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

  当捧起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时心中不禁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从目录上可以看出本书分为五个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感受作者的厚重,领略阅读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第67—74页的两个板块:(阅读,是为了活着),(名师成长之路)。书中提到:“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一个教师之所以称得上名师是因为他始终能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实践。作为一名刚任职的语文教师经常会觉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时间来阅读。其实都不过是把读书当做是一种负担的由头罢了。就连薛瑞萍老师都说过:“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在我的身上一直缺少的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坚持。这让我不禁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能仅仅依赖教材、教参等去“教”学生,而更应该抽出时间“多读书”以积淀自己的文化功底,让读书如同吃饭一样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啊!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我经常会羡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乐梅姐的文采。她们的脑容量似乎很大,无论你问到哪方面的知识她们都能张口就来,并且来有所依。之所以“羡慕”的原因无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说出来也不及她们的一半好。这其实就是因为她们在*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惯,对书本上的知识永远处于一种较“饥饿”状态,时不时去汲取一些营养和精华更好的去沉淀自己。这也正是她们在公开课上能游刃有余并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怎样提及都不为过,单从部编版一年级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读”亲子阅读栏目就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了,从孩子都开始抓起了,更何况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呢!

  作为语文老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借口将阅读抛诸脑后。寒假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标题,还以为是写读书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的书,读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一些读后感。都说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批书难,读万卷书更难。而在常生龙先生这里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再多的书已经不是难事而是乐事了。他将阅读当作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自己的精神样貌里,从而让自己心灵成长。

  这本书有一个标题最让我铭记于心,就是第75—78页的《教师要挺直腰板儿》。是啊,教师只有挺直腰板儿,做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可是能挺直腰板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有渊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日积月累去沉淀做好终身学*的准备——阅读。其次需要的是“爱”,只有真正的用心去爱学生的人,学生才会去爱你。发自内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强大。最后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让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型。让孩子不仅喜欢上课更爱老师这个人。让自己在课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儿熠熠生辉,也只有这样坚持做自己才能在这个人云亦云的复杂社会中脱颖而出。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阅读的过程,就是要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读者。作为一名刚步入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更是要坚持阅读,并在书中进行圈点勾画,及时将所思所悟表达出来,做一名上进的好青年!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老师要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香气,少一点胭脂气。”所以,书还是一定要读的,并且要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读下去。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唯一路径和最好的路径!所以,好好阅读,坚持阅读,享受阅读吧!新的学年,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2

  《礼记・学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时期的教育行业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困'与'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发明显,且恐有积而不散之势。怎么能'自反'、'自强'?怕不是纯粹主观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实现的,我们应该有一座与教育相接的桥梁,那就是学*,向行业中的优秀者工作者学*。

  我认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所以,我便寻着这种做法,对自己之前读过的部分书籍进行了整理,分出'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这两个版块,虽显粗浅稚嫩,却也是对照本书内容与做法而得的一点感悟――这可以说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收获。

  第一,应努力完善师德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在日常工作中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个应付者而应该是一个有正确理念的实践者。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第二,应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

  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说,数学物理,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则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读到这番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心中有些'诚惶诚恐',但幸好从这本书中得来了一些专业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是一种宝贵收获。

  以上两点就是我读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一点感悟,也是我在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记中,常生龙写道:'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下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与其相比,我真是'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课时,我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还长,今后定会加倍精进,像他一样用心去阅读,且有收获。诚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会'捧书为生',而实现'自反'、'自强'――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学生们。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3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是我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他的作者是常生龙,《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读过好多书,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一、善于找书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

  二、善于联想

  “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三、善于思考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

  四、善于总结

  “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

  最后,我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的后记送给大家:我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读书是一个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写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就在那里等着我。

  敢问教师成长的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阅读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4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能力

  教室的阵地是课堂,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能力。所以我们要让课堂确确实实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做我们的观众;我们要把回答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要欢迎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而不是自顾自讲自己的课;我们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回答学员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举手的少数学生。

  二、设定高的学*期望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学生,“我不知道”是这些学生的口头禅,一些教师由于赶进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继续追问,而是选择另一个愿意配合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他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老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老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惯,从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该怎样处理这种问题,文中提出“杜绝退出”的技巧,即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时时处在课堂文化场中,无从躲避,无法偷懒。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们课堂上偶尔的疏忽和懈怠,都会让学生有机可乘,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远的目标,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惯

  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主学*,并且学一辈子,如何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当然先要从培养学生的*惯入手。一个人培养的好*惯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最细微最最切*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惯。其次,我们还要清醒地明白,教师并不能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读到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语文?文中还这样写道,知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教给别人的,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将外界一切融入我们的生命,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的*惯,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原来,教育教学这条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那样*坦,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当下

  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劳累的时候,最容易堆积负能量,负面情绪一旦引爆,对人对己都有害处。活在当下是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经在樊登老师的读书会听到一本书《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禅师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师的讲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欢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内容。怎么样才能活在当下?首先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觉察力的安于当下。并时时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饭、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纳自我,对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用慈悲之心对待她,照顾她,温暖她,做自我情绪的主人公。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脚下的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们也终能抵达。

  五、教师要挺直腰板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我们要担负起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要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个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当作分数的机器,让学生沦为学*的奴隶;就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如果没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无法面对今天;如果只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教育何去何从,迷雾重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谢作者,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让我们看到教育天地的无限风光和万千风景。衷心希望能够每一位教师都能热爱读书,让我们一路修行读起来,一路修行写起来!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5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1、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2、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中心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4、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会发现,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占据了儿童的时间,良莠不齐的知识进入他们的大脑,儿童**化日趋严重。没有羞耻心和敬畏感、没有思考力,儿童犯罪屡见不鲜。若干年后,今日的儿童将会成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社会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孩子远离轻浮喧嚣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5、让孩子爱上学*。

  老师们常常奇怪为什么自己反复讲的东西学生总是记不住,原来是这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得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所讲的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

  由此可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授课方式比学科和教材内容重要。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其实,阅读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

  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幸福指数高,社会问题少。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书籍确实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阅读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还证明了阅读是一剂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只读教科书上的东西,未来的人生只能走进死胡同。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社会、学校应该联合大力鼓励、倡导读书运动,形成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全民阅读的环境。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网络、报纸的阅读,那些阅读是浅层的信息的浏览,充其量增加了许多莫名的烦恼。

  只有深层的阅读,让灵魂完全与哲人对话,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精神的滋养与洗礼,让自己不断的获得丢弃再获得再丢弃的过程。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6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xx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7

  打开常生龙编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辑"教学即创造",就被书中介绍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这一辑一共介绍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造。教学工作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我读完这一辑后最深的感悟。

  在教学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本上,不会有错,但如何把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却需要老师的创造性。

  学生为何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因多才多艺的老师的堂是丰富的,是灵动的,老师自身的知识的博大和自身素养会影响到孩子。孩子欣赏博学多才的老师,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记得读师范时,"选与写作"是比较枯燥的,而那位老师,每节都是很快讲完本上的知识,就会给我们讲他心中的《红楼梦》,讲细节,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就是因老师的讲解,才让我用心去读这部经典巨作,注重书中的细节部分,甚至跑到图书室寻找关于解读《红楼梦》的一些刊物和。看评论,会让我读得更深一些。写作成了我的最爱,我喜欢老师的博学,期待他能给我们介绍更多的名著经典。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那些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位老师把选上得丰富多彩,激发了我们去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深深地爱上阅读与写作。

  第一辑中写到夏昆老师,他不甘于每天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态化的教学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于学生人素养提升的程内容。于是他开始了语、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等四门程的教学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学科学*任务之中,给学生们送上了一份份心灵鸡汤。看似夏老师在不务正业,其实如果学生学会了鉴赏,从电影中,从歌曲中,从诗歌中体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素养,学生们的语素养自然提升,我相信语成绩也会自然提高的。

  特别是语教学工作,如果仅仅抱着本在教,那孩子们不会走得高远,也不过是做题的机器而已。如果从多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读写*惯,看似老师在做与教学无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阶段,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无用"变得那么"有用",甚至让孩子的语素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学工作的创造性至关重要,它会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天空。在一堂看似*淡的堂上,老师的引领和发散思维,会让孩子们看到更广袤的世界。我喜欢多彩的堂,喜欢看似天马行空,实则老师把手中的线收放自如,让孩子们在蔚蓝的天空上翱翔的堂。堂虽小,但我们的思维不能狭隘。老师在堂上的创造性就尤为重要了。

  在刚刚接触孤独症谱系的孩子后,我有一段时间很是迷茫,后因阅读了一些理论专著,我突然领悟到,他们更需要灵动的堂。虽然是个训,他们也需要丰富一些的语言训练。本身孩子们就有刻板行为,如果仅仅运用ABA训练方式,孩子们更是呆板。但运用VB进行语言训练,就灵动了许多。每一节的个训,我都设置了多方面的训练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这一个环节,我也要设置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既有身体部位识别,也有绘画和粗大动作训练。特别是手指谣,边做动作边填词,孩子们很是喜欢。有时会根据孩子的情绪,调整程,只有让孩子喜欢上我的个训,我才能给予最佳的康复。

  我们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史沃普这位童书作家,仅仅是辅导孩子十天的写作后,就爱上了孩子们,坚持为孩子辅导写作,陪伴小学毕业。他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成就。仅仅有爱是不够的,爱,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创造性。麦考特、雷夫、钟杰就是这样的老师。麦考特能让最调皮捣蛋的孩子认可是最好的老师,雷夫能让6号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爱上阅读,并在教室里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经济体,让每个孩子学会远足前做好准备。雷夫的6号教室充满了魔力,我很早就买过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从中获得了许多的启发,佩服雷夫的创造性教学模式。(fsir)钟杰在转化问题生上有自己独创的方法,仅仅靠爱是不够的,关键是老师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才会让爱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吉诺特所说的这句话,对老师而言是一定要牢记心中的:"语言既能使人明,也能诗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常言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最为老师,说话的方式尤为重要,骂人和训话是语言暴力常见的表现方式,侵犯隐私是语言暴力的一种体现,但质问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原我们教聋孩子,因手语的限制,可能老师的话语不能完全传递给学生,即便是有语言暴力,学生仅从表情和动作上也感受不那么真切。而如今我们学校已经转型,面对新的群体,我们真的要在说话艺术上下点功夫,如何把话说好,让孩子们接纳,让家长们接受,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们需要我们鼓励,家长们需要我们去倾听。鼓励,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倾听,让我们理解家长们的内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纳,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当教育不是发自内心的时候,当教育的语言不带着为善的情感的时候,教师那伪善的眼神和牵强的微笑就会很快被学生感受到。"这句话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老师的语言至关重要?

  老师的认可,是一缕阳光,会让孩子感到温暖,会催孩子们上进。我们都从孩童走过,回想过去的时光,能让我们深记心中的老师,往往是在学*和生活上给予关爱的老师。特别是那真诚的善意的话语,让人牢记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学工作是更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一堂,不再是单一的程,需要多方面训练融合在一起,语中融合着动作康复,体育中也渗透着语言康复。孩子们千差万别,对孩子的要求也变得有梯度,需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设计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最适合的康复教育。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8

  作者吴淑英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经典书籍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十年如一日。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能力

  教室的阵地是课堂,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能力。所以我们要让课堂确确实实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做我们的观众;我们要把回答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要欢迎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而不是自顾自讲自己的课;我们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回答学员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举手的少数学生。

  二、设定高的学*期望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学生,“我不知道”是这些学生的口头禅,一些教师由于赶进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继续追问,而是选择另一个愿意配合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他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老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老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惯,从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该怎样处理这种问题,文中提出“杜绝退出”的技巧,即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时时处在课堂文化场中,无从躲避,无法偷懒。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们课堂上偶尔的疏忽和懈怠,都会让学生有机可乘,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远的目标,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惯

  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主学*,并且学一辈子。

  如何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当然先要从培养学生的*惯入手。一个人培养的好*惯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最细微最最切*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惯。其次,我们还要清醒地明白,教师并不能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读到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语文?文中还这样写道,知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教给别人的,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将外界一切融入我们的生命,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的*惯,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原来,教育教学这条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那样*坦,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当下

  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劳累的时候,最容易堆积负能量,负面情绪一旦引爆,对人对己都有害处。活在当下是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经在樊登老师的读书会听到一本书《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禅师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师的讲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欢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内容。怎么样才能活在当下?首先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觉察力的安于当下。并时时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饭、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纳自我,对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用慈悲之心对待她,照顾她,温暖她,做自我情绪的`主人公。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脚下的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们也终能抵达。

  五、教师要挺直腰板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我们要担负起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要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个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当作分数的机器,让学生沦为学*的奴隶;就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如果没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无法面对今天;如果只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教育何去何从,迷雾重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谢作者,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让我们看到教育天地的无限风光和万千风景。衷心希望能够每一位教师都能热爱读书,让我们一路修行读起来,一路修行写起来!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9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xx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这样的*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0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是常生龙先生根据多年的阅读,精选50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对于从事教育的我们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书中涉及的内容于我而言实乃博大精深,而我只窥得冰山一角。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自己先变成孩子,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个法宝。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反映出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于永正老师教了一辈子书,致力于对孩子的研究,研究孩子的天性,研究怎样把自己融入孩子的群体,以至于自己就成为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童心未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遵循教育的规律,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二个法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训练自己,提高朗读的水*。孩子们正是在他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以身示范,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三个法宝。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他在学生面前总是穿戴整齐,从不随意;批改作业,课堂板书,字都写的工整认真,没有丝毫的潦草;跟孩子们一起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做,而不仅仅是做一名指挥者。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永正老师总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信当我们学会运用于永正老师的三个法宝时,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做一个挺直腰板的教师。

  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例如“人”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但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并不简单。“人”字的外形像极了一个左右脚分开,稳稳当当,站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堂堂正正。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呢?有人说:“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要担起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并不容易。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挺直了腰板做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生活中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惯。吴非说:“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教参,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教师自己不迷信专家,不迷信书本,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所教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才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独立思考的学生才会慢慢多起来。

  2、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取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只有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挺直腰板,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在这样的课堂成长的学生,自然也就容易成长为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三、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

  大量的,广泛的,坚持不懈的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师捷径是“阅读——反思——实践”。王崧舟告诉大家,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新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地邂逅。作为教师,唯有孜孜不倦的读书,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阅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1)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菁华5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1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是我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他的作者是常生龙,xx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教师报》“20xx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长”、《*教育报》“xx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读过好多书,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一、善于找书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

  二、善于联想

  “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三、善于思考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

  四、善于总结

  “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

  最后,我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的后记送给大家:我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读书是一个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写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就在那里等着我。

  敢问教师成长的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阅读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

  读完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闭上眼,脑子里会闪现出无数的经典话语,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位教师的重要性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对于读书为什么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为我们做以解答,王崧舟认为读书是“读书_底蕴_教学”的转化过程。于永正说,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些年,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阅读了,为了让老师,让学生保持阅读,学校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最终也是只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阅读应该像闫学老师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额外的劳逸。

  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妙语连珠,也能够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远。很多老师总是疲于工作,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其实,当阅读成为一种*惯时点滴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阅读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内在修养,在课堂中取得成效。

  当教师真正的走进阅读,那么孩子们也会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上阅读的道路。而如何能让孩子完全的爱上阅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很多学校确实是很重视阅读,为了让孩子能够阅读,学校精心为孩子设计了阅读检测,阅读试卷,阅读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些活动确实会督促孩子当下进行阅读,但这样的阅读是不会长久的,孩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说为了得到大人奖赏,这是功利性的阅读,而不是自发的,长久的阅读。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要让阅读内化成孩子的一种*惯。*惯是在环境中培养的,当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总是在捧书阅读时,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会捧起书开始阅读。当孩子在学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各种知识,各种文化信口拈来时,孩子肯定会向往从书中学到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

  正如书的题目所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修炼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学生,感染身边的同行者,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事业。养成了阅读的*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3

  利用暑假读完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王定华先生的《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两本书。综合二书与自身经验,也想聊聊自己对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并将自己所产生的策略做一个记录。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以此建立的人物关系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涉及的场所包括教室、校园、家庭、社会;涉及的具体事件则是教、学和实践的形式。至于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认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下面我具体谈谈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

  一、教育的关键是人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4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梗投射在书桌上,寂静的暖意挑逗着房间的寒气,我触摸着、温暖着、尽情的享受着这“幸福”的周末时光,窗外不是飘来热闹的说笑声,打破这周围的寂静。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寂寞。我独坐在窗台,凝望着手机群中的写作通知发呆。书桌上透过书页,一行小字映入眼帘:“坚持不懈的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的邂逅。”是啊,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摸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我再次翻开了那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

  打开浸着墨香的书籍,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现将阅读感受总结如下: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告诉我们: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追求分数至上的现实,微薄的工资收入,高强度的压力,职业倦怠也越来越明显,固然与收入和压力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丧失了真我,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天天带着面具生活,何言快乐?

  在许多师生共处的日子里,自己也曾在课堂之外,经历过带着学生去野炊、去参观实践园等实践活动,活动后我立即整理拍照文字,记录活动专辑在教室里展示交流。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作也取得来前所未有的成功。几年的时光过去了,学生们每次提起那段难忘的经历都激动和兴奋好久!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期中考试前,各级各班在授课完毕都在做试卷刷题,办公室内琳琅满目的各科试卷像小山似的排满了课桌,不得不感叹:真有点高考加工厂的硝烟弥漫!我也加入这场刷题的“战役”,生怕自己跟上步伐而影响全局,又到了评讲试卷时间,读后感()学生等着公布答案,往试卷上填写,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刚刚讲过的内容,依旧是错误百出,给答案,被动接受,再纠错,再出错,更过的时候抱怨学生怎么没记性!何曾想过,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并没有注意教给学生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流程。也难怪学生看似在课堂上似乎听明白了,等到动手时又无从下手。在阅读中,我注意到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前提是让他们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再去自由发挥。如果把复杂的技能分解为若干任务,把复杂的技能分解为可以操作若干步骤,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在这个过程就会逐步提升。”按照这种方法的思路,我分专题制作了课件,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巩固此类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学生的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原来课堂教学充满了挑战,技巧和艺术无处不在!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往日上课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七八十人的教学大班,拥挤的座位,狭窄的过道,侧着身子勉强通过的尴尬,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是不是的画弧线运动。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有一天带着读书任务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莱莫夫在《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在此书的阅读中我的师德修养也在完善。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那就好还是让我们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5

  有一本书,你读了后,会有读过50本书的收获,那就是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一个人,你了解后,会不由自主地从他身上汲取力量,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此书的作者常生龙。很多年前,偶然的机会,在新浪博客读到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一位日理万机的教育局局长,却每天更新博客,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做个总结,每年做个回顾。博友们都尊称他为船长,觉得是他在引领着大家航行。船长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我将书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将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等各种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就读上几页。

  有一次到韩国出访,一整天的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等回到房间放下行李时已经是夜里11点了,可一本书的读后感还没有完成,怎么办?简单地洗漱后,坐在地板上,将电脑放在腿上,熬夜赶写文章。我心里明白,只要对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坚持都会泡汤。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相信读到这段文字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船长的这份坚持和毅力而肃然起敬!那么,这本书,就是从500多篇读后感、200多万字中挑选出来的50篇读后感、20万字!这是怎样的精选,怎样的精华?做为读者,能读到这本书,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尤其是教师,因为船长就是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去读书,去思考,去撰写。

  他把这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还没真正走进书本,我就被这五个观点吸引:正如船长所说,“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学,靠我们老师去研究,去探讨,去探索,必定是创造;教育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让人们“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一所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学校即社会;做为教育的实践者,我们需要掌握教育原则,需要归纳教育策略,我们需要理论做支撑,所以,理论是我们的支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育的变革,一股脑儿地冲刷着我们的思想,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去接受。

  这本书中呈现的太多方面我都非常喜欢和认同,比如:第2至5页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的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第27至30页道格·莱莫夫著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的“设定高的学*期望”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第31至34页海姆·吉诺特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的“防止暴力”、“善用鼓励”、“学会倾听”、“拒绝伪善”;第67至70页张贵勇著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中的“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第79至82页蔡兴蓉著的《下辈子还教书》中的“语文教师的使命”;第105至108页罗恩·克拉克著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激情》中的“给予高期待,收获大进步”、“信任添力量,细节显功夫”;第138至141页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把了解学生的工作落在实处”、“像医生了解病人那样去了解学生”;第142至145页金林祥等著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中的“新教育”、“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师”等等。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船长在第52至55页苏珊·佩罗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一书中的观点:要善于讲故事。我记得在几年前和科组老师备课时,老师们都反映这届五年级学生属虎,调皮得很,学**惯差,语言不文明,行为*惯也不好,想要针对这些问题开个级会教育学生。我想到了一个关于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故事,于是,这次级会,全级五百多学生就听我讲故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我至今都无法忘记,他们被故事中苏东坡的暗自得意和被苏小妹点醒后的哑然深深吸引,在他们的心中,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大文学家,居然也会有语言不文明的时候。

  然而,通过才华出众的苏小妹说的“佛印大师心中如佛,说出来的是美言;苏东坡心中有屎,吐出来的是粗话”时,学生们都会联想到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而自惭形秽;但是当自己发现能和大文学家一样犯错误时,内心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增添了自信:我是可以像苏东坡一样改正的。正如船长在文中所说,“故事可以滋养想象力”,“故事具有治疗作用”。书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话,相信每位老师或家长都认同:“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为孩子唱歌、念童谣、讲故事是父母和教师能给予孩子的礼物。”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可以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故事,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故事,可以带给孩子诸多力量……

  另外,我还想特别说明的是120至123页高万祥著的《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中,船长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惯;二是满腔热忱;三是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阅读*惯,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惯,必须要求老师自身拥有阅读的*惯。一是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二是通过阅读,能“让老师拥有思想”,“获得更多的爱心、良心和责任心”,“收获诗意和创造情怀”。作者还告诉我们,老师要“像写情书那样写日记、随笔”。热忱,也是我一贯推崇的思想。我认为,一个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将自己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育当中来,才会不知疲倦、不计较得失、全心全意、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爱教学。船长在此文中,也强烈地表达他的观点:“热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热忱是行动的动力”,“一个充满热忱的人,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并有着浓厚的工作兴趣;不论工作有多么艰辛,历经多少磨难,或者需要多少训练,都会用一种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认真执行”。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船长在自序中向大家呼吁。感谢船长付出的辛勤劳动,让老师们拥有了一本智慧书——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可以随时到书中找到答案;让老师们拥有了一本动力书——每天可以翻翻,洗涤自己心中的尘埃。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2)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菁华5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1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是我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他的作者是常生龙,xx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教师报》“20xx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长”、《*教育报》“xx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读过好多书,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一、善于找书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

  二、善于联想

  “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三、善于思考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

  四、善于总结

  “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

  最后,我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的后记送给大家:我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读书是一个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写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就在那里等着我。

  敢问教师成长的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阅读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

  读完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闭上眼,脑子里会闪现出无数的经典话语,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位教师的重要性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对于读书为什么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为我们做以解答,王崧舟认为读书是“读书_底蕴_教学”的转化过程。于永正说,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些年,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阅读了,为了让老师,让学生保持阅读,学校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最终也是只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阅读应该像闫学老师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额外的劳逸。

  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妙语连珠,也能够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远。很多老师总是疲于工作,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其实,当阅读成为一种*惯时点滴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阅读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内在修养,在课堂中取得成效。

  当教师真正的走进阅读,那么孩子们也会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上阅读的道路。而如何能让孩子完全的爱上阅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很多学校确实是很重视阅读,为了让孩子能够阅读,学校精心为孩子设计了阅读检测,阅读试卷,阅读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些活动确实会督促孩子当下进行阅读,但这样的阅读是不会长久的,孩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说为了得到大人奖赏,这是功利性的阅读,而不是自发的,长久的阅读。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要让阅读内化成孩子的一种*惯。*惯是在环境中培养的,当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总是在捧书阅读时,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会捧起书开始阅读。当孩子在学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各种知识,各种文化信口拈来时,孩子肯定会向往从书中学到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

  正如书的题目所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修炼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学生,感染身边的同行者,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事业。养成了阅读的*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3

  利用暑假读完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王定华先生的《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两本书。综合二书与自身经验,也想聊聊自己对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并将自己所产生的策略做一个记录。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以此建立的人物关系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涉及的场所包括教室、校园、家庭、社会;涉及的具体事件则是教、学和实践的形式。至于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认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下面我具体谈谈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

  一、教育的关键是人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4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梗投射在书桌上,寂静的暖意挑逗着房间的寒气,我触摸着、温暖着、尽情的享受着这“幸福”的周末时光,窗外不是飘来热闹的说笑声,打破这周围的寂静。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寂寞。我独坐在窗台,凝望着手机群中的写作通知发呆。书桌上透过书页,一行小字映入眼帘:“坚持不懈的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的邂逅。”是啊,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摸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我再次翻开了那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

  打开浸着墨香的书籍,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现将阅读感受总结如下: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告诉我们: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追求分数至上的现实,微薄的工资收入,高强度的压力,职业倦怠也越来越明显,固然与收入和压力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丧失了真我,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天天带着面具生活,何言快乐?

  在许多师生共处的日子里,自己也曾在课堂之外,经历过带着学生去野炊、去参观实践园等实践活动,活动后我立即整理拍照文字,记录活动专辑在教室里展示交流。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作也取得来前所未有的成功。几年的时光过去了,学生们每次提起那段难忘的经历都激动和兴奋好久!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期中考试前,各级各班在授课完毕都在做试卷刷题,办公室内琳琅满目的各科试卷像小山似的排满了课桌,不得不感叹:真有点高考加工厂的硝烟弥漫!我也加入这场刷题的“战役”,生怕自己跟上步伐而影响全局,又到了评讲试卷时间,读后感()学生等着公布答案,往试卷上填写,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刚刚讲过的内容,依旧是错误百出,给答案,被动接受,再纠错,再出错,更过的时候抱怨学生怎么没记性!何曾想过,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并没有注意教给学生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流程。也难怪学生看似在课堂上似乎听明白了,等到动手时又无从下手。在阅读中,我注意到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前提是让他们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再去自由发挥。如果把复杂的技能分解为若干任务,把复杂的技能分解为可以操作若干步骤,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在这个过程就会逐步提升。”按照这种方法的思路,我分专题制作了课件,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巩固此类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学生的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原来课堂教学充满了挑战,技巧和艺术无处不在!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往日上课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七八十人的教学大班,拥挤的座位,狭窄的过道,侧着身子勉强通过的尴尬,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是不是的画弧线运动。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有一天带着读书任务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莱莫夫在《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在此书的阅读中我的师德修养也在完善。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那就好还是让我们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5

  有一本书,你读了后,会有读过50本书的收获,那就是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一个人,你了解后,会不由自主地从他身上汲取力量,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此书的作者常生龙。很多年前,偶然的机会,在新浪博客读到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一位日理万机的教育局局长,却每天更新博客,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做个总结,每年做个回顾。博友们都尊称他为船长,觉得是他在引领着大家航行。船长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我将书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将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等各种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就读上几页。

  有一次到韩国出访,一整天的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等回到房间放下行李时已经是夜里11点了,可一本书的读后感还没有完成,怎么办?简单地洗漱后,坐在地板上,将电脑放在腿上,熬夜赶写文章。我心里明白,只要对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坚持都会泡汤。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相信读到这段文字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船长的这份坚持和毅力而肃然起敬!那么,这本书,就是从500多篇读后感、200多万字中挑选出来的50篇读后感、20万字!这是怎样的精选,怎样的精华?做为读者,能读到这本书,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尤其是教师,因为船长就是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去读书,去思考,去撰写。

  他把这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还没真正走进书本,我就被这五个观点吸引:正如船长所说,“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学,靠我们老师去研究,去探讨,去探索,必定是创造;教育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让人们“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一所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学校即社会;做为教育的实践者,我们需要掌握教育原则,需要归纳教育策略,我们需要理论做支撑,所以,理论是我们的支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育的变革,一股脑儿地冲刷着我们的思想,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去接受。

  这本书中呈现的太多方面我都非常喜欢和认同,比如:第2至5页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的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第27至30页道格·莱莫夫著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的“设定高的学*期望”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第31至34页海姆·吉诺特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的“防止暴力”、“善用鼓励”、“学会倾听”、“拒绝伪善”;第67至70页张贵勇著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中的“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第79至82页蔡兴蓉著的《下辈子还教书》中的“语文教师的使命”;第105至108页罗恩·克拉克著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激情》中的“给予高期待,收获大进步”、“信任添力量,细节显功夫”;第138至141页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把了解学生的工作落在实处”、“像医生了解病人那样去了解学生”;第142至145页金林祥等著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中的“新教育”、“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师”等等。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船长在第52至55页苏珊·佩罗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一书中的观点:要善于讲故事。我记得在几年前和科组老师备课时,老师们都反映这届五年级学生属虎,调皮得很,学**惯差,语言不文明,行为*惯也不好,想要针对这些问题开个级会教育学生。我想到了一个关于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故事,于是,这次级会,全级五百多学生就听我讲故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我至今都无法忘记,他们被故事中苏东坡的暗自得意和被苏小妹点醒后的哑然深深吸引,在他们的心中,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大文学家,居然也会有语言不文明的时候。

  然而,通过才华出众的苏小妹说的“佛印大师心中如佛,说出来的是美言;苏东坡心中有屎,吐出来的是粗话”时,学生们都会联想到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而自惭形秽;但是当自己发现能和大文学家一样犯错误时,内心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增添了自信:我是可以像苏东坡一样改正的。正如船长在文中所说,“故事可以滋养想象力”,“故事具有治疗作用”。书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话,相信每位老师或家长都认同:“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为孩子唱歌、念童谣、讲故事是父母和教师能给予孩子的礼物。”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可以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故事,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故事,可以带给孩子诸多力量……

  另外,我还想特别说明的是120至123页高万祥著的《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中,船长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惯;二是满腔热忱;三是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阅读*惯,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惯,必须要求老师自身拥有阅读的*惯。一是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二是通过阅读,能“让老师拥有思想”,“获得更多的爱心、良心和责任心”,“收获诗意和创造情怀”。作者还告诉我们,老师要“像写情书那样写日记、随笔”。热忱,也是我一贯推崇的思想。我认为,一个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将自己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育当中来,才会不知疲倦、不计较得失、全心全意、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爱教学。船长在此文中,也强烈地表达他的观点:“热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热忱是行动的动力”,“一个充满热忱的人,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并有着浓厚的工作兴趣;不论工作有多么艰辛,历经多少磨难,或者需要多少训练,都会用一种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认真执行”。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船长在自序中向大家呼吁。感谢船长付出的辛勤劳动,让老师们拥有了一本智慧书——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可以随时到书中找到答案;让老师们拥有了一本动力书——每天可以翻翻,洗涤自己心中的尘埃。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3)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精选10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2

  利用暑假读完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王定华先生的《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两本书。综合二书与自身经验,也想聊聊自己对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并将自己所产生的策略做一个记录。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以此建立的人物关系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涉及的场所包括教室、校园、家庭、社会;涉及的具体事件则是教、学和实践的形式。至于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认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下面我具体谈谈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

  一、教育的关键是人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3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1、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2、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中心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4、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会发现,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占据了儿童的时间,良莠不齐的知识进入他们的大脑,儿童**化日趋严重。没有羞耻心和敬畏感、没有思考力,儿童犯罪屡见不鲜。若干年后,今日的儿童将会成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社会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孩子远离轻浮喧嚣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五、让孩子爱上学*。

  老师们常常奇怪为什么自己反复讲的东西学生总是记不住,原来是这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得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所讲的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

  由此可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授课方式比学科和教材内容重要。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其实,阅读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幸福指数高,社会问题少。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书籍确实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阅读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还证明了阅读是一剂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只读教科书上的东西,未来的人生只能走进死胡同。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社会、学校应该联合大力鼓励、倡导读书运动,形成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全民阅读的环境。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网络、报纸的阅读,那些阅读是浅层的信息的浏览,充其量增加了许多莫名的烦恼。只有深层的阅读,让灵魂完全与哲人对话,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精神的滋养与洗礼,让自己不断的获得丢弃再获得再丢弃的过程。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4

  假期里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读后收获很多。李镇西老师说,读书的秘诀无非就是联想和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联想,在思考,在反思。

  书中“教学始于技巧”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这篇文章是常生龙先生读了美国非凡学校集团领导者道格莱莫夫撰写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之后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莱莫夫总结的五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杜绝退出。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活跃;而有些班级课堂很沉闷,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我们有时会觉得这一个班孩子都不喜欢表现。常生龙先生写的“教学始于技巧”,我反思了我们的课堂,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级,”我不知道“是这些孩子的口头禅。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赶进度等原因,我们往往不再追问,而是另选一个孩子来回答,从而让那些想躲避老师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间。而”杜绝退让“这一原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孩子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声,我们就去提问另一个孩子,在他人给出问题的答案之后,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出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作答。当学生发现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中来。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那种企图逃避回答问题的学生存在,每个孩子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我想这也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老师的秘诀。

  感谢杜组长推荐的这本好书。新的旅途即将启程,我会继续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并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共沐书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5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我便想到了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旅途中,我们能够与世间各种美景相遇;在读书时,我们也能够与最美的风景邂逅。读书,是让灵魂旅行,让心灵沉淀的最好方式。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似乎有了阅读的方向,也让我在教学中的很多疑惑慢慢解开。就如作者所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他,给他启迪。”常老师的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爱上阅读,学会反思。下面,我将从以下两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时,这个标题“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便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尤其当我看到这段话“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最后一个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我开始对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们身边,甚至于自己*时都会这么逼迫孩子,而且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是我们所想的便是“肯定是这孩子不够用心”所以会指责辱骂这个孩子。这就是我们在*时的教学中常常以**的思考方式、观察物体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强加于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学生,以至于出现师生互相不理解的现象。其实,这也很好的认证了第一个诀窍“自己先变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效仿老师的做法,接受老师的建议。

  二、做一个让学生不变笨的老师

  有时候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目前做的这些真的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笨!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才刚开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加以干涉,会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写,这样子你考试才不会丢分”就是在这样子一次次的扼杀中,学生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变笨。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看书之余,回想现实,真的觉得自己应当转变观念,书中说得好“我们应该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6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xx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这样的*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7

  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的跟着时代成长。如何成长?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我觉得最好的成长,就是丰富自己的阅历。书中精选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有关于籍,教育和生活的,还有提到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和变革即未来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从作者不同的视角去阐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启迪和唤醒作用,需要细细品味。不管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还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话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时代背景,准确的说,经济和条件允许,行万里和读万卷书,都是当今时代必须去尝试,去体验,去努力成长。其中读万卷书,是成长过程中最经济实用的办法。

  一、活在当下,活出真我

  拿到书,我都是*惯找自己喜欢的文章先看看,最喜欢的就是本书《活在当下》。此文章提及到心理学上一个很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是指事情的前因,B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C是指事情的后果,即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不同的人,看到同一个事情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可能会责怪是引发事情的A,但是因为B的诠释或者信仰不同,会导致不同的C结果出现。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会从关注事件或者他人A引向关注自己B和结果C,即我们期望事件结果C往积极一面发展,我们就应该改变自己对事情A的看法,往积极的一面去思考。从而时刻提醒自己“活在当下”,才能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这样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多引导学生关注每天自己的成长,体验生活,提高自己的觉察力,活出真实的自己。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书中在《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提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到了可以通过每天竭尽所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乎他们,或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注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或者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所思所想,用同理心的方法去感受对方的的`所思所想;或者主动听取学生的反馈或者建议,真诚的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积极的教学态度等。喜欢书中提到这些建议,这些也告诉我们跟学生构建好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教学,还能在关注学生的过程中聆听学生的故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多丰富我们的阅历。

  三、培养学生学*的*惯

  如何培养学生学*的*惯?书中《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好*惯》里提到叶圣陶告诉我们养成好*惯的方法有从细微最切*的事物入手和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其非常好的告诉了我们教书育人,需要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是需要有个过程的,这个需要我们教育者首先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比如培养学生有课前预*的*惯,这个不是布置课前预*就好,需要有个指导过程。那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预留学生预*的时间,了解学生的是否掌握如何预*,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提示和指导,培养学生学会预*。

  书中还提到教书是为了无须教。我是挺想实现这以目标的,但是如何做到无须教?目前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就是布置好本节课的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找到我预设的问题,并在学*过程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我在预留给学生自主学*的时间段留意学生的情况,如果有学生有疑问,就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数学生问到了同一个问题,则需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述这个问题,如果学生都会的问题,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自己说出自己自主学*的情况。这个对于预留课堂时间自主学*是做到了,可是在学生展示方面还是比较欠缺,这种操作也在根据学*内容在不断的调整着,具体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担心的事?想改变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实现较是为了无须教,但是对于效果,我还是不能胸有成竹。所以呈现出来,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也希望我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惯实现书中所说:“教是为看实现不需要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8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读后感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9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0

  读了常生龙先生的一本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诗意的文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我亦有同感,书确实像开山的斧头,像涉水的轻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当你安静阅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心仪的观点跳出来,令你怦然心动,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在这本书中,透过理性而深刻的文字,你可以想象从读者到作者的那种神圣感责任感意义感。当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常生龙先生依然在敲打键盘、用心思考——阅读时的幸福、写作时的畅快,该是一种多么自我的人生体验。

  读这本书,也会唤醒我们曾经的阅读记忆,苏明进老师别具一格的教育实践;夏山学校尊重个性的教育生活;芬兰教育的秘密……阅读让我们的世界彼此相连。

  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擦亮书中的珍宝,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是事务繁忙,但当你捧着这本书想到常生龙先生也是一方主管事务众多的时候,内心是否也有了想开始阅读的热情;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看不到成效,但当你捧读这本书想到作者笔耕不辍思想深刻的时候,是不是也准备跃跃欲试;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不知道该从何读起,但当你读完这本书,或许会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今天,常生龙先生用自己的阅读反思感召了众多有梦想的人,这是一本书的意义,也是一个人的意义所在。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4)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篇

  最*读了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

  对于个别班级美术课堂上一些学生比较顽皮,常在课堂上捣乱,我采用了李老师这本《做最好的老师》介绍的方法是: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学生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

  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是的,只有和学生们零距离接触,才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可爱之处,才能更多地用文字记录下和学生们的点点滴滴,才能体现老师的真正价值!

  对于老师,教学经验来自于与学生们零距离的交流与接触,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论。试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觉得教学原来是如此精彩!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最后,我还是要把李老师的一段话献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李镇西老师的书,可以说百读不厌。《做最好的老师》更使我受益匪浅。虽然它不能真的像一盏明灯,总在迷茫的时候点亮希望,但细细读来,它却出事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解答了我困惑很久的问题——怎样做才算是好老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这也身份中做到最好。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帮助那些学*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精心备课,希望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细致地批改、辅导,希望每个孩子的数学成绩能不断提高;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惯,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我想法设法养学生的创造力……总是我进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名称职、合格、负责的老师,希望做一名好老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确,我的付出受到很多学生的尊敬,但是总有些学生不买账,常常有学生因“太严”而对老师心存敌意。我一直在想:是自己做的还不够?读了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是不够,而是对于有些孩子,可能我努力的方向不对。

  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作为教师,我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是啊,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我们追求的不是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让这群长相各异性格万千的活生生的孩子个个都能健康地成长。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做学生的老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这这样才能赢得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不断品读《做最好的老师》,我一再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写的。读了这本专著,使受益匪浅。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同时。我不断地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静了,教育也从容了。但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爱”、“理解”、“尊重”、“*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能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我一定能不断进步,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今年假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

  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中的心声。

  *阶段,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名为《做最好的老师》,我不由得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在益于学生的成长?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十年了,究竟怎样做才能做一个最好的老师,学生最欢迎的老师。

  看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深有感触的,觉得他像一个神话一样,回到我工作中,我觉得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也会感到很气愤,但是,细想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说的那样,你不要指望学生会和你同步,不要把他们看得太大,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们会那么听话,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吗?其实,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镇西老师说过:“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想要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是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有时,我们老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对上课迟到、做错事情、违犯纪律的学生严加责罚。这样适得其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有一段时间,因为经常扣分,我就很恼火,常发脾气,效果却不好,还是扣分,并且我已经明显感到学生有抵触情绪了,那怎么办?突然之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作为老师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职责难道只是每天守着他们说不准扣分吗?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批评就什么也没有了?难道师生之间的感情连几分都不值吗?这种思考给我的`冲击力很大,我的后背出了一身冷汗。原来,长期以来我总是因为学生表现得不好而批评他们,却很少表扬他们,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们表现不好的一方面了。我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学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总盯着他的缺点和短处!正像我说进的那样,师生之间的情谊绝非一两个扣分所能相比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你别说,他还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变自己,努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总之,希望所有的教师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老师,学*他那种对学生的态度,学*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他那种对自己永不满意的态度。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将理性的思考、真实的教育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融入到一个个教育案例中,发人深省,让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感同身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并没有用那种死板的语言模式阐述出一些冰冷而枯燥的教育理论,而是用自己的真实工作经历来谈得失、谈收获、谈感悟,他娓娓道来,把他一路走来的人生追求和梦想以及收获和感悟都一并和我们分享。

  是啊,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更会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众说纷纭的世界里,究竟怎样做,如何做,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

  《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是李老师*30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李老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自然,读他的书似乎是在与一位智者畅谈,又似乎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真实而心动,让人不得不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呢?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都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今天的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

  读到这里我感受颇深,我不由地想到了自己。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我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爱是永恒的教育,(读书笔记 )在李老师的这本书中他也极力在强调这一点。最阴暗的角落也需要阳光的照耀,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最令人烦忧的就是那些“后进生”,对于这类孩子李老师都是以他“科研”的眼光去看待,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题来对待。用爱和真诚来抚慰这些孩子,使他们的心态*静,教育学生也就从容了。而这里的爱,绝不是迁就学生,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像李老师所说的,是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一直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尊重、*等、真诚、责任、这些爱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是淋漓尽致。这正是一位优秀教育者的魅力。

  总之读这本书,像给自己心灵一次洗涤。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份真情都让我深受感动。究竟怎样做最好的教师?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朴实的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读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以后,我认为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子非常优秀非常值得我们学*的老师,有好的象他学*,做一位优秀的老师。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从李镇西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

  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今天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第十章,有关于语文教学的内容。正如文章所说:思维训练不可能孤立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反映出思维训练,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思维训练的内容。

  是呀,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过死,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多方面的思考各种问题,让他们学会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记得有一次,我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做《小宝宝睡着了》的音乐游戏时,我先让孩子们认识了“1、2、3、4、5、6、7”的七个音名。然后,让他们跟我学做柯尔文手势。这时,我发现孩子们在跟我做柯尔文手势的时候,孩子们的学*兴趣不是很高很高。

  于是,我左思又想:为什么我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为这七个音名创编上动作,以及它们的音高和音低呢?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可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就有好几个小朋友高举小手说:“周老师,周老师,你能不能够让我来试一试?”还有几个小朋友扯了扯我的衣服,老师让我上讲台来表演吧。于是,我请了几个小朋友上讲台,让他们学做“1”的动作。刚表演不多久,坐在下面的小朋友们也都举起了小手,纷纷要上台表演。

  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我觉得孩子们掌握的特别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众说纷纭的世界里,究竟怎样做,如何做,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

  《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是李老师*30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李老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自然,读他的书似乎是在与一位智者畅谈,又似乎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真实而心动,让人不得不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呢?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都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今天的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

  读到这里我感受颇深,我不由地想到了自己。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我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爱是永恒的教育,(读书笔记)在李老师的这本书中他也极力在强调这一点。最阴暗的角落也需要阳光的照耀,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最令人烦忧的就是那些“后进生”,对于这类孩子李老师都是以他“科研”的眼光去看待,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题来对待。用爱和真诚来抚慰这些孩子,使他们的心态*静,教育学生也就从容了。而这里的爱,绝不是迁就学生,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像李老师所说的,是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一直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尊重、*等、真诚、责任、这些爱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是淋漓尽致。这正是一位优秀教育者的魅力。

  总之读这本书,像给自己心灵一次洗涤。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份真情都让我深受感动。究竟怎样做最好的教师?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5)

——做最好的家长读后感10篇

  在一次去图书馆中,我看到一本《做最好的家长》一书,感悟很深。

  每次在工作之余,我便会拿出来翻看,认真又仔细,因为老师说的太好了,与儿女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说实话,对孩子的教育,我多半将希望寄予老师身上,从幼儿园起,我都是这样认为。直到一年级下学期,看到了怎样做最好的家长,才开始感受到作为家长肩负的责任有多大。

  我是一个粗心的妈妈,每次对孩子说的一般都是这样的话:学*要自觉,上课要认真听讲,学好了是自己的,是为自己而学,不是为别人。每次考试一般都是很关心分数,对孩子的.内心世界都很少去了解。在《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中,我知道了自己作为家长有很多不足,在这里我要向我最亲爱的儿子说一声:对不起,妈妈对你的关心太少了!就这样每天我一边看《做最好的家长》,一边开始给孩子写成长日记,比如在《家长》手记中,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学**惯,一共有六条,每一条我都用笔勾出重点,每天我都写上一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惯,手记六中,鼓励孩子关心班集体,告诉孩子为集体服务并不是吃亏,(这在看书以前我并未想到过的事)手记八中,告诉孩子善良最美,做一个善良的人,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等等。每天都写一篇读书心得和孩子一起分享。在《家长》一书中,我学到了许多许多。我有幸我的孩子在午后实验中学读书,并有幸遇到了著名教育家丛校长,丛校长的教子绝招让我大开眼界,茅塞顿开。作为家长的我受益匪浅。

  我的孩子现在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告诉我关于他在学校里的事,还有他的想法这以前事决没有的事,尽管每天只有那么两三句话,也是一个让人喜悦的进步,我在这里要向我亲爱的儿子说一声:儿子,好样的!

  今天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本书中,李教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但是我们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没事了,万事大吉。现在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应该转变。李教授在书中还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快乐绝不是单纯的笑闹,绝不是一味的顺从,其含义应该是科学的、有着许多健康的东西存在其中。因此李教授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读后我即把这段话赠与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中学生中的一个,但我也希望她能做个如此"快乐"的人,"做最好的自己",只有自己快乐,身心健康。才能有兴趣去做其他事情,快乐是前提,是根本。

  总之,读完李教授的书,我觉得书中每一篇小文章,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微小的人生片段,一两句话的教育感悟……都给人一种温暖的、健康的、向上的感觉,一种爱的感觉。最后,用李教授的话共勉吧:"与女儿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读罢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沉思良久,感慨万千。其中许多育女心得,让我深受启迪。结合我们家庭的实际情况,我调整了以往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也想争做一个最好的家长。

  以身作则*等互励从前,我总以为仅凭遗传,我的孩子该错不了。所以,总是撒手不去管她,只忙自己的事情。我与她的父亲在单位也算得上业务骨干,认真工作一天是比较累的,所以回到家中,我收拾完家务便看电视多于看书地放松,她的父亲则除了晚归便是上网休闲。我们勤奋工作,认真学*的一面孩子从未见过,更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好*惯好品质。在她眼中妈妈就知道洗衣,做饭,看电视,爸爸就知道吃饭上网睡大觉。当孩子的成绩赫然低至警戒线时,我们的第一反映不是自责,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劈头盖脸训斥孩子不努力。其实出现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完全是家长的虚荣心作祟,总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

  我曾一度很狂躁,手忙脚乱,虎视眈眈地盯着孩子,将其摁在椅子上一科接着一科地做作业,并报各种补*班提高班,轮番去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成绩非但没提高,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大,到最后简直是水火不容,我感觉我都要疯了。我想没有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没几个孩子认同家长的爱。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们走了一大段弯路。

  其实,自有孩子以来,我们很注意孩子的教育问题,看过很多相关书籍,听过很多专家讲座,那时的我有些迷信书本,迷信专家,生搬硬套,不善结合实际分析总结,听的时候很激动,用的时候没耐性,所以收效甚微。看了《做最好的家长》这本书后,烦躁的心渐渐*静下来,其实我认同这本书的原因是我看书的角度调整了,不把它看成是专家的讲座而是一个普通家长的育女经验,去感同身受,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思想,制定方法。我深深感到“玉不琢不成器”,资质再好的孩子也要精心打磨,更何况我这普普通通的孩子,更是得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以身作则,先改变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将好的一面展现给孩子,关掉电视与电脑,多看书,勤思考,并给孩子介绍与孩子分享多读书读好书的快乐。把更多的闲暇时间留给孩子,多与她交流,*等待她,倾听她的喜怒哀乐,不嘲笑,不讥讽,接受她的幼稚,宽容她的缺点,教会她分析错误改正错误,不再急功*利,不再暴跳如雷。“我尚不完美,何以苛求我的孩子”。就这样*等的对待孩子,并且相约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正确的思想是进步的阶梯。家长的带动是孩子奋进的力量。在我调整好自己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喜讯不断传来:孩子拿了全校奥数竞赛一等奖;作文获奖并发表;书法等级评定,全班九君子过级,孩子是九中之一,优势科目成绩骄人,弱势科目检测一次提高一次……最重要的,也是我最感欣慰的是:孩子主动学*,刻苦学*,热爱学*的*惯正在养成,这是我最想最愿看到的。

  将家长优秀的一面尽最大可能的展现给孩子,以身作则带动孩子;不以成绩的优劣升降爱孩子的温度;与孩子*等互励,相信会有好的收获。

  每个人一辈子都要不断的学*,我愿与孩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暑假中,我拜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专著。

  作者以教育女儿为个案,阐述了教廷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学*方法的指导,坚强意志的磨练,代沟的超越,读书*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可以说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做最好的家长》通读下来,可以看出李镇西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遵循这样三个简单的原则:一是培养女儿良好的品质,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二是使女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三是因材施教。

  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和意识。但是说起来简单,往往做起来难!起码,我在孩子学*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盛怒之下,这些念头就全飞了。

  这就是与“最好的家长”的差距吧!书中的每一件事例都在向我们阐释着:对待孩子的错误,宽容的心态比斥责更重要;孩子考试失败,呵护孩子的学*信心比批评更重要;关注孩子的分数,不若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更重要;面对学*压力,让孩子感知求知的快乐更重要;面对物欲浮躁,培养孩子的书香气更重要。对孩子的缺点,有时需要轻描淡写。面对孩子的优点,需要用放大镜来观照。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抛头露面,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合作。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人最快乐,善良的人最美丽。作者既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又是一位出色的家长,真是所有的老师、家长学*的楷模。也许我们的孩子也很*凡,但是只要家长有着李镇西式的良好的家教良方,让家长和孩子一同牵手,共同成长,孩子就会幸福一生。

  当我在书屋里发现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时,眼睛一亮,如同发现了一块宝藏,有如同遇见了久违的朋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忙从书架上取下,仔细看了看作者,没错是李镇西。

  对于这本书我早有耳闻,最早是从网上看到过他的介绍,但是四处寻觅也没得到,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真是着实让人兴奋。

  做最好的家长!相信是每个家长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可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家长呢?我带着虔诚的向学之心跟随李镇西老师走进他“最好的家长”世界。李镇西的大名早有耳闻,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的教育时机震动了教育界。我看好这本书的原因不在于李镇西是一位全国十杰教师,不在于他的教育成果。我想知道的是作为一位优秀的父亲他是如何把一位普通的孩子培养成材的。

  打开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气息的书,我一字不漏的阅读着,尽量让自己看得慢写在慢些,从目录、前言一直到后记的阅读中,生怕漏掉一点信息。

  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专著。作者以教育女儿为个案,阐述了教廷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学*方法的指导,坚强意志的磨练,代沟的超越,读书*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可以说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从她女儿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这位伟大的父亲就为自己的女儿记录成长日记,一直到女儿自己能够写日记,父亲的成长日记才告一段落,而后的日子父亲从*惯的养成,帮孩子找回自信,锻炼坚强的意志、培养爱心、一直到守望高三等方面,处处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做最好的家长》通读下来,可以看出李镇西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遵循这样三个简单的原则:一是培养女儿良好的品质,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二是使女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三是因材施教。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和意识。但是说起来简单,往往做起来难!起码,我在孩子学*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盛怒之下,这些念头就全飞了。这就是与“最好的家长”的差距吧!

  从头至尾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位感情细腻的父亲,一位睿智博学的父亲,一位有始有终的父亲,一位心胸宽广的父亲,一位值得敬仰的父亲……

  作者的女儿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父女间的许多苦恼与挫折都带有普遍性,而作者和女儿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把女儿培养成材,也由此而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家教模式。

  书中的每一件事例都在向我们阐释着:对待孩子的错误,宽容的心态比斥责更重要;孩子考试失败,呵护孩子的学*信心比批评更重要;关注孩子的分数,不若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更重要;面对学*压力,让孩子感知求知的快乐更重要;面对物欲浮躁,培养孩子的书香气更重要。对孩子的缺点,有时需要轻描淡写。面对孩子的优点,需要用放大镜来观照。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抛头露面,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合作。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人最快乐,善良的人最美丽。

  家长先进的理念,先进的言行,必然会带给孩子一个阳光灿烂的幸福人生。作者的女儿很*凡,但是一路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最终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

  作者既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又是一位出色的家长,真是所有的老师、家长学*的楷模。也许我们的孩子也很*凡,但是只要家长有着李镇西式的良好的家教良方,让家长和孩子一同牵手,共同成长,孩子就会幸福一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幸福的,责任是重大的,同时这也是一门艺术。

  “做最好的家长”这是普天下每个家长的心愿。作为教师的我,也不例外。虽然说当了十几年教师,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了教学教育理论,可毕竟是当老师与当家长是有区别的很多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也另我一筹莫展。

  无意中,我在陈秋珍老师桌面看见了这本书,于是也上网购买了一本,《做最好的家长》可能是忙的原因吧,书买回来以后,我只是一时的兴致看了十几页,但最*,我又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

  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专著。李镇西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熟悉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对教育孩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长期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教育智慧,并卓有成效地运用于对女儿的教育中。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故事,向我们娓娓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的良好*惯培养,初中阶段的自信心塑造,高中阶段的意志力磨练,以及善良人格的塑造,爱心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学*方法的指导,读书*惯的养成,面对中考、高考的心态……为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指导,这不仅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极好教材,也是一本孩子成长的励志书。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很普通,很一般,怎么教育呢?”李镇西老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李镇西的教育具有魔力,长期担任班主任,对孩子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十分熟悉,他对青少年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有了长期的思考、探索和智慧,这都体现在作者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中。

  作者的女儿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父女间的许多苦恼、挫折都有普遍性,而作者和女儿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形成一套良好的家教模式。作者女儿的优秀成才,对于千万万普通的孩子及其家长是极好的参照和提醒:也许你的孩子很*凡,但是,只要你良好的家教方法,你与孩子共同努力,你的孩子就会脱颖而出,铸成大器!

  感谢李镇西教授撰写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这本书,不仅丰富了家长的心灵,也增添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可以说,这本书,是现代家长的需要,读懂了这本书,仿佛读懂了孩子的心灵。

  读完这本书让我打算在下周的家长会上推荐给我们班的家长一位家长看,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会对家长有所启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如下:

  1、和作者有着相同的价值观。

  2、整本书流露的真实让我感动。看得出,“真实”是作者所追求的,也是他一直要求女儿做到的。

  3、写作方式上的创新。不同于其他育儿书籍,作者将女儿的文章穿插其中,边读边能感受到作者和女儿的交流、碰撞,这种教育过程的真实性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家长和孩子。

  有幸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读得李镇西先生所著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读后感触颇深——一方面,我为自己在倍伴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有着与作者相似的地方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也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的欠缺与不当之处而深感愧疚。愧疚之余,我将认真学*镇西先生与女儿一起成长的“艺术”,不求成为真正的最好的家长,但决心要成为更好的家长。

  在读到书中《记载生命,记录教育》时,我深感惭愧、后悔与自责。因为,孩子从生下来我亲自带他到八个月大时就交给了婆婆带,直到他快三岁上幼儿园时才又接到我身边,因此,他在学走路、学吃饭、学讲话的这些点点滴滴,在我的回忆里面却是一片空白的,回想起来,无不遗憾。更让我后悔与自责的是:因为那段时间一直没有在我和他爸爸身边,没能给他安全感,也没能好好教他学数数,学*认知一切他认为好奇的事物,导致孩子接到我们身边时,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爱说话,也特别胆小,见到陌生人就躲,并且一批评他,他就低着头,不吭声也不理人。虽然后来上幼儿园后有所改善,但现在还是比较缅腆。在读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后,我对自己说:“孩子在成年之前,绝不再让他与父母亲分开了!”

  之前,我一直苦恼英杰在写作业时总是爱磨蹭一事,虽然他每天都会把作业完成,但经常拖拖拉拉的,有时写到很晚才能完成。我多次告诉他要珍惜时间,时光与机遇都是一去不复返之内的道理,却毫无成效。此次,在看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后,我与孩子达成协议,本学期制定学*奖惩办法,作业完成得快、完成得好就给予奖励,如果拖拉就受罚。

  在此,我代表所有家长衷心地感谢老师向我们做家长的推荐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也感谢李镇西先生将自身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倾囊相授,为我们这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树立了典范,教给了我们能够成为好家长的许多好的办法与经验。谢谢!

  读完当代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不禁由衷地感叹:做家长当如李镇西!

  李镇西何许人?教育博士,当代著名教育家,是成功的教师,更是成功的家长。作者在《做最好的家长》中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时期的学**惯的养成和善良人格的塑造,初中时期青春困惑的解疑和学*方法的指导以及坚强意志的磨炼,高中时期面对升学压力的关照。有如何赏识女儿的解读,有如何面对挫折的训练,有学*方法的指导,有代沟的跨越,有读书*惯的养成,有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宽广胸襟的拓展,有理性爱国的训导。无高深理论,更多的是如叙家常。这种*民视角,浅层切入,让人无疏离感觉,倍感亲切。

  随着孩子的降生,为人父母的责任便发生了。然而,做家长你准备好了吗?你会做家长吗?仅仅做衣食父母和其他生物何异?

  “家长也是教育者!”李镇西在自序中先挑明这一观点。我们知道,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立交桥。但是,从现实来看,很多孩子家庭教育缺位,家长却在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学*不好、坏*惯不少,不反省自身职责和能力的缺失。有些家长赚了俩钱儿后,就把才五六岁的孩子送到所谓的好学校去全方面托管,美其名曰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殊不知,把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这条道走得好还罢,如果走不好,孩子在失去了家长的监护后,甚至可能走上进网吧玩游戏、打群架等邪道。

  事实证明,孩子很多人生的知识要在家庭中接受学*。比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伦理教育,洗衣做饭等劳动意识的养成,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亲情滋养,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带来的天伦之乐,等等。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是第一任教师和伴随终生的教师,监护的责任、启蒙教育的责任不但不能缺位,而且意义重大,作为家长义不容辞,不可懈怠。从某种意义说,家长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教育的意义更大,从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古代故事,到现代版本的郑渊洁自编教材亲自教子的真实事例,我们都应该窥得端倪。

  李镇西结合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在书中明确指出民主意识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多数国人都是在传统且偏于家长制的家教中长大的。在这个新的时代,新型的家庭教育应该成为民主教育的摇篮。因为民主,所以和孩子是*等的。因为民主,所以对孩子是尊重的。因为民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是科学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做人第一”成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智力开发倒退居其次了。

  对待孩子的错误,宽容的心态比斥责更重要;孩子考试失败,呵护孩子的学*信心比批评更重要;关注孩子的分数,不若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更重要;面对学*压力,让孩子感知求知的快乐更重要;面对物欲浮躁,培养孩子的书香气更重要。学而无疑,远不如在学*中质疑问题越来越重要。面对孩子的缺点,有时需要轻描淡写。面对孩子的优点,需要用放大镜来观照。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抛头露面,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合作。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人最快乐,善良的人最美丽。

  面对当下教育的难点或者禁区,作为家长不能回避。对网络的问题,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辩证地对待。面对早恋和性的问题,家长要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和孩子一起感知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孩子追星,要帮助孩子找到人生中的真正精神榜样。面对择校择班的潮流,家长应该明确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面对孩子的精神指向,要放眼世界,更要胸怀祖国;要有世界胸襟,更要有*底色。

  家长先进的理念,先进的言行,必然会带给孩子一个阳光灿烂的幸福人生。作者的女儿很*凡,但是一路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最终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

  也许我们的孩子也很*凡,但是只要家长有着李镇西式的良好的家教良方,让家长和孩子一同牵手,共同成长,孩子就会幸福一生。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为人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让我们一起来读李镇西的这本书,和作者一样做一个称职的家长,担起这份责任,研究这门艺术,幸福着孩子成长的幸福!(山东省青州市谭坊中心校李良智)

  最*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的可怜,睡前的这会儿也总是被挤成了空气。因为孩子的诸多不良*惯,让我觉得自己实在是一位不合格的母亲。书房里躺着的这本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在笑**地对着我,这几天狠狠花下时间让自己仔细地品读它。

  李镇西老师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本书主要是以他本人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好*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学*方法的指导、坚强意志的磨练,“代沟”的超越、读书*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虽然本书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材料,但我认为对于我们教育者,对自己班级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一建议:

  1、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给他写成长日记。

  2、爱的教育,应该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课。

  3、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惯。

  4、在孩子不知不觉的娱乐中开发其智力。

  5、注重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二建议:

  1、老人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保姆,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和老师。

  2、拉*人对孙辈的教育,要把握好“爱”的分寸。

  3、年轻的父母和老人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保持协调一致。

  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三建议:

  1、对于刚进小学的孩子,保护他对学*的兴趣、信心和快乐感,是第一重要的。

  2、和孩子一起制订学*生活规则,然后坚持不懈地执行,慢慢地把规则变成*惯。

  3、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参加周末各种各样的才艺培训班和辅导班。

  4、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爱好,用书香熏陶孩子,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6)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3篇

  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李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

  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来,朱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并且养成*惯,从中品尝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果实!

  其次还有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李镇西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从教生涯中这么做的。“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相信没有最好,但是我相信可以越来越好,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师,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让台下的观众为自己的表现发自内心的喝彩。许多年后,我们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许多年后,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的!

  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可以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起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怎样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一、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印证。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是充满人情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老师那种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中学*、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是一种快乐。有的老师却为了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尊严,却在不经意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只能让学生越来越疏远,感情也越来越生疏。

  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通道;爱,是创造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所以,我们要时时地保持着一颗爱心,要尝试着放下自己心中所谓的尊严,多以学生的视角同他们零距离接触,要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去赢得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爱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而非一年、两年短时间的爱。然而,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爱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把对学生的那种有限时间的爱称作“小爱”的话,那么李老师赋予学生的爱就应该称作“大爱”,我们的爱需要学*老师那种“大爱”,要有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让让我们的爱延伸到学生的一生和学*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读完李老师的书,我们会期望成为李老师样样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功底深厚的大师。在他的书中,教育名言随处可见,教育理论,他都能随手拈来。我们既要学*老师的博学,也要学*他的细致入微。其中最让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热爱读书与反思。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读一本好书,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收获知识,还可以受到心灵的洗礼。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基本素养,这些都是最起码要求。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我们很难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了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在*时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工作的现实去思考、总结,这样,我们就会在读书与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三、善于研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应该学*老师的研究精神,积极主动的将遇到的一个个问题都当做科研的课题,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做研究对象来看待。这样,当面对那些“后进生”、“考试作弊”、“早恋”等各种问题的学生时,心态就会*静下来,用解决矛盾的心态去研究,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就从容了。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正如李老师所说,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这样每天都有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顿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我们应该学*老师将教育中的难题看作研究的乐趣,学*他执着的研究精神。为此我们注意转换角色,使自己从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学者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境界的提升,是我们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阶梯。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和心态,一种激情的行动,一种对欲望的放弃,一种对理想的宣言。将我们的爱赋予到教育过程中去,不断的研究与反思,超越自我,我坚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师!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一口气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毕,感触颇丰。因为李校长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赞同,读他的书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对话,是那样的朴实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内心在交流,是那样的真实而心动。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音乐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唱、弹、跳、吹、拉什么都不行,还阿Q似的安慰自己不是学专业的。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教师》里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这里不禁问自己,在16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需要我们的爱,他们需要温暖,需要阳光。

  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惯的.“养成教育”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谈不上真正的爱。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7)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5篇)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来自县镇村,条件大多一般,考大学更是他们祖辈们几代的梦想,但自小家庭条件、教育条件实在有限,能考上好大学的也就有限。更多学生进入了高职类大学,还有学生高中毕业就踏上就业之途。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除了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数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更准确的说是给予)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良好心态,告诉孩子,努力学*,有好分数,敲门砖就会多一块,就会硬一些。无论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努力学*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教师有良好心态,就会包容、理解所有学生,有了理解、包容,学*好的自会更加努力,学*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或压力山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会心情愉悦,接受知识就快,即使差生,也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等,在以后的学*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

  前不久,我拜读张*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全书分为:做人篇、学*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可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与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如何做到“无为教育”?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意图的隐蔽性

  学生喜欢在淡化说教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活动,而不喜欢刻意呆板的说教,因为这样的说教不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教学的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在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明确目标与隐蔽意图的和谐统一”,努力创设一种真实的和不露痕迹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将正确的道德认识与积极的社会角色意识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而不应当由教师讲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规范,不应当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第二、情境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单一而固定,教师就是讲解、提问、灌输,学生则是听记、回答、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处在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学*状态之中,学*效率可想而知。创设情境就是通过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转换角色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这块天地里,充分展示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情境的创设,要以“不显露目的”的间接目的形成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顿悟,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最终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师行为的示范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第四、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要摒弃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使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结合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方式,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和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

  第五、学*的体验性

  体验是无为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亲身体验即通过教育者积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着自己“内心角色”去感悟,去体会,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以此获得丰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内心的感染、心灵的感化,从而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于不经意中见匠心。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们能够在不断的磨练中使各种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逐步获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识,自信心倍增。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提倡“无为教育”。当学生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为”的批评教育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为”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提高了。事实说明,无为教育,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读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感受颇深。在读到“教育,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篇章,看完我深深的反思了,什么是教育,我为什么要从事教育的工作,怎么样才能做好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我感到,新世纪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光有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有着太多的不同,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会做孩子工作,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许多新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给学生以新鲜感。*闻常见与保持新鲜是一对矛盾体。若要永久保持学生的兴趣,单靠几种方法是不够用的。如在教单词时,以教水果为例,先一样一样地让学生看过放在桌子上,等全部水果都让学生看过后,把它们罩住,然后让学生一样一样地回忆出来;或者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把听到的东西画在纸上,锻炼学生的听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探究,设计出形式新颖的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二、教师应在课堂上保持一贯的激情。在课堂上,首先而且最应该保持激情的应该是教师自己。有时候,一项原本无甚新意的活动就因为你的激情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兴趣,一项原本很有新意的活动,就因为老师的心情而影响学生。

  三、正确处理好纪律问题。课堂纪律问题处理得好与坏,非常直接地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卢梭在其名著《爱弘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好一名教师,这是我们与时俱进、共创和谐的一代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很高兴,这学期朋友送给了我这本书。拿到这本书,真想一口气读完。但因里面值得研究的知识太多,不得不细嚼慢咽。真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学*的好书。

  因为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而且也是家长,更直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有益的方法。

  该书序言中说,“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但在我们的班级制授课的教育体制下,又是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去解决这对矛盾。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俗话说,“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我认为,培养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能是比较难于实现的,但我们却要努力去培养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教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不仅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好的教育目标。

  书中还说,获得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勤奋,然而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就是不勤奋,没付出,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取得进步,但是这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起作用,对于部分学生,我们有这样的主观愿望,而无实际效用,因为他们没有学*的愿望。

  成功源自脚踏实地,而我们的一些学生,就是缺乏这样的精神,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教师,我们明知不可为却更要努力去改变现状,力求更大范围地去影响学生的发展。

  尊重别人,受人尊重。尊重是人际关系的起点,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学*氛围,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感念师恩。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步入社会功成名就的人,除了感谢父母和朋友,对于那些教育过自己的老师,都应该有发自内心的感谢,但现实社会是纷繁芜杂的,我们又能如何呢?

  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好冲突,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这种修养与能力,我们努力营造的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这需要有良好的契机,机不可失,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努力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获得进步。

  总之,我觉得,我们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父母家长,因此无论是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对于家庭、孩子的教育、**及发展来说,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是很值得认真研读的。

  前不久,我拜读张*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全书分为:做人篇、学*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可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与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如何做到“无为教育”?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意图的隐蔽性

  学生喜欢在淡化说教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活动,而不喜欢刻意呆板的说教,因为这样的说教不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教学的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在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明确目标与隐蔽意图的和谐统一”,努力创设一种真实的和不露痕迹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将正确的道德认识与积极的社会角色意识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而不应当由教师讲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规范,不应当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第二,情境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单一而固定,教师就是讲解、提问、灌输,学生则是听记、回答、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处在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学*状态之中,学*效率可想而知。创设情境就是通过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转换角色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这块天地里,充分展示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情境的创设,要以“不显露目的”的间接目的形成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顿悟,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最终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师行为的示范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8)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菁华5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是我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他的作者是常生龙,xx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教师报》“20xx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长”、《*教育报》“xx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读过好多书,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一、善于找书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

  二、善于联想

  “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三、善于思考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

  四、善于总结

  “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

  最后,我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的后记送给大家:我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读书是一个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写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就在那里等着我。

  敢问教师成长的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阅读中!

  读完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闭上眼,脑子里会闪现出无数的经典话语,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位教师的重要性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对于读书为什么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为我们做以解答,王崧舟认为读书是“读书_底蕴_教学”的转化过程。于永正说,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些年,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阅读了,为了让老师,让学生保持阅读,学校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最终也是只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阅读应该像闫学老师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额外的劳逸。

  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妙语连珠,也能够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远。很多老师总是疲于工作,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其实,当阅读成为一种*惯时点滴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阅读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内在修养,在课堂中取得成效。

  当教师真正的走进阅读,那么孩子们也会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上阅读的道路。而如何能让孩子完全的爱上阅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很多学校确实是很重视阅读,为了让孩子能够阅读,学校精心为孩子设计了阅读检测,阅读试卷,阅读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些活动确实会督促孩子当下进行阅读,但这样的阅读是不会长久的,孩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说为了得到大人奖赏,这是功利性的阅读,而不是自发的,长久的阅读。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要让阅读内化成孩子的一种*惯。*惯是在环境中培养的,当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总是在捧书阅读时,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会捧起书开始阅读。当孩子在学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各种知识,各种文化信口拈来时,孩子肯定会向往从书中学到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

  正如书的题目所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修炼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学生,感染身边的同行者,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事业。养成了阅读的*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

  利用暑假读完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王定华先生的《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两本书。综合二书与自身经验,也想聊聊自己对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并将自己所产生的策略做一个记录。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以此建立的人物关系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涉及的场所包括教室、校园、家庭、社会;涉及的具体事件则是教、学和实践的形式。至于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认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下面我具体谈谈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

  一、教育的关键是人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9)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实用10篇

  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李镇西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种*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劢,为他的每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本学期趁着工作之余认真拜读了魏书生老师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面对书中荟萃的那一个个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聆听他们从多角度阐述的各自精辟的教育观点。感叹当一个教师的不容易,感悟修炼教师之贤的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慢慢品读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位以前不甚了解的`魏老师的感言——教师要用心去“懒”。

  虽说勤能补拙,但这世界上谁不想“懒”,从某种角度上说,正是“懒”促进了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古今中外多多少少伟大的发明都和我们需要“偷懒”有关。而我们老师又是那么的勤快,不管是“春蚕”也好、“蜡烛”也好,都有呕心沥血、死而后已,不勤快不是好老师的意思。于是我们看见在不少学生活动当中,老师忙前忙后,反复训练学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精细化训练。在最后的活动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大家都非常满意。这真是我们要的吗,是“我们”要的还是“学生”要的,决定了对这件事的看法。

  有时我们太过于“勤快”了,反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想多一点,再放手一点,允许学生犯错,允许过程有瑕疵,甚至不要太过分在意结果,把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中,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是不是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有时我在想,什么是好老师?是现在看到成绩的老师是好老师呢,还是20年后有学生说你是好老师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教师现在的“勤快”固然可以立杆见影的看到理想的成绩,但老师过度的“勤快”造就的可能是什么?可能就是学生思维、行动上的“偷懒”,教师的包办让学生不需要去想太多、做太多,自然不可能在在遭遇问题时独立自主的思考解决。我们教师要学会用“心”去“懒”,所谓用“心”即事先充分预设学生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学生创设可以自主研究探索的*台和有效地条件支持,所谓“懒”即在活动中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呈现一种真实的学*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研究、探索等过程,或成功或失败,经历过这种种感受的学生才会慢慢“勤快”起来,这样,我们的教育也许真正成功了。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早在几年前就出版了,最*我认真拜读完,我不由地思考:可能我们永远也达不到那个“最好”的境界,但如果我每天能做得“更好”,我想我离那个“最好”应该也不远了。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达到那个境界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得到了一些体会,一个中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牢固的专业技能,但我个人觉得一个教师更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应该为孩子负责。“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孩子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当一个个可爱,单纯的脸庞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充分准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尽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同时我们要*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被自己搁置在角落里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把爱转换成母爱,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但这种对孩子的爱也绝不是迁就纵容孩子,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这种爱应该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爱才之心;宽容之心;要为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负责!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应该为自己负责。*时教师难免会遇到工作,生活上的各种琐事,不顺心,但我们要时刻铭记于一句名言:累累伤累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也确实是的,挫折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在挫折中强大,同事也是经验教训的积累。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应该做好我们的本质本职工作,让孩子喜欢,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记忆,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善于思考的人,勤于笔耕的人。

  我会把“做一名好老师”当作我终生的追求,我会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不断影响、约束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我愿继续向所有的老师学*,站在弘扬“师德”的起跑线上,用自己*凡的劳动铸造高尚的师魂。

  *日,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受颇深。我对比反思自己,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还相差甚远,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它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在里面李老师自称是个“实干的理想主义者”。的确,他不仅有着崇高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工作是那样认真踏实。今天,环绕在他头上的美丽光环,就是由一个个*凡的小细节组成的,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他把想做一个“最好的老师”化为: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我们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话我将永远铭记在心,时刻以这句话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最后,我要说的是“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心态,不是一个目的,相信在我们的教育道路上自己会越来越好,成为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

  读完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后,我感慨颇深。这本书是李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写成的,里面包含了他漫长25年的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虽然其中有些令他耿耿于怀的痛苦经历,但更多的则是他与学生之间那种纯粹的友谊之情。我认为,李镇西老师是一位非常幸福的人,而他的幸福则来源于他对学生无私的爱。他说:“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看来,要做最好的老师,最最重要也是最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了解它的心。”是啊,“爱”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爱得有多深,工作就有多细,效果就有多好。李老师对“优生”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思想改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让“优生”更优和引导“后进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以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让我深深折服。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才会无悔的付出。我们也是教育者,当我们面对着我们眼中的差生,我们是怎样对待的。对他们,我们轻则嗤之以鼻,重则讽刺挖苦。

  还记得书中列举的那个经常迟到的女孩的事例。李老师当时的做法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李老师当时对后进生的态度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依然存在的态度。想想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不管孩子怎样,我们都会发自内心的去关心他,爱他。而我们的后进生,他们的父母也会像我们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着这些孩子——我们眼中的这些后进生。当我们对这些后进生大发脾气甚至把他们说的一文不值的时候,请想一想孩子的父母,请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也许有一天也会被别人说的一无是处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受。鲁迅先生有句话说的好:“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过程是学*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读书就是在读人生。这次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假期里读了教育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载了李老师从教多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颇有感触。

  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这里不禁问自己,在两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只有那些“不可爱的德孩子”、“后进生”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阳光。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这些饥渴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惯的“养成教育”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总是要求孩子们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总是觉得他们错误很多,例如上课迟到,不讲卫生,上课讲话,路队不好……常常会责怪他们,这样对改正错误并没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励的方式,用允许他犯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做最好的老师,这是很多求实老师的共同心愿。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

  现在我读完了《做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智力活动上的一个进步,教育理论上的一个刷新。怎样能成为一个“最好的老师”,李老师以从教*三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其实这非常简单。就是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但这看似*凡的小事,几十年坚持下来就能成就一位不同凡响的教师。所以,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职业,一种需要道德与正义感和毅力的职业,一种充满爱心与民主意识的职业。

  在整本书都拜读之后,除了尊敬和祟拜之外更多的是感概,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出一个李镇西或者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中国的教育会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

  从《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心。

  李老师说,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在教育上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他说:“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变‘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他说:“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架子,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在以前,对于他说的这些话我可能会不理解,但是,在我亲身体会了之后,也明白了教师拥有一颗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应该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认为学生与老师随便开玩笑是不懂规矩的表现,但是李老师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行们,老师融入孩子们当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师的启发,尝试与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

  以前我总认为师生见面,应该由学生先打招呼,认为学生见到老师时对老师不闻不问是不礼貌的表现,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怀有这种心态时的我与学生相遇时,眼睛是不看学生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向你问好。当然,很多学生看到老师摆架子,也就不向老师打招呼了,现在想来,当学生见到老师对自己爱理不理时,内心应该是很失望的。也许是受李镇西老师的影响,我与学生见面时不再面无表情,不再脸朝他处,而是主动露出笑容,遇到不向你打招呼的同学,我就主动向他们打招呼。就这样,同学们感到了我的*易*人,感到了我的和蔼可亲,课后能大方地接*我。这在很多老师看来也许是不可理解的,但我觉得这是多么自然。

  二、对后进生的教育

  李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很富启发性的,在对后进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师的观念及一个个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班主任们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对后进生的教育。在办公室时常听到老师们诉苦:“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三番两次地教育他,他却不领情呢?”我也曾经是这样的老师,为这些事情苦恼着,却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从学*了《做最好的老师》之后,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长期性和艰难性,懂得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宽容之心,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爱和尊重则是成功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

  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很多老师由于出于气愤中,经常不自觉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可悲的是很多教师在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后还不知其所以然。

  李老师从教育专家的高度论述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方面的论述,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1、教师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2、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不管我们*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3、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伤心的话:“你真猪!”“怎么这么笨啊!”“你真脏!”“你真烦人!”……当学生本来是非常尊敬老师并认为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无意识的伤害开始的。

  我们也会经常想到保护自尊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疏忽,却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而学生自尊心的受伤害,可能就是他自暴自弃的开始,就是学生与老师相抵触的开始,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处处作对,这对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四、允许学生犯错,允许他去改正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也会感到很气愤,但是,细想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啊,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 思想,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样吗?你期望他们会那么听话,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吗?其实,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想跟孩子们相处,必须蹲下身,与孩子们对话。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孩子,毕竟他们还小。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很多错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有时,我们老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扣分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因为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给孩子尊严,就如同他们给了你尊严一样。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因为班级经常扣分,恼火,发脾气常常解决不了问题,那怎么办?作为老师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职责难道只是每天守着他们,他们说不扣分吗?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批评就什么也没有了?难道师生之间的感情连几分都不值吗?不会,肯定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总盯着他的缺点和短处!很简单,如同考试前,给后进生鼓励,他们的发挥会异常好一样。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你别说,他还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变自己,努力给孩子们假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总之,“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希望所有的老师象李镇西老师学*,记得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学*他那种对学生的态度,学*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他那种对自己永不满意的学*态度,我想若干年以后我们中间也会涌现出很多“李镇西”老师的。

  很荣幸拜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匪浅,《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本书总共分为六章,种好师者的心田,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教学最有效,左手教育学,右手心理学,抓住教育的契机,不做名师做明师这六个方面展开叙述,书中呈现了一件件用爱心堆彻的感人事迹,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真实事例,让我颇有感触。

  书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言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的确,我们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就好比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一个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的认同。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这是美国学者艾玛逊的名言,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或许不够重视,“了解学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条重要的“教育秘诀”。教师了解、尊重爱护自己的学生,又会促使学生自尊心的树立。实践证明,自尊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将会促使他们努力地、创造性地学*,力争先进,不甘落后,会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积极完成集体交给的各项任务。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学生的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爱缺点”的可爱孩子。同时,如果想和学生相处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严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阅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让我了解了最好的教育就在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里,就在我们教师的师爱里。

  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这里不禁问自己,在两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只有那些“不可爱的德孩子”、“后进生”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阳光。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这些饥渴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惯的“养成教育”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总是要求孩子们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总是觉得他们错误很多,例如上课迟到,不讲卫生,上课讲话,路队不好……常常会责怪他们,这样对改正错误并没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励的方式,用允许他犯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今天,我终于把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读完了。当时初读时并不热心,只是一种随意。但随着一步步深入的阅读,便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也喜欢上了李镇西为师的风格,常常被李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向“如何做个好老师?”“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好老师?”等问题,李镇西老师用25年的教育教学思想来回答了我们,他教育智慧的精华就是一个“爱”字,要求教师要有爱、感恩、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而自由与自主的“爱”要放在首位,因为没有爱就是没有教育。

  序言让人印象极为深刻:李老师在序言中这样写到----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是最充实的;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人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更深深地感受到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要宽容学生,要与学生沟通等等。如何让去爱学生?

  一要用爱激励学生。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教师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爱学生不能仅仅凭个人的感情只爱那些自己认为可以的学生,爱学生意味着一种责任,要把欣赏与赞美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那些与班级纪律要求格格不入的孩子,爱学生包括善待这类学生的缺点。同时,更多的是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赏识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优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着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师说得对,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同学心贴心;因为有爱,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

  我们的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误区的,比如我们的老师经常会“犯错误”,那就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做错事了,如违犯纪律了,老师们就很恼火,常在学生面前乱发脾气,结果效果却很不好,并且学生有抵触情绪。长期以来我们总因为学生表现得不好而批评他们,却很少表扬他们,好象把工作重心都放在学生表现不好的一面了。此书中,李老师对学生的“爱”作了全新的深刻阐述,爱学生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首先就应该要有一颗与孩子一样的童心,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正如书中所叙的那个大男孩,我们学校也有许多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课前老师也经常找他们,还会将他们当众批评,可纯洁的孩子并没有因老师的批评而忌恨,而是对老师喜欢如故,因此做为老师要爱学生。

  二要用爱温暖学生。班主任要关心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要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使学生“悟”出做一个高尚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注意引导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你只有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结”,才能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要从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如学生生病后,我总能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头,帮他(她)补课,与班上的同学一道照顾他,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

  三要用爱鞭策学生。真心爱护教育对象,就必然要严格要求,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过分的严厉便缺乏情感的交融。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求要适度、合乎情理,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尊重学生要以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为前提。能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等的对象来看待。古人韩愈就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说法。教师不要以老师自居,动辄就训斥、挖苦、讽刺学生。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师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相貌的美丑、经济条件的好差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嘛!总之,批评的艺术应是严格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对班主任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

  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在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热爱你这位老师,才能成为他们学*的动力,才会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仅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的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实用10篇(扩展10)

——教师《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实用5篇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言语和学生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学生和很好的沟通,换来的是自己感叹这是一种代沟。

  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够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易*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具有亲和力。

  童心决定着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二、爱心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

  常听到现在的一些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淡淡才是真。那些常抱怨的班主任说这样的话的原因或许是他并不懂得“爱心”的内涵,他们把爱心建立在成绩的高低的基础上来,“爱心”化作了分数,不会去考虑学生是是否承受的了这种爱之重。。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李老师书中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我们怎样付出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情地描述“水上旅行”的情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出去的快乐,自己攒钱买船带孩子去旅行,他说“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就就是“爱心”。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误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的责任重大。

  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现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我们的理想正在渐渐失落,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些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就不会所谓存在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有永远燃烧着教育现想(责任心)的火距。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含义,明白班主任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了。

  李镇西老师是学生信赖、家长信任、教师信服的班主任。20多年前创建“未来班”,今天身为校长兼班主任,李镇西以他的爱心、民主和尊重,让他的所有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时光,他与他的学生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以及他的班级管理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李镇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素质教育,他的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真诚智慧的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处处体现出一个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虔敬之心。

  作为一名班主任,深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之辛苦,之肩负的责任重大,而这本书也确实让我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窍门,好让我的学生更优秀,我的教育工作更顺利。李老师的文字中没有娇柔做作,摆弄华丽的词句,用朴素的语言把自己的教女实际、教学实践作了详实的叙述,没有高深的理论包装,有的只是娓娓道来,我的感觉不是在读教育专著,而是读的是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生活的实际,仿佛他所做的一切也是我所经历的一样,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画面,一个个生动的校园场景,一堂堂朴实的课堂实录,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活在我的眼前,他所讲的教育理论是我所知道的,也是这些年来我作为教师反复学*的,但是李老师做的确实朴实而真诚。我想:朴实与真诚应该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吧。

  从李老师朴实的叙述中有两件事最让我感动,第一,他发自肺腑的对学生的爱,他十几年战斗在教育第一线,全身心地对学生倾注他的爱心,他的热情,始终如一的保持着他的童心,并用这种童心感染着教育着他的学生,让他的理想主义教育保持着完美。这种爱心与童心正是当下许许多多的教育者的缺失,许许多多的教育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的重复的工作中丢掉了爱心与童心,灵魂变得麻木,工作方式变得简单而粗暴。而李老师呢,他把工作看成了生活,把学生当作了自己的孩子,把教育现象当作自己的生命,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实践,用快乐的心态面对枯燥乏味的日常琐事,于是他就享受到了教育的快乐与幸福,只要我们也抱着这种心态,我想:我们也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枯燥、繁复的教育工作中注入我们的热血,我想我们的工作就会充满无限的激情与乐趣。这真是李老师说体现的,也应该我们说追求的目标。

  最*两个月,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好久都没有爱不释手的感觉了,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爱不释手!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李老师的耐心!他在班主任应具有的素养里提到了童心、爱心、责任心。但我觉得,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学生的耐心,对学生不厌其烦的教诲,对学生的错误一次又一次的谅解。这在我们这些年轻的班主任身上,是很难得的。他在”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一文里,写到了从颓唐走向优秀的凌飞同学。面对一次又一次犯错的凌飞,李镇西老师一次又一次选择原谅,一次又一次找凌飞谈心,最后甚至用书信交流。他的这一系列的言行,终于感化了凌飞,让凌飞同学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不敢想象,我遇到这样的学生,是否会有相同的耐心。

  想跟各位讲述我工作中的一个事例。20xx年12月8日,高二学生进行学业水*测试的计算机上机考试。考试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女同学心理素质特别不好,遇到问题时,不去积极的想办法,而是在那里面红耳赤,用手捂着脸,毫无斗志。看到这些情况,我心里非常生气,这么一个小小的上机考试都应付不了,将来怎么面对高考?考试结束后,我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总结,语气生硬,情绪激动。这时候,班级里的王波同学忽然大声说道,”你不就是在说我吗,我不就是没考好吗,干嘛这么说我呀?“我被这突然的声音惊呆了,但很快我就开始”施展“我作为班主任的权威,”你以为你是谁?我稀罕说你,我点你名字了吗?老师*时怎么对你,你为什么跟老师顶嘴?“王波同学哭得更厉害了,我情绪激动到极点,心跳加速,浑身发抖。记不清训斥了多长时间,只是知道王波不支声了。后来,我走出教室,王波也跟了出来,她得向老师承认错误。但是,孩子真的错了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的是耐心的抚慰,而不是无端地训斥。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我看不到任何李老师这样训斥学生的话语。所以,李镇西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这中间有听话的,有捣蛋的,有成绩优秀的,有犯了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犯了三次错误之后,我们可能会选择放弃。也许就是这轻易的放弃,导致了一些同学彻底地走向堕落。所以,我们不要轻言放弃!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最*我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让我获益匪浅!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爱心智慧的结晶,读后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来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和的心态,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耐心倾听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时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化批评为表扬,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使他们在犯错误时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看了书以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相信用我的善良、真诚、热情、*等、民主、幽默等一定能影响学生的心灵。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最后,摘录几段李镇西教育名言,与大家共勉。李镇西提出了“四心”:

  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

  *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

  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李镇西老师关于班级管理可谓匠心独运,他的理念是"引"而不是"管",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懂得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去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我想,如果每个班主任都能像李镇西老师这样针对每个学生,找准“支点”,那学生的工作就不会难做了。

  老师们常说“现在的学生不行了”。特别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师说“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我也是这样想的。李老师说的对,其实是我们自己拒绝变化。这种拒绝是潜意识中的,如果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甚至意识不到,更谈不上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按经验办事”,是的,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经验有时恰恰是阻挡我们前进最大的障碍。我们的思想就限制于经验的圈子里,所以遇到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李镇西老师的快乐惩罚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犯了小错,让他当众表演一个节目、也可以唱一首歌.喜欢讲话的同学,也可以讲一个故事,还让他做改正上自*课讲话的规划,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次难忘的表演来记住自己的错误.也符合现在我们提出的让学生快乐学*的思想.学生犯了严重错误,让他写500字的犯错心理说明书,这样避免了师生间的矛盾对立,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自尊免受伤害,也能使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看了这本书,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

  《做最好的班主任》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工作之路。 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做一个有童心、爱心、诚心、细心、耐心的班主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