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古诗9篇

首页 / 古诗 / | 2022-05-30 08:45:18 古诗,元宵节

元宵节的古诗1

  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元宵节的古诗2

  古蟾宫·元宵

  朝代:明代

  作者:王磐

  原文: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统治的愤懑情绪。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闾阎凋敝,良宵遂索然矣。’”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最佳注脚。

元宵节的古诗3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元宵节的古诗4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正月十五元宵节诗词精选。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的古诗5

  1、《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2、《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5、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6、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7、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8、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9、《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10、《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的古诗6

  1、《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2、《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3、《上元日二首》

  唐朝诗人李昂

  上元高会集群仙,心斋何事欲祈年。

  丹诚傥彻玉帝座,且共吾人庆大田。

  蓂生三五叶初齐,上元羽客出桃蹊。

  不爱仙家登真诀,愿蒙四海福黔黎。

元宵节的古诗7

  1、《元夜踏灯》

  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2、《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4、《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5、《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6、《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7、《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9、《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10、《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11、《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2、《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13、《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4、《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宵节的古诗8

  1.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佚名《折桂令·元宵》

  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与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玉案·元夕》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6.今年华市灯罗列。——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7.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

  8.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

  9.群品欣欣增气色,太*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0.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1.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1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

  13.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14.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古堡长烟《元宵夜》

  15.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16.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7.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荒漠之旅《元宵无月》

  18.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杨璐《雨夜元宵》

  19.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20.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东方骏《庆元宵》

  21.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毛滂《踏莎行·元夕》

  22.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丘逢甲《元夕无月》

  23.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5.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7.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8.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9.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0.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1.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32.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33.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34.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5.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36.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37.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8.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39.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40.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41.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春雨细如尘》

  42.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43.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4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45.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46.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4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9.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5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51.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52.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3.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54.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55.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56.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5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58.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

  59.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秦渝《元宵夜》

  60.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6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62.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6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4.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纳兰性德《清*乐·上元月蚀》

  65.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66.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67.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68.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69.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正月十五夜灯》

  70.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元宵节的古诗9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思乡,节日,元宵

  【名句】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出处】

  明王守仁《元夕二首》(其一)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译注】

  故乡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说明】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元夕二首》写诗人元宵佳节孤独无依,思念家乡的感受,真挚动人。

  【赏析】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这两句写元宵节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与冷清之感。“故园今夕是元宵”,其实哪里今夕不是元宵节呢?只是没有亲朋的陪伴,元宵节只是一个虚无的名字罢了。没有元宵节的灯火之欢已经显得十分凄凉,可诗人还要独坐在“蛮村”,这种荒芜寂寥之感,令人倍加煎熬。“蛮村”泛指荒村,衬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与下文诗人回忆家乡元宵的喜庆气氛形成鲜明对照。作者把思念亲人的感受如实写来,具有普遍性,代表了所有佳节不能归家的游子心声,因此具有强烈感染力。


元宵节的古诗9篇扩展阅读


元宵节的古诗9篇(扩展1)

——元宵节的古诗6篇

元宵节的古诗1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节的古诗2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元宵节的古诗3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的古诗4

  1、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3、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4、元夕无月其二

  丘逢甲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5、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8、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9、上元竹枝词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0、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的古诗5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节的古诗6

  作者:欧阳修

  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泪湿:一作:满)

  译文及注释

  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他那身春衫的袖子。注释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唐代以来有元夜观灯的风俗。花市: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

  鉴赏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

  作者介绍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1]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元宵节的古诗9篇(扩展2)

——元宵节的作文9篇

  正月十五,天越来越暗。我们边吃饺子,边怀着激动的心情等着晚上的到来,为啥呢?因为我们等着看烟花。

  来到街上,路边已亮起光彩夺目的彩灯。彩灯让路人和村里人还没看烟花就赞叹不已,人们为了把大街打扮的更美丽、更喜庆,把一盏盏火红火红的彩灯挂得很高,像一棵棵枝叶茂盛的大松树。

  天完全黑了。人们纷纷拿来自家准备的烟花、鞭炮,“砰砰——砰——”放着。只听见“啪啪啪”“嗖-嗖-嗖-”“嗵通通”的声音,后面是五光十色的天空,突然又一发,“嗵”的一声,把我的心给震碎了。

  人们开始陆续的燃放自家的烟花,你看那漫天展开的烟花,像人们撑起的五花伞那么好看,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永远织不尽的云锦那么绵延。

  我们几个看的有点不耐烦了,拿来自己喜欢的小烟花燃放。可意外的是,我的“神舟六号”把大人们刚点燃的“大地开花”给击灭了。大人们也没有吵我们,只是把我们赶得远远地。

  多好看的烟花呀,多美好的夜晚呀。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表示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表示夜晚。我国的古*俗,在元宵节的时候,我们要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舞龙。

  元宵节第一个*俗是吃元宵,爸爸今天买了五仁的元宵,我高高兴兴地站在小凳子上看爸爸煮元宵。只见爸爸先把水烧开,然后把元宵小心翼翼地顺着锅边放进去。我伸着脖子焦急地等待着。大约过了十分钟,圆滚滚的元宵像一个个小雪球翻滚着浮上来。看到这白胖胖,圆溜溜的元宵还真让人嘴馋呢!不大一会儿,元宵盛上来了,用勺子舀一个乒乓球似的元宵放在嘴里,轻轻一咬,又香又甜,非常好吃。

  今天,我们班在我们学校的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

  当我踏进会议室的大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彩色的世界,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哇!真漂亮!怪不得老师不在教室里举行,而要在这么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举行呢!望着眼前这些琳琅满目的灯笼,我陶醉了!随着李老师的口令声,灯谜会正式开始了,我猜的第一个谜语是红色大“福”字拥有的:儿时头上开白花,老时长满白胡茬。我想了想说:是白萝卜!可又觉得答案不对,转身离开了,我又看见了一个谜语条,用目光将这条谜语扫视了一遍,哈!原来是蚊子。我高兴极了,大声叫着“阿姨,阿姨!”谁知曹旭楠听到了我的喊声迅速跑了过来,说道:“这是我先猜到的。”我说:“是我先猜对的。”“是我先猜出来的”曹旭楠向我喊到,次时,我的肺都要气炸了。后来,我又想了想,这么简单的谜语没猜头,去猜其它的吧!我不大一会儿就猜了四个,领会回了属于自己的奖品,接着又去猜谜语,可这会儿不好猜了,因为谜语都被别人猜完了……到最后,我只猜中了四个。不过我也很高兴,我又学到了许多新的谜语,比如:白麻子,红帐篷,里面坐了个白胖子___谜底花生今天的灯谜会可真是乐趣无穷呀!让我明白了,把困难解决快乐的不是收获多少奖品,而是解决困难的过程。如果我再想一想今天的猜灯谜活动,立刻就会如醉如痴,仍然沉醉在魔幻般的彩色世界里。

  今年的元宵节真热闹快乐呀!

  元宵节的晚上,每家每户都挂上了大灯笼,贴上了春联。天空中的烟花五彩缤纷,鞭炮声震耳欲聋,其中一户人家院子里的桃树还开满了桃花。瞧!门外的两个小朋友正在放烟花,其中一个小女孩笑着捂住耳朵,一个小男孩准备点火放烟花。这时另一个小男孩提着灯笼跑过来,他身后是稍大一点儿的女孩,那个女孩说:“小心,小心,离远点。”听到这话,小女孩赶紧跑开了。他们点的烟花很漂亮,仿佛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看着天空中绚丽的烟花,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就这样,四个小朋友一块开开心心地看烟花。

  放完烟花后,他们各自回家了,他们都说今晚真快乐呀。晚上做梦也许会梦到这样热闹快乐的场面吧。

  元宵节的晚上妈妈带着我去看灯会,我们到了人民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

  有放炮的,有放烟花的,有赏灯的,还有放孔明灯的,在乌黑的天空上有着红红的亮点漂亮极了,孔明灯也是一盏许愿灯,每一盏灯升上去都是一个愿望,天空中很清晰的看见许愿灯的亮光,许愿灯照亮了黑暗的天空!地上的烟花升起,嗖的一声飞到了天上砰地一声炸开五颜六色的花,还有路边上放着像喷泉一样的烟花金灿灿的很漂亮!

  地面上的四个大灯笼也漂亮着呢,像四个大汤圆!龙头门也很好看,颜色各异红红火火。广场上飘来一阵很有节奏动感的乐器声,我们顺着音乐的声音走了过去看见有人在跳健身舞,扭来扭去走来走去,刚开始人不多,不一会儿又有一些老奶奶加入学跳了起来,扭一扭,走一走,还有伴着音乐蹦跳的小孩儿们可热闹了!我们仰望天上的许愿灯,又看着这热闹的场面笑着。妈妈还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吃着糖葫芦看着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我都有点儿不想回家了

  不过总得要回家的,在回家的路上天空还是亮亮的,一边走一边看着车窗外的烟花真的好漂亮呀五彩缤纷。回到家打开电视元宵晚会还没播完,一边吃好吃的元宵,一边看精彩的晚会,这么幸福的日子让我很是留恋呀!期待下一年的元宵节!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定。

  *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在这喜气洋洋,灯火通明的狂欢节里,人们都要放鞭炮,迎龙灯,好好庆祝一番。

  夜幕降临了,人们开始在大街小巷里迎龙灯。龙灯有长有短,可都装扮得十分漂亮,它们在小城街道上穿梭,爆竹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夜空,代表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愿望。烟花如火箭般地飞上天空,在空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好似一朵婀娜多姿的迎春花绽开笑脸;有的又如一群快乐的小朋友在草地上追逐玩耍;还有的像满

  天星,闪闪烁烁,虚无缥缈?

  最抢眼的还是要数孔明灯了,它们在夜空中随处可见。每盏灯代表着希望与梦想,带着人们的祝愿与祈福,在蓝天中摇曳。它们飞越千山万水,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带给远方的人们。

  元宵节的月亮也格外地明亮,晚会的节目也精彩纷呈。今年的元宵节真是热闹非凡,明年的元宵节我一定要亲手迎龙灯,给元宵节增添一片生机。

  真好!元宵节到了,妈妈喊道:“吃元宵了。”大家从四方冲向厨房,高兴地坐下了,妈妈为我们端来了元宵,说:“吃过元宵就又大一岁了,这是你们成长的见证啊。”说完,我们便各自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一咬下去,就挤出了黑色的芝麻,这让我想起来一句歇后语:芝麻开花——节节高。

  吃过元宵,接下来便是激动人心的烟花了。

  每年的烟花都与众不同,去年的烟花五光十色,不知道今年的会不会更胜一筹,真让人充满期待!

  “砰”,烟花升天。一开始是红色的烟花,一眨眼,单纯的烟花变成了一个字“元”;过了一会,烟花由红渐渐变成了蓝色,,这个烟花更棒,一会儿变笑脸,一会儿变雪花,变到最后,又变成了一个字“宵”;观看的人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讨论下一种烟花会是什么?出现了!第三种烟花是绿色的,那是我最喜欢的颜色,我目不转睛地仰望天空。绿色的最先是**常常,刹那间变成了绿草,绿树,接着变成了白云……到了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个"快"字;越来越有趣了,下一个是黄色的,是个月亮吗,是弓吗,还是太阳,不知是什么。不过,不用担心,谜题即将揭晓,黄色的烟花变成了一只小鸟,在天空翱翔,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定了这小家伙,因为只要一不留神,它就不见了。最后,烟花变成了“乐”字。最后一炮来临,大家议论纷纷,“发射了”,不知谁喊到。在场一片肃静。烟花绕天飞一圈,一个爱心展现在眼前,烟花爆开,天空顿时浮现几个大字“元宵快乐”。

  人们望着天空,感觉到了现在科学的发展,看到了元宵的祝福,听到了人们的欢呼。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在这个欢庆的节日里,人们要吃汤圆,闹元宵,猜灯谜等。

  早晨,姥姥带着我和表姐来到了菜市场,里面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买了一些粉红的糯米团和白色的糯米团。

  回到家里,姥姥先把软绵绵的糯米团掰成一块一块的,我和表姐就把它们放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搓着。可是搓完了一看,咦,为什么表姐搓出来的汤圆圆溜溜的,而我搓出来的汤圆却是椭圆形的?表姐和姥姥见了,差点笑掉了大牙!我想:没关系,这才第一次呢。

  经过了一翻努力,我搓出来的汤圆,圆溜留、滑嫩嫩的,真像一个个肥嘟嘟的胖娃娃,不但无可挑剔,而且我还被姥姥表扬了。我想:这应该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的。

  然后,我们有跟着姥姥来到了厨房。只见姥姥把锅里的水烧开,然后轻轻地把汤圆一个个放进锅里,盖上锅盖。过了一会儿,我就迫不及待地叫姥姥把锅盖打开,让我看一看。只见白色的汤圆渐渐变得透明,几个熟透的汤圆已经浮出水面,接着姥姥把一勺白糖倒进汤里,轻轻地搅拌着,生怕汤圆粘在一起。哦,原来汤圆就是这样煮的呀!

  汤圆煮熟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姥姥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捞”起一个汤圆,送进嘴里,只听我大喊一声:“啊,真烫!”姥姥笑着说:“慢点吃,慢点吃!”

  吃着自己亲手搓的汤圆,就能感受到一种无比的甜蜜!


元宵节的古诗9篇(扩展3)

——元宵节的由来9篇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汤圆的制作方法:

  *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谷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元宵节吃汤圆象征着什么:

  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吃汤圆必须适时适量:

  汤圆虽好吃,吃多了也会伤身。从营养学来看,糯米做的皮,豆沙、芝麻等甜馅,都是高糖分、高热量食品,如何吃汤圆才健康?吃汤圆得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汤圆虽好吃,但不宜多吃。汤圆属高热量、高糖分食品,含有油脂,缺乏营养素,除热量和糖外,没有太多营养。

  其次,汤圆不宜在早上吃。早上胃肠道功能最弱,而汤圆外皮大多糯米做的,不易被消化,早餐吃易消化不良。

  再次,吃汤圆时,别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同时减少其它主食摄入量。一般来说吃3个汤圆相当于1两主食。一般主食摄入量在2两左右,吃汤圆最好控制在五个到六个左右,过量的话会给肠胃造成负担。

  最后,油炸汤圆少吃。油炸汤圆虽然香脆,但会使本身油脂含量高的汤圆油脂比例更高,能量密度增加,成为更不健康的食品。胆囊、胰腺疾病患者,食用油炸汤圆很可能加重病情。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病后消化力弱者和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建议应忌食汤圆,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糯米汤圆。建议健康**吃汤圆也要适量,每天50克左右为宜,不要多吃。另外,体重超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也不宜过多食用含大量油脂及糖分高的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食疗好处:

  1、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

  2、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

  3、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5、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元宵节历史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花灯汉明帝永*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俗,有击太*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

  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正月十五送灯什么意思

  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正月十五送灯是一直以来流传的风俗,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去给祖上送灯,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让他们也有感受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

  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都在三点半前结束。团圆饭那么早结束的原因有两个:有这样一种说法,“吃完十五饭,去把庄稼活干。”意思是十五的饭一吃,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该下地干活或是上班了。还有个原因是,吃完十五团圆饭后,要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所以,记得小时侯大人们提前把锯末子、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团圆饭后,天一落黑就去坟地送灯,祭奠亲人。

  正月十五上坟送灯有什么讲究

  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点灯时要边点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元宵节晚上,因为家家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这种*俗在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的广大农村都还存在。

  正月十五送灯是有讲究的,这天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据说这样会让娘家人丁不兴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但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娘家人,可以送灯的。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xx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时期,

  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元宵节美食——元宵

  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

  ,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之辰。”说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1、元宵节的由来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定。

  *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2、元宵节的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3、元宵节吃什么

  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一:

  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身处深宫,没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为此,她欲跳井自尽。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为父母尽孝,智者东方朔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告诉汉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

  为了拯救长安城,汉武帝问东方朔该怎么办。东方朔回答说火神最爱大红灯笼。他建议在街道上悬挂大红灯笼,皇帝、皇后、六宫嫔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观赏灯笼。这样,火神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灾难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当所有人都外出赏灯时,元宵得以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圆。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二: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三:

  汉明帝永*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扩展开来。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四: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民间传统节日。

  起源: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相传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隋书·音乐志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十五日,在京城端门外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于十里外,自是,每年以为常焉。”唐玄宗时,元霄放灯三夜。至宋代,灯放五夜,京华沉浸在狂欢之中。两千多年来,花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不断发展创新,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抹绚丽风景。

  元宵节挂彩灯的来历:

  西汉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庆祝活动,但还没有元宵挂灯的*惯,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东汉时,明帝刘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节挂灯。这是元宵节挂灯的最早记载。因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普遍挂灯,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关于挂彩灯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XX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

  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

  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

  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此后,谜语有了

  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合家安康,过了元宵节就等于过完了新年,在那一天,我们会猜灯谜、舞龙、舞狮子,为元宵节增添了许多节日的气氛。

  今天,我就去了南城百货买汤圆、饺子。商场里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冷冻柜前挤满了男女老少。我看见了许多汤圆,有芝麻味的、花生味的……样样我都喜欢,我精心挑选着,真想把所有汤圆都买回去。忽然,我看见头顶上有许多谜语,其中有一张这样写的:七八个人,围着一根柱子坐着,有一个人走开了,衣服撕破了。(打一植物)我想了又想,眉头都皱了起来:拔出一个蒜头,衣服不就撕破了吗?对,没错,是“蒜头”。妈妈也猜了一个:站是坐,睡也是坐,走也是坐……(打一动物)妈妈很快就想到了:“蛇”。于是服务员就把一个日历送给了我们,我迫不及待地把它收下了,心里无比地高兴,因为这是用智慧换来的。

  吃完了晚饭,我们就煮汤圆,我先打开包装,看见了一个个又圆又白的汤圆,像十个小胖子在里面睡觉。我把水烧开,水上冒出了一个个小泡泡,我把汤圆小心翼翼地放到水里,一个个小胖子立刻沉了下去,过了几分钟,它们一个个在水里游起泳来,等煮熟了,我把它们捞起来,汤圆一个一个地粘在一起,咬一口,花生酱从汤圆里流了出来,甜甜的,令人垂延三尺,爸爸争着说:“我也来一口。”

  希望我们家能团团圆圆,家庭幸福。这个元宵节我既吃了汤圆,又猜了灯谜,真是令人难忘啊!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一:

  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身处深宫,没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为此,她欲跳井自尽。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为父母尽孝,智者东方朔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告诉汉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

  为了拯救长安城,汉武帝问东方朔该怎么办。东方朔回答说火神最爱大红灯笼。他建议在街道上悬挂大红灯笼,皇帝、皇后、六宫嫔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观赏灯笼。这样,火神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灾难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当所有人都外出赏灯时,元宵得以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圆。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二: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三:

  汉明帝永*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扩展开来。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四: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民间传统节日。

  起源: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相传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隋书·音乐志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十五日,在京城端门外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于十里外,自是,每年以为常焉。”唐玄宗时,元霄放灯三夜。至宋代,灯放五夜,京华沉浸在狂欢之中。两千多年来,花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不断发展创新,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抹绚丽风景。

  元宵节挂彩灯的来历:

  西汉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庆祝活动,但还没有元宵挂灯的*惯,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东汉时,明帝刘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节挂灯。这是元宵节挂灯的最早记载。因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普遍挂灯,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关于挂彩灯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古诗9篇(扩展4)

——元宵节的古诗 30句菁华

1、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____王磐《古蟾宫·元宵》

2、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____蒋捷《女冠子·元夕》

3、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____元好问《京都元夕》

4、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____王守仁《元夕二首》

5、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____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6、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____王磐《古蟾宫·元宵》

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____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8、月亮如此明朗,引无数诗人咏华章。惜妩媚杨柳,尚未吐翠;娇艳桃李,正待换妆。千树梨花,只能雪中着白裳。都不管,数美景春意,还在元宵。

9、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0、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11、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12、群品欣欣增气色,太*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4、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15、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16、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与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玉案·元夕》

18、衣色红霞染,马首林烟织。转眼百枝灯,飞光九层翼。——汤显祖《望报恩寺塔》 

19、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0、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21、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22、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3、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4、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25、淡月微云外,街泥小雨馀。人如墟市散,灯似晓星疏。——孙何《上元雨》 

26、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7、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28、元夕诗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他乡故国此宵同。

29、元夕影永冰灯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30、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的古诗9篇(扩展5)

——元宵节古诗(十)份

有关元宵节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元宵节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元夕无月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3、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4、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5、折桂令

  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

  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6、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7、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星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8、元夕诗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他乡故国此宵同。

  9、元夕无月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10、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11、上元竹枝词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2、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3、元宵

  李调元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14、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5、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