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菁华3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2-03 00:00:00 读书笔记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1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故事讲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300个人组成的乐队里装模作样。后来,齐滑王即位了,他喜欢让吹竽的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装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逃跑了。

  这个故事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如果南郭先生会吹竽的话,他就不用逃跑了。所以一个人应该有真正的本领。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名叫《滥竽充数》。

  它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种叫芋的乐器,齐宣王就特别喜欢听这种乐器的大合奏。于是就在宫里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大乐队,唱给齐宣王吹芋。乐队里有一个叫南郭的人。他不会吹竽就在里面装模作样。有一天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他的儿子也很喜欢听吹芋,不过他喜欢单独听吹芋。这下南郭傻脸了。就悄悄的溜走了。

  后人根据这个寓言,概括成“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或比喻人们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被引申用来表示自己谦虚。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3

  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滥竽充数》,才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其实什么也不会,但他听说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时,就混入了吹竽队伍。每逢演奏,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蒙混过关。但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继位后,让一个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连夜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到真本领,才能经受住一切考验,就像我们学*,只有用功了才能取得好成绩!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1)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3篇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1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有个从来都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也混了进来,却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的儿子也喜欢听吹竽,不过,他是让每个人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在齐宣王的乐队中装着会吹竽的样子,骗取俸禄,可到了齐宣王的儿子那儿,最终还是露出了马脚,逃之夭夭了。像这样骗人的手段只能骗人一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弟俩个卖酒,他们的酒不醇香可口,而且价格十分便宜,算得上是价廉物美,所以生意十分红火。一天,哥哥出远门了,弟弟一个人看店,他想:“我们的生意这么好,如果再降低成本,,那么不就多赚钱了!”于是,他就把酒里掺了点水。哥哥回来发现了这个现象就责备弟弟,让他改正,可弟弟还是我行我素。后来,来买酒的人越来越少,最后没人来了,弟弟这才悔恨地流泪说:“我明白了……”

  是啊,骗人获利只是暂时的,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啊!南郭先生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不光骗了人,还浪费了许多时光,要是南郭先生认真学得吹竽的本领,在齐宣王的乐队里他会越吹越好,后来也不用逃走,还可以继续拿他的俸禄。真希望南郭先生能改过自新啊!我们学*不也是这样吗?不要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只有踏踏实实地学,才能真正地汲取知识。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2

  《滥竽充数》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我已读过数遍,但今天的重读使我另有一番感悟。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齐宣王为了寻欢作乐在宫廷里设了一个三百多人的庞大乐队来为他演奏竽。有一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可是他知道齐宣王喜欢齐奏,就装模作样的“混”在其中。三年来,每每都能蒙混过关,他高兴极了。后来齐宣王死了湣王继位,他喜欢独奏,这样南郭先生知道要露出“马脚”,就在别人演奏时,他偷偷的溜走了。

  南郭先生不凭真本领 ,只想靠弄虚作假来得到好处,这样只会蒙人一时 ,又怎能蒙人一世呢?谎言总会被揭穿的时候。我也有一次滥竽充数的经历:前几天妈妈上班走时交待我在家好好练字,我不想练,就从以前练字本上把写的较好的一页撕下来订在现在的练字本上想蒙混过关。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等妈妈回来的同时也对做贼心虚深有体会。不出所料妈妈回来一眼就看出真伪,她大发雷霆,狠狠的惩罚了我一顿。使我刻骨铭心的记住了弄虚作假会带来可怕后果的教训。

  真像早晚会被揭穿的,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再也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做傻事了。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3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故事讲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300个人组成的乐队里装模作样。后来,齐滑王即位了,他喜欢让吹竽的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装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逃跑了。

  这个故事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如果南郭先生会吹竽的话,他就不用逃跑了。所以一个人应该有真正的本领。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2)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优选【5】篇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1

  滥竽充数主要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他好吃懒做,没有吹竽的才能,却混在齐宣王的队里充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久,齐宣王死了。齐�⊥跫坛辛送跷唬�他也喜欢听吹竽,而且喜欢一个一个的吹给他听。这下,南郭先生自知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的溜走了。

  这个古代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滥竽充数”这句成语便来源这则小故事。今天,通过电视画面观看这一熟悉的故事,不仅感到真实、有启迪性,而且也很有教育意义。它告诉人们,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的队里充数,早晚会暴露一切的,也会遭到报应的。所以人们不能向南郭先生一样好吃懒做,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队里充数。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在队里充数。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2

  从前有一个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还喜欢听合奏。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也混到乐队里头装模作样地吹。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知道了,只好背着自己的东西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人,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应该虚心学*,不能装会,不懂就要去问。其实,有时候我看到我不认识的字,我就只说半边字,别人都笑话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我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我决定要改正这个错误,不会我就问爸爸妈妈,或者我查字典,这样,我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有人笑话我了,我们更不能学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应该踏踏实实地学*,将来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3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名叫《滥竽充数》。

  它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种叫芋的乐器,齐宣王就特别喜欢听这种乐器的大合奏。于是就在宫里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大乐队,唱给齐宣王吹芋。乐队里有一个叫南郭的人。他不会吹竽就在里面装模作样。有一天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跫涛弧K�的儿子也很喜欢听吹芋,不过他喜欢单独听吹芋。这下南郭傻脸了。就悄悄的溜走了。

  后人根据这个寓言,概括成“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或比喻人们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被引申用来表示自己谦虚。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4

  今天,我在阅读书上读了一则寓言,名字叫《滥竽充数》。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三百人组成的乐队一起吹奏。不会吹的南郭先生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齐宣王死了,齐�⊥跫涛唬�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这则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的英语课。读单词时,老师说我们班有些同学一直在滥竽充数,那些同学读单词时只是拿着书,嘴里却没读。

  我想:如果这些同学一直这样下去,学不会的知识也不去问问老师,总这样滥竽充数,最终他们只会害了自己!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5

  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滥竽充数》,才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其实什么也不会,但他听说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时,就混入了吹竽队伍。每逢演奏,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蒙混过关。但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继位后,让一个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连夜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到真本领,才能经受住一切考验,就像我们学*,只有用功了才能取得好成绩!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3)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9篇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教学背景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xx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xx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

  5、链接成语故事,拓宽阅读视野。从教学时间看,阅读《鱼目混珠》时间不超过五分钟,从收效看,学生只是又阅读了一个故事,对故事大概有所感知。然而从课末学生显示出的良好的学*情绪看,新的阅读材料给了他们一个有效的刺激,而网站的推荐更使得课堂教学在关上一扇窗的时候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门,使课已尽而学未尽。

  多途径的链接为学*打开了一扇扇窗,但从中也发现,这些链接材料均来自教师的课前预设,虽然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但学*中的主动性却不强。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前展开预*,开展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在课内进行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等量的学*时间内会学得更丰富,学得更主动,使“链接拓展”式教学风汇八面,力聚四江,在大容量的学*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不懂的字,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二)过程方法:

  通过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运用交流、合作、讨论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课文的寓意。

  (三)情感态度:

  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8课成语故事中的《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竽”是什么东西吗?

  师: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则有关“竽”的成语故事。

  二、出示目标

  请看本课的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课文的体会。

  师:我相信,咱们五·三班的学生一定可以顺利达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导航一:请同学们自己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注意在朗读时,同桌要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二)学生先学

  学生自由读,同桌读。

  (三)老师后教

  1、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大家听听字音读准了吗?)

  2、师评: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起来读读?

  3、全班读读。

  4、师范读: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5、同桌互读。(一回生。二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6、师:想读的,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导航二: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二)学生先学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看书,以小组为单位,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老师后教

  1﹑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1、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生思考回答。

  六、当堂训练

  口答题:你们在现实生活、学*中遇到类似滥竽充数的情况吗?举例说一说。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学生反馈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

  (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

  学生反馈。师: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1)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学生反馈(点击:一次又一次)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2、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只好逃走)

  (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

  (点击显示句子)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一个接一个)请你再来试一试。(个别——集体)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3、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知明寓意。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呢?

  (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板书:

  滥竽充数

  一齐吹

  一个一个吹

  |

  |装腔作势

  偷偷逃走|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4)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6篇

  教学背景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xx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xx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

  5、链接成语故事,拓宽阅读视野。从教学时间看,阅读《鱼目混珠》时间不超过五分钟,从收效看,学生只是又阅读了一个故事,对故事大概有所感知。然而从课末学生显示出的良好的学*情绪看,新的阅读材料给了他们一个有效的刺激,而网站的推荐更使得课堂教学在关上一扇窗的时候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门,使课已尽而学未尽。

  多途径的链接为学*打开了一扇扇窗,但从中也发现,这些链接材料均来自教师的课前预设,虽然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但学*中的主动性却不强。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前展开预*,开展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在课内进行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等量的学*时间内会学得更丰富,学得更主动,使“链接拓展”式教学风汇八面,力聚四江,在大容量的学*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师:“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充数”是以前学过的,那么“滥”和“竽”我们该怎样记呢?

  (生思考,没有举手。)

  师:我提示一下“滥”减去三点水,加上——

  (红笔描“氵”。)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草字头,“蓝”,蓝天的“蓝”。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竹字头,“篮”,竹篮的“篮”。

  师:嗯,真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谁能说说“竹篮”的“篮”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因为竹篮是用竹子做成的。

  生:竹字头表示和竹子有关的意思。

  师:哦,是这么回事,既然这样,那么“竽”为什么也是竹子头呢?

  (生疑惑,想说竽可能是竹子做的,又不知竽是什么,不敢确认。)

  师:我们来看课文中有一幅图,认真看看有许多人在干什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竽”字也带竹字头。

  生:图上有许多人在吹竽。

  生:竽就是一种用竹子做的乐器,所以带竹字头。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那么“滥”和“竽”这两个字大家记住了吗?

  生:(齐声)记住了!

  师:好,接下来,我们学*课文一、二自然段,谁愿意读?其他同学倾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抽生读课文,同学倾听,评价,正音。)

  生: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

  生:一、二自然段中的主要人物是南郭先生、齐宣王。

  师: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生:就是古时候。

  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生:老师刚才说了,是两千二百多年以前了。

  师:哦,是的,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离现在有两千二百多年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用笔作上小问号。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生:“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师:什么叫“讲排场”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吧?有没有哪个词、句子解释了“讲排场”呢?画上线,标出来。

  生:“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讲排场”。

  生:“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

  师:是吗,“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那“一齐”和“一起”有什么区别呢?好!大家一起站起来!是一起站起来!

  (学生们明白了就站了起来,不明的看别人站起来,也就起来了,最后全班陆续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做得真对,这就是一起站起来,下面,听老师的口令,一齐站起来,一——二——三!

  (生恍然大悟,全班“唰”地站起来。)

  师:好,坐下,那齐宣王“三百人一齐吹竽”,显示齐宣王哪——多么

  (师做动作。)

  生:多么有面子啊!

  生:多么有钱啦!

  生:多么了不起啊!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也喜欢讲排场,他们是怎么讲排场呢?

  生: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大表哥结婚,找了十辆轿车接新娘,十辆车排成一排,就像一条龙,不过,由于没有许多客人,有的车没坐满,有的车空着,真是太讲排场了。

  生:我太婆去世了,舅爹爹请人帮忙请客吃饭,吃了三十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没吃完,这也讲排场。

  生:我姨妈的女儿,我表姐考了大学,送礼请客,下馆子,吃了二十多桌,也是讲排场。

  师:讲排场真不好,齐宣王只顾了自己面子,请三百人一齐吹竽,就要给三百人“很高的待遇”,供他们吃,供他们喝,还要给他们钱。更为可气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队里充数。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

  生:装腔作势。

  师:“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

  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师: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看图,看谁是南郭先生?

  (生看图找南郭先生。)

  师:你学南郭先生做这个动作,同学们看是不是在“装腔作势”。

  (生做动作,同学们哄笑。)

  师:你“捂”得真像,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字跟这个“捂”意思一样,动作也一样,是什么?

  生:“掩”!“掩耳盗铃”的“掩”。

  师:(做动作)对!“捂”和“掩”一样,都是提手旁,那“装、腔、腮、势”这几个字该怎么记呢?

  生:“装”是形声字,上面是装,下面是“衣”。

  生:“势”是“热”字去掉四点底,下面加个“力”。

  生:腔和“腮”都是月字旁。

  师:“腔”和“腮”为什么都是月字旁呢?因为呀,月字旁的字,有一个部分是肉字旁变化而来的,“腔”,“口腔”,“腮”,“腮帮”有肉吗?

  (师指自己口腔,揪腮帮。)

  生:(一齐)有!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肉,跟月字旁有关?

  (师指自己的脸。)

  生:(一齐)脸。

  (师跺脚。)

  生:(一齐)脚。

  (师抬腿,用手指。)

  生:(一齐)腿。

  (师又手叉腰,扭腰。)

  生:(一齐)腰。

  师:“装腔作势”就是装出那种声音,作出那种架势。生活中,还有谁装腔作势地干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生:早读课上,小明正在玩,老师突然来了。小明慌忙拿起书装腔作势地读。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用手指着)书都拿倒了。

  生:今天早上,我不想吃早饭,妈妈生气,抄起棒槌装腔作势地要揍我。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自己儿子,哪里舍得真打呢。

  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没有真正的本领,他混得了一时,还能混得了一世吗?我们接着学*三、四段。老师抽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倾听、思考:这两段中多出了哪个主要人物?他和齐宣王有什么不同呢?

  (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生:多出了一个齐湣王。

  生:齐湣王不喜欢听大家一齐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师:“一个挨一个”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地”,那南郭先生怎么办呢?他不是不会吹吗,要是轮到他吹,那不露馅了。

  生: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师:“溜”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解释。

  生:“偷偷地走了”就是“溜”。

  师:对!“偷偷地走”就是“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不过,一定要读出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学完了课文“滥竽充数”,谁能跟老师说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吹竽队里充数。

  生:不会吹竽的混在行家里充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

  生:没有真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师:是啊,做人要有真才实学。那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溜走以后会干些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想像,说一说。

  生:南郭先生只好回老家种田去了。

  生:南郭先生在城里买了一间店铺,当了老板,做起了大买卖。

  生:南郭先生求得名师,学*吹竽,三年后,又回来给齐湣王吹竽。

  生:南郭先生听说赵王也爱听吹竽,而且要“三千人齐吹”,他跑到赵国又去骗赵王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真是太精彩了。课后,请大家把“滥竽充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听。该怎样讲呢?能不能先跟小组的同学讲讲,再跟老师讲讲?

  课后反思

  一、课的导入。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中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巧妙地设计了导入,将文言文恰当地安排在导入新课之中,初步地让学生接触文言文,感受这种与*时学*不同的文体,体会*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祖国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这种安排恰到好处。多一分则长,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会读,更不要求分析理解,三年级学生也还没有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少一分则短,教师和学生如果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视而不见,很明显,违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四年级学文言文点到为止。

  二、识字教学

  四年级作为一个中年级,上承识字教学为主的低年级,下接以阅读教学为主的高年级。识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不可以作教学重点,又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为将来进入高年级自学生字打基础。本课时,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方法。识字方法多样,比较识字,看图理解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识字,而且各种识字方法综合交叉在一起,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富于变化的识字教学蕴含在阅读教学之中,使学生永葆积极的学*兴趣。不仅如此,这节课的识字加强了本课生字之间的联系,还加强了与上节课以及以往生字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整体化。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不是单个的生字,而是一张结构严密的生字网。

  三、阅读教学。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让学生就词解词,绝大部分学生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解释,这样做,找起来简单,学生很容易达成。本文重点词语主要有三个:“讲排场、装腔作势、溜”。教师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讲排场”;还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如“装腔作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浓了。

  四、总结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想像南郭先生溜走以后,他会干些什么?二是复述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先在班里交流。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和复述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想像是创造的前提。而复述表达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总是生活在某个集体之中 ,不可能远离社会,独自生存。要生存,就要学会和别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这两项训练为这节课的教学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压轴戏。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2、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同学们,你能说几个喜欢的成语吗?(学生交流)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着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成语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简单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2、解释成语。(课件随机出示)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老师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故事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以小组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齐宣王喜欢怎样吹竽?

  齐湣王喜欢怎样吹竽?

  不同喜好

  结果

  说明了什么

  道理?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4、南郭先生就是钻这个空子来参加吹竽队的,当初他看到这个告示会怎么想呢?

  5、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充数的, 而又不被发现?

  出示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6、指导朗读。

  师:正是这样,让南郭先生在齐宣王的乐队里混了一次又一次,但他混得了一时,混得了一世吗?结果怎样?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南郭先生听到一个个吹竽的消息时,简直吓呆了,吓得怎样?

  8、谁来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给你的启示?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列举生活中“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寻找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3、发挥想象,给故事续写结尾。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难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就要考考大家。看图猜成语,不用举手,直接喊出来就行!看看哪位同学积累最多,反应最快!准备好了吗?(ppt出示图画)

  2、大家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这些成语都是寓言,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3、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则寓言《滥竽充数》,来,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4、齐读课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说整个词的意思。)

  5、你是怎么知道的?(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故事

  1、聆听课文朗读,思考:文章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

  2、在文中哪一个字,可以概括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行为?生思考回答师板书:(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混”字来深入理解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是描写南郭先生混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2)同学们,你认为这个句子中,最能体现南郭先生混的词语是哪一个?(装腔作势)

  (3)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样子的句子。(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4)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来模仿一下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呢?同桌间互相做一做。

  (5)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演员天赋?大家给他配上朗读。

  (6)谢谢你的表演,大家评价一下,这位南郭先生像不像?能蒙混过关吗?(7)祝贺这位南郭先生顺利过关,我来采访一下,此时你心情怎样?

  2、教师出示问题:南郭先生在吹竽队里是怎么混的?

  3、南郭先生能够混进吹竽队,因为谁?(齐宣王)请同学找到课文中描写齐宣王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齐宣王是个怎么样的人?(讲排场)

  4、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齐宣王讲排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同学们,正是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而且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所以南郭先生才能钻空子混进吹竽队里。边说边板书:三百人一起吹

  5、同学们再想一想,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为了钱)同学们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看出来的呢?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同学们“待遇”还可以换成哪个词语呢?

  6、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7、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1)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去了?他到底是听到一个什么消息呢?(齐湣王一个一个吹)板书

  (2)那么南郭先生去吹就行了嘛!干嘛要逃跑呢?(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

  (3)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所以当他听说齐湣王要一个一个吹的时候,他只有选择——逃跑!师相机板书:逃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四、明寓意

  1、“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小组合作讨论。

  2、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作假充数的人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3、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如:上课时,老师问:“会背诵的请举手。”结果大家都齐刷刷地举起手来。背诵时,有的同学只是跟着动动嘴巴,却没有发出声音,在那里滥竽充数而已。

  4、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南郭先生逃跑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南郭先生逃跑以后的故事。(学生交流指名汇报)南郭先生逃跑以后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留作业)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之所在!同时,寓言,又像一个警钟,让我们在认识别人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地反省我们自己。我们不要做南郭先生,让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学*,练就一身真本领!

  七、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混逃齐湣王一个一个吹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第七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请学生注意“滥”和“竽”字的写法。)

  1、板书课题。

  2、什么叫寓言?(指名说)

  3、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隽永的道理,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1)认读生字

  寓言滥竽充数南郭先生腮帮讲排场捂着装腔作势混(2)文中需要注意的字音:

  齐湣王竽眼儿脾气

  2、齐读读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1)指名读文。(2)指名说故事。

  (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报酬,齐湣王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偷偷逃走。)

  3、带着对故事的理解,在昨天预*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的表面含义。(1)指名说说。(2)归纳字的含义: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3)连起来说一说。

  4、快速浏览课文,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吹着不成调的竽凑数。(混)

  三、理解课文。

  1、看到这个“混”字,你能结合上下问提出哪些问题呢?

  1(为什么能混?怎样混?最后结果如何?)

  2、解决问题。

  (1)为什么能混?读读第一段吧。A讲排场你能说说讲排场是什么意思吗?B出示句子并比较:

  他常常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他有时让三百人吹竽给他听。

  (“常常”能否换成“时常”或“有时”?)

  C小结:从“三百人”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对,人很多。“常常”又怎么理解呢?常常是经常这样,很少改变。齐宣王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他是一个爱讲排场的人,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就要把齐宣王讲排场的气势读出来。谁能试着读一下。是啊,正是齐宣王的爱面子,喜欢讲排场给了南郭先生机会。但他根本不会吹竽,他又是怎样蒙混过去的呢?

  (2)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谁能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南郭先生看到这个机会就请求参加吹竽队,这个机会指的是什么?指的是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吹竽,吹不吹听不出来。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谁知道待遇是什么?指钱或金银珠宝。

  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呢?找出相关句子勾画下来。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一下。看看这句话里有哪些动词,有“鼓”、“捂”。那鼓着腮帮是什么样的,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下。很好,谁知道“竽眼儿”是什么?竽上面的小孔。他为什么这样做动作?

  C这样的行为,在文中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装腔作势。那么装腔作势的意思是?就是故意做样子给别人看。谁能到前边来表演一下南郭先生吹竽时的样子?其他同学给他配上朗读。下面男生齐读一遍,女生齐读一遍,全体齐读一遍,再一次体会一下南郭先生吹竽时的样子。南郭先生这样装腔作势的行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混”。、

  你能换一个词来表示吗?(装模作样)E南郭先生这样的装腔作势,在当时结果如何?

  (高待遇)用换词理解待遇。

  F他混过了一次有一次,结果不仅没被人发现还得到了很高的待遇,他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样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读

  3、4段,

  3、学*课文3—4自然段,看结果。

  2(1)读这部分,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南郭先生结果如何吗?(板书:逃)

  (2)对于“逃”字,读了文章,你有什么问题呢?A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吹。(不适合混了)

  B逃之前他会有什么表现呢?会想什么?(从动作心理去指导。)C其他人为何没有逃呢?

  (3)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却逃之夭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或事吗?

  面对这样的人或事,我们该怎样做呢?

  四、小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齐读课文


滥竽充数的学生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5)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菁华3篇)

  【解释】滥:不加选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充;数:数目。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

  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暑假里,我读了《*寓言故事》这本书,对书里滥竽充数的故事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位南郭先生,混在为国王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直到换了国王需要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能灰溜溜逃跑的故事。

  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会教给我们唱儿歌、做体操,老师让我们跟着唱歌,我有时候就是嘴巴张了一下,从来不跟大家一起大声唱。做体操也是一样,混在队伍的最后面,随便晃晃手臂。回家后,妈妈让我告诉她上课教的什么,我想了好久都想不出来。滥竽充数真是太不好了。

  去年夏天我开始学*弹钢琴。钢琴老师要求我每天都要在家练*一个小时,我觉得很累,但是妈妈和奶奶还是要求我努力练*,不能偷懒,训练时不能滥竽充数,钢琴老师每个礼拜都会检查我弹的怎么样。一年时间过去了,我的钢琴技术高了不少,今年暑假我还通过了钢琴考试三级,我太高兴了!

  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吸取这些教训,再也不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了。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