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优选【五】份

首页 / 读后感 / |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1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岁时所著,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轻时,曾有以为大师帮其算命,只能活到53岁,做官做到现在的**级别,而且膝下无子女。随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跟大师算的一模一样,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运,认为他的一生就这样了。但后来他又遇一位大师的指点,从而明白了修善断恶,改变自己原定的命运,最后活到了74岁,官位也晋升到了进士,还得了两个儿子。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刚开始觉得自己的人生命运和第一位大师算的一样,觉得命已天定,从此听天由命,然后到后来受到第二位大师的指点,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断恶念,得到了不一样的命运。

  改过之法。即先改过,再积善。改过的结果就是避灾避祸,不改过,修的善也会大打折扣,积的善和福也会漏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了错事要有羞耻心,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积善之方。要做到与人为善、劝人为善、敬重尊长、爱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泽绵延。《易经》也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谦德之效。这就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谦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谦卑,不可骄傲自满。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2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书中,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3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方”、“谦德之效”。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助成长。

  《了凡四训》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细细研读会对我们的自身修养大有帮助。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4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了凡四训》的四训分别为:《第一篇立命之学》、《第二篇改过之法》、《第三篇积善之方》《第四篇谦德之效》。

  第一章立命之学:说的是命由天定,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第二章改过之法:从心理,环境,方法三个方面讲述如何改过,心理上要有羞耻心、恐惧心和勇气;环境上要有身边好友亲人的时时提醒,以及鬼神的暗中监督;方法上改变动机最重要,改变信念次之,实在不行就强制改变行为。

  第三章积善之方:首先通过十个小故事让我们理解善恶的特性,包括真假、端曲,半满,真假,大小是非等,然后提出实践性很强的十个行动建议: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

  第四章谦德之效:说的是几个关于谦虚、谨慎、立志、分享的故事。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5

  《了凡四训》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立命修身以及处世改命的书籍。由心的领会到有关自我醒悟,一念之间的力量之大。读完这本书之后就认识了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用一生的教训以身为鉴告诫子孙后代和后世有缘人。

  在了凡先生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凡俗的眼界格局,会找人算命,大喜大悲,浑浑噩噩。一直活在从出生就已经被私人定制好的人生里,规规矩矩无可逾矩丝毫不差。久而久之也就认命了,无欲可求。就是宿命论里所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是多大的无奈和悲哀。幸好今生有幸得知了如何改命造命的方法。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推荐给我读这本书的老师,很幸运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懂得了这本书里所讲的人生奥秘。一生受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人生里的这第一笔巨大财富就是您给予的,心里怀着莫大的感恩!

  第一章说的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这章说的是孔先生算定了了凡的一生,精确到哪一年参考,有多大的官职,命里有多少食粮,寿终为哪日,绝后代的凄凉人生。怀疑过无数次宿命论的真伪,但是待一件件丝毫不差的命运印证之后了凡彻底绝望,心灰意冷,连书也不看了,终日**无欲可想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后来慕名前往拜访了云谷禅师,这一年他35岁。云谷禅师扔给他一个蒲团**三日,结果一念不起。云谷禅师以为是个圣人结果只是一介凡夫。待了凡先生把多年的所有困扰都说给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开示说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故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明命运完全是可以被自己创造和改变的,只要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就能感无不通。所以凡夫和圣人只有一个区别,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最终就会被阴阳所束缚,也就有数了。而上乘圣人眼里一切皆是虚像,如梦幻泡影。只有真正把断恶修善落实了,自然也就改了命运的第一步了。

  了凡先生谨记云谷大师的开示,因为意识到了所以立志求改过自新。开始改命期间了凡先生对待事物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醒悟,觉察,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敢放肆起恶念,而是常常怀着敬畏之心敬天敬地。了凡先生第一次为求科第而发愿做三千件善事结果善未积满到第二年效果就显现了。本算定的科举考试第三名可他却考了第一名,同年又考上了举人。这些都是了凡先生命中本没有的功名,而且还提前考上了。后来了凡先生为了三千件善事的圆满可谓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所谓相由心生心生相,境随心转心转境,风水并非万能物,人心造命性改命。

  随后了凡先生又发出第二个愿:求子,传宗接代。有了前车之鉴的了凡先生这次还是许愿做三千件善事。果不其然,两年之后了凡先生就有了两个儿子,这时他47岁。真的是只要发出诚心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每天诚恳认真的记录功过,这次仅用了四年的时间把这三千件善事给做到圆满了。

  这不是一切都改变了嘛。第三次又发了愿,希望考上进士。于是他的愿越发越大要做一万件善事。过了四年52岁的了凡先生又不出所料的考上了进士,做了知县。足不出门又不出户的,一万件善事这次可真难倒了他。某天晚上梦见一位神仙提醒他说:你曾经为百姓做过减粮的好事情,就这一件事已经把一万件善事圆满了。合县减粮,万民受福。可见了凡先生本着一颗大公无私的心一行可当万善。了凡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69岁了,直到74岁寿终正寝。命里应该是53岁。

  第二章讲的是“如何修身改命”的《改过之法》。前提必须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知道自己的过错才能加以改正,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错误都认识不到又何来立命修身改过之法呢?观其善而福之将至,观其不善而祸不单行。如果能做到心无杂念的心善,言善行善,那自身的福报就不远了。回归初心道法自然。

  了凡先生告诉我们想要改过就要发3种心,第一羞耻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有了羞耻心且愿意从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这些改过的方法不一样,效果也是不同的。这样由心发出的善就会纯净至极最终就能闻得正法,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相。人生就是最好的修行。第二敬畏之心。对于世界上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满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皆有灵性。有了敬畏心只要想了因就肯定有果,这世间的因果就是这么如此循环往复。这期间还得自强不息才行。第三勇猛之心。勇猛精进,一定要当机斩立决,只要发现负能量的念想就一定不能纵容,姑息,要及时改正。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拯救一个沦为恶道的人,只有自己去修!一切改过皆是由心。

  第三章讲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积善之方》。这章讲的是关于善里面又分真假八对“有假有端,有曲有弯。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了凡先生还讲了明朝有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十个小故事,都同归于山善。凡是祖上积善的人后辈都是子孙兴旺显贵,家大业大福报无量。但是关于怎么去做善事这里面的学问也很深。我们做善事如果是为了别人的取悦报答,那本以为做的善其实非善,因为出发点首先考虑的是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名誉而非由心的真正行善,这种名不副实的伪善就显得不真诚就变成了处心积虑的恶。真正的善是不图名利难而能为才显得真诚可贵。比如生活中我们常见类似的社会新闻有很多,年迈老人被救之后还故意讹钱,但是最终很多人还是不顾后果义无反顾的先救人。为什么?因为比起被误会欺诈相比之下我们更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尽自己力量的救助更让自己不遗憾不后悔。发诚心作善,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果报更不计较名利的去修善很难得。

  了凡先生给我们总结出人的一生必须修的十条善行: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尊重尊长,爱惜物命。一个人的生活*气好了,整个家庭就会好。一个社会的风气好了国家也就更好了。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凡四训》里面还牵扯到了儒道佛三家真谛,事实上儒道佛三家文化本质相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三教都是圣贤的教育,都是教人如何去探求生命的真谛,从容的生活成就圆满的人生,内外兼修其中世间的道理都是举一反三圆融互通的。

  第四章《谦德之效》看一个人是否谦虚、是否虚心,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德的尺度。别林斯基说:“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千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罢了。永垂不朽的只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最根本的谦德之效。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再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气量。易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证明天要让一个人发达的时候,未发其福先发其慧。心有多宽,路就有多远。做任何自己喜欢或者想去做的事情永远都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想随时不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重建圆满人生。命运也就真正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这四篇古训我时刻铭记于心,就从今天开始自我实践。老子道德经里所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你究竟是上世还是中士又或者下士看自己的本领到底有多大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看完这本书也领悟了些皮毛,在这里立志时刻怀揣着敬畏,执着,专注,感恩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希望我们真正能用一辈子的时间活出三辈子的精彩。希望我们最终的人生观应了孔子的那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深到骨子里的自律,你就会与众不同!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优选【五】份(扩展1)

——《了凡四训》读后感10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训》读后感2

  在观看《了凡四训》电影的时候,我记得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了凡先生本名袁黄,早年被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了凡先生书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很感谢公司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电影,并且发放图书,时刻鞭策我们,提醒我们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多积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云谷禅师曾对了凡先生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见义勇为的反遭诬陷,公车让座的反被骂,*已经出了多少个彭宇?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现在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态改变人的命运,从了凡的知命认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认命,从这一转变就是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神奇教练米卢带领*足球队历史性冲进世界杯,我记得他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就是心大一点,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积善行,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 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5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问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个有益于世,顶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过,积德和培养谦德四个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训》里就强调了人的命运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正所谓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虽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内涵十分深刻,它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现出了*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孝”四个篇章,论证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流传至今。

  当我读完《了凡四训》后,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幸福,说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确。

  当我们到达一个层次,就会发现命运无时不刻地在注视着我们,监督的我们,而我们却无法看见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们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为自己积功累行,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我们如果想要趋吉避凶,纳福而免祸,且不说行善,首先要能改正过错。改正过错,须发三心——耻心,畏心与勇心,具备了这三心,则有过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阳光,难道还要担心它不消散吗?“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当我做到了改过,就要学会行善,而善图恶的区别就在于善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而恶事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看。家长打骂孩子,老师管教孩子,他们都是为了下一代好,是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们为了口腹之欲而杀害生擒时,都是在为自己着想,想满足口腹之欲,还要杀掉那些有灵性的动物,这不是恶吗?

  这些,就正所谓“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自我。”

  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是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人们的妄想,欲望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还在一天天膨胀!他们胡作妄为,还以为不会有报应,真是自欺欺人!人们要早日回头,千万不要等到恶报降临的才悔悟,到时候那真是欲哭无泪啊!

《了凡四训》读后感6

我亲爱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从身边做起。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7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读后感9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书中,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我于2013年8月31日网购了一本《了凡四训》,9月15日看完。《了凡四训》是一本劝善书。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已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得福报。书中分四部分组成:“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说”。首先,了凡先生在15岁时,偶遇慈云寺孔道长。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最后正寝,惜无子”。从此坚信“命由天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自从拜访了云谷禅师后,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立命之说。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例如:“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启。”等等。并于六十九岁之时,他给儿子写下家训:《了凡四训》。

  “改过之法”。透过三个方面“发耻心”,“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发勇心”来改过。在没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须改过,将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若不能彻底改过,纵然修善了,也会使得善中夹杂着恶,其功难显。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人只有明白自已是谁,就应做什么,并自觉主动地去践行,使之成为“有心人。”“积善之方”。透过十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并从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等方面进行展开。且对“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方面进行细述。其经典语句有“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爱鼠常留饭,怜娥不点灯。”等。强调人要以慈悲为怀,与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和谐相处,不能够自我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资源。

  “谦德之效。”《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的运行规律一致。人只要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效法自然,修身养性,就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吗?我用“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来与大家共勉。以上是我15天来,对《了凡四训》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优选【五】份(扩展2)

——了凡四训读后感9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2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3

  我在高中时读的《了凡四训》,当时就对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有深深的认同感。长期以来,我总是对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很深的厌恶,因为我自己也因为户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种种我自认为不公*的待遇。我真的不愿意承认这些不公*与生俱来。对不公*的思虑使我成天神魂颠倒。因而《了凡四训》给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命运虽有定数,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布施。

  也许你会不同意这个说法。很多恶人也是家财万贯啊,对吧。但是我想说,即使这是不对的,我信它至少没有坏处:一旦我相信了这个观点,那么我便不会再作恶。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恶果会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会会少一些作恶的人。

  然而大多数时候是没有人怀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行善,你的良知也会告诉你这样做。这时,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说法,行善,即布施,有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法布施是将善知识传授给他人,让他人心生欢喜。财布施,显而易见,就是将自己的财富贡献给他人。最后的'无畏布施,是安慰众生,是他们脱离对事物的恐惧。

  行善看似很简单,分类也的的确确很简单。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行善践行却告诉我,行善并不是那么容易。原来我总是以为,给别人讲讲题,帮他们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布施,而且还是果报最多的法布施。作为学*比较好的我来说,这也不难。但是随着学*负担的加重,加上进入清华后排名的落差,让我很难适应。我找不到行善的机会了。

  真的没有了么?

  还是,我的我执心让我必须要比别人强,才有时间,才有心情,去布施?

  然而布施不是居高临下的。

  进入清华以后,我的我执严重到连和他人交流都有问题的地步。我经常独自一人,经常在脑海里翻山倒海一样想着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群优秀的人里,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刚刚意识到这一点,但愿意识到会加速问题的解决吧。

  最后我想引用我们高中化学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们以一个*凡人的心态去做事情,那么你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了凡四训读后感5

  以前始终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运的人,更乐意信任努力斗争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压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终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寻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象征才干过得兴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毕生,说来简略,"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常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从前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光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昆裔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事在人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际阐明了命运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破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便利。天然激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理解了命运可以改变及转变命运的办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美满的教育。

  人们常说:生逝世由命,富贵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叹运气的不可捉摸,出尔反尔,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答案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滚动分毫。假如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能够推算出来。但得无心,等于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所有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议。人的七尺之躯,实在大抵是差未几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联吗?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安排,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外是一个附庸罢了,没有涓滴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切实没有必要太爱护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天天都在追赶名利,可是都没有细心想想,我们应当领有这些货色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爱好打趣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愧疚,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压讥讽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语妄言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斯,我们还终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自怨自艾,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禁得惭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来由,自己更是汗颜无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迭,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比拟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检查,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晓得,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惋惜许多研易之人,并没有器重这点。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火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本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胆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贱想;即学识颇优,常作浅薄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促进不少。世间聪慧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动机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绩的却十分少,为什么?因为苟且苟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良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子孙后辈,那咱们的国度一定不当初这么乱,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

了凡四训读后感6

  以前始终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运的人,更乐意信任努力斗争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压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终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寻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象征才干过得兴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毕生,说来简略,"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常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从前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光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昆裔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事在人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际阐明了命运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破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便利。天然激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理解了命运可以改变及转变命运的办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美满的教育。

  人们常说:生逝世由命,富贵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叹运气的不可捉摸,出尔反尔,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答案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滚动分毫。假如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能够推算出来。但得无心,等于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所有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议。人的七尺之躯,实在大抵是差未几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联吗?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安排,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外是一个附庸罢了,没有涓滴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切实没有必要太爱护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天天都在追赶名利,可是都没有细心想想,我们应当领有这些货色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爱好打趣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愧疚,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压讥讽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语妄言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斯,我们还终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自怨自艾,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禁得惭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来由,自己更是汗颜无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迭,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比拟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检查,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晓得,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惋惜许多研易之人,并没有器重这点。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火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本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胆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贱想;即学识颇优,常作浅薄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促进不少。世间聪慧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动机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绩的却十分少,为什么?因为苟且苟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良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子孙后辈,那咱们的国度一定不当初这么乱,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了凡四训》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了自己小时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辈子的造化。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我一直对算命这个说法很反感。后来云谷禅师传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无大小,只要有心,处处可行善。

  改过之法,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达到这样思想境界,如此彻底的人又有多少。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过,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想着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过,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我想,只要觉察到自己有过,哪怕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勇猛彻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点点也是好的。

  积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种方法方式。作者讲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满,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时很难区分。行善时需要对善事仔细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顾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帮助他人,但结果反而是使他的结果更坏。常人很难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觉察。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大概有十种:1、与人为善2、爱敬存心3、**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

  其中与人为善,感触比较深。与我家先生相处十几年,受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与人为善。认识他之前,我看到的别人,大多是怀疑,不信任,带着敌意。觉得别人都是不友善的。

  记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们的汽车在路上被人追尾,对方司机是个满身酒味的五十多岁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觉自己的车无缘无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对对方夫妻一通指责抱怨发脾气,而我的先生却是温和的教对方如何打保险公司电话,如何打交警电话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当时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处理完,对方妻子说:“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赔偿我们都会配合,如果是你,我们就不赔你。因为我先生的行为,让后续理赔的事情顺畅许多。我自惭形秽。

  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子孙的家训,里面比较精彩的反而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记录的他们的父亲袁仁先生和他们的母亲的家训,而袁仁(了凡之父)先生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父亲的谆谆教诲,所以很清晰就能看到这四代人在安身立命中的一脉相承及青出于蓝,非常有现实意义,再加上又是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章中脱颖而出,可见其经典。而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及方式,更加值得学*了。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每当要对父母、孩子发火的时候总会想到书中的片段。

  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耐心,做孩子好的榜样,对人对事不必过于计较。吃亏才是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9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没有重视这点。千方百计骗取他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分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须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为什么?因为苟且偷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自己便长存了知耻心与畏惧心,勇猛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诸位老师的教诲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也更明白了同盟设立易德学*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谢同盟,感谢众师。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优选【五】份(扩展3)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读后感(精选五篇)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读后感 1

  最后部分,了凡讲述五则身边同僚事例告诉儿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持有谦恭之德。

  《易》中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也知道“满招损,谦受益。”

  为什么谦德这么重要?谦虚恭敬是要发自内心。古人在观察自然规律的时候发现,月满即亏,水满则溢……这些自然现象,因此在《易》中就形成了以阴阳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认知观。事物发展了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对面去变化。同理,对于人而言,当觉得自满自大的时候,实则就是衰,弱的开始。因此古人所喜的状态是半满未满的状态,因为永远可以再加一点;而非盛极的状态。

  谦虚的品德可使人永远可以进步。

  今日读此书,诚心改变些过错。回顾过去,对照先贤,实乃瓦裂之身,愧疚难当。写这些话其实并不是想要那些世俗的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去除今日这般焦虑与担忧,获得一份*淡的幸福感。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读后感 2

  这本小书是朋友送来的中华经典随笔中的一本小册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总体而言是一本劝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书。其主要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强调命运虽有天数,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积德行善、谦恭有加,就能获得福报,是为因果报应。本书糅合了儒释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们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会增进我们的个人品格修养。

  一、关于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表,字坤仪。江浙人士(江苏吴江还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时因参访云谷禅师后,得以领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便立志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以扭转自己的命运,因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号为“了凡”。袁了凡博学多才,天文、水利、象数、兵法、星宿无一不精通。弃医从仕后,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免除杂役、为民谋利。官仕途中,因不认同提督对倭寇的使诈做法,被构陷革职,在死后终于沉冤得雪,得以善终。

  二、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

  四训,顾名思义,是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学”为其总结人生经验、训诫子嗣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过第一”、“积善第二”;“谦德之效”为其晚年所做的《谦虚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但其中义理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

  “立命之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整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弃文学医,因偶遇异人预言他能够仕途通达,于是弃医从仕考取功名。随后发现人生际遇与所预言命运丝毫不差,遂生懈怠。后机缘巧合,拜会禅师后终于了解了宿命论的错误,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

  “改过之法”中,作者论述如要行善积德,必先端正心态、改正缺点。敬畏天地鬼神,立定决心,以先贤为榜样,勇于改过。

  “积善之方”中,作者重点说明了“积善余庆”的道理,对于何谓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阐述,勾画了中国传统的鲁丽道德。

  “谦德之效”,告诫世人要抑制自满扶持自谦,即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抬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举凡世事,命运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时候、任何背景下,主观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欲横流、信仰松动的现实世界,修身立德、改过积善、抑满扶谦当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读后感 3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读后感 4

  1.正定与邪定

  了凡在开始**时,三天三夜都没有妄念,看似非常入定,其实是因为他颠倒梦想,听天由命。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是心灰意冷。禅师说,你怎能把为人一世的愿望一并舍掉呢?看到这里意识到,本心不是让我们无欲无求,让我们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全力以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心的修行事中修,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识。关于正定与邪定,最*感悟特别深刻,感觉自己就陷入了邪定当中,活在了幻想的互联网世界当中,对现实生活处于严重的逃避。而且自己用物欲把自己框住了,对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原始的动力与激情。这是失去生命本源的动力的,需要通过慢慢地跟外界接触,恢复内心的活力。

  现在开始参加外界的活动了,也愿望多多跟人交流了,慢慢地打开了自己的心扉,让自己增加生命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2.光求还不行,还要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之前对本心有很多的幻想,总觉得只要坚持**学*本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都不知自己内心想要的是需要自己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付出实践才可以得来。而且本心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只有在做的过程当中才可以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不断让自己的自我意识提升,甚至提升思想的维度。最*见了很多人,给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积极主动争取,被动等待只会让自己错失很多机会。

  3.起心动念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在最*的生活当中,发现念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特别大。当自己处于抱怨、愤怒、恐惧的时候,吸引来的东西都是抱怨、恐惧、愤怒的,而且会影响人的心情,做事的态度以及做事的结果。当我抱怨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反思过去的生命当中,自己业障真的太重了。仗着自己有点聪明才智,锋芒毕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攻击打压别人。而且心气特别高,老想着自己很厉害,想要出人头地,成就欲爆棚。尤其是在跟人相处的过程中,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想着自己痛苦,说话毫无顾忌,不考虑别人能否接受。而且生活中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于是整天怨天尤人,虚度光阴。这个状态跟袁了凡一模一样的。而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没有戒,更没有忏悔,因此依旧重复着之前的模式,身心没有得到改变。接下来需要加强戒的力量,尤其是拜忏,要增加改过自新的勇气和魄力。

  本心的成长是调心的过程,最*工作上遇见了一件事情,自己接纳了自己的抱怨,然后整个念头发生了转变,做事情就会高效了很多,还出现了创造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接纳的力量,也是我接下来要好好加强的点,训练接纳的力量。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读后感 5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问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个有益于世,顶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过,积德和培养谦德四个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训》里就强调了人的命运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正所谓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虽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内涵十分深刻,它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现出了***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孝”四个篇章,论证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流传至今。

  当我读完《了凡四训》后,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幸福,说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确。

  当我们到达一个层次,就会发现命运无时不刻地在注视着我们,监督的我们,而我们却无法看见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们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为自己积功累行,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我们如果想要趋吉避凶,纳福而免祸,且不说行善,首先要能改正过错。改正过错,须发三心——耻心,畏心与勇心,具备了这三心,则有过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阳光,难道还要担心它不消散吗?“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当我做到了改过,就要学会行善,而善图恶的区别就在于善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而恶事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看。家长打骂孩子,老师管教孩子,他们都是为了下一代好,是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们为了口腹之欲而杀害生擒时,都是在为自己着想,想满足口腹之欲,还要杀掉那些有灵性的动物,这不是恶吗?

  这些,就正所谓“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自我。”

  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是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人们的妄想,欲望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还在一天天膨胀!他们胡作妄为,还以为不会有报应,真是自欺欺人!人们要早日回头,千万不要等到恶报降临的才悔悟,到时候那真是欲哭无泪啊!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优选【五】份(扩展4)

——《了凡四训》读后感10篇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在观看《了凡四训》电影的时候,我记得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了凡先生本名袁黄,早年被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了凡先生书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很感谢公司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电影,并且发放图书,时刻鞭策我们,提醒我们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多积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云谷禅师曾对了凡先生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见义勇为的反遭诬陷,公车让座的反被骂,*已经出了多少个彭宇?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现在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态改变人的命运,从了凡的知命认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认命,从这一转变就是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神奇教练米卢带领*足球队历史性冲进世界杯,我记得他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就是心大一点,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积善行,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 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问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个有益于世,顶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过,积德和培养谦德四个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训》里就强调了人的命运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正所谓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虽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内涵十分深刻,它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现出了*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孝”四个篇章,论证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流传至今。

  当我读完《了凡四训》后,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幸福,说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确。

  当我们到达一个层次,就会发现命运无时不刻地在注视着我们,监督的我们,而我们却无法看见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们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为自己积功累行,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我们如果想要趋吉避凶,纳福而免祸,且不说行善,首先要能改正过错。改正过错,须发三心——耻心,畏心与勇心,具备了这三心,则有过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阳光,难道还要担心它不消散吗?“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当我做到了改过,就要学会行善,而善图恶的区别就在于善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而恶事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看。家长打骂孩子,老师管教孩子,他们都是为了下一代好,是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们为了口腹之欲而杀害生擒时,都是在为自己着想,想满足口腹之欲,还要杀掉那些有灵性的动物,这不是恶吗?

  这些,就正所谓“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自我。”

  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是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人们的妄想,欲望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还在一天天膨胀!他们胡作妄为,还以为不会有报应,真是自欺欺人!人们要早日回头,千万不要等到恶报降临的才悔悟,到时候那真是欲哭无泪啊!

我亲爱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从身边做起。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安。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优选【五】份(扩展5)

——《了凡四训》观后感3篇

  因为诸多起因,工程进展非常不顺,个别单体邻*停工。于是,我登上了回兰州催要图纸的飞机,回到了机关。因为设计职员出差,只有等候,难得安闲多少日。于是,筹备去书店挑本好书,细细研读。无意中,看到了自己以前找了良久的一本书《了凡四训》,如获珍宝,买回闭门品读三日,终实现。体会及感触如下: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古代*文人寻求的最高的人生幻想。无数先贤孜孜追求这种境界,终其毕生留下了训诫子孙的不朽圣典,《了凡四训》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该书是一部动人心魄,污染人心的书,处处蕴含着命自我破,福自我求的道理,储藏着求善求真的智慧;处处告诫后人要有喧扰心、善良心、同等心、真诚恳;处处能够感想到佛法的真理,一切都是起于心。了凡四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有哲理,有故事,活泼出色,艰深易懂。书中立命篇,就是说要发明运气,而不是让命运来约束自己;第二篇就是讲改过的办法,有三种,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式,发慈悲心,广积阴德。有了慈善心,你能力有博爱的襟怀,去接收大家,去感召大家;第四篇专讲谦虚的利益,谦逊的效验。

  此书所深藏的人生情理十分深邃,须居心领会,才干有得于心,若水不敢说自己有多深的觉醒,只敢说自己还有一颗仁慈的心。*时生涯中也碰到过一些决定,假如你能不违反本人的良心那你的心是安的,如果的行动跟真心有涓滴的不契,那么睡觉也不会睡*稳的。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本心,所有都要看开些,真正的看开———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甚至声誉与好处

  回想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真是感到糊里糊涂,糊里糊涂,在人不知鬼不觉中做了很多错事。所幸父母给了我一颗善良的心,不致在这滚滚红尘中全体迷失了天性。当前为人处事必定不要违背善良的本心。

  因为诸多起因,工程进展非常不顺,个别单体邻*停工。于是,我登上了回兰州催要图纸的飞机,回到了机关。因为设计职员出差,只有等候,难得安闲多少日。于是,筹备去书店挑本好书,细细研读。无意中,看到了自己以前找了良久的一本书《了凡四训》,如获珍宝,买回闭门品读三日,终实现。体会及感触如下: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古代*文人寻求的最高的人生幻想。无数先贤孜孜追求这种境界,终其毕生留下了训诫子孙的不朽圣典,《了凡四训》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该书是一部动人心魄,污染人心的书,处处蕴含着命自我破,福自我求的道理,储藏着求善求真的智慧;处处告诫后人要有喧扰心、善良心、同等心、真诚恳;处处能够感想到佛法的真理,一切都是起于心。了凡四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有哲理,有故事,活泼出色,艰深易懂。书中立命篇,就是说要发明运气,而不是让命运来约束自己;第二篇就是讲改过的办法,有三种,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式,发慈悲心,广积阴德。有了慈善心,你能力有博爱的襟怀,去接收大家,去感召大家;第四篇专讲谦虚的利益,谦逊的效验。

  此书所深藏的人生情理十分深邃,须居心领会,才干有得于心,若水不敢说自己有多深的觉醒,只敢说自己还有一颗仁慈的心。*时生涯中也碰到过一些决定,假如你能不违反本人的良心那你的心是安的,如果的行动跟真心有涓滴的不契,那么睡觉也不会睡*稳的。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本心,所有都要看开些,真正的看开———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甚至声誉与好处

  回想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真是感到糊里糊涂,糊里糊涂,在人不知鬼不觉中做了很多错事。所幸父母给了我一颗善良的心,不致在这滚滚红尘中全体迷失了天性。当前为人处事必定不要违背善良的本心。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份内容,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先接触到《了凡四训》是在201年末,看到净空法师开示的视频中讲解,然后找优酷搜索到电影版后反复观看,尔后又在度娘找这本书细加体会,如同凝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那天起对因果才有了深入了解,对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就像如今很多认命的人一样不思进取、按部就班、随遇而安,中袁黄自叙了早年命运被孔老先生算定都全部应验,因而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直到遇见云谷禅师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辟开示,彻底改变其宇宙观。此后,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改号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说”。

  以下四句是精选经典,细加体会、反复揣摩定有收获。

  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报是从方寸修的,方寸就是我们的心,只要从心地上去改变自己,绝对会得到感应。

  二,“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人在世间能够享有千金、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千金、百金福报的人。老天是就每个人所造的善恶质性,让他获得应有的果报,何曾加上一丝一毫的喜爱和厌恶的想法。

  三,“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只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惟以改为贵。”

  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积下的罪恶,譬如上千年幽暗的谷中,只要有一盏灯光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的黑暗就可以完全出去。所以过失不论是久远前犯的,还是最*才犯的,只有能够改过,才是最可贵的。

  四,“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务必要多累积功德,务必要对人包容,务必待人和气慈悲,务必爱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种种缺点就像是昨天死去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出生一切重新始;这个义理再生永恒不灭。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优选【五】份(扩展6)

——《凡卡》读后感优选【20】份

  读完课文《凡卡》,我的心脏变成了一个球,凡卡悲惨的生活让我感到同情。

  他只有9岁,被老板折磨,过着悲惨的生活。冬天,他没有足够的食物,没有穿暖和的衣服,睡不好觉。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祖父,渴望他的祖父带他回家,但他不知道他唯一的希望是他不能发出去。他只有虚幻的梦,但最终连他的梦都破灭了。

  范卡在冬天蜷缩着,没有鞋子穿。和他相比,我们住在这么暖和的房子里,穿这么暖和的衣服。对我们来说,“冷”这个词是完全陌生的。

  他太饿了,午饭只吃了一点粥。我们永远不会被饥饿所感动。中午,我父母已经在家准备了美味的饭菜,放学后,他们给我们买了面包当零食。但是凡卡在哪里?他一点肉也吃不下。

  他多么希望爷爷来接他。即使他生活贫困,他也愿意和爷爷在一起,因为他们在一起很快乐。他渴望见到爷爷,唯一的亲人。他想念他的爷爷,他想要爷爷的照顾。但是我们呢?被亲戚所爱,我从亲戚那里得到太多的`爱。但是凡卡在哪里?对他来说,他无法得到他所爱的人的爱和照顾。

  他在他甜蜜的梦里见到了爷爷,但是这个梦也破灭了,永远无法实现,因为爷爷不能收到他的信。

  我们都有他所想的,但我们从未遭受过他所遭受的。我们生活的环境,过去的孩子会想到它,但他们不能得到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我所学过课文中,《凡卡》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只要我一有空,就把它拿出来反复的读,认真的想。

  《凡卡》一文的作者借凡卡给爷爷写信,恳求他带自己回家这件事,叙述了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反映了18世纪――19世纪末沙皇下的,以及穷苦劳动悲惨的命运。读着读着,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读着读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小凡卡的悲惨生活情景:我看见瘦骨如柴、赤着双脚的凡卡,正在被狠心的老板用,老板娘用青鱼直戳他的脸,伙计们捉弄他,当凡卡被老板和老板娘时,伙计们却的`笑着。晚上,凡卡只能睡在过道里,老板的小崽子一哭,他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亲爱的爷爷,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给您了,我会永远为您。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这是凡卡乞求爷爷把他带回乡村里的一段话。从这撕心裂肺、催人下泪的话语中,我知道了凡卡受的和已经很久了。这不是一般的苦。而是痛苦不堪、无法受。生活也没有指望了,只有死一条。

  读完这篇文章,我似乎看见泪水满面的凡卡就站在我的面前,哭诉着他的悲惨命运。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热爱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今天再一次读了《凡卡》,我的心再一次不能*静。想想凡卡,在想自己。从小到大,我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不知道饿是什么滋味。在学校,我有伙伴、老师的照顾。在家里有家人的关心。而凡卡呢?他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学上,而且还要被老板娘打。应该说,我的童年是幸福的`。

  珍惜生活,奋发向上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所以我们不仅不能辜负父母对我们的希望,还要尽力帮助一些贫穷的儿童,这样才算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

  《凡卡》这篇课文经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了自我痛苦的生活,也反映了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的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我为凡卡和像凡卡一样苦命的孩子感到由衷的同情与不*:为什么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要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就要被受虐待?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此刻的孩子。我们的生活和凡卡的生活相比实在是相差得太大了!可是过着这么幸福的生活,很多人却还不懂得珍惜。

  凡卡吃不饱,穿不好,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可是此刻,我们应对丰盛的饭菜,不但不愿意吃,还非要吃巧克力,喝饮料,这是十分奢侈的!同样的,不愿穿旧衣服、到商店盯着什么东西就非买不可的事情也已经屡见不鲜了。

  凡卡才九岁就离开了爷爷,来到陌生的莫斯科。他每一天都期盼着爷爷的到来,期望爷爷带他离开那里,并发誓必须会好好地照顾爷爷。可是此刻的孩子,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却不明白要尊敬父母。动不动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据报上报导,竟有儿子因对爸爸不满而亲手杀死爸爸呢!这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

  将我们的生活和凡卡做一做比较吧!相信每个人都会震惊。这也许是因为此刻的生活太好了,使有些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甚至无理取闹。

  我期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珍惜今日的完美生活。

  自从读了《凡卡》后,我深受感动。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因家庭贫穷,被爷爷送到鞋匠那里做学徒。可小凡卡在那的生活是爷爷怎么也想不到。

  在那里,小凡卡根本不是学徒,而是“保姆”。小凡卡不仅要给鞋匠做家务、看孩子,还要被他们欺负,打发去买酒……如果做不好还要受皮肉之苦。最后小凡卡再也受不了,就写了封信给爷爷,在写的时候还不时的向窗外看看,显然小凡卡很害怕……

  信写好后,又匆匆的.写上“乡下爷爷收。”虽然我们明白这封信是要送到小凡卡的爷爷手里,但是喝的醉醺醺的邮差他知道吗?不知道,即使邮差没喝酒,他的爷爷也收不到,因为小凡卡没贴上邮票、写清地址,所以小凡卡的爷爷收不到。可能是爷爷收不到信,小凡卡才会梦到爷爷正在看他的信……

  这时大家都会想,小凡卡想得太天真了,但他有什么办法呢?在此我想大家说:“伸出你们“爱”的手去帮助他们——2·46亿个童工吧!”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写于1886年的短篇小说。当时正是少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官吏专横,警察残暴,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凡卡便是其中一个。他是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因为沙皇制度的黑暗和当时社会的罪恶,凡卡受尽鞋匠的虐待。

  是啊!凡卡悲惨的命运不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吗?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看看我们中国!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1860年,八国联军造成的"圆明园的毁灭"。1937年,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事变"……这一切的一切,不就和凡卡的遭遇如出一辙吗?

  想想,在历史的长河上,流淌着多少先烈的殷殷热血。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舍生忘死,才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记得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因为心急去做作业,马马虎虎地扒了几口饭,便急匆匆地走进房间。我前脚刚踏进房门,爸爸便一把叫住了我:"鸣鸣,你怎么没把饭吃干净,还撒了地桌子饭粒?""你擦一擦不就行了吗?"我不耐烦了。"你知道吗?锄禾日当午……要珍惜粮食,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爸爸喋喋不休地说着。我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爸爸说的,把碗中的饭粒吃干净,才去做作业。

  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以一名小学生的身份呼吁:请大家把珍惜幸福生活视为已任,让这美好的生活长久地留下来!

  读完契柯夫的《凡卡》以后,我被生活在那个黑暗年代的万卡的悲惨命运所打动。《凡卡》描写一个叫凡卡的小男孩远离家乡,去城里做工,繁重的工作把他折磨得筋疲力尽,店主又经常打骂他。这个9岁的孩子无处申诉自己的痛苦,只好在深夜给爷爷写信,并在信封上写着:乡下爷爷收。孩子的这一举动是幼稚可笑的,但在这一具体有喜剧因素的情节里面,包含了多么凝重的人生悲剧,蕴藏着多少辛酸与哀痛啊!

  《凡卡》是一篇由主人公凡卡给爷爷康斯坦丁·马卡雷奇的信以及他对过去的回忆组成。九岁的男孩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送到靴匠阿利亚兴的铺子里当学徒。与其说是当学徒,不如说是来受罪。每天吃不饱饭,老板打他,老板娘戳他,师傅们耍他,晚上还得哄老板的孩子入睡,而他自己不能睡觉。凡卡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觉得快活不下去了,于是写信要爷爷带他回乡下去。凡卡可真是凄惨,他被迫离开自己唯一的'亲人——爷爷,出来当学徒,过着非人的生活。每天拖着伤痕累累,营养不良的身体干着重活,晚上还不准睡觉。他生活在那么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受着刽子手似的主人们的折磨。他的悲惨命运是值得每个人同情的。

  了解了凡卡的悲惨遭遇,我首先想到的是凡卡刚刚9岁,是上学的年龄,是新时代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阶段,新旧对比,感召我增强责任感,教育学生珍爱大好时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当大家品尝着美味佳肴,穿着漂亮的衣服,睡着暖和的床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他──苦命的凡卡?《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写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痛苦生活的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当我读到“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抚*了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时,我不禁惭愧起来。我是爸爸妈妈的独生宝贝女儿,写字的笔是最好的,纸是最贵的,可有时竟浪费起来:铅笔还剩一大截就扔了,笔记本用剩十几页,也扔了。而凡卡呢?还要等大家走了才能写信,生活受到了约束,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自由……

  当我读到“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吃的呢,简直没有。……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时,我就更加惭愧了。凡卡不但要干重活儿,还经常挨打,连伙计们也捉弄他。我呢?每天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有爸爸疼,有妈妈爱,都视我为掌上明珠。凡卡吃的都是碎面包和稀粥,正是长身体的他却得不到丰富的营养。

  我们吃的穿的……“万事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都成了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和“小皇帝”。凡卡无论严寒酷暑都必须睡在那条又窄又小,又阴又暗的过道里,夏天蚊子叮,虫子咬,冬天冷得他直发抖,不断打哆嗦。我家里的床冬暖夏凉——夏天,可以开空调;冬天,可以用暖气。每晚,我就在上面编织着甜蜜的梦,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而凡卡,也许他每天晚上都作恶梦,因为他每天都过得很悲惨。

  当我读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时。我就觉得他更不幸了,一个孤儿,只剩下爷爷一个亲人,本想在莫斯科生活会比乡下好,谁料更糟糕;挨打、挨饿、挨冻,命运给凡卡所带来的都是残酷,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孩能承受得了吗?从他的信中告诉了我们:不能!

  我想,如果凡卡生长在新中国,他的生活一定会十分美好,因为有祖国的关怀和党的教育,还有社会给他带来的温暖和朋友间的深厚友谊,那时,他将会感到生活是多么温馨啊!

  这篇课文的一字一句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我掩卷沉思,我和凡卡的童年生活,简直是天渊之别。今天,我要更努力勤奋地学*,将来用科学知识改变贫穷和落后,用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读了《凡卡》这篇课文,我不禁为小凡卡的悲惨遭遇所伤心,为那腐败的社会而叹息。

  《凡卡》主要写了一个叫凡卡的小男孩到鞋匠那学艺,却受到种种折磨。凡卡写信给爷爷,诉说苦难。

  当我读到“昨天晚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这句话时,感触颇深。从这里的`“小崽子”就可以看出他对老板的孩子以及老板的厌恶与痛恨。还有“挨了一顿打”体现了老板在虐待凡卡,凡卡受到了非人的折磨,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凡卡的遭遇让我深受启示:自己的生活与凡卡截然不同。瞧,我们的食物每天都在更新,有大鱼大肉,新鲜的青菜。而凡卡却吃着比狗食还不如的东西。我们的衣服挂满整个衣橱,而凡卡却时时刻刻穿着那一身破衣服。

  在家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而凡卡却每天受着折磨,过地狱般的生活。有时我会想: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天,为何生活不同,这应该就是当时社会的腐败以及黑暗造成的。

  整个社会的成败都与人们息息相关,我们应该认真学*,共同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这天,我学*了《凡卡》这一课,课文主要讲了9岁的凡卡做学徒的悲惨命运,读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当我读到凡卡做学徒受到种种折磨时,狠心的老板就因为凡卡在给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睡着了,就用皮带打他。想想自己做错了事家长也不打,知识说说我们。我仿佛还看到了凡卡没有很多东西吃,只有面包,而我们则要什么就有什么。

  当我读到凡卡呼喊:”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到高上帝“时,我非常感动,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又一次妈妈给我做好了饭,我说到楼上吃,结果是把饭倒掉;在学校里,有老师同学关心着。又一次升**我突然感到头晕,老师就叫同学把我送到教室去。教室有电脑和各种先进的设备,老师教我们知识,让我们成为有知识的人,而凡卡却在做苦工,他多可怜啊他出生在一个不好的时代――俄国沙皇统治时期,与我们之比一天一地。

  当我独到最后一环解释,我不禁四级考起来,凡卡虽然写了信,也放进了幼童,单地址不够详细,爷爷是收不到的。就算受到而,爷爷也不会来接凡卡。凡卡永远要过这样的生活。

  读完《凡卡》这一篇课文,我不禁想:和凡卡相比,我现在的生活是如此快乐、美好,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我们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故事中的凡卡却只能和相依为命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在无耐之际把凡卡给了老板娘。

  凡卡每天五点就起床为那无情的老板娘干活,甚至有的时候凡卡根本就吃不上饭,但是活儿却是一点儿也不能少干。有一次凡卡实在忍不住了,他给爷爷写信说,让爷爷把他接回去,他边哭边写,信纸被泪水浸透。每次读起凡卡的故事我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

  我想起我们这一代每天一起床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早点儿,爸爸妈妈是那么的'疼爱我们。与凡卡相比,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快乐的。吃着营养的食品,穿着好看的衣服,坐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有着父母的呵护,可是主人公凡卡的童年却与我们的童年截然不同!凡卡的童年是悲伤的,父母双亡,家庭支出全靠爷爷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9岁的'凡卡不求有好看的衣服,不求有什么高级食品,他只希望能和爷爷永永远远的生活在一起。以为世界上可能只有爷爷对他最好了吧。

  9岁应该是接受教育的时候了。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坐在教室里了,可凡卡呢?在老板家做苦力。凡卡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人们的关怀、没有···狠心的老板、老板娘还百般折磨他。生活和命运对他来说是多么残酷啊!

  我们现在的生活远远比凡卡的生活要甜蜜的多,当我们在享受幸福时要努力学*,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强大,变得更富有,让现在像凡卡的孩子过上好生活,能和我们一样,能有个快乐的童年,能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

  每个人的童年欢乐而温馨,但是凡卡的童年却充满了泪水和那一道道永远也好不了的伤疤,我和凡卡比童年。学完《凡卡》这篇课文后,我的心情百感交集,我和凡卡比童年的结果是令我震惊的。

  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后悔。在俄国那么冷的冬天,凡卡却没有一双鞋,想到他在夜里、白天为伙计跑腿而光着脚时,我心里后悔极了,后悔自己不该把好而难看的鞋“拒之门外”,后悔自己不该那样浪费。

  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惭愧。由于凡卡在寄信时没有贴邮票、写地址,所以他的爷爷会收不到信,可是假如他的爷爷收到了,凡卡离开城市的愿望也依然是泡影,因为他的爷爷也没有能力接他回乡下。在想想自己的童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众星捧月似的围着我、照顾我,而我有时竟然会发脾气!想到这儿,我惭愧不已。

  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惊讶。凡卡生活在俄国,然而当时是沙皇统治时最黑暗的时期,他的.童年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生活的像狗一样,而自己的童年呢?社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家人、老师、同学甚至那些街道上的陌生人都是那么热情。和凡卡的社会情况一比较,我是目瞪口呆。

  通过和凡卡比童年,我内心是又后悔、又惭愧、又惊讶,凡卡的生活如此艰苦,凡卡的童年是一片灰色;而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的童年是多么五彩缤纷。哎,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现在的我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愿凡卡的希望成真,童年快乐。

  今天,我读完了凡卡这本书以后。眼前出现了一副画面: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小小的油灯下面,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边哭泣,一边拿着笔给乡下的爷爷写信。

  他非常瘦,但肚子还是空的,没有鞋子……我知道他被可恶的老板和老板娘打,那凶恶的老板拿着皮鞭用力地打凡卡,老板娘也用鱼嘴戳凡卡的脸。但凡卡只能忍受,因为他知道,在他们面前,越哭打得越厉害,只有等老板和老板娘走了,才敢抹眼泪。

  啊!可怜的凡卡小朋友,他希望回到乡下,和爷爷一起。可是他不知道在信封上写地址,也不知道要贴邮票,爷爷怎么能收到呢?想我在学校受到老师的爱护和良好的'教育,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家里,我被视为掌上明珠,吃得好,穿得暖。而这一切,凡卡想都不敢想,对他来说,只有自由才是最能解除伤心的。

  从现在开始,我要珍惜幸福生活,从小学学好本领,长大回报祖国。

  最*,我们学*了一篇阅读课文――《凡卡》,使我感触很大,思绪万千!凡卡,这个才九岁的孩子,他太可怜了!从小就没爹没娘,只有爷爷唯一的一个亲人。不止是这样,凡卡还要给老板做学徒,使他受尽了折磨:老板和老板娘打他,伙计们故意捉弄他……而且凡卡每天早上只能吃一点儿面包,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没有一点菜,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读到这里,顿时令我心潮澎湃。凡卡的命运实在太悲惨了,他是多么渴望爷爷把他接回家,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呀!与凡卡相比,虽然我只比他大一点儿,但我们的`生活却有天壤之别!每天,我都在良好的环境下学*,有辛勤的园丁教育我,有负责的父母鼓励我,还有知心的朋友们……

  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学*,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过上幸福的生活!

  每个人都会有童年,但每个人的童年却不一样。有的人的童年是金色的童年,充满着欢乐和美好,像美梦一样甜蜜;有的人的童年却是苦难的童年只有饥饿和痛苦,好像是掉进了深深的'黑洞。凡卡的童年就是苦难的童年。

  《凡卡》,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凡卡被老板打,被伙计们捉弄,旁人欺侮他的事。凡卡早上吃一点干面包,中午只吃一碗稀粥,晚上又吃一点干面包。凡卡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只穿一件小衬衫和一条裤子。

  凡卡从小就给资本家干活,早晨吃一点干面包,中午只吃一碗稀粥,晚上又吃一点干面包,这么点东西就是给成天睡觉的和7、8岁的小孩吃也吃不饱,何况是一个成天在做工的小孩呢?凡卡每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只是穿一小件衬衫和一条裤子。我夏天穿上小衬衫,但冬天我却不穿,我穿上棉袄、棉鞋、棉裤,如果再冷就穿上几件衣服,回到家,我觉得手冷的话就把电暖炉打开,来暖一下我的手。凡卡就没有。

  凡卡老是被老板打,被伙计们捉弄,被旁人欺侮,他没有人给他温暖,而只有冷漠和无情。我却不同,我是家中的“小太阳”,爸爸妈妈给了我很多温暖,要什么有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