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1-07 23:45:40 读后感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1

  其实很多书本我们只读一遍是不够的,读一遍不能理解其中真正蕴含的道理,或者多读几遍之后,我们可以在书本中找出更多的道理,得到更多的启发。就像我最*翻阅的这本书《当下的力量》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压根就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有些懂得的部分也都是模模糊糊的,于是我决定看第二遍,当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就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从而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很多人活得很痛苦或者很焦虑,其实是因为太怀旧或者太放不下,走得很急我们会错过很多的风景,走得很慢,我们的`心也会很累,其实活在当下就是最幸福的,我们应该要真正的询问自己内心所要的,找寻自身的力量,用*和的心态去获得真正的快乐,去追寻真正的自我。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2

  这本书看了好久。它用非常哲学的语言讲一件非常需要悟性的事情。说实话,让人看着有点累,但思考的东西也较多。“当下”在何处?对于生活和世界我们到底看到了、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被自己的思维完全控制。于是忘记了“当下”,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个通往“当下”的途径和方法。比方说,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唯一时刻生活在当下的物体,能够与自己的身体“联结”就是通往当下的最好途径之一。而“呼吸”是最好的联系自己的身体的方式,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呼与吸,来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存在,除了呼吸之外还有其他的通往“当下”的途径,比如说自己周围的事物,认真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自己的.环境,也是通往当下的途径之一。

  就说说我们现在的经历吧!

  办公室里养了一颗魔豆,关心她的同事们每天给他浇水,把它搬到窗户旁边晒太阳,并且享受着它每天带给我们的惊喜,它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几乎是一天一个模样。就这样一颗可爱的娇嫩的小东西,有一天我们在餐厅讨论起它来,正在大家大发感慨时同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却惊奇的问:“办公室什么时间种了一颗魔豆?我怎么不知道?”……

  同学们正在上课,如果这时你把其中一位同学拉到门外,问其余的人出去的同学穿什么衣服,你会发现就连他的同桌也不一定回答得出来。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使我们完全被自己的思维控制。“当下”在何处?“当下”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思维死角。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3

  《当下的力量》中告诉了人们如何对待过去、现在、未来。坛子里有不少评论贴了,我也来写写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读书后个人体验是时间感觉变慢,人变得沉稳,不再那么焦燥。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将来。过去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悔恨的地方,当你能了解最重要的是如果度过当下这一秒的时候,你就不会再为了后悔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费情感。未来则是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害怕的地方,当知道当下这一秒最重要之后,我也不应再为未来的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安,还是好好度过当下时刻吧。

  只要能够让心灵处于*和、沉静的状态,完成一件紧急的工作,与看娱乐节目、发呆、做其他无意义的事情并无区别。当下这一秒要做什么,不要跟随理性、不要跟随情绪,要跟随你的心灵。如果今天必须提交一份重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投入的工作,即使想通过娱乐来逃避行动的话,心灵也会通过焦虑情绪告诉你,你并未正确度过当下。所以要跟随心灵,剩下的就很简单了,观察到你真正需要的,对我而言通过情绪就能知道,我是否在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以前也研究过GTD,最后的发现对我来说,问题不在于任务如何分类,而在于如何推动自己去做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是值得在当下做的事情,而不是用紧急、重要四个象限来机械的决定要做之事。可以大段时间的浪费生命,如果这同样能让我的心灵处于*静,什么也不做,什么成果也没有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这是以前从未想过的,所以《当下的力量》对我是更有帮助的一本书。

  《六祖坛经》中有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个和尚问一个得道高僧说如何开悟,高僧回答吃饭、念经、睡觉。和尚说这些我也做啊,高僧则回复:我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念经的时候念经,该睡觉的时候睡觉。用《当下的力量》来解释,就是高僧所作的在每一刻都是心灵中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因而能够心无旁缪的行动。而我则在工作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想着工作,为过去而悔恨,为未来而焦虑,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这些焦虑不安非但没有任何用处,还消耗了大量身体能量。

  当代人喜欢抱怨,抱怨好工作岗位都被占了,没钱的抱怨房价太高,抱怨没有社会医疗保险不足,抱怨CPI涨的太厉害;有钱的抱怨社会腐败,抱怨有了钱却没有安全感要移民;移民的抱怨在国外没有归属感,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这些抱怨真的是想通话语来改变不*等不合理吗?我看未必,绝大多数人只是一种情感宣泄。世界上真的有能不让人不抱怨的地方吗?我想确实有,就是在人的心灵深处。跟着心灵指引,过好当下这一秒,绝大多数的抱怨都会消失,变成新生产的东西,或是对路边小草的欣赏。即使仍然有抱怨,这时的抱怨也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抱怨不参杂太多的情绪,人们能在抱怨之后*静的投入下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当下的力量》非常好的一本书,但中文版的翻译加入了译者自己的想法,比如生造出来的临在一词,再比如臣服,感觉要下跪磕头似的很不舒服,再比如某章的标题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让人容易误解为想想怎么逃避当下。所以又买了英文版,果然发现原版中这些让人别扭的地方都表达的很清楚。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4

  这本书看了好久。它用非常哲学的语言讲一件非常需要悟性的事情。说实话,让人看着有点累,但思考的东西也较多。当下在何处?对于生活和世界我们到底看到了、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被自己的思维完全控制。于是忘记了当下,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个通往当下的途径和方法。比方说,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唯一时刻生活在当下的物体,能够与自己的身体联结就是通往当下的最好途径之一。而呼吸是最好的联系自己的身体的方式,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呼与吸,来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存在,除了呼吸之外还有其他的通往当下的途径,比如说自己周围的事物,认真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自己的环境,也是通往当下的途径之一。

  就说说我们现在的经历吧!

  办公室里养了一颗魔豆,关心她的同事们每天给他浇水,把它搬到窗户旁边晒太阳,并且享受着它每天带给我们的惊喜,它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几乎是一天一个模样。就这样一颗可爱的娇嫩的小东西,有一天我们在餐厅讨论起它来,正在大家大发感慨时同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却惊奇的问:办公室什么时间种了一颗魔豆?我怎么不知道?

  同学们正在上课,如果这时你把其中一位同学拉到门外,问其余的人出去的同学穿什么衣服,你会发现就连他的同桌也不一定回答得出来。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使我们完全被自己的思维控制。当下在何处?当下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思维死角。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5

  首先,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见第一章)。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三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的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地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多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停止不住的大脑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碴,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以及与a相关的人、事、物。可是我们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同样一件事,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罢了。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而你会发现,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大脑的思维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们的痛苦,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性焦虑和永远在外在世界无法寻得满足的肇因,都来自与大脑的思维(第三章)。作者也在书中一再强调:我们远离了真实的自我,是我们受苦的元凶。他称真实的自我为本体或存在(being)。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我称之为“真我”,而这也是我们人类有孤离感,惶惶不可终日,始终不快乐、不满足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呢?作者的意见是: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小我,来让自己有“真实感”。而正因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我们的小我,我们愈感到空虚和孤离。挥之不去的远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远离了作者所说的:本体或存在(being)。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我们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painbody)(见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能量场,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地表达和适当地释放,而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场。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居在我们身体之中的恶魔,在它沉睡的时候,一切相安无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顺利,或是有相关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时候,它就会苏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会突然变了一个人,出现言语或肢体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件小事情会引起情绪上的轩然**。这就是痛苦之身被唤醒的结果。

  好了,我们有一个不能正常运作的大脑思维,常常给我们找麻烦。现在又来了一个痛苦之身,时不时的跳出来搅局。难怪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且常常身不由主。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好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都是源自于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活在当下。当下有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时间只是一种幻象,越说越玄了!其实,只要这样想,就不难明白了,读后感《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拥有的,不就是当下这一刻吗?只要搞定现在这一刻,你就没有问题了。未来就算一定会来临,但是它也一定是以“当下”的方式出现的,不是吗?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这里,可是脑子跑到过去了,带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或是人在此刻,脑子跑到未来,于是产生压力、焦虑、恐慌。

  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作者称之为“临在”(presence)(第五章)。临在指的是有觉察力的安住于当下。所谓觉察力,就是观察自己脑袋里面思维的能力,作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之流的观察者。临在的力量一来,你的喋喋不休就会停止。还有一个培养临在、进入当下的方法就是去观注我们的内在身体(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内在身体的能量场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可以试着把眼睛闭上,然后去感觉一下你的右手。此刻你看不到它,那么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你感觉得到它吗?有没有感觉到气或是能量在你的指尖?书中有很详尽的冥想方法,教你与你的内在身体做更多的连结,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觉察力。

  作者一直强调“无意识”(unconsiousness)和“意识”(consiousness)的差别(第四章)。他认为,所有人类的疯狂行为,都是出自于无意识,受到我们从小被制约的人生模式操控。比如说,你对一件事情的反应、看法、做法等,通常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但是你不一定喜欢或赞同它们。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一个被编好了程序的计算机。所以使用书中的一些教诲,练*作者提供的一些方法,能够增加我们有意识的部分,夺回一些自*。

  有一个“未显化状态”(unmanifested)也是作者着墨甚多的地方(第七章)。由于作者本身很喜欢《老子》一书,所以未显化状态可以比为“道”,就是在天地万物成形之前就存在的混沌状态,是万物生命的源头,但是它从未诞生,也未曾消失过,而且无所不在(听起来很像存在、本体)。在它之中,没有二元对立的好坏、对错、是非、黑白。是一个“一”的境界。相较于“外显世界”(manifested),就是我们眼见的物质世界,未显化状态体现在“空”、“空间”以及“静默”之中。看起来很神秘,但是,如果我们越多地接触它,我们越能感受生命的能量,也越能在“外显世界”中过得更好。书中详述了接触未显化状态的一些方法,请读者好好去体会、实践。本书第十章,谈到了“臣服”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刚开始无法接受。其实臣服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蕴涵着强大的行动力和正面向上的能量。我个人最喜欢读第十章,因为不但把臣服这个观念讲得淋漓尽致,更做了很多前面章节的总结和回顾。

  这本书,就像我先头说的,不能用大脑来读。在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从你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个似曾相似的感觉,去体会那个“看到真理就顿悟”的内在智慧,在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个震撼你心灵深处的能量。它在国外刚出版的时候,曾经长期蝉联《*》心灵类畅销排行榜第一名。我自己以它的主轴精神所撰写的灵性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台湾上市不到三个月就有十几刷、两万多本的销售成绩。可见得真理是可以被认得出来的。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6

  人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去,要么精彩的活着。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期待,原以为是会像《遇见未来的自己》那一类型的书籍,有生活,有举例,让人能够联想产生出美好的画面,并能结合到过往的经验来学*,结果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整个这本书的内容太理论化了,自己也尝试着按照它书中讲的去实践,发现自己很容易就会精神分裂了,不过没办法,还是要硬着头皮往下看,哪怕看不明白。

  整个书中不断强调当下的力量,何为当下,就是不看过去,不想未来,关注现在的每时每刻,因为时间是虚幻的,你的大脑也是虚幻的,如何让你的意识从你的思想中剥离出来,这是一门学问,书中强调了很多的思想哲学的东西,讲究开悟,又类似于禅宗、瑜伽之类的。但真的是要从一开始的关注当下开始,那是一个艰难的开始。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要找到临界的状态,他举了个例子,说这种临界的状态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恐怖、惊悚。我只是在梦中死去过,但意识还是不断的告诉我,我也只是在做梦罢了,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好吧,我决定认真的思考他所说的临界的状态,努力不去想过去发生的事情,也不去幻想未来我要做些什么事情,只是自己静静的关注现在,从他说的哪怕只有一秒钟做起,我慢慢的抛弃我的意识,让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分离,好像我自己浮在半空中一样,然后我在空中俯看着自己,真的搞不懂哪个是真的我,我到底在做什么,天哪,我抽离了。好景不长,发现自己还是躺在被窝里拿着当下的力量的我,还是要努力看完这本书,然后想着要写完读书笔记的我,还是要完成每个月读书任务的我,心里还在琢磨,当下的力量强调我们的是抛弃痛苦的,专注于现在做的事情,然后强调如果你从现在所做的事情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你的方法不对,要好好的享受现在的一切,关注过程结果自然产生,吼吼,我在看书的时候也是关注当下,也是关注书中的内容,但我真的还没修炼到书中讲的,汲取当下的力量,恩,努力。加油。别人行,我也行。相信修炼的过程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在时间中没有救赎,你无法在未来被释放,当下时刻才是你获取自由的关键,所以你只有在当下才能解脱,我们都是在被一种叫做时间的东西束缚着,每个人都是,只有关注当下的那一刻,你自己才是自由的,但当你关注当下的那一刻的时候时间也已经把你刚刚关注那一刻的事情变成了回忆,所以你要努力再关注过去的那一刻之后的那一刻,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什么是解脱,你才不会去想过去和未来,但这个时间真的是很短,短的连一秒钟都不能够,不过只要你不断的努力锻炼,集中精神,让自己抽离,找到临界的那个感觉,你就会慢慢找到当下的力量,然后吸收,汲取当下的力量,关注当下的过程,抛却所有的烦恼,你就会找到愉悦的感觉,从此不再会有烦恼。然后你要努力每时每刻都关注在当下,你就成了仙,哦不对,仙也有烦恼。那是什么呢?不知道,随便是个什么东西吧,当下的力量,能量的源泉,不是一般人马上就能感悟的。开悟、临界、抽离、专注、找到当下的力量。抛弃烦恼,感受快乐,精神分裂,直至成为精神病,呵呵。对了,想到精神病不就是不关注未来,不回想过去吗?难道?不会吧,如果是那样的话真是太愚人了,听到有位同学还要收藏这本当下的力量,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头讲话了,人家是知难而上,我是为难而下,不行,我要等他收藏后和他交流一下心得,看看他是不是会达到精神病的状态。

  说归说,有些道理还是从书中汲取到了,只是需要时间来好好的消化和实践。让自己活在当下,做符合现在环境需要的事情,让自己变得快乐,也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快乐。但快乐归快乐,绝不能把自己变成精神病。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7

  通往未显化状态的几扇大门:当下、停止思维、臣服(向本然的心里——情绪的抗拒)、寂静、对空间的沉思

  爱,并非一扇大门。爱不是一扇大门,它是通过这扇大门进入世界的东西。如果你完全被困于你的形式身份之中,爱就不会存在。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一扇能通往爱的大门。——爱作为一种“感受和理解”的合一物态在你之内。

  佛教徒2500年前就知道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的本质都是空。——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坚固的东西,包括你的身体在内,几乎都有百分之百的空间。

  除非你拥有当下时刻的意识频率,否则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爱情关系,都会有缺陷并最终失调。

  爱是一种本体的状态。你的爱不在你身外,你的爱在你之内。你永远不会失去它,它也不会离开你。爱不需要依赖一个人、一个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

  爱情关系不是用来使你快乐或满足的,如果你仍想通过爱情关系来获得拯救的话,那你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但是如果你能承认爱情关系不是为了让你更幸福,而是让你更有意识,那么这种关系反而会为你提供拯救机会。你也会与更高意识相结合,而这更高的意识正是想通过你而来到这个世界。

  一个普遍的规则是,男人最大的障碍是思维,女人最大的障碍是痛苦之身,虽然在极少数个别的情况下,相反的情况也成立,或两种情况相同。

  慈悲真正含义:众生*等+不朽。

  让我来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在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你一个人独自走在路上。但是你有一个光亮很强的手电筒,在浓雾中开辟了一个狭窄而明亮的空间。浓雾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手电就是你的意识临在;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情境令你不满意或无法忍耐,只有通过臣服,你才能打破充满在你生活情境中的无意识的抗拒。

  在臣服状态中,你会清楚地看到你需要做什么,然后采取行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没有人会选择失常、痛苦、冲突。没有人会选择疯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意识来消除过去,没有足够的光亮来驱散黑暗。你没有完全地保持临在,你还未完全觉醒。同时,受制约的思维仍然在控制着你的生活。

  与此相似的是,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与你的父母之间存在问题,如果你仍然怨恨你父母所做的或没做的事,那么你就会相信他们当时有个选择,他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行动的。人们看起来好像是有选择的,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只要你的思维及其受制约的模式控制着你的生活,你还会有什么选择?没有。你甚至不在当下时刻。你思维认同的状态严重失常。这是一种病态的疯狂。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只是程度不一样罢了。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你就不会有任何怨恨了。你怎么能去怨恨别人的疾病呢?唯一合适的反应就是慈悲。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8

  为什么你还那么忧伤?为什么你过得不幸福?

  我们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等我拥有了足够的金钱,等我拥有了完美的感情,如果我没经历那段刻骨铭心的失败和痛楚……我想我有了我想要的自然就幸福了……

  于是你活在你的未来和过去,你焦虑、忧伤、浮躁、压抑、痛苦,惶惶不可终日,唯独没有正视当下,体会当下,安于当下。殊不知,无数的未来正是由无数点滴的当下组成,无数点滴的当下又会成为无数的过去,如果你连当下都把握不好,那么你将又失去今日、明天和昨日,最终幸福将离你远去,一无所有。

  直到前天我看完埃克哈特·托利写的《当下的力量》,我才深一步的思考: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当下,在没有到达和拥有你想要的东西时,依然幸福和欢乐呢?

  书中用比较哲学的语言和逻辑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思维和无意识让我们偏离当下,我们一向活在思维的惯性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圆满中,当我们不能正视现实或不能认同自我时,焦虑的情感就攫住了我们,使我们不得*静和愉悦,更谈何幸福和欢乐呢!

  其实,现实中的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当下发生,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时间只是一个幻想”。仅有经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它还告诉我们怎样经过临在状态到达彻底的愉悦、*和和宁静,从而积聚更多的能量,在每一个当下得以释放;怎样经过痛苦之身体悟当下,寻求**;怎样经过当下连接本然的自我。他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爱,什么是真正圆满的感情关系。总之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我,正视生命的本然,“不扭曲,不变形”,安于当下,懂得臣服,不抱怨不焦躁,“以无为而有为”。

  在阅读中,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耶稣说,看那野地的百合,它们不耕不织却长在地上。

  这句话虽*常,可是却让我们懂得,应当怎样去顺应自然,到达天人合一。任何事物和存在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何不去把握当下的每时每刻,积储能量,等待爆发,那么,您自然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同时我也懂得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如果他能够知足常乐、*静地应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波荡起伏、坦然应对周围的小麻烦,享受自我的小欢乐;富人若能够取之有道、心安理得地取得财富,造福社会,名利双收,他也一样能够尝到幸福之味道。而那些“坐在宝马里哭”的人并不必须幸福!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

  通往未显化状态的几扇大门:当下、停止思维、臣服(向本然的心里——情绪的抗拒)、寂静、对空间的沉思

  爱,并非一扇大门。爱不是一扇大门,它是通过这扇大门进入世界的东西。如果你完全被困于你的形式身份之中,爱就不会存在。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一扇能通往爱的大门。——爱作为一种“感受和理解”的合一物态在你之内。

  佛教徒2500年前就知道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的本质都是空。——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坚固的东西,包括你的身体在内,几乎都有百分之百的空间。

  除非你拥有当下时刻的意识频率,否则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爱情关系,都会有缺陷并最终失调。

  爱是一种本体的状态。你的爱不在你身外,你的爱在你之内。你永远不会失去它,它也不会离开你。爱不需要依赖一个人、一个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

  爱情关系不是用来使你快乐或满足的,如果你仍想通过爱情关系来获得拯救的话,那你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但是如果你能承认爱情关系不是为了让你更幸福,而是让你更有意识,那么这种关系反而会为你提供拯救机会。你也会与更高意识相结合,而这更高的意识正是想通过你而来到这个世界。

  一个普遍的规则是,男人最大的障碍是思维,女人最大的障碍是痛苦之身,虽然在极少数个别的情况下,相反的情况也成立,或两种情况相同。

  慈悲真正含义:众生*等+ 不朽。

  让我来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在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你一个人独自走在路上。但是你有一个光亮很强的手电筒,在浓雾中开辟了一个狭窄而明亮的空间。浓雾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手电就是你的意识临在;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情境令你不满意或无法忍耐,只有通过臣服,你才能打破充满在你生活情境中的无意识的抗拒。

  在臣服状态中,你会清楚地看到你需要做什么,然后采取行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没有人会选择失常、痛苦、冲突。没有人会选择疯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意识来消除过去,没有足够的光亮来驱散黑暗。你没有完全地保持临在,你还未完全觉醒。同时,受制约的思维仍然在控制着你的生活。

  与此相似的是,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与你的父母之间存在问题,如果你仍然怨恨你父母所做的或没做的事,那么你就会相信他们当时有个选择,他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行动的。人们看起来好像是有选择的,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只要你的思维及其受制约的模式控制着你的生活,你还会有什么选择?没有。你甚至不在当下时刻。你思维认同的状态严重失常。这是一种病态的疯狂。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只是程度不一样罢了。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你就不会有任何怨恨了。你怎么能去怨恨别人的疾病呢?唯一合适的反应就是慈悲。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阅读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1)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1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对“当下”的感悟,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国人。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

  禅宗的传统里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若非当下,何时?”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当下——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心境调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可以憧憬和期待未来,但不能依靠未来。可以总结和反思过去,但不能沉浸在过去。一切都在当下发生,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

  当下——感悟过程,体验生命。有句经典的语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当下——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丽、真爱、创造力、喜悦、内在*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改变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从今天起,当一个幸福的人。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2

  人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去,要么精彩的活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期待,原以为是会像《遇见未来的自己》那一类型的书籍,有生活,有举例,让人能够联想产生出美好的画面,并能结合到过往的经验来学*,结果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整个这本书的内容太理论化了,自己也尝试着按照它书中讲的去实践,发现自己很容易就会精神分裂了,不过没办法,还是要硬着头皮往下看,哪怕看不明白

  整个书中不断强调当下的力量,何为当下,就是不看过去,不想未来,关注现在的每时每刻,因为时间是虚幻的,你的大脑也是虚幻的,如何让你的意识从你的思想中剥离出来,这是一门学问,书中强调了很多的思想哲学的东西,讲究开悟,又类似于禅宗、瑜伽之类的。但真的是要从一开始的关注当下开始,那是一个艰难的开始。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要找到临界的状态,他举了个例子,说这种临界的状态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恐怖、惊悚。我只是在梦中死去过,但意识还是不断的告诉我,我也只是在做梦罢了,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好吧,我决定认真的思考他所说的临界的状态,努力不去想过去发生的`事情,也不去幻想未来我要做些什么事情,只是自己静静的关注现在,从他说的哪怕只有一秒钟做起,我慢慢的抛弃我的意识,让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分离,好像我自己浮在半空中一样,然后我在空中俯看着自己,真的搞不懂哪个是真的我,我到底在做什么,天哪,我抽离了。好景不长,发现自己还是躺在被窝里拿着当下的力量的我,还是要努力看完这本书,然后想着要写完读书笔记的我,还是要完成每个月读书任务的我,心里还在琢磨,当下的力量强调我们的是抛弃痛苦的,专注于现在做的事情,然后强调如果你从现在所做的事情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你的方法不对,要好好的享受现在的一切,关注过程结果自然产生,吼吼,我在看书的时候也是关注当下,也是关注书中的内容,但我真的还没修炼到书中讲的,汲取当下的力量……

  在时间中没有救赎,你无法在未来被释放,当下时刻才是你获取自由的关键,所以你只有在当下才能解脱,我们都是在被一种叫做时间的东西束缚着,每个人都是,只有关注当下的那一刻,你自己才是自由的,但当你关注当下的那一刻的时候时间也已经把你刚刚关注那一刻的事情变成了回忆,所以你要努力再关注过去的那一刻之后的那一刻,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什么是解脱,你才不会去想过去和未来,但这个时间真的是很短,短的连一秒钟都不能够,不过只要你不断的努力锻炼,集中精神,让自己抽离,找到临界的那个感觉,你就会慢慢找到当下的力量,然后吸收,汲取当下的力量,关注当下的过程,抛却所有的烦恼,你就会找到愉悦的感觉,从此不再会有烦恼。然后你要努力每时每刻都关注在当下, 你就成了仙,哦不对,仙也有烦恼。那是什么呢?不知道,随便是个什么东西吧,当下的力量,能量的源泉,不是一般人马上就能感悟的。开悟、临界、抽离、专注、找到当下的力量。抛弃烦恼,感受快乐,精神分裂,直至成为精神病,呵呵。对了,想到精神病不就是不关注未来,不回想过去吗?难道?不会吧,如果是那样的话真是太愚人了,听到有位同学还要收藏这本当下的力量,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头讲话了,人家是知难而上,我是为难而下,不行,我要等他收藏后和他交流一下心得,看看他是不是会达到精神病的状态。

  作者认为,我们人类受苦或受情绪所困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从出生到孩童期,我们是淳朴、自然的,思维和真我也是一致的,我们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用掩饰什么,也不用担忧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观察社会和接受教育,我们的思维便逐渐控制和屏蔽了我们自然意义上的真实意识,使我们的自我感觉,不再取决于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决于外在。思维在外在的世界里无止境地寻找如财产、工作、地位、名望以及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际关系等自我认同。当我们获得这些外在时,我们便会觉得很幸福,失去了我们就会觉得很痛苦。然而外在世界本质上是无常的,所以当我们从外界当中寻找自我认同时,我们注定会随时陷入恐惧与痛苦当中。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复自我的存在意识和对身体以及内心的完全支配。当意识回归的时候,我们便回到了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拥有了最完整的自我。无论外在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内心都是完整的。于是我们需要了解一种能够摆脱思维控制,且让生活更美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注意力关注于当下,活在当下。由于思维控制对外在的认同和关注,我们的生命大多消耗在不是想过去就是在想未来的过程中,而很少享受和关注当下。就像我的朋友们一样,之所以痛苦难过,也不过是受因为夫妻之间一点点的不愉快,而无限的放大,在幸福的时候不会出现的往日的委屈一股脑的用上心头,于是便想象着世界对自己是相当的不公,自己的付出换来了无尽的辛酸,以后我还会受到什么不公*的待遇?而事实上是当下是当下,过去是过去,将来还需要两个人共同的付出,闷着头,一根筋的时候,总是不能使自己的心态*静地放在当下。

  “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不活在当下,我们就无法赢取生活的乐趣。如何获得当下的力量呢?我们必须学会当事情来的时候抓住,当事情走时放手。我们的身体是唯一时刻生活在当下的物体,能够与自己的身体“联结”就是通往当下的最好途径之一。我们该做的不是看着远在天边的东西,而是做好手上的事。同时还要懂得放弃,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实现当下的力量,还需要接受当下时刻,实事求是地对待当下,摒弃我们思维对当下时刻的逃避和抗拒,让内心真正从思维认同中**出来,不受外在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感受、解决和做好当下的事情,体会充分把握自我的生命过程,享受真实、简单带给我们的快乐。

  让自己活在当下,做符合现在环境需要的事情,让自己变得快乐,也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快乐。但快乐归快乐,绝不能把自己变成精神病。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3

  当下的力量作者是德国埃克哈特托利,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

  你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自已是否活在当下,问自已: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有喜悦,自在和轻松吗?

  一、思维

  书中提到,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因而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已“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三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的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地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多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制止不住的大脑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

  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层面来说,它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之所以思维抗拒当下,是因为在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的情况下,它无法发挥自已的作用并对你进行控制,所以它视永恒的当下时刻为威胁。永远对当下说“是的”,有什么比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内在的抗拒更徒劳,更疯狂的吗?向“是“臣服,对生活说”是的“,去看看生活是如何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为敌的。

  二、情绪

  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积累了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所引起的。你之所以痛苦,愧疚,悲伤,怨恨,是因为过于关注过去,之所以恐惧,烦脑,压力,不安,紧张,焦虑,是因为过于关注未来,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按照你的意愿来发生而感到痛苦,未来的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而感到恐惧。原来,时间是造成痛苦和问题的原因。时间是一种幻象,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有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拥有的,只有当下。

  三、我是谁?

  我是谁?某某单位,某某经理,拥有地位和财富——以上都是一种身份认同而已罢了。

  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小我,来让自已有“真实感”。正因小我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小我,就越感到空虚和孤立。挥之不去的远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已。

  四、如何活在当下

  觉察:有意识地观察“大脑在想什么”,情绪是怎样的,身体是怎样的?只是观察,不批判,不分析,只是看看会发生什么

  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呼吸时感受腹部轻微的扩张和收缩。

  寂静:是否有过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寂静?是否倾听过寂静树林间的鸟儿歌唱?当你的思维是寂静的,你才会关注到当下。

  空间:房子的本质是什么?家具,地板,图画等,但它们不是这个房间,而是空间(房间的范围),离开了空间就不会有房子,所以说那里没有的东西比那里有的东西更为重要。请去意识那些围绕你的空间,别去思考它,感觉它就可以了。空间里的物体好比“思维”,空间好比使你思维“物体”存在的意识,就象空间使得万物存在一样。如果你能将注意力从思维移开,就会意识到无思维的空间。发现思维只是空间的一小部分,感叹空间的广阔和寂静。

  臣服:臣服并不意味着失败,放弃,退缩等,而是一种顺随生命流动,而非逆流而上的智慧。是一种对事实的内心的接受,此刻我们谈论的是你的生命,而不是谈论你的生活条件或生活环境。接受现实,或只是允许现实的存在,不批判,不分析,全然经历着。

  用大脑去生活,限制自已也限制了别人,用心去生活,善待自已也善待了别人。当下从来都是寂静的,用心感受!

  五、佳作分享:

  我们喜欢心想事成,结果常常不随心愿,试问一下自已,你是否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是的——但是——“如:我是很想成为百万富翁,我努力着,但是我父母没地位,老板不给机会,运气不好,有人跟我竞争等等。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不能成为百万富翁的理由上,又怎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又怎能心想事成!

  当你在抱怨时,你就使自已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当你大声说出自已的感受,你就是在行使你的力量。所以如果有必要或者有可能的话,你可以通过采取行动或大声说出你的想法来改变这种情况;你要么就离开这种情境,要么就接纳它,其他一切的行为都是疯狂的。当你选择离开或是改变它时,请先放下消极心态,这样采取的行动才更为有效。

  ”某天,我会成功的“,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的大部分注意力而让你把当下当成达到未来目的一种手段?它是否夺走了你所做的事情本应带给你的快乐?你是否在等待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你有这种思维模式,不管你取得什么成就,你的当下时刻永远不够好,你的未来似乎永远会更好。这样就会让你永远得不到满足。这里的”等待“,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你不要现在。

  如果你一直把当下视为达到本来目标的一种手段的话,你也会把你碰到或与你相关的人当成达到你目标的一个工具。那么你们的关系,那个人,对你而言就是次要的或根本不重了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从与这个人的关系中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是物质的收获,权力感,或是其他形式的小我的满足。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4

  当人们活在当下,与内在的寂静有所连结,便可超越复杂的心智与情绪,发觉潜藏于内心深处恒在的*静,满足与力量。——埃克哈特·托力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生命是由无数个片刻所组成的,当下仅是众多片刻中的一个,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当下,使我们无法逃离的现实。我们总处于当下,既然如此,为何不顺其自然,与其友善相处呢?有多少人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盼望着上大学,盼望着大学毕业好工作,接着又开始盼望着结婚生子,然后小孩去上学自己回去上班。之后盼望着退休,退休之后回忆自己的一生,到最后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忽然明白,自己一直忘了真正去活。劳碌了一生,时时刻刻想的是未来,每天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忧虑之中,却忘了自己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每一天,每一个真实,精彩的刹那,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乐趣。

  活在当下——放下对过去的纠结,放下对未来的迷茫,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当下,人生的意义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也学会欣然接受,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活在当下——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可未知,只有当下有我们自己掌握。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只有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活在当下,才能用心去感受,去欣赏这沿途的风景,也才能心无杂念,抛开所有烦恼与不快,享受人生的乐趣。

  《当下的力量2》是一本美妙,深邃的灵修读本。每一段虽然很短,但要用心用神去体悟。初次读这本书,领悟到的东西还不是很多,但若经常读,每天读一小段,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并用内在觉知来吸纳其中的精髓,定能净化心灵,拂去疲惫,即使在喧嚣的都市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温馨与美好,达到内在的*静与和谐。作文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5

  本书告诉我们要完全的接受现实,深深的进入当下。人们痛苦烦恼的根源是:不接受现实,看不清自己,对困难视而不见,所有的心思都被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期待(解脱的希望或任何一种形式的满足)所占据,而不愿意接纳当下时刻,并容许它存在。

  唯有当下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就在这永恒当下的空间中展开。真实鲜活的生命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就在此刻。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过去的事情只是一个记忆的痕迹,它存储在大脑中,是过去的当下。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未来是一个幻象的当下,是思维对未来的投射。当未来来临时,它是以当下的方式到来。

  当你在回忆过去和思考未来时,你也是在当下做这些事情。很明显,过去和未来没有现实性,唯有当下永恒和现实。接受现实,才是一切改变与成长的基础。唯有接受,才能超越。

  通过对内心的观照,我们就可以深深的进入当下。成为自己身体和情绪的观察者,在脑子里想象出来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他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静静的、客观的、不带任何评判色彩的,接受它,观察它,感受这些想法和情绪的律动。于是,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融入了当下,感受到了本体的存在,宁静和轻松随之而来,进入了当下。

  进入当下的方法之一,冥想:首先关注身体,然后关注呼吸和觉知,然后集中在意念上,进入临在感和本体感,与能量场融为一体。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6

  今年暑假准备多读几本书,在朋友处借到一本《当下的力量》,兴奋不已,因为我在华侨大学聆听过赵冰洁教授讲授的完形疗法,就是强调要活在当下,理解现实的一切,珍惜眼下拥有的一切,之后又学*了“格式塔疗法”,觉得当下的力量的强大与重要性。

  本书的作者叫埃克哈特?托利,是一位心灵导师,他不仅仅对西方心理学有很深的体会,对东方的“道”也有相当的造诣。

  书中以这样一个故事开篇的:以前,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向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以前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埃克哈特·托利想用这本书引导我们去开悟,先是觉醒,再是超越,最后是臣服。这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我们大脑的思维所控制,为时间而焦虑,为过去而后悔,为未来而担心。我们忘不掉过去,想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认同感,更担心未来,想从未来的虚幻中寻找满足感,其实,很多的过去都是痛苦的,而未来又是不现实的,只能增添我们的苦恼与不快乐。

  生活中有很多没有找到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齐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财富,但是他们依然在四处找寻。他们不明白,自我不仅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还拥有了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当下的力量。

  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我们也只拥有当下,接纳自我的一切,百分百的活好每一个当下,我们的力量就会变得十分强大,也就会体验到作者所描述的存在(活在当下)的状态,找到通往心灵*和宁静的入口。

  刚开始读,觉得理解这本书也许会有一点点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实践、去修炼,当有一天出现了那种臣服于当下(活在当下)的状态时,哪怕是仅仅十秒钟时,你都感受到由衷的喜悦!

  《当下的力量》的确说得简单、直接、透彻,尤其他对思维、情绪、身体与意识的关系的阐述十分得体和清晰。你看,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很好!

  “你的大脑在利用你了。你无意识的认同了它,所以你甚至不明白自我是它的奴隶。这几乎就像你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它所俘虏,所以你认为思考问题的这个实体就是你自我。从思维中**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认识到这一点能使你很好的观察这个思考者。”不要做强迫性思维的思考者,而要做一个思维的观察者,跳出自我看自我,你会更强大!

  如果你活在思维中出不来,能够直接觉察思维本身。陷入思维,一向在绕圈子,源于对思维本身不了解。是的,只要观察那个思想,所谓的思想其实只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论思想的资料为何,只要你观察它,你就会开始意识到那个思想的本质:无常。如果明白了思想的无常本质,你就会开始进行意识的超越历程。

  这就是你的觉醒!

  是的,不论是埃克哈特·托利的指引,或是佛陀的指引,他们的言语都只是指出一个方向,而我们自我,必须需要在其指引下进行亲身体验。如不断的练*,冥想的方法,爱的语言,超越自我的观察方法等,亲身体验十分重要,而这些人物的指引,在我们进行亲身体验的活动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需要在他们的指引下,要进行实际地观察,只有那样,我们才能了解心的本质,到达完全地自在。活出真我来!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7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有时,人们不停地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所残余的欢乐或满足,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这些东西,而且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自己的内在。一个人的真正财富并不是他拥有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他真正拥有着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

  哲学家笛卡尔在写下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自认为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存在呢?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个生命”。存在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它不仅超越而且还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形体之内。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会领会它的真正含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就会感觉到存在,但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领会它的真正含义。

  是的,让你的思维处于静止并试着超越你的思维,思维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来说并不是最为关键的。事实上,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还是无用的,而且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然而我们却对思维上瘾,因为我们认同思维,从思考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得自我的感觉。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停止思维活动,我们将不复存在。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但是这些不具有创造性。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他们是否知道,都是在无思维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都声称他们的创造性突破来自于无思维状态。对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调查令人吃惊,调查结果显示,“在那个短暂的、决定性的创造本身的过程中,思维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的简单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身体或生命的奇迹不是通过思维来创造和得以维持的。很明显,有一种比思维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

  禅宗大师用顿悟来描述短暂的开悟或短暂的无思维、完全临在的状态。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伟大和神圣,你需要临在意识。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的寂静和不可思议的浩瀚?你是否倾听过,真正地倾听,森林中山泉的声音?或者你是否真正地倾听过寂静的夏夜鸟儿的歌唱声?当你的思维宁静时,你才会关注到这些。你必须暂时卸下你个人问题的包袱、过去的和未来的包袱,以及你知识的包袱。否则,你将会视而不见、听如未闻。你需要完全地进入当下时刻才行。

  当你体验到了这些临在时刻,你可能不会意识到你是短暂地处于无思维的状态。这是因为这种状态与思维之间的间隔太窄。在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之前,你的顿悟可能只会持续几秒钟,但是它确实发生过了;否则,你就不会体验到这种美好。对于美的感知和创造,思维无能为力。只有完全处于临在状态里,那种美或神圣才会产生。

  然而,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

  人们只认同生理和心理的形式,而无意识于本质的存在。又由于每一个形式都是变动不定的。他们就活在恐惧里。这种恐惧造成了他们对自己、对其他人类很深的误解,也扭曲了他们对世界的知见。

  宇宙如果发生震动,而导致世界末日的话,隐含生命仍会如如不动,不受丝毫的影响。《奇迹课程》里犀利地揭露了这个真理:“凡真实的必不受威胁。凡不真实的必无法存在。神的*安自在其中。”

  如果你有意识地与隐含生命维持着连系,你就会珍重、会爱、会衷心地尊重外显世界,和生存于其中,以超越形式的至一生命而展现于世的每一个众生。你也会知道每一个形相终将化灭。究竟来说,世间的一切不再那么重要了。诚如耶稣说的,你已经“征服了世界。”,或者像佛陀说的“到达了彼岸。”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8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一向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者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好处的`时间概念。透过向“当下”的感悟,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国人。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能够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

  禅宗的传统里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若非当下,何时?”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当下——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心境调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能够憧憬和期盼未来,但不能依靠未来。能够总结和反思过去,但不能沉浸在过去。——一切者在当下发生,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好处的时间概念。

  当下——感悟过程,体验生命。有句经典的语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情绪。

  当下——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丽、真爱、创造力、喜悦、内在*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气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改变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一样。

  从这天起,当一个幸福的人。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

  如台湾作家张德芬女士所说“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读的书,这也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我一生都将读它,因为它就是我自己。这是一首用生命谱写的曲调,永远动听!

  我们总是回望从前,仰望未来,却极少关注当下。当作者(埃克哈特·托里)提到“过去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时刻,未来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都会发生在当下”。我愣住了。难道不是这样吗?过去的一切难道不真实了吗?我们不是借以过去的印迹走到今天,并借以此刻引向未来吗?

  以前和未来都不是真相。真相就在此时此刻。

  过去的事情,那些记忆的碎片有时看起来比当下更真实,却也是你用当下的时间去回放,重演。回放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你与当下的联系就断绝得越彻底。于是出现对回忆的焦虑,恐惧,难过等情绪。你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个早已不存在的幻象,不断地滋润制造幻象的“小我”,而失去对本体的认知,失去真正的自我。

  那么未来呢?我们不应该对未来充满美好吗?不应该憧憬吗?作者问我,过去未来,有哪一刻不是发生在当下?是的!你的幻想、回忆、憧憬、感悟任何的思维形式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哪件事情能脱离当下发生。

  我想你开始明白了。

  当你明白这些,一种活在此时此刻的感受便由内心散发出来。作者把那种状态称作“临在”。“临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与本体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不受那个虚幻,喜欢用痛苦去满足自我感的“小我”控制。“临在”意味着对时间的否定,对永恒的解答。

  什么是永恒?你回答不出。因为时间限制了我们对永恒的理解和对生命本质的扭曲。

  作者举例,若这个星球只有花草树木和鸟儿,你问它们什么是时间,它们肯定一脸茫然。“时间是什么东西?时间不是现在吗?如果不是现在,还能是什么?”你懂了吗?

  永恒便是“无时间”,永恒就在此时此刻!生命的本质,亦在此。而不是在过去和将来。

  你会想,没时间?可能吗?我们工作,生活作息,哪一样不需要时间?

  花儿草儿鸟儿它们为什么没有时间这概念?因为没思维吗?不是的。因为它们没有心智。“时间”是我们的心智对外在事物不断变化的思维映射。作者认为,我们生活处事所用的“时间”,是钟表时间。它让我们总结经验,处理生活日常事务。它不能主宰生命本身。起决定作用的,仍是此时此刻。

  目前我的领悟,也只深入到这个层面。作者所体验到的,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合一”状态。我只是大脑理解,却不能内心感悟。我不断的做冥想练*,不断警惕自己,告诫自己,活在当下。练*得越多,临在越多,本体的真实感就越强烈,与世间万物的联系就更紧密。

  我感觉到自己灵性的觉醒。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也能好好去读一读它。用心去感悟,你将得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2)

——《*惯的力量》读后感9篇

  2月,是自己刚刚回归工作岗位的时间,也是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拜读了《*惯的力量》这本书,自己去年工作过程中考勤方面迟到次数过多,体重增长明显,这些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因此龚哥特地推荐我品读这本书,希望提升自控力。

  *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本书中将成功人士的良好*惯总结为六点,分别是做规划的*惯,积极行动的*惯,管理自我的*惯,卓越思考的*惯,持续学*的*惯和与人合作的*惯。结合自身,自己尤其对于管理自我的*惯与规划的*惯感触最多。

  管理自我,是极具挑战的事,但是越自律越自由,所以想要增强管理自我的*惯,需要增强自控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加自己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的提升,最重要的一点是自我认知能力。

  当我们有一个要达到的长期目标时,如何达到它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其中会经历很多无聊无趣的时间,而我们的感性又喜欢去做那些不需要动脑子,和更有意思的事情。这时候没有自控力的人,就会随着感性走,从而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就会来回反复,很难到达目的地。而缺乏自控力的人,也就是那些随着自己的感性走的人,他们在走弯路的时候根本没办法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因此对于自己的有效认知,是提升自控力的重要前提。

  当前提还未实现或者还在转变过程中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惯来改善自身的管理能力。书中提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大约有40%的行为是在相同情景下。洗脸之后用毛巾擦脸,做完早饭后就吃饭,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走相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这些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让我们不需要在行动前思考,并作出决定的,从而帮我们省掉了大量的时间。

  而这些固定的行为,如果能够培养更多的好*惯,我们就可以把做某件事所需要的纠结时间全部省下来,用于处理更复杂,更困难或更紧急的事,变得更加高效和从容。这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秘密,通过培养*惯开始。

  所谓自制力较强的人,会花更多时间用于养成有效的*惯上,而不是亡羊之后的自救上,也就是说是*惯是人们对自制力的需要。比如喝完茶就*惯性的把杯子洗干净,用完的东西归回原位,把你养成了这样的小*惯,你根本无需动用自制力,养成优秀个人*惯是需要自制力的。*惯一旦养成,我们就可以省心省力完成想要完成的事了。

  而想要改变*惯,首先就要从生活中做起,结合自身,我预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做起:饮食更健康,定期锻炼,明智的储蓄和消费,适当放松休息和享受,简化清洁和整理,同时相信这些生活中的良好*惯也会带来工作上效率的提高。

  《*惯的力量》是由美国畅销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一本励志图书。书中剖析了“*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阅读了本书后,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书中有一篇名为《我是谁?》的小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的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我会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我完全听命于你,而你做的事情中,也会有一半要交给我,因为,我总是能快速而正确地完成任务。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严加管教。请准确地告诉我你希望如何去做,几次实*之后,我便会自动完成任务。我是所有伟大人们的奴仆,我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我的鼎立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我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我不是机器,除了像机器那样精确工作外,我还具备人的智慧。你可以利用我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我而遭到毁灭。抓住我吧,训练我吧,对我严格管教吧,我将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你的脚下,。千万别放纵我,那样,我会将你毁灭。我是谁?我就是*惯。”这一字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过去,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没什么在意。对于成败,常常归结于自己运气不佳,而从来不去考虑为什么会失败。事后想想,和自己的行为*惯有很大的关系。人本来就是一种*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惯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我也是如此。比如我一吃完饭,便坐在电脑前,从来不考虑那样长期会使自己的身体走样;*时不爱运动,出门也常常打出租车,这样既浪费又会养成贪图享受的坏*惯。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强加管教自己的*惯。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也常常是*惯造就工作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总喜欢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后来赶着做。万一有时候事情多了,常会忙地不可开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务。而有的人*惯就很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后才来做。所以对于这一类人,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做事总是有条不紊。有的人做事很粗心,而有的人很仔细;有的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却常言放弃,对于总总的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惯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是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强加管教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良好的生活*惯、工作*惯和行为*惯。克服不良*惯,把自己的理想付之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所以,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使自己不成为空想家,让我们养成好*惯,改掉坏*惯吧。

  

  今天再次翻阅了《*惯的力量》,没有全部看,只是翻阅了几个感兴趣的章节,其中,*惯改变的黄金法则这一章感觉适合自己阅读,学*并践行后有助于今后对照改变一些不好的*惯。

  首先,把一些重要句子摘抄如下:

  一、*惯的改变

  原理: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改变中间惯常行为。

  要改变旧的*惯,你必须处理掉旧的渴求感——要保留以前同样的暗示和奖赏,并通过插入新的(也可称为竞争性惯常行为)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求感。举例说明:让酗酒者找出他们从酒中得到了什么奖赏,这个项目要找的是哪些渴求感在驱使着你的*惯回路。通常,喝醉本身并不属于渴求,之所以想喝酒,是因为酒让他们逃避现实,放松心情,又有人陪伴,而且缓解焦虑,情感也得到释放,这也就是主要奖赏,酒精的物理作用是最次的'奖赏之一。再举例,某人咬指甲行为,这个*惯奖赏主要是她渴望得到实质的刺激,可以用手指敲桌子或在索引卡打勾等竞争性惯常行为代替获得同样的奖赏。时间长了,针对咬指甲做出的竞争性惯常行为变成了自发行为,这时候,一个*惯代替了另一个*惯。再比如戒烟,吸烟是因为喜欢尼古丁,是能获得强烈刺激,还是社交方式一种?找出与吸烟相关联的暗示和奖赏,然后选择有相同回报的惯常行为来代替,更可能让他们成功戒烟。

  找到暗示和奖赏,就能够改变惯常行为。

  但有压力的时候,有些人又恢复了旧*惯。信仰是将改造过的*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在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队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二、总结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以上是摘抄的重要句子和实例,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惯,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期要改变的坐的时候弯腰,走路的时候探腰低头的*惯,暗示就是坐在桌前或走路,得到的奖赏就是放松和舒服,用吃口香糖或敲桌子等可以代替试试,犹用吃口香糖代替。

  抱着改变自己*惯来读的这本书,结果世上果然没有捷径,也没有速成大法,不过好在改变了思维方式。

  书里面从头到尾都是以真实案例来讲故事,然后各中道理缓缓而来,有种慢慢懂得其中灵性的感觉。整本看完,没有找到立刻改掉坏*惯的速成办法,倒是知道如何思考*惯的根源和改变*惯的科学方法。

  通篇都是围绕这三个因素在讨论和分析。感触最深的几点:

  1)核心*惯

  以菲尔普斯为例,教练让他养成睡前看录像的*惯,从看录像的*惯衍生出来的从早餐,到运动,到听音乐,到游泳,一切的一切,都积极健康向上。就像一个人开始运动,随后慢慢产生各种好的*惯,并不是运动本身改变一个人,而是通过运动衍生出来的连锁反应。所以我理解了,为什么每次运动后,心情放松,接下来的几天特别开心,各种事情也逐渐顺利起来;为什么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对自己和周围的态度越来越宽容;这些作用是缓缓的,可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真的会有质的变化。

  2)让意志力变成自发意识

  意志力是可以锻炼的。比方赖床,比方拖延症。改掉拖延症的办法,就是着手开始干,列一份清单,养成列清单的*惯,生活会越来越明了和轻松。

  “如果你想完成一些需要意志力支持的事情,例如在工作后跑步,在白天就应该节省一直的力量”。意志力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透支。侧面也说明,不能太压抑自己,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需要努力的时候就专注,这样效率也会高很多呀。

  应该会再看一遍的书,能锻炼人的逻辑和分析能力。

  初次见到此书并无太大兴趣,单从书名来看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类型,然而刚刚看到前言部分就被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此书以丽莎的故事开头,她是一位34岁的女士,16岁就开始抽烟酗酒,20多岁就欠下了1万美元的债务,她肥胖懒惰生活乱成一团。然而现在的她年轻漂亮充满活力,抽烟欠债的恶*都没有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和丈夫离婚后重新树立了生活目标,有了努力的方向,她决定首先戒掉烟,去亲眼看看金字塔并穿越沙漠。这种思想的细微变化触发了一系列变化,使她的*惯发生了改变,大脑也发生了改变,影响了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丽莎的成功在于*惯的改变,她把决定变成了自动行为。那么,*惯的运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弄清背后的原理,我们是不是可以重新构建自己的选择模式?

  这本书向我们剖析了“*惯”在每个人的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力量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力。“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惯”,从早上起床、吃饭、上班到晚上睡觉这些都是*惯性行为,虽然每种*惯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惯汇聚到一起,形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有必要探究“*惯回路”到底是怎样运作的,从而想办法用新的惯常行为去取代旧的坏*惯,迎接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用朴实无华、别具风格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讲述的深入浅出,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小例子。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找出相应的“*惯回路”,从而改变自己的*惯呢?作者把这一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找出自己想要改变的惯常行为;然后通过不断地用各种奖赏做实验,找到这种*惯实质上想要满足的东西;再试着找到是什么样的暗示诱发了这种惯常行为;最后围绕暗示去设计,选择能够满足你渴求的奖赏行为,这样就可以改善你的*惯。一旦弄清楚*惯背后的机理,我们就有了超越*惯的力量。

  所有的成功都归结于一种*惯,就是把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坚持下来,只要我们每天都坚持好的*惯,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就离成功又*了一步。行为变成*惯,*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让我们养成良好*惯,成就精彩人生!

  人的一生其实都由*惯组成,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的*惯行为,这本书从个人到公司到社会,向我们展示了*惯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力量。

  我每天坐地铁上班,在相同的车门上车,就算我后来发现这个车门到站时离出口更远,我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很多女孩子最后都会找一个和自己父亲很相像的男人,父亲的行为模式已经伴随着她经历了几十年了。我们还会看到很多公司领导在和领导不在,雇员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企业没有培养企业文化,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大家没有*惯去按照价值观去做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搞核心价值观,想要形成*惯。

  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惯都可以被改变,只要你掌握了*惯的黄金法则,是不是听上去挺不科学的,体验是最佳的学*方式,我准备拿自己做个实验。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惯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找准暗示和奖赏,替换其中的惯常行为,你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自己。比如我玩游戏,玩游戏是惯常行为,获得胜利是奖赏,那什么是暗示呢,找准自己的暗示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现在有太多的信息围绕着我们,从中找出暗示无异于大海捞针,但书中提了一个科学的办法,所有的暗示都可以归为五大类中的一类: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紧挨着的动作。进一步的分析自己,我喜欢那种对抗的感觉,渴望胜利。我想了想从小到大我玩游戏从来不喜欢和电脑玩,总喜欢和人玩,赢了别人很爽,输了很懊悔,触发了我想要赢更多的渴望。生活中并不总是赢的,甚至说赢少输多,就会寄情于游戏。玩游戏的时间过得飞快,我不想沉浸在虚拟的现实中,我想改变自己。正如我们刚才所说,书中介绍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我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的惯常行为。它可以给我胜利,对抗的感觉,又是在家可以放松的项目。我发现我找不到,可能没有这样的项目,那怎么办,难道就要一直玩下去。我进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分开来。

  第一、家,可能就不是个学*的地方,我在家很放松,那第一点少待在家,我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去咖啡厅,总之不要待在家里学*。

  第二、如何去获取对抗的感觉,渴望胜利,去参加比赛吧,去运动对抗吧,去工作上和别人竞争,有很多可以比一比的项目,竭尽全力获取胜利,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把短期的胜利换**生中长期的胜利。

  第三、还可以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培养自己在家学*的*惯,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后面我可能会尝试一下。

  以上就是我在《*惯的力量》这本书获取到的东西,如果你感到困惑,如果想要改变下自己的*惯,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希望你也能从中获得收获。

  今天再次翻阅了《*惯的力量》,没有全部看,只是翻阅了几个感兴趣的章节,其中,*惯改变的黄金法则这一章感觉适合自己阅读,学*并践行后有助于今后对照改变一些不好的*惯。

  首先,把一些重要句子摘抄如下:

  一、*惯的改变

  原理: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改变中间惯常行为。

  要改变旧的*惯,你必须处理掉旧的渴求感——要保留以前同样的暗示和奖赏,并通过插入新的(也可称为竞争性惯常行为)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求感。举例说明:让酗酒者找出他们从酒中得到了什么奖赏,这个项目要找的是哪些渴求感在驱使着你的*惯回路。通常,喝醉本身并不属于渴求,之所以想喝酒,是因为酒让他们逃避现实,放松心情,又有人陪伴,而且缓解焦虑,情感也得到释放,这也就是主要奖赏,酒精的物理作用是最次的奖赏之一。再举例,某人咬指甲行为,这个*惯奖赏主要是她渴望得到实质的刺激,可以用手指敲桌子或在索引卡打勾等竞争性惯常行为代替获得同样的奖赏。时间长了,针对咬指甲做出的竞争性惯常行为变成了自发行为,这时候,一个*惯代替了另一个*惯。再比如戒烟,吸烟是因为喜欢尼古丁,是能获得强烈刺激,还是社交方式一种?找出与吸烟相关联的暗示和奖赏,然后选择有相同回报的惯常行为来代替,更可能让他们成功戒烟。

  找到暗示和奖赏,就能够改变惯常行为。

  但有压力的时候,有些人又恢复了旧*惯。信仰是将改造过的*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在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队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二、总结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以上是摘抄的重要句子和实例,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惯,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期要改变的坐的时候弯腰,走路的时候探腰低头的*惯,暗示就是坐在桌前或走路,得到的奖赏就是放松和舒服,用吃口香糖或敲桌子等可以代替试试,犹用吃口香糖代替。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过:性格决定行为。他将性格定义为精神上的态度体现,是个体在面对周围环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特质和本能。

  *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行为,行为改变人生,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推论:*惯改变人生!

  书的序言中举了一个*丝逆袭的故事,也是科学家最喜欢研究案例。一个财务潦倒、婚姻失败、体重失控、嗜烟如命的年轻女性丽莎,用4年的时间重新拥有了让人羡慕的人生,而其中的转折点发生在她开始痛下决心实施戒烟计划,用跑步代替吸烟这个*惯,引发了瀑布式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将偏离轨道的人生轨迹回归正常。

  科学家们认为最重要的契机是关键*惯的改变,有点及面,实现全面复盘,这些研究结果得到了大脑扫描图像的证实。

  本书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惯的力量。

  1、从个体层面。

  2、从公司(单位)或组织(球队)。

  3、从社会层面(让我想到了《乌合之众》)。

  我仅从个体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在公司层面则略微知晓了*惯对团体的利弊,社会层面不敢妄加评论。

  什么是*惯?

  *惯由三个部分组成: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三者组成了一个回路。

  科学家通过老鼠反复走迷宫,最后奖励巧克力的研究发现,起初几次监测老鼠脑电图活动非常活跃,1周以后,老鼠脑活动明显下降,提示*惯回路越来越趋向自动化,这也是生物进化节能的表现,可以将能量用于解决新的问题上。反映在生活中,这也解释了老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吃东西,而新手全神贯注还是会不适犯错误,我们的*惯是储存在大脑的基底核中。

  *惯到底有多强大?

  书中有一个病人叫尤金,因病毒性脑炎导致内侧颞叶毁损,记忆只有1分钟,比韩剧《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还要严重,他画不出自己家的地图,但是可以迅速的找到卫生间;他无法描述家附*的街区道路,但是可以准确无误的找到家门,开门到客厅打开电视。这足以表明*惯的力量!

  如何创造新的*惯?

  关键在于设立合适的奖赏机制,满足潜意识的成就感,用渴求来驱动*惯,最后趋于达到无人驾驶的完美状态。

  知道为什么牙膏里要加各种香料,比如薄荷、绿茶等,其实是为了让使用者受到添加物刺激后自我反馈暗示完成刷牙这个动作,试想如果洗发水没有什么泡沫,你是不是觉得没有洗干净?恭喜你,挤洗发水、加水搓揉头发、起很多泡泡,这个*惯回路已深刻的印在了你的脑海中,奖赏就是最后的泡泡……

  回想起3年前我开始跑步,每次完成一个新的里程目标,就给自己添置一件新的跑步装备,与*惯回路的奖赏机制有着惊人的巧合!

  如何利用*惯强大的力量?

  再回到序言中的丽莎,当丽莎用跑步代替了戒烟,跑步*惯一旦养成并固化后,逐步改变了她的饮食结构(少碰垃圾食品),工作*惯(条理化),时间利用(合理规划),未来的计划(远景目标),由微知著,从点到面,发挥了强大的杠杆作用,这让我想起了冯唐写的那篇《跑步救了我》,简直是于我心有戚戚然!

  术中所举的美国镁铝公司以安全生产为切入点,对公司架构、效率进行整改,当安全*惯养成,并影响到技术创新、效率分析时,企业获得火箭般的发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印证了*惯的强大力量。

  最后谈谈意志力

  问个问题,大家认为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提取还是无限供应的?还是举个栗子,桌上摆放的盘子里摆放同样数量的蛋糕和胡萝卜,两组实验者被要求分别只能吃蛋糕或胡萝卜一种,然后分组进行高难度解谜游戏并计时,吃胡萝卜组成绩和坚持时间明显较差。试验结果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就像是水塔里的水一样会耗尽。

  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你去买新车,销售会先提供一些无关痛痒、便宜的赠送选项供你选择,待你选择的意志力被消耗一大半的时候,才会提供一些有利于卖方的选配项目,这时的你意志水塔已经接*干涸,大部分只能听从销售的安排。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3)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9篇

  《当下的力量》就是以托利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人们当下(即现在)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应该学会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类似,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才能往杯子里倒入更多的水。人们也一样,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时才能听到或者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学*到曾经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其次,在清空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淡定的人是最无敌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没有把破绽暴露出来。接着谈到,无欲则刚,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淡定,努力做事、认真学*。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朝阳的美丽。

  学会专注当下,对曾经和未来不必计较太多,我们对曾经和未来要明白几点:一要总结曾经的经验,二要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我现在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获。其次,专注你的身体,学会聆听你的身体,从而学会聆听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联想,要以事实说话。爱护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而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身体,学会包容,有良好心态。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尽管什么都不懂,但是拥有完整的自我。我们拥有自己完整的身体,并有绝对的控制力,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睡就睡。我们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完整地集中在当下。所以当我们笑时,笑得那样开心;当我们哭时,哭得那样伤心。我们的喜怒哀乐会感染每一个人。孩童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完整而完美的艺术品,没有瑕疵。我们的身体和内心不会累积任何的负面能量。

  我们的身体渐渐成长,我们的内心渐渐丰满。正因为我们失去了自我,这种不完整感使我们在外在的世界当中无穷无尽地寻找而又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而我们无法意识到思维已将我们奴役。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复自我存在感的意识,恢复对于思维这个工具的主人身份,恢复自我对身体与内心完全的支配。这样,当我们意识回归的时候,我们便回到了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里,就像孩子一样,透明、喜悦、宁静。这时,我们拥有了最完整的自我。无论外在的世界如何无常,我们的内心都是完整的。而当我们需要思维为我们服务时,我们的意识就会指导我们的行动。思维在这里恢复了它工具属性的本质。这样,当我们遇到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便会明白真爱没有对立面。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你真正拥有自我时,散发出来的*和、宁静与喜悦。

  我们便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内心的完整。每个人所选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地。当我们学会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即内心的*和、宁静与喜悦时,整个世界都将变得光彩!

  而回归到爱的世界里,回归到我们本真的最初,则需要利用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中告诉了人们如何对待过去、现在、未来。坛子里有不少评论贴了,我也来写写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读书后个人体验是时间感觉变慢,人变得沉稳,不再那么焦燥。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将来。过去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悔恨的地方,当你能了解最重要的是如果度过当下这一秒的时候,你就不会再为了后悔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费情感。未来则是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害怕的地方,当知道当下这一秒最重要之后,我也不应再为未来的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安,还是好好度过当下时刻吧。

  只要能够让心灵处于*和、沉静的状态,完成一件紧急的工作,与看娱乐节目、发呆、做其他无意义的事情并无区别。当下这一秒要做什么,不要跟随理性、不要跟随情绪,要跟随你的心灵。如果今天必须提交一份重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投入的工作,即使想通过娱乐来逃避行动的话,心灵也会通过焦虑情绪告诉你,你并未正确度过当下。所以要跟随心灵,剩下的就很简单了,观察到你真正需要的,对我而言通过情绪就能知道,我是否在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以前也研究过GTD,最后的发现对我来说,问题不在于任务如何分类,而在于如何推动自己去做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是值得在当下做的事情,而不是用紧急、重要四个象限来机械的决定要做之事。可以大段时间的浪费生命,如果这同样能让我的心灵处于*静,什么也不做,什么成果也没有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这是以前从未想过的,所以《当下的力量》对我是更有帮助的.一本书。

  《六祖坛经》中有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个和尚问一个得道高僧说如何开悟,高僧回答吃饭、念经、睡觉。和尚说这些我也做啊,高僧则回复:我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念经的时候念经,该睡觉的时候睡觉。用《当下的力量》来解释,就是高僧所作的在每一刻都是心灵中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因而能够心无旁缪的行动。而我则在工作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想着工作,为过去而悔恨,为未来而焦虑,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这些焦虑不安非但没有任何用处,还消耗了大量身体能量。

  当代人喜欢抱怨,抱怨好工作岗位都被占了,没钱的抱怨房价太高,抱怨没有社会医疗保险不足,抱怨CPI涨的太厉害;有钱的抱怨社会腐败,抱怨有了钱却没有安全感要移民;移民的抱怨在国外没有归属感,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这些抱怨真的是想通话语来改变不*等不合理吗?我看未必,绝大多数人只是一种情感宣泄。世界上真的有能不让人不抱怨的地方吗?我想确实有,就是在人的心灵深处。跟着心灵指引,过好当下这一秒,绝大多数的抱怨都会消失,变成新生产的东西,或是对路边小草的欣赏。即使仍然有抱怨,这时的抱怨也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抱怨不参杂太多的情绪,人们能在抱怨之后*静的投入下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当下的力量》非常好的一本书,但中文版的翻译加入了译者自己的想法,比如生造出来的“临在”一词,再比如“臣服”,感觉要下跪磕头似的很不舒服,再比如某章的标题“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让人容易误解为“想想怎么逃避当下”。所以又买了英文版,果然发现原版中这些让人别扭的地方都表达的很清楚。

  初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不时的想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每个人都无法感受到他人的感受”等我自己觉得别人也觉得稀奇古怪的问题,由于找不到能解惑开悟的书,有时候我变得很烦躁。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些问题,也不知道解决了这些问题对我有什么用,朦胧中觉得这些问题肯定是和哲学有关,但在“不读与学*无关的”应试思维下,我便以写诗来使自己暂时摆脱这些纠结的问题。那时候的诗颇有些“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新东方精神,总是以积极乐观收尾。

  到了高中,我开始对哲学感兴趣,相信肯定能从哲学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初读了季羡林的散文,周国*《人生哲思录》,蒙田的随笔等,要么通俗没感觉,要么深邃难懂,政治书上也只是模糊的一带而过,我渐渐觉得我的答案不在哲学中。

  痛苦源于自我: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它不满于当下,不停地去外界寻找认同感,通过追求物质世界来获得满足。千万不要去寻找身份认同感,这会让你无法专注于当下。

  什么是小我的思维呢?作者所说的“思维”并不单是思考,还包括我们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

  “小我”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思维,它才能存活。它是我们无意识认同于我们的思维产生的。

  思维认同的坏处:只要我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痛苦就无法避免。

  一般无意识状态是指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你会被你的思维所控制并且不会意识到。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持续的、轻微的、不满、烦闷或是紧张。

  深度无意识的状态是指痛苦之身被激发并且完全控制你。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或是损失。一般无意识会转变为深度无意识。

  我们应该怎样从思维中脱离出来呢?

  两种方法:

  一种:观察思考者

  二种:将注意力集中与当下。(控制你的思维,不要你老是思考,而是专注于思考的对象。这个对象不能是自己。)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我们进入当下时刻。即使一秒不在当下就会面临死亡。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你的呼吸、走路、洗手都是可以让我们进入当下。

  认同思维与时间的关系。

  从过去寻找认同与同未来寻找认同。这种思维的认同。

  时间的真相是你越关注时间,你便越多地错过当下。

  你对当下满意吗?

  你若是对当下不满意,势必会引发痛苦之身。比如你一直求而不得会让你对当下产生不满。你无法摆脱思维的认同,外界又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你便会产生深深的痛苦。

  你能意识到你被你的思维控制了吗?你是否在反问你是否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了。

  首先,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见第一章)。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三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的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地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多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停止不住的大脑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碴,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以及与A相关的人、事、物。可是我们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同样一件事,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罢了。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而你会发现,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大脑的思维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们的痛苦,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性焦虑和永远在外在世界无法寻得满足的肇因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都来自与大脑的思维(第三章)。作者也在书中一再强调:我们远离了真实的自我,是我们受苦的元凶。他称真实的自我为本体或存在(being)。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我称之为“真我”,而这也是我们人类有孤离感,惶惶不可终日,始终不快乐、不满足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呢作者的意见是: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_小我,来让自己有“真实感”。而正因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我们的小我,我们愈感到空虚和孤离。挥之不去的远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远离了作者所说的:本体或存在(being)。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我们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painbody)(见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能量场,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地表达和适当地释放,而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常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居在我们身体之中的恶魔,在它沉睡的时候,一切相安无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顺利,或是有相关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时候,它就会苏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会突然变了一个人,出现言语或肢体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件小事情会引起情绪上的轩然**。这就是痛苦之身被唤醒的结果。

  好了,我们有一个不能正常运作的大脑思维,常常给我们找麻烦。现在又来了一个痛苦之身,时不时的跳出来搅局。难怪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且常常身不由主。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好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都是源自于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活在当下。当下有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时间只是一种幻象,越说越玄了!其实,只要这样想,就不难明白了。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拥有的,不就是当下这一刻吗只要搞定现在这一刻,你就没有问题了。未来就算一定会来临,但是它也一定是以“当下”的方式出现的,不是吗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这里,可是脑子跑到过去了,带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或是人在此刻,脑子跑到未来,于是产生压力、焦虑、恐慌。

  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作者称之为“临在”(presence)(第五章)。临在指的是有觉察力的安住于当下。所谓觉察力,就是观察自己脑袋里面思维的能力,作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之流的观察者。临在的力量一来,你的喋喋不休就会停止。还有一个培养临在、进入当下的方法就是去观注我们的内在身体(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内在身体的能量场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可以试着把眼睛闭上,然后去感觉一下你的右手。此刻你看不到它,那么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你感觉得到它吗有没有感觉到气或是能量在你的指尖书中有很详尽的冥想方法,教你与你的内在身体做更多的连结,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觉察力。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有时,人们不停地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所残余的欢乐或满足,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这些东西,而且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自己的内在。一个人的真正财富并不是他拥有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他真正拥有着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

  哲学家笛卡尔在写下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自认为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存在呢?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个生命”。存在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它不仅超越而且还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形体之内。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会领会它的真正含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就会感觉到存在,但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领会它的真正含义。

  是的,让你的思维处于静止并试着超越你的思维,思维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来说并不是最为关键的。事实上,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还是无用的,而且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然而我们却对思维上瘾,因为我们认同思维,从思考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得自我的感觉。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停止思维活动,我们将不复存在。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但是这些不具有创造性。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他们是否知道,都是在无思维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都声称他们的创造性突破来自于无思维状态。对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调查令人吃惊,调查结果显示,“在那个短暂的、决定性的创造本身的过程中,思维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的简单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身体或生命的奇迹不是通过思维来创造和得以维持的。很明显,有一种比思维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

  禅宗大师用顿悟来描述短暂的开悟或短暂的无思维、完全临在的状态。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伟大和神圣,你需要临在意识。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的寂静和不可思议的浩瀚?你是否倾听过,真正地倾听,森林中山泉的声音?或者你是否真正地倾听过寂静的夏夜鸟儿的歌唱声?当你的思维宁静时,你才会关注到这些。你必须暂时卸下你个人问题的包袱、过去的和未来的包袱,以及你知识的包袱。否则,你将会视而不见、听如未闻。你需要完全地进入当下时刻才行。

  当你体验到了这些临在时刻,你可能不会意识到你是短暂地处于无思维的状态。这是因为这种状态与思维之间的间隔太窄。在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之前,你的顿悟可能只会持续几秒钟,但是它确实发生过了;否则,你就不会体验到这种美好。对于美的感知和创造,思维无能为力。只有完全处于临在状态里,那种美或神圣才会产生。

  然而,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

  人们只认同生理和心理的形式(form),而无意识于本质的存在。又由于每一个形式(form)都是变动不定的。他们就活在恐惧里。这种恐惧造成了他们对自己、对其他人类很深的误解,也扭曲了他们对世界的知见。

  宇宙如果发生震动,而导致世界末日的话,隐含生命仍会如如不动,不受丝毫的影响。《奇迹课程》里犀利地揭露了这个真理:“凡真实的必不受威胁。凡不真实的必无法存在。神的*安自在其中。”

  如果你有意识地与隐含生命维持着连系,你就会珍重、会爱、会衷心地尊重外显世界,和生存于其中,以超越形式的至一生命而展现于世的每一个众生。你也会知道每一个形相终将化灭。究竟来说,世间的一切不再那么重要了。诚如耶稣说的,你已经“征服了世界。”,或者像佛陀说的“到达了彼岸。”

  有朋友推荐,这几天读了《*》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据说被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200多万册有埃克哈特。托力所著的《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

  开篇埃克哈特说:“你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是要使宇宙的神圣得以实现,你看,你是多么重要!

  快乐是一种宽容,一种涵养,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精神的外在表现。解读快乐,就是在解读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与快乐一起出发!

  这是一本很静的书,书中谈到了关于自我,关于生命,关于痛苦,关于专注,关于实现的可能,读读想想。蛮开心蛮实用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完善自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路标,他可以使你的生活更加提高一个层次,发现小我,战胜自我,当下的力量,“做”比“想”更加重要。他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加自由,快乐,开心,面对生活我们多了份自强和信心,*和和安静,它是一本心灵的鸡汤,给你送来清新的一幕,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4)

——《梦想的力量》读后感9篇

  读完了《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我感觉到了文中的主人翁瑞恩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他,知道了非洲的儿童没有水喝,就决心在非洲打一口井。虽然他和那些儿童素不相识,不过,(“不过”不要!)他还是努力的多劳动,筹钱给非洲的儿童挖井,面对着种种好吃好玩的诱惑,但(“但”不该要!把“努力抵挡着种种好吃好玩的诱惑”一语放在努力多劳动之前。)他还是抵挡着,努力着……(谁?)说的好:“水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要节约用水。”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说到做到了呢?

  水就是我们的生命,没有了水,我们谁都活不了,但是又知不知道我国一年又白白浪费了多少水呢?

  我在同步阅读书上查了北京是个缺水的地区,北京600多个洗车店,一年就用了130万吨水,但是,广东、*、亚洲、世界又哪止600个洗车店呢?那一年下来,又是要浪费了多少水呢?

  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在浪费水,洗澡洗的时间太长是浪费水,(至少还应再例举一样!)浪费水的事情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要可以把水循环再用,这样又可以节约多少水呢?我们要发动多一点人来节约用水,这样世界上才可以多节约。给没水喝的人喝到水。

  生活中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怜的人。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因为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

  《梦想的力量》一文中的主人公瑞恩就是一个利用梦想创造奇迹的人。

  瑞恩六岁时,便决定为在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打一口井。最初,他依靠自己的劳动挣到了足以买一个水泵的70元钱,但是打一口井还需要20xx元,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瑞恩的决心,他不停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加拿大人民被瑞恩的精神感动,并帮助他凑齐了打一口井和买一台人工钻井机所需要的钱,还建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如今,“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为非洲人打了70多口井。

  读完这篇文章后,瑞恩的善良、爱心、执著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只有六岁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娱乐时间和玩耍时间。和他相比,我实在是感到有些惭愧,如果全家都看电影去了,我也一定要跟着去,为了微不足道的两块钱擦两个小时的窗户,实在是太不值得了。而瑞恩做的与我所想的正好相反,他认认真真地将窗户擦了一遍,取得了距离他的梦想又*了一步的两元钱。在擦窗户的过程中,瑞恩一定感到过累,也一定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一想到非洲孩子连干净的水都喝不到的情景,这种念头就被打消了。

  瑞恩的爱心使我想起了白芳礼老人。白芳礼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为了圆一个让贫困孩子能继续学业的梦想,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他自己却将物质生活压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每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美味”了。白芳礼老人和瑞恩同样都拥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梦想,他们既使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又使我更深地体会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

  今天,我在作文课上读了一篇好文章,名叫《梦想的力量》,里面有一位6岁的小男孩,名叫瑞恩。他有爱心,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让我十分感动。

  瑞恩听到老师说非洲的孩子生活很苦,许多孩子没有玩具,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甚至喝不上干净的水。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如果能捐出70元钱,就能帮他们挖一口井。于是,瑞恩下决心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他放弃玩耍的时间,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取打井的钱。经过瑞恩的不断努力,他的愿望实现了。

  然而,瑞恩却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打井要20xx元钱。瑞恩只说:“那我再多干一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这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却做到了!他以梦想的力量,以坚定执着的精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感动了许多善良有爱心的人,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攒完20xx元。瑞恩心中想着的就是那些可怜的孩子因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恩瑞的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

  《梦想的力量》给我了一个启示:从小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帮助他人,还要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梦想是我们心中最亲切的愿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自于梦想,并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让梦想成为了事实。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创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梦想的力量》中的主人公瑞恩,就是利用梦想创造奇迹的人。

  课文讲了6岁的瑞恩,决定要为非洲孩子挖一口井的`故事。起初他用自己做额外家务活所赚的70元钱买了一个水泵。可打一口井还要2000元,这可是天文数字。不过,瑞恩的精神把加拿大人民打动了,不断有人寄支票来。他马上攒足了2000元和买一台人工钻井机的钱。后来还建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

  读完这篇文章,瑞恩的那颗善良、坚定、金子般的童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6岁的孩子,为了给非洲孩子们挖一口井,竟能牺牲自己宝贵的玩的时间来赚钱。若是我,大家去看电影,我也要去,哥哥弟弟们去玩了,我也要去玩。但瑞恩的行动与我正好相反。难道他一个人拿着比自己还大的吸尘器不累吗?肯定累。难道他没有想过要放弃?肯定有。可他一想起那些没水喝的非洲孩子们,便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坚持不懈,又让我想起了许多人。爱迪生,从失败走向成功;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张海迪,残疾人中的英雄;无数*员,在血泊之中走出来的新*…无数成功的人,他们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

  梦想,是一位工程师,你交给它一幅工程图,它为你展示美好蓝天;梦想,是一颗种子,它在你心里发芽,你用坚强和毅力浇灌它;梦想,是多变的,你要用自己的方法留住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哪怕是孩子,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放学回到家,向妈妈要70元钱。是老师告诉他,非洲的孩子因为喝不着水或喝了受污染的水使无辜的孩子死去。瑞恩的妈妈决定帮助瑞恩,但得靠瑞恩自己挣。一天,瑞恩攒够了70元,交给了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说挖一口井要2000元,瑞恩兴奋地说自己来挣。妈妈的朋友被瑞恩感动了,写成了文章,不久,瑞恩就收到了支票。两个月,瑞恩就等起了打一口井的钱。9月,工程师与瑞恩讨论打井的事。人工打井,非常困难,如果买一台打井机就好了。瑞恩决定自己攒钱买打井机。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一年以后,为8个国家打了30口井。

  这个故事使我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强大,他像一双有力的大手,竟然能让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如此执着。丁尼生曾说过:“梦想只要坚持,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每天生活在梦想中的吗?”是呀,如果对自己的梦想祥瑞恩一样坚持不懈,那梦想就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如果不坚持下去,那梦想就像气球,飞在天上,飞向远方。只有为着自己的梦想拼搏一番,你才会成为那气球的主人。世界之大,有多少名人,他们也有梦想,他们也曾为自己的梦想去拼搏,所以,才成为了我们眼里的成功人士。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化学家,他曾被全班的同学嘲笑过,可谁知,数年后,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化学家。我们也要有一颗飞翔的心,去追逐梦想,这样,才会有成功的那天。

  今天,我学了一篇名叫《梦想的力量》的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在1998年,加拿大的一个男孩瑞恩,他要为非洲儿童挖口井,但要70元,他妈妈就让他做额外的家务活来攒。但到了瑞恩攒够70元后,他才知道这只能买个水泵,但他仍不放弃,说要继续攒钱。他妈妈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被感动了,就登到了当地报纸上,后来他已经攒够了2000元,挖了第一口井,名叫“瑞恩的井”。2001年三月,“瑞恩的井”基金会正式成立。

  这是一件多么感人的事情,文中的瑞恩为了实现梦想,为了帮非洲儿童挖井,即使连续几次遇到挫折、艰难,他仍然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最后不但成功挖了80头井,还成立了个基金会,这就是一个6岁小孩做的事,真是不可思议,从他的事迹中,我想我也要做个不肯半途而废的人。

  梦想是每个生命主中最美好的渴望。人间的奇迹多出现在一个梦想过后,并经过努力使梦想成真。《梦想的力量》一文中的瑞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读完这篇文章后,瑞恩的善良、爱心、执着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只有六岁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娱乐时间和玩耍时间。和他相比,我实在是感到有些惭愧,如果全家都看电影去了,我也一定要跟着去,为了微不足道的两块钱擦两个小时的窗户,实在是太不值得了。而瑞恩做的与我所想的正好相反,他认认真真地将窗户擦了一遍,取得了距离他的梦想又*了一步的两元钱。在擦窗户的过程中,瑞恩一定感到过累,也一定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一想到非洲孩子连干净的水都喝不到的情景,这种念头就被打消了。

  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多么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呀!他那金子般的心打动了全世界的人,使全世界的人都像瑞恩一样帮助有困难的人。

  看来,美好的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并能创造出奇迹。

  这正是梦想的力量!它会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能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创造一个个奇迹!

  读了课文《梦想的力量》,使我很是感动。六岁的瑞恩美好的心灵、感人的行为打动了我的心弦。使我懂得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快乐。

  课文记叙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实现“给非州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过程,反映了瑞恩富有同情心,善良、美好的心灵。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坚定不移的执着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回过头,看看我们*时做事情,一开头,想得很完美,做得也很认真,可是没过三天,就没有毅力,也没有恒心。比如说写日记吧,一开始天天都有写,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就懒惰不写了,等到妈妈唠叨时,才应付写几句就了事了。

  这篇课文深深地感动着我,做事情贵在坚持、勤奋、刻苦、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什么?许多人会觉得梦想是儿时无穷无尽的愿望;许多人会觉得梦想只不过是不符合实际的凭空想象;而我觉得梦想是成长的动力,是未来的希望。

  今天,我学*了《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讲的主要是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个伟大的梦想。于是,当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儿了,只有瑞恩独自留下来干两个多小时的活。当全家都去看电影时,瑞恩又留下来干家务活……最后,在瑞恩的努力下终于让梦想成为了现实。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是啊!谁能想到呢?一个小小的梦想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竟然可以成真。

  记得在报纸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美国富人,他说了这样一件事:“在他小的时候,老师让他们每个人都写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我的梦想》那位美国富豪非常喜欢这个题目,于是就写了满满的两大页有关自己要建立一座马场的梦想,旁边还详细的画了未来自己马场的图纸和可以供游客休息的地方,还有一匹匹奔驰的马和绿茵茵的草地。

  当他把作文给老师看时,他的老师却在他的作文本上画了个大大的F,他不明白这里的含义,便向老师请教,老师却说:”你的梦想完全不符合实际“。又过了三十年,这位老师带着许多的学生去参观这位富豪把梦想变为现实的马场。

  有梦想就有动力,有梦想就有追求,梦想会激励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梦想而为之努力奋斗吧!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5)

——*惯的力量读后感6篇

  期末考试快到之前,妈妈高兴地推荐给我一本书,是美国的杰克?霍吉写的`《*惯的力量》,心中不禁掠过一丝茫然。粗略的翻翻,第一次看到内容涉及《美国传统字典》里的单词夹杂着的说理、励志这一类的书,不禁讶然。我不耐烦地将它扔在一边,理由很简单,期末考试快到了,没时间看。再简单点,三个字:懒得看。

  成绩出来了,退步了不少,虽说我并不认为自己一定要第一或第二,但怎么也想不到会退步到这个地步?无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假期里我的目光散漫地四处搜寻,想找点值得我去花费时间的事情做。不经意间,我看到了角落里的《*惯的力量》。

  那日,我读了一篇文章――《*惯》,文章的内容令我记忆犹新。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位青年为邻居考了一个馅饼,邻居惊喜万分,大叫:“太谢谢你了,你太友善了!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友善的人!”第二周,青年又送去一个馅饼,邻居只是说:“谢谢!”第三周,青年依旧送去一个馅饼,但邻居说:“今天的馅饼送来的有点晚。”第四周,青年照例送来一个馅饼,邻居却说:“这几次的馅饼都很硬,我更喜欢樱桃馅,别老用苹果馅!”有一个星期过去了,青年由于太忙,没顾得上为邻居烘烤,路过邻居家时,邻居愤然大叫:“我的馅饼呢?”

  唉!我真为那青年难过,或许人就是这样,时长*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友善之举,就会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上演着这样类似的一幕幕。如:早上一睡醒,睁开双眼就有父母精心烹调的爱心早点,放学一到家,就有补充能量的午饭、美味的晚餐,这本是父母对自己的友善举动。父母做的饭菜如不合自己的胃口,就会大叫:“怎么这么难吃?”也许,这时的父母一定会像那青年一样难过得啊。还有:上学时忘带了笔,借了同桌的,这是同桌对自己的友善之举,但时间一长,就连笔都不带了,还时不时地会抱怨几句:“这笔为什么会漏水?”“为什么这么难看?”一类的话……

  对别人微不足道的小小友善之举,我们要学会感谢,万不要像那邻居一样。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惯的力量》是由美国畅销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一本励志图书。书中剖析了“*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阅读了本书后,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书中有一篇名为《我是谁》的小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的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我会推着你前进,也能够拖累你直至失败。我完全听命于你,而你做的事情中,也会有一半要交给我,因为,我总是能快速而正确地完成任务。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严加管教。请准确地告诉我你期望如何去做,几次实*之后,我便会自动完成任务。我是所有伟大人们的奴仆,我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我的鼎立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我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我不是机器,除了像机器那样精确工作外,我还具备人的智慧。你能够利用我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我而遭到毁灭。抓住我吧,训练我吧,对我严格管教吧,我将把整个世界呈此刻你的脚下,。千万别放纵我,那样,我会将你毁灭。我是谁我就是*惯。”这一字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过去,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没什么在意。对于成败,常常归结于自己运气不佳,而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会失败。事后想想,和自己的行为*惯有很大的关系。人本来就是一种*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惯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我也是如此。比如我一吃完饭,便坐在电脑前,从来不思考那样长期会使自己的身体走样;*时不爱运动,出门也常常打出租车,这样既浪费又会养成贪图享受的坏*惯。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强加管教自己的*惯。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也常常是*惯造就工作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总喜欢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之后赶着做。万一有时候事情多了,常会忙地不可开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务。而有的人*惯就很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后才来做。所以对于这一类人,我们也能够发现他们做事总是有条不紊。有的人做事很粗心,而有的人很仔细;有的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却常言放下,对于总总的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惯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是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强加管教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良好的生活*惯、工作*惯和行为*惯。克服不良*惯,把自己的理想付之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所以,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使自己不成为空想家,让我们养成好*惯,改掉坏*惯吧。

  有人曾说过“好的*惯对一个人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生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至今它仍是我的座右铭。*惯可以成为一种力量,我们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多少好的*惯,以及是否善于借用*惯的力量,在*惯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会不断地变化。

  *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人生。成功的人生,都是从一个好*惯开始的。*惯如此重要,但*惯的形成、作用和改变机理究竟是什么样的,直到20世纪末期,随着神经科学、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商业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不断探究,才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记者查尔斯·杜希格用了三年时间采访研究人员、营销专家和神经科学家,写成《*惯的力量》一书,它揭示了*惯如何塑造我们的人生,以及我们如何改造*惯。

  书中介绍给我们一个新的名词“*惯回路”,它包括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那种*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凭借“*惯回路”,有人写“饮食日记”成功减肥,“飞鱼”菲尔普斯在泳镜进满水的时候,依然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一个EQ有障碍的高中辍学生也能成为优秀的星巴克门店经理,深陷困境的镁铝公司只改变一个安全标准就能够重整旗鼓……

  *惯养成容易消除难,不过一旦我们明白了*惯可以改变的.原理,我们就有了改变它们的自由和责任。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起初我们造就*惯,后来*惯成就我们”。人生旅途犹如逆水行舟,只有拥有好的*惯,才能在逆流中前行。利用*惯的力量,即使我们陷入危机,一切皆可翻盘。

  查尔斯·都希格的《*惯的力量》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改变了我对*惯的固有看法:*惯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城池,*惯只是可塑可造的沙雕。

  不可否认*惯的力量是很强大,可正确的认识*惯的形成原理后还是可以改变*惯的。作者认为*惯回路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构成的。比如人的刷牙*惯是渴求牙膏里添加剂产生的凉丝丝的刺激感;人的跑步*惯是渴求运动后身体里产生的内啡肽。如果想改变一个*惯只需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即可。两年前,我决定读书时,每晚躺在床上总忍不住翻手机,我就把手机放在客厅,在床头摆上书,逐渐养成了每天睡前或醒后先看会儿书的*惯。作者还指出当个人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且这个群体有信仰,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

  作者认为核心*惯会引起连锁反应,带动其他好*惯的形成。比如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是引发广泛变化的`核心*惯。正常的紧张有序的生活中,运动是一支强心剂,会让其他的好*惯更易形成。此外,*惯可以节省意志力。作者认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消耗品,如果在抵御饼干的诱惑上消耗过度,之后的解答难题时就会趋于枯竭。而*惯养成后,就会变成自发意识,不再消耗意志力。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惯在养成初期会很困难,可*惯养成之后就会感觉不那么费力了。对于坏*惯,则可采取分散注意力的办法,控制不住自己想吃蛋糕的冲动时,可以去参加体育锻炼或换吃苹果。因为人的意志力有限,所以在更正坏*惯时远离诱惑也十分重要。

  书中给出的改变*惯的步骤:

  ①找出惯常行为;

  ②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

  ③将暗示隔离出来;

  ④制定计划。

  每个人都有现实生活的*惯、感情生活的*惯、还有思维*惯,这些*惯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此书告诉我*惯是可控的,所以自己的命运也是可控的。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吗?从少吃甜食开始吧!

  “我们每天绝大部分的行为是出自*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惯使然。在我们的身上,好*惯与坏*惯并存。”所以好的*惯使你成功,坏的*惯使你失败,*惯的力量已经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嗯,好像真是这样的!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可以从容地吃完早餐,神采奕奕地去上班,而有的人总是像奇怪的多足动物张牙舞爪地蹦跳着冲出家门,一边系着最后一颗扣子一边嘟囔着:马上就要迟到啦!而他后脑勺上总有一撮头发象鸡毛翎子一样斜刺出来,随着他的蹦跳痛苦地颤抖?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先将工作做完然后放心地休息,而有的人总是将任务拖到最后的期限,然后手忙脚乱地去应付?为什么有的人家里总是井井有条看着就心情舒畅,而有的人家里总是狼藉不堪好像强盗刚刚从窗口逃走?琢磨一下,还真是*惯使然。有很多现象我们往往将其归结于性格或者个性的表现,但是再想想,性格和个性难道不是逐渐形成的吗?它的构成里难道没有很大比重的*惯的因素吗?我就这样一边看书一边联想,竟然越来越感到了某种共鸣。发生在我自己和我周围的人身上的很多事情不断地跳出来。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

  “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选择*惯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改变*惯,构建一整套有助于我们成功的日常行为规律。”坏*惯真的可以改掉?所以我想为了自己有着别人样的成功,我们必须努力改掉坏*惯。改掉坏*惯从我们走路吃饭睡觉看书等一些日常的有规律的事情开始做起,比如说我有时候喜欢睡懒觉,我想如果我把这个不好的*惯改掉,早上早点起床,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学*,早上吃早饭也不会这么冲忙了,一日之计在于晨,*惯能够造就另一个成功。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6)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菁华5篇)

  通往未显化状态的几扇大门:当下、停止思维、臣服(向本然的心里——情绪的抗拒)、寂静、对空间的沉思

  爱,并非一扇大门。爱不是一扇大门,它是通过这扇大门进入世界的.东西。如果你完全被困于你的形式身份之中,爱就不会存在。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一扇能通往爱的大门。——爱作为一种“感受和理解”的合一物态在你之内。

  佛教徒2500年前就知道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的本质都是空。——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坚固的东西,包括你的身体在内,几乎都有百分之百的空间。

  除非你拥有当下时刻的意识频率,否则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爱情关系,都会有缺陷并最终失调。

  爱是一种本体的状态。你的爱不在你身外,你的爱在你之内。你永远不会失去它,它也不会离开你。爱不需要依赖一个人、一个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

  爱情关系不是用来使你快乐或满足的,如果你仍想通过爱情关系来获得拯救的话,那你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但是如果你能承认爱情关系不是为了让你更幸福,而是让你更有意识,那么这种关系反而会为你提供拯救机会。你也会与更高意识相结合,而这更高的意识正是想通过你而来到这个世界。

  一个普遍的规则是,男人最大的障碍是思维,女人最大的障碍是痛苦之身,虽然在极少数个别的情况下,相反的情况也成立,或两种情况相同。

  慈悲真正含义:众生*等+ 不朽。

  让我来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在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你一个人独自走在路上。但是你有一个光亮很强的手电筒,在浓雾中开辟了一个狭窄而明亮的空间。浓雾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手电就是你的意识临在;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情境令你不满意或无法忍耐,只有通过臣服,你才能打破充满在你生活情境中的无意识的抗拒。

  在臣服状态中,你会清楚地看到你需要做什么,然后采取行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没有人会选择失常、痛苦、冲突。没有人会选择疯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意识来消除过去,没有足够的光亮来驱散黑暗。你没有完全地保持临在,你还未完全觉醒。同时,受制约的思维仍然在控制着你的生活。

  与此相似的是,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与你的父母之间存在问题,如果你仍然怨恨你父母所做的或没做的事,那么你就会相信他们当时有个选择,他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行动的。人们看起来好像是有选择的,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只要你的思维及其受制约的模式控制着你的生活,你还会有什么选择?没有。你甚至不在当下时刻。你思维认同的状态严重失常。这是一种病态的疯狂。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只是程度不一样罢了。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你就不会有任何怨恨了。你怎么能去怨恨别人的疾病呢?唯一合适的反应就是慈悲。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读完的感觉就是,这是一本要静下心来,用心体会的书。他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才能得到我们自己的体会,然后我们才会由这本书得到关于我们如何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想法。

  同时这本书,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许多语句都是比较晦涩,比较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但是一旦我们理解这些有点深奥的语句,对于我们的内心都是深刻的震撼。

  由于我们总是*惯于理性思考、喜欢用脑子,也沉溺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小我的自我认同,还有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所以活在当下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没有东西可以给他们真正的成就感,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去拼搏呢?”“事物和生活条件可以给你快乐,但它无法给你喜悦。喜悦是你内在宁静状态的关键部分。它是你的自然状态,不是努力才能获得的。”

  最打动我的是第84页的内容,上面提到,现在的人总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愿望实现的那一天,以为那样自己就会幸福了,实际上他们是在拒绝当下。

  对啊,我们总是推迟了自己快乐的时间!我曾经想过,当我得到某个工作我一定是最最开心的人了,那时我一定会每天很满足;我曾经想过,当我得到某个人的爱的时候,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那时我一定会很幸福;我曾经想过,如果我现在有了什么东西,我会多开心啊,我一定会是最知足的人,可是现在呢,因为我没有得到那个工作、没有得到那个人、没有得到那个东西,所以我现在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或者说我有什么理由快乐呢,那么多的愿望都没法实现。

  后来,我得到了这个工作、得到了这个人、得到了这样东西,可是我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和幸福,烦恼依然存在,我仍然不开心。所以我又在想了,我现在不快乐是因为我还没有得到其它的东西,如果我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么我那时候才会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这个样子拒绝当下的,生活在等待中,读完这本书,我的体验是:人变得沉稳,不再那么焦躁了,不再因为后悔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费情感,也不再为不可预知的未来产生焦虑、不安、害怕。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活在当下的重要,让我知道下一秒的重要。我理解的当下就是接受现在的自己。我知道做到这点很难,但是我会努力去做的。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者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感悟,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国人。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

  禅宗的'传统里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若非当下,何时?”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当下——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心境调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可以憧憬和期待未来,但不能依靠未来。可以总结和反思过去,但不能沉浸在过去。——一切者在当下发生,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

  当下——感悟过程,体验生命。有句经典的语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当下——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丽、真爱、创造力、喜悦、内在*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改变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人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去,要么精彩的活着。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期待,原以为是会像《遇见未来的自己》那一类型的书籍,有生活,有举例,让人能够联想产生出美好的画面,并能结合到过往的经验来学*,结果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整个这本书的内容太理论化了,自己也尝试着按照它书中讲的去实践,发现自己很容易就会精神分裂了,不过没办法,还是要硬着头皮往下看,哪怕看不明白。

  整个书中不断强调当下的力量,何为当下,就是不看过去,不想未来,关注现在的每时每刻,因为时间是虚幻的,你的大脑也是虚幻的,如何让你的意识从你的思想中剥离出来,这是一门学问,书中强调了很多的思想哲学的东西,讲究开悟,又类似于禅宗、瑜伽之类的。但真的是要从一开始的关注当下开始,那是一个艰难的开始。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要找到临界的状态,他举了个例子,说这种临界的状态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恐怖、惊悚。我只是在梦中死去过,但意识还是不断的告诉我,我也只是在做梦罢了,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好吧,我决定认真的思考他所说的临界的状态,努力不去想过去发生的事情,也不去幻想未来我要做些什么事情,只是自己静静的关注现在,从他说的哪怕只有一秒钟做起,我慢慢的抛弃我的意识,让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分离,好像我自己浮在半空中一样,然后我在空中俯看着自己,真的搞不懂哪个是真的我,我到底在做什么,天哪,我抽离了。好景不长,发现自己还是躺在被窝里拿着当下的力量的我,还是要努力看完这本书,然后想着要写完读书笔记的我,还是要完成每个月读书任务的我,心里还在琢磨,当下的力量强调我们的是抛弃痛苦的,专注于现在做的事情,然后强调如果你从现在所做的事情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你的方法不对,要好好的享受现在的一切,关注过程结果自然产生,吼吼,我在看书的时候也是关注当下,也是关注书中的内容,但我真的还没修炼到书中讲的,汲取当下的力量,恩,努力。加油。别人行,我也行。相信修炼的过程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在时间中没有救赎,你无法在未来被释放,当下时刻才是你获取自由的关键,所以你只有在当下才能解脱,我们都是在被一种叫做时间的东西束缚着,每个人都是,只有关注当下的那一刻,你自己才是自由的,但当你关注当下的那一刻的时候时间也已经把你刚刚关注那一刻的事情变成了回忆,所以你要努力再关注过去的那一刻之后的那一刻,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什么是解脱,你才不会去想过去和未来,但这个时间真的是很短,短的连一秒钟都不能够,不过只要你不断的努力锻炼,集中精神,让自己抽离,找到临界的那个感觉,你就会慢慢找到当下的力量,然后吸收,汲取当下的力量,关注当下的过程,抛却所有的烦恼,你就会找到愉悦的感觉,从此不再会有烦恼。然后你要努力每时每刻都关注在当下,你就成了仙,哦不对,仙也有烦恼。那是什么呢?不知道,随便是个什么东西吧,当下的力量,能量的源泉,不是一般人马上就能感悟的。开悟、临界、抽离、专注、找到当下的力量。抛弃烦恼,感受快乐,精神分裂,直至成为精神病,呵呵。对了,想到精神病不就是不关注未来,不回想过去吗?难道?不会吧,如果是那样的话真是太愚人了,听到有位同学还要收藏这本当下的力量,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头讲话了,人家是知难而上,我是为难而下,不行,我要等他收藏后和他交流一下心得,看看他是不是会达到精神病的状态。

  说归说,有些道理还是从书中汲取到了,只是需要时间来好好的消化和实践。让自己活在当下,做符合现在环境需要的事情,让自己变得快乐,也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快乐。但快乐归快乐,绝不能把自己变成精神病。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对“当下”的感悟,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国人。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

  禅宗的传统里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若非当下,何时?”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当下——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心境调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可以憧憬和期待未来,但不能依靠未来。可以总结和反思过去,但不能沉浸在过去。一切都在当下发生,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

  当下——感悟过程,体验生命。有句经典的语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当下——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丽、真爱、创造力、喜悦、内在*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改变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从今天起,当一个幸福的人。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7)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菁华5篇)

  当下的力量作者是德国埃克哈特托利,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

  你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自已是否活在当下,问自已: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有喜悦,自在和轻松吗?

  一、思维

  书中提到,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因而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已“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三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的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地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多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制止不住的大脑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

  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层面来说,它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之所以思维抗拒当下,是因为在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的情况下,它无法发挥自已的作用并对你进行控制,所以它视永恒的当下时刻为威胁。永远对当下说“是的”,有什么比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内在的抗拒更徒劳,更疯狂的吗?向“是“臣服,对生活说”是的“,去看看生活是如何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为敌的。

  二、情绪

  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积累了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所引起的。你之所以痛苦,愧疚,悲伤,怨恨,是因为过于关注过去,之所以恐惧,烦脑,压力,不安,紧张,焦虑,是因为过于关注未来,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按照你的意愿来发生而感到痛苦,未来的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而感到恐惧。原来,时间是造成痛苦和问题的原因。时间是一种幻象,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有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拥有的,只有当下。

  三、我是谁?

  我是谁?某某单位,某某经理,拥有地位和财富——以上都是一种身份认同而已罢了。

  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小我,来让自已有“真实感”。正因小我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小我,就越感到空虚和孤立。挥之不去的远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已。

  四、如何活在当下

  觉察:有意识地观察“大脑在想什么”,情绪是怎样的,身体是怎样的?只是观察,不批判,不分析,只是看看会发生什么

  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呼吸时感受腹部轻微的扩张和收缩。

  寂静:是否有过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寂静?是否倾听过寂静树林间的鸟儿歌唱?当你的思维是寂静的,你才会关注到当下。

  空间:房子的本质是什么?家具,地板,图画等,但它们不是这个房间,而是空间(房间的范围),离开了空间就不会有房子,所以说那里没有的东西比那里有的东西更为重要。请去意识那些围绕你的空间,别去思考它,感觉它就可以了。空间里的物体好比“思维”,空间好比使你思维“物体”存在的意识,就象空间使得万物存在一样。如果你能将注意力从思维移开,就会意识到无思维的空间。发现思维只是空间的一小部分,感叹空间的广阔和寂静。

  臣服:臣服并不意味着失败,放弃,退缩等,而是一种顺随生命流动,而非逆流而上的智慧。是一种对事实的内心的接受,此刻我们谈论的是你的生命,而不是谈论你的生活条件或生活环境。接受现实,或只是允许现实的存在,不批判,不分析,全然经历着。

  用大脑去生活,限制自已也限制了别人,用心去生活,善待自已也善待了别人。当下从来都是寂静的,用心感受!

  五、佳作分享:

  我们喜欢心想事成,结果常常不随心愿,试问一下自已,你是否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是的——但是——“如:我是很想成为百万富翁,我努力着,但是我父母没地位,老板不给机会,运气不好,有人跟我竞争等等。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不能成为百万富翁的理由上,又怎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又怎能心想事成!

  当你在抱怨时,你就使自已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当你大声说出自已的感受,你就是在行使你的力量。所以如果有必要或者有可能的话,你可以通过采取行动或大声说出你的想法来改变这种情况;你要么就离开这种情境,要么就接纳它,其他一切的行为都是疯狂的。当你选择离开或是改变它时,请先放下消极心态,这样采取的行动才更为有效。

  ”某天,我会成功的“,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的大部分注意力而让你把当下当成达到未来目的一种手段?它是否夺走了你所做的事情本应带给你的快乐?你是否在等待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你有这种思维模式,不管你取得什么成就,你的当下时刻永远不够好,你的未来似乎永远会更好。这样就会让你永远得不到满足。这里的”等待“,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你不要现在。

  如果你一直把当下视为达到本来目标的一种手段的话,你也会把你碰到或与你相关的人当成达到你目标的一个工具。那么你们的关系,那个人,对你而言就是次要的或根本不重了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从与这个人的关系中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是物质的收获,权力感,或是其他形式的小我的满足。

  人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去,要么精彩的活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期待,原以为是会像《遇见未来的自己》那一类型的书籍,有生活,有举例,让人能够联想产生出美好的画面,并能结合到过往的经验来学*,结果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整个这本书的内容太理论化了,自己也尝试着按照它书中讲的去实践,发现自己很容易就会精神分裂了,不过没办法,还是要硬着头皮往下看,哪怕看不明白

  整个书中不断强调当下的力量,何为当下,就是不看过去,不想未来,关注现在的每时每刻,因为时间是虚幻的,你的大脑也是虚幻的,如何让你的意识从你的思想中剥离出来,这是一门学问,书中强调了很多的思想哲学的东西,讲究开悟,又类似于禅宗、瑜伽之类的。但真的是要从一开始的关注当下开始,那是一个艰难的开始。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要找到临界的状态,他举了个例子,说这种临界的状态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恐怖、惊悚。我只是在梦中死去过,但意识还是不断的告诉我,我也只是在做梦罢了,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好吧,我决定认真的思考他所说的临界的状态,努力不去想过去发生的`事情,也不去幻想未来我要做些什么事情,只是自己静静的关注现在,从他说的哪怕只有一秒钟做起,我慢慢的抛弃我的意识,让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分离,好像我自己浮在半空中一样,然后我在空中俯看着自己,真的搞不懂哪个是真的我,我到底在做什么,天哪,我抽离了。好景不长,发现自己还是躺在被窝里拿着当下的力量的我,还是要努力看完这本书,然后想着要写完读书笔记的我,还是要完成每个月读书任务的我,心里还在琢磨,当下的力量强调我们的是抛弃痛苦的,专注于现在做的事情,然后强调如果你从现在所做的事情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你的方法不对,要好好的享受现在的一切,关注过程结果自然产生,吼吼,我在看书的时候也是关注当下,也是关注书中的内容,但我真的还没修炼到书中讲的,汲取当下的力量……

  在时间中没有救赎,你无法在未来被释放,当下时刻才是你获取自由的关键,所以你只有在当下才能解脱,我们都是在被一种叫做时间的东西束缚着,每个人都是,只有关注当下的那一刻,你自己才是自由的,但当你关注当下的那一刻的时候时间也已经把你刚刚关注那一刻的事情变成了回忆,所以你要努力再关注过去的那一刻之后的那一刻,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什么是解脱,你才不会去想过去和未来,但这个时间真的是很短,短的连一秒钟都不能够,不过只要你不断的努力锻炼,集中精神,让自己抽离,找到临界的那个感觉,你就会慢慢找到当下的力量,然后吸收,汲取当下的力量,关注当下的过程,抛却所有的烦恼,你就会找到愉悦的感觉,从此不再会有烦恼。然后你要努力每时每刻都关注在当下, 你就成了仙,哦不对,仙也有烦恼。那是什么呢?不知道,随便是个什么东西吧,当下的力量,能量的源泉,不是一般人马上就能感悟的。开悟、临界、抽离、专注、找到当下的力量。抛弃烦恼,感受快乐,精神分裂,直至成为精神病,呵呵。对了,想到精神病不就是不关注未来,不回想过去吗?难道?不会吧,如果是那样的话真是太愚人了,听到有位同学还要收藏这本当下的力量,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头讲话了,人家是知难而上,我是为难而下,不行,我要等他收藏后和他交流一下心得,看看他是不是会达到精神病的状态。

  作者认为,我们人类受苦或受情绪所困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从出生到孩童期,我们是淳朴、自然的,思维和真我也是一致的,我们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用掩饰什么,也不用担忧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观察社会和接受教育,我们的思维便逐渐控制和屏蔽了我们自然意义上的真实意识,使我们的自我感觉,不再取决于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决于外在。思维在外在的世界里无止境地寻找如财产、工作、地位、名望以及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际关系等自我认同。当我们获得这些外在时,我们便会觉得很幸福,失去了我们就会觉得很痛苦。然而外在世界本质上是无常的,所以当我们从外界当中寻找自我认同时,我们注定会随时陷入恐惧与痛苦当中。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复自我的存在意识和对身体以及内心的完全支配。当意识回归的时候,我们便回到了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拥有了最完整的自我。无论外在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内心都是完整的。于是我们需要了解一种能够摆脱思维控制,且让生活更美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注意力关注于当下,活在当下。由于思维控制对外在的认同和关注,我们的生命大多消耗在不是想过去就是在想未来的过程中,而很少享受和关注当下。就像我的朋友们一样,之所以痛苦难过,也不过是受因为夫妻之间一点点的不愉快,而无限的放大,在幸福的时候不会出现的往日的委屈一股脑的用上心头,于是便想象着世界对自己是相当的不公,自己的付出换来了无尽的辛酸,以后我还会受到什么不公*的待遇?而事实上是当下是当下,过去是过去,将来还需要两个人共同的付出,闷着头,一根筋的时候,总是不能使自己的心态*静地放在当下。

  “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不活在当下,我们就无法赢取生活的乐趣。如何获得当下的力量呢?我们必须学会当事情来的时候抓住,当事情走时放手。我们的身体是唯一时刻生活在当下的物体,能够与自己的身体“联结”就是通往当下的最好途径之一。我们该做的不是看着远在天边的东西,而是做好手上的事。同时还要懂得放弃,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实现当下的力量,还需要接受当下时刻,实事求是地对待当下,摒弃我们思维对当下时刻的逃避和抗拒,让内心真正从思维认同中**出来,不受外在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感受、解决和做好当下的事情,体会充分把握自我的生命过程,享受真实、简单带给我们的快乐。

  让自己活在当下,做符合现在环境需要的事情,让自己变得快乐,也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快乐。但快乐归快乐,绝不能把自己变成精神病。

  当我的思维操控着我合上德国著名作家埃克哈特·托利写的《当下的力量》时,我深刻的感受到:活在快乐的此刻,千万不要让思维把你激怒。

  作者指出,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他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这天你被某人激怒,晚上,引你发怒的人早已安然入睡,但你却被气得睡不着。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是你的.思维不放过你。许多人都明白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波动的人或者事,B是你的信念,C是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制造者,可我们不明白,B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受苦的原因——“痛苦之身”。剧作者描述,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生虫。在它沉睡时,一切都安然无恙。但是,一旦外在的人、事、物启动了它,它就会苏醒。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会忽然间变了一个人,出现语言或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我都不明白自我为什么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激怒。

  也许,很多人认为自我已经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但从你的内心来讲,你并不了解自我,如果了解,就能够快乐的享受生命。

  通往未显化状态的几扇大门:当下、停止思维、臣服(向本然的心里——情绪的抗拒)、寂静、对空间的沉思

  爱,并非一扇大门。爱不是一扇大门,它是通过这扇大门进入世界的东西。如果你完全被困于你的形式身份之中,爱就不会存在。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一扇能通往爱的大门。——爱作为一种“感受和理解”的合一物态在你之内。

  佛教徒2500年前就知道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的本质都是空。——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坚固的东西,包括你的身体在内,几乎都有百分之百的空间。

  除非你拥有当下时刻的意识频率,否则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爱情关系,都会有缺陷并最终失调。

  爱是一种本体的状态。你的爱不在你身外,你的爱在你之内。你永远不会失去它,它也不会离开你。爱不需要依赖一个人、一个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

  爱情关系不是用来使你快乐或满足的,如果你仍想通过爱情关系来获得拯救的话,那你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但是如果你能承认爱情关系不是为了让你更幸福,而是让你更有意识,那么这种关系反而会为你提供拯救机会。你也会与更高意识相结合,而这更高的意识正是想通过你而来到这个世界。

  一个普遍的规则是,男人最大的障碍是思维,女人最大的障碍是痛苦之身,虽然在极少数个别的情况下,相反的情况也成立,或两种情况相同。

  慈悲真正含义:众生*等+ 不朽。

  让我来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在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你一个人独自走在路上。但是你有一个光亮很强的手电筒,在浓雾中开辟了一个狭窄而明亮的空间。浓雾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手电就是你的意识临在;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情境令你不满意或无法忍耐,只有通过臣服,你才能打破充满在你生活情境中的无意识的抗拒。

  在臣服状态中,你会清楚地看到你需要做什么,然后采取行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没有人会选择失常、痛苦、冲突。没有人会选择疯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意识来消除过去,没有足够的光亮来驱散黑暗。你没有完全地保持临在,你还未完全觉醒。同时,受制约的思维仍然在控制着你的生活。

  与此相似的是,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与你的父母之间存在问题,如果你仍然怨恨你父母所做的或没做的事,那么你就会相信他们当时有个选择,他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行动的。人们看起来好像是有选择的,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只要你的思维及其受制约的模式控制着你的生活,你还会有什么选择?没有。你甚至不在当下时刻。你思维认同的状态严重失常。这是一种病态的.疯狂。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只是程度不一样罢了。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你就不会有任何怨恨了。你怎么能去怨恨别人的疾病呢?唯一合适的反应就是慈悲。

  今年暑假准备多读几本书,在朋友处借到一本《当下的力量》,兴奋不已,因为我在华侨大学聆听过赵冰洁教授讲授的完形疗法,就是强调要活在当下,理解现实的一切,珍惜眼下拥有的一切,之后又学*了“格式塔疗法”,觉得当下的力量的强大与重要性。

  本书的作者叫埃克哈特.托利,是一位心灵导师,他不仅仅对西方心理学有很深的体会,对东方的“道”也有相当的造诣。

  书中以这样一个故事开篇的:

  以前,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向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以前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埃克哈特?托利想用这本书引导我们去开悟,先是觉醒,再是超越,最后是臣服。这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我们大脑的思维所控制,为时间而焦虑,为过去而后悔,为未来而担心。我们忘不掉过去,想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认同感,更担心未来,想从未来的虚幻中寻找满足感,其实,很多的过去都是痛苦的,而未来又是不现实的,只能增添我们的苦恼与不快乐。

  生活中有很多没有找到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齐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财富,但是他们依然在四处找寻。他们不明白,自我不仅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还拥有了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当下的力量。

  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我们也只拥有当下,接纳自我的一切,百分百的活好每一个当下,我们的力量就会变得十分强大,也就会体验到作者所描述的存在(活在当下)的状态,找到通往心灵*和宁静的入口。

  刚开始读,觉得理解这本书也许会有一点点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实践、去修炼,当有一天出现了那种臣服于当下(活在当下)的状态时,哪怕是仅仅十秒钟时,你都感受到由衷的喜悦!

  《当下的力量》的确说得简单、直接、透彻,尤其他对思维、情绪、身体与意识的关系的阐述十分得体和清晰。你看,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很好!

  “你的大脑在利用你了。你无意识的认同了它,所以你甚至不明白自我是它的奴隶。这几乎就像你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它所俘虏,所以你认为思考问题的这个实体就是你自我。从思维中**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认识到这一点能使你很好的观察这个思考者。”不要做强迫性思维的思考者,而要做一个思维的观察者,跳出自我看自我,你会更强大!

  如果你活在思维中出不来,能够直接觉察思维本身。陷入思维,一向在绕圈子,源于对思维本身不了解。是的,只要观察那个思想,所谓的思想其实只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论思想的资料为何,只要你观察它,你就会开始意识到那个思想的本质:无常。如果明白了思想的无常本质,你就会开始进行意识的超越历程。

  这就是你的觉醒!

  是的,不论是埃克哈特·托利的指引,或是佛陀的指引,他们的言语都只是指出一个方向,而我们自我,必须需要在其指引下进行亲身体验。如不断的练*,冥想的方法,爱的语言,超越自我的观察方法等,亲身体验十分重要,而这些人物的指引,在我们进行亲身体验的活动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需要在他们的指引下,要进行实际地观察,只有那样,我们才能了解心的本质,到达完全地自在。活出真我来!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9篇(扩展8)

——*惯的力量读后感

*惯的力量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惯的力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抱着改变自己*惯来读的这本书,结果世上果然没有捷径,也没有速成大法,不过好在改变了思维方式。

  书里面从头到尾都是以真实案例来讲故事,然后各中道理缓缓而来,有种慢慢懂得其中灵性的感觉。整本看完,没有找到立刻改掉坏*惯的速成办法,倒是知道如何思考*惯的根源和改变*惯的科学方法。

  通篇都是围绕这三个因素在讨论和分析。感触最深的几点,

  1)核心*惯

  以菲尔普斯为例,教练让他养成睡前看录像的*惯,从看录像的*惯衍生出来的从早餐,到运动,到听音乐,到游泳,一切的一切,都积极健康向上。就像一个人开始运动,随后慢慢产生各种好的*惯,并不是运动本身改变一个人,而是通过运动衍生出来的连锁反应。所以我理解了,为什么每次运动后,心情放松,接下来的几天特别开心,各种事情也逐渐顺利起来;为什么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对自己和周围的态度越来越宽容;这些作用是缓缓的,可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真的会有质的变化。

  2)让意志力变成自发意识

  意志力是可以锻炼的。比方赖床,比方拖延症。改掉拖延症的办法,就是着手开始干,列一份清单,养成列清单的*惯,生活会越来越明了和轻松。

  “如果你想完成一些需要意志力支持的事情,例如在工作后跑步,在白天就应该节省一直的力量”。意志力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透支。侧面也说明,不能太压抑自己,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需要努力的时候就专注,这样效率也会高很多呀。

  应该会再看一遍的书,能锻炼人的逻辑和分析能力。

  有人曾说过“好的*惯对一个人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生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至今它仍是我的座右铭。*惯可以成为一种力量,我们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多少好的*惯,以及是否善于借用*惯的力量,在*惯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会不断地变化。

  *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人生。成功的人生,都是从一个好*惯开始的。*惯如此重要,但*惯的形成、作用和改变机理究竟是什么样的,直到20世纪末期,随着神经科学、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商业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不断探究,才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记者查尔斯·杜希格用了三年时间采访研究人员、营销专家和神经科学家,写成《*惯的力量》一书,它揭示了*惯如何塑造我们的人生,以及我们如何改造*惯。

  书中介绍给我们一个新的名词“*惯回路”,它包括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那种*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凭借“*惯回路”,有人写“饮食日记”成功减肥,“飞鱼”菲尔普斯在泳镜进满水的时候,依然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一个EQ有障碍的高中辍学生也能成为优秀的星巴克门店经理,深陷困境的镁铝公司只改变一个安全标准就能够重整旗鼓……

  *惯养成容易消除难,不过一旦我们明白了*惯可以改变的原理,我们就有了改变它们的自由和责任。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起初我们造就*惯,后来*惯成就我们”。人生旅途犹如逆水行舟,只有拥有好的*惯,才能在逆流中前行。利用*惯的力量,即使我们陷入危机,一切皆可翻盘。

  《*惯的力量》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JackD。Hodge)撰写的一本畅销书,被公认为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书中剖析了“*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发挥潜能,改进方式,使个人最终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改变自己的坏*惯,培养积极向上,自我控制、奋发图强的良好*惯。

  最*根据公司的安排,我将《*惯的力量》放在床头,每晚睡觉翻阅一个章节,从开始的强迫看到最后每晚想看、必看,认真品味书中每一个案例、故事。特别是书中引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惯的黄金定律。”

  在我看来,不愿意做的事情,一部分是懒得做的,一部分是厌恶做的,一部分是畏惧做的。懒得做的事情,若是工作中的事情,有时觉得做了就吃亏了,所以不做。厌恶做的事情的确是因为自己心里不愿意做,如果做了就会痛苦。畏惧做的,大多是自己力不能及的或者说要与人合作的事情,是由不得自己心愿的事情。

  记得我刚来到公司时,作为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由于以前在其他公司养成了事事亲力亲为的*惯,对办公室的同事做事总觉得不放心,哪怕是一点小事,都要亲自过问或者亲自去做。比如每年公司年终总结大会,从会场布置到会议议程、甚至座位图都是自己亲自画,总感觉交给其他同志怕出错。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伤害了同事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不利于培养锻炼年轻人;三是自己累得昏天黑天最后还没有讨到好。一个人在能干,也没有团队的合力大,这大概就是*惯的力量吧!

  “我们每天绝大部分的行为是出自*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惯使然。在我们的身上,好*惯与坏*惯并存。”所以好的*惯使你成功,坏的*惯使你失败,*惯的力量已经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嗯,好像真是这样的!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可以从容地吃完早餐,神采奕奕地去上班,而有的人总是像奇怪的多足动物张牙舞爪地蹦跳着冲出家门,一边系着最后一颗扣子一边嘟囔着:马上就要迟到啦!而他后脑勺上总有一撮头发象鸡毛翎子一样斜刺出来,随着他的蹦跳痛苦地颤抖?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先将工作做完然后放心地休息,而有的人总是将任务拖到最后的期限,然后手忙脚乱地去应付?为什么有的人家里总是井井有条看着就心情舒畅,而有的人家里总是狼藉不堪好像强盗刚刚从窗口逃走?琢磨一下,还真是*惯使然。有很多现象我们往往将其归结于性格或者个性的表现,但是再想想,性格和个性难道不是逐渐形成的吗?它的构成里难道没有很大比重的*惯的因素吗?我就这样一边看书一边联想,竟然越来越感到了某种共鸣。发生在我自己和我周围的人身上的很多事情不断地跳出来。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

  “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选择*惯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改变*惯,构建一整套有助于我们成功的日常行为规律。”坏*惯真的可以改掉?所以我想为了自己有着别人样的成功,我们必须努力改掉坏*惯。改掉坏*惯从我们走路吃饭睡觉看书等一些日常的有规律的事情开始做起,比如说我有时候喜欢睡懒觉,我想如果我把这个不好的*惯改掉,早上早点起床,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学*,早上吃早饭也不会这么冲忙了,一日之计在于晨,*惯能够造就另一个成功。

  这是一本深入讲述*惯的励志书,讲了*惯的重要性,好*惯对人的帮助,如何去培养一个好*惯。虽然读完之后感觉这本书有些鸡汤的'味道。但不可否认,读完之后,还是有点收获的。

  *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拥有好*惯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成功。当然,一个人肯定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坏*惯,重要的是,如何改掉坏*惯,养成好*惯。本书我感觉比较有用的就是介绍了一些改掉坏*惯,养成好*惯的方法。

  首先,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幻想者,这一点很重要。毕竟唯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能创造价值,空洞的幻想对现状没有一丝一毫的帮助。

  其次,了解自己的坏*惯,实际上也就是要了解自己。

  然后,想要直接改掉坏*惯比较难,而用一个好*惯来代替坏*惯,则相对来说更有帮助,也更有意义。比如书中说的,想要改掉睡前看电视的*惯,那么你可以用睡前看书的*惯来代替。当每次睡前想要看电视,那就打开书看吧,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看书的*惯就会代替看电视的*惯。

  另外,对坏*惯和好*惯的惩罚奖励机制,也是一个好方法。当自己生活中由于惯性行为出现坏*惯时,可以通过一些自己讨厌的事情来惩罚自己,比如做几个俯卧撑等等,当自己成功的用自己的显意识来克服潜意识的行为的时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奖励自己,比如吃点糖果。这样将坏*惯与惩罚挂钩,好*惯与奖励挂钩,这样使自己渐渐的倾向好*惯,远离坏*惯。

  还有一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利用好早晨和晚上。一天之计在于晨,若是能够在一天的开始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的话,对一天的工作学*,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在晚上睡前,对一天做个总结记录,比如写日记,对过去进行总结,对明天进行规划,这样一点点积累,一点点进步,好*惯便会慢慢养成。

  但是,不可否认,书中说的这些,说的简单,做起了还是难的。毕竟,如果简单的话,人人都是牛人了。到底还是得要强大的毅力来监督自己,控制自己。

  有时我们刻意做出的选择会在自己停止有关思考后持续,而且是日复一日地持续。在某一刻,我们会有意识地决定应该吃多少,想安排自己何时去办公室,多久喝一次酒,或者什么时候去慢跑,然后就不再作选择,这些行为会自然而然地持续。这是人类神经系统作用的自然结果。这就是*惯!通过弄清楚这背后的原理,你可以重新构建你的*惯。

  当*惯前面加上定语,就变成好*惯或坏*惯,例如:菲尔普斯赛前减压的惯常行为;瘾君子的酗酒行为。多少鸡汤类书籍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培养好*惯,殊不知改变坏*惯同样重要,甚至比养成好*惯更具有研究意义。《*惯的力量》一书从严谨的科学研究开始到严谨的科学研究结束,教会读者如何发现*惯回路。

  从脑受伤患者脑电波变化到酗酒者戒酒,作者查尔斯·都希格清楚地阐述了什么是*惯回路。要改变*惯,你必须留住旧*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惯。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的*惯都是可以被改变的。

  但是,要想永久改变*惯,仅仅行为上做到了还不够,许多戒烟戒酒者重新吸烟酗酒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要从心理上必须相信改变是可能的,但是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似乎有点吃力。同样的过程也让匿名戒酒互助社的治疗屡屡获得成功,它利用团体的力量教人们学会去信仰,将人们聚集起来互帮互助,协助对方进行改变。因此,当处于团体之中时,信仰更容易建立。

  总结起来,*惯是怎么改变的呢?

  可惜,并没有一套对每个人都有效的方法。*惯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当使用改变*惯的黄金法则时,*惯最具可塑性: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但这还不够,为了保持这个*惯,人们还得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体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世界上有两种人,分别是空想家和实干家。但最终空想家什么都没有,还把宝贵的时间扔了,而实干家则往往成了大器。那么,空想家和实干家之间是否相距很远?不远,他们中间只隔了一种东西——*惯。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间接地话明了*惯的重要性。而*惯也分两种:好*惯和坏*惯。好*惯能使人心想事成,但坏*惯只能让你一事无成。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好*惯呢?首先要定下死目标,而且要思考哪些同学、家长和老师能帮助你,并把你的计划告诉他们,而且还要写一些纸条贴在家里,用来随时提醒自己。但是一定要去用行动改正。就拿一个小例子来说,树上有5只鸟,飞走2只,还有几只鸟?答案是3只;树上5只鸟,有2只鸟想要飞走,还有几只鸟?答案是5只!这也就说明光想或光说但不去做是不行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坚持。就像一个故事所说的:一个球队教练对队员训话:“迈克尔.乔丹放弃过吗?”队员们回答“没有!”教练又说“怀特兄弟呢?”队员们又回答“没有!”教练再次说“爱迪生呢?”“没有!”他又问“艾尔.洛卡拉斯呢?”队员们沉默了一会儿问“艾尔.洛卡拉斯是谁呀?”教练说:“你们当然没听说过他,因为他放弃了!”由此可见坚持的重要性。

  再来看看改掉坏*惯方面,正如同“改掉”里的“改”字,坏*惯应该被替换成好*惯,而不是直接抹去。因为抹去是不可能的,*惯就像性格,抹不了。如果把坏*惯比作一辆正在运行的火车,那不管你在路上放多少门塞都不能将其停下,而当你成功地把它停好时再放上一个门塞,它就怎么都开不起来了。所以说最重要的还是立刻去做,并且做就要坚持。

  查尔斯·都希格的《*惯的力量》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改变了我对*惯的固有看法:*惯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城池,*惯只是可塑可造的沙雕。

  不可否认*惯的力量是很强大,可正确的认识*惯的形成原理后还是可以改变*惯的。作者认为*惯回路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构成的。比如人的刷牙*惯是渴求牙膏里添加剂产生的凉丝丝的刺激感;人的跑步*惯是渴求运动后身体里产生的内啡肽。如果想改变一个*惯只需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即可。两年前,我决定读书时,每晚躺在床上总忍不住翻手机,我就把手机放在客厅,在床头摆上书,逐渐养成了每天睡前或醒后先看会儿书的*惯。作者还指出当个人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且这个群体有信仰,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

  作者认为核心*惯会引起连锁反应,带动其他好*惯的形成。比如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是引发广泛变化的核心*惯。正常的紧张有序的生活中,运动是一支强心剂,会让其他的好*惯更易形成。此外,*惯可以节省意志力。作者认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消耗品,如果在抵御饼干的诱惑上消耗过度,之后的解答难题时就会趋于枯竭。而*惯养成后,就会变成自发意识,不再消耗意志力。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惯在养成初期会很困难,可*惯养成之后就会感觉不那么费力了。对于坏*惯,则可采取分散注意力的办法,控制不住自己想吃蛋糕的冲动时,可以去参加体育锻炼或换吃苹果。因为人的意志力有限,所以在更正坏*惯时远离诱惑也十分重要。

  书中给出的改变*惯的步骤:

  ①找出惯常行为;

  ②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

  ③将暗示隔离出来;

  ④制定计划。

  每个人都有现实生活的*惯、感情生活的*惯、还有思维*惯,这些*惯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此书告诉我*惯是可控的,所以自己的命运也是可控的。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吗?从少吃甜食开始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