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5-05 03:20:32 读后感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1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录,全书分六章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屡试不爽,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在日常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多少会有收获吧。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2

  《站在孩子的高度》的作者刘维隽,是一位精通中西(新西兰)教育的家教专家之教育手记——精心养育外孙女小荷。能否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每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篇问答录,供父母参考。作者于52岁高龄考入奥克兰理工大学早期教育专业,并在16/36的严苛考核通过率下,顺利毕业,掌握了许多育儿智慧和技术。

  刘姥姥的这本书以她可爱的小外孙女小荷的教育案例为线索,将姥姥自已对早教的理解与实践融入在里面,她一点不苛求小荷学*文化知识,相反她一个劲鼓励小荷玩,她陪着一起玩,姥姥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吸收性最强,就要给孩子们最高效的学*方式,玩则是最好的方式,宝宝们通过玩,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不断探索,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感知这个未知的美好世界。读了姥姥的这本书后,我们就能得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性,是育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就是人性呀!从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到刘姥姥对保护小荷的人性做得是如此的到位!她用实际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如何给孩子自由,如何智慧的爱孩子,如何巧妙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如何陪孩子一起玩等等。如果你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如果你想让自己后半辈子幸福,如果你想整个世界都幸福,那就快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刘姥姥刘维隽不仅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做过中学、大学英语老师),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且能够把教育的命题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始学*儿童早期教育,并施教于健康快乐的孙女小荷。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未来做位好姥姥。如果说《序言》的大量篇幅都是客套话,那么关于刘姥姥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介绍,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睦幸福的家庭是育儿的最好课堂。往往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往往调皮捣蛋,不爱学*的孩子,他的背后或多或少跟家庭有关。家庭美满幸福,父母彼此恩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成长。真正爱学*、爱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快乐长大的孩子。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录,全书分六章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

  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屡试不爽,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

  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在日常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多少会有收获吧。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篇(扩展1)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 (菁华5篇)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1

  开学来,有幸拜读了顾明远老先生写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深有感触。书中精选了数十篇顾明远老先生的教育随笔,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文章的选择也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视角,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发人深思。

  一、在教育理论

  顾先生从宏观的角度解析了教育过去的弊端,今天的变革,未来的发展,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教育。说实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今天教育的弊端看得见,但总认为是不可改变的,*的高考制度不改变,一切变革都是空谈,并且认为教育的变革是教育部的事,与教师关系不大,因此在学校轰轰烈烈的变革中是盲目的跟随,并且心理上是有所抗拒的。读了这本书,心中豁然开朗,头脑中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们为改变教育的现状所做的努力,同时也明确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应该为改变教育的现状做些什么。顾先生说: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1、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能力;

  2、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4、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那么作为教师,要成为为每个学生设计最好的学*环境的设计者,成为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指导者,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学*困难的帮助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二、在素质教育

  顾先生提出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以前我一直认为教育要公*,顾先生却提出了教育既要公*也要差异,有了差异才能真正达到公*,他提出的口号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差异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所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的教育。要达到教育的公*,教师就要启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最好的`学*环境,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的信息,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得起挫折的品德。

  再次:在教书育人篇里,顾先生把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既具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他提出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养成一种*惯,另外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明辨是非。道德教育就是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在活动过程当中,通过一些矛盾,通过一些斗争,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个提升,矛盾解决了,他们的道德水*就会提高一步。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

  另外:在教师发展篇里,顾先生要求教师走出知识越多越好的误区,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书读得多但不思考,不与实际相联系,就变成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书呆子。知识要变成智慧,需要活学活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产生疑问和矛盾,在解决疑惑过程中产生智慧。因此要多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来激发他的思维,提高他的兴趣。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们为了节省时间,用最少的时间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通常是不组织或很少组织学生活动的,这样做的结果看似省时高效,但实际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算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学生不知道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思考知识未来的发展,学生没有活动,思维就无法激活起来,学生的学*就会缺乏兴趣。而活动能启发学生思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增长智慧。

  总之,读了顾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时作出调整。我会把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2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顾明远老先生写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感触颇深。书中精选了数十篇顾明远老先生的教育随笔,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看完之后,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书中谈到顾先生在参加成都市“减轻课业负担”的座谈会上,一位小学生发言说到,希望国家定一天“无作业日”,就像“无烟日”“无车日”一样,另一位小学生说到,作业还是要的,但希望老师不要布置那种枯燥的、反复练*的作业。顾先生谈到,这是学生微弱的声音,要求并不高,我们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社会上炒得热闹的、媒体反映的,往往是教育者的声音、家长的声音,都是大人的声音。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大人们一概不知、一概不理,只要他们抬头做练*,考出好分数,考上所谓的好学校。这样能引起孩子们的学*兴趣吗?能培养人才吗?

  看到这里,回想我们的教育,我们总是想着用我们想当然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总是以长者的身份对他们说,老师(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们好,我们的经验比你们多,你们就得听我们的,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等等诸类的话语。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在我们的殷殷期盼的目光中背着沉重的包袱进行学、学、学……

  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就像前面提到的,也许就是不写那种枯燥反复的作业而已。我们为孩子们安排好的道路,也是不是他们想走的,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生就会失去生命中本该有的五彩斑斓。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真正成长起来,而我们的家长、老师就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而不是进行大包大揽。不管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在我们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会多倾听、少说教、善引领,这样才能知道孩子们真正的心声,才会引导他们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总之,读了顾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时作出调整。我会把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引用顾明远先生的这句话开启我的文章,之所以引用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一直在影响着我,教会我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绝大部分时候面对的是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与孩子一起生活,甚至可以说教师就是孩子们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所以教师这个社会角色很重要。教师除了要以教书育人的角色站在孩子面前,又要以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面前,以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要用爱与每一位孩子面对面,关注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最*,有幸获得了顾明远先生著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其实对于专业是教育类的我来说,顾明远先生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他的著作一直伴随着我的大学和研究生的学*生活,我也多次接触顾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其思想也影响着我。现在已经参加工作多年,当看到了《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首先被题目吸引住了,产生了颇多的感触,开始在脑海里寻找自己的教育实例,找寻自己站在孩子视角考虑问题的案例。可喜的是,自己也能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找到很多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的事例。不过,有时自己也会考虑的不全面,没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而在读完《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有了很多收获,而且我也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之路上,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会做的更棒,会让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成为一种*惯,成为一种常态行为。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从教育理念篇、素质教育篇、教书育人篇、教师发展篇和童心与教育阐述了作者对教育的态度。我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这5部分,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自身学*成长篇;一类为教师与学生相处篇。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想快速适应自己的岗位,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那如何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呢?无疑就是多读教育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而《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中,恰恰用教育理念篇、素质教育篇、教师发展篇3部分内容,向我们阐述了很多教育理论和一些当下的教育大趋势。教育首先要有高度,做教育要有国家情怀,教育工作者要怀揣着“*梦,教育梦”的心情,做好教育工作,响应“办一流的教育,建一流的国家”的号召。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是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全社会都来一起推进教育领域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公*对待每一位孩子,用爱和热情对待每一位孩子,为创新人才的涌现营造良好的学*氛围。作为教师,除了这些教育实事,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教师发展的现状和理念。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新世纪都在呼唤教师培训的新变革,教师应该有更新的教育观念,时刻警记师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要主动地多听课、看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学*育人方法。在当今时代,教师争当终身学*的典范,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了解和学*了当代教育的先进理论,教师还需要将这些理论附着于实践教育过程中来。在《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中,教书育人篇和童心与教育两部分内容来具体向我们阐述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如何与学生们相处。无论哪一部分,都渗透着:教师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最应该具备的就是爱。爱是教育的源泉,爱孩子们,爱每一位个性不同的孩子们。关爱孩子们,保护孩子们的童真,激发孩子们的童趣。爱孩子就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成为走*孩子们内心的`教师。而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做这样的好老师,努力用自己的爱和个人魅力感化孩子们,并带动班级每一位学生一起进步,快乐成长。如,在处理调皮淘气的小机灵鬼们时,我常常会不经意的与他们交谈,这些交谈并不是在非常正式、严肃的氛围中进行,而是在轻松的课间、走路队时或吃饭的时候。我们的交谈内容,并不是因犯错的事件开始,而是用一些家常闲话开始,询问最*我所注意到的一些现象,妈妈最*发了周末一起去哪里的朋友圈等等。其实用这些家常闲话开始,是有意的,因为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有时也会与家庭有关系。而且这样的谈话,会让孩子明白老师是关注他的生活的,把它放在心上。这样一来老师既能了解清楚问题,又能让孩子信任自己,并能敢于表达出自己犯错的原因。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主动意识到问题,并有意识的知道去改正。这样的做法,比老师一味的逼问,一味的教育,有用的多。所以老师蹲下来,陪伴孩子们一起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每一位孩子对待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我们通过询问,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再正确的引导,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位孩子都是善良的,内心都是单纯的,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处处以孩子们为重,替孩子们着想,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分析、考虑问题,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永葆他们的纯真,拥有快乐的、美好的回忆。最后,还是以顾明远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用大爱与善良谱写育人华章”。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4

  在最*的工作中学校领导的为我们每个教师推荐了一本教育书籍。当我看到书的名字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就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带着热情我开始了对于这本书籍的阅读之旅,一开始我从前面开始阅读,感觉文字很枯燥,但是我的学*热情很高,所以坚持读了几十页,始终是因为枯燥而没有坚持下来。

  后来李老师跟我要书,想想没有读完,挺可惜的,于是我决定先看看后面的教书育人的篇目。这个章节的内容让我有种清新的感觉,也对于之前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冲击。突然发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己的教育视角是那么的狭隘,总是把目光盯在学生的成绩上面,盯在学生的一些小小的细枝末节错误上面。其实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关注孩子本身,关注孩子自身的提升,关注孩子的自身世界,*等尊重的对待每个孩子,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最为老师应该扬长避短,让每个孩子的优点都能够得到发挥。

  教育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大事。就像这本书中谈到对于教育的重视一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不断地学*,更新教育理念,这样自己才不会落伍,才会有长流水。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5

  读了顾明远老先生写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深有感触。书中精选了数十篇顾明远老先生的教育随笔,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文章的选择也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视角,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发人深思。

  一、在教育理论篇里,顾先生从宏观的角度解析了教育过去的弊端,今天的变革,未来的发展,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教育。说实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今天教育的弊端看得见,但总认为是不可改变的,*的高考制度不改变,一切变革都是空谈,并且认为教育的变革是教育部的事,与教师关系不大,因此在学校轰轰烈烈的变革中是盲目的跟随,并且心理上是有所抗拒的。读了这本书,心中豁然开朗,头脑中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们为改变教育的现状所做的努力,同时也明确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应该为改变教育的现状做些什么。顾先生说: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1、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能力;

  2、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4、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那么作为教师,要成为为每个学生设计最好的学*环境的设计者,成为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指导者,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学*困难的帮助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二、在素质教育篇里,顾先生提出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以前我一直认为教育要公*,顾先生却提出了教育既要公*也要差异,有了差异才能真正达到公*,他提出的口号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差异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所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的教育。要达到教育的公*,教师就要启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最好的学*环境,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的信息,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得起挫折的品德。再次:在教书育人篇里,顾先生把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既具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他提出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养成一种*惯,另外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明辨是非。道德教育就是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在活动过程当中,通过一些矛盾,通过一些斗争,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个提升,矛盾解决了,他们的道德水*就会提高一步。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另外:在教师发展篇里,顾先生要求教师走出知识越多越好的误区,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书读得多但不思考,不与实际相联系,就变成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书呆子。知识要变成智慧,需要活学活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产生疑问和矛盾,在解决疑惑过程中产生智慧。因此要多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来激发他的思维,提高他的兴趣。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们为了节省时间,用最少的时间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通常是不组织或很少组织学生活动的,这样做的结果看似省时高效,但实际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算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学生不知道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思考知识未来的发展,学生没有活动,思维就激*来,学生的学*就会缺乏兴趣。而活动能启发学生思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增长智慧。

  总之,读了顾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时作出调整。我会把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篇(扩展2)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精选5篇)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1

  《站在孩子的高度》的作者刘维隽,是一位精通中西(新西兰)教育的家教专家之教育手记——精心养育外孙女小荷。能否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每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篇问答录,供父母参考。作者于52岁高龄考入奥克兰理工大学早期教育专业,并在16/36的严苛考核通过率下,顺利毕业,掌握了许多育儿智慧和技术。

  刘姥姥的这本书以她可爱的小外孙女小荷的教育案例为线索,将姥姥自已对早教的理解与实践融入在里面,她一点不苛求小荷学*文化知识,相反她一个劲鼓励小荷玩,她陪着一起玩,姥姥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吸收性最强,就要给孩子们最高效的学*方式,玩则是最好的方式,宝宝们通过玩,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不断探索,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感知这个未知的美好世界。读了姥姥的这本书后,我们就能得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性,是育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就是人性呀!从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到刘姥姥对保护小荷的人性做得是如此的到位!她用实际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如何给孩子自由,如何智慧的爱孩子,如何巧妙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如何陪孩子一起玩等等。如果你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如果你想让自己后半辈子幸福,如果你想整个世界都幸福,那就快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刘姥姥刘维隽不仅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做过中学、大学英语老师),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且能够把教育的命题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始学*儿童早期教育,并施教于健康快乐的孙女小荷。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未来做位好姥姥。如果说《序言》的大量篇幅都是客套话,那么关于刘姥姥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介绍,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睦幸福的家庭是育儿的最好课堂。往往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往往调皮捣蛋,不爱学*的孩子,他的背后或多或少跟家庭有关。家庭美满幸福,父母彼此恩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成长。真正爱学*、爱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快乐长大的孩子。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2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录,全书分六章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屡试不爽,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在日常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多少会有收获吧。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3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录,全书分六章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屡试不爽,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在日常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多少会有收获吧。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4

  《站在孩子的高度》的作者刘维隽,是一位精通中西(新西兰)教育的家教专家之教育手记――精心养育外孙女小荷。能否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每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篇问答录,供父母参考。作者于52岁高龄考入奥克兰理工大学早期教育专业,并在16/36的严苛考核通过率下,顺利毕业,掌握了许多育儿智慧和技术。

  刘姥姥的这本书以她可爱的小外孙女小荷的教育案例为线索,将姥姥自已对早教的理解与实践融入在里面,她一点不苛求小荷学*文化知识,相反她一个劲鼓励小荷玩,她陪着一起玩,姥姥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吸收性最强,就要给孩子们最高效的学*方式,玩则是最好的方式,宝宝们通过玩,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不断探索,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感知这个未知的美好世界。读了姥姥的这本书后,我们就能得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性,是育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就是人性呀!从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到刘姥姥对保护小荷的人性做得是如此的到位!她用实际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如何给孩子自由,如何智慧的爱孩子,如何巧妙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如何陪孩子一起玩等等。如果你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如果你想让自己后半辈子幸福,如果你想整个世界都幸福,那就快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刘姥姥刘维隽不仅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做过中学、大学英语老师),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且能够把教育的命题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始学*儿童早期教育,并施教于健康快乐的孙女小荷。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未来做位好姥姥。如果说《序言》的大量篇幅都是客套话,那么关于刘姥姥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介绍,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睦幸福的家庭是育儿的最好课堂。往往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往往调皮捣蛋,不爱学*的孩子,他的背后或多或少跟家庭有关。家庭美满幸福,父母彼此恩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成长。真正爱学*、爱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快乐长大的孩子。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5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录,全书分六章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屡试不爽,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在日常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多少会有收获吧。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篇(扩展3)

——《孩子》读后感3篇

  今天我读了《吵闹村的孩子》这本书的前三章。这三章的主要讲了一个叫丽莎的孩子一家都住在吵闹村。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们都住在中院,她的哥哥一个叫拉赛一个叫布赛。因为他们的村子太小了,所以他们村只能住六个孩子。过去拉赛和布赛和丽莎都住在同一间房子里,拉赛很喜欢给妹妹丽莎讲鬼故事。每天都把她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出被窝。有一次哥哥布赛和拉赛还故意吓丽莎,把丽莎吓得大喊大叫。还有一次,他们还故意把丽莎的布娃娃画成长了八字胡和络腮胡,把丽莎气的直跺脚。最后丽莎和两个哥哥分开睡了,他们就吓不到丽莎了。

  有一次丽莎过生日,吃完生日蛋糕后爸爸给丽莎了一个惊喜,那是一间漂亮的小木屋。那是曾经她的奶奶住的小木屋。丽莎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想住进去。爸爸妈妈都答应了她。拉赛说:“我还是要到你的木屋给你讲鬼故事!”这一次丽莎的生日宴会,丽莎觉得很快乐。

  我的感想是:我觉得布赛和拉赛太坏了。妹妹本来就胆小,不仅给妹妹讲鬼故事而且还经常吓妹妹。如果有我在,我肯定会阻止他们欺负妹妹的。如果我见到了书中的拉赛,我肯定会生气地说:“拉赛,你怎么能这样做?作为一个好哥哥,你必须保护妹妹,不应该拿鬼故事或者恶作剧来吓妹妹,你这样子是极其可耻的行为!”

  暑假里, 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 名叫《水孩子》。 他的故事内容是: 从前,小男孩汤姆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师傅一起扫烟囱,受尽了师傅的欺负。有一次,汤姆因被误认为是小偷而出逃,在逃跑的路上,他跳进了水里,变成了水孩子,开始了神秘的海洋冒险之旅······

  在水里,他经常捉弄小鱼,于是,所有小鱼就不跟他玩了。汤姆就这样,孤孤单单的过了每一天。就在这时,一只蜻蜓飞了过来,并跟他成为了好朋友,汤姆很高兴,唱啊,跳啊,好久都不歇。水孩子汤姆的家在哪呢? 就在圣布兰丹的仙女岛上,那里贫困的孩子,失去亲人的孩子,都可以住在这里,受到仙女们的照顾。在这里,汤姆由于撒谎变成了水刺猬,还被老水獭欺负,当别人吃饭时,他不能吃饭,只能吃块石头充饥。通过这些磨难,仙女岛的生活让淘气,自私,不礼貌的小汤姆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变成了一个懂事,正直,勇敢,善良,知识渊博的男子汉。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自己有些地方也非常像水孩子。比如,我也很淘气,也会撒谎,遇到困难也容易退缩。现在,我要改掉这些坏毛病,努力学*,这样才能实现我的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为了这个理想,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有时候,我忘了写作业,有些单词太难了,我就不想背。甚至还有过放弃的念头。古语说:“不积跬步,不以成千里”。看来,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为自己的理想打下更多的基础!

  3月3日,我在学校看了《念书的孩子》这本书,由于在校没有观看完,我是在妈妈单位又补看的,看完后妈妈问我喜欢《念书的孩子》这本书?我说喜欢,妈妈问我:“那你看到了什么?”我沉默了一会儿,告诉妈妈:“开开的爸爸、妈妈因为要到外地工作,所以只有他和爷爷在家,由爷爷接送他上学,他还养了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叫小胆儿。我也非常喜欢小狗,妈妈,可不可以也让我养一只那么可爱的小狗?”妈妈说我们不行,因为住楼房不能养。妈妈又问我:“那你看了这部电影学到了什么?”我有些伤心的回答妈妈:“开开的爷爷后来死了,只剩下他自己在家了。可是他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妈妈说:“妈妈觉得你也很勇敢呀,你也能自己在家。”“我没有他勇敢,他自己在家能开灯、关灯,可是我自己在家不敢自己开灯、关灯,还有我不会做饭,可是路开却会,而且他还能帮爷爷做许多事情”。“妈妈,我觉得路开比我棒,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是呀,我从从书中体会到了以往所没有接触过的一些感受,妈妈希望我能因此而成长,同时也能变得更勇敢与坚强。书中最后是开开离开农村要到城里上学,因为车上不能带小动物,于是爸爸只好将小胆儿留下,可是开开舍不得小狗,一边哭喊着下车一边让小胆儿快跑追赶车辆。结束后,我对妈妈说,小胆一定能追上那辆车,和开开在一起了。也许妈妈不想让我太失望,只好说可能吧。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篇(扩展4)

——《水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

  这位孩子的名字叫汤姆,他原来是一个陆地的孩子,他还是扫烟囱的孩子,他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是谁,在那儿,他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整天和叫葛林的师傅一起扫烟囱。他的全身很黑。

  一天,汤姆跟着师傅要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葛林先生骑着驴子走在前面,汤姆带着烟囱刷子走在后面,师徒俩出了院子,走在大街上。

  一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贫穷的爱尔女人,她背着包袱艰难地走着,头上裹着一块灰色的头巾,穿着一条大红裙子。她光着脚没穿鞋子,也没穿袜子,一拐一拐的,好像很疲倦。不过她长的很高,也很美。接着他们又到了海边,玩了起来。

  汤姆和师傅葛林走了三英里多路,就到了约翰爵爷庄园的门口。庄园里的房子非常高,非常大。汤姆对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也非常感兴趣,接着他们三个人就聊了起来。汤姆开始扫烟囱了,这里的烟囱弯弯曲曲地像个迷宫,汤姆扫着扫着就迷失了方向,走着来到了凡谷。这时他已经很渴,很饿,很累了。凡谷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位老婆婆正在教孩子们学字母,孩子们都胖乎乎的可爱极了!

  汤姆走向前对老婆婆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婆婆给汤姆安排了一个睡觉的地方就走了。

  汤姆睡觉的时候来到小河边,仙女把汤姆变成了水孩子,过了不久仙女又把爱丽给变成了一个水孩子,就这样汤姆不再孤单了。

  汤姆的师傅曾做过许多坏事,他被仙女惩罚了,在天外天,于是汤姆就很勇敢地把葛林救了出来……

  这本书很好看,很迷人,最后第二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勇敢才能成功。

  水孩子,大家一定会想到:“咦,怎么会有水孩子呢?莫非是在水中长大的孩子。”“不,不是。”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吧!

  《水孩子》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脏兮兮的扫烟囱的小男孩,名叫汤姆。他天天都被师傅欺负。有一天,他到一个庄园里扫烟囱,在烟囱里迷了路,被庄园里的人们误会为小偷。在他们的追赶下,汤姆跑到了温德尔。他到一条河里洗澡,洗睡着了。等他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只有四英寸长而且脖子周围长了一圈腮的水孩子。其实是仙女把他变成了水孩子。从此他便开始了在水里的生活。他从一只水獭那儿听到了一些关于大海的事,他很想去大海里。后来,他借助一次下雨时河水涨起来的机会,来到了大海里,与其他的水孩子们团聚了。可汤姆很淘气,经常惹事生非,捉弄海蟹和海葵们。经过仙女们的教诲,他终于变好了,不再欺负比他弱小的小动物了。后来,仙女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去闯荡世界,去帮助他不喜欢的人、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经过了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任务,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大男子汉,长大后还成为了一个科学家,能设计很多的东西。从此以后奇小淘就不玩水了,他当上了这个城市的*,还为城市里修建了许多漂亮的喷泉。

  这个故事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去为大家做好事。

  《水孩子》是英国的查理。金斯莱著写的一本童话故事。生动的讲述了一个扫烟囱的小孩子如何变成水孩子,在仙女的引导下,经历各种奇遇,最后长大**的故事。

  我认为汤姆可以成为一个热爱真理、勇敢正直、心胸开阔的人是因为他有仙女这样的母亲和老师。惩恶仙女负责把无心做坏事的人带到面前来用相同的方法来惩治他们自己,让他们知道自己做了错的事。惩恶仙女曾经对汤姆说:你要人家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人家。我想起妈妈也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有一次妈妈买了一箱糖果回家。我比妹妹大7岁,我知道那些好吃那些不好吃,所以我把好吃的都抢了来吃。妹妹拿不到好吃的就哭闹的跟我抢,我不让给妹妹吃。后来妈妈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 要我把好吃的分给妹妹一半。我很不开心跑进房里哭了起来,心想为什么每次都要我让妹妹,妈妈太不公*了。只有三岁的妹妹见我哭了,马上跑进来把好吃的糖果分了我一半,还对我说:“姐姐不哭,分你糖果”。这时妈妈就对我说了:“你要人家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人家。你刚才分了糖果给妹妹,妹妹知道姐姐对她好,见你哭了就分糖果给你,这样的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活当中,父母和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的道理,就好像仙女教水孩子一样。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篇(扩展5)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3篇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本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探讨怎样教育幼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壮壮和人打架的事。在书中壮壮是是作者的儿子,壮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完架,妈妈和姥姥对解决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长去幼儿园找那个打壮壮的小朋友,“教训”他一下,妈妈的见解是让壮壮自己去解决,并且告诉壮壮打人是不对的。从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从大人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一种是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样的高度,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塑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们采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长出面干涉,让那个小朋友得到了“教训”,壮壮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惯:有姥姥在保护我。长此以往,壮壮会失去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他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妈妈的解决方式就很西方化,现代化。壮壮经过这件事之后既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怎样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的不是一个保护者,而应该是个榜样,一个启发者。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自由,他们才会学会。引用“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话: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确认,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坚信,父母无条件的爱自己。

  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于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岁以前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说说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说不同,我觉得很多东西要根据现实来做更改“母乳喂养”,我理解,也非常赞同,但是*的现阶段国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亲都作全职妈妈,给孩子母乳喂养到两岁。于是很多4、5个月孩子的妈妈要回到工作岗位中,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看法的问题:比如单位的领导能批准哺乳假,拟定同时帮助与支持,而且你的家还不能工作单位太远,我很遗憾只能给大鹅十个月喂奶,可是这也是有这个社会造成的啊。

  “保姆的选择”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佟阿姨一样的保姆,我只能说最重要的“耐心”和“爱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给人家一种家人般的关怀和谅解。如果时时刻刻以保姆的标准要求别人,他永远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围中的。

  看到这里还有点点困惑:为什么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和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感受,为什么没有自己作为小孩子时,对父母的期许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吧:也许西方的育儿观念中只对下负责,不对上负责,长大以后就离开父母自立,主要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不负责对上一代的赡养吧。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3篇(扩展6)

——《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3篇

  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更是一位热爱孩子、懂得孩子的父亲。他将对儿女之爱推及为对普天之下孩子的关心与悬念。他作文绘图,痴心要为他们挽留住黄金时代。《给我的孩子们》是丰子恺先生与孩子们的倾心交谈:关于童真童趣、求学成长、人生世相、艺术修养……肺肝相示,感人至深。

  其中尤以《忆儿时》、《新年怀旧》、《作父亲》、《送考》、《我的`苦学经验》、《甘美的回忆》、《二学生》、《做客者言》、《山中避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这几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印象最为深刻,《忆儿时》、《新年怀旧》这两篇,丰子恺先生先忆自己的童年中那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丰子恺先生在记叙这些事情的时候,笔端流露出的是打从心底来的默默情深,虽然写得极为朴素,却还是能给90后的我带来不少的共鸣之处;《作父亲》这篇文章开始丰子恺先生就以父亲的身份来描述他身边的那几个孩子的童真童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父亲的丰子恺能够保持对孩子们童真童趣的一种尊重和呵护,给孩子们买小鸡这个片段就写得非常有意思,让人读来温暖而有趣。

  《我的苦学经验》、《甘美的回忆》这两篇文章我觉得拿来给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看会更合适,比如初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哪怕想在某一领域术业有专攻的都值得拿来一看。因为这两篇文章是以丰子恺自身的求学经历写成的,里面都是切身的经验之谈,而且谈得非常的严肃而认真,让人看了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么一回事,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认真专研下去,你才会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二学生》和《做客者言》则是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些为人处事以及一些生活之道,也是丰子恺从另一个方面在告知孩子们与人交往的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道理。

  最后《为青年说弘一法师》的这篇文章,不仅使我从丰子恺先生的解说中更深一步地了解了历史上的这个传奇人物——弘一法师,也让我从弘一法师的一次次变化中懂得了:一个人的每一次脱胎换骨,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积淀后转变的必然。一开始弘一法师是: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的做个翩翩公子;接着是: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的做个留学生;然后是:认真。凡事认真,做什么就认真地做好,这也是丰子恺告诉青年们最重要的一点。

  因此,我觉得丰子恺的这本《给我的孩子们》不仅仅适合孩子读,也适合各位家长、高校学生、老师各行各业的人读,读后或多或少都有与自己产生共鸣和受益匪浅的地方,愿与君共读。

  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更是一位热爱孩子、懂得孩子的父亲。他将对儿女之爱推及为对普天之下孩子的关心与悬念。他作文绘图,痴心要为他们挽留住黄金时代。《给我的孩子们》是丰子恺先生与孩子们的倾心交谈:关于童真童趣、求学成长、人生世相、艺术修养……肺肝相示,感人至深。

  其中尤以《忆儿时》、《新年怀旧》、《作父亲》、《送考》、《我的苦学经验》、《甘美的回忆》、《二学生》、《做客者言》、《山中避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这几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印象最为深刻,《忆儿时》、《新年怀旧》这两篇,丰子恺先生先忆自己的童年中那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丰子恺先生在记叙这些事情的时候,笔端流露出的是打从心底来的默默情深,虽然写得极为朴素,却还是能给90后的我带来不少的共鸣之处;《作父亲》这篇文章开始丰子恺先生就以父亲的身份来描述他身边的那几个孩子的童真童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父亲的丰子恺能够保持对孩子们童真童趣的一种尊重和呵护,给孩子们买小鸡这个片段就写得非常有意思,让人读来温暖而有趣。

  《我的苦学经验》、《甘美的回忆》这两篇文章我觉得拿来给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看会更合适,比如初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哪怕想在某一领域术业有专攻的都值得拿来一看。因为这两篇文章是以丰子恺自身的求学经历写成的,里面都是切身的经验之谈,而且谈得非常的严肃而认真,让人看了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么一回事,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认真专研下去,你才会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二学生》和《做客者言》则是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些为人处事以及一些生活之道,也是丰子恺从另一个方面在告知孩子们与人交往的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道理。

  最后《为青年说弘一法师》的这篇文章,不仅使我从丰子恺先生的解说中更深一步地了解了历史上的这个传奇人物——弘一法师,也让我从弘一法师的一次次变化中懂得了:一个人的每一次脱胎换骨,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积淀后转变的必然。一开始弘一法师是: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的做个翩翩公子;接着是: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的做个留学生;然后是:认真。凡事认真,做什么就认真地做好,这也是丰子恺告诉青年们最重要的一点。

  因此,我觉得丰子恺的这本《给我的孩子们》不仅仅适合孩子读,也适合各位家长、高校学生、老师各行各业的人读,读后或多或少都有与自己产生共鸣和受益匪浅的地方,愿与君共读。

  啊!终于买来“丰子恺”了。当我手捧着这本《丰子恺散文精选》的时候,心中不禁感叹道。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只见第一篇写的是:《给我的孩子们》。给他的孩子们写些什么那?我十分好奇,便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

  作者说他憧憬童年的生活,文章中写他的孩子们在一起讲故事、用扑克牌堆火车、以为父亲变成黄鼠狼便号啕大哭……与这些比起来,大人的所有行为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可是,我对于童年却并没有这样美好的回忆,我也并不向往童年。从小的时候开始,我就被忙于上班的父母关在家里,不能够像文中的小朋友那样痛痛快快地玩耍,只能够去读躺在书柜里的沉闷闷的童话故事。稍稍长大一点,便进入了幼儿园,整天被老师看得紧紧的,生怕我们受到了一点伤害,只能乖乖的去做算术,写汉字。终于等到上小学了,家长和老师却是本着“教育孩子从娃娃抓起”的口号给我报特长班,虽然我逃过了国画,却又迎面撞上了珠心算。等到长大了,又要忙于学*而去像拼命三郎一样“挑灯夜战”……玩耍的时间已所剩无几,更不用说无忧无虑了。这是我们想要的,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就像丰子恺一样,我也憧憬他们的童年生活,可是这短暂而又单调的童年真的值得我们留念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