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1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生命到底有何意义?我想每个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对于生命的意义一定有不同的解答,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明白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他们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给他们的打击与痛苦。可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仔细想想,生命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自己快乐,或者是为了别人快乐?还是努力地去做一切事情,就是为了自己能够舒适地活着?我们一无所有来到这世界,不管怎么努力,到最后还不是一无所有地离开,那些东西看上去属于我们,可是实际上,它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因为你不能永远地拥有一样东西。这样想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这样**淡淡地生存,似乎有那么一点无聊。不过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生活在纳粹集中营里每日受尽苦难,连温饱都无法满足,甚至每一秒都活在也许下一秒就会消失在这个世界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的俘虏,我又能坚持活多久呢?人似乎都有一种生存的本能,但是如果他静下来开始思考活着的原因时,似乎根本无法解释这种强烈的本能。生活这么艰难,充满了难以预料的痛苦,然而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痛苦地活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自己身陷集中营的惨痛体验的描述,也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观察总结。一个普通俘虏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会有怎样的心理历程?这就是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我着实佩服作者超然的视角和冷静的头脑。处在那样艰难的一个环境中,连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却依然能够立足内心,以专业的态度去记录每一个要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想像一下书中描写的场景:在冰天雪地中,穿着不能称作鞋的“鞋”,双脚长满了冻疮,饥寒交迫,还要忍受狱头的打骂做繁重的工作。这个时候,俘虏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在晚饭时间多得几颗豆子,怎样穿着这样单薄破烂的衣服熬过冬天,怎样避免被换到陌生残暴的狱头手下。这个时候的人的想法是多么的现实和卑微,毫无雄心壮志可言。然而他们除了小心翼翼地计划着如何活得更久一点,还能想些什么呢?在痛苦让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作者会游离于当前的环境,在心里和挚爱的妻子聊天。我想那个时候作者是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说:“能够运用想像力从现实中抽离,是人独一无二的本领,帮助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存活。”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1、创造和工作;2、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3、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在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他的意义疗法。这个疗法让病人直接面对自己的缺点,有些自嘲的意味在里面。作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出汗症病人因为害怕别人发现他出汗厉害,拼命想在人前掩饰他这一病症,却因为紧张而出了更多的汗。医生通过意义疗法给他治疗,建议他向人们坦白:自己是一个出汗大王。结果病人在经过一周的治疗后就摆脱了折磨他四年的病症。意义疗法运用了逆理意向,就比如口吃病人想口吃时,反而不行了。正如作者所说,意义疗法对于强迫症和恐惧症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它还是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想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够承受这种疗法,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也许反而会加重病人的自卑感,从而适得其反。而且这个疗法并不适用于生理性病症的病人。如果一个病人是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出汗多或口吃等等,这个意义疗法能起到的作用又有多大呢?

  不过不论如何,意义疗法都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实际的治疗中,将各种疗法根据病人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去帮助人们追寻他们生命的意义。这一点值得让人尊敬和学*,我想,这也就是作者生命的意义吧!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2

  我怀疑医生是否能够用一般性的词汇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用一般性词汇来解释这一问题类似于象棋冠军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师,请您告诉我,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是什么?”除了某一棋局中的某一特定情境或某一对手的特定个性之外,不存在任何所谓最好的甚至较好的一步棋。

  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而此,他的个体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复。因此,每个人的任务与他实现这一任务的特定机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生活中的每一种情形代表了对于人的一种挑战,提出了一种需要他加以解决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最终,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相反,他应该认识到,被询问的应当是他自己。总之,每个人都应追问生命的意义;并且,每个人只有通过承担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他只有通过成为负责的人的人才能对生活做出反应。因此,意义疗法从责任中看到了人的存在的真正实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感悟。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相反,他应该认识到,被询问的应当是他自己。

  无论是谁,腰缠万贯,亦或者*淡一生。很多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碌碌无为,在历史的潮流里翻不起一丝的波浪。但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特定的意义,每个人的生活不能被重复,独一无二。验证一句话,存在即合理。

  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最后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这是他的追求,也可能很相似我们的追求,或者与我们的不同。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问问自己。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3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4

  《追寻生命的意义》内容概要:除了妹妹,他的全家都死在了集中营。所有财物都被剥压,所有价值都遭破坏,每天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时时企望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条件下,他怎能够发现生命值得留恋?因为他曾亲身经历这一极端恶劣的环境,所以他是一位值得人们仔细聆听的精神病学家……

  上周刚看完毕淑敏的《心灵游戏》,对其内容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读到的一些东西。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当然对来访者的任何相关资料都要保密。当有记者问及她一些相关的问题时,她当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她这样回答记者道: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在咨询室里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像弗兰克尔博士所说的:人们要关注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者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作为学应用心理学的我来说,也算是第一次听到咨询师这么直接的回答。我有的不止是震惊,也有了简单的*惯,因为我开始了更广阔的视野。今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信息说他的生活中少了酸甜,更多的是苦辣的滋味,以前都不太喜欢雨天,现在却钟爱雨天,喜欢听雷声,听雨打落在地面的声音,他说生活变化的太快了。我说乐观的人感觉周围任何时候都是很活跃的,而悲观点的人则会感到周围变得冷清了很多。他说现在的自己喜欢独处却又害怕孤单,从来都很矛盾,却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活着,觉得生活太过简单。

  今天刚刚读完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相信毕老师的这番回答更是绝妙的。值得每个人去思考。而这个时候,我的好朋友又恰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虽然他没有到去咨询室的地步,没有重大的因生活事件的打击或生活的挫折而心灵被扭曲或者想不明白很多事。我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样的书,我相信我可以帮助我的朋友寻找到些什么,或许他再也不会问任何人这样的问题了。我想我可以作为中介者,来传达弗兰克尔教授的这些理念,让我身边的所有的带有疑惑与迷惘的人清楚自己现在的境况,自身心理的一种状态。弗兰克尔博士有时询问正在经受着许多或大或小磨难的来访者……这本书不能说会让人感动的流泪,只能说他会让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他没有说教,只是真实的在叙述,*静的让你觉得不可思议。“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看完这本《追寻生命的意义》,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力量。苦难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但我们在接受着另一种考验!我们同样需要好好选择自已的态度!很薄的书,但我用的时间并不少于一本三百多页的小说!再努力的理解,再用心的体会,也不会明白那些苦难,但我真的很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5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生命到底有何意义?我想每个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对于生命的意义一定有不同的解答,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明白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他们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给他们的打击与痛苦。可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仔细想想,生命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自己快乐,或者是为了别人快乐?还是努力地去做一切事情,就是为了自己能够舒适地活着?我们一无所有来到这世界,不管怎么努力,到最后还不是一无所有地离开,那些东西看上去属于我们,可是实际上,它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因为你不能永远地拥有一样东西。这样想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这样**淡淡地生存,似乎有那么一点无聊。不过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生活在纳粹集中营里每日受尽苦难,连温饱都无法满足,甚至每一秒都活在也许下一秒就会消失在这个世界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的俘虏,我又能坚持活多久呢?人似乎都有一种生存的本能,但是如果他静下来开始思考活着的原因时,似乎根本无法解释这种强烈的本能。生活这么艰难,充满了难以预料的痛苦,然而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痛苦地活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自己身陷集中营的惨痛体验的描述,也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观察总结。一个普通俘虏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会有怎样的心理历程?这就是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我着实佩服作者超然的视角和冷静的头脑。处在那样艰难的一个环境中,连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却依然能够立足内心,以专业的态度去记录每一个要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想像一下书中描写的场景:在冰天雪地中,穿着不能称作鞋的“鞋”,双脚长满了冻疮,饥寒交迫,还要忍受狱头的打骂做繁重的工作。这个时候,俘虏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在晚饭时间多得几颗豆子,怎样穿着这样单薄破烂的衣服熬过冬天,怎样避免被换到陌生残暴的狱头手下。这个时候的人的想法是多么的现实和卑微,毫无雄心壮志可言。然而他们除了小心翼翼地计划着如何活得更久一点,还能想些什么呢?在痛苦让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作者会游离于当前的环境,在心里和挚爱的妻子聊天。我想那个时候作者是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说:“能够运用想像力从现实中抽离,是人独一无二的本领,帮助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存活。”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

  1、创造和工作;

  2、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

  3、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

  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在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他的意义疗法。这个疗法让病人直接面对自己的缺点,有些自嘲的意味在里面。作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出汗症病人因为害怕别人发现他出汗厉害,拼命想在人前掩饰他这一病症,却因为紧张而出了更多的汗。医生通过意义疗法给他治疗,建议他向人们坦白:自己是一个出汗大王。结果病人在经过一周的治疗后就摆脱了折磨他四年的病症。意义疗法运用了逆理意向,就比如口吃病人想口吃时,反而不行了。正如作者所说,意义疗法对于强迫症和恐惧症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它还是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想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够承受这种疗法,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也许反而会加重病人的自卑感,从而适得其反。而且这个疗法并不适用于生理性病症的病人。如果一个病人是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出汗多或口吃等等,这个意义疗法能起到的作用又有多大呢?

  不过不论如何,意义疗法都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实际的治疗中,将各种疗法根据病人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去帮助人们追寻他们生命的意义。这一点值得让人尊敬和学*,我想,这也就是作者生命的意义吧!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6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7

  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尼采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当我把这本书一气读完,掩卷沉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是拥有并珍惜所有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的美好事物,是对过去生活的甜美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是对伴侣和家人深深的爱,是对自己将发展成长为怎样一个人的好奇。无论任何职业、地位、财富和种族,当一个人有所担负、认真投入地生活着,并给其他人带去了幸福时,他自己也会感受到充实满足,此时,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8

  我怀疑医生是否能够用一般性的词汇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用一般性词汇来解释这一问题类似于象棋冠军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师,请您告诉我,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是什么?”除了某一棋局中的某一特定情境或某一对手的特定个性之外,不存在任何所谓最好的甚至较好的一步棋。

  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而此,他的个体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复。因此,每个人的任务与他实现这一任务的特定机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生活中的每一种情形代表了对于人的一种挑战,提出了一种需要他加以解决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最终,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相反,他应该认识到,被询问的应当是他自己。总之,每个人都应追问生命的意义;并且,每个人只有通过承担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他只有通过成为负责的人的人才能对生活做出反应。因此,意义疗法从责任中看到了人的.存在的真正实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感悟。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相反,他应该认识到,被询问的应当是他自己。

  无论是谁,腰缠万贯,亦或者*淡一生。很多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碌碌无为,在历史的潮流里翻不起一丝的波浪。但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特定的意义,每个人的生活不能被重复,独一无二。验证一句话,存在即合理。

  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最后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这是他的追求,也可能很相似我们的追求,或者与我们的不同。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问问自己。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9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了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每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了一天”。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覇“;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人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寻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不该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10

  最*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感触颇深。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觉特别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

  而如今生活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就真的明白我们为什么活着吗?就真的去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吗?

  或许,当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这些看似*凡的小事,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1)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篇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了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每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了一天”。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覇“;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人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寻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不该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

  一口气读完了《敬畏生命》一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种子强烈的精神感动了。

  我掩卷深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谁不万分珍惜它?但是查理?辛普森在自己非常年轻的时候,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微薄的力量,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吗?不是,他对生命的意义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他知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绝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的生命变得更美好,这样的生命,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生命。

  但是,现在,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太过短暂,比不上行乐就会让生命的火焰白白地燃烧。因此,他们拼命地追求钱财和快乐,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站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到闪闪发光的生命,只会看到黑乎乎的灵魂。有些青少年虽然不是这样,但是他们追求享乐,谈到穿的、吃的,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只顾自己,这样的生命难道有意义吗?没有。

  《生命的意义》一文,我深受启发。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如果我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就会让我们的生命体现出价值,放射出光芒。生命中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有的人一不顺心就轻生,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生命态度。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决不能让他白白流失!

  同学们,让我们像查理?辛普森那样用爱心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时,我们的人生也将更有意义。生命短暂,愿我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4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了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每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了一天”。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覇“;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人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寻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不该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2)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1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2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了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每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了一天”。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覇“;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人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寻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不该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3

  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弗兰克尔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当我读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之后,我感触很多,我想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认识,新的理解。

  我认为书中所贯彻的思想是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为之而奋斗一生,倾尽心力。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并且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富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因为他知道活着的意义,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

  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他在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与生俱来。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4

  上周刚看完毕淑敏的《心灵游戏》,对其内容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读到的一些东西。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当然对来访者的任何相关资料都要保密。当有记者问及她一些相关的问题时,她当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她这样回答记者道: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在咨询室里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像弗兰克尔博士所说的:人们要关注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者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作为学应用心理学的我来说,也算是第一次听到咨询师这么直接的回答。我有的不止是震惊,也有了简单的*惯,因为我开始了更广阔的视野。今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信息说他的生活中少了酸甜,更多的是苦辣的滋味,以前都不太喜欢雨天,现在却钟爱雨天,喜欢听雷声,听雨打落在地面的声音,他说生活变化的太快了。我说乐观的人感觉周围任何时候都是很活跃的,而悲观点的人则会感到周围变得冷清了很多。他说现在的自己喜欢独处却又害怕孤单,从来都很矛盾,却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活着,觉得生活太过简单。今天刚刚读完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相信毕老师的这番回答更是绝妙的。值得每个人去思考。而这个时候,我的好朋友又恰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虽然他没有到去咨询室的地步,没有重大的因生活事件的`打击或生活的挫折而心灵被扭曲或者想不明白很多事。我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样的书,我相信我可以帮助我的朋友寻找到些什么,或许他再也不会问任何人这样的问题了。

  我想我可以作为中介者,来传达弗兰克尔教授的这些理念,让我身边的所有的带有疑惑与迷惘的人清楚自己现在的境况,自身心理的一种状态。弗兰克尔博士有时询问正在经受着许多或大或小磨难的来访者。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5

  知道《有关品质》这本书,是因为去年咱们杂志要做一个关于品牌的专题,当时有一块是讨论和论述品质与品牌的关系,当时苦于没有素材,以及新的角度来切入,于是就开始搜索资料,某一天看到“有关品质”这几个字,看到这一系列文章。于是就开始了下面与《有关品质》的缘分。

  原来,这书里的一大部分是20xx年7月开始《三联生活周刊》总编朱伟开设在其杂志中的“有关品质”专栏,还有一部分是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字,另外还有诸如张国荣、王小波、张欣、张艺谋等篇。

  我就冲着这当中的一篇《张国荣记》而开始下大力气开始找这一本书,开始在当当网、亚马逊上准备买书,结果没有;然后又在孔夫子网上搜,还是没有搜到;再然后就想到在图书馆里找,结果还真搜索到了,可是当时的书不在馆,也没有预借服务功能,所以就暂时放弃了,但是加入了个人账户的珍藏书目栏。然后就忘记了这回事儿。但是这一篇《张国荣记》倒是已经拜读过,内容一般,谈了作者心中对张国荣先生的印象。作者先是提了那黑暗一天惊闻消息的情形。然后提到了其认识张国荣先生的两次经历,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其在美国的一段时间里看了电影《阿飞正传》、录像带《英雄本色》,他比较喜欢《英雄本色》中的张国荣,甚至还将电影中的三角配合比为多明戈、帕瓦罗蒂和卡雷拉斯,而这三者中,其个人更喜欢卡雷拉斯;而在发哥与龙哥所构成的性格魅力中,张国荣先生给他的印象是在两种极大反差中作为一个男人的魅力——一张过于精致的脸与在清澈中多少有点忧郁的眼神及他的冲动气质背后的刚烈。张国荣先生也许与卡雷拉斯一样构成了那样他更喜欢的气质——他的声音没有多明戈那样的明亮,没有帕瓦罗蒂那样的浑厚,但他那种美丽的音质有前两者都没有的那种内在之力。

  之后作者谈了另一部张国荣先生主演的作品《霸王别姬》以及《春光乍泄》,他个人的一些看法。“我觉得他的戏都是他自己情感的追寻或者说印证。这个人有过于丰富的情感淤积,这些淤积的情感都成为他人生的重心,这些重心使他难以轻松地在这个世界中呼吸”。

  文章的最后,作者谈了他对张国荣先生的两重崇敬:“我之所以对张国荣有那么一种崇敬,是因为他在一个世俗而又并不干净的社会里,能毫不隐讳自己各种各样的情感追求。一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了,且完全不顾忌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好像这个世界上,别人本身就都是看客;就好像他所塑造的程蝶衣,不管几十年世事如何冷暖,反正是保全了自己按自己想活着的样子在活着。”“我对张国荣的崇敬还因为,他就是那么丰厚的一个情感容器。一个人要在这世上能保住那么多内心的情感是何其之难。”

  其实,我想说,这两点也是我崇敬和迷恋张国荣先生的根本原因。当大部分的人都戴着面具,于层层包裹与伪装下生活时,他这样直面污浊不堪的社会的那一份勇气是如何的让人敬佩!

  作者认为,“值得庆幸的是,张国荣死后,终于大街都看到了他的个性情感生活,认为那样一种复杂的生活也是有质量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在面对一个人过去时,都感受到了任何情感选择都是个人神圣的权利。从这一意义上,张国荣也可安息了。”

  我想说,这11年过去,张国荣先生的魅力正在愈发的耀眼!

  哎,我一聊,就又扯远了。关于这本书,不仅仅只张国荣先生的一篇文章,还有很多作者对于音乐、文学等等方面的认识和心得,这对于我这个音乐盲来说,未免过于高深了。呵呵。但是,我却知道了很多古典音乐的名人,可以当成一个知识普及吗?

  如今,这本书终于的终于看完了。这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欠缺是多么深,作为一个文化人,如果不能读万卷书,就不能读出自己的书。这也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文化人,需要付出的还有很多很多,同时,自己在这方面的先天因素是多么的欠缺。也许,这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6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7

  周末闲暇,从同事处借得一本周国*先生的《生命的品质》。周国*先生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现今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越来越沉重,人们容易被太多东西所羁绊,金钱、地位、身份。.。.。.这些东西迷障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和内心,活得越来越繁忙,却越来越空虚,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体会、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独立的精神世界。

  周国*先生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他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他还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正是他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伟大的内在生命――周国**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盲诗人荷马、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全身瘫痪的霍金、又瞎又聋的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这也让我想起轮椅上的史铁生、脑瘫女诗人余秀华,还有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依然淡定从容、“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的杨绛。

  做自己的朋友――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的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那一个,就是你自己。作者讲到,缺了自己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作者说做自己的朋友,是人生很高的成就,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做自己的朋友,确实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也是人生重要的一种能力。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古希腊哲人彼亚斯说:“一个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真正不幸的”。彼翁也说过,“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不幸之为不幸,是因为它会对人造成伤害。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实际上是减小了不幸对自己的杀伤力,尤其是不让它伤及自己的身心健康。反之,一个不能承受的人,不幸就可能使他元气大伤、萎靡不振,甚至是毁灭打击。因此,遭遇了同样的不幸,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承受不幸不仅是一种能力,来自坚强的意志,更是一种觉悟。

  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苏格拉底说:享受不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心灵中获得的。德漠克利特说:一个人必须*惯于反身自求快乐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沉思的快乐不依赖于外部条件,是最高的快乐。连号称享乐主义祖师爷的伊壁鸠鲁也说: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静是幸福的极致。古希腊哲学家都主张,快乐主要不是来自外物,而是来自人自身。而有一些人为了得到快乐,热衷于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往往是得到了最初的,又想拥有更高更多的、永不知足,结果被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的心所累,越来越苦闷。而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就像苏东坡一样,即使身处最单调最贫苦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就像王阳明一样,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人应该充实心灵,从自己身上开掘快乐的源泉。

  把心静下来,保持一颗澄明的心,去读书,去学*,去旅行,去充实自己,去体验生活,去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品质!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8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了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每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了一天”。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覇“;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人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寻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不该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9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10

  上周刚看完毕淑敏的《心灵游戏》,对其内容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读到的一些东西。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当然对来访者的任何相关资料都要保密。当有记者问及她一些相关的问题时,她当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她这样回答记者道: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在咨询室里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像弗兰克尔博士所说的:人们要关注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者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作为学应用心理学的我来说,也算是第一次听到咨询师这么直接的回答。我有的不止是震惊,也有了简单的*惯,因为我开始了更广阔的视野。今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信息说他的生活中少了酸甜,更多的是苦辣的滋味,以前都不太喜欢雨天,现在却钟爱雨天,喜欢听雷声,听雨打落在地面的声音,他说生活变化的太快了。我说乐观的人感觉周围任何时候都是很活跃的,而悲观点的人则会感到周围变得冷清了很多。他说现在的自己喜欢独处却又害怕孤单,从来都很矛盾,却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活着,觉得生活太过简单。今天刚刚读完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相信毕老师的这番回答更是绝妙的。值得每个人去思考。而这个时候,我的好朋友又恰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虽然他没有到去咨询室的地步,没有重大的因生活事件的打击或生活的.挫折而心灵被扭曲或者想不明白很多事。我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样的书,我相信我可以帮助我的朋友寻找到些什么,或许他再也不会问任何人这样的问题了。

  我想我可以作为中介者,来传达弗兰克尔教授的这些理念,让我身边的所有的带有疑惑与迷惘的人清楚自己现在的境况,自身心理的一种状态。弗兰克尔博士有时询问正在经受着许多或大或小磨难的来访者。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3)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9篇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曾觉得它十分“鸡汤”,一度想放弃不看。但又想我与它的相遇也算得上是缘分吧,于是便将其看完。幸好,它也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个心理医生。书的前半部分提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后半部分则介绍他的意义疗法。也正因他前半生的经历,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分量。正如书名所言,意义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它突出的是人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在弗兰克尔看来,人是要主动地去寻找和追求其生命的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满足本能和欲望的需求,或者是去适应社会和环境。

  一、拥抱生命

  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主要关注的是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的本质。而在对意义的追求遭受挫折时,人往往就会通过追求权财、追求享乐来得到替代性补偿。或者干脆误以为他们所追求的就是那些具体而实质的东西。因为错把非目的作为目的,甚至饮鸩止渴,故最终造成的恰是他们生命的堕落与流失。

  而在集中营的环境下,只有看到生命的意义,人才有机会生存下去。而人在遭受痛苦时,也是能看到其意义的;正因为看到痛苦背后的意义,所以才有了承受痛苦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些痛苦其实都是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契机。这看起来很“鸡汤”,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即使在遭受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无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意义疗法也能让人正视死亡。人的生存值得与否,这其实是一切问题中的根本问题。这是个人心中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较量,正如《人都是要死的》这部小说的主角福斯卡所说,“这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而在弗兰克尔看来,生命是要胜过死亡的。生命是短暂的,是必然要消逝的,但也是可以被尽量开发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这些永远都不会被否定,也永远不会被忘记。从这个层面上说,他是永恒的。作者指出,“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人们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暂,而忽视和忘记了它过去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收获过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诺言、付出的爱及勇敢而有尊严地忍受过苦难。”

  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弗兰克尔选择了拥抱生命。

  二、承负自由

  意义疗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心理分析,但弗兰克尔着眼的是生命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意义疗法试图唤醒患者潜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但其方法不仅仅限于讲患者的活动限制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本能事实,而且还关注诸如存在的潜在意义以及对意义的追求。”在这方面,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谓是分道扬镳。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无意识的,而这往往指的是人的本能和欲望。因为这些本能和欲望受到外界的压抑,所以才会产生各种症状。这无疑是在暗示压抑欲望是恶的。这套理论的潜在观点其实就是说人是受制于本能和欲望的,它只承认人的动物性,而否认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弗兰克尔则提出人应当是有更高追求的,在内不能受制于本能,在外不能受制于环境。

  书中说到,就算经历了集中营那样的环境,人仍然可以葆有其人性的光辉。这是作为人所不能抹灭的尊严。客观环境是外在加与的,但在如何去面对环境方面,人应当是自由的。他在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其实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

  作者举到罪犯的例子。他说,“完全解释一个人的犯罪相当于开脱他的所有罪过,不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人,而是有待修复的机器。即使是罪犯自己也厌恶这种解释,反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论他们当时面对的是什麽样的环境,在是否选择犯罪这一点上,他们是自由的。

  这些话真是给今天那些心理分析家、公知和民主控们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他们总会为罪犯的行为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从而替他们摆脱责任。而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都归咎到*与体制身上,而罪犯往往是无奈的、被逼的。公知们通过追溯犯罪原因的方式,从而消解掉了罪犯的责任,把它嫁接到外界上去。而罪犯其实只不过是那些公知们进行反体制的工具罢了。在这里,受害人往往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无辜者。反对体制,无非是因为体制违反了人性、抹灭了个体。反体制其实只是关怀生命个体的途径或工具罢了。而那些公知的行为无疑是把工具和目的弄反了,为反体制而反体制,个人反成了牺牲品。在这其中,他们并不把罪犯当人看,抹灭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

  三、尽性俟命

  其实,就算面对再恶劣的环境,遭遇再残酷的命运,人也是可以选择去捍卫其作为人的生命尊严的。当然,人并非十全十美,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也因为有这少数,我们就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这样的人只要有一个,就足以能够让我们相信,无论这世间多么险恶和丑陋,也还有一些如金子般赤城高贵的心灵。对此,弗兰克尔更是喊出,“成为这样的少数人!”我们不能去要求其他人,但至少可以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能够超越XX的,他们在本能与环境之间,能够有“我”存在。这是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价值与尊严。而无论最终的命运如何,人皆可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上不愧天,下不尤人。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古人那些铿锵有力的话: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读懂了这些话,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儒家,才算是读懂了*的士。其实对于行道,他们早已绝望。然而对他们来说,仁就是其生命的意义。也正因如此,才有舍生取义之说。生命本来就是为了去实现其意义,去实现它的庄严与崇高。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已经有无数的先人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是光一般的存在。尽管弱小、尽管微茫,但只要有,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就永远是前仆后继。正如张雨生所唱,“即使再寒再冷的雨夜里也有一盏小灯火,别放弃希望。”

  最后,我想以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结尾:

  “不要以为这个社会是黑暗的,须知光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我们当用眼中的光明照亮这个社会。”

  记不得亦舒哪本小说里,有人问女主人公,母亲去世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再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跟爱一样,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难以定义。与健康类似,当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时候,应该是它出了问题。如成功一般,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它的时候,它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别的不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误会忧郁症患者。生活这么美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书中所言,过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这一类的病症,往往对应着某种恐惧,而恐惧激发的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患有忧郁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没法幸福起来。书中建议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状做斗争,试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过度关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状反而会减轻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当他们尝试用尽量晚点上床睡觉来替代试图入睡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遭遇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问题也许在于如何定义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正的快乐是指那种不依附于任何东西,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的话,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很难再有了。父亲走了之后,不自觉地我会抗拒很多以前让我觉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会本能地害怕节日和周末的到来,不愿意走进熟悉的餐馆,在机场商店买特产时总会躲开父亲喜欢的食物。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丧失幸福感。书中说,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为目标,而把生活变成一件一件的小确幸。

  回想起父亲生病到离世的十个月间,尽管有见不到希望的忧伤,也有不断被现实打击的悲苦,但也不乏这样的小确幸。父亲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营养又至关重要,所以我把给爸爸做饭当成首要任务。用小姨安慰妈妈的话说,系上围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时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出差任务,每天根据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饭,如果做的饭爸爸多吃了几口,就很开心。爸爸喜欢吃牛肉,我学会了卤牛腩,得需要三天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把卤好的黑红发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炖散发的香味中,似乎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愿意时光就此停驻。我总觉得,*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盘盘菜肴中,也在那围坐桌边的热闹中。父亲最后一次入院,营养科医生检查说营养情况良好,这件事成了我的小确幸。

  在苦难中,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诗词,大自然,温暖与爱。去年父亲临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从地铁站出来,突然看见去往医院的道路旁的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黄色的花,如此绚烂夺目,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父亲离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铁去看那些树,却连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离开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戴着他最喜欢的儿子在迪卡侬帮他挑的灰色网球帽。我俩碰面之后,竟然不约而同说,去哪了啦?醒来时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泪了,我想,跟父亲,我们终归还是走散了。

  父亲离世前一个多月,我曾经写下一段话:“有时候觉得,如果人是一种无法回忆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的动物,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希望,即使痛苦伴随,依然无怨无悔。”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说,人是这样一种被疾病和痛苦包围,却仍然能够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生物。我想,正是因为那些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依然能够感受幸福。

  最后,还想再一次分享弗兰克尔在书的“自序”中所强调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那么一段时间,也会自问: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不起当时给了自己什么答案,但知道没有找到最佳答案。

  今天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

  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感,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读完弗兰克尔的解释和比喻,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和广泛的理解。对这个问题就自己的认知,谈一些想法。

  佚名说:“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生命需要去体会,体会其真实意义。如何体会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意义疗法。令我映像深刻的有两处。

  一处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号长F告诉弗兰克尔“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我1945年3月30号我们会得到**。”F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满怀希望地告诉弗兰克尔,他坚信3月30号自己会获得**。距离那天越来越*的时候,F开始生病,高烧,3月30号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伤寒。

  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不是因为流行病,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削弱了犯人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了最终的死亡。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感受出,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希望可能会有破灭的一天,若把希望当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撑,当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时,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会逐渐消失,最后直至死亡。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便涉及到了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其中便有寻找生命的意义的三种途径。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另一处。

  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与心理分析相比,意义疗法不那么内省和溯旧。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该完成的意义。意义疗法让患者直面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让他意识到这一意义会大大增强他克服神经官能症的能力。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而不是来问医生。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诫也不是逻辑推理。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是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按照意义疗法,发现生命的意义有三种途径: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追寻*或者爱上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就如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说,医护人员、敬畏人员、志愿者等等在其所从事的岗位上,用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发现生命的意义,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在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时,面对与恋人、家人、朋友离别时流露出真挚的感情,从中体会出出生命的意义;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面对病毒病痛折磨时,表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也能从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颗萎草,也要装点大地;是一株老树,也要撑起蓝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亿万人中我并没有多重要,也要体现自身的价值。用正确的途径,体会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绽放生命的光彩。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三年期间艰苦卓绝地与命运抗争,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绍根据自己的感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

  学*过程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哪怕是经受磨难,也是独特。没人帮助自己解除磨难,我们之所以独特,也是独特的磨难机会塑造的。再有就是,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或说是环境,我们还有选择的自由。在艰苦的环境下,选择一种积极的好心情,去勇敢生活。这样想以后,内驱力就驱动了,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啊。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4)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书提出的意义疗法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有效地帮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纳粹集中营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按照意义疗法,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可以少些焦虑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暂时不在身边,说不定哪天也会不期而遇。

  首先,读完整本书,对作者心生崇高的敬佩。作者的经历,作者对生命的意义的探索与思考,真的让人颇受启发。作者的生命是充满意义的。作者也是伟大的。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存在之虚无,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迷茫而空洞地活着,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但是个人感觉当代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存在之虚无,迷茫与空虚。

  这段时间算是对我个人来说颇为关键的转折期吧,我在这段时期内也会感到些许的迷茫。怀着这样的心情,这几天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本书。

  我感觉自己也算有点幸运,在这段特殊的时间正好与这样的一本书相遇。虽然读的不是很连贯,但是也算有了一些收获,对自己的当下甚至未来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命的意义,说起来很虚,但是我认为它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真的很重要。找到并去践行自己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每个个体人生的终极使命。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得生命变得充实,而不易陷入空虚和迷茫。

  作者也在本书中也提到了三种找寻生命的意义的途径:工作;爱;痛苦。生活肯定会有许多困难,在寻找并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也必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是无论外界条件多么恶劣,我们仍然拥有自由,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的自由。很多时候,很多困难,都会涉及到心态的问题。而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做一名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者,能够实现自我的超越。

  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生命充实,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

  疫情期间,晚上睡前陆陆续续看完这本书,几点收获:

  1、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2、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3、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4、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5、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有一个。

  6、“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同样,有目标的人更容易走的更圆。

  7、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

  8、弗兰克尔的观点: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

  9、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10、生活中总有两种人,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最*在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心理学家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有共鸣。

  书中说: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生命的尽头,是在何时是在何地,我们的时间是无法估量的。

  还说到:对生命的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

  这两段,让我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珍珠鸟》,讲的是一只珍珠鸟和人而建立友谊建立信任的桥梁。两个独特的生命甚至完全没有思想的交流,但是两个独特的生命依然在用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跨越物种的友好表达。

  这本书里还谈到了很多人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

  “没有一个人能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负重的方式中。”

  读到这里我想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是因为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同,你所经历的磨难有可能别人没有经历过,这个磨难就是你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最*网上有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春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天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对呀,就是因为经历的多了磨难克服的多了之后学*到许多的事。少年才会长大,才会承担责任和风雨,才会成为栋梁之才。

  我想,我要珍惜我所经历的,所度过的,所克服的。把磨难当作收获,把难事当作硕果。

  作者用事实证明,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样看待集中营的苦难、人生的苦难呢?

  生命的意义包含了苦难、剥夺和死亡。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难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难。

  作者提出了面对困难的态度:“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这些都成了过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每当默默努力工作,还看不到成效时,通过想象自己将来的成功,激励当下的生活。

  对于这些客观上无法避免的磨难,别人并不能够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怜也没有用。

  芒格也认为,自怜没有用。我们常常和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依旧看不到收获的时候,容易自怜。

  很多理性、活得开心的人,并不是没有遭受厄运,而是他们不去想自己有多惨,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或许你还会经历人生中最痛苦的阶段。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些磨难。

  我的一位朋友,从高中开始,跟男朋友谈了将*8年,我们都以为*期会有好事传来,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分手的消息。8年的美好和回忆,突然间就全泯灭了。像是一场梦,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

  那种痛苦的感觉,好像灵魂缺了一块,再也不完整了。所有的情感都被这段感情带走,好像你自己这个人,全没有在这个世上活过。

  后来她说,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幸亏还有父母和身边的朋友在支持,不然真的有可能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我的朋友是幸运的,她成功走出了情感的阴影,依然精神奕奕地活着。她努力赚钱,存钱,为以后的生活做打算,同时她也慢慢接受新的感情,没有因此因噎废食,她仍然渴望爱情。

  如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那没能杀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壮。

  生命的意义在每天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当你勇敢接受痛苦挑战的时候,生命在那一刻便有了意义。

  如果你一直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那你将会永远看不到生命的意义。你看不到生命给你的另外的机会,那么,你也许就错过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你要记得,只要心中还有爱,生命便不会失去光彩。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作者从纳粹集中营恐怖的经历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经历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样,每天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会不会被挨打或者拖到毒气室。人和人的精神状态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于被**却因为一年年圣诞节还被困在集中营而心理崩溃的,有忍耐不了这种痛苦去撞击电网自杀的,在这种牲口般的生存环境中,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维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去帮助别人找到他们的意义,好好地活着。于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产生了。

  对于我们来说,他给到的帮助是什么呢?如何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呢?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事业;

  2.通过体验某件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文章的最后,想起来最*看的黑泽明的一部电影《生之欲》。当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尽头,看着不理解自己的儿子,无所事事的工作,没有任何朝气的自己,自己应该要如何获得快乐?花很多钱沉浸于酒色玩乐中都无法找到自己,后面通过不顾一切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帮助群众修建好公园,安详地死去。专心做一些有意义开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别人的眼光里,会让自己纯粹的多,开心的多。

  书的作者弗兰克是犹太人,纳粹时期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所以才写成了这本书,书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绍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前面写到他是如何装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被运送到集中营,以及当时左右两道选择就是生死选择等等这些,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中的这些画面。

  这一部分看得特别慢,每段描述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画面,也看得比较压抑,透过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内心和清醒的意识,也许正如他所说,他对未来有期待,对当下赋予了意义,他需要活下来把他的研究弄完,并且,他的心中还有爱,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他的意义疗法,他提到:“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最主要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用“追求意义”一词,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强调的快乐原则”(我们也可以叫它“追求快乐”),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学派的“追求权力”或者“追求优越”之说。“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作者提到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不同方式: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工作;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

  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读这本书时,尤其是对于集中营生活描述的部分,脑中不时冒出这些想法:我现在真是太幸运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来赋予意义能如此强大啊,原来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呢。

  这本书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时候读一读,也值得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读,最后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要是将一定数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于饥饿状态,随着饥饿的加剧,他们所有的个人差别都会泯灭,取而代之的将是相同的饥饿表情。” 弗洛伊德没有亲身感受集中营的生活。他的主题都集中在维多利亚风格的松软沙发上,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亲身经历的奥斯维辛肮脏的集中营里回复个体的差别并没有泯灭,相反,人们的差异性变得更大。大家谁也不想掩饰什么,不管是**还是圣人。

  体会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悲剧三位一体的第三个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为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时刻都不会再重复。那么,生命的这种短暂性难道不是使我们尽量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吗?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个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最后,面对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这就是我想践行的全部意义和支点!

  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说起如何面对生死,在这本书里,对于活着、生存、苦难、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死亡就像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而每一次放弃都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暂。只有知道怎样面对死亡,才能更好地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或许都默默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曾经是心理医生的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九死一生,观察了各种人的心理行为、人格的扭曲与变化,如何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生命。

  在生与死之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更深更多地讲透生死,以及生死的意义,教人如何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接*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我们的生命消耗在各种冲突与不快、快乐与欢愉、抽烟喝酒、熬夜以及没完没了的工作之中。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者,你是唯一能能够改变自己、改变你所在社会的人。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算是痛苦也有意义。

  意义疗法对那些因为失去生活意义而陷入抑郁的人来说,当然是有所帮助的。我以为心理医生的治疗本身就是要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但这往往是困难的,不能说意义疗法就可以一药治百病。

  人的意识的形成首先是有感觉而来的,不是所有感觉到的都形成意识,绝大多数停留在潜意识中。当人的感觉流动像一条*缓的小河,人的意识也会是比较*静的,不会自动形成湍流或浪花。但是当外界的刺激加大,感觉信号成倍增加,犹如河水突然加速,奔腾喧嚣的向前,意识之河也就难免不形成各种各样的漩涡,陷入混乱之中。但人的意识一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有自我调节,回到*衡状态的能力,无论是怎样达到这一目的的,我相信不同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意义的确定和坚信,一定属于其中之一,也就是在混乱的漩涡中有一个中流砥柱般的的信念,当然会有助于使意念回到*衡状态,避免精神的崩溃及自杀。

  但我觉得意义的确立只是方法之一,而且只对一些人有效,这是毫无疑问的。就像作者的那个朋友,梦里预见到战争三月底结束,结果,四月初就因为没有看到战争结束而放弃生命。其实对未来的期望,通过确立生命意义来度过苦难,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大多数人都使用过。为什么有些人放弃了,而另一些人坚持下去,这个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的不同。其实人的心理素质也是大多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当然可以改进不少,但是面对极端的考验,人的承受能力有巨大差别的。

  就像长跑,每天都跑的人肯定耐力会提高,比起缺乏锻炼的人自然是好很多。即使每天都跑,人还是有体力的极限。心理的极限是一个意思。肯定不排除,在集中营里,有不少人是通过与别人竞争而胜出的策略,来保持自己的心理正常,他们也许毫无道德底线,唯一的目的就是自己的生存。也许应该做一个调查,在所有集中营的幸存者中,有多少是通过生命意义的确立来度过难关的,有多少是犬儒主义动物本能而胜出?这也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答案。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作者从纳粹集中营恐怖的经历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经历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样,每天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会不会被挨打或者拖到毒气室。人和人的精神状态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于被**却因为一年年圣诞节还被困在集中营而心理崩溃的,有忍耐不了这种痛苦去撞击电网自杀的,在这种牲口般的生存环境中,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维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去帮助别人找到他们的意义,好好地活着。于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产生了。

  对于我们来说,他给到的帮助是什么呢?如何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呢?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事业;2。通过体验某件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文章的最后,想起来最*看的黑泽明的一部电影《生之欲》。当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尽头,看着不理解自己的儿子,无所事事的工作,没有任何朝气的自己,自己应该要如何获得快乐?花很多钱沉浸于酒色玩乐中都无法找到自己,后面通过不顾一切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帮助群众修建好公园,安详地死去。专心做一些有意义开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别人的眼光里,会让自己纯粹的多,开心的多。

  他一生 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阿尔卑斯山 。

  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幸免于难的他,很欣赏尼采那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并在文中多次分享。

  在集中营,只有囚头狱霸才能享有吸烟的特权,他们每周能获得定额奖券,而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打算“享受”最后几天监狱生活的犯人则是吸烟者当中的特例。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

  弗兰克尔关注的并非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于难。亦逐渐强化了他的核心理念:生命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为争权夺利。

  人们或者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他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在这本著作给作者带来极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告诫学生的是:永远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当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当你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成功将降临于你。

  记住: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纳粹时期被关在集中营的故事,集中营的残酷剥削吞噬着里面的人们,通过一个个故事去探讨活下去的意义,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个做梦梦见31日会得到自由的男人,在31日越来越临*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泡影,意志消沉,最后在31日当天死去的故事。

  集中营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死亡的戏码,但是死亡率最高的时刻却是圣诞节期间,他们不是累死、饿死、病死,而是因为心里的预期被大大降低,失去勇气变得沮丧,最终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的死亡。致辞作者用尼采的话引出全书宗旨“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通过哲学、心理学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出的“意义疗法”的深入探讨。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痛苦逆境之中,只要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甚至有人会准备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作者列出的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个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件事或是面对某个人。第三个是即使是处于绝境中,也要勇敢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只要敢于面对就仍能超越自我从而改变自己。

  觉得这本书中不仅仅教会了我们在挫折中如何自救,也能让我们在作出人生重大选择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复杂的百态人生。

  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永远记住:“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或“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5)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菁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8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觉得作者的想法非常的奇妙。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赋予他什么意义,他就是什么意义。人是自由的个体,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价值观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给生命定义某一种意义。但是也正是因为人的不同,才会有不同的奇妙的人生,从而有了我们这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生命因为很短暂,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每一刻的青春。也正是因为生命非常短暂,我们才要把我们短暂的一生活出意义。生命虽然终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但是我们存在过的意义不会消失。有些人即使不在了,但是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那些有意义的生命,总是不会轻易被世人忘记。

  这本书的作者最有意义的就是创造了意义疗法,书中有提到,想要发现生命的意义可以通过三种方法。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奉献时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对自己肩负的责任认识的越早,就越能健康快速的成长。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也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明确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做人做事,为自己负责,为别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从意义疗法的角度看,意义及对意义的认识完全是实实在在的,没有那么虚无缥缈。人对意义的'认识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简单的讲就是当下的背景下,我能够做些什么。意义疗法认为,良知是一种提示器,能够指示我们在特定情境中前进的方向。良知必须仔细衡量所处情境,按照一套标准和价值系统去评价它。

  一个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义,那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一如文中所讲,人类总是有能力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人的行动的能力。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都能够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尔,以他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苦难与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提出了心理学上的“着眼于未来”的意义疗法。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育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面对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极,决定权在你手中,决定的不同,也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与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后不但活着逃出了魔掌,变不利为有利。“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它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气,会导致死亡”。环境对人有影响,但最终都是自主决策的结果。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就是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最重要的是:即使出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痛苦如果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这就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义为可以*惯任何事物的种群”,比如,失业不等于没用,没用不等于生活没有意义。冷漠、迟钝、对任何事物都不关心,囚徒的状况,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只能慢慢培养。”“存在之虚主要表现的是厌倦,这比焦虑带来的问题要来的多,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更加努力的去改变这种焦虑感,而厌倦就不同了,表现出来的是消极的情绪。”

  珍惜并享受生活提供给你的各种际遇吧,Let it go free.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克多.弗兰克尔:“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

  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可否认,身处21世纪的我们常常自动认为成功=很有钱=任性的自由,每天起床后的目标是今天有什么办法赚大钱,有什么办法减少生存的压力。当钱道当道,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可以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是多么难得,更加不要说成功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了。

  我相信有些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无意识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中去获得成功的结果,但现阶段我还在为自己的医疗、养老、教育、衣食住行奋斗着。从经济学上说,人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功利性,追逐功利性能让人能够更好自由处理自己的一切(包括外在的.资源和内在的意愿)。

  就像今天和同事讨论的一样,他认为:“既然公司可以欠着我们4个月的工资,我为什么不能把工作任务简单化完成呢。公司要求我们体谅公司的难处,为什么公司没有体谅我们养家的困难?”我知道他们的困境,但是比较难认同他的想法,对于这种状况他们还是有选择的方法。如果你选择继续留下来,起码拿出你普通的工作水*来完成工作任务,毕竟这个是你的赖以为生的工作,也是你职场道德的体现;如果他们觉得实在很难忍受,那就各展所长努力找好下家单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何必把自己困在这种自己不能认同的工作环境当中呢,生生磨灭了自己的工作热情,成就了自己的冷漠处事的态度。

  无论什么情况下,责任心还是需要继续保持。对周围环境的失望,慢慢遗失自己的责任心,冷漠自己的热情,真是恐怖至极的“存在之虚无(即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导致)”。这种经历我在一年前在新山已经无奈尝试过,否定自己的意义和存在感,真的让人心理很受伤而导致失眠一个多月,也让我身体受到了一定的损伤。幸亏认识到自己的境况后,立定决定把自己从坑底拉起来。经此一役,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了,无论什么情况下还是本我最重要。这也是一种受难后获得另类的幸福。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三年期间艰苦卓绝地与命运抗争,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绍根据自己的感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

  学*过程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哪怕是经受磨难,也是独特。没人帮助自己解除磨难,我们之所以独特,也是独特的磨难机会塑造的。再有就是,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或说是环境,我们还有选择的自由。在艰苦的环境下,选择一种积极的`好心情,去勇敢生活。这样想以后,内驱力就驱动了,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啊。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不难发现,乡村教育有它的弊端也有它的优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面对教学长时间跟不上县城,我们又如何“翻盘”?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明白---人是自己做出了屈服于环境和条件还是勇敢挑战那些环境和条件的决定,换句话说人最终决定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我们任教的对象身处农村,天赋有限,可人自我奋斗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学生找到了自己奋斗努力的意义,我相信孩子们终会有成就。

  反观自我,学会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家庭和朋友的爱,更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它带领着我们走向更明朗未来。

  这本书被评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作者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的犹太人,在二战时候,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及哥哥都死在了集中营,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经过了这九死一生,他从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把这段经历结合心理学开创了意义疗法。并且应用意义疗法,在余生中活出了生命的精彩。67岁时考了飞机的驾照,80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在集中营时他一直在思考的就是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后来想到以后出去之后可以写一本≤集中营心理学》,最后他找到了“追求意义”的这个答案。

  这本书分成三部分,第1部分就讲了在集中营的经历,第2部分讲了意义疗法的内涵,第3部分讲了找到意义的三种路径。这三种找到人生意义的方法是,第1种可以通过工作或者从事某种事业找到生命的意义,第2种是追求***或者追求爱,去找到生命的意义,第3种就是忍受无法逃避的苦难时候,选择的`积极态度而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我相信这是每一个人都一直有思考过的问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你可以怀着一颗利他的慈悲心投入到你所喜爱的工作中去,并且在挫折困难面前选择积极的态度,创造出生命的意义。

  图片这本书谈到要找到生命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第3种就是在苦难中去积极面对,寻求出生命的意义。

  其实既然要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要从生命本身去做一个思考。生命的本能追求的是永生或繁衍后代。为什么会有癌细胞就是正常的细胞,不能正常繁衍的时候它就去追求永生——细胞的癌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有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是从繁衍的角度来看,到生命的意义就是传宗接代。

  另一个角度看如何实现永生呢?那就是我们所谓追求的成功吧,在《左传》当中谈到的中国式成功的定义——立德,立功,立言。其实就是所有在世的人再也想起想不起你的时候,你就真正的死去了。只要还有人想起你,你就是永生的。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永生呢?那就是活着的时候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创造出伟大的成就,留下警示的名言。为后人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创造出离开人世之后的永价值。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受,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带给你一些思考和启发,谢谢各位宝贵的时间。祝各位虎年大吉,虎虎生威,虎跃龙腾。

  许云龙

  也许我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同样也问过自己。我有时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尤其在最痛苦的时候,感觉一切都似乎和我没多大关系。现实的残酷,理想的美好,反差之大让人难以承受。

  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曾经看过的一部影片映入眼前《穿着条纹睡觉的男孩》。德国对犹太人的残害,让自己为他们这样的行为而感到愤恨。

  这本书先从集中营的经历讲起。不可置疑的是:没有真正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是无法真正感受在集中营里的痛苦。每天吃不饱却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活,而他们却以还能继续从事着这样繁重的劳动而感到庆幸。那种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殴打,面临死亡的日子让人无法去想象,人的精神生活是多么倍受摧残,读后感《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他们面对遥遥无期的痛苦日子,有多少人能不绝望?

  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意志坚定的人。维克多?弗兰克尔就是其中一个。他写的这本书激励了很多人,也可以说救了很多人。

  当人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能勇敢地活下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美好,为何还有那么多轻生的人?也许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知道比自己痛苦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却仍然坚定不移地活着。为什么自己却不能做到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不断地赋予,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更多更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应该对生活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运算,而不是总在做减法算式。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成功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决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努力和坚持,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做一个始终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并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积极的工作,可能他感觉不到自己的意义所在,但他的意义确实存在,社会的美好是由各个层面的劳动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那只是一种感觉,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为社会贡献了一点力量。

  最*阅读了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专著《活出生命的意义》,该书由在集中营的个人经历和意义疗法两部分组成,启发人们不要被苦难打倒。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坚强让我佩服,他不断实践着尼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不断从那些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那儿得到生命的启发。

  弗兰克尔年轻的时候曾经寄给弗洛伊德一篇自己关于心理分析论文而得到弗洛伊德的欣赏,但他并没有彻底成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奴隶,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他认为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途径,做有意义的.事情、关爱他人、忍受苦难。他认为,苦难可以锻炼人。他在书中说道,“在任何地方,人都会遭到厄运,同时也会遇到通过勇敢地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升华的机会。”

  弗兰克尔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会觉得自己独一无二。这个责任就是对所爱的人和事业都有高度的责任。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很繁忙的时代,我们能不能静下来多关心自己所爱的人,我觉得这就是责任感。人们往往都把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分开对待,如果能对自己的工作都充满高度责任和爱,我想肯定能不断取得进步。

  作者发现,实际上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任何地方都有这两类人,每个团体中也有这两类人。这也就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不断颠簸螺旋前进。

  作者认为要拥抱自然,用艺术、诗歌和文学的美滋养内心的自由。

  作者不断在书中提到他创建的意义疗法,我觉得可以用本书最后的一句话概括她的本质核心,那就是“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困苦环境能提供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在这种环境下,人仍然要坚持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在艰难困境下,要保持内心完全的自由确实很难,但是要是做到了,人生就很充实。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弗兰克尔医生是从“追求意义”、“存在之挫折”、“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等概念,层层衔接,渐次引申介绍“意义疗法”。我想直接从“生命之意义”篇章中向大家展示弗兰克尔的魅力。

  这本书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从一开始,我就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我想大家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但是,直到132页,大约读到这本书的60%的样子时,他才正面解读这个问题。

  原文是这样翻译的:我觉得没有哪个医生能够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同。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6)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菁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疫情期间,晚上睡前陆陆续续看完这本书,几点收获:

  1、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2、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3、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4、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5、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有一个。

  6、“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同样,有目标的人更容易走的更圆。

  7、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

  8、弗兰克尔的观点: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

  9、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10、生活中总有两种人,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到:没有一个医生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每个人生命的任务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是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挂历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星期日神经官能症”----人们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内容,其内心的空虚感凸显出来。同时虚无还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伪装出现。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包括追求权力之最原始的形态即金钱)得到替补性代偿。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不光我们的经历,还有我们的行动和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苦难都不会消失。尽管它们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可以使它们存留在世上。“曾经是”也是一种“是”,甚至更为确定。

  人在登山遇险的关键时刻,只会有一种感觉,即好奇。

  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永远记住:“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或“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侮辱、被剥夺,时刻可能会到来的死亡等感受时,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讲意义疗法:

  对于面对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无法选择遇不遇到厄运,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厄运摧垮我们!

  如果恐惧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暂就是尽量过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纳粹时期被关在集中营的故事,集中营的残酷剥削吞噬着里面的人们,通过一个个故事去探讨活下去的意义,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个做梦梦见31日会得到自由的男人,在31日越来越临*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泡影,意志消沉,最后在31日当天死去的故事。

  集中营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死亡的戏码,但是死亡率最高的时刻却是圣诞节期间,他们不是累死、饿死、病死,而是因为心里的预期被大大降低,失去勇气变得沮丧,最终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的死亡。致辞作者用尼采的'话引出全书宗旨“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通过哲学、心理学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出的“意义疗法”的深入探讨。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痛苦逆境之中,只要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甚至有人会准备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作者列出的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个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件事或是面对某个人。第三个是即使是处于绝境中,也要勇敢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只要敢于面对就仍能超越自我从而改变自己。

  觉得这本书中不仅仅教会了我们在挫折中如何自救,也能让我们在作出人生重大选择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复杂的百态人生。

  再次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描写了囚徒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如今我们处在和*年代,可能很难体会到囚徒们所经历的痛苦,但人总会遇到挫折的,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应该怎样应对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是适应阶段。在这阶段,他们表现得很冷漠,没有情感,比如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他们选择了冷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我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比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我用冷漠保护自己。但是,囚徒是处于极端环境下,他们别无选择,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忆往事有助于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但是我们不能只活在过去之中,逃避现实。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回忆过去的人。回忆能让我重温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回顾自己从过去是怎么走到现在的,那是我的记忆,是我拥有的东西。拥有记忆会让我更有充实感。

  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环境或过去,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我们要有改变的勇气。我一直很渴望爱情,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自己在没有收获爱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说,我是因为有那些缺点才找不到爱情。这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没有决心去改掉缺点来争取爱情。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经历苦难也是一项不能逃避的任务。我们必须直面苦难。

  首先,读完整本书,对作者心生崇高的敬佩。作者的经历,作者对生命的意义的探索与思考,真的让人颇受启发。作者的生命是充满意义的。作者也是伟大的。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存在之虚无,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迷茫而空洞地活着,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但是个人感觉当代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存在之虚无,迷茫与空虚。

  这段时间算是对我个人来说颇为关键的转折期吧,我在这段时期内也会感到些许的迷茫。怀着这样的心情,这几天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本书。

  我感觉自己也算有点幸运,在这段特殊的`时间正好与这样的一本书相遇。虽然读的不是很连贯,但是也算有了一些收获,对自己的当下甚至未来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命的意义,说起来很虚,但是我认为它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真的很重要。找到并去践行自己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每个个体人生的终极使命。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得生命变得充实,而不易陷入空虚和迷茫。

  作者也在本书中也提到了三种找寻生命的意义的途径:工作;爱;痛苦。生活肯定会有许多困难,在寻找并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也必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是无论外界条件多么恶劣,我们仍然拥有自由,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的自由。很多时候,很多困难,都会涉及到心态的问题。而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做一名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者,能够实现自我的超越。

  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生命充实,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

  他一生 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阿尔卑斯山 。

  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幸免于难的他,很欣赏尼采那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并在文中多次分享。

  在集中营,只有囚头狱霸才能享有吸烟的特权,他们每周能获得定额奖券,而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打算“享受”最后几天监狱生活的犯人则是吸烟者当中的特例。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

  弗兰克尔关注的并非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于难。亦逐渐强化了他的核心理念:生命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为争权夺利。

  人们或者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他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在这本著作给作者带来极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告诫学生的是:永远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当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当你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成功将降临于你。

  记住: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

  适合所有人的书,强烈推荐。

  再现人类史上极端的一种经历和体验,让我们不但感受到纳粹的恶,也会体会到人类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有保持尊严的自由,哪怕活着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死,不会饿死或者累死病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满怀责任心去回答生命的问题,去实践和行动。瞬间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通过行动而固化下来。

  我们应该听从书里的建议,对待每一天应该像第二次去选择,我们普通下棋的人,每落一个子,想到后面的N种情况,然后反过来决定该怎么落子。同样,我们应该不停的用80岁的自己,五十岁的自己,三年后的自己,三个月后的自己来观察当下,自己联想个上帝之眼出来,于是便可以从容应对,不虚无,不焦虑,不狭隘,不悔恨,不嫉妒,不贪婪,不沉沦,不鸡毛蒜皮,不得意忘形,不声色犀利,不萎靡不振。

  我们会拥抱时间,从事业或者家庭责任中挑战自己的高度,从兴趣爱好中寻找大自然或者技能极限的美妙,从帮助他人中过去幸福快乐,从不可避免的疾病和苦难中检验自己意志力的坚强和内心的自由。

  不喜欢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感觉更像消极,为了解释而解释。喜欢“高度心理学”或者因为我们阅读和婴儿期幸福的体验,让我成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生命有太多种可能性,哪有时间虚无呢?

  最*在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心理学家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有共鸣。

  书中说: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生命的尽头,是在何时是在何地,我们的时间是无法估量的。

  还说到:对生命的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

  这两段,让我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珍珠鸟》,讲的是一只珍珠鸟和人而建立友谊建立信任的桥梁。两个独特的生命甚至完全没有思想的交流,但是两个独特的生命依然在用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跨越物种的友好表达。

  这本书里还谈到了很多人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

  “没有一个人能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负重的方式中。”

  读到这里我想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是因为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同,你所经历的磨难有可能别人没有经历过,这个磨难就是你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最*网上有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春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天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对呀,就是因为经历的多了磨难克服的多了之后学*到许多的事。少年才会长大,才会承担责任和风雨,才会成为栋梁之才。

  我想,我要珍惜我所经历的,所度过的,所克服的。把磨难当作收获,把难事当作硕果。

  意义。许三多说,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人一生所追求的是体验。为了体验而活,为了意义而活。经常也有人说,人生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不论是名、利、情、义,还是其他的追求一生不可得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由此陷入深深的虚无主义中,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兴趣。

  维克多,在书中把集中营的一切称之为一些小事,他一生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他人寻找人生的意义。他相信人活着需要某种意义,有了意义的支撑,才能活下去,因为他在集中营里看到了太多狱友,因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而放弃挣扎,放弃了争斗,放弃了与命运进行抗争。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一百个人里会有九十五个以上的'人,都会放弃。但是在如此困境中,依旧能够追寻人生的意义的人,可以称之为伟人,他们不认为困境是陷阱,是危险,而是他们人生中特殊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因为这份独一无二的经历,才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对幸福和快乐有着独到的见解,一般人都是在努力寻找幸福和快乐,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幸福和快乐不需要寻找,你越是寻找,越不可得。他说,只要你专注的做一件事,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这来源于你全心全意的奉献和追求,幸福和快乐不是目的,它们只是追寻生命意义过程中的副产品。

  不论,生命追寻的是意义还是体验,它们都是美好的存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更好的活着。

  英文名Man’s Search for Meaning,字面意思我认为是人类对意义的找寻,作者翻译成“活出生命的意义”,也许更合适。号称美国最有影响力十大图书之一,硬着头皮读完,却有点失落,也许是期待的太多,或者自己没有真正学深悟透。

  全书10万字,204页,分成2个部分。第1部分描述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第2部分介绍意义疗法。

  从第1部分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到,作者能够存活下来,多种因素的结合,主要还是自己从不放弃和积极的态度。那些无论如何鞭打都不出操,吸烟解闷追寻一时半会快活的人,大都活不过24个小时。

  第2部分的意义疗法中提出找到生命的意义有3种方法:第1种,做事情,具体的事情或事业,农民种地,工人板砖都是做事情;第2种,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主要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者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去爱某个人;第3种,忍受不可避免苦难时采取的某种态度。

  简言之就是,做具体事情,爱,乐观忍受苦难。 爱不是**和本能的副现象,爱与性一样,都是主现象。性是爱的表达方式。

  快乐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对失眠的恐惧、对入睡的过度关注反而让患者难以入睡。试着想相反的'事情——尽可能晚点上床睡觉。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是责任。

  个人一旦找到了意义,他不但会感觉幸福,还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

  意义的导向弱了,结果是对即时快乐的追求占据上风。 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是意义缺乏导致的。

  老年人拥有财富——这是他们过去的成就,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从过去中夺走这些财富。

  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作者用事实证明,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样看待集中营的苦难、人生的苦难呢?

  生命的意义包含了苦难、剥夺和死亡。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难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难。

  作者提出了面对困难的态度:“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这些都成了过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