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9-28 00:00:00 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自知在实践方面经验尚浅,吴放老师的这句话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

  “我们与人相处时,经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左右,一不小心就会以偏概全,强调别人的缺点,忽略别人的优点。和同龄人如此,与孩子就更容易如此。”这是吴放老师从对乌鸦的态度转变中获得的收获——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如果一个孩子原来不会跳绳现在会跳两下了,这就是进步了,发展了,尽管可能其他孩子都已经会跳10下了。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个性潜能及先天禀赋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对于所谓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换一个积极的角度、*距离来观察,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少优点值得大家来欣赏和庆贺。

  读完全书,回过头细细回味,就会发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何止孩子,还有很多。

  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孩子的学*方式——从学会到会学,注重自主性。

  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中,同样达到学会的目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方式,而不同的学*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就如吴放老师在“这是我的配方……”中提到的,同样是自制橡皮泥,他没有选择一步一步地教,或是请孩子对照图示制作。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配制,记录。可以想象,这次制作出来的结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成功的孩子通过这一过程总结出了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孩子在与同伴之间分享经验和相互学*中,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仅如此,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掌握了制作橡皮泥的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使孩子感悟到了粉末和液体混合后的粘稠度与粉末和液体的数量有关,当他掌握了这一方法后,他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泡咖啡,泡茶……再比如我们的孩子学折纸,摒弃了以前那种人手一张纸,一步一步地跟教师学的方式,先让孩子们看明白虚线、实线、箭号等符号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看着示意图练*,有看不懂的再求助于老师或同伴,通过这种学*,孩子就能举一反三了。而且在这一学*过程中,不仅孩子的自主性慢慢得到了发挥,还提高了阅读能力(观察符号阅读符号的能力)。我想这种自主、主动、个性化的学*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去获得知识,这也就是可持续增发展和终身学*的理念。

  二、我们要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从传授到引导,注重启发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在这种观念中,孩子的学*是被动的,无论是否乐意,教师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然而现在,教师的这种角色专变了,教师既是孩子学*的引导者,同时还是观察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孩子在学*时,教师要观察并解读孩子的学*行为,在必要时参与孩子的学*并给予他们材料上、经验上的支持,以促使孩子的学*得以层层推进。在书中,吴放老师提到了“利用教室环境创设辅助教学”,从他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操作型壁报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知水*来进行调整,让幼儿在动手中发现新东西,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支持者的作用。

  当然,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一个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能细心地聆听孩子的声音,能敏锐地捕捉孩子思维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给予他们适时适度地引导,使孩子在充满兴趣的同时进行探索学*,从而主动获得发展。

  我想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工作不是机械死板始终如一的,我们的工作中充满了创造的机会,充满了不确定的可能,充满了值得重新认识和思考的价值。我想这就是吴放老师用这样一个书名的用意吧。她确定了一个基调,对于我们的工作,首先在我们的意识里注入了美好的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学业陈能够就打基础。吴放老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起来的能力;(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能力;(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以及(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惯。比如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比如让幼儿学*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具体,与他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涵盖着数学的内容。幼儿园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圆的;积木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蓝色的,很多不同的颜色;有的小朋友高一点,有的小朋友矮一点……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空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进行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上课的压力,也就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了。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从教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身边幼儿常接触的事物以及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的意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扩展阅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扩展1)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菁华5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

  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

  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吴放老师在《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第36封信《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中指出: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我也觉得这并不是两个对立面,从辩证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和成长环境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安全感是幼儿有效学*、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是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态度必需和蔼可亲,只有亲切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乐园,孩子们才能信任我们。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态度和蔼,要求严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调皮的行为犯难:该如何坚持呢?今天中午,凡午睡时又在讲话了,和他讲道理似乎已无效果,怎么办呢?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了,马上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把嘴巴抿得紧紧的,但他的目光追随着我,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声音定会响起。于是,我仍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他不时用眼睛看我一眼,我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坚持了不一会儿,他无奈地放弃了:悄悄地闭上眼。很快,我就听见了他的呼噜声。由此,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根本是要有一颗爱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态度和蔼,要求严格的老师,也会让我们工作时心情是那么的阳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

  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的儿童”。

  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的惭愧。去年我班来了个曾经做过心脏手术的孩子,当时我是非常的抗拒这样的儿童来班里,尽管孩子的妈妈一再说明她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她能不能正常的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摔跤了、小朋友之间打闹了会怎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我有权拒绝的话我肯定不会收这样的孩子的。在孩子刚来园的日子里我总是怕这怕那,每次孩子们游戏的时候都看到她渴望的眼神。今天听了吴教授讲述的故事,我领悟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的自私,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切实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就因为做个手术而不能让孩子正常的上学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我想当时我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孩子的病情,并能够根据病情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话可以让她享受更多童年的快乐。是吴教授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是她激发着我心中无远弗届的爱,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

  最后,我想引用吴放教授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我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可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更多更多,你说,这样的孩子们,能不让我“偏爱”吗?”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扩展2)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0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1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2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让孩子学*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出现:自然角是为设而设,四季常青物较多,因为比较容易照料;孩子的参与率不高,老师包办的较多等等,其实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角。

  感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我会继续品读,结合生活实际,切切实实的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3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4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5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6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7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态度和蔼,要求严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调皮的行为犯难:该如何坚持呢?今天中午,凡午睡时又在讲话了,和他讲道理似乎已无效果,怎么办呢?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了,马上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把嘴巴抿得紧紧的,但他的目光追随着我,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声音定会响起。于是,我仍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他不时用眼睛看我一眼,我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坚持了不一会儿,他无奈地放弃了:悄悄地闭上眼。很快,我就听见了他的呼噜声。由此,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根本是要有一颗爱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态度和蔼,要求严格的老师,也会让我们工作时心情是那么的阳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8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9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读来倍感亲切。全书从童心篇到随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处处流露出作者那颗博大的爱心以及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她具有敏锐而又专业的眼光,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童心篇的信笺中,每一封都展现了作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对盲童和肢残孩子的教育和照顾,震撼着我的心灵!在吴教授的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瑞秋和盖儿),想必对她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信笺里透露出的她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博爱和宽容,我仿佛真实地看见了瑞秋和盖儿的那份乐观和自信: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我感受到两位残疾儿童性格的阳光和灿烂,他们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我佩服吴教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与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而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中都有他们活跃的的身影,有困难自己解决、有机会积极争取,培养了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吴教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吗?

  每每读到这里便想起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品德叫高贵,有一种精神叫品德。吴教授具备了!我们作为教师,爱孩子就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品德。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能有“坏孩子”这个概念。只有从内心热爱孩子,以诚相待,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中的难处,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孩子的学*兴趣。

  记得前三年大班时有个叫祥诚的小朋友,下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班,性格非常内向。刚开学第一周,陌生的环境使他哭闹不休,每天吃午饭又哭又呕,谁看了都会心疼。他的爸爸每天早上要等到我们开始上课才会悄悄地离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为了缩短我们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为了赢得家长的信赖,我一方面留心观察孩子,主动接*他、关心他,每天饭后和小朋友一起陪他玩游戏,讲故事;另一方面,每天放学后我经常主动和家长交流孩子一天的表现与进步,使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感到放心。经过我的一番努力,一周后他终于慢慢地不哭了,性格也渐渐地开朗起来,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还能举手发言呢!一天早上,祥诚爸爸牵着孩子的手,激动而又真诚地说:“陆老师,现在孩子说话也比以前多了,回家来总提起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的,真是让你们费心了!”几天过后,他又给我发来短信说:“谢谢老师对诚诚的关心和照顾,交给你们很放心!”是呀,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呢?

  我深信:付出一分爱,就会有一份回报。爱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滋补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每个孩子。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用*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个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老师,愿意和老师玩,在愉快的氛围中游戏。在一日活动中我时刻关注孩子,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对孩子的爱。我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幼儿以评价,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

  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桥梁”。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更要从多方面教育幼儿,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幼儿园开心度过每一天,茁壮成长!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10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

  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扩展3)

——《我们一起走,迪克》读后感9篇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只血统纯正的猎狗迪克和盲人阿炯的故事,迪克因为长的太丑了,所以被主人丢入森林让它自生自灭,正是因为如此它学会了捕猎的技巧。

  一天,一只猎狗帮主人抓到了猎物,主人很高兴,不断地用手抚摸它。这一幕正好被迪克看到了,它也有一个主人,从这以后,迪克开始到处找主人,可是,没有一个愿意给它当主人,人们就是因为它长得丑才不愿意的。一天,迪克遇见了阿炯,阿炯收留了它。从此以后,迪克就担当起了阿炯的拐棍。每天阿炯到福鑫酒楼拉二胡的时候,迪克就尽职尽责地护送阿炯,到了时间要回家的时候,迪克又护送阿炯回家,每天重复着这样乏味的工作……直到有一天,福鑫酒楼购进了一台收音机,再也不用阿炯拉二胡了,迪克知道后,大闹福鑫酒楼,迪克闯了大祸……福鑫酒楼的老板和警察一起到阿炯的家找迪克,迪克马上把阿炯藏起来了。然后,到了晚上迪克咬断绑阿炯的绳子,带着阿炯穿过死林,到昆明找他的阿妈去了……

  我被文中的迪克对主人忠心耿耿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挣钱为主人治病,被一些小孩当活靶,几乎打得半死,可心里还想着主人。迪克长的虽丑,却是善良的,我们不能以貌取人,应该看看他的内心深处最善良的一面,当看到白狮狗代替了迪克成为阿炯的伙伴在台上风光,但是把真正的迪克关入大牢时,我非常气愤,这些瞎了眼的人们,就凭它这瘦弱的身体,这笨拙的技术,怎么能保护阿炯闯荡死林,怎么能去当别人的活靶子?说不定它会离它的小主人而去呢!人们总是用外表的美来掩盖内在的丑,而把内在的美视而不见。

  记住“人不可貌相”哟!

  《我们一起走,迪克》是*著名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一本长篇动物小说,讲述了一个盲童和一只丑狗之间的深情厚谊。

  故事的主人公阿炯是一个盲童,从小父母就离了婚,他的酒鬼爸爸又娶了一个凶狠的女人做阿炯的后妈,可是,她的后妈为了省钱,把他带到了一个瞎老头那里学二胡。师傅死后,阿炯由于忍受不住后妈的不公*待遇,踏上了寻母之路。路上碰到了一只叫迪克的丑狗,于是就带它一起去找他的妈妈。一路上,迪克为阿炯引路,并保护阿炯还为了阿炯咬死了自己心爱的豺狗······终于到达了阿炯的.妈妈所住的城市,阿炯却找不到自己的母亲,这时遇见了一位好心的阿姨,把他们两个带到了家里,在一次意外偷听好心阿姨的对话中,阿炯知道了好心阿姨就是他的妈妈,他开心极了。阿炯妈妈现在的丈夫是一个快要倒闭的剧院团长,阿炯在他的剧院表演后,剧院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但迪克由于太丑,被关在了一个铁笼子里,遭受着不公*的待遇。阿炯得知这件事后,生气极了,半夜和迪克一起回到了家乡。

  阿炯和迪克之间的深情厚谊令我感动,所以我喜欢这本书。

  今天,我读完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我们一起走,迪克》,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拥有纯正贵族猎犬血统但十分丑陋的狗,它被主人赶出家门。在野外生存了几年后,它十分想拥有一位主人,于是到千家万户去寻求帮助,但最后还是被赶出别人的家门。但在一天晚上,它遇见一位丢了拐杖的手拿二胡的叫阿炯的小男孩,便帮他把拐杖捡起,还不时汪汪叫,阿炯连声夸奖“好狗,好狗!”于是收留了那只丑陋的狗,取名叫迪克。阿炯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继母胖菊对他很一般,阿炯把迪克带回家,胖菊只允许收留迪克几天。每天,阿炯在茶馆中弹奏二胡,这件事**常常,可是有一天,茶馆买了录音机,就把阿炯赶走了,迪克为此感到十分生气,大闹茶馆,把录音机砸坏了,害得警察也闹到了阿炯家,警察还提出要罚款一千元,便当场杀掉迪克。阿炯知道家中已经呆不下去了,连夜与迪克前往自己亲母亲所在的.昆明。到了昆明,他们也只能拉二胡乞讨!但是每一天都有一位好心的阿姨给阿炯两元钱,还常常陪阿炯聊天。过了很久,迪克才知道这位阿姨就是他的亲生母亲!阿炯母亲现在的丈夫是剧院的经理,他一见阿炯二胡弹得很好,就编了一首曲子——《瞎眼小孩与迪克狗》。在台上,曲子一直表演得很不错,但当观众们看到丑陋的迪克时,都吓坏了,害得只好落幕。后来,迪克被关了起来,剧院经理还买了一只白狮狗当做迪克。阿炯恼怒万分,想尽办法,终于把迪克偷偷救了出来,又开始了充满苦难的流浪生活。

  看完了这本书,我最想说的是:动物是人类最诚挚的朋友!!!很多人之所以害怕动物是因为它们只看到动物的表面,只要对动物好,动物当然也会对你好,动物不是机器!它们也有感情!我希望更多人能来看这本书!我相信,害怕动物的人看了这本书,也会知道:只要关心动物,动物和人之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条出生在温暖家庭的狗,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了。他渴望主人那屋暖的大手在他的脊背上轻轻拂过。可他太丑了没有人喜欢他,只有盲少年阿炯收养了它。他同主人一起去寻找阿炯的妈妈,一路上经历了太多不如意,使迪克和阿炯都分外珍惜他们的亲情。

  迪克,一条多么好的狗,为了主人什么都敢做。可人们却认为它是灾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对待人我们不可以只看他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心,既然我们可以这样对待人,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对待一条为了主人什么都敢去做的狗呢?当另外一只迪克在舞台上享受着人们的欢呼与赞美时而另外一只迪克却被关在夹墙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这是多么不*等的待遇,可是只有阿炯知道迪克为了他放弃了多少大好机会忍受了多少痛楚。

  迪克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我们欣赏世界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看、可以听、也可以用手去摸。对待人和动物不要用眼睛去看他的外表,而是要感受他有没有一颗善良的心。

  终于放假了!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我们一起走,迪克》,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作品。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狗——迪克,因为它天生奇丑无比,所以,差不多每户人家都嫌弃它,不要它,但在它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名叫阿炯的孩子收留了它,因为阿炯双目失明,所以它就成了一只导盲犬。迪克每天给阿炯带路,下午准时来接他,还要保护他,直到,有一天,阿炯被老板开除了,迪克一听,立刻去那家酒店“大闹天宫”了一番,结果是民警要杀他,阿炯就只好带它去找自己的亲妈去了。终于到了春城——昆明了,因为没钱,迪克只好流浪街头卖艺,赚来的钱就买点东西吃,晚上就睡在桥洞里。有一天,阿炯病了,迪克冒险去给人当活靶子赚钱,有一个好心的阿姨给阿炯付了医药费,然后那个阿姨还给阿炯付了一日三餐的钱,还给他找工作、让他住在她家,这个人恰巧就是阿炯的亲妈,但最后迪克又闯了大祸,所以,阿炯只好带着它开始了永远的流浪。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迪克很机警、很可靠、很忠诚、还很善良,虽然它只是一只狗,但是它有着高尚的品质和真诚的心。只因为在它绝望的时候,阿炯收留了它,迪克便不顾一切的报答他,永远的保护他,就算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丑陋的外表不代表有丑陋的心灵,只要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就足够了。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知恩图报,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最后我要感谢作者,让我在童年读到这么优秀的作品,我喜欢你——《我们一起走,迪克》。

  最*经常下雨,哗啦啦的。似乎与天气相符,我也看了一本催人泪下的书《我们一起走,迪克》。这本书真让我感动!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只长相因极其丑陋而被许多人嫌弃、抛弃的狗踏上了“寻主之路”。在一次偶然中,它遇到了双眼失明的阿炯。阿炯并没有嫌弃它的长相,反而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迪克。后来,阿炯受不了后母和父亲的虐待,和迪克离家出走,去“豆腐营”寻找亲生母亲。一路上他们相依为命,经过许多惊险的事情,他们之间的友谊越加深厚……

  最让我感动的是:迪克在阿炯发烧的时候,为了挣钱给阿炯看病,它毅然选择了给人当“活沙包”这个方式。一次下来,迪克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与勇敢,从死亡圈里一次次跳出来;它被揍得鼻青脸肿,鲜血哗哗地流。但它什么也不管,叼起那个盛满纸币的白瓷碗就向桥下的桥洞走去。这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啊!迪克真有灵性!它明白,阿炯无依无靠,唯一能靠的只有自己。如果现在抛下他不管,他就会被病魔折磨而死。它更明白,在它心里,阿炯早已不是它的主人;而是它的亲人,它最亲的朋友!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不顾一切地去救阿炯!

  “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这句话一点也没错。迪克和阿炯之间的深情厚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例如在抗日时期,一只狼狗看见自己的主人被残忍的日军当场绞杀,连连哀嚎,转眼被愤怒取代,不顾一切地去扑咬敌军,一心想为主人报仇。不幸的是,它还是跟随自己的主人去了天堂。

  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只要将心比心,拿真心去交朋友,那么,你一定能获得一段段宝贵的友谊。

  那是一个下着暴风雨的夜晚,一个名叫迪克的小猎犬与一个盲童阿炯都被从各自的家赶了出去。迪克虽是猎犬,可外貌是在说不过去;阿炯是盲童,所以也被后母遗弃了,他决定找回亲生妈妈,阿炯拄着盲棍在泥泞的路上走着,一不小心滑了一跤,盲棍也飞了,他怎么摸也摸不到,这时,迪克从大树下帮他捡回了盲棍,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阿炯发高烧了,迪克想尽办法找来一位刚下班的护士,为他看病;他们分享仅有的一点饭菜……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阿炯的亲生妈妈,友谊也更深了。

  故事令人深思:人和狗都能有那么深的情谊,何况感情丰富人与人呢?

  爸爸是老师,一天,他刚把我送到家就接到电话:学生打架。事后才知道,这两个学生曾是很要好的朋友,因为一个人绊倒了另一人,所以就爆发了可笑的战争,难道世上最纯真的同学情还经不起那轻轻的一绊吗?难道友谊真的就那么不堪一击吗?我们的友谊还算什么呢?就算破镜重圆后也会留下一道永远抹不去的裂纹,同学之情在这一架中消失殆尽了,可是我们*常做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朋友的帮忙。下课时,我和同学都是本着玩的心态在打闹,后来就开始你踹我一脚,我还你一个耳光,真正的战争也开始了,如果我们都互相宽容、互相理解,还会出现打架之事吗?

  阿炯和迪克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课。同学们,珍惜朋友吧,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去年,我在书店里看上了一本书,叫《警犬拉拉》,我看完之后,又嚷嚷着妈妈给我买同一系列的书。这一系列的书都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其中,我一眼就看上了《我们一起走,迪克》这本书。

  迪克是一条有着高贵的皇家纯正血统的猎犬,但是因为长得太丑而被抛弃到山林中,但它一心想找个爱它的主人,可谁见了它都会“逃之夭夭”。

  有一次,迪克遇见了一位没有妈妈的阿炯,于是阿炯把它带回了家。一天,阿炯被他爸爸用鞭子狠抽了一顿,阿炯的后妈也狠狠的打了他一顿,当天晚上,阿炯就和迪克一起离家出走了。

  迪克和主人一起想去丽江找阿炯的亲妈妈的时候,认识了一条名叫红娜的红色母狗,于是他们就一起去往丽江。他们翻山越岭一心只为找到阿炯的亲妈妈。他们在穿越死林的时候,红娜想吃掉阿炯,于是迪克就含泪将红娜咬死,才化解开了主人的危机……

  阿炯和迪克不畏千难万险,到了丽江,终于找到了阿炯的亲生母亲……

  我爱这本书,不仅因为我为它的情节感动,而且它还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读完沈石溪的《我们一起走,迪克》这本写人与狗之间友情的书,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阿炯是一个盲童,被继母欺辱,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丑猎犬迪克相遇,和迪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狗和少年有着同样的悲惨生世,在剧团里,阿炯一曲成名,但为了和迪克的患难友情,他放弃了金钱与亲情,和迪克重新走上了流浪人生。

  小说的结尾是美好的:人和狗行走在寂静空阔的马路上,要去寻找比雪更加纯洁透明晶莹的爱。我仿佛看到了一人一狗,他们哪怕是坐在街头乞讨,却能互相理解、互相爱护的温馨画面。

  迪克的忠义是阿炳在世界上的唯一温暖,他们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生死与共的一片真情。朋友的友情是多么珍贵呀,文中的迪克为阿炯上刀山,下火海,这都是友谊在驱使着它,可见,有一个真心相待的朋友是多么好的事情。

  友谊是清泉,滋润人心田,友谊是明月,照亮夜晚的小道,友谊是小船,把你带向安全的港湾,我们不能失去友谊,人生的过程失去朋友是多么遗憾的事。

  读完这本书,再细细品味,一个道理慢慢感悟出来,世间最珍贵的不是金钱,是比金钱更沉的友谊,友谊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是真诚的,就很珍贵我们就要好好珍惜。

  读沈石溪的小说,让我看到了动物的世界中真的存在最真实、最美丽的世界,我会继续去探寻他笔下的野狼、斑羚、战象、猎狐、雪兔、警虎,走进他所描写的那些让人为之动容的动物的神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扩展4)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3篇

  作为一名大班幼儿的家长,对于孩子即将踏入小学的校门,我的心情既欢喜又忧虑。欢喜的是孩子逐渐长大,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一方面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其自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忧虑的是随着角色的转变,肯定会迎刃而来很多问题,如: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能否和同学之间相处融洽,会不会贪玩,能不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还有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怕孩子成绩不好、学*跟不上,然后让其失去学*的动力、缺乏自信。

  11月2日晚,通过幼教三六五*台收看了朱水莲老师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让我感受颇多,朱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她所讲述的内容正是我们很多家长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这次讲座的学*,我有以下感悟:

  一是要帮助孩子定位好角色,告诉孩子,你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其知道在小学里,可能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有很多科学需要自己去发掘和探索,要多说鼓励的话,让孩子对上小学充满期待;也可以带孩子去小学看一看,让孩子提前感受小学的校园乐趣和学*氛围。

  二是要帮助孩子调整好作息时间,一个好的学*和生活*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而这个*惯与我们家长有很大关系,由于工作性质和压力的关系,有些家长养成经常熬夜的*惯,殊不知这对于一个幼小心灵的成长带来很多模仿可能,为此,作为家长,首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身作则做示范,其次要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度过每一个美妙的梦乡,不要被外界嘈杂的声响干扰,这样才能让孩子第二天充满精力的去面对学*和玩乐。

  三是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惯,上了小学意味着孩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集体,原先的*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衡,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在新的集体学*与生活中,与很多小朋友接触和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摩擦和矛盾,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和生活,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与宽容,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遵守班级的纪律,关心和爱护集体。

  四是要养成整理的*惯,在此次讲座中,朱老师着重提到要帮助孩子养成这个好*惯,每天提醒孩子,晚上睡觉前先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放好作业本、第二天要用的课本以及每天必须的文具。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父母的忧虑和担心不但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也会间接的影响到孩子的身心与情绪,所以说家长和孩子都要摆正心态,提前做好孩子幼小衔接的一些准备工作,让孩子能顺利的进入小学的教育。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这种高压状态。

  这些年衍生的新鲜词汇和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亲子园,幼小衔接,托管班,辅导班层出不穷。

  个人内心是排斥这些的,想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可是一想到成年后是否会有更顺遂如意的人生,孩子会不会埋怨我小时候没有让他学会的更多,心里便忐忑焦灼不安。

  读了这本书,卸掉了心中的大石。

  这里所说的幼小衔接,不是去上几个月的学前过度课程,也不是强制灌输孩子太多的小学课本知识,而是从心灵上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区分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这是一小段关键的人生路,有了家长们心灵上的陪伴,孩子会走的更稳更好。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注重的是教与养的齐头并进,小学则是教占主导。在幼儿园中,活动多以游戏为主,小学大多是课堂式教学。

  在这里重点强调了一个“零起点”教学。“零起点”不是机械的认为学校“零起点”教育就是让孩子可以“零准备”入学。家长需要适当的给孩子做些学*准备,建立学*的兴趣。比如用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孩子轻松掌握一些简单的字和数数。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强制完成。任何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很难消除。

  孩子上学后时间会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因此,好的学*方法至关重要。教给孩子如何管理时间,比不停地催促孩子被动的完成作业要高明的多。

  配合这一点,还需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天的学*和生活。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天因为磨蹭,作业做到很晚,那么第二天都会缺觉,上课无法集中精神,总是打瞌睡。回过头来,不知道讲的新内容是什么,做作业又十分的吃力,最后又会到很晚。这样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作业拖拉不说,成绩也提高不了。

  最后再谈一点深有体会的。如何辅导孩子做作业。现在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在孩子放学后辅导孩子功课,不论是默写也好,朗诵也罢。其实,从一年级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检查孩子的字迹是否端正。在作业完成后,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不要具体指出错误之处,说出大体范围即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纠正,鼓励孩子自己更正错误。

  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和教育理念本书中都有体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亲,可以一起来看看,我很高兴能在孩子上小学前读到此书,少走一些弯路。

  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做了十几年的幼儿教师,又送走了三届小学生,在幼小衔接方面,我也是很有感触。告别了幼儿园缤纷多彩的时光,另一扇大门之内,又是怎样一个新奇世界?读了付老师《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这个又担任一年级教师有了理论性指导意义。

  幼小衔接是当前很多家长备感头痛的问题,付*老师这本书为解决该问题做出了富有思想性的探索,通过自己女儿亲身经历,把教育学、心理学等抽象理论融入真实案例之中,把教育学、心理学等抽象理论溶入了真实的案例之中,以亲切*和的方式讲大道理讲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一书,故事中穿插着理论、理论中穿插故事,背后涌动着的则是一位为人父者的情感。小伊伊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位能陪伴她一路走来的父亲。在孩子整个成长里程中。为人父母是最不该缺*的,而用心的、智慧的陪伴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本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父亲在孩子的学*能力、心理健康、*惯养成、品德培养鞥方面付出的心血和思考,让人受益匪浅。

  养育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终身事业,很佩服付老师为了孩子可以两度换工作,有几个爸爸能够这样做?《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懂得漫漫人生路,最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每个孩子人生路上的关键期,也是年轻父母无法轻易把握的敏感纠结期。

  面对“幼小衔接”,家长朋友将何去何从?好爸爸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在成长路上的关键期,给了孩子最需要的心灵陪伴。在本书中,他细腻地分享了自己陪伴女儿一起成长的点滴感人故事,将“幼小衔接”这件家事娓娓道来、和盘托出。他又结合自身十多年教育工作的真实体悟,将“幼小衔接”这个社会难题抽丝剥茧、逐一求解。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扩展5)

——我们一起走迪克读后感6篇

  《我们一起走,迪克》是作家沈石溪写的长篇小说。书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一条丑狗迪克和主人——小盲人阿炯的悲惨经历,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盲人阿炯与他的猎狗迪克的冒险旅途和悲惨经历,虽然他们外表并不美,可它们都拥有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心,书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当阿炯得了重感冒没钱治疗时,迪克为了帮主人挣钱,冒着生命危险给别人做靶子,身上被打出了八九道伤痕,一只耳朵被打掉了,还差点被打死,看到这儿,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仿佛我看到了迪克对小主人深厚的情感和主人的忠诚,这是多么难得的高尚品质啊!

  当看到白狮狗代替了迪克成为阿炯的伙伴在台上风光,还大做宣传广告,并把真正的迪克关入大牢时,我气的握紧拳头,恨不得把白狮狗**万段,这些瞎了眼的人们,就凭它这娇小的身体,绅士般的走路姿态,怎么能保护阿炯攀登雪山闯荡死林,怎么能去当别人的活靶子?人们总是用外表的美来掩盖许多内在的丑,把许多外表丑而内在美的东西视而不见。

  当我看到阿炯和迪克要开始永久的流浪,我不由得轻松了许多,现在的社会太复杂了,他们要去寻找真正的,比雪花更纯洁,透明晶莹的爱。

  读完这本书,我若有所思……

  《我们一起走,迪克》这是六年级上册快结束时我让妈妈买给我的,虽然我早就读完了,但这里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到现在我也没有忘记。

  这篇故事刚开始时是比较伤感的:你却一生下来就丑的出奇。一副斜巴眼,眼角挤满了狗眵糊,鼻梁*塌,天生一张歪嘴,上嘴吻还有一个V形豁口,露出排列极不整齐的牙齿,无法闭严的嘴角时时流淌着一股又黏又滑的口涎;你长着一身乱糟糟的没有光泽的狗毛,就像锅底黑,仿佛从娘胎里就患有疥疮,好几处体毛脱落,露出难看的青白色的狗皮;又细又短的尾巴光溜溜的不长一根狗毛,比老鼠尾巴好看不了多少。俗话说,母不嫌儿丑。但你实在太丑了,连母狗安莎都觉得扎眼,给你喂奶时闭着眼睛不看你,也不用舌头舔你,夜里山风料峭你想跟着狗弟、狗妹们钻进它的怀里取暖睡觉,也被它厌恶的用爪子踢蹬开去。

  就读完这一段,我就非常恨那个主人吗,事物的表面性其实是并不表现什么,要看它的内心。

  《我们一起走,迪克》这是六年级上册快结束时我让妈妈买给我的,虽然我早就读完了,但这里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到现在我也没有忘记。

  这篇故事刚开始时是比较伤感的:你却一生下来就丑的出奇。一副斜巴眼,眼角挤满了狗眵糊,鼻梁*塌,天生一张歪嘴,上嘴吻还有一个V形豁口,露出排列极不整齐的牙齿,无法闭严的嘴角时时流淌着一股又黏又滑的口涎;你长着一身乱糟糟的没有光泽的狗毛,就像锅底黑,仿佛从娘胎里就患有疥疮,好几处体毛脱落,露出难看的青白色的狗皮;又细又短的尾巴光溜溜的不长一根狗毛,比老鼠尾巴好看不了多少。俗话说,母不嫌儿丑。但你实在太丑了,连母狗安莎都觉得扎眼,给你喂奶时闭着眼睛不看你,也不用舌头舔你,夜里山风料峭你想跟着狗弟、狗妹们钻进它的怀里取暖睡觉,也被它厌恶的用爪子踢蹬开去。

  就读完这一段,我就非常恨那个主人吗,事物的表面性其实是并不表现什么,要看它的内心。

  这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名叫《我们一起走迪克》这一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本文主要讲了名叫阿炯的盲童收养了一只外表丑陋、但内心纯洁如水的狗——迪克。由于父亲与继母的伤害,阿炯只好和迪克踏上了寻找亲生母亲的旅程。一路上,他们遭遇了极寒,但都没有放弃希望,最后勇敢地走出“死亡”。最令我感动的是迪克在小主人生病的时候,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毅然选择了为别人陪练,挣钱给小主人看病。而它却被打得鼻青脸肿,差一点丢掉性命。迪克一次次与阿炯九死一生、化险为夷。就是因为这样,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人们因为迪克丑陋的外表而无情地抛弃了它,而双目失明的.阿炯却能感受到迪克内心的忠诚与热情,因而敞开心灵的大门,与它建立了美好的友谊。

  这本书给我一个深刻的启发:与人交往时,不要只在乎外表的美与丑,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真诚地去对待别人。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阿炯和他的导盲犬丑狗迪克,迪克原本是个没人要的流浪狗,后来被阿烔收留了,阿烔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他只能跟着爸爸,但他实在太想妈妈决心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离家出走,到昆明去找他的妈妈。和迪克一起穿越雪山死林……一段精彩的故事便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美不是外表美、也不是金钱美;而是勇气美心、善良美、更是心灵美。虽然迪克很丑,但他却对生病发烧的小生人不离主弃,还想办法帮小主人赚钱,他的行动胜过很多外表美丽,内心却丑陋的人。

  迪克是故事中的主人,它是一只被嫌弃的丑狗,它的妈妈不喜欢它,它的主人抛弃了它,它无家可归,经常被顽劣的孩子欺负,这一切直到遇到它的小主人阿炯后,便结束了。他们两个互相给对方温暖,他们之间的感情让人感动。

  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美和丑是不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品德美、言行美。

  《我们一起走,迪克》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一本动物小说,是寒假时爸爸给我买的。

  《我们一起走,迪克》主要是写被主人抛弃的丑狗迪克遇见了父母离异双目失明的小主人阿炯,从而变成了导盲犬与小主人开始了寻母之旅。阿炯听说妈妈在昆明,他一路寻找,到了昆明之后,发现事情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他们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妈妈,只好夜宿桥洞,以乞讨的方式维持生计,阿炯负责拉琴,迪克负责表演,但也只能从好心人手里讨来少得可怜的食物,时间长了,连给食物的人都没有了,迪克为了给小主人找吃的,情愿被三个少年折磨。直到有一次,阿炯的亲身母亲缪箐路过豆腐营,发现了阔别已久的孩子,但是她已经有了丈夫,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她只能偷偷地帮助阿炯。有一次,阿炯生病了,医院的医生不肯救治这个小乞丐,缪箐只好把真相告诉了丈夫,经过商量后,他们收留了阿炯,等他病好后,把他送回他爸爸身边,迪克只好在外面流浪。缪箐的丈夫是红蕾剧场的经理,他发现了阿炯拉二胡的天份,把阿炯请到台上表演,阿炯一下出名了,这个时候,阿炯很想念迪克,可是迪克太丑了,它一出场,客人们都喊着退票,经理只好给阿炯买了一条漂亮的白狮狗取代迪克。但是阿炯离不开迪克,迪克也离不开阿炯,他们逃离了这种生活,开始了新的流浪。

  这篇文章细腻精美,主要表现出了人与人间的亲情,当看到阿炯的妈妈为了照顾阿炯,又不敢告诉他自己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左右为难时,我也替他着急,阿炯这个可怜的孩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最让我感动的是迪克,为了让阿炯不饿肚子,情愿冒着生命危险去乞讨;情愿厚着脸皮在人们的纷纷议论下做出笨拙的动作;为了保护主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阿炯为了和迪克在一起,放弃了明星的光环,放弃了舒坦的生活,放弃了对妈妈的渴望。阿炯和迪克之间,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呀!我的心被深深的感动着。

  从这篇文章中,我更加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多么的重要,和阿炯相比,我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小孩呀!有的时候,我还挑剔这样的生活,总觉得许多东西太不完美了,现在才知道,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我们要相信,生活总是光明和温暖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篇(扩展6)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菁华5篇)

  “教育的终极目标除了给予人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者党巍在文章中写的开篇语。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对照自己才发觉,我只做到了前半部分,“给人以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后半部分。这也正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问题。“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幸福的人”,说得多好,试问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你幸福吗?”恐怕没几个会肯定回答吧?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这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没有脱离现有的教育体制,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仍以“高考”为指挥棒,围着孩子的成绩转圈。文中说道,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玩乐,二是成长。可是我们却把孩子童年里应该的玩乐当成是不务正业,从学前开始,便希望孩子会做算数,背古诗,说英语,认识多多的生字,能出口成章......这种自以为是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是拔苗助长,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厌学”,从幼儿园就开始厌学,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文中作者在自己孩子才十个月大时就带她一起骑马,一岁多便开始世界各地的旅行,她让孩子在旅途中培养一个可以坚持一生的兴趣爱好。的确,我们不能像作者那样带着孩子满世界游走,让孩子有那么丰富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但是培养一个可以坚持一生的兴趣爱好是应该能做到的。没有兴趣爱好的人生是悲哀无助的,在我们孤单彷徨、压抑愤懑、恐惧哀伤时,兴趣爱好会成为宣泄情绪的一个突破口,帮助我们寻回宁静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这种喜好不能以家长的意志为主,我们让孩子学*各种才艺,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反正是十八般武艺恨不得让孩子样样精通,可是这些里有多少是能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并可以为之坚持一生呢?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不可缺失的重要工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坚持带他们走一走,看一看,与大自然多亲*亲*,认识认识蚂蚁蜻蜓,闻闻花朵和野草的芬芳,感受一下雨中踩水的乐趣......这个过程中,不用你多说什么,孩子自己就可以看到感受到,那丰富而纯净的幼小心灵,自然而然地追寻着善良与美好。可是我却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现在想想心里真的很愧疚。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和我当时一样,借口工作忙,孩子只管生,不管养,让父母替自己当父母。隔辈人的溺爱会给孩子养成许多不良*惯,到时纠正不过来追悔莫及。况且老年人不好动,可小孩子又过于精力充沛,一刻也不闲着,两相矛盾如何调停?那就看电视呗,最简单便捷。结果长时间看动画片,眼睛将来就有隐患。而孩子幼年时期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性格也容易形成极端,不是特别沉默就是特别好动,这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说过,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生的艺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出发。做为家长的我们,做为老师的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我已错过一次陪伴成长的机会,现在我要陪伴更多的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读书培养孩子们的静气,让见闻决写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最终成为幸福的人。虽然考评制度不会等到若干年后去问过我们曾经的学生幸福与否再给你的业绩打分,但是身为家长和老师要清楚明白,成绩只代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它决不是人生的全部。

  给孩子一颗自由飞翔的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吧!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上的负担,因为学*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人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续。下面,我就*期阅读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简单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二、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三、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时的生活学*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五、做错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