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

  读完这本书,我对估算教学的价值有了深度的认识。

  估算,作为课程改革以来的新增内容,确实有它的价值。以前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感觉没有意义,有时让学生随便说一说,没有方法和技巧的点拨。有时还干脆不估,直接用笔算,让估算失去了价值。

  李玲老师在“数与代数”的名师视点部分对如何进一步认识并搞好估算教学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1、教师要把握好《课标》对估算的要求。《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估算,并对估算作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要“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等等。第二学段要“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估算,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估算应该尽量结合具体情境或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因为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估算教学时,要尽量避免为训练估算而出的单纯估算题目。尽量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和开放性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估算题目,赋予估算以实际价值。例如,小明要拿100元钱为妈妈买生日礼物,一盒化妆品69元,一个发夹33元。他能同时买上这两件礼物吗?一般情况,学生会把69元看作70元,把33元看作30元。70元+30元=100元这样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能买上这两件礼物”,事实上买这两件礼物需要102元,这就告诉学生有的问题需要往大里估,有的问题需要往小里估,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这样的题目,其间既有估算的训练,同时更有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3、估算教学,应加强方法、策略的指导。在估算教学时,应注意“放手”之后及时地“收”。“收”学生的新方法,“收”学生的新思路,“收”学生的新技巧。然后引导他们展开评价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他们不断掌握更多的估算方法和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估算教学的目的,才能带给学生“估算”之外的更多“收获”。

  我要感谢《走进名师课堂》,它指导了我的数学课堂教学,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我的数学教学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2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有兴趣,对学*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课,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音乐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音乐,才能对学*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音乐。因为兴趣是学*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音乐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兴趣。

  摘抄

  1、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2、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3、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惯

  4、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5、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6、“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7、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8、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9、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10、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11、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12、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13、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法

  14、劳动和智力发展

  15、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16、―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

  17、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18、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

  19、教学方法问题

  20、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21、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22、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23、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24、怎样对待学*有困难的儿童

  25、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26、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不晦涩,通俗易懂,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进教育大师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他闪烁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工作者干渴的心灵!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和反思。

  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其中第八十七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给我的启发最为深刻。“教育素养”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我所从事的工作是美术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我必须能够在美术这一学科中学*足够的知识,在美术的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了解学科的发展,清楚学科的动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的确是这样,只有当我的知识视野无比宽广时,在教育教学时,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改革创新、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

  文中还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4

  新学期开学,会有很多变化。孩子转进转出,老师调进调出。最*,因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位家长的诉求,着实让我对我们家长无度的爱而感慨万千。

  事例描述:因教育局人事调动,xx班两位带班老师均离开本园至外园工作,在即将开学的日子里,园长室对这一班级的孩子发了一个前期预告,告知家长这一变动,希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在报名这一天,班中一家长还是以孩子不能接受两位新带班老师找到园方,反复针对园方的这一决定表示不满。这位家长如此的着急和处事的态度,不禁让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长工作的难做,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处理“家长投诉”。确实,现在的家长,在对待自己宝贝的.独苗的教育中,往往因为知识的缺乏或过于溺爱,导致产生家园教养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站在科学教养、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上可以这样处理

  1、正面应对:对于园方不能规避的情况,明确答复家长回到原来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变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科学教导: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件,并快速地适应,这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当然,首先,在做到这一点前,家长要学会运用这一技能。如果家长都不能适应这种必然的变化,谈何教育引导好孩子。

  3、晓之以理:如果孩子确实因为这一变化而产生强烈的不适应,那么说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环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较弱、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较差,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与家长在今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以关注并多进行适应性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回避一些变化。

  4、动之以情:从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并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帮助孩子,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老师。

  让家长理解教养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办、过度地溺爱,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师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5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6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不是看与教学有关的书,枯燥,乏味,这次,若不是学校把书摆在了眼前,我仍不会打开它们。这一打开,竟爱不释手。郑杰校长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我想郑杰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静气才能*心,心一*,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

  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7

  不久前,利用每晚睡前一小时的时间,自学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书留给我的感觉是:无论你是一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手,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你都已经选择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教师,那么就需要你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且超群的能力。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就意味着从此你将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住,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将是永久且深远的。教师的肩上承担着多么高尚、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责任!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

  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这本书里,安奈特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你觉察不出教育专著的干涩和乏味,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读了让你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这些建议不论是对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在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产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不仅给了我读书的乐趣,积累了知识,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思想震撼和反思的空间,特别是《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做到最好》等几篇文章更是引起了我深深地共鸣。

  正如书中所言,“教书育人需要努力和付出,有时候这条路相当的崎岖不*,你可能会不停的摔跟头,甚至还可能流血,但是付出最多的也是回报最多的,教书育人带给你的收获,远远超过你的付出。”自从我担任大2班的班主任以来,我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我要成为每个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心灵培养师,培养的好,每个幼儿有可能都是国家的栋梁,培养的不好,有可能会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从上任以来,我不断的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最好,给学生作出好的榜样,正如书中说言“只有我们做到最好,学生们才有可能做到最好,只要全力以赴,我们的生活、别人的生活,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的确,大班这一年,在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学**惯、生活*惯还是文明礼貌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学*《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让我更加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积极的读书学*,充实自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最*凡和最有效的方式来关爱幼儿,使自己成为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8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由前苏联作家建议,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当好一名教师进行了阐释。本书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提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该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还表现在教师教学的“因材施教”上。而要做到此点,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此外,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作者谈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是:“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船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从教师采取的态度,轻轻,独木船等,可以看到教师是多么注意运用巧妙的手段来教育引导学生,同时既体现对学生的理解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如此举动对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情感建立是多么重要。又如,作者在谈到关于学生的学*兴趣问题时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细细琢磨,作者的策略在今天的教学中,也显得如此正确。

  的确,我们应该让儿童成为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中需要教师的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的这种愿望。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好问、好探究这一特性,教师要努力扮演学生学*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9

  站在如今时光的高度,俯望经历过的夏日,一个学期就快结束,那时为了应付初入教学时的胆怯,在网上浏览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有关教师教学的方法与建议。我带着众多疑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填补着我脑海里关于教学的空白。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0

  最*,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等交流,抚*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1

  前不久,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美国教育界知名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阐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感受颇深。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收获:

  一、建立一套有效的课堂纪律体系。

  课堂上须有一个纪律体系,即一套规章制度,一旦有学生违反了其中一条,须接受相应的处理。这个处理结果并不是教师在学生违反纪律时临时决定的,相反,它受到的恰恰是最初制定的纪律体系的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课堂纪律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让每一位学生知道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除了在学*知识外,还有一套规章制度,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按章程办。

  二、规划好自己的教学。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一般都会精心备课,写教案。教案中一般都会写出明确而又合理的教学目的。但是往往到上课,我们又会忘记告诉学生本课的学*目标。向学生简单陈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如每节课开始时,告诉他们,“猜猜看,在今天的课上能学到什么?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们才会知道要学什么。

  三、构建积极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向学生祝贺生日;带着笑容迎接学生走进教室;向学*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询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这些可以随时提醒我们记起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事。多做几件这样的小事,学生们会因此有很大不同,而我们自然也会有所收获。

  四、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认识到自己将影响别人的生活;记住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一生的激励,建立一个“我与众不同”文件夹;让学生知道失败是学*的良机,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这些影响力中,其中一生的激励对学生们来说比起知识更需要。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对他们的激励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一生。受到激励的人将会有更大的成就,只有知识而无激励,一个人将一事无成。书中结束部分,讲了一个一位老师如何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一个学生的生活的例子,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以前学校曾承担一个关于“激励教育”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每年都列出了学校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的确,影响力是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从而使我对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2

  今天我读了《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真理》一节。本节中提到“许多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中。”联想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对本节提到的这些话深以为然,特别赞同。初高中时,许多同学学*异常用功,效果却并不好,用老师的话来说,一换题型就错。现在想来,正应了本节所写,许多同学是“死记硬背地识记”。

  语文学科不同于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许多人认为只需努力抄写背诵即可,其实不然。例如,识记生字时,有些孩子用时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于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总结规律,遇到新字结合经验,用时用力少,但记得牢固清晰。如识记“载”一字时,有些孩子能够根据“截”、“裁”、“栽”三字轻松解决上半部分的记忆,然后根据它的含义,解决下半部分的识记。而有些孩子则不利用已有的经验,把这个字当做一个全新的字来进行识记,用时用力多,却还容易出错。

  “识记(熟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东西,而引导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过程掌握它们。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要想熟练地使用,我必须多总结多揣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3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既能让家长孩子满意,又能让自己工作的顺心愉快。今日有幸拜读《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收益的是其中的两个有效问题:第一,如何教育好犯错误的学生;第二,如何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我们如何对待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又特别是我们如何对待特殊家庭的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感觉很是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与家长有充分、良好的协商和沟通”,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确,“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对错误行为的矫正,更在于关注学生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成长,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成长背景的孩子。也许那些顽劣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幼小心灵在畸形环境中所受到的伤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宽容。”
  
  那么,如何才能给予犯错误的学生特别的关爱和宽容呢?“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这些看似寻常简单的话,实践起来却很有难度,教师也是人,也时常会情绪化的去处理一些事情,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这样教师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性意气的处理一些事情,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倘若教师不能及时化解矛盾,时日一久,必酿大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时的教学生活中多加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始终把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要务!
  
  诚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和汗水。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师还要承受来自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半数中小学教师有调换工作的念头”,“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已成为普遍性的重大的.生活和生存问题。那么,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轻装上阵呢?肖川告诉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相一致的高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辩证的联系在一起的”。(m.mrnum.Com)“从责与权相统一的原则来看,只有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对教师的要求——敬业精神的要求、专业水*和教育能力的要求——才能理直气壮,才可以毫不含糊”。*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显着提高,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从这点上来说,国家没有忘记教师们的巨大贡献,社会也没有忘记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时刻感受到学生和家长对我的殷切期望,也时刻体会到学校和社会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好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5

  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它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的学*,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该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有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学科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二、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您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个问号,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你再努力一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的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三、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是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五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一百零七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既: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者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C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既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他编了一般特别的*题集�C《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集》。给他收集了一套供他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家碰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苏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新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教法、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有效的研究方法――教育日记。他建议每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他本人也是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坚持写教育日记。在他看来,教育日记是教师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并且有助于自己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分析积累素材。这种研究方法简单易行,只要新教师有恒心、有毅力,能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我看来,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点滴浪花、每一步足迹,回头看看,将是一部多么精美的书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6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如何做好这件事成为了重中之重。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怎样提高日常教学工作能力?如何与孩子们相处?面对学生,如何循循善诱?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给教师的建议》汇集了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毕生的教学心得,既有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又有贴*实际的教育方法;既有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建议,又有针对学生群体的学*良策。“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书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字字珠玑,鞭辟入里。

  阅读本书,如同聆听一位老者的人生智慧,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字里行间饱含叶圣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殷切期盼。读过本书后,我觉得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学*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人生方向的引导与启迪胜于对知识生搬硬套的灌输。让学生自己在学*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发现,**学生的天性,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避免学生受到惊涛骇浪的危险才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而每一位教师都能达到不教的境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7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中主要就是讨论如何看待班上学困生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

  了解学生的学*需要;

  明确学生在学*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可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现阶段学*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任务;

  学**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惯;

  学*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8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英语课,是令多数英语老师费神的一个问题。课堂上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积极性。“填鸭式”教育方法难以让学生进入学*之“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其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环境,积极的学*气氛,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心态,让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活动课堂教学起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英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学*,获取知识。

  1、用微笑缩短师生距离

  当我走进课堂,我总是用亲切自然的微笑,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用微笑来问候他们,用微笑来激励他们,同样用微笑来提醒他们,我觉得微笑比严厉更能拉*师生关系,更能让他们培养出学*英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因此想方设法让英语课情景化,戏剧化,让讲台变舞台、赛台,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大显身手,尽情地自我表现。使学生的学*热情被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将“寓教于乐”发挥到极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各有差异有的智力水*高,有的智力水*低,再加上一些非智力关系的影响,其接受能力和巩固能力肯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因人制宜,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激励教学法,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奖励,使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就感。

  活的课堂教学需要依靠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教学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的特点,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搞活、让学生乐此不疲。

  1、表演对话

  小学的英语都是对话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我就利用表演的形式让他们试着走进想象中的情景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尽情地去表演,去理解、学*对话内容。表演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营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是“一箭双雕”啊。

  2、善用活动课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英语活动课,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一定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让英语课成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实践证明,只要有效地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9

  2009年高考结束后,填写高考志愿成为了那一阶段家人、朋友最关注的话题。那个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我选择了淄博师专。毕竟那个时候刚刚十八岁,对未来并没有什么打算,只是觉得学费便宜就去了。

  师范专业的学生,从一进校门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就无时无刻的出现在生活中。课本里有、讲师会讲、考试会考,连学校街边的培训机构都是讲他的名字印在小广告上。但是因为年纪小不好学,并没有认真拜读过他的著作。

  2012年毕业后,很有幸成为了一名教师。2018年更是很荣幸地成为青西新区管桂梅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这才深知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能当得起“名师”这两个字。借着工作室的读书计划,终于在2019年的四月份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教育理论学专著,而且还是教育实践巨著。书中事例结合理论,通俗易懂,发人深省。从教7年来,扪心自问读过几本书?每天都在管理班级、备课、上课,课余时间看综艺、追韩剧,很少会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找理由、找借口、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去读书。现在想想,浪费了7年的光阴。

  书中提到了教师读书“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不是很高,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其实不光教师要读书,更应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多读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学生的学*兴趣,避免课堂教学启而不发。书中提到“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20

  最*,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最*苦闷于班级几个后进生的学*。每次考试,都因为最后三名学生的成绩差,导致班级整体*均分被拉下。我就翻看《给教师的建议》向苏霍姆林斯基求教。目录中“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最差的学生”这几个字吸引了我。打开书,认真读下去,期待能得到导师的指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课堂生上针对落后儿童的脑力劳动开展研究。他发现能力的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僵化。为了改变这类儿童的思维,他采用强迫儿童背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他又采用药理学的方法,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也失败了。最后他发现,人的思维收到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因为就是说,落后儿童并不是单纯因为我们*常所说的脑子笨造成的,而是因为他的心理造成的。比如对老师的喜好,对班级环境的感受,家长对上学的态度等。这和“亲其师信其道”道理是一样的。

  苏霍姆林斯基接着研究了他教育过的107个落后的学生。他发现他们的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好像是多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的。多数时候是因为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生过病:风湿病、软骨病、脑膜炎等。但是,如果没有第二种原因——儿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那么还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一般是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加重了他们在发展方面的落后。

  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在这种家庭里,儿童智力早期落后的征兆并不明显,但是很快就会变得十分突出了。

  我们都知道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却不了解他们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发发展!细细想想,是有道理的。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我们也经常在办公室里听到有同事担忧地说班级某同学家长闹矛盾打架怄气,闹离婚抢孩子的教育抚养权或者嫌弃孩子是拖油瓶没人管孩子。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学**惯和学*成绩会迅速滑坡。

  二、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里总过不超过20xx-300个词汇。所以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常从童虎、民歌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然茫然无知。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语文课堂。有的学生对语言反应非常迟钝,他们读完一段话,没有感受,写不出批注。即使听了别人谈论的读书感受,也迷茫麻木。就拿今天讲的《穷人》这一课来说吧。当我们讲到桑娜一家的贫穷是,多数同学都能从文章的环境、对话等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家的穷苦。起立发言的同学有的热烈盈眶。但是有两个同学听了之后毫无反应。他们的课本批注也没有含金量高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比较高,家长的语言表达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他们说话来也很有条理,关联词用得也非常得当。有的家长文化程度低,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太强,但是他们给孩子选择了各种有价值的书籍。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语言。所以,高素质的家长和有营养的书籍都有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所以,如果孩子有勤于学*的父母或生书香型家庭,是巨大的幸福!

  三、落后的儿童多数是因为在出生后最初的2-3没有接受完整的母亲教育。

  作者研究了几千个家庭中儿童的智力对于母亲的依赖性。他发现如果孩子在2-3岁的时候没有接受母亲的爱抚的、慈祥的、忧虑的目光,没有听到过本族语言的细腻而充满感情的音调,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力生活就会跟正确的母亲教育的儿童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发现,这是一般教育学里未曾开垦的处女地,这是个全新的领域——母亲教育学。

  读到这里我非常惊讶!原来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幼年时期的母亲教育有这么重要的关系!这个观点应该让我身边的妈妈们和即将做妈妈的朋友们好好看一看,读一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做个负责任的妈妈很重要!做个好妈妈,从陪伴孩子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

  最*,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他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学*再学*,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大学毕业后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来到了现在工作的幼儿园,虽然自己选择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不一样,但感觉每天过的很是充实。有最天真的笑脸,最童真的孩子们,在他们眼里我看到了很多单纯简单。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片段记得很明显。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孩子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送一幢房子给你,送一辆汽车给你,看到日阿门说话时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心里是暖暖的,那时一种欣慰的喜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自己刚刚接触这个工作,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去学校,孩子学*的同时我也在学*,有很多时候自己忙起来可能对孩子要求也就严起来,不允许他们乱跑,乱闹,遇到不听话的孩子,自己也会去指责。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会计较太多。记得上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我们班段俊泽小朋友因为表现好,所以我表扬了他,他高兴地抱住我说,老师我们家有好吃的,我想给你吃。这或许是孩子感觉到自己能给老师的.最好的礼物,我心里暖暖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让他们做一些超出他们年龄段应该完成的事情,他们就是喜欢玩喜欢闹。

  我意识到了自己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看待孩子的角度,对他们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爱。经常表扬一下他们,吃饭时候能自己吃完不用老师喂饭了,就是进步,说句真棒!孩子可能需要的就是表扬和鼓励。少指责一点,多关爱一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以上只是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5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色彩斑斓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范文20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

  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知识的乐园。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2

  每每一拿到专业书,那些生涩的理论,枯燥的阐述,使人心浮气躁。如果不是为了应付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我是不会主动拿起专业书,静下心来阅读的。但*来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我觉得受益匪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里面生动的实例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

  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宽容,尊重,热爱,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的关注,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对于后进生我们永远不要放弃,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他们。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制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题来训练他。

  由于我们一些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可能会对于一些学生教育得不到位,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自尊感","进取心","对学*的爱"渐渐消逝,对待学*越来越麻木。其结果就是后进的越来越后进,教师也越来越烦恼。在这恶性循环下,美妙的教育过程对于这些"后进生"和"后进生"的老师来说,都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而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后进生的一段话我觉得对每位教师都是有益处的,现摘录如下: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尽量用艺术性的优美的言语打动他们,不能过于偏激,在对"后进生"充满爱心,耐心的同时,更需要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理论中学*,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轻言放弃。当我们做到这些后,我相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都将会盛开教育那欢快,灿烂的花朵,同时我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也将会再次在心头一同共享那份教育的温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3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要继续学*,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日里的学*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反而久而久之,学生已经*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_篇四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有一条--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警醒。

  “千万别认为学生投资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师在四十分钟里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生命浪费。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这段话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过去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有些时候会在课堂上遗漏一些知识点,有时会由于表达上的不精准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有时候一堂课讲下来自己都觉得枯燥,可想而知学生的感受。但事后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师,经验不足在所难免为借口来安慰自己,反正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慢慢磨练会好的。当看到这段话,我深深反省,这是多么不为学生负责的借口啊。我们常感叹青春易逝,常常会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么美好有珍贵的时光啊,而对于这些正当年的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稍纵即逝,他们又有多少可以给我拿来挥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于眼前,不思进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让自己成长。首先就要从课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称为“守财奴”,要从每一节课里榨出油来!其实这一点确实是老调重弹了:高效课堂。领导们、有经验教师们不止一次的在强调这一点,以前一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看过这条建议后,我有意识的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理解后,我算是给自己拟定了新学期的努力方向:

  1.高质量的备课。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突破,只有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效率自然高,也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同时,老师上课时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尽量做到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

  2.重视课堂信息反馈。如完成练*后巡视,查对学生做正确的比例有多少,同时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进行积极的教导,不放任学生长时间自由支配学*时间。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任务。此外,明确教学目标、精选典型例题、语言简练、规范板书,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几点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做到,争取四十分钟能榨出油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4

  阅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数学教学,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学*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以二年级下册的《*均分》为例,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①学什么内容?②*均分的意义是什么?③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作为教师把握了这三个核心问题,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内容就相当清爽、简洁。其实,教师若能抓住这三大问题,教学内容就一定能处理得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学生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比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均分饼,动手操作,了解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轻重得当,没有那种费尽心机联系生活只为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获甚好。

  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起初,多媒体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以常规为主,多媒体为补。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上不好课的思想,这是不合乎教育教学规范的。关键时候可以用用,比如:一些几何知识的教学,像圆的面积,把它等份成32份或64份时,这是我们实际较难操作的,用多媒体显示就比较好。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总之,我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5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同事桌上有本关于幼教方面的书籍——《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看到书名,就有种想要仔细阅读的感觉。虽然我是一名老教师,在幼教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许多年,但是书里的内容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过后的心得体会。

  这本书共分七个部分,序言中作者阐明了写这本书的初衷——以一线教师的亲身体会,给从事幼教事业的同行们一些建议,内容涉及幼师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的题目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其中你“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关爱”这篇文章让我受益颇深。“当孩子感到悲伤、惊恐、害羞、孤独或是不被欣赏时,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的表现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班一个名叫冠辰的孩子,他年龄偏大,却并没有像大孩子那样“懂事”,而是在活动时,总是故意发出一些怪声音,要么就是随意在班里走动,做操时一动不动,不管老师怎么耐心地引导,都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规规矩矩的。我想,他可能也是在想要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吧?难道我们对他关心不够?还是指责过多?后来,我试着多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当他有一点小进步时,都会及时表扬和鼓励,现在的冠辰,能像“小班长”那样,给大家做出表率。

  第三部分“听孩子的话”中,有一篇文章——微笑的魅力,也让我感同身受。微笑在幼教这个职业里更具独特的魅力。记得再一次户外活动中,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其中一个女孩说:“朱老师最喜欢我了,她一看见我就笑。”说完,两个孩子相互抱着,开心地笑起来……多么简单!在孩子心目中,只要老师天天有笑脸,就是好老师。因为微笑而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足以证明微笑的美丽和分量。当孩子随父母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和蔼的微笑会让这些新入园的孩子消除惧怕心理,获得安全感;当孩子早上来园的'时候,老师亲切的微笑又会开启孩子快乐的一天;当孩子遇事感到紧张或胆怯的时候,老师鼓励的微笑会使他们放松心情,变得快乐和自信;当孩子思考问题或主动做事时,老师赞许的微笑能够给与他们莫大的鼓励。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惆怅,多了自信;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消沉,多了梦想;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惰性,多了探寻奥秘的力量。

  第四部分“挤一点时间来反思”中,“要善于表现你的一技之长”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很多。幼儿教师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不善于表现你的一技之长,就很难得到重用。怎样表现自己的一技之长呢?文章中提出这样几点: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有什么特长?要诚实客观的进行评价,因为它是表现自己的基础;其次,要有自信心,要顶住对方的眼睛,不能有害怕、畏缩的样子;第三,要把握机会,在幼儿园的每一次赛课、教研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大家了解你,将自己的长处展示出来。最后,要用事实说话,适度表现自己,而不是夸夸其谈。只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一技之长,相信我们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第六部分中,“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其实在幼儿园工作中,家长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候会出现“家长投诉”事件,怎样处理这些事件呢?家长本身具有不同的素质层次、观念和专业知识,这导致了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介绍情况,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担负起建立相互信任的责任。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心态,耐心地解释,将孩子的健康、情绪、人际关系以及幼儿园最*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此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如实地反映给家长。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将家长的不满和质疑化解开,进而消除矛盾,解决问题。在和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冷静,微笑倾听,给与家长足够的尊重。这样做,从积极的角度评论或建议,让家长对教师产生信服感,从而具体、有效地处理问题。

  书的最后,说到了“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梦想,制定出生活计划,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让工作中充满希望,生活中充满阳光。

  我想,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工作上的指点,同时还给了我生活上的帮助,跟大家极力推荐这本好书——“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6

  作为新入编的教师,只凭教育热情是不行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为此我买了几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一线带班》《低年级这样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分享一下自己感触深的句子。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 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7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总是感到知识含量不够,文化底蕴不深。在实践中反思,在领导的教育下,在同事及朋友的影响下,明白读书是丰富,提升自己的唯一出路,但由于*时身体较累,所以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去读书。最*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很有感触。

  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孩子成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孩子却还处在无知的状态中,一切都是一付无所谓的样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怎样根据社会和家长的需求,根据孩子现阶段的身心特点,使我们的教育走在社会、家庭、未来的前面呢?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结合*来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作好老师的信心,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做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

  学校领导一直强调:做研究型教师,走反思教学之路。要求教师要学会反思,即强**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们反思学生的心理需求,反思学生的成长进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反思我们的为人处世。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地学*志愿;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并身体力行。教师离不开学*,一旦停止了学*,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没有活力。教师必须在主动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应用理论与实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应该彻底地深入到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辈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处理日常教学中的普遍情况,还要善于把握对个别事件的处理和时间。一颗慈爱包容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到我是一位可信赖的,可依靠的亲人。对于学生的教育,除了*时的教育教学外,主要还是照顾后进生的成长,安慰、扶正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至于幼小的心灵变得枯萎和凋谢。他们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了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来。这时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细心、爱心、耐心感化他们,突破这一岗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三、做一个真实的人。

  记得一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有一次去厕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数学老师,才知道原来老师也是要上厕所的。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一位严厉的教师,学生可能敬畏你,却很难亲*你、爱戴你。我们和几十个学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学生对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我们有自己的缺点、优点,优势、劣势,这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必要遮遮掩掩。我们可能五音不全,我们可能画画的不好,我们可能舞跳的不好,我们可能没有运动天赋……没关系,我们依然秀给孩子们,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或是那样不足的你,这样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就拉*了许多。

  四、做有情趣的人。

  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有切身的体会,面对学生、家长,学校、还有社会的压力,真的很辛苦。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只有自己**自己,自己找生活的乐趣。教师的生活圈子本身就小,为自己的生命质量考虑,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换一步说,教师如果没有兴趣爱好,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怎么会教育出有情趣、有理想、有活力的学生?一个人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用艺术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操,用运动培养自己的生命活力。“只有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地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是高的,才会得到学生的亲*和喜爱。

  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他放飞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成就着每个孩子的梦想,创新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我今后要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主动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生命质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8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要继续学*,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日里的学*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反而久而久之,学生已经*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9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读过此书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

  学生因人而宜

  关爱学生全体

  先进理论指导

  艺术教育成功

  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学*困难学生

  八类群体之一

  教师特别关注

  提升责无傍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飞速前进

  知识更新换代

  师不学*落伍

  继续教育终生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教育为社会造就人才,教师助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0

  对众多教育工作者来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绝不会陌生。我在大学时期就已了解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只是当时还未有为人师的种种困惑,个中滋味还没有体会。如今成为一名教师已七年有余,但仍是个实实在在的“菜鸟”,在工作中,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次借着工作室“共读一本书”的活动,重读《给教师的建议》,令我感悟到了很多东西。

  一、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这是这本书中,我喜欢的一段。教师的爱心就是教育成功的不竭之源。关爱就在生活中,在不经意中,细雨润物,呵护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给每一朵花一个绽放的`机会。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的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的成果。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的愿望来上学的,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自己交给我们,我们教师如果在心中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时给予他们,那将是一种多么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

  二、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在阅读第98条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时,我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等有了深刻的认识。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比喻一样“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像没有帆也没有风”。这对阅读的重要性比喻的尤为真切。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道:学校的教育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所以我想等开学后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完善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的必须有的“班级书角”,让孩子们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让他们多读、多想、多探讨,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他们的心灵,占据他们的少年时代。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不懂就越多,这样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感,而这样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的爱上阅读,并从中受益。

  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我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体会到的最好的建议。

  作为教师,我们要给自己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知识、新理念。一方面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我们本身也处在信息更新的时代,必须不断学*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不仅仅因为书籍使人类的思想丰富,带给不同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和学生从书中产生共鸣。

  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愿与书籍开启一场无尽的邂逅,从书中汲取教育的智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1

  看了《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在结合螺小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深有感悟。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牢记犹新――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师角色的转变的重要途径。

  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2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沉思,我有一些不得不说的感想。有后悔与反思,有希望与憧憬,有经验与教训,也有智慧与力量。对于一些教育难题,李老师能够巧妙化解;对于一些人事关系,李老师能够娓娓道来;对于一些不正之风,李老师能够一阵见血;对于教育本身,李老师充满了睿智与胸襟。

  《给教师的36条建议》并不是专门写给班主任的,而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尊严、教育与惩罚、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的因素、如何阅读理论著作、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如何对待教育失误等等,这些都是所有教师遇到的教育难题,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李老师的建议对我“用莫大焉”。这本书又谈了大量的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话题,例如对待“后进生”的问题、确立班委、安排座位、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学生的周记、班级意外事件处理等等问题,这些都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每个老师都是有故事的人,如何编织、演绎自己的精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对于教育路上的珍珠,李老师能够用彩线将其缀成一串串精美的项链。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感觉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就是一部书,这里面有对教育的真切感知,有无数教育素材的积累。每个老师都可以有这样一部书,可是当自己老去,回望自己一生的教育经历,有哪些东西永远记忆犹新,有哪些东西可以永久保存,大浪淘沙,剩下的难道是一片苍白的回忆?我们也在从事教育,我们也在上课,也在当班主任,也有很多经历,有很多故事,如果故事只有自己或者少数亲朋好友知道,这个故事是淡薄的。如果我们能够拿起笔,将教育征途上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我们的故事就是厚重的,我们也可以成为有故事的人。

  李老师的教育观念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爱心和民主,这也是李老师有意识倡导的教育理念。我以前并不反对爱心,甚至提出用“尊重”替代“爱心”,读了李老师的书之后,我发现爱心才是教育的真谛。这里的爱心并非虚情假意,更不是华而不实的语言表达,而是一种带有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的教育智慧。其实,读李老师的书,我很佩服李老师与学生的谈话技术,不论是以前当班主任还是现在当校长,李老师的谈话都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但谁也不可否认这里面包含着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教育离不开智慧,或者说,有智慧的教育是空洞无力的教育;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心中的民主主义理想和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手中的“兵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而不是我们必须消灭的敌人。

  确实如此,在班级管理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大爱无疆,而是兵法谋略,这其实也无可厚非。稳定班级局面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不能仅有方法、技巧、谋略、兵法,还应该有关爱、温情、善良、人道、良知等等。我以前提出一个说法:“仅有爱心的教育是不成功”,意思是在崇尚爱心的同时,也应该去探索一些教育技巧和方法,积累一些教育素材,这些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爱心,是教育的根本;民主,是教育的方法,两者共同构建了李老师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的民主教育,其实重在班级体制和班级理念建设。李老师重视班规的产生、执行,重视班干部的选举、座位的安排,这些都可以算是班级体制的范围。李老师提倡的善良、正直、诚信、机智等品格或者素养其实也是班级理念建设的一部分。用爱心作为基础,用健全的体制和现代的理念来建设班级,或许才是最完美的“班主任之道”。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有点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幼稚,因为既没有爱心作为基础,也没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建设和体制建设,在这一方面,我离李老师还远得很。不过,我觉得,只要自己保持对教育的虔诚,保持对优秀教师的仰望与学*,我也能够无限制地接*更完善的教育境界。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对于李老师说到的如何对待教育失误的问题,我也有所感悟:教师会有失误的地方,这是无可指责的。值得重视的应该是产生失误后,如何补救和处理。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失误应该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大胆承认,认真地正视,一丝不苟地改正。有的教师认为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丢了自己的面子,会失去威信,不好工作。这其实是种偏见,这种偏见的后果可能是——在人格上学生认为你做人耍奸诈不老实;在知识上可能是谬论流传,而使教育质量降低,这样就与教师的身份不相称了。教师只有勇敢承认,大胆改正,机敏地处理,才能避免谬误的产生,给学生以正确引导。

  按失误的情况来看教学的失误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偶然性失误,这比较容易发现容易纠正,另一种属于必然性失误,不易发现,纠正也要费较大的力气。

  一般来说,偶然性失误,是由于教师一时疏忽或粗心而造成的。如写错字、漏字,计算上的失误,实验操作环节的颠倒或漏掉,写错答案等等,这些也叫操作性的失误。

  必然性失误则指教师因自己的知识水*观点问题而造成的失误,如问题分析错误,与课本观点不一致,对某些问题不能解答,或解答错误,这样的失误教师不能自己认识,学生也较难认识,这种失误属于固有性失误。

  当然失误总是难免的,但作为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教师,应该尽量地减少失误,不论是偶然性的还是必然性的。那么要减少失误,教师要努力做到:

  一、尽量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增加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自己细致的性格。有些失误是由于教师工作不细致产生的,教师随便应付,粗心大意,造成失误。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培养自己过细地做工作的性格,以防出错。

  三、做检查。做事检查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重要。一是教师在教学前检查,把失误消灭在未发生之前,因为有了事前检查,有时可以发现好多问题,以供在教学过程中做借鉴;二是事后检查。如随堂板书,就必须在板书完后看一下或试读一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事前练*。有些教学中的重要事情,应该事前做一些练*。

  如前所述,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让我找到了通往优秀教师的更快、更多的捷径。我会尽力学以致用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3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受颇深。作为从事*几十年教学工作的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现简单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引导学生记住基本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工作的30年里,我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到了中、高年级就出现落后和成绩不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学*中没有把基础知识的基本真理牢牢的掌握在记忆里。”他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基础知识就是地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为孩子们梳理汇总基础知识,做到一目了然,便于孩子们携带和记忆;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将知识点进行分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规划到每一天当中,化整为零,帮助别人孩子们反复记忆,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教学中在即将学*新知识前,推荐学生看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科普书籍,接触相关的'事实或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将已经认识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提取与课本出现抽象知识相结合,从而总结出共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首次学*时就要贴*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导入课题,易于产生知识迁移。另外,设计练*要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吸引兴趣,更能体会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那样的练*会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做教师要做关爱学生的老师,爱学生就要关心、了解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做到言严而得当,严而有效,更应该像父母那样,用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引,做学生的大朋友,尽可能为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

  知识就是力量,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4

  一直以来,我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但是当我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让我深有感触。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

  通过学*,我对教师应具备的精神及技能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一、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还能拯救教师自己。”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一段时间以来,在学*这一块有了提高,也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的好*惯,继续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给学生树立学*的榜样。

  二、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他们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那样会对他们的学*产生一定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知识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看过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它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中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就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想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会越集中。

  总之,通过学*,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把学*摆在第一位,只有树立不断学*、终身学*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活出自己的精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七: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成为 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 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就越容易。”

  感悟:学生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目的,而应成为他们进一步学*新知识的必须手段及工具。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即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一: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 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感悟: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用强迫的方式逼着学生“就范”,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兴趣是学*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二:让学生们把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感悟: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操作体验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 提供这样的环境。在美国,东敲西打学校的口号是:想,做,修补(Think,Make,Tinker),因为相信儿童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会遇到设计的想法无法落实,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的氛围就是鼓励试错,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四:一个有 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 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感悟: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书本,喜爱读书,为 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才能享受学*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拥有诗意的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八: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感悟: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三: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感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六: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

  感悟:学*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 网一样彼此联系。

  以提升记忆力为出发点的教育传统,在今天面临极大的挑战,教育必须改变,从原本以记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以建立联系为主的教学,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 网状式结构框架,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果一个儿童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

  著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RobertE.Slavin)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中学老师把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用几秒钟的时间记忆这些信息。然后,这个老师向学生提问:“想象一下某个同学能在3秒钟时间内全部记忆住上面的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你们如何 评价这个同学”。一个学生回答道:“这是一个天才”,另外一个同学反驳:“会发疯的”。这个老师同意第2个同学的观点:“如果你的头脑中塞满了这些无用的垃圾,你将变成一个头号的傻瓜。就学*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它关注重要信息,摒弃不重要的信息,并且利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决定其重要与否。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

  教育心理学不反对记忆,是反对完全不能理解的记忆;教育心理学也不反对作业,相反还应该做家庭作业。但是,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 网一样彼此联系。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这样的知识能协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六: 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 日记有助于集中 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感悟:教育 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教育教学理论,促进 写作水*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 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6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他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班级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虽然老师们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但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因为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备学生不够充分的备课,使我们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

  所以,我们要在课前充分的备学生,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在课堂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不同难度的检测题目,课下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作业……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7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全书有一百条。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及一些做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面对四五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刚参加工作时的雄心壮志、耐性渐渐隐退,我甚至有时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觉得不会教书。可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如我班的黄涵同学,在学*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盲人点灯,白费蜡”,很是懊恼。但是我想到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学生的优点,于是,观察中我发现她是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还有新转入的林梓仪,她刚转到我们班时我发现他语文基础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但是,她妈妈说她在家很会做家务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里的能手。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整天忙。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这本书不是只读一遍就可以的,它如酒,需要一遍遍细细品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8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同事桌上有本关于幼教方面的书籍——《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看到书名,就有种想要仔细阅读的感觉。虽然我是一名老教师,在幼教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许多年,但是书里的内容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过后的心得体会。

  这本书共分七个部分,序言中作者阐明了写这本书的初衷——以一线教师的亲身体会,给从事幼教事业的同行们一些建议,内容涉及幼师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的题目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其中你“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关爱”这篇文章让我受益颇深。“当孩子感到悲伤、惊恐、害羞、孤独或是不被欣赏时,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的表现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班一个名叫冠辰的孩子,他年龄偏大,却并没有像大孩子那样“懂事”,而是在活动时,总是故意发出一些怪声音,要么就是随意在班里走动,做操时一动不动,不管老师怎么耐心地引导,都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规规矩矩的。我想,他可能也是在想要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吧?难道我们对他关心不够?还是指责过多?后来,我试着多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当他有一点小进步时,都会及时表扬和鼓励,现在的冠辰,能像“小班长”那样,给大家做出表率。

  第三部分“听孩子的话”中,有一篇文章——微笑的魅力,也让我感同身受。微笑在幼教这个职业里更具独特的魅力。记得再一次户外活动中,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其中一个女孩说:“朱老师最喜欢我了,她一看见我就笑。”说完,两个孩子相互抱着,开心地笑起来……多么简单!在孩子心目中,只要老师天天有笑脸,就是好老师。因为微笑而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足以证明微笑的美丽和分量。当孩子随父母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和蔼的微笑会让这些新入园的孩子消除惧怕心理,获得安全感;当孩子早上来园的时候,老师亲切的微笑又会开启孩子快乐的一天;当孩子遇事感到紧张或胆怯的时候,老师鼓励的微笑会使他们放松心情,变得快乐和自信;当孩子思考问题或主动做事时,老师赞许的微笑能够给与他们莫大的鼓励。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惆怅,多了自信;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消沉,多了梦想;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惰性,多了探寻奥秘的力量。

  第四部分“挤一点时间来反思”中,“要善于表现你的一技之长”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很多。幼儿教师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不善于表现你的一技之长,就很难得到重用。怎样表现自己的一技之长呢?文章中提出这样几点: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有什么特长?要诚实客观的进行评价,因为它是表现自己的基础;其次,要有自信心,要顶住对方的眼睛,不能有害怕、畏缩的样子;第三,要把握机会,在幼儿园的每一次赛课、教研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大家了解你,将自己的长处展示出来。最后,要用事实说话,适度表现自己,而不是夸夸其谈。只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一技之长,相信我们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第六部分中,“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其实在幼儿园工作中,家长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候会出现“家长投诉”事件,怎样处理这些事件呢?家长本身具有不同的素质层次、观念和专业知识,这导致了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介绍情况,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担负起建立相互信任的责任。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心态,耐心地解释,将孩子的健康、情绪、人际关系以及幼儿园最*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此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如实地反映给家长。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将家长的不满和质疑化解开,进而消除矛盾,解决问题。在和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冷静,微笑倾听,给与家长足够的尊重。这样做,从积极的角度评论或建议,让家长对教师产生信服感,从而具体、有效地处理问题。

  书的最后,说到了“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梦想,制定出生活计划,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让工作中充满希望,生活中充满阳光。

  我想,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工作上的指点,同时还给了我生活上的帮助,跟大家极力推荐这本好书——“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19

  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它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的学*,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该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有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学科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二、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您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个问号,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你再努力一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的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三、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是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五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一百零七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既: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者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既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他编了一般特别的*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集》。给他收集了一套供他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家碰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苏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新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教法、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有效的研究方法――教育日记。他建议每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他本人也是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坚持写教育日记。在他看来,教育日记是教师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并且有助于自己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分析积累素材。这种研究方法简单易行,只要新教师有恒心、有毅力,能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我看来,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点滴浪花、每一步足迹,回头看看,将是一部多么精美的书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20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不是看与教学有关的书,枯燥,乏味,这次,若不是学校把书摆在了眼前,我仍不会打开它们。这一打开,竟爱不释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静气才能*心,心一*,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3)

——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笔记优选【五】篇

  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笔记 1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笔记 2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被惊艳了。书中没有过多理论性知识的灌输,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实用性很强。读完常常有种“这个问题总算找到原因了”,“这办法真好,我怎么没想到呢”的感觉。

  作为新教师的我,教学中时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知识匮乏的感觉,想要使课堂更加精彩,想要像老教师那样对课堂的把控游刃有余,想要自带气场让学生信服。一开始,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备课上,反复看教材,生怕上课漏讲、错讲,但却获得不了满意的效果。一直很苦恼,也对自己的方法产生过怀疑。

  当我看到书中“终生备课”这几个字时,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悄然而至。作为老师,不要着急输出,而要不断输入。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这个角色,就是这样冰山只露一角,要想教好孩子,我们得有庞大而充沛的知识储备,得有深入而精细的思考研究,得首先成为一个广阔渊博的人。这些都从何而来呢?作者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教科书、读学术著作、读相关书籍,让书籍这潺潺小溪注入我们思想的大海,使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我们知识海洋里的沧海一粟。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对 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理解就会十分的透彻,以至于在课堂上,在学*的过程中,处于我们的注意的中心的,就不再是所学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知识中,使知识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变成他们自己的'观点,成为他们的信念。在讲述教材时就不是在宣讲真理,而是在跟青少年们娓娓谈心。

  回忆起自己最初的教学过程:总是被事先写好的教案、做好的课件牵着走,上课的时候,一直在想着下一段该讲目的了,再下面该讲意义了,这里可不能讲错了,不能被学生取笑。有时离开了课本和课件,就会忐忑不安。一节课下来,看到学生们长呼一口气,终于解脱了的表情,一种挫败感使我不断怀疑自己。那时,我没有知识的海洋作为基石,我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自己的情感,学生听起来也是枯燥乏味的。

  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优秀的教师,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这使我想起自己曾经的一位历史老师,五十多岁的他总是穿着一身中山装,黑皮鞋,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整个人看上去干净利落。进入课堂从不带着课本,却总是对教材中历史故事如数家珍,讲起课来慷慨激昂、激情澎湃,抑扬顿挫。上课时,我们总是被带入他用语言和情感创设的历史情境之中,被他思想的潮流带着走,听他的课总感觉意犹未尽。也是这位老师,使我对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教师工作产生了憧憬。

  我有幸遇到了这样拥有知识大海、有血有肉的老师,有幸阅读了这些书,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构筑自己知识的海洋,将充沛的情感注入教学中,我想,有一天,我也能影响一个或者一些人。

  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笔记 3

  通过几个周末的学*,我有机会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感受颇深。其中一篇文章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领导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领导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视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终生都在备这节课”!那么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了这段文字,心里颇受感动。细细品味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体现着他们知识的渊博。他们都是勤于读书、勤于学*、勤于创作、勤于观察的教师。他们不断的补充自己的头脑,补充自己的才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我们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样的教师工作起来效率极高,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要做那一类教师,主动权在你的手中。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的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的'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要想提高自己,就要读学术著作,丰富自己的思想、知识、情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我会永远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亲爱的教师朋友们,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徘徊,更不要再抱怨,要想打造祖国灿烂的明天,让我们齐呼:读书吧!心动不如行动,从此刻起,行动吧!!!

  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笔记 4

  曾经,总是听到师父说起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却从未静下心来去读一读他的著作,还总是振振有词地说:“工作太忙,无心他顾。”其实现在看来,那时的自己真的太不成熟。在这一学期,学校给老师们每人发了一本苏老的《给教师的建议》,相伴随的,还有每日教师读书群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音频。这样全方位的渲染模式很好地照顾到了老师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既可以在零碎的时间去听音频,也可以在闲暇的时间里品味书中的味道。说实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样。总以为像他这样的大师,语言之中更多的应是给人一种高深的感觉。然而,看过之后才发现,他的语言简单而*实,看似通俗却又不乏深意,情理、事理丝丝入扣。内里微妙的思考,加之恰到好处的文采,令人读之无比受益。与其说它是一本大师的著作,倒不如说它就是一位拥有着博大胸怀、睿智思维的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所思、所感的娓娓道来。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育上的这些个琐事,只要你是有心人,能够每天坚持去记录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那么很多年后,你也可能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的所有经典案例续编在一起,就能成为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或许苏老就是这么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教育之上,这才有了如今这样的积淀。

  苏老的书中,每一篇都能够从一个教育论点出发,然后告诉教师,怎样做能够更好地爱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今天,我在听的是苏老的第57章“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好巧不巧的是,今天下午,刚好有个孩子问我:“老师,我们考完试,您可不可以带我们全班去春游啊?”听完孩子一本正经的发问,我倒有些错愕了。第一点:我是质疑的。在孩子的心里,所有的学校举行的外出游玩,难道都不分季节呀?只要出去,就是春游吗?这一刻,我其实是觉得孩子们真是有意思。不过,很快我又意识到了第二点:孩子们那一种想要一起外出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他们想的不是和自己家人出去玩,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感受那一份真挚的快乐。

  这时候,我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自己小时候,我曾经也是那么地期盼着学校***活动。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在小学时一共春游过两次,秋游过一次。我也还记得初中时候的那一次令人至今难以忘怀的野炊。当时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本组的菜谱,然后由组长分配每位成员的任务。我负责带土豆丝,一路上,我提着那沉甸甸的,装着一半土豆丝、一半水的'塑料袋,心情无比愉悦。这是属于孩童时代的回忆,至今想起仍会弯了嘴角。而现在,考虑到多方安全因素,孩子们的这种愿望,怕是很难实现吧。思绪至此停滞,而后豁然开朗。我想到了:我要带着孩子们这样去旅行啦!上午复*《场景歌》时,我就在想,文中给我们提供的四个场景,完全可以作为孩子们游乐的场地啊。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去寻找置身其中的感觉,似乎还有些困难。那怎么办呢?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不局限于书中的海鸥、沙滩、军舰,孩子尽可以去具体描述这些场景,哪怕是被螃蟹夹了脚、在鲸喷出的水柱上跳芭蕾,又有何不可呢?带孩子去“旅行”吧,带孩子去领略极光和深海吧!那里会有全新的世界,拥抱着我们,拥抱着这些充满渴望的孩子们。

  *凡的文字,*凡的故事,却编纂出了不*凡的人生。苏老用他的坚持与博爱,创作出的文字,值得我们每一位在教育一线上的老师细细品味。怀揣梦想,必得其彰!

  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笔记 5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果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优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老师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比如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做好计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专门设立家校沟通板块,可在上面用心编辑或转发一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分享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情景,这些做法无形中都会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

  再就是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9篇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惯。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我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要有静气教师要的是静气。

  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三、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地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利用暑假的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的感受颇多。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是实践经验和中肯的劝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建议教师主要从教师的.个人思想动态、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以及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去做等等。“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他才能具有不断的源泉。因此说教师的学*、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一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

  教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一项用力去做就能够做好的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什雷中学,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里是学*和生活的乐园”,“是学生们的天堂”,把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真实悟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学生是学*的主题,作为老师,无论学生成绩怎样,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课,我们需要给他以关心,给他以鼓励,增强他的勇气。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不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干着不同的事,就是因为这种千差万别才构成了美妙的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唯有*易*人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其师亲”,才会有“其道信”,学生才能学好,才会愿意学,乐于学,才会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爱是一种了解,关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更坚信了这一点。用爱心去培育学生,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我所说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放任。

  其实,现代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我们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的一切,而这一切有需要他们去苦苦追求。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职业虽然*常而且*淡,但总有一些东西让人感动,要改变一个学生,我们需要“用心”塑造他们。

  早就听说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学*这些名著,接受专家的建议,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说实话,面对这本厚达548页的书,我已经没有耐性一页一页精心读过去,只是粗略翻了一翻,读了几个章节。但是就是这么一翻,就是这么几个章节,还是让我感触颇深。单是看了书的目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检查练*本”“兴趣的秘密在哪里”“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等等,我就明白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就是“一百条建议”。我觉得这些一定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因为我没有认真读完这本书,我只能简要地谈谈我所读过的章节,以及这些建议给我的启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校时间远远不止8个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卫生,每次上课都要准备很多的材料等等,有时候还要抽出时间来学新教材新大纲、写论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教育照顾自己的孩子等等。那么教师怎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呢?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说:“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作者还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总是用终生的时间备每一课的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话题,在这一章节里,提到一个叫“费加”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数学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我想我以后会花时间读更多的内容,把其中精华的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每每一拿到专业书,那些生涩的理论,枯燥的阐述,使人心浮气躁。如果不是为了应付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我是不会主动拿起专业书,静下心来阅读的。但*来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我觉得受益匪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里面生动的实例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

  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宽容,尊重,热爱,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的关注,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对于后进生我们永远不要放弃,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他们。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制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题来训练他。

  由于我们一些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可能会对于一些学生教育得不到位,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自尊感","进取心","对学*的爱"渐渐消逝,对待学*越来越麻木。其结果就是后进的越来越后进,教师也越来越烦恼。在这恶性循环下,美妙的教育过程对于这些"后进生"和"后进生"的老师来说,都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而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后进生的一段话我觉得对每位教师都是有益处的,现摘录如下: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尽量用艺术性的优美的言语打动他们,不能过于偏激,在对"后进生"充满爱心,耐心的同时,更需要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理论中学*,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轻言放弃。当我们做到这些后,我相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都将会盛开教育那欢快,灿烂的花朵,同时我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也将会再次在心头一同共享那份教育的温暖。

  闲暇中,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虽然现在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似乎这本书的出书时间并不符现代教育潮流,但它却给我的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一汩汩清泉、一丝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间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们自身把自己当作学*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学*计划,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因为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我认为想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虚心向他人学*,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讲的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苏霍姆林斯还教我们怎样学*他人的教育经验,他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他说,学*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因此,学*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完全照别人的办法教,按照别人的办法教,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如别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当然还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学*优秀经验并不是光学*他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想想为什么别的班级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一样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级就逊色多了,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学*,要向许多有教学管理能力的教师学*,学*他们的管理经验,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全面了解,把这些经验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经验在班级中运用,并不断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适合管理自己班级的有效方法。学*别人的管理经验,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管理好班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书中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学*的教育思想理论,如“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闪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努力学*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要继续学*,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日里的学*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反而久而久之,学生已经*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_篇四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有一条--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警醒。

  “千万别认为学生投资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师在四十分钟里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生命浪费。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这段话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过去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有些时候会在课堂上遗漏一些知识点,有时会由于表达上的不精准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有时候一堂课讲下来自己都觉得枯燥,可想而知学生的感受。但事后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师,经验不足在所难免为借口来安慰自己,反正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慢慢磨练会好的。当看到这段话,我深深反省,这是多么不为学生负责的借口啊。我们常感叹青春易逝,常常会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么美好有珍贵的时光啊,而对于这些正当年的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稍纵即逝,他们又有多少可以给我拿来挥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于眼前,不思进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让自己成长。首先就要从课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称为“守财奴”,要从每一节课里榨出油来!其实这一点确实是老调重弹了:高效课堂。领导们、有经验教师们不止一次的在强调这一点,以前一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看过这条建议后,我有意识的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理解后,我算是给自己拟定了新学期的努力方向:

  1.高质量的备课。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突破,只有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效率自然高,也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同时,老师上课时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尽量做到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

  2.重视课堂信息反馈。如完成练*后巡视,查对学生做正确的比例有多少,同时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进行积极的教导,不放任学生长时间自由支配学*时间。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任务。此外,明确教学目标、精选典型例题、语言简练、规范板书,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几点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做到,争取四十分钟能榨出油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5)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3篇

  这是一本大家公认的教育经典因此如何解读这本书就成了一个经典难题。更让我觉得困难的是我始终无法认可这本书在教育中的经典价值尽管它讲了不少有效的教育策略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智慧也不缺少作者对教育的奉献精神与浓浓爱意。但在我的眼中始终觉得这本书还是浅了一些尽管有不少的有用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过于有用让读者简单模仿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深入地思考这些教学方法有用性的原因何在。

  当你翻看《给教师的建议》的目录就会发现阅读这本书的困难因为全书只是作者教学经验文集的汇编;甚至可以给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在作者之后的一百年里会很难发现有比这样的经验文集更为全面而又有用的文集。所以这本书为我们提供远不只是一些有用的方法而是透彻理解教育过程的原始资料。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在学*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 “ 想成为一个好人 ” 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如果教师关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要精心呵护孩子 “ 想成为一个好人 ” 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学好的再调皮的学生在他的心灵深处都是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这学期有一个插班生叫邱友煊的孩子让所有任科教师头疼不已上课坐不住老是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可是他也有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每当他觉得自己表现的不错的时候下课时就会到我身边来问我: “ 老师我今天上课不错吧?你能不能跟我妈妈说我今天在学校很乖? ” 他也想学好呀!“ 有些教师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 …… 这些话总使我困惑莫解。 ” 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但我自己尽量注意不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始终认为学生上课不愿听那是因为我的课不够精彩。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学生非常专注地看着你那是因为你的话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地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不是抱怨学生不听课。

  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时间在不断推移,经过时间的验证和锻造,他的教育理念更加熠熠生辉。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教育理念被不断更新的新鲜事物所取代,唯有他的理念经久不息,永葆活力。我们不禁赞叹,这位教育界的先驱,更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哲人。

  他用自己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有无限的生命力,同样,全世界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的的心灵交流,所以,这也是他的教育理念经久不衰、永葆活力的原因,更是他个人最伟大之处。他为我们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经得起实践。

  能读到他的书《给教师的建议》,是一种荣幸。

  就第22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来说,作者给了我们十分具体的建议,我将其总结如下:

  1、要有争取让你的学生爱上你的学科之心;

  2、要将你的学科设置成“特殊的”,有吸引力的学科;

  3、要争取那些本身对你的学科没有天赋的孩子;

  4、要让学生在你的学科上首先收获的是被信任、被肯定,其次是知识,最后伴随而来的还有相应的荣誉,包括自信;

  5、要让在你这门学科上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地位,允许他们和你一起进行教育的创造和传递,他们和你是同志,是伙伴关系;

  6、需要有必要的刺激不断为学生提供动力。

  尊重儿童,信任儿童,鼓励儿童。他指出,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和一定范围的只是,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说的多好,时间过了半个世纪,我们现在教育体系也一直往这方面努力,但是真正做到了多少,我们教师通常不是一把尺子衡量到底吗?而事实是就存在这样的差异,我们要给不同程度孩子不同的教学、测试评价体系,我们教师每天的上课,作业真正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没有真正的站在儿童的角度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去相信他,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鼓励他,这一点,我们急需做出改变。

  教师,你要让你的课有点意思。书中指出: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这不就说的现在的我们吗?现在学生不爱上课,两眼发呆,课堂没有反应,说实话,是我们的课堂没有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没有意思,是我们老师自己10年了不阅读,不思考,还是自己,没有一丁点的变化,老师没有意思,课也没有意思,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所以呢,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要不断的阅读,每天的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我们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就,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我们就成长了,有阅历了,有意思了,将它融入课堂,我们的多变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这本书来的太迟,读的太晚。对于每条建议的读后感受,成了我和同事们每天交流的主要话题。每条建议,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受益匪浅。“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名著,我还会推荐给周边的同行们,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的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节选[教师应该用一辈子来备每一节课,做法就是不断地看书,不断地提升自己,而学生呢?如果看书能成为你“出自内心的需要”是你“对知识的渴求”,那么不仅仅是学业的提升,更是一种终身幸福的获得。]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

  ————节选[如果这点在小学没有学会,那么初一教会学生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再拖到初二初三,恐怕学生和老师都要更吃力。我的学生有些是请了家教的,有时候我希望那些家教的老师在一对一地辅导他们的时候能给他们些方法上的点拨。]

  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也就是说,教师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给学业落后的学生做“拔高”工作。在小学里,你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几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会容易的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6)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6篇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

  “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

  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这几天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书中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这对于我今后如何处理好和推优生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想选择后进生的原因很简单,怕他们打扰到同学的学*。可以理解:现在学校里都在搞各种考核,*均分、升学率、及格率是校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核排名结果与奖金、评先、职称直接挂钩,与名师、名校评选直接挂钩,与学校、老师的前程直接挂钩……试问,谁能不食人间烟火?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时的学*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除了后进生的关系处理,本书在教育教学的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对我触动最深的。

  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追求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话音刚落,尸体应声而倒,再没反应。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师在作业堆中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大量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间。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可以稍作修改,采取*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诙谐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很能发人深省。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到达不了艺术的高峰。”别人好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我觉得,在教学这条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才可事半功倍。

  最*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可前不久,读过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有体会很深。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读完这些文章后,真有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我会更加努力的学*,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用心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我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学生面前,不仅仅给自我带来信心,也能够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主角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务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决定自我的讲课状况和学生的理解潜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善;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简单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就应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就应有一种协调、融洽、简单、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我、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到达一种共同的进步。

  在这个暑假当中,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在书中,作者谈到了很多教师都面临着的困惑问题,并给予了深度的分析和解答。读着此书,就仿佛是一位睿智的教师前辈,对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而博学的老人,为我细细剖析,树立信心。在本书中作者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我深以为然,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正应像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书中列举出了一百个话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着实帮助了我开阔眼界,提高水*。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作者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相信这也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之一,在*时的工作当中,经常能听到大家谈论“实在是太忙了,完全没有时间。”这一点我也不能幸免,*时我也这样抱怨过。

  一天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已经排得很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要时常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回答家长的问询,另外还要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已经是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之后,我们也要和所有人一样,做好家务、教育子女。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教给学生们的这些基础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老师,最希望不过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建议教师去努力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甚至跟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这个月我看了几页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读到《第一次学*新教材》这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7)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知不觉,登上讲台已*二十年。教材越来越熟悉了,说话也越来越溜了,经常是打开课本就可以侃侃而谈,教育教学工作到了*淡带些许厌倦期。在工作室潘老师的推荐下,带着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书卷,熟悉之感扑面而来。书中内容真实、质朴,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轰轰烈烈的案例,没有让人费解的说教。隔空隔世而来的苏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讲的正是我们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们的学生,他拿起的就是我们的教材,他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实在太多,现就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谈一点儿我的体会。

  体会一:“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记了32年。教学日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每日看似*凡、单调、琐碎、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我们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善于积累和反思,那我们就能慢慢学会处理学生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倾注了教师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教学才最有效。

  体会二: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当你读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千万种,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学生的共鸣的好方法。

  体会三: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了一个老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的事。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写点记录,可是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有老师问上课的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他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而这节课的现场准备只有15分钟。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在当前如此头绪繁多的工作面前,我们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在学校里课多、作业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不能读书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时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来读几页书。一是为了学*知识,二是为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

  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多读书,我们老师更应该做榜样,在忙碌中挤时间捧起书本!试想,你只是单纯要求学生去看书,而自己却对书中内容一无所知,课堂上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和学生讨论?如何与学生并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个源头,它充满着善意、真诚与灵气,它记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这几年的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 “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惯,而其中最重要的*惯应该是读书的*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给新教师的建议》是一册教师成长读本,由李镇西编著,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关于“基本素养”的建议;第二章,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第三章,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第四章,关于“修生养性”的建议。全书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一名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以及和学生和谐互动、实现角色互换等问题,给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指明了工作方向,规划了美好的前景。很庆幸我能进入一个有着理智和科学领导团队的学校,在我即将踏入教师岗位的暑假伊始发给我这本书,让我能提前在心里预演了一下将要面临的工作。

  李镇西在书中序言部分说:“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可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崇高的师德情感和积极学*思考都将成为我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关键。

  与以往一味宣扬无私奉献的论调不同,李镇西建议我们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成为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要做反思型教师。那么,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对我们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乎?所以,做反思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寄托,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基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责任,那么我们是否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呢?俗语说,万丈高楼*地起,教书育人亦如盖楼。如果我们有建筑知识大厦的志向,那么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手上有足够多的知识砖块。如果我们没有胸怀像大海,有怎能带着学生领略到广阔之美。如果我们只是用自己仅有的那么点万古不变的老知识,囫囵着学生的课堂,那我们是不是就辜负了国家的寄托,家长的叮咛,社会的期待?

  所以,在踏入教师队伍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参照优秀的老教师,反思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查漏补缺,不断的填补自己的短板。就像书中第一章的内容一样,我们要在不断学*中追求我们的理想,包括合理安排工作,保证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继续锤炼教师的基本功;用教育随笔记录丰盈而真实的教育生活等。好学为要,我们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对于学生、对于教育,我们才能称得上尽心尽力了。

  二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今后的教学事业中,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除了教导我们的师长和共同成长的同事,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去爱、去教育的学生。而我们与这些朋友交往中的“信”,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所理解的教学实践,即为在对学生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投入到学生关怀当中,认认真真的做好日常事务。“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是一句空话,“一生奉献”也不仅仅是一句高声的宣言。我们在坚守教育这份事业的同时,更要坚守本书中的老师给我们的真诚建议,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仅要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还要坚守自己对学生的“信”、对家长和学校的 “信”,更要坚持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信”。

  三省,传而不*乎?关于教学的反思,是作为反思型教师的首要特征。我们应该随时反思:我所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我的教学准确吗?即使我所教授的知识是正确的,那么我所教授的知识适合我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吗?即使是适合的知识,那么我所教授的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吗?我的备课可以更出色吗?我的教学可以更精彩吗?这些问题我能在书中找到一些衡量的标准,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第一堂课,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把讲台让给学生等,但更多的衡量标准,需要我们深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的进行有效反思,才能总结出来。

  以上是我读完《给新老师的建议》这本书,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

  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也给我们阐述了何谓反思型教师?他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而且,这四点绝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反思主要体现在,能够坚持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学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才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老师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我曾经幻想过很多具体的老师形象,或端庄儒雅、娓娓道来,或光芒四射、谈吐幽默,也幻想着将来自己的学生对我的评价都是积极向上的。然而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走上那光荣而神圣的三尺讲台,又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自己一生的事业,我一直在思索,很庆幸我在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反思中成长。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

  自从参加名师工作室之后,才想起该给自己充充电了,于是就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开始吧!在书中,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家,为广大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既使我开阔了眼界,更引我深入地思考。

  从书中,我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等的沟通。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生虽然小,但也要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心灵来沟通心灵,用感情来赢得感情。我想:当老师们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孩子们能对我们说真心话、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那些“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困生,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题。学*差的学生脑力劳动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之中哪怕获得一点进步也好。是啊!学困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读了这本书,我仿佛顿时豁然开朗,知道开学后去怎么去对待我们班的这些“无可救药”的孩子们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优点。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学*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题,但是对复杂的*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4、5节课是很难的。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怍……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8)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知不觉,登上讲台已*二十年。教材越来越熟悉了,说话也越来越溜了,经常是打开课本就可以侃侃而谈,教育教学工作到了*淡带些许厌倦期。在工作室潘老师的推荐下,带着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书卷,熟悉之感扑面而来。书中内容真实、质朴,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轰轰烈烈的案例,没有让人费解的说教。隔空隔世而来的苏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讲的正是我们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们的学生,他拿起的就是我们的教材,他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实在太多,现就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谈一点儿我的体会。

  体会一:“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记了32年。教学日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每日看似*凡、单调、琐碎、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我们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善于积累和反思,那我们就能慢慢学会处理学生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倾注了教师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教学才最有效。

  体会二: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当你读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千万种,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学生的共鸣的好方法。

  体会三: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了一个老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的事。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写点记录,可是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有老师问上课的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他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而这节课的现场准备只有15分钟。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在当前如此头绪繁多的工作面前,我们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在学校里课多、作业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不能读书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时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来读几页书。一是为了学*知识,二是为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

  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多读书,我们老师更应该做榜样,在忙碌中挤时间捧起书本!试想,你只是单纯要求学生去看书,而自己却对书中内容一无所知,课堂上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和学生讨论?如何与学生并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个源头,它充满着善意、真诚与灵气,它记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这几年的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 “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惯,而其中最重要的*惯应该是读书的*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给新教师的建议》是一册教师成长读本,由李镇西编著,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关于“基本素养”的建议;第二章,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第三章,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第四章,关于“修生养性”的建议。全书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一名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以及和学生和谐互动、实现角色互换等问题,给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指明了工作方向,规划了美好的前景。很庆幸我能进入一个有着理智和科学领导团队的学校,在我即将踏入教师岗位的暑假伊始发给我这本书,让我能提前在心里预演了一下将要面临的工作。

  李镇西在书中序言部分说:“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可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崇高的师德情感和积极学*思考都将成为我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关键。

  与以往一味宣扬无私奉献的论调不同,李镇西建议我们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成为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要做反思型教师。那么,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对我们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乎?所以,做反思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寄托,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基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责任,那么我们是否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呢?俗语说,万丈高楼*地起,教书育人亦如盖楼。如果我们有建筑知识大厦的志向,那么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手上有足够多的知识砖块。如果我们没有胸怀像大海,有怎能带着学生领略到广阔之美。如果我们只是用自己仅有的那么点万古不变的老知识,囫囵着学生的课堂,那我们是不是就辜负了国家的寄托,家长的叮咛,社会的期待?

  所以,在踏入教师队伍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参照优秀的老教师,反思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查漏补缺,不断的填补自己的短板。就像书中第一章的内容一样,我们要在不断学*中追求我们的理想,包括合理安排工作,保证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继续锤炼教师的基本功;用教育随笔记录丰盈而真实的教育生活等。好学为要,我们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对于学生、对于教育,我们才能称得上尽心尽力了。

  二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今后的教学事业中,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除了教导我们的师长和共同成长的同事,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去爱、去教育的学生。而我们与这些朋友交往中的“信”,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所理解的教学实践,即为在对学生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投入到学生关怀当中,认认真真的做好日常事务。“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是一句空话,“一生奉献”也不仅仅是一句高声的宣言。我们在坚守教育这份事业的同时,更要坚守本书中的老师给我们的真诚建议,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仅要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还要坚守自己对学生的“信”、对家长和学校的 “信”,更要坚持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信”。

  三省,传而不*乎?关于教学的反思,是作为反思型教师的首要特征。我们应该随时反思:我所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我的教学准确吗?即使我所教授的知识是正确的,那么我所教授的知识适合我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吗?即使是适合的知识,那么我所教授的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吗?我的备课可以更出色吗?我的教学可以更精彩吗?这些问题我能在书中找到一些衡量的标准,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第一堂课,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把讲台让给学生等,但更多的衡量标准,需要我们深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的进行有效反思,才能总结出来。

  以上是我读完《给新老师的建议》这本书,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

  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也给我们阐述了何谓反思型教师?他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而且,这四点绝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反思主要体现在,能够坚持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学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才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老师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我曾经幻想过很多具体的老师形象,或端庄儒雅、娓娓道来,或光芒四射、谈吐幽默,也幻想着将来自己的学生对我的评价都是积极向上的。然而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走上那光荣而神圣的三尺讲台,又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自己一生的事业,我一直在思索,很庆幸我在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反思中成长。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

  自从参加名师工作室之后,才想起该给自己充充电了,于是就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开始吧!在书中,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家,为广大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既使我开阔了眼界,更引我深入地思考。

  从书中,我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等的沟通。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生虽然小,但也要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心灵来沟通心灵,用感情来赢得感情。我想:当老师们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孩子们能对我们说真心话、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那些“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困生,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题。学*差的学生脑力劳动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之中哪怕获得一点进步也好。是啊!学困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读了这本书,我仿佛顿时豁然开朗,知道开学后去怎么去对待我们班的这些“无可救药”的孩子们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优点。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学*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题,但是对复杂的*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4、5节课是很难的。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怍……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优选【20】篇(扩展9)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范文10份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中主要就是讨论如何看待班上学困生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

  了解学生的学*需要;

  明确学生在学*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可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现阶段学*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任务;

  学**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惯;

  学*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到了初中和高中,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身的程度。

  小学教师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

  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在语言里,有20xx~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了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其意义不仅如此。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学后掌握知识的工具。

  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00个修辞性的成语也是基础言语训练的.一种独特的“骨架”。600个“童话用的”的词,也就是那些在儿童的童话里经常重复出现的词,这是最低限度的词汇量。

  数学方面,在小学的四年级的教学里,孩子们要牢记这样一些运算,这里不仅包括乘法表,而且包括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这里还包括最典型的测量和量的变化。到了初中和高中,不要再让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而应当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

  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

  我努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

  三月,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折服了,真的有些惭愧,以往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也有几年了,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不错了,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够了解的了。可读过这本书后,真的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好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进教育大师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他闪烁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工作者干渴的心灵!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和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从细小方面入手,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刺猬”。培养孩子学*兴趣,教给孩子学*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激发学*的动力;同时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我们指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而我却还没有细细地去品味,着实无地自容。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新学期开学,会有很多变化。孩子转进转出,老师调进调出。最*,因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位家长的诉求,着实让我对我们家长无度的爱而感慨万千。

  事例描述:因教育局人事调动,xx班两位带班老师均离开本园至外园工作,在即将开学的日子里,园长室对这一班级的孩子发了一个前期预告,告知家长这一变动,希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在报名这一天,班中一家长还是以孩子不能接受两位新带班老师找到园方,反复针对园方的这一决定表示不满。这位家长如此的着急和处事的态度,不禁让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长工作的难做,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处理“家长投诉”。确实,现在的家长,在对待自己宝贝的独苗的教育中,往往因为知识的缺乏或过于溺爱,导致产生家园教养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站在科学教养、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上可以这样处理

  1、正面应对:对于园方不能规避的情况,明确答复家长回到原来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变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科学教导: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件,并快速地适应,这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当然,首先,在做到这一点前,家长要学会运用这一技能。如果家长都不能适应这种必然的变化,谈何教育引导好孩子。

  3、晓之以理:如果孩子确实因为这一变化而产生强烈的不适应,那么说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环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较弱、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较差,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与家长在今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以关注并多进行适应性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回避一些变化。

  4、动之以情:从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并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帮助孩子,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老师。

  让家长理解教养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办、过度地溺爱,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师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知识的乐园。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兴趣的秘密何在?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没能把它研究透彻。然而,当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后,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有100条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的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每条建议像一场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21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的众多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到关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他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终的源泉之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学*知识的动脑探索过程,他认为,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让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那个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那个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我曾做过许多尝试:精彩的课件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我自认为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兴趣的秘密何在后,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可见,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对学生表面的兴趣刺激上。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一节,我的触动很大,我扪心自问:现在的我又该从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建议又该怎样落实在我的实际教学当中呢?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努力抓住并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例如,在备jqx三个字母的教学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了这三个字母,要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另一个结合点上:jqx这三个声母宝宝太孤独了,你们能给他找些韵母朋友来陪陪它们吗?从声母的教学到jqx与v相拼的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教学中来,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其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儿童来说,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都渴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学*知识的力量,并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一下桂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这种发现鼓舞了孩子们,他们也会变得好奇和活跃。

  再次,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盎然。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例如:办手抄板展,让学生体验学*知识的喜悦;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会古诗学*的韵味;歇后语比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等。

  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当我们感到内力不够需要充电时,马上打开这本教育名著,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不虚此行。教育工作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凡的工作岗位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陪伴下,不断学*,充实自我,全身心呵护孩子幸福的童年。

  阅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数学教学,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学*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以二年级下册的《*均分》为例,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①学什么内容?②*均分的意义是什么?③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作为教师把握了这三个核心问题,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内容就相当清爽、简洁。其实,教师若能抓住这三大问题,教学内容就一定能处理得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学生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比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均分饼,动手操作,了解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轻重得当,没有那种费尽心机联系生活只为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获甚好。

  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起初,多媒体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以常规为主,多媒体为补。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上不好课的思想,这是不合乎教育教学规范的。关键时候可以用用,比如:一些几何知识的教学,像圆的面积,把它等份成32份或64份时,这是我们实际较难操作的,用多媒体显示就比较好。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总之,我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给新教师的建议》是一册教师成长读本,由李镇西编著,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关于“基本素养”的建议;第二章,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第三章,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第四章,关于“修生养性”的建议。全书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一名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以及和学生和谐互动、实现角色互换等问题,给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指明了工作方向,规划了美好的前景。很庆幸我能进入一个有着理智和科学领导团队的学校,在我即将踏入教师岗位的暑假伊始发给我这本书,让我能提前在心里预演了一下将要面临的工作。

  李镇西在书中序言部分说:“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可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崇高的师德情感和积极学*思考都将成为我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关键。

  与以往一味宣扬无私奉献的论调不同,李镇西建议我们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成为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要做反思型教师。那么,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对我们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乎?所以,做反思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寄托,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基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责任,那么我们是否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呢?俗语说,万丈高楼*地起,教书育人亦如盖楼。如果我们有建筑知识大厦的志向,那么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手上有足够多的知识砖块。如果我们没有胸怀像大海,有怎能带着学生领略到广阔之美。如果我们只是用自己仅有的那么点万古不变的老知识,囫囵着学生的课堂,那我们是不是就辜负了国家的寄托,家长的叮咛,社会的期待?

  所以,在踏入教师队伍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参照优秀的老教师,反思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查漏补缺,不断的填补自己的短板。就像书中第一章的内容一样,我们要在不断学*中追求我们的理想,包括合理安排工作,保证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继续锤炼教师的基本功;用教育随笔记录丰盈而真实的教育生活等。好学为要,我们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对于学生、对于教育,我们才能称得上尽心尽力了。

  二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今后的教学事业中,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除了教导我们的师长和共同成长的同事,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去爱、去教育的学生。而我们与这些朋友交往中的“信”,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所理解的教学实践,即为在对学生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投入到学生关怀当中,认认真真的做好日常事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是一句空话,“一生奉献”也不仅仅是一句高声的宣言。我们在坚守教育这份事业的同时,更要坚守本书中的老师给我们的真诚建议,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仅要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还要坚守自己对学生的“信”、对家长和学校的 “信”,更要坚持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信”。

  三省,传而不*乎?关于教学的反思,是作为反思型教师的首要特征。我们应该随时反思:我所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我的教学准确吗?即使我所教授的知识是正确的,那么我所教授的知识适合我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吗?即使是适合的知识,那么我所教授的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吗?我的备课可以更出色吗?我的教学可以更精彩吗?这些问题我能在书中找到一些衡量的标准,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第一堂课,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把讲台让给学生等,但更多的衡量标准,需要我们深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的进行有效反思,才能总结出来。

  以上是我读完《给新老师的建议》这本书,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

  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也给我们阐述了何谓反思型教师?他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而且,这四点绝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反思主要体现在,能够坚持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学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才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老师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我曾经幻想过很多具体的老师形象,或端庄儒雅、娓娓道来,或光芒四射、谈吐幽默,也幻想着将来自己的学生对我的评价都是积极向上的。然而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走上那光荣而神圣的三尺讲台,又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自己一生的事业,我一直在思索,很庆幸我在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反思中成长。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