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0-31 00:00:00 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1

  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是柏拉图,而他的一本经典政治著作《理想国》也是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的书名便表露出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观臆造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而亚里士多德本卷第一句话中“最能实现”、“最好的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了他强调政治学可操作性、注重实际的特点,也算是为本卷后文对柏拉图的部分政治观点的批判所做的伏笔,本卷也主要是通过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来体现作者本人的政治主张的。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极端的一致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

  化”,而极端的一致性“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应该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即便这种包含了财产分配等各方面的极端一致性,它也不能带来和谐,正如他所说:一件事物为愈多的人所共有,则人们对它的关心便愈少。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一件东西要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钟爱,主要有两点,即它是你自己的,并且它是珍贵的。随后亚里士多德又列举了财产共同享有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吵闹,如所有权纠纷,分配和消费纠纷。此外,在财产方面乐善好施以及克制对妇女的情欲的德性将消失。

  第三卷亚里士多德主要讲述了公民的范围、如何去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公民,随后又对政体进行了大致分类,最后强调法律在城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开卷作者便提出了“城邦是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城邦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某个整体”,所以,要想认识城邦,首先应当弄清,什么人可以叫做公民,公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界定公民范围的过程中,作者大量列举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作者是通过人们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的。随后,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当时各城邦的分析,将政体大致分为六类,前三种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后三种是由前三种相应蜕变而来的,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民制。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本卷作者关于法律进行论述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国家的部分形式,即法治而不是人治。;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法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第四卷主要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本卷开卷提出了“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的命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亚里士多德主要对*民制和寡头制进行了比较。民主制以财产为条件或不以财产为条件的方式产生不同政治体制:1、各种官职都有一定的财产要求,不过这要求不高,具有一定财产的人均可参与行政管理;2、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3、任何人只要是公民就可以参与行政管理,而法律必然具有统治的权威;4、群众代替法律行使权力,法律失去权威。寡头制国家:1、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多数穷人没有资格担任;2、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官职空缺只能从合格公民中选举产生来填补;3、出现了世袭制度的寡头制;4、统治者凌驾与法律权威之上。通过对

  两者的比较,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最优良的政体是两者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

  第五、六卷论述革命的起因以及防止革命、巩固政体的政治措施。首先是*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第七、八卷讨论了城邦建设中的多个特定问题,即如何建设最优良的城邦。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是人口控制,其疆域应能使域内居民过上闲暇、宽裕并节制的生活,有良好的海路和陆路,便于成为全邦共同防御中心。城邦的位置应朝东以有利于健康并避开北风,如此适宜政治活动和战争。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城邦的城防、城墙建设、人员分布。同时,立法者应关心孩子的营养、儿童训练和保育,杜绝污言秽语,在青年达到有资格参加共餐年龄前,禁止他们吟咏长短格诗歌或看喜剧。立法者最应关系青少年的教育。教育分为: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

  (二)经典命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主要围绕城邦、公民和政体这三者表达其政治思想,关于这三者的讨论也成为了本书的三大经典命题。

  1、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而城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存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而现在我们所认同的国家(也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城邦)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两者对于国家的概念阐述有其共同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从“目的”来讨论国家的起源,即国家形成是为了什么。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们认为的“目的”。前者认为国家的行成是为了追求至善,而后者认为是为了进行阶级统治。这两者的差别其实是来自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前者所处时代城邦以公民社会为主,生活较为

  安逸,因此人们有较多时间对道德、法制等进行思考,讲求完善自身,追求“至善”,前者的概念就是对此的一反映;后者所处时代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大爆发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而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进展缓慢,为了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就此诞生,基于此革命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阐述便充满了革命与战争色彩。

  我认为,对于国家概念的阐述,部分程度上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也许,当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与*更加强调“服务于民”的时候,我们对于国家的概念就又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更加强调概念中“服务于民”的“目的”了。

  2、公民。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而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公民含义: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份,尤其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忽视其承担的义务,现在人们对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视。

  那么,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奴隶社会所导致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维惯性。在奴隶社会,人们对于奴隶的存在早已*以为常,而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便是拥有大量权利,人们也就自觉地通过权利的有无来进行自由人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对于公民的界定同样如此,首先必须拥有自由人的身份,随后才可能是公民。

  3、政体。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职的某种设置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贵族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少数人手里)、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大多数人手里)。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目标,是蜕变了的贵族政体)和*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共和政体)。

  他谈到了他认为的理想政体,或是说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同时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法律应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实现法治国的根本和核心。法律至上是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的标志和应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都应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一个人即使再聪敏睿智,也难免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而把国家管理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就如同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变幻莫测的感情之上。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这既是法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法治优于人治的必然表现。人是感情动物,容易感情用事,而感情则又是经常变动的,所以根本谈不上稳定。相反,法律一经制定便不得随便改动,轻率的变法不但不利于城帮的治理,而且会严重削弱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威信。法律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亚里士多德说,“??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法治优于人治,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中,明确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指出,“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党之所以如此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日常的行政、司法等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违法违纪行为,而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的形象,削弱了*的权威,同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

  在当今*,法治不健全远没有公众法治意识缺乏带来的影响大,这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法治的第一重含义就是法律获得公民普遍的认同,大家一致遵守法律。而*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人治的思想依然没有完全从大众头脑中被抹去,所以,人们依然畏惧*,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借助于法律的力量。

  因此,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做到两点: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建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树立大众的法治观念。只有这样,国家的治理才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置于法律引导之下。

  全书读下来,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还需要以后反复来读,经常请教别人,帮助自己好好消化。

政治学读书笔记2

  该书的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算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而《政治学》创作于1936年,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该书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另外,本书的两个写作特点值得留意。第一,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全书紧扣题目层层展开,条分缕析,论证严谨,事例丰富。第二,敢于挑战传统,敢言人所不敢,拉斯韦尔揭示出冠冕堂皇的制度政治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不一定合法但真实存在的现象,让政治学褪去神圣,还原其本来面目。

  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我对第一篇,第二篇的第二、三章和第四篇印象尤为深刻。其中,第一篇为全书设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大纲。拉斯韦尔开宗明义地提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传统的注重制度研究的政治学不过是政治哲学。拉斯韦尔认为尊重、安全、收入是可望获取的价值,获取价值最多的就是社会中的权势人物,即精英,其余的则是群众。精英可以按技能、阶级、人格、态度来分类。本篇还阐明了全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应用法”从精英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观察发掘精英所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法”通过时间和比较来辨清精英“自我”的客**置,点明其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特点。

  第二篇“方法”用四章主要论述了精英集团操控社会获取价值的技巧,包括对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的运用(“如何得到?”)。拉斯韦尔运用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应用法”,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深入解读了生活中似乎*淡无奇的现象所隐藏的精英手段。象征主要是通过灌输意识形态塑造人的行为,控制民众的攻击、内疚、虚弱、喜爱等情绪,形成集体情感氛围,从而为精英操纵社会提供条件。暴力是对战斗技能的运用,从属于精英的全面行动,必须与组织、宣传、情报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物资控制是对物资和服务流动的管制,涉及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私人企业集团的作用、危机时期的物资配给和对敌国封锁等方面。实际措施则是精英集团内部吸收训练精英的方法和对外部民众实行政策管理的形式,在危机时期危机间歇期要求有集权、服从的实际措施,危机间歇期则允许民主、分权的倾向,精英通过实际措施维护集体安全。拉斯韦尔运用大量实例,对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和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揭示了不论是原始印第安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甚或俄国革命社会都存在的精英集团控制行为。

  第四篇、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概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和政治趋势的分析。拉斯韦尔运用前面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对民主国家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作了预测。对于民主制度,他认为,世界出现了*主义化的趋势,美国能否摆脱这一趋势的影响取决于中产阶级集团能否摆脱大财团影响发挥独立作用。对于世界革命,拉斯韦尔指出,世界革命部分受到限制而又部分获得普及推广,低收入技能集团逐步获得政治地位,但在“宏伟壮丽的阶级门面”背后还是存在技能、人格、态度等“也许更为微妙的对立因素”。拉斯韦尔在这最后一篇中为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做出了尝试,而日后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测。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

  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深入思考的科学。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使得《政治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政治统治方法指南来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3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再讨论各种政体理论,政体分类及现实政体的分类,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民政体六个类型,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这也是亚氏始于自身立场所当然得出的结论。但无论什么政体都会发生*和变革,于是接着阐述争辩的一般原因和各种政体变革的个别原因及对策。可见亚氏维克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稳定社会局面,而试图规避*和变革,将可能发生的问题点明,从而建设趋于完美的政体。

  本书后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实现理想城邦的公民教育和青年训练。公民应接受统一的教育,要有健壮的体格,注重青少年的教育,注重德才两方面的培养。

  (1)关于“自然奴隶”的矛盾

  亚氏在卷一章四中说“至于‘工具’有些有生命,有些无生命”。这里有生命的工具所指代的就是奴隶阶层。亚氏首先认为奴隶这样的工具是可以转让和出卖的,仅仅是一笔财产。其次他认为奴隶是天然存在的,奴役他人是符合自然的,只要他这个“人”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他人的理智,这就是天生的奴隶。但是奴隶对奴隶主命令的服从遵循难道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理智的表现吗?若不是理智在产生作用努力如何感应主人的理智?接着亚氏又顾左而言他,说自然赋予努力和自由人的体格也是不同的,自由人体形健美,努力强壮有力。但是既然自由人生活比较富足,那么是不是更容易发胖,何来俊美?这只是笑言。只是亚氏将生存环境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体格不同来佐证奴隶自然产生的做法实在有些牵强。当然,在现代社会,民主意识发达的今日,以我们目前这种人权至上的眼光来看待一位两千年前的政治思想家对奴隶制的看法无疑是有所偏向的,但有关奴隶的问题却确实存在于亚氏本书的行文中。

  他认为凭借强权和法律造成的强迫奴役是违背自然的,比如战争中的战俘等。但就在下一章中论述如何依照合法手续得到奴隶时又说,“这应当归属为战争技术和狩猎技术中的一个部分”。这不禁让人感到前后矛盾,难道亚氏认为战争战俘登掠夺努力地方式虽违于情理却是合于法理?当然这也可能是两章节之间过渡时间太长和执笔人的问题。

  (2)获得“金钱”的技术,是否合乎自然

  亚氏认为真正的财富应该不是无限度的。担当货币出现时,致富方法或获得财产的方法又多出一类,即“获得金钱的技术”。依照自然法则,人们两方如果已经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应该停止交换,而争取利润就是不符合自然的部分了。

  亚氏的该观点也即认为生活中的物物交易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一旦达成需求额度,交易也就应当结束。“制鞋的原意是为了穿鞋,有了结余,才想到与人交换,补己不足。”但同样根据自然法则,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对交易媒介的渴求也是必然会产生和存在的,由此货币的产生是符合自然的,符合城邦生活的。当人们意识到货币的累积能为自己带来利益之时,自然产生对金钱的需要,人人都应当追求更好的生活,对金钱的需求是难以被满足的,因为对物质储备的追求是终人一生的,所以无法停止交换,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方向。

  当然亚氏有关“钱币是一种信用,人们一旦改信另一种钱币,那么原来通行的钱币就失去其价值而买不到任何物品”的观点仍然是十分先进的,其间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雏形,这对我们当代货币概念麻木的经济生活,将货币等同于财富的观点仍具有教育意义。

  (3)法治与德治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的观念,确实他不同于柏拉图,他认为法治是最好的维护阶层利益的手段,但他对法治的理解其实与我们不同。他的法治首先是着眼于公民的美德,好公民对城邦履行义务,是之为作为,不做违背伦理德行的事,是之为不作为,两方面结合成一个公民完整的美德。而对于防治犯罪的问题,他认为除了在于分配问题之外,还在于培养节制的*俗。这可以与我们目前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相联系,也即在全社会推行节制欲望的理念来减少邪念(犯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亚氏的法治其实还是或多或少有人治的影子,主张通过观念培养,运用美德的力量,理念是先行于制度的,与我们今天对法治的看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是过分强调了善的作用,认为伦理和道德是能够脱离权利而独立发挥作用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法治和德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感想

  由于此次斜纹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递作业,而因笔者生性懒惰而又乐于游玩,导致看书时间十分仓促,所以很多地方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翻看,但也就只是这样浅尝辄止的阅读仍能感受到亚氏深邃的思想见解和广博的学识,也确实为两千多年前如此超前于时代而遗惠后人感到震惊。所以在这次政治思想史课后,我一定会重读这样一份学术名著,而这次的阅读过程也让我认识到想要理解亚氏整个政治哲学,仅读《政治学》是不够的,应该结合《伦理学》、《修辞学》等著作,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思想。另外亚氏为了写作本书,实际考察了100多个城邦,进行分析、比较,这种从经验研究出发,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同样值得我们学*。

政治学读书笔记4

  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当然没那么多时间!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民而已。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的深远。因为,在*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还普遍对利益问题予以了很大的重视,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法精神》一书中对利益的本质,内容,特征及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强调“利益是我们唯一的推动力”,指出“人永远服从他理解得正确与不正确的利益”,并且主张“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很紧密地联系起来”。就算是马克思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阐明了类似的观点“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等观点。

  在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经济人”,说明了人们是为了利己才行动的!这与亚里士多德中的“追求功利”,“发扬人的天性”有莫大的关联性。所以要了解西方政治学或经济学可以先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

政治学读书笔记5

  《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凭借着月光宝盒来到了500年前的盘丝洞,在洞口偶然惊现照妖镜中的自己竟然是一只猴子,他居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讶,而是一脸尴尬和无奈地将镜子扔到一边——现实就是如此,他除了接受,还能怎么着?

  “自从那时以来,人类就一直被紧逼着去寻找自己独特性的终极证据。”——《黑猩猩的政治》

  正如书中为支持上述论点所证明的,有时候人类喜欢以一种自负的态度去刻意的强调与其它群类的差别,可惜常常以失败而告终。柏拉图试图将人类定义为“唯一不长羽毛并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结果第欧根尼奉献出一只被拔光了羽毛的小鸡;制造工具曾经被看作是人所独有的特性,直到人们发现野生黑猩猩会用经过加工的树枝深入蚁穴获取白蚁;语言曾被界定为人特有的交流的符号性,结果科学家发现猿类可以通过手势来表达和交流他们的某种思维。于是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就变成了一种随心所欲的主张或一种可以被移来移去的东西。

  我们当然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去理解人类对某一概念的认知、理解和发展的过程,可当一旦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对猿类知道得越多,它们看起来就和我们越像”,很多人恐怕就会体现出一种不愿意承认的尴尬。比如书中提到的“黑猩猩的社会性”。

  那群被养在孤岛上且被人类的骚扰度已经降到最低的黑猩猩,一旦无聊到不愁吃穿,无所事事的时候,某种社会的特质就会被牵引了出来。

  书是西方人的观点,所谓的社会性,所谓的政治,无不突出一种社会等级的意识以及对权力的天然渴望。不是简单的恃强凌弱和成王败寇。其间有同盟、贿赂、交换、操纵、离间、拉拢、分享、互惠乃至性特权这种起初看似只有人类才有的社会行为,竟然在黑猩猩的群落中体现的如此淋漓尽致。与其说是把人类的特性对号入座般的镶嵌给黑猩猩,以体现某种自我嘲讽和反省的寓意,还不如*心静气的承认我们与所谓的其他高智商的灵长类动物存在某种共性。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就是他们。假如有一天黑猩猩也能拥有照妖镜,看到镜中的自己竟然是一个人类,不知道会有多失望。

  人之所以被定义为人,肯定是有其特点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探究人跟其*亲的共同性,一旦我们发现所谓的很多人类社会性的行为也体现在其他的种群当中,我会认为这是对人类某种自诩为地球统治者的自视清高的态度的有力还击,尽管我知道这不是作者的本意,但这正是很多自然主义者所希望的,或许有点“拿动物行为的常识鸡毛当人类社会的令箭”。

  人未必就如沧海一粟般的渺小,更不会像万物主宰那样的伟大,求生存求发展生物皆有之,只不过人类表现的程度更加深刻而已。这个世界说大不大,也就这一亩三分地,别动不动就说谁是主宰。所谓的人类的社会性被提升到了一种极端。当同盟、贿赂、交换、操纵、离间、拉拢、分享、互惠乃至性特权这些同样存在于其它群落的行为特征被人类表现的越发深化的时候,我看到的人类可能只不过是一只只穿着衣服直立行走于各地的但是外貌上有点异样的黑猩猩而已。

  人类或许可以用别的一些特征来证明自己,而不是被强化了的社会性。无聊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非要仰望星空,有时候照照镜子,也能发人深省。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政治学读书笔记6篇

政治学读书笔记1

  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是柏拉图,而他的一本经典政治著作《理想国》也是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的书名便表露出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观臆造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而亚里士多德本卷第一句话中“最能实现”、“最好的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了他强调政治学可操作性、注重实际的特点,也算是为本卷后文对柏拉图的部分政治观点的批判所做的伏笔,本卷也主要是通过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来体现作者本人的政治主张的。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极端的一致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

  化”,而极端的一致性“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应该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即便这种包含了财产分配等各方面的极端一致性,它也不能带来和谐,正如他所说:一件事物为愈多的人所共有,则人们对它的关心便愈少。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一件东西要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钟爱,主要有两点,即它是你自己的,并且它是珍贵的。随后亚里士多德又列举了财产共同享有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吵闹,如所有权纠纷,分配和消费纠纷。此外,在财产方面乐善好施以及克制对妇女的情欲的德性将消失。

  第三卷亚里士多德主要讲述了公民的范围、如何去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公民,随后又对政体进行了大致分类,最后强调法律在城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开卷作者便提出了“城邦是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城邦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某个整体”,所以,要想认识城邦,首先应当弄清,什么人可以叫做公民,公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界定公民范围的过程中,作者大量列举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作者是通过人们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的。随后,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当时各城邦的分析,将政体大致分为六类,前三种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后三种是由前三种相应蜕变而来的,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民制。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本卷作者关于法律进行论述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国家的部分形式,即法治而不是人治。;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法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第四卷主要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本卷开卷提出了“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的命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亚里士多德主要对*民制和寡头制进行了比较。民主制以财产为条件或不以财产为条件的方式产生不同政治体制:1、各种官职都有一定的财产要求,不过这要求不高,具有一定财产的人均可参与行政管理;2、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3、任何人只要是公民就可以参与行政管理,而法律必然具有统治的权威;4、群众代替法律行使权力,法律失去权威。寡头制国家:1、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多数穷人没有资格担任;2、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官职空缺只能从合格公民中选举产生来填补;3、出现了世袭制度的寡头制;4、统治者凌驾与法律权威之上。通过对

  两者的比较,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最优良的政体是两者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

  第五、六卷论述革命的起因以及防止革命、巩固政体的政治措施。首先是*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第七、八卷讨论了城邦建设中的多个特定问题,即如何建设最优良的城邦。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是人口控制,其疆域应能使域内居民过上闲暇、宽裕并节制的生活,有良好的海路和陆路,便于成为全邦共同防御中心。城邦的位置应朝东以有利于健康并避开北风,如此适宜政治活动和战争。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城邦的城防、城墙建设、人员分布。同时,立法者应关心孩子的营养、儿童训练和保育,杜绝污言秽语,在青年达到有资格参加共餐年龄前,禁止他们吟咏长短格诗歌或看喜剧。立法者最应关系青少年的教育。教育分为: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

  (二)经典命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主要围绕城邦、公民和政体这三者表达其政治思想,关于这三者的讨论也成为了本书的三大经典命题。

  1、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而城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存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而现在我们所认同的国家(也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城邦)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两者对于国家的概念阐述有其共同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从“目的”来讨论国家的起源,即国家形成是为了什么。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们认为的“目的”。前者认为国家的行成是为了追求至善,而后者认为是为了进行阶级统治。这两者的差别其实是来自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前者所处时代城邦以公民社会为主,生活较为

  安逸,因此人们有较多时间对道德、法制等进行思考,讲求完善自身,追求“至善”,前者的概念就是对此的一反映;后者所处时代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大爆发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而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进展缓慢,为了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就此诞生,基于此革命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阐述便充满了革命与战争色彩。

  我认为,对于国家概念的阐述,部分程度上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也许,当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与*更加强调“服务于民”的时候,我们对于国家的概念就又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更加强调概念中“服务于民”的“目的”了。

  2、公民。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而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公民含义: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份,尤其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忽视其承担的义务,现在人们对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视。

  那么,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奴隶社会所导致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维惯性。在奴隶社会,人们对于奴隶的存在早已*以为常,而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便是拥有大量权利,人们也就自觉地通过权利的有无来进行自由人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对于公民的界定同样如此,首先必须拥有自由人的身份,随后才可能是公民。

  3、政体。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职的某种设置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贵族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少数人手里)、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大多数人手里)。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目标,是蜕变了的贵族政体)和*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共和政体)。

  他谈到了他认为的理想政体,或是说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同时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法律应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实现法治国的根本和核心。法律至上是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的标志和应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都应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一个人即使再聪敏睿智,也难免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而把国家管理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就如同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变幻莫测的感情之上。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这既是法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法治优于人治的必然表现。人是感情动物,容易感情用事,而感情则又是经常变动的,所以根本谈不上稳定。相反,法律一经制定便不得随便改动,轻率的变法不但不利于城帮的治理,而且会严重削弱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威信。法律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亚里士多德说,“??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法治优于人治,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中,明确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指出,“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党之所以如此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日常的行政、司法等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违法违纪行为,而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的形象,削弱了*的权威,同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

  在当今*,法治不健全远没有公众法治意识缺乏带来的影响大,这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法治的第一重含义就是法律获得公民普遍的认同,大家一致遵守法律。而*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人治的思想依然没有完全从大众头脑中被抹去,所以,人们依然畏惧*,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借助于法律的力量。

  因此,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做到两点: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建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树立大众的法治观念。只有这样,国家的治理才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置于法律引导之下。

  全书读下来,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还需要以后反复来读,经常请教别人,帮助自己好好消化。

政治学读书笔记2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 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这就是说,只有享受*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紧接着,开始讨论善良之人的德性与良好公民的德行是否相同。结论是:“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应具有的德行,也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民政体。亚氏对各种政体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于寡头政体和*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等分配看做正义;*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等,使政治权利的*均分配为正义。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他认为,由多数人掌权是合乎公道的。

  接着自然地转为各种政体的问题。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民政体,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在亚氏看来,共和政体和贵族政体,都是*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前者倾向*民而后者倾向寡头。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因为中产阶级人数最多,从整体上占有着巨大的财富,个人而言,既不富有,也不贫穷,所以能够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而且 中产阶级讲求*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在第五卷,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首先是*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在最后的七八两卷,亚氏从新回到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最优秀的政体就要有最值得选取的生活。对于幸福的人,幸福的城邦的讨论。以及对于土地分配,共餐制,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音乐、文学等等具有柏拉图式理想观的讨论。这也说明亚氏的思想终究在某些方面被其师柏拉图深深的影响。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创始者,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政治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有关城邦,政体,法制等政治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此后的政治家和学者。

政治学读书笔记3

  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是柏拉图,而他的一本经典政治著作《理想国》也是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的书名便表露出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观臆造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而亚里士多德本卷第一句话中“最能实现”、“最好的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了他强调政治学可操作性、注重实际的特点,也算是为本卷后文对柏拉图的部分政治观点的批判所做的伏笔,本卷也主要是通过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来体现作者本人的政治主张的。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极端的一致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而极端的一致性“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应该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即便这种包含了财产分配等各方面的极端一致性,它也不能带来和谐,正如他所说:一件事物为愈多的人所共有,则人们对它的关心便愈少。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一件东西要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钟爱,主要有两点,即它是你自己的,并且它是珍贵的。随后亚里士多德又列举了财产共同享有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吵闹,如所有权纠纷,分配和消费纠纷。此外,在财产方面乐善好施以及克制对妇女的情欲的德性将消失。

  第三卷亚里士多德主要讲述了公民的范围、如何去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公民,随后又对政体进行了大致分类,最后强调法律在城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开卷作者便提出了“城邦是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城邦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某个整体”,所以,要想认识城邦,首先应当弄清,什么人可以叫做公民,公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界定公民范围的过程中,作者大量列举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作者是通过人们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的。随后,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当时各城邦的分析,将政体大致分为六类,前三种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后三种是由前三种相应蜕变而来的,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民制。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本卷作者关于法律进行论述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国家的部分形式,即法治而不是人治。;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法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第四卷主要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本卷开卷提出了“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的命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亚里士多德主要对*民制和寡头制进行了比较。民主制以财产为条件或不以财产为条件的方式产生不同政治体制:

  1、各种官职都有一定的财产要求,不过这要求不高,具有一定财产的人均可参与行政管理;

  2、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

  3、任何人只要是公民就可以参与行政管理,而法律必然具有统治的权威;

  4、群众代替法律行使权力,法律失去权威。

  寡头制国家:

  1、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多数穷人没有资格担任;

  2、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官职空缺只能从合格公民中选举产生来填补;

  3、出现了世袭制度的寡头制;

  4、统治者凌驾与法律权威之上。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最优良的政体是两者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

  第五、六卷论述革命的起因以及防止革命、巩固政体的政治措施。首先是*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第七、八卷讨论了城邦建设中的多个特定问题,即如何建设最优良的城邦。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是人口控制,其疆域应能使域内居民过上闲暇、宽裕并节制的生活,有良好的海路和陆路,便于成为全邦共同防御中心。城邦的位置应朝东以有利于健康并避开北风,如此适宜政治活动和战争。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城邦的城防、城墙建设、人员分布。同时,立法者应关心孩子的营养、儿童训练和保育,杜绝污言秽语,在青年达到有资格参加共餐年龄前,禁止他们吟咏长短格诗歌或看喜剧。立法者最应关系青少年的教育。教育分为: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

  (二)经典命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主要围绕城邦、公民和政体这三者表达其政治思想,关于这三者的讨论也成为了本书的三大经典命题。

  1、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而城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存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而现在我们所认同的国家(也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城邦)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两者对于国家的概念阐述有其共同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从“目的”来讨论国家的起源,即国家形成是为了什么。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们认为的“目的”。前者认为国家的行成是为了追求至善,而后者认为是为了进行阶级统治。这两者的差别其实是来自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前者所处时代城邦以公民社会为主,生活较为安逸,因此人们有较多时间对道德、法制等进行思考,讲求完善自身,追求“至善”,前者的概念就是对此的一反映;后者所处时代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大爆发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而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进展缓慢,为了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就此诞生,基于此革命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阐述便充满了革命与战争色彩。

  我认为,对于国家概念的阐述,部分程度上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也许,当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与*更加强调“服务于民”的时候,我们对于国家的概念就又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更加强调概念中“服务于民”的“目的”了。

  2、公民。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而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公民含义: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份,尤其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忽视其承担的义务,现在人们对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视。

  那么,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奴隶社会所导致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维惯性。在奴隶社会,人们对于奴隶的存在早已*以为常,而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便是拥有大量权利,人们也就自觉地通过权利的有无来进行自由人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对于公民的界定同样如此,首先必须拥有自由人的身份,随后才可能是公民。

  3、政体。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职的某种设置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贵族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少数人手里)、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大多数人手里)。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目标,是蜕变了的贵族政体)和*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共和政体)。

  他谈到了他认为的理想政体,或是说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同时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法律应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实现法治国的根本和核心。法律至上是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的标志和应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都应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一个人即使再聪敏睿智,也难免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而把国家管理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就如同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变幻莫测的感情之上。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这既是法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法治优于人治的必然表现。人是感情动物,容易感情用事,而感情则又是经常变动的,所以根本谈不上稳定。相反,法律一经制定便不得随便改动,轻率的变法不但不利于城帮的治理,而且会严重削弱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威信。法律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亚里士多德说,“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法治优于人治,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中,明确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指出,“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党之所以如此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日常的行政、司法等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违法违纪行为,而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的形象,削弱了*的权威,同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

  在当今*,法治不健全远没有公众法治意识缺乏带来的影响大,这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法治的第一重含义就是法律获得公民普遍的认同,大家一致遵守法律。而*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人治的思想依然没有完全从大众头脑中被抹去,所以,人们依然畏惧*,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借助于法律的力量。

  因此,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做到两点: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建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树立大众的法治观念。只有这样,国家的治理才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置于法律引导之下。

  全书读下来,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还需要以后反复来读,经常请教别人,帮助自己好好消化。

政治学读书笔记4

  该书的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算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而《政治学》创作于1936年,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该书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另外,本书的两个写作特点值得留意。第一,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全书紧扣题目层层展开,条分缕析,论证严谨,事例丰富。第二,敢于挑战传统,敢言人所不敢,拉斯韦尔揭示出冠冕堂皇的制度政治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不一定合法但真实存在的现象,让政治学褪去神圣,还原其本来面目。

  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我对第一篇,第二篇的第二、三章和第四篇印象尤为深刻。其中,第一篇为全书设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大纲。拉斯韦尔开宗明义地提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传统的注重制度研究的政治学不过是政治哲学。拉斯韦尔认为尊重、安全、收入是可望获取的价值,获取价值最多的就是社会中的权势人物,即精英,其余的则是群众。精英可以按技能、阶级、人格、态度来分类。本篇还阐明了全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应用法”———从精英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观察发掘精英所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法”———通过时间和比较来辨清精英“自我”的客**置,点明其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特点。

  第二篇“方法”用四章主要论述了精英集团操控社会获取价值的技巧,包括对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的运用(“如何得到?”)。拉斯韦尔运用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应用法”,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深入解读了生活中似乎*淡无奇的现象所隐藏的精英手段。象征主要是通过灌输意识形态塑造人的行为,控制民众的攻击、内疚、虚弱、喜爱等情绪,形成集体情感氛围,从而为精英操纵社会提供条件。暴力是对战斗技能的运用,从属于精英的全面行动,必须与组织、宣传、情报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物资控制是对物资和服务流动的管制,涉及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私人企业集团的作用、危机时期的物资配给和对敌国封锁等方面。实际措施则是精英集团内部吸收训练精英的方法和对外部民众实行政策管理的形式,在危机时期危机间歇期要求有集权、服从的实际措施,危机间歇期则允许民主、分权的倾向,精英通过实际措施维护集体安全。拉斯韦尔运用大量实例,对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和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揭示了不论是原始印第安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甚或俄国革命社会都存在的精英集团控制行为。

  第四篇、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概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和政治趋势的分析。拉斯韦尔运用前面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对民主国家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作了预测。对于民主制度,他认为,世界出现了*主义化的趋势,美国能否摆脱这一趋势的影响取决于中产阶级集团能否摆脱大财团影响发挥独立作用。对于世界革命,拉斯韦尔指出,世界革命部分受到限制而又部分获得普及推广,低收入技能集团逐步获得政治地位,但在“宏伟壮丽的阶级门面”背后还是存在技能、人格、态度等“也许更为微妙的对立因素”。拉斯韦尔在这最后一篇中为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做出了尝试,而日后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测。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

  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深入思考的科学。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使得《政治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政治统治方法指南来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5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再讨论各种政体理论,政体分类及现实政体的分类,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民政体六个类型,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这也是亚氏始于自身立场所当然得出的结论。但无论什么政体都会发生*和变革,于是接着阐述争辩的一般原因和各种政体变革的个别原因及对策。可见亚氏维克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稳定社会局面,而试图规避*和变革,将可能发生的问题点明,从而建设趋于完美的政体。

  本书后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实现理想城邦的公民教育和青年训练。公民应接受统一的教育,要有健壮的体格,注重青少年的教育,注重德才两方面的培养。

  (1)关于“自然奴隶”的矛盾

  亚氏在卷一章四中说“至于‘工具’有些有生命,有些无生命”。这里有生命的工具所指代的就是奴隶阶层。亚氏首先认为奴隶这样的工具是可以转让和出卖的,仅仅是一笔财产。其次他认为奴隶是天然存在的,奴役他人是符合自然的,只要他这个“人”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他人的理智,这就是天生的奴隶。但是奴隶对奴隶主命令的服从遵循难道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理智的表现吗?若不是理智在产生作用努力如何感应主人的理智?接着亚氏又顾左而言他,说自然赋予努力和自由人的体格也是不同的,自由人体形健美,努力强壮有力。但是既然自由人生活比较富足,那么是不是更容易发胖,何来俊美?这只是笑言。只是亚氏将生存环境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体格不同来佐证奴隶自然产生的做法实在有些牵强。当然,在现代社会,民主意识发达的今日,以我们目前这种人权至上的眼光来看待一位两千年前的政治思想家对奴隶制的看法无疑是有所偏向的,但有关奴隶的问题却确实存在于亚氏本书的行文中。

  他认为凭借强权和法律造成的强迫奴役是违背自然的,比如战争中的战俘等。但就在下一章中论述如何依照合法手续得到奴隶时又说,“这应当归属为战争技术和狩猎技术中的一个部分”。这不禁让人感到前后矛盾,难道亚氏认为战争战俘登掠夺努力地方式虽违于情理却是合于法理?当然这也可能是两章节之间过渡时间太长和执笔人的问题。

  (2)获得“金钱”的技术,是否合乎自然

  亚氏认为真正的财富应该不是无限度的。担当货币出现时,致富方法或获得财产的方法又多出一类,即“获得金钱的技术”。依照自然法则,人们两方如果已经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应该停止交换,而争取利润就是不符合自然的部分了。

  亚氏的该观点也即认为生活中的物物交易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一旦达成需求额度,交易也就应当结束。“制鞋的原意是为了穿鞋,有了结余,才想到与人交换,补己不足。”但同样根据自然法则,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对交易媒介的渴求也是必然会产生和存在的,由此货币的产生是符合自然的,符合城邦生活的。当人们意识到货币的累积能为自己带来利益之时,自然产生对金钱的需要,人人都应当追求更好的生活,对金钱的需求是难以被满足的,因为对物质储备的追求是终人一生的,所以无法停止交换,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方向。

  当然亚氏有关“钱币是一种信用,人们一旦改信另一种钱币,那么原来通行的钱币就失去其价值而买不到任何物品”的观点仍然是十分先进的,其间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雏形,这对我们当代货币概念麻木的经济生活,将货币等同于财富的观点仍具有教育意义。

  (3)法治与德治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的观念,确实他不同于柏拉图,他认为法治是最好的维护阶层利益的手段,但他对法治的理解其实与我们不同。他的法治首先是着眼于公民的美德,好公民对城邦履行义务,是之为作为,不做违背伦理德行的事,是之为不作为,两方面结合成一个公民完整的美德。而对于防治犯罪的问题,他认为除了在于分配问题之外,还在于培养节制的*俗。这可以与我们目前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相联系,也即在全社会推行节制欲望的理念来减少邪念(犯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亚氏的法治其实还是或多或少有人治的影子,主张通过观念培养,运用美德的力量,理念是先行于制度的,与我们今天对

  法治的看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是过分强调了善的作用,认为伦理和道德是能够脱离权利而独立发挥作用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法治和德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感想

  由于此次斜纹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递作业,而因笔者生性懒惰而又乐于游玩,导致看书时间十分仓促,所以很多地方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翻看,但也就只是这样浅尝辄止的阅读仍能感受到亚氏深邃的思想见解和广博的学识,也确实为两千多年前如此超前于时代而遗惠后人感到震惊。所以在这次政治思想史课后,我一定会重读这样一份学术名著,而这次的阅读过程也让我认识到想要理解亚氏整个政治哲学,仅读《政治学》是不够的,应该结合《伦理学》、《修辞学》等著作,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思想。另外亚氏为了写作本书,实际考察了100多个城邦,进行分析、比较,这种从经验研究出发,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同样值得我们学*。

政治学读书笔记6

  学*时间:月26日下午4:50

  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节选)

  第一条为了维护**的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升挂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各部门,地方各级*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人民法院、人民*,*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各级委员会,应当在工作日升挂**。

  全日制学校,除寒假、暑假和星期日外,应当每日升挂**。

  第七条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元旦和春节,各级国家机关和各人民团体应当升挂**;企业事业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城镇居民院(楼)以及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可以升挂**。

  第十三条升挂**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

  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肃立致敬,并可以奏**或者唱**。

  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第十七条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

  第十八条**及其图案不得用作商标和广告,不得用于私人丧事活动。

  第十九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第二十条本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1

  经过13天的时间终于把王浦劬老师的《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看完了,而且是看了两遍,作为考研复*的重要参考书,多看几遍是十分必要的,以后还得再看一下。就此书的内容上讲,也很有看的必要,据说这本书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集大成者,起码与我读过的政治学教材进行比较,这是个当之无愧的评价,这本书无论是在内容的翔实程度,还是在论证的严密程度上都可算是最好的。

  第一篇讲政治和政治学的概念和发展问题,和其他同类著作差不多,不过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即认为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作者突出了利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后各章中,作者也会用利益分析法对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而其他政治现象则是它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它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这三者又互相影响,其中利益关系居于三者的核心地位。

  利益来源于人们的需要,但需要转化为利益则要发生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具有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四类矛盾,其中犹以利益的二重性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二者的矛盾最为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接下来所要论述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表现为共同利益和利益的矛盾,实际上,就每一个利益主体而言,这两类利益只不过是其利益的两种形式,尽管共同利益成为其上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利益并表现出独立性,但仍然是原利益主体利益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分析利益矛盾特别是分析纵向利益矛盾的时候,如何合理分割这两类利益成为处理利益矛盾的关键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如何划分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也即利益主体除共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另外,共同利益所表现出来的五大特性,即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将会对政治权力特性和政治权利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三种是对应的关系。利益是人们构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利益和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影响上,并进而影响到了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多个层面。

  政治权力是不同利益主体结成利益关系后,基于共同利益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形成共同的力量,并于不同利益要求的力量进行力量角逐和力量制约,在力量对比过程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政治力量将成为政治权力。从纵向上看,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体力量,高一级群体力量大于低一级群体力量,最终可以发现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从纵横向两个角度可以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也即公共权力,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它通常由执政党来执掌,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但社会不会成为有效的权力主体,它需要人作为具体的权力主体承担者,而人本身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一般而言,属于在横向上最强势的那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掌握了对社会力量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政治权力。在这里,作为公共权力的社会力量其实是与执掌公共权力的社会群体政治力量合二为一,这在后面要讲到的公共权力和执政党权力的关系时还会详细论述,两者其实是后者对前者的执掌和领导。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来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内在矛盾。可以看出,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基础都是共同利益,这也显出政治的公共性。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力为保障,也发挥着维护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作用,而政治权力的特性连同共同利益的特性,也在单个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和集中的政治权力确认分散的政治成员权利的矛盾运动中,转化成政治权利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力的强制制约性转化为后者的法定规范性,前者的专属排他性转化为后者的自主性,前者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后者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前者的多重职能性转化为后者的自由价值性。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前两者属于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属于政治权利行为。前两者都来源于权力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不同的是前者本质在于政治权力主体通过维护自己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来实现利益和要求,功能在于对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进行控制和约束,内容上则表现为建立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后者本质则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利益矛盾,功能就在于解决这些矛盾,内容上表现为承担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简单说,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保护权力地位来实现权力目的,并且着重对挑战其统治地位的利益矛盾进行规制,但仅仅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具体的解决则交由后者来负责,两者最终都统一于对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维护上。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离不开政治统治的资格确认和政治管理行为的保障。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具体表现形式有国家、政党及其制度、政治社团及其制度。国家和执政党与政治权力联系最为紧密,而非执政党和政治社团则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权利行为。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可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前者是浅层和感性的部分,但却表现为潜在形式,后者是深层和理性的部分,却可通过显在形式来表现。政治心理多体现在个体层面,因此属于政治权利的作用范畴,而作为统治思想的政治思想则与政治权力联系密切,当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主要和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作为政治关系的深层因素,政治文化不一定随其他政治现象和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表现出内在稳定性的特点,对政治及其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变迁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而政治民主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革命与改革有所区别,前者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是质变,并引起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而后者则强调渐进和稳定,是量变,不会产生社会制度根本变化的结果,最终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两者区别还在于前者多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发生,而后者则通常是自上而下。

  理解这本书关键是要理解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作者对此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也就是对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两重性展开分析,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分析,而后两者也构成了本书的两条逻辑主线,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等都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2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这就是说,只有享受*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紧接着,开始讨论善良之人的德性与良好公民的德行是否相同。结论是:“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应具有的德行,也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民政体。亚氏对各种政体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于寡头政体和*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等分配看做正义;*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等,使政治权利的*均分配为正义。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他认为,由多数人掌权是合乎公道的。

  接着自然地转为各种政体的问题。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民政体,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在亚氏看来,共和政体和贵族政体,都是*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前者倾向*民而后者倾向寡头。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因为中产阶级人数最多,从整体上占有着巨大的财富,个人而言,既不富有,也不贫穷,所以能够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而且中产阶级讲求*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在第五卷,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首先是*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在最后的七八两卷,亚氏从新回到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最优秀的政体就要有最值得选取的生活。对于幸福的人,幸福的城邦的讨论。以及对于土地分配,共餐制,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音乐、文学等等具有柏拉图式理想观的讨论。这也说明亚氏的思想终究在某些方面被其师柏拉图深深的影响。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创始者,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政治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有关城邦,政体,法制等政治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此后的政治家和学者。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3

  该书的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算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而《政治学》创作于1936年,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该书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另外,本书的两个写作特点值得留意。第一,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全书紧扣题目层层展开,条分缕析,论证严谨,事例丰富。第二,敢于挑战传统,敢言人所不敢,拉斯韦尔揭示出冠冕堂皇的制度政治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不一定合法但真实存在的现象,让政治学褪去神圣,还原其本来面目。

  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我对第一篇,第二篇的第二、三章和第四篇印象尤为深刻。其中,第一篇为全书设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大纲。拉斯韦尔开宗明义地提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传统的注重制度研究的政治学不过是政治哲学。拉斯韦尔认为尊重、安全、收入是可望获取的价值,获取价值最多的就是社会中的权势人物,即精英,其余的则是群众。精英可以按技能、阶级、人格、态度来分类。本篇还阐明了全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应用法”---从精英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观察发掘精英所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法”---通过时间和比较来辨清精英“自我”的客**置,点明其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特点。

  第二篇“方法”用四章主要论述了精英集团操控社会获取价值的技巧,包括对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的运用(“如何得到?”)。拉斯韦尔运用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应用法”,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深入解读了生活中似乎*淡无奇的现象所隐藏的精英手段。象征主要是通过灌输意识形态塑造人的行为,控制民众的攻击、内疚、虚弱、喜爱等情绪,形成集体情感氛围,从而为精英操纵社会提供条件。暴力是对战斗技能的运用,从属于精英的全面行动,必须与组织、宣传、情报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物资控制是对物资和服务流动的管制,涉及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私人企业集团的作用、危机时期的物资配给和对敌国封锁等方面。实际措施则是精英集团内部吸收训练精英的方法和对外部民众实行政策管理的形式,在危机时期危机间歇期要求有集权、服从的实际措施,危机间歇期则允许民主、分权的倾向,精英通过实际措施维护集体安全。拉斯韦尔运用大量实例,对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和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揭示了不论是原始印第安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甚或俄国革命社会都存在的精英集团控制行为。

  第四篇、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概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和政治趋势的分析。拉斯韦尔运用前面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对民主国家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作了预测。对于民主制度,他认为,世界出现了*

  主义化的趋势,美国能否摆脱这一趋势的影响取决于中产阶级集团能否摆脱大财团影响发挥独立作用。对于世界革命,拉斯韦尔指出,世界革命部分受到限制而又部分获得普及推广,低收入技能集团逐步获得政治地位,但在“宏伟壮丽的阶级门面”背后还是存在技能、人格、态度等“也许更为微妙的对立因素”。拉斯韦尔在这最后一篇中为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做出了尝试,而日后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测。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

  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深入思考的科学。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使得《政治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政治统治方法指南来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政治学*方法9篇

  一、做好准备

  高三的学*是高强度的,是很辛苦的,但如果你能进入高三老师的学*安排,每天学*到知识,高三应该还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高三,不要恐惧,认真准备好高三学*方法,以主动的心态迎接高三的到来。

  二、明确目的

  高中阶段的学*内容比较多,知识范畴扩大,要求也提高了许多。经常会有高中生,这科成绩上去了,那科又下来了,某次考试有科不及格也是常有的事,但我们要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当时备战高考的时候,英语就是我的难题,后来老师给我推荐了巨微《高考英语历年真题逐句精解》,这本真题真的适合我这种英语渣渣,一词一句讲解真题,详细到我基本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去查各种知识点,也不会因为我不好意思问老师或者同学而漏掉一个知识点。

  三、确定任务

  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掌握一整套高三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有一套可行的复*计划。

  比如,我的英语成绩比较差,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英语,但是也得合理安排好其它科目的时间,不能最后英语成绩上来了,但是数学成绩又下去了。

  毕竟剩下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想办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保持状态

  备战高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三的一年汇总,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有可能出现明明付出了很多却没有任何收获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更专注、更投入放任进入到高三的学*中。

  你要找到学*的榜样,尤其在自己懒惰的时候,看看班级里的人,尤其是爱学*的人怎么做的,不要管那些耍得好又成绩好的人。

  每次考试后,无论是好坏,请学会总结。你会发现,其实你的错误就那几个。比如粗心,比如爱钻牛角尖,比如书写很不规范什么的。

  提高学*效率,一者是要端正学*态度,二要全神贯注,三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端正学*态度,就是在学*时,要把学*当作第一要务,其他的相对没这么紧要。全神贯注,就是在学*时,要将全身心放在学*中,做到心无旁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也很重要。人与人之前存在差别,有的人就学会,而有的人却迟迟不能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

  增加时间,也就是说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我在高三时,在睡前,写写英语题再看看解析,在下课,拿出单词本或者笔记本记记背背。虽然是几分钟的时间,然而聚少成多,带来了显著的效果。

  对付一些零碎的小知识点、单词等,我有一个秘诀。用一张便条,把不会的单词、知识点记上面后贴在桌子上,上课无聊时,或者下课时可以看几眼。等到过一个星期后,把这一个星期的条子订起来,在早上时候读读背背。这样更加充分利用了零碎的时间。

  论文摘要:新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方式、学*方法的转变是关键。学沪应当在政治教师帮助下实现三种学*方式的转变:第一,变被动学*为自主学*。第二,变单独学*为合作学*。第三,变简单接受为积极进行探究性学*。学生也要把握一些具体的学*方法:抓主要矛盾法、调查法、寻觅规律法、利用谚语加深记忆法、对比异同法、理解概念法等。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如何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呢,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方式、学*方法的转变是关键。

  政治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强**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的改变,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

  学生应当在政治教师帮助下实现三种学*方式的转变:

  第一,变被动学*为自主学*。

  自主学*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和有主见的学*。它抛弃了学生被动学*的地位,重视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现在的中学生是在电视机和互联网前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面较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中学政治课的学生自主学*,要求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在学*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分析问题,对各种社会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

  第二,变单独学*为合作学*。

  合作学*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学*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有利于学*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事物,学会与别人交往与沟通。在合作学*中,小组中的成员应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

  第三,变简单接受为积极进行探究性学*。

  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究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在新课程的学*中,学生也要把握一些具体的学*方法,那么,中学政治课的学*,有哪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呢,

  1.抓主要矛盾法

  [释义]在政治课的学*中,同时有许多内容要我们去理解,去掌握。我们集中力量抓住每一章节内容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内容的学*方法称之为“抓主要矛盾法”。这种学*方法在政治课学*中应用较广,效果也较为理想。因政治课的特点是:内容多思想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多,确实使我们在学*过程中碰到不少疑难之处。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指望考试中背一背,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

  [示例]我们在学*《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时,觉得这课内容较多,且抽象、深奥。当我们知道这一课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内容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商品、价值、价格、价值规律就像一根主线,贯穿在各章节时,且当我们把握了这些重要问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这一课内容就被我们完全掌握了。

  2.调查法

  [释义]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方法称之为调查法。

  [示例]我教授“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内容时,重点讲解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和伟大意义,要求学生做社会调查,调查一下本村和自己家庭的变化。

  学生普遍的调查结果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村没有一幢楼房,“改革开放前,住的是又矮又暗的破*房,改革开放使我家和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家家造起了新楼房,现在是“穿的新衣住的楼,彩电冰箱样样有,来了亲戚和朋友,冷盆热炒一抬头”。通过调查,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现在要努力学*,长大后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我们家乡建设得更美丽。这样教学的目标就完全达到了。调查法学*政治课使学生尝到了甜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政治课的兴趣,并且提高了思想觉悟,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使学生把学到的政治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3.寻觅规律法

  [释义]通过对政治课诸多原理的学*,使自己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探求相关原理的规律的学*方法称之为“寻觅规律法”。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本身固有的必然联系。不论是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事物彼此之间都有联系。通过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分析,从中找出其规律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学*。

  [示例]同学们在学*唯物辩证法时,已经掌握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也就是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互相转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主义大举侵略*,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阶级矛盾就降为次要矛盾。根据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根据,“寻觅规律法”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但是要注意的是,所学原理之间有规律可以寻觅,而不能牵强,不然就会把互不相关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则寻觅的规律也不正确;寻觅的规律要能指导自己的学*,由点带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4.利用谚语加深记忆法

  [释义]运用民间的谚语说明一个基本理论,从而加深自己对这一原理记忆的学*方法称之为“利用谚语加深记忆法”。

  [示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这些都是说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如“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都是说明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明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而“白马非马”说明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原理。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蚁穴溃堤”……这些都是说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应当说在我们周围,看到的、听到的谚语有许许多多,只要我们有心,把这些谚语记录下来,整理成句,然后应用在我们的学*过程之中,就能加深我们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在政治学科的学*中,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能利用谚语,加深对新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这样不仅许多难题迎刃而解,并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学*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效率。

  5.对比异同法

  [释义]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把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加以归纳整理的一种方法称之为对比异同法。对比异同法可以是中心比较,也可以是并列比较。因此,比较的事物之间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不并列的。例如,我们要比较法律与道德、政治、艺术、宗教的异同之处,就可用中心比较。我们要比较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同之处,就可用并列比较。

  [示例]在学*股票和债券时,就可采用这种对比异同法,以增强记忆。

  股票和债券的相同之处是: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的不同之处是:性质不同,受权不同,偿还方法不同(内容略)。

  6.理解概念法

  [释义]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我们在学*概念时,必须抓住本质特征。 除了上述学*法外,还有许多政治课的学*法。当然,不同的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学*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把政治课学好。

  一、端正学*态度,提高学*政治课的兴趣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学*方法有问题、学*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等。掌握了正确的学*方法,一旦尝到了学*政治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政治课的兴趣。

  二、科学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方法

  学*就是一边是学,一边是*。“学”主要是指课前预*,专心上课,及时复*。“*”主要是自我检测和运用(练*,考试,和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前者重在知识的理解、记忆。后者重在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1、预*

  搞好预*要求做到:

  (1)列预*提要:要带着老师布置的预*思考题去预*,边读边思,并列出提要,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时可以利用标题、不同字体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以便我们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

  (2)做好笔记:在书上,做出眉批,在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哪些是语言叙述属文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不管它。另外自己还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可以加上框、线、点、圈、标号、点评、注释符号,留下预*的“痕迹”。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预*的关键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在预*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持之以恒:搞好预*还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有自信心。预*是预*、专心上课、及时复*和运用检测良性循环学*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看到效果。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听课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握老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老师提出问题,要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还可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栏目促进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只要长期坚持下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笔记也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多个学*器官听讲及听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笔记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和复*资料,对我们的学帮助很大。笔记内容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板书提纲。它还应包括:

  (1)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银监会设立、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变化、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的变化过程、国家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等等。

  (2)自己在预*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3)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4)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如高一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生产率对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总量的影响;高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高三的政体的不同形式等。当然,老师为了调动大家的学*积极性,引导大家积极思维而补充的具体实例和课本上一目了然的知识是没有必要记录的。这四个方面其实也是我们听课的重点。

  3、课后及时复*

  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忆:回忆学*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知识的,象过电影一样。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相互启发,补充回忆,可以按笔记回忆,也可以按教材纲目回忆。

  (2)读:读书、笔记,同回忆对照,这样就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

  (3)思:把新知识归纳形成一个小系统,让知识各就各位。然后纳入到所学知识的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

  总之,学有法则,学无定法。每个同学在学*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形成自己的学**惯,而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方法。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你能够长期坚持做好上述工作,就会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惯,形成终身学*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1)记忆量大。由于这个特点,使你在学*代科课程时所采用学*方法明显不同于理科。

  (2)理解抽象。不像理科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代科的理解有点靠*时的潜移默化。

  当然,代科中每科又有各自的不同特点,这里仅讲述它们的共同特点。

  课堂笔记是不可缺少的代科课程有大量的代字信息,老师讲过的内容会很快忘记一些,即使当时不忘记,时间长了也会记忆不深刻。如果上课不记笔记,那么遗忘的部分将永远从你的大脑知识库中消失。

  上课记笔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你的思路紧跟着老师走,增加课堂的学*效率;二是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备忘,可以在课后或复*时拿来用。然而,记笔记不是记流水账,不是把老师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而是记下重要的内容,如记录知识结构体系、思维过程等,特别要注意老师重点提示的内容。

  (3)听课要投入,思路跟着老师走,更主要的是思维要活跃。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注意力的时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会在老师动听的故事式的讲课中走神。

  另外,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记叙代中讲到课代中的某人说了一句话,老师很可能会问,这个人在这时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就要积极思考,不但要看清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更应该同代章的前一部分联系起来,分析出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在上课时,你的思维是活的,学*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学*理科也一样。所以你会发现,有两个人,同样上课都非常认真,为什么一个成绩很好,而另一个成绩始终一般?道理就是:一个上课时思维是活的,经常把正在学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另一个上课时思维只是由老师领着,学哪看哪,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分析)。

  升入高一,面对众多的学*课程,除了拥有持之以恒的学*精神,加上刻苦的努力外,还应根据学科特点掌握一定的学*方法。针对高一政治学科特点,现总结以下五个环节的学*方法。

  一、课前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是听课的基础。新授课要求预*教材,因为授新课是传授教材的新内容、新知识,预*功课可提前发现自己在新课学*中的难点,以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新课有关的问题,从而增强听课的主动性和理解力。凡新课预*要做到“四出来”,即把简单观点背出来、主要观点标出来、重要论点划出来、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预*过程中要边读、边思、边划、边记,即一边阅读,一边划出重难点,以便在上课时注意留神,把握重点解决难点;一边读一边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记下来,把自己的初步体会或点滴看法记下来,准备上课时解决或参考。

  二、认真听课

  听课是学*的中心环节,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第一,集中精力,专心听课。这是保证听课质量的主要条件,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听课,才能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才能从老师讲课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提高听课质量,才能做好笔记,为课后作业和复*打下基础。第二,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记结合。眼睛要看教材,看板书,看老师的手势表情;耳朵听内容;脑要协调眼、耳、手的活动,思维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手要认真做笔记,在书上划出重点、记符号,同时在四者并用,四个动作结合时,要注意协调看、听、思、记四者的关系。首先是听,听是关键,是基础,特别要听对难点的讲解;其次是记,心记不如笔记,听课笔记一定要记,而且要记好;第三是思,只有思才能受到启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更多收获;最后是看,看虽处于辅助地位,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记课堂笔记

  好脑子不如勤笔头。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巩固和提高学*效果。怎么记呢?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记听课笔记。第一种方式是书上批记,即将主要论点、论据、重点、难点及理论知识的层次等在书上逐一做下各种符号,必要时还做一些文字记述;第二种是笔记本记录(听课摘记)。但无论怎么记,切忌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老师的板书,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不一定都记,老师没有写的也不一定都不记。要听记结合,不要贪多求全,把老师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要记关键性内容,特别是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凡是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可以不记内容而记书码和行数,同时记笔记要精简内容、分门别类、使用统一符号。

  四、及时巩固复*

  “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及时巩固复*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目前的新授课,我们学生自己复*的形式主要是日常复*和阶段复*。其中日常复*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复*形式和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熟记以后,一小时忘56%,两天忘16%,六天忘3%,就是说第一次重复最重要,当天学过的内容一定要进行及时复*,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及时巩固增强记忆的效果。否则,日积月累,不会的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基础差,以后很难再补,所以当天讲过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巩固,搞好日常复*。其次是阶段性复*,阶段性复*可以按照笔记把知识编制成简明扼要具体直观的图表,实现知识的系统性。总之通过日常复*和阶段复*就能实现局部到整体,整体到局部知识的相互转化。

  五、规范练*与作业

  练*与作业是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化,关于练*与作业要做到独立规范完成,所谓“规范”,谨记:整洁、认真、清晰、条理。

  名师点拨:谈初中政治学*方法

  初中政治学*方法 政治课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特别注重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它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培育与塑造。这些内容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创设一切有利因素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完成思想上的升华。

  初中政治课的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学*方法和技巧。从本人从教经验来总结,学好初中政治,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需要三个步骤:

  (一)课前预*。

  课前预*,可以对新课程有个粗略的了解,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印象,提高学*效率。

  (二)课时听讲。

  在老师授课时,学生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老师如何讲解新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的,并做好课堂笔记。教师所作的板书,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和提炼的,对研读教材大有裨益,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的。

  (三)课后复*。

  课后的复*,一定要及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因为,知识是连贯的,这一节不打好基础,就影响下一段落的学*,此外,复*一定要及时,才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效果。

  (四)学会做题。

  做题,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做题,不仅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方法,增强驾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掌握规律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编写规律,初中政治课程也不例外。如果掌握了该门学科的编写规律,也就能悟出其学*规律。初中政治课的编写的规律大致是主题的介绍,意义的讲解,然后提出要求这三大部分。当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了教材的编排结构与规律后,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与规律,而不至于只知道一节课的内容,却不知道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会学*的问题。

  三、抓住内涵

  学*政治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政治重在学*观点,树立起正确学*政治的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思考,当前这堂课学到的观点是什么?而对于每一个观点,不能光了解观点的表面,还要理解其内涵。挖掘内涵,往往要经过三个步骤:

  (一)是什么

  “是什么”,就是所讲的主题是什么,即先介绍主题,提出观点。

  (二)为什么

  “为什么”,就是阐述这个观点的意义。政治课程的编写者,往往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来表达观点。

  (三)怎么样

  “怎么样”,就是对学生提出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政治课所要阐述的观点,还要学*好观点和

  观点之间的关联,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更加深入地把握知识内涵。

  四、学会变通

  初中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通病,就是不会变通,有些学生认为,教材好学,题目难做,所以,学生在学*政治课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变通。

  老师在出卷时,不可能将课本上的内容照搬到考试卷中,所以,学生一定要学会变通。学生学会了变通,才说明学生通过学*,具备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能力,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教师在课程讲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变通。首先要求学生做到思路清晰。在思路清晰的前提下,回忆老师在授课时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回忆一下老师是什么角度来思考的,予以借鉴,才能加深答案的深刻性,并保证答案的全面性。教师在*时的授课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分析的思路和思考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

  五、观察思考

  集思广益,是“借力使力不费力”的良好学*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在*时的学*中,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同学的做法,仔细倾听老师的说法,善于琢磨,善于观察思考,总结政治学*的方法,掌握审题答题的技巧,把握政治学*材料的分类,并明确各类材料的立意中心,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明晰,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由于政治课程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较少,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学生所重视,甚至在有的学生心目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副科,从思想上轻视,认为初中思想政治可学可不学,影响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效率。因此,作为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政治课程的学*是连贯性的,高中政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果,在初中政治学*中不打好坚实基础,务必影响高中政治课程的继续深入学*,所以,教师在教授初中政治课程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端正了学*态度,促使初中学生在政治学*中投入精力和时间,促进政治学*的提高。

  学好初中政治,必须做到:1.研读教材;2.掌握规律;3.抓住内涵;4.学会变通;5.观察思考。上述观点,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其实,学*初中政治,应该还有许多途径和办法,笔者以上所述,只是挂一漏万,只要学生在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一定能找到适合于自己本身特点的学*方法和学*途径。对于政治课来说,笔者认为,切忌花费太多的时间,要学会巧妙学*,一定要积极思考,抓住政治课程的特点,掌握政治课程特有的学*方法,做到上述几点,是学好政治课程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者为中心。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发问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战胜挫折,鼓励学生认识自我。

  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地实践下去,学生一定会乐于上政治课,并在政治课上进行自我教育,作为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的。

  第一,区分主次轻重。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7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初二时,每门主科应有一本课外辅导书,课外适当做一些练*题还是必要的。初二后半学期,地理、生物要结业,听好课,掌握必要的知识即可。政治、历史是开卷考试,除了课本知识,还得多关心时事。

  第二,要合理安排学*时间。早晨,人的记忆力最好,适合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课,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效率高一些。其他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可以多读些课外书,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语段,应该抄下来以积累素材,在写作文时会轻松很多。晚间复*时切忌打疲劳战,可以听听音乐,做一些不太剧烈的室内运动,放松自己的心情,学*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有准备地进入每一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准备什么呢?就是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弱项课程,预*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进行总结,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

  第四,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多和同学们交流,在讨论中发现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这种*距离的交流会使你和大家融为一体,学*心理压力会减轻。同时,学*心态放轻松,听课效果会很快提高。

  第五,学*,“*”的作用决定了学*结果是否有好的成效。每次听完课后,阅读一些相关的辅导资料,做一些相关的*题。现在的辅导资料很多,哪一种好呢?哪一种适合自己的情况?在书店的辅导资料书架前大致阅读一些,感觉哪本自己看起来很舒服,就用哪一本。如果还感觉不准,可以咨询代课老师。

  第六,认真安排复*,要养成良好的学**惯,*时多准备几个笔记本。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及容易出错的问题及时记下来。这样,复*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一、坚定信心,充分利用和分配时间

  1.对自己学*政治要自信:

  政治学*中的基础差异没有数理化等学科大;所学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比较密切;最后一年只要重视突出,肯下苦功容易见效果;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要消除对“政治”的反感及恐惧,对政治课无兴趣是学不好、考不好的。

  2.要充分分配时间:

  充分利用时间是考好各科的共性,也有政治科复*本身的特殊要求。在高三学年里学政治的时间应比高一、高二的时间多得多;特别是到了五、六月份,花在政治上的时间至少应保证在保证1/4以上;考前几周甚至可以达到1/3?1/2(这是由政治科不同于中英数的独自特点决定的,政治科对基础的要求不像中英数那么高,在短时间内加强训练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去有人称政治“是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大”,但在考前这一年及考前一、二个月内,要投入更多,否则是无效益可言的);每天复*政治(包括早上、下午及晚修、周末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时间应保障有1/6?1/5。

  3.充分利用时间的另一要求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一切干扰(包括不正的班风、自己不良情绪、不当朋友、不良*惯等影响);要有明确的学*目的、计划;讲究学*、复*方法,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虚心听从老师的引导,按部就班进行复*;上课认真听讲,不要开小差;切忌自满、自以为是,一两次考试成绩不错就沾沾自喜,以为已经可以了,不再努力;对于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应及时问老师,不要有思想负担。

  二、抓好书本(基础)是关键

  1.对课本内容要熟:

  对课本内容要多看,看的遍数多,反复记忆多对课本内容就越熟,考起来速度才会快,准确性才会高。题目再难,也是与书本内容联系的,“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书本的原理、观点熟,用起来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反复多遍??这是最一般的学*规律,也是做题能多得分的最基本要领。

  2.自己复*可分为每一轮几步走,多轮进行的方法:

  第一轮复*,第一步从宏观上熟悉相关内容的整体结构,相互联系??一定要对相关内容(可以是一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是一本书中某部分的内容,如唯物论或辩证法部分的主要原理观点)进行归类整理,尽可能先脱离书本将其用网络框架等形式将结构图整理出??政治要背,在这里主要就是指背联系、背系统;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录的章节编排很熟悉。第二步,在弄清总体系统结构的前提下对课本内容进行细看,包括概念、事例、谚语、格言、关键字句、分析过程、分析依据、结论、重要意义、要求及错误观点、危害等等。然后第三步进行有选择性的整理理解记忆。

  以上三步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将这几步有机联系起来,不能分割开来。在运用这种先面后点的理解记忆法完成了对课本内容(一轮复*,可以是一年的,也可以是三年五本书为一轮)后,再回过头来进入第二轮、第三轮……力争每一轮的整理与理解都有新的收获。看书不能光看不整理;光看不背,光整理不背;光看不作练*。

  具体复*可以这样安排:每周(如周末)抽出一定的时间背经过整理归纳后的内容;每天睡前或下午晚饭后抽一点时间(如15分钟)将*一、两天复*的主要内容按条理进行记忆。总之,对归纳整理内容的记忆,要背得细、背得准、背得熟、背得巧。

  三、掌握答题方法,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1.答好主观性政治题的一般要求:

  (1)字迹要端正、清楚,语言规范,尽量用政治(课)术语。

  (2)要有层次,分好自然段,切忌答题不分段,留太多空白或将答案挤在答卷中间。

  (3)答题必须遵循的一般步骤:

  先审题,读清题意要求;思考题目与事件(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题目或事例所包含的有关原理及内容;对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包括正确的依据、实行的必要性、重要性;错误的依据、危害等。在围绕反面的认识或做法时一般可采用的语句有:“我们要反对……克服……”、“在认识(理论、思想)上,分清……,在实践中克服……”、“不坚持……就会造成……危害”、“这题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说明……没有分清……没有看到……”、“在实践中会带来(导致、造成、影响)……”“题中提到的现象是暂时的,表面的”等等)

  (4)要注重答题训练能力训练。

  *几年来政治高考越来越灵活,要靠出高分,必须要具备相应能力(审题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考前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运用基本原理举一反三的能力,等等),能力越强,获取高分的可能就越大。所以,在考前的这一年里,必须在*时注重答题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如果在*时的复*中不重视答题训练,只是到了考试时才来审题、才来动笔,就可能会读不懂、读不全,可能会写不出、写不全,效果自然会差,这就像体育运动一样,任何一名获金牌的世界冠军,都是*时辛苦汗水的训练换来的。

  *时多进行审题训练,要多将基本原理联系重大时事进行分析训练,*时训练就要把自己设定在一种高考实践状态中,争取做题又快又准。这样,各种答题的综合能力才会提高,如果不练或不认真的练,速度上不去,准确性也无保障。审题等能力没培养,想得高分只能是一种臆想。*时的小考、单元练*、模拟考等都要当成大考、正式考试,这是综合能力的实战训练,可以练心态、适应能力、速度、审题、笔头……

  速度训练,要专心,自己限定时间完成整道或整套的练*,不要做一点又翻答案、翻书本。*时训练都当成正式高考一样,认真对待;高考时又当成*时练*一样,心理的适应、情绪的稳定,对解决一些即使是自己少见甚至没见过的题目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考前一个月左右,更要注意速度与心理的训练。考前一个月内,减少做题量,重点练速度与心理;考前一周内可热身一次,考前一段时间内最好减少或取消微观知识点的复*,重点从宏观上上把握知识系统。

  *时训练的时候,特别是主观性题目要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同一个问题应从不同的知识点去考虑,尽量扩大答案所涵盖的知识面,这样得分点也就自然扩阔了。

  2.怎样对付各种题型的政治题:

  选择题:

  具体来说,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种,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两种题型答题的基本方法:

  单项选择题:

  1.仔细审题。

  (1)审题干。就是把握住题干的规定性,包括题干所规定的选择方向、范围和程度等。这里特别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性词语,因为它是用来决定题干规定性的。如有的要求选对的,有的要求选错的;有的要求选原因,有的要求选结果;有的要求选本质,有的要求选现象等等。

  (2)审题肢。要搞清楚各个题肢的确切含义,直至掌握各题肢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这样,才能依据题干的规定性对各个题肢进行正确的鉴别。

  例: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

  A、我国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B、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很大提高

  C、剥削阶级已经基本被消灭D、我国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

  这题的正确答案是C。A、B内容与题干无关,而D则是题干的结果。

  2.正确分析题肢与题干的关系。

  要运用所学知识,将题干与题肢一一相对照,正确分析题干与题肢的关系,根据题干的规定性对各个题肢作出鉴别。可以分三步走:首先确定题肢本身是否正确,把那些本身错误的题肢先剔除掉;其次确定哪些题肢与题干有关,把那些虽然本身正确,但同题干无关的题肢剔除掉;第三是辨明哪些题肢是与题干相符的,只有题肢与题干相符才能选,仅仅是相关而不相符的或无关的都不选,这就需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才能作出正确选择。

  例:在我国,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大会B、全国*大会和地方各级*大会

  C、*和各级人民*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

  此题应选A。B是干扰项,有一定迷惑性,如果把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同最高国家机关的立法职能等同起来,就会造成误选。C项是行政机关,D项是司法机关,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

  不定项选择题

  解答不定项选择题,除了上面所说的单项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中提到的仔细审题和排谬(把题肢本身是错误的排除掉)、排异(把题肢正确但与题干不吻合的排除掉)、排重(把题肢与题干简单重复的排除掉)、排倒(把题肢与题干因果要求颠倒的排除掉)外,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是正确解答不定项选择题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力求全面而有序,使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对重点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记忆之上,一定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理解,尤其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相关知识的异同,力求融会贯通,既能在理解中加深记忆,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第二,掌握应有的答题技巧。其一,注意题干与题肢的必然联系,题肢本身正确的,不等于它与题干有必然联系,题肢本身错误的,不一定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仔细体察,切不可粗心大意。其二,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选择,尤其是拿不定主意时,采用比较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常见的不定项选择题形式及答题时注意的问题:

  1.理解说明型:题干中的导语多用“表现”、“说明”、“表明”、“对此正确理解”、“从以上分析看出”等等。解题时应把题干与题肢联系起来看它们在内涵上是否一致,或外延上是否等同。

  例:“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B、意识和物质只有形式上的区别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此题正确答案是C、D。A项虽然正确,但内涵上与题干的要求不一致。B项本身观点是错误的。

  2.判断连接型:题干的导语一般有“是”、“是指”、“这就是说”、“这表现在”、“在于”、“有”等等。解题时应将题干与题肢联系起来一一对照,而后做出判断。注意有时出现反向选择的情况,如“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等。

  例:下列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

  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B、九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国家依法打击“ *** 功”邪教活动

  D、国家对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政策进行了调整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D。C是属于国家的政治职能,而不是宏观调控的内容。

  3.因果关系型:考查“结果”的导语有:“为此”、“因此”、“所以”等,考查原因的导语有:“因为”、“主要是因为”、“根本原因是”等。解题要求同单项选择题此类型。

  例:人们的感性认识应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B、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正确、可靠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有用

  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两个选肢本身就存在问题。

  4.比较关系型:题干导语一般用“二者关系是”、“不同点在于”、“共同点是”、“内在联系是”、“区别是”等等。一定要分清题干中的导语,然后加以筛选。

  例:各类银行的具体职能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业务:

  A、吸收存款B、发放贷款C、办理结算D、经理国库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项内容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5.应用型:这类选择题考查较高层次的能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文型,其特点是选取人物、文件、著作、报纸上的典型言论,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评价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一种是事实(例)型,其特点是与引文型相似,只是用实例取代言论,要求从事实中概括出正确的理论观点。解题关键在于吃透材料,熟悉知识,并利用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对材料从不同的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分析。

  例:“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经验中所蕴涵的哲理有: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具有特殊性,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立足于*实际

  D、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简答题

  简答题的特点:其一,既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又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其二,不仅考查某一方面的知识,也考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三,不仅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也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四,改变了过去直截了当的问答式,越来越多采用材料阅读、理解说明题,有的还带有辨析题的性质。

  解答简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把握所要考的知识,基本要点不能遗漏,做到这一点,*时学*和复*中必须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理解了,记住了,答题就会“得来全不费功夫”;若记不住,那就“踏破铁鞋无觅处”了。

  第二,紧扣题目,直接回答。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时,怎么问就怎么答。

  第三,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就是要点要全,语言简洁,观点要鲜明,一般观点不必展开,重要观点略加展开既可。条理清楚就是答案内容要有层次性、逻辑性。

  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请简要回答作出这一科学结论的哲学依据。

  (1)其唯物论依据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在*搞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的实际出发,从*国庆出发,走出一条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其唯物辩证法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注意*的国情,即*矛盾的特殊性。

  (3)其认识论依据是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政治学*结6篇

  我校本年度政治业务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推进和谐社会校园建设,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开创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现就本年度政治业务学*活动作小结如下:

  一、政治业务学*形成了校本化、制度化

  根据教育局关于政治业务学*工作要求,学校制定了年度学*计划、政治业务学*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强化了教师职业道德,加强了教职工队伍建设,起到了政治保障作用。

  一年来,我校教职工不论是在参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还是在*时的工作之余,都不忘理论学*。以"师德、人文、科学"、"教学有效性"、"师德、心理"、"作业有效性"校本课程为载体,通过集中学*与自学、报告导读与讨论、读原文与谈体会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学*。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来,提高了教职员工的师德修养、科学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水*。

  二、开展教育活动,提升队伍形象

  全体教职工在学校支部的安排下重点学*了以下内容:

  1、学*了党的*精神,学*了《**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我们集中时间、集中精神,认真把握文件精神实质,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了通读报告原文,收听、收看音像讲座,分章节学*、讨论等,同时开展了其它相关文件的学*。

  2、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结合业务学*,开展了孔子、老子教育思想等科学人文学*和新课程理念的学*,组织教师听了谢全红老师的报告,开展了教学有效性和作业有效性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和驾驭、管理教育教学的能力。

  3、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学*《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局各项文件等和教育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解读各项政策,强化师德,增长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努力做到依法治校,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先进教师事迹,完善我校师德规范,使我校的教师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同时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关怀教师,让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三、队伍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我校在进行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与教职工的思想交流,打造"凝聚力"工程。

  1、关注教职工思想动态。定期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努力创设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民主氛围。

  2、开展文明班组创建活动。认真解决教职工在工作中的难题,着力改善工作条件,创造安全、整洁、优美的教学环境。积极开展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培养科学文明的工作生活方式,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

  3、通过一年的围绕国内外形势和学校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每个教职工完成了学*笔记,写出了多篇学*心得,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是XX级新同学展开的第一次政治学*,主题为“重要的一课”。由于政教部部员的课程安排,我们只抽查了7个班级,有工管四个班,土木一班,土木三班,土木四班。抽查到的班级都很准时,但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开政治学*,各班普遍显得有些准备不充分,下面具体说一下各班的情况。

  第一,各班对主题的理解重点都放在了“感恩”上。其中很多班级都是说了感谢父母,感谢朋友,而工管一班对主题进行了升华,说到了感谢生活,感谢社会,我觉得这一点很好,虽然说这些离我们有些远,但确实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心态。工管一班放映了一段霍金的视频,非常感人,又很有感染力。视频中霍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女记者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但霍金还是以恬静的微笑这样回答,“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个人一直很崇敬史蒂芬威廉霍金,他的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是真正的空前绝后。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而这样一段话更让在场的同学们为之震撼、感动。生活给予我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我坚强,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我觉得达到了学*效果,同学们都记忆深刻。

  第二,工管四班政治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特别出彩。主持人这样开场:“走进大学校园,我们要学*知识,但是,还有着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们要学会为人处世的哲学,要学会生活,更要学会感恩。然而,你有多久没有给远在家里的爸爸妈妈打电话问候一下?有多久没与以往陪你走过风风雨雨的好朋友们联系,听听他门的烦恼、他们的心声呢?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当时同学们都安静了,或许是在思考这个简单又深刻的问题吧。一路走来,父母为我们默默付出着,静静地看着我们的成败得失,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帮助着我们,支持着我们。他们的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我们不理解,甚至对他们发脾气,也改变不了他们爱护我们的那颗心。一路走来,朋友静静陪伴着我们,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哭一起笑。他们永远使我们坚实的后盾,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严肃认真的责备,就这样陪我们一起成长。主持人继续说“下面,让我们来进行今天最特殊的环节,请每位同学拿起手中的手机,心中想一位你一直以来最想感谢的人,到讲台上来,在我们所有人的见证下,给他(她)打一个电话,告诉他(她)我们在开这样一个主题团会,并把你感谢真实的表达出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

  第一个上台的是一个男生,他是给妈妈打的电话,并用了扩音,我们能听到他妈妈的话。当这位男生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我想对您说,妈妈我爱您”。电话那头的妈妈听了儿子这样的话,非常激动,说话有些哽咽了。我能想象到作为母亲,听到儿子对自己说出感谢时的那种欣慰的心情。妈妈对儿子嘱咐了很多后,不舍地挂上了电话。同时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的鼓励与肯定。第二个上台的是班长,他并没有拿手机,“我要感谢的人并不需要电话联系,因为他们就在我面前,那就是我寝室的兄弟们,都非常照顾我,关心我,相信我们会度过最美好难忘的大学四年,我谢谢我的兄弟们。”接着是一个小女生,她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哭了,教室内很安静,我们都挺感动的。尤其对于10级的新生,多数都是被家里宝贝的90后,走进大学校门,开始了一人在外的生活,尝到了军训的艰苦后,更怀念、珍惜家的温暖。最后是一个来自四川的女生,她与爸爸用方言交谈着,我们听不太懂,但是后来她翻译给我们听,她对爸爸说高中时不努力学*,很叛逆,很贪玩,让父母非常操心,又复读了一年,在灰心想放弃的时候,是爸爸妈妈鼓励她坚持下来,她才有今天站在大学讲台上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说声感谢的机会。

  虽然此环节的时间有些偏长,但我相信,这是最真实,最令人感动的部分。父母一直陪伴着我们,然而我们真的很少直接对爸爸妈妈说感谢,所以借着这样的机会,不但给大家表达感情的勇气,更让同学们亲自体会了感恩的这种心情。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总能健康的心态。

  第三,内容很有感染力,工管二班的一位同学用非常激昂的感情朗诵了这样一首小诗:清晨,当欢快的小鸟把我从睡中唤醒,我推开窗户,放眼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晶莹的露珠,清清爽爽的早晨,我感恩上天又给予我一个美好的一天。入夜,夜幕中的天空繁星点点,我打开日记,用笨拙的笔描画着一天的生活感受,月光展露着温柔的笑容,四周笼罩着夜的温馨,我充满了感恩,感谢大地赋予的安宁。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享受着朋友的温暖,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走出家门,放眼花红草绿,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感谢所有的一切。我觉得值得大家去思考。

  第四,现场气氛这一方面工管三班做得比较好。政治学*的地点为一教,桌椅可以挪动。工管三班把桌椅摆放在四周,围成了一个方框,中间是很大的空间,所以表演才艺的同学发挥得都非常好,主持人与同学们的互动也非常到位。虽然是政治学*,气氛也非常活跃,感觉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就好像一次班级聚会,我觉得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学*感恩这一主题非常好,而且也不会让大家对政治学*产生一种抵触感,把它当做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反而很愿意接受了。这对政治学*以后的持续开展很有帮助。

  最后,还存在很多不足。土木四班的准备很不充分,女主持人显得非常紧张,总是留有空白,造成现场气氛的尴尬。两位主持人配合也很不默契,显然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观众的互动也很不到位,气氛很死板,没有人响应主持人,效果很不好,我们检察人员也在会后与班长支书进行了交流。土木三班多媒体利用得不好,其中一部分是两篇关于感恩的故事,放出来后主持人让大家自己看,同时又进行其他环节,这样两处都不好,不能凝聚观众,总有一部分人配合,另一部分人看屏幕。而且幻灯片内容与整个流程关系不大,也没有什么配乐,多媒体利用的很不到位。沟通之后,班长支书表示以后会加以改进。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发现了很多亮点,也有很多不足,我们检查人员及时与负责人交流,亮点会继续保持,并发扬创新精神,把更多更好更新的环节融入到政治学*中,让广大同学真正的从活动中有所收获。不足之处一定会加以改正,团结一切力量,把政治学*办得更好。

  11月x日上午,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2班第一次政治学*于三教201成功召开。此次政治学*以“开学伊始,各种社团均在招新,加入社团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班级内部建设,以及帮助同学们了解学*、生活、工作三者的关系和如何在三者中合理安排时间。

  此次政治学*的主题是由班团支部和政治辅导员讨论选出,并通过班级同学的一致同意而最终确定。在分组辩论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十分活跃,能结合自身实际,有理有据地提出并阐述己方观点。首先是正反方一辩的发言,在各自长达五分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准备十分充分,阐述观点过程中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其次是班上所有同学的自由辩论时间,大家各抒己见,思维明晰,很有自己的想法,立论精确,反驳也很在理。在紧张的自由辩论过程中,大家能够及时快速地抓住对方的漏洞,加以反驳,问题很精辟、尖锐。最后是正反方的总结性发言,很有针对性,也很理性,将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出现的漏洞一针见血地点出来,给大家反思的空间。

  在政治学*过程中,同学们并不是简单的仅局限于辩题进行讨论,同时也延伸到班级建设、个人养成、大学目标等等方面。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地感受到大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深入思考。其中讲到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统筹协调学*、工作、生活,大家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方说服另一方的过程,而是大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高的方式。期间还提到的有关班级建设的问题,虽然与辩题关系不大,但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正是在这样一次一次的反思中,不断地提高;一个班级也正是在许多优秀的同学的影响与引导下,变得更有核心竞争力,更加团结。虽然在自由辩论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同学还不很清楚辩论具体规则,导致场面出现些许混乱,但因为主持人的及时制止,以及大家的积极配合,在重申了辩论规则之后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整个辩论过程依旧非常顺利并且十分精彩。

  总的来说,由于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以及班团干部的精心准备,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本次政治学*取得了圆满的成功。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2班的全体同学也将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让政治学*真正成为同学们交流思想、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台。

  我校根椐教育局安排,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暑期学*。现对我暑期学*进行如下:

  学校领导对暑期学*会做了动员,传达了暑期学*的会议精神,对暑期学*会的内容做了具体地安排和部署,明确了学*会的目的和要求。要求全体同志认真学*,提高自身素质,对我校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四点要求,这也是我校暑期学*会的核心内容:

  1、在新的教育形势逼迫下,不进则退,慢也是退,我们只有抓好教育本身这条主线不断学*,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各个环节上不畏艰辛,扎实工作,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我们持续发展的目标。

  2、求真务实,全体教职工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项工作做起,从现在做起,多干实事,不尚空谈。

  3、面对目前的形势,我们只能埋头苦干,要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4、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每位同志都要在学*过程中冲破妨碍学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坚决革除影响学校发展的行为。在每位教职工心目中树立起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质量意识。动员会的召开对全体同志暑期的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学*期间,组织专任教师观看教学录像并写个观摩反思,并记录详细笔记和各科学案设计研讨。这次暑期学*,在思想面对新形式教育得到了**,素质在学*中得到很大提高,教学视野得到了充分开阔,学*成效显著。

  本学期,我园根据上级部门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以《纲要》和《指南》精神为指导,根据本园实际,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引领,加强了“教”与“学”的研究,对本园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师自身修养、教学水*、业务研究、教科研水*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等各方面培训工作以及对教师技能提升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与成效

  (一)以教师基本功为出发点,开展生动健康的心理、正确的教育思想、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提升

  (二)积极响应《教师素质年实施方案》,不断探索开拓新路,全面培养注重实效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骨干力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对她们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培养。

  二、重视园本培训的理论学*,教师在学*中成长。

  (一)通过园本教研,组织教师阅读各类教育类书籍,写业务政治笔记,让教师成长于学*之中,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量,拓宽知识面,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施教的同时,为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力争通过培训使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二)组织教师自评、互评,通过积极组织安排园内园外业务学*、技能培训和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加强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学*和技能训练,加强其它技能锻炼:通过自弹自唱培训、教学活动设计培训、教师讲故事培训、简笔画培训、钢琴培训、舞蹈培训本学期幼儿园环境创设比赛、等提高教师技能活动,以提高教师对自身技能的

  重视和再修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学*,全体教师去店头、河西、县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活动等等各类的学*活动开阔了老师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对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并跟踪指导,公开活动评析等方式使其尽快适应工作,扎实工作,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累经验,反思不足,努力实现培训工作课程化

  通过一学期的培训,教师们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了内容不尽相同的反思随笔等,并在课题研究中自己设计了许多教案,以便为今后走向“科研型”教师的角色奠定了基础。使本期园本培训收到一定预期的培训效果。职业技能培训总结但我们知道我们课程化的培训工作方式还刚刚开始,我们有计划的培训与一些应急工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各类培训内容的衔接落实上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在课程实施中,大部分教师的水*处于实践操作层面,研究、总结的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实践之后,反思的能力欠缺,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对领导听课以及不同层面的公开活动准备比较充分,但在*时的教学活动中,有应付过关、盲目随意的现象;

  教师培训是我园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每个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的观念,树立生命不息教研不止的思想。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更应加强学*指导与督促管理,激励教师不断学*进取,克服困难,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园特色的持续发展。虽然,我园园本培训已经取得了以上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一些较优秀的经验也未能得到及时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今后,要多加强与姐妹园的合作与交流,在培训的形式、内容、方式、方法、制度、管理方面进行继续探究,争取使我园园本培训工作做得更科学、有效。

  一说到理想主义时我便不由得想到现实主义,我想到多数人都明白什么是现实,而真正能体会什么是理想的却很少,同时也有一些人将理想与梦想混为一谈。我也说说我对理想的理解,理想,是在未来可以实现的,能使你现在为之奋斗的一种能量。理想主义精神也就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周*提出理想主义精神并倡导我们学*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在我们现在大学生中“理想”一词似乎将成为奢侈品,很多人提都不会提,更不会在众人面前高呼我的理想是什么什么之类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被定义为没有理想的人。大学也日趋成为一个充满现实气息的地方,这已经玷污了这个领土的神圣,我们不能让其这样发展下去,于是我们要倡导理想主义精神,希望可以用理想主义来捍卫大学这块净土,来洗刷同学们的心灵,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理想的美好的地方。

  再者,现在的大学生也不像以前那样刻苦学*,不断锻炼自己。在精神层面更不用说,越来越多的“颓废”被玩了起来,“伤感”似乎成了主导,只差说句“今天你非了吗?”大学呗说成是个无聊、空虚、浪费时间的地方。同学们生活也失去了主心,一个个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飞,哪人多就往哪跑,完全没有自己的方向去努力。估计有人会觉得我这种说法太以偏概全了,但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毕竟大学里真正为自己理想奋斗的没有多少人,部分同学还不是混一天算一天。

  上面说了那么多是我们要学*理想主义精神的必要性,有人也许会说,难道学*了这种情况就会有所改变?只是一个文件的学*也许真的不能做什么,其实主要在于我们学生自己,我们也许想过努力,但周围的环境如此,我们不能做“另类”,我想的话这个理想主义精神的文件肯定让部分人,哪怕是一小部分有所感触,他们也许会思考起自己的理想问题,他们也许会突然觉悟说:我要努力,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我是个有理想的人。也许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们周围的人,让他们也进行反思,于是有更多的人加入理想的行列中,因为人与人之间真的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好的可以影响,坏的影响得更快。我所说的情况都加了“也许”二字,我相信在这么多“也许”之下会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文件中说“弘扬理想主义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洞和玄虚,而是大学在*千年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对大学应有价值的概括和追求,蕴含在大学的使命和精神以及大学的责任和目标之中,指导并规范着大学的选择和行动,尤其是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发生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细看这句话,里面又很多层意思,它告诉我们理想不是幻想,更不是空想,而是要付出实际努力才能得到的,它告诉我们理想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我们都要有有个理想作为一种目标,成为我们的动力。而且,有一个理想将会更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政治学*决心书 (菁华5篇)

  我是一名教师,我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和社会责任,我将以培育合格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参加政治学*中,特作出如下决心:

  一、教师应参加政治学*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

  二、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课堂提问、作业评定、考卷批阅、评语撰写、家庭访问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三、教师应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严禁上课迟到、早退或拖堂;不得随意调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杜绝教学事故;

  四、教师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应义务进行无偿课外辅导;严禁参与大面积的有偿补课;

  五、教师应爱护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应使用规范的职业用语,不得侮辱学生的人格,体罚学生者将取消教师资格;

  六、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不得收受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等;在家校联系工作中,不把自己应承担的教育责任推卸给家长;

  七、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应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朴素、整洁、端庄和高雅的形象和气质;

  八、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时的教育教学之中,愿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搞有偿家教;

  九、教师*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十、教师要以爱育爱,为人师表、廉洁自律。

  进入新的学期,我决心在学*上取长补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觉得首先就应做到的是就应认真听课,将老师课上所讲资料完全消化,让思维与老师同步。一般先以课本为先,书上的资料是基础。在掌握的基础上,做专范文网项训练,按层次补缺和提高。

  我还需要建立一本错题集,将在练*中做错的题目和尚未弄懂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逐一解决,构成巩固。在复*中就应提倡务实精神,也就应重视规范化和格式化,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因为任何一次不规范的答题都有可能造成失分。

  1.因为我最薄弱的`一项科目是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作文干巴巴的,不生动。空闲时间多看课外书,每一天记1~2条好词佳句,争取每次作文练*都在40分以上。

  2.提前老师的讲解做考纲和全品的题目,前天晚上认真预*。多做深,精的题目,拓展思维。

  3.每一天坚持朗读外语作品,养成良好的语感。认真识记考纲后面的单词,严格避免中考因单词而失分。认真复*和预*全品的考点聚焦和附录,要求重点掌握语法,句型。注意活学活用。

  4。根据考纲认真复*历史知识点,在未来的1个多月里循环复*,加强记忆,认真记忆老师归纳的口诀,表格,利用它们能很好的记忆知识点,关注今年发生的时事,联系时事与中学历史的联系。

  5.根据考纲与全品上面的题目和知识点循环复*,背诵。由于今年中考政治变得很活,所以不能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认真参考其他地市的中考题目。

  以上的学*计划要认真实施,成功在于行动,过一段时间要仔细分析检查现状,与制定的计划。我要确定学*的目标,努力学*的方向就是我的目标,正确的学*目标更能催人奋进。反之,没有目标的学*,就是对时光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我的目标就是进入全班前25名。

  首先,我认为,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学*特点,老师讲的东西不是不懂,但却总出错,而且对于一些死记硬背才能学会的东西总觉得不耐烦,因此,在这点上,我期望自己能在新学期里对待学*更认真,更有耐心。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

  所以,在新学期里,我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娱乐范文网、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学而时*之”预*重要,复*也不可轻视。尽量抽出时间复*旧的知识。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虚心地向同学,老师请教。不能“似懂非懂”,更不能“不懂装懂”,那便是自欺欺人。以上是最基本的学*计划要求,但想完全做到也并非易事。

  我只有努力+努力,勤奋+勤奋,一点一点,提高自己的学*水*和年级排行,争取向最高的境界奋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初中四年。快乐学*也能成果辉煌,自信微笑,将打开我通向更灿烂的知识库门的大道!

  进入新的学期,我决心在学*上取长补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觉得首先就应做到的是就应认真听课,将老师课上所讲资料完全消化,让思维与老师同步。一般先以课本为先,书上的资料是基础。在掌握的基础上,做专范文网项训练,按层次补缺和提高。

  我还需要建立一本错题集,将在练*中做错的题目和尚未弄懂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逐一解决,构成巩固。在复*中就应提倡务实精神,也就应重视规范化和格式化,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因为任何一次不规范的答题都有可能造成失分。

  1、因为我最薄弱的一项科目是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作文干巴巴的,不生动。空闲时间多看课外书,每一天记1~2条好词佳句,争取每次作文练*都在40分以上。

  2、提前老师的讲解做考纲和全品的题目,前天晚上认真预*。多做深,精的题目,拓展思维。

  3、每一天坚持朗读外语作品,养成良好的语感。认真识记考纲后面的单词,严格避免中考因单词而失分。认真复*和预*全品的考点聚焦和附录,要求重点掌握语法,句型。注意活学活用。

  4、根据考纲认真复*历史知识点,在未来的1个多月里循环复*,加强记忆,认真记忆老师归纳的口诀,表格,利用它们能很好的记忆知识点,关注今年发生的时事,联系时事与中学历史的联系。

  5、根据考纲与全品上面的题目和知识点循环复*,背诵。由于今年中考政治变得很活,所以不能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认真参考其他地市的中考题目。

  以上的学*计划要认真实施,成功在于行动,过一段时间要仔细分析检查现状,与制定的计划。我要确定学*的目标,努力学*的方向就是我的目标,正确的学*目标更能催人奋进。反之,没有目标的学*,就是对时光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我的目标就是进入全班前25名。

  首先,我认为,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学*特点,老师讲的东西不是不懂,但却总出错,而且对于一些死记硬背才能学会的东西总觉得不耐烦,因此,在这点上,我期望自己能在新学期里对待学*更认真,更有耐心。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

  所以,在新学期里,我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娱乐范文网、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学而时*之”预*重要,复*也不可轻视。尽量抽出时间复*旧的知识。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虚心地向同学,老师请教。不能“似懂非懂”,更不能“不懂装懂”,那便是自欺欺人。以上是最基本的学*计划要求,但想完全做到也并非易事。

  我只有努力+努力,勤奋+勤奋,一点一点,提高自己的学*水*和年级排行,争取向最高的境界奋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初中四年。快乐学*也能成果辉煌,自信微笑,将打开我通向更灿烂的知识库门的大道!

  有人说,高三是地狱,也有人说,高三是火炉,不管高三是和风还是暴雨,既然我们进入了高三,就要勇敢应对高三,认识高三毕业班的特点,马克思说过:“人得学会走路,还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因此,我们要敢于应对缺点,正视成绩,分析不足,把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经验为主要目的,我们的眼光也不再局限于分数。我们深知,只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就有可能盖出大楼。

  想要把学*搞好,纪律是保证,踏入高三这个门槛,我们脑海中要构成更强的纪律性和时间观。学*科目多,作业多,因而时间需要我们去挤,去把握。

  单靠抓时间远远不够,还需要老师的辅导,我们会紧跟老师的步伐,完成老师布置的一切任务,配合老师,在课上用心回答,构成师生互动的气氛,让整个班级活跃起来,同学们还要为自己定计划和目标,还要寻找对手,使班级的学*氛围更加浓厚。

  高三,激情中总会带点压力,但为学*,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把压力化为动力,顶住压力,扛起负担,才是我们向前飞翔的翅膀。

  步入高三,我们为了提高学*成绩,决心做到:应对挫折和失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气氛,跟紧老师的步伐,永不言悔,永不言退,永不言败,鼓起心中的那面帆,勇往直前!

  我是一名教师,我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和社会责任,我将以培育合格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参加政治学*中,特作出如下决心:

  一、教师应参加政治学*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

  二、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课堂提问、作业评定、考卷批阅、评语撰写、家庭访问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三、教师应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严禁上课迟到、早退或拖堂;不得随意调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杜绝教学事故;

  四、教师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应义务进行无偿课外辅导;严禁参与大面积的有偿补课;

  五、教师应爱护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应使用规范的职业用语,不得侮辱学生的人格,体罚学生者将取消教师资格;

  六、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不得收受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等;在家校联系工作中,不把自己应承担的教育责任推卸给家长;

  七、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应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朴素、整洁、端庄和高雅的形象和气质;

  八、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时的教育教学之中,愿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搞有偿家教;

  九、教师*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十、教师要以爱育爱,为人师表、廉洁自律。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政治学*个人计划 (菁华3篇)

  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现将我院xx年上半年教职工政治理论学*的总体安排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领会“*”精神,继续深入学*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和环境友好型校园为着力点,推进创新型大学建设;围绕实现建设高水*艺术设计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学院党委工作大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理论学*和教育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为实现学院的发展提升和创建高水*设计艺术大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制度建设

  成立以党总支、党支部和系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中心组,具体负责学*资料的搜集、宣讲、学*的组织检查和考勤等各项工作。学*时间定为双数周的周四下午:

  学*形式采取集体学*与个人学*相结合,全面学*与专题学*相结合。

  三、具体安排

  继续深入学*贯彻*理论和“*”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材料以党的*报告和xx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主。通过学*,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加深对“*”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的'认识,同时结合我系的实际和教职工的自身情况,**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把我院建设创新型大学而努力。

  深入学*第十届全国*大会第四次会议和*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文件,领会“*”精神,准确把握并领会“*”提出的新政策、新思路;学*国家和山东省“十一五”规划,材料主要以两个《*工作报告》为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师德建设为主线,重点抓好教职工政治思想工作,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体现到科学发展上来。主要对教职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巩固马列主义和*思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次引导教职工敬业爱岗、爱业乐业。

  抓好舆论引导工作和刑事政策教育、法制宣传教育。

  以上只是我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的总体计划,在具体操作工程中,将进一步结合实际,服从学院大局,以便更好地把工作做好。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为方向,以区教育党委、区教育局及街道教育总支20xx年工作要点为指导,以牢固树立和坚定践行教育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为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素质、牢固树立全校教职工“务实兴校”的意识,结合自身实际,特制定20xx年个人政治学*计划。

  二、学*内容

  1.学**精神,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能在教育工作中,自觉践行“学有所教”,促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认真学*区教育局党委、区教育局和街道教育总支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在思想上和上级部门保持高度的一致。

  3.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模范人物的事迹,以加深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进一步理解和感悟,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德修养。

  4.学*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明确任务、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同心同德、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5.继续认真学*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个人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6.学*有关教师师德或个人素养、职业倦怠等方面的专著专论,提高教师自我诊疗的能力,着力改善心理倦怠,提高工作激情。

  7.学*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纪律意识,提高自我约束和执行力。

  8.观看教育片《两百万分钟:中美印教育全记录》、《请投我一票》、《三傻大闹宝莱坞》和《回归快乐童年》。

  9.苏霍姆林斯基的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10.认为有必要学*的各种有关的内容。

  三、措施保障

  1.以上级、学校组织的集中学*时间为主要学*时间。

  2.以教研组为主阵地探讨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3.以自己学*、教师间交流学*为辅助。

  附:学校学*安排表

  略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和履职能力,不断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意识和能力,切实解决当前教育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实现伟大*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武胜”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守规范、强师德、比奉献、铸师魂”作风整顿活动,深化教师课改意识和提高课改能力,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职工暑期集中政治学*计划。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成立暑假政治学*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班子成员

  下设办公室:xx任办公室主任

  二、学*内容

  1、学***报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的工作报告。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深化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解决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学**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述,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紧密结合育人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学*《四川省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八条规定》,《四川省人民*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积极推进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和学*中去。

  3、学*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四川省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广安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广安市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八条禁令、广安市中小学(幼儿园)领导干部八条禁令、武胜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武胜县教育系统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4、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中、省、市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5、学*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教师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

  6、开展班主任管理知识和课程改革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班主任管理水*和课程改革的能力。

  7、认真学*贯彻落实县教育局 [关于当前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 (20xx-58号)文件精神,认真查摆问题,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三、学*时间

  我校暑假教职工集中政治学*,安排在7月6日至7月12日进行。

  四、学*要求

  (一)保证时间。

  暑假集中政治学*时间不少于五天,集中讨论1天。暑假政治学*要运用有效载体,不断改进学*方式方法,通过专题学*、举办讲座、观看录像、集中讨论、举办报告会和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学*活动。同时要把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与座谈讨论相结合、与课改培训更新教育理念相结合、与开展武胜教育精神大讨论活动相结合、与查摆整改师德师风突出问题相结合、与教职工的年度考核相结合。

  (二)突出重点。


政治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7)

——学校教师政治学**结(精选5篇)

  我认真地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教育局、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现就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认真学*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加强对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出发,切实树立教师的形象,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努力做一名服务型教师。

  2、坚持每周的政治学*和业务学*,紧紧围绕学*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3、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了继续教育的学*。认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教师人文教育》等教育专著。并上网学*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使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4、《课程标准》的学*,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加强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每周按时写钢笔字、粉笔字,坚持画简笔画。

  二、教学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

  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和应用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们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各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及学*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因此我门以爱心,耐心,恒心,童心对他们进行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今后的学*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的学*和工作,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以及理论修养水*,将其更好的利用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期我还是担任八年级六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本科组有经验的老师学*,尤其是我们组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在教学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从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继续推进我校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一下几方面:

  一、认真钻研教材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我一点都不敢怠慢,因为我深深懂得学识是无止境的。我继续认真学*了教材、大纲、教法,了解了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及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了知识的逻辑,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一个学期以来,在教学上,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尤其在以下几项工作中作了努力与提高:

  1、认真备好课

  备课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每次课前我都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点、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规范书写教案,从复*提问、新课引入到讲授都精心设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大胆的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些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部分,使政治课堂不再像以前的枯燥乏味,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目标达成更有成效。课后并不断反思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自己每节课的存在不足之处并认真去改正。

  2、认真上课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根据经验,我认为如果学生上课认真听的话,课后温*功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堂课都争取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勤动脑。在教学方法上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注重讲练结合,并将一些开放性的教学问题引入课堂,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共同提高班级的成绩。

  3、适当布置作业

  上课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课后落实是学生巩固知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作业又十固知识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每节课后,我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布置相当的作业,通过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然后及时发现并订正学生的错误。并认真总结每次考试,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4、努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

  本学期,在教导处的带领下,推出了这一项措施。对于弱学科的同学,我主要通过每次的测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而对于后进生,我主要从作业出发,就基础知识对他们进行辅导。

  根据《街道教委关于2015年暑期教师政治学*活动安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了集中学*。进一步提高了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现将今年暑期我校教师集中学*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全体动员

  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政治学*是端正思想、整肃风气的重要手段,政治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师德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长亲自挂帅,具体安排政治学*的各项工作,亲历亲为,事无巨细,整个学*活动安排紧凑、有实效。校长主持了全体教师的动员会,一再阐明了学*的重要性,郑重宣读了学*方案,强调了学*纪律,为政治学*顺利、高效的展开打下了思想基础。

  为了方便教师学*提高学*效率教委提前准备好了学*材料人手一份学*时采用讲座互动、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力求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反思体会。广大教职工明确了学*目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学*任务,学*期间都作好了笔记,学*结束后写好了1000字的心得体会。各位党员教师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带头领悟其思想内涵。全校职工积极参与,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积极认真地参加政治学*。在每天的集中学*中,人人都在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笔记。在分组讨论中,发言积极、具有针对性。

  二、学*内容全面具体。

  学校领导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地、系统地学*了相关的系列文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

  还组织广大教师结合学校改革、发展思路,以及如何依法治教、如何为我校教育作贡献、如何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如何正确评价师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三、完成了学*任务,达到了学*目的

  通过学*,我们坚决把改进从教思想,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行动指南。按街道教委关于暑期学*的通知精神,我校认真地学完了上级要求学*的所有内容,保证了学*任务的完成。通过认真学*、积极讨论,统一了教职工们的思想,提高了教职工们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教师职业道德明显提高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等的学*和讨论教师们进一步明白了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白了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树立良好校风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前提。

  2、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在联系本校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讨论中,绝大多数教师认真反思了一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加大教学管理、强化课改意识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教学中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持乐观的心境,稳定的情境,要有宽容心,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过错;要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建立*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和学生*等对话、沟通交流,做学生求知做人的向导,尊重学生的创新性,克服“我为中心,知识权威”的思想;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符合课改要求的,能整体提高教学水*的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本次暑假学*,任务明确,安排周密,教师分组讨论踊跃发言,集中学*落在了实处,教师都感到受益匪浅,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效果。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六个班思想品德的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备课下功夫。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为教好每一节课,我在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下大功夫和力度,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千篇一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课堂导入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歌曲、诗歌、图片、小品、电影、案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小结上同样用尽心思,采用多种方法,力求有余音未了的效果。

  (2)注重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及时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我十分清楚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都是半大小孩,课堂上坐不住,多动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对于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我从不在课堂上轻易发脾气当众批评他们,而是及时指正提醒,课后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因此,我深受同学的喜欢。

  我从不怕突发事故,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能很好地把课堂突发事故当做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变被动为主动,使违反纪律的同学自己感到不好意思,主动承认错误,使其他同学又能得到一次思想教育。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

  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重在运用,因此,我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经常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多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为使自己的教学义务水*不断的提高,教学方法更丰富,我不但经常听同科组老师讲课,和同科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而且还经常听其他科组的老师讲课,了解其他科组老师的教学方法,吸取他们先进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去。

  四、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络书店中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为让自己知识水*不断的提高,我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利用时间自学,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任重而道远,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级六个班的政治科任。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科任,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