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1-12 00:00:00 读后感,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读后感1

  *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

岁月如歌读后感2

  假期中我利用空余时间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深有感触。

  《岁月如歌》这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写的。了于老师无私奉献的教学生涯,她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典范。读《岁月如歌》,于老师告诉我太多太多为人师的真谛。

  于老师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漪老师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她钻研教材的精神让我钦佩不已。以此对照自己,感到有着极其遥远的距离。同样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以“科班出身”自居,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少再去读书;备课时不能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所以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语文的教学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每逢备课,我只是看两遍课文,然后把能够找到的`教学参考书仔细看一遍,苦思冥想一番后,我才理出属于自己的备课思路,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我备课时很少能带着“学生意识”,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

  于老师告诉我:身为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个老师除了举手投足、衣着服饰等外在或清新、或端庄、或时尚、或雅致的风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实的文化底蕴。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师一定能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开合有度。20xx年省优质课一等奖《马》的授课者但小梅老师,年纪尚轻,但鼓励的眼神、得体的举止,生动的描绘,课堂的结构都给人春风拂面之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授课老师方燕*,让听课的老师都为她的课堂品味、丰富学识、独到理解而深深折服。这些老师授课如此独到,如此感人,都源于她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于老师告诉我:用语言粘住学生。

  “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这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听完一位著名专家的报告回答于老师的一句话,这句话让于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注意教学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于老师从自己教学语言的不足出发,努力克服了罗嗦、词汇贫乏、语病。教学语言的改善,使得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教学语言也同样是面临的问题,太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精炼,这点我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于老师告诉我:要注重教后反思。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读书要会读,如果终日读书,学而不思,其实算不得读书,只是”对书“而已,面孔只对着书,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回顾与反思是我必修的功课之一。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校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内心为之一震。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那么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水*总停止不前呢?为什么我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写论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呢?此刻我顿悟了:如果我只是“对书”而不思,那就只是劳倦眼睛,收获不多。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长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我达到教学目标了吗?用其他方式会不会更好?学生的表现还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漪老师,一路笑着走来,一路书声,一路阳光,她的教育教学生涯正如她说的“生命和使命同行”。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于老师的名言为教学的准则和范本,不断地认清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期待和学生共同成长。

  读了于漪老师的书后,我所感悟到的不是我用语言所能表达得完的。我将在实际工作中用心体会,细细品位,以于漪为坐标,一辈子学做教师!

岁月如歌读后感3

  *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篇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1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

  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2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5篇)

《岁月如歌》读后感1

  最*,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岁月如歌》读后感2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岁月如歌》读后感3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岁月如歌》读后感4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岁月如歌》读后感5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 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岁月如歌”作文3篇

  三年光阴如流水一般悄然逝去,弹指间,那些音容笑貌即将变成回忆。虽心有不甘,却揩出泪水,面带笑容吟唱送别的歌曲,十多天后,我们各奔东西。

  岁月如歌,在初中三年里,有回忆,有泪水,有期望,有寂寥,有欢笑,酸甜苦辣咸交织,这是一首我们自谱自唱的歌。

  第一曲金色的友谊

  那是在倾盆大雨中滑溜溜的跑道上,一道道被雨淋得透湿却咬牙奔跑的身影。当有人撞破醒目的红线时便有一帮人殷勤地围过去递上一条条洁白的毛巾、一瓶瓶水,更有人举起一把伞将其小心的搀扶。那是有同学在脚骨折时痛得坐倒在地,旁边的朋友便慌忙架起她去洗手间冲洗受伤的部位。更是当她行走不便时总有一群人替她拿着书包。当体育课大家玩篮球玩得正欢,只有一位*时过于羞涩的同学站在很远的地方看,显得格外单薄。然而没过一会便有热情的同学大声呼唤,硬拉着她来到操场中央,尽管羞涩的她拒绝了投球,但却站在篮球架下看一只只球窜入篮筐。嘴角勾起一抹明媚的笑容,这一刻她很美。不记得从哪里听过这样一句话:“踏花需及时,同惜少年春。”少年,谁不轻快恣肆,谁不拥有一帮“损友”?莫让落花流水随春去,空留一人徒伤悲!

  第二曲蓝色的师恩

  老师也许正如那蔚蓝的汪洋大海,我们是其中分出的千万道水流,奔腾着去寻找自己的路,路过沙漠,流过森林,可不管奔波多远,那道瀑布,那条小溪,那片湖泊,那眼清泉都会想起那慈祥的海浪。正如我们忘不了一道道数学公式,一篇篇文言文,一个个英语单词。忘不了黑板被覆盖每日又被洗净,而老师的乌发却**子染出些许银丝;忘不了那张讲台依旧笔直,而老师的背却被岁月的压得微驼……

  第三曲绿色的校园

  在初中最后的学期,不知被多少届学生咒骂过的沼泽操场被铺上了人造草皮,周围建起了塑胶跑道,白色的*台和周围彩色的座位点缀其间。尽管那幢教室装有吊扇和先进教学设备的专供九年级学*的新楼没有大变化,我们却分外不舍。怎么说也在挂了我们班牌子的教室里待了一年,曾经普通的教室怎么也看不够。

  歌声总有停下的一天,舞曲也有跳完的时候,三只曲子的交响乐也即将接*尾声,各色的同学录在教室里飞扬,多么希望短短的十几天是十几个月呀。我们哭,我们笑,但我们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天地很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岁月如歌,初中的歌声告一段落,又一段歌即将开始,这歌声将会更成熟,更青春,更热烈,更激昂!在新的歌里,我们结识新的朋友,有新的老师,坐进新的教室,然而谁也不会忘记曾经那如歌的岁月。岁月如歌,在歌声中我们大步向前一路怀揣甜蜜的记忆。

  三年,朋友陪伴的日子如一首歌,朋友陪伴的记忆如一首歌,忧伤,明丽,温馨,让人无法忘怀——题记

  还记得那匆匆过去的三年……

  一些记忆的画面定格在脑海……

  岁月如歌,总有美好的旋律。

  初一,我们相识了。军训时,胆小而又矮小的我坐在了新班级最后一排,在这个新的班级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单、迷茫。一大股情绪四面袭来,终于泪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望着蒙蒙的细雨,征了很久,才发现自己又在淋雨了,这种行为似乎成了*惯。

  手中忽的传来了温暖,我慢慢地睁开双眼望去,不知何时,一张单纯的脸映入眼前。“新同桌,你没事吧?在干嘛?一起吃饭去。”我轻轻的呆呆的点了一下头,从那刻起我便决心要跟她做朋友,永远的。

  日后,我们形影不离,我们的故事变得更生动而温馨,原来我如此幸运,有个人陪我走过三年的初中生活,陪我走过三年的阴阴暗暗。那时的我们,不用开口。便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她说:一定要写些东西来纪念我们的友谊。难道唯有文字才能记载下一切的曾经吗?我赌气,说:我不写,要是写了便分开了。没想到……真的。

  岁月如歌,总有悲伤的旋律。

  初三,我们吵架了。”真是的,这些老师吃饱了撑着吗?布置那么多作业,堆起来都成山了。借你的作业抄抄“我坐在她旁边,一边等着她给作业我抄,一边发表我的”高谈阔论“忽的,她一把推了我,愤怒地对我吼"够了,你别再闹了,一个人有几个青春可以挥霍,看看你,你还抄作业,你这是自甘堕落"向来柔和细声的她竟吼出如此激烈的声音,我呆了好久,好不容易缓过神来,说:你不借就不借嘛,干嘛发那么大火。之后我们便不了了之了。

  岁月如歌,总有完美的旋律。

  初三,我们和好了。轻轻地翻开本子,一张纸条映入眼帘:初三了,我们和好吧。顿时,矛盾的旋律飞舞飘学,像雪花般融化了。

  那么多的回忆,匆匆的这三年如一首歌,虽短暂但美好,虽有矛盾但终会和好。

  岁月这首歌记录?了我三年悠长的岁月,记录了我成长的足迹,而那悲伤的快乐的如音符般点缀着,如风铃般,在三年的岁月里轻轻地摇曳着。

  风筝飞做了,线头还留在手上。

  炊烟飘散了,源头还留在屋内

  我们毕业了,友谊却还留在心中。

  曲终人未散,这匆匆的三年,一段没有结局的故事。——后记

  岁月匆匆,在我如歌的日子里,曾发生许多愉快或者不愉快的事情。每一次经历都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历程,都属现我的童年和成长。

  母爱的伟大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对我有着无私的关怀和爱护。每一天的'早上妈妈都会早早起床给我做早饭,叫我起床,送我去学校。放学后,妈妈也会准时接我回家。当我生病的时候,她总是最着急的。妈妈是伟大的,她无私奉献,就像我生命中的灯塔照亮我成长的道路。

  生命的短暂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最亲的祖母去世了,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那时候我才明白生命是那么的短暂。为什么人都要经历死亡。我明白了,人必须珍惜时间,不然到最后就会惋惜,后悔当初为什么荒废时间。

  宽容别人

  有一次,在学校里,一位同学把我的钢笔不小心弄坏了,正当她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原谅了她,她高兴地笑了。从那以后,我们的友情加深了。

  岁月如歌,爱是主旋律,因爱而痛苦,因爱而宽容。时间如飞箭,要珍惜时间,不然你将会后悔自己荒废时间的行为。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3篇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解开“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

  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6篇

  *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岁月如歌》是一本自传体散文,作者于漪。在参加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于漪老师讲过课。于漪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两个小时的时间,她用温润流畅的语言,智慧而坦诚地解读了为师者的真谛,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她五十余载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条改革和创新之路,硕果累累,被冠以“教师的楷模”,甚至成了当代教育的坐标。

  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于老师用她最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辈子学做教师”……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读完于老师的《门在哪儿》这篇文章时,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入门了吗?没工作以前以为当教师,只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识讲清楚,把题目讲明白,学生有问题问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来,仅仅如此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动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学里学的知识,远远还不能胜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提升自己。这既包括学科知识的补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育形势,合作学*,学生为主体才是教学的符合教育实际的。于老师还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通知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此于老师的教学还形成“老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间互学”的立体化有序教学结构,使得于老师的课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为教师不单单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但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对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真爱”。“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学生信任了你,才会对你袒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自二十多年以前至今,我无数次听人提起过。但认识与感受甚少甚浅,只知于漪老师做了一辈子中学语文教师,成就卓绝,影响广泛,如此而已。*几日,闲来无事,遂读了于漪老师自传性质的散文集《岁月如歌》一书后,我的内心被震撼了,于漪老师的精神和真诚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很赞同*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想,用“求真”“奉献”“创新”这三个词语来评价于漪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也应该成为所有教育人的自觉追求。

  一、求真,即做真人、做真学问、下真功夫

  师者,人之模范,民之榜样也。做教师应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不断提升自身的精气神。一如于漪老师那样,是后来的已然功成名就,都始终坚守职业理想,虚心倾听,一身正气,表里如一,实事求是,敢于担当,不追风,不媚俗,淡泊名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语文教师更是承担着为学生明天做人、学*打底子的重任,因此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教给其真正有用的东西,即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等。于漪老师“板凳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己,学之不足,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哲学等无一不学,取其精华,博采众长。

  有句俗语:“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功夫。”于漪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给了学生慈母般的温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思想上循循善诱的帮助,课堂上和蔼可亲的引导。“教人须教心,教心必知心”。正因如此,于漪老师才赢得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称赞,更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

  二、奉献,即爱生如子、爱教如命、爱岗敬业

  奉献教育,是教师职业的最大魅力。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人民教师岂能不爱“小淘气”?奉献总是根植于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研的酷爱。于漪老师教书育人,简直着魔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奉献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是“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的欢乐,这就是我在《岁月如歌》一书中读出的于漪老师的人生哲学。

  三、创新,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育,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争取做个教育家。只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的栋梁之材。于漪老师终其一生,都在进行教改与课改的不懈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教学主张,形成了“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撰写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文章,造诣颇深。

  说起来甚是惭愧,虽然师范毕业从教至今已有20年之久,曾经也有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才华的学者型的人师的追求,但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或是教书育人得过且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或是陶醉于芝麻绿豆般大名利之中。而今有幸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后,重新唤起了我对教育初心的强烈追求。“走尽崎岖之路,自有*坦之途”。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将追求卓越,我必与众不同,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岁月如歌作文6篇

  人们常说:“岁月如梭”。在我看来,岁月如同一首优美的歌曲,只可惜唱着就将*尾声了!三年的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回想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一起拥有的美丽回忆!

  曾记得三次运动会,曾记起刚进初一,还不熟悉的同班同学,连在一起说话都会脸红的一大家子。就要面临着三年时光匆匆流逝而分别,曾记起在学西校举行的拔河比赛、篮球比赛、那时一班同学的合作和与别班同学竞争、多么令人激动、多么令人难忘啊!篮球比赛只要进了一个球全班人都会高兴的尖叫,为进的那一球而喝彩!那是的我们多么快乐!尽管最后没有赢,但我们合作、团结就是最好的收获,尽管掉下了眼泪,但我们是不会认输的,因为在我们901班永远都不会存在"输"这个字。想到一个大家庭即将分开,那是多么不舍啊!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辛酸,有快乐的回忆!每次遇到快乐的事情发生,我们会一起笑、但遇到伤心地事情发生,每一个都会不开心!这个大家庭凝聚了我们901班多少的同学情、师生情啊!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即使三年如歌一般逝去,我相信我们会永远记住彼此!让我们乘上岁月的帆,即使在某一个港湾错过了彼此!但我永远坚信有缘自会相遇!让曾经的901,现在的901,以后的901永远不随时间而泯灭!

  聚,不代表开始;散,不代表结束。流水不因石而阻,友情不就远而疏。

  岁月像一首歌,它吟唱着过去的点滴,歌颂着今天的美好,绽放着明天的向往。回头看看那些曾经的脚印,回忆的音符跳跃起来……

  我还记得我和朋友阿梓在初一时候干得傻事。

  那天早晨,我和她一起去上学,正好在门口碰到了班主任,我说“老师好!”她竟然说了一句“老杨好!”说完之后,她的脸呼的一下红透了。我在旁边那个偷笑啊!老师也愣了一下,随后笑了笑就走了。之后,我就笑的直不起了腰。她看着我佯装着生气的样子,终于也哈哈大笑起来。此时,空气中弥漫着开心的味道,耳边响起了快乐的歌。

  还有一次,是在初二的时候,我们在一起背古诗,我说我考上一句,让她背下一句。我考的第一个是“中岁颇好道”,她答的是“坐看云起时”,我强忍着笑又问她“行到水穷处”后面那句呢?她说“胜事空自如”,我不禁笑了起来,把书递给了她,她看后也笑了起来。

  那时的时光多么美好啊!

  我在这里,还有好多好多的好朋友,好多好多的趣事,它们都是我初中生活的最美回忆。尽管现在我要与好朋友们分开了,但我绝不会带头感伤上路。我要将这些美好的回忆编织成最美旋律,让我躺岁月的河里吟唱。

  千千次次,错过了,留念了,时间从指间跑过。也许,那些回忆一直都停留在我们飞驰的青春岁月中。

  在阳台上铺一张长长的地毯,拿一本小说,静静的和白云一起偷看。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会懒散地衬着老人们的银发,闪烁着,霎是好看,使我常常想要抓住那一丝光辉,阳光的声音杂这安静的世界里,是如此清晰,如此温情。阳光过处,留下的,是一团柔和的空气。

  雨天,整个世界都被雨声悄悄掩埋,每一寸空气,反复着泥土的清香。我喜欢把窗户打开,和笑脸一起伸手去迎接雨声,“唰”我可以很清楚的听到每一滴雨的声音。心,似乎也被他们洗涤过一样,清澈,纯净,安宁。

  夜越深,安静也就越清晰。

  晚风不知不觉地吹着,淡蓝的窗帘轻纱慢舞地飘了起来。帘后是一串喜人花苗,火红火红的,它,也一个人孤单着,嚼着夏日的风,安然入睡。闭上眼,屋子茶香缭绕,蓝色的舞衣在眼前演绎着末代清朝,和时光一起闪了回去。

  安静是一种幸福,只有孤单时才能享受。

  孤单是一种幸福,只有安静时才能感受。

  这些点点滴滴,水般清透,在云端遥望,化作一滴点晶莹,落入窗头,也许,生活,人生,并不需要质问为什么,只要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度过一生,此生便问心无愧。

  春寒料峭,天空像是倒翻了墨水瓶,蓝的深远,蓝的透彻。虽是晴天,但冷风却如凉水割着皮肤生疼。

  我因上课着急,匆匆拽上一件衣服就往外跑,蓬着头发,包半耷拉在肩上,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提着鞋就往外冲。母亲在背后大喊:“着什么急,回来。外面冷,多穿点再走,听见没有!”。我嘴里叼着面包,含糊的说道:“哎呀,都要迟到了。”父亲瘫在沙发上叹口气“她都多大了,自己知道该穿多少,你别老唠叨了。”说着,拿起车钥匙推着我下楼了。母亲又喊:“你干嘛,才刚回来!”“我送娃。”父亲向母亲挥挥手。

  天空还是那么蓝,像海的颜色,上面的白云估计就是浪花吧。我拉着父亲的手,很久没拉过了,才发现他的手是那样的粗大,略微泛黄的手上印满细细的皱纹。我抬眼望他的眼是那样混沌、沧桑,眼角的皱纹清晰可见,我是何曾记得他年轻时那清亮的眼睛,如泉水里面包满对我和母亲的爱。

  父亲人老实,像是长不大的孩子,也总爱胡买东西,一大包一大包的,里面却没有一件是自己的。初夏,天空渐渐暗下去,我和父亲决定去外面转转。你注意到今天的月亮不是很圆,像个半个黄澄澄的柚子被随手撂在餐桌上,泛着微光。蝉声不断,此起彼伏,好像在开家庭聚会,你一言,我一语,时而会哄堂大笑。母亲突然打来电话:“宝,照顾好我老公,他还是个孩子。”那一字一句仿佛被裹了蜜,放在糖罐里。温暖顺着灯光拨洒下来。

  我长大了,到了叛逆的时候越发爱与父亲顶嘴,暮然回首才发现父亲的皱纹多了,话语少了,但尽管我如何对他无理他的爱却从未消减。

  牵起父亲的手,闭上眼。一曲光阴奏毕,月凉如水,岁月如歌。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愁。”回想起老歌里的歌词,总能让我想起她,那羞涩的脸庞里,闪现出最动人的画卷。

  春天

  她就像一个小仙女一样,将落在人间给希望给阳光,她从来不像只猴子那样活,却像一只小鹿那样温柔,我就是这样与她有幸结交,那应该算是早春,柳树刚刚抽出绿丝,幼芽也在萌发,我们俩是一个班的,所以老师让我们一起去做“访春”的节目,只是没有想到的是,我俩竟然趣味相同做了同一个节目,而且探讨出一堆的人生哲理,那年春天,我们一起欣赏“早天里的云烟”微风中的紫罗兰和彼此的笑容,那年春天我们成为好朋友,并且,互相答应了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夏天

  时间转瞬即逝,夏天的蝉鸣不停地乱叫,难免会让人心烦意乱,而我们又大了一岁。那天她对我说:“我明年就要走了,你在这里要好好学*。”当时我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只听见蝉用自己嘶哑的声音,为我们演奏出最动听的歌曲。她用她的手轻轻挽起我的手,就这样在操场上映出了我们俩友情的的“全家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天很的天空很亮,但在我心里总感觉有点空白……

  秋寒

  秋天是一个好季节,一批一批的小学生,到我们学校来参观。转眼间,我们初二了,时间可真是不等人。期末考完试后,她对我说:“以后咱俩可真是分道扬镳了。以后再见面那就有点难了。不过你可不许把我给忘了!”“好,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见的!”背影的转身是一个人的笑容,而背影映在操场上的却是一个人的幸福与苦涩,但这个背影我是不会忘记的,因为它有我们共同的回忆,其中包括了“酸甜苦辣咸”,和那年我们那个甜美的笑容,是多么美好、灿烂和阳光,让人不禁的会想起……

  相见犹如昨天,离别却在眼前,我们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我要感谢我能在这个班级里能够遇见你,不管岁月多么沧桑,IBelieve终有一天沧海桑田,我们的友情终将会变成一段美谈。

  岁月如歌,岁月这条大河静静地流淌,河水升腾幻化成一个个音符,汇成清新辽远空灵的旋律,长久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

  寒暑易节,时光轮回,初中三年汇成三种不同风格的乐曲,他们融汇升腾,化作我闪耀的初中年华。

  初一是首流行乐。明快的旋律贯穿首尾。第一次春游,我们在沙滩上,记得你淘气的将我绊倒,看着我失去*衡的滑稽模样,你笑着却没忘扶住我的后脑勺,使我免于受伤。那沾满细沙和海水的校服,掩藏心愿的岩石是我们快乐的见证。更记得第一次当状元,第一次参加一二九种种舒心历历在目。这首流行乐融合了王心凌的甜蜜,光良的深情,燕姿的个性,潘玮柏的顽皮以及张韶涵的坚强。

  初二是摇滚乐。强烈的节奏让每一根纤细的神经为之一颤。这具有激情昂扬的青春,年轻的生命,热血沸腾。我们曾一起在海边盟誓,那稚嫩的心愿紧紧地攥在年轻的手中,跳动的脉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去奋进,去实现理想。我们壮志凌云、斗志昂扬也真的在考试中再夺桂冠,在体育竞技中一路领先。那捧着奖状而颤抖的双手完成了我的心愿,这首摇滚乐激情澎湃,声音的穿透力足以刺破耳膜,那种金属的撞击声摇曳年轻的心,奋斗是初二的代名词。

  初三是交响乐,五大学科此起彼伏。挑灯夜战,靠成奋战成为每一乐章中的高潮。其中也有考试失利如大提琴浑厚的低诉,与同学闹别扭如长号的怒吼,但更多的是小提琴一样亲切的宽慰,长笛一样清亮的欢呼庆幸。生活是忙碌的,*稳的心态成了主旋律。那为了安慰我而落在我肩头的手,那伴随我一夜又一夜的轻灯黄卷,都是这乐曲中的明快的音符。前奏都已就绪,等待的是在中考时辉煌的结尾。

  岁月如歌,踏着青春的曦露一路走来,三年的点点滴滴欲说还休,且无语,暂听这段旋律,交叉的声线传递着我的似水流年。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岁月如歌的优秀作文 (菁华3篇)

  十五岁的季节,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歌唱。

  ——题记

  初中生活是完美的,无论是哭,还是笑,都是我们青春的痕迹;初中生活是多彩的,无论是得到表扬,还是得到训斥,带给我们的都是成长;初中生活是欢乐的,无论是戏耍,还是争论,都充满着友谊……

  情景之一初一:

  刚进三中的校门,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学校,陌生的班级,陌生的教师,陌生的同学……可是,同学们的热情打破了陌生。很快,我们四十多个人组成了欢乐的七(4)班。我们每一天充满了欢笑,充满了欢乐。初一的欢乐好像很简单,好像只要一群人在一齐,就有足够的欢乐能量来释放。

  情景之二初二:

  转眼间,我们就到了初二。我们开始学*物理,我们的班主任也从刘教师换成了李教师。据说李教师转正了。但刘教师依旧是我们的语文教师,陪伴着我们。初二了,男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突出。还有人自封为“熊孩子”。我们班上有人打架了,反正我们班少不了事。我们在一系列的变化中,带着迷惘摸索前行。不明白从什么时候起朋友间开始产生了裂痕;不明白什么时候起,在背后偷偷摸摸叫着给教师起的外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私底下流传着关于某些人的坏话。我们开始肆意的张扬,带着青春特有的张扬。我记得,教师训斥我们一句,我们便要顶回十句;我们记着你们生气的眼神,愤怒中带着莫名的哀伤。青春的我们就这样悄然长大。

  情景之三初三:

  也许是仅剩一年便要分别,初三时的我们像初一一样坦然相交。我们越长越大,可是坏*惯总是改不了,时不时吵吵闹闹的课堂,动不动你追我打的课间。为此,教师不明白骂了我们多少次。初三下学期,仿佛明白要提早分离,我们格外伤感。上英语课放着“离别”的英文诗歌,课堂上很安静,没有了往日的吵闹。好时光仿佛在这时戛然而止,回忆翻江倒海,以往的一切都因快要分别而带上了温暖的符号。突然,我们觉得语文那繁重的预*,每周一篇作文也不是那么无趣,数学教师出手便能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标准的圆真的很厉害,英语课文被一遍又一遍的带读也不是那么烦琐……其实我们曾拥有的一切,都很完美。

  十五岁,用内心最响亮的声音来歌唱我们一路走过的岁月,十五岁,用我们最真实的感情对待我们的同学,永远的(4)班!永远的欢乐的(4)班!

  一路走来,岁月如歌。

  雁过无痕却留声,那声声清脆的鸣叫,潜进脑海的最深处,永远不忘。

  随着一本本折了角的课本堆积成墙,一支支笔抹去了漂亮的外衣,一次又一次在泪与笑中徘徊,岁月,如同一阵调皮的风,不声不响的忽地从我们身边溜走,又似一条浅溪中的潺潺溪流,拦也拦不住的和我们告别。

  三个春秋在眨眼间已接*尾声,不知不觉让我长叹一口气,然后怀着复杂的心情来采撷这三年的精彩花絮。

  我们是古怪精灵的天使,给同学们起外号是我们的特长,什么“小黑”、“油条”、“大米”……可谓无奇不有。一个叫,两个叫,三个叫,叫着叫着才发现,自己几乎忘记了真实姓名。可我们并不懊恼,反而认为外号就是昵称,是我们用友情之火点亮的一盏灯,只希望灯永远亮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我们是狂风暴雨中的海燕,三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考试失利的严重打击,朋友父母的惨遭车祸,运动场上冲刺的失败……一个又一个的考验总是突如其来的冒出,山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我们哭过,也绝望过。可最后,我们经受住了考验,风雨同舟,在这条波涛汹涌的大江中奋力向前,不怕被打湿,不怕撞礁,也不怕断了浆,我们只知道奋力拼搏,只知道勇敢地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们是让老师的黑发中多了几根晃眼的银丝的罪魁祸首。前卫与时尚展示着我们的叛逆。我们穿着蹭得发白,膝盖破洞的牛仔裤,我们梳着前毛长,后毛长的毛寸。柔软的乌发让摩丝弄得硬如钢丝。老师严查便勉强改换,风声一过便再次闪亮登场。偷尝禁果演绎着我们的好奇。在老师的三令五审下,依然有人想过“飞侠”的隐,半夜翻墙而出,光顾网吧,熬上一双熊猫眼,等到东窗事发,“被放几星期的假”也不会改过自新。

  三载青葱岁月,懵懂的我们走向成熟。丢掉了一些幼稚与无知,拾起了一些懂事和坚强。

  再次摸一把黑板槽中的粉笔灰,踏着老师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层层无形的脚印;再次走向前,眺望自己曾经一圈一圈的跑过的操场;再次走到那个墙角,轻轻抚摸自己偷偷留下的记号,笑着自己幼稚的行为……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和我告别,不知道几十年后,品着一杯热咖啡,我是否会想起当年的教室,当年的操场,当年那个让我哭肿了眼的地方。会的,一定会,这曲岁月的歌时而悠扬,时而激昂。让人百听不厌,让人回忆不倦的岁月,一定会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人生的旅途,不论高山还是低洼,总有跨过去的时候,就如一首歌,不论旋律多么跌宕起伏,总会有曲终的时候。——题记

  读过林清玄先生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很喜欢这么一标题——一心一境,心随境安。我知道,在不同的时间里,我们的心境总会有所改变。

  相较于之前的自己,可能更加成熟了点。给自己最大的感触便是学会了淡定,坦然面对现实,可能是争吵,可能是玩闹,亦可能是成绩,不管结果如何,自己已能淡定接受并自主反思总结。心随境安。我喜欢的“活在苦中,也活在乐中,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

  就如一首《fan in river》,跟着*缓的旋律,细细感受心随境安的自己。

  我们年轻,我们放纵,我们激昂,正值青春的我们,拥有活力、拼劲去做我们的想做的事。我们可以不论结果,只是一往直前。也有过失落、孤独,可是没有多久,我们照样重装待发!

  我们身边总有一群青年,用文字记述他们的青春,向我们“传授”青春所遇见的问题。就好像刘同,刘思浩,谁的青春不迷失,谁不曾浑身是伤;可我们有青春,有活力,可以恣意释放自己。至少,我学会了坚持。

  坚持写完难题,坚持挑战未完成的目标,坚持理清一道道令人心烦的物理难题……于我,坚持就是一种拼搏,一种激昂,因为有它,所以成功了!恣意青春,张扬个性,无所畏惧,这便是我们的代名词!

  就如一首《up up up》,当听名字,就很想奋发向上,跟着高界的旋律,挥洒自己的活力!谁还不曾鲜衣怒马过……

  刘同还有这么一本书,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他说,有一种孤独是想笑却不能笑,想哭却不能哭。是啊,我们有太多无奈,太多的所谓孤独,生活总是跌宕起伏,上一秒还开怀大笑,下一刻说不定泪眼婆娑,俗话说“乐极生悲”,可能天生注定笑声与泪水是相互依存的吧。因为阴晴不定的心情,我们彷徨无措,我们失落无助,好似被世界冷落却又想一鸣惊人。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突然发现即使在黑暗中,我们仍可以认清些什么……

  希望一首《all we know》可以让我们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谁不曾迷茫徘徊,待我们心定神怡也就没有了局促不安的徘徊!

  韶华易逝,岁月如歌……不知未来会谱写怎样的旋律——*缓或激昂,或跌宕……但终究会结束,该好的会好,该坏的也终将过去!


岁月如歌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8)

——岁月如歌作文1200字 (菁华3篇)

  转眼间,初中三年的学*生活将要结束了。回首往日岁月,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艰难与险阻,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拥有过太多的快乐和忧愁……面对这一切,我们不禁感叹: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在这三年里,我们编织出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让自己在梦想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三年的学*生活中,我们学会了谦让,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激;在这三年的学*生活中,我们拥有了友谊、亲情、师生情,我们滋生了几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焦虑。于是,我们更加努力,为了美丽的人生而努力。我们不禁感叹: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在这三年里,我们像一条条小河,让自己流入江河,汇入班集体这个海洋。在这三年的生活中,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奋斗;我们懂得了,我们所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我们这条小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会有石头的阻碍,会有水草的拦截。但是,任何的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热情追求的心,我们拥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坚忍不拔意志。于是,我们时刻都准备接受挑战,为了到达成功的彼岸而努力。我们不禁感叹: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在这三年里,我们绘出了一道道晚霞,让自己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让自己在朦胧中散发出更美丽的光彩。在这三年的生活中,我们学会了表白,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展望;在这三年的生活中,我们知道了晚霞只有在夕阳西下时才能释放光彩。所以在这三年里,我们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展示自己的才能。我们明白人生之路遥远,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我们需要更努力,正如歌中所唱:“我才发现梦想与现实间的差别,迎着风让自己体验每一个感觉,就像是寓言流泪喜悦看过这一天。我想追,追寻完美的世界:我还要飞,飞得很高很远在我的世界”。于是,我们为了绘出更美的人生蓝图而努力。我们不禁感叹: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它谱出了热情,唱出了喜悦……我们在这三年的初中生活里感受到了美好,体会到了快乐,我们感叹: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有人说:初中的生活像男孩的阔步,洋溢着不尽的豪情和永不褪色的风采。在我的眼里,我的初中生活像一首交响乐曲,主旋律只有六个字:磨练?考验?挑战。

  磨练,总伴随着机遇出现。六年的寒窗苦读,总算没有白费。直到去年9月份,我终于迈进了求真中学的大门,跨上了人生的第二个台阶。求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他们赏识人才。在这里,求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道理,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

  考验,比磨练更累人,但往往收获更多。我是班上的班长,主管班级的大小事务。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自己一定要比别人的做得更好,才能让别人对我这个班长心服口服。*时,我为班级工作尽心尽力,态度认真负责,所以经常为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忙到很晚,但这是对我自己的考验。我相信,长久的考验会让我立于不败之地,让我永远在群星中发出灿烂的光芒。

  有磨练,有考验,当然也少不了挑战,尤其要自己挑战自己。因为挑战是对经过磨练和考验后的一种检验。

  求真是四方区比较好的一所学校,当然也是高手云集之地。有高手,初中的生活才更富有挑战性,才会更刺激。在压力的驱使下,同学们都投入了紧张的复*,比赛也会更扑朔迷离,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我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比赛和考试之中,去收获曾经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在初中生活的舞台上,我们都尽情地展示自己。在群星中,我也许不是最为耀眼的,但我还是会发出自身独特的光芒。我的初中生活啊,将会充满风雨和阳光!

  岁月,一首曲;人,在其中填词。两者兼济,是首歌。

  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不等,所共享的之一,是岁月。

  一定神,发觉已经过了十五个春秋,刚刚坠地的我,现在已能谈笑风生。不禁回味,在过去的岁月中,我填入了什么?

  一至五岁,是童真之歌:带着对世界的第一眼认知,去寻访那更多的认知。蹒跚的步伐,却又是那么的自然,那是的我是正真的结拜,率性而为,想喜则喜,欲泣则泣,没有着笑里藏刀的脸,没有着逢场作戏的虚,没有着幸灾乐祸的悲。没有着暗箭伤人的毒。真正的洒脱,源于童真,在心中,一颗透明的玻璃珠,价值远胜与一粒钻石。

  六至十岁,是情谊之歌:明白了友谊,明友是天地间最强大的盟友,同苦,共甘;深刻了解了亲情,父母对我的爱并非不是理所当然,在他们所扛起的天下,一片相对无忧无虑的空间中,我不是皇上,是与他们等同的付出着;感悟了竞争,世界最不久的是人,而人中绝不走杰出者。一次次势均力敌的对抗,拼出的是进步;一次次东山再起的反超,垒起的是勤奋;一次次他人之后的踏步,踗出的是基础。

  十至十五岁,是学*之歌;一个个新定义,是我更上一层楼的契机。一场场新课程,是我未来的铺垫。一杆笔,在纸上牵走,留下的墨迹,是成绩。没有停留,牵走向远方,为的是更多……

  岁月如歌,是迷茫还是坚定,是喜是悲,取决于自己,填入的词。过去的写照,也正是明日的浓缩。

  无声的岁月,如水银滑落指尖。那般的轻柔,就像黑夜隐退黄昏,悄悄地,带走了如丝般的记忆。张开手掌,看不到岁月流逝的痕迹,耳畔,和谐的节奏响起。岁月,原来是一首歌。

  "叮咚,叮咚````”如歌的岁月响彻漫长的黑夜,恰似一汪春水付诸东流。昔日的秋风秋雨瞬间弥漫在脑后,辗转难眠的每个夜晚之后,该何去何从,笑而无语。“天下之大,何处是我的栖身之处”岁月啊,岁月,停下你奏鸣的节奏,给我深思的那一刻,让我彻悟,是去选择人生,还是让人生主宰我们,春秋替换,回首如烟往事。岁月啊,岁月,你流逝的每一刻,我走过的每一步,都未曾留下痕迹。

  就像歌声,振动着耳膜,那么耐人寻味,却无迹可寻,记住的,只是震撼心灵的那种旋律。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后有晴空``````”岁月如歌回荡在瓦蓝的天空中,正如一语惊醒梦中人。过往的飘渺回忆霎那间烟消云散。沐浴着清风的吹拂,每个短暂的日子,该如何扬帆。笑而自信。纵使岁月如歌,依旧感觉得到音符在跳动。岁月啊岁月,让我去超越自己,去追逐梦想。寒冷的冬季,眺望梦想的太殿,岁月啊岁月,你跳动的每一秒,我迈进的每一个脚印,和煦的阳光都在闪烁。

  就像音律,回荡在耳际。那么诱人深思,轻轻地拂过脸颊。感觉岁月在刷新记忆,那美妙的歌声时刻在挑拨着。

  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有一种思念,叫绵绵不绝;有一种感慨,叫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拨动着心底的音!

  那是一首歌。

  那是一首轻轻的歌。

  那是一首轻轻的如歌的岁月。

  那时洗衣服难,洗澡也不容易。住房狭小,又几代人同堂,根本就没有私密的空间,连躲起来擦擦身子都不可能,更别说好好洗澡了。洗澡只能到公共浴室,那时候叫澡堂。

  私人营业的澡堂没有,多是单位的,主要为本单位职工服务,外人很难进入,须托熟人买票进入。买了澡票好不容易进去,里面人声鼎沸,十分吵杂,加以通风机运转的声音,说话需很大的声音才能听得清楚。

  首先让人头痛的是没有衣柜,不知衣服放在哪里。带进去不行,随便放,也怕丢失了。真的,那时公共澡堂经常有丢失衣服的事。主要是那些穿不起好衣服的人,看见别人的衣服好,就趁人不注意的时候顺手牵羊地拿走了。

  她拿走没什么,但丢失衣服的人可就惨了。没有衣服穿,众目睽睽之下,赤身****的,连块遮羞的布都没有。冬天更惨了,丢人不说,还冻得瑟瑟发抖。没办法,只能自认倒霉,忍羞耐性,让家人或伙伴从家里另取一件送来。下次再来洗澡就不敢再穿好衣服了。其实也有避免丢失的办法,就是将衣服带进浴室或放在自己视线范围内,那得时刻小心提防着。其实那时候大部分的穿着都是一样的,谁也不比谁穿的好,所以一般人不怕丢失,都堆放在浴室外面的排椅上。

  起初还没有淋浴,都是盆池。因为浴室不是每天都开放,加以洗的人多,所以池中的水很难看到清澈的时候。常言:脏水能洗百污,不管干净不干净,先跳进去再说。盆池里挤满了人,像一锅饺子。好不容易能洗一回澡,人们都很开心,边洗边大声地聊天。有相互搓澡的,搓到痒痒处,大声的尖叫或嬉闹,真是不亦乐乎!也有悲啼大哭的。那多是小女孩子,被母亲按着头洗发的时候,不小心肥皂水或洗澡水溅入眼睛里了,不由得尖叫起来;还有被伙伴搓背用力过猛搓疼了尖叫的。她们的哭泣或尖叫声使整个澡堂更热闹了。真有沸反盈天的感觉。

  洗澡时有哭的,冬天洗完澡穿衣服的时候也有哭的,那多是小孩子,因为怕冷。不光他怕冷,他母亲也怕他受冻,穿衣服的时候动作想快点,但不小心就钩着孩子脚丫或弄痛了孩子胳膊腿了。

  因为人多,衣服也多,而且乱放,原先认为自己放好的衣服怎么也找不见了,四下找后才发现已经被别人拉到很远的地方或丢到椅子腿下面了。

  母亲一般是先给孩子穿衣服,自己光着身子或穿个背心,光找衣服都这么困难,孩子一哭,心里更烦,孩子就成了发泄怒气的对象,啪,啪,照着孩子的屁股蛋就打,孩子白嫩的屁股上立刻就有了几个红红的手印。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旁边看不下去的人,就说:“孩子还那么小,不要打孩子嘛!你看你把孩子屁股上打的?”做母亲的看了,心里也很后悔,动作慢下来,红着眼睛小心地给孩子穿好衣服。也有的孩子脾气大,受了母亲的打,一时半会儿止不住哭声。母亲怕别人听了心烦,只好耐着性子将孩子搂在怀里,又拍又哄。待孩子不哭的时候再穿。看着母亲裸露在寒风中的身子,你会觉得在那样的环境中带着孩子,无论对母亲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件痛苦的事。其实,带着孩子洗澡,孩子洗不好,母亲也洗不好。很多时候就是在浑浊的热水里泡泡。但即使只是泡一下,也是舒服的,下一周还要来……

  现在,当我每天晚上临睡前在家里的封闭浴室里舒服畅快地洗澡的时候,我就常想起当年在公共浴室洗澡人声鼎沸异常热闹的情景,那大人大声的吵闹声,孩子痛苦的哭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