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

首页 / 读后感 / | 2023-02-23 00:00:00

新教育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教育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教育读书心得1

  在假期中,本人认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论》的有关章节,其中对新型教师的教师观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叶教授在书中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层面取得命脉所系。当代教育变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为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中,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培养其全而发展的同时,促进成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学*有关心理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新型教师还可以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应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师在不断地审视中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研究总结新的教学规律,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成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新课程以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彻底摇撼了传统的教师文化体系,它必然要求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为新课程的推行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回应新课程的挑战,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不断的学*,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学*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探究,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必将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

  当然,叶教授还指出许多精辟的观点与理论,还有待自己的深入了解,我想,阅读了本书后回到现实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经被拨动,它对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利于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课堂中的教学。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实践、反思、重建、为学*创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2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座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

  通过学*,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上升为主动学*,成为学*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

  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再例如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就责怪这些孩子学*不努力,智力落后;学生课间吵闹,就批评他们不能遵守纪律,调皮捣蛋。如此一味地强调学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因。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看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说说就行。

  真的希望作为太阳底下最灿烂的职业,人民教师中的一员,我的一言一行不会辱没教师的角色,不会辜负人民赋予我的神圣使命,别无选择,我惟有学*,学*,再学*,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动用心去饯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时间中去验证其理论。

  我愿意成为太阳花丛中的一朵,虽不起眼,却能在阳光下灿烂开放,我更愿意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新基础教育”这一片太阳花中,共享阳光雨露的滋润,尽情绽放!

新教育读书心得3

  寒假读了《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发现它并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论书籍一样高深难懂。书中结合很多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自己对“新基础”的一些专业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给了我新的启发和认识,读了以后,我将*时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新基础理念相联系,还颇有收获。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有“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这些理念怎么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过去我执教过三年级,发现自己对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要求没有明确把握,尤其是阅读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培养。我发现“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能找到在整体性思维关照下年段能力培养目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阅读,我知道三年级是语言发展三个“低潮期”之一,要求过高、过低都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压抑学生的学*积极性。只有适度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三年级出现“低潮”现象。书中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教学建议。

  三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加强识字教学精细化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正确率。有了一二年级的识字基础,到了三年级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可是由于识字量越来越大,用错写错的现象也就多,所以要重视易错、常错字的复*,并采用多种形式复*,不断增强学生的“放错”意识。这是我在*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的。三年级要重视词义的确切理解,我*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常用解词方法:分解组合法、近义词、反义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但是我忽视了让学生通过勤查字典、词典来理解,以后应该让学生多用工具书,尤其是预*时,应要求学生查词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学会联系上下文选择确切义项。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准阅读理解中的过渡点,顺利实现低高过渡。

  1、找准过渡的关节点,提升阅读理解力。

  要从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句到同时关注文章整体,要从关注单句、复句到同时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句群和自然段的结构。

  2、从较多关注故事情节到关注思维能力发展。

  要加强归纳自然段意思的指导,梳理文章思路指导,简要复述指导,整理知识指导,提高质疑水*指导,书中有具体方法指导和举例,让我收获颇多。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

  3、从较多体悟词语、句子的含义、情感扩大到学*段的体悟。

  在教学中,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策略,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体悟段的水*,为以后提高篇的体悟水*打基础。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好,我想要做到这点,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并不断完善现在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体悟层次。

  4、把握介绍性说明短文特点和学*方法策略。

  在书中举例了类单元组合教学方法,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一篇篇散点的课文在类结构的大网上找到了结构的教学点,也就有整体中的具体,语文也就变得更有逻辑了。这样的结构性思维,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从而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想课堂。

  5、默读、速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默读速度并不难,关键是日常化和持之以恒。以后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注重默读、速度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再说说写作教学,学生普遍不高兴写作,遇到写作文,有的同学“不会写”,有的同学觉得没什么好写,几句话就写完了,有的同学的*作呢,没有条理,东拉西扯,句子不通顺也是普遍现象。“新基础教育”实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困惑,提出了改革措施。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首先可以从课文学*中发现写作素材,第二学*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师应指导并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生活世界,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和能力。第三为学生创作写作情景。丰富、充满情趣的活动能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出的文字才会活泼。老师要提供可效仿的写作方法。三年级以写作段为主,到三年级下学期,适当写点记叙性短文,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逐步向四年级过渡。对比自己的*作教学,不管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观察方法的指导都做得很不到位,以后在*作方面应加强指导,并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去感受,并加以一定的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他们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来改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步伐,真正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新教育读书心得4

  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新教育读书心得5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有点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新教育读书心得6

  《新爱的教育》是由著名作家,励志演讲大师戴晨志博士著,倪美英老师故事提供,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文中的倪美英老师,是一位*凡的教师,却有着不*凡的教学经历。最初,她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却不可避免地以老师的权威管教学生,以分数和听话与否来评判孩子,甚至以外表来衡量孩子……结果伤了孩子的心。后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渐渐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照顾、激励孩子,那些*常人眼中叛逆、成绩差、有各种毛病的孩子们,在她爱的关怀下重新激发出自信心,从困境中站了起来!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师教学中的小故事为素材,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爱的奇迹,最后再通过精辟的总结,引发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示,交给我们更多的沟通诀窍。在此,让个人把微不足道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一同成长。

  第一,爱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耐心与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亮”与“能”。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练*而来的,老师的爱和鼓励,也是需要练*的。每个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被看重、被接纳、被肯定;只要我们有慧眼,就可以将驽马变成“千里马”;只要老师有耐心、有爱心,顽劣的孩子也可能变成“钻石”和“珍珠”啊!

  第二,我们可以试着做引导者,而不是强势指导或名令者!因为有创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诱的引导,比言辞教训或命令,更有助于

  孩子们的自我成长。“老师的用心,孩子看得见!”,让孩子知道过错,并诚心改过;这岂不是爱的教育无比之美吗?亦即古人“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堂”的道理。同时,我们也可以学*——容许别人有犯错的空间,不必当众羞辱他或撕破脸,毕竟有“弦月之憾”,才有“满月之美”呀!

  第三,法国文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是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真的,如果老师或是父母对孩子太纵容、太放纵、太溺爱,就可能会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为不幸的人。所以,严格,也是一种慈悲。事实上,热,都是情感上的“月晕效应”,常会以貌取人,见到可爱、漂亮、聪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别喜欢他。

  曾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柔软的是风,最暴烈的也是风;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蛮横的也是水!”的确,老师是风,也是水,可以让孩子如沐春风,一辈子感受其恩泽和爱;然而,若稍有不慎,过度放纵与溺爱,亦可能是孩子误入歧途,遗憾终身啊!

  第四,俗话说:“给他吃鱼,不如教他钓鱼”。所以,只要亲*,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实体会!老师不能只会做一个“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张嘴,指挥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命令孩子洗这个、扫那个······老师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对象;老师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会伸出食指发号施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是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成为只会“一指神功”,只说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师,是为了教育学生,为了让孩子有欢笑,才来当老师的,而不是为了生气,才来当老师的。维持心情的*和、稳定,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心情不稳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偏颇。

  就像心理学上所说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坏,就是坏!”只要看对方不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顺眼;只要看对方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觉得顺眼,很可爱!老师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再去鼓励孩子!能维持心情*和、稳定,并随时调和身心情绪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7

  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新教育读书心得8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看的,因为要交一篇读后感。但是在我通读朱永新的这部著作之后,才发现为什么学校建议我们来读这样一本书。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教育理想"系列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所谓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朱永新先生凭着对教育的至爱和理解,利用自己游学讲学、出访考察的机会,以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多重身份和国际视野、专业眼光,向我们介绍、描绘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图景:比如在《理想的学校》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十所最好的特色学校;在《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有声有色的学生社会活动、体验教育基地;在《理想的校长》中干脆自己提出创建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于它是有根据的(扎根成功的教育实践),它是合理的(符合教育发展要求)。至于在书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一切与教育沾边的人而言,《新教育之梦》是一本现代气息浓厚的教育资讯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师、好校长、好学生、好家长的"教育指南"。

  有人认为朱永新先生对中国教育"理想"有余,批判不足,这种将理想和批判人为对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实有缺陷。不破不立,朱永新先生对教育问题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说"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师》中,他批判说"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说"我常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之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蝙蝠无助的颤抖……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在学校表现如何品学兼优,我认为其人格构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对名校校长们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理想的教师》)这些批判因为立足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代表社会公*的教育行政官员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见血!

  朱永新先生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知,"我们不能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成为理想的教师,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人的价值观也是有差异的。"朱永新先生又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教育没有理想,既是教育方面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从《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梦》,一股"理想旋风"正在中国教育界兴起。朱永新先生成功实践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文体——"教育理想"文体,而且"教育理想"的"专利"也不再属于朱永新,千千万万的教师们正将这种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我就读到了许多教师写就的教育理想: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教师、理想的班主任、理想的教育科研等等。这种理想是建设的,也是批判的。我们坚信,当整个教育被理想的光泽和批判的锋芒照耀时,那将是多么美丽和纯洁!每一位教师都将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职业的魅力和尊严!而站在建设与批判的交点上实践并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正是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选择!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数,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我们怎么办?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又一个问题在轻叩我的心扉。

  如果你是教师——那么你"应该是胸怀理想、善于合作、充满爱心、富有创新、勤于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你是校长——那么你"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如果你是父母--那么你"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惯的人"。

  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那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感谢学校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聆听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新教育理想一定会实现。

新教育读书心得9

  常常觉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观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观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当提起一个作家,从小到大,,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升起一种仰视的心情,拿起一本书,也总是会想这是作家写的,不是普通人所为,可不是一般的书,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非普通人。这种念头,存在心里几十年,到现在,仍有。

  这几天,一直在读郭景瑞老师的《新爱的教育》,读书之前,总是觉得这又是一本不凡之书,也许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一样,一定会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定会充满智慧,充满哲理,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论,给人思想的启迪……怀着这样的崇敬与虔诚翻开了书。

  打开书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觉就已经荡然无存!预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论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记体的教学随笔。我怀着好奇继续往下读,郭老师一直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谈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唠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书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师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样面对琐碎的鸡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头烂额,也会遇到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因为学生而晚上睡不好觉,也像大家一样并非处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边思考边试探边进行。

  特别是在帮助两个问题学生路小宇、刘金龙的过程中,两个捣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语言都让人觉得那么熟悉,好像这两个孩子就在我的身边。刘金龙这个刀枪不入的浪荡子,因为报复而故意把自己的笔放在全班公认的特别老实的孩子的铅笔盒里而大喊自己丢了诬陷人家,并且还大有一副说到天边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时,郭老师的一顿讽刺挖苦,也让我觉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下课后,听到不服气的刘金龙“呸呸”两声,郭老师的内心独白,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对这个事件,真是生气窝火又着急。刘金龙的报复,下课后对老师的“呸呸”郭老师的隐忍,内心的苦闷,憋屈,晚上因苦无对策的失眠……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常见,熟悉了。怎么办呢?郭老师在着急,读书的我的着急也丝毫不亚于郭老师,后边呢?道歉的结果呢?不领情怎么办?……这些预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师会怎样做呢?郭老师苦苦寻找的那把钥匙能找得到吗?刘金龙真的能转变过来吗?

  在《七月:像得了神经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郭老师那极具亲和力的又充满感召力,更具文化韵味的动员,让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学生也可以以之为榜样,把学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论,学生会觉得自己和名人一样优秀。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好的老师更会激励学生。我们常说要鼓励表扬,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寻找这样的机会,总是对生活做着这样的一种假设却从来没有抓住机会付诸实施。并且有时还会抱怨学生,不给自己表扬的机会。殊不知,这种机会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可我们常常会视而不见,从而使机会悄悄溜走,而我们甚至会抱怨,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这样训导学生。

  这些故事的叙写,不仅让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经验,学会了更多的实用的管理技巧,也让我顿悟:原来书可以这样写,原来这些日常的生活琐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我怎么以前就没有发现呢?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么就想不起来把它们捡拾起来连缀成链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郭老师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一本好书,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冲击我们的视觉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细流柔柔地涤荡我们的心灵,泛起层层漾漾的涟漪。《新爱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读书心得10

  在每位老师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不是每天所面对的沉重工作,亦不是那摇摆不定的教育政策,而是遇到一班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班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每天老师都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老师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老师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无论您是否有一段上述的经历,我诚意地向您推荐这本由戴晨志博士所著的《新爱的教育》。文中的倪美英老师,是一位*凡的教师,却有着不*凡的教学经历。最初,她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却不可避免地以老师的权威管教学生,以分数和听话与否来评判孩子,甚至以外表来衡量孩子……结果伤了孩子的心。后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渐渐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照顾、激励孩子,那些*常人眼中叛逆、成绩差、有各种毛病的孩子们,在她爱的关怀下重新激发出自信心,从困境中站了起来!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师教学中的小故事为素材,在每一个故事之后,皆设有「讲台」和「启示」。他摒弃学者那种使用冗长说道理的作风,用故事、引述、结合现实状况及生活中的例子,为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技巧作解说,引发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示,交给我们更多的沟通诀窍。在此,我个人把微不足道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爱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与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亮”与“能”。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练*而来的,老师的爱和鼓励,也是需要练*的。在我去年刚任职时,心中曾有着满腔的爱,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扮演好教师的角色。然而,在学校方面的要求与家长的'期望下,我心急了,曾以教师的权威严厉地管教学生,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每次管教之后过不了多久学生依然如故,而且有时竟适得其反。正如书中所言“打骂学生,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但也是一条‘最远的路’……最远到达孩子内心的路,因为打骂、威胁、恐吓,绝不能让一个孩子从自己内心去要学好做好!”书中提到‘冷却情绪,转移焦点’,是很实用的方法。俗话说:一个拳头打过来,最好的方法是用布包住它,而不是用拳头还击拳头,那样的结果是很痛的。所以不妨静下来,心存体谅,了解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以‘同理心’让对方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我现在正努力调整心态,以更宽容、更*和的心来对待我的学生。期望将来他们都能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快乐学*与成长,并能发挥其潜力。

  第二,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刻意压制人性的黑暗面,而是努力启发人性的光明面!我们可以试着做引导者,而不是“强势指导”或“命令者”!因为有创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诱的引导,比言辞教训或命令,更有助于孩子们的自我成长。“老师的用心,孩子看得见!”,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曾说:“教育无他,惟爱与榜样而已”。让孩子知道过错,并诚心改过,这岂不是爱的教育无比之美吗?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不凡的一面,至少学生心底深处的真、善、美,是会伪装的大人所比不上的,老师的爱,就像暗夜中的灯火,能让学生看到光明,你岂能忍心只给予黑暗的批评和否定呢!

  第三,法国文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真的,如果老师或是父母对孩子太纵容、太放纵、太溺爱,就可能会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为不幸的人。所以,严格,也是一种慈悲。

  曾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柔软的是风,最暴烈的也是风;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蛮横的也是水!”的确,老师是风,也是水,可以让孩子如沐春风,一辈子感受其恩泽和爱;然而,若稍有不慎,过度放纵与溺爱,亦可能是孩子误入歧途,遗憾终身啊!所以,要让学生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要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有爬起来的勇气。当然严格之前,是否也应有爱与关心,了解原因呢?书中提到的玉梅,骂脏话,功课没写完,全身脏兮兮,若不去了解原因,只一味地严格要求,岂不是给这需要爱的孩子,雪上加霜吗?穿六条内裤挨打的陈树旺,不也是如此。或许,就单单是身为老师的努力,是根本不够,没有身边的人配合,这套教育也实施不了,面对不讲理的家长,身为老师的,可能也是只能摇摇头,束手无策了吧,书中提及了这么一句话「舍不得管教孩子、舍不得让孩子挨骂吃苦,则他将来会更苦!」身为父母的应该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爱,就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让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也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勇敢爬起来,而且走得更好,更快、也更有自信!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及时的与家长沟通,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时的校外生活中得以延续!

  第四,俗话说:“给他吃鱼,不如教他钓鱼”。所以,只要亲*,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实体会!老师不能只会做一个“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张嘴,指挥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命令孩子洗这个、扫那个······老师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对象;老师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会伸出食指发号施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是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成为只会“一指神功”,只说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师,是为了教育学生,为了让孩子有欢笑,才来当老师的,而不是为了生气,才来当老师的。维持心情的*和、稳定,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心情不稳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偏颇。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气、动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宽恕’!当我们多一些宽宏大量和幽默解嘲,就可以化解不愉快的情境,就像心理学上所说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坏,就是坏!”只要看对方不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顺眼;只要看对方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觉得顺眼,很可爱!老师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再去鼓励孩子!能维持心情*和、稳定,并随时调和身心情绪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阅读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1)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

新教育读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教育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育读书心得1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

  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

  “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

  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

  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 ‘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

  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的成功感。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惯、智商、学*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富有新鲜感。

  当然,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

  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

  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中充分享受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

  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更要淡化“分数”对他们心灵的摧残,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己不自暴自弃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态度;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读书心得2

  常常觉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观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观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当提起一个作家,从小到大,,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升起一种仰视的心情,拿起一本书,也总是会想这是作家写的,不是普通人所为,可不是一般的书,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非普通人。这种念头,存在心里几十年,到现在,仍有。

  这几天,一直在读郭景瑞老师的《新爱的教育》,读书之前,总是觉得这又是一本不凡之书,也许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一样,一定会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定会充满智慧,充满哲理,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论,给人思想的启迪……怀着这样的崇敬与虔诚翻开了书。

  打开书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觉就已经荡然无存!预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论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记体的教学随笔。我怀着好奇继续往下读,郭老师一直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谈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唠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书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师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样面对琐碎的鸡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头烂额,也会遇到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因为学生而晚上睡不好觉,也像大家一样并非处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边思考边试探边进行。

  特别是在帮助两个问题学生路小宇、刘金龙的过程中,两个捣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语言都让人觉得那么熟悉,好像这两个孩子就在我的身边。刘金龙这个刀枪不入的浪荡子,因为报复而故意把自己的笔放在全班公认的特别老实的孩子的铅笔盒里而大喊自己丢了诬陷人家,并且还大有一副说到天边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时,郭老师的一顿讽刺挖苦,也让我觉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下课后,听到不服气的刘金龙“呸呸”两声,郭老师的内心独白,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对这个事件,真是生气窝火又着急。刘金龙的报复,下课后对老师的“呸呸”郭老师的隐忍,内心的苦闷,憋屈,晚上因苦无对策的失眠……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常见,熟悉了。怎么办呢?郭老师在着急,读书的我的着急也丝毫不亚于郭老师,后边呢?道歉的结果呢?不领情怎么办?……这些预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师会怎样做呢?郭老师苦苦寻找的那把钥匙能找得到吗?刘金龙真的能转变过来吗?

  在《七月:像得了神经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郭老师那极具亲和力的又充满感召力,更具文化韵味的动员,让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学生也可以以之为榜样,把学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论,学生会觉得自己和名人一样优秀。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好的老师更会激励学生。我们常说要鼓励表扬,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寻找这样的机会,总是对生活做着这样的一种假设却从来没有抓住机会付诸实施。并且有时还会抱怨学生,不给自己表扬的机会。殊不知,这种机会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可我们常常会视而不见,从而使机会悄悄溜走,而我们甚至会抱怨,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这样训导学生。

  这些故事的叙写,不仅让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经验,学会了更多的实用的管理技巧,也让我顿悟:原来书可以这样写,原来这些日常的生活琐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我怎么以前就没有发现呢?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么就想不起来把它们捡拾起来连缀成链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郭老师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一本好书,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冲击我们的视觉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细流柔柔地涤荡我们的心灵,泛起层层漾漾的涟漪。《新爱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读书心得3

  《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

  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 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新教育读书心得4

  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没有看书的*惯了。又一次偶然间,我拿起了这本书。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读书心得5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对书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感触颇深。他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1、晨诵——与黎明共舞唤醒生命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作为一种新方式,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试着去运用,并不断在运用中得到新发现。

  总之,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我们要努力播撒阅读的种子,唤醒每个孩子心灵中的美好与神奇;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当然这条路上将布满荆棘,可我有信心带领孩子们走上另一条享受的读书之路。

新教育读书心得6

  在假期中,本人认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论》的有关章节,其中对新型教师的教师观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叶教授在书中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层面取得命脉所系。当代教育变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为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中,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培养其全而发展的同时,促进成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学*有关心理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新型教师还可以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应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师在不断地审视中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研究总结新的教学规律,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成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新课程以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彻底摇撼了传统的教师文化体系,它必然要求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为新课程的推行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回应新课程的'挑战,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不断的学*,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学*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探究,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必将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

  当然,叶教授还指出许多精辟的观点与理论,还有待自己的深入了解,我想,阅读了本书后回到现实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经被拨动,它对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利于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课堂中的教学。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实践、反思、重建、为学*创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7

  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新教育读书心得8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有点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新教育读书心得9

  在每位老师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不是每天所面对的沉重工作,亦不是那摇摆不定的教育政策,而是遇到一班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班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每天老师都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老师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老师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无论您是否有一段上述的经历,我诚意地向您推荐这本由戴晨志博士所著的《新爱的教育》。文中的倪美英老师,是一位*凡的教师,却有着不*凡的教学经历。最初,她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却不可避免地以老师的权威管教学生,以分数和听话与否来评判孩子,甚至以外表来衡量孩子……结果伤了孩子的心。后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渐渐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照顾、激励孩子,那些*常人眼中叛逆、成绩差、有各种毛病的孩子们,在她爱的关怀下重新激发出自信心,从困境中站了起来!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师教学中的小故事为素材,在每一个故事之后,皆设有「讲台」和「启示」。他摒弃学者那种使用冗长说道理的作风,用故事、引述、结合现实状况及生活中的例子,为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技巧作解说,引发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示,交给我们更多的沟通诀窍。在此,我个人把微不足道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爱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与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亮”与“能”。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练*而来的,老师的爱和鼓励,也是需要练*的。在我去年刚任职时,心中曾有着满腔的爱,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扮演好教师的角色。然而,在学校方面的要求与家长的期望下,我心急了,曾以教师的权威严厉地管教学生,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每次管教之后过不了多久学生依然如故,而且有时竟适得其反。正如书中所言“打骂学生,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但也是一条‘最远的路’……最远到达孩子内心的路,因为打骂、威胁、恐吓,绝不能让一个孩子从自己内心去要学好做好!”书中提到‘冷却情绪,转移焦点’,是很实用的方法。俗话说:一个拳头打过来,最好的方法是用布包住它,而不是用拳头还击拳头,那样的结果是很痛的。所以不妨静下来,心存体谅,了解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以‘同理心’让对方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我现在正努力调整心态,以更宽容、更*和的心来对待我的学生。期望将来他们都能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快乐学*与成长,并能发挥其潜力。

  第二,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刻意压制人性的黑暗面,而是努力启发人性的光明面!我们可以试着做引导者,而不是“强势指导”或“命令者”!因为有创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诱的引导,比言辞教训或命令,更有助于孩子们的自我成长。“老师的用心,孩子看得见!”,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曾说:“教育无他,惟爱与榜样而已”。让孩子知道过错,并诚心改过,这岂不是爱的教育无比之美吗?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不凡的一面,至少学生心底深处的真、善、美,是会伪装的大人所比不上的,老师的爱,就像暗夜中的灯火,能让学生看到光明,你岂能忍心只给予黑暗的批评和否定呢!

  第三,法国文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真的,如果老师或是父母对孩子太纵容、太放纵、太溺爱,就可能会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为不幸的人。所以,严格,也是一种慈悲。

  曾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柔软的是风,最暴烈的也是风;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蛮横的也是水!”的确,老师是风,也是水,可以让孩子如沐春风,一辈子感受其恩泽和爱;然而,若稍有不慎,过度放纵与溺爱,亦可能是孩子误入歧途,遗憾终身啊!所以,要让学生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要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有爬起来的勇气。当然严格之前,是否也应有爱与关心,了解原因呢?书中提到的玉梅,骂脏话,功课没写完,全身脏兮兮,若不去了解原因,只一味地严格要求,岂不是给这需要爱的孩子,雪上加霜吗?穿六条内裤挨打的陈树旺,不也是如此。或许,就单单是身为老师的努力,是根本不够,没有身边的人配合,这套教育也实施不了,面对不讲理的家长,身为老师的,可能也是只能摇摇头,束手无策了吧,书中提及了这么一句话「舍不得管教孩子、舍不得让孩子挨骂吃苦,则他将来会更苦!」身为父母的应该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爱,就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让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也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勇敢爬起来,而且走得更好,更快、也更有自信!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及时的与家长沟通,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时的校外生活中得以延续!

  第四,俗话说:“给他吃鱼,不如教他钓鱼”。所以,只要亲*,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实体会!老师不能只会做一个“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张嘴,指挥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命令孩子洗这个、扫那个······老师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对象;老师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会伸出食指发号施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是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成为只会“一指神功”,只说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师,是为了教育学生,为了让孩子有欢笑,才来当老师的,而不是为了生气,才来当老师的。维持心情的*和、稳定,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心情不稳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偏颇。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气、动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宽恕’!当我们多一些宽宏大量和幽默解嘲,就可以化解不愉快的情境,就像心理学上所说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坏,就是坏!”只要看对方不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顺眼;只要看对方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觉得顺眼,很可爱!老师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再去鼓励孩子!能维持心情*和、稳定,并随时调和身心情绪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10

  我认真地阅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这本书。畅游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新教育带给老师们激情和工作热情,因为新教育是行的教育。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十大行动,更有以十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系列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醒”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则力求恢复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有效教学为基础,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

  新教育非常注重老师和儿童一起成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时刻关注。在新教育的理念里,老师的教育生涯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激情的。老师与其抱怨教育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与其不断地批评应试教育让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每一个人的能量。行使每一个人的权利,在每一堂课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行动,探索中国教育的未来?

  新教育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引导老师在读好书之后,要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后朱老师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依托网络*台,让很多老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长的精神家园,这里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探索,老师共同进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了一批名师,也幸福了一批孩子们,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很多老师都认为写作好像都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新教育实验中,有很多数学老师也成长为了名师。因为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所使用的,所教学的,是曾经被人类视为上帝语言的奇妙的数,是被伽利略称为书写“宇宙之书”的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无论是中国人对圆形的迷恋,还是魔比斯环的神奇,以及日常生活背后隐秘地运营着、支配着这个世界的数字,都让人不得不对数学学科怀着敬畏。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切思维中最为严谨可靠的。可以说,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事物。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符合数学的以及接*数学的理论及事物。也因此,明代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时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数学家哈代则说,发现数学真理是人类最奇妙的经验。是的,数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图形和数据,而是自然、社会、历史背后的神秘,是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武器、工具。优秀的数学老师,同样能够在课堂上发掘出数学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重视这个发现数学之神奇的过程。而且,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数学是目标最为清新,最能全面训练、准确反馈,以及提供智力挑战的学科,数学的课堂上,应该完美地实现这一切。”

  这一切,诚如帕克,帕尔默所言:“通过对我们认知的探索,一个真理的概念突现出来,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

  当我阅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数学老师而感到庆幸和骄傲。数学的魅力只有执教这门课才能深深感受到,数学是所有学科当中最严谨、最具有探索性的一门科学,也是延伸最多,范围最广的,只要老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每一节课中都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进一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探索数学的过程不是苦闷的,不是枯燥的,而且充满着刺激和快乐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11

  开学后,我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新教育理念;知道了只有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行动论;懂得了爱心才会产生奇迹的定律等。新教育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念,为如今有点迷茫的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学理想课堂,走教学新路

  我认真学*了新教育所阐明的`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度、延展度,我深刻领会了这六个度的实质,反思以往的课堂,觉得前五个度还做得较好,但延展度还远远做得不够,通过这次学*,更加坚定以后更应该重视延展度,这样才能拓宽幼儿的视野,才能让幼儿学到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我在今后的每堂课中都要全面执行这六个度,课前让幼儿做好预*,在预*本上记录积累学懂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广泛收集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堂上,教师根据幼儿的预*情况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人员上台展示成果,教师时时引导,时时给予肯定,给予奖励,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评价,在学*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成功。

  二、彰显大语文教学观,让阅读成为悦读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养成晨诵,午听,暮省的阅读*惯,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心得交流,小小故事会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读过《新教育》后,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成长与进步的过程,更应该包含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那就从阅读开始吧!

新教育读书心得12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的成功感。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惯、智商、学*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富有新鲜感。

  当然,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新教育读书心得13

  《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教授编著的,今年暑假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将这本书拜读完了。

  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同时也收获颇大,我只能就自己感触很深的几点写一写我的感受。

  书中写道:“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确实,没有梦想,就没有追求,没有梦想,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怀有梦想,才会努力去实现。

  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兴趣、浓厚的学*情感、坚韧的学*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想智育”的美好境界。

  现在的教学改革,同样也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不能单靠以往的“经验”来进行一如既往的.教学。

  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也让我感受颇深。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 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高瞻远瞩,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精雕细刻,做一名有个性的教师;融会贯通,做一名有思考的教师;殚精竭虑,做一个会呵护的教师;同舟共济,做一名会协作的教师;精益求精,做一名会学*的教师!努力吧,有梦就有理想,有理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梦圆未来时分,教育异彩纷呈!

新教育读书心得14

  寒假读了《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发现它并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论书籍一样高深难懂。书中结合很多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自己对“新基础”的一些专业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给了我新的启发和认识,读了以后,我将*时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新基础理念相联系,还颇有收获。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有“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这些理念怎么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过去我执教过三年级,发现自己对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要求没有明确把握,尤其是阅读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培养。我发现“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能找到在整体性思维关照下年段能力培养目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阅读,我知道三年级是语言发展三个“低潮期”之一,要求过高、过低都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压抑学生的学*积极性。只有适度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三年级出现“低潮”现象。书中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教学建议。

  三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加强识字教学精细化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正确率。有了一二年级的识字基础,到了三年级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可是由于识字量越来越大,用错写错的现象也就多,所以要重视易错、常错字的复*,并采用多种形式复*,不断增强学生的“放错”意识。这是我在*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的。三年级要重视词义的确切理解,我*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常用解词方法:分解组合法、近义词、反义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但是我忽视了让学生通过勤查字典、词典来理解,以后应该让学生多用工具书,尤其是预*时,应要求学生查词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学会联系上下文选择确切义项。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准阅读理解中的过渡点,顺利实现低高过渡。

  1、找准过渡的关节点,提升阅读理解力。

  要从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句到同时关注文章整体,要从关注单句、复句到同时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句群和自然段的结构。

  2、从较多关注故事情节到关注思维能力发展。

  要加强归纳自然段意思的指导,梳理文章思路指导,简要复述指导,整理知识指导,提高质疑水*指导,书中有具体方法指导和举例,让我收获颇多。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

  3、从较多体悟词语、句子的含义、情感扩大到学*段的体悟。

  在教学中,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策略,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体悟段的水*,为以后提高篇的体悟水*打基础。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好,我想要做到这点,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并不断完善现在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体悟层次。

  4、把握介绍性说明短文特点和学*方法策略。

  在书中举例了类单元组合教学方法,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一篇篇散点的课文在类结构的大网上找到了结构的教学点,也就有整体中的具体,语文也就变得更有逻辑了。这样的结构性思维,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从而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想课堂。

  5、默读、速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默读速度并不难,关键是日常化和持之以恒。以后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注重默读、速度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再说说写作教学,学生普遍不高兴写作,遇到写作文,有的同学“不会写”,有的同学觉得没什么好写,几句话就写完了,有的同学的*作呢,没有条理,东拉西扯,句子不通顺也是普遍现象。“新基础教育”实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困惑,提出了改革措施。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首先可以从课文学*中发现写作素材,第二学*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师应指导并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生活世界,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和能力。第三为学生创作写作情景。丰富、充满情趣的活动能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出的文字才会活泼。老师要提供可效仿的写作方法。三年级以写作段为主,到三年级下学期,适当写点记叙性短文,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逐步向四年级过渡。对比自己的*作教学,不管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观察方法的指导都做得很不到位,以后在*作方面应加强指导,并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去感受,并加以一定的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他们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来改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步伐,真正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新教育读书心得15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2)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

《新教育》读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1

  常常觉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观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观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当提起一个作家,从小到大,,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升起一种仰视的心情,拿起一本书,也总是会想这是作家写的,不是普通人所为,可不是一般的书,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非普通人。这种念头,存在心里几十年,到现在,仍有。

  这几天,一直在读郭景瑞老师的《新爱的教育》,读书之前,总是觉得这又是一本不凡之书,也许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一样,一定会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定会充满智慧,充满哲理,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论,给人思想的启迪……怀着这样的崇敬与虔诚翻开了书。

  打开书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觉就已经荡然无存!预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论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记体的教学随笔。我怀着好奇继续往下读,郭老师一直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谈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唠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书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师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样面对琐碎的鸡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头烂额,也会遇到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因为学生而晚上睡不好觉,也像大家一样并非处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边思考边试探边进行。

  特别是在帮助两个问题学生路小宇、刘金龙的过程中,两个捣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语言都让人觉得那么熟悉,好像这两个孩子就在我的身边。刘金龙这个刀枪不入的浪荡子,因为报复而故意把自己的笔放在全班公认的特别老实的孩子的铅笔盒里而大喊自己丢了诬陷人家,并且还大有一副说到天边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时,郭老师的一顿讽刺挖苦,也让我觉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下课后,听到不服气的刘金龙“呸呸”两声,郭老师的内心独白,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对这个事件,真是生气窝火又着急。刘金龙的报复,下课后对老师的“呸呸”郭老师的隐忍,内心的苦闷,憋屈,晚上因苦无对策的失眠……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常见,熟悉了。怎么办呢?郭老师在着急,读书的我的'着急也丝毫不亚于郭老师,后边呢?道歉的结果呢?不领情怎么办?……这些预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师会怎样做呢?郭老师苦苦寻找的那把钥匙能找得到吗?刘金龙真的能转变过来吗?

  在《七月:像得了神经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郭老师那极具亲和力的又充满感召力,更具文化韵味的动员,让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学生也可以以之为榜样,把学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论,学生会觉得自己和名人一样优秀。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好的老师更会激励学生。我们常说要鼓励表扬,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寻找这样的机会,总是对生活做着这样的一种假设却从来没有抓住机会付诸实施。并且有时还会抱怨学生,不给自己表扬的机会。殊不知,这种机会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可我们常常会视而不见,从而使机会悄悄溜走,而我们甚至会抱怨,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这样训导学生。

  这些故事的叙写,不仅让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经验,学会了更多的实用的管理技巧,也让我顿悟:原来书可以这样写,原来这些日常的生活琐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我怎么以前就没有发现呢?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么就想不起来把它们捡拾起来连缀成链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郭老师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一本好书,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冲击我们的视觉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细流柔柔地涤荡我们的心灵,泛起层层漾漾的涟漪。《新爱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2

  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3

  在每位老师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不是每天所面对的沉重工作,亦不是那摇摆不定的教育政策,而是遇到一班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班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每天老师都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老师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老师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无论您是否有一段上述的经历,我诚意地向您推荐这本由戴晨志博士所著的《新爱的教育》。文中的倪美英老师,是一位*凡的教师,却有着不*凡的教学经历。最初,她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却不可避免地以老师的权威管教学生,以分数和听话与否来评判孩子,甚至以外表来衡量孩子……结果伤了孩子的心。后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渐渐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照顾、激励孩子,那些*常人眼中叛逆、成绩差、有各种毛病的孩子们,在她爱的关怀下重新激发出自信心,从困境中站了起来!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师教学中的小故事为素材,在每一个故事之后,皆设有「讲台」和「启示」。他摒弃学者那种使用冗长说道理的作风,用故事、引述、结合现实状况及生活中的例子,为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技巧作解说,引发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示,交给我们更多的'沟通诀窍。在此,我个人把微不足道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爱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与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亮”与“能”。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练*而来的,老师的爱和鼓励,也是需要练*的。在我去年刚任职时,心中曾有着满腔的爱,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扮演好教师的角色。然而,在学校方面的要求与家长的期望下,我心急了,曾以教师的权威严厉地管教学生,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每次管教之后过不了多久学生依然如故,而且有时竟适得其反。正如书中所言“打骂学生,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但也是一条‘最远的路’……最远到达孩子内心的路,因为打骂、威胁、恐吓,绝不能让一个孩子从自己内心去要学好做好!”书中提到‘冷却情绪,转移焦点’,是很实用的方法。俗话说:一个拳头打过来,最好的方法是用布包住它,而不是用拳头还击拳头,那样的结果是很痛的。所以不妨静下来,心存体谅,了解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以‘同理心’让对方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我现在正努力调整心态,以更宽容、更*和的心来对待我的学生。期望将来他们都能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快乐学*与成长,并能发挥其潜力。

  第二,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刻意压制人性的黑暗面,而是努力启发人性的光明面!我们可以试着做引导者,而不是“强势指导”或“命令者”!因为有创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诱的引导,比言辞教训或命令,更有助于孩子们的自我成长。“老师的用心,孩子看得见!”,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曾说:“教育无他,惟爱与榜样而已”。让孩子知道过错,并诚心改过,这岂不是爱的教育无比之美吗?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不凡的一面,至少学生心底深处的真、善、美,是会伪装的大人所比不上的,老师的爱,就像暗夜中的灯火,能让学生看到光明,你岂能忍心只给予黑暗的批评和否定呢!

  第三,法国文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真的,如果老师或是父母对孩子太纵容、太放纵、太溺爱,就可能会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为不幸的人。所以,严格,也是一种慈悲。

  曾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柔软的是风,最暴烈的也是风;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蛮横的也是水!”的确,老师是风,也是水,可以让孩子如沐春风,一辈子感受其恩泽和爱;然而,若稍有不慎,过度放纵与溺爱,亦可能是孩子误入歧途,遗憾终身啊!所以,要让学生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要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有爬起来的勇气。当然严格之前,是否也应有爱与关心,了解原因呢?书中提到的玉梅,骂脏话,功课没写完,全身脏兮兮,若不去了解原因,只一味地严格要求,岂不是给这需要爱的孩子,雪上加霜吗?穿六条内裤挨打的陈树旺,不也是如此。或许,就单单是身为老师的努力,是根本不够,没有身边的人配合,这套教育也实施不了,面对不讲理的家长,身为老师的,可能也是只能摇摇头,束手无策了吧,书中提及了这么一句话「舍不得管教孩子、舍不得让孩子挨骂吃苦,则他将来会更苦!」身为父母的应该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爱,就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让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也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勇敢爬起来,而且走得更好,更快、也更有自信!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及时的与家长沟通,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时的校外生活中得以延续!

  第四,俗话说:“给他吃鱼,不如教他钓鱼”。所以,只要亲*,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实体会!老师不能只会做一个“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张嘴,指挥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命令孩子洗这个、扫那个······老师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对象;老师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会伸出食指发号施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是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成为只会“一指神功”,只说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师,是为了教育学生,为了让孩子有欢笑,才来当老师的,而不是为了生气,才来当老师的。维持心情的*和、稳定,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心情不稳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偏颇。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气、动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宽恕’!当我们多一些宽宏大量和幽默解嘲,就可以化解不愉快的情境,就像心理学上所说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坏,就是坏!”只要看对方不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顺眼;只要看对方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觉得顺眼,很可爱!老师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再去鼓励孩子!能维持心情*和、稳定,并随时调和身心情绪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4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座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

  通过学*,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上升为主动学*,成为学*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

  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再例如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就责怪这些孩子学*不努力,智力落后;学生课间吵闹,就批评他们不能遵守纪律,调皮捣蛋。如此一味地强调学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因。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看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说说就行。

  真的希望作为太阳底下最灿烂的职业,人民教师中的一员,我的一言一行不会辱没教师的角色,不会辜负人民赋予我的神圣使命,别无选择,我惟有学*,学*,再学*,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动用心去饯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时间中去验证其理论。

  我愿意成为太阳花丛中的一朵,虽不起眼,却能在阳光下灿烂开放,我更愿意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新基础教育”这一片太阳花中,共享阳光雨露的滋润,尽情绽放!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5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有点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6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7

  寒假读了《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发现它并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论书籍一样高深难懂。书中结合很多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自己对“新基础”的一些专业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给了我新的启发和认识,读了以后,我将*时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新基础理念相联系,还颇有收获。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有“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这些理念怎么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过去我执教过三年级,发现自己对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要求没有明确把握,尤其是阅读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培养。我发现“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能找到在整体性思维关照下年段能力培养目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阅读,我知道三年级是语言发展三个“低潮期”之一,要求过高、过低都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压抑学生的学*积极性。只有适度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三年级出现“低潮”现象。书中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教学建议。

  三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加强识字教学精细化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正确率。有了一二年级的识字基础,到了三年级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可是由于识字量越来越大,用错写错的现象也就多,所以要重视易错、常错字的复*,并采用多种形式复*,不断增强学生的“放错”意识。这是我在*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的。三年级要重视词义的确切理解,我*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常用解词方法:分解组合法、近义词、反义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但是我忽视了让学生通过勤查字典、词典来理解,以后应该让学生多用工具书,尤其是预*时,应要求学生查词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学会联系上下文选择确切义项。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准阅读理解中的过渡点,顺利实现低高过渡。

  1、找准过渡的关节点,提升阅读理解力。

  要从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句到同时关注文章整体,要从关注单句、复句到同时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句群和自然段的结构。

  2、从较多关注故事情节到关注思维能力发展。

  要加强归纳自然段意思的指导,梳理文章思路指导,简要复述指导,整理知识指导,提高质疑水*指导,书中有具体方法指导和举例,让我收获颇多。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

  3、从较多体悟词语、句子的含义、情感扩大到学*段的体悟。

  在教学中,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策略,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体悟段的水*,为以后提高篇的体悟水*打基础。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好,我想要做到这点,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并不断完善现在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体悟层次。

  4、把握介绍性说明短文特点和学*方法策略。

  在书中举例了类单元组合教学方法,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一篇篇散点的课文在类结构的大网上找到了结构的教学点,也就有整体中的具体,语文也就变得更有逻辑了。这样的结构性思维,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从而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想课堂。

  5、默读、速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默读速度并不难,关键是日常化和持之以恒。以后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注重默读、速度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再说说写作教学,学生普遍不高兴写作,遇到写作文,有的同学“不会写”,有的同学觉得没什么好写,几句话就写完了,有的同学的*作呢,没有条理,东拉西扯,句子不通顺也是普遍现象。“新基础教育”实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困惑,提出了改革措施。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首先可以从课文学*中发现写作素材,第二学*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师应指导并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生活世界,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和能力。第三为学生创作写作情景。丰富、充满情趣的活动能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出的文字才会活泼。老师要提供可效仿的写作方法。三年级以写作段为主,到三年级下学期,适当写点记叙性短文,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逐步向四年级过渡。对比自己的*作教学,不管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观察方法的指导都做得很不到位,以后在*作方面应加强指导,并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去感受,并加以一定的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他们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来改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步伐,真正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8

  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9

  细细品读教育著作《新教育之梦》,我有一些感悟。学生欢迎能和他们*等沟通,尊重他们人格的老师。《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讲到: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是啊!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对老师有着崇拜、信任心理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即使有的孩子学**惯没有很好的养成,思维能力可能不太敏捷,学*成绩不太理想,甚至有个别学生行为*惯也不大令老师满意,但因为他们是孩子,是我们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伤害他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等的沟通,尝试着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对话。教育需要宽容,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欣赏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在我们*时的教育中,我们虽然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赏识成功教育、新型师生间*等民主式教育,但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使得我们好多教师观念未能真正转变,有些老师还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很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那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教育!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只有自卑,缺乏应有的自信,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

  教师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学*的成功感。《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写到: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教育的至理名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设身处地为那些后进学生想想: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无从下手,面对一张张试卷头脑中一片空白,这样长此以往,他们能对学*产生兴趣吗?他们能在学*中体验到成功、享受到学*的乐趣吗?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的成功感。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惯,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态度;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念。

  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10

  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富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滋养。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11

  在假期中,本人认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论》的有关章节,其中对新型教师的教师观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叶教授在书中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层面取得命脉所系。当代教育变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为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中,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培养其全而发展的同时,促进成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学*有关心理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新型教师还可以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应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师在不断地审视中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研究总结新的教学规律,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成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新课程以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彻底摇撼了传统的教师文化体系,它必然要求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为新课程的推行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回应新课程的挑战,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不断的学*,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学*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探究,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必将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

  当然,叶教授还指出许多精辟的观点与理论,还有待自己的深入了解,我想,阅读了本书后回到现实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经被拨动,它对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利于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课堂中的教学。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实践、反思、重建、为学*创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3)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

《新教育》读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1

  常常觉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观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观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当提起一个作家,从小到大,,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升起一种仰视的心情,拿起一本书,也总是会想这是作家写的,不是普通人所为,可不是一般的书,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非普通人。这种念头,存在心里几十年,到现在,仍有。

  这几天,一直在读郭景瑞老师的《新爱的教育》,读书之前,总是觉得这又是一本不凡之书,也许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一样,一定会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定会充满智慧,充满哲理,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论,给人思想的启迪……怀着这样的崇敬与虔诚翻开了书。

  打开书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觉就已经荡然无存!预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论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记体的教学随笔。我怀着好奇继续往下读,郭老师一直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谈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唠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书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师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样面对琐碎的鸡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头烂额,也会遇到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因为学生而晚上睡不好觉,也像大家一样并非处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边思考边试探边进行。

  特别是在帮助两个问题学生路小宇、刘金龙的过程中,两个捣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语言都让人觉得那么熟悉,好像这两个孩子就在我的身边。刘金龙这个刀枪不入的浪荡子,因为报复而故意把自己的笔放在全班公认的特别老实的`孩子的铅笔盒里而大喊自己丢了诬陷人家,并且还大有一副说到天边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时,郭老师的一顿讽刺挖苦,也让我觉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下课后,听到不服气的刘金龙“呸呸”两声,郭老师的内心独白,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对这个事件,真是生气窝火又着急。刘金龙的报复,下课后对老师的“呸呸”郭老师的隐忍,内心的苦闷,憋屈,晚上因苦无对策的失眠……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常见,熟悉了。怎么办呢?郭老师在着急,读书的我的着急也丝毫不亚于郭老师,后边呢?道歉的结果呢?不领情怎么办?……这些预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师会怎样做呢?郭老师苦苦寻找的那把钥匙能找得到吗?刘金龙真的能转变过来吗?

  在《七月:像得了神经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郭老师那极具亲和力的又充满感召力,更具文化韵味的动员,让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学生也可以以之为榜样,把学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论,学生会觉得自己和名人一样优秀。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好的老师更会激励学生。我们常说要鼓励表扬,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寻找这样的机会,总是对生活做着这样的一种假设却从来没有抓住机会付诸实施。并且有时还会抱怨学生,不给自己表扬的机会。殊不知,这种机会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可我们常常会视而不见,从而使机会悄悄溜走,而我们甚至会抱怨,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这样训导学生。

  这些故事的叙写,不仅让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经验,学会了更多的实用的管理技巧,也让我顿悟:原来书可以这样写,原来这些日常的生活琐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我怎么以前就没有发现呢?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么就想不起来把它们捡拾起来连缀成链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郭老师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一本好书,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冲击我们的视觉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细流柔柔地涤荡我们的心灵,泛起层层漾漾的涟漪。《新爱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2

  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3

  在每位老师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不是每天所面对的沉重工作,亦不是那摇摆不定的教育政策,而是遇到一班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班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每天老师都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老师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老师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无论您是否有一段上述的经历,我诚意地向您推荐这本由戴晨志博士所著的《新爱的教育》。文中的倪美英老师,是一位*凡的教师,却有着不*凡的教学经历。最初,她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却不可避免地以老师的权威管教学生,以分数和听话与否来评判孩子,甚至以外表来衡量孩子……结果伤了孩子的心。后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渐渐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照顾、激励孩子,那些*常人眼中叛逆、成绩差、有各种毛病的孩子们,在她爱的关怀下重新激发出自信心,从困境中站了起来!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师教学中的小故事为素材,在每一个故事之后,皆设有「讲台」和「启示」。他摒弃学者那种使用冗长说道理的作风,用故事、引述、结合现实状况及生活中的例子,为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技巧作解说,引发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示,交给我们更多的沟通诀窍。在此,我个人把微不足道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爱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与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亮”与“能”。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练*而来的,老师的爱和鼓励,也是需要练*的。在我去年刚任职时,心中曾有着满腔的爱,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扮演好教师的角色。然而,在学校方面的要求与家长的期望下,我心急了,曾以教师的权威严厉地管教学生,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每次管教之后过不了多久学生依然如故,而且有时竟适得其反。正如书中所言“打骂学生,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但也是一条‘最远的路’……最远到达孩子内心的路,因为打骂、威胁、恐吓,绝不能让一个孩子从自己内心去要学好做好!”书中提到‘冷却情绪,转移焦点’,是很实用的方法。俗话说:一个拳头打过来,最好的方法是用布包住它,而不是用拳头还击拳头,那样的结果是很痛的。所以不妨静下来,心存体谅,了解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以‘同理心’让对方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我现在正努力调整心态,以更宽容、更*和的心来对待我的学生。期望将来他们都能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快乐学*与成长,并能发挥其潜力。

  第二,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刻意压制人性的黑暗面,而是努力启发人性的光明面!我们可以试着做引导者,而不是“强势指导”或“命令者”!因为有创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诱的引导,比言辞教训或命令,更有助于孩子们的.自我成长。“老师的用心,孩子看得见!”,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曾说:“教育无他,惟爱与榜样而已”。让孩子知道过错,并诚心改过,这岂不是爱的教育无比之美吗?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不凡的一面,至少学生心底深处的真、善、美,是会伪装的大人所比不上的,老师的爱,就像暗夜中的灯火,能让学生看到光明,你岂能忍心只给予黑暗的批评和否定呢!

  第三,法国文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真的,如果老师或是父母对孩子太纵容、太放纵、太溺爱,就可能会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为不幸的人。所以,严格,也是一种慈悲。

  曾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柔软的是风,最暴烈的也是风;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蛮横的也是水!”的确,老师是风,也是水,可以让孩子如沐春风,一辈子感受其恩泽和爱;然而,若稍有不慎,过度放纵与溺爱,亦可能是孩子误入歧途,遗憾终身啊!所以,要让学生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要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有爬起来的勇气。当然严格之前,是否也应有爱与关心,了解原因呢?书中提到的玉梅,骂脏话,功课没写完,全身脏兮兮,若不去了解原因,只一味地严格要求,岂不是给这需要爱的孩子,雪上加霜吗?穿六条内裤挨打的陈树旺,不也是如此。或许,就单单是身为老师的努力,是根本不够,没有身边的人配合,这套教育也实施不了,面对不讲理的家长,身为老师的,可能也是只能摇摇头,束手无策了吧,书中提及了这么一句话「舍不得管教孩子、舍不得让孩子挨骂吃苦,则他将来会更苦!」身为父母的应该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爱,就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让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也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勇敢爬起来,而且走得更好,更快、也更有自信!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及时的与家长沟通,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时的校外生活中得以延续!

  第四,俗话说:“给他吃鱼,不如教他钓鱼”。所以,只要亲*,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实体会!老师不能只会做一个“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张嘴,指挥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命令孩子洗这个、扫那个······老师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对象;老师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会伸出食指发号施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是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成为只会“一指神功”,只说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师,是为了教育学生,为了让孩子有欢笑,才来当老师的,而不是为了生气,才来当老师的。维持心情的*和、稳定,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心情不稳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偏颇。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气、动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宽恕’!当我们多一些宽宏大量和幽默解嘲,就可以化解不愉快的情境,就像心理学上所说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坏,就是坏!”只要看对方不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顺眼;只要看对方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觉得顺眼,很可爱!老师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再去鼓励孩子!能维持心情*和、稳定,并随时调和身心情绪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4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座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

  通过学*,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上升为主动学*,成为学*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

  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再例如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就责怪这些孩子学*不努力,智力落后;学生课间吵闹,就批评他们不能遵守纪律,调皮捣蛋。如此一味地强调学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因。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看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说说就行。

  真的希望作为太阳底下最灿烂的职业,人民教师中的一员,我的一言一行不会辱没教师的角色,不会辜负人民赋予我的神圣使命,别无选择,我惟有学*,学*,再学*,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动用心去饯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时间中去验证其理论。

  我愿意成为太阳花丛中的一朵,虽不起眼,却能在阳光下灿烂开放,我更愿意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新基础教育”这一片太阳花中,共享阳光雨露的滋润,尽情绽放!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5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有点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6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7

  寒假读了《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发现它并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论书籍一样高深难懂。书中结合很多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自己对“新基础”的一些专业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给了我新的启发和认识,读了以后,我将*时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新基础理念相联系,还颇有收获。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有“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这些理念怎么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过去我执教过三年级,发现自己对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要求没有明确把握,尤其是阅读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培养。我发现“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能找到在整体性思维关照下年段能力培养目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阅读,我知道三年级是语言发展三个“低潮期”之一,要求过高、过低都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压抑学生的学*积极性。只有适度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三年级出现“低潮”现象。书中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教学建议。

  三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加强识字教学精细化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正确率。有了一二年级的识字基础,到了三年级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可是由于识字量越来越大,用错写错的现象也就多,所以要重视易错、常错字的复*,并采用多种形式复*,不断增强学生的“放错”意识。这是我在*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的。三年级要重视词义的确切理解,我*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常用解词方法:分解组合法、近义词、反义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但是我忽视了让学生通过勤查字典、词典来理解,以后应该让学生多用工具书,尤其是预*时,应要求学生查词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学会联系上下文选择确切义项。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准阅读理解中的过渡点,顺利实现低高过渡。

  1、找准过渡的关节点,提升阅读理解力。

  要从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句到同时关注文章整体,要从关注单句、复句到同时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句群和自然段的结构。

  2、从较多关注故事情节到关注思维能力发展。

  要加强归纳自然段意思的指导,梳理文章思路指导,简要复述指导,整理知识指导,提高质疑水*指导,书中有具体方法指导和举例,让我收获颇多。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

  3、从较多体悟词语、句子的含义、情感扩大到学*段的体悟。

  在教学中,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策略,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体悟段的水*,为以后提高篇的体悟水*打基础。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好,我想要做到这点,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并不断完善现在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体悟层次。

  4、把握介绍性说明短文特点和学*方法策略。

  在书中举例了类单元组合教学方法,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一篇篇散点的课文在类结构的大网上找到了结构的教学点,也就有整体中的具体,语文也就变得更有逻辑了。这样的结构性思维,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从而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想课堂。

  5、默读、速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默读速度并不难,关键是日常化和持之以恒。以后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注重默读、速度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再说说写作教学,学生普遍不高兴写作,遇到写作文,有的同学“不会写”,有的同学觉得没什么好写,几句话就写完了,有的同学的*作呢,没有条理,东拉西扯,句子不通顺也是普遍现象。“新基础教育”实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困惑,提出了改革措施。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首先可以从课文学*中发现写作素材,第二学*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师应指导并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生活世界,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和能力。第三为学生创作写作情景。丰富、充满情趣的活动能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出的文字才会活泼。老师要提供可效仿的写作方法。三年级以写作段为主,到三年级下学期,适当写点记叙性短文,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逐步向四年级过渡。对比自己的*作教学,不管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观察方法的指导都做得很不到位,以后在*作方面应加强指导,并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去感受,并加以一定的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他们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来改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步伐,真正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8

  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9

  细细品读教育著作《新教育之梦》,我有一些感悟。学生欢迎能和他们*等沟通,尊重他们人格的老师。《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讲到: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是啊!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对老师有着崇拜、信任心理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即使有的孩子学**惯没有很好的养成,思维能力可能不太敏捷,学*成绩不太理想,甚至有个别学生行为*惯也不大令老师满意,但因为他们是孩子,是我们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伤害他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等的沟通,尝试着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对话。教育需要宽容,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欣赏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在我们*时的教育中,我们虽然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赏识成功教育、新型师生间*等民主式教育,但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使得我们好多教师观念未能真正转变,有些老师还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很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那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教育!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只有自卑,缺乏应有的自信,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

  教师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学*的成功感。《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写到: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教育的至理名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设身处地为那些后进学生想想: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无从下手,面对一张张试卷头脑中一片空白,这样长此以往,他们能对学*产生兴趣吗?他们能在学*中体验到成功、享受到学*的乐趣吗?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的成功感。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惯,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态度;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念。

  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10

  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富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滋养。

  《新教育》读书心得 篇11

  在假期中,本人认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论》的有关章节,其中对新型教师的教师观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叶教授在书中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层面取得命脉所系。当代教育变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为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中,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培养其全而发展的同时,促进成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学*有关心理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新型教师还可以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应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师在不断地审视中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研究总结新的教学规律,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成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新课程以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彻底摇撼了传统的教师文化体系,它必然要求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为新课程的推行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回应新课程的挑战,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不断的学*,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学*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探究,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必将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

  当然,叶教授还指出许多精辟的观点与理论,还有待自己的深入了解,我想,阅读了本书后回到现实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经被拨动,它对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利于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课堂中的教学。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实践、反思、重建、为学*创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4)

——新教育读书心得 (菁华3篇)

  在每位老师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不是每天所面对的沉重工作,亦不是那摇摆不定的教育政策,而是遇到一班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班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每天老师都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老师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老师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无论您是否有一段上述的经历,我诚意地向您推荐这本由戴晨志博士所著的《新爱的教育》。文中的倪美英老师,是一位*凡的教师,却有着不*凡的教学经历。最初,她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却不可避免地以老师的权威管教学生,以分数和听话与否来评判孩子,甚至以外表来衡量孩子……结果伤了孩子的心。后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渐渐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照顾、激励孩子,那些*常人眼中叛逆、成绩差、有各种毛病的孩子们,在她爱的关怀下重新激发出自信心,从困境中站了起来!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师教学中的小故事为素材,在每一个故事之后,皆设有「讲台」和「启示」。他摒弃学者那种使用冗长说道理的作风,用故事、引述、结合现实状况及生活中的例子,为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技巧作解说,引发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示,交给我们更多的沟通诀窍。在此,我个人把微不足道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爱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与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亮”与“能”。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练*而来的,老师的爱和鼓励,也是需要练*的。在我去年刚任职时,心中曾有着满腔的爱,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扮演好教师的角色。然而,在学校方面的要求与家长的期望下,我心急了,曾以教师的权威严厉地管教学生,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每次管教之后过不了多久学生依然如故,而且有时竟适得其反。正如书中所言“打骂学生,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但也是一条‘最远的路’……最远到达孩子内心的路,因为打骂、威胁、恐吓,绝不能让一个孩子从自己内心去要学好做好!”书中提到‘冷却情绪,转移焦点’,是很实用的方法。俗话说:一个拳头打过来,最好的方法是用布包住它,而不是用拳头还击拳头,那样的结果是很痛的。所以不妨静下来,心存体谅,了解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以‘同理心’让对方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我现在正努力调整心态,以更宽容、更*和的心来对待我的学生。期望将来他们都能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快乐学*与成长,并能发挥其潜力。

  第二,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刻意压制人性的黑暗面,而是努力启发人性的光明面!我们可以试着做引导者,而不是“强势指导”或“命令者”!因为有创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诱的引导,比言辞教训或命令,更有助于孩子们的自我成长。“老师的用心,孩子看得见!”,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曾说:“教育无他,惟爱与榜样而已”。让孩子知道过错,并诚心改过,这岂不是爱的教育无比之美吗?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不凡的一面,至少学生心底深处的真、善、美,是会伪装的大人所比不上的,老师的爱,就像暗夜中的灯火,能让学生看到光明,你岂能忍心只给予黑暗的批评和否定呢!

  第三,法国文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真的,如果老师或是父母对孩子太纵容、太放纵、太溺爱,就可能会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为不幸的人。所以,严格,也是一种慈悲。

  曾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柔软的是风,最暴烈的也是风;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蛮横的也是水!”的确,老师是风,也是水,可以让孩子如沐春风,一辈子感受其恩泽和爱;然而,若稍有不慎,过度放纵与溺爱,亦可能是孩子误入歧途,遗憾终身啊!所以,要让学生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要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有爬起来的勇气。当然严格之前,是否也应有爱与关心,了解原因呢?书中提到的玉梅,骂脏话,功课没写完,全身脏兮兮,若不去了解原因,只一味地严格要求,岂不是给这需要爱的孩子,雪上加霜吗?穿六条内裤挨打的陈树旺,不也是如此。或许,就单单是身为老师的努力,是根本不够,没有身边的人配合,这套教育也实施不了,面对不讲理的家长,身为老师的,可能也是只能摇摇头,束手无策了吧,书中提及了这么一句话「舍不得管教孩子、舍不得让孩子挨骂吃苦,则他将来会更苦!」身为父母的应该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爱,就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让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也舍得让他跌倒,他才会勇敢爬起来,而且走得更好,更快、也更有自信!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及时的与家长沟通,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时的校外生活中得以延续!

  第四,俗话说:“给他吃鱼,不如教他钓鱼”。所以,只要亲*,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实体会!老师不能只会做一个“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张嘴,指挥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命令孩子洗这个、扫那个······老师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对象;老师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会伸出食指发号施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是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成为只会“一指神功”,只说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师,是为了教育学生,为了让孩子有欢笑,才来当老师的,而不是为了生气,才来当老师的。维持心情的*和、稳定,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心情不稳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偏颇。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气、动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宽恕’!当我们多一些宽宏大量和幽默解嘲,就可以化解不愉快的情境,就像心理学上所说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坏,就是坏!”只要看对方不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顺眼;只要看对方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觉得顺眼,很可爱!老师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再去鼓励孩子!能维持心情*和、稳定,并随时调和身心情绪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开学后,我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新教育理念;知道了只有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行动论;懂得了爱心才会产生奇迹的定律等。新教育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念,为如今有点迷茫的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读书是一件很美的事,东晋诗人陶渊明说;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我带着一份新奇,带着一份崇拜,带着一份激动,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看完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明代诗人于谦说得真好,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新教育让我仿佛找回了当年立下的远大的教育理想,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又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想。指明了工作中前进的方向。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幼儿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新教育所弘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提倡变阅读为悦读,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新教育语文教学实验中,我们渗透这一理念,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至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家庭,让孩子们与黎明共舞,晨间诵诗,午间午读,下午暮省,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通过多条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大家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怀,培养了品质。

  一、学理想课堂,走教学新路

  我认真学*了新教育所阐明的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度、延展度,我深刻领会了这六个度的实质,反思以往的课堂,觉得前五个度还做得较好,但延展度还远远做得不够,通过这次学*,更加坚定以后更应该重视延展度,这样才能拓宽幼儿的视野,才能让幼儿学到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我在今后的每堂课中都要全面执行这六个度,课前让幼儿做好预*,在预*本上记录积累学懂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广泛收集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堂上,教师根据幼儿的预*情况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人员上台展示成果,教师时时引导,时时给予肯定,给予奖励,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评价,在学*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成功。

  二、彰显大语文教学观,让阅读成为悦读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养成晨诵,午听,暮省的阅读*惯,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心得交流,小小故事会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读过《新教育》后,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成长与进步的过程,更应该包含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那就从阅读开始吧!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5)

——教育读书心得菁选

教育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是什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征程;有人说,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灵;有人说,爱是环环相扣的链条,让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与感动;我说,爱是一本书,名字叫做——《爱的教育》。

  这本书是意大利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著,这篇小说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里面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起来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爱是大地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这是《爱的教育》里的'一句话。我认为爱就像空气,就像阳光一样重要,如果没有爱,那将会变得怎么样?

  生活中处处充满爱,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有老师对我们的爱;有小伙伴们之间的爱……从古到今,有许多关于爱的感人肺腑的事情。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啊!从我们出生开始,沐浴了多少爱,谁都数不清。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使灰心意冷的人感到温暖;它使人在危难的时候爆发无穷的力量。

  这本书让我真正的学会了怎样把自己的爱心,传播给需要爱的人;怎样回报爱我的人。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学会谅解·原谅别人。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纯洁与美丽的爱,爱是阳光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才会慢慢地享受爱。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了爱的真谛。

  这本《爱的教育》里有一篇描写了父亲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是父亲在看抱纸的时候,看到了20年以前的老师,父亲看到了就高兴了一场。晚上,父亲还在回忆老师的往事,到了早晨九点,父亲来到火车站,进去以后,一小时就到了父亲老师的住了世界,接下来,父亲就打听老师的住所,最后,正走着,对面走来一个头戴大帽子的老人在我们前面,父亲一看,就说,是他,就是他,我的老师,父亲惊喜地说着。在这篇课文里面,有着学生对老师的爱,还有许多爱如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我们有了父母与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要上学了,在上学了时候,又有老师的`爱与同学们的爱。爱就像空气,随处都有。最后,我体会了爱,爱是永远都在我们身边。

  儿童小说《爱的教育》原名是《心》。它是奥大意的业米契斯这个人写的。

  我最喜欢一篇课文:“打架”。这个故事。

  内容是弗兰谛被学校开除以后,他对斯代怀恨在心,一直想报复斯代,他知道斯代都去女子学校去接妹妹回家,就故意在女子学校等斯代。他一见到斯代领着妹妹,就一把抓住妹妹的小辫子。斯代就上前保护妹妹,与弗兰谛扭在一起打起了架,旁边的大姐姐们都在为斯代加油。这时弗兰谛拿出刀子,恰好被几个大哥哥与叔叔看见了,连忙从弗兰谛手中夺下来,斯代已经被弗兰谛打得耳朵破了,眼睛肿了,鼻子流出了一大堆血。旁边的人都说斯代勇敢,保护妹妹。

  我看了这故事知道了斯代是一个勇敢、善良的人,是一个好人,为了保护妹妹,与弗兰谛打架。我们应该斯代舍己救人的精神。

  最*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同学们,大家盼望已久的暑假又要开始了,请大家在暑假期间注意安全。认真完成作业,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读完《爱的教育》,再根据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老师终于说完了。

  暑假刚开始,我不怎么想写,在爸爸的陪同下我极不情愿地开始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觉得这本书挺有趣的。时常笑出了声音,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也就读完这本书了。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有:安利柯、甘伦、柯利智、那格等等。他们都生活中得到爱和给别人爱,尤其是他们在四月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要教他们爬杆,那格身体不好,妈妈担心他吃不消。他想和同学一样站在*台上,最后那格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的站在*台上,他得到了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和家人的.爱。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爱的海洋,爱的世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点爱你,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精彩!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这其中有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叫《为父着想》。

  这则故事里有一位小朋友叫许利亚,他读四年级,品学兼优。他父亲在铁路上做雇员,收入少,子女又多,生活非常艰苦,晚上还要写名册,每天写五百条才能得到三块钱。

  许利亚决定帮助他爸爸,晚上到了,爸爸睡觉了,他就偷偷地起床帮助爸爸写名册。因此他每天晚上都不能睡上一个好觉,学*成绩下降了,还被爸爸批评了。可是他还是坚持偷偷帮助爸爸。直到有一天晚上被爸爸发现了,爸爸流着泪,把许利亚抱起来左亲亲右亲亲。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向许利亚学*,做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叶圣陶先生一贯以*等的态度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

  要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价值观。还记得在我第一次面试教师演讲中,我说:“从不同角度来讲,人人都是第一!”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公*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不管这个学生是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而教师就是发掘宝藏的人。这种爱的力量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用爱来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由喜欢孩子这种价值观的引领,让我也爱上了教育。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相处交流的主阵地,如何用心地去经营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课堂短短的40分钟内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我希望通过我的帮助和引导,最终能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养成优秀的品质,真正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一篇教育随想中我这样写到:“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只要你是真正的爱做教师,有了兴趣你就会自觉去做,你就会想方设法去做的更好,你就会想怎样做的更加于众不同。对待教师这份职业,要拥有12分的兴趣。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关于素质教育,可以下上几十种定义,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学做人的教育。而“无为”教育艺术则具有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或晴天霹雳开悟撼心灵的魅力和威力。青少年的成长是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的过程。“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对学生光有爱还不够,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

  寒假期间,为了响应学校做“书香教师”的号召,积极读书撰写读书笔记,我网购了《玫瑰与教育》这本书,一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更多的是被它的作者“窦桂梅”这个教育大咖所吸引。提到玫瑰,它代表着浪漫、艳丽和美好的爱情,又怎么和教育扯上了关系呢?读后才知,原来这个玫瑰是窦桂梅老师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在线”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

  《玫瑰与教育》不像是一部教育的著作,更像是窦桂梅老师一本教育的随笔,记录了窦桂梅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她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的花园。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岩群芳。”所以,她也用玫瑰自喻,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20鼓励她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用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

  曾几何时,手机已经渐渐取代了案头的书,我们沉迷于抖音小视频、朋友圈的各种晒等,真的很难静下心来真正捧起一本书来阅读,再加上忙碌的'班主任工作让我身心俱疲,每天的生活都被处理不完的小纠纷、看不完的作业本、填不完的表格,做不完的资料所充斥,我都忘了读书,遗忘了找寻精神的那片后花园。

  其中在读到《小红花的背后》这个教育故事时,似乎就是在读我们班自己的故事,冥冥中跟不相识的人心意相通,这种“心灵感应”应该就是读书的乐趣吧!文中的“小红花”作为一种奖励,可以看作所有奖励的统称。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也经常使用“小红花”,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效果尤为显著,得到小红花的得意洋洋,从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小透明”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这一部分孩子的感受,都只记得为那部分优秀的孩子鼓掌。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抚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不管智力高低都应该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即使在墙角也能开出花来,这个教育故事让我对班上"奖励机制"的设置有了更全面的考虑,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教育故事,无不触动着我的心灵,引发了我思考。读着这些文字,让我感觉到作为老师,肩上的责任更加的重大了,“玫瑰”与“教育”的含义及关系已渐渐清晰,原来是因为有了激情的阳光和思想的空气,玫瑰才长久地灿烂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学*,也要善于反思,学*不止,笔耕不辍,绘制属于自己的教育的理想之园。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一个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一天不睡觉,但一天不读书是不行的。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今天我就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1886年这本书刚一出版,就立即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久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风靡全球,这本书不仅被作为中小学生的教科书,还被作为教育孩子的范本,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富有爱心的儿童读物,足以说明《爱的教育》在当时乃至现在文坛上是多么举足轻重的名著。

  整本书都围绕着一个字,那就是“爱”,无论是父母之爱、伙伴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都是这本书的主旨,其中的人物富有正义感,在别人危难时都会伸以援手,不管认识不认识对方。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意外事件”一章。早晨,洛贝蒂在上学途中,发现一名低年级的小学生滑倒在马路中央,一辆疾驰的车飞奔过来,马上就要碾压到小学生身上,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洛贝蒂冲了过去,一把把小学生抛了出去,自己的.脚却被疾驰的车碾压过去。这是要有多么强烈的正义感,才会舍身去救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哪,我们要向他学*。

  现今,我们的祖国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贫困人群,孤寡老人,街边流浪汉。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心,社会将更加和谐,祖国将变成更加美好。正如一首歌所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世界都充满爱。这就是我之所以要推荐这本书——《爱的教育》的原因。让我们以书为友,让书陪伴我们的人生。

  最*幼儿园组织我们学*了一些关于幼师方面的书籍与法律法规文献。这些天的读书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好处,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多读书,可以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我们变得更聪明,才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又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快乐。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阅读中,我系统的了解了关于幼儿教师的一些专业性知识。其中《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一书中,不仅有一些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更是列举了一些老教师多年经验的实际案例,对于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小麻烦小事情的处理技巧等有很大的帮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抓伤事件,一起简单的抓伤事件,由于两个老师的不同态度以及说话的技巧,事情也经过了两三个转折,这就告诉我们说话之前要先考虑好该怎样说,组织好语言,不然出口之后往往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同时也告诫我们老师这一职业的`严谨性,应为我们要面对的家长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不是单一的从事一个职业的,面对不同的人也要有不同的处事技巧,学会了这个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自己也能在工作中有所收获。

  另外,我们无论是面对面对家长和孩子,都要用心。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就能做到。尤其是对我们的孩子,毕竟跟跟我们朝夕相处的还是孩子,我们用心对待孩子,家长也会感觉得到,对于我们的工作,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给与支持与鼓励,这些都是相关联的。另外,虽然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我们尽量不要表现出来,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尽量把烦恼留给自己,把快乐带给别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我感觉如果用几句话来形容我们的职业的话,最合适的莫过于微笑面对每一天,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爱的教育》是三年级时一位老师送给我的,它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但因为它并没有精彩的情节,有趣的对话,所以我粗粗阅读一遍后就把它放在一边了。十一长假时,我决定和妈妈一起参加亲子共读活动,我们一起选择了《爱的教育》作为我们的共读书目。

  我和妈妈采用轮流朗读的方式进行阅读,一开始我读得很快,不认真,经常错字漏字,但妈妈读得很流利并且富有感情,在她的带动下我也越来越认真,越来越投入。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其中一个最令我难忘,那就是《感恩》。《感恩》是主人**利柯的爸爸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的是:一天安利柯从学校回来,对爸爸抱怨说老师对他不好,可爸爸告诉他“老师不是可有可无的.人,而是很重要的人。因为老师是为学生牺牲自己一生的人。不论老师对你好,还是批评你,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们都要尊敬他,爱戴他。”读了这段话,我深有感触。因为我有时候也会觉得老师太严厉,但想想老师的出发点确实都是为我好啊,想帮我改掉粗心、不认真的*惯。而且老师一个人要教那么多学生很辛苦,所以应该体谅老师。老师也很关心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在家,老师还来看我,送了我许多好书。又一次我在玩荡秋千的时候掉了下来,老师及时送我到医务室,这些都永远在我的记忆里。我也会永远爱我的老师。

  初读《爱的教育》,那是在南师大学*时的图书馆里,发现在我所教的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恰恰就是其中节选下来的,那时读的过程中比较多是反省自己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这个寒假当我再读这本书时,似乎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位学者这样写道: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台湾版的《爱的教育》荣膺年度中兴文艺奖,书中描述了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书中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教学中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都透过作者妙笔生花,文末更以他专业的知识,给读者许多启示。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

  现今的教育讲求开放,除了教室空间的开放、课程内容的开放、升学渠道的开放,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一颗"开放的心",学生们不守规矩是本我的表现,守规矩是道德超我的表现,我们应跳脱旧有的思考模式及制约的理念,以爱与真诚对待他们,让学生能有欢愉、轻松的学*环境,毫无约束感的发挥潜能,朝正向及自己喜欢的目标前进,让每位学生都有爱校、爱他人、爱家、爱自己的心,并有光明的前程。身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以教育为主题的*凡而动人的故事有很多,如果将我们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把它记录下来,有机会加以整理,一定也是一本叫座的好书。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惯,而要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

  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要潜移默化;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要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快乐成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给家长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哲人曾说:"对自己有信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缺少了她,整个生命都会瘫痪。"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有许多挫折、跌倒和失败,但是一个良师必须适时适切地,来激发学生们自信心。让他们勇敢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并在困境中坚强的`站起来,坚持的走下去等等。

  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要强迫学生学*;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要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我的体会是:

  1、多关心我们的学生,只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2、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3、认真领会"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师生的发展会有新的突破。

  4、针对工作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身为教师到底哪些是"要做"哪些是"不要做""。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靠师德修养外,还要将教师的专业自主工作理念实践化,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若干年以后,当我们终于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时,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朱xx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朱xx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育家朱xx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了朱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xx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师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xx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的兴趣和*惯。

  朱老师认为: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学*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xx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对我的启发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xx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xx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作业、个体学生学*清单和教学板块。"预*"被朱xx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是学生独立学*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xx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xx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xx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三、朱xx新教育思想对我的又一启示

  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中,以朱xx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进一步学*"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亚米契斯是大家都很熟悉著名的意大利作家,《爱的教育》就是他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是用日记的手法写的儿童小说。借用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艾里的口吻写了100个感人的故事。描述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热情和同情心的世界。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等诸多*凡的人。他们观察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包括他们周围的每一个人,也都充满了爱心。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著这个疑惑,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探索,去追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关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读完全书尤如沉浸在爱的世界中。

  爱,像空气,每天都陪伴在我们身边,虽然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心灵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十分贫困,有的还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虽然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各自的独特,但他们身上却都有著一种共同的精神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他提出的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应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我们的课堂令人向往,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和谐积极,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6)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菁选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著。它是中国第一本养成教育专著经典,科学,严谨,新颖,实用。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十分强**育应当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苔罚。”

  颜之推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惯的养成问题。我们知道,*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惯,终其身也无法改变。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在一定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良好的*惯是可以养成的,*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惯呢?养成*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惯;把一个*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汉唐之间出现的十部古算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根据考古研究,《九章算术》具体作者无法查证,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但是其基本内容在西汉后期已经基本定型。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着特点。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九章算术》将书中的所有数学问题分为九大章。它们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方田”:主要讲述了*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弓形、圆环这八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另外还系统地讲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以及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约数等方法。

  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提出比例算法,称为今有术;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则,称为衰分术;

  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问题。

  第四章“少广”: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介绍了开*方、开立方的方法。

  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除给出了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外,还有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西方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类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即双设法问题;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这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传到西方后,影响极大。

  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组问题;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与现今代数中法则完全相同;解线性方程组时实际还施行了正负数的乘除法。这是世界数学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外国则到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及多才认识负数。

  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提出了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若a、b、c分别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则,m>n。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仅得到了这个公式的几种特殊情况,直到3世纪的丢番图才取得相*的'结果,这已比《九章算术》晚约3个世纪了。勾股章还有些内容,在西方却还是*代的事。例如勾股章最后一题给出的一组公式,在国外到19世纪末才由美国的数论学家迪克森得出。

  《九章算术》可以说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的风格。其影响之深,以致以后中国数学着作大体采取两种形式:或为之作注,或仿其体例着书;甚至西算传入中国之后,人们着书立说时还常常把包括西算在内的数学知识纳入九章的框架。然而,《九章算术》亦有其不容忽视的缺点:没有任何数学概念的定义,也没有给出任何推导和证明。魏景元四年(263年),刘徽给《九章算术》作注,才大大弥补了这个缺陷。

  在《九章算术》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例如,关于比例算法的问题,它和后来在16世纪西欧出现的三分律的算法一样。关于双设法的问题,在***曾称为契丹算法,13世纪以后的欧洲数学著作中也有如此称呼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向西方传播的一个证据。

  《九章算术》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中国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作为一部世界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早在隋唐时期即已传入日本等相邻国家。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版本。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一点点。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爱心与教育》在的前半部分,

  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没有?五问今天预*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今天复*巩固了吗?今天预*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惯。《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寒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六大**,即头脑**、手脚**、身体**、感官**、时间**、语言**;

  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魏书生思想*卷中国教育界,但始终也没能真正去读一些关于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前段时间去书店看到了魏书生写的专著,顺便买了本,这几天也一直在翻阅,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粗略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同时也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思路。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一昧的盲目付出并不能得到预想中的回报,照本宣科换来的只是下面学生晕晕欲睡的结果。如何让学生重视这门学科?如何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这门学科?可能比备课教学更为重要。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自我”,正是这种**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兴趣的激发、学*方法的指导、学*效果的检测上。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学*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铺直叙是教学的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兴趣就会成倍增长。魏书生老师在校或外地讲课,课前总喜欢用气功冥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常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方法,帮学生制定一些语文学*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的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学生越愿猜,越猜学*兴趣越浓。与教师感情越进,对教师所讲的'理解的越深。

  民主*等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两个字——商量。魏书生在全国乃至香港、中国台湾出公开课事先从来不告诉学生学*内容,有时还要学生猜猜看学什么。这与我们许多教师出课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往往要提前预*、认识学生、提前试讲等等,待到了课堂也只是在学生的配合下把预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罢了。

  魏书生敢于上真课,不惧怕学生不熟、教材不熟所带来的"预案"无法进行。尽管我们不能说魏书生心中就没有预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魏书生心中的预案与我们的预案相比在本质上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预案是让学生当演员把课堂教学过程一步步表演下来——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为教师的教服务。而魏书生的"商量"型预案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并且千方百计的去适应学生的学。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起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同时魏书生还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魏书生经常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我们不缺乏学*的学生,但缺乏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学*离不开想象,而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茅以升说“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圣人。而只有学而知之的天才。”前汽车大王福特说“不创新,就灭亡。”魏书生自己对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他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经验是很丰富的。

  魏书生老师的教学艺术,已经不是教育教学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体味,用个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学术修养,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人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魏书生说:“我只是在人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今年寒假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着。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曾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持养成教育专题节目,深受全国观众欢迎。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在一定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良好的*惯是可以养成的,*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惯呢?养成*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惯;把一个*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教师的挑战》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生活。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一、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水*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三、倾听与合作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7)

——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菁选

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我们学*了安徒生的.作品《丑小鸭》。课文讲述从一只丑陋的丑小鸭通过艰难险阻,最终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努力学*成为人才,心灵美,即使外表丑陋一些也没关系。

  我的牙齿不好,脸也不长得俊,身材矮小。但我心灵很好,学*虽说不是太好,但我追求更好。不自卑,不放弃,不泄气,努力学*,追求上进,追求完美。

  我相信胜利在向我微笑,未来在向我点头。但成功的同时也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桂梅老师*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桂梅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桂梅老师!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两日读了我买过来很久却未认真阅读过的唐全腾老师所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感触颇深。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本学期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与其他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运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一、破窗效应: 书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班主任应该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更加的细心观察。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希望每一个班级都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皆有度,远*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态度、行为*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新教育读书心得菁选(扩展8)

——《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优选【5】份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师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永新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的兴趣和*惯。

  朱老师认为: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学*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对我的启发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作业、个体学生学*清单和教学板块。"预*"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是学生独立学*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对我的又一启示

  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进一步学*"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起*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让我钦佩的不是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和独特的教育观点,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从不放弃。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等。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堪称是理想的教师呢?

  《新教育》提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的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日复日,年复年地教书,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和评职称,写教案、教学反思、听课小结、教育个案等诸多材料,一边叫苦一边“奋笔疾书”,却忽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30年,再看我的今天,发现我还是一个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岁月耗干了,这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保尔柯察金的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生长的各方面因素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其中一个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实践证明书籍是聋人世界的导航,有阅读的聋人,就有底气,很从容,很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生活和生存的艰难。所以,我要经常阅读,有了阅读的教师,也有底气,也有灵气,不再为教不好学生而犯愁!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常常觉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观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观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当提起一个作家,从小到大,,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升起一种仰视的心情,拿起一本书,也总是会想这是作家写的,不是普通人所为,可不是一般的书,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非普通人。这种念头,存在心里几十年,到现在,仍有。

  这几天,一直在读郭景瑞老师的《新爱的教育》,读书之前,总是觉得这又是一本不凡之书,也许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一样,一定会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定会充满智慧,充满哲理,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论,给人思想的启迪……怀着这样的崇敬与虔诚翻开了书。

  打开书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觉就已经荡然无存!预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论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记体的教学随笔。我怀着好奇继续往下读,郭老师一直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谈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唠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书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师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样面对琐碎的鸡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头烂额,也会遇到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因为学生而晚上睡不好觉,也像大家一样并非处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边思考边试探边进行。

  特别是在帮助两个问题学生路小宇、刘金龙的过程中,两个捣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语言都让人觉得那么熟悉,好像这两个孩子就在我的身边。刘金龙这个刀枪不入的浪荡子,因为报复而故意把自己的笔放在全班公认的特别老实的孩子的铅笔盒里而大喊自己丢了诬陷人家,并且还大有一副说到天边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时,郭老师的一顿讽刺挖苦,也让我觉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下课后,听到不服气的刘金龙“呸呸”两声,郭老师的内心独白,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对这个事件,真是生气窝火又着急。刘金龙的报复,下课后对老师的“呸呸”郭老师的隐忍,内心的苦闷,憋屈,晚上因苦无对策的失眠……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常见,熟悉了。怎么办呢?郭老师在着急,读书的我的着急也丝毫不亚于郭老师,后边呢?道歉的结果呢?不领情怎么办?……这些预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师会怎样做呢?郭老师苦苦寻找的那把钥匙能找得到吗?刘金龙真的能转变过来吗?

  在《七月:像得了神经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郭老师那极具亲和力的又充满感召力,更具文化韵味的动员,让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学生也可以以之为榜样,把学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论,学生会觉得自己和名人一样优秀。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好的老师更会激励学生。我们常说要鼓励表扬,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寻找这样的机会,总是对生活做着这样的一种假设却从来没有抓住机会付诸实施。并且有时还会抱怨学生,不给自己表扬的机会。殊不知,这种机会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可我们常常会视而不见,从而使机会悄悄溜走,而我们甚至会抱怨,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这样训导学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