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

首页 / 观后感 / | 2022-09-07 12:44:25 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1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里面让我最上心的电影因素有两点:配乐和色调。

  一、配乐

  一部节奏如此慢的电影,竟然演了好一会儿了还不见配乐,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整部电影都不用配乐,幸好后来证明是我猜错了。

  第一次出现配乐大概是在萧红和萧军相遇那一段,是一段比较浪漫的慢节奏音乐,因为一直在注意这个东西,所以当时实在让我激动了一把;第二次出现是发洪水、萧红要从旅馆逃生的时候,配乐是很轻快的,预示着萧红的命运开始转折了(在这部电影里),从这点来说的话,这段音乐用的还是很成功的。

  根据我的记忆,电影中正儿八经的配乐总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后面两次记不太清楚了。除了正式的配乐之外,电影里还出现过例如“有人在弹钢琴”之类的音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单调(不过形成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单调”),但是导演更进一步的意图我是猜不到了。

  二、色调

  这部电影色调基本是偏冷的,这跟电影中多是冬天有关,但是我猜想,导演大概也是在暗示主人公们所面对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吧。在我的印象中,电影的色调有一个分界点,大概就是在发洪水的那时候起(大片的黄色,暖色调)电影的色调不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加入了很多暖色调进,就算是在大雪里,也要有黄色的墙出现,或者是黄色的太阳光,这时候正是二萧热恋的时候,这种色调跟前面的单调的纯白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我觉得是用的比较成功的。

  到后面,色调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毕竟没有前面明显和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另一个尝试——像采访一样的拍摄,这点是更大胆的一个尝试,因为它很容易把观众从”戏“里面打出来,而不是带进,这当然跟它是一部传记片有关系,但是毕竟这样一来观众是不容易”入戏“的,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看进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比较成功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拍出了导演自己的风格,而且将萧红的一生基本上讲清楚了,电影中用了很多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可能对萧红不了解的观众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没什么大问题。

  最后,其实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一部——《南海十三郎》,也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可能在风格上这部《黄金时代》更加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好看”上说的话,这部可能还比不上那一部。

《黄金时代》观后感2

  两个男主角吕成和刘好,典型的老实,害羞,不散言辞的奔三男人,事业和爱情对于他们两手空空,一日的偶然,遇到两个同龄的白领女青年,同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执着和真诚最终让他们抱的美人归。

  对于付一*,他真的很悲剧:有能力,人很聪明,会处理事情。但是在爱情面前没有把握好尺度。面对相爱的人,最终默默离开,对待感情一定要谨慎,不要脚踏两支船,可能是太聪明,让人没有安全感。事业和爱情都不想少得,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曲终人散后,感悟到鱼和熊掌不可皆得。一个好的女人,一旦错过了,一身就再也不会挽回。在事业和爱情迷茫时:他感慨要先成家后立业。

  对于艾小方,在追求名利和爱情面前,忽视了自己的人格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等待她的结果是不得人心,让人憎恨。同时爱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厢情愿只会让自己得不偿失,不断的失败,不断的付出,最终会心理变态。

  对于林国亮,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表现的很虚伪,梦想用贫瘠博的心爱的人的同情,幻想得到自己的真爱,其实当谎言被人揭穿时,一直的欺骗只会让人讨厌。在爱情面前,欺骗总会被揭穿的,你欺骗了一时,欺骗不了一世。

  喜欢一个人,首先做他(她)最好的朋友,了解他(她)的*惯和爱好。用体贴和感动来融化他(她)。在现实面前,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爱,放弃也是承担责任的过程。爱情不仅是感情,更是责任。

  真正的相爱,爱是刻骨铭心的,痛也是刻骨铭心的。

  尤其是大结局部分,感受颇多。特别是梁爽的几句话让我感动。

  她说:“女朋友可以再找,但是父母只有一个。”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很痛。我想她的父母虽然看的很不忍心,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女儿不想让李好为难不得已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大气呢,父母也应该很欣慰也很自豪的吧!

  是的,她不是不爱他,而是不想让他为难,观后感《剩女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她不想这样。她还说,“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太自私了!其实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做法。”

  一段婚姻牵系着两个家庭,两边都同意自然很圆满;若有一方不同意,那么这段婚姻即使再美好也会有遗憾。不过最后看到大家和和美美的,就踏实了。

  真诚是可以打动人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好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电视剧里面有坏人出没的时候,我都会恨之入骨。可是,最后,看到他们醒悟之后,我又会觉得他们是如此可怜。“我”本善良,一点都没错!我本以为这个结局也是这样的,可是疯子就是疯子,无法改变的事实。

  真想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好朋友。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有需求或是好消息愿意与他(她)分享的。希望会有一个人,无论何时都会出现愿意听我与他(她)分享的人。相反的,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朋友。只要是朋友有所需要,不管任何时候,我都会出现在他(她)的眼前听他(她)诉说他(她)的故事。再好的故事也是要有人分享才快乐!有时,快乐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有时快乐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看着电视剧中的梁爽和我真的有几分相似。脾气、处理事情的风格、做人的风格……甚至写日记的*惯,好多好多相似的地方。或许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年龄的不同吧,不知道我到了她这个年纪时,能否混出个这么好的职位来。不过我相信那时的我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呵呵……我承认,我不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子,我也有很多毛病,而且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改,不过,当我爱的人出现后,我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我会愿意为了那份感情去付出,作出努力。可惜,我心目中的李好还没有出现,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让我遇见,这一次我一定不会放手。

  李好就是我想要找的依靠,寻找一个李好这样成熟而稳重的男人过一辈子,是值得的。

  真的可以找到吗?

《黄金时代》观后感3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思想和海阔天空的时代。

  在看电影前我总喜欢看一下人物背景,我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灵魂。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还是被惊到了,我并不惊讶于她的文学成就,毕竟文学家比比皆是,而是她的勇气彻底征服了我。

  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

  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这些话而疏远了萧红,造成了二萧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

  许广*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过:萧先生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一个人,别看她在文章中天马行空,在感情中却失去判断。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也许这也是她的福分,毕竟有些人一旦受伤,便会关闭心门,这正是萧红的勇气所在。

  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仍记得影片中的萧红在萧军对她逐渐冷淡,并有情敌出现之时,曾问过萧军:如果我没有你所期许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怎么会呢,因为爱情,才把萧红从现实的窘迫中拉到文学的路上,并使她越走越远,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

  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敏感自我的萧红,注定无法相守,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却更希望萧红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能有份安稳,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美好仅仅存在于憧憬之中。

  看完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萧红的决绝与坚强。作为一个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抛弃,却仍有一份无可奈何的乐观去面对生活,孤独无依的生活;作为母亲,两次怀孕。却没有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不是生活所迫,将骨肉送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中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却无比的孤独与寂寞。

  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脸色苍白,嘴唇紧闭,却有神经质一样的笑声,不知是讽刺还是苦笑。所幸,文字一直陪伴着她,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的美好,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勇敢坚强,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

  破陋的瓦墙,糟乱的摆设,窘迫的生活,每日食不果腹。时刻逃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坎坷情路,汪恩甲,萧军,端木,还有陪伴她最后一段时光的骆宾基,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宿,我们无从知晓,只能从她的文字中体会灵魂深处的声音。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保持这样一颗单纯的`心,说到这,我好像听到萧红对着远方自言自语:我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仅此而已。可是那个时代不允许,就这样,四处漂泊,她的文字好像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发的精致,扣人心弦。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开另一根火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何如此悲凉?萧红亦如那根火柴,在她的黄金时代邂逅了美好的爱情,即使没有结局;短暂的一生如烟花般绚烂却又一闪即逝,当她走在荒凉的街道是苦笑,还是黑暗?

  影片中曾演到萧红独自一人在屋内时,便关掉所有的灯躺在床上,只在头顶留下一个摇曳的蜡烛。她便制作手影,或大或小,或宁静或活跃。满屋的寂静,只有墙上的影子在黑暗中跳跃,照亮了她那苍白的脸颊。这情景,不禁让人感到心疼,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的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下面这句话。便是一语成箴: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反抗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强烈的追求自由与爱情,追求一生的归宿。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这十六个字准确的描述了萧红的一生。一次次的抛弃与背叛,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不幸,也是新旧道德下积压的不幸,更是混乱时局下必生的产物。

  我们不知道历史中真实的萧红时怎样的,只能从文献中了解她的一些生活片段,拼凑出她那伟大却又短暂的一生,感叹她令人心痛的过往,沉浸于她笔下的文字,看着她似一个幽灵在荒芜的街道飘零,在精神世界里徜徉,在现实中勇敢顽强的生存。

  是的,生存,因为在动荡的年代,在文化高压的政策中,没有生活,只有生存二字可以形容。有人说,这部影片过于诗化,虽然唯美,却不符合大众的口味。而我们是无法使历史上的人物符合我们的想象的,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人,有经历有情感的动物,而非美好的憧憬。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历史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成就和被毁掉那个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4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5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思想和海阔天空的时代。

  在看电影前我总喜欢看一下人物背景,我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灵魂。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还是被惊到了,我并不惊讶于她的文学成就,毕竟文学家比比皆是,而是她的勇气彻底征服了我。

  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

  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这些话而疏远了萧红,造成了二萧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

  许广*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过:萧先生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一个人,别看她在文章中天马行空,在感情中却失去判断。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也许这也是她的福分,毕竟有些人一旦受伤,便会关闭心门,这正是萧红的勇气所在。

  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仍记得影片中的萧红在萧军对她逐渐冷淡,并有情敌出现之时,曾问过萧军:如果我没有你所期许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怎么会呢,因为爱情,才把萧红从现实的窘迫中拉到文学的路上,并使她越走越远,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

  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敏感自我的萧红,注定无法相守,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却更希望萧红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能有份安稳,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美好仅仅存在于憧憬之中。

  看完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萧红的决绝与坚强。作为一个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抛弃,却仍有一份无可奈何的乐观去面对生活,孤独无依的生活;作为母亲,两次怀孕。却没有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不是生活所迫,将骨肉送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中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却无比的孤独与寂寞。

  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脸色苍白,嘴唇紧闭,却有神经质一样的笑声,不知是讽刺还是苦笑。所幸,文字一直陪伴着她,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的美好,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勇敢坚强,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

  破陋的瓦墙,糟乱的摆设,窘迫的生活,每日食不果腹。时刻逃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坎坷情路,汪恩甲,萧军,端木,还有陪伴她最后一段时光的骆宾基,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宿,我们无从知晓,只能从她的文字中体会灵魂深处的声音。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保持这样一颗单纯的心,说到这,我好像听到萧红对着远方自言自语:我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仅此而已。可是那个时代不允许,就这样,四处漂泊,她的文字好像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发的精致,扣人心弦。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开另一根火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何如此悲凉?萧红亦如那根火柴,在她的黄金时代邂逅了美好的爱情,即使没有结局;短暂的一生如烟花般绚烂却又一闪即逝,当她走在荒凉的街道是苦笑,还是黑暗?

  影片中曾演到萧红独自一人在屋内时,便关掉所有的灯躺在床上,只在头顶留下一个摇曳的蜡烛。她便制作手影,或大或小,或宁静或活跃。满屋的寂静,只有墙上的影子在黑暗中跳跃,照亮了她那苍白的脸颊。这情景,不禁让人感到心疼,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的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下面这句话。便是一语成箴: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反抗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强烈的追求自由与爱情,追求一生的归宿。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这十六个字准确的描述了萧红的一生。一次次的抛弃与背叛,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不幸,也是新旧道德下积压的不幸,更是混乱时局下必生的产物。

  我们不知道历史中真实的萧红时怎样的,只能从文献中了解她的一些生活片段,拼凑出她那伟大却又短暂的一生,感叹她令人心痛的过往,沉浸于她笔下的文字,看着她似一个幽灵在荒芜的街道飘零,在精神世界里徜徉,在现实中勇敢顽强的生存。

  是的,生存,因为在动荡的年代,在文化高压的政策中,没有生活,只有生存二字可以形容。有人说,这部影片过于诗化,虽然唯美,却不符合大众的口味。而我们是无法使历史上的人物符合我们的想象的,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人,有经历有情感的动物,而非美好的憧憬。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历史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成就和被毁掉那个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6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却是第一次有想要表达些什么的冲动。

  提起萧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短暂的一生所经历的波折感情。对于萧红自己来说,感情也的确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创作方面。

  电影《黄金时代》以萧红的一生为线,通过对她几段感情的再现,期间再加上众多角色的独白,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生动的、鲜活的萧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成功之一在于它并没有对萧红的感情有所遮掩,而是将其堂堂正正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在看时反而并不会有八卦的心态,而是很自然地把它当作萧红的一部分,以它作为一个窗口去走*萧红。

  萧红的身上有着极强的传奇色彩。她只活了31岁,但她所经历的,所承受的已然是完整的人生。她的一生逃过婚,失去过未婚夫,换了三任男友(骆宾基的后人澄清萧骆二人并非恋人关系),送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影片里,许广*曾说萧红很擅长写饥饿和苦难,她写得令人触目惊心。饭桌上的一位文人在评价萧军和萧红时提到萧红是靠天赋和感受去写作的。天赋?萧红的天赋是什么?或许是丰富经历带给她的异于常人的生活体验吧。一直在流浪,一直在寻找。渴望自由,也向往稳定。

  全片最令我动容的地方便是萧红与萧军的命定相遇。“苍白色的脸,特大闪亮的眼睛,声音受惊而颤抖”,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的萧红。那时的萧红肚子里还怀着汪恩甲的孩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夜里的相谈甚欢。人与人之间的点燃,可能从见面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未婚夫离开,留下六百多元的债。萧军有心救助,却力量不足。一场洪水给了两人希望,也让萧红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大的转变。萧红遇见萧军,就像遇到了光。她怀着大肚子从楼上窗户跳下来时,是笑着的;和萧军租旅馆,房间简陋,因为穷困连铺盖都没有,她是笑着的;去巷子里吃饭,多了一份带汤的肉丸子,她也在笑。“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那时的萧红令人羡慕,她拥有着简简单单的幸福。不仅如此,萧军还带萧红去结识一众文人,在写作上帮助萧红。好的时候,两个人是真好,一起聊天,一起写作,一起去拜访鲁迅先生,一起做很多事。那是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后来,日子渐渐好了,两个人的距离反而远了。在一次次的矛盾中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委屈与失望,最终她在分分合合中,选择了另一个人。我相信不少人看到这儿,应该都会叹息。

  萧军被萧红吸引始于才华。萧红后来反问:“如果我没有你想象的那种才华呢?”那个时代给文学创造了一种成长的氛围。越是压制,文学青年们自由的思想越是要冲破牢笼。萧军和萧红的感情何以裂变,我们很难知晓其中细节,也不宜过分关注。感情之事本就复杂,当事人都未必理得清楚,更何况他人。他们二人留在那个时代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学印记,这也是后人应更多去关注的东西。

《黄金时代》观后感7

  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他的生活不如普通人。他本可以接受父母的婚姻,过上普通人那时应该过的生活,但离家出走仍然是他最后的选择。他不愿意被这样摆布。她不想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这个角色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结局。他是小红。

  萧军曾经问过萧红,当他在一个小旅馆的仓库里浪费时间的时候,你为什么还活着?小红回答:“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事情让我死不瞑目。”我们现在看到萧红说的让她死不瞑目的自然是旧的封建制度。萧红不愿意*庸或*凡。他想用他自己和他的笔来帮助被旧体制迫害的妇女。当时,萧军也被萧红非凡的才华和勇气所感动。

  然而,动力属于动力,天赋属于天赋。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毕竟是悲惨的。女性的悲伤不仅来自于当时人们的颓废思想,也部分来自于女性的情感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足以粉碎他们。

  女人生来就不是站得高的。

  现在“女强人”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一个坚强的女人只在情绪控制上更优越。她们的本质和其他女人一样。他们外表像刺猬,傲慢好斗,但他们的心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外表而改变。

  自古以来,女人不应该因为她们的一些缺点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他们不应该站起来面对天空!

《黄金时代》观后感8

  大多数人的是被时代推着走,而在这个电影里的萧红是走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人说,电影里没有时代,只有人物。这不正是编剧和导演所要的吗?只是大家*惯了用男性视角看大时代,看大开大合,看热血沸腾。而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就让大众觉得冗长、不适、冷淡。

  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怀着孕抽烟,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个孩子送人,她给鲁迅寄去生死场,她只身去日本,她说她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她不想政治,她随意花钱给高额的小费,她第二个孩子的莫名死去,她为自己的肿瘤手术签字。

  她有小女生的烂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坚韧和柔软。她在漫天雪地里说,鞋带散了,带着少女的顽劣的态度。她在火车的窗口深情地劝箫军跟她一起走,带着女人独有的温柔。她挡在端木的前面,面对动手的箫军,带着她独有的侠女的气度。

  电影里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个异数,大家都在写革命,她在写故乡。而当多年后,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满目疮痍,才发现这颗明珠般的作品。

  电影里的萧红用一生都在证明她这种逆时代洪流的性格。最开始,通过鲁迅讨论上海左倾作家就是墙头草的时候点了一次,当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她说她在笼子里又点了一次,当她选择懦弱的端木的时候再凸显了一次,而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继续点题。

  记得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里《少年H》有这么一段:“H观察人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发现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H潜入海中所见到的裙带菜一样。裙带菜会随着潮流晃动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着在岩石上。或许应该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才自然。“不过我办不到,我不要当裙带菜,我又得继续当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桩了,”H心里想。 现在我们也是一群裙带菜。”

  成长好像是一个妥协地过程,而在大时代里,萧红却没有做裙带菜,没有随波逐流,她安静柔韧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像一个木桩一样。尽管一路漂泊,从呼兰河—青岛—上海—日本—临汾—西安—武汉—重庆—九龙—港岛,她却一直没有改变,她还是凭借自己天生的才华谱写自己的黄金时代。

  她也受了很重的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她仍然坚强面对。身体上她有肺结核,还有肿瘤。心理上,在面对背叛、暴力、懦弱的时候,她还在婚宴上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被许多人怀念人,热爱着。有鲁迅,有作家,有编辑,有恋人。虽然她说你们都是箫军地朋友,但其实大家更深深爱着这个才华横溢和敢爱敢恨的小女孩。从这个角度,电影里采访式的镜头,正好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萧红的爱,而镜头前最有力的两次哭泣也是为了说明所有与她接触的人都被她人格的魅力所感动,连吃下糖果都无法阻止由于失去她,带来的苦涩和泪水。

  选择汤唯来演这个角色是绝妙的,她也不负所托。萧红的安静、自由、任性、才华、美好、敏感和坚韧也一定程度上与汤唯的经历共鸣。没有一定经历的女人,演不出“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的萧红。汤唯眼底不灭的倔强和嘴角那一点清浅,是萧红最好的诠释。

《黄金时代》观后感9

  先冲一杯咖啡,让心静下来,然后坐到桌前,写写昨晚看了的那部电影——《黄金时代》。老实说,看的我满肚子都是气。

  《黄金时代》演绎的,其实就是萧红在战事不断、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逐步走向了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汤唯版的;里面还有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嘉译等诸多知名演员分饰角色。别说哈,到底都是些有功底的演员,尤其王志文扮演的鲁迅,我尤为喜欢。

  还说《黄金时代》。萧红是我国*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成名作《生死场》。我看过她的《弃儿》,《呼兰河传》,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可谓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那么优秀的女作家,在生活困顿中却尽遇渣男,人生坎坷不说,还偏偏又英年早逝,太让人扼腕可惜。甚至,扼腕的让人有些生气。

  我以前只管看萧红的文章,还从未注意过萧红的人生历程。昨晚的《黄金时代》,尽管只是电影,但电影情节却几乎都是根据萧红的真实状况改编,也才算了解了那个悲情女人的坎坷。但她的悲情,也与她的做人方式有关。起先,本是逃婚离开老家出去求学,后却又生活困顿而投靠未婚夫汪恩甲,并与之同居;给是我,饿死都不再回头去投靠。然后遇到进步青年萧军,虽也幸福了一阵子,但颇有才华的萧军骨子里也难免花心放荡因子存在,使得萧红越到后面过的越痛苦;既然发现萧军放荡出轨(出轨的还是好友的老婆),就该果断离开,却依然打着爱的名义一再容忍,纯属自找折磨自遭罪。倘若第一段跟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是迫于生活困顿,还情有可原;但第二段跟萧军到后期,萧红靠稿费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还要为情所困,这点实在不明智。甚至据说,萧军在萧红之后,又相继负心了两个女人;对于那样品行的浪荡男人,才华再卓越,也不值得。于是,看的我真想穿越过去开导开导她。但穿越终究是个神话。结果,只活到31岁的短暂人生,就把12年青春浪费在了两个渣男身上;12年呐,遇个忠于感情的实诚男人,即便只能活到31岁,也总能舒心的活到31岁,那样也不枉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可惜了一代才女,可惜了,可惜了。

  我满肚子的气,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昨晚的电影看的我心里堵了一个晚上;现在写出来,心情才算*复下来。不过,《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常诗化的电影,有些曾经在文章里间接看到过的场面,都成为了眼前的直观画面,非常过瘾;建议朋友们也搜来看看。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扩展阅读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扩展1)

——《黄金时代》观后感6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1

  先冲一杯咖啡,让心静下来,然后坐到桌前,写写昨晚看了的那部电影,《黄金时代》。老实说,看的我满肚子都是气。

  《黄金时代》演绎的,其实就是萧红在战事不断、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逐步走向了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汤唯版的;里面还有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嘉译等诸多知名演员分饰角色。别说哈,到底都是些有功底的演员,尤其王志文扮演的鲁迅,我尤为喜欢。

  还说《黄金时代》。萧红是我国*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成名作《生死场》。我看过她的《弃儿》,《呼兰河传》,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可谓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那么优秀的女作家,在生活困顿中却尽遇渣男,人生坎坷不说,还偏偏又英年早逝,太让人扼腕可惜。甚至,扼腕的让人有些生气。

  我以前只管看萧红的文章,还从未注意过萧红的人生历程。昨晚的《黄金时代》,尽管只是电影,但电影情节却几乎都是根据萧红的真实状况改编,也才算了解了那个悲情女人的坎坷。但她的悲情,也与她的做人方式有关。起先,本是逃婚离开老家出去求学,后却又生活困顿而投靠未婚夫汪恩甲,并与之同居;给是我,饿死都不再回头去投靠。然后遇到进步青年萧军,虽也幸福了一阵子,但颇有才华的萧军骨子里也难免花心放荡因子存在,使得萧红越到后面过的越痛苦;既然发现萧军放荡出轨(出轨的还是好友的老婆),就该果断离开,却依然打着爱的名义一再容忍,纯属自找折磨自遭罪。倘若第一段跟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是迫于生活困顿,还情有可原;但第二段跟萧军到后期,萧红靠稿费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还要为情所困,这点实在不明智。甚至据说,萧军在萧红之后,又相继负心了两个女人;对于那样品行的浪荡男人,才华再卓越,也不值得。于是,看的我真想穿越过去开导开导她。但穿越终究是个神话。结果,只活到31岁的短暂人生,就把12年青春浪费在了两个渣男身上;12年呐,遇个忠于感情的实诚男人,即便只能活到31岁,也总能舒心的活到31岁,那样也不枉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可惜了一代才女,可惜了,可惜了。

  我满肚子的气,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昨晚的电影看的我心里堵了一个晚上;现在写出来,心情才算*复下来。不过,《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常诗化的电影,有些曾经在文章里间接看到过的场面,都成为了眼前的直观画面,非常过瘾;建议朋友们也搜来看看。

《黄金时代》观后感2

  对于《黄金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张张彩墨风景的系列大海报吊足了各路文艺青年甚至各行业人士的胃口,不得不说宣发做得确实很成功,几次被动地宣传,也期待上映,首映前的几个月就看到各种媒介上观影人群的重重期待,更有各种宣传片看到几处关键情节镜头,把首映活动放在电影资料馆,却也说明了导演组和制片组对影片市场的定位和期待走向,文艺试验片的市场获取在于相当一部分的伪文艺青年和一些文学情怀的中青年,电影院里观影人群也大多都在7080年代左右。从电影资料馆提前一星期就把所有海报公开,置身其中当真有一种如同游走在那个激情时代,与左翼文学为伍的真实感,一股振奋人心激情澎湃暗涌心头一定要看首映,毕竟在电影资料馆里能够参加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首映也是一种情怀。当最后买了影票看完三个小时的半演半叙确实像一台话剧,也是一直在听着他们那一代文艺青年的唠叨日常,过高的期望总是无法满足,更何况剧情真的繁复无章,说不清是编剧为尊重萧红的灵动故意而为之,还是真的就没有能耐真正的架权。

  院线电影只看一遍,三个小时认识萧红的一生,理解许鞍华的想法,巨大的信息量令人有些负重和不耐烦。许鞍华终究也是位大家,身为女性导演,她创作的女性题材总是细腻处有张扬,从“天水围系列”一路到《得闲炒饭》和《桃姐》,她的镜头故事叙述能力为各类人肯定,片中的几处长镜头以及场景构图和设计都能带来震撼和感触,感受到呼兰河的隐忍生机,萧红的苍白和坚韧,像一篇叙事诗娓娓道来。但是萧红的一身经历复杂,看得出导演想尽可能的把她的一生交代的全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多信息量太大,三个小时也让人看得拥堵。导演有丰富的主客观表达意愿,但是克制之下大多体现出的都是客观视角,可是萧红的不*凡没有让导演掌控《桃姐》那样把一个女性表现的游刃有余,对于许鞍华来说三个小时太短了,忍痛割爱又要保全想法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有些复杂、混乱和乏味的萧红简记,这也是萧红的不*凡。导演想拍萧红,有自己足够的看法和见解,为了迎合电影这种媒介形式虽然已经扩展到180分钟,但是不足表达,个人的理解或许《黄金时代》不以电影的理解来拍摄,效果会更好。似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更值得一看,宋佳饰演的萧红更具有电影风格。

  影片中确实感受到萧红的每一段人生似乎都是身边的不同的男人为她解决生活食住的问题有关,汪恩甲萧军端木鲁迅等等,以生活的叙事来讲述人生,文学的造诣,生活的矛盾甚至感情的经历在其中深入浅出,像在延安生活,鲁迅一家的友谊还有与萧军的相识这些地方都很好,开篇的私奔以及后面与端木的生活信息量足够但是戏份的不足让人觉得有些缓冲过度的牵强,以至于刚开始逃婚与汪的生活给人一种萧红逃难四处觅饭的感觉,再加上汤唯本身的演员形象,虽然成熟有内涵却也还只是一个演员,那种萧红与生俱来的灵动被她演出了几分轻佻,总有几处让人出戏,但是萧红的焦虑和情怀依旧是汤唯的亮点。相比而言郝蕾和袁泉这种的话剧出身背景,反而在影片中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或许跟李樯编剧擅长的小人物生活挣扎戏相对而言,黄金时代里的人物对现在的影响都太大了些,不得不说编剧的格局小气了,点到为止的人物还可以,放到历史大背景注入时代里的人文气息就力不从心了,以至于让整个影片给人一种用访谈和文学记录来缅怀一个颠沛流离处处需要朋友接济的女子,这个女子有生机却不鲜活,有文采却不出格局,有家庭但没有看到多少感情。本来一个具有强大戏剧潜力的女作家形象,反而不如郝蕾饰演的丁玲有个性,不如袁泉更活灵活现。

《黄金时代》观后感3

  许鞍华专辑制的《黄金时代》,是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以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经历为引子的民国爱情电影,影片塑造了当年那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同时也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以点为面的手法拓展了影片的思想广度和文学底蕴。

  首先,影片以独白的形式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萧红的生活背景,以及年少的经历,(萧红,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严冷的地主家庭里。)影片从萧红的自述中呈现出《呼兰河传》中那个令人心往神怡的大花园,幼年的萧红与花园中的虫,草,树木,花朵以及慈祥的祖父。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美好画卷,与其后萧红凄惨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最后又重新回到了呼兰县那个萧红成长的花国,与片首相呼应,造就了震撼人心灵的戏剧矛盾,让观众唏嘘不已。

  在影片中,萧红在日本期间衣食无忧的日子称之为自己的“黄金时代”,也有部分评论家是那时候的青春有理想,有激情,才是黄金时代。然而我却理解为,在呼兰县的那种充满温暖与爱的时空,才是萧红的“黄金时代”,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爱恨,没有谎言和讥笑。只有花园的生机勃勃与祖父的疼爱关心。

  其次,许鞍华用独特的手法论证了自己眼中的女权主义。在当时的大动乱下,知识分子全部投身于那些所谓的*,洒热血的事业中。萧红却甘愿只做一个写写自己的文字,文风与当时那些激进的奋血青年背道而驰。萧军也常常批判她的文字里少了一些“豪迈”,其实想想萧军那些人士所谓的“豪迈”文学,不都是在文眼中加入政治文学和政治眼光吗?反而只有端木看出萧红作品中的那份“勇敢”。这种“勇敢”我理解为“独立”。不依靠任何的政治党派,不被任何一个主义所绑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把自己的文字细腻到每一个环境,包括自己尴尬的写景。不做丝毫的掩饰,把现实写到露骨,一个女子的这种“勇敢”就是女权主义形成的启蒙。

  影片中鲁迅的一段话,更能概括萧红的“勇敢”。(凡是知识分子,性质不好的多,尤其是所谓文学家,左翼兴盛的时候,以为这是时髦,立刻左倾,待到压迫来了哈他受不住,又即刻变化,甚至于卖朋友,作为倒过去的见面礼,文人的性质,是颇不好的,因为他智识思想都较为复杂,而且处在可以东倒西歪的地位,所以坚定的人是不多的)这大概就说明了鲁迅先生是十分欣赏萧红的坚守和那一份“勇敢”。

  最后,影片的感情纠结,写的格外使人动容,令人叹息,影片中的萧红尝过了人间百态,看透了悲欢离合,参悟了爱恨纠缠。萧红在追求爱情与理想都很大胆,她不顾及家庭责任和契约,撇开早已定婚的未婚夫和表哥私奔而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时代,这种女子却是不多见的,敢做。但影片向我们展示的却不是《桌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桥段,而是幸福在现实的打压之下,却被表哥抛弃。一个女子愿意跟着一个男子私奔该是下了多大的勇气,该是有多信任这位男子,我想大概其中的酸味不是我们纸上谈谈而已的。顶着生活的压力,求救于自己的未婚夫,又是下了多大的决心与心理斗争。最后还是被世俗的眼光弃之于偏僻的旅馆房间。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在房间里抽烟,一个人在日本休养,一个人在鲁迅家庭院玩,就连与萧军分手后,有一次被萧军的朋友认出来,人家主动和她打招呼,她却一脸惊讶的以为自己在这世上,没有朋友了呢?“我的朋友,全是萧军党”我相信这种孤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生活磨练而来。然而世人的眼光亦是那样毒辣与不*人情,评论萧红的道德观,恶指萧红的人生观。但我所认为的萧红带有倔强,勇敢,坚强,美好的女子。犹如一朵孤立于世的雪莲。她的'自我追求,以及文学风韵始终是令我们望尘莫及。这样的一位奇女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评价她的不好呢?又怎么忍心让她背负臭名?

  总体来说,《黄金时代》这是一部值得去看,而且值得用心去看的电影。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是一个开创性的年代,也是文学过渡时期的黄金时间段。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由的时光,自由的追求梦想与大胆的追求爱情,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个文坛上的闪耀之星,一个生活中的奇女子,以一生的经历写下了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

《黄金时代》观后感4

  先冲一杯咖啡,让心静下来,然后坐到桌前,写写昨晚看了的那部电影——《黄金时代》。老实说,看的我满肚子都是气。

  《黄金时代》演绎的,其实就是萧红在战事不断、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逐步走向了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汤唯版的;里面还有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嘉译等诸多知名演员分饰角色。别说哈,到底都是些有功底的演员,尤其王志文扮演的鲁迅,我尤为喜欢。

  还说《黄金时代》。萧红是我国*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成名作《生死场》。我看过她的《弃儿》,《呼兰河传》,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可谓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那么优秀的女作家,在生活困顿中却尽遇渣男,人生坎坷不说,还偏偏又英年早逝,太让人扼腕可惜。甚至,扼腕的让人有些生气。

  我以前只管看萧红的文章,还从未注意过萧红的人生历程。昨晚的《黄金时代》,尽管只是电影,但电影情节却几乎都是根据萧红的真实状况改编,也才算了解了那个悲情女人的坎坷。但她的悲情,也与她的做人方式有关。起先,本是逃婚离开老家出去求学,后却又生活困顿而投靠未婚夫汪恩甲,并与之同居;给是我,饿死都不再回头去投靠。然后遇到进步青年萧军,虽也幸福了一阵子,但颇有才华的萧军骨子里也难免花心放荡因子存在,使得萧红越到后面过的越痛苦;既然发现萧军放荡出轨(出轨的还是好友的老婆),就该果断离开,却依然打着爱的名义一再容忍,纯属自找折磨自遭罪。倘若第一段跟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是迫于生活困顿,还情有可原;但第二段跟萧军到后期,萧红靠稿费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还要为情所困,这点实在不明智。甚至据说,萧军在萧红之后,又相继负心了两个女人;对于那样品行的浪荡男人,才华再卓越,也不值得。于是,看的我真想穿越过去开导开导她。但穿越终究是个神话。结果,只活到31岁的短暂人生,就把12年青春浪费在了两个渣男身上;12年呐,遇个忠于感情的实诚男人,即便只能活到31岁,也总能舒心的活到31岁,那样也不枉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可惜了一代才女,可惜了,可惜了。

  我满肚子的气,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昨晚的电影看的我心里堵了一个晚上;现在写出来,心情才算*复下来。不过,《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常诗化的电影,有些曾经在文章里间接看到过的场面,都成为了眼前的直观画面,非常过瘾;建议朋友们也搜来看看。

《黄金时代》观后感5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题记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萧红最终死于肺结核病,在她如流星般的人生中,划过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和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6

  期待了许久的影片《黄金时代》,终于上映了。如果说《匆匆那年》的主题曲比电影闪耀许多,《黄金时代》的海报语也比影片亮色三分。犹记得经典人物搭配时代金句,振奋人心。如“天地”和“笔锋”两款海报,泼墨背景,萧红独立天地间,是缥缈孤鸿影。她坚定立场,“我不能选择怎样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鲁迅表明态度“呐喊由心,狂人如我,这是一个要破旧立新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笔锋尖锐深刻,直抵人内心深处。文化和思想大**,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一次发生在民国时代。

  许鞍华和李樯用纪录片的形式阐述了萧红的一生,别出心裁的手法试图演绎跌宕起伏的故事。一来文艺本身的小众化,许多人不熟悉萧红;二来纪实而*淡如水的叙述手法无法煽动人心、牵发泪腺。最终导致票房不理想,兴许读完萧红的书再看影片,又是另一番感受。在旁人眼里,萧红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矛盾性的人物,萧军说她容易上当,丁玲说她感性控制了理性。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她拒绝家里给她安排的婚事,跟着已婚的表哥私奔,男方因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弃她而去。萧红不愿回家,却去投靠被她悔婚的汪恩甲,两个人在旅馆里坐吃山空七个月。后未婚夫销声匿迹,留下她和肚子里的孩子,以及拖欠旅馆的一笔不菲房租。萧红被关进破房子后,写信向报社求救,后邂逅萧军,两人坠入爱河。她怀着未婚夫的孩子跟萧军在一起,孩子出生后便送人。后来,她写了《弃儿》一文,只言片语交代往事。萧红文学天赋比萧军高,两人机缘巧合认识了鲁迅先生,如千里马遇上伯乐。萧红深受鼓励,文坛地位亦起到了麦子拔节的作用。萧军的粗犷武断,以及他对萧红文学创作的讥讽,二人貌合神离。端木蕻良的出现,是二萧分离的导火线。后来,萧红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这场闹剧像极了历史遗留问题,尴尬得让人无从下手。

  日本侵华,萧红端木二人颠沛流离,由武汉辗转至四川再到香港。期间,由于船票不足,萧红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端木,自己挺着大肚子逃亡。炮火轰炸,山河破碎。萧红坐在黄包车上,穿梭于残垣断壁间。人若浮萍,辗转浮沉,朝夕不保。而到渡口搭船时,赶不上班船,不慎跌倒,大着肚子四脚朝天无法起身,风霜露重,萧红仰望星空,伴着愁云惨淡躺了一夜。此情此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在她的黄金时代、自由时代,我们却看到太多辛酸无奈。她像是暴风雨中的杜鹃花,鲜红却荒凉。端木生性懦弱无担当,不可共患难。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夭折,萧红自嘲会孤独终老。到香港不久,她便检查出肺结核,辗转几个医院仍无见效。后病逝于院中,身旁无亲友。萧军于她而言,是一个问题的终结,而端木是另一个问题的开端。萧红如杜鹃啼血般义无反顾地在文字领域耕耘,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著作。萧红病逝后,萧军依着杜鹃啼血的典故赋诗:“又是春归桃李浓,萧萧苦竹几篁筇?天涯骨寄荒丘冷,故国魂招紫塞空。荒草棉芊新雨绿,烟波浩渺乱云封。乡心一片鹃啼血,十里山花寂寞红”。

  她的字里行间,带着自叙性与抒情性,像极了邻家姑娘在你耳边絮絮叨叨讲述着自己的心事。又像一个饥饿的人,在百无聊奈间直视荒芜。笔下人物是陷进了贫穷与命运的年轮,一圈一圈,往更深的黑洞里旋转,没有出路。她一生大多数时期,都投身于风暴,在生与死的边缘,带着内外的病,情感的坎坷,向专制、愚昧、黑暗的风车宣战,有堂吉诃德骑士般的孤奋悲壮。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火烧似的染红了山头。而当花期尽了,踪迹难寻,又有谁收拾这铺天盖地岁月已晚的满地荒凉?胡兰成称张爱玲为“临水照花人”,孤标傲世,顾影自怜,是水仙仙子。清瘦的身材,冷眼旁观世事,遗世独立只做最后的贵族。而李清照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首首清丽脱俗的词,带着委婉和浪漫款款而来。

  你的灵魂骑在纸背上,穿越历史尽头。对生的坚强和对死的挣扎在你笔下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如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追求爱和自由。在一个苦痛与梦想角逐的历史背景下演绎着自己人生剧本的悲欢离合。蝴蝶试图飞过沧海,去拥抱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黄金时代。萧红说:也许别人不会去看她的文章,却永远流传着她的绯闻。而广阔天空已有鸟飞过,羽毛会证明一切。那是她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么?没有,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扩展2)

——冰川时代观后感9篇

  今天,姨姨带我去奥斯卡影院看了电影,我们提前在网上买了电影票,看的是《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对号入座后,伴随着音乐,影片开始了。

  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小松鼠在宇宙飞船中,但很明显它并不会驾驶,于是在太空闯了一个大祸。冰川的安全面临着威胁,为了冰川,在黄鼠狼巴克的`带领下,猛犸象曼尼一家、树懒希德、剑齿虎迪亚哥等小动物开始了征程。距离小行星撞击地球还有两天多,猛犸象曼尼的女儿桃子想和的男朱利安去冒险,而曼尼实在放心不下,但到最后关头朱利安的表现打动了曼尼。

  这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大家齐心协力把磁石一个个搬到火山坑里去,随着火山爆发,磁石被送上太空,于是行星的轨道也由地球转向了太空。

  这是个又感动的电影,一个个小动物都十分可爱幽默,看似凶恶的剑齿虎实际上心里想和每个动物交,我发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今天我看得非常!

  滴滴,此时在某人的QQ上,已经显示了一行字:“今天我们去看电影。”过了一会,我个人的QQ上却只出现了两个字:“哦哦。”呜呜,难道此人一点也不高兴吗?

  12:00我准时来到了妈妈的公司,终于看到了某人,这个“某人”正在打我的*的国球,神圣的乒乓球呢!

  三个人走在树荫底下,这是种莫大的享受啊,可是……“看,出租车!”我的小叔叔卢正阳也就是那个“某人”喊道,我们本来要坐公交车的,可是卢正阳和另一个“某人”徐佳琪,偏偏要坐出租车,本来花6元钱就可以的了,可是又花了13.1元,这可超出了预算,还好老妈昨天晚上又多给了我50块钱。

  吃完饭,来到电影院,又等了1个小时之后,我们要看的《冰川时代4》终于开始了,因为我的疏忽,忘记了佳琪也是戴眼镜的,所以只买了自己的一副可以夹在眼睛上的3D眼镜,只好委屈佳琪带两副眼镜喽。

  电影开始了,出来了一只松鼠,他为了拿到一个松果,居然掉到地底下了,并且还是地球中心的地内核,地内核就是一个圆球,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圆球,因为这只松鼠只是在上面走了几下,就开始乱撞,搞得地面上出现了不少的这只松鼠的雕塑呢。

  紧接着,镜头转向了猛犸象群,两只猛犸象正在找他们的女儿,猛犸象桃子,有两只傻傻的鼠说:“桃子不让我们告诉你她去找路易斯(另一只鼠)了。”另一只附和道:“对,她还不让我们跟你说她去大瀑布玩了。

  等桃子的爸爸找到桃子之后,山崩地裂开始了,桃子的爸爸,一只剑齿虎,还有一只鼠和他的奶奶,他们坐上了一艘冰船,他们还遇见了邪恶的肚肚船长,但肚肚船长最后还是被打败了,他的手下中有一只白虎,那只剑齿虎喜欢上了这只白虎,而最后,这只白虎也归降到了桃子的'爸爸那里。

  哦,对了,还有那只可怜的松鼠,他找到了一张通往松果岛的地图,最终也找到了松果岛,可是不小心又让松果岛沉入了海底。

  今天,姨姨带我去奥斯卡影院看了电影,我们提前在网上买了电影票,看的是《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对号入座后,伴随着音乐,影片开始了。

  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小松鼠在宇宙飞船中,但很明显它并不会驾驶,于是在太空闯了一个大祸。冰川的安全面临着威胁,为了冰川,在黄鼠狼巴克的带领下,猛犸象曼尼一家、树懒希德、剑齿虎迪亚哥等小动物开始了征程。距离小行星撞击地球还有两天多,猛犸象曼尼的'女儿桃子想和的男朱利安去冒险,而曼尼实在放心不下,但到最后关头朱利安的表现打动了曼尼。

  这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大家齐心协力把磁石一个个搬到火山坑里去,随着火山爆发,磁石被送上太空,于是行星的轨道也由地球转向了太空。

  这是个又感动的电影,一个个小动物都十分可爱幽默,看似凶恶的剑齿虎实际上心里想和每个动物交,我发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今天我看得非常!

  听说3D电影——《冰川时代3》非常有趣,今天妈妈要带我感受一番。

  来到影城,这里人山人海,我抓紧妈妈的手不放松。我们在买票的时候,我发现有点不同:我们明明是买两张“电影票”,但卖票的阿姨给了我们四张。仔细一看,原来另两张是“3D眼镜赔偿书”。 赔偿书上写着损坏3D眼镜的赔偿价格。

  “哇!眼镜丢失有700元,太黑了吧!”我看完后大吃一惊。

  “是呀,你可要好好戴啊,千万不能搞坏了啊。”妈妈不以为然,笑眯眯地说。

  走进影厅,我远远地望着荧幕,心里想:这不跟*常一样么,有什么新奇的?电影放映了,屏幕有些模糊,我赶紧带好眼镜。哇,真的不一样啊,我仿佛就是电影里的人物。抬头能看到头顶白云在飘,低头可以看见片片地奇花异草,我好象和电影里的人物在同一个世界里一样。真是太棒了!我想道。我好奇地摘下眼镜,再看银幕,眼前又恢复先前的模糊。当我带上眼镜时,顿时影像又立体了。突然,一颗石榴远远地向我砸来,吓得我不由得蹲下了身子,闭上了眼睛,“砰——”的一声。我以为是石榴砸到我身上了,抬头一看,哈,原来是3D音响效果捣的乱。

  哈哈,真有趣的3D电影!

  今天,姐姐带我去奥斯卡影院看了电影,我们提前在网上买了电影票,看的是《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对号入座后,伴随着音乐,影片开始了。

  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小松鼠在宇宙飞船中,但很明显它并不会驾驶,于是在太空闯了一个大祸。冰川世界的安全面临着威胁,为了保护冰川世界,在黄鼠狼巴克的带领下,猛犸象曼尼一家、树懒希德、剑齿虎迪亚哥等小动物开始了征程。距离小行星撞击地球还有两天多,猛犸象曼尼的女儿桃子想和自己的男朋友朱利安去冒险,而曼尼实在放心不下,但到最后关头朱利安的表现打动了曼尼。

  这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大家齐心协力把磁石一个个搬到火山坑里去,随着火山爆发,磁石被送上太空,于是行星的轨道也由地球转向了太空。

  这是个温暖又感动的电影,一个个小动物都十分可爱幽默,看似凶恶的剑齿虎实际上心里想和每个动物交朋友,今天我看得非常开心!

  故事的开头以小松鼠对松果的执着开始,随着淘气又倒霉的小松鼠脚步,一场因为它的灾难就此拉开了序幕。

  地球板块被这只贪婪的小松鼠弄得四分五裂,使得猛犸象曼尼、树懒希德及剑齿虎迪亚哥与家人和朋友分离,开始了他们的'惊险旅程。希德的奶奶无意间也与三人一起漂流,一路上要满足她各种古怪要求,他们还被海盗堵上,让他们的回家的路增添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疯狂刺激。但他们用友情温暖了大家,用勇气为自己照亮了回家的路,用团结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终于与家人团聚,并找到一片陆地重建自己的家园。

  这部电影使我懂了什么是友情,什么是团队精神,只要大家团结合作没有困难是不能战胜的,一切皆有可能,今后我要团结同学为班级争得更多荣誉。还有就是希德的父母把年迈的奶奶扔给希德弃之不管,希德面对奶奶的古怪要求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希德多么懂事多么有孝心啊!我也要向希德学*,孝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暑期妈妈和小姨带着我和弟弟去万达影城观看了《冰川时代4》,一部让我充满期待和好奇的影片。

  戴上3D眼镜,随着一只淘气追赶松子的松鼠,随着四分五裂的地球板块,我们一下被拉入了冰川时代。猛犸象曼尼、树獭希德以及剑齿虎迭哥与家人和朋友分离,随着破裂的冰川飘向远方。为了能和家人团聚,它们克服重重困难。于是一份份坚持和勇气,一份份温暖与感动,就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深受感动和震撼。

  我感动于亲情的伟大。猛犸象曼尼为了寻找妻子和女儿桃子,历经千辛万苦,不屈不挠地坚持着,那是一份亲情的力量在支撑他。而它的妻子和女儿桃子也为了它与邪恶的海盗大猩猩抗争,共同诠释了亲情的伟大。

  我感动于友谊的力量。猛犸象桃子与老鼠是对好朋友,虽然老鼠*日里胆小只能躲在洞里,也虽然面对强大的海盗大猩猩,它的力气都不足以拿起那把对付敌人的刀,但是它在关键时候却不顾一切地站了出来。它的勇气足以证明友谊的力量,让人感动。

  我感动于爱情的温暖。剑齿虎迭哥与白虎的爱情是如此温暖,正是这份温暖,让白虎弃暗投明来帮助剑齿虎。它们心连心,共同演泽出了温暖感人的故事。

  当然全片最令我震撼的是让我体会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曾经被家人抛弃,最令人不起眼的树獭希德的奶奶最关键的时候居然救了大家,展现出它可爱而伟大的一面。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瞧不起老人,甚至认为他们是累赘,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并在社会或家庭这个团体中放光发彩,突显自身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要学会尊重和爱护老人啊!

  这真是部不错的影片噢!一起去观赏吧,也许你会收获更多呦!

  《冰川时代5》最好的地方就是充分利用了系列中尚未充分发挥的角色魅力,巴克的回归以及橡皮松鼠斯克莱特——无台词的经典形象完美继承了2维手绘黄金时代的典型角色特质——充满活力细节惊人,和倍显疲态分配不均的主角组相比简直夺走了所有光彩。而二人的配乐也是最引人注目和异想天开的,充满灵感,尤其是巴克登场一段的《费加罗的婚礼》,不能再赞。

  吉祥物松鼠斯克莱特的惯例开场秀堪称是《冰川时代5》中最滑稽的场景——kinda sad——充分利用了面部表情。身体喜剧和视觉效果,和西蒙·佩吉为巴克一角热情洋溢的声演相比,可谓是难分高下。

  然而,《冰川时代5》最糟糕的地方在于负重太多过于臃肿。不仅仅是故事想要囊括更多内容,每个常规角色和循环角色都要有自己独立的线索,和《冰川时代4》给迪亚戈拉郎配一样要给希德拉郎配,和《冰川时代4》一样又要给曼尼的为人父母之路留出空间,朝着现实主义家庭肥皂剧努力,又要给wild巴克放一个看似险要的复仇故事,甚至还要在这个复仇故事上再加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的经典套路。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让整个故事显得匆忙和铺张浪费,大量潜在的优秀情节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像迪亚戈的恋爱生活更是受到了主观无视。大量的角色混杂其中,太多的新人旧人几乎没有任何占据银幕的时间,唯一真正有趣的是巴克,斯克莱特和艾莉。迪亚戈作为老牌亮点仍然乐趣多多但完全没有空间,曼尼自第二集之后基本上很无趣。希德这次比以往要更烦人,显得格外人格障碍和自我意识过剩,几乎没有什么有趣的情节。剧本方面能看出些许诙谐的时刻,但是太过于*凡,远不及系列前作那样驾轻就熟。

  总之,《冰川时代5》的失望程度要远大于《冰川时代4》,作为又双叒叕一部吃老本的续集动画,受到了疲劳和消化不良的故事的严重伤害。

  我们要爱护动物,因为它们也拥有自己美好的家庭,我们要保护地球上的动物,爱护环境,给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这就是电影《冰川时代4》告诉我的道理。

  今天,我跟随舅舅来到了江宁大学城附*的一家电影院看3D大电影《冰川时代4》。这部片子是《冰河世纪》的改编版本。

  16:30,我们入场了,在场外,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副看3D电影专用的眼镜。戴上眼镜看什么东西都是立体的,十分清楚。把眼镜摘下看东西很模糊,看的也只是*面的。

  《冰川时代4》的故事是从小松鼠鼠奎特与松果的疯狂追逐开始,日以继夜,从太阳升起至下山,到月亮升起永无止境。并且,在这段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球因为鼠奎特的疯狂行径,在受到小小的连锁刺激后,原本相连的地表径分裂成七大洲四大洋。导致猛犸象曼尼,树懒希德,剑齿虎迪亚哥开启了全新的大冒险,希德的奶奶也无意间与三人一起漂流到海上,一路上要满足她的各种要求。更特别的是,这群难兄难弟还被一群由长臂猿肚肚船长带领的强盗堵住去路,让他们回家之旅增添了更多疯狂刺激。在大家合力拼搏下战胜了肚肚船长,终于回到了家乡和亲人团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动物是一个美好的家庭,人类也是。人们不要去破坏生物链,毁掉大家庭,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如果地球上失去了动物,人类也将灭亡,让我们爱护地球给地球一个美好的环境。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扩展3)

——冰川时代4观后感3篇

  今天,妈妈带我去看电影《冰川时代4》,来到影院,周围打着空调,凉丝丝的。

  我来到5号厅,灯光慢慢地暗下来了,电影开始了。“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电影即将开始,请大家对号入座。”

  屏幕上出现了一只松鼠,松鼠的'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松果,松鼠要把松果埋入土里。“啪”冰裂了。松鼠居然降到了地心之中。松鼠每走一步,地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冰山裂了,大地和海洋分开了,海*面降低了——

  电影中的松鼠最让人感动,因为松果掉落地心的时候,松鼠奋不顾身地跳入地心,为了拿到松果,松鼠来到了天空、大海陆地,克服了重重困难,虽然它没有吃到松果,但是它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了电影之后,每当我想起那只松鼠和那个松果,我就难以忘怀。

  冰河世纪1讲友情,冰河世纪2讲爱情,冰河世纪3讲家庭,冰河世纪4讲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

  松鼠的无心之举,导致了大陆漂移,曼尼一家咫尺天涯,故事从此展开。

  由于冰原大陆已分裂,故事转向了海上。曼尼矢志不疑的乘船回家,并遇上了海妖,实在是猛玛版的奥德修斯,妙趣横生。

  当然,更大的威胁是海盗。海盗乘着巨大的冰山做成的海盗船,为冰河系列增加了新亮点。海盗还会制作绳子和刀具。因为海盗船长是猩猩嘛,高智商,这极大的丰富了冰河的内涵,使囚禁、劫持等等变得紧张刺激。

  话说,小母象桃子长大了,希望和男生单独约会。

  桃子问曼尼:“我什么时候,能和男生约会?”

  曼尼说:“等我死了……死了三天以后。”

  桃子很愤怒,频繁背着曼尼出去玩。并且因为ethan女伴的嘲笑,开始嫌弃路易斯。

  经历了成长之痛,桃子最终学会了如何善待友情和亲情,希德的家人十分的龌龊,把奶奶丢给希德,跑去了伦敦。希德天生的乐天精神,接受了家人给予自己的不公正,善待奶奶。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奶奶养了一只大鲸鱼当宠物,力挽狂澜。

  希德为奶奶寻觅到了一副假牙,再也不用嚼给奶奶吃了。

  “我是非常喜欢希德的。”剑齿虎帝亚哥我故意留在最后说。

  因为这个角色做过改动。在冰3的时候,剑被设计成老迈的样子,气喘吁吁。观众当然不愿意看到纯爷们帝牙哥老了,当然不愿意。于是,冰4中,帝牙哥又生龙活剑齿虎起来,并且还成功的泡了妞,吃了嫩草,观众大呼满意。

  《冰4》在国内计划7月27日上映。我是7月21日看的。影片场景宏大,剧情依然很冰河、很紧凑、很丰满,90多分钟一晃而过,却又回味无穷。细节刻画让人捧腹,如希德在海上漂移的时候,拧了拧尾巴上的水;如希德的奶奶掉到了海里,海水顿时变黑了,鲨鱼被呛死了。因为她几十年没洗澡了;如牛哄哄的海盗兔子被大象一脚踩扁。如松鼠在地心里撞,撞出了总统山,震掉了狮身人面的鼻子,复活节岛上的第一个石像是松鼠。

  看着曼尼和他的朋友们,驾船寻找新的大陆,我感叹到:冰河时代,可能结束了,这就算完了吗?

  没完,片尾,松鼠凭着藏宝图,登上了辉煌的“鼠特兰蒂斯”。

  冰川时代4的动画效果很好,清晰动人。冰川时代4的动画效果非常棒,戴上3D眼镜,电影中的人物好似蹦了出来,好像电影中的人物我可以碰到,我们国产篇要学*国外的技术,国产电影不够生动形象。

  接下来,我要来评论其中几个片段。

  第一,猛象一家被迫分离,猛玛象爸爸曼尼和他的妻子艾丽、女儿桃子分离了,他们相约在一座桥相见,曼尼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妻子与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猛玛象爸爸与他的亲人们骨肉分离,这一声声“曼尼”是妻子艾丽深情的呼唤,这一声声“爸爸”是女儿桃子不舍的话语。他们一家子充分体现了亲情的含义,像妈妈艾丽与女儿桃子为何会不远万里来到相约好的地方?因为亲情!像爸爸曼尼为何会经历千辛万苦来找妻子与女儿?因为亲情!这是曼尼、艾丽和桃子的约定,不为别的,只为团圆,一家三口可以幸福地生活!

  第二,雌剑齿虎希拉紧要关头帮助雄剑齿虎迪亚。迪亚他们把嘟嘟船长的船给偷走了,希拉跑去跟嘟嘟船长说,嘟嘟船长很生气,便来追。迪亚不断劝希拉和他们走,希拉终于肯上来了。可这时,嘟嘟船长已经追上来了!希拉为迪亚拦住了嘟嘟船长,迪亚他们终于安全通过。希拉在最后内心中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所以才会拦住了嘟嘟船长,拖延了时间,而使迪亚一行人能逃出魔爪,这也说明了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正义的力量可以使坏人变成好人!而希拉则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她在最后,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第三,奶奶的爱意感动鲸鱼,出手相救解救大家。希德的奶奶有一个宝宝,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宝宝竟然是一头巨大的鲸鱼!是鲸鱼在最危急时刻打败海盗,从而解救了大家,看上去是痴痴傻傻,好像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奶奶竟然在最危急时刻召唤出“宝宝”,令海盗们措手不及。其实在这之前是有一个伏笔的:夺走海盗船后,奶奶把水果往海里扔,还说:“宝宝,宝宝”,扔一个下去,马上就沉下去了,说明奶奶的宝宝是个巨大的海洋动物。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这其实就是说明奶奶的宝宝有可能是鲸鱼、鲨鱼等巨大的海洋动物。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扩展4)

——黄金时代观后感 (菁华6篇)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Anyway,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电影《黄金时代》是一部人物传记版的故事片,整部影片风格略显沉寂,体现了导演对已故女作家萧红的深切缅怀与追忆,通过真实的故事还原了一位饱受生活之苦却仍然天真大气的女作家。从她生*事迹看虽然文章的创作风格上“离经”,但感情生活并不“叛道”,反而还总被那些薄情寡义的负心汉所叛,就像她遗弃自己的孩子那样,自己也总是被男人遗弃,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她那个想做一名普通女人过*凡日子的心愿。

  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多的优秀文章必须是经历过苦难的那些潇洒落魄的文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世态炎凉再加上落魄文人所散发出的那种独有的悲情色彩就更能很好的发酵成一壶陈年佳酿醉倒荧幕下的观众。而落魄文人大多都有一刻抛去私心杂念摈弃功名利禄后的纯洁之心,这纯洁之心就像是呼兰河上游坚冰融化的水,冰凉通明清无杂质,从远方而来又流向远方,任时光荏苒却永不枯竭,具有一股生生不息的魔力!

  萧红一生都渴望能找一个体贴爱护她的男人,但是最终都只是个幻想。第一个男人由于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面子问题”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黄了。第二个由于男人嫉妒心强,在女人面前深感自卑而最终选择去前线抗战离开了她也慢慢疏远忘记了她。第三个是由于胆小怕死,逃难的时候撇下了萧红自己先溜之大吉了。而且最令人为之流泪的是每次她都怀孕的时候被男友遗弃。其实作为女人她只是希望能有个名正言顺的归宿,体贴爱护她就心满意足了。可就这心愿也终究未能如意。因为她所希望要的和男人给他的或者男人以为她想要的之间总是错位,不禁令人感叹,在那样的时代里,女人的这些基本愿望原来显得是那样的奢侈啊!

  她一生都在漂泊流浪躲避战乱,甚至挺着大肚子时也照样是笔耕不辍漂泊继续,这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种薄命红颜总令人想到李清照说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那种漂泊,她的创作灵感游走于童年记忆里家乡的菜园和小说创作之间,生活的希冀游走于对男人的幻想和被抛弃的残酷现实之间。可以说在那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里的这名普通女子,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但后人却在文学祠堂里给了她一个名分,也算是对她在天之灵的一丝慰借吧。

  她的文学造诣颇受人们认可,尤其鲁迅对她的才华更是青睐有加。小说《呼兰河传》里的呼兰河这个地名总令人联想到北方的丛林草场山田溪流,咋听上去感受到了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我没有生活过乡下并未亲眼见过电影中那样浪漫的画面,然而反而更加体会理解萧红笔下“呼兰河”的那番意境。可能是人对于没见过的事物有更加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可能是“久在樊笼里”更容易被激起动物那熟悉并乐于回归自然的天性和本能的缘故。看了几段虽有点代沟,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股灵气与清新之风还是蛮好的,就如同他本人那样大气纯洁不拘于俗!

  真的是一个纯真而无邪的女子。但是她的无知一样一直赤裸的展现出来,招人陷害却浑然不知,令观众同情怜悯。她的一生给人带来一种具有自虐倾向的快感,让性在撞击中升华,一个伟大的灵魂从电影中抽离出来,深刻地定留在你脑海深处。爱吧,朋友们,即使孤独,恨吧,朋友们,即使痛苦。在爱恨情愁中体会生命给你带来的厚重,让生命承受可以承受之重。

  观看完今天的电影后,才发现了萧红那*乎与悲惨的生活。在初读她的书《呼兰河传》时,对于她这个人也只有想象中的真实,也只有她在后园中玩耍时欢乐的景象与神态,与自己对那样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当她长大后,呼兰河那些热闹的市场,那些继续跳大绳的人们也已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眼下仅有的只是透心的寒冷与爱情的悲痛。她不敢回家不敢见父亲,因为她的事在那里已成为冷嘲热讽的常事,没有过多的关怀,只有短暂爱情间的温暖,只有儿子的灵魂与她日夜相伴。鲁迅的邀请使她又重看到了生命中的希望,是他的鼓励与他的悉心介绍,才使得萧红有了日后依靠的朋友,才感受到了一丝丝“大家庭”的温馨。

  日本的大举侵华加之身体原因,使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病床上的她最大的感受便是孤独与寂寞,幸好有她的丈夫与朋友一直帮助她到最后。

  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个选择造就了萧红既悲惨又充实的一生。她想到自己的祖父与那充满生机的菜园子,她向往*静同时也向往快乐幸福的生活,但命运道路却总与其背道而驰。她是痛苦的无助的,她希望被欢乐眷顾,但又一次次擦肩而过,可能只有死亡才是她最美好的归途。

  寒冷的北风再一次吹过呼兰河,而萧红的心却与这大地一样被冻的撕裂,她永远沉默在了白色的回忆之中。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年轻时常看一本《黄金时代》的杂志,以致后来别人说起黄金时代时,总认为指的那本杂志。看2015年第34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才发现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关于民国女作家萧红传记《黄金时代》。

  本人学识浅薄,开博上网后学到了不少东西,逛博时曾看到过博友写有关萧红的博文,可因不喜欢终究没感兴趣。昨天逛博,又见一博友写了首关于萧红我的黄金时代诗文,于是在网上寻来汤唯演的《黄金时代》视频看看。感谢汤唯!真的,若不是汤唯,我至今还不见识萧红,也不会对此人感兴趣,虽喜欢文学,但从未看过萧红作品。认识汤唯,是从《色戒》开始,但这片我没看过,只是从此知道汤唯,看过她演的《晚秋》《北京遇上西雅图》。后来又在微博中看到过她的一些在外用外文演讲的视频,感觉汤唯不仅演技好,文采和能力也不错,不愧为人才!昨天午后闲来在网上看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汤唯,把那位民国女作家萧红,演绎得真是唯妙唯俏,棒极了!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感觉萧红就是汤唯演的那样,看到网上萧红的照片时,反倒觉得那不是萧红,汤唯演的才是。汤唯演得那么好,可惜没能凭借《黄金时代》夺得第34届香港金像奖影后桂冠,片中她将燃着烟头按向手腕熄灭,将萧军离去,萧红痛苦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汤唯,不知真实的萧红是否也这样?因为汤唯,我开始注意萧红。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个不长寿的民国女作家,至于她的作品,以后有空有机会就看,但决不会刻意,更喜欢丁玲。喜欢汤唯,喜欢汤唯演的萧红,在《黄金时代》影片末尾,我听到并看到了有关萧红的文字,我和祖父的园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从《黄金时代》中,我看到萧红是崇尚自由的,个性也很开放,她只想拥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和爱,喜欢写作。她的写作能力是无限广阔的,感情也很细腻,以致于太专注于作品创作而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对她也太不公*了。从她的文字来看,很接*生活,作品文字描写什么的都很细致入微,直入人心,令人感动,这个还是值得学*的。

  总之,《黄金时代》观后,见识了萧红,谢谢许鞍华导演导出此片,谢谢汤唯的表演,学无止境,我的黄金时代。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那青春*,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扩展5)

——《黄金时代》读后感 (菁华5篇)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现在是凌晨十二点,我终于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记得大约一个月前,在新浪专栏里看到了几篇回忆王小波的文章,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黄金时代》这本书。书名似乎之前也听过,重要的是当时想要找一本看,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我从书旗小说APP中下载的全本,没有花一毛钱。也因此不能避免地看多看一些夹杂在正文中广告,也难以避免地将各个故事串联在一起读。实际上这本书是分为五卷的,每卷除了共用名字叫“王二”的主人公外,都有一个独立的卷名,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而我阅读的电子书,各卷之间是没有卷名的,我曾一度怀疑为什么在读的故事跟上一个故事没有太多的关联,而是另起炉灶呢?

  百度百科里介绍这本书时说,它是知青文学的突破之作,以特有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视角给知青文学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百科里还说,它是《亚洲周刊》选出的100部亚洲小说之一。这些评价毫无疑问地可以权威地证明这是一本好书,是开卷有益的典范。可以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定性为一本好书呢?

  曾几何时,沉浸在《*凡的世界》里,被深深地感动着。少*用劳动和读书来追求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少安则用劳动和实干为自家和村民创造着物质的财富;金波和藏族的姑娘仅仅是因为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谈一场精神上的恋爱,润叶在努力追求幸福失败之后才发现幸福不在彼岸而就在触手可及的身边。读完此书,感受受到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自己的灵魂在那段日子里实现了升华。可读完《黄金时代》呢?完全的一脸茫然,不知道在表达怎样的主题,不知道故事背后是怎样的意图?

  王二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上过大学、留过洋、在大学任教的社会上层人士。这里的上层不是指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而是指拥有知识和智慧。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对待任何事情,即便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在他的描述中却故意隐去了重要的部分,重点描述了十分可笑的一部分。

  比如讲到西方留学,《墨迹》中会介绍校园是多么的美丽、教授是多么的富有魅力、学生是如何肆意享受青春的放纵、自己打工的艰辛以及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可思议。而王二的留学经历,只关注了两点,一是导师如何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而是如何和妻子开车去公路上或者公园里“坏一坏”。前者可以解释为对*思维的迂回讽刺,那么后者只能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放纵,虽然这是成年人最本质最原始的行为。

  书中每个故事都有着不止一位的女主角,但所有的女主角的共同点就是王二的妻子、情人、女朋友中的一员。女主的名字有的很好听,比如陈清扬;有的比较俗,比如面条、小转铃;有的很随意,比如姓颜色的女大学生、小孙、海鹰;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妻子居然没有名字,他一直叙述的口吻就是我的妻子或者我的前妻。

  书中有一个画面令我神往,令我欣喜,令我激动。那就是陈清扬承认自己爱上王二的那一刻。在此之前,陈清扬可以跟王二搞破鞋,可以跟王二离群索居,可以跟王二过上实际上的夫妻居家生活。但陈清扬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爱上王二,直到那一刻。天上白云悠悠,山间溪水西流,陈清扬挂在王二的肩上,长发可以下垂到王二的腰部。王二不知怎的,在陈扬清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几下。就在那一瞬间,陈清扬感觉天地虽然广大,但好像只有两个人存在,自己的身体已经酥软的像一条水蛇,自己之于王二就像青藤绕树、小鸟依人。这是我认为全书中最美的画面,由于这个情节的存在,我不再认为认为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是苟合,不再认为他们是不道德的。我觉得这才是自然流露的爱情,才是爱情的伟大之所在。

  但一枚硬币总有他的两面,爱情不也是如此么?我承认爱情的伟大,但也不得不承认爱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合乎这个社会的伦理规范的。王二是单身汉,而陈清扬却是有夫之妇,虽然爱情很真挚,但会被伦理的视角会无情地戳破。这让我想到了《廊桥遗梦》中男主Robert与女主Francesca的爱恋,令人感动,但同样不合乎伦理。最终,女主也是选择了家庭的责任,放弃了爱情,虽然自己得心早已被带走,但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

  女主在去世前留下遗嘱,为了纪念曾经的爱人,为了缅怀逝去的爱情,自己的骨灰不要跟丈夫合葬,而是洒在爱的见证的廊桥之下。这也让我想起了民国才女陆小曼,她为了追求与徐志摩的爱情,放弃了与深爱自己的丈夫王庚的婚姻,也放弃了自己与丈夫未出世的孩儿的生命,毅然选择了离婚与堕胎。比较一下陈清扬、Francesca和陆小曼,我认同Francesca的选择,感动陈清扬的爱情,憎恶陆小曼的无情。

  最后,不得不说,王二是个坏孩子,是个读过很多书,有着很多奇怪的想法,动手能力很强,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女孩的坏孩子。

  都说年轻人普遍就是浮躁的,我仔细想了想,如果**的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就做你们现在在做的事,做个30年也许和你们一样了,只是30年后的我想要的和现在我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么?

  就像都说青春不能只图一时开心,可不图一时开心又算那门子青春。

  与人对话的一个误区在于,说点深刻的,不解释术语,不是一样层次的背景,听不懂。说点浅显的,其实我们并没有交流,只是说了而已。

  就像我看似读懂了这篇小说,但或许是对它还一无所知。

  黄金时代这本书,满篇都是看似打趣的闲谈,却看得出作者*期间深深的无奈。

  到了岁数就要**!王小波的性,总是那么漏骨,但却是那么真实。或许对于这人类的本能来说,不就是应该如此吗?

  21岁也同样是我的黄金时代,总是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有接管一切的能力,但现在才知道之前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或许只有像我现在这样走入社会,我的受锤之旅才真正开始。

  就像小波说的:我们的生活或许不应该是我写的样子,但事实上它就是我写的样子。

  以前听过王小波,却未读过他的书,这次通识课要读他的书,去图书馆借了他的《黄金时代》。

  翻开书,一页一页看下去,有点小小的惊奇,这和我以前看的书太不一样了,作者竟是这样来描写生活的。前看的书里面没有这样对性的频繁描写,而作者写性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干任何一件事一样的自然,虽有性却也不使人觉得色,似乎在那样的年代,在那种环境下,人被压抑的只能用性来宣泄内心的欲望与反抗。

  人与生俱来的三大欲望在作者的书里都被限制,书中的王二二十一岁,这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有好多奢望,他想爱,想吃,他是插队的,被队长穿小鞋,生命虽不至于受到威胁,但总是去了一些自由。“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恰恰相反,所以就成了众人眼中的破鞋。但她不是破鞋,她想证明她不是。

  她认为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一让人失望,因此他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这也是陈清扬的黄金时代,虽被称作破鞋但她清白无辜。王二说他二十一岁时认为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到他。但后来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王二和陈清扬是没有被那个时代摧残的人物代表,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感觉没有被那个禁锢的环境消磨掉,依然保持着人的天性,内心没有麻木,就如文中多次描写的性。

  王小波对性爱大胆自然频繁的描写,或许是由于在那个时代收到的压制太多,太违反常理,是在经历了那样的压制之后对人性的一种探索,或许是要在长久的压抑之后要**人的曾经被压制过的思想,,要释放内心的感情。就如文中他写道王二在喂猪时,猪食里的糠总是比*时多三倍,然后和司务长吵架,他说“我们的猪总得吃饱吧”看到这我笑了好久,他的语言太幽默了,幽默之中也许有一些无奈与悲哀吧,他是在说有生命的动物对事物的需求,也是在说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或许这是他用来想那个丑恶,压抑,愚蠢的环境挑战的一种方法,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扩展6)

——《黄金时代》观后感 (菁华5篇)

  "对于萧红的生*经历,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老师在黑板上一个一个的`罗列了许多的名字:萧红,萧军,端木髸良,似乎还有骆宾基。那时候对萧红其人,只觉得是个才女,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我不知道《黄金时代》里对萧红的描述是否属实。电影是以倒叙和差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萧红有关的人之口,将萧红的一声娓娓道来。

  电影中的萧红看似柔弱,却从骨子里透着倔强,她不要父亲安排的婚姻毅然离家,忍受着贫穷与孤独。却也为了不再孤独向未婚夫低头。当未婚夫撇下大腹便便的萧红悄然离去后,她却能安然的待在阁楼中静音创作。我想她就是这样一个如月亮般的女子,清冷,孤寂。

  萧军应该是她的太阳,他能带给她火热和陪伴。所以她义无反顾的追随着他,甚至他的冷漠,他的不忠。可太阳和月亮注定是不能同在的,他有他的壮志雄心,她却只想 要她的淡泊安逸。于是那怕是爱情,哪怕的骨肉,也阻止不了倔强的心。

  萧军走了,她便又陷入无边的孤独。萧军曾嘱咐丁玲“不要让她一个人孤孤单单。”萧红害怕孤独,非常。 我想,端木髸良的存在也不过是她太过害怕孤独的结果。记得老师讲过端木髸良是个汉奸,人品不太好,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如电影中那般懦弱。庆幸的是在萧红重病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弃萧红于不顾。

  最让我猜不透的是萧红对于孩子的态度。说她不爱孩子,那不可能,那样温婉细腻的女子怎么会不爱自己的骨肉。但她把第刚出生的孩子转手就送人,接着便投入到同萧军的爱情中。同样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三天就病死了,她同样看不出悲伤,看不出绝望。

  看过了电影,我对萧红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想要解答这些,就得去萧红的文章中找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题记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萧红最终死于肺结核病,在她如流星般的人生中,划过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和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不知道《黄金时代》里对萧红的描述是否属实。电影是以倒叙和差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萧红有关的人之口,将萧红的一声娓娓道来。

  电影中的萧红看似柔弱,却从骨子里透着倔强,她不要父亲安排的婚姻毅然离家,忍受着贫穷与孤独。却也为了不再孤独向未婚夫低头。当未婚夫撇下大腹便便的萧红悄然离去后,她却能安然的待在阁楼中静音创作。我想她就是这样一个如月亮般的女子,清冷,孤寂。

  萧军应该是她的太阳,他能带给她火热和陪伴。所以她义无反顾的追随着他,甚至他的冷漠,他的不忠。可太阳和月亮注定是不能同在的,他有他的壮志雄心,她却只想 要她的淡泊安逸。于是那怕是爱情,哪怕的骨肉,也阻止不了倔强的心。

  萧军走了,她便又陷入无边的孤独。萧军曾嘱咐丁玲不要让她一个人孤孤单单。萧红害怕孤独,非常。我想,端木髸良的存在也不过是她太过害怕孤独的结果。记得老师讲过端木髸良是个汉奸,人品不太好,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如电影中那般懦弱。庆幸的是在萧红重病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弃萧红于不顾。

  最让我猜不透的是萧红对于孩子的态度。说她不爱孩子,那不可能,那样温婉细腻的女子怎么会不爱自己的骨肉。但她把第刚出生的孩子转手就送人,接着便投入到同萧军的爱情中。同样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三天就病死了,她同样看不出悲伤,看不出绝望。

  看过了电影,我对萧红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想要解答这些,就得去萧红的文章中找了。

  1911年6月1日,在黑龙江呼兰城的一个在财主家族,一个女孩出生了,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萧红。

  虽然出生在财主的家族,但萧红过得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冷酷无情,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

  20年后,父亲为萧红定下了一门婚事,但萧红对这门婚事并不认可,于是她和表哥连夜逃走了,后来表哥抛弃了她,她只好回家了,而家人并不欢迎她,无奈之下,她投奔了她当年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萧红,汪恩甲也抛弃了萧红。此时,萧红身怀有孕被困在旅馆,她写信给报馆求救,从此认识了萧军,二萧情投意合,他们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几年后,因战事,二萧永远分开了,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直至萧红去世。

  萧红在困难时,她会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萧红也是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因此萧红更愿将鲁迅先生当作她的挚友,正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鼓励,才让她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都来源于她那苦难的生活,她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悲惨的,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文学造诣。

  萧红在写作上与出了她的黄金时代,但在生活上却是悲悯的,令人同情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像萧红说的,“只因我是个女人”。

  "最*喜欢听歌。很疯狂地听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的我。最*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扩展7)

——《黄金时代》读后感 (菁华5篇)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现在是凌晨十二点,我终于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记得大约一个月前,在新浪专栏里看到了几篇回忆王小波的文章,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黄金时代》这本书。书名似乎之前也听过,重要的是当时想要找一本看,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我从书旗小说APP中下载的全本,没有花一毛钱。也因此不能避免地看多看一些夹杂在正文中广告,也难以避免地将各个故事串联在一起读。实际上这本书是分为五卷的,每卷除了共用名字叫“王二”的主人公外,都有一个独立的卷名,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而我阅读的电子书,各卷之间是没有卷名的,我曾一度怀疑为什么在读的故事跟上一个故事没有太多的关联,而是另起炉灶呢?

  百度百科里介绍这本书时说,它是知青文学的突破之作,以特有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视角给知青文学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百科里还说,它是《亚洲周刊》选出的100部亚洲小说之一。这些评价毫无疑问地可以权威地证明这是一本好书,是开卷有益的典范。可以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定性为一本好书呢?

  曾几何时,沉浸在《*凡的世界》里,被深深地感动着。少*用劳动和读书来追求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少安则用劳动和实干为自家和村民创造着物质的财富;金波和藏族的姑娘仅仅是因为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谈一场精神上的恋爱,润叶在努力追求幸福失败之后才发现幸福不在彼岸而就在触手可及的身边。读完此书,感受受到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自己的灵魂在那段日子里实现了升华。可读完《黄金时代》呢?完全的一脸茫然,不知道在表达怎样的主题,不知道故事背后是怎样的意图?

  王二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上过大学、留过洋、在大学任教的社会上层人士。这里的上层不是指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而是指拥有知识和智慧。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对待任何事情,即便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在他的描述中却故意隐去了重要的部分,重点描述了十分可笑的一部分。

  比如讲到西方留学,《墨迹》中会介绍校园是多么的美丽、教授是多么的富有魅力、学生是如何肆意享受青春的放纵、自己打工的艰辛以及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可思议。而王二的留学经历,只关注了两点,一是导师如何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而是如何和妻子开车去公路上或者公园里“坏一坏”。前者可以解释为对*思维的迂回讽刺,那么后者只能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放纵,虽然这是成年人最本质最原始的行为。

  书中每个故事都有着不止一位的女主角,但所有的女主角的共同点就是王二的妻子、情人、女朋友中的一员。女主的名字有的很好听,比如陈清扬;有的比较俗,比如面条、小转铃;有的很随意,比如姓颜色的女大学生、小孙、海鹰;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妻子居然没有名字,他一直叙述的口吻就是我的妻子或者我的前妻。

  书中有一个画面令我神往,令我欣喜,令我激动。那就是陈清扬承认自己爱上王二的那一刻。在此之前,陈清扬可以跟王二搞破鞋,可以跟王二离群索居,可以跟王二过上实际上的夫妻居家生活。但陈清扬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爱上王二,直到那一刻。天上白云悠悠,山间溪水西流,陈清扬挂在王二的肩上,长发可以下垂到王二的腰部。王二不知怎的,在陈扬清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几下。就在那一瞬间,陈清扬感觉天地虽然广大,但好像只有两个人存在,自己的身体已经酥软的像一条水蛇,自己之于王二就像青藤绕树、小鸟依人。这是我认为全书中最美的画面,由于这个情节的存在,我不再认为认为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是苟合,不再认为他们是不道德的。我觉得这才是自然流露的爱情,才是爱情的伟大之所在。

  但一枚硬币总有他的两面,爱情不也是如此么?我承认爱情的伟大,但也不得不承认爱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合乎这个社会的伦理规范的。王二是单身汉,而陈清扬却是有夫之妇,虽然爱情很真挚,但会被伦理的视角会无情地戳破。这让我想到了《廊桥遗梦》中男主Robert与女主Francesca的爱恋,令人感动,但同样不合乎伦理。最终,女主也是选择了家庭的责任,放弃了爱情,虽然自己得心早已被带走,但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

  女主在去世前留下遗嘱,为了纪念曾经的爱人,为了缅怀逝去的爱情,自己的骨灰不要跟丈夫合葬,而是洒在爱的见证的廊桥之下。这也让我想起了民国才女陆小曼,她为了追求与徐志摩的爱情,放弃了与深爱自己的丈夫王庚的婚姻,也放弃了自己与丈夫未出世的孩儿的生命,毅然选择了离婚与堕胎。比较一下陈清扬、Francesca和陆小曼,我认同Francesca的选择,感动陈清扬的爱情,憎恶陆小曼的无情。

  最后,不得不说,王二是个坏孩子,是个读过很多书,有着很多奇怪的想法,动手能力很强,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女孩的坏孩子。

  都说年轻人普遍就是浮躁的,我仔细想了想,如果**的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就做你们现在在做的事,做个30年也许和你们一样了,只是30年后的我想要的和现在我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么?

  就像都说青春不能只图一时开心,可不图一时开心又算那门子青春。

  与人对话的一个误区在于,说点深刻的,不解释术语,不是一样层次的背景,听不懂。说点浅显的,其实我们并没有交流,只是说了而已。

  就像我看似读懂了这篇小说,但或许是对它还一无所知。

  黄金时代这本书,满篇都是看似打趣的闲谈,却看得出作者*期间深深的无奈。

  到了岁数就要**!王小波的性,总是那么漏骨,但却是那么真实。或许对于这人类的本能来说,不就是应该如此吗?

  21岁也同样是我的黄金时代,总是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有接管一切的能力,但现在才知道之前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或许只有像我现在这样走入社会,我的受锤之旅才真正开始。

  就像小波说的:我们的生活或许不应该是我写的样子,但事实上它就是我写的样子。

  以前听过王小波,却未读过他的书,这次通识课要读他的书,去图书馆借了他的《黄金时代》。

  翻开书,一页一页看下去,有点小小的惊奇,这和我以前看的书太不一样了,作者竟是这样来描写生活的。前看的书里面没有这样对性的频繁描写,而作者写性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干任何一件事一样的自然,虽有性却也不使人觉得色,似乎在那样的年代,在那种环境下,人被压抑的只能用性来宣泄内心的欲望与反抗。

  人与生俱来的三大欲望在作者的书里都被限制,书中的王二二十一岁,这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有好多奢望,他想爱,想吃,他是插队的,被队长穿小鞋,生命虽不至于受到威胁,但总是去了一些自由。“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恰恰相反,所以就成了众人眼中的破鞋。但她不是破鞋,她想证明她不是。

  她认为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一让人失望,因此他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这也是陈清扬的黄金时代,虽被称作破鞋但她清白无辜。王二说他二十一岁时认为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到他。但后来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王二和陈清扬是没有被那个时代摧残的人物代表,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感觉没有被那个禁锢的环境消磨掉,依然保持着人的天性,内心没有麻木,就如文中多次描写的性。

  王小波对性爱大胆自然频繁的描写,或许是由于在那个时代收到的压制太多,太违反常理,是在经历了那样的压制之后对人性的一种探索,或许是要在长久的压抑之后要**人的曾经被压制过的思想,,要释放内心的感情。就如文中他写道王二在喂猪时,猪食里的糠总是比*时多三倍,然后和司务长吵架,他说“我们的猪总得吃饱吧”看到这我笑了好久,他的语言太幽默了,幽默之中也许有一些无奈与悲哀吧,他是在说有生命的动物对事物的需求,也是在说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或许这是他用来想那个丑恶,压抑,愚蠢的环境挑战的一种方法,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