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诗经

《诗经·蒹葭》读后感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诗经·蒹葭》读后感2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诗经·蒹葭》读后感3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诗经·蒹葭》读后感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哦着远古的歌谣,轻轻踱向芦苇丛深处。

  蒹葭是我极爱的植物。且不说文人墨客对它有多么青睐,只看那一束荻花立于水畔,就觉得无比的美。在我看来,芦荡是最好的景致,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芦荡水乡酝酿的红色往事,更为这翩然诗意*添几分豪情。

  进园,拉上同学直奔“芦苇迷宫”,一路风光恰好。青石板路,亭台水榭;路边风情茶肆,炉水交响;过往旧寺厅堂、楼台古碑,皆非雄壮,与吴依软语呼着、应着,与江南小镇拼连着、模糊着,与老镇的记忆一起蒙着轻尘,和着清风。栈桥亭中有人吃茶说话。扯几处闲景,*淡里过。

  到了“芦苇迷宫”,却是游人稀少,放眼茫茫芦荡,心中说不出的喜欢,它们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紧挨着不肯分开。芦花尚青嫩活跃,邻家女孩一般的模样,清纯青涩。河畔的芦苇却有些泛黄,将长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一簇一簇,将水面细细隔开,密不透风,水汽便在小空间流转,如朦胧神秘、氤氲未知的梦境。

  就深里步行,路过一座“蒹葭桥”,走上最高点,便可胸怀些许诗情,稍稍俯视芦荡,水路狭窄曲折,实实在在的清澈盈动;芦苇旁泊着渔家小船,船桨横卧,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

  偶能听见摇橹声,却想起阿庆嫂们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芦苇一样的气质,芦苇般温婉的美,也会在斜风丽日里浣着纱,在低矮的屋里燃起炊烟,经营安逸悠长的水乡生活。但她们也选择了像芦秆般坚韧,一身青花粗布,一顶芦编斗笠,一叶小木船,驾驭一方天赐芦荡,水里来,水里去,一颗炽热的心。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壶,顺便搁下女性的柔弱,谱就美谈。江南*实安宁的历史也有了些波澜,多了种新的恪守,展示它“宁静无为”的对立面。

  往回走,割舍淡淡的留恋。踏过一座栈桥,耳畔隐约有唱戏声,极投入,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故事,与春来茶馆的清茶一起淌进人们的心田。

  提醒着不忘。

  别了,蒹葭丛;别了,摇橹声;别了,芦荡火种。无论时光沧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旧。

《诗经·蒹葭》读后感5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都说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仿佛就是梦中仙境,世外桃源。那小船划过河水,漾起阵阵的清波。船旁的一栋栋小屋,炊烟随风飘过,留下一缕甜美的风语。悄悄的,天空中绵绵的雨点下起,打在游人的心里,激起思乡的旋律。如此美丽的风景,令人陶醉。可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下面的这首诗篇出自《诗经·秦风》,出自飞沙走石的地方。作者能在秦地写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可能,这更是诗词神秘的地方,几千年前的陕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读到这宛转悠扬的诗句,《蒹葭》,仿佛闭眼就能想见那一片片的芦苇摇摆的景象!一个痴情的男子,驾船在潺潺的流水之中几度逆流而上,又几度顺流而下。只为了追求河对岸那位美丽的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却喜欢和他捉迷藏,总是出现在和他相反的地方。男子有放弃过吗?绝不!那永不停歇的流水载他追随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梦想。当人们读到这首诗时,都在嘲笑诗中男子有多么的傻,在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你永远都寻找不到她的踪影。急切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一般痒,又如刀绞一样痛。可是,这一切却化作了无限的动力,让男子一次次打起勇气。虽然得不到,但是努力过,不后悔!其实,一路走来,诗中的男子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跌跌宕宕,才有见到了彩虹后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一路以来的风雨兼程,一路来的饱经风霜!才有收获梦想的欢乐无比。永不放弃的坚守,带给人们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

  痴情的寻找,坚定的守候。男子始终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不怕人们的嘲笑和讥讽。紧握手中的桨,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成就无人可及的成就!”这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的密码学家,艾伦·图灵一生的座右铭。傻?这只是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的无稽之谈。想起了白雪老师说的:“艰难中的执着,困苦中的坚守”。走出了诗篇,我们还在生活的大河中激荡。面对试卷上不会的*题,你是否能像那位男子一样,再做一次。我们始终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用不断的毅力和傻劲,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蒹葭》,是一首诗,一个启示,一段佳话。学*,何尝不是一条大河,我们撑起一艘小船,静静向前行驶,永不放弃!在人生的漫漫路之上,望着永远都没有尽头的目标。人们总是迷茫,总是找不到方向,可是读了这篇令人难忘的诗词,一切为自己寻找的借口是否都已烟消云散。加油吧,在今后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做那位痴情的恋者,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虽然经受无尽的考验,但是也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到那时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全世界:“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

《诗经·蒹葭》读后感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诗经·蒹葭》读后感2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诗经·蒹葭》读后感3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诗经·蒹葭》读后感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哦着远古的歌谣,轻轻踱向芦苇丛深处。

  蒹葭是我极爱的植物。且不说文人墨客对它有多么青睐,只看那一束荻花立于水畔,就觉得无比的美。在我看来,芦荡是最好的景致,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芦荡水乡酝酿的红色往事,更为这翩然诗意*添几分豪情。

  进园,拉上同学直奔“芦苇迷宫”,一路风光恰好。青石板路,亭台水榭;路边风情茶肆,炉水交响;过往旧寺厅堂、楼台古碑,皆非雄壮,与吴依软语呼着、应着,与江南小镇拼连着、模糊着,与老镇的记忆一起蒙着轻尘,和着清风。栈桥亭中有人吃茶说话。扯几处闲景,*淡里过。

  到了“芦苇迷宫”,却是游人稀少,放眼茫茫芦荡,心中说不出的喜欢,它们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紧挨着不肯分开。芦花尚青嫩活跃,邻家女孩一般的模样,清纯青涩。河畔的芦苇却有些泛黄,将长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一簇一簇,将水面细细隔开,密不透风,水汽便在小空间流转,如朦胧神秘、氤氲未知的梦境。

  就深里步行,路过一座“蒹葭桥”,走上最高点,便可胸怀些许诗情,稍稍俯视芦荡,水路狭窄曲折,实实在在的清澈盈动;芦苇旁泊着渔家小船,船桨横卧,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

  偶能听见摇橹声,却想起阿庆嫂们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芦苇一样的气质,芦苇般温婉的美,也会在斜风丽日里浣着纱,在低矮的屋里燃起炊烟,经营安逸悠长的水乡生活。但她们也选择了像芦秆般坚韧,一身青花粗布,一顶芦编斗笠,一叶小木船,驾驭一方天赐芦荡,水里来,水里去,一颗炽热的心。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壶,顺便搁下女性的柔弱,谱就美谈。江南*实安宁的历史也有了些波澜,多了种新的恪守,展示它“宁静无为”的对立面。

  往回走,割舍淡淡的留恋。踏过一座栈桥,耳畔隐约有唱戏声,极投入,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故事,与春来茶馆的清茶一起淌进人们的心田。

  提醒着不忘。

  别了,蒹葭丛;别了,摇橹声;别了,芦荡火种。无论时光沧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旧。

《诗经·蒹葭》读后感5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都说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仿佛就是梦中仙境,世外桃源。那小船划过河水,漾起阵阵的清波。船旁的一栋栋小屋,炊烟随风飘过,留下一缕甜美的风语。悄悄的,天空中绵绵的雨点下起,打在游人的心里,激起思乡的旋律。如此美丽的风景,令人陶醉。可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下面的这首诗篇出自《诗经·秦风》,出自飞沙走石的地方。作者能在秦地写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可能,这更是诗词神秘的地方,几千年前的陕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读到这宛转悠扬的诗句,《蒹葭》,仿佛闭眼就能想见那一片片的芦苇摇摆的景象!一个痴情的男子,驾船在潺潺的流水之中几度逆流而上,又几度顺流而下。只为了追求河对岸那位美丽的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却喜欢和他捉迷藏,总是出现在和他相反的地方。男子有放弃过吗?绝不!那永不停歇的流水载他追随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梦想。当人们读到这首诗时,都在嘲笑诗中男子有多么的傻,在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你永远都寻找不到她的踪影。急切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一般痒,又如刀绞一样痛。可是,这一切却化作了无限的动力,让男子一次次打起勇气。虽然得不到,但是努力过,不后悔!其实,一路走来,诗中的男子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跌跌宕宕,才有见到了彩虹后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一路以来的风雨兼程,一路来的饱经风霜!才有收获梦想的欢乐无比。永不放弃的坚守,带给人们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

  痴情的寻找,坚定的守候。男子始终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不怕人们的嘲笑和讥讽。紧握手中的桨,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成就无人可及的成就!”这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的密码学家,艾伦·图灵一生的座右铭。傻?这只是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的无稽之谈。想起了白雪老师说的:“艰难中的执着,困苦中的坚守”。走出了诗篇,我们还在生活的大河中激荡。面对试卷上不会的*题,你是否能像那位男子一样,再做一次。我们始终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用不断的毅力和傻劲,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蒹葭》,是一首诗,一个启示,一段佳话。学*,何尝不是一条大河,我们撑起一艘小船,静静向前行驶,永不放弃!在人生的漫漫路之上,望着永远都没有尽头的目标。人们总是迷茫,总是找不到方向,可是读了这篇令人难忘的诗词,一切为自己寻找的借口是否都已烟消云散。加油吧,在今后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做那位痴情的恋者,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虽然经受无尽的考验,但是也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到那时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全世界:“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诗经·蒹葭》赏析 (菁华5篇)

  诗经赏析蒹葭

  蒹葭

  佚名·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 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诗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百读而不厌。

  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

  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人影惚恍。

  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诗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儿。

  所谓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见了,却又抓不住。多么的诱人,朦胧而又伤怀。很有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频洲之感。苦闷,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宛如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但,苏轼的隔离却是永久的,一个地上而一个地下。永远没有见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离却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遥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这份情才能安居?

  这份相思有些令人难过和伤怀。不禁会想起陆游与表妹的凄美爱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伤心之余,又能体会出其中的美来。画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一片空旷的天地,一条蜿蜒而流,岸边芦荻长有长,露也成了白霜。雾气蒙蒙,忽隐忽现的沙洲,若即若离的心上人儿。画面由远及*,这是美学上的三远之一的*远。这便是美。这让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让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远》。“不知你现在的地方,离我有多遥远。站在最高的山顶上能不能望得见,就算分离的世界天空依然相连。有没有在风中听到我的呼唤,也许流浪的云她能带去我的思念,有没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泪点。不知你回来的时候还要有多久远。”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吗?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吗?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吗?可以!因为这一诗是出自《诗经》。若是在其他的古诗中,那几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诗经》中的爱情才会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胆,也只有《诗经》中的女子才会如此的开放、大胆,如此的爽朗泼辣。《诗经》情爱诗里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羡求男子。它收录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女子便只能规规矩矩织布了,连读书都不许,更不要说追求心中的恋爱。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谈何地位,谈何爱情。如果可以谈,那怎么会有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而且这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焦对刘的爱甚于对母亲的爱。“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本命》)”。哪里敢谈追求。文人们只好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寓在《柳毅传》等传说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样开朗、大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开放、活泼,便是《诗经》情爱诗的特点。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说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叹,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边城》翠翠一样的等待,他明天可能会回来,可能不会回来。

  爱情,是世间最高深莫测的东西。思之如狂的心境,与子偕老的美丽,遂引人颠沛流离,于漫长人世啜饮满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城倾流年逝,佳人老去,爱情仍在这世间袅袅婷婷,若即若离。

  ——题记

  “所谓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最为真实,最为本质也最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因为经典如《蒹葭》,所以尽管它风尘满面,却难掩生命的光芒。“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与情感。”这便是身为现代人的我重新捧读《蒹葭》的动力和意义。

  少年读《蒹葭》,爱它的婉转美好,宛若青涩不可实现的情怀与梦境;

  青年读《蒹葭》,爱它的憾而不伤,一如曾经沉溺而不得的感情;

  中年读《蒹葭》,爱它的诗意放旷,写尽人生无处不在的丧失却无悔;

  老年读《蒹葭》,爱它的淡然荼蘼,往事如烟,逝去的终不顾,感慨万千。

  人类有一个劣根性,毕生追求拥有,但对那些轻易得到的置之弃履,最耿耿于怀的却是那在水一方,求之不得的东西。《蒹葭》有这样的力量,让每个人从中捡拾自己的眼泪,用诗意面对感情的失却,并获得慰藉。

  《蒹葭》描绘了一场浪漫悠久的寻找。这是一场迷失却又坚定的旅程,寻找心的故乡。待最后,佳人如梦不可考,寻找成了唯一。谁也不知道,他所寻伊人是何,只道那时秋风细润,芦苇摇曳,那个孤独的追寻者,正一如既往在苦苦地穿梭。穿梭,向芦苇深处漫溯,没有方向的溯游。“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分明似*在咫尺,转瞬便如流光从眼前不见。他在白茫茫的芦苇丛中踽踽前行,他在恍惚里徘徊不定。那伊人似花非花,如雾非雾,有时在水一方,仿佛只跨越一步便可靠*,俟其接*,佳人又远在水之滨,不可停息,呼唤在耳畔响起……

  空灵意境不得不让人叹服,他在这样若即若离中寻找,只是寻找,没有停止,没有悲哀,仿若时过境迁已千年,一生终了。《人间词话》中有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这种风致,难以言说,只有曾经寻找过的人才能恍然大悟。世间诸多痴男怨女,却被人苦口婆心劝导,不要去追逐那些缥缈的得不到的,要紧紧握住手中真实的幸福。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寻找是永远不可能放弃的。真实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爱情,于此时的我们过于遥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春花秋月,烟视媚行,我们在雾里看花,看不清内里的悲喜交加,但却从《蒹葭》中明白爱情没有*淡,只是岁月静好,那种求而不得的温暖,会让人迷失在其魔力,从而进行“不切实际”的追逐。生活,于物质中升华的节逐,奏响每日繁忙的劳作。日日行走于世间的我们追逐着的“伊人”是梦想。目标是心中的欲望,方会持之以恒,像诗人那般即便失去正确航向,也选择心中那股迷恋,坚定走下去,在失望中努力着,用汗水泪水拼命追逐着,纵然时光将我们渡涉万水千山,终不悔当年节逐。有些梦想,即使不可求,但我们仍会苦苦寻找,世间太多迷惑,寻找的意义之一也是让我们固守心房,守护好心中的坚持,勇敢又执着的走下去。因为那种渴望,会为无奈的生命增添亮色,那种坚持,会让我们即便惘然却不沉溺于失望与麻木的苦海不得解脱。

  寻梦,寻找,只要你认为值得并迷恋的东西,便去追逐,那过程一定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光。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 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 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

  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 伊人”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蒹葭》读后感通用十篇

  文章写一个人想念他的爱人,但是因为相距太远,不能相见,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其实这篇文章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读过了,而且还有印象。要知道像我这么懒的人,记性又不好。能让我记住的诗肯定是很不错的诗。其实我只是记得第一段。“在水一方”,读着这个词,就给人很无奈,却不是哀伤。因为他们只是暂时分开的,所以心里其实是甜甜的。他是幸福的,因为还有人可以让他怀念。虽然暂时不能在一起,但毕竟还有一个情意相投的人,那是多么幸福的啊。

  其实有时候倒觉得,相思的苦并不是最苦,最苦的事情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该去思念谁。两种感觉不同在于,一个是被扔到了最深的深渊,他要仰望着他的目标,但在他心底总不至于绝望,因为他还有希望,还有一个目标,就算他不见,却还是知道自己该走哪个方向。而后者却是飘浮在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他永远不知道他会走到哪里,会遇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情。更可悲不是后者么。

  其实见不到的恋情是最美的,如果他们见面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我们可以展开想像一下,如果这位仁兄真的鼓起了勇气,溯洄从之了,那么他见到他的情人了,也许她已经人老珠黄了,或者生活的重担把她压得再也不可爱了。他还会不会再写一篇诗来歌颂美丽的爱情呢?经常看到月圆人圆的大结局,让人看得心花怒放,善良的人们的美好心愿得以在虚拟的世界上满足。于是他们笑得看着屏幕,或是戏台上的那对才子佳人的美满生活,好像站在上面的就是他们一样。多么可爱的人们。可是现实中的生活跟文艺作品可是不同的。不美丽的东西往往占了大部分,所以人们才会更加渴望美丽的东西,就算不是他们自己的,却总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安慰。他们在心底善良得想,“呵,还好,他们得到美满的生活,也许我也可以得到的。”

  所以最美丽的东西应该是远远得看着会比较好,这样,我们不会看到美人迟幕的失落,也不会被淹死的危险。但你又得说了,什么啊,如果因为怕看到不好的结果,而不去追求美丽的东西,那也太孱头了。回头想想也是啊,那该怎么办呢?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愿意去追求现在美丽的东西,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哪天美人不再美了,那你也不要后悔说,“哼,原来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追求你这个老太婆。”也别在溯游从之的时候溺水而后悔说“如果我不去追她的话,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活着了。”那这样的话,也太可笑了。

  如果你不能看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还是愿意沉迷于色相。那么就不应害怕无间地狱的残酷,这就是我想说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人影惚恍。

  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诗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儿。

  所谓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见了,却又抓不住。多么的诱人,朦胧而又伤怀。很有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频洲之感。苦闷,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宛如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但,苏轼的隔离却是永久的,一个地上而一个地下。永远没有见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离却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遥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这份情才能安居?

  这份相思有些令人难过和伤怀。不禁会想起陆游与表妹的凄美爱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伤心之余,又能体会出其中的美来。画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一片空旷的天地,一条蜿蜒而流,岸边芦荻长有长,露也成了白霜。雾气蒙蒙,忽隐忽现的沙洲,若即若离的心上人儿。画面由远及*,这是美学上的三远之一的*远。这便是美。这让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让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远》。“不知你现在的地方,离我有多遥远。站在最高的山顶上能不能望得见,就算分离的世界天空依然相连。有没有在风中听到我的呼唤,也许流浪的云她能带去我的思念,有没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泪点。不知你回来的时候还要有多久远。”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吗?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吗?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吗?可以!因为这一诗是出自《诗经》。若是在其他的古诗中,那几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诗经》中的爱情才会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胆,也只有《诗经》中的女子才会如此的开放、大胆,如此的爽朗泼辣。《诗经》情爱诗里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羡求男子。它收录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女子便只能规规矩矩织布了,连读书都不许,更不要说追求心中的恋爱。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谈何地位,谈何爱情。如果可以谈,那怎么会有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而且这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焦对刘的爱甚于对母亲的爱。“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本命》)”。哪里敢谈追求。文人们只好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寓在《柳毅传》等传说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样开朗、大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开放、活泼,便是《诗经》情爱诗的特点。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说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叹,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边城》翠翠一样的等待,他明天可能会回来,可能不会回来!

  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

  想起顾先生文章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这本书我在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写得很好,这次又读起来,或许是因为这些年看过的东西多了,反而不如第一次的感觉来的真切。这是一个晦涩的故事,三代人关系,两代人的情仇。乔执与乔苡旌两代人都是被领养,也因此透露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而孩子,总归成了牺牲品。或许偏执,或许残暴,爱恨交加。不管日后他们怎么样的富有,怎么样的光鲜,内心总会被察觉出那么一点缺失。我想正因如此,更渴望爱,也更惧怕爱。

  我羡慕那些有天赋的人,尤其羡慕能够找到自己天赋并加以利用的人。悲切在,羡慕嫉妒,而我拥有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会去发现我们愿意发现的东西,所以有时客观的真相,会因为我们自己的盲目被忽略掉。当自己发现被欺骗、被利用,那种愤怒,又如白灼的灯光刺入眼底,让你只能关注它,忘却周遭。我们就这样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被情感所打扰。

  看完整本书,我在自己的备忘录上以乔苡旌的身份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世界或真或假的和我们游戏着,我们参与其中又想跳出其中,如此往返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内心百感交集的混杂着爱与被爱的渴望,我以为战胜了你偏离你设定的轨道没有让你得逞,自己就是赢家,却不成想,我要在你生前和死后都以自残般的形式挣扎余生。我想后人总会延续前人的生命,那种骨子里不曾被更迭的东西,这是怕忘记,曾经那颗不安的灵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邓丽君的《蒹葭》在小时候就听过,这或许便是我和诗经最早的缘分了。那时的我不懂得什么叫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懵懵懂懂地听懂了后面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哦,有位伊人,在水的另一边,简单稚嫩又不完全正确的理解,却能确确实实感受到那里面流动的美。可惜的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继续深入探寻这份独属于《诗经》的景色。

  于我而言,《诗经》就仿佛是《蒹葭》里那位彼岸的佳人一般,漫长的时间间隔成了河上氤氲的雾气;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语言成了那重重的芦苇。我能看见她影影绰绰的身影在天光水色之间具有着的朦胧的美,只是太模糊,又太遥远,没有注释便是寸步难行。她比文言文又老了一个辈分,仿佛我的太奶奶,不管怎样,总是畏惧而不愿靠*的。相比较而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要易亲*太多。

  直到这一次的打卡活动,才再续了我和她的缘分。翻开这本记载千年前歌声的《诗经选》,细细地诵读着,反复地体会着,突然发现,她似乎也没有那么遥远不可亲*。她是千年前的民歌,用千年前最流行的语言诉说着千年前纯真的情感,她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还一起唱过的歌谣。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她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当弄懂那些几乎每句都有的生僻词语后,整篇诗歌的意思也就简单明了起来了。她是通俗的,她没有唐诗宋词等刻意雕砌的韵律仪仗,她只有未经雕琢的深情与诚恳。诚恳的劳作,诚恳的纪念祖先,诚恳的想念喜欢的人。

  是的,我喜欢诗经里的爱情。爱情作为诗歌永远的主题,在《诗经》里也占了相当比重的一部分。但她不像后来因宋明理学而变得含蓄矜持的爱情,她只有“无拘无束”的自由恋爱。

  在诗经里,喜欢就是喜欢,她不是后来的那种“我爱你,我就卑微到了尘埃里”,她没有扑朔迷离的用典和因含蓄留下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她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年男子对于心上人昼思夜想、难以入眠的相思;她有“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的深切的倾慕;她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爱你恰好你也爱我的悸动……这些真诚又直率的情感让我如此动容,情者以诗传情。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了,她是我们前世无邪的记忆。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周南·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对于蒹葭的解读,多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诉说望之不可及、求之不可得的相思之意。初次读到蒹葭,是在初中的时候,看到的也是美好的爱情,诗中蒹葭、白露等意象读来觉得格外唯美,属意于一人,无时无刻的思念,锲而不舍的追求,确实是非常美好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历了成长的各种事件,我渐渐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前进的方向,再看蒹葭,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最新蒹葭的读后感合集10篇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虽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

  想起顾先生文章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都说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仿佛就是梦中仙境,世外桃源。那小船划过河水,漾起阵阵的清波。船旁的一栋栋小屋,炊烟随风飘过,留下一缕甜美的风语。悄悄的,天空中绵绵的雨点下起,打在游人的心里,激起思乡的旋律。如此美丽的风景,令人陶醉。可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下面的这首诗篇出自《诗经·秦风》,出自飞沙走石的地方。作者能在秦地写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可能,这更是诗词神秘的地方,几千年前的陕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读到这宛转悠扬的诗句,《蒹葭》,仿佛闭眼就能想见那一片片的芦苇摇摆的景象!一个痴情的男子,驾船在潺潺的流水之中几度逆流而上,又几度顺流而下。只为了追求河对岸那位美丽的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却喜欢和他捉迷藏,总是出现在和他相反的地方。男子有放弃过吗?绝不!那永不停歇的流水载他追随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梦想。当人们读到这首诗时,都在嘲笑诗中男子有多么的傻,在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你永远都寻找不到她的踪影。急切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一般痒,又如刀绞一样痛。可是,这一切却化作了无限的动力,让男子一次次打起勇气。虽然得不到,但是努力过,不后悔!其实,一路走来,诗中的.男子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跌跌宕宕,才有见到了彩虹后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一路以来的风雨兼程,一路来的饱经风霜!才有收获梦想的欢乐无比。永不放弃的坚守,带给人们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

  痴情的寻找,坚定的守候。男子始终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不怕人们的嘲笑和讥讽。紧握手中的桨,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成就无人可及的成就!”这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的密码学家,艾伦·图灵一生的座右铭。傻?这只是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的无稽之谈。想起了白雪老师说的:“艰难中的执着,困苦中的坚守”。走出了诗篇,我们还在生活的大河中激荡。面对试卷上不会的*题,你是否能像那位男子一样,再做一次。我们始终都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用不断的毅力和傻劲,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蒹葭》,是一首诗,一个启示,一段佳话。学*,何尝不是一条大河,我们撑起一艘小船,静静向前行驶,永不放弃!在人生的漫漫路之上,望着永远都没有尽头的目标。人们总是迷茫,总是找不到方向,可是读了这篇令人难忘的诗词,一切为自己寻找的借口是否都已烟消云散。加油吧,在今后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做那位痴情的恋者,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虽然经受无尽的考验,但是也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到那时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全世界:“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烟雾缭绕中,一个少年,缓缓走来。不论是要逆流而上,还是要趟过高而陡的山地,或是要走过遥远而弯曲得险路,他都不轻言放弃,只为心中那梦想的“伊人”。从晨光初现到“白露未已”,永不言弃……

  掩卷,沉思。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个“伊人”,这个“伊人”可能是初中学子想要进取的心;可能是上班族想要升职加薪的愿;也可能是老人们盼子归巢的思……但无论如何,又有几人能做到像这位少年一样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去追寻呢?

  不论结果,只要努力过了,也不会留有遗憾,而那不留遗憾的拼,不也值得去学*吗?

  就拿我做个反例吧!每次开学,我都会兴冲冲地写下一大堆学*计划,但渐渐的,我开始感觉到不对劲了,不是计划制定得不够完满,而正是应为太“完满”,我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就会找借口:稍微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吧。最后,只能在考试中“默默退场”留下隐隐遗憾……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许多人,也曾和我一样,开始时满心欢愉地抱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炽热的干劲去追逐我们的目标,但都以失败告终。不妨想一下,我们这,是否是一种等?

  而这篇文章,更很好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畏艰险的形象,值得我们学*。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跳出自己的安逸界,让自己也去努力,哪怕只有一次拼尽全力,不留遗憾……

  “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这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一句话,也是网络热词之一。今天,让我们真正地去践行它,而不只是挂在口边,开几句玩笑。

  读《蒹葭》,让我初识古代爱情的美好;读《蒹葭》,更让我真正拥抱努力!

  事实上,学*也好似寻找“伊人”那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道路,但只要我们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豪情壮志,脚踏实地,终会寻到那个,站在河畔的身影……

  这本书我在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写得很好,这次又读起来,或许是因为这些年看过的东西多了,反而不如第一次的感觉来的真切。这是一个晦涩的故事,三代人关系,两代人的情仇。乔执与乔苡旌两代人都是被领养,也因此透露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而孩子,总归成了牺牲品。或许偏执,或许残暴,爱恨交加。不管日后他们怎么样的富有,怎么样的光鲜,内心总会被察觉出那么一点缺失。我想正因如此,更渴望爱,也更惧怕爱。

  我羡慕那些有天赋的人,尤其羡慕能够找到自己天赋并加以利用的人。悲切在,羡慕嫉妒,而我拥有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会去发现我们愿意发现的.东西,所以有时客观的真相,会因为我们自己的盲目被忽略掉。当自己发现被欺骗、被利用,那种愤怒,又如白灼的灯光刺入眼底,让你只能关注它,忘却周遭。我们就这样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被情感所打扰。

  看完整本书,我在自己的备忘录上以乔苡旌的身份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世界或真或假的和我们游戏着,我们参与其中又想跳出其中,如此往返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内心百感交集的混杂着爱与被爱的渴望,我以为战胜了你偏离你设定的轨道没有让你得逞,自己就是赢家,却不成想,我要在你生前和死后都以自残般的形式挣扎余生。我想后人总会延续前人的生命,那种骨子里不曾被更迭的东西,这是怕忘记,曾经那颗不安的灵魂。

  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那潺潺的溪水旁。那时东方刚刚破晓,清晨的雾气呵,把那一丛丛的芦苇笼罩在了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夜游的蛐蛐还未离去,歌着那似乎永远也唱不完的曲儿。偶尔飞过一两只鸟儿,那明朗的叫声,让我的心,也随着溪水荡漾了起来。

  三千年的时光荏苒,竟如白驹过隙一般短暂,三千年的红尘翻滚,三千年的世事无常,而这里的景致,竟丝毫未改。我带着三千年前你赠予我的折扇,漫步在水之湄,看着这风光旖旎,看着这岚烟缥缈。我低声讴吟,回味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凄美。远处那连绵的青山,犹如羲之那刚劲有力的波磔一般,伫立在这雾气霏微的天空下。水、雾、山、岸,何处才有你的影子呢?

  三千年前的你,盛装綝縭,袅袅婷婷地朝我走来。在清晨的雾霭中婆娑起舞,曼声歌唱。嫳屑随着微风轻轻飘动,你就那样翩然而至了。我深情款款地瞩望,看你开花的裙裾在风里轻飘,心情,仿佛你腰间的琅玕一般清澈、无羁。可你,却始终不肯让我走*。当天色晗晗,雾气将散之时,你却蓦然一笑,随着雾气,消失在了我的事业当中。如流星,似浮沤……

  三千年了,我苦苦寻觅。你发际间的芳泽还萦绕在我的鼻尖,你眼神里暌离的伤感依旧在我眼前浮现。不相信你我就这样失之眉睫,跨越了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我前来寻你;漫步了三千年的悠长岁月,我前来寻你;飞过了三千年的浩瀚星河,我前来寻你。

  如今,场景依旧却不见当日姽婳的你。少了你,天空,也显得岑寂……

  诗心如水,道不尽的相思离愁,语不完的哀怨彷徨;诗音如画,说不尽的水畔蒹葭,雨巷丁香;诗思如烟,散不尽的伊人姑娘,凄清惆怅。

  在《蒹葭》中,白露秋霜,秋水缭绕。深秋的寂寥,蒹葭上已经化霜的白露,水中孤独的沙洲,河岸对面缥缈的伊人之影,可望而不可求。即使不惧艰难险阻,溯洄,或是溯游找寻,亦是了无结果,反而让内心的惆怅更增几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与宇宙比起来过于短促的一生,却和人类崇高的理想交织在茫茫秋水之畔,人生如是,唯有叹息和将满腔思绪化作小小的一首诗。

  在《雨巷》中,丁香芬芳。雨的哀怨,寂寥的雨巷,油纸伞上有增无减的凄凉,巷中的默默彳亍,雨巷中飘过的姑娘,一偶遇而无再续。即使再次寻找,走尽雨巷,她的`芬芳,也已消失在雨的哀曲中,反而让寒漠,凄清和惆怅涌上心头。“此情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与生命中的那个她相遇的一瞬间,不懂得珍惜,最后空留一腔遗憾。在曾经的地方,悲伤过往,回忆成为永恒,谱写成诗。

  人生在世,总有心中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忧思。阅尽人情世故,才能将忧思的美好谱写成诗,铸就一颗如水的诗心。让那一份忧思永存,成为最美好的回忆。诗心不灭,思念永存。

  风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你的笑容摇摇晃晃,成为我命运中最美好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题记

  这个故事出自《诗经·秦风》一提到秦,一般人的印象都是“粗犷”吧?地处西北,极具侵略性,崇尚武力,士兵男子*乎凶狠,而《蒹葭》怎么听都应该是在江南水泽的呢喃而不是西北风沙中的叹唱......

  不过,若真若真如此,那可就大不一样了:一个是白面书生手中相携的温香;一个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

  恍然大悟——《蒹葭》真的很美,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

  血红色的白绸,在你手中,轻拂袖,却徒留残泪,水中。箭,穿越千年,射中你伤残的心。断剑,额下,无声的留恋。眼神,读透内心的爱,剑,无从下手,心,早已成空。你悠然而走,伸手,伸手,为何触不及你冰凉的手。 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只不见伊人,白袂随风飘。 心已悔断肠,为何只留你宛一方。天地苍茫,千年轮回,我却不知,宛在水中央。

  你化身,我心随,不知方向,已迷茫,怎追寻你一世芬芳,读透你,依然是谜,我愿留宛,在水一方.....

  今天,我读了《蒹葭》这一首诗,这一首诗讲的内容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路阻且长,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一首诗翻译过来便是,蒹葭十分繁茂,水露在蒹葭上结一片霜,一个美人,好像在水的另一边,沿着河流往上,遇到很多困难险阻,沿着河流往上走,美人好像在水中央。说一个人要不停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不忘初心,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希望和喜欢的事物,我们便会去不停的追求这一个美好的事物。就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从而踏上征程。但是我们所喜欢所希望的事物往往不是在我们的面前,而是在很远的地方,就像诗中写的一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者所希望的美好事物,好像在水的另外一边。我们要去追求这样的一个美好的事物,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难,就像诗中“溯洄从之,路阻且长”在我们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美好的'事物的时候,只要我们克服困难,便很有可能成功,即使到了最后没有成功心中有美好的东西的境界也是很好的,让人高兴的。

  我们要不停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怕困难,不放弃。像革命先辈一样,坚韧不拔,英勇前进,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像我们在生活中做事的时候,如果我们放弃了,不敢面对困难,忘记初心,一会做这一会做那,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只有不忘初心,不怕困难,才可以做好一件事,半途而废只有造成唯一的结果—失败。

  读了《蒹葭》这一首诗之后,再想想之前先辈们所留下来的经验,我知道了要做好一件事,要不忘初心,坚持下去并勇于面对困难,我们才可以把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聂鲁达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就像所有追求者那般,早已记住她的样子,爱她,渴求她,而她无法听见自己真情的告白。

  无法触及,又如何走向心爱的姑娘?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诗经·蒹葭》赏析合集十篇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

  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

  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伊:是、这人、那个彼。方:边。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从:就。阻:难。

  4、游:水游。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释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

  赏析二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诗经·蒹葭》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蒹葭读后感600字优选【五】篇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诗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第一次听到它,是在电视剧里,它是一首情歌,出现在男女主角相互思念着对方却不能相见的时刻。

  当时我就很好奇。哪知今年在语文课上又相逢,现在知道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爱情诗。课文学完后老师补充道:“这伊人可不可以是别的?比如说是一个目标,愿望或者是理想?”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不禁思索起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伊人”就是我的学*目标。我的理想。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节例会课,我们在班里自*,老师突然走到班里,在每个人的位子上放了一张纸条,我也发到了,上面写着我的期末目标。我一看傻了眼,完成可能性最多50%。几个星期后,成绩出来了,考得不理想,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老师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目标的达成不是随手可得,轻而易举的事。总要你去“溯洄从之”或“溯游从之”。一帆风顺的事是没有的,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暗暗说服自己,把希望寄托于前方,自此,我装紧了骨头学,因为我懂得了“道阻且长”的道理。学*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坚持不懈地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今年,我八年级了,老师一直很关心我的学*,不断地在我的身边敲打,我的骨头也装得越来越紧,离目标也越来越*了。我终于能看到我的“伊人”了。

  事实告诉我,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没有一朵梅香是天然偶得,没有一种成功是天然巧合。春天不播种,秋天哪有收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要我们付出努力,去追求。

  假如,林肯不去为自己心中的“伊人”付出努力,如何能成为美国总统?霍金,爱因斯坦,牛顿要是没有不懈地奋斗,又是如何能流芳百世,为世人所推崇?

  同学们,奋斗吧!让我们一起为了心中的“伊人”奋斗吧!只有奋斗才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只有奋斗才不会碌碌无为而终生。

  生命是短暂的,奋斗应从今天起,只争朝夕。

  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

  想起顾先生文章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烟雾缭绕中,一个少年,缓缓走来。不论是要逆流而上,还是要趟过高而陡的山地,或是要走过遥远而弯曲得险路,他都不轻言放弃,只为心中那梦想的“伊人”。从晨光初现到“白露未已”,永不言弃……

  掩卷,沉思。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个“伊人”,这个“伊人”可能是初中学子想要进取的心;可能是上班族想要升职加薪的愿;也可能是老人们盼子归巢的思……但无论如何,又有几人能做到像这位少年一样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去追寻呢?

  不论结果,只要努力过了,也不会留有遗憾,而那不留遗憾的拼,不也值得去学*吗?

  就拿我做个反例吧!每次开学,我都会兴冲冲地写下一大堆学*计划,但渐渐的,我开始感觉到不对劲了,不是计划制定得不够完满,而正是应为太“完满”,我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就会找借口:稍微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吧。最后,只能在考试中“默默退场”留下隐隐遗憾……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许多人,也曾和我一样,开始时满心欢愉地抱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炽热的干劲去追逐我们的目标,但都以失败告终。不妨想一下,我们这,是否是一种等?

  而这篇文章,更很好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畏艰险的形象,值得我们学*。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跳出自己的安逸界,让自己也去努力,哪怕只有一次拼尽全力,不留遗憾……

  “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这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一句话,也是网络热词之一。今天,让我们真正地去践行它,而不只是挂在口边,开几句玩笑。

  读《蒹葭》,让我初识古代爱情的美好;读《蒹葭》,更让我真正拥抱努力!

  事实上,学*也好似寻找“伊人”那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道路,但只要我们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豪情壮志,脚踏实地,终会寻到那个,站在河畔的身影……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