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7-25 09:34:33 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1

  没有春光,只有秋风萧瑟;没有江水,只有车流如涛;菊花残留瓣,百花待明年,无花来点缀,只有这寂静的夜给人一种离愁之感。我没有张若虚那般才华,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可是那一分情感我却约么捕捉到几分。

  浮华中总容易忘却自己是谁,累了,是该一个人出来静静走走的。除了空气,不要谁陪,除了心灵,不需要谁来交流。看那风景,风景好似打开回忆的钥匙,一下把思绪拉到记忆与想象之中,昨日与期望的将来在脑海荧屏上没有中场的播放。

  看那车流滚滚,如之江水,载来也许是欣喜,载走的或许是忧愁。时间也是在这浮华无意中悄然流去,想想自己,已将成大人,可是拥有什么呢,又得到什么呢,只有记忆中年轻嬉戏玩闹。想起春江花月夜中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便感慨人生之渺小,相对于宇宙之无限,人生这一辈子也至多一弹指间罢了。正所谓,天地无极限,人命若朝霜,在人生这短短几十年中,我们又能留住什么做些什么呢。

  一片美景之中,是不该有太多忧愁的,多的应该是激情与喜悦。塔头望天,那匆忙中早以不曾仔细去望过的星空依然明亮。似盛开的花,似江水中跳出的鱼,何等美妙。怪不得多少诗人的名篇中中不乏星星来点缀呢。比起月儿,星星就好似一个玩闹的孩子,也的确活泼可爱多了。

  风吹树叶飘,有一丝冷。也似有一丝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之感。但我此刻奢求的不是这一份孤单的凄凉之意,我要寻的是一番美景之中安慰,落叶飞扬,黑色之中只能看到一点一点,但那却不像树与叶分别时的伤感。更像一曲生命赞歌下的舞蹈,叶飞如蝶舞,美好不带忧伤。

  美景虽好,终须归来,夜深终要归于宁静,我虽不贪于睡眠,但困意也悄然爬上眼角,睡吧,梦里也许会到一个地方,那里,春江美景,皎皎明月......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2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相互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相互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1)

——春江花月夜 (菁华3篇)

春江花月夜1

二十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就幻想过春江花月夜,那时,在我的心中,船与水,歌妓与王孙,琴师与舞女,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虽然那时我还没有出生。

在我呼吸到这个世界的空气之后(虽然空气不是那么地新鲜,但是毕竟是它让我活了下去),我就经常梦见我拿着一把剑游走在秦淮河畔,我以我冷俊的形象站在精致的画舫的甲板上。那时,月应该很圆,画舫里笙歌燕舞,觥帱交错 。偶尔有了波浪,一些人不老实的时候,我出了手。他们应该叫“大爷饶命”,然后我说“滚”,那些有着漂亮脸蛋的姑娘也泪眼婆娑地说“谢谢救命之恩”。春与江水是浪漫结合,花与月是惺惺相惜,而我还是那副冷傲的样子。春夜与这粼粼的河面,我与这热闹的繁华,都是莫不相干。

我就这样的梦着,是的,我还是那样的想象着自己的冷俊与这多情的春江花月夜。终于有一天,我的梦醒了。我的手里拿着一枝笔,而不是一把剑,我蓦然醒悟:剑可以夺去生命,而笔可以夺去灵魂。春江花月夜只是虚幻,而这虚幻的一切都是我一直的梦幻。我这一直的梦幻,不是春江花月夜,而是血液与泪液。

在梦醒之前,有多少人在秦淮河畔哭泣,就有多少人的性命在我的剑下丧失。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沾满了那些龌龊的人的鲜血与我的鲜血。就像是佛祖悲悯的眼神救不了众生的疾苦,也代替不了众生的眼泪。我在这梦中也曾问自己:这么美的夜,为什么他们还是这么可怜? 你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也在梦中遇到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不哭,也不闹,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站在画舫的甲板上。我问她:“你爱这春江花月夜吗?”她看着我说:“夜再美,无人来看,也是白美了。”我看了看四周,发现河面上只有我这一条船了。

在我梦醒之后的很多个日子里,我始终想象那繁华似锦的夜。我也会听到有人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个时候,不知不觉写下了“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2

  今夜星光灿烂。这是我在奶奶家的最后一个美丽的夜晚。这几天吃完晚饭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院子里欣赏那和蔼可亲的月亮与眨着眼睛对我笑的繁星。

  在太原的夜晚,总是暗淡无光的,令人十分失意;而来到这里,每一颗星星,都是那么的灿烂,慈祥。给了我憧憬美好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看着这群星闪烁的夜空,我十分留恋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呼吸这里新鲜的空气,我突然感到十分惬意,让人总是喜欢它,它是那么的可爱,让我总有说不出的感觉。月亮愈来愈暗,像有一层轻纱隐住了它那冰清玉洁的肌肤,惹人十分怜悯这位讨人喜欢的纯洁少女。

  许久,天空的星星更加明亮,似乎每一颗星都在向我诉说着一个个美好动听的故事。忽然,我发现了北斗七星在天边高高地矗立着,这个发现使我惊喜万分。

  寒风涩涩地向我袭来,我该回屋了。走时,我轻轻地摸着皎洁的月亮与为它增光添彩的繁星,对她们说;"我喜欢你们,宝贝儿!“

春江花月夜3

  一夜东风轻拨弦,吹绿了柳丝,吹来了轻柔的花香。深院重重,屋檐上的草绿了,风扑面,几分湿润,几分温柔。

  紫燕归来,双双唤,殷勤处,叠叠细语,又尾尾相碰。燕儿嬉笑,珠帘悄卷,推开的旧窗户,伸出了俏生生的脸庞。

  窗前的迎春花儿,娇媚的黄色,芬芳淡淡。而远处的青山,透出了绿意。

  春是一抹,明媚的色彩,温柔了眸子。春是一种,软软的思念,那人在远方。

  合眸悄聆,泉水在汩汩地流淌。合眸悄思,心绪又柔柔地流淌。

  娥眉婉转,眸眼盈盈,春光满园,一幅静谧的画,无声里,展开。想念的人,在远方……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2)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范本10份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1

  江月待我,河山待我。

  我读《春江花月夜》时心里有一片旷然天地。我不知道到底领悟了几分“以孤篇盖全唐”的气势,只是品着张若虚笔下消失不见的我。

  春江潮起,月光潋滟,花在夜色中悄然而开。我以为这是中国千年诗歌史上最华美的一章,你看这些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它们仿佛等着我的到来。这时候,盛唐气象就这样在面前铺展开来。

  唐人似乎永远有我们不可及的风度,他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隐现在他们的笔下。以后没有一个朝代像唐人一样满篇壮丽山河,也没有谁像唐人一样不著一字“我”,却通篇都是我。

  你看那星垂*野阔、月涌大江的边上是不是站着志气慷慨的李白?你看那长安高楼一声长笛是不是有赵嘏相倚?你听见那浣衣女子划舟拨开莲丛的笑声里有王摩诘的兴致了吗?

  自然与“我”的存在,几乎可称是唐诗最动人心魄的美感所在。唐人仿佛生来有一种自信,似乎山河众多美景,从冥冥远古至今就是在等着我的到来,这也许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概,可我更愿意相信,唐人这种关乎宇宙意识的美学认知,其实也是源于与自然灵契相合。

  登山则情漫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川湖海,从一开始便能触发人心中最隐秘的震动。我与自然同在,这其实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令人抛弃社会与世俗寻归自我的'真实。山林与岁月同寿,我在山林,便与时光共呼吸;湖海永垂不朽,我在胡海,便与日月同辉……

  我实在是羡慕极了唐人与山水这样紧密的关系。自然由于唐人的存在,已经快成了盛唐的代号——海上生明月,阳春召烟景……这样的亲密与自豪,实在是久违了。

  我记得玄武湖人满为患的**,也听过钟山不堪重负的叹息。自然在当代人的印象里,到底淡褪成阴霾城市必需的山河之肺了。

  再也没有人有几分张若虚的豪气,能写江月代代相似,江月只为待我。现代人仿佛从山水画意里抽身而去了,山河沦为景点,到处有我在,却再没有那一颗颗与山林同呼吸的心了,没有了那独笙幽篁的身影,没有了那多病登高的衰迈,连柳子厚恐怕也无法对现今的西山讲一句“皆我有了”吧。

  山河勿念,我在的生命,在古时大抵已经结束了。

  然而岁月还在,江月仍待。

  也许有一日,可赴山河旧约吧。

  我在江月,我在河山。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2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相互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3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日记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4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可能是一种偶然。倘若没有明代的胡应麟拭去历史的尘埃,慧眼识诗,将其从不计其数的古代诗作中挑出来选进《诗薮》,或许《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无生机的一堆陈纸当中。幸得有胡应麟这位"伯乐","千里马"张若虚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学殿堂绽放异彩。有时候,瞬间的绽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张若虚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也绝非仅仅是一种偶然。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挡的必然。《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其艺术成就。清王尧衢,王闿运,*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等等,对《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旧题多为宫体之作,张若虚将本为五言的旧题上升为七言,将格调靡靡的宫体视野转向更为高远的哲学方向,突破了宫体诗作的束缚,转向更为高雅的艺术创作。虽然《春江花月夜》有乐府旧题宫体的痕迹,但在当时诗歌创作上艺术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此处亦不复赘言。

  之前讲授《春江花月夜》,思维仍然脱离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笼统讲授此文写了五种景象。今日再观之,蓦然惊觉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维。虽说比诗内容写及"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实则是要突出"月"这一意象重心。换句话说,《春江花月夜》一诗,是以"月"为核心的。读此诗,重心应该关注在"月"上。

  为何此诗解读的重心在"月"上?

  清朝王尧衢概括总结此诗的一个特点是:"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从王尧衢的点评中,直接指出"月"这个意象在诗中所占的分量。当然,王尧衢指出字面上与"月"有关的共十五处。这似乎从数字上说明了与"月"有关的内容在直观数字上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字面上直接体现写月的内容外,还有好些文句是侧面来写月亮的。

  例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两句,按一般生活常识,"流霜""白沙"应该会反射月光,而此处有"流霜"而"不觉飞",有"白沙"而看不见,是侧面写月光。月光实在是太亮了,以致眼中所见只有月光。又如"江天一色无纤尘"句,江天如何才能成"一色",如何才能有如此空灵洁净的视觉效果?只能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万事万物笼罩在月色之下,才能表现出这样充满美与想象的视觉效果。(范本先生网 www。  既然这首诗歌的核心是"月",那么"春、江、花、夜"的出现又有何作用?我们可以把其余四个意象作为"月"的陪衬。例如,"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水的出现就是为了引出"共潮生"的月亮。换个角度出发,"春、江、花、夜"都是月亮出现的背景,都是为彰显服务的。

  张若虚集中笔力突出"月"的地位,到底为何?通过梳理文本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作用。

  一是"借月说理",把"江月"的丰富内涵上升到哲学高度。最能体现其朴素的哲学思想的诗句莫过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人类的变与江月的不变形成对比,思考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打破了乐府旧题宫体诗的内容限制,也极大提升了古人思考的维度,从简单的即景抒情转向思考天人关系的哲学高度。

  二是"借月抒情",以月亮为载体,表达相思之情。借月抒情,难脱"借景抒情"的窠臼,但是张若虚的借月抒情,却也有其独特之处。以"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句为分析范式,会发现张若虚的"借月抒情",写月总有独特之处。月亮本有引起他人相思之意,而且此时月亮照在"离人"的"妆镜台"上,犹如人于伤心时又闻伤心曲一般让人情难自禁,肝肠寸断。月光于"帘中卷不去",将月光视为有形之物,也算是化无形为有型之技巧。"捣衣"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一词,往往容易引发人的相思之情。而"拂还来",更言寄予思念之月光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是月光,更是无尽的思念之情。

  较之"借月抒情","借月说理"的艺术高度似乎更高一些。毕竟,写作的视野及技巧已经开始剥离了乐府旧题宫体的桎梏,开始走向有深读的抒情与反思。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唐诗里没有说理之类,而是强调张若虚勇于打破写作模式的束缚,进而开始进行革新与突破,这一点似乎比诗歌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5

  八月庚子,时值夏末。是夜,天朗而气清兮,月明而星耀。吾于处所,披衣起身,欣然而出。手执古卷,踱步映雪湖畔,赏众星拱月之佳景,乐世事人故之趣情。遥望苍穹,夜空如净,天高云稀,有素月流天之美哉。

  夫朗朗韶月,照天地万物之明彻,忽忆前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虽非春日,人有春情;虽乏江泽,湖捧濯月;旅院四面,花开遍处。虽事殊世异,然观此景,得此情,吾心之所悦兮,亦有前人之趣哉!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感于春情,而寄于山水者;怀于秋意,而抒人世趣情也。

  素手启诗卷,盈口诵月夜。《春》之诗者,全篇三十六句,四句一韵,凝练简净,一洗前朝宫体之浓脂腻粉,其词句清丽,韵调深长,有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之奇趣也。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悲歌当泣,远望当归,瑶镜悬空,思乡绪起。吾于江浙,不远万里,求学香江。虽知有情所受用事,根、境、识,和合而生,然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祖亲岁迈,不得尽孝于榻前;椿萱忧心,不得承欢于膝下。思离魂之落坠,意别绪之飞扬,为人子孙,至悲若此。东方之珠,景致苍茫,吾虽喜此地风俗人情,然心心仍念桑梓地。

  夫海中诸洲,其如舟楫,故世人名之“舟山”。海港群岛,风景独好。春来桃花映山红,一轮皎月海上生,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其景其境更具《春》诗之韵也。此时又此地,诵诗愈思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之问,亦吾之惑也!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春潮涛涛,连衣带襟,竟不知其何始何终。人生在世,白云苍狗,混混沌沌,沉浮其中,世人亦不知生往何趣、死至何终?浑浑噩噩,熙熙攘攘,何其悲哉!人世须臾,譬如烟花,韶华易逝,感慨无常,追忆前尘,凄凄茫茫。百年不过一瞬,一瞬亦是百年,乌鹊声声哀其芳华,时光洒洒人欲断肠,此情此境,何其痛哉!

  噫吁嚱!月生月落,盈满亏损,叹世事维艰兮,悲人生苦短。王右军《兰亭序》言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彭殇为妄作。”吾不同王也。蟪蛄一载,彭祖八百,无论修短,岁至终逝,此为生死,亘古不变。众生愚痴,六道迁流,运转不息。故吾以为,死生可为一体,彭殇亦可齐视之,随缘自在,岂不乐乎?春江之花月,今夜不与明夜同,然若君赏景之心夜夜相似仿,景但不同,心有何异乎?

  君不见死生之辩,自古始然,古之仁人志士知天命、畏因果,死生置之度外,不为大也。生死如盈亏,生非始而死非终也,生死往复,轮回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历史更迭,洪荒如是,谁知他年清圣祖非今日之朝前帝也?孩童戏谑之言,且博君一笑,罢也!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初读《春》诗,悲绪忽起,复读之,欣喜愉悦生焉。《春》诗界之开阔,心境之豁达,古人来者鲜有与之比肩者也。人世往复,死终生焉,故生无可乐而死无需悲也。春江花月,现实静好。思乡之愁,古尤有之;死生之惑,鲜有人得以释惑矣,不如赏景乐情,欢哉悦哉!

  嗟夫!人生在世,虚空如梦,《金刚经》言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法,因缘而合,因缘而灭,微至芥子,大至阎浮,缘起缘灭,诸和合所为,故吾言,人世无常矣!君且观宇宙万有,有情幻现,刹那生灭,相续不断。似有常住相,实则梦幻泡影。无相可见,有相须臾,一切诸法,本来虚空,无定自体。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吾辈当于现下,修心修性,直入佛境,三轮体空,清净行施,不忧己乏,不求果报也!吾不达此境,但求此境也!

  红粉骷髅,白骨皮肉,非生非灭、本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欲除四相及一切相,当明尽虚空、遍法界,万物万法,空无所有。诚众生皆有佛性,不生不灭,或迷悟升沉,或长迷不觉。反观诸佛常觉不迷,即成佛道。众生若有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须谨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悟者所悟,反观之吾,读诗品诗,思乡怀古,不亦着相之所为做也。

  呜呼!奇景不常,佳音难再。“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子之患,吾同忧也。不求有道也无道,吾道人生一梦轻。江水无穷,人生须臾,但寄情春、江、花、月、夜,五景长聚,不亦乐乎?子规尽啼,不如归去,心心所念,空荒寂寥。人生在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乐与非乐,各人自乐,多言无益,望君自品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6

  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盖全唐”。

  假期里,我背完了这首诗,反复诵读,静心体味,我深深地喜爱上了它。她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空灵奇丽的景色,抒发诚挚微忧的思乡之情,探索了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她的美醉人心脾,如梦如幻,是一篇“百读不厌”的杰作。

  首先,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这五种景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吸引着我们置身其中去闻,去摸,去看,去听,去感受那浓郁的诗情画意,去探寻那奇妙的艺术境界。

  其次,诗篇韵脚分明,节奏清晰。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转韵,共九段,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另外,诗人还给我们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壮丽景象,勾勒出一幅绚烂美丽的画面。“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浩浩荡荡,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同时又立体展开─一 一轮明月从海上缓缓升起,景象壮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闪耀千万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地照耀之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生的田野,月色流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洗去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仿佛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诗篇不仅画面美,还蕴含着深远的意境。清明空灵的天地,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浮想联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联系人生,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久长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将诗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然后,诗人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引出了百姓的离愁别绪。“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发出了这样的设问,引出了一种相思,两地离愁。“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描绘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乡之情。

  最后几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乡呢?“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着自己的温暖家园。

  读这首诗,宛若倾听一支优美的交响乐,让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去对话。她是一曲深邃的、优美的、生动的、空灵辽阔的千古绝唱!她是一篇纯美的、恬雅的、壮丽的、富有哲理的辉煌诗篇!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7

  我想,写此诗的时候,一定是个月素风清的夜晚,文弱却骨硬的诗人来到江畔。春夜,寒气袭人,游人稀少。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于是诗性大盎然,吟咏出了这篇千古绝唱。

  如果细细品味此诗,我绝对是狗尾续貂。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论此文?所以,我只谈自己肤浅的感受——仅仅是自己的。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后的联想,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乎异曲同工。但“何处春江无月明”,似乎有些沧桑或有更深远的含义。我又从“何处”句,联想到了“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啊,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怎么过,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殚精竭虑,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抛却世俗,甘愿淡泊,也是一生。你无论怎样,都可以过得很不错,只是看你怎么对待生活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多么让人喟叹的句子。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呢?我们的上一代去了,我们这一代也正在去的路上,我们的后代正在蓬勃而起,正如当年的我们。宇宙是永恒的,而永恒的背后,是无尽的死与生的交替。人类的死的悲哀,在不变的宇宙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于我说来,死则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稀里糊涂的死。实际上,当诗人写这句诗的时候,他的心里也有许多悲凉和感慨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诗也是颇耐寻味的。江月待人,那一定是很浪漫的人了。可她苦苦地等,等来的大概是一场春梦。美好的青春年华倏然而过,唯镜中双鬓染霜——我那不可再回的青春啊!几多苦泪,几多追悔,几多顿足!然而,皆是无用,长江送流水,即是无奈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真可谓缠绵悱恻。

  轻舟一叶,孤灯一盏,有相爱之人陪伴,于漠漠暗夜里悄然远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幸福。“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种感觉对外人来说是羡慕,对自己来说,那真是一种巨大的**。

  然而,如果不是乘扁舟子的人,而是想乘扁舟子的人,看到此景,除了羡慕,更多的是什么?酸楚。

  “何处相思明月楼?”当真揪心。天下最让人心焦的,就是相思苦了。当初梁祝化蝶,就是为了解脱相思之苦。他们化蝶成仙,翩然而去,似乎是人间最完美的爱情。但其实,人人都知道,那是最凄楚的现实,也只有把痛苦的现实转换成虚无的幻想,似乎能让心里好受些。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仅是人,哪个有生命的生物不是如此?——尤其对男女之爱更为看重。有情人天涯一方,那是怎样的痛苦?怎么一个痛苦了得!因此,古今中外,描写相思的诗篇和音乐汗牛充栋,更可贵的,是大多数的作品细腻、柔情、委婉、缠绵,极动人。有的时候,我听着听着,不觉心酸,一天的心情都很低沉。但怪的是,这种低沉不是一种痛苦,而是略微带点幻想、赞美和温柔,颇有点“薄阴的天气”之感。

  读古诗就怕想象。从文字里往外想象,天马行空,一而二,二而三,以至无穷,生活百味,糅合一处,酸甜苦辣,逐一品尝,倒也是精神世界的一个大餐。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8

  歌曲————春江花月夜,是“女子十二月坊”的民乐合奏曲。以前没有仔细的听过这个古典名曲,只是在题目上认为应该是一个很优美的、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曲子。可是经过半个多月的仔细赏听,才感觉到曲与题很不相符,甚至可以说与以前没有听过这个曲子时的理解,相差的很大。

  按说龙源是没有一点音乐细胞的人,根本就无从谈起对音乐的赏评,可是我也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一遍听不明白,还可以听多遍,多遍还不行,我还可以听多天。所说“孔子弹琴,三年知周公”,与孔子相比,那是将天比地,龙源还有不够资格的自知之明。

  前些年流行《大长今》主题曲时,我也是一样如饥似渴、不分昼夜的听了二十几天“汤灿”演唱的《呼唤》,也许是久听生厌的缘故,从那一次以后,凡是“汤灿”的歌曲我是一概不听了。我的理解,一首好歌,首先要有好词,一首好的歌词,本身就有了音律,在配上优美的曲子,还要有演唱者对词、曲的理解和感情的投入,才能称之为一首好的歌曲。《大长今》的故事与阅历,都与电视剧里的原唱相符,所以歌曲能够流行。而“汤灿”唱的《大长今》主题曲,龙源认为,其一、没有真正理解歌曲的内涵与背景;其二、歌唱的很美,但是没有感情的投入;其三、太过商业化与娱乐化,所以,这是我对《大长今》主题曲的理解和不喜欢“汤灿”的原因。扯的有些远了,说《春江花月夜》吧。

  前几天与朋友在Q群里聊天时我说:要是静下心来听《春江花月夜》,听的'我都有快落泪的感觉。为此朋友说我敏感。《春江花月夜》那里是在赞美风景?龙源的理解,这首曲子,完全就在讲人生经过奋斗不如意时的阅历。

  在这首曲子里,以古筝开场,看似对初升明月的赞美,其实也在倾述着人刚步入社会时那种踌躇满志、满怀希望的心态;在乐曲中段,以民乐器二胡为主旋律,二胡那低伤、悠长的曲调,配上其它乐器的合奏,完全就在向人们述说着人生苦短而曲折,和在世不如意时人本性的挣扎与努力;在曲段转折和结尾时,用低沉的箫声,来述说明月西落时的情景,也是在告知人们,时光似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摘录:《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曲名为《夕阳箫鼓》,曲名最早见于清朝晚期。按照音乐标题的理解,乐曲内容是描绘夕阳西下时,江面上演奏箫鼓的情景。在二十世纪xx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且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起名为“春江花月夜”。全曲分为十段,根据乐曲内容每段还加了小标题。分别是:一、江楼钟鼓;二、月上东山;三、风回曲水;四、花影层台;五、水云深处;六、渔歌唱晚;七、洄澜拍岸;八、桡鸣远濑;九、欸乃归舟;十、尾声。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9

  斜斜地趴在木头地板上,忙碌之后的闲余变得很充实。想象小猪一样昏昏睡去,却发现窗前的一切如此有感染力,使我不得不想象这些温馨的过往。突然在转念之间发现了一首很美的旋律,于是《春江花月夜》拉开了序幕。——引子

  原来今天,我们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存于世;原来今天,我们同样持有悠久的情感放肆在这个凄美的夜晚;原来今天,我们一起走过漫长漫长的古道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轨迹。

  试着打开所有的感官,尝试将生命的一切寄托在这个凄迷的夜晚。月光的动貌显现眼前。月华随云影荡漾,在灰飞湮灭中,瀑布般的月光之花是生命的涌动,飘扬在这个了无尽头的宇宙。宽敞的月河,你在最深远的天际中闪动。

  原来一切竟是如此简单,一年年地过去,可每年的寄托都未相同,每年的今日一过,你又是新的轮回。生命在你的世界里是无所在的。因为你,是生活的永恒。

  我听见,你用亲切的歌声传达生命无极限的真理;我闻到,你傲人的芳香向人们诉你孤独的忧伤;我看见,你牵动淡红的绳子传去女子对恋人的情感;我触摸,你淡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持我努力前进;我感到,你是浩荡天空中的一面明镜,无限和有限的年华,在你的手中已被牢牢把握。

  今天,我在想月的日子里,告诉你我的'心事,你将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渐渐老去。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10

  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以春晚的潮水暴涨,明月升起开头,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潮生明月。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景色动人的生命。月光照耀千万里,哪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朗照?江水绕着充满春的气息的原野转过,月光也泻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就像是树被撒了一层白雪。我真的很佩服诗人,一开篇便就题发挥。巧妙的把“春江花月夜”五字化为一个神话般的场景,创造了优美恬静的氛围。

  江天一色,澄清的天空只有一轮孤月。诗人陷入了沉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思绪不仅仅只停留在月亮上,他紧紧地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永恒的。也正是人类的永恒,人生有穷已的我们才能和年年相似的江月共存。其间不难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透过这两句诗,我们聆听到了初唐盛世的那种昂扬向上之音。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笔锋一转,把年年相似的月亮写成是在等待人的。但月光下,只有大江奔腾而去。月亮有情,选择等待;江水无情,匆匆步履。整篇诗由上半篇的写自然景色转到描绘人生图景,引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绪。

  白云,扁舟子,指的都是离人。离人悠悠一去,就如白云飘忽,清风浦上留下的愁有几许!谁家的扁舟子,让明月楼上的人相思不已!“谁家”与“何处”互文,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如此的离愁别绪,诗人才如此设问。

  接下来,诗人用可怜承接何处。用月亮烘托在楼上等待的思妇的悲。徘徊两字极其传神,把拟人的月亮的不忍心,要在楼上徘徊,要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的心思艺术性的放大。岂料,月亮好心干坏事,皎洁的月光令思妇触景生情,思念不减反增。她要赶走这月光,但月光就是不消失。这里的“卷”和“拂”,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内心的惆怅。但是困扰她的月光现在不也正在照着远在他方的离人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的思妇终于想通了,希望月光能把自己的思念遥寄他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其实,何止在家的思妇在想念离人,离人也想念着故乡啊!可惜江水流春,流走的不仅是春,更是离人的青春和梦想。月亮升起又西斜,离人还是远离故乡。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无限。“不知乘月几人归”,离人思忖着。我想离人也是想也乘月而归的,但是一切可能实现吗?只能接月光把他的离情,撒在江边的树林上。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3)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3篇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并去体验美,那么作为引导方式之一的课题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如果教师在欣赏之前这样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欣赏根据古曲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请同学们听后讲讲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虽然老师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的,但由于他已经说出了标题,那么学生的思维由于收了标题的暗示,不用听作品,答案全在标题里了,于是学生会很配合老师,回答:“在春天的夜晚,月光照耀着宁静的湖面……”虽然学生的回答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但这样的提问除了预示学生之外还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相反,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作品,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讲讲凭你的感受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当时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这样同学们会认真地去倾听音乐,并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想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有点说好像看到了很多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说乐曲太美了,听了心情非常舒畅,不知道怎么形容。最后真正能和标题完全联系上的几乎没有,而事实上,《春江花月夜》原名为《夕阳萧鼓》,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更名的。

  再比如,欣赏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我们往往会先让学生欣赏若干不同的进行曲音乐作品,然后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进行曲,你们知道进行曲应该是几拍子的吗?”老师这样一问,等于又给了学生暗示,学生肯定会根据刚才所听到的乐曲分析出进行曲是二四拍或四四拍的,但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老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同学们,我们欣赏了这么多进行曲,你们觉得进行曲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进行曲这样的风格可不可以用三拍子和六拍子来表现呢?”

  这样的提问既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学会从反面或说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现乐曲风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避免预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点深度,切入要可行,让学生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思考,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老师也不用顾虑,可以再给出几个选择性的答案,哪怕学生还是选择错误答案也没关系,可以当场生成思辨、讨论,有了思辨和讨论,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反而会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一首诗,选修课的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的过程中充分关注的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性灵独抒。重在发展学生的独立品鉴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教师应积极的创设入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快感和审美愉悦感。

  本首诗安排了两节课,但是实际效果和预期目标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将本节课的得失作如下分析:

  一、题目导读扩大了学生的审美着眼点

  “春”、“江”、“花”、“月”、“夜”是五个独立的主题,是可以同频共振的。我让学生在交响乐的想象中感受这种良辰美景的美妙。课堂上确实看到了学生驰骋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有一个学绘画的女生这样描述道:“老师我感觉既可以用《富春山居图》作样本,你可以体会到渺远、迷离、幽深,也可以用印象派的油画做样本,你可以尽情感受浓重的视觉刺激,也可以过滤掉色彩,感受它给人的遐想。”我顺势引导学生:“那么大家快速的浏览一遍诗歌,你们认为是什么东西把芬芳多彩的花林的颜色过滤掉了?那么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一致认为是月光、水雾把绚丽的颜色过滤掉了,创设了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于是我借“空灵”补充道:“这种‘空’刚好是佛教讲的‘空’,可以是空间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生命中有很多东西存在,可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在这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里,人是很容易产生哲学性的思考的,宇宙意识会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出关于宇宙意识的句子进行讲读探讨。这堂课有太多的“想不到”,学生的感受力让我咋舌,我能做的就是不局限于课前的预设,进行适时的引导,极大的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量。

  二、意境再造抒发了学生的独特性灵

  从几个较为生僻但又富有表现力的字入手,通过汉字的联想激趣,使学生的视觉经验丰富化、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拓宽了审美视野。于是,后期的创作课堂气象简直可以用“蔚为大观”来形容。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审美体验,风格迥异,触发颇多。阵阵掌声一浪掀过一浪高。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每个生命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激励。

  三、反复涵咏成为纸上谈兵

  课堂诵读的时间太少,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根据课堂的生成看,在“创设氛围”“联想激趣”的引导过程中完全有大量的时间供学生诵读感受,可是我的功利心态剥夺了学生涵咏体验,置身诗境的权力。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地方。

  四、含英咀华的'侧重削弱了诗歌的整体价值

  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缺乏较为宽松的审美情趣,原因是为了实现对精彩的形象和语言的品味,我偏向了断章取义的“名句赏析”,使得诗歌的整体生命力遭到了破坏。另外,对诗歌背后的初唐的文化格局和宇宙意识拓展的太多,使得本首诗的学*在仓促中收尾。

  通过这首诗的学*,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要把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我根本就不敢讲。不仅仅是担心破坏诗歌美丽的意境,而是自己根本就不会讲。过去这首诗在读本里出现,我只是要求学生背一下。现在,这首诗成了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如果再轻易的放过,不用别人,连我自己都开始鄙视自己了。

  但,的确不敢讲,尤其是逐句进行分析,这是我的教学弱项。所幸,这首诗是作为“赏析示例”出现了,书上有名家赏析的文章,这样一来,我就是不讲,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篇赏析来理解诗歌。

  这个单元的题目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意思是说,深入理解一首古诗,特别是写景抒情的古诗,需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通过体味诗中的意象来了解诗歌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不要琐碎地去分析诗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如此一来,我就又窃喜了一回:看来我不讲是对的了。

  关于这首诗,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安排学生在早读反复诵读这首诗直到背过。至于课上,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诵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读,名家配乐诵读,来“置身诗境”。第二项,阅读赏析文字,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了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第三项,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为什么前人评价此诗“孤篇盖全唐”?从内容和形式来简要回答。

  这样一来,我就绕过了在我看来最艰难的“感性分析”阶段,而且还能与考试联系到一起。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分析,我可以在以后专门讲诗歌鉴赏技巧的时候举例来解读。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4)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3篇

  我读《春江花月夜》时心里有一片旷然天地。我不知道到底领悟了几分“以孤篇盖全唐”的气势,只是品着张若虚笔下消失不见的我。

  春江潮起,月光潋滟,花在夜色中悄然而开。我以为这是*千年诗歌史上最华美的一章,你看这些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它们仿佛等着我的到来。这时候,盛唐气象就这样在面前铺展开来。

  唐人似乎永远有我们不可及的风度,他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隐现在他们的笔下。以后没有一个朝代像唐人一样满篇壮丽山河,也没有谁像唐人一样不著一字“我”,却通篇都是我。

  你看那星垂*野阔、月涌大江的边上是不是站着志气慷慨的李白?你看那长安高楼一声长笛是不是有赵嘏相倚?你听见那浣衣女子划舟拨开莲丛的笑声里有王摩诘的兴致了吗?

  自然与“我”的存在,几乎可称是唐诗最动人心魄的美感所在。唐人仿佛生来有一种自信,似乎山河众多美景,从冥冥远古至今就是在等着我的到来,这也许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概,可我更愿意相信,唐人这种关乎宇宙意识的美学认知,其实也是源于与自然灵契相合。

  登山则情漫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川湖海,从一开始便能触发人心中最隐秘的震动。我与自然同在,这其实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令人抛弃社会与世俗寻归自我的真实。山林与岁月同寿,我在山林,便与时光共呼吸;湖海永垂不朽,我在胡海,便与日月同辉……

  我实在是羡慕极了唐人与山水这样紧密的关系。自然由于唐人的存在,已经快成了盛唐的代号——海上生明月,阳春召烟景……这样的亲密与自豪,实在是久违了。

  我记得玄武湖人满为患的**,也听过钟山不堪重负的叹息。自然在当代人的印象里,到底淡褪成阴霾城市必需的山河之肺了。

  再也没有人有几分张若虚的豪气,能写江月代代相似,江月只为待我。现代人仿佛从山水画意里抽身而去了,山河沦为景点,到处有我在,却再没有那一颗颗与山林同呼吸的心了,没有了那独笙幽篁的身影,没有了那多病登高的衰迈,连柳子厚恐怕也无法对现今的西山讲一句“皆我有了”吧。

  山河勿念,我在的生命,在古时大抵已经结束了。

  然而岁月还在,江月仍待。

  也许有一日,可赴山河旧约吧。

  我在江月,我在河山。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一首名诗,诗中描绘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并在景物中蕴含了细腻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词句优美,发人深思,被誉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仅凭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由于语文课上老师布置给我们小组的作业是“谈谈《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真的看了几遍《春江花月夜》,并上网找了它的译文及其评析,甚至听了几遍这一首古典音乐。理解过后,真算得上是感触良多。

  我觉得,用我肤浅的文笔实在没法评论这一首绝世的著作,我能想到用来形容这首诗的词语却觉得他们无法表达我心里的意思。很难想象有人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在当时的背景下,以长篇七言歌行的.形式写流传多年的乐府诗,又用传统思妇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内涵和形制上显示出了惊人的创造性,可谓空前绝后。

  张若虚先生在感受美丽月色的同时,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展示出了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确实,人生苦短,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我们只是大自然里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就像若虚先生所说的“人生代代物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中又充满了离愁别恨,这源于我们对生命的追求,我们若不甘于*凡,就得为了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去奋斗。在奋斗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总是把亲人带在身边,这样就出现了别离。虽然别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痛,但这种痛我们又必须去忍受。带着亲人的思念与祝福,我们含着泪上路。生命有太多的无奈,但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我们不得已上路。路上的心酸,心灵的困境,将伴我们生命的远行。

  那样的美景下,诗人却在优美中觉得悲哀,这感受当下又有多少人能体味?然而,因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哀而不伤”的基调,让我们敬佩与汗颜。在当时的背景下,学者离家万里,一去就是几年,而作者尚且能够如此乐观豁达,在当下的我们,离家求学不过几十里,相聚不过一年半载,环境也大为改善,基本上什么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还静心学*,还有什么颜面回家见父母、亲人?有什么资格谈论人生理想、奋斗目标?

  《春江花月夜》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活在当下,就应该好好奋斗,为了自己目标和理想,为了父母,我们应该抵制住大千世界的诱惑,用心求学,好好工作,用自己的成就为我们的青春买单。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相互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5)

——春江花月夜作文6篇

  夜深人静,明月安静。

  纱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与它共静。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蓝的光,与透明的黄色的月光交织,沉静,灵动。

  春,充满生机,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五彩斑琅的,蓝色——希望的象征,绿色——生命的使者,红色——激情的横溢,黄色——淳朴的风情。春让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

  江水一波一波的涌动,闪出一丝倒影,这影正披着月光在江畔轻动,不知为了什么。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不论那江水是清澈或是浑浊,它们始终不变,伴着那与泥土击打的节拍,向那拥有极大魅力的东方奔腾而去。它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它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启迪。

  花,那一朵娇嫩的小生命有着别有的美丽色彩,它娇嫩,它坚强。它的美丽靠的是完美的组合:花瓣的色彩,花蕾的香味,绿叶的衬托,花茎的支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团结才能让力量焕发光彩!

  月,在那幽静的夜晚,一轮轮的`圆月将指引你走向了前方。它富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在漆黑的夜晚,月给你的不仅仅是光明,它还能给你带来丝丝的慰籍,它用太阳所赐给的光为人们无私的奉献着,它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遗物。月依旧照进楼中,在妆镜台前晃悠。月徘徊,离人徘徊。欲挥月而去。月确乎不走。离人不胜愁,将帘卷月,帘卷而月不卷;月照砧上,拂之欲去,水去而月不去。

  夜,静的可怕,对黑色的畏惧是人天生的。可是若是没有了它,你将无视白色的存在了,你也不将知道看不到五颜六色的痛苦。夜给人们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你只能够看见大概的轮廓了,你需要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向你的目标前进!

  春江花月夜,让你尽情得体会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

  有幸夜航江上,春月花林,心有所感,不觉沉吟春江花月,生命之夜哉。

  春潮涌动,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熠熠生辉。

  缕缕微风扫过江面,吹起圈圈涟漪,犹如舞动的银蛇,又好比仙女的裙边,令人陶醉,江水轻抚船底,低吟入耳。似是游子寂寞哀思的倾吐,又似是岸边闺阁思妇的埋怨,眺望远方,层层月色中薄雾隐现,山峦、楼阁交错起伏,连绵不断。点点烛光漂浮于天际,透出一股深沉与寂寞。

  春江月色,深沉而厚重,似有时光错杂之感。暮然,丝丝淡香味袭上鼻尖,清新优雅的,不觉心生寻源之趣。

  船头骤转,顺着香味寻了过去。江流一弯,一丛繁密多彩的花林呈现于眼前。朵朵春花恬静的绽放,没有争奇斗艳,只有一种暗合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柔和的月光倾泻在花瓣上,为花儿增添了几分灵媚与可爱。花蕊中央,一只不知名的小甲虫轻轻飞舞,它那银色的外壳闪闪发光,像一盏玲珑的灯笼,又像是顽皮的月夜小精灵,让人犹生怜爱之心。

  花朵儿随风摇曳轻柔的身躯,好似一群翩然起舞的芭蕾舞演员,繁杂的叶片是她们贴身的裙服,雪白的花瓣是她们光滑的肌肤……这些纤弱的身躯缓缓摆动,时而曲,时而直,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娇俏诱人,时而纯丽冰洁……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

  风声消逝,春花归于*静、安详。她们睡着了,睡得很香甜、好柔美。光线澄明,点点明光浮动与花朵周围,也许这些是大自然对她们的真诚祝福吧。夜色幽静,枯寂与黑暗蠢蠢欲动,却也似不想打搅这些安然的睡美人,只从旁边悄悄溜走。

  渐渐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愈加浓重,却不呛人,唯蕴含着清香与恬美。像是十七八岁少女的体香,又似是梅花潭那股清新幽深的绿味。亦或是永州西山那深远恬淡的天地之味。

  静静地,春花们无声的倾诉入耳。岁月悠悠,游子们徜徉于此,赏花赏月赏风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也难遣心头那一段幽幽思情。或是多少思妇,明月高楼,江畔孤身难以入眠。声声轻叹,随着月光流转天涯,化作氤氲雾气,化作轻风流水,在这花林下游荡,成了游子眼里难舍的情丝。故土天涯同一月,江头江尾一水连。月下春花寄思念,不管是孤舟游子,还是闺中高阁,都摆脱不这无尽的思愁。春江水荡漾,月下花语人,月圆的夜,更是思人的夜。

  停泊岸边,沿着小径,拾级步上一座小山坡。向下望去,朦胧月下葱郁的小山幽森森的,而江水却明滑异常,像涂了明油一般。江面上的薄雾散去,天穹陡然一静,江水波澜不惊,天倒映在里面,月儿,星儿,团团顽皮的流云儿……俨然构成一幅春江映天图,江水中央,月光驱赶夜色,拂照在明暗参半的水面上,明亮的波光粼粼,像仙女梳状用的铜镜,将满天星光收纳进去,却顽皮地遮挡了娇容;幽暗的,脉脉孱孱,像山谷里行走的风岚,襟带同色却无形无迹,窸窣的虫鸣声传来,正想着,江面上忽的出现一群玲珑娇小的萤火虫儿。它们时而戏水,时而你追我打,时而像一面细密的金线网,时而又像一颗颗闪耀的金珠,不经意间,它们便仿佛受惊似的逃离了月光,消逝在苍茫的夜色中。

  下山,来到江边。拂着清凉的江水,静心沉思。刹那间,天地交合,万物停息,我仿佛也消失了。渐而心境归一,古井无波,神识游离天外……良久,回过神来。只见夜色已深,月至中天,脑海中遗留的,唯有那一幕幕自然的奇妙,生命的律动和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觉。也许,这便是自然,便是生命吧!那思念,那春花,那月夜,还有这小山、小虫……也许这都是生命吧!

  春江花月夜,便是生命之夜!

  硕大的明月下,一个隐现的背影渐而消失在远方,那摆渡人继续踏上了生命之旅……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的珍品,更是传统琵琶演奏艺术中的瑰宝。我爱《春江花月夜》,觉得它是天籁之音。

  记得我第一次听这首乐曲是在考试失意后和伙伴儿去江边散步时听到的,当第一声乐声飘进我的耳朵,我便被它那质朴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吸引了。

  月儿高挂在天空,倒映着江南水乡的美景……听着这首琵琶独奏,我渐渐进入了幻想里的美景,陶醉得难以醒来。仿佛是我13年中第一次接受艺术的洗礼。

  后来,从朋友那得知,那首乐曲名叫《春江花月夜》,相传为唐朝虞世南所作,原名《夕阳萧鼓》。

  这景迷得我神魂颠倒;这曲,更让我醉得不清。

  我到江边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只是想望着高挂的新月,欣赏这首《春江花月夜》,感受这绝妙的美景。

  远处传来悠扬的曲声,正在放第一段“江楼钟鼓”琵琶模拟的鼓声,箫和筝奏出轻微的波音,展现出夕阳西下、微风拂涟漪的情景。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一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秀丽画面映入眼帘。哦!原来是第二段“月上东山”了。第三段“风回曲水”描绘了微风阵阵、水流回旋,令人目眩神往。第四段“花影层月”显示簇簇鲜花,倒映在*静如镜的湖面,相映生辉,增添了河山的风姿异态。乐曲进入第五段“水云深际”时,那种水天一色的壮阔奇景油然而生,令人心旷神怡。“渔歌唱晚”描摹出渔翁在归途中,悠然自得的唱着歌,歌声由远而*,沁人肺腑。望着长江上波光粼粼,远有渔船,*有垂钓者,心与景及曲同醉。第八段“挠鸣远濑”强弱拍有明显的对比,仿佛从远处传来橹桨击水声。第九段“欸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出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的意境。“尾声”顾名思义,是全曲的结尾部分,出现了箫的抒情优美的旋律,衬托出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中结束。我心中却还留恋着那一刹那的美好。此时教堂的钟声隐隐传来,天上霞光渐淡,街上行人渐少,很有一种江楼暮鼓的韵味。我真想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眼前美景、曲中意境,真是“何以解忧,唯有《春江》”。

  每次听到这首乐曲,我都是在接受心的洗礼,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它让人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人性的浮躁,让人对恬静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春江花月夜》,爱你没商量。

  这是一个多么清幽的夜晚啊!阵阵微风拂过窗前那满塘的粉荷,带来了美,却也带去了花的娇容。床榻上那张精美的竹*,在凉风**的深秋,在没有丈夫拥我入眠的夜里,显得更加孤单、清凄。唉,心中有太多的愁丝无法割断,不如趁着今晚姣好的月色到湖上泛舟罢。

  我轻轻解开绫罗裙,换上昔日常着的便装,自己一人小心翼翼地登上小船独自去游玩。啊,想起昔日夫君与我双双泛舟,谈笑风生,甜蜜的情景又一一浮上心头!但如今丈夫离家在外,让我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不希望有人随我而来,因为她们无法了解我此刻的心情,也不会耐心地听我倾诉心中离别的苦闷。我只想与远方的你,在这伤感而清幽的夜晚,轻轻地互诉难舍的思念;让这神圣无瑕的月光,带去我对你深深的情感。 独自击楫泛舟在湖上,看着流水随波而去,不禁黯然神伤。远方的夫君啊,你可知道汝妻今夜为你伤感,为你伤情?我的愁情就像那流水没有尽头,也不曾停止过。天边的大雁徐徐飞过,啊,那是你托信的鸿雁吗?我就这样,怀着满腔的希翼,看着这一群又一群的大雁飞过,希望能盼来你的书信,却始终没有盼到。清风拂过,杂夹着丝丝寒意。怅然回首,明月的光辉早已洒遍楼台上的每一个角落。

  又一片花瓣悄悄地飘落在水中。清纯的花瓣,幽静的水,这多么美好的景色!但它仍掩不住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反倒令我更加神伤。水中的花瓣孤独寂寞地漂流着,我仿佛从凄美的花瓣中看到了我的影子。静静的湖水依然在悄悄地流淌着,默默无声。啊,难道这清幽的流水也在伤感吗?它想留住这飘零的花瓣吗?四周寂静依然,湖水依旧静静地流去,花瓣依旧孤独地飘零,渗透其中的辛酸与无奈到底有谁人能懂?飘零的红颜渐逝,但你却不在我的身边!不能将美好的青春与你共度,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无奈的泪水早已与这幽幽的流水浑然一体,难分难离。我在今夜对你的思念,相信远方的你也会感受得到吧?是的,此时的你也会在月下伤感地思念着我,我知道……

  看着眼前如梦的美景,令我不禁沉醉于其中。我曾天真地认为,此美景乃可为我疗伤,抚慰我因思念而枯竭的心灵,现在才发现我错了,完完全全地错了。看,刚刚稍有放松的思绪随着又一片花瓣的落下,又一群鸿雁的飞过,又不知不觉地卷进了这无尽的相思的漩涡中。

  春天,雾气迷蒙的江面,江水初涨,溢上岸边。天地间,浑然一片,水天一色。

  诗人,站在那棵桂花老树下,仰望天空,一轮莹白美丽的圆月。在深邃的天空中,它散发着圆润莹洁的光,是那么的永恒和美好,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不得而知。但向绵延不绝的江水望去,却让诗人想起了独守空闺的妇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妇人似乎要躲避这轮圆月,皓月当空,不由让她想到了自己是离人。无奈的她,四处徘徊,总也逃不去月光,总也逃不去心中那个别离的身影。她伤感地叹了一声后,卷起了帘子,啊,是要将月光拒之千里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心中的离愁别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波又一波,欲摆不能。想着丈夫那离去的身影,妇人眼里饱含着泪水。

  在那落花阵阵,秋风飒飒的日子里,丈夫走了,就如同这远去的江水,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回头。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啊,那让人日夜思念的丈夫啊,何时才能归来,又何时才能团聚呢?她不明白,为什么远在他乡的丈夫至今未寄书信回家。

  望着*静的江面,心中弥漫着悲伤别离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把这离愁别绪托之与明月,让明月将这相思寄与远方。

  春江花月夜,夜航江上,春月花林,春潮涌动,不时感叹生命之夜哉。

  春江月色,深沉而厚重,花细碎,月微醉,飘渺夜空中,江流一弯,一丛繁荣的花林呈现在眼前,柔和的月光倾泻在花瓣上,多了几分灵动,让人犹生怜爱之心。

  花朵随风摇拽轻揉浮动,时而柔,时而直,时而明暗交替。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还能赏几回?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剪不断,理还乱,落在心头。分不清是月映还是江照月,那江畔中散落的,是白沙还是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慨人生之渺小,人生不过几十年,一弹指间挥去罢了。正所谓,天地无极限,生命若朝霜。

  岁月悠悠,游子们徜徉于此。

  无尽的江流,花的林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难遣心头那幽幽的思念之情。多少的青舟吟风,多少的默默叹息,世间何人不想做闲人,怎奈何不能尽脱红尘,终有所累之事。

  但这已有这泛舟,己有这恬静和春江花月,己是人生难得啊!春江仍缓缓东流,清风徐来。舟头调转,明月当空照,长叹水月随波,潦乱不宁的别绪离情,都随着那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里了。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6)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菁华3篇)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7)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汇总5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

  1、把握水**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自主学*,梳理诗歌中的意象

  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2、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第二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明确: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以短语概括本诗节的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第三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第三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提示:可以找到这一部分诗句所描写的意象,结合相应的修辞手法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来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表现的是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

  修辞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

  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

  对游子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明确:

  第三部分,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六、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诵。

  教师选择诗句示范诵读;

  同学相互推荐诵读(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诵);师生点评。

  2、设问升华。

  设问:诵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请从景、情、理三方面任选一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读。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教师择要点拨:

  ①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

  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恒。)

  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乡。)

  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七、拓展延伸

  教师导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落花”两个意象的寓意。

  1、分组比赛,列举诗句;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综合概括,明确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布置作业

  结合《春江花月夜》,从“春”、“江”、“夜”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诵读作结

  欣赏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同声诵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重点)

  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重点)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春江花月夜》曲子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

  1、张若虚

  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8)

——春江花月夜优秀作文(精选五篇)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为水、为月而折腰。这二者实在是美的化身,是宁静、悠远,是一直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水,万物之最,时而温文尔雅,时而汹涌澎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绘了水的迅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水的壮美。水也是诗人们抒情的借代物:“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勾勒了一幅少女的初恋人儿向她表白的画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仑送我情”,体现了汪仑对李白的深深情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别离之情。

  月,美丽的化身,空灵、圣洁、晶莹,我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以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月的美,可古人就有办法:“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最忘不了的还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如水,水清似月。月美水美,月与水被诗人们吟诵了几百年,缠绵了几千年。

  滟滟随波千万里,河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一个多么清幽的夜晚啊!阵阵微风拂过窗前那满塘的粉荷,带来了美,却也带去了花的娇容。床榻上那张精美的竹*,在凉风**的深秋,在没有丈夫拥我入眠的夜里,显得更加孤单、清凄。唉,心中有太多的愁丝无法割断,不如趁着今晚姣好的月色到湖上泛舟罢。

  我轻轻解开绫罗裙,换上昔日常着的便装,自己一人小心翼翼地登上小船独自去游玩。啊,想起昔日夫君与我双双泛舟,谈笑风生,甜蜜的情景又一一浮上心头!但如今丈夫离家在外,让我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不希望有人随我而来,因为她们无法了解我此刻的心情,也不会耐心地听我倾诉心中离别的苦闷。我只想与远方的你,在这伤感而清幽的夜晚,轻轻地互诉难舍的思念;让这神圣无瑕的月光,带去我对你深深的情感。 独自击楫泛舟在湖上,看着流水随波而去,不禁黯然神伤。远方的夫君啊,你可知道汝妻今夜为你伤感,为你伤情?我的愁情就像那流水没有尽头,也不曾停止过。天边的大雁徐徐飞过,啊,那是你托信的鸿雁吗?我就这样,怀着满腔的希翼,看着这一群又一群的大雁飞过,希望能盼来你的书信,却始终没有盼到。清风拂过,杂夹着丝丝寒意。怅然回首,明月的光辉早已洒遍楼台上的每一个角落。

  又一片花瓣悄悄地飘落在水中。清纯的花瓣,幽静的水,这多么美好的景色!但它仍掩不住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反倒令我更加神伤。水中的花瓣孤独寂寞地漂流着,我仿佛从凄美的花瓣中看到了我的影子。静静的.湖水依然在悄悄地流淌着,默默无声。啊,难道这清幽的流水也在伤感吗?它想留住这飘零的花瓣吗?四周寂静依然,湖水依旧静静地流去,花瓣依旧孤独地飘零,渗透其中的辛酸与无奈到底有谁人能懂?飘零的红颜渐逝,但你却不在我的身边!不能将美好的青春与你共度,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无奈的泪水早已与这幽幽的流水浑然一体,难分难离。我在今夜对你的思念,相信远方的你也会感受得到吧?是的,此时的你也会在月下伤感地思念着我,我知道……

  看着眼前如梦的美景,令我不禁沉醉于其中。我曾天真地认为,此美景乃可为我疗伤,抚慰我因思念而枯竭的心灵,现在才发现我错了,完完全全地错了。看,刚刚稍有放松的思绪随着又一片花瓣的落下,又一群鸿雁的飞过,又不知不觉地卷进了这无尽的相思的漩涡中。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为水、为月而折腰。这二者实在是美的化身,是宁静、悠远,是一直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水,万物之最,时而温文尔雅,时而汹涌澎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绘了水的迅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水的壮美。水也是诗人们抒情的借代物:“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勾勒了一幅少女的初恋人儿向她表白的画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仑送我情”,体现了汪仑对李白的深深情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别离之情。

  月,美丽的化身,空灵、圣洁、晶莹,我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以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月的美,可古人就有办法:“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最忘不了的还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如水,水清似月。月美水美,月与水被诗人们吟诵了几百年,缠绵了几千年。

  滟滟随波千万里,河处春江无月明!

  夜深人静,明月安静。

  纱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与它共静。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蓝的光,与透明的黄色的月光交织,沉静,灵动。

  春,充满生机,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五彩斑琅的,蓝色——希望的象征,绿色——生命的使者,红色——激情的横溢,黄色——淳朴的风情。春让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

  江水,一波一波的涌动,闪出一丝倒影,这影正披着月光在江畔轻动,不知为了什么。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不论那江水是清澈或是浑浊,它们始终不变,伴着那与泥土击打的节拍,向那拥有极大魅力的东方奔腾而去。它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它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启迪。

  花,那一朵娇嫩的小生命有着别有的美丽色彩,它娇嫩,它坚强。它的美丽靠的是完美的组合:花瓣的色彩,花蕾的香味,绿叶的衬托,花茎的支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团结才能让力量焕发光彩!

  月,在那幽静的夜晚,一轮圆月将指引你走向前方。它富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在漆黑的夜晚,月给你的不仅仅是光明,它还能给你带来丝丝的慰籍,它用太阳所赐给的光为人们无私的奉献着,它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遗物。月依旧照进楼中,在妆镜台前晃悠。月徘徊,离人徘徊。欲挥月而去。月确乎不走。离人不胜愁,将帘卷月,帘卷而月不卷;月照砧上,拂之欲去,水去而月不去。

  夜,静的可怕,对黑色的畏惧是人天生的。可是若没有了它,你将无视白色的存在,你也不将知道看不到五颜六色的痛苦。夜给人们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你只能看见大概的轮廓,你需要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向你的目标前进!

  春江花月夜,让你尽情得体会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

  夜深人静,明月安静。

  纱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与它共静。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蓝的光,与透明的黄色的月光交织,沉静,灵动。

  春,充满生机,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五彩斑琅的,蓝色——希望的象征,绿色——生命的使者,红色——激情的横溢,黄色——淳朴的风情。春让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

  江水,一波一波的涌动,闪出一丝倒影,这影正披着月光在江畔轻动,不知为了什么。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不论那江水是清澈或是浑浊,它们始终不变,伴着那与泥土击打的节拍,向那拥有极大魅力的东方奔腾而去。它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它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启迪。

  花,那一朵娇嫩的小生命有着别有的美丽色彩,它娇嫩,它坚强。它的美丽靠的是完美的组合:花瓣的色彩,花蕾的香味,绿叶的衬托,花茎的支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团结才能让力量焕发光彩!

  月,在那幽静的夜晚,一轮圆月将指引你走向前方。它富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在漆黑的夜晚,月给你的不仅仅是光明,它还能给你带来丝丝的慰籍,它用太阳所赐给的光为人们无私的奉献着,它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遗物。月依旧照进楼中,在妆镜台前晃悠。月徘徊,离人徘徊。欲挥月而去。月确乎不走。离人不胜愁,将帘卷月,帘卷而月不卷;月照砧上,拂之欲去,水去而月不去。

  夜,静的可怕,对黑色的畏惧是人天生的。可是若没有了它,你将无视白色的存在,你也不将知道看不到五颜六色的痛苦。夜给人们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你只能看见大概的轮廓,你需要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向你的目标前进!

  春江花月夜,让你尽情得体会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篇(扩展9)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通用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在高中学生古诗文学*的基础上,继续并深化古诗文的学*,引导学生积累并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方法。

  第二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把握意象,发挥审美想象,体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是本单元赏析示例课文,学好本课将为学*本单元“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内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突破了乐府旧题单纯写春情闺怨的局限,以旧题发新思,用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将诗情、画意、哲理水**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这首诗韵律和谐,意境纯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3、教学目标

  (1)说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散文选修的课程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美景、哲理和离情。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基础,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景、理、情水**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美景、哲理和离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基础,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景、理、情水**融的意境美。

  5、课时安排

  二、说教法

  情境设置法——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悠扬的音乐、诗意的课件、优美的教学语言等),为学生营造诗歌意境,这既能让课堂氛围生动,还能引领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意境;

  提问法——教师巧妙设疑,问题设置具有台阶性,让学生逐步达到学*目的;

  点拨法——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化,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究。

  三、说学法

  美读法——诵读是诗歌学*的首要方法。诗是文字的音乐,有韵律节奏,有内在的音乐美,诵读的过程就是感知诗篇、体验诗情的过程。

  联想和想象——诗歌是凝练的,具有画面美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在审美想象过程中,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也可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描绘的、自己却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讨论法——课堂讨论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讨论中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依据: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设计理念:美文要美教。本设计将教学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构建教学过程。

  (二)导语设计

  1、江畔送客归来,月色正明。小径如游动的梭,牵着花魂,织着花梦。春夜的小风,撩起江面上雾的轻纱,送来涛的鼾声和浪的絮语……我不由得止步伫立,心头腾起一首诗,和着丝竹的缥缈清音,迷离着仙袂成举的缤纷与婀娜。啊,张若虚,这就是你的《春江花月夜》!

  2、古今评价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合作探究:《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

  1、初读感知诗歌意境美。

  2、再读把握诗歌内容。月共潮生——春江月夜(景)孤月轮空——人生思考(理)楼月徘徊——思妇相思(情)落月西斜——游子离愁(情)

  3、三读品味月之美。

  (1)赏析月之美景置身诗境——脑海作画第一步:粗笔勾勒景物第二步:给景物着上色彩第三步:让画面动起来第四步:细节亮化

  (2)感悟月之哲理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

  “人生若晨露,天地邈悠悠。”(阮籍《咏怀》)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学生讨论并比较张若虚的宇宙人生哲理与曹植、阮籍等人的有什么不同?

  张若虚为什么“哀而不伤”?从诗人所处的时代看,初唐后期,朝廷借统一之雄风,南战北伐,东征西讨,培养了一种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民族心态。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弥漫在初唐、盛唐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中,生命的永恒价值就植根于当下的现实生活。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这本来就是文人士大夫“学而优”的初衷。然而时光荏苒功名未就,面对滔滔江水,皎皎孤月,诗人的宇宙意识中浮现了大唐的时代风貌。诗人哀而不伤,有所解脱——个体生命的短暂须臾融入到群体生命的连绵不绝。

  (3)品味月之离情思妇相思:楼月徘徊、妆镜台、卷、拂、鱼龙、鸿雁

  游子离愁:落花、江水、残月、海雾、江树

  (四)读课堂小结 。

  总结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回答问题:《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美在诗歌和谐婉转的韵律,美在春江月夜迷人的景色,美在思想深邃的哲理,美在缠绵浓郁的离情,更美在景、理、情水**融的意境!

  (五)作业设计

  比较阅读:

  《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可从意象、意境、题材、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置身诗境,赏析本诗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缘景明情,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了解和把握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想象,掌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写作线索,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

  理解“月”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月亮的变化,看景、情、理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探究法讲析法和点拨法

  2、教学用具:音频资料图片多媒体

  (二)教学手段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使学生在吟诵中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奥运会昆曲《春江花月夜》

  2、导语:同学们听出来这是哪首昆曲么?(《春江花月夜》)没错,就是这样的一段春江,一轮明月,一篇诗行,成就了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张若虚。也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通过之前的学*,同学们已经对本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登上那顶峰上的顶峰,去看看那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3、了解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二)整体感知,充分阅读

  1、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感受作者心境与表达的主要情感。

  2、通过默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相思之情,引出作者在看见美丽壮观的自然景物,特别是——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时所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的相思之情。

  3、让学生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将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并指导学生找出月的变化规律,从而导出文章线索——月。

  4、通过月亮位置的变化为学生们描绘一幅“月亮变化图”,并以此为参照,深入赏析课文。

  (三)赏析品读,深入理解

  1、找三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的时候,诗人看见了哪些美景?

  (2)当孤月高悬时,诗人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可用原文)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体现世人所不能解答的疑问,从而引出诗人笔峰一转,将对世间的疑问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即诗人后来所想到的,感叹“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的短暂,而人类历史繁衍的永恒”,体会诗人“哀而不伤”的情感态度。

  五、艺术特色(总结概括,不讲)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六、板书设计

  春

  江月

  花张

  月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

  夜虚

  (位置变化)

  设计说明: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学*目标:

  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两种感觉:一、要背诵;二、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但要让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老师就不能包办,不能代替。要放开手脚,让他们敢“说”,敢“思”,敢“表达”,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时数:

  1课时

  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赋诗一首,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是我写的吗?不是。这首诗的版权属于非著名诗人杨广。杨广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啊,杨广还有另一个著名身份——隋炀帝!

  好,现在我想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给这首诗拟一个五字标题,要求用上这首诗里的四个字。同学拟出“春江花月夜”。师:你太有才了,可以当皇帝啦。提到春江花月夜,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张若虚。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2、配乐示范朗诵,【多媒体】学生整体感知。一个任务:纠正字音。朗读结束多媒体打出几个字并注音,霰(xiàn) 汀(tīng) 砧(zhēn)由学生齐读一遍。抄写一遍,【20秒】

  三、学生速读诗歌。

  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分句算一句,这首诗共有几句话,共分几韵。

  四、深入赏析。

  明确上述问题:共36句,四句一转韵,共9韵。在中国古诗当中,不管多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内容等,一般都需要连续四句,才可以停顿下来。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四句为一节,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当中,就称为“一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传统。这就是后来的格律诗中“绝句”名字的由来。

  现在我请大家继续深入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以“绝”为单位,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两个问题:第一,把你最喜欢的那一绝背诵下来,第二,用四个字概括你所选择的这一“绝”的主要内容(或画面),这四个字当中至少要用到题目中的一个字。(5分钟)

  学生展示,教师板书: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笼花,孤月临江,江月待人,望月相思,月伴离人,望月怀远,江月流春,落月摇情。

  下面大家继续深入的反复诵读你刚才选中的那一绝,过一会,我请大家告诉我,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情亦可、理亦可、启迪、感悟、问题、困惑亦可,你能从中读出自己最好,而如果你能够用自己学过的一两句诗来概括这一绝的内容最最好。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先给大家示范一段:

  我选择了第三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给它拟了个题目叫:孤月临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读出了诗人的孤独与高迈,我看到了诗人的深邃与无奈,我从中读出了诗人那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作者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中,转入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说常新,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并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孩子的疑问,也是一个穿越亘古、永无答案的哲学家的天问。张若虚的这一问应该是受到了同时代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启发,张若虚之后,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清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从这一轮高悬的明月中,我也读出了自己,是的,这一轮照过李白、也照过苏轼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张若虚、李白、苏轼们已经在时光中永恒,那么我对着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应该思考,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我应该留给这个世界什么,哪怕如雪泥鸿爪,哪怕只留只语片言,也不枉对这一轮明月,不枉对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鸟鸣!我们能不能让后来人在某一个不期然的瞬间,看到过我们曾经存在的生命足迹,这,是一个问题。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解决上述问题,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请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注意:这个问题只能独立思考,不准讨论】

  学生阅读展示,可以根据时间伸缩调整。【说明:这里是开放性课堂的集中展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适时引导点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