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观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观后感

《邹碧华》观后感1

  都说好人邹碧华,其实我非常不愿意把人定义为好人和坏人。好人的帽子,戴不起!在生命的终点,被总结为好人,邹院长是戴得起这顶帽子的!他一生正直无私,精专低调,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好人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不觉得虚伪,反而加深了我对好人的理解。

  *日,我有幸观赏了电影《邹碧华》。影片中,邹碧华院长几经修改,受到跳水比赛的灵感,增加权重系数,敲定司法改革方案。可以说,员额制的目的是实现检察官法官精英化,让入员额的人真正到办案一线去。

  片中,有的行政岗位上的同志,担心人员分类后成了二等公民,再就是老同志考试考不过年轻人,如果没有入额,也会不满。归纳起来,这场本意很好的改革似乎几面不讨好。然而,既然决心要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向正确,就不能畏手畏脚。

  邹院长说,法官职业生涯中办理的案子数不胜数,但是老百姓或许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如果有冤假错案,他就会恨人民法院。因而,为了提升司法公信力,邹院长力挽狂澜,推行司法改革。最后司法改革办公室的康达同志却因为多年从事*工作,没有办案子,而未入额。

  联想到我们车辆分公司*来推行的维修部管理改革,我想或许在实行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和阻力。正如邹院长说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但是,只要认准大方向,我们就要迎难而上。

  有人说,邹碧华太累了,人无论如何要懂得体恤自己的身体!话不错,邹院长有那么多事那么多牵挂,对于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怎么可能放下。最后,邹碧华院长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岗位上,这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遗憾。

  片头,邹院长上班前,对儿子说了声,生日快乐。儿子略显生分地笑了笑。虽然在儿子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不多,但是儿子理解父亲的事业。可能,不是每一个英雄人物都能做到忠孝两全,我们也无从苛责。在这部片子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点浪漫的认真的邹碧华院长。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信念。邹碧华院长是这么教育法官同志们的,他也是这么践行这个承诺于自身工作中的。我相信只要坚定这个信念,每个人都能从*凡的岗位中获得尊重和认同。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无论如何,总是要爱他们;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做善事;诚实和坦率使你易受伤害,无论如何,总是要诚实和坦率……

《邹碧华》观后感2

  电影《邹碧华》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他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电影依据客观事实打造剧情,不仅对敏感矛盾点不避讳,反而匠心巧用,雕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直面很多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例如面对*矛盾时,耐心对待不了解法条的人民群众,以免激化矛盾;又如,捕捉部分法官的心理活动,对现实司法环境不满意,对法官职业待遇不满意,对个人发展前景不满意等,并在法制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再如,当司法改革来临时,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的问题,司法部门不断迎接挑战。影片中,办公室的书架、会议桌上的文案、父子间的交流、夫妻间的谈话……无论是小的细节,还是大的故事情节,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认真、有信仰的主人公。

  从邹碧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每天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始终站在战斗最前线。正是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命的剧场于他47岁那年落下了帷幕。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需要向邹碧华一样怀揣信仰和希望,不懈追求,不忘初心,保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向前走。

  影片除了向我们展示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这样一位法官外,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学*他留下的信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又提醒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邹碧华公正为民、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精神事迹引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在分公司发展的瓶颈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邹碧华》观后感3

  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二十余年精于法律,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内生品质;他是一名法院的管理者,知识渊博,把推动司法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他是一名乐观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司法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参与。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成就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他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活跃于审判台,处理了无数的难案、要案。对于法官这一职业,他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热情与真情感动着当事人,维护着社会的公*与正义。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却并不是邹碧华儿时的梦想,高考时填报志愿的意外开启了他与法律的不解之缘。据邹碧华回忆,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不是按系来报的,而是按照专业填报,那时的他对经济比较感兴趣,便填报了北大的世界经济,而世界经济的边上写了个经济法,邹碧华当时误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的方法,以为经济法和世界经济是一类的。直到拿到通知书,上面写着“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才知道自己选择了法律。就是这样,邹碧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法律界,*的司法界也在无意中网罗了一名学者型的法官。进入法律系后,爱好阅读的他大量阅读法律书籍,书中许多疑难、有意思的案例吸引了他的眼球,使他开始对法官职业有了向往。

  但理想国度的美好画面,在活脱脱的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然而,智者之智不在于对现实的抱怨,而在于从现状中挖掘自己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也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现实的进步。大学毕业后,邹碧华进入了上海市高院从事*员工作。工作以后,邹碧华对法官职业有了一些了解,并且认识到这项职业与我们印象中的法官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常我们都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法官与律师的工作状态,殊不知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邹碧华到基层法院实*了一年(在虹口区法院当*员)。那时候的开庭就是一个办公室里来两帮人,各坐一边,*员在写字台边记录,法官就在写字台对面(也就是当时法官的办公桌),就这样坐成一圈。“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法官,很不像法官。”然而,略显无奈的过往,也掩饰不了他现今对这份职业的挚爱与迷恋。

  也许对于法官来说,这些形式的东西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办案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如果法官把案子处理得很得体、很公*的话,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邹碧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东西,就是这种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有了一种成就感,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追求。”也正是由于对这种成就感的向往,在许多法官因为工作量大、工资不高而纷纷转行之际,邹碧华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法官职业的追求。

  有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那时候高院的法庭已经很正规了,一中院的大楼也已经造好,有些高级法院的案件放在一中院开,法官的工作也已经很有压力。当时那个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邹碧华对他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结果,老律师坐下来不到一分钟就把材料找到了,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我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这也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会到法官职业的价值,可能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而这种幸运的感受无不体现着他感情的细腻、真挚。

  正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写道:“自我激励是影响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成就感也许就是最初激励邹碧华不断奋进的力量。从事法官工作二十余年,邹碧华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勤于思考,思考让他拥有了健康而强大的内心。法官不能仅仅是“办案机器”,在办案时必须用心积累。面对复杂案情,邹碧华总能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在研讨案件时,邹碧华绝不迷信权威,对于专家观点的态度是:“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他勤于笔耕,把实践和思考凝于笔端,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勤于学*,他常讲:“对法官来说,积累是一种过程,而多看书才能培育理论素养。”孜孜不倦的学*让他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2011年,他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这些成果,无不凝结着邹碧华的智慧之光。

  优秀,是一种品质。

  也许最初,邹碧华对于法官职业的热爱是源于成就感的激励,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二十余年,绝不仅仅是自我激励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惯、一种内生的品质。

  “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首要前提是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样你想成为一个好法官的前提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法官。”但我们眼中当之无愧的优秀法官,却对于“优秀法官”这一称呼非常谦虚,“我不觉得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只是想要做一名自己所追求的法官,并愿意把它做好。”既然做了选择,就不会畏惧风雨兼程。自从事法官职业以来,邹碧华始终坚持着作为法官的职责,丝毫不敢懈怠。“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法官的责任异常之重,不仅要协调好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要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如果单单把法官职业看作是生存工具,在面对当事人时就会极度烦躁,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啰嗦,那个人又如何如何,内心很难*静,会产生一种抵触感。

  但若真的想要做一名好法官时候,就会觉得法官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律师以及问题,都是这个职业所要承载的,就会想办法把这些该承载的东西处理好,接着冷静地去研究、分析这个案件及其法律问题。所以,只有在内心重视法官这一职业,才会想方设法去琢磨思考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当事人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比如说,有的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庭上最激烈的就是,你敢判我离婚,我就把手指头砍下来,而另一方就说,你敢判不离,我马上就跳楼。这时法官就面临着双方情绪极度激烈的冲突状态,这也是职业里所要承受的。其实很多这种矛盾激化的案件,都是在法官的说服中慢慢地也就调解了。”邹碧华充满自豪地说:“上海有很多法官在这方面的功夫是很厉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在从事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成的一种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包括怎么接待当事人、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觉得这个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你就会很耐心地去接待当事人,就不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东西,因为这是你本来就应该承受的。”

  作为一个好的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邹碧华时刻要求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无论是在讲座还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邹碧华都很乐意推荐几本好书,建议多多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邹碧华在研究探索专业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转变角色,从容应对。

  从业二十余年,邹碧华从一名普通的法官成长为法院的领导,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秀。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最初,作为一位法官时候,邹碧华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问题。他*时的工作就是围绕在案情和法律之间,所要做的即是彻底地研究案情,不断磨练自己运用法律的知识技能,并在实践法律的同时积极地撰写与实务相关的文章。除此以外的事情就很少关注。这时的心态可说是一名追求司法严谨的学者型法官。

  之后,在上海市高级法院做庭长时又是另一种心态。作为庭长,首先需要具备的是丰厚的法律知识技能,在对案件的判定上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功底作依据。其次,身处高院还应当考虑许多外来的情况,因为其他区县有很多的疑难案件报送到高院进行审核,作为高院的庭长,邹碧华即是这些疑难案件的最后一关,必须要做出最后的决定,这给当时的邹碧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认为,对一个疑难案件的定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法律的伦理等等方面。由于自己的爱好即是如此,所以他在其中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像他自己讲述的那样:“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书籍,对一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直到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期间,可以和很多专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触类旁通,研究很多东西,这让我收获颇多,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很强的领导能力。”这时,他的心态可能一半是一个法律精髓的追随者,另一半则开始了全局性的思考。

  20XX年,邹碧华调任为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这时的境遇又让他学*和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到了基层法院后,其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层法院的院长,关于法律专业技能方面的比重减少了很多,与以前相比大概只有10%—20%,而剩下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的长远发展、制定发展措施等。作为一个基层法院的领导者,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只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带头人,去带领整个团队进步。而人才的培养、资源的配置、人事关系的掌握、社会方面的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邹碧华始终保持着沉着的心态,从容应对。他开始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等,开始着手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做进一步的设计,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的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的成绩让人民满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开始慢慢转型,开始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法律研究者转变为一个以管理为主的领导者。

  从庭长时触类旁通的学*,到院长时带领法院取得卓越成绩,境遇随着时间不断变迁,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心态。从最基础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者到管理研究法律的工作者的领导,邹碧华始终保持着对法律的热爱,这也就是他所阐述的对工作的一份尊重。

  身兼数职的邹碧华对于时间的管理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时间管理的基本技能。从时间分配来讲,要学会怎样巧妙地分配自己的时间。邹碧华*时既要处理法院的工作,又要带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工作虽多,但是他可以巧妙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将本职工作都做到最好。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导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思维的启迪,老师也没有必要每天监督学生,重要的还是一个引导过程。他说道:“由于我一边要带学生,一边要工作,就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有很多时间去教课,但是,我会让我的学生学会如何做自己的学*规划,所以我一开始就会让他们把学*计划制定好并交给我,我会督促他们看看是否完成计划。而且为了防止我临时有事出差,我会让学生提前一段时间交论文。这样也给自己留了一定的时间。”他总结道,时间管理的精髓在于*衡工作价值。

  此外,邹碧华不仅有着法律人的严谨,还有着艺术家的品位。他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学*美术,虽然后来由于太耗时间而放弃,但是对艺术的欣赏品位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以当谈到业余爱好时,他认为不仅仅是音乐和电影,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放松精神、缓解压力。

  爱你所选,实现价值。

  对于已经或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邹碧华建议,“要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享受,才能找到成就感,这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我们常常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正在做的事情能获得什么成就。或许这能够让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恢复*静,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又能维护公*与正义。也就是说,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会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如今,法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非法本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法学专业。但是当他们在学*或者选择职业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非法学专业背景感到自卑。邹碧华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本科学的不是法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些。学*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一定会发生质变。本科学的是不是法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没有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只要不断去积累,就一定会成功。他建议,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好好钻研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说到这里,邹碧华谈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1999年读完博士回到高级法院的时候,被指派去管理公司法方面的案件。而他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完全没有学过公司法,实际上这方面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差。他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步去研究公司法方面的问题,每遇到一个就研究一次,这样日积月累,两年以后在公司法方面也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如今邹碧华所著书中有许多就是关于公司法方向的。

  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向,体制内受到的约束比体制外更多一点,就也可能意味体制内可能就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作为一名法院的管理者,邹碧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人各有志,假如一个人愿意报考公务员就说明他愿意接受这些约束。反过来说,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约束的,只是看我们承不承认它、接不接受它而已。首先,从内外比较来看,体制内的约束并不见得比体制外多。比如说,外企内部的约束也很多,虽然表面可能对上下班、作息时间没有约束或者没有约束那么紧,但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等基本规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的,如果三两下就把人都给得罪光了,也难以生存下去。体制外对人的要求和体制内不同,可能哪天就突然让你卷铺盖走人了,看上去自由,但实际上并不自由。其次,在体制内,也训练我们工作上的品行,如果能在很多规矩的约束下,照样能把事情做成,实现我们的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做到的时候,会有价值感、成就感。最后,如果在这种约束的环境中都能够生存下去,而又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或者说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成为了一个胜利者。如果连这个都做到了,那么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差。很多体制内的人运用在体制内所受到的训练,到体制外面去,照样可以做得如鱼得水。所以,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去分析,并不是有约束就一定不好,其实它反而可以让我们更有规范、有规则地去做事,因此体制内的约束也能给我们很多训练和帮助。

《邹碧华》观后感4

  “人如果有了信仰,就不会改变”,这是邹碧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这句话虽然短,却诠释了邹碧华一生的工作信仰。邹碧华绞尽脑汁编著《要件审判九步法》,为*在司法领域做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了*司法道路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短暂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体现他对*的热爱与忠心。

  电影中有一幕我记得非常的清楚。一个老人的母亲在火灾中离世了,老人认为这场火灾不是自然性的,一定是小区物业的疏忽所造成的,于是把小区物业告上了法庭,但由于没有证据,这场官司没打下来。邹碧华知道后只身前往事故发生地,向老人了解情况并展开调查,尽心尽责,在他用手语和朴素的话语说“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后,我非常感动。

  从邹碧华朴素的言语中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用可靠的行动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我们看到,邹碧华那一屋子的法学书籍,让所有观众感动。邹碧华不忘时刻充实自己,把自己学到的再传给后人,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邹碧华》观后感5

  一个有信仰的人活着是有意义的,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初闻邹碧华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几天前,但今天的观影却让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事迹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用法律建筑信仰的堡垒,对促进司法公*公正的信仰是推动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的动力。我敬佩他的敬业,敬佩他的`锲而不舍,敬佩他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仍能坚定信仰、坚守初心。面对下属的退缩,他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下属迎难而上,面对新晋法官的选拔,他不囿于人情,坚持原则。

  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律师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然我肃然起敬,但更加触动我心灵的,是他在百忙之中依然不忘记对儿子的敦敦教导。影片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邹碧华,有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也有家庭中的丝丝温情。内心有情,才会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考虑,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面法官,而是心系小家、挂念大家的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邹碧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别去抱怨生活的折磨,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的走进生活;别去放弃信心,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点亮黑暗的明灯。

  信仰是太阳,温暖迷茫的人;信仰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

《邹碧华》观后感1

  都说好人邹碧华,其实我非常不愿意把人定义为好人和坏人。好人的帽子,戴不起!在生命的终点,被总结为好人,邹院长是戴得起这顶帽子的!他一生正直无私,精专低调,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好人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不觉得虚伪,反而加深了我对好人的理解。

  *日,我有幸观赏了电影《邹碧华》。影片中,邹碧华院长几经修改,受到跳水比赛的灵感,增加权重系数,敲定司法改革方案。可以说,员额制的目的是实现检察官法官精英化,让入员额的人真正到办案一线去。

  片中,有的行政岗位上的同志,担心人员分类后成了二等公民,再就是老同志考试考不过年轻人,如果没有入额,也会不满。归纳起来,这场本意很好的改革似乎几面不讨好。然而,既然决心要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向正确,就不能畏手畏脚。

  邹院长说,法官职业生涯中办理的案子数不胜数,但是老百姓或许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如果有冤假错案,他就会恨人民法院。因而,为了提升司法公信力,邹院长力挽狂澜,推行司法改革。最后司法改革办公室的康达同志却因为多年从事*工作,没有办案子,而未入额。

  联想到我们车辆分公司*来推行的维修部管理改革,我想或许在实行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和阻力。正如邹院长说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但是,只要认准大方向,我们就要迎难而上。

  有人说,邹碧华太累了,人无论如何要懂得体恤自己的身体!话不错,邹院长有那么多事那么多牵挂,对于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怎么可能放下。最后,邹碧华院长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岗位上,这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遗憾。

  片头,邹院长上班前,对儿子说了声,生日快乐。儿子略显生分地笑了笑。虽然在儿子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不多,但是儿子理解父亲的事业。可能,不是每一个英雄人物都能做到忠孝两全,我们也无从苛责。在这部片子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点浪漫的认真的邹碧华院长。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信念。邹碧华院长是这么教育法官同志们的,他也是这么践行这个承诺于自身工作中的。我相信只要坚定这个信念,每个人都能从*凡的岗位中获得尊重和认同。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无论如何,总是要爱他们;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做善事;诚实和坦率使你易受伤害,无论如何,总是要诚实和坦率……

《邹碧华》观后感2

  电影《邹碧华》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他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影片真实再现了邹碧华同志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电影依据客观事实打造剧情,不仅对敏感矛盾点不避讳,反而匠心巧用,雕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直面很多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例如面对*矛盾时,耐心对待不了解法条的人民群众,以免激化矛盾;又如,捕捉部分法官的心理活动,对现实司法环境不满意,对法官职业待遇不满意,对个人发展前景不满意等,并在法制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再如,当司法改革来临时,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的问题,司法部门不断迎接挑战。影片中,办公室的书架、会议桌上的文案、父子间的交流、夫妻间的谈话……无论是小的细节,还是大的故事情节,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认真、有信仰的主人公。

  从邹碧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每天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始终站在战斗最前线。正是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命的剧场于他47岁那年落下了帷幕。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需要向邹碧华一样怀揣信仰和希望,不懈追求,不忘初心,保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向前走。

  影片除了向我们展示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这样一位法官外,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学*他留下的信仰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又提醒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邹碧华公正为民、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精神事迹引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在分公司发展的瓶颈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邹碧华》观后感3

  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二十余年精于法律,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内生品质;他是一名法院的管理者,知识渊博,把推动司法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他是一名乐观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司法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参与。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成就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他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活跃于审判台,处理了无数的难案、要案。对于法官这一职业,他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热情与真情感动着当事人,维护着社会的公*与正义。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却并不是邹碧华儿时的梦想,高考时填报志愿的意外开启了他与法律的不解之缘。据邹碧华回忆,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不是按系来报的,而是按照专业填报,那时的他对经济比较感兴趣,便填报了北大的世界经济,而世界经济的边上写了个经济法,邹碧华当时误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的方法,以为经济法和世界经济是一类的。直到拿到通知书,上面写着“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才知道自己选择了法律。就是这样,邹碧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法律界,*的司法界也在无意中网罗了一名学者型的法官。进入法律系后,爱好阅读的他大量阅读法律书籍,书中许多疑难、有意思的案例吸引了他的眼球,使他开始对法官职业有了向往。

  但理想国度的美好画面,在活脱脱的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然而,智者之智不在于对现实的抱怨,而在于从现状中挖掘自己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也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现实的进步。大学毕业后,邹碧华进入了上海市高院从事*员工作。工作以后,邹碧华对法官职业有了一些了解,并且认识到这项职业与我们印象中的法官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常我们都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法官与律师的工作状态,殊不知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邹碧华到基层法院实*了一年(在虹口区法院当*员)。那时候的开庭就是一个办公室里来两帮人,各坐一边,*员在写字台边记录,法官就在写字台对面(也就是当时法官的办公桌),就这样坐成一圈。“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法官,很不像法官。”然而,略显无奈的过往,也掩饰不了他现今对这份职业的挚爱与迷恋。

  也许对于法官来说,这些形式的东西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办案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如果法官把案子处理得很得体、很公*的话,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邹碧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东西,就是这种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有了一种成就感,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追求。”也正是由于对这种成就感的向往,在许多法官因为工作量大、工资不高而纷纷转行之际,邹碧华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法官职业的追求。

  有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那时候高院的法庭已经很正规了,一中院的大楼也已经造好,有些高级法院的案件放在一中院开,法官的工作也已经很有压力。当时那个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邹碧华对他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结果,老律师坐下来不到一分钟就把材料找到了,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我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这也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会到法官职业的价值,可能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而这种幸运的感受无不体现着他感情的细腻、真挚。

  正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写道:“自我激励是影响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成就感也许就是最初激励邹碧华不断奋进的力量。从事法官工作二十余年,邹碧华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勤于思考,思考让他拥有了健康而强大的内心。法官不能仅仅是“办案机器”,在办案时必须用心积累。面对复杂案情,邹碧华总能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在研讨案件时,邹碧华绝不迷信权威,对于专家观点的态度是:“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他勤于笔耕,把实践和思考凝于笔端,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勤于学*,他常讲:“对法官来说,积累是一种过程,而多看书才能培育理论素养。”孜孜不倦的学*让他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2011年,他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这些成果,无不凝结着邹碧华的智慧之光。

  优秀,是一种品质。

  也许最初,邹碧华对于法官职业的热爱是源于成就感的激励,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二十余年,绝不仅仅是自我激励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惯、一种内生的品质。

  “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首要前提是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样你想成为一个好法官的前提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法官。”但我们眼中当之无愧的优秀法官,却对于“优秀法官”这一称呼非常谦虚,“我不觉得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只是想要做一名自己所追求的法官,并愿意把它做好。”既然做了选择,就不会畏惧风雨兼程。自从事法官职业以来,邹碧华始终坚持着作为法官的职责,丝毫不敢懈怠。“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法官的责任异常之重,不仅要协调好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要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如果单单把法官职业看作是生存工具,在面对当事人时就会极度烦躁,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啰嗦,那个人又如何如何,内心很难*静,会产生一种抵触感。

  但若真的想要做一名好法官时候,就会觉得法官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律师以及问题,都是这个职业所要承载的,就会想办法把这些该承载的东西处理好,接着冷静地去研究、分析这个案件及其法律问题。所以,只有在内心重视法官这一职业,才会想方设法去琢磨思考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当事人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比如说,有的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庭上最激烈的就是,你敢判我离婚,我就把手指头砍下来,而另一方就说,你敢判不离,我马上就跳楼。这时法官就面临着双方情绪极度激烈的冲突状态,这也是职业里所要承受的。其实很多这种矛盾激化的案件,都是在法官的说服中慢慢地也就调解了。”邹碧华充满自豪地说:“上海有很多法官在这方面的功夫是很厉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在从事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成的一种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包括怎么接待当事人、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觉得这个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你就会很耐心地去接待当事人,就不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东西,因为这是你本来就应该承受的。”

  作为一个好的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邹碧华时刻要求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无论是在讲座还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邹碧华都很乐意推荐几本好书,建议多多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邹碧华在研究探索专业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转变角色,从容应对。

  从业二十余年,邹碧华从一名普通的法官成长为法院的领导,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秀。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最初,作为一位法官时候,邹碧华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问题。他*时的工作就是围绕在案情和法律之间,所要做的即是彻底地研究案情,不断磨练自己运用法律的知识技能,并在实践法律的同时积极地撰写与实务相关的文章。除此以外的事情就很少关注。这时的心态可说是一名追求司法严谨的学者型法官。

  之后,在上海市高级法院做庭长时又是另一种心态。作为庭长,首先需要具备的是丰厚的法律知识技能,在对案件的判定上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功底作依据。其次,身处高院还应当考虑许多外来的情况,因为其他区县有很多的疑难案件报送到高院进行审核,作为高院的庭长,邹碧华即是这些疑难案件的最后一关,必须要做出最后的决定,这给当时的邹碧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认为,对一个疑难案件的定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法律的伦理等等方面。由于自己的爱好即是如此,所以他在其中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像他自己讲述的那样:“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书籍,对一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直到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期间,可以和很多专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触类旁通,研究很多东西,这让我收获颇多,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很强的领导能力。”这时,他的心态可能一半是一个法律精髓的追随者,另一半则开始了全局性的思考。

  20XX年,邹碧华调任为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这时的境遇又让他学*和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到了基层法院后,其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层法院的院长,关于法律专业技能方面的比重减少了很多,与以前相比大概只有10%—20%,而剩下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的长远发展、制定发展措施等。作为一个基层法院的领导者,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只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带头人,去带领整个团队进步。而人才的培养、资源的配置、人事关系的掌握、社会方面的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邹碧华始终保持着沉着的心态,从容应对。他开始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等,开始着手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做进一步的设计,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的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的成绩让人民满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开始慢慢转型,开始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法律研究者转变为一个以管理为主的领导者。

  从庭长时触类旁通的学*,到院长时带领法院取得卓越成绩,境遇随着时间不断变迁,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心态。从最基础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者到管理研究法律的工作者的领导,邹碧华始终保持着对法律的热爱,这也就是他所阐述的对工作的一份尊重。

  身兼数职的邹碧华对于时间的管理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时间管理的基本技能。从时间分配来讲,要学会怎样巧妙地分配自己的时间。邹碧华*时既要处理法院的工作,又要带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工作虽多,但是他可以巧妙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将本职工作都做到最好。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导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思维的启迪,老师也没有必要每天监督学生,重要的还是一个引导过程。他说道:“由于我一边要带学生,一边要工作,就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有很多时间去教课,但是,我会让我的学生学会如何做自己的学*规划,所以我一开始就会让他们把学*计划制定好并交给我,我会督促他们看看是否完成计划。而且为了防止我临时有事出差,我会让学生提前一段时间交论文。这样也给自己留了一定的时间。”他总结道,时间管理的精髓在于*衡工作价值。

  此外,邹碧华不仅有着法律人的严谨,还有着艺术家的品位。他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学*美术,虽然后来由于太耗时间而放弃,但是对艺术的欣赏品位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以当谈到业余爱好时,他认为不仅仅是音乐和电影,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放松精神、缓解压力。

  爱你所选,实现价值。

  对于已经或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邹碧华建议,“要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享受,才能找到成就感,这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我们常常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正在做的事情能获得什么成就。或许这能够让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恢复*静,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又能维护公*与正义。也就是说,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会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如今,法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非法本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法学专业。但是当他们在学*或者选择职业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非法学专业背景感到自卑。邹碧华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本科学的不是法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些。学*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一定会发生质变。本科学的是不是法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没有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只要不断去积累,就一定会成功。他建议,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好好钻研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说到这里,邹碧华谈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1999年读完博士回到高级法院的时候,被指派去管理公司法方面的案件。而他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完全没有学过公司法,实际上这方面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差。他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步去研究公司法方面的问题,每遇到一个就研究一次,这样日积月累,两年以后在公司法方面也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如今邹碧华所著书中有许多就是关于公司法方向的。

  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向,体制内受到的约束比体制外更多一点,就也可能意味体制内可能就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作为一名法院的管理者,邹碧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人各有志,假如一个人愿意报考公务员就说明他愿意接受这些约束。反过来说,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约束的,只是看我们承不承认它、接不接受它而已。首先,从内外比较来看,体制内的约束并不见得比体制外多。比如说,外企内部的约束也很多,虽然表面可能对上下班、作息时间没有约束或者没有约束那么紧,但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等基本规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的,如果三两下就把人都给得罪光了,也难以生存下去。体制外对人的要求和体制内不同,可能哪天就突然让你卷铺盖走人了,看上去自由,但实际上并不自由。其次,在体制内,也训练我们工作上的品行,如果能在很多规矩的约束下,照样能把事情做成,实现我们的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做到的时候,会有价值感、成就感。最后,如果在这种约束的环境中都能够生存下去,而又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或者说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成为了一个胜利者。如果连这个都做到了,那么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差。很多体制内的人运用在体制内所受到的训练,到体制外面去,照样可以做得如鱼得水。所以,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去分析,并不是有约束就一定不好,其实它反而可以让我们更有规范、有规则地去做事,因此体制内的约束也能给我们很多训练和帮助。

《邹碧华》观后感4

  “人如果有了信仰,就不会改变”,这是邹碧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这句话虽然短,却诠释了邹碧华一生的工作信仰。邹碧华绞尽脑汁编著《要件审判九步法》,为*在司法领域做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了*司法道路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短暂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体现他对*的热爱与忠心。

  电影中有一幕我记得非常的清楚。一个老人的母亲在火灾中离世了,老人认为这场火灾不是自然性的,一定是小区物业的疏忽所造成的,于是把小区物业告上了法庭,但由于没有证据,这场官司没打下来。邹碧华知道后只身前往事故发生地,向老人了解情况并展开调查,尽心尽责,在他用手语和朴素的话语说“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后,我非常感动。

  从邹碧华朴素的言语中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用可靠的行动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我们看到,邹碧华那一屋子的法学书籍,让所有观众感动。邹碧华不忘时刻充实自己,把自己学到的再传给后人,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邹碧华》观后感5

  一个有信仰的人活着是有意义的,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初闻邹碧华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几天前,但今天的观影却让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事迹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用法律建筑信仰的堡垒,对促进司法公*公正的信仰是推动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的动力。我敬佩他的敬业,敬佩他的`锲而不舍,敬佩他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仍能坚定信仰、坚守初心。面对下属的退缩,他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下属迎难而上,面对新晋法官的选拔,他不囿于人情,坚持原则。

  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律师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然我肃然起敬,但更加触动我心灵的,是他在百忙之中依然不忘记对儿子的敦敦教导。影片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邹碧华,有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也有家庭中的丝丝温情。内心有情,才会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考虑,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面法官,而是心系小家、挂念大家的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邹碧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别去抱怨生活的折磨,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的走进生活;别去放弃信心,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点亮黑暗的明灯。

  信仰是太阳,温暖迷茫的人;信仰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邹越演讲观后感 (菁华6篇)

  记得看完演讲的第三天早晨去参加一个老人的葬礼,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谈起邹越,谈起那天的演讲,人人还兴奋不已,说得津津乐道。忽然一名同学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

  她说,那一天好多人都哭了,哭的人都内心都有愧呀。我半晌没说话。是呀,是内心有愧呀。比如说我,我哭的时候还真是心里有愧的呀。

  这次演讲,由于时间关系,只讲了三个板块,三个板块中都有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一是爱国篇。说到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视死如归带领二百多名兵士向日本舰队撞击的英勇表现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壮烈的场面,看到了邓世昌站在船头指挥战船冲向敌人的英雄形象,我感动了,但我没哭。因为我无愧,我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什么愧对祖国的事情,所以我没哭,但我感动了。

  第二是爱师篇。邹老师说到老师为了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孩子,我哭了。是呀,为了学生,儿子上小学时,我连续教初四毕业班,早上儿子还没起床,我就分开家了,只能看着孩子的小脸,轻轻地亲吻后慢慢分开。中午回到家吃晚饭,儿子又睡了,我也要休息睡一会儿,片刻的亲*之后儿子又睡了。晚上回家大都8点多了,孩子又要睡觉了。我时常看着孩子酣睡的小脸,坐在床沿上良久,就那样望着望着……

  现在,孩子上高中,有多少孩子妈妈都能去给自己的孩子送晚饭,而我,孩子吃饭的时候正是我组织学生们放学的时候。有时,放学后,我还要和某些学生的家长谈论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如何提高其各方面素质,有时甚至很晚。

  第三是爱父母。是呀,我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了。每天学校——家,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要处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今天某同学有打架倾向了,明天某同学父母吵架该生没写作业了,哪天某学生遭父母暴打有逆反心里甚至轻生念头了,哪天某某同学没来上学了,等等。这些事情,有的我要找学生谈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有的我要找家长,让家里人和谐共处,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环境;有的,我要做家长的工作,学会用现代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学生把我当成了说知心话的人,有时不和父母说的话他们都要和我说,我成了某些学生心灵的倾诉站,成了处理学生的校园家长。我又怎能让信任的心灵受伤?在学校,我要忙忙碌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上两个班的语文课,看自*,批作业。备课的时间大部分被占据了,于是回家备课成了每日必须的任务。所以回娘家看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是呀,该常回家看看,哪怕陪父母说说话,给他们锤锤背、揉揉肩……()今天身为父母的我们怎么就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曾经的付出今日的企盼呀,他们不就是盼望儿女多回去看看他们吗?想到这些,我哭了,我对父母有愧呀。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打进的我的心里。

  听完了邹老师演讲那个周日,我给自己放了一个晚上的假,买点东西,回娘家和爸爸妈妈共进一次晚餐。看着父母看我就跟看久别回家的孩子的神情,我的心里酸酸的。我对父母有愧呀!父母生我养我,我现在生活好了,回去看他们、帮帮他们做点家务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这里,让我想起了毕淑敏的话:孝,是稍纵即使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是的,趁我们父母健在的时候赶紧尽一份孝心吧,任何理由都是无理由的搪塞。

  今天,我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忙一些啥了。学会去分配时间,让自己一生无憾,这才是应该做的吧。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又谈何容易?舍就是得?有舍才有得?人生需要抉择!

  看完邹越的演讲已一周多了,一直想写点什么,总是静不下来。现在想想,也不知一天在忙乎啥。哎,一天又一天,匆匆忙忙,到底为了啥,到底为了谁呢?

  记得看完演讲的第三天早晨去参加一个老人的葬礼,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谈起邹越,谈起那天的演讲,人人还兴奋不已,说得津津乐道。忽然一名同学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

  她说,那天好多人都哭了,哭的人都内心都有愧呀。我半晌没说话。是呀,是内心有愧呀。比如说我,我哭的时候还真是心里有愧呀。

  邹越的演讲我看过好几次录像了,看一次哭一次。这一次我又哭了,没有前几次厉害,由于我和学生说了我尽量不哭,但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这次演讲,由于时间关系,只讲了三个板块,三个板块中都有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一是爱国篇。说到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视死如归带领200多名兵士向日本舰队撞击的英勇表现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壮烈的场面,看到了邓世昌站在船头指挥战船冲向敌人的英雄形象,我感动了,但我没哭。由于我无愧,我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什么愧对祖国的事情,因此我没哭,但我感动了。

  第二是爱师篇。邹老师说到老师为了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孩子,我哭了。是呀,为了学生,儿子上小学时,我连续教初四毕业班,早上儿子还没起床,我就离开家了,只能看着孩子的小脸,轻轻地亲吻后慢慢离开。中午回到家吃晚饭,儿子又睡了,我也要休息睡一会儿,片刻的亲*之后儿子又睡了。晚上回家大都8点多了,孩子又要睡觉了。我时常看着孩子酣睡的小脸,坐在床沿上良久,就那样望着望着……

  孩子小学五年,上学放学我没有接送过一次,课程学*我也没辅导过一次,孩子的课本我没摸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都是他老爸参加。一次,孩子作文获奖了,我竟然不知道。他写的就是希望老妈能多陪陪他,陪陪他看看书,陪陪他逛逛公园,坐坐木马小火车,转转摩天轮……

  孩子上了初中,我开始教他,才发现孩子语文生字差得很多,课堂笔记跟不上,错字连篇。我当时火冒三丈,为什么会这样?然而,冷静之后,不得不承认错误在自己,是自己对孩子的管理实在太少了。我心急如焚,一切从头开始,给孩子补*文化课。一跟就是四年,孩子学啥我和丈夫就学啥,语文、数学、英语,孩子做的练*册,我和他爸都跟着做,孩子的作业我们每天都给判出来,并力求讲会。起早贪黑,家里不再有人看电视,外面的应酬一律推掉。坚持了四年,最后孩子终于考上了一中。欣慰之余我心也酸楚楚的,我也愧对孩子,假如小学就管理孩子,可能他会考上重点班,现在的成绩可能也会更好。但一切已经过去,时间不可能再倒流,生活也没有那么多“假如”和“可能”……

  现在,孩子上高中,有多少孩子老妈都能去给自己的孩子送晚饭,而我,孩子吃饭的时候正是我组织学生们放学的时候。有时,放学后,我还要和某些学生的家长谈论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如何提高其各方面素质,有时甚至很晚。

  想到这些,我哭了,我对自己的孩子、我的儿子问心有愧呀。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流进了我的心里……

  第三是爱父母。是呀,我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了。每天学校——家,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要处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今天某同学有打架倾向了,明天某同学父母吵架该生没写作业了,哪天某学生遭父母暴打有逆反心里甚至轻生念头了,哪天某某同学没来上学了,等等。这些事情,有的我要找学生谈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有的我要找家长,让家里人和谐共处,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环境;有的,我要做家长的工作,学会用现代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学生把我当成了说知心话的人,有时不和父母说的话他们都要和我说,我成了某些学生心灵的倾诉站,成了处理学生的校园家长。我又怎能让信任的心灵受伤?在学校,我要忙忙碌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上两个班的语文课,看自*,批作业。备课的时间大部分被占据了,于是回家备课成了每日必须的任务。因此回娘家看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是呀,该常回家看看,哪怕陪父母说说话,给他们锤锤背、揉揉肩……()今天身为父母的我们怎么就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曾经的付出今日的企盼呀,他们不就是盼望儿女多回去看看他们吗?想到这些,我哭了,我对父母有愧呀。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打进的我的心里。

  听完邹老师演讲那个周日,我给自己放了一个晚上的假,买点东西,回娘家和父母共进一次晚餐。看着父母看我就跟看久别回家的孩子的神情,我的心里酸酸的。我对父母有愧呀!父母生我养我,我现在生活好了,回去看他们、帮帮他们做点家务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这里,让我想起了毕淑敏的话:孝,是稍纵即使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能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是的,趁我们父母健在的时候赶紧尽一份孝心吧,任何理由都是无理由的搪塞。

  今天,我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忙些啥了。学会分配时间,让自己一生无憾,这才是应该做的吧。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又谈何容易?舍就是得?有舍才有得?人生需要抉择!

  这次是现场听邹越这位才华横溢的演说家的演讲,的确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前是在视频上看邹越在别的地方演讲,还是学校专门要看的《让生命充满爱》。当时没有多媒体的其他一些班级的同学也挤过来看,结果哭得一塌糊涂。的确是很感人啊!

  主要讲爱国、爱人、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周围的人,还要抵制不良*惯。如贪婪。最感人的就是爱家人这一段。这其间的确有太多太多感人的事迹,多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的确,他们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惠,以至于我们的“得意忘形”。当然,我们要杜绝这种现象。听了邹越演讲,也流下了对父母的眼泪。是感激,是感动,更是一种温暖。我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人总是在当时做事时没想到以后会后悔一辈子。

  教育,当然要有老师来培养。等到此刻,我真是悔恨不及啊,我一向以为老师但是是一个引导我们学*的指向标。其实小学老师也跟我们讲过,说老师但是是给你在黑板上写上目标,以后可都是要自己自主学*。我也看过《窗边的小豆豆》,里面不也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目标,然后剩下的人自主学*,不会的请教吗?错了,老师不仅仅仅是在帮我们自主,他/她也寄托给我们情感。许多老师家的孩子都是表面上受不到老师本人的爱的,因为他/她的爱都给了他们的学生。而老师真正心里仍然惦记着啊!着实让我感动。

  不良*惯?贪婪!很贪婪啊!此刻的人很多都贪婪,别说你认为这个世界很纯洁,像以往有着“礼貌之邦”的古*一样。我听了他的演讲,我已经不是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了。就比如此刻网上热传的360和腾讯互相斗气的事。其实360是对的,它但是就是把那些贪婪的人把贪婪的事公开来了。但是,那些气急败坏的黑心人们,居然实施打击报复。真是没良心的人!就比如那个寓言一样:一个人走在山谷中,天已经慢慢黑了,那个人迷路了。这时有个声音传来:孩子,快捡起地上的石头吧,会有用的。那个人害怕的疯跑起来。可那个声音穷追不舍,到了之后,他害怕了,终究随便抓了几颗石子。没想到,这几颗石子竟帮他找到了出去的路。他忽然发现,手中的石子居然变成了金子!他后悔莫及,想:当时要是多捡几块多好!可这时,后面的黑暗居然追了上来!当他回过神来时,已经找不到出去的路了。

  总之,这次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观看了《邹越的演讲》,我非常感动。

  在邹越老师的演讲中,讲了“爱”这个话题。邹越老师告诉我们“爱父母”。爱父母,不是一个“爱”字就能表达的。邹越老师讲了许多简单的事情。当他讲到“父母在儿女小的时候,每天为儿女洗手、洗脚,可是我们每一个爱父母的人,却做不到每天为父母洗手、洗脚”时,我流泪了;特别是邹越老师讲到他自己为母亲洗脚的事情,母亲总是笑着让他离开,可当他真正为母亲洗脚的时候,母亲却泪流满面。邹越老师又问到:“我们每个人每天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的脸了吗?我们每个人每天注意父母的衣着了吗?”我不单单被感动了,也受到了启迪,得到了教育和反思。是呀,我给予父母多少?我反过来回报父母多少?父母一生忙碌,每天起早贪黑,那是为了儿女们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而我们从没有真正地考虑过父母,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而父母总是默默地奉献着,默默地支持着。每个人都知道爱父母,可你真的用心爱父母了吗?仔细回想一下,在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有多少数不清的嘘寒问暖,有多少数不清的关怀,有多少数不清的洗涮;父母从不图回报,也从不责怪儿女,总是用慈爱、奉献和付出照顾来关怀和温暖子女,直到父母头发花白,直到父母步履蹒跚,直到父母弯腰驼背。是呀,父母给了我们做儿女的无尽的等待,等待儿女的温情,等待儿女的回赠。我们做儿女的一定不要留给父母更多的等待,应当尽早让父母享受到儿女的爱,给父母多一些温暖,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每天早起一点,每天少睡一点,多给父母洗洗手、洗洗脚、洗洗衣、做做饭。用真心的爱回报父母的爱。千万别忽略了“现在”,邹越老师说的没错“等到你的父母临终前再说爸爸妈妈对不起,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就已经迟了,珍惜现在吧!”。在我们的人生里,也永远有一个声音,那是父母的声音,那是父母的忠告,那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千万要记住,千万别忘了!

  邹越老师深刻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父母不容易啊,长大别忘了我们的父母啊!

  我们看过许许多多感恩父母的书籍和电视,但那次邹越老师的演讲深深的打动了我,我还记得他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女孩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回家以后她的妈妈只是说了她几句而已,可她呢?她却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她走到一家面馆前,她累了,也饿了,她身上却一分钱都没有。家里,妈妈发动了所有的朋友去找她,可都没有她的影踪。那位好心的老板给了她一碗面,小女孩便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面吃完了,小女孩“扑通”一声给那位老板跪下了,她说:“叔叔,太谢谢您了!您简直比我妈妈还要好!”老板说:“孩子呀,就冲你这句话,我这碗面就不该给你!我俩素不相识,我只不过给了你一碗面而已,你妈妈呢?她给了你多少碗面,多少爱呀!”小女孩这才恍然大悟。等她跑回家,看到晕倒在家里的妈妈时,她哭了,她知道自己错了

  我们班同学听到这里时,他们也哭了,就连我们老师的眼泪也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邹越老师还说:“你们的家长为了你们,放下自己的面子为你们做这样做那样,难道他们就不要面子吗?谁不要面子啊!!!可你们呢?就为了面子:你们在父母辛苦的时候,有对他们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或是‘爸爸,您辛苦了!’吗?没有,不是吗?看看你们的妈妈,她们可能只有三十多岁,但她们脸上的皱纹却是越来越多,孩子啊,趁你们还没有离开你们的父母独自生活,对你们的父母孝顺些吧!不要让别人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后来,邹越老师还叫我们做了一件事:“凡是今天家长来了的同学们站起来!面对你们的父母,头看着天,大声说出‘妈妈,我爱你’或是‘爸爸,我爱你’,不要去想什么面子!想着你们的父母!”顿时,整个操场被这些声音覆盖,家长们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围绕“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自强自立”的主线,我们一起观看了邹越教授的演讲录像《让生命充满爱》,台上说者慷慨激昂,台下听众渐渐心情澎湃。这堂演讲会的成功之处是摆脱了简单苍白的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细节,丝丝入扣,情理交融,引人入胜,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顿悟,然后又被深深感动。演讲过程当中穿插的几个真情互动环节,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现场听众纷纷热情响应,真情流露,场景感人,这场关于爱的教育能说非常成功。

  这场演讲,留给我许多感慨。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快得没时间讲究慢节奏的精神生活。物质追求的太多太广,往往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许多人精神空虚而不自知,只认钱不认人。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十分注重知识教育和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而少谈甚至不谈友爱礼让和协作精神,缺乏爱心培养和情感教育。智商是高了,可情商却低得可怜。

  邹越教授讲述了一个黑人运动员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全世界人对他的民族、*家的尊重。并用实际行动告知孩子:在6**响起、**升起时应该站起来注视**。让孩子用行动去感受——爱祖国。

  今天的演讲提醒了我,一个懂得关心自已的祖国、热爱自已的祖国的孩子,才会是个胸怀大志,有抱负有志气的孩子。确实是,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上的差距、常规技术上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差距最大最可怕的是人的的精神。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中华之崛起靠的是什6么,是精神,因此对小孩的教育,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帮他们竖立起这样的精神。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是榜样,今天的演讲也再次让我认识到自已做为榜样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关于对父母的爱,秉着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养儿育女传统*惯,对小孩的爱总是那么无私总是那么不求回报,尽管也有点“不好意思”,但很清楚一个母亲的爱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每天临睡前或上学前都会不忘对小孩说声“妈妈爱你”。可今天的演讲,让我懂得了,还要学会教育小孩说出“我爱妈妈。”还要让孩子不仅感受到别人对她的爱,同样也要学会去爱别人并表达出来。

  内心充满爱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才是多彩的人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做一个心灵健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个道理也许我们也懂,但我们总有太多的理由太多的忙碌而忽略了对它的重视和关注,而今天的这个演讲对我来说确是是个警醒,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再一次获得了成长!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冰雪奇缘》观后感_观后感 (菁华5篇)

  在家中闲来无事,和妈妈重温了一次《冰雪奇缘2》。迪士尼的电影从来不令人失望!

  《冰雪奇缘2》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如同一位冰清玉洁的美丽女子,使你被她吸引的神魂颠倒,又仿佛似茉莉花散发出的一种清香,沁人心脾,再配上影片中那扣人心弦的歌声与旋律,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记忆犹新。

  爱与友好是冰雪奇缘这部影片中的主题。影片中,艾莎掌握着某种奇妙的魔法,也正是这种魔法使她听到了常人听不见的声音,为了揭开声音的谜底,前往了奇幻的森林。正是因为两族人之间的不信任,导致了互相的厮杀,激怒了大地之灵,经过艾莎和安娜的努力,得到了它的原谅,也解开了奇幻森林的阴云,还给这里人们自由与阳光,也拯救了自己的家园。

  影片中,我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迪斯尼公主”。没有中了魔咒的公主,没有邪恶善妒的巫婆,没有英雄救美的王子。印象最深的就是艾莎一次又一次冲向危险的大海与水灵搏斗。被海浪摔上海滩上,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没有人帮助她,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安娜也是,在姐姐出了意外,最好的朋友雪宝也随风消逝之后,依然靠着自己,打起精神冒着生命危险消去了森林的迷雾。她们不需要白马王子,她们有自己,足矣!

  我喜欢安娜的善良团结以及女主艾莎的勇敢坚强......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关于爱与友好的主题电影。最后送给大家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如果看不清未来,就走好当下的路,做你此刻该去做的事。”

  今天我看完了《冰雪奇缘2》,这里面讲的是,艾莎每天会听见一个声音来烦她,在一天的晚上,他又听见了那个声音,它到阳台上去看了看,发现什么也没有,你往上面看呀,上面什么也没有,他用自己的冰雪魔法召唤出了自然之灵,之后城里便发生了灾难,艾莎把居民们带到一座大山上来避难,而他自己去了魔法森林,他在那里交了一个朋友,是一个火灵,他只要不感觉冷,他的身上就会着火,而那个火灵拍到艾莎的手上,她就能觉得凉快很多,所以他就成了爱莎的好朋友,后来艾莎再去,和可以预知未来的和尚交了一个朋友,那个朋友是水,那些水可以画成一匹马,他在去寻找答案的路上,遇到了危险,她的身体被冻住了,它释放出最后一点冰雪魔法去跟安娜说,她遇到危险了,随着艾莎的魔法消失,雪宝也消失了,安娜知道了一切真相,他把石头巨人引到大坝上,把大坝摧毁了,魔咒就解除了。

  我知道了,我们大家要一起合作,那件事会做的更好,所以不要老是把别人拒之门外,让他走开,玩玩具很多人一起会玩得更好一些。学会团队合作真的很重要,俗话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周末,妈妈带我去看电影《冰雪奇缘2》,这是一部特别受小朋友们喜欢的电影,电影院里坐满了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们。

  电影讲述的.是阿伦黛尔王国的两位公主—艾莎和安娜勇敢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亲人的故事。艾莎听到了一个神秘声音的呼唤,这声音许诺将揭示她为何拥有冰雪魔法的真相,而这个神秘的真相也威胁着她的王国。于是艾莎和她的妹妹安娜再次踏上非凡的旅程,前往未知的魔法森林和暗海。最后,艾莎为真相差点付出自己的生命,安娜及时纠正了错误,于是艾莎又重新回到她的身边。两姐妹找到自己的归属,幸福地生活下去,是个很圆满的结局。

  艾莎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公主,不仅仅是因为她拥有冰雪魔法,衣服很华丽,还因为她拥有执着的信念,为了找寻真相,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艾莎在过海时受到了水灵反复的阻扰,艾莎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出发,眼神坚定地施展魔法,不惧水灵的威力,终于驯服水灵,成为了它的主人。这种精神很让我钦佩,值得我们去学*。

  电影里还有一个小雪人,名字叫雪宝,特别招人喜欢,一直逗得我哈哈大笑。想知道它有多可爱吗?你也去电影院看看吧。

  《冰雪奇缘》是一部动画片。讲的是有一对慈祥国王夫妇生了两个女儿,姐姐叫爱莎,妹妹叫安娜,姐姐有魔法,她摸到的东西都会变冰。但是妹妹没有魔法。后来,国王夫妇在一次航海中丧失了性命,王位就继承给了爱莎。

  但是爱莎在一次疏忽大意中把自己会魔法的事情泄露出去了,别人都以为爱莎是妖怪,爱莎就因为这样逃到了山上,自己建了一座房子,是用冰做的房子,十分美丽,过起了自己的生活。安娜为了让爱莎回到自己的家里,追到了山上,但是迷路了,遇到了一个助人为乐的男子和一头驴。到了姐姐的皇宫,姐姐一不小心用冰击中了安娜的心脏,要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给安娜一个吻,安娜才可以免逃一死。

  后来,那个男子晚来了一步,安娜已经变成了冰,但是安娜是为了救爱莎才会变成冰的。爱莎感动的哭了,她是真心的爱妹妹。安娜就活了。

  这让我懂得,真心相爱的人不是嘴上说说的,要用行动来证明。

  我爱妈妈,即使自己受委屈,也不能让妈妈辛苦。就像妈妈爱我一样。爱别人,就要互相包容,体谅,不能一心只想着自己,这样的人是自私的。没有人会爱他。

  三星给炫酷的画面和又美又飒的爱莎。

  讲真,看完后感觉很失望。

  技术上绝对是完美的,看的是imax版,特效炫酷,画面美腻,歌曲也很好听,人物也很可爱,但这些远远无法掩盖故事的无趣和单薄。像网友说的,第一部老少皆宜,第二部只适合小朋友看,过于幼稚和无聊了。

  也许制作方也知道故事太无聊了,所以加入了大量的音乐来填充,然而我只想说,还是换个编剧吧!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有一个小时在唱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几个MV里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完全不值票价哇!

  哪怕作为音乐剧,里面好几个唱歌画面也很多余啊,像森林里克里斯托夫的失恋MV,太长了,唱个三四句就够够了,一开始还觉得可爱,看到他一直唱没有停的意思,就觉得无趣了。还有雪宝的个人MV,也好长。

  当然,有些小细节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小时候的安娜超级可爱,好想抱抱亲亲举高高!再比如爱莎的那匹水灵幻化的马,那透明的马鬃毛倾泻而下,实在是太美了!

  对了,最后的彩蛋其实一般,不过片尾曲很好听,所以不妨等等!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走路上学》观后感-观后感 (菁华5篇)

  对于怒江边上那些需要溜索过江的孩子来说,能够走路上学,竟然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故事发生在云南的怒江,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生活在怒江附*,姐姐娜香天天要溜索过江到对岸上学,穷苦的娜香在溜索回家的时候,不小心把从深圳来支教的聂老师送给她弟弟瓦娃的鞋子掉到了滔滔江水中,她想用双手去接那来之不易的鞋子,而身体失去了*衡,鞋没接着,自己却像落叶一样无助的掉进了无情的江水之中……

  我看到了这一幕,心里猛地一震,眼眶顿时充满了泪水,为了一双鞋而丢了性命,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贫穷啊,而我们呢,天天都是“专车接送”,但他们只要有路上学就满足了,她为了一双鞋子丢了性命,我们却在家里怨天尤人,这道菜不好吃啊,那件衣服不好看,等等,更可恶的是,有些人还搞浪费,饭吃到一半就不要了,水龙头打开了却不及时关上,我们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与《走路上学》里的家庭比起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不过后来的一幕让我挺开心的,因为爱心桥在怒江上建成了,他们再也不用溜索了,他们终于可以走路上学了!瓦娃第一次走路上学,他是多么想和姐姐手牵着手一起走路上学啊,可是一切已经晚了,他只能更加努力学*,完成姐姐未完的学业。

  农村的小孩也有梦想,他们的目标就是上好学,做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当然,这也需要我们的爱心和他们加倍的努力。

  我们有好的学*环境,更应该好好珍惜,让我们和农村的孩子们一起努力,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吧!

  9月18日上午9点钟,我和妈妈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一部名叫:《走路上学》的影片。

  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伊娃和他姐姐娜美,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贫困山区生活。娜美每天上、下学,都要从急匆匆的河水上面滑索回家,那是非常危险的。之后,来了一位深圳的自愿者,她是老师,教山区的孩子们读书。同学们在冬天里没有鞋子穿,就穿拖鞋,老师发现后,将朋友们捐助的第一批货物——鞋子、袜子和书包,便发给大家每人一件物品。看到伊娃那么羡慕,娜美非常想给伊娃买一双鞋子,但要16.5元,于是老师送给伊娃,娜美很开心,滑索回家了。中途鞋子掉出了一半,娜美想去救鞋子,可是滑索松了,娜美掉进河里摔死了……*为了能让孩子们走路上学,就修了一座桥,实现了伊娃和大家盼望已久的梦想——走路上学。

  我觉得,他们虽然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但是他们的有着远大的理想,等待着被实现;他们非常懂得珍惜,只要机会在面前他们就不会放弃;他们非常的聪明,当天学*的内容有些听几遍就记下来了;他们非常的勇敢,在寒冷的冬天里能忍受寒冷穿拖鞋来上课;他们非常的……他们有着说不完的优点,虽然非常的贫穷,可是他们能坚持下来,说明他们有我们需要学*的地方。

  在此我呼吁大家:快快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吧!要像老师一样去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生活的艰难。

  有一次,他趁妈妈不在,偷偷的跑去姐姐的学校,刚好被个新老师来学校看见,他立即逃走,第二天,瓦娃又偷来学校,她姐姐在那读书,被老师看到,瓦娃立即逃跑。第三天,瓦娃的姐姐的老师来他家看到瓦娃,说他是在学校见到的那个同学,他妈妈的脸立刻由晴转阴,当场大发雷霆。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后来,瓦娃的姐姐过河时,送给瓦娃的鞋子掉进水里了,瓦娃的姐姐想用双手去拿,不幸,她也跟着掉进水里,自从那件事后,瓦娃从此变成一个呆人。

  六个月以后,*建立了桥,瓦娃在桥上,幻想着瓦娃和姐姐像两只蝴蝶一样一起“走路上学”……

  瓦娃的好学之心,使我佩服,我们所有学生都要像瓦娃一样,充满一颗好学之心去上学,让天下的老师都满足。聂老师的爱也是无法比的,她每天下午来瓦娃家给他补课,认真教瓦娃。我们因该像瓦娃一样,爱学*,不因该痛恨学*。许多人就是不学*,跟社会上的小混混一起混,有些人打劫、有些人抢东西、还有些人去偷买违禁品,后来进了派出所才后悔。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瓦娃学*,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为了到对面去上学,溜索过江的故事。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弟给姐姐擦脚,帮姐姐穿上新雨鞋,姐姐为了给弟弟送双新鞋而掉入怒江被江水冲走,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被小姐弟俩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时,我也被当地恶劣环境所震惊。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还有许多小朋友生活在那样艰辛的环境里,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受教育的渴望,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比我们付出的努力多的多。我生活在城市里,每天上学、放学伴着鸟语花香,走在柏油路上,比他们幸福很多,可我们在做什么?不认真学*、偷懒、抱怨,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不辜负老师和爸爸、妈妈的期望。

  总之,这部电影使我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凡是不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你不和比你惨的人比较,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刚刚看完了《走路上学》这部电影,为怒江上的山区里的孩子而感动,他们虽然物资匮乏,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充裕,他们渴望上学,为了上学,冒着生命危险,每日溜索过江去上学,他们即便是冬天,也穿着凉拖鞋。

  波涛汹涌的怒江之上,渴望学*,走出家门的孩子,每日溜索过江去上学,他们渴望早日建桥过桥走路上学。

  和他们比我们幸福多了,有吃有喝,还总是比吃比喝比玩的,相较于他们我们是不缺物资的,我们缺的是充盈的精神世界去支撑我们乐观积极地生活。

  物质匮乏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匮乏。精神匮乏的人你给他再多的物质,他也感受不到快乐,或者说很难感受到快乐。

  当下的我就是这样,我和很多人一样,追逐名利,或者说我追逐的只是名。

  我们讨厌学*,不想去和别人去竞争,去抢夺有限的资源。

  本质上,我追逐的是快乐,但遗憾的是我用错了方式,我把我所有的钱用来打扮自己,让自己变美、用来和别人进行虚假的交流,我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我的问题,让我自己从思想上充盈,让我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坦白说从高三开始到现在,我一直都活在痛苦中,我感受不到快乐,我很痛苦,我折腾自己,折腾家人始终得不到,我想要的。

  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单纯的,只是希望我能够快乐。

  我不想成为优秀的人,我只想做一个充实、快乐的人。


《邹碧华》观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邹碧华》观后感合集5篇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幸在工会组织下,观看了电影《邹碧华》。虽然职业不同,但是感觉自己和邹碧华很多相似之处,敬业、执着、真诚,很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一位知识分子因为这些闪光点,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和家人,国家也失去了一位对法律忠诚,对职业热爱,对改革有信念,有才华、诚实和率真好法官。无论如何,我希望我们身边的这些好同志在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的同时,维护健康,珍爱生命,毕竟有了健康和生命,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无论如何,我们是国家、是社会、是家庭的希望和依托。

  人们往往不理智,缺乏逻辑性并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如何,还是爱他们;如果你友善,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无论如何,还是要友善;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无论如何,还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无论如何,还是要诚实与坦率;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无论如何,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无论如何,还是要建设;如果你找到了*静和幸福,人们可能会嫉妒你,无论如何,还是要快乐;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无论如何,还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都不够,无论如何,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这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在科学城党委组织下,作为企业党支部党员,同辖区党员同志一同观看了电影《邹碧华》。电影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生前事迹为蓝本,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法官形象。

  20xx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首先向来沪学*交流司法改革工作的领导同志介绍上海司法改革进展情况,中午,又赶赴徐汇区法院参加会议。由于已经连续几天马不停蹄地工作,在去往徐汇区法院的路上,他突然感到心脏不适,不幸离世。

  看完影片后,我感慨到:敬业,影片中的各类人物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敬业方式,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收发室的贺青山,身为法院的一名普通职员,在收发室这一*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没有怨言。他能准确的说出每年收发报纸、书刊、信访信件的准确数量,并为那字迹不清的回信内容而与信访办主任据理力争,他做的事很简单,但像他这样对信件负责和敬业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故事的主人公邹碧华更是如此,热爱着自己忠诚的司法事业,为中国法制建设,司法改革快速发展不断钻研,不懈奋斗,鞠躬尽瘁。

  他们能够热爱并敬而行之于自己的事业,我想是信仰的力量,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贺老师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信仰,是邹碧华对人民和中国法制建设的信仰,只有信仰存于心,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才会做到脚踏实地。

  敬业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一个有信仰的人活着是有意义的,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初闻邹碧华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几天前,但今天的观影却让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事迹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用法律建筑信仰的堡垒,对促进司法公*公正的信仰是推动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的动力。我敬佩他的敬业,敬佩他的锲而不舍,敬佩他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仍能坚定信仰、坚守初心。面对下属的退缩,他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下属迎难而上,面对新晋法官的选拔,他不囿于人情,坚持原则。

  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律师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然我肃然起敬,但更加触动我心灵的,是他在百忙之中依然不忘记对儿子的敦敦教导。影片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邹碧华,有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也有家庭中的丝丝温情。内心有情,才会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考虑,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面法官,而是心系小家、挂念大家的'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邹碧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别去抱怨生活的折磨,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的走进生活;别去放弃信心,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点亮黑暗的明灯。

  信仰是太阳,温暖迷茫的人;信仰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邹碧华1967年出生,2014年突发心脏病去世。观看邹碧华有几个片段让人回味和深思。

  1、邹碧华新任长宁区人民法院时处理一群情绪激动的**者,告诉身边的人要谨记为人民服务的遵旨,学会从自身上找毛病,给不懂法律的人民进行普法学*。对事故中失去母亲的老伯用一句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他让我们明白了工作中要换位思考,并提出对此事故发生电线的老化,消防设施的占用,一些部门的不作为。

  2、邹碧华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位年轻法官陈阳的职业困惑以及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感。

  3、邹碧华对一个叫贺青山的门卫收发员称为贺老师,工作不分高低,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贺青山人称“老贺”,用他自己的话他每年接收邮件多少,发送邮件多少,发送文件多少,分发报纸多少,从部队转业连级,干了25年还是个科员,他兢兢业业,不计名利做好本职工作,贺青山的例子,生动地教育了在座者:不管再*凡的工作岗位,只要尽职尽责,做好这个工作,那就是不*凡的人。

  4、邹碧华调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担任副院长之后,领导推进司法改革工作,他提出九步法,并和爱人用跳舞的模式告诉大家九步法每步的作用。在改革的路上用拿破仑《拿破仑法典》告诉大家,拿破仑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打了多少场胜仗而是颁布了《拿破仑法典》,邹碧华的司法改革有是“自私”的,康达的辞职信告诉我们一方面司法改革以后,他是一名行政人员,不在有入额的机会,断了他的法官梦,另一方面是辞职以后别人可以给百万的年薪,对于一名没有入司法行政的人员实在是巨大诱惑。可当康达知道邹碧华去世后,他撕毁了那份获批的辞职报告,证明了邹碧华的“自私”影响到身边共事的同志。

  最后我用电影里给康达过生日邹碧华用特蕾莎修女的名句《无论如何》的一部分片段: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真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真;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不管怎样,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是啊,友善,诚实和率真,做善事,为弱者而奋斗……这些不正是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所应当具备的个人素质嘛。

  看完《邹碧华》我内心感受颇多,集中国司法改革的“燃灯者”,中国优秀的法官于一身的***人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处处为人民,处处为司法的一个*凡而又不*凡的人离开了我们。剧中值得我们思考和回味的地方有很多,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算来我入党的时间已经有3年了,记得我刚成为预备党员之前,学校党组织召开了党员转正大会,党支部**会问我:你为什么入党?我记得我当时说:因为我要为人民服务,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仔细想想现在我算做到了么?答案是肯定的,我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无偿帮助残疾人家庭子女辅导功课,在校认真学*,在单位中认真工作,唯一的缺点就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选择退缩,这不和电影中饰演陈阳一角的法官刚开始的桥段如出一辙么。邹院长和陈阳的一段对话中更是点醒了陈阳,意思大致为: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不要因为一点困难就选择逃避退缩。因为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电影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地方,比如有一位老伯家因为火灾起诉物业公司一案败诉后一再**,邹院长知晓情况后,来到当事人家中实地查看,黑漆漆的墙壁,凌乱的家具,可见大火肆虐后的痕迹。聋哑的老人用手语像邹院长阐述内心的失落,而当邹碧华说出他会帮助他们的时候,老人痛哭不止。他们的眼泪触动了每一位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的心。

  法官能力有多大,身上的责任就会有多重!每一名法官都要办无数个案子,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一件案子就影响他们一生。认真负责,为民办案是邹院长始终坚守的原则。法律不仅仅是严酷的,更是有温度的。在有一幕邹院长和老人拥抱哭泣的场面中可以看出,法官不是冰冷的司法机器,而是为民谋公正的司法武器。

  法官陈阳在跑步机上挥洒汗水的身影让人不免同情,我们也得知了法官在现实生活中不但要承担无数的案件带来的压力,更要经受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困扰。在经过邹院长的一番入党初心之话的点拨之后我们又看到了一个依靠智慧完美化解困局的法官。她的经历告诉了我们,生活本来不完美,但正因为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去面对生活,遇到困难绝对不要退缩,用智慧去化解困难,追梦路上荆棘遍布,但我们要坚信我们可以到达终点。

  《邹碧华》电影中的贺老师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认真踏实的工作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资料收发室工作的他会仔细核对每一封信件,校验信件的地址、信息等等,一年查阅数万件,纠错查出数百件的信件,为法院节省一定的资金费用。就像邹院长所说的,虽然这笔钱对于法院来说是九牛一毛,但是贺老师的工作态度却是我们每一位***人需要学*的'无价之宝。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是追随赢家,不管怎样,还是要为弱者奋斗……这是邹院长在同事生日上对大家表演的一段诗句。这样的一首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反思,要时常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有没有牢记在心。

  邹碧华为思想改革和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了内心的触动,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被困难所打倒。不忘初心,坚守使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