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观后感 / | 2022-12-05 00:00:00 观后感,电影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1

  我参加了院里组织的观看电影《邹碧华》活动。电影《邹碧华》是以全国优秀*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邹碧华同志生前事迹为蓝本,再现了邹碧华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形象地反映出邹碧华“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精神风貌,生动地展示了他“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正义”的人生追求,塑造了一个“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银幕形象。

  这部影片不仅是学*弘扬邹碧华精神的生动教材,也是将学*先进典型与深入学*贯彻党的*精神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我被邹碧华同志的生*事迹深深感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学*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他公正为民、忠诚敬业、勇于担当的精神,将“邹碧华精神”内化于心,实化于行,以邹碧华同志为标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仰于心,敬业于行。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敬业方式,而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收发室的贺青山,身为法院的一名普通职员,在收发室这一*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没有怨言,却能准确的说出每年收发报纸、书刊、*信件的准确数量,并为那字迹不清的回信内容而与*办主任据理力争,他做的事很简单,但像他这样对每封经手的信件负责和敬业态度真的值得我们学*。而故事的主人公邹碧华更是如此,热爱着自己忠诚的司法事业,为*法制建设,司法事业改革快速发展不断钻研,不懈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信仰,他们能够热爱并敬而行之于自己的事业,只有信仰于心,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做的如此脚踏实地。敬业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联系到我自己的社区工作,我要坚定自己扎根基层的信念,努力学*,使自己的医术精益求精,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2

  观看电影《邹碧华》,我深深为邹碧华同志公正为民、敢于担当,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正义的精神感动。特别是他毕生甘当“燃灯者”的事跡生动诠释了一名*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做“燃灯者”不但要弘扬改革精神,还需要有于担当的勇气。改革充满着难以想象的矛盾与各种问题。我们应当学*邹碧华敢啃硬骨头,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面临难点,甚至于困境要勇于直面困境,积极谋求解决矛盾,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突破瓶颈、破解难题,用铁的肩膀扛起应该肩负的担子。

  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

  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为信仰去付出我们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邹碧华同志点燃了*员那盏对党和人民事业忠诚的“红色燃灯”,始终履行着一名*员的忠诚誓言,用实际行动兑现**下的庄重承诺,体现了一名*员的信仰坚贞及先进本色。我们应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甘当“燃灯者”,始终坚定*理念信念,做到信仰如炬、理想如帜,在灵魂深处对信仰的深刻感知、执着坚守,始终忠诚党、忠诚人民,坚守*的精神追求。

  如果没有志向的坚定,那么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础,就没有任何成事的基石。

  如果没有立志的明确,如果没有志向的坚定,那么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础,就没有任何成事的基石。追求伟大*的道路上,都有过迷茫、彷徨,那么如何去实现*的伟大理想,去忠于我们的“初心”?要忠于初心,我们首先要立志,志就是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我们都是实现“*梦”的一块基石。立志更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心,是对心志的始终自信,是对意志的坚定不移。不忘初心,就是始终铭记出发时的信仰;继续前进,就是不改坚守志向的信心,所以说,我们都要忠于初心,不但要做“*梦”的一块坚定的基石,更要做实现“*梦”的一块坚实的磐石。

  邹碧华同志点亮了理想之光,彰显了信仰的力量。我们应当学*邹碧华同志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胸怀*的崇高理想。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矢志不渝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发挥自身的全部正能量,以深入改革的精神砥砺前行,做好当前的工作。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3

  邹碧华1967年出生,2014年突发心脏病去世。观看邹碧华有几个片段让人回味和深思。

  1.邹碧华新任长宁区人民法院时处理一群情绪激动的*者,告诉身边的人要谨记为人民服务的遵旨,学会从自身上找毛病,给不懂法律的人民进行普法学*。对事故中失去母亲的老伯用一句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他让我们明白了工作中要换位思考,并提出对此事故发生电线的老化,消防设施的占用,一些部门的不作为。

  2.邹碧华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位年轻法官陈阳的职业困惑以及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感。

  3.邹碧华对一个叫贺青山的门卫收发员称为贺老师,工作不分高低,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贺青山人称“老贺”,用他自己的话他每年接收邮件多少,发送邮件多少,发送文件多少,分发报纸多少,从部队转业连级,干了25年还是个科员,他兢兢业业,不计名利做好本职工作,贺青山的例子,生动地教育了在座者:不管再*凡的工作岗位,只要尽职尽责,做好这个工作,那就是不*凡的人。

  4.邹碧华调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担任副院长之后,领导推进司法改革工作,他提出九步法,并和爱人用跳舞的模式告诉大家九步法每步的作用。在改革的路上用拿破仑《拿破仑法典》告诉大家,拿破仑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打了多少场胜仗而是颁布了《拿破仑法典》,邹碧华的司法改革有是“自私”的,康达的辞职信告诉我们一方面司法改革以后,他是一名行政人员,不在有入额的机会,断了他的法官梦,另一方面是辞职以后别人可以给百万的年薪,对于一名没有入司法行政的人员实在是巨大诱惑。可当康达知道邹碧华去世后,他撕毁了那份获批的辞职报告,证明了邹碧华的“自私”影响到身边共事的同志。

  最后我用电影里给康达过生日邹碧华用特蕾莎修女的名句《无论如何》的一部分片段: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真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真;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不管怎样,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是啊,友善,诚实和率真,做善事,为弱者而奋斗……这些不正是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所应当具备的个人素质嘛。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

《邹碧华》观后感1

  都说好人邹碧华,其实我非常不愿意把人定义为好人和坏人。好人的帽子,戴不起!在生命的终点,被总结为好人,邹院长是戴得起这顶帽子的!他一生正直无私,精专低调,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好人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不觉得虚伪,反而加深了我对好人的理解。

  *日,我有幸观赏了电影《邹碧华》。影片中,邹碧华院长几经修改,受到跳水比赛的灵感,增加权重系数,敲定司法改革方案。可以说,员额制的目的是实现检察官法官精英化,让入员额的人真正到办案一线去。

  片中,有的行政岗位上的同志,担心人员分类后成了二等公民,再就是老同志考试考不过年轻人,如果没有入额,也会不满。归纳起来,这场本意很好的改革似乎几面不讨好。然而,既然决心要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向正确,就不能畏手畏脚。

  邹院长说,法官职业生涯中办理的案子数不胜数,但是老百姓或许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如果有冤假错案,他就会恨人民法院。因而,为了提升司法公信力,邹院长力挽狂澜,推行司法改革。最后司法改革办公室的康达同志却因为多年从事*工作,没有办案子,而未入额。

  联想到我们车辆分公司*来推行的维修部管理改革,我想或许在实行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和阻力。正如邹院长说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但是,只要认准大方向,我们就要迎难而上。

  有人说,邹碧华太累了,人无论如何要懂得体恤自己的身体!话不错,邹院长有那么多事那么多牵挂,对于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怎么可能放下。最后,邹碧华院长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岗位上,这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遗憾。

  片头,邹院长上班前,对儿子说了声,生日快乐。儿子略显生分地笑了笑。虽然在儿子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不多,但是儿子理解父亲的事业。可能,不是每一个英雄人物都能做到忠孝两全,我们也无从苛责。在这部片子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点浪漫的认真的邹碧华院长。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信念。邹碧华院长是这么教育法官同志们的,他也是这么践行这个承诺于自身工作中的。我相信只要坚定这个信念,每个人都能从*凡的岗位中获得尊重和认同。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无论如何,总是要爱他们;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做善事;诚实和坦率使你易受伤害,无论如何,总是要诚实和坦率……

《邹碧华》观后感2

  电影《邹碧华》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他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电影依据客观事实打造剧情,不仅对敏感矛盾点不避讳,反而匠心巧用,雕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直面很多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例如面对*矛盾时,耐心对待不了解法条的人民群众,以免激化矛盾;又如,捕捉部分法官的心理活动,对现实司法环境不满意,对法官职业待遇不满意,对个人发展前景不满意等,并在法制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再如,当司法改革来临时,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的问题,司法部门不断迎接挑战。影片中,办公室的书架、会议桌上的文案、父子间的交流、夫妻间的谈话……无论是小的细节,还是大的故事情节,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认真、有信仰的主人公。

  从邹碧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每天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始终站在战斗最前线。正是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命的剧场于他47岁那年落下了帷幕。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需要向邹碧华一样怀揣信仰和希望,不懈追求,不忘初心,保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向前走。

  影片除了向我们展示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这样一位法官外,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学*他留下的信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又提醒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邹碧华公正为民、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精神事迹引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在分公司发展的瓶颈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邹碧华》观后感3

  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二十余年精于法律,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内生品质;他是一名法院的管理者,知识渊博,把推动司法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他是一名乐观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司法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参与。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成就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他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活跃于审判台,处理了无数的难案、要案。对于法官这一职业,他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热情与真情感动着当事人,维护着社会的公*与正义。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却并不是邹碧华儿时的梦想,高考时填报志愿的意外开启了他与法律的不解之缘。据邹碧华回忆,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不是按系来报的,而是按照专业填报,那时的他对经济比较感兴趣,便填报了北大的世界经济,而世界经济的边上写了个经济法,邹碧华当时误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的方法,以为经济法和世界经济是一类的。直到拿到通知书,上面写着“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才知道自己选择了法律。就是这样,邹碧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法律界,*的司法界也在无意中网罗了一名学者型的法官。进入法律系后,爱好阅读的他大量阅读法律书籍,书中许多疑难、有意思的案例吸引了他的眼球,使他开始对法官职业有了向往。

  但理想国度的美好画面,在活脱脱的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然而,智者之智不在于对现实的抱怨,而在于从现状中挖掘自己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也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现实的进步。大学毕业后,邹碧华进入了上海市高院从事*员工作。工作以后,邹碧华对法官职业有了一些了解,并且认识到这项职业与我们印象中的法官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常我们都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法官与律师的工作状态,殊不知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邹碧华到基层法院实*了一年(在虹口区法院当*员)。那时候的开庭就是一个办公室里来两帮人,各坐一边,*员在写字台边记录,法官就在写字台对面(也就是当时法官的办公桌),就这样坐成一圈。“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法官,很不像法官。”然而,略显无奈的过往,也掩饰不了他现今对这份职业的挚爱与迷恋。

  也许对于法官来说,这些形式的东西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办案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如果法官把案子处理得很得体、很公*的话,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邹碧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东西,就是这种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有了一种成就感,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追求。”也正是由于对这种成就感的向往,在许多法官因为工作量大、工资不高而纷纷转行之际,邹碧华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法官职业的追求。

  有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那时候高院的法庭已经很正规了,一中院的大楼也已经造好,有些高级法院的案件放在一中院开,法官的工作也已经很有压力。当时那个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邹碧华对他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结果,老律师坐下来不到一分钟就把材料找到了,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我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这也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会到法官职业的价值,可能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而这种幸运的感受无不体现着他感情的细腻、真挚。

  正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写道:“自我激励是影响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成就感也许就是最初激励邹碧华不断奋进的力量。从事法官工作二十余年,邹碧华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勤于思考,思考让他拥有了健康而强大的内心。法官不能仅仅是“办案机器”,在办案时必须用心积累。面对复杂案情,邹碧华总能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在研讨案件时,邹碧华绝不迷信权威,对于专家观点的态度是:“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他勤于笔耕,把实践和思考凝于笔端,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勤于学*,他常讲:“对法官来说,积累是一种过程,而多看书才能培育理论素养。”孜孜不倦的学*让他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2011年,他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这些成果,无不凝结着邹碧华的智慧之光。

  优秀,是一种品质。

  也许最初,邹碧华对于法官职业的热爱是源于成就感的激励,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二十余年,绝不仅仅是自我激励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惯、一种内生的品质。

  “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首要前提是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样你想成为一个好法官的前提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法官。”但我们眼中当之无愧的优秀法官,却对于“优秀法官”这一称呼非常谦虚,“我不觉得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只是想要做一名自己所追求的法官,并愿意把它做好。”既然做了选择,就不会畏惧风雨兼程。自从事法官职业以来,邹碧华始终坚持着作为法官的职责,丝毫不敢懈怠。“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法官的责任异常之重,不仅要协调好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要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如果单单把法官职业看作是生存工具,在面对当事人时就会极度烦躁,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啰嗦,那个人又如何如何,内心很难*静,会产生一种抵触感。

  但若真的想要做一名好法官时候,就会觉得法官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律师以及问题,都是这个职业所要承载的,就会想办法把这些该承载的东西处理好,接着冷静地去研究、分析这个案件及其法律问题。所以,只有在内心重视法官这一职业,才会想方设法去琢磨思考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当事人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比如说,有的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庭上最激烈的就是,你敢判我离婚,我就把手指头砍下来,而另一方就说,你敢判不离,我马上就跳楼。这时法官就面临着双方情绪极度激烈的冲突状态,这也是职业里所要承受的。其实很多这种矛盾激化的案件,都是在法官的说服中慢慢地也就调解了。”邹碧华充满自豪地说:“上海有很多法官在这方面的功夫是很厉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在从事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成的一种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包括怎么接待当事人、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觉得这个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你就会很耐心地去接待当事人,就不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东西,因为这是你本来就应该承受的。”

  作为一个好的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邹碧华时刻要求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无论是在讲座还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邹碧华都很乐意推荐几本好书,建议多多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邹碧华在研究探索专业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转变角色,从容应对。

  从业二十余年,邹碧华从一名普通的法官成长为法院的领导,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秀。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最初,作为一位法官时候,邹碧华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问题。他*时的工作就是围绕在案情和法律之间,所要做的即是彻底地研究案情,不断磨练自己运用法律的知识技能,并在实践法律的同时积极地撰写与实务相关的文章。除此以外的事情就很少关注。这时的心态可说是一名追求司法严谨的学者型法官。

  之后,在上海市高级法院做庭长时又是另一种心态。作为庭长,首先需要具备的是丰厚的法律知识技能,在对案件的判定上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功底作依据。其次,身处高院还应当考虑许多外来的情况,因为其他区县有很多的疑难案件报送到高院进行审核,作为高院的庭长,邹碧华即是这些疑难案件的最后一关,必须要做出最后的决定,这给当时的邹碧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认为,对一个疑难案件的定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法律的伦理等等方面。由于自己的爱好即是如此,所以他在其中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像他自己讲述的那样:“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书籍,对一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直到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期间,可以和很多专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触类旁通,研究很多东西,这让我收获颇多,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很强的领导能力。”这时,他的心态可能一半是一个法律精髓的追随者,另一半则开始了全局性的思考。

  20XX年,邹碧华调任为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这时的境遇又让他学*和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到了基层法院后,其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层法院的院长,关于法律专业技能方面的比重减少了很多,与以前相比大概只有10%—20%,而剩下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的长远发展、制定发展措施等。作为一个基层法院的领导者,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只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带头人,去带领整个团队进步。而人才的培养、资源的配置、人事关系的掌握、社会方面的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邹碧华始终保持着沉着的心态,从容应对。他开始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等,开始着手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做进一步的设计,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的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的成绩让人民满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开始慢慢转型,开始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法律研究者转变为一个以管理为主的领导者。

  从庭长时触类旁通的学*,到院长时带领法院取得卓越成绩,境遇随着时间不断变迁,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心态。从最基础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者到管理研究法律的工作者的领导,邹碧华始终保持着对法律的热爱,这也就是他所阐述的对工作的一份尊重。

  身兼数职的邹碧华对于时间的管理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时间管理的基本技能。从时间分配来讲,要学会怎样巧妙地分配自己的时间。邹碧华*时既要处理法院的工作,又要带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工作虽多,但是他可以巧妙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将本职工作都做到最好。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导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思维的启迪,老师也没有必要每天监督学生,重要的还是一个引导过程。他说道:“由于我一边要带学生,一边要工作,就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有很多时间去教课,但是,我会让我的学生学会如何做自己的学*规划,所以我一开始就会让他们把学*计划制定好并交给我,我会督促他们看看是否完成计划。而且为了防止我临时有事出差,我会让学生提前一段时间交论文。这样也给自己留了一定的时间。”他总结道,时间管理的精髓在于*衡工作价值。

  此外,邹碧华不仅有着法律人的严谨,还有着艺术家的品位。他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学*美术,虽然后来由于太耗时间而放弃,但是对艺术的欣赏品位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以当谈到业余爱好时,他认为不仅仅是音乐和电影,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放松精神、缓解压力。

  爱你所选,实现价值。

  对于已经或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邹碧华建议,“要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享受,才能找到成就感,这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我们常常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正在做的事情能获得什么成就。或许这能够让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恢复*静,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又能维护公*与正义。也就是说,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会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如今,法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非法本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法学专业。但是当他们在学*或者选择职业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非法学专业背景感到自卑。邹碧华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本科学的不是法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些。学*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一定会发生质变。本科学的是不是法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没有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只要不断去积累,就一定会成功。他建议,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好好钻研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说到这里,邹碧华谈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1999年读完博士回到高级法院的时候,被指派去管理公司法方面的案件。而他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完全没有学过公司法,实际上这方面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差。他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步去研究公司法方面的问题,每遇到一个就研究一次,这样日积月累,两年以后在公司法方面也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如今邹碧华所著书中有许多就是关于公司法方向的。

  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向,体制内受到的约束比体制外更多一点,就也可能意味体制内可能就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作为一名法院的管理者,邹碧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人各有志,假如一个人愿意报考公务员就说明他愿意接受这些约束。反过来说,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约束的,只是看我们承不承认它、接不接受它而已。首先,从内外比较来看,体制内的约束并不见得比体制外多。比如说,外企内部的约束也很多,虽然表面可能对上下班、作息时间没有约束或者没有约束那么紧,但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等基本规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的,如果三两下就把人都给得罪光了,也难以生存下去。体制外对人的要求和体制内不同,可能哪天就突然让你卷铺盖走人了,看上去自由,但实际上并不自由。其次,在体制内,也训练我们工作上的品行,如果能在很多规矩的约束下,照样能把事情做成,实现我们的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做到的时候,会有价值感、成就感。最后,如果在这种约束的环境中都能够生存下去,而又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或者说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成为了一个胜利者。如果连这个都做到了,那么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差。很多体制内的人运用在体制内所受到的训练,到体制外面去,照样可以做得如鱼得水。所以,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去分析,并不是有约束就一定不好,其实它反而可以让我们更有规范、有规则地去做事,因此体制内的约束也能给我们很多训练和帮助。

《邹碧华》观后感4

  “人如果有了信仰,就不会改变”,这是邹碧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这句话虽然短,却诠释了邹碧华一生的工作信仰。邹碧华绞尽脑汁编著《要件审判九步法》,为*在司法领域做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了*司法道路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短暂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体现他对*的热爱与忠心。

  电影中有一幕我记得非常的清楚。一个老人的母亲在火灾中离世了,老人认为这场火灾不是自然性的,一定是小区物业的疏忽所造成的,于是把小区物业告上了法庭,但由于没有证据,这场官司没打下来。邹碧华知道后只身前往事故发生地,向老人了解情况并展开调查,尽心尽责,在他用手语和朴素的话语说“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后,我非常感动。

  从邹碧华朴素的言语中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用可靠的行动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我们看到,邹碧华那一屋子的法学书籍,让所有观众感动。邹碧华不忘时刻充实自己,把自己学到的再传给后人,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邹碧华》观后感5

  一个有信仰的人活着是有意义的,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初闻邹碧华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几天前,但今天的观影却让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事迹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用法律建筑信仰的堡垒,对促进司法公*公正的信仰是推动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的动力。我敬佩他的敬业,敬佩他的`锲而不舍,敬佩他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仍能坚定信仰、坚守初心。面对下属的退缩,他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下属迎难而上,面对新晋法官的选拔,他不囿于人情,坚持原则。

  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律师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然我肃然起敬,但更加触动我心灵的,是他在百忙之中依然不忘记对儿子的敦敦教导。影片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邹碧华,有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也有家庭中的丝丝温情。内心有情,才会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考虑,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面法官,而是心系小家、挂念大家的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邹碧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别去抱怨生活的折磨,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的走进生活;别去放弃信心,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点亮黑暗的明灯。

  信仰是太阳,温暖迷茫的人;信仰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

《邹碧华》观后感1

  都说好人邹碧华,其实我非常不愿意把人定义为好人和坏人。好人的帽子,戴不起!在生命的终点,被总结为好人,邹院长是戴得起这顶帽子的!他一生正直无私,精专低调,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好人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不觉得虚伪,反而加深了我对好人的理解。

  *日,我有幸观赏了电影《邹碧华》。影片中,邹碧华院长几经修改,受到跳水比赛的灵感,增加权重系数,敲定司法改革方案。可以说,员额制的目的是实现检察官法官精英化,让入员额的人真正到办案一线去。

  片中,有的行政岗位上的同志,担心人员分类后成了二等公民,再就是老同志考试考不过年轻人,如果没有入额,也会不满。归纳起来,这场本意很好的改革似乎几面不讨好。然而,既然决心要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向正确,就不能畏手畏脚。

  邹院长说,法官职业生涯中办理的案子数不胜数,但是老百姓或许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如果有冤假错案,他就会恨人民法院。因而,为了提升司法公信力,邹院长力挽狂澜,推行司法改革。最后司法改革办公室的康达同志却因为多年从事*工作,没有办案子,而未入额。

  联想到我们车辆分公司*来推行的维修部管理改革,我想或许在实行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和阻力。正如邹院长说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但是,只要认准大方向,我们就要迎难而上。

  有人说,邹碧华太累了,人无论如何要懂得体恤自己的身体!话不错,邹院长有那么多事那么多牵挂,对于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怎么可能放下。最后,邹碧华院长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岗位上,这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遗憾。

  片头,邹院长上班前,对儿子说了声,生日快乐。儿子略显生分地笑了笑。虽然在儿子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不多,但是儿子理解父亲的事业。可能,不是每一个英雄人物都能做到忠孝两全,我们也无从苛责。在这部片子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点浪漫的认真的邹碧华院长。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信念。邹碧华院长是这么教育法官同志们的,他也是这么践行这个承诺于自身工作中的。我相信只要坚定这个信念,每个人都能从*凡的岗位中获得尊重和认同。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无论如何,总是要爱他们;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做善事;诚实和坦率使你易受伤害,无论如何,总是要诚实和坦率……

《邹碧华》观后感2

  电影《邹碧华》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他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电影依据客观事实打造剧情,不仅对敏感矛盾点不避讳,反而匠心巧用,雕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直面很多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例如面对*矛盾时,耐心对待不了解法条的人民群众,以免激化矛盾;又如,捕捉部分法官的心理活动,对现实司法环境不满意,对法官职业待遇不满意,对个人发展前景不满意等,并在法制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再如,当司法改革来临时,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的问题,司法部门不断迎接挑战。影片中,办公室的书架、会议桌上的文案、父子间的交流、夫妻间的谈话……无论是小的细节,还是大的故事情节,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认真、有信仰的主人公。

  从邹碧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每天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始终站在战斗最前线。正是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命的剧场于他47岁那年落下了帷幕。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需要向邹碧华一样怀揣信仰和希望,不懈追求,不忘初心,保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向前走。

  影片除了向我们展示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这样一位法官外,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学*他留下的信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又提醒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邹碧华公正为民、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精神事迹引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在分公司发展的瓶颈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邹碧华》观后感3

  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二十余年精于法律,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内生品质;他是一名法院的管理者,知识渊博,把推动司法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他是一名乐观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司法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参与。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成就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他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活跃于审判台,处理了无数的难案、要案。对于法官这一职业,他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热情与真情感动着当事人,维护着社会的公*与正义。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却并不是邹碧华儿时的梦想,高考时填报志愿的意外开启了他与法律的不解之缘。据邹碧华回忆,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不是按系来报的,而是按照专业填报,那时的他对经济比较感兴趣,便填报了北大的世界经济,而世界经济的边上写了个经济法,邹碧华当时误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的方法,以为经济法和世界经济是一类的。直到拿到通知书,上面写着“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才知道自己选择了法律。就是这样,邹碧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法律界,*的司法界也在无意中网罗了一名学者型的法官。进入法律系后,爱好阅读的他大量阅读法律书籍,书中许多疑难、有意思的案例吸引了他的眼球,使他开始对法官职业有了向往。

  但理想国度的美好画面,在活脱脱的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然而,智者之智不在于对现实的抱怨,而在于从现状中挖掘自己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也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现实的进步。大学毕业后,邹碧华进入了上海市高院从事*员工作。工作以后,邹碧华对法官职业有了一些了解,并且认识到这项职业与我们印象中的法官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常我们都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法官与律师的工作状态,殊不知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邹碧华到基层法院实*了一年(在虹口区法院当*员)。那时候的开庭就是一个办公室里来两帮人,各坐一边,*员在写字台边记录,法官就在写字台对面(也就是当时法官的办公桌),就这样坐成一圈。“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法官,很不像法官。”然而,略显无奈的过往,也掩饰不了他现今对这份职业的挚爱与迷恋。

  也许对于法官来说,这些形式的东西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办案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如果法官把案子处理得很得体、很公*的话,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邹碧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东西,就是这种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有了一种成就感,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追求。”也正是由于对这种成就感的向往,在许多法官因为工作量大、工资不高而纷纷转行之际,邹碧华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法官职业的追求。

  有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那时候高院的法庭已经很正规了,一中院的大楼也已经造好,有些高级法院的案件放在一中院开,法官的工作也已经很有压力。当时那个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邹碧华对他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结果,老律师坐下来不到一分钟就把材料找到了,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我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这也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会到法官职业的价值,可能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而这种幸运的感受无不体现着他感情的细腻、真挚。

  正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写道:“自我激励是影响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成就感也许就是最初激励邹碧华不断奋进的力量。从事法官工作二十余年,邹碧华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勤于思考,思考让他拥有了健康而强大的内心。法官不能仅仅是“办案机器”,在办案时必须用心积累。面对复杂案情,邹碧华总能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在研讨案件时,邹碧华绝不迷信权威,对于专家观点的态度是:“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他勤于笔耕,把实践和思考凝于笔端,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勤于学*,他常讲:“对法官来说,积累是一种过程,而多看书才能培育理论素养。”孜孜不倦的学*让他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2011年,他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这些成果,无不凝结着邹碧华的智慧之光。

  优秀,是一种品质。

  也许最初,邹碧华对于法官职业的热爱是源于成就感的激励,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二十余年,绝不仅仅是自我激励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惯、一种内生的品质。

  “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首要前提是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样你想成为一个好法官的前提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法官。”但我们眼中当之无愧的优秀法官,却对于“优秀法官”这一称呼非常谦虚,“我不觉得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只是想要做一名自己所追求的法官,并愿意把它做好。”既然做了选择,就不会畏惧风雨兼程。自从事法官职业以来,邹碧华始终坚持着作为法官的职责,丝毫不敢懈怠。“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法官的责任异常之重,不仅要协调好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要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如果单单把法官职业看作是生存工具,在面对当事人时就会极度烦躁,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啰嗦,那个人又如何如何,内心很难*静,会产生一种抵触感。

  但若真的想要做一名好法官时候,就会觉得法官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律师以及问题,都是这个职业所要承载的,就会想办法把这些该承载的东西处理好,接着冷静地去研究、分析这个案件及其法律问题。所以,只有在内心重视法官这一职业,才会想方设法去琢磨思考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当事人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比如说,有的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庭上最激烈的就是,你敢判我离婚,我就把手指头砍下来,而另一方就说,你敢判不离,我马上就跳楼。这时法官就面临着双方情绪极度激烈的冲突状态,这也是职业里所要承受的。其实很多这种矛盾激化的案件,都是在法官的说服中慢慢地也就调解了。”邹碧华充满自豪地说:“上海有很多法官在这方面的功夫是很厉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在从事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成的一种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包括怎么接待当事人、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觉得这个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你就会很耐心地去接待当事人,就不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东西,因为这是你本来就应该承受的。”

  作为一个好的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邹碧华时刻要求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无论是在讲座还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邹碧华都很乐意推荐几本好书,建议多多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邹碧华在研究探索专业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转变角色,从容应对。

  从业二十余年,邹碧华从一名普通的法官成长为法院的领导,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秀。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最初,作为一位法官时候,邹碧华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问题。他*时的工作就是围绕在案情和法律之间,所要做的即是彻底地研究案情,不断磨练自己运用法律的知识技能,并在实践法律的同时积极地撰写与实务相关的文章。除此以外的事情就很少关注。这时的心态可说是一名追求司法严谨的学者型法官。

  之后,在上海市高级法院做庭长时又是另一种心态。作为庭长,首先需要具备的是丰厚的法律知识技能,在对案件的判定上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功底作依据。其次,身处高院还应当考虑许多外来的情况,因为其他区县有很多的疑难案件报送到高院进行审核,作为高院的庭长,邹碧华即是这些疑难案件的最后一关,必须要做出最后的决定,这给当时的邹碧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认为,对一个疑难案件的定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法律的伦理等等方面。由于自己的爱好即是如此,所以他在其中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像他自己讲述的那样:“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书籍,对一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直到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期间,可以和很多专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触类旁通,研究很多东西,这让我收获颇多,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很强的领导能力。”这时,他的心态可能一半是一个法律精髓的追随者,另一半则开始了全局性的思考。

  20XX年,邹碧华调任为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这时的境遇又让他学*和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到了基层法院后,其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层法院的院长,关于法律专业技能方面的比重减少了很多,与以前相比大概只有10%—20%,而剩下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的长远发展、制定发展措施等。作为一个基层法院的领导者,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只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带头人,去带领整个团队进步。而人才的培养、资源的配置、人事关系的掌握、社会方面的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邹碧华始终保持着沉着的心态,从容应对。他开始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等,开始着手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做进一步的设计,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的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的成绩让人民满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开始慢慢转型,开始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法律研究者转变为一个以管理为主的领导者。

  从庭长时触类旁通的学*,到院长时带领法院取得卓越成绩,境遇随着时间不断变迁,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心态。从最基础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者到管理研究法律的工作者的领导,邹碧华始终保持着对法律的热爱,这也就是他所阐述的对工作的一份尊重。

  身兼数职的邹碧华对于时间的管理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时间管理的基本技能。从时间分配来讲,要学会怎样巧妙地分配自己的时间。邹碧华*时既要处理法院的工作,又要带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工作虽多,但是他可以巧妙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将本职工作都做到最好。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导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思维的启迪,老师也没有必要每天监督学生,重要的还是一个引导过程。他说道:“由于我一边要带学生,一边要工作,就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有很多时间去教课,但是,我会让我的学生学会如何做自己的学*规划,所以我一开始就会让他们把学*计划制定好并交给我,我会督促他们看看是否完成计划。而且为了防止我临时有事出差,我会让学生提前一段时间交论文。这样也给自己留了一定的时间。”他总结道,时间管理的精髓在于*衡工作价值。

  此外,邹碧华不仅有着法律人的严谨,还有着艺术家的品位。他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学*美术,虽然后来由于太耗时间而放弃,但是对艺术的欣赏品位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以当谈到业余爱好时,他认为不仅仅是音乐和电影,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放松精神、缓解压力。

  爱你所选,实现价值。

  对于已经或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邹碧华建议,“要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享受,才能找到成就感,这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我们常常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正在做的事情能获得什么成就。或许这能够让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恢复*静,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又能维护公*与正义。也就是说,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会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如今,法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非法本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法学专业。但是当他们在学*或者选择职业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非法学专业背景感到自卑。邹碧华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本科学的不是法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些。学*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一定会发生质变。本科学的是不是法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没有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只要不断去积累,就一定会成功。他建议,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好好钻研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说到这里,邹碧华谈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1999年读完博士回到高级法院的时候,被指派去管理公司法方面的案件。而他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完全没有学过公司法,实际上这方面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差。他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步去研究公司法方面的问题,每遇到一个就研究一次,这样日积月累,两年以后在公司法方面也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如今邹碧华所著书中有许多就是关于公司法方向的。

  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向,体制内受到的约束比体制外更多一点,就也可能意味体制内可能就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作为一名法院的管理者,邹碧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人各有志,假如一个人愿意报考公务员就说明他愿意接受这些约束。反过来说,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约束的,只是看我们承不承认它、接不接受它而已。首先,从内外比较来看,体制内的约束并不见得比体制外多。比如说,外企内部的约束也很多,虽然表面可能对上下班、作息时间没有约束或者没有约束那么紧,但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等基本规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的,如果三两下就把人都给得罪光了,也难以生存下去。体制外对人的要求和体制内不同,可能哪天就突然让你卷铺盖走人了,看上去自由,但实际上并不自由。其次,在体制内,也训练我们工作上的品行,如果能在很多规矩的约束下,照样能把事情做成,实现我们的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做到的时候,会有价值感、成就感。最后,如果在这种约束的环境中都能够生存下去,而又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或者说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成为了一个胜利者。如果连这个都做到了,那么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差。很多体制内的人运用在体制内所受到的训练,到体制外面去,照样可以做得如鱼得水。所以,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去分析,并不是有约束就一定不好,其实它反而可以让我们更有规范、有规则地去做事,因此体制内的约束也能给我们很多训练和帮助。

《邹碧华》观后感4

  “人如果有了信仰,就不会改变”,这是邹碧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这句话虽然短,却诠释了邹碧华一生的工作信仰。邹碧华绞尽脑汁编著《要件审判九步法》,为*在司法领域做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了*司法道路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短暂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体现他对*的热爱与忠心。

  电影中有一幕我记得非常的清楚。一个老人的母亲在火灾中离世了,老人认为这场火灾不是自然性的,一定是小区物业的疏忽所造成的,于是把小区物业告上了法庭,但由于没有证据,这场官司没打下来。邹碧华知道后只身前往事故发生地,向老人了解情况并展开调查,尽心尽责,在他用手语和朴素的话语说“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后,我非常感动。

  从邹碧华朴素的言语中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用可靠的行动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我们看到,邹碧华那一屋子的法学书籍,让所有观众感动。邹碧华不忘时刻充实自己,把自己学到的再传给后人,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邹碧华》观后感5

  一个有信仰的人活着是有意义的,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初闻邹碧华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几天前,但今天的观影却让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事迹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用法律建筑信仰的堡垒,对促进司法公*公正的信仰是推动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的动力。我敬佩他的敬业,敬佩他的`锲而不舍,敬佩他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仍能坚定信仰、坚守初心。面对下属的退缩,他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下属迎难而上,面对新晋法官的选拔,他不囿于人情,坚持原则。

  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律师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然我肃然起敬,但更加触动我心灵的,是他在百忙之中依然不忘记对儿子的敦敦教导。影片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邹碧华,有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也有家庭中的丝丝温情。内心有情,才会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考虑,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面法官,而是心系小家、挂念大家的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邹碧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别去抱怨生活的折磨,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的走进生活;别去放弃信心,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点亮黑暗的明灯。

  信仰是太阳,温暖迷茫的人;信仰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邹越演讲观后感 (菁华6篇)

  记得看完演讲的第三天早晨去参加一个老人的葬礼,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谈起邹越,谈起那天的演讲,人人还兴奋不已,说得津津乐道。忽然一名同学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

  她说,那一天好多人都哭了,哭的人都内心都有愧呀。我半晌没说话。是呀,是内心有愧呀。比如说我,我哭的时候还真是心里有愧的呀。

  这次演讲,由于时间关系,只讲了三个板块,三个板块中都有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一是爱国篇。说到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视死如归带领二百多名兵士向日本舰队撞击的英勇表现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壮烈的场面,看到了邓世昌站在船头指挥战船冲向敌人的英雄形象,我感动了,但我没哭。因为我无愧,我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什么愧对祖国的事情,所以我没哭,但我感动了。

  第二是爱师篇。邹老师说到老师为了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孩子,我哭了。是呀,为了学生,儿子上小学时,我连续教初四毕业班,早上儿子还没起床,我就分开家了,只能看着孩子的小脸,轻轻地亲吻后慢慢分开。中午回到家吃晚饭,儿子又睡了,我也要休息睡一会儿,片刻的亲*之后儿子又睡了。晚上回家大都8点多了,孩子又要睡觉了。我时常看着孩子酣睡的小脸,坐在床沿上良久,就那样望着望着……

  现在,孩子上高中,有多少孩子妈妈都能去给自己的孩子送晚饭,而我,孩子吃饭的时候正是我组织学生们放学的时候。有时,放学后,我还要和某些学生的家长谈论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如何提高其各方面素质,有时甚至很晚。

  第三是爱父母。是呀,我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了。每天学校——家,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要处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今天某同学有打架倾向了,明天某同学父母吵架该生没写作业了,哪天某学生遭父母暴打有逆反心里甚至轻生念头了,哪天某某同学没来上学了,等等。这些事情,有的我要找学生谈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有的我要找家长,让家里人和谐共处,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环境;有的,我要做家长的工作,学会用现代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学生把我当成了说知心话的人,有时不和父母说的话他们都要和我说,我成了某些学生心灵的倾诉站,成了处理学生的校园家长。我又怎能让信任的心灵受伤?在学校,我要忙忙碌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上两个班的语文课,看自*,批作业。备课的时间大部分被占据了,于是回家备课成了每日必须的任务。所以回娘家看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是呀,该常回家看看,哪怕陪父母说说话,给他们锤锤背、揉揉肩……()今天身为父母的我们怎么就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曾经的付出今日的企盼呀,他们不就是盼望儿女多回去看看他们吗?想到这些,我哭了,我对父母有愧呀。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打进的我的心里。

  听完了邹老师演讲那个周日,我给自己放了一个晚上的假,买点东西,回娘家和爸爸妈妈共进一次晚餐。看着父母看我就跟看久别回家的孩子的神情,我的心里酸酸的。我对父母有愧呀!父母生我养我,我现在生活好了,回去看他们、帮帮他们做点家务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这里,让我想起了毕淑敏的话:孝,是稍纵即使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是的,趁我们父母健在的时候赶紧尽一份孝心吧,任何理由都是无理由的搪塞。

  今天,我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忙一些啥了。学会去分配时间,让自己一生无憾,这才是应该做的吧。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又谈何容易?舍就是得?有舍才有得?人生需要抉择!

  看完邹越的演讲已一周多了,一直想写点什么,总是静不下来。现在想想,也不知一天在忙乎啥。哎,一天又一天,匆匆忙忙,到底为了啥,到底为了谁呢?

  记得看完演讲的第三天早晨去参加一个老人的葬礼,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谈起邹越,谈起那天的演讲,人人还兴奋不已,说得津津乐道。忽然一名同学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

  她说,那天好多人都哭了,哭的人都内心都有愧呀。我半晌没说话。是呀,是内心有愧呀。比如说我,我哭的时候还真是心里有愧呀。

  邹越的演讲我看过好几次录像了,看一次哭一次。这一次我又哭了,没有前几次厉害,由于我和学生说了我尽量不哭,但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这次演讲,由于时间关系,只讲了三个板块,三个板块中都有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一是爱国篇。说到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视死如归带领200多名兵士向日本舰队撞击的英勇表现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壮烈的场面,看到了邓世昌站在船头指挥战船冲向敌人的英雄形象,我感动了,但我没哭。由于我无愧,我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什么愧对祖国的事情,因此我没哭,但我感动了。

  第二是爱师篇。邹老师说到老师为了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孩子,我哭了。是呀,为了学生,儿子上小学时,我连续教初四毕业班,早上儿子还没起床,我就离开家了,只能看着孩子的小脸,轻轻地亲吻后慢慢离开。中午回到家吃晚饭,儿子又睡了,我也要休息睡一会儿,片刻的亲*之后儿子又睡了。晚上回家大都8点多了,孩子又要睡觉了。我时常看着孩子酣睡的小脸,坐在床沿上良久,就那样望着望着……

  孩子小学五年,上学放学我没有接送过一次,课程学*我也没辅导过一次,孩子的课本我没摸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都是他老爸参加。一次,孩子作文获奖了,我竟然不知道。他写的就是希望老妈能多陪陪他,陪陪他看看书,陪陪他逛逛公园,坐坐木马小火车,转转摩天轮……

  孩子上了初中,我开始教他,才发现孩子语文生字差得很多,课堂笔记跟不上,错字连篇。我当时火冒三丈,为什么会这样?然而,冷静之后,不得不承认错误在自己,是自己对孩子的管理实在太少了。我心急如焚,一切从头开始,给孩子补*文化课。一跟就是四年,孩子学啥我和丈夫就学啥,语文、数学、英语,孩子做的练*册,我和他爸都跟着做,孩子的作业我们每天都给判出来,并力求讲会。起早贪黑,家里不再有人看电视,外面的应酬一律推掉。坚持了四年,最后孩子终于考上了一中。欣慰之余我心也酸楚楚的,我也愧对孩子,假如小学就管理孩子,可能他会考上重点班,现在的成绩可能也会更好。但一切已经过去,时间不可能再倒流,生活也没有那么多“假如”和“可能”……

  现在,孩子上高中,有多少孩子老妈都能去给自己的孩子送晚饭,而我,孩子吃饭的时候正是我组织学生们放学的时候。有时,放学后,我还要和某些学生的家长谈论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如何提高其各方面素质,有时甚至很晚。

  想到这些,我哭了,我对自己的孩子、我的儿子问心有愧呀。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流进了我的心里……

  第三是爱父母。是呀,我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了。每天学校——家,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要处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今天某同学有打架倾向了,明天某同学父母吵架该生没写作业了,哪天某学生遭父母暴打有逆反心里甚至轻生念头了,哪天某某同学没来上学了,等等。这些事情,有的我要找学生谈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有的我要找家长,让家里人和谐共处,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环境;有的,我要做家长的工作,学会用现代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学生把我当成了说知心话的人,有时不和父母说的话他们都要和我说,我成了某些学生心灵的倾诉站,成了处理学生的校园家长。我又怎能让信任的心灵受伤?在学校,我要忙忙碌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上两个班的语文课,看自*,批作业。备课的时间大部分被占据了,于是回家备课成了每日必须的任务。因此回娘家看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是呀,该常回家看看,哪怕陪父母说说话,给他们锤锤背、揉揉肩……()今天身为父母的我们怎么就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曾经的付出今日的企盼呀,他们不就是盼望儿女多回去看看他们吗?想到这些,我哭了,我对父母有愧呀。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打进的我的心里。

  听完邹老师演讲那个周日,我给自己放了一个晚上的假,买点东西,回娘家和父母共进一次晚餐。看着父母看我就跟看久别回家的孩子的神情,我的心里酸酸的。我对父母有愧呀!父母生我养我,我现在生活好了,回去看他们、帮帮他们做点家务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这里,让我想起了毕淑敏的话:孝,是稍纵即使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能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是的,趁我们父母健在的时候赶紧尽一份孝心吧,任何理由都是无理由的搪塞。

  今天,我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忙些啥了。学会分配时间,让自己一生无憾,这才是应该做的吧。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又谈何容易?舍就是得?有舍才有得?人生需要抉择!

  这次是现场听邹越这位才华横溢的演说家的演讲,的确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前是在视频上看邹越在别的地方演讲,还是学校专门要看的《让生命充满爱》。当时没有多媒体的其他一些班级的同学也挤过来看,结果哭得一塌糊涂。的确是很感人啊!

  主要讲爱国、爱人、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周围的人,还要抵制不良*惯。如贪婪。最感人的就是爱家人这一段。这其间的确有太多太多感人的事迹,多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的确,他们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惠,以至于我们的“得意忘形”。当然,我们要杜绝这种现象。听了邹越演讲,也流下了对父母的眼泪。是感激,是感动,更是一种温暖。我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人总是在当时做事时没想到以后会后悔一辈子。

  教育,当然要有老师来培养。等到此刻,我真是悔恨不及啊,我一向以为老师但是是一个引导我们学*的指向标。其实小学老师也跟我们讲过,说老师但是是给你在黑板上写上目标,以后可都是要自己自主学*。我也看过《窗边的小豆豆》,里面不也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目标,然后剩下的人自主学*,不会的请教吗?错了,老师不仅仅仅是在帮我们自主,他/她也寄托给我们情感。许多老师家的孩子都是表面上受不到老师本人的爱的,因为他/她的爱都给了他们的学生。而老师真正心里仍然惦记着啊!着实让我感动。

  不良*惯?贪婪!很贪婪啊!此刻的人很多都贪婪,别说你认为这个世界很纯洁,像以往有着“礼貌之邦”的古*一样。我听了他的演讲,我已经不是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了。就比如此刻网上热传的360和腾讯互相斗气的事。其实360是对的,它但是就是把那些贪婪的人把贪婪的事公开来了。但是,那些气急败坏的黑心人们,居然实施打击报复。真是没良心的人!就比如那个寓言一样:一个人走在山谷中,天已经慢慢黑了,那个人迷路了。这时有个声音传来:孩子,快捡起地上的石头吧,会有用的。那个人害怕的疯跑起来。可那个声音穷追不舍,到了之后,他害怕了,终究随便抓了几颗石子。没想到,这几颗石子竟帮他找到了出去的路。他忽然发现,手中的石子居然变成了金子!他后悔莫及,想:当时要是多捡几块多好!可这时,后面的黑暗居然追了上来!当他回过神来时,已经找不到出去的路了。

  总之,这次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观看了《邹越的演讲》,我非常感动。

  在邹越老师的演讲中,讲了“爱”这个话题。邹越老师告诉我们“爱父母”。爱父母,不是一个“爱”字就能表达的。邹越老师讲了许多简单的事情。当他讲到“父母在儿女小的时候,每天为儿女洗手、洗脚,可是我们每一个爱父母的人,却做不到每天为父母洗手、洗脚”时,我流泪了;特别是邹越老师讲到他自己为母亲洗脚的事情,母亲总是笑着让他离开,可当他真正为母亲洗脚的时候,母亲却泪流满面。邹越老师又问到:“我们每个人每天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的脸了吗?我们每个人每天注意父母的衣着了吗?”我不单单被感动了,也受到了启迪,得到了教育和反思。是呀,我给予父母多少?我反过来回报父母多少?父母一生忙碌,每天起早贪黑,那是为了儿女们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而我们从没有真正地考虑过父母,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而父母总是默默地奉献着,默默地支持着。每个人都知道爱父母,可你真的用心爱父母了吗?仔细回想一下,在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有多少数不清的嘘寒问暖,有多少数不清的关怀,有多少数不清的洗涮;父母从不图回报,也从不责怪儿女,总是用慈爱、奉献和付出照顾来关怀和温暖子女,直到父母头发花白,直到父母步履蹒跚,直到父母弯腰驼背。是呀,父母给了我们做儿女的无尽的等待,等待儿女的温情,等待儿女的回赠。我们做儿女的一定不要留给父母更多的等待,应当尽早让父母享受到儿女的爱,给父母多一些温暖,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每天早起一点,每天少睡一点,多给父母洗洗手、洗洗脚、洗洗衣、做做饭。用真心的爱回报父母的爱。千万别忽略了“现在”,邹越老师说的没错“等到你的父母临终前再说爸爸妈妈对不起,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就已经迟了,珍惜现在吧!”。在我们的人生里,也永远有一个声音,那是父母的声音,那是父母的忠告,那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千万要记住,千万别忘了!

  邹越老师深刻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父母不容易啊,长大别忘了我们的父母啊!

  我们看过许许多多感恩父母的书籍和电视,但那次邹越老师的演讲深深的打动了我,我还记得他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女孩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回家以后她的妈妈只是说了她几句而已,可她呢?她却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她走到一家面馆前,她累了,也饿了,她身上却一分钱都没有。家里,妈妈发动了所有的朋友去找她,可都没有她的影踪。那位好心的老板给了她一碗面,小女孩便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面吃完了,小女孩“扑通”一声给那位老板跪下了,她说:“叔叔,太谢谢您了!您简直比我妈妈还要好!”老板说:“孩子呀,就冲你这句话,我这碗面就不该给你!我俩素不相识,我只不过给了你一碗面而已,你妈妈呢?她给了你多少碗面,多少爱呀!”小女孩这才恍然大悟。等她跑回家,看到晕倒在家里的妈妈时,她哭了,她知道自己错了

  我们班同学听到这里时,他们也哭了,就连我们老师的眼泪也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邹越老师还说:“你们的家长为了你们,放下自己的面子为你们做这样做那样,难道他们就不要面子吗?谁不要面子啊!!!可你们呢?就为了面子:你们在父母辛苦的时候,有对他们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或是‘爸爸,您辛苦了!’吗?没有,不是吗?看看你们的妈妈,她们可能只有三十多岁,但她们脸上的皱纹却是越来越多,孩子啊,趁你们还没有离开你们的父母独自生活,对你们的父母孝顺些吧!不要让别人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后来,邹越老师还叫我们做了一件事:“凡是今天家长来了的同学们站起来!面对你们的父母,头看着天,大声说出‘妈妈,我爱你’或是‘爸爸,我爱你’,不要去想什么面子!想着你们的父母!”顿时,整个操场被这些声音覆盖,家长们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围绕“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自强自立”的主线,我们一起观看了邹越教授的演讲录像《让生命充满爱》,台上说者慷慨激昂,台下听众渐渐心情澎湃。这堂演讲会的成功之处是摆脱了简单苍白的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细节,丝丝入扣,情理交融,引人入胜,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顿悟,然后又被深深感动。演讲过程当中穿插的几个真情互动环节,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现场听众纷纷热情响应,真情流露,场景感人,这场关于爱的教育能说非常成功。

  这场演讲,留给我许多感慨。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快得没时间讲究慢节奏的精神生活。物质追求的太多太广,往往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许多人精神空虚而不自知,只认钱不认人。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十分注重知识教育和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而少谈甚至不谈友爱礼让和协作精神,缺乏爱心培养和情感教育。智商是高了,可情商却低得可怜。

  邹越教授讲述了一个黑人运动员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全世界人对他的民族、*家的尊重。并用实际行动告知孩子:在6**响起、**升起时应该站起来注视**。让孩子用行动去感受——爱祖国。

  今天的演讲提醒了我,一个懂得关心自已的祖国、热爱自已的祖国的孩子,才会是个胸怀大志,有抱负有志气的孩子。确实是,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上的差距、常规技术上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差距最大最可怕的是人的的精神。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中华之崛起靠的是什6么,是精神,因此对小孩的教育,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帮他们竖立起这样的精神。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是榜样,今天的演讲也再次让我认识到自已做为榜样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关于对父母的爱,秉着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养儿育女传统*惯,对小孩的爱总是那么无私总是那么不求回报,尽管也有点“不好意思”,但很清楚一个母亲的爱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每天临睡前或上学前都会不忘对小孩说声“妈妈爱你”。可今天的演讲,让我懂得了,还要学会教育小孩说出“我爱妈妈。”还要让孩子不仅感受到别人对她的爱,同样也要学会去爱别人并表达出来。

  内心充满爱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才是多彩的人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做一个心灵健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个道理也许我们也懂,但我们总有太多的理由太多的忙碌而忽略了对它的重视和关注,而今天的这个演讲对我来说确是是个警醒,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再一次获得了成长!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

  都说好人邹碧华,其实我非常不愿意把人定义为好人和坏人。好人的帽子,戴不起!在生命的终点,被总结为好人,邹院长是戴得起这顶帽子的!他一生正直无私,精专低调,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好人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不觉得虚伪,反而加深了我对好人的理解。

  *日,我有幸观赏了电影《邹碧华》。影片中,邹碧华院长几经修改,受到跳水比赛的灵感,增加权重系数,敲定司法改革方案。可以说,员额制的目的是实现检察官法官精英化,让入员额的人真正到办案一线去。

  片中,有的行政岗位上的同志,担心人员分类后成了二等公民,再就是老同志考试考不过年轻人,如果没有入额,也会不满。归纳起来,这场本意很好的改革似乎几面不讨好。然而,既然决心要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向正确,就不能畏手畏脚。

  邹院长说,法官职业生涯中办理的案子数不胜数,但是老百姓或许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如果有冤假错案,他就会恨人民法院。因而,为了提升司法公信力,邹院长力挽狂澜,推行司法改革。最后司法改革办公室的康达同志却因为多年从事*工作,没有办案子,而未入额。

  联想到我们车辆分公司*来推行的维修部管理改革,我想或许在实行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和阻力。正如邹院长说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但是,只要认准大方向,我们就要迎难而上。

  有人说,邹碧华太累了,人无论如何要懂得体恤自己的身体!话不错,邹院长有那么多事那么多牵挂,对于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怎么可能放下。最后,邹碧华院长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岗位上,这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遗憾。

  片头,邹院长上班前,对儿子说了声,生日快乐。儿子略显生分地笑了笑。虽然在儿子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不多,但是儿子理解父亲的事业。可能,不是每一个英雄人物都能做到忠孝两全,我们也无从苛责。在这部片子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点浪漫的认真的邹碧华院长。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信念。邹碧华院长是这么教育法官同志们的,他也是这么践行这个承诺于自身工作中的。我相信只要坚定这个信念,每个人都能从*凡的岗位中获得尊重和认同。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无论如何,总是要爱他们;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做善事;诚实和坦率使你易受伤害,无论如何,总是要诚实和坦率……

  电影《邹碧华》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他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电影依据客观事实打造剧情,不仅对敏感矛盾点不避讳,反而匠心巧用,雕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直面很多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例如面对*矛盾时,耐心对待不了解法条的人民群众,以免激化矛盾;又如,捕捉部分法官的心理活动,对现实司法环境不满意,对法官职业待遇不满意,对个人发展前景不满意等,并在法制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再如,当司法改革来临时,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的问题,司法部门不断迎接挑战。影片中,办公室的书架、会议桌上的文案、父子间的交流、夫妻间的谈话……无论是小的细节,还是大的故事情节,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认真、有信仰的主人公。

  从邹碧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每天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始终站在战斗最前线。正是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命的剧场于他47岁那年落下了帷幕。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需要向邹碧华一样怀揣信仰和希望,不懈追求,不忘初心,保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向前走。

  影片除了向我们展示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这样一位法官外,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学*他留下的信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又提醒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邹碧华公正为民、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精神事迹引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在分公司发展的瓶颈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二十余年精于法律,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内生品质;他是一名法院的管理者,知识渊博,把推动司法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他是一名乐观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司法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参与。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成就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他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活跃于审判台,处理了无数的难案、要案。对于法官这一职业,他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热情与真情感动着当事人,维护着社会的公*与正义。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却并不是邹碧华儿时的梦想,高考时填报志愿的意外开启了他与法律的不解之缘。据邹碧华回忆,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不是按系来报的,而是按照专业填报,那时的他对经济比较感兴趣,便填报了北大的世界经济,而世界经济的边上写了个经济法,邹碧华当时误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的方法,以为经济法和世界经济是一类的。直到拿到通知书,上面写着“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才知道自己选择了法律。就是这样,邹碧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法律界,*的司法界也在无意中网罗了一名学者型的法官。进入法律系后,爱好阅读的他大量阅读法律书籍,书中许多疑难、有意思的案例吸引了他的眼球,使他开始对法官职业有了向往。

  但理想国度的美好画面,在活脱脱的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然而,智者之智不在于对现实的抱怨,而在于从现状中挖掘自己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也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现实的进步。大学毕业后,邹碧华进入了上海市高院从事*员工作。工作以后,邹碧华对法官职业有了一些了解,并且认识到这项职业与我们印象中的法官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常我们都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法官与律师的工作状态,殊不知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邹碧华到基层法院实*了一年(在虹口区法院当*员)。那时候的开庭就是一个办公室里来两帮人,各坐一边,*员在写字台边记录,法官就在写字台对面(也就是当时法官的办公桌),就这样坐成一圈。“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法官,很不像法官。”然而,略显无奈的过往,也掩饰不了他现今对这份职业的挚爱与迷恋。

  也许对于法官来说,这些形式的东西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办案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如果法官把案子处理得很得体、很公*的话,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邹碧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东西,就是这种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有了一种成就感,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追求。”也正是由于对这种成就感的向往,在许多法官因为工作量大、工资不高而纷纷转行之际,邹碧华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法官职业的追求。

  有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那时候高院的法庭已经很正规了,一中院的大楼也已经造好,有些高级法院的案件放在一中院开,法官的工作也已经很有压力。当时那个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邹碧华对他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结果,老律师坐下来不到一分钟就把材料找到了,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我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这也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会到法官职业的价值,可能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而这种幸运的感受无不体现着他感情的细腻、真挚。

  正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写道:“自我激励是影响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成就感也许就是最初激励邹碧华不断奋进的力量。从事法官工作二十余年,邹碧华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勤于思考,思考让他拥有了健康而强大的内心。法官不能仅仅是“办案机器”,在办案时必须用心积累。面对复杂案情,邹碧华总能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在研讨案件时,邹碧华绝不迷信权威,对于专家观点的态度是:“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他勤于笔耕,把实践和思考凝于笔端,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勤于学*,他常讲:“对法官来说,积累是一种过程,而多看书才能培育理论素养。”孜孜不倦的学*让他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2011年,他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这些成果,无不凝结着邹碧华的智慧之光。

  优秀,是一种品质。

  也许最初,邹碧华对于法官职业的热爱是源于成就感的激励,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二十余年,绝不仅仅是自我激励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惯、一种内生的品质。

  “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首要前提是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样你想成为一个好法官的前提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法官。”但我们眼中当之无愧的优秀法官,却对于“优秀法官”这一称呼非常谦虚,“我不觉得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只是想要做一名自己所追求的法官,并愿意把它做好。”既然做了选择,就不会畏惧风雨兼程。自从事法官职业以来,邹碧华始终坚持着作为法官的职责,丝毫不敢懈怠。“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法官的责任异常之重,不仅要协调好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要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如果单单把法官职业看作是生存工具,在面对当事人时就会极度烦躁,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啰嗦,那个人又如何如何,内心很难*静,会产生一种抵触感。

  但若真的想要做一名好法官时候,就会觉得法官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律师以及问题,都是这个职业所要承载的,就会想办法把这些该承载的东西处理好,接着冷静地去研究、分析这个案件及其法律问题。所以,只有在内心重视法官这一职业,才会想方设法去琢磨思考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当事人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比如说,有的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庭上最激烈的就是,你敢判我离婚,我就把手指头砍下来,而另一方就说,你敢判不离,我马上就跳楼。这时法官就面临着双方情绪极度激烈的冲突状态,这也是职业里所要承受的。其实很多这种矛盾激化的案件,都是在法官的说服中慢慢地也就调解了。”邹碧华充满自豪地说:“上海有很多法官在这方面的功夫是很厉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在从事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成的一种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包括怎么接待当事人、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觉得这个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你就会很耐心地去接待当事人,就不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东西,因为这是你本来就应该承受的。”

  作为一个好的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邹碧华时刻要求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无论是在讲座还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邹碧华都很乐意推荐几本好书,建议多多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邹碧华在研究探索专业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转变角色,从容应对。

  从业二十余年,邹碧华从一名普通的法官成长为法院的领导,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秀。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最初,作为一位法官时候,邹碧华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问题。他*时的工作就是围绕在案情和法律之间,所要做的即是彻底地研究案情,不断磨练自己运用法律的知识技能,并在实践法律的同时积极地撰写与实务相关的文章。除此以外的事情就很少关注。这时的心态可说是一名追求司法严谨的学者型法官。

  之后,在上海市高级法院做庭长时又是另一种心态。作为庭长,首先需要具备的是丰厚的法律知识技能,在对案件的判定上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功底作依据。其次,身处高院还应当考虑许多外来的情况,因为其他区县有很多的疑难案件报送到高院进行审核,作为高院的庭长,邹碧华即是这些疑难案件的最后一关,必须要做出最后的决定,这给当时的邹碧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认为,对一个疑难案件的定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法律的伦理等等方面。由于自己的爱好即是如此,所以他在其中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像他自己讲述的那样:“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书籍,对一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直到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期间,可以和很多专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触类旁通,研究很多东西,这让我收获颇多,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很强的领导能力。”这时,他的心态可能一半是一个法律精髓的追随者,另一半则开始了全局性的思考。

  20XX年,邹碧华调任为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这时的境遇又让他学*和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到了基层法院后,其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层法院的院长,关于法律专业技能方面的比重减少了很多,与以前相比大概只有10%—20%,而剩下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的长远发展、制定发展措施等。作为一个基层法院的领导者,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只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带头人,去带领整个团队进步。而人才的培养、资源的配置、人事关系的掌握、社会方面的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邹碧华始终保持着沉着的心态,从容应对。他开始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等,开始着手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做进一步的设计,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的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的成绩让人民满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开始慢慢转型,开始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法律研究者转变为一个以管理为主的领导者。

  从庭长时触类旁通的学*,到院长时带领法院取得卓越成绩,境遇随着时间不断变迁,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心态。从最基础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者到管理研究法律的工作者的领导,邹碧华始终保持着对法律的热爱,这也就是他所阐述的对工作的一份尊重。

  身兼数职的邹碧华对于时间的管理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时间管理的基本技能。从时间分配来讲,要学会怎样巧妙地分配自己的时间。邹碧华*时既要处理法院的工作,又要带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工作虽多,但是他可以巧妙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将本职工作都做到最好。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导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思维的启迪,老师也没有必要每天监督学生,重要的还是一个引导过程。他说道:“由于我一边要带学生,一边要工作,就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有很多时间去教课,但是,我会让我的学生学会如何做自己的学*规划,所以我一开始就会让他们把学*计划制定好并交给我,我会督促他们看看是否完成计划。而且为了防止我临时有事出差,我会让学生提前一段时间交论文。这样也给自己留了一定的时间。”他总结道,时间管理的精髓在于*衡工作价值。

  此外,邹碧华不仅有着法律人的严谨,还有着艺术家的品位。他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学*美术,虽然后来由于太耗时间而放弃,但是对艺术的欣赏品位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以当谈到业余爱好时,他认为不仅仅是音乐和电影,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放松精神、缓解压力。

  爱你所选,实现价值。

  对于已经或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邹碧华建议,“要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享受,才能找到成就感,这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我们常常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正在做的事情能获得什么成就。或许这能够让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恢复*静,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又能维护公*与正义。也就是说,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会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如今,法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非法本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法学专业。但是当他们在学*或者选择职业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非法学专业背景感到自卑。邹碧华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本科学的不是法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些。学*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一定会发生质变。本科学的是不是法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没有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只要不断去积累,就一定会成功。他建议,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好好钻研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说到这里,邹碧华谈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1999年读完博士回到高级法院的时候,被指派去管理公司法方面的案件。而他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完全没有学过公司法,实际上这方面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差。他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步去研究公司法方面的问题,每遇到一个就研究一次,这样日积月累,两年以后在公司法方面也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如今邹碧华所著书中有许多就是关于公司法方向的。

  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向,体制内受到的约束比体制外更多一点,就也可能意味体制内可能就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作为一名法院的管理者,邹碧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人各有志,假如一个人愿意报考公务员就说明他愿意接受这些约束。反过来说,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约束的,只是看我们承不承认它、接不接受它而已。首先,从内外比较来看,体制内的约束并不见得比体制外多。比如说,外企内部的约束也很多,虽然表面可能对上下班、作息时间没有约束或者没有约束那么紧,但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等基本规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的,如果三两下就把人都给得罪光了,也难以生存下去。体制外对人的要求和体制内不同,可能哪天就突然让你卷铺盖走人了,看上去自由,但实际上并不自由。其次,在体制内,也训练我们工作上的品行,如果能在很多规矩的约束下,照样能把事情做成,实现我们的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做到的时候,会有价值感、成就感。最后,如果在这种约束的环境中都能够生存下去,而又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或者说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成为了一个胜利者。如果连这个都做到了,那么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差。很多体制内的人运用在体制内所受到的训练,到体制外面去,照样可以做得如鱼得水。所以,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去分析,并不是有约束就一定不好,其实它反而可以让我们更有规范、有规则地去做事,因此体制内的约束也能给我们很多训练和帮助。

  “人如果有了信仰,就不会改变”,这是邹碧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这句话虽然短,却诠释了邹碧华一生的工作信仰。邹碧华绞尽脑汁编著《要件审判九步法》,为*在司法领域做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了*司法道路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短暂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体现他对*的热爱与忠心。

  电影中有一幕我记得非常的清楚。一个老人的母亲在火灾中离世了,老人认为这场火灾不是自然性的,一定是小区物业的疏忽所造成的,于是把小区物业告上了法庭,但由于没有证据,这场官司没打下来。邹碧华知道后只身前往事故发生地,向老人了解情况并展开调查,尽心尽责,在他用手语和朴素的话语说“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后,我非常感动。

  从邹碧华朴素的言语中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用可靠的行动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我们看到,邹碧华那一屋子的法学书籍,让所有观众感动。邹碧华不忘时刻充实自己,把自己学到的再传给后人,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一个有信仰的人活着是有意义的,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初闻邹碧华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几天前,但今天的观影却让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事迹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用法律建筑信仰的堡垒,对促进司法公*公正的信仰是推动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的动力。我敬佩他的敬业,敬佩他的`锲而不舍,敬佩他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仍能坚定信仰、坚守初心。面对下属的退缩,他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下属迎难而上,面对新晋法官的选拔,他不囿于人情,坚持原则。

  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律师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然我肃然起敬,但更加触动我心灵的,是他在百忙之中依然不忘记对儿子的敦敦教导。影片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邹碧华,有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也有家庭中的丝丝温情。内心有情,才会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考虑,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面法官,而是心系小家、挂念大家的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邹碧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别去抱怨生活的折磨,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的走进生活;别去放弃信心,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点亮黑暗的明灯。

  信仰是太阳,温暖迷茫的人;信仰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电影观后感参考 (菁华3篇)

  美丽人生》观后感《美丽人生》讲述了1939年幽默的基度本想在安逸的环境中开一家书店,和自己心爱的妻子多拉,聪明的儿子祖舒华度过*凡而幸福的一生,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却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作为犹太人的他不得不与儿子走入集中营,妻子此时也选择义无反顾的跟随。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在眼前,他依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看完《美丽人生》,有人说“这是让人嘴上想笑,鼻子却很酸的影片”。

  不得不让我惊羡于基度的乐观,那种对于人生磨难的乐观,那种不惧死亡的乐观。以轻松的感觉开头也以欢快的曲调结尾,虽然基度的死换来了妻子与儿子的为了幸福生活,但是我还是对此而耿耿于怀,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的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这个伟大的父亲让自己的儿子有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岁月,童心与爱心,父爱与给予,成就了一场人间喜剧。父爱的深层与伟岸在电影中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不得不说这是既让人心酸却又开怀的场景~~与此同时多拉在集中营里的淡定也让我震惊不已,总是觉得母爱是勇于表达,然而多拉的*静,那种克制的*静却不得不令我折服。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基度与多拉的爱情也是令人羡慕的。他们的爱情不掺杂什么外界因素,有的只是彼此相互吸引的心。“早上好,我的公主”,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对任何事情充满巨大的热情,把任何事情看作天赐。对任何人报以微笑,对欣赏你的人充满敬意。无怪于公主会爱上你的,因为你是如此热情洋溢,如此幽默风趣。你让她永远充满无限的惊喜。她真的爱上你了,这是一定的,你是她最可爱的无厘头王子。我羡慕基度的幽默,我也相信当灾难降临的时候,生活中最强悍的感情是Humor。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一个彻底了解集中营现实境况的父亲,用各种方法去保护自己孩子的心灵更伟大的举动。比一个能够冒着生命危险给自己妻子带去安慰的丈夫更完美的角色。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喜欢宝莲灯,只是一个偶然。打开电视的第一眼,就是二郎神那请俊的面容,然而迟钝如我,却只是微感放心而已,眼下的神话剧中那夸张的让人头皮发麻的造型终于没有在这个二郎神身上再现,黑袍银甲,干净而优雅,不禁让人回想起小时候脑海中一遍一遍描绘的神仙的画像,就好像那些活在老人口中的,古人书中的不朽的神祗,千百年来就该是那个样的。

  再看第二眼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集了,看到那个黑衣的男子*乎绝望的诉说着一种忧伤而寂寞的心情,只好投降,买来碟片,从头温*。

  也许是因为知道了最后的转折的关系的原因吧,看到原来高贵的面容曾经有过怎样卑微,无耻,冷酷的表情时,不自禁的总会去想那一刻,他在想什么?

  当他听到百花仙子和龙四是从嫦娥口中得知月宫玉树之事时,他在想什么?

  当他初听到玉帝愿意赦免三圣母时,他在想什么?

  当他得到沉香大闹地府,放出十万恶鬼的消息的时候,他又在想什么?

  在对手面前被逼说出自己心事的时候,折磨孙悟空的时候,沉香放弃法力的时候,进入虚迷幻境的时候,贬哮天犬下凡,受山神土地羞辱,骗宝莲灯口诀,指示牛魔王杀百花等等的时候,这个原本高高在上的,威震三界的二郎神都在想什么?

  他把公心隐藏在了下面,最后大家都知道了,那么他就没有私心了吗?他对沉香说“爱心野心都是心”,沉香不懂,嫦娥不懂,刘彦昌不懂,即便是龙四也未必全都懂,真正懂他的,也许只有王母娘娘,因为懂,所以不信任。

  我想对于刘彦昌和孙悟空,杨戬是真的恨的,恨到咬牙切齿,恨到不用一点残忍的手段,无法*服心中燃烧的痛楚。一个*凡的落弟书生,何德何能,得到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当杨戬看到那个一无是处的书生,在他的面前大声的宣扬着他愿意为所爱的人付出一切的执着和坚贞的时候,就好像是生生的将他高傲的尊严踩在脚下,他看到他在他面前表现的不屈和怨恨的眼神,就好像是在嗤笑他那段埋藏心里几千年的无望的感情,有的时候伤害别人的人,心里的痛并不亚于承受伤害的人,高傲如杨戬者,在刘彦昌的面前却败的溃不成军,因为那个凡人据以为傲的,正是他即便付出一切也求之不得的东西。

  而那个孙大圣呢,杨戬对于他的感觉是复杂的。他是他认可的可以作为对等的敌手的人,他对他时时提防,步步为营,可是他又把他寄以莫大希望的外甥放心的托付给他。他受他屡次三番的侮辱戏弄,甚至被逼在众人面前袒露心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可以说,他最后的报复手段虽然令人发指,到也不是空穴来风。不过从中到也可以看出,这两个千百年来被人评价为半斤八两的斗神,心中各自存有的芥蒂。一个对于大闹天宫时的不公*一仗的结果耿耿于怀,*白的低了名头,扫了威风,一个心高气傲,总觉得因为老君的不必要的帮忙,坏了名声,原本清清楚楚的胜仗,却被渲染的不明不白。孙悟空是个直性子,又是个鬼机灵,他看不惯二郎神把亲妹妹压在华山去邀功的做法,口头上名面里不肯让步分毫,还挖空心思的出二郎神的洋相。然而孙悟空不深沉,心地光明,脾气随和,秉性幽默,所以他的动作有点点玩笑和闹剧的成分,对他来说,看到二郎神气到青白的脸色,就是人生一大乐事,加上他人头熟,情面大,事情往往可以在谈笑间解决,也确实不必斗狠。二郎神则比较内敛,自恃身份,性格刚毅不轻许人,又极其高傲,所以他容不得孙悟空的玩笑般的手段,视之为奇耻大辱,加之计划屡屡为这个自以为是的猴子所阻,心内不忿之极,手段未免激烈。*心而论,这两人还是互相吸引的,难道杨戬不羡慕悟空的洒脱,难道悟空不佩服杨戬的坚毅?这两人,不遇对手,不会成朋友,然而这两人,彼此间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互托生死。

  而对于丁香,二郎神只有怜之一字。这个女子的人生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了。爱的是不爱她的人,辜负的是爱她的人,嫉妒让她失去理智,最后还要化身入斧,来赎清罪过。二郎神在不得已利用她的时候,心下是愧疚的,即便是法力有一次毁在她手里,也没有见其对她进行什么报复,反而在她上天寻仇的时候,假装为龙八所制,放走了他们。联想到孙悟空全身筋脉尽断,刘彦昌十八层地狱打滚的经历,二郎神对于丁香不可不谓仁慈。更有甚者,最后当他不得不点醒丁香的迷梦,失手杀了她时,一向坚毅的杨戬,竟然有了以死赎罪的念头,可见二郎神对于这个女子,从头至尾始终存有一份怜惜。也许是因为,丁香感受到的那种即使付出一切也无法得到所爱的痛苦,只有二郎神能够真正的体会。

  每当看到险峻的山峰时,里的沉香救母的事就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在沉香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神斧,劈开华山,结果华山中间有女娲石顶着,王母娘娘说:"救你娘和改天条只能选一样。"面对这艰难的选择,娘为沉香唱了一首歌,沉香流出了一滴滴眼泪。娘说:"不管发生什么,娘总时在你心中的。"看到这里,我内心一阵激动,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那就是母亲啊,*凡而伟大的母亲啊!我比沉香幸运多了,我生活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想起妈妈为我付出的一切,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妈妈看我的身体很瘦,还挑食,她就给我每顿炒一盘肉,他们不吃,专给我吃。她每次上班回来,累得气喘吁吁,可还得抓紧时间给我煮我喜欢的饭菜。她怕我饿着啊!

  记得还有一次,我兴高采烈的'到妈妈上班的地方去,我多想妈妈陪我走一会儿,就向妈妈提出了这个要求。妈妈当时真是左右为难,毕竟还没下班啊!为了不让我这灿烂的笑容消失,就陪我走了一会儿。当我们回到妈妈单位时,单位老板突然出现在妈妈面前。他的老板严厉地批评妈妈,并要扣妈妈100元。当时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可妈妈却笑了笑说:"没关系,只要我儿高兴就行。"

  冰心奶奶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性,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性就有了母亲,有了母亲就有了一种爱,就是母爱。这种爱是无私。伟大的。之所以有了女性地球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菁华3篇)

  影片《董存瑞》写的是**战争时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动人事迹。 在**隆化战斗中,我军向敌军司令部—一隆化中学发起进攻。这时,从架在一条旱河桥上的暗堡里喷出了密网般的火舌,拦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在这关键时刻,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在几个战友的掩护下,顺着炸弹后黑烟腾起的时机,滚到了桥下。他站在桥底仔细观察,把炸药包放在桥床上吧,炸不着,放在桥沿上,桥身一抹*,放不住炸药包,怎么办?这时,我军冲锋号声已经响了,喊杀声一阵接一阵。

  刹那间,董存瑞站在桥底左手托住炸药包,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一在最后时刻,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喊道:“同志们,为了新*,冲啊!”刚喊完,只听见一声巨响,如天崩地裂一般,董存瑞用他宝贵的生命开辟了部队冲锋的道路。 看完了电影,董存瑞“为了新*,冲啊!”的喊声久久在我耳边回响,深深的打动着我。 “为了新*,冲啊!”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正是这种献身精神,使董存瑞毅然托起炸药包,用自己的身躯炸掉了敌人的碉堡;用自己年仅19岁的生命换来了人民美满幸福的生活。 “为了新*,冲啊!”这是响铮铮的语言,更是钢铁般的意志。

  正是这种忠于党,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坚强意志,使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用血肉之躯开辟了新*前进的道路。 我们少先队员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学*董存瑞的高尚品质,从小努力培养顽强、刻苦的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长大后,做一个真正的*事业的接班人。

  自从我看了电影《董存瑞》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董存瑞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不屈的精神让我的心久久而不能*静。

  当电影演到董存瑞手拿着炸药包,高声地喊道:“为了新*,前进!”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呀!从此,董存瑞那英雄光辉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壮士呀!他们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来换取今天的美好生活,但是,今天的'人们有时怎样做的呢?

  现在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养成了许多的不良*惯。比如:乱花钱、缺少生活的独立性、懒惰等等。我想,如果那些先烈们还活在世上的话,他们一定会为我们叹息。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学*,以良好的社会风气打造我们的新社会。

  但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有一些人非但不悼念革命先烈,还在说董存瑞等人的故事是有人故意编造糊弄人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是谁打出了我们的新*?是谁不惜自己的生命迎来了这美好的今天,这不正是那些革命烈士吗?我真不明白他们的想法。这也正体现出现在某些人的狂妄。

  总之,董存瑞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他是人民的英雄!从此我们也要明白: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是祖辈们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刻苦学*。将来为建设伟大祖国,保卫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上午,我们看了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50年代的电影——《董存瑞》,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故事讲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参加了八路军。在队伍中,董存瑞和他的伙伴都不满20岁,但却有着惊人的胆识和勇敢的魄力,在战斗中他屡次立功,让连长和队友刮目相看。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面对敌人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看完电影时,我的心中感慨万千。想想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在老师、家长的关爱下成长,我们没有经历过董存瑞那样的困难,现在的我们既不用去炸碉堡,也不用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学*。

  董存瑞——一个为新*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员!董存瑞——一个顶天立地的革命战士!我们永远忘不了您!您的精神永远光芒四射!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电影《明天》观后感 (菁华3篇)

  对于“明天”,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期待。明天,或许就像每天初生的太阳一样,那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也或许就像刚刚绽放的花朵那样美丽多姿,充满希望……然而,并非每个人的明天都像太阳和花儿一样是美好的,对于卧病在床的病者来说,明天或许会经受更加残酷的病痛折磨;对于吸毒者来说,明天,或许是一个充满无尽黑暗的地狱……暑假期间,我便观看了一部名叫《明天》的电影,它向我们讲述一个由毒品引发的悲惨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男主角一凡留学回来后发现女友小云吸毒。在好友沈琪的支持下,一凡决定帮助小云戒毒。可毒瘾太深的小云无论如何都戒不了,万般无奈下,爱的力量使一凡选择了和小云一起吸毒,一起戒毒这条不归路。但没想到,一凡的毒瘾也越来越深。最终,小云因为无法忍受这悲惨的一切,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电影看完之后,我为电影中每个悲惨故事而叹息:为爱吸毒的一凡,最终导致向母亲所要吸毒的资金;为了戒毒的小云,最终以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从小生活在母亲吸毒的阴影下的沈琪……此时,我正在思考:“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悲惨一生呢?”答案众人皆知,是毒品,毁掉了他们的灿烂人生,亲手撕碎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将自己推下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我看到电影中“小云”跳楼前面对“一凡”露出的笑容,我哭了。她的笑,真的很美,美得叫人惊叹,美得让人陶醉。可这么美的笑容,却消失在她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葬送在毒品无尽的黑暗之中。是毒品,让吸毒者在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污点,让所爱的人整日泪流满面,让吸毒者整天活在永无天日的世界里,这样真的值得吗?

  回看电影中那些所谓的吸毒者,有哪个吸毒者不是脸面苍白,骨瘦如柴呢?又有哪个吸毒者不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呢?毒品的危害,人人都知道,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掉进毒品“温柔的怀抱”里,允吸着它“甜美的露汁”,最后又“幸福”的死去呢?朋友们,让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坚决向毒品说“不”;让我们一起让充满希望的阳光照耀在我们身上,去迎接未来的曙光吧!

  《这天明天》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还是一部爱与期望的电影。

  这部电影不仅仅适合小孩,它适合我们每一个人!

  《这天明天》讲述的是乐乐熊,米拉和夏娜一齐战胜妖魔的故事。妖魔制造了地震,海啸,泥石等灾害。乐乐熊是*安使者,它的任务是找到卷抽找到密码,收复妖魔。让大家在*安快乐的环境下生活。米拉放出了妖魔,想和乐乐熊一齐去找天使,偶遇夏娜。接下来一齐去解救安吉陆地的故事。他们一向在寻找天使,其实天使就是他们!这天明天就是卷抽的密码,这天的准备是为了明天的防范未然。这就是《这天明天》的主题。

  当他们在寻找天使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夏娜说:“爱和期望是我们的力量!”

  当米拉隐瞒了自我放出妖魔的时候,夏娜说“或许我们都为了虚荣心,为了私心做错了事情,但是这都不故意的。”

  这就是殷桃配音的夏娜,这部电影将灾难中该怎样做,该怎样自救贯穿其中。这个“天使”声音就是夏娜,她就是“天使”!

  这部电影讲述了防灾意识与减灾意识并用生动有趣的动画方式来体现,故事主要讲了淘气的米拉,因贪玩跑到地震馆,乱动了龙珠,放出了恶魔“黑震天”。

  刹那间穿越到了安吉路地。乐乐熊是安吉路地的*安使者,黑震天放出来之后四处伤害人民,只有打开画轴呼唤天使,才能把黑震天关进震堡塔,拯救我们的家园。

  米拉想弥补自己所造成的过失和灾难,马不停蹄地追随乐乐熊的踪迹。黑震天造出了大地震,泥石流,堰塞湖等各种自然灾害来阻止米拉和乐乐熊打开画轴,他们在路途中遇见了夏娜姐姐和阿嘎,其实一根羽毛就是夏娜姐姐,一直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最终夏娜姐姐在与邪恶的黑震天战斗中死了。米拉悲痛欲绝,无意中知道了“今天,明天”的密码,他们经历.

  俗话说防患于未来,我们时刻警惕才能把各种灾害降到低点。这就是我们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8)

——电影蜗居观后感 (菁华3篇)

  承认海藻走向宋思明,海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一开始的两万到后来的六万再到借房子,这之间是在一步步地把海藻推向宋思明,但是这只能说是起了个催化作用,物质到底能不能反应还是取决于其性质,我想即便是没有海萍,海藻依旧会走向宋思明。

  首先,宋思明的诱惑对海藻而言是无可抵挡的,准确地说,对所有的女孩都有着相当大的诱惑,温文儒雅,有钱有势,风度翩翩,更重要的是他还深深地爱着海藻,他可以为海藻化解所有的问题,给予海藻坚实的物质基础,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男人谁不喜欢?

  其次,海藻本来就是个没有什么人生理想的女孩,原本跟小贝一起过过**淡淡的小日子,也无所谓。只是接触了宋思明后,突然发现生活可以如此精彩,一切得来可以这么容易,青春可以这样挥霍!就像灰姑娘穿上了白雪公主的美丽长裙不想脱下一样,她已经开始一点点地陷入其中,依赖上了宋思明,准确的说是依赖上了宋思明给予她的生活。不见,当她看着小贝精打细算时,流露出的一种可悲的表情。她渐渐地觉得,她跟小贝已经不是同路人了。所以她走向宋思明只是早晚的事。其实,人有时就是从某一点开始堕落的,尤其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

  再者,小贝虽然是个很好的男孩,有着青春的朝气,活力,热情,很会疼人,很爱她,可是比起宋思明,他真的没有什么优势,既没钱又没势,尽管他能给她一份完整的爱,也许有一天也会有宋思明的成功,但是海藻等不急。她已经不满足"筷头上的**"这样的小幸福了。这是小贝的悲哀还是海藻的悲哀?

  可是,海藻对宋思明的感情是真正的爱吗?我不认为。她对宋思明只能说是一种崇拜与喜欢,谈不上爱。也有人说,海藻是贪图宋思明的钱和权,倘若宋思明是个穷光蛋,海藻还会喜欢他吗?这种说法显然不准确。海藻喜欢宋思明,喜欢的`是他的气质,而钱和社会地位是构成其气质主要部分,倘若没有了这些,他还是宋思明吗?我们还有必要争论海藻到底爱不爱他吗?

  海藻对宋思明的感情不叫爱,只是一种依赖。在宋出事后的三个月内,海藻一直没说话,而缓过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下雨了。"她想到她跟小贝的第一次相遇,想到了跟小贝一起的美丽瞬间,而宋思明在她的脑海中已淡出。由此可见,她并不爱宋思明,可当初却那么执着说他们相爱,海藻终究是糊涂的。

  海藻这样的小三,是让人觉得可怜可悲的,可又是最能引起公愤的。倘若她是因为缺乏父爱,为弥补生命中缺失的一段父爱而沦落为小三,那无可厚非,毕竟是有历史根源的,人们会给予更多的同情。倘若他与宋思明真的是情投意合,不为任何利益地爱得死去活来,那只会让人觉得纠结,同情也会多于批评。可是错就错在她居然无知地伤害了那么多人,自己还稀里糊涂的。

  海藻这样的女孩真的可怜可悲又可恨!

  *来,蜗居一词风靡全国,不得不承认蜗居的现实意义远远超过了其欣赏价值,片面的讲,蜗居的确反映了现如今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名利双收的美事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碰到,或者说天上掉馅饼的事还是很少很少。于是,为买房奔走劳命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身居大学的我们尽管置身于所谓的半个社会里,但其中为生计而烦忧的却是少之又少的。细细想想,当我们离开这个所谓的社会时,蜗居的生活状态即会随之而来,并且过犹不及。

  生活就是这样,功名利禄往往能改变一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与其信誓旦旦的说永远怎样怎样,但事实上永远有多远谁都不知道,小贝是受害者的把,海藻把所有与小贝的海誓山盟抛诸脑后,在酒店的床上对小贝说我爱你,听上去好假。

  莫要盲目的崇拜一个人,喜欢就是喜欢,崇拜不等于喜欢,更谈不上爱,我们都还年轻,挥霍青春固然没错,但请记住,挥霍总要有一个度,否则,将来后悔的是自己......

  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吧,年轻不是犯错的借口,我们要记得,爱是来两个人的事,追求有度,大爱无边,切记切记。

  看球也会郁闷,巴西输了...这是我想不到的。现在我明白有些东西是真的不能把握的,巴西也许是一路太顺了,也许是骄傲,心态~准备不足,开场的10钟连续进攻,梅洛与罗比尼奥的配合进球,到梅洛的不冷静红牌罚下,到梅洛的乌龙,成也梅洛败也梅洛..这就是一个球队,这次的巴西输了,是荷兰的幸运,也是给巴西一个教训,荷兰罗本,角球竟然俩次角球赢了巴西,下半场巴西乱了,巴西啊给了观众高兴兴奋的上半场,又给了观众伤心愤怒的下半场,这也许是给予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卡卡也只能在没有一次进球的世界杯回家了。

  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吧,父母的希望考上个好大学,精心的挑选这大学,学什么专业,可到头来,希望是那么的小到根本没有实现,一路的学*生涯就如此的不顺时,也许在多的后悔也没用,巴西他们能后悔吗?后悔又能怎么样,我走的路就这样了后悔又能怎么样,在多的不甘心也是自己走的,看了《蜗居》电影以后,其实社会就是竞争,上了再好的大学,可自己没把路走好,10年的爱情与事业换来的自己连一套房子都没买下,年轻人应该有拼搏才会有经验,海藻的姐姐真的很佩服她,蜗居的俩人的爱情也真的很伟大,海藻的性格真的很单纯,还没有看完,但我们看看也许对我们都会很有帮助,我不想早早的知道结局,也许在我们想像的时候更能带给我们那种社会感吧..往往每当一个好电影自己独自一人看完结局时都会带给一丝丝的寂寞空虚,可什么都会是有结局巴西下半场也许还以为在做梦,这不是真的吧,可偏偏现实就是输了,巴西啊,给你下了那么大的赌资输了,真的很失望,(我的家人虽然没说,但高考关心我的父母亲人也会失望)气人,我输惨了,但也只不过一场球,一次失望,写下好多了吧。《蜗居》爱你到骨头里的含义,也许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吧...其实海藻的苦衷又有谁会懂,而社会就是那么般冷酷无情,其实爱情只能给到一个人,而给了另一个人希望,她却到头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是你没给小贝安全感,是小贝没有理解,是你的出轨,也是为了她像妈妈一样的姐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