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1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2

  我是从7月份开始学*《了凡四训》的,这本书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它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份的内容。目前,我所在的组学了前三个内容,积善之方还在学*之中,尚未读完。

  前言部分介绍这本书是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所以从中认识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赞叹的。还让我懂得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以及改变命的方法,命运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的。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养性,从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纯净、善良,不起丝毫的妄念,顺从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我们要管好自己的这颗心,不管在心里种什么种子,都可以开花结果。我想把福德种在心里,把宽容种在心里,把慈悲种在心里。在工作当中,要经常检讨自己,当工作犯错的时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决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成长。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开花结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学*这本书,并按照古圣先贤地教育理论来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和谐美好。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3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於厚者常获福,过於薄者常*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沈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於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4

  这本小书是朋友送来的中华经典随笔中的一本小册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总体而言是一本劝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书。其主要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强调命运虽有天数,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积德行善、谦恭有加,就能获得福报,是为因果报应。本书糅合了儒释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们初步了解*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会增进我们的`个人品格修养。

  一、关于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表,字坤仪。江浙人士(江苏吴江还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时因参访云谷禅师后,得以领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便立志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以扭转自己的命运,因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号为“了凡”。袁了凡博学多才,天文、水利、象数、兵法、星宿无一不精通。弃医从仕后,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免除杂役、为民谋利。官仕途中,因不认同提督对倭寇的使诈做法,被构陷革职,在死后终于沉冤得雪,得以善终。

  二、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

  四训,顾名思义,是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学”为其总结人生经验、训诫子嗣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过第一”、“积善第二”;“谦德之效”为其晚年所做的《谦虚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但其中义理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

  “立命之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整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弃文学医,因偶遇异人预言他能够仕途通达,于是弃医从仕考取功名。随后发现人生际遇与所预言命运丝毫不差,遂生懈怠。后机缘巧合,拜会禅师后终于了解了宿命论的错误,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

  “改过之法”中,作者论述如要行善积德,必先端正心态、改正缺点。敬畏天地鬼神,立定决心,以先贤为榜样,勇于改过。

  “积善之方”中,作者重点说明了“积善余庆”的道理,对于何谓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阐述,勾画了*传统的鲁丽道德。

  “谦德之效”,告诫世人要抑制自满扶持自谦,即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抬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举凡世事,命运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时候、任何背景下,主观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欲横流、信仰松动的现实世界,修身立德、改过积善、抑满扶谦当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5

  我是从7月份开始学*《了凡四训》的,这本书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它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份的内容。目前,我所在的组学了前三个内容,积善之方还在学*之中,尚未读完。

  前言部分介绍这本书是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所以从中认识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赞叹的。还让我懂得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以及改变命的方法,命运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的。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养性,从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纯净。善良,不起丝毫的妄念,顺从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我们要管好自己的这颗心,不管在心里种什么种子,都可以开花结果。我想把福德种在心里,把宽容种在心里,把慈悲种在心里。在工作当中,要经常检讨自己,当工作犯错的时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决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成长。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开花结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学*这本书,并按照古圣先贤地教育理论来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和谐美好。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5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在观看《了凡四训》电影的时候,我记得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了凡先生本名袁黄,早年被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了凡先生书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很感谢公司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电影,并且发放图书,时刻鞭策我们,提醒我们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多积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云谷禅师曾对了凡先生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见义勇为的反遭诬陷,公车让座的反被骂,*已经出了多少个彭宇?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现在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态改变人的命运,从了凡的知命认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认命,从这一转变就是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神奇教练米卢带领*足球队历史性冲进世界杯,我记得他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就是心大一点,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积善行,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训》读后感2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

  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3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能够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此刻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明白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就应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三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本《了凡四训》,当时读完后,我半信半疑,觉得内容迷信离奇,不足以信。后来,王小虎校长在大会上多次提及此书,让我再次有机会拿起它,这次再读后感受不太一样,结合自己我谈些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决口舌争端问题。不再随意评论攻击其他国学和玄学界的前辈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实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点评。其次,对评论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评要接受,恶意的攻击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给自己褒扬的人要知道感恩。

  阴阳五行的观点是,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两个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备善恶,善恶的评判取决于你的视角。这个视角往往又决定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在适当的时间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决身体不佳的问题。由于想的多伤神,说的多伤精,运动少导致脾无法运化而肥胖。

  解决的办法,我将学生以6人以小组,分成8组,每组选出一位负责任的组长,当我的教学任务偏重时,我可以吩咐组长去执行,如*时的听写默写,作业订正,都可以由组长去检查落实。每周至少四次的活动,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动。同时在课前也要进行一些唱歌练声练气放松心情的工作。

  根据五行学的观点,人要得到一样东西,必然会失却一样东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错,却无法改过,不是没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点的同时会增加自己东西,但也会失去东西。因此在改过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那种只有得到,没有失去的观点,不是阴阳五行学的理论,事实上也不存在。不过一般大众比较喜欢听。

  再次,要修炼自己的心境。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为,这是内修的方法。以准提境作为自己护身符。如唐太宗说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为境可以知兴衰,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

  在《了凡四训》中,有个功过格,写着他积善的过程记录。还有一个就是准提咒。很多人看了就过去了。其实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个方法之一。

  镜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镜子一样,虽然印射出世界的万象,但本身还是一层不染。就像我们说的五行可以有万物类像,但五行本身的定义没有变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里要想好的事,这样你的心境就会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镜子出现了不好的东西,镜子不会反对,它会接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了,遇到了不顺利的境况,首先不是拒绝,而是接受。所谓风风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镜子,希望这个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这个心像虽然在镜子中,但要改变,还是要自己去处理。也就是大家说的,先接受它,再处理它,这样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没有什么好和不好的区别,我们现在做不到,那么就多接触好的东西。其实世间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东西成就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财禄两相随。最后,必须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世界的方法。这样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错误,也才能灵活的处理各种关系,并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的决定以为是自己的,那么根本没有办法抵挡魔鬼的诱惑。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么大运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坏。大多数人到了这个时间段自然会认为要这样做,并认为这是自己的意志。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选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成功,是为了成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长,那么奖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赏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宫正树,他说:我下棋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追求棋道,因此总是认真的下每一盘棋。

  好书不厌百回读,今后的工作中,我应把《了凡四训》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常读常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了凡四训》读后感5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5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2

  时间过得真快,知道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年了,是在20xx年看一本书水清老师推荐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则引导我和这本书遇见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古人的书其实隐含着很多智慧。可以多看这些书,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热销的书籍有更多更本质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应该顺势而为。然后,我是想去找以前20xx年三月份叫一个同学坚持,不要弃考。但是他认为已经迟了,现在开始复*是无用的,白费力气。因为20xx年扩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领情,还是很冷漠地说,“关你什么事,又不是你的的钱报名,浪费的又不是你的钱。”因为觉得自己又被伤害到,特别的'深刻,那时候还截图在笔记上记录这次对话,告诫自己不要过多关心别人事。

  我在收藏夹里面并没有找到那次对话,却看到两年前看《了凡四训》这本书时做的笔记。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这一段确实应验成语讲的,「自求多福」。而且如理如法地求,决定每个人都求得到,这样才叫真理。真理没有说一个人做了有,另外一个人做了没有,这个就不叫真理。而关键在哪?坚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换志向,那就很难达到。「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就很难达到。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志于功名必得功名,志于富贵必得富贵。人有志,就像树有了根,立定这个志不改变,而且还不断地积功累德。

  『须念念谦虚』,保持这个谦虚的态度。

  『尘尘方便』就是处处与人方便,

  「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为人设想,不与人争,

  『造福由我』这样的修养,这样的积德累功,自然感动天地,而得到福报,

  这个和自己转笔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欢,*时有空就练*,那么就可以练会。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级学生小悦同学(她的智力是机构上比较低),她想超过老师,她是每天去挑战老师,然后一次次失败中进步。一个学期下来,她后来真的是机构上下五指棋最厉害的。的确有时候我都输给她了。

  我们都喜欢谦逊的人。

  图片要相信,然后才能行动,然后才能有所收获。祝自己可以如书中说的那样。

了凡四训读后感3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训读后感4

  在观看《了凡四训》电影的时候,我记得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了凡先生本名袁黄,早年被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了凡先生书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很感谢公司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电影,并且发放图书,时刻鞭策我们,提醒我们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多积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云谷禅师曾对了凡先生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见义勇为的反遭诬陷,公车让座的反被骂,*已经出了多少个彭宇?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现在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态改变人的命运,从了凡的知命认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认命,从这一转变就是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神奇教练米卢带领*足球队历史性冲进世界杯,我记得他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就是心大一点,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积善行,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训读后感5

  *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了凡四训》读后感9篇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这本书是他用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书中他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章,开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学】中袁先生就讲述了自己从“被命数所困”到“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经历,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从他的故事,让我们切实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改变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所束缚、禁锢。

  因果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定数,但是也并非不可改变。关于命数已定,云谷禅师这样描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数虽定,但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行极善的人们,命运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为他不断的累积善果和福报,这极大的福报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变为吉祥;而行恶的人,命数同样不能确定的,因为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极大的恶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报变成祸事。

  我们的命运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变,我们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书中袁了凡追问命数是否可改时云谷禅师说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命数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泽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个人造恶,就自然折福,个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紧接着禅师又列举出佛经里的句子--“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来证明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事实。但要注意,这句并不是鼓励大家为求功名富贵、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这样单纯只为一己贪念而为善,没有真心诚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业障。

  我觉得,在现代的社会当中,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想有所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在*日里有所积累。有这样一句古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读书、多学*,多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学*不良嗜好,不做恶人。要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无贪念、无恶念。只要这样每时每刻的累积,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样,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正如《了》文后面章节中所说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读后感·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立命是什么?立命就是自己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被命运束缚。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说服自己的观点,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通过不断的积善修德来突破命运的定数,让固有的定数变为变数,最终命运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禅师所说: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方法,给人以希望和启迪,具有朴素辨证主义的思维特征,让人能冷静面对世间的各种变化,劝人积极面对生活,可以说,读此书,对事业,对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

  读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很庆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立命是什么?立命就是自己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被命运束缚。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说服自己的观点,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通过不断的积善修德来突破命运的定数,让固有的定数变为变数,最终命运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禅师所说: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方法,给人以希望和启迪,具有朴素辨证主义的思维特征,让人能冷静面对世间的各种变化,劝人积极面对生活,可以说,读此书,对事业,对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

  读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很庆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看到的最能打动我心灵的书籍,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这么多年,从参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认真,也很努力,经历过生存的艰辛,也更懂得什么是生活。当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羡慕他,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善人,自会有很好的人缘,那么很多人来帮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会比别人大很多!对于自身而言,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造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他们不怕国家的法律,不畏惧社会的谴责,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前面两条是改过的前提,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将一个人维持了几十年的*惯改变,这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不是经历了大的挫折和打击,人是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惯的,*惯的养成,就是要靠重复,不断的重复,一点一滴的去改变,日积月累就会真正的改变。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凡是那些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让我懂得古人家训的重要性,袁了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我们现代年轻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加倍努力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命运。我们家长教会孩子改正自己不好*惯的方法,家长为榜样,通过家长成功方法,让孩子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从现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过家长行为来影响孩子多做善事*惯。“满招损,谦受益”的重要性,让孩子怀着谦虚之心去学*做事做人。

  四个方面来讲人的一生如何能过得好些,不至总囿于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个方面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认真读后认为了凡有了很系统的生活方法,虽举了一些虚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实质有效的,很值得借鉴。

  一,立命之学,人生之根本。

  这里的立命可以分两部分看,一是立目标,二是立标准。而标准就是现今的价值观,什么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就是你要确立一套标准来衡量及运用到处理你与周围的人、事、社会及至世界与宇宙的关系。就如钱币几乎可以衡量一切并处理一切,没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会造成整个关系网的不方便,并复杂化困难化交易进程。所以没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后就绝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运,*半生框于其中。后经指点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脱框。

  《易经》所讲,都是为君子的生命成长所谋划,并具体教导如何趋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变的`,怎么能趋吉避凶呢?

  孟子说过,那些仁啊义啊礼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义道德,是我们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贵怎么可能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二,改过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择。

  人生一世错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对却是人生考验,不得法误终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不好的念头,在还没有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如果做不到从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错误。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于根治心灵,又兼顾具体事务的话,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体的事务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炼,那就很愚昧了。

  事实上,那些罪业深重的人,在*时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会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有的会无缘无故就心烦意乱,有的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会消沉沮丧,有的听到正确的言论就会闷闷不乐,有的帮助了别人却招来怨恨,有的甚至会口出狂言、失去理智。这些都是错乱应对失矩累积之怪相。一旦出现这类状况,就必须奋发图强,痛改前非,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

  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

  幽闭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惟以改为贵。

  三,积善之方,人间正道是沧桑。

  善从正,正念积,则善养浩然之气,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还不够纯粹:要么想做善事而行动却不够勇敢,要么帮助了别人但心中其实有迟疑,要么虽然勉力做了好事却言语失当,要么醒的时候能够自律,而醉的时候就放纵自己。自己认真反省,觉得所做好事与所犯之过相比较,过要大于功,实在是虚度了很多光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四,谦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载物。

  满招损,谦受益,上善若水。吉凶的预兆,一般是先萌动于内心,而后在言语行动里体现出来。一个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会有福气;一个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会有祸害。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做得不够好,或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感应还没有到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别人毁谤我们,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如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经常恃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

  总体说来人要先有目标及价值观,然后持之以恒的前行中不断修正,逐渐积累正念正觉并谦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谓有志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故无恒不谓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证悟了关于创造自己命运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样被命运束缚,觉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从宿命开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领悟,先了解*凡再了结*凡。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了凡四训》观后感3篇

  因为诸多起因,工程进展非常不顺,个别单体邻*停工。于是,我登上了回兰州催要图纸的飞机,回到了机关。因为设计职员出差,只有等候,难得安闲多少日。于是,筹备去书店挑本好书,细细研读。无意中,看到了自己以前找了良久的一本书《了凡四训》,如获珍宝,买回闭门品读三日,终实现。体会及感触如下: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古代*文人寻求的最高的人生幻想。无数先贤孜孜追求这种境界,终其毕生留下了训诫子孙的不朽圣典,《了凡四训》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该书是一部动人心魄,污染人心的书,处处蕴含着命自我破,福自我求的道理,储藏着求善求真的智慧;处处告诫后人要有喧扰心、善良心、同等心、真诚恳;处处能够感想到佛法的真理,一切都是起于心。了凡四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有哲理,有故事,活泼出色,艰深易懂。书中立命篇,就是说要发明运气,而不是让命运来约束自己;第二篇就是讲改过的办法,有三种,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式,发慈悲心,广积阴德。有了慈善心,你能力有博爱的襟怀,去接收大家,去感召大家;第四篇专讲谦虚的利益,谦逊的效验。

  此书所深藏的人生情理十分深邃,须居心领会,才干有得于心,若水不敢说自己有多深的觉醒,只敢说自己还有一颗仁慈的心。*时生涯中也碰到过一些决定,假如你能不违反本人的良心那你的心是安的,如果的行动跟真心有涓滴的不契,那么睡觉也不会睡*稳的。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本心,所有都要看开些,真正的看开———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甚至声誉与好处

  回想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真是感到糊里糊涂,糊里糊涂,在人不知鬼不觉中做了很多错事。所幸父母给了我一颗善良的心,不致在这滚滚红尘中全体迷失了天性。当前为人处事必定不要违背善良的本心。

  因为诸多起因,工程进展非常不顺,个别单体邻*停工。于是,我登上了回兰州催要图纸的飞机,回到了机关。因为设计职员出差,只有等候,难得安闲多少日。于是,筹备去书店挑本好书,细细研读。无意中,看到了自己以前找了良久的一本书《了凡四训》,如获珍宝,买回闭门品读三日,终实现。体会及感触如下: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古代*文人寻求的最高的人生幻想。无数先贤孜孜追求这种境界,终其毕生留下了训诫子孙的不朽圣典,《了凡四训》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该书是一部动人心魄,污染人心的书,处处蕴含着命自我破,福自我求的道理,储藏着求善求真的智慧;处处告诫后人要有喧扰心、善良心、同等心、真诚恳;处处能够感想到佛法的真理,一切都是起于心。了凡四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有哲理,有故事,活泼出色,艰深易懂。书中立命篇,就是说要发明运气,而不是让命运来约束自己;第二篇就是讲改过的办法,有三种,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式,发慈悲心,广积阴德。有了慈善心,你能力有博爱的襟怀,去接收大家,去感召大家;第四篇专讲谦虚的利益,谦逊的效验。

  此书所深藏的人生情理十分深邃,须居心领会,才干有得于心,若水不敢说自己有多深的觉醒,只敢说自己还有一颗仁慈的心。*时生涯中也碰到过一些决定,假如你能不违反本人的良心那你的心是安的,如果的行动跟真心有涓滴的不契,那么睡觉也不会睡*稳的。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本心,所有都要看开些,真正的看开———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甚至声誉与好处

  回想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真是感到糊里糊涂,糊里糊涂,在人不知鬼不觉中做了很多错事。所幸父母给了我一颗善良的心,不致在这滚滚红尘中全体迷失了天性。当前为人处事必定不要违背善良的本心。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份内容,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先接触到《了凡四训》是在201年末,看到净空法师开示的视频中讲解,然后找优酷搜索到电影版后反复观看,尔后又在度娘找这本书细加体会,如同凝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那天起对因果才有了深入了解,对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就像如今很多认命的人一样不思进取、按部就班、随遇而安,中袁黄自叙了早年命运被孔老先生算定都全部应验,因而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直到遇见云谷禅师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辟开示,彻底改变其宇宙观。此后,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改号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说”。

  以下四句是精选经典,细加体会、反复揣摩定有收获。

  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报是从方寸修的,方寸就是我们的心,只要从心地上去改变自己,绝对会得到感应。

  二,“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人在世间能够享有千金、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千金、百金福报的人。老天是就每个人所造的善恶质性,让他获得应有的果报,何曾加上一丝一毫的喜爱和厌恶的想法。

  三,“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只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惟以改为贵。”

  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积下的罪恶,譬如上千年幽暗的谷中,只要有一盏灯光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的黑暗就可以完全出去。所以过失不论是久远前犯的,还是最*才犯的,只有能够改过,才是最可贵的。

  四,“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务必要多累积功德,务必要对人包容,务必待人和气慈悲,务必爱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种种缺点就像是昨天死去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出生一切重新始;这个义理再生永恒不灭。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了凡四训读书心得3篇

  《了凡四训》是中华经典随笔文章,是当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一本劝善书。由明代进士袁了凡所著。

  作者袁了凡,江苏吴江人,也有的说是浙江嘉善人。原家境富足,后破落。博学多才,官居正六品,曾任河北宝坻知县。生卒年不详,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又字仪甫,号原为学海,后因拜访云谷禅师后,领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便立志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以扭转自己的命运。从此袁了凡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而改号为“了凡”。

  《了凡四训》,顾名思义,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该书主要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是一本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书籍。

  第一篇,立命之学。

  “命由天作,福自己求”。讲道,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比如佛法中的因果报应之说,是有道理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

  一个善人,自会有很好的人缘,那么很多人来帮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会比别人大很多!对于自身而言,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造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他们不怕国家的法律,不畏惧社会的谴责,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那些贪污的官僚们,他们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信任抛在脑后,他们不知耻,也无畏惧之心。

  前面两条是改过的前提,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古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将一个人维持了几十年的*惯改变,这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不是经历了大的挫折和打击,人是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惯的,人的*性就像是动物的保护色,突然要改变,人是会缺乏安全感的,*惯的养成,就是要靠重复,不断的重复,一点一滴的去改变,日积月累就会真正的改变。

  第三篇,积善之方。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我在《了凡四训》中读到了很多故事,做官的人减轻老百姓的税,有的人为穷人布施,也有人救了人家的性命,这些善人最终都有很好的结果。

  在当今社会,只要为官的切实为百姓做几件实事,不贪污,那就是好官,也许我们没有机会救别人的性命,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支援穷苦的家庭,但只要我们不放弃积德行善,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小事也是一种善良。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说道:“在别人落难的时候,不要落井下石,在别人出丑时,不要取笑,在别人幸运时,用真诚的心去祝福!这样起码就是一个善良的人。”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

  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了凡四训读后感6篇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我亲爱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从身边做起。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安。

  以前始终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运的人,更乐意信任努力斗争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压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终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寻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象征才干过得兴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毕生,说来简略,"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常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从前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光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昆裔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事在人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际阐明了命运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破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便利。天然激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理解了命运可以改变及转变命运的办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美满的教育。

  人们常说:生逝世由命,富贵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叹运气的不可捉摸,出尔反尔,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答案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滚动分毫。假如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能够推算出来。但得无心,等于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所有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议。人的七尺之躯,实在大抵是差未几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联吗?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安排,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外是一个附庸罢了,没有涓滴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切实没有必要太爱护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天天都在追赶名利,可是都没有细心想想,我们应当领有这些货色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爱好打趣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愧疚,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压讥讽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语妄言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斯,我们还终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自怨自艾,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禁得惭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来由,自己更是汗颜无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迭,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比拟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检查,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晓得,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惋惜许多研易之人,并没有器重这点。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火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本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胆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贱想;即学识颇优,常作浅薄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促进不少。世间聪慧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动机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绩的却十分少,为什么?因为苟且苟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良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子孙后辈,那咱们的国度一定不当初这么乱,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

  以前始终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运的人,更乐意信任努力斗争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压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终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寻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象征才干过得兴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毕生,说来简略,"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常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从前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光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昆裔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事在人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际阐明了命运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破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便利。天然激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理解了命运可以改变及转变命运的办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美满的教育。

  人们常说:生逝世由命,富贵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叹运气的不可捉摸,出尔反尔,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答案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滚动分毫。假如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能够推算出来。但得无心,等于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所有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议。人的七尺之躯,实在大抵是差未几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联吗?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安排,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外是一个附庸罢了,没有涓滴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切实没有必要太爱护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天天都在追赶名利,可是都没有细心想想,我们应当领有这些货色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爱好打趣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愧疚,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压讥讽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语妄言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斯,我们还终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自怨自艾,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禁得惭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来由,自己更是汗颜无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迭,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比拟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检查,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晓得,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惋惜许多研易之人,并没有器重这点。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火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本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胆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贱想;即学识颇优,常作浅薄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促进不少。世间聪慧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动机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绩的却十分少,为什么?因为苟且苟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良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子孙后辈,那咱们的国度一定不当初这么乱,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

  《了凡四训》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了自己小时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辈子的造化。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我一直对算命这个说法很反感。后来云谷禅师传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无大小,只要有心,处处可行善。

  改过之法,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达到这样思想境界,如此彻底的人又有多少。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过,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想着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过,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我想,只要觉察到自己有过,哪怕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勇猛彻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点点也是好的。

  积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种方法方式。作者讲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满,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时很难区分。行善时需要对善事仔细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顾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帮助他人,但结果反而是使他的结果更坏。常人很难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觉察。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大概有十种:1、与人为善2、爱敬存心3、**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

  其中与人为善,感触比较深。与我家先生相处十几年,受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与人为善。认识他之前,我看到的别人,大多是怀疑,不信任,带着敌意。觉得别人都是不友善的。

  记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们的汽车在路上被人追尾,对方司机是个满身酒味的五十多岁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觉自己的车无缘无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对对方夫妻一通指责抱怨发脾气,而我的先生却是温和的教对方如何打保险公司电话,如何打交警电话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当时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处理完,对方妻子说:“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赔偿我们都会配合,如果是你,我们就不赔你。因为我先生的行为,让后续理赔的事情顺畅许多。我自惭形秽。

  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

  《了凡四训》是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选20篇)

  我读了《了凡四训》白话文一书,颇有感受。《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传授给后代看的的一本家书。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认为今生前世既然已经成为定数,无需迷茫,但同时也没有了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本书也渗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宽阔,遇事豁达。

  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对待别人能宽容。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最后,还要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繁荣富强。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还是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没有现在这么乱,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立志必须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读完此文,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在此,感谢众师。

  了凡认为凶吉的预兆都是从一个人的内心萌发,再通过肢体表现出来的。一般对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泽,而那些对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较偏向于受到祸害。这种事情吧,很难验证,一般怎么说都怎么对。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组成了完整的个人,少一丝一缕一分一秒都不是现在的你。比如你现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从前留下的'种子,现状的果都是从之前的因中所结出,如果一时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现代的心理学总是将很多问题去联系童年的经历一样,有些因果联系我们本人很难察觉。在做一个忠厚的人还是做一个刻薄的人来说,我认为正常人都会选择忠厚,因为我们都会约束自己内心那个黑暗的张三。至于福泽和祸害,可能比较主观,忠厚之人懂得感动而刻薄之人经常抱怨。

  了凡认为他的过错即使隐藏不露,在细枝末节处,但还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债,总是要还的。

  了凡认为改过的人,第一要有羞耻心,为什么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错误隐藏不露,在细枝末节处,也还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骗。并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过的勇气,不能犹豫不决,让小错变成大错。

  他还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径,只需要一心向善,正义的念头就会出现,歪门邪念就会消失。就像太阳高挂时,妖魔鬼怪就会消退。

  剩下内容就是佛教里的说教了。没有兴趣。

  至此,已读完了《了凡四训》,上面被我用红笔批注了好多心得体会。学完后的总体感觉是:我开始接受佛学了,开始相信佛学了。这是经过我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因为之前自己的思想和体会就已经很接*心学,对心物关系能有很深刻的直觉,然而由于先接触了王的心学,感动并激动于"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的哲学概况深刻表达了我的感觉。这次,接触了佛学,看了《了凡四训》,同时阅读《楞严经》的白话文,很深刻的发现佛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一门非常彻底和非常完善的心学,至少是我目前所接触到的最深入本源的一门心学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接受了佛学。

  有时候在想,我似乎真的跟佛教很有缘分。一方面,体现在我小时候家里就有宗教气氛,我爸妈尤其信佛,不过我现在仍然觉得他们是迷信,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佛学,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应该要做善事,无法参透行善为什么会带来福报。另一方面,我在哲学宗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我这方面的天赋,我对八字命理玄学星盘的知识很容易看懂,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哲学史,竟然当小说一样读,很容易理解。然而,因为读书接受科学知识熏陶的影响,我从小时候早期的盲目信佛,到后来中期对佛教迷信的质疑,现在却理性的接受了佛学,不过此时接受的佛学不是人们所讲的求神拜佛的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参悟后所选择的皈依。还有我要补充说的是:科学和人文艺术感受通了之后,走向哲学宗教是必然的,否则肯定还没有参透这个世界。最后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我天性偏爱吃素,目前应该是锅边素的那种人,即偏向吃素。或许以后我会渐渐的专门吃素啦。

  很多朋友说我很少被生活和现实所影响,我给的答案是:我仍然保持着一颗很纯粹的心和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物对象无论宏观微观抑或是抽象具体,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学*,渴望求知,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很多学科都感兴趣,不论是数学物理哲学计算机经济学人文艺术,我都有所涉猎和领会。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刻占据着主动权,去享受这个世界和研究这个世界,无论境况好或坏,我都把它当做一个可爱的存在对象去感受它,而不是只是被它影响。

  现在来谈《了凡四训》。这是一本家训,由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给他的儿子的家训,也叫训子文。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岁。袁了凡的一生命运,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甚至卒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试命运,考第几名全被证实算准,直至遇到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一种化解命运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举人,最后他还活到了七十四岁。后人把训子文广为传播,因为里面包含四个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训》。这本书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岁时以他这一生的亲生实践去证明如何改造命运而写成的一本书,告诫家人和后人怎样去改造命运。本书包含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首先需要认识佛和佛学: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不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一生就没有缘遇到佛法;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佛要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凡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了明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要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无条件的奉献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人民。可惜现在的佛教被当做迷信了,人们拜佛求吉祥求*安求发财,然后又去忘记干善事,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应该是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样去做个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诚心去行一切善,及时行善,日日行善,时常忏悔反思,努力消除业障,多修善缘,业障真正消除,只有这样,求神拜佛所祈祷的事情才有灵验。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诚心里求。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一切法象皆从你的心变出来的。佛曰:直心即道场;佛曰:境由心转。因此,求变必须首先得心变。什么是心?远离前尘,即为汝心;心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维体不是心,思维只是妄心产生的一系列缘起缘灭的过程的一个变化环节而已,这仍然逃不过命格的束缚。佛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为真心,识为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这境界中,没有相对,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长短,没有善恶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状态。是什么渐渐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换句话说是意识,因而渐渐产生了逻辑形式等等变化过程。然而,妄心,分别心,执著心,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话说便是:相存相识相知相异相存,于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变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识也只不过是妄心的一种而已,妄心产生了分别心和执著心才产生了意识,意识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对稳定性,才出现了具象,具体,于是形成了物质。万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灵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体现便是至善的状态。只有先炼心修身养德,方能感化众生,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什么是"禅定"?心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定。时刻处于真心直心的状态,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谨慎,一有恶念,立即打住,时刻保持一颗真心,只容纳一切善心善行善德,爱一切众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宽容之心去爱他,一定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灾消福来。

  再谈立命之学。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运决定有,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命数,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动念,容易产生妄心妄念,则逃不出这个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说命数变化不大,这样容易被算命先生算准;然而只有极善与极恶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数,造成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算命先生算不准。极善之人,日日行善,会将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极恶之人,日日行恶,会将命越改越差,损福,好命也会变坏。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善的哲学含义是:利人才是利己,万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颗真诚心,毫无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会有福报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则仍然是处于一种妄心的状态,得不到很强烈的福报感应。修善无所谓大小,只要心诚,带着一颗真心直心行善,极小的善也能遍布虚空法界,心量大,则小善亦可为大善,所谓"量大福大"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社会人心,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依然是随着社会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德性,往往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福报和业障。

  再谈改过之法,包括四部分:改过之因,改过之根本,改过之方法,改过之绩效。改过之因:人们都想趋吉避凶,避祸纳福。既然懂得要行善来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改过。改过之根本:由心上改。过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改过三要素:第一要有发耻心,第二要有发畏心,第三要有发勇心。知耻才立志改过,敬畏才愿意去改,发勇才敢于去改。改过之方法: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佛家讲有三种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掉一切恶念;中等根性的人,从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论事,就事而禁之。改过之绩效:改过积善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根据很多实例带来了许多福报应验。 如过在杀生,当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动物都有灵知,物质是有界限的,但灵知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就是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是与自己一体,正因为它本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菩萨的接受感应能力非常灵敏,凡夫的接受感应能力差,差别在于两者的心不同,一个是处于真心,一个经常处于妄心状态,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长什么样。

  接着谈积善之方。《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本书引用十例证明,接着对善恶标准的辨明进行分析,然后对善恶的真假,是非,端曲,阴阳,偏正,半满,难易各方面进行分析,对善恶进行评定。最后了凡先生举出了以下十个例子说明了善事: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最后,想谈下阴阳,这是我蛮感兴趣的。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最后讲谦德之效。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的古训,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了虚怀若谷之人,必有福报。有的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日后便会有福。

  佛学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道家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儒家"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王的"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都用不同语言表达了同一意思,表达了心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奥妙!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书中,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中国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在观看《了凡四训》电影的时候,我记得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了凡先生本名袁黄,早年被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了凡先生书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很感谢公司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电影,并且发放图书,时刻鞭策我们,提醒我们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多积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云谷禅师曾对了凡先生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见义勇为的反遭诬陷,公车让座的反被骂,中国已经出了多少个彭宇?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现在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态改变人的命运,从了凡的知命认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认命,从这一转变就是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神奇教练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队历史性冲进世界杯,我记得他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就是心大一点,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积善行,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

  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春秋时期,有很多的“先知”,他们通过观察一些人的行为*惯就能判断出他接下来的祸福吉凶,《左传》里记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泽,坏事多就有灾难。

  相对于做好事来讲,不做坏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错误,是获取福报的第一步。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了凡认为,欲要改过,一定要有三颗心,一是羞耻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发勇之心。

  王阳明曾言自己的学说是“致良知”之学,这个致良知就是羞耻之心。匪盗被王阳明关押起来,让他们脱掉衣服的时候,他们依然会不好意思,这就是羞耻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东西,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会太出格。

  第三个是发勇之心,就是说,人意识到错误之后一定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要勇于改正错误。

  比如,意识到每天熬夜是一种坏*惯,知道不对,但是就是不改,这样是万万不可取的。天下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反省,努力更正。

  以前始终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运的人,更乐意信任努力斗争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压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终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寻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象征才干过得兴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毕生,说来简略,"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常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从前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光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昆裔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事在人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际阐明了命运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破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便利。天然激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理解了命运可以改变及转变命运的办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美满的教育。

  人们常说:生逝世由命,富贵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叹运气的不可捉摸,出尔反尔,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答案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滚动分毫。假如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能够推算出来。但得无心,等于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所有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议。人的七尺之躯,实在大抵是差未几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联吗?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安排,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外是一个附庸罢了,没有涓滴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切实没有必要太爱护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天天都在追赶名利,可是都没有细心想想,我们应当领有这些货色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爱好打趣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愧疚,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压讥讽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语妄言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斯,我们还终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自怨自艾,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禁得惭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来由,自己更是汗颜无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迭,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比拟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检查,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晓得,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惋惜许多研易之人,并没有器重这点。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火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本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胆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贱想;即学识颇优,常作浅薄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促进不少。世间聪慧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动机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绩的却十分少,为什么?因为苟且苟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良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子孙后辈,那咱们的国度一定不当初这么乱,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

  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给的答案是,行善。

  全书宗旨在于“行万善”。了凡先生说到,当他需要实现某个愿望时,就发愿行善,行三千善,行万善。

  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为了积累阴德,积累福报,更简单点来说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内心就不会有愧,人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王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灵。大师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归。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养护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走了样。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在学*旧房改造,不得不说我的起心动念就是买卖心。抱着一颗买卖心,房东怎会愿意相信我呢?动了买卖心就做不起来,但如果起心动念就是为了生活在这里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环境,那心中的焦虑还是这样吗?没有摆正心态,晚上怎么会睡得好呢?

  那怎么样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也就是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简单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长规律,给予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让它真正的生根发芽开出花,这才叫善。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zheng府**,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0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陰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可以改变的话则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可以供他选择,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他选择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枪杀死了他。小时候只知道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可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择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然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能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至于一些基督教以及***教的观点,他们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当然可以全权的支配人的命运。人的活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被控制的,虽然这样的观点并不受到所有神学家的认同。

  佛教则另辟蹊径,他没有执著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辩上,普遍的因果论让我们看到了决定论的影子,但是作恶与行善则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选择,人做善事与种恶因断然不会是被决定了的,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所触发出的行为将作为一种"因"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我们看到,佛教实际上是提倡通过自由的意志来影响自身的命运,而反对那种完全的决定论。

  因此,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8)

——了凡四训读后感合集10篇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

  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暑假去了西安的终南山,父母认识一位让我们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师,他送给我家一本书,书名叫《了凡四训》,并嘱咐我们认真阅读。我认真读了好几遍,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看完这本书的心得。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被称为“中国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书”。这本书中 ,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 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无所思了。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多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作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学会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乐于助人;德心我认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会乱丢垃圾,我绝对不会乱扔垃圾,现在40度的高温,清洁工爷爷奶奶们冒着酷暑,在烈日下清扫大街,我请求所有人不要再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开车的叔叔阿姨会把垃圾随手扔在大马路的中间,他们就没有德心,清洁工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捡垃圾,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给别人一份爱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饭,我绝对不会浪费粮食,在学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为,在山区偏远的农村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中午都没饭吃,我希望可以尽我小小的力量帮助到他们;孝心,就是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师教我们学*知识,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老师操心。

  日日谦善,日日进步;这个是我以后必须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本书,并明白书中的真谛。

  三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本《了凡四训》,当时读完后,我半信半疑,觉得内容迷信离奇,不足以信。后来,王小虎校长在大会上多次提及此书,让我再次有机会拿起它,这次再读后感受不太一样,结合自己我谈些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决口舌争端问题。不再随意评论攻击其他国学和玄学界的前辈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实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点评。其次,对评论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评要接受,恶意的攻击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给自己褒扬的人要知道感恩。

  阴阳五行的观点是,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两个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备善恶,善恶的评判取决于你的视角。这个视角往往又决定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在适当的时间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决身体不佳的问题。由于想的多伤神,说的多伤精,运动少导致脾无法运化而肥胖。

  解决的办法,我将学生以6人以小组,分成8组,每组选出一位负责任的组长,当我的教学任务偏重时,我可以吩咐组长去执行,如*时的听写默写,作业订正,都可以由组长去检查落实。每周至少四次的活动,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动。同时在课前也要进行一些唱歌练声练气放松心情的工作。

  根据五行学的观点,人要得到一样东西,必然会失却一样东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错,却无法改过,不是没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点的同时会增加自己东西,但也会失去东西。因此在改过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那种只有得到,没有失去的观点,不是阴阳五行学的理论,事实上也不存在。不过一般大众比较喜欢听。

  再次,要修炼自己的心境。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为,这是内修的方法。以准提境作为自己护身符。如唐太宗说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为境可以知兴衰,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

  在《了凡四训》中,有个功过格,写着他积善的过程记录。还有一个就是准提咒。很多人看了就过去了。其实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个方法之一。

  镜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镜子一样,虽然印射出世界的万象,但本身还是一层不染。就像我们说的五行可以有万物类像,但五行本身的定义没有变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里要想好的事,这样你的心境就会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镜子出现了不好的东西,镜子不会反对,它会接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了,遇到了不顺利的境况,首先不是拒绝,而是接受。所谓风风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镜子,希望这个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这个心像虽然在镜子中,但要改变,还是要自己去处理。也就是大家说的,先接受它,再处理它,这样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没有什么好和不好的区别,我们现在做不到,那么就多接触好的东西。其实世间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东西成就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财禄两相随。最后,必须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世界的方法。这样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错误,也才能灵活的处理各种关系,并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的决定以为是自己的,那么根本没有办法抵挡魔鬼的诱惑。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么大运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坏。大多数人到了这个时间段自然会认为要这样做,并认为这是自己的意志。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选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成功,是为了成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长,那么奖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赏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宫正树,他说:我下棋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追求棋道,因此总是认真的下每一盘棋。

  好书不厌百回读,今后的工作中,我应把《了凡四训》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常读常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我亲爱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从身边做起。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安。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 书中 ,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 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训》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看到的最能打动我心灵的书籍,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这么多年,从参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认真,也很努力,经历过生存的艰辛,也更懂得什么是生活。当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羡慕他,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善人,自会有很好的人缘,那么很多人来帮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会比别人大很多!对于自身而言,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造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他们不怕国家的法律,不畏惧社会的谴责,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前面两条是改过的前提,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将一个人维持了几十年的*惯改变,这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不是经历了大的挫折和打击,人是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惯的,*惯的养成,就是要靠重复,不断的重复,一点一滴的去改变,日积月累就会真正的改变。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凡是那些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让我懂得古人家训的重要性,袁了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我们现代年轻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加倍努力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命运。我们家长教会孩子改正自己不好*惯的方法,家长为榜样,通过家长成功方法,让孩子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从现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过家长行为来影响孩子多做善事*惯。“满招损,谦受益”的重要性,让孩子怀着谦虚之心去学*做事做人。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安。

  最后部分,了凡讲述五则身边同僚事例告诉儿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持有谦恭之德。

  《易》中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也知道“满招损,谦受益。”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9)

——读了《了凡四训》有感优选【5】份

  最后部分,了凡讲述五则身边同僚事例告诉儿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持有谦恭之德。

  《易》中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也知道“满招损,谦受益。”

  为什么谦德这么重要?谦虚恭敬是要发自内心。古人在观察自然规律的时候发现,月满即亏,水满则溢……这些自然现象,因此在《易》中就形成了以阴阳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认知观。事物发展了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对面去变化。同理,对于人而言,当觉得自满自大的时候,实则就是衰,弱的开始。因此古人所喜的状态是半满未满的状态,因为永远可以再加一点;而非盛极的状态。

  谦虚的品德可使人永远可以进步。

  今日读此书,诚心改变些过错。回顾过去,对照先贤,实乃瓦裂之身,愧疚难当。写这些话其实并不是想要那些世俗的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去除今日这般焦虑与担忧,获得一份*淡的幸福感。

  读了故乡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之后,我感触很深。《了凡四训》由四篇短文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当时是用来训诫他的儿子的。我觉得对我们这些后人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想与大家一起谈谈其中的“积善之方”。“积善之方”意思是说,我们要积善、积德,好人会有好报的。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证明。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将他们带回**,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歌曲《走进**》、《公仆赞》、《等你回家》就是对他的赞颂。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报——人们永远怀念他。我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现在,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他们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贫病交加、有的绝望无助,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无私的帮助。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了自己小时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辈子的造化。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我一直对算命这个说法很反感。后来云谷禅师传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无大小,只要有心,处处可行善。

  改过之法,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达到这样思想境界,如此彻底的人又有多少。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过,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想着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过,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我想,只要觉察到自己有过,哪怕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勇猛彻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点点也是好的。

  积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种方法方式。作者讲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满,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时很难区分。行善时需要对善事仔细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顾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帮助他人,但结果反而是使他的结果更坏。常人很难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觉察。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大概有十种:1、与人为善2、爱敬存心3、**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

  其中与人为善,感触比较深。与我家先生相处十几年,受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与人为善。认识他之前,我看到的别人,大多是怀疑,不信任,带着敌意。觉得别人都是不友善的。

  记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们的汽车在路上被人追尾,对方司机是个满身酒味的五十多岁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觉自己的车无缘无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对对方夫妻一通指责抱怨发脾气,而我的先生却是温和的教对方如何打保险公司电话,如何打交警电话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当时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处理完,对方妻子说:“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赔偿我们都会配合,如果是你,我们就不赔你。因为我先生的行为,让后续理赔的事情顺畅许多。我自惭形秽。

  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

  家里的长辈常常跟我说一句老话,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学*了《了凡四训》之后,我想用读书后的心得体会解释下这句老话。

  一命。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是“命由天定”、“命中注定”。社会学和遗传学也告诉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可言,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了凡先生开篇就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运。我理解的运,即是机会。我们积极主动,努力求索,不为命运所束缚,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机会。把握机会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立命”的心。

  三风水。风水,我理解的风水,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苏浙一带的人常常精明干练,湖广一带的人敢为人先,东北一带的人自由奔放。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避免地域带来的局限。

  四积阴德。了凡先生不仅告诉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态度,也给我们改变命运的方法论。那就是要积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内,我们要修心。培养内在美好品质,不贪心,不膨胀,没有私心恶念作祟,不嫉妒,不谄媚,不高傲。向外,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去传播美好的东西。

  五读书。读书也是了凡先生告诉我们的方法论之一。读书即是学*,唯有学*才是改变命运的正途。回首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不管社会阶层是否固若金汤,读书和学*始终是普通人上升的一个渠道,是改变命运的跷跷板。

  这就是我运用《了凡四训》的读书体会,对这句老话的解释。命运的大门就算关闭了,但总会给努力、善良的人开一扇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