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诗经

《诗经·蒹葭》读后感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诗经·蒹葭》读后感2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诗经·蒹葭》读后感3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诗经·蒹葭》读后感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哦着远古的歌谣,轻轻踱向芦苇丛深处。

  蒹葭是我极爱的植物。且不说文人墨客对它有多么青睐,只看那一束荻花立于水畔,就觉得无比的美。在我看来,芦荡是最好的景致,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芦荡水乡酝酿的红色往事,更为这翩然诗意*添几分豪情。

  进园,拉上同学直奔“芦苇迷宫”,一路风光恰好。青石板路,亭台水榭;路边风情茶肆,炉水交响;过往旧寺厅堂、楼台古碑,皆非雄壮,与吴依软语呼着、应着,与江南小镇拼连着、模糊着,与老镇的记忆一起蒙着轻尘,和着清风。栈桥亭中有人吃茶说话。扯几处闲景,*淡里过。

  到了“芦苇迷宫”,却是游人稀少,放眼茫茫芦荡,心中说不出的喜欢,它们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紧挨着不肯分开。芦花尚青嫩活跃,邻家女孩一般的模样,清纯青涩。河畔的芦苇却有些泛黄,将长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一簇一簇,将水面细细隔开,密不透风,水汽便在小空间流转,如朦胧神秘、氤氲未知的梦境。

  就深里步行,路过一座“蒹葭桥”,走上最高点,便可胸怀些许诗情,稍稍俯视芦荡,水路狭窄曲折,实实在在的清澈盈动;芦苇旁泊着渔家小船,船桨横卧,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

  偶能听见摇橹声,却想起阿庆嫂们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芦苇一样的气质,芦苇般温婉的美,也会在斜风丽日里浣着纱,在低矮的屋里燃起炊烟,经营安逸悠长的水乡生活。但她们也选择了像芦秆般坚韧,一身青花粗布,一顶芦编斗笠,一叶小木船,驾驭一方天赐芦荡,水里来,水里去,一颗炽热的心。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壶,顺便搁下女性的柔弱,谱就美谈。江南*实安宁的历史也有了些波澜,多了种新的恪守,展示它“宁静无为”的对立面。

  往回走,割舍淡淡的留恋。踏过一座栈桥,耳畔隐约有唱戏声,极投入,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故事,与春来茶馆的清茶一起淌进人们的心田。

  提醒着不忘。

  别了,蒹葭丛;别了,摇橹声;别了,芦荡火种。无论时光沧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旧。

《诗经·蒹葭》读后感5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都说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仿佛就是梦中仙境,世外桃源。那小船划过河水,漾起阵阵的清波。船旁的一栋栋小屋,炊烟随风飘过,留下一缕甜美的风语。悄悄的,天空中绵绵的雨点下起,打在游人的心里,激起思乡的旋律。如此美丽的风景,令人陶醉。可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下面的这首诗篇出自《诗经·秦风》,出自飞沙走石的地方。作者能在秦地写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可能,这更是诗词神秘的地方,几千年前的陕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读到这宛转悠扬的诗句,《蒹葭》,仿佛闭眼就能想见那一片片的芦苇摇摆的景象!一个痴情的男子,驾船在潺潺的流水之中几度逆流而上,又几度顺流而下。只为了追求河对岸那位美丽的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却喜欢和他捉迷藏,总是出现在和他相反的地方。男子有放弃过吗?绝不!那永不停歇的流水载他追随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梦想。当人们读到这首诗时,都在嘲笑诗中男子有多么的傻,在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你永远都寻找不到她的踪影。急切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一般痒,又如刀绞一样痛。可是,这一切却化作了无限的动力,让男子一次次打起勇气。虽然得不到,但是努力过,不后悔!其实,一路走来,诗中的男子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跌跌宕宕,才有见到了彩虹后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一路以来的风雨兼程,一路来的饱经风霜!才有收获梦想的欢乐无比。永不放弃的坚守,带给人们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

  痴情的寻找,坚定的守候。男子始终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不怕人们的嘲笑和讥讽。紧握手中的桨,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成就无人可及的成就!”这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的密码学家,艾伦·图灵一生的座右铭。傻?这只是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的无稽之谈。想起了白雪老师说的:“艰难中的执着,困苦中的坚守”。走出了诗篇,我们还在生活的大河中激荡。面对试卷上不会的*题,你是否能像那位男子一样,再做一次。我们始终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用不断的毅力和傻劲,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蒹葭》,是一首诗,一个启示,一段佳话。学*,何尝不是一条大河,我们撑起一艘小船,静静向前行驶,永不放弃!在人生的漫漫路之上,望着永远都没有尽头的目标。人们总是迷茫,总是找不到方向,可是读了这篇令人难忘的诗词,一切为自己寻找的借口是否都已烟消云散。加油吧,在今后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做那位痴情的恋者,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虽然经受无尽的考验,但是也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到那时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全世界:“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

《诗经·蒹葭》读后感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诗经·蒹葭》读后感2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诗经·蒹葭》读后感3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诗经·蒹葭》读后感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哦着远古的歌谣,轻轻踱向芦苇丛深处。

  蒹葭是我极爱的植物。且不说文人墨客对它有多么青睐,只看那一束荻花立于水畔,就觉得无比的美。在我看来,芦荡是最好的景致,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芦荡水乡酝酿的红色往事,更为这翩然诗意*添几分豪情。

  进园,拉上同学直奔“芦苇迷宫”,一路风光恰好。青石板路,亭台水榭;路边风情茶肆,炉水交响;过往旧寺厅堂、楼台古碑,皆非雄壮,与吴依软语呼着、应着,与江南小镇拼连着、模糊着,与老镇的记忆一起蒙着轻尘,和着清风。栈桥亭中有人吃茶说话。扯几处闲景,*淡里过。

  到了“芦苇迷宫”,却是游人稀少,放眼茫茫芦荡,心中说不出的喜欢,它们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紧挨着不肯分开。芦花尚青嫩活跃,邻家女孩一般的模样,清纯青涩。河畔的芦苇却有些泛黄,将长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一簇一簇,将水面细细隔开,密不透风,水汽便在小空间流转,如朦胧神秘、氤氲未知的梦境。

  就深里步行,路过一座“蒹葭桥”,走上最高点,便可胸怀些许诗情,稍稍俯视芦荡,水路狭窄曲折,实实在在的清澈盈动;芦苇旁泊着渔家小船,船桨横卧,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

  偶能听见摇橹声,却想起阿庆嫂们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芦苇一样的气质,芦苇般温婉的美,也会在斜风丽日里浣着纱,在低矮的屋里燃起炊烟,经营安逸悠长的水乡生活。但她们也选择了像芦秆般坚韧,一身青花粗布,一顶芦编斗笠,一叶小木船,驾驭一方天赐芦荡,水里来,水里去,一颗炽热的心。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壶,顺便搁下女性的柔弱,谱就美谈。江南*实安宁的历史也有了些波澜,多了种新的恪守,展示它“宁静无为”的对立面。

  往回走,割舍淡淡的留恋。踏过一座栈桥,耳畔隐约有唱戏声,极投入,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故事,与春来茶馆的清茶一起淌进人们的心田。

  提醒着不忘。

  别了,蒹葭丛;别了,摇橹声;别了,芦荡火种。无论时光沧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旧。

《诗经·蒹葭》读后感5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都说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仿佛就是梦中仙境,世外桃源。那小船划过河水,漾起阵阵的清波。船旁的一栋栋小屋,炊烟随风飘过,留下一缕甜美的风语。悄悄的,天空中绵绵的雨点下起,打在游人的心里,激起思乡的旋律。如此美丽的风景,令人陶醉。可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下面的这首诗篇出自《诗经·秦风》,出自飞沙走石的地方。作者能在秦地写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可能,这更是诗词神秘的地方,几千年前的陕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读到这宛转悠扬的诗句,《蒹葭》,仿佛闭眼就能想见那一片片的芦苇摇摆的景象!一个痴情的男子,驾船在潺潺的流水之中几度逆流而上,又几度顺流而下。只为了追求河对岸那位美丽的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却喜欢和他捉迷藏,总是出现在和他相反的地方。男子有放弃过吗?绝不!那永不停歇的流水载他追随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梦想。当人们读到这首诗时,都在嘲笑诗中男子有多么的傻,在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你永远都寻找不到她的踪影。急切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一般痒,又如刀绞一样痛。可是,这一切却化作了无限的动力,让男子一次次打起勇气。虽然得不到,但是努力过,不后悔!其实,一路走来,诗中的男子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跌跌宕宕,才有见到了彩虹后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一路以来的风雨兼程,一路来的饱经风霜!才有收获梦想的欢乐无比。永不放弃的坚守,带给人们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

  痴情的寻找,坚定的守候。男子始终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不怕人们的嘲笑和讥讽。紧握手中的桨,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成就无人可及的成就!”这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的密码学家,艾伦·图灵一生的座右铭。傻?这只是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的无稽之谈。想起了白雪老师说的:“艰难中的执着,困苦中的坚守”。走出了诗篇,我们还在生活的大河中激荡。面对试卷上不会的*题,你是否能像那位男子一样,再做一次。我们始终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用不断的毅力和傻劲,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蒹葭》,是一首诗,一个启示,一段佳话。学*,何尝不是一条大河,我们撑起一艘小船,静静向前行驶,永不放弃!在人生的漫漫路之上,望着永远都没有尽头的目标。人们总是迷茫,总是找不到方向,可是读了这篇令人难忘的诗词,一切为自己寻找的借口是否都已烟消云散。加油吧,在今后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做那位痴情的恋者,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虽然经受无尽的考验,但是也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到那时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全世界:“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蒹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附: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方向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踪迹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二)、文学常识回顾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 [听读课文,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 )。 白露秋霜--( )。

  河畔道路--( )。 秋水--( )。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准备:营造了一个( )( )( )( )……的意境。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自己创作并展示):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伊人”、寻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追 求者”的焦急,急迫。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 惘、痛苦。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②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教师总结:

  (六)、创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 善尽美的境界。

  (七)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示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意美

  (学生自我创作,并展示,小组形式)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八)指导背诵(在配乐背诵中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蒹葭》教案 (菁华5篇)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一下作为一个*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 《诗经是指*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二、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六、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七、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八、音乐欣赏,体会意境

  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九、练*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扩写蒹葭的作文 (菁华5篇)

  凄风淅淅,子规呖呖,冷月挂残柳,寒星暗。夜半人已醒,辗转反侧难入眠。

  蒹葭苍,白露霜,秋水凉,晓雾茫,伊人玉影在何方?好像在那水中央。仿佛轻云蔽月,飘飖流风回雪。佳人似凌波而立,*若抬眼可觅,远若永不可及。云髻半偏,秋波连转。明眸如皓月当空,朱唇似姣花待放。白衣翩跹,蘅芜清涟,岸芷汀兰,花羞鸟无言。秀秀濯濯,影影绰绰,轻衫仙子若,多情应笑我。萧萧罗裙,漠漠清韵,不染纤尘。

  夜已央,晨光煌,溪水荡。蒹葭芊芊,其景泛泛,白露未干,幽影璨烂,望眼欲穿。蒹葭采采,彼岸花开。魂牵梦绕,难把心事告。涉渌水,攀巉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影在前。仙袂飘飘,丹青难描。

  水月镜花,心事终虚化。

  清晨,秋露缀满芦苇,茂盛的芦苇在晨风中摇曳,远远得望着对岸你,留着及腰的长发的你窈窕多姿,如何才能与你相见,我的心上人?我要把你追随,哪怕天涯,哪怕海角。

  撑一叶小舟,逆水而上,水流湍急,我朝着心上人方向,前进。船时而颠簸,时而犁水。

  和着我的心河,弹着一曲快节奏的交响乐。我仿佛看到,心上人在水中央,长发飘飘。一颦一蹙,宛如一朵盛开的红莲,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一次次靠*你,水在流,浆在摇,长风破浪,看到你*了,*了,远了,远了,你一直走在我朦胧中,在我梦里绽放。

  (一)水乡清秋,婉转惆怅,秋风萧瑟,白露茫茫凝为霜。河畔蒹葭,芦色青苍,碧水澄澈,烟波万伏是水色天光。诗经的繁华,演绎着刻骨留恋,隽刻心房,永生不忘。荡漾的秋风,悠悠绵绵的思念,如同簇簇芦花,一生飞扬。

  (二)芦花在飘荡,秋水在延长。一日秋高气爽,屡次翘首仰望。望尽天涯泪欲穿,伊人在远方。殷殷情丝,冲淡次次诀别的离觞。轮回千年之恋,融于岁月时光。泪水涟涟,如霜的迷惘。走过路路漫长,心如泪,断肠。是执着,是心的疯狂。

  (三)蒹葭之美,涓涓秋水。水与芦花,诗意如画。不灭的山盟海誓,永存的羞涩矜持。不离不齐,一生芦花相依。遥望远方,心的遐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品芦花容世佳颜,甘愿伫立无尽秋风与秋水。

  (四)舍弃了所有,只为漫天芦花下的遨游。淡忘了一切,祈盼流逝满腹忧伤的空悲切。愿与天空如雪芦花,在茫茫苍穹,奏响荡气回肠。宛若来生,宛若昨日秋风。风依旧萧瑟,带走绿茵点点不舍。苇依旧飞舞,不知是否含有相思之苦。逝者如斯,未尝往矣,盈虚如彼,是消长矣?人,在水一方,倚立……

  (五)美,是悲壮,亦为离觞,是心灵的涤荡,轮回万世的惆怅。蒹葭之美,映衬山水。青山碧水情为谁,芦花如雪为芸醉。秋风萧瑟又起,芦花在洋溢。蒹葭之美情为谁?!

  漫长的暑假结束了,终于要开学了,我兴奋极了。得知要换新老师了,我既兴奋又期待。

  终于开学了,我来到教室,见到了我们的班主任——郑老师。啊,她有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长长的柳叶眉,红润的小嘴吧。她的皮肤很白,像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我好喜欢她。

  上了几天的课,我发现郑老师不仅漂亮,而且很温柔,绝不会轻易批评任何一个犯错的学生。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我还没写完,便私下里拿出课外书开始阅读。正当我读得津津有味之时,郑老师突然走到我面前。我吓坏了,心想:老师肯定要批评我了。谁知老师只是悄悄地对我说:“这样可不行哦。”短短的几个字,语气温柔,但我感受到的却是老师的坚定。我收起课外书,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

  老师啊老师,您总是那么温柔,您对所有人都是温柔而公*,有您在,同学们也变得暗暗努力,自律性更强了,现在走进教室听到的朗朗的读书声,课堂上听到的是兴奋而又精彩的答题声……

  有您在,我们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我一定要努力学*,这样才能不辜负您,我爱您,郑老师。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诗经蒹葭读后感范文10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周南·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对于蒹葭的解读,多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诉说望之不可及、求之不可得的相思之意。初次读到蒹葭,是在初中的时候,看到的也是美好的爱情,诗中蒹葭、白露等意象读来觉得格外唯美,属意于一人,无时无刻的思念,锲而不舍的追求,确实是非常美好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历了成长的各种事件,我渐渐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前进的方向,再看蒹葭,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蒹葭的“追寻”,用在寻找理想也非常恰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话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了说不清的迷茫,在水一方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地点。我知道我的目标离我非常遥远,在缥缈的江水另一边,但悲哀的是,终不知其所在,颇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味。然而令人意动的是,即使如此,追寻的人依然不畏道阻、不厌溯回,上穷碧落下黄泉,经历了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时间变迁,一步一步找到目标,探寻到理想所在之处,即便是所谓的“宛在”,但也有了希望,有了线索。

  在高中阶段,最能体会到蒹葭的迷茫之处,每天都是无止境的学*、刷题、复*,同样也在不断否定自己,我在高三后期有一段时间成绩一直在下降,对比班上一直稳定在年级前三的同学,我每次考试之后都特别焦虑,一直处在低压之下,考试一场接一场,打击也没有停下来,将*半个月我都处于那种糟糕的情绪之下。我一直在绷紧弦努力补过,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提高,不知道最后自己要选择怎样的专业,医学专业的分数线太高了,我当时差点放弃这个目标。但所幸有身边很多人的安慰激励,最终我终于找到了*稳的状态,坚持了下来。而现在,我基本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步走着,但这种追寻并没有到尽头,前路还有很多选择,还有许多困难,还有待溯洄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邓丽君的《蒹葭》在小时候就听过,这或许便是我和诗经最早的缘分了。那时的我不懂得什么叫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懵懵懂懂地听懂了后面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哦,有位伊人,在水的另一边,简单稚嫩又不完全正确的理解,却能确确实实感受到那里面流动的美。可惜的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继续深入探寻这份独属于《诗经》的景色。

  于我而言,《诗经》就仿佛是《蒹葭》里那位彼岸的佳人一般,漫长的时间间隔成了河上氤氲的雾气;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语言成了那重重的芦苇。我能看见她影影绰绰的身影在天光水色之间具有着的朦胧的美,只是太模糊,又太遥远,没有注释便是寸步难行。她比文言文又老了一个辈分,仿佛我的太奶奶,不管怎样,总是畏惧而不愿靠*的。相比较而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要易亲*太多。

  直到这一次的打卡活动,才再续了我和她的缘分。翻开这本记载千年前歌声的《诗经选》,细细地诵读着,反复地体会着,突然发现,她似乎也没有那么遥远不可亲*。她是千年前的民歌,用千年前最流行的语言诉说着千年前纯真的情感,她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还一起唱过的歌谣。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她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当弄懂那些几乎每句都有的生僻词语后,整篇诗歌的意思也就简单明了起来了。她是通俗的,她没有唐诗宋词等刻意雕砌的韵律仪仗,她只有未经雕琢的深情与诚恳。诚恳的劳作,诚恳的纪念祖先,诚恳的想念喜欢的人。

  是的,我喜欢诗经里的爱情。爱情作为诗歌永远的主题,在《诗经》里也占了相当比重的一部分。但她不像后来因宋明理学而变得含蓄矜持的爱情,她只有“无拘无束”的自由恋爱。

  在诗经里,喜欢就是喜欢,她不是后来的那种“我爱你,我就卑微到了尘埃里”,她没有扑朔迷离的用典和因含蓄留下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她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年男子对于心上人昼思夜想、难以入眠的相思;她有“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的深切的倾慕;她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爱你恰好你也爱我的悸动……这些真诚又直率的情感让我如此动容,情者以诗传情。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了,她是我们前世无邪的记忆。

  诗心如水,道不尽的相思离愁,语不完的哀怨彷徨;诗音如画,说不尽的水畔蒹葭,雨巷丁香;诗思如烟,散不尽的伊人姑娘,凄清惆怅。

  在《蒹葭》中,白露秋霜,秋水缭绕。深秋的寂寥,蒹葭上已经化霜的白露,水中孤独的沙洲,河岸对面缥缈的伊人之影,可望而不可求。即使不惧艰难险阻,溯洄,或是溯游找寻,亦是了无结果,反而让内心的惆怅更增几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与宇宙比起来过于短促的一生,却和人类崇高的理想交织在茫茫秋水之畔,人生如是,唯有叹息和将满腔思绪化作小小的一首诗。

  在《雨巷》中,丁香芬芳。雨的哀怨,寂寥的雨巷,油纸伞上有增无减的凄凉,巷中的默默彳亍,雨巷中飘过的姑娘,一偶遇而无再续。即使再次寻找,走尽雨巷,她的芬芳,也已消失在雨的哀曲中,反而让寒漠,凄清和惆怅涌上心头。“此情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与生命中的那个她相遇的一瞬间,不懂得珍惜,最后空留一腔遗憾。在曾经的地方,悲伤过往,回忆成为永恒,谱写成诗。

  人生在世,总有心中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忧思。阅尽人情世故,才能将忧思的美好谱写成诗,铸就一颗如水的诗心。让那一份忧思永存,成为最美好的回忆。诗心不灭,思念永存。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说起诗经《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在水一方》,你肯定想起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想起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由邓丽君演唱的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会久久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歌曲的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则是取自诗经《秦风—蒹葭》稍作调整而成。那么,《秦风—蒹葭》又有着怎么样的内涵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真诚、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来是人们的追求。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全诗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处的地点和时间。这也是这是《诗经》中常用到的比兴用法,中国人含蓄内敛,古人更是如此。在提及爱情是委婉,所以先从身边的场景、动植物说起。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伊人真的是在那里吗?读完全诗才发现,其实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我多次品读后不禁感叹,本诗虽写爱情,但却只字未提“爱”,不过却又字字总关乎情。写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本诗先写时间,从白露“为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写水的状态不断变化,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而让人想象道路之艰,追逐之痛苦。这样的时空变化,其实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寻、等待伊人过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 距离产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让这边的男子苦苦徘徊却怎么也抵达不到她的身边。男主人公高贵的精神和坚贞的爱情操守也越来越感动人。

  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总之,诗的艺术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展现出的浪漫精神让我深深着迷。诗歌表述婉转而又深切动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展露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全诗通过对时间场景的变换生动地描绘出了诗古人常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能引起当世人和后世人的共鸣,而追求过程中的辗转和最终求之不得的惆怅与失落,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人苦苦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焦虑。全诗中没有一个思字、愁字,却让我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寻到心中的美人,不管现实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但我们也需要像这个男子一样在面对那样残酷的现实以致朦胧的未来时,有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火热激情,大胆拥抱理想并乐观地活着,这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存姿态吧!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人影惚恍。

  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诗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儿。

  所谓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见了,却又抓不住。多么的诱人,朦胧而又伤怀。很有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频洲之感。苦闷,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宛如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但,苏轼的隔离却是永久的,一个地上而一个地下。永远没有见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离却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遥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这份情才能安居?

  这份相思有些令人难过和伤怀。不禁会想起陆游与表妹的凄美爱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伤心之余,又能体会出其中的美来。画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一片空旷的天地,一条蜿蜒而流,岸边芦荻长有长,露也成了白霜。雾气蒙蒙,忽隐忽现的沙洲,若即若离的心上人儿。画面由远及*,这是美学上的三远之一的*远。这便是美。这让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让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远》。“不知你现在的地方,离我有多遥远。站在最高的山顶上能不能望得见,就算分离的世界天空依然相连。有没有在风中听到我的呼唤,也许流浪的云她能带去我的思念,有没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泪点。不知你回来的时候还要有多久远。”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吗?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吗?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吗?可以!因为这一诗是出自《诗经》。若是在其他的古诗中,那几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诗经》中的爱情才会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胆,也只有《诗经》中的女子才会如此的开放、大胆,如此的爽朗泼辣。《诗经》情爱诗里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羡求男子。它收录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女子便只能规规矩矩织布了,连读书都不许,更不要说追求心中的恋爱。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谈何地位,谈何爱情。如果可以谈,那怎么会有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而且这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焦对刘的爱甚于对母亲的爱。“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本命》)”。哪里敢谈追求。文人们只好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寓在《柳毅传》等传说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样开朗、大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开放、活泼,便是《诗经》情爱诗的特点。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说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叹,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边城》翠翠一样的等待,他明天可能会回来,可能不会回来。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

  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都起源于中原地带,黄河文明的中心。

  是朴实的单散发着田野和炊烟气息,豪爽而真挚,我以为要读那些诗歌,最好要到真正的田野中去,而不是蹲在书斋里摇晃脑袋,就象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好在户外进行,才可以体现人的美。

  诗歌是最接*自然,也是最接*人的灵魂的艺术题材,在诗歌中有真和美,一切壮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诗歌的特性,也具有音乐的特性,诗歌最接*于音乐,而音乐能直达人的灵魂。

  起源于中原田野的风,洋溢着热情与单纯,具有全世界性可以理解的主题,但是对他们的介绍还是太少太不够,这是我们的耻辱。

  我记得自己在学校的时候---我只读到90初期的初中,学的几乎都是后代文人的作品,好象只有一首硕鼠,那些作品都是一种文人知识的理想,没有学过民间的诗歌,后来我总是纳闷,想道,这是否因为编纂者本身害怕那种来自田野的野性呢,或者在经过文人的注解,贬低其中的直率的爱情的呢,害怕学生们去谈恋爱不成?

  每一个浸泡着江南烟雨气息长大的人,想必对雨都会有种无法言说透的眷恋情怀吧。总想着可以毫不犹豫得扎进浸着凉意的雨水中,任凭它滑过脸颊,又顺着面部的坚挺蜿蜒而后滑进衣襟,沾湿自己的衣裳,任由雨水带着丝缕凉意侵入体肤,又悄然涤尽一切哀思与惆怅。

  余光中说:“无论工业多么发达,似乎一时还荒废不了雨伞。只要风不斜吹,雨不倾盆,撑一把伞在雨中,任不失古典意蕴。”那时起,我就一遍又一遍的思考着那把在雨中的伞到底有怎样的韵味,竟会让那么多的人为之动容。

  后来我去读了戴舒望的《雨巷》,脑海里的那把油纸伞便挥之不去,像是终于给小时稚嫩的画面画上了最后一笔,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撑着油纸伞漫步在小巷里的丁香女孩。

  与《蒹葭》中的淑女不同,在戴舒望的小诗中,我像是通过气味认识了一个女孩,认识了一个男孩的心上人,她安静恬淡,有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悲,沾染着人间的七情六欲,却也让人为之心动。

  雨后的小巷,褪去了往日的繁华,倒是镀上了片刻的静谧。她身着一身旗袍,撑着油纸伞,漫步在雨巷中,眼神里袒露出的却是哀怨与彷徨,像是找不到家的孩子,无助而又凄清。她慢慢的走*,带来了阵阵丁香的香气,更是带来了恍惚间的真实,最后却还是飘过,像梦一样安静却带着强烈的情感,渲染着自己与旁人,宣誓着自己的寒漠与孤寂。

  字里行间倒更像是一场醒着的梦,恍恍惚惚两人相爱,伸手轻触不过是团簇丁香遗留下来的若有若无的香气。

  好似拥有过,又好似没有过,只有若有若无的花香还残留在鼻尖,细细萦绕。

  《蒹葭》里的女子更像是天边的仙人,衣袖飘飘,静然一笑便孽了苍生,美的令人不可方物,更不敢伸手触碰,只得在心里惦念她的容貌姿态,回想着夜夜难眠。

  雎鸠成双,带来远方情爱的气息,挥动双翅,轻缓洒落与人间。她像是天仙下凡,只是轻摇船桨,袖衣微卷,两鬓未能扎起的碎发随风飘动,裹挟着荇草的清香幽入男子的鼻中,清晨的霜雾朦胧,衬的此地更为像仙境,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机会眸?

  她像是没有七情六欲,没有人间情仇,只是淡挂浅笑,红唇微张,眼眸轻柔,纤纤素手小心地专注地采摘着荇草,无暇顾及周遭的红尘。

  小雨淅沥,微霜依附,她与她,带着清幽的丁香与空净的晨气,她撑着油纸伞,她提起长裙,缓步向我走来……

  人们总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一些词语,譬如说优雅,譬如说哀愁,再有痛苦,但其实我们不是真的了解这些词语吧,我们只是“知道”。后来,当我们长大一些,我们在某一个瞬间突然真正了解到这些词语的意思,当这些词语来临时我们的感受,但在那个时候,却又发现,那个词语,好像已经不那么深刻了。快乐不深刻,悲伤不深刻,我们还剩下什么。

  但在诗经中,不一样。好比说蒹葭一篇,我几乎无法读出他那种在迷茫的执著之中还剩下别的什么。他一唱三叹,静静地诉说出自己的苦闷,他远远眺瞰,默默地坚持着跟随。虽说是重唱叠句,但却又愈发哀凉。从开篇的物象就选择了蒹葭,秋天的白色,季节和色彩上的双重叠加使得氛围更加的有悲的色彩。通过物象的气质和天气的特点来表达对对方的情感,这在《雨巷》中也颇有体现。雨巷中借助丁香的气息,来衬托出姑娘的忧郁气质,那种哀怨的无奈,萍水相逢的美丽和随之而来的,擦肩而过的遗憾。还有什么比这能引发人们的惆怅呢?

  在蒹葭中,诗人通过秋天的蒹葭的白霜色彩,烘托出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越发萧瑟。再者,伊人的位置变换无踪,有多少次*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即便如此,诗人也没有放弃对伊人的追求,一直坚定而执着,尽管面对的伊人是不可琢磨,飘渺虚幻,似真似假,但仍然不放弃。兴许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吧。让人忠于一件事情,一个人,由衷地赞美和喜爱,无条件的支持和追逐。希望伴随着痛苦而来,光芒在暗夜中诞生,这种情感相比与雨巷来说更加执着,更加坚定,更加有信念。蒹葭所带来的那种由痛苦中历练出来的希望,就像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不是一下子就抛给你,而是细水长流,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卷轴全开。水光温柔,笑靥如花。

  而雨巷以人的感觉,和蒹葭中又稍有不同。那种来自人性对美的向往,却又无法欣赏,只得默默承受这错过的遗憾,回味着其中的苦乐。美是多样的,有粉红色调的甜美就必然有清冷蓝调的哀怨。谁不喜欢阳光的温暖啊,生活中的苦涩已经足够了。但是当我们有真正面对这些不太阳光的哀怨,有些湿冷的哀怨,是否也会发现,其实那个所谓“冷清的蓝色”也很温暖啊。

  《雨巷》全诗都散发着丁香的哀愁气息,而丁香花色多紫,本有一种神秘之感,又加之当时环境轻雾弥漫,那种安静的感伤的气氛自然流露,在诗中对诗人的抒情也是颇有帮助,让人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虽说全篇弥漫着深深哀愁,但是我们在默默承受这种错过之后,却也发现了它的美不是么?这种温暖,是在哀愁的底部,等待我们发现的吧。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留下温存的纸条,上面写着祝福的话语。

  有些词语,我们虽然知道的早了点,但我们最后也还是“知道”了,兴许那种顿悟的感觉,也才铸就了这种错过的浅笑吧——只属于错过的浅笑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