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

专业主义读后感1

  本书名为专业主义,自然离不开专业主义的载体——专家。

  何为专家?要控制情绪,并依靠理性而行动;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无一例外的始终把顾客的利益置于首位;拥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并严格遵守纪律。只有当以上所有条件都满足的人才,才能称之为——专家。

  笔者读到这个定义,联想起在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刊物中“拜读”过的专家手笔。不由得将各位专家对号入座。一般比较下来,按照“专家”的实现程度分级,有以下三种类型,或是三个层次:

  1、专家的模式——即流于形式而不加思考的拷贝专家的作业模式和流程。脑力从业者中的劳工和投机者几乎集中在这个层次。

  2、专家的态度——努力以事实取胜,以理性驱动行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希望获得更大成功;却沦陷于管理咨询悖论的专业从业者。

  3、专家的心智——以实现顾客的利益为核心,依据事实基础,用理性来驱动,用专业的思考方式进行信息的处理并形成和选择有责任感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时刻自我否定,始终保持自己的专业主义。

  第一层次聚集了太多的乌合之众,这也是难免的,一是为了生计,二是为了生意,反正*的企业千千万万,需要智力服务的企业多之又多,我今天忽悠东家,明天忽悠西家,等全忽悠齐了我就搬家。可是如此一来整个行业风气搞坏了,更可怕的是广大的中小企业都被你忽悠死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顾客也不缺识货的主,被你们忽悠多了看看也就知道你有几斤几两了。记得有人笑谈,市场上的咨询公司,只要是号称有麦肯锡经验的,肯定言必说 MECE 、金字塔,凡是和 BCG 打过交道的,动辄就画“田字格”。确实我们国家智业机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即便是拥有* 20 年市场从业经验的著名公司也难免犯下这样的错误。但是从长远来看,脱离了客户的实际,必然会遭到淘汰。

  如果说第一层次的“专家”对企业的影响都是小打小闹的躁动,那么第二层次的“专家”所作所为对企业的影响就要几何倍数的放大了。因为在这个层次里,专家多数是企业的中高层,或者已经拥有一定追随者的专家,最次的也是第一层次中自我营销做得很棒的“专家”。你们的言行、建议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者,遇到个耳根软的主,你的决定就影响着企业的生死了,你也能当回领导过把瘾;要遇到个“一言堂”,那就好看了,领导一手牵着你,另一手拿着钱,大家一起玩一把命运轮盘。

  任何一个职业人士,由其当你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你存在的价值更多是为了你的领导(顾客)实现决策支持而存在。而当你面临专业服务的高绩效和迎合老板喜好的抉择,或是面临长期发展与短期绩效的取舍,你该何去何从?

专业主义读后感2

  读到这本书,完全是个偶然。今年5月30日,我被组织部青干科抽调过去当今年选调生面试考场工作人员。由于从早上六点开始一直到下午六点多面试结束,所有人员手机及其它通讯设备都被没收,因此一天下来,在候考场当工作人员的我只能找其他方式打发一天时间。面试是在一个中学进行的,现在中学的教室条件都很好,每个教室里都有一个的图书阅览区,我本来打算找本小说看看的。但突然发现一本叫《专业主义》的书,我和另一名工作人员感叹现在的中学生看的书竟然这么专业。好奇之余,我便拿下来看了一下。接下来,我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耗在这本书上了。第二天便立马网购了此书细细阅读。

  本书作者大前研一开篇就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棉里藏针式的问题,你够专业吗,你算得上专家吗?接着大前先生对专家进行了定义,即真正的专家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全部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们才把他们称为专家。定义了专家的概念后,他又具体论述专家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即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每一章都坚持做到,不仅讲明白为什么需要这种能力,更主要的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训练这种能力,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前先生是煞费苦心的。读完这本书,我对专业主义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关于顾客

  大前研一一直强调真正的专家是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具有真正的全局眼光,清楚顾客对公司未来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获得怎样的服务,并为此努力。结合窗口的工作,我的理解是,努力让顾客获得满意的服务,同时要使这种服务在我局的可承诺能力之内。所以专家不允许“妥协”,但要找到共赢的路还需一番苦功。

  二、关于授权

  大前研一先生关于授权的观点也很精彩,授权者应该在认清下属的能力和技能并考虑到此人今后发展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权限范围。说白了,你授权一个人就要想清楚如果此人不能适当运用此权利的后果,不能事后责怪,而前期毫无心理准备。授权其实也是对下属进行投资,下属的成长会带来单位更高速的成长。

  三、关于职业精神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仅仅是爱这么简单吗?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一种事业?比如专家,是为了招摇撞骗或是造福人类?在21世纪这个充满变量的环境中,你一不留神会把自己淘汰!而专家绝不认为自己的本领是绝对的,而是需要不断学*。这非常对,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多看到一点就以为自己是专家,我必须不断学*,不断总结,不断努力才能保持我的优势。

  四、关于预见的能力

  大前研一强调专家要有预见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未来,这样才能先行一步。为此真正的专家要享受变化。甚至不怕失败,执着探索。能把握未来趋势的人是非常厉害的。

  不过一个矛盾的地方,大前研一提出磨练直觉能力,这和他强调理性思考就矛盾了,感觉大前研一仿佛希望一个专家是一个完美的人,什么都全面,这不对,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前研一,我们不能用做不到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忍受有缺陷的专家。能帮我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专家也往往是我们大量需要的,当然我们可以把他叫专业人士。

  五、关于构思的能力

  大前研一又提出仅有先见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对未来的构思能力并付诸行动。然而,把预见到的未来蓝图具体变为商业模式,必须详尽而周密地构思出一个满足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计划。但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随着技术革新而时刻发生着变化的,即使是同样的事业规划,如果创业的时机和事业的发展速度不同,成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也不一样。因此,作者提出,构思要快,在未找到正确答案之前,马上行动;构思要懂得放弃,即放弃旧大陆的成功法则;构思要懂得否定,要敢于否定自己的想法、经验;构思无止境,要视成功为过去时。

  六、关于讨论的能力

  为什么要说讨论的能力?当看本书看到这里时,我也有些疑惑。仔细想了想,明白了。当事物发展到没有现成经验教训可以借鉴时,只有集众智了,这就需要讨论。但是是流于表面的讨论还是触及问题本质的讨论?现实中,会很多,大多数领导发发言,群众拍拍手,该干嘛干嘛去。因此,大前研一指出,要具备符合逻辑的思考方法、进行符合逻辑的讨论,否则则无法获得讨论的能力。外行依靠感情和经验,

  而专家至少要依靠逻辑来讨论问题。倾听的能力和说服的能力则可以提高思考能力。同时,不可掉入诡辩的陷阱,也不要惧怕权威,在权威者决策前,不要停止讨论。在反驳对方时,则要进行符合逻辑的反驳。

  七、关于适应矛盾的能力

  经营没有唯一最佳的答案,经营中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事物,或者说需要同时解决两方面的问题。这是仅凭逻辑所无法认清的。所以,识别和适应经营过程中的矛盾尤为重要。我们要正视矛盾的作用,不要把它当做一种负担,而要让其成为走向成功的一种助力。

  读完此书,我对专家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因为,专家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学*和培养的,任何人都具有成为专家的潜质。但仅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成为真正的专家,则要按照作者所说的那样,对顾客忠诚,对事业忠诚,保持对职业的独立性,开放的心态,摒弃变革惰性,积极地去适应,这些能力才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最需要注意的。

专业主义读后感3

  日本的大前研一先生在刚出版的.《专业主义》一书中这样问:你够专业吗,并明确给出专家这样的定义:在重新认识自身市场的过程中,专家这个词是象征性的,对于激励自己向更高的境界迈进,它只能起到一个升压器的作用,大家对专家共同的看法是具备较高的专业水*、自立和自主以及高绩效。

  专注决定高度

  专注是高成本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高成本就意味着坚持不渝的信仰,沉着冷静的科学态度,且跟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固执地去满足这种价值上的职业态度。期间即使遭遇讽刺,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或动摇,甚至面对威胁,却依旧能用心专注到今天的企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微软基专注于电脑操作系统、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成就了微软的帝国大厦;誓死不进电讯服务业的任正非把智慧、想象力和积累的资源有效地集中结合起来形成专注行动,以专注定乾坤的方式让华为公司走进依靠战略竞争力步步取胜的境界。

  做企业如此,做人亦然。什么都能做,结果往往什么也做不好;即便是现在什么都还能凑合地做着,最后的也必然只有一件事能够做到位,其余的只是陪衬而已。专注的价值不在于今天能够做成一件事,而在于持续地改善,持续地增长,持续地满足需求。一个人有了持续的专注,就有了独自掌握和占有资源的能力,也就有了领先于别人的基因。虽然有人不认可专注的寂寞、价值和潜力,但时至今日做减法致胜的案例往往多于做加法的,多元化的聪明往往败给专注的愚蠢。

  边做边悟

  大前研一先生认为要想获得在新的竞争地中取胜的能力与工具,不能依靠现有的战略论和过去成功的经验,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聚焦在不断认识前人未曾涉足的世界,并磨练自己的资质,只有如此,才能依靠专注而健康生存下去。的确,做人做事,要靠悟,靠先见力,有时别人告诉你也没有用,因为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目标是方向,是标准,有了这些,竞争也就有了胜算的把握。悟到了,也就洞察到了,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就会成功;皇明太阳能的黄鸣先生正是基于这种对能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的预见力和洞察力,利用十几年的时间专注地把企业做成了*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巨无霸。正是基于这种对能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的预见力和洞察力。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专注制胜的时代,无论竞争如何激烈残酷,真正的专家都必须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而正是这些依靠专业化优势,专注做事的人才会成为领跑者。而对于这张新生不久的报纸,只有那些抱着对事业的热爱和不断的创新的专注态度的人,才符合秦总关于一张有着伟大理想和纯真格调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以专业主义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来反思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无愧我心。

专业主义读后感4

  最初看到这本书应该是几年前,但一直没买也没去翻看。最*因为读到麦吉沃恩的《精要主义》,想起了就回头买来通读了一遍。

  大概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忍不住冒出一个念头,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叫“专业主义”?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日文里它本就叫“专业主义”?后来强忍着读完,发现整本书除了几处着笔“专家”、“专注”外,跟我理解的专业主义好像没半毛钱的关系。

  整本书12万余字,除了开篇谈及了点“专业”外,又到后来越往心理学、逻辑学乃至哲学上去了。可惜的是,后面的三学也仅只是论述了点皮毛。这就是号称“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仅有的一位极为成功的管理学宗师”的日本管理大师??

  果真是如此,我真要小瞧了日本的管理学了!这“大师”也太泛滥了!

  还有,原版是2010年出来的书,现在读来,书中很多内容已经老化跟不上时代了。什么杰克韦尔奇?什么诺基亚?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的网红是乔布斯、扎克伯格,现在的独角兽是Facebook、Uber、Airbnb、小米!

  ——但我又郁闷了,真正的像大师德鲁克的书是没有时代隔阂感的哪。

  另外,译者的翻译水*也实在一般。

  建议未买者不要买,未读者不要读。

  ——毕竟现在时间、精力宝贵。浪费了不说还得惹自己一声骂,坏了心情!

专业主义读后感5

  这本书看的过程不住在啧啧交好,有些书真犹如一直住在你内心的一个好朋友,你一直知道TA在,但是又从未清晰看到TA的面貌,直到你突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TA,然后又一见如故地说句:我就一直等着你。

  这是关于“个人品牌”主题阅读的第4本,目前也是我这个主题阅读中最喜欢的一本。

  书作者是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这位被称为在亚洲真正对企业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且也是唯一赢得西方企业与管理学界尊重的亚洲专家。

  读完这本书第一部分后我对这位专家的尊重就油然而生,他给了我一个全新对专家,对专业主义的定义,同时也是相对全面的一个定义,也让我明白了日本企业一直秉持的非常敬业匠人精神来源。

  大前研一提出了一个新的专家的标准:

  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依靠理性而行动;

  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的以顾客为第一位;

  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

  严格遵守纪律。

  除此之外,新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专家还应该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思维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

  这本书是此次主题阅读中唯一一本非非美国人写的书。所以能明显感受到这本书和其余书的区别:

  美国是经验式思维,描摹对象好比是每一笔都很细致具体的素描。

  *式思维更喜欢齐白石写意,廖廖数笔,略过旁杈,专注神髓。

  那大前研一的这本书就是*式思维,寥寥数笔,但专注神髓。书中没有一句话是讲如何成为专家的具体方法,但是作者给出了给出一个框架,给出了一个引发人去继续思考、继续去钻研的路径。

  如果书籍按照“道法术”来分,我想这本书就是典型讲“道”的书,在我的知识体系中这类书就是帮助自己搭框架、建立某类知识主体。


专业主义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专业主义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专业主义读后感 (菁华5篇)

专业主义读后感1

  本书名为专业主义,自然离不开专业主义的载体——专家。

  何为专家?要控制情绪,并依靠理性而行动;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无一例外的始终把顾客的利益置于首位;拥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并严格遵守纪律。只有当以上所有条件都满足的人才,才能称之为——专家。

  笔者读到这个定义,联想起在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刊物中“拜读”过的专家手笔。不由得将各位专家对号入座。一般比较下来,按照“专家”的实现程度分级,有以下三种类型,或是三个层次:

  1、专家的模式——即流于形式而不加思考的拷贝专家的作业模式和流程。脑力从业者中的劳工和投机者几乎集中在这个层次。

  2、专家的态度——努力以事实取胜,以理性驱动行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希望获得更大成功;却沦陷于管理咨询悖论的专业从业者。

  3、专家的心智——以实现顾客的利益为核心,依据事实基础,用理性来驱动,用专业的思考方式进行信息的处理并形成和选择有责任感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时刻自我否定,始终保持自己的专业主义。

  第一层次聚集了太多的乌合之众,这也是难免的,一是为了生计,二是为了生意,反正*的企业千千万万,需要智力服务的企业多之又多,我今天忽悠东家,明天忽悠西家,等全忽悠齐了我就搬家。可是如此一来整个行业风气搞坏了,更可怕的是广大的中小企业都被你忽悠死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顾客也不缺识货的主,被你们忽悠多了看看也就知道你有几斤几两了。记得有人笑谈,市场上的咨询公司,只要是号称有麦肯锡经验的,肯定言必说 MECE 、金字塔,凡是和 BCG 打过交道的,动辄就画“田字格”。确实我们国家智业机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即便是拥有* 20 年市场从业经验的著名公司也难免犯下这样的错误。但是从长远来看,脱离了客户的实际,必然会遭到淘汰。

  如果说第一层次的“专家”对企业的影响都是小打小闹的躁动,那么第二层次的“专家”所作所为对企业的影响就要几何倍数的放大了。因为在这个层次里,专家多数是企业的中高层,或者已经拥有一定追随者的专家,最次的也是第一层次中自我营销做得很棒的“专家”。你们的言行、建议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者,遇到个耳根软的主,你的决定就影响着企业的生死了,你也能当回领导过把瘾;要遇到个“一言堂”,那就好看了,领导一手牵着你,另一手拿着钱,大家一起玩一把命运轮盘。

  任何一个职业人士,由其当你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你存在的价值更多是为了你的领导(顾客)实现决策支持而存在。而当你面临专业服务的高绩效和迎合老板喜好的抉择,或是面临长期发展与短期绩效的取舍,你该何去何从?

专业主义读后感2

  读到这本书,完全是个偶然。今年5月30日,我被组织部青干科抽调过去当今年选调生面试考场工作人员。由于从早上六点开始一直到下午六点多面试结束,所有人员手机及其它通讯设备都被没收,因此一天下来,在候考场当工作人员的我只能找其他方式打发一天时间。面试是在一个中学进行的,现在中学的教室条件都很好,每个教室里都有一个的图书阅览区,我本来打算找本小说看看的。但突然发现一本叫《专业主义》的书,我和另一名工作人员感叹现在的中学生看的书竟然这么专业。好奇之余,我便拿下来看了一下。接下来,我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耗在这本书上了。第二天便立马网购了此书细细阅读。

  本书作者大前研一开篇就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棉里藏针式的问题,你够专业吗,你算得上专家吗?接着大前先生对专家进行了定义,即真正的专家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全部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们才把他们称为专家。定义了专家的概念后,他又具体论述专家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即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每一章都坚持做到,不仅讲明白为什么需要这种能力,更主要的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训练这种能力,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前先生是煞费苦心的。读完这本书,我对专业主义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关于顾客

  大前研一一直强调真正的专家是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具有真正的全局眼光,清楚顾客对公司未来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获得怎样的服务,并为此努力。结合窗口的工作,我的理解是,努力让顾客获得满意的服务,同时要使这种服务在我局的可承诺能力之内。所以专家不允许“妥协”,但要找到共赢的路还需一番苦功。

  二、关于授权

  大前研一先生关于授权的观点也很精彩,授权者应该在认清下属的能力和技能并考虑到此人今后发展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权限范围。说白了,你授权一个人就要想清楚如果此人不能适当运用此权利的后果,不能事后责怪,而前期毫无心理准备。授权其实也是对下属进行投资,下属的成长会带来单位更高速的成长。

  三、关于职业精神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仅仅是爱这么简单吗?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一种事业?比如专家,是为了招摇撞骗或是造福人类?在21世纪这个充满变量的环境中,你一不留神会把自己淘汰!而专家绝不认为自己的本领是绝对的,而是需要不断学*。这非常对,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多看到一点就以为自己是专家,我必须不断学*,不断总结,不断努力才能保持我的优势。

  四、关于预见的能力

  大前研一强调专家要有预见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未来,这样才能先行一步。为此真正的专家要享受变化。甚至不怕失败,执着探索。能把握未来趋势的人是非常厉害的。

  不过一个矛盾的地方,大前研一提出磨练直觉能力,这和他强调理性思考就矛盾了,感觉大前研一仿佛希望一个专家是一个完美的人,什么都全面,这不对,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前研一,我们不能用做不到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忍受有缺陷的专家。能帮我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专家也往往是我们大量需要的,当然我们可以把他叫专业人士。

  五、关于构思的能力

  大前研一又提出仅有先见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对未来的构思能力并付诸行动。然而,把预见到的未来蓝图具体变为商业模式,必须详尽而周密地构思出一个满足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计划。但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随着技术革新而时刻发生着变化的,即使是同样的事业规划,如果创业的时机和事业的发展速度不同,成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也不一样。因此,作者提出,构思要快,在未找到正确答案之前,马上行动;构思要懂得放弃,即放弃旧大陆的成功法则;构思要懂得否定,要敢于否定自己的想法、经验;构思无止境,要视成功为过去时。

  六、关于讨论的能力

  为什么要说讨论的能力?当看本书看到这里时,我也有些疑惑。仔细想了想,明白了。当事物发展到没有现成经验教训可以借鉴时,只有集众智了,这就需要讨论。但是是流于表面的讨论还是触及问题本质的讨论?现实中,会很多,大多数领导发发言,群众拍拍手,该干嘛干嘛去。因此,大前研一指出,要具备符合逻辑的思考方法、进行符合逻辑的讨论,否则则无法获得讨论的能力。外行依靠感情和经验,

  而专家至少要依靠逻辑来讨论问题。倾听的能力和说服的能力则可以提高思考能力。同时,不可掉入诡辩的陷阱,也不要惧怕权威,在权威者决策前,不要停止讨论。在反驳对方时,则要进行符合逻辑的反驳。

  七、关于适应矛盾的能力

  经营没有唯一最佳的答案,经营中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事物,或者说需要同时解决两方面的问题。这是仅凭逻辑所无法认清的。所以,识别和适应经营过程中的矛盾尤为重要。我们要正视矛盾的作用,不要把它当做一种负担,而要让其成为走向成功的一种助力。

  读完此书,我对专家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因为,专家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学*和培养的,任何人都具有成为专家的潜质。但仅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成为真正的专家,则要按照作者所说的那样,对顾客忠诚,对事业忠诚,保持对职业的独立性,开放的心态,摒弃变革惰性,积极地去适应,这些能力才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最需要注意的。

专业主义读后感3

  日本的大前研一先生在刚出版的.《专业主义》一书中这样问:你够专业吗,并明确给出专家这样的定义:在重新认识自身市场的过程中,专家这个词是象征性的,对于激励自己向更高的境界迈进,它只能起到一个升压器的作用,大家对专家共同的看法是具备较高的专业水*、自立和自主以及高绩效。

  专注决定高度

  专注是高成本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高成本就意味着坚持不渝的信仰,沉着冷静的科学态度,且跟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固执地去满足这种价值上的职业态度。期间即使遭遇讽刺,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或动摇,甚至面对威胁,却依旧能用心专注到今天的企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微软基专注于电脑操作系统、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成就了微软的帝国大厦;誓死不进电讯服务业的任正非把智慧、想象力和积累的资源有效地集中结合起来形成专注行动,以专注定乾坤的方式让华为公司走进依靠战略竞争力步步取胜的境界。

  做企业如此,做人亦然。什么都能做,结果往往什么也做不好;即便是现在什么都还能凑合地做着,最后的也必然只有一件事能够做到位,其余的只是陪衬而已。专注的价值不在于今天能够做成一件事,而在于持续地改善,持续地增长,持续地满足需求。一个人有了持续的专注,就有了独自掌握和占有资源的能力,也就有了领先于别人的基因。虽然有人不认可专注的寂寞、价值和潜力,但时至今日做减法致胜的案例往往多于做加法的,多元化的聪明往往败给专注的愚蠢。

  边做边悟

  大前研一先生认为要想获得在新的竞争地中取胜的能力与工具,不能依靠现有的战略论和过去成功的经验,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聚焦在不断认识前人未曾涉足的世界,并磨练自己的资质,只有如此,才能依靠专注而健康生存下去。的确,做人做事,要靠悟,靠先见力,有时别人告诉你也没有用,因为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目标是方向,是标准,有了这些,竞争也就有了胜算的把握。悟到了,也就洞察到了,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就会成功;皇明太阳能的黄鸣先生正是基于这种对能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的预见力和洞察力,利用十几年的时间专注地把企业做成了*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巨无霸。正是基于这种对能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的预见力和洞察力。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专注制胜的时代,无论竞争如何激烈残酷,真正的专家都必须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而正是这些依靠专业化优势,专注做事的人才会成为领跑者。而对于这张新生不久的报纸,只有那些抱着对事业的热爱和不断的创新的专注态度的人,才符合秦总关于一张有着伟大理想和纯真格调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以专业主义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来反思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无愧我心。

专业主义读后感4

  最初看到这本书应该是几年前,但一直没买也没去翻看。最*因为读到麦吉沃恩的《精要主义》,想起了就回头买来通读了一遍。

  大概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忍不住冒出一个念头,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叫“专业主义”?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日文里它本就叫“专业主义”?后来强忍着读完,发现整本书除了几处着笔“专家”、“专注”外,跟我理解的专业主义好像没半毛钱的关系。

  整本书12万余字,除了开篇谈及了点“专业”外,又到后来越往心理学、逻辑学乃至哲学上去了。可惜的是,后面的三学也仅只是论述了点皮毛。这就是号称“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仅有的一位极为成功的管理学宗师”的日本管理大师??

  果真是如此,我真要小瞧了日本的管理学了!这“大师”也太泛滥了!

  还有,原版是2010年出来的书,现在读来,书中很多内容已经老化跟不上时代了。什么杰克韦尔奇?什么诺基亚?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的网红是乔布斯、扎克伯格,现在的独角兽是Facebook、Uber、Airbnb、小米!

  ——但我又郁闷了,真正的像大师德鲁克的书是没有时代隔阂感的哪。

  另外,译者的翻译水*也实在一般。

  建议未买者不要买,未读者不要读。

  ——毕竟现在时间、精力宝贵。浪费了不说还得惹自己一声骂,坏了心情!

专业主义读后感5

  这本书看的过程不住在啧啧交好,有些书真犹如一直住在你内心的一个好朋友,你一直知道TA在,但是又从未清晰看到TA的面貌,直到你突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TA,然后又一见如故地说句:我就一直等着你。

  这是关于“个人品牌”主题阅读的第4本,目前也是我这个主题阅读中最喜欢的一本。

  书作者是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这位被称为在亚洲真正对企业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且也是唯一赢得西方企业与管理学界尊重的亚洲专家。

  读完这本书第一部分后我对这位专家的尊重就油然而生,他给了我一个全新对专家,对专业主义的定义,同时也是相对全面的一个定义,也让我明白了日本企业一直秉持的非常敬业匠人精神来源。

  大前研一提出了一个新的专家的标准:

  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依靠理性而行动;

  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的以顾客为第一位;

  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

  严格遵守纪律。

  除此之外,新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专家还应该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思维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

  这本书是此次主题阅读中唯一一本非非美国人写的书。所以能明显感受到这本书和其余书的区别:

  美国是经验式思维,描摹对象好比是每一笔都很细致具体的素描。

  *式思维更喜欢齐白石写意,廖廖数笔,略过旁杈,专注神髓。

  那大前研一的这本书就是*式思维,寥寥数笔,但专注神髓。书中没有一句话是讲如何成为专家的具体方法,但是作者给出了给出一个框架,给出了一个引发人去继续思考、继续去钻研的路径。

  如果书籍按照“道法术”来分,我想这本书就是典型讲“道”的书,在我的知识体系中这类书就是帮助自己搭框架、建立某类知识主体。


专业主义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拿来主义》读后感 (菁华5篇)

  拿来主义

  *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

  也许那时的*就像是西方人眼中的一个玩偶,在愚昧当权者的领导下,*一点点被全世界的洋人吞噬着、玩弄着。*青年们迷茫了,那些洋货到底是好是坏。鲁迅先生告诉了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的拿,才能进取。人类发展的进程证明,礼貌不断进步,认识不断提高,大多源于创新精神。用心培养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是全体*人民追求的方向,而原地踏步,全盘吸收,封闭自守只会带来僵化与落后,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让思维得到扩展和延伸。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共时代性,当外国的潮流,我们应如鲁迅所说,“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创新方面我们既已落于人后,不妨学会使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爬。

  它并不是鼓励我们去盲目跟随韩流,盲目跟从洋流,那样便真成“废物”了。比如《功夫熊猫》在全国的热映,在*也出现了不少反对的浪潮,指控阿宝的眼睛充满了邪恶,玷污了国宝,它的父亲竟是一只鸭子......而我们是否就应思考为何国宝在*没有出路,到美国人手中就转成了十几亿美元的财富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心借鉴苏联成功经验,又结合自身特点,创立改革方针。最终*快速发展,经济腾飞,国家日益强盛。然而戈尔巴乔夫不顾国情,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站在苏联的肩膀上得以腾飞,屹立于世界之东方;苏联站在西方人的肩膀上却迷失了方向,无所适从,最终树倒猢狲散,所以不管是《功》的盛行还是韩流的*卷,只要我们能够站在它们的肩膀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眺望远方,便可成为自己的巨人。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在*生根发芽,不是每一首歌曲都掠过耳畔随风而逝,不是一切从外国流来的河流都被融入土地......因为,*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眼光,我们会创新,我们会借鉴,不要什么“抛来主义”“送去主义”,我们要的是“拿来”,这样才能让中华之龙长哮,让世界动容。

  这天,我和爸爸读了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这是鲁迅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发表在《中华时报.动向》上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人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开始,*人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整个封闭了自己。再到把东西送出去,但不根据礼尚往来的规矩,说:“拿来!”*人怕了“送来”的东西,先是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之后是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直到印有日本“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

  我们要有选取地拿。要拿到好的,首先,要挑选、辨别。如果班里有个同学,十件有九件不如你做得好,但有一件比你强,你要不要向他学*呢?如果你要让自己更优秀,显然是要向他学*的。而学*的前提就是虚心,不能因为你其他方面比他强就看不起他。

  在写作文时,应对作文题目,你也许有许多素材可供选取,然而,这时你就应想想,什么素材写起来更有新意,更合题意。你要迅速地做出最有价值的选取,最后选定一个,把它“拿来”!

  但是有些东西是否拿来就要思考了。一个同学玩电脑游戏十分入迷,水*极高,常和一群玩友吹牛,他似乎有了人气市场。当你于一旁“隔岸观火”,你是否感觉自己被冷落了?你要不要也加入他们玩游戏的行列,从而和他们一齐交谈呢?再则一伙人在一齐吸毒,你会加入吗?应对如此诱惑,到底是该“拿”还是该“舍”,相信聪明的你会做出合理的选取。

  读罢此文,爸爸也是感慨颇多:如果我们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我们就务必向其他国家、民族认真而有鉴别地学*精华。同时还应当有自信。在学*过程不忘自我,不失自我。同样应当不自私,学*不是为一已、一家、一集团的利益,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总之,我们应持续清醒,既不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沾沾自喜,也不因别人真诚或故意的称赞而麻痹。

  学*其他国家、民族优秀的东西,发扬我们国家、民族历史上优秀的东西,努力创造更优秀的东西--包括制度、经济、文化、道德等,这应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

  “拿来”的反义词是“送去”,既然有了“送去”,也该有“送来”。“拿来”与“送来”的真正区别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这区别小则相差无几,大则天渊之别。

  同样是打开*的大门,为何“改革开放”提高*的综合国力,而“*战争”却成为了*人的耻辱?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拿来的,而“*战争”是送来的。

  我们作为学生也就应明白这一道理:要主动学*,而不要被老师和家长牵着鼻子走。拿一个现实一点的例子来看,同一班学生,一部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生肯定成绩好,而每一天老师都要留堂的同学的成绩并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我不否认有先天的因素在,但我相信这也是极少数的。

  同样是学*,我们也该弄清“我要学”还是“要我学”。送来太多,也许会感到厌烦,甚至恐惧,学*也一样。我们厌烦、恐惧学*,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拿来能够量度而为,所以我们不妨把学*当作一种兴趣或一件乐事,我们何必这样劳累身心呢?慢慢“拿来”,天长日久,“拿”的多了,成绩也就上去了。

  理想主义都可能会说;如果能够每人分一块奶酪,谁也不动谁的就好了。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如果谁也不动谁的,还有谁会有积极性去发现新的奶酪呢?

  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哥伦布时代的世界了,到处都是新大陆。世界万物复杂难摸,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怎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奶酪呢?

  也许你已经有了奶酪,也许你也安于自己的奶酪,那么你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奶酪,因为你身边的人随时都有可能把它夺走。

  也许你已经有了奶酪,但是你并不满足于你的奶酪,那么你必须学会以合乎道义的方式拿走别人的奶酪,只有这样才能使你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也许你还没有奶酪,那么你必需抓紧时间去拿走别人的奶酪,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也许你的奶酪已经被别人拿走了,留给你的是无比的悲痛,然而你必须从失去奶酪的悲痛中恢复过来,投入到寻找新奶酪的火热生活中去。

  失去过奶酪,意味着你曾经失败过,落后过,被击败过。

  寻找新奶酪只是对失败的一种委婉表达,谁愿意是那个一辈子去找奶酪但是却总是被别人拿走的哪个人呢?

  说不清楚迄今为止的成功者究竟是不停地自己穿上跑鞋去找奶酪的人,还是不断地激励别人去找奶酪而自己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拿走别人奶酪的人。

  去做那个动别人奶酪的人吧!如果你总是那个被别人动了奶酪的人,除了说明你是一个失败者还能说明什么?假如你不去动别人的奶酪,那么别人会不会动你的奶酪呢?

  生活是迷宫,是竞争,是万花筒;成功是找到奶酪,拥有奶酪,享受奶酪,那么幸福就是用奶酪建立起自己的生活!

  享受奶酪?

  其实生活中除了奶酪还应该有别的东西,甚至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奶酪去换取的。譬如,当你把富有的生活当作奶酪去追逐的时候,你就必须放弃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友谊。人无法同时拥有两种奶酪。

  放弃已变质的奶酪去寻找新的奶酪!

  在这个竞争世界上,奶酪应该属于强者。

  当你看到别人的奶酪比你的要好,要诱人,你可能会去抢,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要让你的信念像奶酪一样容易变质。信念是比奶酪更重要的东西,不要为了奶酪而忘记自己的信念。

  成功的人总是不断地拿走别人的奶酪,失败的人总是不断地被别人拿走奶酪。

  强者用奶酪构筑自己梦想中的辉煌,弱者为了完成强者的梦想而不辞劳苦地去寻找奶酪。

  但愿你成为强者成功者!


专业主义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爱国主义的读后感优选【10】份

  今年寒假,我拜读了学校为我们发放的《我爱国学》这本书,书里有孔子老先生在临走时给我们留下的教诲和做人的道理的《弟子规》配图分析,并且在每个篇章里,还增加了与主题相关的感人肺腑的事情。

  《大孝无言》是这本书中的故事的其一。它让我泪流满面,同时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比这个文章的主人公差远了,很内疚。这个文章主要讲述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主人公小鹏飞,家庭非常穷,而且他在5岁时,父母离异,最后家庭中只剩下鹏风的奶奶,而且奶奶也双目失明,所以小鹏飞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奶奶住院了,小鹏飞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每天为奶奶服务,他每天给奶奶做饭、送饭、喂饭,自己却偷偷地吃酱油拌饭。马鹏飞为了防止奶奶吃错药,把药都分开放,这些药怎么吃吃几回,小鹏飞都很清楚,就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他的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再看看我们这些整天在家被人看成“皇帝”的孩子们,和他,真是无法比较。当我们还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的时候,马鹏飞却背起了这个家;当我们早上还睡得很甜的时候,马鹏飞早就起来给奶奶做早饭了;当我们被父母送去上学的时候,马鹏飞还在家里急急忙忙地收拾家务并准备自己走着去上学。我们都应该学马鹏飞同学那种“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精神,比如父母回来,给他们泡杯热咖啡,给他们捶捶背......

  我从整本书中体会到,孝其实很简单,孝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时每刻做到“孝”吧!

  我今年11岁,而我们的国家已经建立了60周年。在建国之前,有多少人为国家的独立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中国人民在***和***的领导下,经过多少次艰苦的.战斗,总算使中国变得强大。

  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不足就暴露出来,而在危急时刻,是***爷爷带领我们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更强大。

  ***爷爷提高了科学技术,使包产到户在中国盛行起来,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农民进城,使城市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能想象的是,以前老百姓的衣服只有绿、蓝、黑、灰几种单一的颜色,改革开放以来,衣服全都变成了五颜六色。而食物也变得更加丰富,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食品已经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了,甚至冬天还可以围着火锅吃西瓜呢!而住房也越来越好,出行也越来越便捷,联系也越来越方便……

  读到这儿,我不禁停下沉思,我们今天的吃、住、衣、行、学、娱乐都是我们的前辈用一生的奋斗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他们的成果,并且像他们一样用一生去奉献祖国。

  让爱国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放射光芒吧!

  这几天,我读了《我爱我的祖国》这本书,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这本书中有许多片章,其中,《“铁人”王进喜》和《两弹一星》最让我深受感动。

  《“铁人”王进喜》讲了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开发大庆油田,他在压井的水泥搅拌不开时不顾自己的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当起了搅拌机。真是有一颗爱国的心,王进喜和许多石油工人才会奋不顾身的冲在国家建设第一线,忘记了自己,奋力给国家做出贡献。

  《两弹一星》讲了苏联侮辱中国,说中国人肯定造不出原子弹,中国核弹研究人员便憋着气要造出这颗争气弹。核弹研究人员每天都辛苦地工作,很多人因疲劳过度和营养不良全身浮肿,大部分研究者10点以后还在工作。经过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原子弹终于在沙漠爆炸成功,这是科研人员彻夜工作的成果。这些科研人员这么呕心沥血的研究,完全把自己贡献给自己的祖国。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这么快地发展,是因为有很多人拼命忙于建设国家,奋不顾身,甚至呕心沥血,是因为他们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我要向这些人学*,现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对祖国与社会做出贡献!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以前我和父亲一齐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原,那里有一支东北人民***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齐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向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状况下,都吓不退他们,正因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应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一部叫《雷锋的故事》的影片,看完后,令我受益匪浅。

  影片当中介绍了,雷锋与几名战友走在回连队的路上,遇上了小学生们在跳舞,亲切的雷锋也加入到当中。跳完舞后,孩子们就缠着让雷锋叔叔讲故事,无意间问到他手上的伤,雷锋便向孩子们讲述了他悲惨的童年。故事讲完后,老师带头给他鼓掌,深情地对他说:“雷***,你讲得太好了!谢谢!”。还有一次雷锋休了假,路过建筑工地,热心的雷锋马上就投入到修建当中去。当他干完活,打算回连队时,却下起了大雨,在路上看见了一位老妇人带着孩子往家赶,他便背起孩子,走了二十多里路,将妇人和孩子送回了家……

  雷锋的故事有很多,每个都让我们懂得很多道理。这部影片中的一段令我铭记心中: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就住在中国”。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和做了好事不留名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感动。

  现在的社会,还有谁会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我感到学*雷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日,但足以让你改良学*状态,端正学*态度,学会帮助人了!

  “我爱你,中国”,在字面上理解中国的话这是多么的轻巧:中国这个词语只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名称,以前我就是这样理解中国这个词语的,可是中国的含义不只是这样的,读了《我爱你,中国》后,我对祖国的了解更深刻了,在爱国先烈的心目中的祖国是多么的重,为了祖国牺牲自己也值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里的祖国是伟大的,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不允许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被别人欺负,掠夺,更不允许我们的'敌人抢夺我们的土地。

  我们的祖国不仅有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还有地底那大量、丰富的宝藏;令人流连难舍的胜景,就是这些资源养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原来祖国是这么的可爱啊!所以我们不辜负爱国先烈们的愿望,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祖国变得繁荣富强,如今的祖**亲再也不会受人任意欺负,

  我觉得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学生,我也感受到我的责任重大,我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出一分力,所以我要好好学*。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这天第一次通读了《红岩》这本书,对于这我们口中的好书我一向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应对,而没想到的是参与了这次征文比赛以后能够有机会捧着这本红色皮子的书页页地翻阅,细细地品读。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

  **前夕国统区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当我看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是,眼眶不禁湿了……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么大的打击她一个弱女子究竟该如何承受?书中如此描述: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那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最后替代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员,*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末代皇帝影评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发奋,才有共和国这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这句话说出来是多么容易,但此刻的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地从心里感激,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会慢慢淡忘这以前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牺牲,不让孩子接触血腥,红岩里的精神是否会失传?或只是成为小学课本上一篇机械的诵读课文?我生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正因身处大学,只感觉到大学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无聊,空虚,苦闷,浮躁,整日除了学*和逛街就无事可做,相比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劲头,随时为理想,为革命献身的热情,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但追求时尚和刺激却是当下年轻人的口头禅。看着眼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脑海里浮现的确是江姐坚毅瘦弱的蓝色旗袍上鲜红的毛衣,就象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迎风飘扬,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在读了三年大学还无法参透的。也许红岩里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的精神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具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身怀远大抱负,为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奋斗!也许信仰不再象那个年代那么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标却一向牵引着为之付出发奋的人们坚持不懈,奋斗不息!

  铁道校区赵长*同学的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已经誉满中南,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不仅仅正因他为我们中南人增了光,为我辈青年添了彩。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股韧劲和信念。从他负伤躺在床上仍坚毅笃定的笑容里我似乎看到了江姐就义前瘦弱却笔直的身影。这就是新时代传承的红岩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扪心自问,认真思考:怎样去树立真正的信仰并为之奋斗!红岩,这面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将永远在我心中飘扬,引我前方。

  一提到爱国主义,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南宋末年,文天祥奋起卫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强烈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再让我们看一看周围,无数清洁工人用自己的汗水清洗着环境卫生;无数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每一位病人;无数甘为人梯的教师用生命哺育着祖国的未来……

  我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有一团纸屑就沃在了那垃圾桶旁边,过往的人群们纷纷从它身上跨过,……就这样,它在那里呆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个乡下的少年来到了这条街,看到了着团纸,第一眼就把它捡了起来……那只是一个简单而又朴实的一个动作,却饱含了深刻无比的爱国之情,难道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就不如一个乡下少年吗?

  这么多人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榜样。现在,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呢?我们作为在校学生又应该怎样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呢?我认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做大事是爱国,做小事同样也是爱国,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做小事,事情虽小,但只要有意义那就是爱国的一种体现。故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一件件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做好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认为爱国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较渺茫的事。最*,我读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书,对爱国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爷爷给我买了一套爱国主义书籍,自从我读过这套书以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格非,北宋散文家兼学者,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夫赵明诚,宋徽宗宰相赵挺之之子。

  屈原,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生坎坷,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最后投江自杀,现在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

  其实这套书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呢,光靠我怎么说得完呢?还是到我家来看吧,我随时等着“你们”的到来!

  最*学校开展了读爱国书籍的活动,我从活动中收获了很多。

  星期天,妈妈总是带我来到书店,我每次来到书店都看到和我一样,还有比大的`哥哥姐姐,都端坐在阅读桌前,认真的阅读书籍。我不由自主地拿了一本《小兵张嘎》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书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和那斗智斗勇的英雄人物,将我带进了一个陌生而又令人沸腾的世界。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急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英雄们,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勤奋学*,用优异的成绩来告慰“你们”的灵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我读《爱国主义书籍》,让我懂得了历史就像一条非常安静的长河,没有声音地在我们的身边悄悄流淌着。它守护着我们的祖先,铭记着人们的灾难和伤痛,也记着战斗的子民们为了让人们财富更丰富,更独立,让人们更加辛福,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进行了艰苦的奋斗。

  我还懂得了这篇故事里,还有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大义凛然的刘学华,机智勇敢的王小二…他们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

  虽然他们们的出身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决对是相同的一点,那就是他们都热爱祖国和宽广胸襟。

  这篇故事最重要的`,也是我应该学的,就是古时候的英雄少年们,把书当作宝贝。珍琋每一本书。


专业主义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实用5篇

  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全书共分26章。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学*需要来安排教材。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这本书中,有着哲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杜威用睿智的话语来阐述教育与民主,简单的话中潜藏着深刻的含义,将教育的相关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激发我们很多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新的想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如果问,当代教师必须读的书有哪些?肯定地说,第1本就应该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读到《为什么必须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这一章的时候,不仅为“教育的目的”所思索,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有人可能想到了高考,但实际上这个想发挥极大地误导我们的学生,那么什么才是目的、什么样的目的才是好的、要完成目的应该怎么做呢?

  杜威说到“学*的目的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这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但是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会中才可能做到。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发生偏差。

  首先,目的必须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不能由外来的命令决定。这点我觉得在现在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在谈到学生学*的目的时经常毫不犹豫地会认为那应当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教师自己的目的而已,当然教师的目的本应当与学生的目的相同或相*,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教师或外界强加给他的,不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对于学生,他们只模糊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应该是自己学*的目的所在。所以将教师的目的与学生的目的统一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学*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学*的目的,大多出于一种盲目的学*状态,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不努力,甚至厌学。有了目的,学生就会对现在活动的结局有了预见性,就会给予现在的学*活动以方向。

  其次,如何确定良好的目的。“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既有情况的产物。”学*的目的是什么,好的目的绝对不会是高考。当然要想确定一个好的目的并非易事,这需要学生对未来生活有一个思考,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一个预见,这种预见决不是空想,而是应当建立在已有的生活上的。所以我觉得学生有必要了解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有必要知道人们在进行着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更直观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确定一个好的切实可行的目的。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将学生看作一盆花,那么最后这盆花顺利开花便是我们的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这盆花开花的话,就要经常的给它浇水,晒晒太阳,如果下雨了就要搬到屋里,如果长虫了就要除虫等等。总之我们在完成目的的过程中所要做的要考虑很多其它的因素,要使花的活动与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是互相对抗。如果我们不管天气等因素,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来让花顺利开花,我想大多数是会失败的。那么我们对待学生也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我们不管这些,而制定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目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教师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须先使学生有自己的良好的目的,并不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目的,使学生最后都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

  著名哲学家杜威在这本书中分析和陈述了民主社会与教育的辨证关系,并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穿一起从而去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观点无非是来自异域的经验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华。

  杜威着手改革教育,强调儿童要从书本记诵中**出来,创造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他说,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方案。他认为,旧学校把教育历程错误地理解为教师告诉和学生被告诉的事情,不激发儿童自动求知的本性,却驱使儿童被迫地背诵学*代表事物的符号,即书本。这大大影响了儿童智力的培养与成长。

  杜威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或组织活动保证学生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学生乐于从生活本身学*,并乐于把生活条件看作是丰富经验的机会,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而且在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仍不会停止。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教师要注意不要把生活和一切表面的行动和兴趣混为一谈。要注意儿童哪些兴趣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他们以往的冲动。这样就需要尊重和保存儿童的天性,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的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思想。“从做中学”强调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要为儿童设想,以儿童心理为根据。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儿童的活动,阻碍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

  杜威倡导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而间接地学到知识。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业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这也印证了对儿童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因为,儿童在现实活动中遇到问题,会力求克服,这样就需要动脑筋和费心思。而实际上,锻炼良好的大脑比在大脑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价值得多。

  教师应该为儿童设计教学法。如安排真实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为解决疑难的假定;要从活动中去验证假定;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这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健康的游戏活动的能力。因为游戏往往既重复和肯定**生活环境中的优点,也重复和肯定**生活环境中的劣点,教师在学校的任务就是设置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活动的进行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其实,虽然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但在他心中,教育还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教师要关心儿童的个别差异,注意儿童爱好和兴趣的起源、增长和衰退,因为儿童能力的萌芽和焕发是参差不齐的。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不要强加给学生一刀切的教育目的,要提供一种环境,**学生的能力,以使他们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把教育的目的转化为与学生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因为在那种对学生硬性规定的外在目的下,不仅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发挥,教师的思想不能与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而且学生在双重强迫下,经常无所适从。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长期实践和潜心研究的结果,是步步深入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它之后的作品也是《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引申或补充。杜威突破传统,强调重视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学校要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等教育思想是非常具有先见性的。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无人可比的贡献。这本书也是理解*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当然,书中也存在一些争议的论点,要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错误的观点应在大脑中过滤掉。

  20世纪前半叶重要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结合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我对其提出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刻理解。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学生的积极性。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两方面不能偏废,教育的起点和素材是本能和能力,必须诱导和发展学生的这种本能和能力。杜威认为,人的种种能力是天赋的种种生动的趋向运用某种材料所形成的。

  因此,为要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等能力,就应事先决定好让学生接触什么材料,而“选择材料必须采取社会的标准”。显然,杜威所要求的是:学生手脑并用地从事社会性的主动作业,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乃是自然而来的结果。他企图以此调合过去那种只重知识或只重智力的分歧,这是值得注意的。另外在智力的发展中,杜威尤其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过去,教育界对杜威提出的从问题出发的五步教学法多有批评,但后来有人认为:“实用主义者所提倡的实验——探索方法,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杜威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都是坚定不移地推行他的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的。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需要来安排教材。他认为“教育上的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所构成”,由于社会生活发展得更为复杂,因此对这些材料要加以特别的表述和组织。

  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学校中的各种课程代表着许多工作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资本。但是,这些课程远离学生的经验这也是事实,所以学生的教材和**的教材即书本中的教材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一致。“**的材料是学生的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学生的材料的现状。**的材料直接成为专家和教师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初学者和学生的活动的一部分。”在使用课本时所造成的大多数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牢记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观念所产生的教材的区别。

  为此,他拟定了一套游戏和工作相结合的,即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教材。在他所创立的芝加哥实验学校(1896年)里的课程便是如此,在那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杜威说:“主动作业这个名词,既包括工作,又包括游戏。……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目的,并对材料和过程的选择进行设计,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工作和游戏的区别在于结果的观念引起较长过程的活动,凡是所做的事*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而学*恰恰便是这样一种事。因此,学校所以采用游戏的作业,并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出于理智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权宜之计。可以说,没有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

  总是在游戏,为何学*效果不佳呢?不要忘记,在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副产品,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的伟大作品。

  全书共26章,杜威将前24章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两章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第一部分: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应指出了当代教育的严重缺陷并指出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的意义。并借助对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论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在这部分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第三部分: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纯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作与休闲,个人与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

  在书中杜威大胆的批判了一些传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批判斯宾塞:“斯宾塞的教育是**生活教育的准备说。指出这种学说强调把人所需要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力的儿童叫他们痛苦的陷入谜团。乃是满足**的需要而实于儿童的虐。”批判黑格尔和福禄贝尔:“他们把教育理解成展开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秉承着绝对纯全的理性。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向外的展开。传统教育外铄的力量,开展说注重由内向外的发展。两者显然不同。不过,开展所指的并不是继续不断的生活或者生长而是将一种神秘难测的理性展开作为教育,实际上这种学说仅仅是成教育的变种,因为天赋的理性和**的需要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而且开发天**给**生活做准备更加虚幻莫测。”批判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等人认为人们禀赋着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智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心智的事体。实际上,人没有这种假定存在的而且彼此分割的心力。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的抽象的训练记忆力和思维力,正好像空着肚子训练消化力那样荒唐。”批判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心理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他们观念的学说。杜威认为这说学说忽略了儿童潜在动力和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索知识,却把他们看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容器。”

  全书第四章的讲述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即生长。也是我读这本书之后理解最深刻的一个点。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详细阐述了生长的首要条件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类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延长婴幼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杜威首先讨论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意义,从能量和潜力的双重意义上理解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方面,“把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把潜力理解为势力。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即发展的能力。”

  杜威认为,不能用比较的观点,而应该用绝对的观点来看,未成熟状态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上生长的力量。他从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出发,由此他提出了理解未成熟主体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

  接下来杜威阐述了生长的表现,既是*惯。而*惯从可塑性中来。

  彻底的无依无靠的依赖,“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他把动物的幼兽和人类的婴儿的能力进行比较,指出婴儿具有动物幼兽所没有的社会能力。儿童具有头等的社交能力,灵活而敏感,无力注意自然界反而强化了他们对**行为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说“儿童生来的机制和冲动都有助于敏捷的社会反应。”依赖性是一种力量而非软弱,而且是相互的。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的能力,就构成了可塑性。杜威认为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他与小鸡孵出后几个小时就学会啄食与婴儿出生六个月通过尝试性反应才学会抓东西作比,指出人类学*一种动作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并根据情况作出种种因素的联合。能发展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境,开辟前进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可塑性,人类养成了学*的*惯。

  *惯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效率,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杜威解释了适应的概念,他认为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不能把*惯仅仅看作是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从而不能将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适应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为机体内部发生变化提供的目的和标准的固定性。如果把*惯看作“*以为常”的话,那么*惯就是被打与环境保持一致,积极机体变化而忽视了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可以称之为迁就,以区别于主动的适应。 主动的适应是持久的适应或是适应*衡,给我们提供一种背景,以备以后调整自己以应对新环境。杜威总结说“所谓适应,即是完美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他以野蛮部落和文明人对荒漠的应对为例,指出野蛮人顺应环境,*以为常,而文明人则是改造环境。

  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惯。这个定义表明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个定义中的所谓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 的意义上来理解。如果我们把*惯仅仅看作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就会把“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正如一块蜡依照印章一样。环境被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这种固定性为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提供目的和标准;所谓适应不过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的这种固定性。如果把*惯看作“*以为常”, 确实是比较被动的东西。我们*惯于周围环境--*惯于我们的衣服、我们的鞋子和手套;*惯于相当稳定的气候;*惯于我们的日常朋友等等,这些都含有被动的 性质。和环境保持一致,在有机体内引起变化,而不问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就是这种*以为常的显著特点。我们不能把这种适应(不妨称之为迁就,以别于主动的 适应)的特点转到主动利用周围环境的*惯,除此以外,“*以为常”有两个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第一个特征是,我们首先通过使用事物而*惯于这些事物。

  简单的说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大体是这样的:某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个时代给予儿童的活动指导,这个吵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动,就是生长的含义。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所谓未成熟状态是指生长的可能性和生长的潜力。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的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主要特征即可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的依赖性不是完全的依赖和寄生,因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具有社会的能力依赖是伴随着能力的成长。而塑造性就是认为了生长而有的特殊的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地从从经验中学*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可属性就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保存儿童天性,出儿童天性外,别的都要通过训练搞掉。保存儿童天性但是阻止他们扰乱,胡闹,干蠢事。保存儿童天性,并且正是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但从整体来讲,他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实用主义教育学同我们中国学生所亲身经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根本不同。值得我们学*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