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汇总10篇

首页 / 读后感 / |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1

  最*,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2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3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4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5

  假期中我利用空余时间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深有感触。

  《岁月如歌》这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写的。了于老师无私奉献的教学生涯,她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典范。读《岁月如歌》,于老师告诉我太多太多为人师的真谛。

  于老师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漪老师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她钻研教材的精神让我钦佩不已。以此对照自己,感到有着极其遥远的距离。同样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以“科班出身”自居,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少再去读书;备课时不能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所以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语文的教学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每逢备课,我只是看两遍课文,然后把能够找到的教学参考书仔细看一遍,苦思冥想一番后,我才理出属于自己的备课思路,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我备课时很少能带着“学生意识”,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

  于老师告诉我:身为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个老师除了举手投足、衣着服饰等外在或清新、或端庄、或时尚、或雅致的风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实的文化底蕴。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师一定能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开合有度。2005年省优质课一等奖《马》的授课者但小梅老师,年纪尚轻,但鼓励的眼神、得体的举止,生动的描绘,课堂的结构都给人春风拂面之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授课老师方燕*,让听课的老师都为她的课堂品味、丰富学识、独到理解而深深折服。这些老师授课如此独到,如此感人,都源于她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于老师告诉我:用语言粘住学生。

  “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这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听完一位著名专家的报告回答于老师的一句话,这句话让于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注意教学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于老师从自己教学语言的不足出发,努力克服了罗嗦、词汇贫乏、语病。教学语言的改善,使得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教学语言也同样是面临的问题,太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精炼,这点我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于老师告诉我:要注重教后反思。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读书要会读,如果终日读书,学而不思,其实算不得读书,只是”对书“而已,面孔只对着书,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回顾与反思是我必修的功课之一。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校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内心为之一震。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那么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水*总停止不前呢?为什么我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写论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呢?此刻我顿悟了:如果我只是“对书”而不思,那就只是劳倦眼睛,收获不多。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长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我达到教学目标了吗?用其他方式会不会更好?学生的表现还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漪老师,一路笑着走来,一路书声,一路阳光,她的教育教学生涯正如她说的“生命和使命同行”。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于老师的名言为教学的准则和范本,不断地认清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期待和学生共同成长。

  读了于漪老师的书后,我所感悟到的不是我用语言所能表达得完的。我将在实际工作中用心体会,细细品位,以于漪为坐标,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6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7

  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于漪老师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灵,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满腔的热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涟漪,而整本书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朴素的四个字“胸中有书”,因为这恰恰是我过去教学工作中的困扰之处。

  从事教学工作也多年了,自认为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的,但总感觉少了一块。备课时着重研究每一课内容,但对整个初中教学体系却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局面,而于漪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必须有整体的柜架结构,要考虑中学阶段的“序”,初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高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龄完成一定的学*任务,含糊不得,这样思考问题的立主点高了,才能高瞻远瞩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过去我是缺乏对一门学科的整体把握,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健康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每一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不同的学*要求,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六年级侧重于在家庭和学校生活学会如何与师生、亲人相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七年级学会尊重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八年级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九年级则通过国情、责任心和成才落实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些阶段目的要求,通过每年每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来实现。

  其次,胸中有书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需要读些理论,读些文史哲理经典,作为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和本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当读到于漪老师谈到诗中用词描绘色彩的多种方法时,从古诗的例举到现代钱钟书的评论,正是这种深远的文化底蕴才使于漪老师深深地粘住了学生,这也是我有时上课觉得有些知识觉得不能说透的原因所在,*时缺乏深厚积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读到这里,也真正体会到了导师王老师冒着酷暑多次到书城为我们选购好书的良苦用心了。

  《岁月如歌》的扉页上写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与其说这是于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注解,不如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后辈的激励。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8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进娶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两千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9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10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阅读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1)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篇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1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

  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2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2)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0篇)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1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 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2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3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 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4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 ”,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5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6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我辈当奉于漪老师为高标,为楷模,追寻于漪老师的足迹,肩负起如天的责任,一辈子学做教师,为教育求索一生。作者:民治中学卢晓丽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7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8

  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师三日不读书,内心便觉荒草丛生。

  曾经和于漪老师说:坐在您身边,我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因为这种感觉,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直放在枕边,读过已经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动,一份激奋,一份崇敬。

  2007年第23届教师节到来之际,参加“于漪《岁月如歌》首发式暨从《岁月如歌》谈教师成长”论坛活动,拿回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内心充满崇敬,但觉得自己实在难以企及。在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从于漪老师的典型案例看教师成长”这一课题中,与于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拿起这本书,感受到于老师是用爱在抒写,用心在表达,句句是血,字字是情。今天再静静地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于老师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她达到如此的高度,于是感受到的是教师的责任,正如于老师上完《海燕》一课回家之后,她的爱人说的一句话:“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是的,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进一步思考,于老师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应该是历经劫难时幼小心灵的觉醒和震动;是父亲“学点本领,做个好人”的临终嘱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辈给予的“一个大的宇宙”;是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为她树立的做人标杆,赋予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有人说,于教师应该用生命来教,用生命来表达。是的,阅读《岁月如歌》,我们感到于老师是用责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动在唱歌,她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几乎每堂课都有人听,有*2000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是用爱心在唱歌,于老师把逃学两年的学生带到家中,与他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用爱感染教育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儿子患败血症期间,当时于老师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搁不起,最终她还是咬咬牙去学校上课。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师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刻度的提升和灵魂精神的升华。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立足于母语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怀;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经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对生的希望,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对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拥有这样坚强的信念,才让她前行的脚步如此坚实。正如谭轶斌老师在《岁月如歌》启示录中曾经写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奋力前行”。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工作是万里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教师应该有精神追求,否则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难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经唱过。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们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作词者。我们掌控着旋律的快慢节奏,我们掌控着歌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们还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为人师,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在传道授业中谱写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尽管于老师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当今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但对于教师成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今日的教师是最难做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诱惑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绊脚石,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磨练,在于传承精神,在于薪火相传!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每个教师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贵的,教师要唱响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怀大气度,有大胸怀大气度才会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利,不可心浮气躁;需要向学生学*,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可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乐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反思精神,不断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实现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欢于老师的一句话:“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学*和践行这一精神,相当不易。我们面临种种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发展距离人民需求越来越远。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岁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课例,写了《语文:辩***丑》一文,文中写道:“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鲜花也有杂草,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坚守,不仅能够分辨发现杂草,轻轻锄去,还能够在荒草地种植鲜花,呵护鲜花,真正做一位锄草种花的人。”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更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在研训工作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应该做到:一是自身素质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身素质不高,谈何给基层教师以指导?自己心中没有阳光,谈何播洒阳光?二是“研训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教研员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在课堂,但要提高研训质量必须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整理听课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辐射全区教育教学;三是“生命在于奉献,奉献成就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探索,奋勇前行,不断奉献,使教研员生命与基层教师生命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条长河,生命是一曲乐章。波涛不止,乐曲不歇。我们应该用爱、用真诚、用奋斗、用创造谱写一曲嘹亮而悠长、神圣而华美的动人旋律!

  在院庆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进修人一起唱响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9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10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3)

——岁月如歌的作文9篇

  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知不觉,初中已快三年了。蓦然回首,发现岁月如歌。

  初一,欢快的小调

  初中了,脱去了小学时稚嫩的外衣,却还没来得及穿上成熟与稳重的时装。这时的我们无忧无虑,没有中考的压力,也没有试考干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子充满欢乐,我成天嬉笑、追逐,上课说点悄悄话,看看小人书。似乎我们的任务是笑、是玩而不是学*,我们精力大都放在下课10分钟。这众多的十分钟组成了我们的初一。每当听到下课的铃声,我们总会打起精神,准备好去欢乐多多的愉快的10分钟。

  这就是初一,一曲欢快的小调……

  初二,抒情的古韵

  初二,生活明显紧张了不少。可能是离中考又*了一年的缘故吧,课间10分钟也不再像初一时那样热闹,我也变得稳重了起来。渐渐地,日子也在忙碌和充实中的步履中缓缓流淌。时而低头沉思,琢磨着一个个难题;时而与同学交流,攻克一道道难关。在这期间,有着化解难题时的自豪与喜悦,也有考试失利的`悲伤与苦恼,还有互相帮助的感激与满足。这就是初二,填充了我们彼此的情感。

  这就是初二,抒情的古韵……

  初三,激情的摇滚

  又是一年时光流去,我已初三。中考迫在眉睫,学*压力巨大。真可谓到了“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的紧张地步。,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考试失利。我们的笔尖飞速划过纸头,我们的大脑飞快地运转。面对未知的成绩,我的心跳加速,每分钟都在翻倍。啊,我的天呀!为了中考,加油、努力、奋斗!我们的生活充满激情,渴求成功!

  这就是初三,激情的摇滚……

  岁月如歌,欢快的小调、抒情的古韵、激情的摇滚构成了一部部《初中生活》交响曲;如歌岁月,学友的真情、恩师的教诲、长辈的关爱演绎了一曲曲《难忘岁月》主题歌。

  午后的知了使人聒噪,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满街的繁华奢侈,渐渐盖住了以往的宁静,柳枝被喧嚣压弯了腰,坐在窗台前,慢慢把头伏在书桌上,在尘烟中打开封印已久的儿时的记忆。

  记得那时,小巷里种的都是樱花树,风一吹,花瓣缓缓落下,我才五六岁,在窗前看见花落,便会疯一样的跑出去,捡起花瓣,掰碎,再装进口袋。这时,杂货店的老板便会微笑的看着我。

  她很喜欢每天的午后,开着空调,吃着小果,慵懒的阳光斑斑点点的洒在肩上,我时不时挥挥手,想把阳光赶走,有时花枝长到窗前,我也会尝试去够,奶奶便会走过来,让我坐好,开始跟我讲一些诗词历史,虽然我听得不大懂,但依然专注的盯着奶奶,这样安静的午后,也正是我最享受的时光。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母亲那时也下班了,她一进门,我就把早已找到的围裙递给她,搬个椅子,坐在旁边,头顶映像,看着母亲给我做糕点。每次都很准时,太阳快落山时,烤箱就“叮”的`一声,点心便烤好了。直到现在,我也觉得便利店的蛋糕还不如母亲做的好。

  到了晚上,我经常在巷子里散步,偶尔会买上几根冰棍,凉丝丝的,一天的燥热便消去了。

  如今,为了市容美观,樱花树变成了柳树,杂货店变成了一幢幢商业大楼,以往小巷的温馨被岁月冲洗而去,似水流年,唯一不变的还是回家时恩摁响的那个门铃。

  千千次次,错过了,留念了,时间从指间跑过。也许,那些回忆一直都停留在我们飞驰的青春岁月中。

  在阳台上铺一张长长的地毯,拿一本小说,静静的和白云一起偷看。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会懒散地衬着老人们的银发,闪烁着,霎是好看,使我常常想要抓住那一丝光辉,阳光的声音杂这安静的世界里,是如此清晰,如此温情。阳光过处,留下的,是一团柔和的空气。

  雨天,整个世界都被雨声悄悄掩埋,每一寸空气,反复着泥土的清香。我喜欢把窗户打开,和笑脸一起伸手去迎接雨声,“唰```”我可以很清楚的听到每一滴雨的声音。心,似乎也被他们洗涤过一样,清澈,纯净,安宁

  夜越深,安静也就越清晰。

  晚风不知不觉地吹着,淡蓝的窗帘轻纱慢舞地飘了起来。帘后是一串喜人花苗,火红火红的.,它,也一个人孤单着,嚼着夏日的风,安然入睡。闭上眼,屋子茶香缭绕,蓝色的舞衣在眼前演绎着末代清朝,和时光一起闪了回去。

  安静是一种幸福,只有孤单时才能享受。

  孤单是一种幸福,只有安静时才能感受。

  这些点点滴滴,水般清透,在云端遥望,化作一滴点晶莹,落入窗头,也许,生活,人生,并不需要质问为什么,只要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度过一生,此生便问心无愧。

  蓦然回首,三年时光已匆匆而过。初中三年,不过是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却记载了我太多太多美好的和悲伤的经历。我的初中生活,就如一曲刻在我记忆的唱片上的岁月之歌。现在我把这张唱片轻轻的放在留声机中,静静地重温这熟悉的旋律——

  七年级的旋律是舒缓而又不失欢快的`。我对初中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欣喜。在我的眼中,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我惊叹校园里竟有这样一排美丽的海棠;我发现军训生活是如此的令人向往;我了解了生物体内有如此多的奥秘。那时的我,用一颗最纯真的心去感知周围的一切,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傻孩子,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没有犹豫,毫不吝惜。

  这一年,我憧憬,我歌唱,快乐的歌唱。

  八年级的旋律是*静而略带伤感的。一个小小的阴差阳错,造成了我与同学间深深的隔阂。我陡然间转变了——从一个爱说爱笑的幼稚的孩子蜕变成了一个沉思不语的少年。面对同学们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我选择了隐忍,因为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力量去争辩。这一年,别人看来,是一样的花开花落,冬去秋来,美丽而又自然;然而,我与别人不同,黄昏的孤风苦雨,萎谢的海棠花瓣,空中的片片残云,都会激起我的无限感慨,触动我内心最柔弱的一角。

  这一年,我怅惘,我歌唱,迷茫的歌唱。

  九年级的旋律是振奋人心而令人紧张的。那份憧憬,那份怅惘,都已成为历史。中考给我带来了压力,令我顿时感到肩上的重担。但是,中考同时给了我学*的动力。为了中考,为了不负老师的期望,为了回报父母的关爱,为了自己最终的目标,我勇敢的拼搏,不懈的努力。当然,除此之外,我迫不得已地舍弃了许多我原来倍加珍惜的东西,但是,我坚信,自己的付出会换来收获。我相信自己,在未来的路上,会走得越来越好。

  这一年,我奔跑,我歌唱,自信的歌唱。

  三个乐章,如水般轻轻地流走了。我小心翼翼地将这张唱片取下,重新放回我行程的背囊之中。在这小小的停息之后,我又将重新踏上青春之路,勇敢的放声歌唱。我知道,匆匆的岁月会把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刻在这张唱片上,供我慢慢品味,细细聆听。

  时间飞逝,白驹过隙。我们已经从当初懵懵懂懂的孩童成长为如今懂事的少男少女了。刚出小学校门的那一刹那,真的真的好想哭。那首<送别>还依稀在我的耳畔响起,毕业时那些爱哭的女生和那些故作倔强的男孩,依稀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不知不觉,眼眶红了。

  可如今又要分别了,刚相处好的三年友谊又要被毕业那狂潮给冲垮了。三年里我收获了很多,有他们对我的鼓励,还有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的不易。我坐在这偌大的教室里,想做些什么又不知道做什么,真纠结啊!彷徨间好像又回到了三年前,一样的场景,一样的离别,还有一样的泪。只是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罢了。

  留不住的时光啊把我们分离,请把我的情意留在你们的心里。白云悠悠飞暮渡,我会时刻托它问候你。现在我正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还想在踏一*室的楼梯,还想再摸一把老师的桌椅。我想向那个我曾经伤害过的老师说一声抱歉,我想向曾经鼓励过我的那些同学说声谢谢,我也想对那个我曾经暗恋过的学长说声再见。

  熟悉的校园啊我还想再看一眼你,我想把你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山西长治屯留县屯留五中初三:搁浅girl

  元旦快到了,同学们都忙着发贺卡收贺卡了。检点这些贺卡,我总感觉很喜乐。瞧!这张上写着:“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那张上写着:“我讨厌你——讨厌的人”……真让人哭笑不得,不知如何是好。元旦联欢会上大家争相献艺,小小的教室里成了大家的舞台,这个唱歌,那个跳舞。台下呢,也不忘把彼此的零食共同分享。节目不一定出色,联欢会也不一定圆满,但大家都在笑,为这难得的时光分享快乐。可看着一张张熟识的面孔,我又有些感伤,一年后的元旦我们是否还有机会这样一起玩呢?毕业后,我们还会碰面吗?我摇了摇头,现在这样就好,何必担心以后呢?即使分别在所难免,也要努力把握眼前。

  岁月如歌,初中这三年的成长历程,一路上洒满了阳光与汗水,一路上缀满了鲜花与歌声。愿这是一条通往金字塔的烂漫之路!

  “什么时候,我们越走越远;

  什么时候,我们怀念童年;

  什么时候,各自走在城市边缘;

  什么时候,感受心与心召唤……”

  风轻轻吹过。岁月停泊在那块斑驳的墙上,一点点地把墙侵蚀,只留下一道道或深或浅的"伤痕"。

  岁月如歌。是你我共同谱写的,是你我共同演绎的。那动听的歌谣,那优美的音符,是一首让人流连忘返的曲调。

  蓦然回首,路途中有过的沧海桑田,已成为不可抹灭的记忆!停留在心中的梦,已成为让人为之赞叹的"桃花源"。

  是什么在我们心中悄然?是什么在我们心中留下情恨?那如歌如梦的岁月你是否能记起?

  与你牵手走过,不曾有过的伤与痛。悠悠岁月,牵动多少人的心。多少深情往事被深深埋没。想拾起那一些已泛黄的相片,想回想那一滴滴已过去的快乐。但,一切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走在淡水河畔,看着流水匆匆而过,仿佛看到当年孔子单薄的身影站在河岸,对着匆匆的流水发出世人为之追寻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古人的前车之鉴,还是自己的感悟,为何心中会如此的落寞?为何曾是那么充实的心在这一刻会如此的空虚?

  岁月的长河里,我驾一叶轻舟,从我生命源头起航,激流中也许只有错过停泊的岸头,才能觅得柳暗花明!雨打湿我的衣服,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在河流上狠狠的触了礁,而河水

  不懂得同情。岁月的长河被风舞得惊涛骇浪,而我仍摆一轻舟冲破浪头,驶向前方。我不怕颠簸,我更不怕被覆舟。我只想证明我不是一个渡客。在岁月的长河里,会不会有一瞬间,一座桃花源忽而转变**间地狱?我不了解生命的意义,只好继续在河流中起航,漂泊到天涯海角去观赏日落,以*息生命中的曲折。

  曾经无怨无悔地走过,不为那已逝的青春后悔,不为这已苍老的身躯悲哀。不在乎曾经昙花一现的动人,曾经拥有一刹那的光芒,是岁月中一个耀眼的光点。

  凡是有始有终,生命之轮转动着,静静地,轻轻地。在你我都不曾察觉的地方悄悄的转着。动着。生命在不停的轮回,命运在不停的**。在这无法表达的凄凉中,蕴涵着一种美。这是悲壮美,这是奋斗美----不怕粉身碎骨,心中充满希望,将生命符号重新拼图,打造一个更美的人生。

  在有风吹过的季节,只有树叶伴随着起舞,剩下的只是寂寞在低语。就在这样一个季节里,岁月如歌。我轻轻地歌唱,你是否在听?在所有的岁月中,你是否在蹉跎岁月?还是在谱写着另一首与众不同的歌?编一个不同于过去,向往未来的如花的梦。当风停后,一切恢复原样。只是你还没有找到目标吗?

  不要考虑前面的路是否有断崖,不必担心前面的桥是否有维修过。岁月的身影也许会跑到你前面,让你不知所措。所以,要敢爱,敢恨。

  风吹叶落飘满地/长江东去不待时/记忆犹如蚕茧丝/岁月如歌成追忆。

  梦里花开花落,人生漂漂泊泊。莫让岁月如此落寞,在人生中应有充实的岁月之歌!

  岁月如歌!谱写一段段回忆!

  就算没有挡风的翅膀,也要倔强地飞翔。——题记

  一千多个日夜,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在这里,我们曾经一起欢笑过、失望过、沉沦过……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4)

——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十篇)

  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于漪老师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灵,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满腔的热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涟漪,而整本书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朴素的四个字“胸中有书”,因为这恰恰是我过去教学工作中的困扰之处。

  从事教学工作也多年了,自认为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的,但总感觉少了一块。备课时着重研究每一课内容,但对整个初中教学体系却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局面,而于漪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必须有整体的柜架结构,要考虑中学阶段的“序”,初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高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龄完成一定的学*任务,含糊不得,这样思考问题的立主点高了,才能高瞻远瞩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过去我是缺乏对一门学科的整体把握,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健康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每一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不同的学*要求,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六年级侧重于在家庭和学校生活学会如何与师生、亲人相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七年级学会尊重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八年级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九年级则通过国情、责任心和成才落实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些阶段目的要求,通过每年每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来实现。

  其次,胸中有书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需要读些理论,读些文史哲理经典,作为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和本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当读到于漪老师谈到诗中用词描绘色彩的多种方法时,从古诗的例举到现代钱钟书的评论,正是这种深远的文化底蕴才使于漪老师深深地粘住了学生,这也是我有时上课觉得有些知识觉得不能说透的原因所在,*时缺乏深厚积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读到这里,也真正体会到了导师王老师冒着酷暑多次到书城为我们选购好书的良苦用心了。

  《岁月如歌》的扉页上写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与其说这是于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注解,不如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后辈的激励。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在马年伊始,读完大伯写个孙儿雨农的回忆录,思绪万千。虽然说,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关,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没有写叙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转载居多。微博倒是偶尔会发几条,只言片语,至于说是快节奏市场经济社会的副作用,还是懒惰、功利、没时间?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无解,所以读完了大伯的长篇,还是十分敬佩的。

  翻开记忆如同大海中的岛屿,零星散落,此时也变得清晰起来。我印象中的大伯,会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干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会把舅舅、舅妈和加州西梅画上等号。记得那时的泗县,这些都还是稀罕物,我总是会想大伯是怎样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把这些新鲜的哈密瓜带回来的,要知道那时可没有高铁、动车,飞机也不是像现在普及的交通工具。记得前年,大伯的儿子姜楠到合肥开会时,听说到合肥还要转机一次,可见当时带这些礼物之不易,也许回家团聚的幸福感会让路途变短行囊变的轻快吧。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至今不变,想想我从2001年外出求学,至今十三四个年头了,即使现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还是要回老家泗县看看父母兄弟、同学朋友的,每次与大伯父见面大多是在家庭聚会上,我父亲,也就是老五,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那一代讲奉献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劳模证书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都会请回家探亲的哥哥姐姐到家里坐坐,一是感谢他们对弟弟妹妹们的照顾,二是为了兄弟姐妹和后辈的感情交流情深。我记得那时觉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别的,泗县口音中带着新疆吐鲁番味,其实想想,现代社会想做到完全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很难,因为身在异乡还有让当地人听的懂,又要乡音不改挺难的,我曾经到深圳工作过,对此深有体会。

  本想多写一些,在记忆之舟上多做停留,无奈琐事缠身,下午有一些建筑工程合同要看看,只好提笔抽身回到现实中来……

  我常想,在外的人是不幸的,人离乡贱,事事不容易;我又转念一想,在外的人是幸运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今年春节回家过年,也只是住了两晚,行车*千里,相聚仅须臾。离乡时常想,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乡处却听,耳边响起那首歌,风吹过的头发,雨淋过的潇洒,踏上了这条归乡的路, 踩着轻快的步伐;满天的晚霞,染红了天之涯,思念像一杯烈酒,不断的升华 热血满腔,离乡,迈向那未知的远方,每一次再回头望,回家的路又更长……

  无论这选择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就请享受这一路上的风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现在,退休后的大伯在北京的小女儿家安享晚年。祝愿大伯他老人家阖家幸福、安康!

  *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2000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十多万字的精湛文字一气呵成,详细记载了着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于漪老师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的人生心得,她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在语文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产生重大影响,书中她着重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书中写到: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啊,作为教师,在*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一个学生在学*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值得信赖的人,特别是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这时,我们要静静地听其诉说,然后再耐心地交谈,为其指点迷津,这样学生会心情舒畅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说三到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学生则会对你敬而远之,那么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为师者,*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去。如果*时为师者形象不佳,谈心时还使用高压手段,肯定要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使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于漪老师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不仅成为教育系统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必修的教材。再一次认真阅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将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进。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进取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2000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假期中我利用空余时间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深有感触。

  《岁月如歌》这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写的。了于老师无私奉献的教学生涯,她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典范。读《岁月如歌》,于老师告诉我太多太多为人师的真谛。

  于老师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漪老师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她钻研教材的精神让我钦佩不已。以此对照自己,感到有着极其遥远的距离。同样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以“科班出身”自居,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少再去读书;备课时不能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所以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语文的教学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每逢备课,我只是看两遍课文,然后把能够找到的教学参考书仔细看一遍,苦思冥想一番后,我才理出属于自己的备课思路,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我备课时很少能带着“学生意识”,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

  于老师告诉我:身为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个老师除了举手投足、衣着服饰等外在或清新、或端庄、或时尚、或雅致的风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实的文化底蕴。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师一定能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开合有度。2005年省优质课一等奖《马》的授课者但小梅老师,年纪尚轻,但鼓励的眼神、得体的举止,生动的描绘,课堂的结构都给人春风拂面之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授课老师方燕*,让听课的老师都为她的课堂品味、丰富学识、独到理解而深深折服。这些老师授课如此独到,如此感人,都源于她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于老师告诉我:用语言粘住学生。

  “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这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听完一位著名专家的报告回答于老师的一句话,这句话让于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注意教学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于老师从自己教学语言的不足出发,努力克服了罗嗦、词汇贫乏、语病。教学语言的改善,使得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教学语言也同样是面临的问题,太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精炼,这点我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于老师告诉我:要注重教后反思。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读书要会读,如果终日读书,学而不思,其实算不得读书,只是”对书“而已,面孔只对着书,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回顾与反思是我必修的功课之一。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校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内心为之一震。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那么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水*总停止不前呢?为什么我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写论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呢?此刻我顿悟了:如果我只是“对书”而不思,那就只是劳倦眼睛,收获不多。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长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我达到教学目标了吗?用其他方式会不会更好?学生的表现还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于漪《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5)

——于漪《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范本五份

  最*品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所谓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读者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聆听其教诲,正如《学记》所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教育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轻易达成的,它需要经久的修养和锻炼。教育魅力的形成和提升,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儒家说:人人皆可为圣贤;佛家说:明心见性,自行成佛。那就是说,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魅力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份独具鲜明个性的教育魅力。

  如何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在品读《教育魅力》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睿智、幽默的。其表现在老师自身应该有丰富的语言和很好的表达能力,富有诗情画意,在学*与生活中能引领学生去感受生活与学*中的美,使学生能快乐、幸福地在你所教的学科里学*、生活、成长。正如书中学生所说“幽默的老师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二)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宽容的,他能和孩子们心贴心,善于鼓励赏识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善于循循善诱,在和学生的交谈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他应富有责任感,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生活环境。《教育魅力》一书中有一段美国学者威帝以学生口所吻阐述的教师的宽容标准:“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我相信她像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教师们要以宽容的心对待所有学生,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一方面的缺点而全盘否定他们。

  (三)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拥有渊博的学识。博学的老师能让孩子们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学*能力,提高文化素养。跟着这样的老师学*,学生们会不断地进步。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学生不喜欢那种古板、单调的老师,而是喜欢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会像一块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教师的教育魅力在于教育实践,在于与学生朝夕相处、春风化雨的过程中。从教师教育魅力中启发:教师要关心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来自人格魅力,正如书中的一句话:先器识而后文艺。孔子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意思是说个做个知识分子,先要有器度有见识,而后再谈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倘若没有器识,无论技术是何等的精通娴熟,亦不足道,因此要做一个好的知识分子,必先做一个好人。

  在一个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中,什么关系着他的生命质量,不是“文艺”,而是“器识”。器识“是人格修养、视野情操、志趣品位等隐性内涵,但却是它们无形中影响着你一生的幸福质量。

  当今社会,大家太热衷于具体知识的学*,热衷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最关键的器识的培养。“文艺”好比是帆,处在显赫醒目的地位,是人生之舟前行的驱动;但“器识”是舵,隐在水下,看不见,却决定了生命的走向。现代人更多的是看到显形的帆,而忽略了隐形的舵,所以人生飘忽,彷徨迷茫,幸福自然无从谈起,哪怕走得再远,事业再辉煌。

  我们做学问、做教师,首先要用“先器识而后文艺”诫勉自己,再通过言传和身教将其传递给学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第一次在国家文件层面上提出了“魅力”这个词。今年暑假,在全县教师读书活动中,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一书,才对教师教育魅力有了一些了解。

  《教育魅力》是一本给教师的通识教育书籍,系统的阐述了时代呼唤教育魅力,国内外教育魅力文献,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探源与代际传承,以及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的构成、功能、彰显和修养锻炼。此书是于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

  教师教育魅力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以人格魅力为首,接下来是师德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古往今来,从孔夫子到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直到当代难以计数的优秀教师,无不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让学生收益终身。但我认为真正形成教育魅力的教师绝不是只具备一种魅力,而应是多种魅力的综合体。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读完全书,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想想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不禁汗颜。

  《教育魅力》一书是教育界名声赫赫的于漪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钥匙。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书中于漪老师和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的迷人的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腔真诚。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经久不息,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罢此书,做为一名教师,我更要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教育魅力》一书是教育界名声赫赫的于漪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钥匙。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书中于漪老师和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的迷人的'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腔真诚。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经久不息,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罢此书,做为一名教师,我更要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品读了《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其中于漪老师那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深深触动了我。

  如果要问一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你曾经的老师身上有什么最让你受益以至终身的,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人格”而非知识。而教师人格的魅力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那么作为一名中国的现代教师我们又应该具备哪些人格魅力呢?

  首先现代教师人格魅力应是对教育的热忱,于漪老师之所以成为深受人们爱戴的一代师表,就是因为她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微笑着倾其一生的心血、智慧和爱,在三尺讲台上,用生命歌唱?这与她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的无限热忱是分不开的。教师对学生,对教育充满热忱,学生就会喜欢教师,喜欢她教的课,取得好成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靠什么让学生“亲”?靠的就是,满腔的热忱,一个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用自己开放、开朗、阳光的心态来感染影响学生,带领学生同享现代文明的美好。

  其次,现代教师人格魅力应是关爱每一位学生。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之爱的代代相传。所以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本分,爱一个优秀的学生,是老师情不自禁的行为,但爱一个生理上有缺陷,行为*惯上有毛病,和学*成绩给老师拖后腿的学生则是一个教师良知和责任的体现,每个学生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不要说是长相,他们的禀赋、性格、文化基础、兴趣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因而,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必须关心。教育无选择性,只有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力的爱他们,培养他们。

  最后作为一名有教育魅力的现代教师,就应当具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峻杰人格。而要保有这样的人格就要守志,教师之“志”就是教师的心态,教师的信仰。守志就是守住教师的心志,守住教师的信仰,不被污染,永葆情怀,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熙来攘往,守住教师之“志”并非易事。有机会追逐名利,却不为所动,有资本改变处境,却能扎根农村,心中放不下的是需要他的学生,是乡村教育事业的牵系和召唤,这就是人格力量使然。我们的教师更多的是默默耕耘在*凡岗位上的园丁,大师的称谓离我们很遥远,同样我们的学生也更多是工作在*凡岗位上的劳动者,不可能都做xx,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坚守自己的心志,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摒弃一切世俗的干扰,永远以清明纯净的内心来面对纷繁的外部世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去关爱我们身边每一位学生,在每个孩子心中撒下爱的种子,用自身良好的品格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我们自身的魅力,再教育实践中绽放异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