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实用5篇

首页 / 故事 / |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 1

  孟尝君,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政治家,也是闻名于世的“战国四公子”(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和孟尝君)之一。孟尝君年仅五岁的时候,有一个以语启父的故事,至今为人们传诵。

  孟尝君,小时名田文。他的父亲名叫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弟弟,在齐国当了十一年的宰相。齐湣王继位后,把薛地分给了田婴,故史称他为薛公。薛公妻妾成群,有儿女四十多个。本文的主人翁田文,就是田婴的一个小妾生的。

  由于田文是五月五日生的,所以田文一出生,田婴就命令他的母亲将其扔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人们迷信,认为五月五日这天生的孩子,长大后会跟门一样高,男会克父,女会克母。田文的母亲心地善良,她怎么舍得把自己的亲骨肉扔掉呢?但夫命难违,于是,田文的母亲便瞒着田婴,将田文偷偷地养在另一个宅院里。

  田文生性聪慧,一岁会说话,两岁会认字,三岁读诗文,到五岁的时候,便能谈古论今了,很讨母亲喜欢。

  事情发生在田文刚满五周岁的这一天。田婴外出未回,母亲决定给田文过一个生日,让*时侍奉田文的侍女们一块参加,热闹一番。田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一会儿作文,一会儿赋诗,大展风采。田文那一张带有稚气的小脸,一副认真得像大人的样子,不时逗得母亲和侍女们捧腹大笑。谁料正当笑声满屋的时候,外出的薛公回来了,一步踏进宫中。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得田文的母亲和众侍女目瞪口呆,室内顿时鸦雀无声。田文的母亲见事情再也隐瞒不住,只好如实相告,并叫田文上前认父。

  田婴一听,立即火冒三丈,怒斥田文的母亲说:“我当时命你将其扔掉,谁让你私自把他养大的!”

  田文的母亲吓得浑身发抖,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倒是小田文镇静自若,首先不慌不忙地给父亲叩了个头,然后问道:“听说父亲因为我是五月五日生的,才要把我扔掉。但五月五日生的为什么不好,儿子想向父亲讨教其中的道理。”

  田婴气呼呼地说:“五月五日生的儿女,将来长得会像门一样高,男会克父,女会克母!”

  田文听了继续问父亲:“我想再向父亲请教,一个人的命运究竟是由上天支配呢,还是受门支配?”

  田婴听了,无言以对。田文见父亲回答不出,接着说:“父亲如果以为人的命运受天支配,那就听天由命就是了,您又何必发愁?人的命运如果受门支配,等儿子长成,再把门加高一些就是了。可是,谁又能长得像门一样高呢?”

  田婴听了,觉得年仅五岁的儿子讲的很有道理,态度有些缓和地说:“不要再说了,既然你已经活下来,就顺其自然吧!”

  但田文却未就此罢休,他决心彻底解决父亲的思想疙瘩,所以又接着问父亲:“我再向父亲请教个问题,儿子的儿子是什么辈数?”

  田婴说:“刚才看你很聪明,怎么这会儿又如此蠢了?儿子的儿子是孙子,谁还不知道!”

  田文并不惊慌,又问:“那么孙子的孙子呢?”

  田婴有些不耐烦了:“叫玄孙!”

  田文接着问:“那么玄孙的玄孙呢?”

  田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你问这些有什么用?”

  田文见父亲被问住了,乘机对父亲说:“您在齐国当宰相,历经三位国君。这些年来,齐国的疆域并没有扩大多少,但您的财富却与日俱增;再想一下,您虽然有了这么多的财富,但您的幕僚中却连一个贤才也没有。使我更不明白的是,您后宅的人穿着绫罗绸缎,可一般才士,却连粗服也穿不上;您后宅的侍妾米饭肉菜吃不完,剩下扔掉;可一般才士,却连糯糠也吃不饱。现在,您还在念念不忘地聚集财富,大概是留给您刚才所说的孙子、玄孙和一些连您也叫不出辈数的后代吧?但您却忘掉了一个大问题,这就是国家的政事却一天比一天变坏了!”

  田婴听完了田文的论述,心中很感动,也十分高兴。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只有五岁的儿子,对问题看得那么远,想得这么深,真是“将门出将,相门出相”。这个有幸没被自己扔掉的孩子,将来必定是个有用之才。

  后来,田文长到十几岁,田婴便让他主持家务,接待宾客。田文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希望,不仅把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且处处礼贤下士,很多有才之士都愿意和他结交,田文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田婴死后,田文继承父位,做了薛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 2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一作冯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 3

  孟尝君在战国四君子里面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礼贤下士,对食客谦恭、有礼的,几乎是有求必应。据说,孟尝君的食客多达三千,这三千食客,鱼龙混杂,有好有坏,而这三千食客每个人都性格迥异,当他们和孟尝君产生了交集时,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便出现了。

  孟尝君,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做田文,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国有名的富人,而田婴又是齐王的弟弟,有权又有势的田婴被齐王赶到了他的封地,在那里田婴开始养了一大批食客,到了他的儿子田文那里,手下的食客多达三千,虽说这个数字有夸张的嫌疑,但是足以可见,田文手下的门客之多,而他也能够一视同仁,也可见田文的宽容、豪爽之心。

  史书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个叫冯谖的食客和他之间的故事。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孟尝君喜欢结交各种奇葩的人才,闻讯赶来的冯谖也希望在孟尝君手下做事,他出身贫寒,投靠孟尝君的时候,身无长物也没有一技之长,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庸甚至严重有吃白食嫌疑的人,竟然都被孟尝君留下来了。撇开这些身份地位不说,冯谖在孟尝君门下白吃白喝就算了,还成天抱怨,抱怨自己伙食不好,没有车坐等等各种不满,孟尝君听说之后都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是他还是不满意,还是整天抱怨,于是孟尝君便向人打听他家中是否还有老母亲,得到证实后,孟尝君又善待他的母亲,最后冯谖才停止了抱怨。

  冯谖弹剑而歌,他歌唱的不是孟尝君,而是不断向孟尝君抱怨,如此反复几次都没有惹怒孟尝君,说明孟尝君还是个大度、容忍的人。但是史家对他的评论,似乎都不怎么好,这是为什么?这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孟尝君是庶出,在古代庶出表示是丧失了垄断人事选举和军事立功的特权的,因此他们的地位并不是十分好,因为庶人几乎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因而难以维持政务,不被君王重用。孟尝君想用门客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且赡养一大批士人就是在壮大自己的威望和力量,他也的确做到了,都说国士无双,士人就是要为民服务的,但是孟尝君的士人却不是为天下,甚至我们可以说他就是为了他自己而赡养的。

  孟尝君倾家荡产赡养这些人,也不是白养的,作为自己的巨大的人才库,也相当于是个私人的武装队伍,孟尝君为了扩大自己的威望因而不断招来人才,甚至有一种攀比的意向,他不论出身、人品地选拔食客,其实是违背了养士的初衷,也难怪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毫不留情地表达了他对孟尝君的不满,说孟尝君也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赞颂的。

  除此之外,孟尝君也是个很残忍的人,他的长相不是特别好看,有一次在去到一个县的时候,那里的一个百姓嘲笑了他的长相,他一怒之下,竟然将这里的百姓都杀了。虽说,他靠着鸡鸣狗盗之徒逃出了秦国,去到秦国也是因为避免被齐王除掉,他出走秦国的行为,也是引起了人们的诸多异议。

  奇怪的是战国时期的人,普遍都对孟尝君进行一番褒扬,而逃脱出战国时期,后世人多对孟尝君抱批评的态度。不管是好是坏,孟尝君其人早已消逝在岁月的尘埃里,功过是非就任由后世之人评说吧。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 4

  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一个特别迷信的人,他事无巨细,都喜欢让人占卜一下吉凶。田文出生那天恰好是五月初五,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长到门那么高的时候,会对田婴不利。田婴于是硬起心肠,让田文母亲把孩子扔掉。母亲哪里舍得扔掉孩子,就让人偷偷地把孩子带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

  但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孟尝君一天天地长大了,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有一天,他的行踪被田婴的侍卫发现了。田婴顿时怒不可遏,他气势汹汹地冲到小田文居住的地方,火冒三丈地质问田文母亲:“谁让你养大他的?”

  田文母亲吓得瑟瑟发抖,紧紧地搂着自己的孩子,生怕给人抢了去,害怕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小田文看到这样的情景,却表现出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冷静。他恭敬地给父亲行了礼,然后不慌不忙地问道:“父亲大人,您为什么不要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非得让母亲把我扔掉?”

  田婴怒气冲冲地说:“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长到门那么高的时候就会对我不利。”“原来如此,”小田文微微一笑,“您说人的命运是由什么支配的呢,难道是由大门支配的吗?”

  “这……这……”田婴一下子被问住了。

  小田文不给他思索的机会,紧接着又说道:“人的命运,如果是由上天或者自己支配的话,那么父亲又何必担忧呢?如果是由大门支配的话,那就把大门开高些好了,那么高的门谁又能和它长得一般高呢?”

  田婴觉得田文小小年纪,谈吐不俗,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就决定将这个孩子带在身边抚养。他骄傲地对田文说:“你真幸运,只要你能成器,你看我的这些家产,都将是你的!”田文并没有拜谢父亲,却问道:“请问父亲,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不知道田文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随口答了一句:“孙子。”

  “孙子的孙子又叫什么?”

  田婴对此毫无兴趣,很不耐烦地回答说:“曾孙。”

  “曾孙的孙子又叫什么呢?”田文“紧追不舍”地问道。

  田婴对田文无休止的追问感到非常恼火,他生气地说:“我不知道!”

  小田文这时候才开口说道:“父亲请您不要生气,我只是有点不明白,您在齐国很受重视,历经三位君王,声名显赫。这么多年过去了,齐国的疆域并没有变大,可是您的私人财富却积累了万金!您的仆人身穿绸纱细绫,可是老百姓却连粗布也穿不上;您的仆妾有剩余的饭粮肉食,可是老百姓却连糟糠都吃不饱。现在国家的困境越来越严重,而您却还在尽力地积蓄、贮藏财物,想把它留给那些您方才所说的不知道是谁的子子孙孙,您不觉得您的做法很奇怪吗?”

  田婴听后,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仔细地看了看眼前这个十来岁的少年,不敢相信有着如此深刻见解的话语竟是从这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嘴里说出来的,惊讶不已。他拉着田文的手,激动地说:“好孩子,你说的对!有你这样的认识,何愁我齐国不强大呀!”此后,田婴逢人便夸小田文聪明,田文也逐渐声名远播了。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 5

  薛公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曾在齐国当宰相。他有个儿子叫田文,是农历五月初五生的,田婴认为这个出生日子是不吉利的,就对田文的母亲说:“扔了!不要养他!”但田文的母亲偷偷地将他哺养。

  一天,田婴看见田文,就大骂妻子道:“谁让你养大他的?”

  田文的妈妈吓得不敢讲话。

  田文向父亲叩头后问:“父亲大人,您为什么不让养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

  田婴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长到大门那么高,将来对我们父母不利。”

  田文问父亲:“人的命运是由天支配的呢,还是由大门支配的?”

  “这……这……”父亲被问住了。

  田文又接着说:“人的命运,如果由天支配的话,父亲何必忧愁呢?如果由大门支配的话,可以把大门开高些,谁能长得那么高呢?”

  过了些日子,田文问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孙子。”

  “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玄孙。

  田文追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

  田婴答:“这我就不知道了。”

  田文紧接着说:“您在齐国受重视,当了宰相,历经三位君王,齐国的疆域并没变大,但是,您私人的财富却积累了万金,幕僚之中一个贤人都没有。您后宫的人身穿绉纱细绫,可是一般才士,连粗服也穿不上;您的仆妾有剩余的饭粱肉食,而一般才士,竟连糟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尽力地积蓄贮藏,想把它留给您方才所说的那不知道的孙子、玄孙和玄孙的孙子,却忘掉国家的政事一天比一天地败坏了,我真觉得好奇怪呢。”

  田婴听了,觉得儿子十分明事理,将来一定是有用之才。从此之后,开始喜欢他了。后来,田婴派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田文的名声也逐渐传开了。田婴死后,田文继承父亲做了薛公,他就是孟尝君。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实用5篇扩展阅读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实用5篇(扩展1)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 (菁华3篇)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1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2

  孟尝君在战国四君子里面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礼贤下士,对食客谦恭、有礼的,几乎是有求必应。据说,孟尝君的食客多达三千,这三千食客,鱼龙混杂,有好有坏,而这三千食客每个人都性格迥异,当他们和孟尝君产生了交集时,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便出现了。

  孟尝君,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做田文,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国有名的富人,而田婴又是齐王的弟弟,有权又有势的田婴被齐王赶到了他的封地,在那里田婴开始养了一大批食客,到了他的儿子田文那里,手下的食客多达三千,虽说这个数字有夸张的嫌疑,但是足以可见,田文手下的门客之多,而他也能够一视同仁,也可见田文的宽容、豪爽之心。

  史书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个叫冯谖的食客和他之间的故事。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孟尝君喜欢结交各种奇葩的人才,闻讯赶来的冯谖也希望在孟尝君手下做事,他出身贫寒,投靠孟尝君的时候,身无长物也没有一技之长,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庸甚至严重有吃白食嫌疑的人,竟然都被孟尝君留下来了。撇开这些身份地位不说,冯谖在孟尝君门下白吃白喝就算了,还成天抱怨,抱怨自己伙食不好,没有车坐等等各种不满,孟尝君听说之后都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是他还是不满意,还是整天抱怨,于是孟尝君便向人打听他家中是否还有老母亲,得到证实后,孟尝君又善待他的母亲,最后冯谖才停止了抱怨。

  冯谖弹剑而歌,他歌唱的'不是孟尝君,而是不断向孟尝君抱怨,如此反复几次都没有惹怒孟尝君,说明孟尝君还是个大度、容忍的人。但是史家对他的评论,似乎都不怎么好,这是为什么?这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孟尝君是庶出,在古代庶出表示是丧失了垄断人事选举和军事立功的特权的,因此他们的地位并不是十分好,因为庶人几乎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因而难以维持政务,不被君王重用。孟尝君想用门客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且赡养一大批士人就是在壮大自己的威望和力量,他也的确做到了,都说国士无双,士人就是要为民服务的,但是孟尝君的士人却不是为天下,甚至我们可以说他就是为了他自己而赡养的。

  孟尝君倾家荡产赡养这些人,也不是白养的,作为自己的巨大的人才库,也相当于是个私人的武装队伍,孟尝君为了扩大自己的威望因而不断招来人才,甚至有一种攀比的意向,他不论出身、人品地选拔食客,其实是违背了养士的初衷,也难怪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毫不留情地表达了他对孟尝君的不满,说孟尝君也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赞颂的。

  除此之外,孟尝君也是个很残忍的人,他的长相不是特别好看,有一次在去到一个县的时候,那里的一个百姓嘲笑了他的长相,他一怒之下,竟然将这里的百姓都杀了。虽说,他靠着鸡鸣狗盗之徒逃出了秦国,去到秦国也是因为避免被齐王除掉,他出走秦国的行为,也是引起了人们的诸多异议。

  奇怪的是战国时期的人,普遍都对孟尝君进行一番褒扬,而逃脱出战国时期,后世人多对孟尝君抱批评的态度。不管是好是坏,孟尝君其人早已消逝在岁月的尘埃里,功过是非就任由后世之人评说吧。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3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丞相,名叫孟尝君。孟尝君礼贤下士,广招门客,深得人心。孟尝君在国内的威望越来越高,齐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害怕孟尝君夺取自己的王位,就收回了他的相印,撤销了他的职务,让他回老家去了。

  孟尝君有一个门客,名叫冯,足智多谋。为了让孟尝君官复原职,他假意跑到魏国去对魏惠王说:“大王,我们齐王放逐了他的大臣孟尝君,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诸侯中谁先迎接他,谁就有富国强兵的希望了。”

  魏惠王听了冯的话,马上许以相位,三次花重金去拜迎孟尝君。

  孟尝君三次拒绝了魏惠王。

  齐王听了这件事后,十分害怕,马上派人带了黄金千斤、高级马车两辆、佩剑一把和他的亲笔信一封,来向孟尝君道歉,请他回来治理国家,此后,在孟尝君为相的数十年里,齐国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但兵强马壮,百姓也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实用5篇(扩展2)

——历史名人故事实用20份

  历史名人故事 1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历史名人故事 2

  唐伯虎是明朝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历史名人故事 3

  敝帚自珍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0xx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

  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同出一源,都表示珍惜自己的东西。但“敝帚自珍”由“敝帚千金”发展而来,语义较重,而且不用于劝诫和批评方面。这样看来许多词语表面上的意义都是差不多的,不过在用法上可有着区别呢!小朋友们使用成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韬光养晦

  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

  刘备很高兴,曹操请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发毛,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些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曹操跟刘备聊得很开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

  刘备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不得已。”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怎么啦?”

  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

  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

  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来。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

  后来三人一起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天天种菜,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才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了。”关羽张飞佩服得不得了。

  由于种种原因,韬光养晦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但在古代,韬光养晦是一个中性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因素,即它是不作为的'。

  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

  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事儿。

  商朝时,有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叔齐,经常对别人说:“叔齐很聪明,而且有才能,假如我死了,就让他来做国君吧!”

  后来,他立下遗嘱,立叔齐为孤竹国国君。但是,叔齐可不愿意违背长子继位的规矩,他找到兄长伯夷,请求伯夷来做国君。

  不管他怎么恳求,伯夷就是不答应,并推辞说:“你做国君是父王的旨意,我们怎么能不遵从父命呢?这是不孝啊!”

  伯夷执意不继承王位,叔齐没办法,只好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叔齐又去找伯夷,没想到伯夷竟然不见了。原来伯夷见说服不了叔齐,为了让他安心地做国君,自己收拾好行装趁夜色偷偷地走了。

  叔齐很伤心,他知道大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为难而离开王宫的。

  伯夷逃走了,叔齐死活也不肯做国君,他心想:我如果违背继位的规矩,天下人都会耻笑我的!他决定出去寻找大哥,和大哥一起生活,就拾好随身的衣物,悄悄地走了。

  叔齐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伯夷,兄弟相见,感慨万千,他们相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打算找一个和*安稳的地方长期待下去。

  伯夷叔齐想投奔周国,在路上正好碰上周武王率大军讨伐纣王。他们认为武王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上前拦住武王,劝说道:“商纣王虽然统治残暴,但周国作为商朝的属国,以臣代君,以下犯上,是不仁。我们劝你还是带兵回去吧!”

  武王听了非常生气,要命令随从杀了他们。

  这时,在旁边的姜太公说话了:“等一等!他们是仁义之人,不能杀啊!大王,请收回命令吧!”武王摆了摆手,让人把他们扶走了。

  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齐认为周朝不仁不义,坚决不同周朝的人交往,不吃一粒周朝地里长的粮食,每日仅靠吃点野果野菜充饥。

  不久,兄弟俩都活活饿死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非常敬佩他们竟然这么有骨气,宁愿自己饿死,也不吃自己仇人地盘上的一粒粮食,我们现在的人都应该学*,学*他们这种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精神。但是就现在的意义来说,活下来才有别的可能,希望每个中国人民都热爱我们的祖国。

  历史名人故事 4

  众多的读者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无不觉得华佗死得冤枉。神医华佗悬壶济世,不甘心被曹操一人所役使,他以妻子有恙为借口,离开曹操,曹操头疾难忍之下,欲招华佗而回,可是华佗却不肯再返许昌,曹操一怒,将华佗捉回杀之。

  可是历史上的事实并非这回事,换句话来说,曹操和华佗这两辆车碰到了一起,并非曹操全责,至少华佗也得负三分之一的责任。

  根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因为才气大的缘故,故此,沛国相陈��举荐他为孝廉(相当于举人),而太尉黄婉也征召他做小官,都被华佗一一拒绝了。

  华佗当时走得是以医养学之路,那种芝麻绿豆似的小官,满足不了华佗的胃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方技传》中,曾经这样写华佗: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要知道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汉代,医生是贱业,华佗因为医术高明,常被**巨贾们召去治病,在谦卑的忍隐,万分的谨慎中,华佗早已经厌烦了这种“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生活,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这样写华佗的性格:为人性恶,难得意。

  可以想见,华佗并非是一位谦和的名医,他的脾气也很乖张,时常处在求官不得,可又不得不干医生的矛盾之中。

  曹操因造建始殿,挥剑砍碍事的一棵梨树,在传说中得罪了梨树神,故此得了头风病,曹操召华佗来许昌后,华佗一针便止住了他的头痛,这让曹操心中欢喜,便封了华佗一个“专视”的官,换句话来说,华佗就做了曹操的保健医生。

  曹操作为一个“霸道总裁”,他得到了――当时天下最好的名医华佗,可是华佗作为医界的“精英白领”,他并没有得到他需要的官职、金钱、名誉和地位,甚至他还失去了一个当野医的自由。

  华佗在曹操身边当了一阵保健医生,他觉得不快乐,也没法快乐(干不好,会被杀头,而且曹操也没太拿华佗当回事,不舍得向对敬重关羽一样对待他)华佗就以收到家书,想回家住几天为由,向曹操告假。

  曹操准了华佗的假后,华佗以妻子有病为由,一直拖延时间不回许昌。

  曹操曾经对手下这样说华佗: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这句话的意思是,华佗能治好我的病,可是他不怀好意,故意拖延,目的是挟病自重。

  (《三国演义》中,华佗有让曹操服下麻沸散,然后用利斧劈开曹操的脑袋,取出曹操头风的病根风涎一说,属于小说家的言语,说法不太可信,故此在本文中,略去不提)。

  头风之疾,现代医学称之为慢性头痛,或者叫偏头痛,属于疑难杂症之一,很难治愈,治愈后也非常容易复发,华佗作为汉代中医界的“精英白领”,我们应该相信他是当时唯一能治疗此病的医生,可是他以病相挟,却没有得到他朝思暮想的**。

  曹操作为魏国最高的“霸道总裁”,偏不想被华佗所要挟(关羽是谁,人家是可以帮自己打江山的'武将,华佗是谁,野医一名,曹操从心里就瞧不起自学成才的华佗,给他个保健医生的职位,曹操认为这都是最大的恩典了)。曹操认为,去了穿红的有挂绿的,没有了华佗,自己的头风病也一样有医生会替自己治愈,曹操不理荀��替华佗求情,凭着心情,将囚于监狱的华佗,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处死!

  霸道总裁法则就是:我是螃蟹别惹我!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做,跟着感觉走的滋味确实很嗨皮(兴奋),而霸道总裁法则就是这样霸道,同时,这个法则也不按道理出牌。曹操认为自己的命令华佗必须遵守,否则他一定没命。可是华佗(老子是技术尖子,自学成才怎么了,我不给你治病,曹操你老小子也活不几天)也是一样的执拗,他认为,曹操要对自己下手,就没有人给他治疗头风,故此,他不敢杀自己。

  针尖对麦芒。最后,华佗的医术,没有敌过曹操的屠刀,华佗死了,曹操在不久之后也病亡了……

  在这场血腥的游戏中,法律只是幌子,真正的凶手是――霸道总裁法则:我是螃蟹别惹我!**的挺痛快,但曹操杀了华佗,也等于断了自己的性命。

  华佗脾气挺大,但再大的脾气也无法阻挡曹操这只螃蟹的凶猛,华佗惨亡于权力的螯钳之下。

  如果将其引申一下,在现代的商企中,一些认为企业离开自己一定玩不转的白领精英们,如果想以管理和技术要挟那些霸道总裁,一定要仔细看清,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曹操型的总裁,你要记住,你的要挟在他这里是绝对行不通的!

  这位霸道总裁,他往往会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威,“手起刀落”干掉这些胆敢要挟自己的白领,痛快和感觉最重要,至于企业亡不亡那就以后再说了。

  而如果你是曹操型的总裁,也一定要转变一下“霸道”观念,这世界上真有不可替代的白领,千万不要认为,去了穿红的有挂绿的,干掉这些经常“尥蹶子”的白领很容易,但没有了他们,企业也会很快倒闭!

  故此,现在职场上混“霸道”不重要,彼此了解,彼此理解,彼此珍惜才真的很重要。

  历史名人故事 5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历史名人故事 6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从缴获袁绍的文件堆中,发现许昌守城官兵和前线军中将士都有一些人私下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袁绍。

对此,浴血奋战的将军们十分气愤,纷纷要求惩治这些存心叛逆之徒。

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他说; "袁绍当初那么强大,官渡之战我军能不能保全,我自己也怀疑,何况别人呢?"

这样一来,原来私通袁绍的人转而感激、忠实于曹操,原来心存观望的人也甘愿效忠曹操。

曹操团结了文武群臣,终于力挫群雄,统一了北方。

  历史名人故事 7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鲁班生于公元前五0七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锯和刨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挺费事。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来,可方便了!后来,人们都把它叫鲁班尺。 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两千多年来,木匠们都尊敬地称他是祖师。

  石磨与云梯

  鲁班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 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 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里,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邻居们都很奇怪,鲁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围过来看。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大家高兴极了,鲁班真是为人们立了一大功啊「 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不仅是能为人民制造各种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

  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休。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围了多日,干着急攻不下来。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这种”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古**载,鲁班还造过一辆”木马车“。那是他的母亲死了,为了送葬造的。鲁班在车上安了机关,有木人驾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围了很多人,看着这辆自动行走的木马车,一个个赞叹不已。

  历史名人故事 8

  魏文侯讲诚信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历史名人故事 9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渔璜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并且这四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周渔璜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周渔璜带着遗憾的心情乘船离开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黄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大声而有韵地应对:“一船二浆四人摇过八仙桥。”

  黄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递增,妙!真是太妙了!”

  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元后与周渔璜结伴而行,共游美景!

  历史名人故事 10

  公元1688年,也就是历史上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弹劾,一代权相纳兰明珠被捕下狱,罪名是“xx,结党营私,负恩乱政”。

  对于自己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弹劾处处都落在实处,他无可辩驳;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实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过是个枪手而已,辩驳也没有用。

  对于自己的结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个,自己人头落地,但不会牵扯上家人;第二个,康熙皇帝会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会削职为民。

  以康熙的宽厚本性来说,第二个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对于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但是,对于明珠这样的人而言,剥夺他的政治生命,比杀了他还惨,他不甘心。

  这时候,明珠想起一个能救他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政敌,时时都想置明珠于死地的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他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拉自己一把呢?

  于是,他走了一步险棋。

  这步险棋就是:让一个名为索党而实际上是明员上书,弹劾明珠“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图谋造反”。

  从表面上看,明珠的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弹劾的罪名,明珠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自己人头落地而已,但按这个官员的罪名定罪的话,不光明珠的人头要落地,连他的家人也要被诛灭九族,他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

  然而,明珠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以康熙的聪明,不可能相信明珠会造反。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索党借机攻击明党,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

  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明党的其他官员为了明哲保身,就不会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动乱。然而,索党官员弹劾明珠结党谋反。谋反啊,可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了,就会必然地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身上。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必然会全力地保护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面对康熙了,而是整个明党在面对康熙。

  第三,在索党与明党相争的关键之时,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从而会造成索党**独大的局面。这是身为上者的康熙无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和索党的力量*衡。这样,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

  事情发展的'结果正如明珠所料。这个官员上书弹劾后,索党一见这是个彻底打倒明党的机会,纷纷上书弹劾明党。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也纷纷上书为明珠辩护。结果,原本只是弹劾明珠的经济案件,变成了索党与明党大结算的政治事件。无论谁胜谁负,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伤害。

  康熙为了维护大局,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衡,不得不对明珠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学士之职,不久之后,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自己的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做就是20年,直到康熙47年去世。

  明珠的这招棋,不仅他用过,其他许多人都用过。

  ***主义者有这样一个理论: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只能有一个一号人物,众多的三号人物,不能在中间再有一个二号人物,对于上位者而言,维护权力的*衡最重要,不能让一个党派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下位者而言,敌对势力的存在同样也是重要的。有了敌对势力,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自己就成为上位者的威胁,等于是引火烧身。

  历史名人故事 11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被所有人公认的一个小笨蛋,笨到同学们见到他就议论纷纷,笨到老师也觉得他无可救药了。可是呢,爱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奋”!

  在手工课上,别的小朋友都交了一个个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却交了一个工艺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话他。老师也讽刺他:“我看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东西了!”可是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个比这个更加糟糕的小凳子,这时,老师和同学们惊呆了,也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这是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小小的勤奋,他的收获是得到了同学和老师对他新的看法;长大了以后,爱因斯坦更加勤奋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诺贝尔奖、以及许多数都数不清的奖项。

  历史名人故事 12

  井中植丧命微茫

  赵直是出了名的占梦高人。一天,有一个姓何的男子向赵直讲述了自己的梦,他说他梦见自己在井里种了一棵桑树,并询问赵直此梦为何意?

  赵直听了男子所言后,长叹了一声说道:“请问先生今年贵庚?”

  姓何的男子回答说:“四十四岁啊。”

  赵直迟疑了一会儿说:“先生,人生如梦,好吃好喝,再好生地享受四年吧!你的.寿命只有四十八年。”

  姓何的男子不相信:“先生何以见得呢?”

  赵直解释说:“桑树不是井内所种之物。‘桑’的发音同‘丧’;而‘井’,四个‘十’也;‘十’字,两笔画也;四个‘十’合为八笔,这不是说你的寿数为四十八年吗?”

  何氏一听拂袖而去。过了四年之后,那名何氏男子果然一命归西了。

  历史名人故事 13

  1、三人徐州

  曹操以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于是陶谦向孔融、田楷求救,孔融又请刘备来救。刘备就带着关、张来救,并初战打败曹操缓解徐州危机。陶谦便想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推辞再三并写信给曹操希望他退兵,由于吕布威胁曹操后方,曹操便给了刘备顺水人情,退兵而去,这是第一让。然后陶谦再让徐州,刘备认为他只是应朋友之义才来,拒不接受但答应驻守徐州附*,这是第二让。后陶谦病重,再次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又辞,陶谦死不瞑目,这是第三让。后刘备在徐州百姓拥戴下才做了徐州牧。

  2、煮酒论英雄

  曹操和刘备同朝为官时,曹操想试探刘备是否居心不良,于是曹操请刘备到自己府上喝酒,谈论天下英雄,曹操说,天下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称做是英雄,因为刘备当时与几位朝臣密谋做掉曹操而心虚,所以吓掉了手中的筷子,碰巧天上打了个雷,刘备假称是被雷吓掉了。于是躲过了曹操的怀疑。

  3、跃马檀溪

  刘备消灭了叛乱的张武,夺的一匹好马,刘备于是欲将此马送给刘表。刘表谋士蒯越认为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刘表赶紧找借口还给了刘备,于是这匹战马又跟随了刘备。后来蔡瑁欲设计谋害刘备,伊籍又向刘备报信,刘备慌忙从酒*中逃走,骑上的卢却是慌不择路走错了路,结果便来到了檀溪。前是阔越数丈的檀溪,后是追兵,刘备在这个时候才想起伊籍的卢妨主的劝告,一边疯狂地抽打着的卢一边大叫:“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那马忽然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飞上对岸,完成了的卢最富传奇意义的演出

  4、三顾茅庐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第一第二次诸葛亮都不在,刘备诚信求教。直到第三次拜访时,才遇到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5、携民过江

  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樊城。曹操为了报仇,亲率大军杀奔樊城。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江,退往襄阳。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刘备。于是刘备令关羽安排船只,疏导百姓渡江。百姓扶老携幼,号泣而行,刘备见此情景,心中十分悲痛。刘备到了南岸,见江北还有很多百姓,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过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快渡完了,才上马离去。

  6、刘备摔子

  当阳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7、白帝城托孤

  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陆逊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名人故事 14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历史名人故事 15

  包公包青天的故事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当日动身。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跟在后面盯梢哩。

  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儿结的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像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

  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正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栖息在小镇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囊资不丰,就叫了素菜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是上熟,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捡,一桌拐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太监说:

  “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边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草行露宿,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沾污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难有双的铁清官,就跟他一万年,也找不到他的脏点。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

  奸不过太监,

  清不过包公。

  历史名人故事 16

  庾信. 披裘负薪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 "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 "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 "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穷到了夏天也换不起衣服:终日披裘打柴为生,也不去拾取路边造金,这确实表现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种人,虽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贫如洗,其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见劝其拾取遗金,受到严词批驳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劳动者的美德,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为后人所赞叹景仰和发扬光大。

  同胞兄弟志向径庭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径庭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佛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维持其统治地位。 当时,有个名叫范缜(约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锋利,以此来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形体。他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

  《神灭论》问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动,急坏了竟陵王萧子良。于是,他找来了全国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说会道的宾客,当面和范缜辩论。他们向范缜提出了许多责难,都被范缜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驳回去了。辩论进行了好长时间,那些和尚和宾客们始终没有找出一条象样的理由来证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个个被范缜驳得哑口无言,前来观看辩论的.人越来越佩服范缜,认为范缜讲得是对的。

  公开辩论难不倒范缜,萧子良便派了一个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缜家里,企图私下收买他。王融对范缜说: "您坚持神不存在的理论,是和名教相违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这样固执,是不愁做到中书郎这样的大官的。"听到企图以**厚禄收买他,范缜不由得哈哈大笑,说: "如果我卖论取官的话,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区区一个中书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卖论取官我不为!"王融见范缜说得如此决断,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了。

  后来,萧衍做了皇帝,想继续用高压手段压服范缜,但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无神论主涨。

  历史名人故事 17

  元忠执火入墓耀门楣

  北齐时期,有一个叫李元忠的人。当是他还是一介白衣,一天晚上,他突然做了一怪梦。梦见他执火炬进入了父亲的墓穴。醒来之后,他感到不吉利,于是,就找到恩师,求他解梦。老师闻听之后,言道:“此乃是大吉之兆,你执火炬进入你父亲的.墓穴,此景此情不正是说‘光照先人’嘛?”果然,事后李元忠在仕途之路上,*步青云,官运亨通。

  历史名人故事 18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L谋杀重耳,勃L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包青天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当日动身。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跟在后面盯梢哩。

  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儿结的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像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正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栖息在小镇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囊资不丰,就叫了素菜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是上熟,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捡,一桌拐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太监说:

  “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边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草行露宿,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沾污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难有双的铁清官,就跟他一万年,也找不到他的脏点。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奸不过太监,清不过包公。

  历史名人故事 19

  历史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历史名人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 20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在*凉起兵反叛。叛乱被*息后,***重新投降了朝廷。不过,***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实用5篇(扩展3)

——历史名人张飞的故事实用5份

  历史名人张飞的故事 1

  **县城南有一条瓦池小河,长约三十多里,河水碧绿清亮,四季长流。传说在三国时期,有一年夏天,沿河一带发了蝗虫,田里减产,户户锅里断了油。庄稼人不吃油,眼枯舌燥,脖缩腿软,干起活来没力气。张飞当时正在**屯垦练兵,知道了这件事,就亲自装了一船食油,给当地老百姓送来。

  好消息很快传遍沿河**,老百姓奔走相告,百里方圆的人都赶到河边来接油。果然,油船从上游顺流而下,越来越靠*了。张飞站在船头上,用手遮阳一望,哎呀!我的天哪,只见小河**,密密麻麻象蚂蚁搬家似的`,到处人挨人、人挤人,有的拿壶,有的提桶子,有的端盆子,还有的把水缸也抬来了。他一看这个架势,心里就犯了愁,嘴里嘀咕:“我只送一船油来了,这么多人怎么个分法呢?”身边有个人顺口打哇哇地说:“要是满河是油,那就够分了。”这本是一句无心的话,却叫张飞陡然开了窍。他二话没说,从腰间拔出佩刀,通!通!通!就把船底捅了几个大窟窿。顿时,河水就灌进了舱,油船往水底沉。身边的人急得直跳脚:“将军,你这演的是什么把戏呀!”张飞捋着胡子哈哈大笑:“沉了油船,不是满河都淌油了吗?”

  不一会,船里的油全部漫了出来,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黄亮黄亮,真好像是满河都淌着油一样。百姓见了,都纷纷赶到河边去舀,你一盆他一壶,全都装得满满的。

  说来也怪,挑回去的竟然全是味香色纯的好油,老百姓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后来就在岸上修了一座张飞庙,把张飞送油的地方叫做“油江口”。

  历史名人张飞的故事 2

  **县曾埠头,有一种特产水稻——芦花荡大米。这种大米,粒长饱满,营养丰富,咋一看,还以为是糯米呢!不过,吃起来它不仅略带糯性,性质柔软,香甜可口,而且易消化,健脾胃,实为大米中之佳品。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神机妙算,叫张飞带领一支人马,埋伏在芦花荡内,定能阻截周瑜,大败吴军。不出所料,吴将都督周瑜在此也真被张飞截住,打得吴军落花流水。周瑜逃走后,直气得吐血身亡。这便是众人皆知的三气周瑜的芦花荡。

  张飞虽然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但也消耗了不少精力,累得几天吃不下饭。当地老百姓为张飞庆功,补补他的身子,特将当地产的上好大米用石臼舂熟,细筛细整,然后敬奉给张飞食用。

  张飞从来没有吃过这种好米,初次尝新,食欲大增,吃得舒服,很快恢复了精神。他便问几位送大米的'老人:“这是什么米,如此好吃,又有如此神效?“这几位老人小眼望大眼,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当初种的时候,也没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张飞想到这个地方叫芦花荡,就顺口念道:

  “芦花荡,芦花荡,

  大米喷喷香。

  吃后精神爽,

  恩情永不忘。”

  念完,他就高兴地说:“那就叫芦花荡大米吧!”后来,人们就跟着叫这种米为“芦花荡大米”。

  (熊学炎)

  历史名人张飞的故事 3

  在**胡厂东南,大约三里多路,有一个黄土岗。岗上有一道清泉,又窄又长,终年泉水不断。天旱的时候,别处堰塘的水都枯干了,可岗上这边的泉水照样不退一寸。每逢下暴雨的时候,别处堰塘的水都漫了上来,而此泉中的水也不涨一寸。这是为什么?

  传说三国时期,张飞在附*一带屯垦,见这里岗坡起伏,地形复杂,便常常率领士兵在这里练武。

  一天,张飞在这里指挥士兵们练*,只见刀光闪闪,杀声阵阵,好不威风。从早晨一直练到中午,连岗上的柴草树木也当作敌人砍光了。这时,张飞见士兵们一个个都汗流满面,喘着粗气,便下令在岗上休息一会儿。

  可是,岗上没有刀架,到哪儿去插刀呢?士兵们都无法可想,只得把刀提在手里。

  张飞见了,哈哈大笑,说道:

  “这土岗上不正好插刀吗?”说着,将自己手中的刀往岗土上一插,只听“蹦”地一声,刀尖就戳进了土里。

  士兵们见了,一个个都学着张飞的办法,把刀插在岗土上,从岗那头插到岗这头,插了长长的.一条。

  没想到第二天,这插刀的地方就陷了下去,变成一条清泉,泉水咕咕地往上冒,非常清凉、明亮。待张飞再带士兵来这里练武的时候,见这里已变成了清泉,乐得敞怀大笑。休息的时候,就把刀往泉边一插,捧着泉水就喝,这泉水又甜又止渴。等喝够了,再把刀***,只见刀闪闪发亮,刀刃锋利。张飞扯了一根头发放在刀口上一吹就断了,士兵们见了都欢喜得乱蹦乱跳起来。

  以后,张飞再带兵在这里练武的时候,将士们只要把刀用泉水一蘸,刀便锋利极了,再也用不着磨刀了。

  自从有了这道泉,再也不愁天旱了,缺水就用水车抽水,抽上十天十夜,泉水也抽不干。再者,用这泉水浇的稻子,颗粒饱满,舂出的米又白又好吃。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便把这泉叫做“插刀泉”了。

  历史名人张飞的故事 4

  在张飞田的东南面,约摸两里多路,有一个长长的土台。据说,张飞在**屯垦的时候,就经常住在这里。

  那时候,这里是一片荒湖,杂草丛生,芦苇遍地。张飞便下令把茅草和芦苇都吹了晒干,又从十多里远的`地方运来许多木料,准备在这里安营扎寨。

  可是,这里土地潮湿,即使盖了房子,也无法开铺睡觉。张飞便想了一个办法,命令士兵们挑土筑台,然后,再在台上做屋。

  这天,烈日当空,地上烤得冒烟。张飞打着赤膊,便同士兵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士兵们都是一人给两人挑的箢箕上土。可张飞呢,却一手提着一大箢箕土,两脚行走如飞,而每次返回,非得十个士兵给他上土,才运转正常。大家见张飞干得那样起劲,也没有一个敢偷懒的,两天两次,便把土台挑起了。

  到了第三天,张飞又带着士兵们在土台上盖了一排整齐的房屋。为了嘉奖士兵,张飞下令给士兵一人发一壶酒。

  那天夜里,张飞睡在新盖的屋子里,心情格外舒坦,不一会儿,便打起喊鼾来,这鼾声可真是非同凡响,简直如雷声一般,远*的百姓听了,都惊得爬了起来。以为天要下暴雨了,结果一看,明月当空,群星灿烂,才知道是张飞在打鼾。

  张飞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时间,后因调防才恋恋不舍地走了。自此,人们就把这个长长的土台叫做“张飞台”。直到现在,还有些老人说,在张飞住过的那土台上,有时夜里还可听到他的鼾声咧!

  历史名人张飞的故事 5

  传说张飞的人马在**驻扎的时候,他曾下了一条禁令:不准喝酒,违者罚五十军棍。士兵们怕打屁股,都不敢喝,张飞自己也熬得难受。

  有一次,张飞到先主营商议军事去了,有五个士兵,酒瘾难熬,等张飞前脚走,他们后脚就溜进了酒店。

  好些日子没喝酒了,喝起来有滋有味也没完没了,直到太阳西沉,他们才摇摇晃晃地走出酒店。回营路上,几个胆小的`不住地嘀咕:

  “弟兄们,今天的事一定要守口如瓶,要是让张将军知道,那可不得了!”

  正在这时,突然听见身后一阵冷笑,“哈哈!你们几个奴才,好大的胆子!”说话的人正是张飞。

  众人一见是张飞,后悔莫及,一个个跪下来求饶,只有一个士兵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张飞对这个士兵喝道:“你犯了军规,知不知罪?”那个站着不动的士兵上前一步,道:“将军,我犯了军规就按军法论处,要是我下跪求饶,军法也不容我,将军下令打我吧,要是我哼一声,将军可再加二十军棍。”

  张飞一听哈哈大笑:“刚强不阿,好样的,今天免了你五十军棍。”

  那四个跪在地上的士兵,以为连他们会一块免了,正想爬起来,张飞脸色一变,喝道:“来人!将跪着的四个奴才,每人重打五十军棍,谁叫你们不敢作敢当呢?”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实用5篇(扩展4)

——历史名人故事 (菁华5篇)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任务。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宗宝,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

  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L谋杀重耳,勃L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如此不*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范蠡 ,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屈*,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

  被逼臣服单于

  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被流放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官人,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 苏武

  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里与皮袄取暖。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草逮兔子,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回国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编辑本段苏武回归

  经过汉武帝三次重大战役的打击,匈奴的军事实力大为减弱,只好远遁漠北。元狩末年,匈奴贵族向汉王朝表示请求和亲,汉王朝也有意休战。匈奴贵族的和亲目的在于恢复武帝以前汉与匈奴的不*等关系,这对于汉王朝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而汉王朝则要匈奴臣服,成为汉王朝的 外臣 ,这在一贯以汉王朝为掠夺对象的匈奴贵族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双方多次互派使者进行谈判,但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甚至以扣留使者相要挟,而无法达成协议,从而形成元鼎至太初十余年间打打谈谈的局面。苏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使匈奴的 苏武

  故事一:远交*攻的范睢

  范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评价他时指出:“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他从小就学纵横术(相当于现代的外交学),但是家境贫寒,于是投奔魏国中大夫须贾,做他的门客,可以说是英雄末路,一直郁郁不得志。

  有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使齐通好,范雎作为随从一齐出使。当时正值襄王即位,齐国日益强盛之时。由于魏曾参加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攻打过齐国,并逼死了齐缗王。魏王害怕齐国的报复,让须贾来缓和两国的紧张空气。谁知须贾是个懦弱无能之辈,在齐王的严厉质问下哑口无言。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范雎挺身而出。严正指出,齐缗王骄暴无厌,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桓威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缗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己过。恐怕又要重蹈齐缗王的覆辙了。一番话后,齐王怒气*消。非常佩服范雎的才能,特赐他十斤黄金和牛酒。范雎向须贾报告了此事,须贾命他退还黄金,只留下牛酒。须贾为人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回国后向国相魏齐诬告范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打得折肋掉齿,还把他放在厕所中,任宾客便溺其上。奄奄一息的范雎受尽了侮辱,但他宏图未展不想这样死去。他买通了看守,谎称已经死去,逃出了地狱。藏匿于民间,化名为张禄。不久又逃到了秦国。

  当时的秦国,经过几位秦王的惨淡经营国力雄踞其他国家之上。但是,秦昭王主政时期,一些因素限制了秦国的发展。国内,后党势力很大,君权遭到控制;还有权臣当道。对外,秦国没有一个有效的兼并统一方略,所以常常劳而无功。范睢很明智地看出问题所在,他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上书秦王:“圣明的君主善于洞察事情的成败,对国家有利的就实行,对国家有害的就舍弃,有疑惑的就稍加试验,即使舜和禹复生也不能改变这种方略。”并且自信的毛遂自荐,愿为秦王效犬马之劳。

  秦昭王并非昏庸之辈。只是苦于无才能之士辅佐,看见范睢之书,当然召见。范睢进入宫门故意走只有秦王能进的道路,宦官与之争执,他故意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太后、权臣罢了!”一句话触动秦昭王的痛处。昭王于是引范睢密谈。范睢单刀直入:“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于奸臣之态,居于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奸。”点明秦昭王的处境。接着,献出远交*攻的计策,在秦国兼并战争取得胜利之后,范睢又劝秦王大权独揽,于是废太后、逐权臣,范睢因此顺利做了秦国的丞相,开始施展他的全部谋略。

  对外,为达到兼并六国的目的,范睢提出了“远交*攻”的战略思想。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诸国之事。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有如天下之枢纽,离秦又*,应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则北可慑赵、南能伐楚,最后再攻齐。这样由*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必能统一天下。昭王39年(前268年),昭王用范睢谋,派兵伐魏,攻占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两年后又攻占邢丘(今河南温县东)。昭王42年(前265年),范睢又为昭王谋划攻打韩国,首先攻占地处韩国咽喉的荥阳,将韩断为三截,致使韩处于危亡之中,不得不听命于秦。经过一系列征战,秦国势越来越强,各国无不震动。

  对内,昭王又按范睢的谋划,实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亲贵手中之大权,于41年(前266年)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拜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更加巩固。

  秦国在慑服魏、韩和整顿内政后,开始把攻击矛头指向赵国。秦昭王47年(前260年),昭王派大将王龁率兵伐赵。赵大将廉颇经验丰富,在长*(今山西高*县西北)深沟高垒,拒不出战(参见长*之战)。王龁围攻4个多月不下,粮草不济,派人向昭王告急。范睢用反间之计,派人潜入赵都邯郸用重金收买了一些大臣,散布廉颇年老怯战、秦国最怕赵奢之子赵括出战的流言。赵王中计,起用毫无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任主帅。秦昭王又按范睢之计,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连夜秘密赶往长*。不久,白起大败赵括,消灭赵军45万,赵括死于乱军之中。经长*之战,赵国一蹶不起,秦国则更加强大。

  长*之战后,秦军遂围邯郸。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昭王48年十月,秦再次*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睢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睢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后白起被迫自杀。

  范睢推荐郑安*为将,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军所围,率二万人降赵。范睢请罪,秦国的法令,“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秦昭王恐因此事伤害到范睢,于是下令国中“有敢言郑安*事者,以其罪罪之。”而且还大大赏赐了范睢。

  作了丞相的范睢,与以前的落魄相比真是扬眉吐气了。一次,魏国中大夫须贾去秦国求和。范睢悄悄换上破衣服,到客馆去见须贾。须贾见到范睢大吃一惊:“你还活着啊!”他上下打量范睢道:“没料到你一寒如此!”不久须贾到了宰相府,才明白范睢的高贵身份。这就是“一寒如此”典故的由来。后来,范睢大宴各国使臣,惟独给须贾桌前一堆草料,让他强行吞吃。并且警告说:“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人头来!不然的话,我将屠大梁(魏国首都)。”最后范睢仍念须贾尚有赠“绨袍”的故人情义,就宽恕了他,放他回国。魏齐听说后,连夜逃亡,但诸侯国摄于秦国威严,不敢收留,魏齐走投无路,终于拔剑自刎。

  范雎的一系列功绩,使他日益得到昭王的宠信,在秦国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但由于其坎坷的经历和个人性格,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如位极人臣后对须贾和魏齐的报复,体现出他睚眦必报的性格,这与他早年所蒙受的无辜迫害有一定联系。而嫉杀白起,则是纯粹的嫉贤妒能了,这一缺陷,导致了在范雎执政后期秦在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后来,在一位叫蔡泽的纵横家的开导下,范睢激流勇退,晋见秦王,盛赞蔡泽之能,“臣不如也”,荐其代已为相。范雎遂于昭王52年称病逊去相位,不久善死于封地应。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实用5篇(扩展5)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 (菁华5篇)

  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实用5篇(扩展6)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实用五份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虚心接受别人批评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早在西周时期,有关麒麟的各种说法,就已经传遍天下,与凤、龙、龟,并称为“四灵”。这四种动物,除了龟之外,麒麟、凤和龙都被认为是传说。龙和凤,后来被皇家所独占,成了禁口之物,人们也就不敢妄议了。而麒麟,民间则俗称为“四不像”,说它身体像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脑袋像龙。实际上,“四不像”是羚牛的俗称,而羚牛却不是麒麟。

  有人说,麒麟是真实存在的灵兽,一般不为老百姓所见,如果天下太*,国泰民安,它才会出现,所以,人们常将麒麟看做是祥瑞之兆的象征;而又有人认为,麒麟只是神话传说之物,只是人们美好想象的产物。在古人眼里,麒麟还是长寿的象征,据说有2000年的寿命,与植物中的银杏树一般。

  那么,麒麟到底存在过没有?

  有人提出,从造字上来看,造字的古人肯定看见过龙、凤和麒麟,否则,造出这些字就没有依据,就是凭空想象。这个说法不能令人信服。鬼、神之类,想来造字的古人也没有见过,但还是造出了这些字。不过,从“麒麟”二字都以“鹿”为偏旁来看,想必麒麟的形象,是从鹿演化过来的,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说麒麟曾经存在过的一个有力证据是:孔子见过麒麟。孔子是我们尊崇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老人家一生慎言谨行,从不说怪力乱神,不谈论虚妄不实之物事。他的著述都是微言大义,有所指摘;他所修订的《春秋》,向来以记载谨严著称。就是在这部书里,却记载了有关“麒麟”的事情,《春秋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人们捕获了一头即将死去的麒麟,孔子得知后亲往察看,并将此事写进了《春秋》里,充分证明孔子是见到过麒麟的。因为,孔子绝对不会骗人,所以,人们就坚信历史上曾经有过麒麟;至今再也见不到麒麟的原因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笔者以为,孔子是可信的,而孔子的所见,未必可信。孔子不是动物学家,他在记下“西狩获麟”之前,也没有见过麒麟。所以,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传说已过古稀之年的孔子,见到这头麒麟后掩面大哭,涕泪沾襟,认为它作为“灵兽”,在早已“礼崩乐坏”、世事混乱的时期,出现得很不是时候,从此不再操刀捉笔,遂有“获麟绝笔”之说。

  至于那头被孔子亲自察看、并被他记载于《春秋》里的“麒麟”,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只能存疑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