迹喜重兴,十里春风化景明。五彩芬芳而毓秀,公园神韵且锺灵”。由此,各方高人韵士仰慕前来,登临陶醉,我乡亲父老也为之情豪。

  庙会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祭神明,祈福禄。大洲黄十五公的庙会,是三年一次,狂欢三天三夜的。人们相信,只有这样,黄十五公才能更加显神明。于是乎,各方宗教及非宗教人士集聚而来,上刀山,下火海,过天桥……庙会过后,大宁镇,又是一片艳阳天。

  榕圆有乡贤祠,慈云阁,最有趣的是戏台。诗曰:“大洲圣地已重修,万众开怀到此歌。自从*开天地,亦有光明历史传。”这戏台有两个,乡贤祠左前方的是男戏台,右前方的是女戏台。逢年过节,人们盛装集聚于此,对唱壮乡情歌,亦不乐乎。而听者亦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乐不思蜀。对歌,自古是一个很神圣的民俗,是不容许有一丝丝的亵渎,是乡民们心中的一片净土。不但是逢年过节有对唱情歌,*时也有,特别是在山里,当漫步是山上的蜿蜒小道的时候,总能听到美丽的歌声从山的这一头传到另一头,而对歌声也彼起此伏,热闹不已。但是,到了今天,却很少年轻人会唱这优美的情歌了。也许,到了某一天,再也没有大宁人会唱这大宁的情歌了,那么,这榕园的戏台也可能会成为过去的一个见证而已,不再有它原来的功能了。

  榕园的诗联文化是最让人赏心悦目、感慨不已的。在榕园里,举目望去,处处可见诗联,即使是描写性的片断,也会夹带着诗联。“槛外古宁江看滚滚波涛流不尽云影天光黄公魂魄,眼前这胜迹历茫茫浩劫依然是花晨日夕榕树婆娑”,写出了这榕园的气魄,展现了世世代代人为保卫榕园而做出的努力;云水降甘露,慈航登觉岸。云阁参禅众尚仁,慈怀普度民众善”写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品行;“昔日春雷惊动天,鲤鱼戏水隐榕边。江山雾锁安然在,旭日东升宇自明”写的是黄十五公的故事;“圣地千秋开美景,榕园万古祝长春”写出了人民美好的心愿……还有很多的诗联记载在理事会整理的档案里面,这里资料有的是世代相传的关于黄十五公及古榕树的故事。自古相传的编写对联的风俗自今尚在,每到春节,就会有相关的诗*赛,各路能士纷纷上阵,也是一个很热闹的活动,也活跃了整个大宁的文化气氛。

  这里的乡民们*惯向黄十五公及榕树祭告他们要做的事情,比如结婚、上大学、出门做生意等等,期盼得到他们的祝福。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初一的时候,榕园热闹非凡。人们祭告黄十五公和榕树,一是因为风俗*惯,二是真的想得到他们的保佑,一帆风顺。

  而且,榕园有着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预言,其真实性就不得而知。据说这个预言是纪录在前人编订的黄十五公的资料书上的,也传说是黄十五公做的预言。预测在两前年,也应该是这两三年,黄十五公的转世会回到大宁镇,继续教化这里的乡民们,继续为乡民们祈福。虽说现在的榕园有点不如以前的昌盛,但人们依然坚守这片圣土,等待心中的英雄归来。

  但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却沉迷于网络世界、潮流时尚……不屑于继承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大洲榕园文化正一点点的消失。对此,深深爱着大洲榕园文化的人民恨不得能一棒打醒他们,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黄十五公的后代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具有的品质。

  我不迷信,但我却是为黄十五公的后代,我得继承黄十五公的精魂,传承大洲榕园文化,发扬这些文化精神。同时,我想,这也是每一个大宁人该有的意识和行为。

  最后,榕树沧桑传千秋古趣,园林清韵开万代新风。

文化调查报告4

  一、研究性学*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汉字的产生及发展时间非常长,因此有很多演变以及不解之谜。我们同学们已经学*了五年的语文知识了,认识了多少的汉字,但是有很多汉字中蕴藏的内涵我们还是不很清楚。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了解。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汉字历史悠久,因此不仅在我们的国家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不解之谜,并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字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我国的文字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变迁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变化。因此,对我们的祖国文字进行更多地了解调查,能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会更有兴趣。

  二、研究性学*的教学目的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的了解,更深入地对文字的内涵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文字的作用,掌握文字的一些扩展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经历研究的过程。

  (2)学生通过研究活动培养自主能力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学生通过和小组同伴的协作互助经历合作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身边的文字,培养对汉字的学*兴趣。

  (2)指导学生科学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文字。

  三、学*者特征分析

  本专题学*面向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学生有了初步的上网搜集信息进行学*的能力,具有一定自主学*的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汉字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专题学*的主要主要通过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而且还能通过学生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小组内互相沟通讨论,理解这些领域中汉字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推荐研究方法

  文献调研法:通过搜索网络和图书报刊、杂志等资源,进行文献学*。

  2、推荐研究步骤

  (1)第1~2周,信息收集阶段,通过各种新渠道了解有关生活中汉字起源和演变的情况。

  (2)第3~7周,小组组织一个有关文字知识的专题讲座,由小组中推举同学主讲。

  3、学*进度安排

  (1)第1周,组成小组,提交活动设计方案。

  (2)第2周,开始自主活动。

  (3)第3~4周,综合实践研究实施阶段。

  (4)第5周,综合实践总结阶段,撰写汉字起源、汉字发展、谐音趣闻等专题报告。

  (5)第6周,综合实践汇报阶段。

  (6)第7周,评价和反思阶段。

  4、成果要求

  在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学*中,每个小组都要提交下面的作品:

  (1)实施计划: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

  (2)开题报告:演示文稿。

  (3)活动计划和活动报告: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

  (4)结题报告:演示文稿、小报。

  (5)知识讲座:“有趣汉字”的主题讲座。

  5、评价方法

  以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

  五、资源设计

  1.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1)文字领域的老师及相关人员。

  (2)电脑、网络等技术支持。

  2.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

  (1)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等记录设备。

  (2)文献性杂志、生活杂志等资料。

  (3)必要的基础知识学*。

  六、研究性学*的阶段设计

  七、总结提高

  在专题学*结束时,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小组长评价、小组组员互评、个人自评等方面。教师要对本专题学*内容和各项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

  具体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2)专题知识的掌握程度;

  (3)研究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

  (4)各项成果是否如期保质完成;

  (5)创造性见解的提出。

文化调查报告5

  一、研究性学*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汉字的产生及发展时间非常长,因此有很多演变以及不解之谜。我们同学们已经学*了五年的语文知识了,认识了多少的汉字,但是有很多汉字中蕴藏的内涵我们还是不很清楚。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了解。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汉字历史悠久,因此不仅在我们的国家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不解之谜,并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字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我国的文字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变迁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变化。因此,对我们的祖国文字进行更多地了解调查,能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会更有兴趣。

  二、研究性学*的教学目的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的了解,更深入地对文字的内涵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文字的作用,掌握文字的一些扩展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经历研究的过程。

  (2)学生通过研究活动培养自主能力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学生通过和小组同伴的协作互助经历合作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身边的文字,培养对汉字的学*兴趣。

  (2)指导学生科学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文字。

  三、学*者特征分析

  本专题学*面向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学生有了初步的上网搜集信息进行学*的能力,具有一定自主学*的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汉字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专题学*的主要主要通过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而且还能通过学生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小组内互相沟通讨论,理解这些领域中汉字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推荐研究方法

  文献调研法:通过搜索网络和图书报刊、杂志等资源,进行文献学*。

  2.推荐研究步骤

  (1)第1~2周,信息收集阶段,通过各种新渠道了解有关生活中汉字起源和演变的情况。

  (2)第3~7周,小组组织一个有关文字知识的专题讲座,由小组中推举同学主讲。

  3.学*进度安排

  (1)第1周,组成小组,提交活动设计方案。

  (2)第2周,开始自主活动。

  (3)第3~4周,综合实践研究实施阶段。

  (4)第5周,综合实践总结阶段,撰写汉字起源、汉字发展、谐音趣闻等专题报告。

  (5)第6周,综合实践汇报阶段。

  (6)第7周,评价和反思阶段。

  4.成果要求

  在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学*中,每个小组都要提交下面的作品:

  (1)实施计划: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

  (2)开题报告:演示文稿。

  (3)活动计划和活动报告: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

  (4)结题报告:演示文稿、小报。

  (5)知识讲座:“有趣汉字”的主题讲座。

  5.评价方法

  以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

  五、资源设计

  1.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1)文字领域的老师及相关人员。

  (2)电脑、网络等技术支持。

  2.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

  (1)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等记录设备。

  (2)文献性杂志、生活杂志等资料。

  (3)必要的基础知识学*。

  六、研究性学*的阶段设计

  七、总结提高

  在专题学*结束时,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小组长评价、小组组员互评、个人自评等方面。教师要对本专题学*内容和各项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

  具体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2)专题知识的掌握程度;

  (3)研究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

  (4)各项成果是否如期保质完成;

  (5)创造性见解的提出。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2)

——春节风俗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份

  春节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1

  调查概括:

  调查时间:xx年x月x日

  调查人: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

  了解春节*俗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4、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春节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2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3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俗,这些*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

  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

  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

  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

  “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

  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

  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

  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

  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春节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4

  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

  20xx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

  甘肃省天水市

  调查对象:

  家中及附*男女老少,风俗*惯,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接先人”,“年夜饭”,“守岁”。

  “耙对纸)”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

  “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

  “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走亲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5

  【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方式,拓展学*资源,拓宽学*空间,激发学*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3)

——文化*俗调查报告(5)份

  文化*俗调查报告 1

  (一)研究目的

  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文化*俗调查报告 2

  (一) 研究目的

  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 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文化*俗调查报告 3

  调查地点:

  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

  家中的人及附*男女老少

  调查人:

  xxx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

  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臵“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文化*俗调查报告 4

  调查地点:

  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

  家中的人及附*男女老少

  调查人:

  xxx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臵“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文化*俗调查报告 5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说起春节,有这么一个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除夕夜,顾名思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除夕夜,则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在这个除旧部新、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中,人们的讲究特别多:首先,贴春联、门神、福字。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安。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而福字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然后,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吃饺子或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饺子: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古人说的好:“爆竹声中一岁除”,诗中的爆竹,指的就是鞭炮。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那么爆竹怎样来的呢?这就是一本书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在这个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守候着新一年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4)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菁华5篇)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xx.01.15~20xx.02.15

  调查地点:江苏省泗洪县

  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出。

  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地区(江苏省泗洪县)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街头问卷与网络问卷结合)

  调查对象:随机调查

  一.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不相同,在此次随机调查中我发现,家乡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工和种地;当然,由于环绕成子湖,渔民们捕鱼为业;此外,还有基层服务工作者如医师等依靠工资生活。不同人群经济能力不一样,调查之后发现贫富差距还是很明显,县城中基础建设完善,人民生活条件较好,乡下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

  二.文化发展状况

  此次调查主要在农村展开,参与填写问卷的好多人都只是小学初中毕业,(部分人员由于仅参与过扫盲班或未接受过素质文化教育无法参与问卷调查填写)很少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并且,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学校。只有部分人员提到文化活动,他们的建议是增加文化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较多人提出家乡应建设一所较好的中小学。总体而言,家乡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有待加强。

  三.个人看法及建议

  经济发展不*衡,文化发展有待提高,经济与文化并未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比文化发展迅速,县城发展比乡村发展迅速。外出打工是乡村人普遍的选择。于是,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现象颇为普遍,使孝亲敬长成为一部分人难以实现的梦想。好在如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兼顾文化发展,努力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寒假期间,县*的“春风行动”让人暖心。由*牵线搭桥的大型企业招聘会在春节前后举行,乡镇公交免费送达,数万个岗位对外应征。号召泗洪人回乡就业创业,带动泗洪经济发展,使家人团聚,创造美好新生活。乡村文艺汇演、元宵灯会等节目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建议关注农民生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多多举办文化方面的活动。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12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二、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与经济水*差距缩小是*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一、调查目的

  我们日照绿茶特别有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茶”。日照绿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味,好多人都喜欢日照绿茶。还因为我爸爸妈妈非常喜欢喝日照绿茶,他们每天在家都喝功夫茶,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喝茶了。我想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二、调查人员

  刘涵日、爸爸和妈妈

  三、调查内容

  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四、调查方法

  1、亲自到茶厂体验了解询问;

  2、网上搜集资料。

  五、调查过程

  1、历史渊源日照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日照城北的河山顶峰上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还可治腹疼,有奇效。

  2、制作工艺日照绿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采茶、摊凉、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干等工艺。采茶、摊凉要求采摘必须精细,大小均匀一致,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等,然后用竹篓装盛,禁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进厂后抖松摊放3—4个小时,鲜叶开始透发香气即开始加工。杀青采用杀青机或人工杀青,使叶失水35%到37%之间,然后摊凉。揉捻采用揉捻机,轻揉不加压,时间3—5分钟,揉捻时间过长,易出现茶汁外溢,影响色泽和显毫。搓团提毫采用手工操作,这是一项技术活,凭技术工人经验调节,边搓团,边解块散热,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干燥达80%即可。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用烘干机边翻边抖动,直至干燥,烘至含水量6%就完成了。

  3、品质特征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茶树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专家称日照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同类产品。绿茶不仅是一种健康饮品,它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常饮绿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电脑一族每天喝些绿茶,能防电脑辐射,而且对皮肤也很好。日照绿茶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是绿茶中的极品,特别是开春采摘的第一批更上极品中的极品,价格非常昂贵。日照绿茶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圣谷山、雪青、浮来青、碧波、旭光、莒国翠6个绿茶品牌,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获准使用专用标志。

  六、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对我们家乡的绿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日照绿茶,多喝日照绿茶,让日照绿茶更加有名。

  一、调查背景

  xx市xx镇xx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改革开放以来,xx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大家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大家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二 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大家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大家自身的能力,我们大家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大家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唐坪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附*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大家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唐坪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大家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大家唐坪村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大家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大家也懂得了:我们大家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大家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大家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大家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

  (三)改进意见

  为此,我们大家建议从我们大家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大家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大家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5)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菁华5篇)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12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二、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与经济水*差距缩小是*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前言:俗话说的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爱我的家乡,并且爱的深沉,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便是我的家乡——建瓯。

  说起建瓯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它是隶属于福建省南*市地区,位于武夷山,鹫峰两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区,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最让我自豪的地方在于建瓯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瓯)。建瓯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深厚,曾经出过众多的请史留名的人才,比如有*十大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宋代理学家朱熹等。

  主体:建瓯的文化风俗不胜枚举,在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我最感兴趣的是建瓯的挑幡艺术。下面,我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建瓯特有的挑幡艺术。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建瓯民间流行。相传在明代末期,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当时建瓯城效大洲村的青年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之后,壮年在正月初返回了家乡,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当时,将士们将带回的军旗放置于长杆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牺牲的弟兄们。长此以往,每逢正月初,大洲百姓都要按照惯例将旗杆来装点一番,舞动一番,以表示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变逐渐谈化成了当今建瓯特有的挑幡风俗。

  说到挑幡的制作过程,就不得不提建瓯“竹子之乡”的美称,这边的竹子那是相当的多,而挑幡所用的幡,就是选用一根大约10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枝叶,晾干后把竹子的外壳涂上朱红油,画上各种吉祥的图案,竿顶悬挂着彩灯,再装饰上各种各样的小铜铃,竹身还会悬挂一幅绣有歌功颂德的词句,这种制作工艺师我们建瓯独有的传统文化瑰宝,再说道挑幡表演,那才真的算上无与伦比。如果用一言以概之,那就是技艺精湛,叹为观止。从小到大,我看过的挑幡表演不在少数,但每次看到都能把我深深震撼,艺术表演者个个都身强力壮,表演时,有的是头顶长竿,有的是肩挑腿踢,有的是鼻托牙咬,形式多样。这种表演一般是团体表演,那和谐统一的姿势,使得竿旋旗飘,幡幅呼啸,使得观看表演者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挑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表演,而是属于建瓯特有的文化*俗的碰撞与承接,每每看到这个表演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总结:挑幡表演艺术不仅仅代表着一项文艺演出,更表现出我们建瓯人不屈不挠,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华罗庚曾*说过: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我想,以后无论漂泊到何处,建瓯都是我魂牵梦萦之地,我爱我的家乡——建瓯。

  大学生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情况

  三、调查地点: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xx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与经济水*差距缩小是*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 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12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6)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菁华3篇)

  一、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据悉,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私伙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宗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娱自乐之余,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在传唱传统粤剧(曲艺)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三是坚持活动在基层,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培养和培育新人,发挥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为而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愿、无偿送粤剧(曲艺)下乡,年活动达到6180场次,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轻骑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争取各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团队还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参与演出、评比并荣获了多项殊荣。

  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四、保护措施

  (一)培养年轻观众对粤剧的兴趣

  对于粤剧发展存在的瓶颈,与会专家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观众的培养问题,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戏剧传承下去,培养观众是关键。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一直关注粤剧的普及教育,她提议将粤剧教育甚至各门类的艺术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如在中小学每学期用一节课来开展一种艺术教育,如传统戏剧、舞蹈、交响乐等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未来将成为欣赏艺术的受众。专家表示,粤剧进校园这个举措非常好,但如何进才是关键,粤剧进校园要有良好的师资和优秀的教材,好的教师能让孩子学会欣赏,而好的作品才能让孩子产生学*的兴趣。

  (二)开展新秀培训计划

  深圳、广州、广东省粤剧学校、香港、澳门等代表作了粤剧保护、传承经验交流。2004年始,深圳宝安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中小学中普及戏曲艺术教育,让戏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让粤剧、京剧选段、脸谱、唱词走进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和语文课。邀请全国各地及本地区戏曲名角、专家教学,还为中小学生量身订造戏曲校本教材,搭建*台,组织各类粤剧演出和参加全国各类戏曲大赛,丰富学生的舞台演出经验。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传统戏曲的学*,戏曲中劝善抑恶、和谐为贵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气质和修养,还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小票友。*年来,宝安“粤剧娃”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还获得*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成绩得到肯定,去年8月,在宝安区*召开的会议上,还提出了将“宝安戏曲娃”打造成宝安文化品牌的建议。

  多年来,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推广和传承粤剧艺术,香港*和民间都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专门成立粤剧保护发展基金,除了*每年拨出资金扶持,还有团体和慈善机构筹款,民间也积极捐款。粤剧演出虽然有粤剧基金的资助,但资助一般只占投入的20%至30%,所以香港的许多粤剧团体演出都面向市场,自负盈亏,所以香港非常重视对优秀演员的培养。作为香港较有代表性的粤剧单位,八和粤剧会馆邀请香港当地资深粤剧艺术家给学员讲课,将传统的优秀的剧本作为教材,注重提升学员的专业性。从去年7月开始,八和会馆推出新秀培养计划,半年时间就开展了130多场商业演出,票价100多元一张,上座率有七成左右,全部都是观众购票进场。其中70场还结合旅游推广,在油麻地演出得到许多外国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为外国旅客必经之地。

  五、传承粤剧

  20xx年8月,广东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汇演,参加汇演的73个粤剧粤曲节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既有传统粤剧,又有融合现代舞蹈,展示时代精英的现代粤剧;有在保持传统粤曲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反映学*生活情趣的节目,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汇演的一大亮点。汇演的参赛者大部分是来自各市的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学生,个个基础功扎实,小演员在舞台上的神情、韵味、唱腔、武功都深深的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折服,

  1月9日至2月15日,随州市*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至6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月19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知识普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等,并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向上争资立项,争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补助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恢复传统剧目、培养后备人才等;采取举措完善非遗文化保护、加大传承力度、创建保护品牌等。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随州花鼓戏、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祭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市级85项,县级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160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处(洛阳镇)。2017年申报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为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同时,我市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存在着非遗传承与利用较为薄弱、非遗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结合调查结果和市民意见建议,对如何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家庭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的认知水*,促进非遗文化的发现、抢救和保护。如去年12月,随州市*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随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编纂的随州首本非遗文化工具书《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出版,有助于市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

  二是以传承人为重点,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非遗传承机制,通过举办培训、交流、研讨班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提高传承人技能,发展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三是落实资金投入,借鉴他地经验搭建传承*台,扶持非遗项目建设。如山东岱岳区建设民俗一条街,引入泰山泥塑、米家不翻、王氏织布等非遗项目,使非遗技艺传承有了专用场所,还扶持成立了剪纸馆、泰山泥塑艺术博物馆及体验馆、大汶口彩陶展示馆等多个传承基地,使非遗项目更具观赏性、娱乐性、普及性、生活性。*几年,随州花鼓戏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离不了随州花鼓艺术剧院这一*台的努力。

  四是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方式,促进形成富有随州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产品品牌,做到以文养文。加强对传统手工艺项目的搜集、挖掘、整理,扩大民间工艺品的影响;要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和人们的现实需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来经营非物质文化产业,让非物质文化产业有内生动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应自觉保护好、利用好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光彩,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品质随州起到积极作用!

  1月9日至2月15日,随州市*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 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 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 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至6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月19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知识普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等,并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向上争资立项,争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补助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恢复传统剧目、培养后备人才等;采取举措完善非遗文化保护、加大传承力度、创建保护品牌等。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随州花鼓戏、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祭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市级85项,县级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160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处(洛阳镇)。2017年申报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为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同时,我市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存在着非遗传承与利用较为薄弱、非遗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结合调查结果和市民意见建议,对如何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7)

——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优选【十】篇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列文艺活动,从20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xx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城区委、区**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为新起点,着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基层文化发展繁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在接到《关于开展省委委员、修补委员20xx年度重大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后,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细致的走访和摸底调查,对城区*年来基层文化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今后努力方向也做了一些全方位的思考。

  一、文化根基牢,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蓄好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活动阵地覆盖广。高度重视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全区13个镇(办)文化站中,特级站有3个,二级站5个,三级站3个,市认定达标站2个,达标率达到100%。全区有文化广场58个,包括社区和行政村的小广场,建成农家书屋49家。

  二是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多。以今年为例,共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53场次,参与群众*万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504场,观众约13万人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15场,展出书画作品200余幅,3000余人参观了展览;组织历史民俗歌舞剧《东坡与朝云》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组织小金口麒麟队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受国了国内外友人的好评。

  三是文艺作品创作质量高。对基层的文艺爱好者、“民间歌手”、“流浪艺术家”及“土专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文艺人才库。各镇(办)共有艺术团体31个,各种艺术门类创作演出人员12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省级会员51人,市、区级会员357人。今年全区会员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共发表文艺作品300多篇(幅),参加各类比赛20余专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排名为全市第一。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我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有11类上百项,不可移动文物198处,消失文物2处,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山公园、中华全国总工会办事处、东湖旅店旧址、邓演达故居等已被开发成为红色旅游区。

  二、查找问题抓关键,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把好脉

  在已经积累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势能上,如何趁势前行,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大变强,为调结构、促转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绵延后劲?关键是要找准基层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才能在文化建设上闯出一条新路来。根据调研,目前城区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区现有行政村142个,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经济薄弱村有55个,这些村大部没有规范的文化场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其他行政村文化设施面积不足,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单一。文化室里一般只是“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图书少,娱乐、健身设施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少,一般都集中在节日期间,村里才会邀请一些演出团体进行表演。大部分农民从外界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都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据调查,一个行政村*均每年大型文体活动没有超过三次,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由于农民自身对文化学*的觉悟性不高,对于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杂志、投资自身教育等行为意愿不强,从而使自身获取文化信息渠道十分狭窄,以致于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较匮乏。

  三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很丰富,比如一些古城墙、古战场、名人故居、风景名胜、传奇轶闻、古村落、自然风光等,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珠,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没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这既不利于保护,也是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

  四是文化消费在农村越来越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的占的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三极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就显得比较特殊。

  五是农村文艺人才缺失。由于受待遇差、发展前景受限、工作内容单调等影响,一些文化专长、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不愿意到农村来。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人才流失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农村都面临着缺乏一支专业的文艺人才宣传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宣传站没有得到发挥。

  三、剖析根源找原因

  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开好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加以改进,以收到切实的效果,这就需要从根源上进行剖析,找到真正的症结。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不*衡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阻力。经济建设是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的基础,离开了经济这个物质基础,一切社会活动将如空中楼阁。城乡之间以及农村与农村之间基层文化建设之所以会出现发展不*衡的根本原则在于经济发展的不*衡。要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根本之处在于优先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进一步缩短城乡之间与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也只有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后,农村和农民才有条件和精力来发展文化,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衡问题才能得到改观。

  第二,经费投入不足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硬伤。当前,各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缺少对农村文化工作投入比例的明确要求,农村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镇(办)的'决策意图,往往是在一个时期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某项特定任务,而重视农村文化投入,一阵风过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甚至出现原有的文化宣传阵地荒臵成为摆设,经费断源等情况。

  第三,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困惑。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和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在开展文化民中,出现了很多农民不愿意参与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对文化建设抱有观望心态;再者,文化民所开展的活动与群众所想、所盼有差距。比如村里建设的农家书屋,没能切合农民的实际,找不到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书,引不起农民的兴趣,以致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文化民脱离了农民的实践,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就不能对群众产生感召力。

  第四,相关部门引导不力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缺失。从城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仅靠农村农民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文化建设需要的活动用地、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文化服务的内容、文化技术指导等等,这些条件是许多农村农民所不具备的。一旦脱离的正确的规范和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文化站2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书店1个,电影院2个,文化室16个,从业人员230人;现有音像、书刊、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户30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多次,而且多次组织人员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大奖赛,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中,获金奖9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2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参赛奖。随着《马大帅》一、二部的热播,今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了《乡村爱情》电视剧及正在筹折《马大帅》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

  一是发展不*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

  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

  党委、**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坚持以**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党委、**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

  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围绕市委、市**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

  (二)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

  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民族文化产业化启动困难。

  一个与泸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形式或实体的挖掘整理、宣传打造、直至市场化运作将是提升泸西城市品位、宣传泸西旅游形象,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省我州都有许多成功先例,社会各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大家都在讨论以文化提升gdp的可能性,然而以目前的条件来看,民族文化产业化产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充裕的资金投入,容易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鲜明的民族文化形式以及非常专业的艺术人员、策划人员目前我县都不具备或不成熟,结果只能是谈的多、动的少,也给文化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二、工作建议

  (一)建议县人民**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二)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

  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四)建议县人民**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扶持为主,形成以**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为了解我县乡镇文化建设情况,3月中旬在县**分管领导带领下,文化局组织有关人员,实地察看了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情况,听取相关单位情况汇报。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年来,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乡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海岛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推动了新渔村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针对当前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1、注重加强领导,乡镇文化建设大环境逐渐改善。

  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理念转变更新,关注程度有所增强。特别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镇村两级都有班子成员分管文化工作,安排了兼职文化工作人员,使全县乡镇重点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2、注重资源配置,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乡镇文化阵地仍有基础。砣矶镇影剧院虽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但目前经过维修,仍能开展演出活动。全县乡镇有文化场所3630㎡,图书室10个。大钦北村、大钦东村,北隍山前村、山后村,小钦村,黑山乡南庄村,南长山黑石嘴村、山前村,北长山嵩前村、店子村、北城村等村级文化大院场地、设施比较齐全,活动经常。

  3、注重因势利导,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

  我县文化底蕴丰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群众文化活动热情高,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好。各乡镇甚至各村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动特色,有的重排戏,有的擅唱歌,有的爱舞龙,有的喜耍狮,在历届“妈祖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砣矶渔家号子”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文化机构的转型,我县乡镇文化建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阵地流失、资产流失、队伍散失的现象,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萧条,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广大渔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1、阵地建设不*衡,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县8个乡镇只有砣矶镇有一座影剧院,而且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多年失修,其余各乡镇则基本没有。据统计,我县有29个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2.5%,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子而已,只有很少一部分体育健身器材,缺少器乐、音响设施;图书室多是陈年旧书,几乎常年无人问津;所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只是摆放了一台计算机而已,形同虚设。

  2、乡镇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短缺,活动匮乏。

  许多乡镇因经济原因,大大削减文化支出,经费不仅年初不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即使工作任务来了,花钱也是能省则省。不要说投入资金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连必要的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投入都很少,使乡镇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的次数和形式都十分有限。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

  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乡镇文化站的职能被统一归入社会事务服务站,没有专职的文化干部,造成了乡镇站无编制、无经费、无人才的状况。渔村文艺骨干流失,后继乏人,对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影响很大。

  4、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实用5篇(扩展8)

——春节的文化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姓名:

  班级:

  学号: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 、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姓名:

  班级:

  学号: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 、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首先对于莱州市蓝关戏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随着时代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文化的冲击,蓝关戏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步恶化。

  第一是人们对蓝关戏的认知性不足,重视不足。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足的现象严重。这需要**单位机关对人民群众进行长期、复杂的宣传工作。第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

  第三**部门的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以及保护经费的严重缺乏。第四是由于文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少,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出现明显断层。第五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

  对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蓝关戏我提出一些建议:应当明确**责任,完善其保护机制;其次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抢救和保护莱州蓝关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最后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加强对蓝关戏的发掘保护研究和传承。

  在校期间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课程的学*,让我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并且提高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假期期间大概用了半个月时间调查写报告,部分资料来自莱州市博物馆。

  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男女老少

  调查人: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故事,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置“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在这几天人们一般会把家里进行彻底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什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衣,父母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购买要求,另外在采购春节用品时,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热闹。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因此春节前也是杀猪的最好时间,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保存较长时间,这也与南方过年制腊肉有相似之处。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过年前也有提前蒸几锅馒头、豆包备用的*惯。通常为了供奉和好看,也会蒸一些花馍,类似刺猬馍、枣山之类的。小时候每当妈妈过年蒸馒头时,我也会因为好玩而根据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状各异的花馍,等到蒸好后便会先挑出自己亲手做的花馍先吃掉,渐渐的长大了,再帮忙做馒头时也就没有了那份闲情。

  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称为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说法。但是今年却又有例外,闰年的缘由腊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东,除夕这天早上人们会提早起床打浆子,贴春联。所谓浆子,就是一些面粉浆糊,煮过之后便是很好的粘合剂,用它来贴春联,一年都不会掉。火红的春联贴在门上自然是喜庆,另外也会有很多家庭会在家门口挂红灯笼,更增加了节日气氛。贴好了春联和福字,剩下的时间就是继续做没完成的工作,再就是准备年夜饭了。山东大部分地区都选择在晚上吃一顿隆重的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有少部分鲁西南地区会选择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自然已是相当丰盛,但是每年桌上都会有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另外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鸡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萝卜和蒜泥凉拌的“大杂烩”了,寓意来年家里什么都不缺。其他的就随自己喜欢而定了。在我们这里,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过除夕,妯娌们在厨房忙活着年夜饭,小孩们聚在一起玩耍,男人们则在桌前喝茶聊天。吃饭时通常都会分两桌,男人们在正桌,女人们另外一桌,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则会上正桌。在山东传统*俗中,不管何时,家里来客人留下吃饭时,女人都是不允许上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这一*俗逐渐被取缔,但是传统节日里依旧会残留一些痕迹,并且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了人们。此时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团圆饭,其乐融融。除夕夜也有守岁之说,通宵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到一过零点时分,家里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烟花,以鞭炮的响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此时女主人会在家里的院子里烧一些黄色的烧纸,这些纸在烧之前要用钱打一打,古时说这些纸是烧给天上的神仙们用的冥钱,神仙们收了钱就要保佑人们来年发财。零点过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去邪恶、求吉利,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秆,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像那几年还在上高中时,父母在除夕夜时也会把芝麻秆撒在院子里,寓意我们成绩能节节高升,取得好成绩。饺子要煮的多,必须有余,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豆腐。意在有余头,都有福。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王爷爷,而且饺子要用筷子挑开,方便神仙们食用。吃完饺子,春节的这顿年夜饭才算真正的结束了。

  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们最忙碌的一天,这天人们都会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户的拜年。早起后,开门前要先放鞭炮,然后在门口外放一只竹竿或木棍,来拜年的人们踩过木棍进门。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辈的年轻人,长辈的一般都会待在家里,招待来拜年的客人。首先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拜完之后才出门到亲戚家及邻居家里拜年。记得小时候我给长辈拜年时都要磕头,现在很少见了,只是问好就可以了。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小孩子们盼望过年,其实很大成分就是想买新衣服和想要压岁钱吧。想想小时候得到压岁钱后的那个高兴劲,现在想想还禁不住想笑。大年初一还是有很多避讳的: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等。

  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男女老少

  调查人: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故事,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置“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