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

首页 / 读后感 /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1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2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让孩子学*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出现:自然角是为设而设,四季常青物较多,因为比较容易照料;孩子的参与率不高,老师包办的较多等等,其实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角。

  感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我会继续品读,结合生活实际,切切实实的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3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4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5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6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7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态度和蔼,要求严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调皮的行为犯难:该如何坚持呢?今天中午,凡午睡时又在讲话了,和他讲道理似乎已无效果,怎么办呢?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了,马上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把嘴巴抿得紧紧的,但他的目光追随着我,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声音定会响起。于是,我仍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他不时用眼睛看我一眼,我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坚持了不一会儿,他无奈地放弃了:悄悄地闭上眼。很快,我就听见了他的呼噜声。由此,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根本是要有一颗爱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态度和蔼,要求严格的老师,也会让我们工作时心情是那么的阳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8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9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读来倍感亲切。全书从童心篇到随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处处流露出作者那颗博大的爱心以及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她具有敏锐而又专业的眼光,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童心篇的信笺中,每一封都展现了作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对盲童和肢残孩子的教育和照顾,震撼着我的心灵!在吴教授的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瑞秋和盖儿),想必对她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信笺里透露出的她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博爱和宽容,我仿佛真实地看见了瑞秋和盖儿的那份乐观和自信: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我感受到两位残疾儿童性格的阳光和灿烂,他们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我佩服吴教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与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而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中都有他们活跃的的身影,有困难自己解决、有机会积极争取,培养了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吴教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吗?

  每每读到这里便想起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品德叫高贵,有一种精神叫品德。吴教授具备了!我们作为教师,爱孩子就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品德。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能有“坏孩子”这个概念。只有从内心热爱孩子,以诚相待,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中的难处,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孩子的学*兴趣。

  记得前三年大班时有个叫祥诚的小朋友,下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班,性格非常内向。刚开学第一周,陌生的环境使他哭闹不休,每天吃午饭又哭又呕,谁看了都会心疼。他的爸爸每天早上要等到我们开始上课才会悄悄地离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为了缩短我们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为了赢得家长的信赖,我一方面留心观察孩子,主动接*他、关心他,每天饭后和小朋友一起陪他玩游戏,讲故事;另一方面,每天放学后我经常主动和家长交流孩子一天的表现与进步,使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感到放心。经过我的一番努力,一周后他终于慢慢地不哭了,性格也渐渐地开朗起来,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还能举手发言呢!一天早上,祥诚爸爸牵着孩子的手,激动而又真诚地说:“陆老师,现在孩子说话也比以前多了,回家来总提起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的,真是让你们费心了!”几天过后,他又给我发来短信说:“谢谢老师对诚诚的关心和照顾,交给你们很放心!”是呀,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呢?

  我深信:付出一分爱,就会有一份回报。爱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滋补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每个孩子。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用*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个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老师,愿意和老师玩,在愉快的氛围中游戏。在一日活动中我时刻关注孩子,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对孩子的爱。我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幼儿以评价,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

  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桥梁”。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更要从多方面教育幼儿,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幼儿园开心度过每一天,茁壮成长!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10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

  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阅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1)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自知在实践方面经验尚浅,吴放老师的这句话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

  “我们与人相处时,经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左右,一不小心就会以偏概全,强调别人的缺点,忽略别人的优点。和同龄人如此,与孩子就更容易如此。”这是吴放老师从对乌鸦的态度转变中获得的收获——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如果一个孩子原来不会跳绳现在会跳两下了,这就是进步了,发展了,尽管可能其他孩子都已经会跳10下了。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个性潜能及先天禀赋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对于所谓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换一个积极的角度、*距离来观察,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少优点值得大家来欣赏和庆贺。

  读完全书,回过头细细回味,就会发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何止孩子,还有很多。

  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孩子的学*方式——从学会到会学,注重自主性。

  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中,同样达到学会的目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方式,而不同的学*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就如吴放老师在“这是我的配方……”中提到的,同样是自制橡皮泥,他没有选择一步一步地教,或是请孩子对照图示制作。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配制,记录。可以想象,这次制作出来的结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成功的孩子通过这一过程总结出了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孩子在与同伴之间分享经验和相互学*中,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仅如此,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掌握了制作橡皮泥的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使孩子感悟到了粉末和液体混合后的粘稠度与粉末和液体的数量有关,当他掌握了这一方法后,他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泡咖啡,泡茶……再比如我们的孩子学折纸,摒弃了以前那种人手一张纸,一步一步地跟教师学的方式,先让孩子们看明白虚线、实线、箭号等符号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看着示意图练*,有看不懂的再求助于老师或同伴,通过这种学*,孩子就能举一反三了。而且在这一学*过程中,不仅孩子的自主性慢慢得到了发挥,还提高了阅读能力(观察符号阅读符号的能力)。我想这种自主、主动、个性化的学*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去获得知识,这也就是可持续增发展和终身学*的理念。

  二、我们要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从传授到引导,注重启发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在这种观念中,孩子的学*是被动的,无论是否乐意,教师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然而现在,教师的这种角色专变了,教师既是孩子学*的引导者,同时还是观察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孩子在学*时,教师要观察并解读孩子的学*行为,在必要时参与孩子的学*并给予他们材料上、经验上的支持,以促使孩子的学*得以层层推进。在书中,吴放老师提到了“利用教室环境创设辅助教学”,从他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操作型壁报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知水*来进行调整,让幼儿在动手中发现新东西,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支持者的作用。

  当然,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一个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能细心地聆听孩子的声音,能敏锐地捕捉孩子思维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给予他们适时适度地引导,使孩子在充满兴趣的同时进行探索学*,从而主动获得发展。

  我想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工作不是机械死板始终如一的,我们的工作中充满了创造的机会,充满了不确定的可能,充满了值得重新认识和思考的价值。我想这就是吴放老师用这样一个书名的用意吧。她确定了一个基调,对于我们的工作,首先在我们的意识里注入了美好的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学业陈能够就打基础。吴放老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起来的能力;(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能力;(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以及(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惯。比如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比如让幼儿学*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具体,与他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涵盖着数学的内容。幼儿园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圆的;积木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蓝色的,很多不同的颜色;有的小朋友高一点,有的小朋友矮一点……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空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进行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上课的压力,也就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了。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从教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身边幼儿常接触的事物以及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的意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2)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菁华5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

  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

  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吴放老师在《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第36封信《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中指出: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我也觉得这并不是两个对立面,从辩证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和成长环境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安全感是幼儿有效学*、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是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态度必需和蔼可亲,只有亲切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乐园,孩子们才能信任我们。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态度和蔼,要求严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调皮的行为犯难:该如何坚持呢?今天中午,凡午睡时又在讲话了,和他讲道理似乎已无效果,怎么办呢?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了,马上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把嘴巴抿得紧紧的,但他的目光追随着我,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声音定会响起。于是,我仍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他不时用眼睛看我一眼,我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坚持了不一会儿,他无奈地放弃了:悄悄地闭上眼。很快,我就听见了他的呼噜声。由此,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根本是要有一颗爱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态度和蔼,要求严格的老师,也会让我们工作时心情是那么的阳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

  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的儿童”。

  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的惭愧。去年我班来了个曾经做过心脏手术的孩子,当时我是非常的抗拒这样的儿童来班里,尽管孩子的妈妈一再说明她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她能不能正常的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摔跤了、小朋友之间打闹了会怎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我有权拒绝的话我肯定不会收这样的孩子的。在孩子刚来园的日子里我总是怕这怕那,每次孩子们游戏的时候都看到她渴望的眼神。今天听了吴教授讲述的故事,我领悟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的自私,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切实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就因为做个手术而不能让孩子正常的上学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我想当时我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孩子的病情,并能够根据病情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话可以让她享受更多童年的快乐。是吴教授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是她激发着我心中无远弗届的爱,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

  最后,我想引用吴放教授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我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可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更多更多,你说,这样的孩子们,能不让我“偏爱”吗?”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3)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9篇

  读完《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后,我知道了里面讲的都是陪伴孩子们一起长大的玩具,以及孩子们小时候喜欢玩的各种趣事。其中玩具有很多种类,如陀螺、兔儿爷、泥泥狗、脸谱等。这些玩具虽然制做方法和玩法各不相同,但都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在我的家里也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玩具,种类繁多。有拼装玩具、益智玩具、芭比娃娃、磁力片、积木等等。其中有一件非常特别的玩具,它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它就是一个可爱的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是妈妈小时候姥姥买给她的。它有着一头棕色卷发,一双大大的蓝色眼睛,一张樱桃小嘴,身上还穿着一件红色公主裙,漂亮极了!

  小时候,姥姥工作忙时,这个洋娃娃就像朋友一样陪伴着妈妈度过了许多的日日夜夜,也陪伴妈妈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如今,妈妈把这个洋娃娃送给了我,虽然现在这个洋娃娃不再崭新如初,虽然它在我众多的玩具中并不起眼,但却是唯一一个陪伴着两代人一起长大的玩具,是最有意义的玩具。

  大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我不太明白,但是我知道,能够陪伴是最好的,我喜欢爸爸和妈妈的陪伴。

  今天读了金波爷爷的《一起长大的玩具》,合上书,仿佛书中孩子们的欢笑声依旧回荡在我的耳边。这本散文集中,金波爷爷不仅将玩具描写地让人兴趣盎然;还将大自然写活了,将小草写得妙趣横生,将花儿写成了仙家凡尘;还想象自己在蜗牛壳中安静地读书,把自己想成一条鱼参观水下游乐园,在金波爷爷的世界中,一切都是鲜活的,灵动的,美好的。

  我很羡慕金波爷爷童年有着非常多好玩的玩具。别小看它们都是手工制作的,却为当时的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也让金波爷爷在年老时回想起这些玩具仍能心生怀念。

  在众多的玩具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名叫“猪蹄儿灯”的玩具了。在金波爷爷的童年里,除夕夜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点燃那一盏猪蹄儿灯。盏盏猪蹄儿灯,不仅凝结了孩子们的天真和活泼,还汇聚了孩子们对光明未来的向往。猪蹄儿灯因为它独特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在金波爷爷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显得十分珍贵。每逢过年的时候,大人们才会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赏”给他们一块儿油晃晃的猪油,而这种待遇在*常是绝不可能有的。在金波爷爷的童年里,猪蹄儿灯更是节日里幸福的象征,这也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

  不管是抽陀螺还是兔儿爷,都是人们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都有着民族文化和时代的烙印。金波爷爷的童年也和我的童年一样,在乐趣和幸福中徜徉。或许我的童年没有猪蹄儿灯,也没有兔儿爷,但我有玻璃弹珠,会丢沙包,我们从玩具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是它们的陪伴让我们有了童年的欢笑。

  今天,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一起长大的玩具》。我的心里像有了什么似的,它逼着我写出这一篇文章来。

  《一起长大的玩具》是金波爷爷积淀多年的精品,在文学史上发着金子般的光芒!它的文字里透着童真,透着童趣。概括了金波爷爷从童年到老年的种种趣事,意境优美,感动人心。是陶冶性情不可多得的精致美文,仿佛是一块已雕刻好的金佛。读之,心生欢喜,趣味无穷,给人找回童真的感觉。

  我最喜欢《猪蹄儿灯》,因为它不仅给作者,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欢喜。猪蹄儿灯是一种自制的灯盏,点燃以后,高举过头,就像支小小的火把。玩猪蹄儿灯,乐趣还在于它的制作过程。猪蹄儿灯嘛,一定要用猪蹄,可不是用整个猪蹄,而是用它的.尖尖的小猪蹄壳。再和大人软磨硬泡的要猪油,没有猪油是一定做不出猪蹄儿灯的。而大人总是说一小块猪油可以炒一个菜的了。而我们总是回答:少吃个菜也要猪油!可见“我们”的决心之大啊!大人不愿捞了我们的面子,只好答应了。总之这猪油来之不易啊!接下来简单多了,找根棉线裏进猪油里,塞进猪蹄儿壳里,一盏小小的灯就做成了。最后找根高粱秆儿,劈开一端,夹紧灯盏,就完成了。在作者的眼里,猪蹄儿灯照亮了人生的路。

  《一起长大的玩具》的文字中充满童真童趣,言辞优美,是少年必读书,建议大家多看。

  这个暑假我每天坚持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收获颇丰,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一起长大的玩具》,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也金波爷爷的代表作。书中讲了有关很多玩具的故事,包含了《抽陀螺》《兔儿爷》《泥泥狗》《老鸹枕头》《蜗牛人》等。

  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每种玩具的好玩之处,以及作者与这些玩具之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抽陀螺》。该书中讲到了抽陀螺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小孩子们都可以制作。第一步找来一块木头,再把它削成一寸高的木头,直径一寸多的圆柱形,然后再把下端削尖,尖端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大功告成了。再做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一圈一圈缠住陀螺的腰身,然后放在地上,用手轻轻按在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子,陀螺就在地上不停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不停抽打,越转得越快,真是好玩极了。

  作者还说自己当时抽打陀螺,是把它当做背叛*的*人的,所以用鞭子用力地去抽打它,有时候大人也过来抽打它几下,这种用力的抽打给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些文字将儿童那勇敢、率真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猪蹄儿灯,泥泥狗等玩具。这些玩具是作者儿时的亲密伙伴,是他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这些玩具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我仍能从作者的笔下读出那份幸福与感动。

  读完《一起长大的玩具》,我知道了这些玩具代表着作者幸福而自由的纯真童年,更培育了作者美好的品德。玩游戏的过程也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学*过程,大家从玩中可以学会相互配合,礼让分享等良好品质。

  我觉得金波的《一起长大的玩具》很有童趣,让我好像回到了童年,书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都写的很流畅,通俗易懂,让我们小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相信大家都知道抽陀螺吧,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回外婆家,舅舅给我做的一个木头陀螺,玩的方法跟书上的一模一样,我在外婆家玩的都不想回深圳了,太有趣了。

  《一起长大的玩具》写的非常有趣,希望能推荐给更多的小朋友和我一起来阅读,让每一个人都回忆起自己有趣的童年!

  通过阅读《一起长大的玩具》,我明白了玩具是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段历史……玩具伴随我们成长。

  我最爱的玩具是芭比娃娃,我喜欢她大大的眼睛,金色的头发,我喜欢给她梳漂亮的发型,做好看的衣服和装饰品,我难受的时候,我对她说悄悄话,她带给我温暖,是我的好朋友。

  给我们带来的是《一起长大的玩具》中的“盲孩子和影子”,他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里边的好词好句多、影子陪伴盲孩子让盲孩子不再孤单。

  他最喜欢的玩具是自己拼装的小汽车,汽车有8个轱辘、360度旋转的大炮、有方向盘控制方向……自己动手最快乐!

  我读了《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本书之后,不得不说还挺有趣的,虽然里面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的冬蝈蝈》。

  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养了一只冬蝈蝈的经历,通过故事我觉得冬蝈蝈生命太短暂,只有仅仅一个冬天的时间。但在它短暂的生命里,通过歌声给人们在冬天带来了夏天般的温暖。它活的很乐观,每一天都在开开心心的唱歌,没有一天是烦恼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要每一天都珍爱生命,像冬蝈蝈一样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

  我觉得金波讲故事的一起长大的玩具很有趣,每一段句子,每一个词语都写得很流畅,书里面写了好多精彩的故事。

  让我深刻的读后感是抽陀螺,里面写了怎么做陀螺怎么抽陀螺,也说了怎么玩才刺激更好玩。

  制作陀螺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手工,做陀螺的话,需要一个木头削成一寸多高,直径也一寸多的圆柱体,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滚珠,简单的陀螺就算做好了,还要需要一根辫子,只要这两样东西就可以把陀螺玩起来了。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怎么玩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本很有趣的书是怎么说的玩法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4)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6篇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童话故事,叫做《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是一本优美的书,很多故事都令我非常感动,我非常喜欢的本书!

  其中我最喜欢《一只蓝鸟和一颗树》,因为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动,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蓝鸟找到一粒种子,种在地上,后来长成了一颗小树。春天蓝鸟来看望小树的时候,赞美它的树叶很青翠,歌颂它的生命力。小树很高兴!夏天,秋天蓝鸟都会去看望它。冬天到了,小树知道蓝鸟去过冬了,于是它有点伤心。可是蓝鸟并没有去过冬,而是飞回来看它,并且问它我可以在这里盖个巢吗?小树看它回来了,十分感动。从此以后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蓝鸟都不离开小树。这以后,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它们都在一起。最后蓝鸟没有走,美好的春天也没有走!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被蓝鸟和小树的友谊深深地感动了。我以后也会好好的对待我的好朋友的!

  这个暑假我每天坚持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收获颇丰,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一起长大的玩具》,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也金波爷爷的代表作。书中讲了有关很多玩具的故事,包含了《抽陀螺》《兔儿爷》《泥泥狗》《老鸹枕头》《蜗牛人》等。

  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每种玩具的好玩之处,以及作者与这些玩具之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抽陀螺》。该书中讲到了抽陀螺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小孩子们都可以制作。第一步找来一块木头,再把它削成一寸高的木头,直径一寸多的圆柱形,然后再把下端削尖,尖端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大功告成了。再做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一圈一圈缠住陀螺的腰身,然后放在地上,用手轻轻按在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子,陀螺就在地上不停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不停抽打,越转得越快,真是好玩极了。

  作者还说自己当时抽打陀螺,是把它当做背叛*的*人的,所以用鞭子用力地去抽打它,有时候大人也过来抽打它几下,这种用力的抽打给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些文字将儿童那勇敢、率真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猪蹄儿灯,泥泥狗等玩具。这些玩具是作者儿时的亲密伙伴,是他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这些玩具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我仍能从作者的笔下读出那份幸福与感动。

  读完《一起长大的玩具》,我知道了这些玩具代表着作者幸福而自由的纯真童年,更培育了作者美好的品德。玩游戏的过程也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学*过程,大家从玩中可以学会相互配合,礼让分享等良好品质。

  半夜里,白马生出了一匹小黑马,大家都嫌弃它。在一次暴风雨中,养挤来挤去的,黑马在一圈一圈地跑,原来一只狼出现了,这时黑马把狼死了,羊群得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得不一样没关系,永远做好自己。小黑马遇到事情不慌张,勇敢面对。

  听我讲故事一起长大的玩具后,我感觉作者很喜欢比喻句,和拟人句……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火狐狸,具体描写的意思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爷爷去打猎,发现一只小狐狸。小狐狸嘴巴一张一合,感觉它很饿,爷爷感觉小狐狸很可怜,就把它搂在衣服里送回家去。

  回到家爷爷端来一碗稀饭,给小狐狸吃。

  有一天寒风呼呼的刮着,吹灭了屋里的灯和火苗。

  爷爷醒来发现小狐狸的毛变成了小火苗,屋子里变得暖和的很,全部村里的人都知道了,每天都有人来。

  我感觉小狐狸是个感恩的小动物

  今天,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一起长大的玩具》。我的心里像有了什么似的,它逼着我写出这一篇文章来。

  《一起长大的玩具》是金波爷爷积淀多年的精品,在文学史上发着金子般的光芒!它的文字里透着童真,透着童趣。概括了金波爷爷从童年到老年的种种趣事,意境优美,感动人心。是陶冶性情不可多得的精致美文,仿佛是一块已雕刻好的金佛。读之,心生欢喜,趣味无穷,给人找回童真的感觉。

  我最喜欢《猪蹄儿灯》,因为它不仅给作者,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欢喜。猪蹄儿灯是一种自制的灯盏,点燃以后,高举过头,就像支小小的火把。玩猪蹄儿灯,乐趣还在于它的'制作过程。猪蹄儿灯嘛,一定要用猪蹄,可不是用整个猪蹄,而是用它的尖尖的小猪蹄壳。再和大人软磨硬泡的要猪油,没有猪油是一定做不出猪蹄儿灯的。而大人总是说一小块猪油可以炒一个菜的了。而我们总是回答:少吃个菜也要猪油!可见“我们”的决心之大啊!大人不愿捞了我们的面子,只好答应了。总之这猪油来之不易啊!接下来简单多了,找根棉线裏进猪油里,塞进猪蹄儿壳里,一盏小小的灯就做成了。最后找根高粱秆儿,劈开一端,夹紧灯盏,就完成了。在作者的眼里,猪蹄儿灯照亮了人生的路。

  《一起长大的玩具》的文字中充满童真童趣,言辞优美,是少年必读书,建议大家多看。

  我想说的是:《大树城堡》,里面有一个叫阿木的人,他偷偷的砍伐了一棵小树,用小树做了一个小板凳,可是小板凳刚一落地,就扎下了根,板凳腿上拱出了绿芽,绿芽很快又变成了叶子。

  后来这个小板凳长的越来越大,它变成了一栋大房子,阿木想住进去,可是里面已有大刺猬住了,他不敢进去,慢慢地又来很多的动物,它们在大房子里面玩耍,阿木看见了也想进去,一天他鼓起勇气走向城堡,他想去当一名警卫,动物们都同意了阿木的请求,突然大树城堡说:我不同意,阿木砍伐了树木,所以我不让他住进去,最后大家原谅了他,还让他每年种一百棵树。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不能砍伐树木,要爱护树木。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5)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菁华5篇)

  “教育的终极目标除了给予人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者党巍在文章中写的开篇语。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对照自己才发觉,我只做到了前半部分,“给人以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后半部分。这也正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问题。“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幸福的人”,说得多好,试问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你幸福吗?”恐怕没几个会肯定回答吧?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这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没有脱离现有的教育体制,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仍以“高考”为指挥棒,围着孩子的成绩转圈。文中说道,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玩乐,二是成长。可是我们却把孩子童年里应该的玩乐当成是不务正业,从学前开始,便希望孩子会做算数,背古诗,说英语,认识多多的生字,能出口成章......这种自以为是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是拔苗助长,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厌学”,从幼儿园就开始厌学,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文中作者在自己孩子才十个月大时就带她一起骑马,一岁多便开始世界各地的旅行,她让孩子在旅途中培养一个可以坚持一生的兴趣爱好。的确,我们不能像作者那样带着孩子满世界游走,让孩子有那么丰富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但是培养一个可以坚持一生的兴趣爱好是应该能做到的。没有兴趣爱好的人生是悲哀无助的,在我们孤单彷徨、压抑愤懑、恐惧哀伤时,兴趣爱好会成为宣泄情绪的一个突破口,帮助我们寻回宁静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这种喜好不能以家长的意志为主,我们让孩子学*各种才艺,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反正是十八般武艺恨不得让孩子样样精通,可是这些里有多少是能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并可以为之坚持一生呢?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不可缺失的重要工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坚持带他们走一走,看一看,与大自然多亲*亲*,认识认识蚂蚁蜻蜓,闻闻花朵和野草的芬芳,感受一下雨中踩水的乐趣......这个过程中,不用你多说什么,孩子自己就可以看到感受到,那丰富而纯净的幼小心灵,自然而然地追寻着善良与美好。可是我却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现在想想心里真的很愧疚。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和我当时一样,借口工作忙,孩子只管生,不管养,让父母替自己当父母。隔辈人的溺爱会给孩子养成许多不良*惯,到时纠正不过来追悔莫及。况且老年人不好动,可小孩子又过于精力充沛,一刻也不闲着,两相矛盾如何调停?那就看电视呗,最简单便捷。结果长时间看动画片,眼睛将来就有隐患。而孩子幼年时期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性格也容易形成极端,不是特别沉默就是特别好动,这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说过,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生的艺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出发。做为家长的我们,做为老师的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我已错过一次陪伴成长的机会,现在我要陪伴更多的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读书培养孩子们的静气,让见闻决写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最终成为幸福的人。虽然考评制度不会等到若干年后去问过我们曾经的学生幸福与否再给你的业绩打分,但是身为家长和老师要清楚明白,成绩只代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它决不是人生的全部。

  给孩子一颗自由飞翔的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吧!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人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续。下面,我就*期阅读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简单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二、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三、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时的生活学*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五、做错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6)

——和爸爸一起散步读后感 (菁华3篇)

  《和爸爸一起散步》这本书大概讲的是我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

  当我累的时候,爸爸会背我。其实爸爸觉得我有点重,可是有爱心的人不会觉得重。我慢慢长大了,爸爸也慢慢老了。等我长成**的时候,我有女朋友了。我带女朋友去看我的爸爸、妈妈。我陪女朋友玩,但有一天女朋友不爱我了。我很伤心、孤单。但是爸爸、妈妈仍旧一下直陪伴着我。爸爸再次陪我去散步。爸爸累了,走不动了。我背起了爸爸,虽然爸爸很重,但我还记得爸爸对我说过:“有爱心的人是永远不会累的。”所以我也觉得一点也不累。把爸爸背回了家。

  这本书告诉我们,亲情永远不会变,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亲人。

  《和爸爸一起散步》这本书中小男孩和爸爸一起散步,小时候他累了爸爸背他,他长大后爸爸累了他背爸爸。这样的转换特别奇妙,在奇妙中也让我感受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更明白了“一个怀有爱心的人,是不会感到沉重的!”

  和爸爸一起散步,是我最美好的时光。但是如书中写的一样,我也会慢慢长大。时间匆匆,以后的我会有自己学*生活,再会有自己的工作,还会有自己家庭生活,不能永远留在爸爸身边,和爸爸一起散步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一想到这我都快哭了,但是我会尽量争取更多的机会陪爸爸散步,因为爸爸爱我,我爱爸爸!

  我看了《和爸爸一起散步》这一本书,看到一个小朋友他爸爸很爱他,只有星期天他爸爸才能带他去旅游,他们穿过小屋和树林走到了石岩下,小朋友绊倒了,就说:“爸爸,等等我。”他爸爸就扶他,他走不动了,爸爸就背着他,他说:“爸爸,是不是我太重了。”他爸爸说:“是的,亲爱的。”

  他长大了经常和女友一起回家,他女友不和他交朋友了,他就一个人回家看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都老了,他爸爸问他:“你还想陪陪我么,亲爱的?”他说:“当然。”他就和爸爸一起上路去玩,他爸爸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他就说:“我来背您吧。”他们就一起坐在石岩上看太阳。

  我看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动,他爸爸非常爱他,他长大了也爱爸爸妈妈,我感觉他做的非常好。等我爸爸妈妈老了的时候,我也象他那样照顾爸爸妈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7)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实用10篇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牵挂,有了孩子,父母身上的责任更大但是他们的幸福也就更多,可能本来好玩的父母开始每天拿着奶瓶,脸上还有被孩子划的涂鸦,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陪孩子,他们就是想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瞬间。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过,没有孩子以前,她每天的时间都在工作,应酬、见导演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每一天,但是她有了孩子以后不再参加吃饭应酬,每天晚上八点以前一定要回到家里去陪孩子,因为她害怕错过孩子珍贵的瞬间,怕孩子有秘密不和她分享,怕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正是如今的父母吗?还有著名演员张柏芝,即使孩子有校车接送,即使她支付着昂贵的校车费用,但是她依然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她说:“送孩子上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们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和她分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时她所不能了解到的”这可以拉*她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作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明明是至亲的亲人,但是却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每一个父母都想陪孩子终身成长,但我们好像也忽略了我们其实都是孩子。

  所谓爱,我们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的,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不断的感同身受,爱是不断的学*来的,在教育当中,很多的父母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所谓父母之爱必将为其深远,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会为他们深谋远虑,不会只考虑到他们的当下,所以如今很多育儿知识都被当下的父母重视。他们会学*各种各样的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这本书当中,也总结了许多育儿知识值得现在的父母去学*。根据一些总结,例如我们爱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就像我在女儿十岁生日上对她的寄语一样:“我们宠你,但是不会一味的溺爱你,娇惯你,因为那样只会害了你。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你能记住做事容易,做人难,人一生一世得先学会做人。人生总会经历很多坎坷,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终将会离他们远去,他们也终将会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苦难,我们希望的是他们可以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像柏树的清脆常绿,不想让他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便会枯萎凋落。郭德纲曾经说:“在自己家里你不教育孩子,那么社会也终将会替你教育”警醒了大多的父母。其次就是培养孩子感知爱与感恩爱的能力,任何的爱都不是义务,父母爱孩子胜过生命,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这是他们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爱并且懂得感恩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孩子也应该懂得感恩,主动去爱。之后就是教导他们主动交流,现代化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必须懂得交流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中一个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在社会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难以排解的压力,但是这些压力最好不要带给孩子,因为他们还有一颗单纯的内心,不懂得社会的复杂,这些情绪可能会感染他们,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童年,但是忽略了家长的负面情绪会更大程度的影响他们。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承受家长的压力与负担。

  在最*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当中,我们就看到当今父母他们的社会压力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以后过上好日子,有优越的生活,还有可以和其他家长攀比的资本而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完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做父母的应该想的是如何为孩子们减轻压力,家长为之计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但要适量,不应操之过急。

  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家长的浇灌,精心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成一颗参天的大树,一旦水浇多了,就可能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个大家都懂。孩子还是家长的小太阳,不断的给予家长温暖。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我们总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治愈,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天使在世界上完成他们的使命。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开始逐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最*,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陪孩子一起成长》,加上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为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而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

  “爱要学*,爱是从学*中来的。”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以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并深深为之信服。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种感恩的爱的能力,让孩子一开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与回报的氛围中,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所见随感和一些切身体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视同珍宝,溺爱过度,不舍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打理顺畅,孩子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不但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生活的不容易。

  第二,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独食”;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家里可以一手遮天,出来了家门就一无是处,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也成为以后社会交往的绊脚石,慢慢转化为宅男宅女。因此,在孩子刚刚学*与人交往时,不要担心自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受欺负,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从中他会学会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舍得放手,实践出真知。

  第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与人格养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买礼物,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不要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这里我也只是一个新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任何一个孩子对他们的父母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梦想,是希望,更是爱的延续,但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孩爸爸、孩妈妈来说,他们却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女儿乐乐一天天长大,从呀呀学语到喋喋不休,从蹒跚学步到奔跑跳跃,我也一步步地在前行,每一本育儿经典都是我最好的老师和朋友。很偶然的一天,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哎!有一本书不错,叫《陪孩子一起成长》,看看吧!”当看见书中那一页页可爱的插图时,我就已经喜欢上她了,就像别人说的“第一印象”吧!

  捧着她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就像和一个朋友在聊天,曾经困扰我的乐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似乎就在书中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中迎刃而解了,感觉心就象雨后的晴朗天空,清爽了、明亮了!

  用心去品读这本书,有很多地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同孩子一起玩”带给了我很深的思考,书中有一段话“如果说,爸爸妈妈是孩子的天空,那么,爱就是阳光。试想,孩子在天空下享受着阳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游戏,他会感到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呀。”乐乐两岁之前都不是很黏人的,可是一过了两岁就常爱缠着我,不管我在做家务,或煮饭,或和朋友打电话,她都会来要求我陪她,和她玩,这使我常常做不完家务,也无法和朋友畅快地聊天。为这我曾很烦恼,感觉女儿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没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但是现在的我明白了,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很快,她将有她自己的世界,也许到时我要陪她,她也不让我陪了,所以要趁她要我陪的`时候多陪陪她,她不是一盆花,也不是一棵草,她的成长是需要爱来浇灌的。

  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中最开始的一段话对我受益非浅,“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最容易接*、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当女儿还是襁褓中的宝宝时,我就常在她耳边哼歌,讲我小时听过的故事;当她呀呀学语时,给她讲《婴儿画报》里的故事,不在乎她懂不懂,只想让她养成阅读的*惯,虽然她并不爱惜书,经常是支离破碎;现在乐乐已经是一个爱喋喋不休发问的小女孩了,书成了她最好的伙伴,从看最初的《婴儿画报》到现在读《格林童话》、《西游记》,我想乐乐已经完全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睡前故事是乐乐的必修课,大概是乐乐3岁时,有一次我在给她讲《小猪闹闹冒险的一天》时,突然发现她可以跟着我的节奏稍微给些小小的提示就可以自己把这个故事讲完了,而且还指着一些字告诉我“这是小字”,“这是了字”当时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惊喜,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完全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每个月我们都会领着乐乐去图书城,在那里乐乐完全融入到书的海洋里,对新鲜的故事她会要求我们念给她听,有时她也会拿着一本大大的彩页故事书,自已坐在角落里讲故事,但是她总是很害羞,会说“妈妈别离我这么*,远一点”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她清楚的讲一个故事,看来克服她害羞的情绪我还要努力呀!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书中的第一章就是“懂得爱”,我想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他们才会更好的去爱,就象一位哲人说的“我们怎样爱孩子,孩子会怎样爱世界”!我曾看过一张摄影作品,是一个结实的男人背影,他用肩小心的托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象托着一个非常易碎的心爱之物,宝宝满是皱折的小脸和爸爸健康的脊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照片的后面有一个故事,因为先天不足,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死亡,他年轻的爸爸,从瞬间的喜悦跌落到无边的痛苦,他对医生说想抱抱他的孩子,就是这一瞬间成就了这幅作品,有人问从这张照片看到了什么?有人说是坚强,有人说是依靠,但我觉得更多的是爱,没有任何语言的爱。坚强的脊背、依靠的肩膀这些都是天使的翅膀,爱的力量。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人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续。下面,我就*期阅读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简单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二、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三、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时的生活学*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五、做错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人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续......下面,我就*期阅读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简单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二、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三、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时的生活学*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五、做错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最*,一篇网文《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各大媒介火了起来。当然,作者的本意是对的,那就是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因为,孩子的成长也许就这几年的时间,等过了这段时间,你想陪着,他们还不一定愿意呢。

  对于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笔者也是非常认同的。但是,这篇文章在转载的过程中,一些妈妈们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同事小A是一个漂亮的电台广播,光是高薪的工作就羡煞了很多人。在生了宝宝以后,产假一拖再拖,最后,和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在休产假的过程中,小A经常和同在休产假的我打电话聊天。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孩子的点点滴滴。

  我明显能够感觉出她对孩子的溺爱。因为她除了自己,把孩子给谁带都不放心。其实,从客观条件来说,她的婆婆是退休医生,身体素质也很好,完全能够再她去上班的时候,帮她照看孩子。但是,她就是不放心。

  孩子六七个月大了,我提醒她,要让孩子独立的玩耍,多爬爬,多运动运动。她说,孩子就想让我抱着,我还没有抱够呢。一个没有抱够这个词,让我意识到,可能不是孩子需要她,而是她需要孩子。

  就这样,她的产假休完了,又一拖再拖,终于在去年底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当然,一开始,我们聊天的内容还是孩子,我想谈一些工作之类的,她也没有兴趣。慢慢的,有时,我谈起自己的工作来,她还是流露出想要再出去工作的念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都感觉到我们除了孩子,好像无话可说。

  今年六月,她的先生升职加薪以后,工作骤然忙碌起来。我们聊天的内容,也不再是孩子,好像她已经对照顾孩子失去了兴趣。经常是她婆婆看着,自己在网上看视频聊天。我不知道,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给孩子的时间和照顾是多了还是少了。

  孩子两岁了,我没有看到她本身有任何的成长。那个漂亮干练的女主播的影子已经很模糊了。前几天,我和她聊天,面对越来越心思敏感的她,我侧面告诉她,我的侄女幽幽在幼儿园里,经常显摆自己有个厉害的妈妈。幽幽的妈妈会写文章,会做蛋糕,会扎头发,还会给其他的小朋友准备礼物。

  同事小A辞去了自己光鲜的工作,回家专心照顾孩子。她可是说是全职妈妈,但是她成功了吗?我想,她没有成功,因为她本身在两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的变化。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她却裹步不前。

  所以,玻璃心的妈妈们,我们对孩子的爱不能阻碍我们自己的成长。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8)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范文五份

  我只看了《与孩子一起成长》其中的几则,有一节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要避免什么,我看了深有感触。徐老师写的真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品德行为好坏都可以在孩子那里得到反映。书里有六点,第一点大人不能说谎。

  记得有一次,我答应奕冉买故事书的,结果我忘了。我回到家,奕冉问我:“妈妈,书买了没有。”我说:“哎呀,我忘了,妈妈明天买给你好吗。”她就哭了:“妈妈,说谎。”我也觉得理亏,没办法,我带她去买了。

  第二点大人要避免吵架。我也很认可,我们基本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影响孩子。有一次,我奕冉到我朋友家玩,刚好他们两夫妻吵架,她吓死了,对我说:“妈妈,我们回家吧,我很害怕。”我来不及劝就回来了。孩子不能吓。

  第三点,要孝敬长辈。其实,想要孩子将来对我们孝敬,就从我们自身做起吧。

  第四点,要公私分明,不占别人便宜。在幼儿园时,她拿了别人东西,对我说;“妈妈,今天我同学送给我的。”我说:“是吗,是同学送的,我们明天送给你同学礼物,如果是拿的,你要还给同学,妈妈买给你好吗。”她不声不响点点头。

  第五点,要避免大人谈论大人单位人事方面的分歧,以免因自己的好恶影响孩子对人对事的看法。

  第六点,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对权,钱的不正当想法,以免使孩子产生特权思想,金钱至上的意识。

  我们作为孩子方面父母,时刻要为孩子做出表率与示范。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不能无视孩子的存在是相当的重要。

  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二年级了,订《父母课堂》已经有好长时间了,家里书架上放着好几本。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虽然每期都看,但看的不细致。直到今天,在春节的假期里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这一次我又学到了许多知识。

  《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父母课堂》的记者采访中国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的一篇访谈录,孙老师回答了几个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孙老师的回答中有一段话使我感觉非常及时。那就是当记者问孙老师:家庭教育需要科学的方法,方法很多,哪些比较重要呢?孙老师回答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至少有4点:

  1.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2.教子成功从培养良好*惯做起;

  3.父母身教重于言教;

  4.让孩子在体验中和群体中长大。”

  孙老师所提出的四点方法使我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回想起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忽略了太多,特别是尊重孩子。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做为母亲我也付出了很多,但也给孩子制造了许多压力,特别是在孩子上学以后。因为需要打理自己的生意,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早出晚归,根本就顾不上和孩子交流了。孩子算是很乖的了,他没有跟我提要求,学*也算过得去,也没有淘气,但是他经常会和我说起学校发《父母课堂》了,老师要求写读后感。我也知道这本杂志很好,于是也抽空读一下,可是由于每天要面对很多杂事,很多文章我也是一看而过,更不用说写出读后感了。直到前个阶段,工作不太忙了,我有点时间陪孩子了,他的一些*惯让我有点无法适应,但却不知如何改变。今天,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大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孩子需要的不是唠叨而是具体的帮助。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和孩子做深入的交流,更不用说具体的帮助了,所以造成现在我想尊重他的想法,但却不知他在想什么。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不会再错过和孩子一起的机会了,我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意,找了一份挣钱不多但有作息规律的工作,这样我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养成好*惯,也就可以一起快乐的生活。

  我们常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赞美和夸奖孩子,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这种观点也已经为新一代的父母们所接受,他们普遍主张“爱”的教育,小心呵护着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孩子从小就在鼓励和赞美中成长。赞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确实必不可少,但是过多的夸奖让孩子变得更“标准”的同时,也会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在心里加上沉重的枷锁,无法承受生活中的小小的不如意,输不起,挫折容忍力差。

  在幼儿园中,有相当多的孩子凡是都以“我”为中心,十分在意输或赢。比赛、甚至游戏都输不起,输了就耍赖、不愿意玩,有些孩子更经不起一点挫折,如果他认为这项活动或任务有些困难,自己可能会做不好,就干脆放弃不做,根本连尝试的意愿都没有。

  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是人生中的重要的一课。对于**来说,经历失败的次数越多,就可以更好的增加心理上的抗挫折性。

  但是孩子毕竟不是**,解决孩子的怕失败的问题,不能单靠哄也不能单靠压。单靠哄,成功来的太容易,孩子越发经不起失败;单靠压,孩子会逐渐丧失自信。比较明智的方法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要给孩子一些“跳起来就可以摘到果子”的目标,孩子没有达到目标,我们要给予鼓励:这个目标是你能达到的,只是你努力不够,加油,一定行的。一些孩子玩电子游戏,输了可以从来,所以他们并没有把输赢看得很重。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在更孩子游戏的时候,不要总是让着孩子,让他明白有输有赢,如果怕输,就让他多输几次,这样他才明白人不能永远赢。

  孩子输不起,或不能面对失败结果的反应,与家长对于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在*时生活中一些父母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做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就爬不起啦,要么就争强好胜,非赢不可。

  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但在鼓励孩子追求成功之前,自己应该先看淡输赢,让孩子明白,最重要的不是输赢,而是将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

  孩子是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需要呵护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环节,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就很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吸取并尽可能好的运用在实践中。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到现在我也曾看过不少的育儿方面的书籍,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这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特别是书中的两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并与之产生共鸣。

  第一个观点就是“家长要学会表现无知”。

  家庭应该主动分享学会孩子的好奇,要学会表现出无知的状态。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一起看一本书,看到最后,我就会用孩子那种充满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问上几个问题,让她来做我的老师。孩子在那个时候就会很认真,感觉到很有“成就感”。记得有一次我问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能告诉妈妈吗?孩子说她也不知道,于是我就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的样子,她就把百科全书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告诉了我她的答案。趁机我就夸赞了她,并说以后还会经常请她帮我解决我不知道的问题。看得出她很开心。

  个人认为除了装无知、装傻,爸爸妈妈还要让权,所谓让权就是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权力交给孩子。*时在家的时候当我看到她的书桌很乱的时候为了锻炼她能自己整理的好*惯,我就故意说今天你的书桌你做主你想怎么整理就怎么整理,你是书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样子。在周末出去到某处游玩之前,我有时候就会对孩子说:“孩子,今天出去需要准备的东西我都不知道要带哪些,你能来做主吗?”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现出很乐意的样子。家长学会无知以后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动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二个观点就是“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

  一个能怀有“感恩”的人,就会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热爱生活。当父母付出了无尽的爱给孩子,收获的却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时,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既吃惊又心寒:是谁让孩子变成这样的?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妈们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为什么付出了爱却没有收到爱的回馈?我们作为父母也许该自我反省一下了。

  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不求回报”的爱也并非都是好的。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感恩。为此,在*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一些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诗,如“锄禾”,让她感到粮食来之不易,让她认识到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应该要感谢农民伯伯,感恩阳光和水还有空气;有时当孩子在喝着干净的水时,我会给她讲一些自来水生产的过程,让她认识到干净的卫生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那些能让我们喝的上这些水的所有人。

  让孩子懂得感恩,我觉得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二是及时的表扬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后,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要发自肺腑地感谢他、赞扬他,那么孩子定会大受鼓舞。不管孩子为你做了什么,都要让孩子觉得“幸亏有我出手帮助,事情才会这么顺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的,需要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长”是一本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的好书,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将会好好研读下去。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开始逐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最*,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陪孩子一起成长》,加上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为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而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

  “爱要学*,爱是从学*中来的。”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以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并深深为之信服。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种感恩的爱的能力,让孩子一开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与回报的氛围中,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所见随感和一些切身体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视同珍宝,溺爱过度,不舍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打理顺畅,孩子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不但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生活的不容易。

  第二,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独食”;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家里可以一手遮天,出来了家门就一无是处,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也成为以后社会交往的绊脚石,慢慢转化为宅男宅女。因此,在孩子刚刚学*与人交往时,不要担心自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受欺负,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从中他会学会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舍得放手,实践出真知。

  第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与人格养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买礼物,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不要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这里我也只是一个新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扩展9)

——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感受实用五篇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作为我们小学生,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这样不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世上的书那么多,价钱从几元到几千元,各不相同,可它们内存的知识是无价的天价难及的。书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

  努力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好读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吧!

  当我看到这写名人写的名言之后,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亲子活动是少之再少,大多是父母长期工作,工作下班后又给料理饭菜,而孩子放学就是做作业,根本没有一点时间来陪孩子,更不要说在一起学*读书了,所以这次学校组织亲子共读,我们要好好珍惜。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积累,它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锤炼顽强拼搏的意志,更能丰富课外知识与大脑的智慧积累,它可能影响我们新一代的一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难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关心孩子学*的家长,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并不能做到每天陪儿子共读,但我每星期至少能陪孩子两次共读。自从开始亲子共读,在与儿子的一同阅读、一同学*中,我又重新找回了那种美妙与神奇,每次亲子共读都是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我们在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时,一起享受书中人物的喜怒与哀乐,一起感受到主人公顽强不息的精神和超强的生存能力,给孩子讲解碰到困难时,要象鲁滨孙在困难环境中顽强不息的精神,不可以遇到困难就逃避,而是想方设法的去克服解决它。

  我在欣赏孩子的成长中也收获了快乐,书中的童真童趣拂去了我心灵上的尘埃,让我有幸走进孩子的世界,懂得如何去亲*这些纯真的天使。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乐在其中的我会将亲子共读进行到底,让孩子和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彩无比!

  女儿已经上三年级了,她是个比较内向的小孩,内心很细腻。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经学倍她看书,讲故事。她都会安静的坐在一旁听着,认真的看着书里的图片。从《小红帽》、《狼来了》、《三只小猪》………到现在她很喜欢看书,我觉得这是从小养成的*惯。

  *时工作很忙,但一周我还是会尽量安排一天和她一起看书,我觉得这样更能和孩子交流感情。看见聆听着我讲解书中故事她的样子我无比的心慰!

  孩子学*阅读就像学*说话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为孩子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采集的信息快、分辨率高、也许会经常的遗忘,但是从你的专声音中孩子将熟悉未来即将使用的语言、将尝试理解不同情绪、不同角色、不同观点……,更何况当她坐在你身旁聆听你娓娓道来美妙故事的时候,其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去体验的幸福。

  古人云“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林语堂语“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看着女儿通过读书获得的点点滴滴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人生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读书,或看着孩子认真读书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希望女儿的一生有好书相伴!同时也勉励自己认真读书,做一个好母亲,成为女儿读书学*的榜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作为家长,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爱心帮助,为孩子们的将来考虑,通过亲子阅读、亲子共读、独立阅读,使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友,终身受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还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锤炼顽强的意志。通过亲子阅读启蒙孩子对这个世界有更多地认知和理解,在故事中锻炼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亲子共读不但是教育孩子非常有益的方式。也是一种美丽的休闲方式,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很多。涓涓细流汇聚浩瀚,滴滴微水蕴成大海。培养孩子读书的*惯,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做有意义事情的时间更有限,家长如此,孩子更如此,如不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必将会占据你更多宝贵时间。

  阅读可以滋养智慧、启迪心灵,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方法,阅读*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惯。多读书,读好书,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课外知识,激发孩子的学*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是学*的基础,通过阅读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并不断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给孩子、家庭带来无限的乐趣,更应该持之以恒。

  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节中,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亲爱的汉修先生》。老师还要求我们利用时间和家长一起看这本书,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

  刚开始看这本书,我心里就产生一大堆问题:为什么起名叫《亲爱的汉修先生》?书中会写什么?每一章中会写什么?周老师为什么会让我们读这本书?我产生了许许多多问题。我赶紧翻开书,专注地读了起来,细心找答案。

  这时,妈妈走进了我的房间,来看看我在干什么,她看见我在看书,便坐下来跟我一起看。我对妈妈说:“我有许多问题,我们俩一边看书,一边讨论问题,好不好?”妈妈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还轻声说:“当然可以,女儿的事情,我怎么能不管呢?”说完,我和妈妈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起来。

  为了理解书中“遮风避雨”这个词语好在哪儿,我和妈妈开展讨论。“不对,应该这样理解。”妈妈一边说一边展开书上的内容和我议论。“就是这样,你搞错了,怎么是这样,这样就不对了。”我叫了起来,我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和妈妈七嘴八舌地争论了起书中的好词好句起来。

  时间一分一分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可是才读到第三章。我决定继续看下去,又坐在身边和妈妈一起看书。看了一会儿,我又有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鲍雷伊有了问题要写信给汉修先生,却不找老师、爸爸妈妈来解决?我和妈妈又一起开始讨论起来。夜里,妈妈和我一起读书,一起研究,一起共同感受亲子共读的温馨。和妈妈一起读书真快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