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2-25 00:00:00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

  课 题

  围绕主题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板 书 设 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

  目标导航: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提纲指南: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相关情况?

  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梯级释疑: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城迁到

  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

  二、论从史出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3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 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3、 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xx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建立后,定都在*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要迁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 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问题。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4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

  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国”,在教学大纲中,是带星号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过渡性讲解。如果有意识略微展开,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西晋灭亡后一百多年间,北方建立的**不只十六个;2.十六国也不全都在北方。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十六国的一些主要特点:十六国的多数**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苦难;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涉及到这一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21课各族内迁的内容。

  四、“淝水之战”一目,是本课讲述的重点之一。讲前教师可准备好《前秦东晋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以便于学生对交战前双方情况及交战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本目内容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战前形势做较详细的分析;二是对东晋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取得战争胜利进行分析。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关于战前的形势,教师应对苻坚、王猛两人做简单介绍,说明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国势日益强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强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坚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对东晋进攻。在军队未出发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败的种子。第二个方面,东晋为什么会打败前秦?从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军队由各族征调,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摆脱氐族的统治。北方的汉族士兵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将领也不同意攻打东晋。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分析: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这里可结合课本中小字,对谢安做简要生动的介绍。东晋军队数量虽少,但它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还应强调一下淝水之战的结果。战后南北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南方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瓦解,东晋乘机又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实际讲了两个内容,第一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讲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最好准备一张“鲜卑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挂图或看课本插图。然后讲清: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这个问题教师可简略地讲,但由于学生对鲜卑族较生疏,对其历史也了解的`极少,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结合挂图讲清以下几点: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②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结合小字讲解以游牧生活为主。讲清这点有助于对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农耕,过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拓跋部建立**,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都城*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时间为439年,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俗等诸方面相互学*、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发现学*、探究式学*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五、教学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活动与探究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七、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扩展1)

——地理《民族》教案菁选

地理《民族》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民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理《民族》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很好素材。我国的民族是中国地理的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学好分区地理知识的打下基础。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主要少数民族特征以及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等知识。读图分析归纳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将地理空间分布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是本节的重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中国的民族风俗感兴趣,有的学生还会表演民族舞蹈,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如浏览网页,复制和粘贴。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同时也顾及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和表格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行小型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绘制中国的民族构成扇形图培养学生的计算、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读民族分布图、贴图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结合热点新闻,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5、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3、通过收集、分析民族资料与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播放碟片:欣赏民族舞蹈,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和舞蹈

  二、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及各民族人口统计表。

  读图提问:1、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2、计算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3、根据这些数据画出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所占比重的扇形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民族的分布。

  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东部和中部)

  2、读图在表中填出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四、独特的民族风情。

  阅读:那达慕大会、泼水节、赛龙舟。

  教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最后从中选出最佳小组。

  五、提问:你知道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吗?例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各民族政治上一律*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惯、宗教信仰自由。)

  六、归纳总结(结合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知识),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作业供学生选择

  板书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56个民族,汉族占91%,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2.中国民族分布 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分布: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3.中国的民族政策:*等团结,相互尊重,共同繁荣

  4.中国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地理《民族》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地理《民族》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政策。2.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情感。3.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情感。2.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二)教学难点读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三、教学策略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能够说出地图的方位和图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从知识上看,在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有所了解,这将便于学生准确地说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名称,理解民族分布的“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反过来也能加强对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理解记忆;同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利用我国人口密度线,便于学生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理解和记忆。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较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设计抢答、连线、拼图等活动,增加学生学*兴趣,加深印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关于民族的论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动机。在落实第一个重点时,为了加深印象,对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的学*,可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实现,让学生选取民族或自己所属民族进行介绍。需要注意,班级里可能会有学生不希望被当众说出自己是少数民族,此时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不宜强求。在落实第二个重点时,要结合地图,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每组选取3~4个民族,就其省区分布范围进行介绍,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民族分布特点的总结,突破难点。这样,既巩固了行政区划的内容,又掌握了民族分布特点。四、教学过程1.引入

  教师:出示*****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各民族的灿烂文化。

  学生:认识学*民族知识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兴趣。

  2.民族构成

  教师:讲解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提出问题:

  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各民族大小不同,法律地位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回答问题,找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根据图文资料,选取一个少数民族的概况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主要少数民族人口、文化和分布概况,强化民族*等意识。

  3.民族文化教师:展示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让学生找出所对应的民族。设计学生活动:连线各民族和与之对应的服饰、节庆景观。学生:体会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等性;完成活动,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设计意图: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俗,落实重点。

  4.民族分布特点教师:利用民族分布图,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不同民族,判读分布范围,提问其分布省区名称,引导学生说出民族分布特点,并归纳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完成活动,理解记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说出民族分布特征,突破难点。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通过民族分布特点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示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各民族的贡献。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政策。设计意图:培养推理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小结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学生:做笔记。设计意图:落实知识。

地理《民族》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以及我国的人口特点和人口政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人口国情国策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认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20xx年人口的总数和我国人口分布的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我国人口分布、计划生育政策等图片文字资料,

  2.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师)上节我们学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我国的地形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对我国的交通、气候、对外交往等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板书课题,出示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是世界人口大国。

  2、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以及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4、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P11的活动题,从中理解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及我国人口的增长。

  2、理解我国**前与**后人口增长情况。

  3、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和实行该国策取得的成就(P12活动)。

  4、了解我国人口密度,完成P13活动题。

  5、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

  (四)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地理《民族》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教学难点:各民族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惯和宗教信仰)。

  4.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读课本图1-3-1“我国民族的分布”。学*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

  (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

  (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地理《民族》教案6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地理图表,使其成为学生学*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表,培养获取信息、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2.通过角色扮演、课堂竞赛和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我国民族构成和文化差异性,为下节学*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地理的热情。

  2.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3.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惯和文化。

  三、分析教学任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知识,是学生必备的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所学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下节学*民族分布、民族政策以及以后学*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点上: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

  知识障碍上: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

  动机和兴趣上:由于当前初中地理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在学*地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很好的'学*动机和兴趣。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

  1.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2.教学难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重点难点突破

  powerpoint软件制成地理课件

  四、教法、学法和媒体

  (一)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谈话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法和竞赛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多渠道、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图;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把握要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收集与整理;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

  (三)教学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成地理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一体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民族》教案7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 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二地理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地理《民族》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农村的生源基础相对较薄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学*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缺少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扩展2)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

  课 题

  围绕主题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板 书 设 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

  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国”,在教学大纲中,是带星号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过渡性讲解。如果有意识略微展开,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西晋灭亡后一百多年间,北方建立的**不只十六个;2.十六国也不全都在北方。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十六国的一些主要特点:十六国的多数**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苦难;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涉及到这一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21课各族内迁的内容。

  四、“淝水之战”一目,是本课讲述的重点之一。讲前教师可准备好《前秦东晋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以便于学生对交战前双方情况及交战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本目内容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战前形势做较详细的分析;二是对东晋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取得战争胜利进行分析。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关于战前的形势,教师应对苻坚、王猛两人做简单介绍,说明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国势日益强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强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坚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对东晋进攻。在军队未出发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败的种子。第二个方面,东晋为什么会打败前秦?从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军队由各族征调,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摆脱氐族的统治。北方的汉族士兵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将领也不同意攻打东晋。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分析: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这里可结合课本中小字,对谢安做简要生动的介绍。东晋军队数量虽少,但它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还应强调一下淝水之战的结果。战后南北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南方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瓦解,东晋乘机又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实际讲了两个内容,第一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讲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最好准备一张“鲜卑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挂图或看课本插图。然后讲清: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这个问题教师可简略地讲,但由于学生对鲜卑族较生疏,对其历史也了解的极少,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结合挂图讲清以下几点: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②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结合小字讲解以游牧生活为主。讲清这点有助于对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农耕,过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拓跋部建立**,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都城*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时间为439年,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俗等诸方面相互学*、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3

  目标导航: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提纲指南: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相关情况?

  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梯级释疑: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城迁到

  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

  二、论从史出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4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 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3、 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xx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建立后,定都在*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要迁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 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问题。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发现学*、探究式学*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五、教学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活动与探究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七、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扩展3)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优选【5】份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1

  课 题

  围绕主题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板 书 设 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2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 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3、 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xx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建立后,定都在*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要迁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 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问题。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

  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国”,在教学大纲中,是带星号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过渡性讲解。如果有意识略微展开,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西晋灭亡后一百多年间,北方建立的**不只十六个;2.十六国也不全都在北方。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十六国的一些主要特点:十六国的多数**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苦难;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涉及到这一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21课各族内迁的内容。

  四、“淝水之战”一目,是本课讲述的重点之一。讲前教师可准备好《前秦东晋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以便于学生对交战前双方情况及交战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本目内容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战前形势做较详细的分析;二是对东晋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取得战争胜利进行分析。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关于战前的形势,教师应对苻坚、王猛两人做简单介绍,说明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国势日益强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强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坚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对东晋进攻。在军队未出发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败的种子。第二个方面,东晋为什么会打败前秦?从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军队由各族征调,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摆脱氐族的统治。北方的汉族士兵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将领也不同意攻打东晋。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分析: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这里可结合课本中小字,对谢安做简要生动的介绍。东晋军队数量虽少,但它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还应强调一下淝水之战的结果。战后南北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南方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瓦解,东晋乘机又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实际讲了两个内容,第一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讲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最好准备一张“鲜卑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挂图或看课本插图。然后讲清: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这个问题教师可简略地讲,但由于学生对鲜卑族较生疏,对其历史也了解的极少,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结合挂图讲清以下几点: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②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结合小字讲解以游牧生活为主。讲清这点有助于对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农耕,过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拓跋部建立**,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都城*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时间为439年,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俗等诸方面相互学*、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

  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国”,在教学大纲中,是带星号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过渡性讲解。如果有意识略微展开,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西晋灭亡后一百多年间,北方建立的**不只十六个;2.十六国也不全都在北方。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十六国的一些主要特点:十六国的多数**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苦难;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涉及到这一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21课各族内迁的内容。

  四、“淝水之战”一目,是本课讲述的重点之一。讲前教师可准备好《前秦东晋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以便于学生对交战前双方情况及交战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本目内容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战前形势做较详细的分析;二是对东晋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取得战争胜利进行分析。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关于战前的形势,教师应对苻坚、王猛两人做简单介绍,说明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国势日益强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强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坚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对东晋进攻。在军队未出发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败的种子。第二个方面,东晋为什么会打败前秦?从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军队由各族征调,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摆脱氐族的统治。北方的汉族士兵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将领也不同意攻打东晋。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分析: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这里可结合课本中小字,对谢安做简要生动的介绍。东晋军队数量虽少,但它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还应强调一下淝水之战的结果。战后南北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南方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瓦解,东晋乘机又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实际讲了两个内容,第一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讲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最好准备一张“鲜卑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挂图或看课本插图。然后讲清: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这个问题教师可简略地讲,但由于学生对鲜卑族较生疏,对其历史也了解的极少,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结合挂图讲清以下几点: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②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结合小字讲解以游牧生活为主。讲清这点有助于对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农耕,过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拓跋部建立**,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都城*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时间为439年,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俗等诸方面相互学*、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发现学*、探究式学*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五、教学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活动与探究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七、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扩展4)

——戏曲大舞台教案菁选

戏曲大舞台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戏曲大舞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我中华艺术,展望戏曲明天

  ──《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的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我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①为了满足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在自主、合作学*中获得令人惊喜的发现。我们躬身力行实践综合性学*的教学,期望以中国传统艺术—戏曲的探究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综合学*的方法;引导其了解探究中华戏曲历史、戏曲文化;在听戏、评戏、学戏、演戏、唱戏、品戏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中华戏曲艺术的情感;辅导其对中华戏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提出有关戏曲发展的设想。故而,我们为此次《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提出这样的活动主题──爱我中华艺术,展望戏曲明天。

  注:①摘自《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这次综合性学*的活动预设目标为:

  1、培养学生在学*中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善于合作的品质。

  2、指导学生学*利用图书和互联网动手获取资料和信息,在历史、音乐、地理等学科的整合学*中,初步探知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多方位了解祖国文化传统,增强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以及综合学*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赏戏、学戏、演戏的过程中,感受戏曲的魅力,在鉴赏与实践中提高艺术品位,丰富课内外生活。

  4、积累中国戏曲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热爱,探讨与展望祖国艺术的发展前景。

  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并通过合作学*与综合学*,使同学们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戏曲知识,最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的探究意识大大增强,对祖国戏曲的未来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强烈地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得以尽情体现。

  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活动具体过程设计为四个板块:准备过程──实践过程──探讨过程──总结过程

  介绍景点范文

  这一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工合作型的自主学*和兼顾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进行信息搜寻,知识积累。时间安排在课余,约为两周。

  我们在准备阶段加强了教师指导:向同学们说明活动主题、目的及意义并介绍资料的查询途径及方法;协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情况调查;指导调查汇总,形成意见。

  教师为学生介绍资料的查询途径及方法。强调综合而广泛了解戏曲,如:戏曲的渊源;发展历史;唱腔特点;代表曲目;反映的地理人文特点等。为了便于搜集信息资料,我们热情的向同学们推荐了一些资料的查询方法:

  1、图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可以选定书目,查找目录,参阅有关文章。也可以摘录资料,复印、摘录或抄录要点,概括总结。

  2、上网查询和下载资料的方法:先键入网址及查询主题。然后将所需资料下载存盘。

  3、也可搜集名家名曲选段磁带、cd或vcd进行欣赏,积累体验。

  同学们在课外自主合作综合学*。其方式主要为:自愿组合,形成学*小组,自觉分工,各尽所能,整合学*内容,共通体验。我以初一、4班第一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学*情况为例,介绍他们的活动情况:

  组长:丁聪,负责组织协调、信息综合;

  组员:宋旭,负责搜集网上资料;

  兰若兰,负责搜集、推荐名家名曲选段;

  刘诗辰,查阅相关书籍,摘录或复印有关知识;

  胡潇文,查阅相关书籍,摘录或复印有关知识;

  谢颂之,负责问卷调查及汇总分析。

  我们在准备期间不断鼓励学生积极的利用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搜集有关知识,注意积累和知识汇总。做好参加“戏曲大舞台”活动的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支持、指导学生搞“杂谈中国戏曲”调查。教师协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指导调查范围内容。倡导学生就自己的研究需要设计调查形势及内容。调查形式力求多样化,不拘一格。调查对象的选择涵盖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同学老师等。

  举第一小组设计的调查问卷为例:

  ⑴您喜爱戏曲节目吗?是/否

  ⑵您能说出几种剧种名称?

  1个。3个。更多。

  ⑶您*日喜爱哪一种戏曲形式?说说您的理由。

  ⑷你对祖国戏曲发展有什么建设性意见?

  此后,我们指导同学们调查汇总,将意见分类处理;计算比例,形成数据;分析数据与意见,发现问题。小组分工学*获得的信息资源与调查意见汇总,同学们相互交流学*成果,资料共享。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的书目有: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

  《中国文化艺术丛书·中国戏曲》

  《中国文化艺术丛书·杂技·木偶记·皮影戏》

  《京剧艺术丛书中小学京剧读本》《辞海》

  推荐电视频道:

  cctv—3戏曲节目

  cctv—3中国戏曲晚会

  cctv-1综艺大观

  cctv-1曲苑杂谈

  二、实践过程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时间:两课时

  首先,设置情境:在激昂的咚咚锵声中,进入戏曲大舞台知识擂台赛。

  师:祖国的戏曲天地博大而精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他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久的韵味吧。“继承民族文化精粹,弘扬民族传统精神”戏曲大舞台知识竞赛现在开始。

  1、知识竞赛与实践竞赛:

  ⑴宣布竞赛规则:小队为单位;采用积分制;抢答依据举手先后为准则;必答题每组推举一代表。

  ⑵要求各组以戏曲中的某一名称为本组自由命名。(如:按脸谱划分、按戏曲种类命名)

  ⑶介绍题目类型:知识竞赛分为两类:文字题;画面题;实践竞赛则具体设计为听戏、评戏;学戏、演戏;唱戏;品戏。

  2、知识竞赛──-第一组:文字题

  (观众题)什么是戏曲?

  (抢答题)每小题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⑴戏曲最早起源于哪些艺术形式?

  ⑵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多少种?试举5例。

  ⑶戏曲大约成熟于什么时代?

  ⑷我国的“国粹”指哪一剧种?

  ⑸戏曲的'四大行当是什么?

  ⑹生行分哪几类?

  ⑺旦行分哪几类?

  ⑻净行俗称什么?分哪几类?(试举两例)

  ⑼请说出四大徽班的名称.

  ⑽京剧以哪两个调式为主?

  ⑾中国戏曲之母是哪一剧种?

  ⑿请说出中国历史上四大名旦的名字

  ⒀被称为“东方歌剧”的剧种是什么?

  ⒁哪一剧种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⒂山东地方戏的代表是哪一剧种?试举一剧目例

  ⒃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什么?

  3、第二组:画面题

  (抢答题)人物角色判断:出示戏剧行当中的部分人物形象的剧照。

  (必答题)答对每题得20分,答错不得分。

  ⑴出示脸谱,脸谱中的黑脸代表什么?举一戏剧中的相应人物形象。

  ⑵出示脸谱,脸谱中的红脸代表什么?举一戏剧中的相应人物形象。

  ⑶出示脸谱,脸谱中的黄脸代表哪一类人物形象?

  ⑷出示脸谱,脸谱中金脸、银脸代表戏剧中的哪一类人物形象?

  4、综合实践竞赛:

  ⑴听戏、评戏、戏曲欣赏──剧种介绍,名、目判断:

  ①欣赏京剧──《铡美案》提问抢答:

  a、《铡美案》是哪一剧种的代表作?

  b、你能讲讲京剧的起源与发展吗?

  c、你知道京剧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意义吗?

  ②欣赏黄梅戏-《女驸马》选段提问抢答:

  a、《女驸马》是哪一剧种的代表作?

  b、黄梅戏发源于哪一地区?

  c、你还知道哪些黄梅戏剧目或者黄梅戏艺术家?

  ③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请学生哼唱两句。

  ④欣赏越剧《红楼梦》选段。提问抢答:

  a、《红楼梦》是哪一剧种的代表作?

  b、越剧发源于哪一地区?

  c、你喜欢越剧吗?说说你的感受。

  ⑤你还知道哪些剧种?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⑵学戏、演戏:

  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表演的魅力。提示:要注意演员的虚拟动作,戏曲表演注重手眼身法步。

  学戏:观看一段戏曲舞台表演

  演戏:学生上台根据画面人物的动作,在咚咚锵声中手舞足蹈,体验戏曲表演的无穷乐趣.

  ⑶唱戏戏曲大家唱。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不论剧种、剧目大胆演唱。同学们还演唱了豫剧《木兰从军》、黄梅戏《天仙配》、现代京剧《沙家浜》、京剧《苏三起解》等曲目名段。引导:现代京剧《沙家浜》是京剧的发展与创新,对此你有什么体会?由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探讨过程,品戏,探讨戏曲的发展方向

  1、为什么戏曲如此富有魅力而我们*日并没有像热爱流行音乐那样热爱戏曲呢?

  2、我们的传统戏剧应当怎样摆脱困境,重获新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总结过程

  1、请同学们就“戏曲大舞台”学*过程中的任一感受形成文字报告。

  2、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的精神。表彰成绩突出的合作小组;以及自主学*能力强热情高的学生。

  3、再次倡导学生整合各学科知识,实践综合性学*:

  师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随乐曲一起高唱“唱脸谱”结束此次综合学*活动。

  ⑴学生的收获:

  吕一帆:通过综合学*,我发现语文学*的天地竟然那么宽阔,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语文,通过搜集信息、自主学*、与同学合作的方式获取知识,令我兴奋不已,综合学*活动让我发现了语文学*新途径。

  孟妮:我喜欢这种确定研究课题,让我们自己去探究的学*形式。

  我也乐于在活动中去做信息搜集、问卷调查的工作。在这次学*活动中,我从老师和同学哪儿学会了运用网络搜集信息的方法,用自己的智慧研究问题,自主的学*。所以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次学*经历。

  陈胜男:在这次综合活动的学*过程中,我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那么紧密,*日学*的历史、音乐、地理知识都可以运用到学*中来,乐趣无穷。

  李烨:我想说的是:传统是条河---这是我在这次综合学*中最深的感受。在活动的全过程中,我面对那么多的美丽艺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感,我要继续去了解它、热爱它、发展它、传播它。

  ⑵学生*作: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统戏曲文化,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得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狱文化风情。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而浓郁的戏曲文化,则是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博大的内涵,悠长的韵味,令无数人陶醉、神往。可是,今天,我们竟然提出了一个如此荒谬的问题——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对此,持否定态度的还是大有人在。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缺乏了解者。殊不知,传统是条河,任何“流行”都是它的支流,而只有传统,才是最富魅力的。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拥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传统戏曲,就是这种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它基于生活,表现生活,却有高于生活,拥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因此,才能获得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难道,炎黄子孙要在全球人类学*中华古文化之际放弃自己民族的精髓?并且,戏曲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不断丰富探索与发展,这些艺人,为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工作,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试问,若我们今天毫无顾及地放弃了传统戏曲,怎能对得起老一辈艺术家的在天之灵?放弃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的道德何在,良心何在?不可否认,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化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节奏确实越来越快。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类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今的人们,只知为了物质食粮而奋斗,却常常忽略了精神食粮的补给。致使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就像刚才上演的那一幕闹剧一样,人们幼稚地问自己:“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我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存,那么,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当紧张的时候,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传统戏曲,放松疲惫的身心;在忧郁的时候,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传统戏曲,总结前人所走过的历史之路;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欣赏一下传统戏曲,仔细品位戏剧,品位生活,品位人生,或许,人生的美味也不过如此

  总之,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石,若我们今天放弃传统,放弃源远流长的文化,那么,将对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灾害与侵蚀。传统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将它发扬光大,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根本目的。

  【认识和体会】

  通过组织这次《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活动课,我深切的体会到语文综合活动在教学中实实在在的为学生创设了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使他们乐于参与并积极的投入探究与合作学*,感到学*的事物充满兴趣并富有挑战性,从而产生自主学*的内驱力,开创了崭新的语文学*方式──-自主兼合作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产物的语文综合活动课的设置还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它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对语文课堂的启示:在一堂课中我们教师究竟应起到什么作用?──-实践对学生整个人格的指导;提供一种学*的途径、一种思维的方式。其次,综合实践学*,整合各方面知识,还知识以原有的完整面貌,这使得语文的学*天地在学生的心目中豁然开朗,他开启了学生对课堂学*的崭新认识──-日常交际中的语文学*、“影视语文学*”及各种文化中的语文学*(如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活动)均是实践中的语文学*资源。语文的学*是综合性的。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发生变革。声像并茂的课件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形象感受“知”的愿望,并在学的过程中,产生“乐”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九义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对中国戏曲已经作了概括的介绍,对戏曲的流派及特点均有所涉及,但比较简单。要上好这堂课,教师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既要收集相关影碟、录音,又要查找相关网址,并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析:

  由于地域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的影响,对中国戏曲中的京剧有所了解,甚至对京剧中的著名片段还能摹唱。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学生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设计理念: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现有图文影像资料和个别学生已有的戏曲基础,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常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的熏陶,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唱脸谱》、京剧《打虎下山》、豫剧《花木兰》VCD光碟;川剧选段《营门斩子》录音磁带;

  3、学生李婉准备京剧片段;

  4、收集相关网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播放《唱脸谱》VCD光碟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关于京剧脸谱的歌曲。京剧是地地道道的国粹,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它诞生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东方“歌剧”。(播放课件中关于京剧脸谱的幻灯片)这几张脸谱只是京剧脸谱中的一小部分。其实,京剧脸谱也是一门艺术,其中的色彩和图案都很有讲究,请大家阅读p。149“京剧脸谱”。

  二、欣赏京剧《打虎下山》片段。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时对京剧的了解,说说你听了京剧的感受。(只要说说大致印象或感受即可,不必要求过严)。

  三、学生李婉演唱京剧《红灯记》片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其余学生欣赏。教师点评。(多媒体链接到中国文化信息网:www。ccnt。com。cn,打开关于京剧特点、流派、剧目等内容。)

  四、学生阅读参考资料,对中国戏曲进行较全面的了解。(结合屏幕显示,教师向学生讲述中国戏曲的几大剧种及其特点、剧目和主要表演艺术家等内容。)

  五、欣赏其它几种戏曲的精彩演段。(欣赏完每一片段后留3分钟时间讨论该剧种的特点和与京剧的异同。)

  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配放Flash动画;

  2、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3、川剧选段《营门斩子》。

  六、教师总结中国戏曲的发展史和主要特色。(幻灯显示)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今天,我们学*了解中国戏曲,就是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情感,陶冶我高尚的艺术情操。

  七、活动安排。

  1、学唱一曲你喜欢的中国戏曲片段,剧种不论;

  2、到县剧团了解川剧及其它地方剧的现状和发展;

  3、通过Internet网查阅中国戏曲的相关资料。教师提供网址。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详实周密的活动方案,教师签署意见后方能开展活动。要尽可能地将活动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周到,比如,学唱什么剧,跟谁唱,歌词和曲谱哪里去找;采访剧团时应询问哪些问题,该怎样问;在网上找什么,记些什么等等;

  2、注意安全、纪律和礼节。

  八、效果检查评比。

  1、结合团队活动,开展一次中国戏曲摹唱擂台赛。

  2、将了解到的关于川剧和地方剧的知识写成一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的作文。

  3、班内或同年级交流网上查阅的资料。

  课后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不仅了解到了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一定的戏曲兴趣,陶冶了学生情操,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戏曲艺术的情感。同时,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了解属于自己家乡的地方剧种,关心中国戏曲的发展。

  2、学会通过分工而又合作的方式去获取大量的信息。

  3、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要敢于而且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大量获取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与信息。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戏曲的现状与未来,深入了解地方戏曲的现状。

  3、组织好一场与戏曲有关的报告会。

  4、写好一篇与戏曲有关的作文。

  三、活动指导

  1、确立活动主题:了解戏曲,关注戏曲。

  2、分组。

  (1)“戏曲常识”组:戏曲的历史与现状、戏曲相关知识、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曲目等。

  (2)“地方戏曲”组:地方戏曲的历史与现状、唱腔特点、代表人物、代表曲目、精彩选段(学唱或搜集音像资料)等。

  (3)“人物采访”组:至少采访一位在当地有影响的.戏曲演员和地方文化官员,了解他们对戏曲的看法;采访戏曲爱好者和反对者若干,了解大众对戏曲的看法。

  (4)“道具服饰”组:力所能及地绘制一些戏曲表演中常用的服装、道具,也可以去收集或租借一点。

  (5)“宣传报道”组:从以上各组收集的资料中,精选一些,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3、安排活动程序。

  (1)分工:以自愿为主,结合个人特长。

  (2)前4个组开展活动(与本单元的学*同时起步,大约7—10天完成)。

  (3)“宣传报道”组负责办好展览,以黑板报为主。

  (4)组织一次“了解戏曲,关注戏曲”的报告会(一课时)。各组选派代表,将本组的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5)作文。以“了解戏曲,关注戏曲”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对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文体(如调查报告、人物访谈等),教师要作指导。

  4、活动总结与评价。对那些积极参与、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勤于探究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并作为*时成绩记载下来。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对同学的评价应是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学*目标:

  1、初步识记并积累戏曲文化知识,如几种主要地方戏的名称、特色和京剧的脸谱知识、行当等。

  2、利用多媒体欣赏戏曲名段,说一说戏曲文化的魅力,接受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

  3、探讨青少年对传统戏曲的态度,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学生课前活动:

  1.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2.访问剧团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

  3.调查青少年对戏曲的态度,以及应对措施。

  课堂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课堂调查学生对戏曲的了解程度,引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我们可以欣赏河南豫剧的淳朴厚实,此外,在戏曲上,还有京剧的雍容典雅,越剧的轻柔婉转,梆子戏的高亢悲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二、在这节课上,我们要达成的学*目标是(见上述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赛一赛,积累戏曲常识

  1、赛一赛

  (1)课前,你们在前几天的自主学*活动中,一定搜集到很多有关戏曲的资料,了解了戏曲的一些常识吧。下面我们就检测一下,检测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分组进行,抢答题谁最先举手作答并回答正确,就可为本组挣分,最后评出评出优胜组,给予小小的奖励;每题10分,现在大题开始。(大屏幕显示)

  必答题有两轮,抢答题有两轮:

  必答题(每题10分):第一轮 第一组题

  1.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剧种是哪个剧种?(昆剧)

  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3.与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第二组题

  v 1.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360多种)

  v 2.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京剧)

  v 3.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必答题:第二轮(连线题)

  第一组题

  昆剧 芬芳的'泥土气息

  京剧 浓浓的河南特色

  黄梅戏 中国戏曲之母

  豫剧 东方歌剧

  第三组题

  梅派 A.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娇婉的风格

  程派 B.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刚健婀娜风格

  荀派 C.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尚派 D.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

  抢答题(每题10分)第一轮

  判断正误

  1、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正确)

  2、 我国戏曲讲究 “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正确)

  3、戏剧表现于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正确)

  4、京剧称为“中国戏曲之母”。(错误)

  抢答题:第二轮

  看图片辨剧目(略)

  优胜组老师给予小小的奖励。

  2、问一问

  由大屏幕看图片猜剧目引入,在所有戏曲中,影响力最大的剧中是什么?(学生答:京剧)提到京剧,就不能不提京剧和其他戏曲的最大的区别,那就是脸谱。下面,让我们来判断一下,京剧演员脸上五颜六色的脸谱代表什么。

  出示脸谱图片,学生探讨,并总结脸谱特征:

  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 白脸 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 是神秘,代表神妖。

  3、猜一猜

  大屏幕上出示脸谱图片,学生猜猜他们分别是什么性格,代表人物是谁。

  4、听一听

  热闹之后,请大家静静地欣赏戏曲。

  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戏曲名段《苏三起解》、《谁说女子不如男》。

  5、想一想

  也可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1、我国的传统戏剧究竟该去,还是该留?为什么?

  2、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热爱流行音乐那样热爱戏曲呢?我们的传统戏剧应该怎样摆脱困境,重获新生?

  (学生发言)同学们都认为戏曲应该存在下去,并为此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那么,河南电视台有个栏目做到了让戏曲发扬光大的重任(学生答:梨园春)。自从这个栏目开办以来,全国各地兴起了唱戏的热潮,这些面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出示梨园春小擂主的照片),尤其是孔莹,先后带巴西、悉尼等地演出,让戏曲的魅力发扬到了海外,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进而喜欢中国戏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唱脸谱》,看看外国人眼中的戏曲是什么样子。(播放FLASH《唱脸谱》)

  6、写一些

  一节课马上结束了,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请大家书面总结一下,20个字左右即可。(挑一组同学代表发言)

  四、老师总结

  由于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仅仅靠这次语文课实在无法从语文的角度领略其全部内涵。课堂是有限的,而语文学*的空间却是广阔的。希望大家能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进一步感受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

  最后有两句话和大家共勉: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中国戏曲!

  一、活动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戏曲,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高,电影、电视的出现,网络的覆盖,这些现代元素的盛行,给了中国传统戏曲以巨大的冲击,我们的孩子现在说起音乐,往往的第一反应是流行音乐,说起剧作,往往是言情武打剧。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戏曲大舞台》,正好给了我们教育教学这一机会。希望借助这次“走进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上网、竞赛、表演等形式,组织学生听戏、唱戏,寓教于乐,提高年孩子对戏曲的兴趣,使他们关注戏曲、欣赏戏曲、热爱戏曲,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戏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脸谱、行当等的含义),学*鉴赏戏文。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5、初步学会与同学、与社会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养社交能力;

  6、学会写活动计划,培养实践能力;

  7、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9、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新发现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和交流的乐趣;

  10、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 为家乡戏曲献计献策的激。

  三、【活动计划】

  (一)活动准备

  1、成立研究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各人分工。每小组6人为宜。

  2、查阅资料 。利用泾川二中图书馆、阅览室资源,信息技术课,阅览课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了解有关戏曲的材料和知识。

  3、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4、准备表演戏曲节目。准备教学用具,如道具(扇子、水袖等)、照片、影碟、音带等。

  附: 各小组成员分工活动情况:

  组长:赵彤,负责组织协调、信息综合;

  组员一号:温亚楠,负责搜集网上资料;

  二号:赵梅梅,负责搜集、推荐名家名曲选段;

  三号:李颖,查阅相关书籍,摘录或复印有关知识;

  四号:张蔷,查阅相关书籍,摘录或复印有关知识;

  五号:周旋,负责问卷调查及汇总分析。

  (二)时间安排

  1、查资料、搞调查、学唱戏等前期准备活动,用二周时间。

  2、交流、讨论、写方案,用二节课时间。

  3、教师介绍和经典戏曲欣赏,用一节课时间。

  4、知识竞赛、粉墨登场、活动总结,用两节课时间。

  (三)活动步骤

  1、 调查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 师生协作完成“传统戏曲知多少”调查。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初步了解传统戏曲的一般知识(如戏曲的剧种、剧目、渊源、流派、角色、脸谱、水袖、戏装、戏曲音乐、动作程式、戏曲作家等)。

  3、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戏曲小剧团,学*戏曲表演。

  4、 学*传统名曲名段,开展故事会、演讲赛、论文赛、手工制作赛等活动走进戏曲世界。

  5、策划戏曲艺术节。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学画脸谱。

  6、 策划“戏曲活动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周等经验共享。 制作卡片、小报,宣传册活动。

  7、召开“传统戏曲现状反思会”,分析戏曲的现状和危机。

  8、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结集,建立传统戏曲数据库,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活动过程

  (一) 师生协作完成“传统戏曲知多少”调查。调查的内容可包涵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环境的人们对传统戏曲的认知、情感、态度及对戏曲现状的感受和建议。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协作,深入城市、乡村、社区、当地文化馆及剧团,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戏曲表演名家和戏迷、访问戏曲研究专家和作家,通过数据分析和整理,了解现阶段戏曲文化建设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

  附: 传统戏曲知多少”调查表。

  此后,我们指导同学们调查汇总,将意见分类处理;计算比例,形成数据;分析数据与意见,发现问题。小组分工学*获得的信息资源与调查意见汇总,同学们相互交流学*成果,资料共享。

  (二)通过请教音乐老师,邀请戏曲专家或戏迷现场表演、讲座,利用图书室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深入音像市场调查,收看戏曲频道及戏曲节目等形式,收集传统戏曲的文字、图片、视频、磁带、光盘、网站等资料,初步了解传统戏曲的一般知识(如戏曲的剧种、剧目、渊源、流派、角色、脸谱、水袖、戏装、戏曲音乐、动作程式、戏曲作家等)。通过摘抄、做读书笔记、办黑板报手抄报、创作张贴画、欣赏戏曲片段、进行模仿秀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亲*传统戏曲。

  (三)要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系列综合性学*,开展传统戏曲主题性、专题性研究。如戏曲文化史研究、戏曲行当研究、戏曲唱腔研究、戏曲脸谱研究、戏曲道具研究。音乐课上,学唱选段;体育课上,学*身段;美术课上,描绘脸谱;语文课上,赏析唱词。通过写训练日记,阅读整理戏曲资料,写研究小论文,使学生熟悉戏曲,爱上戏曲。

  (四)戏曲赏析

  教师把事先剪辑好的名家名段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大家。

  1、京剧:《铡美案》

  2、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3、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4、越剧:《我家有个小九妹》

  5、婺剧:《僧尼会》

  欣赏不同剧种经典剧目片段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戏曲小剧团,学*戏曲表演。要求同学们用语言把自己听戏曲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1:听完了京剧这一国粹剧目,我体会到什么叫字正腔圆,什么叫气吞山河。

  生2:听完了京剧,我感到痛快淋漓的爽。

  生3:听完了越剧,我仿佛感觉到了春风的抚慰,特舒服。 生4:婺剧的欢快跳跃,柔中带刚的风格令人赏心悦目,我为家乡戏而自豪。

  (五) 学*传统名曲名段,开展故事会、演讲赛、论文赛、手工制作赛等活动走进戏曲世界。尝试着去做了几张脸谱,并作简单介绍,介绍作品代表的人物和表示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骨子里折服于戏曲博大精深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

  (六)戏曲知识竞赛。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进行。各组6名选手参赛,共7组。 答题分必答题、抢答题、连线题、欣赏戏曲片段、戏曲动作模仿五种类型。比赛结束后宣布各组最后得分情况,并授奖。

  附:

  1、必答题。

  答题规则:每组连续回答五题,每题十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

  ⑴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⑵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⑶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⑷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⑸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戏曲是?(京剧)

  ⑹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法、步)

  ⑺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⑻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⑼京剧四大名旦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⑽“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

  ⑾越剧的发源地是哪里?(浙江嵊州)

  ⑿四大徽班是指什么?(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合春班) ⒀请你说出婺剧的一个经典曲目?(《牡丹对课》、《白蛇传》、《僧尼会》)

  ⒁绿脸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草莽英雄)

  ⒂“净”这个角色又可以分为什么?(大花脸和二花脸) ⒃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清代乾隆时期)

  ⒄茅善玉是哪个剧种的著名演员?(沪剧)

  ⒅“阿庆嫂”是哪一部样板戏中的人物?(《沙家浜》) ⒆“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

  ⒇请说出婺剧一个著名演员的名字。(吴光煜、郑兰香、陈美兰、张建敏、周志清等)

  2、抢答题

  答题规则:听到开始后才可以抢答,否则取消本题答题资格。答对加十分,答错扣十分,时间30秒。出示不同脸谱,要求学生根据脸谱,猜测人物。

  3、连线题

  ⑴红脸代表 猛智

  黑脸代表 凶诈

  绿脸代表 忠勇

  白脸代表 草莽英雄

  ⑵越剧 严风英

  京剧 袁雪芬

  豫剧 王彬彬

  黄梅戏 常香玉

  锡剧 梅兰芳

  ⑶梅派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委婉的风格 程派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刚健婀娜的风格 荀派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尚派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

  4、欣赏《林海雪原》片段,思考:

  ⑴从这段表演中,可以看出杨子荣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⑵戏曲“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这一特点在这一段表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⑶你觉得这段戏曲哪些地方很美?

  动作美——舞蹈艺术

  唱词美——文学艺术

  5、戏曲动作模仿:

  多媒体展示几幅戏曲动作表演画面,请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前表演。(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课堂掀起又一次高潮。)

  小结:中国戏曲艺术就是这样一门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性艺术。我们欣赏戏曲,就可以从人物的角度,从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的角度进行欣赏。(新课标非常强调“自主”和“体验”。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领略戏曲艺术之美,自己总结出欣赏戏曲艺术的方法,为以后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七)策划“戏曲活动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周等活动。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加工发布, 制作卡片、宣传册,制作成专题学*网页或者黑板报手抄报;进行戏曲知识的擂台赛;举行“走进戏曲”班会课,邀请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观摩;在泾川二中广播站开辟戏曲专栏;在学校张贴戏曲表演家及戏曲作家照片;在学校文化艺术长廊制作永久性戏曲展板。使国粹艺术在校园文化中占有一*之地,成为校园独特的校本课程。

  (八)召开“传统戏曲现状反思会”,分析戏曲的现状和危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群体智慧共享。根据反思结果设计弘扬戏曲的活动方案,送交学校领导;向**写建议书,提出振兴戏曲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家乡原生态戏曲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家乡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良方;设计公益广告,呼吁人们重视地方戏曲文化。

  五、【活动成果】

  1、学生总结

  学生代表谈本次活动的感受(赵彤彤)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经过二十几天紧张而忙碌的准备,我们七⑻班的大型综合性学*活动《戏曲大舞台》在一片欢笑和掌声中圆满结束了。

  为了这一堂课,我们七⑻班的每一位同学忙碌并且快乐着,全都使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参加的是辩论组和智囊组,刚开始,我父母并不赞同我参加这个活动,认为这会影响学*,后来经过我的一番劝说,终于勉强答应了。真是“一波未*,一波又起”,我所在的组分给我的任务是:组织辩词和查询资料,可偏偏那天我因着凉而生病,只好左手打着点滴,右手握着鼠标查。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还没有成长的幼鹰。

  最后,我终于在坎坎坷坷中完成了任务,就像是幼鹰经过风雨的洗礼后在天空飞翔。

  今天,看了这一堂课,我忽然觉得我们都长大了,我们已经懂得如何给班级增光彩,我们懂得如何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我们懂得了如何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声有味,有香有色,这就是生活。

  2、语文老师总结:

  为了准备今天这六十分钟的汇报活动,我们同学们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无疑,今天的活动是成功的,因为我看到了42颗火热的心在跳跃、在碰撞。感谢大家的精心准备和精彩汇报。感谢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收获、谈感受。

  郭亮同学在《我努力,所以我收获 》的发言稿里讲述了自己在活动中遇到困难,然后在妈妈的帮助下解决困难的过程,她说我努力所以我收获了,收获了课本以外的人生体验 。

  张倩同学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表演组里,自己亲身体验、学*戏曲表演,使自己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更加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尤其是对家乡黄梅戏有了深切了解。吴航同学(性格内向)他的总结论题是“勇于挑战自我”,他由开始不喜欢上台,到活动中也演了一段精彩的京剧。他说:“我终于战胜了自己,我感到了参与的快乐!”

  我相信,我们的人生历程,会因为这十多天难忘的经历,而变得与众不同。十多天来,我们感受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我们学会了搜集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克服困难、团结协作、迎难而上的道理。

  这次综合性学*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那灿烂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那听上去还有稚嫩的唱腔和表演,那句句来自肺腑的感受体会,那富有创意的手抄报,那一叠叠丰厚的资料和那张张填满的记录表都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些不就是语文吗,不就是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来自更广阔天地上的语文吗?

  愿我们同学们带着这些宝贵的财富上路,“天上太阳正晴,路上春色正好。”

  3、全班跟随音乐齐唱《说唱脸谱》,结束本次活动。

  六、教师点评

  (一) 语文老师点评

  1、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特有的积极性。能主动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通过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收集、了解有关戏曲的材料和知识。

  2、在活动中表现出同学们多方面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查阅资料、知识竞赛、学唱戏曲的环节中,同学们能大胆尝试,主动配合,可以看出现在孩子的非凡社交能力与特有的独创性,,从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学会了从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3、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可借助音乐、美术、脸谱、舞蹈等综合手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我收集了许多戏曲音像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激情高昂,从而达到了意想的效果。几个星期的备课浓缩在一节课中,使学生在这堂课中既了解了戏曲的有关知识,有对戏曲的唱腔有了兴趣,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二) 领导点评

  泾川二中教导主任代月和:这是一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研讨课。综合性学*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检阅。在这次活动课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这是一堂突出了“综合”二字的实践课,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首先是学科的综合。它突破了狭隘的语文教学观,是语文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语文夸学科的融合,体现了“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的理念。

  其次是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第三是多种教学资源的综合。它有效的利用了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信息,而且还有图像、音乐等信息。学生不仅仅是从书本(或者音像)上学到京剧、越剧、豫剧等知识,而且还有颇具乡土气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黄梅戏,有许多知识是他们在课本上所无法学*到的。这些资源的开发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2、这是一个“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一位专家说过“教改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的内驱力”。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台。课堂又是舞台,学生成了活动中的“主角”,从课堂的说、唱、辩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高潮迭起。

  3、这是一个“新型师生关系”的缩影,体现了老师“*等中的首*”地位。师生间*等对话,各抒己见,学生是学*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在整堂课中出场次数虽然不是很多,但评点独到精辟,引导穿插恰到好处,可以说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编剧”。

  七、教学反思

  综合性语文学*活动——《戏曲大舞台》历时*四周,在为学生上这堂综合课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想,许多收获,也有许多困惑,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感受之一:教师是学生合作学*的指导者和调控者。

  合作学*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三种学*方式之一。目前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的重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但由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很不深入,合作学*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在合作学*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小组的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监控学生的合作学*。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合作技巧的指导和学*困难的指导两个方面。合作技巧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合作学*小组如何分配学*任务、如何分配学*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学*困难的指导,是指当合作学*小组遇到学*困难时,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师的监控主要体现在:纠正学生偏离主题的讨论,避免学生的合作学*步入误区,防止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出现冷场的局面,防止某些学生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根据学生学*的状况合理调节合作学*的时间。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学*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即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老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

  感受之二:让学生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尽管流传到现在的戏曲种类繁多,尽管流传下来的戏曲皆是精华,但作为十三四岁的中学生,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喜爱要远远超过戏曲,那么如何将这种距离缩短呢?

  我是个戏曲爱好者。在备课过程中,我除了梳理自己已了解的戏曲常识,还查阅了各种资料,寻找吸引学生的知识点。如果仅凭自己的了解向学生讲授,这堂课肯定让学生恹恹欲睡。于是,我想到了既然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何不借助音乐、美术、脸谱、舞蹈等综合手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我收集了许多戏曲音像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激情高昂,从而达到了意想的效果。

  感受之三:综合学*课需要“全才”教师。

  新教材的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活动课中,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例如关于京剧脸谱。什么脸谱象征什么性格,什么品质,什么角色,什么命运,都各有说法;关于服饰,文将穿什么,武将穿什么;关于服饰颜色,皇帝穿什么色,大臣穿什么色,百姓穿什么色,也各有讲究,就是戏曲的“四艺五法”也各有韵味。由于自己业余学过几种戏曲唱腔,在课堂上时不时唱上几句,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模仿。在课外指导时,这些能力也派上了用场。几个星期的备课浓缩在一节课中,使学生在这堂课中既了解了戏曲的有关知识,有对戏曲的唱腔有了兴趣,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八、问题讨论

  学生在活动中对戏曲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也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如何将孩子的这份热情保持下去并弘扬呢?

  九、参考文献

  1、《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

  2、《中国文化艺术丛书·中国戏曲》

  3、《中国文化艺术丛书·杂技·木偶记·皮影戏》

  4、《京剧艺术丛书中小学京剧读本》《辞海》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实践学*,有了前几课的课**铺垫,关于这种传统文化讲起来应该水到渠成,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多戏曲方面的知识是从没有涉及到的,所以吸收起来也许会吃力一些。因此,课前的准备尤其重要。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2.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

  3.学会赏析戏文。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戏曲的精彩片段。

  5.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学画脸谱。

  3.能用语文知识简析戏文,理解其思想艺术特点。。

  4.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活动重点:

  1.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精彩片段。

  3.学会赏析戏文。

  4.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活动形式:

  1.知识竞赛:检验知识收集、整理情况。

  2.模仿秀:具体体验戏曲的魅力。

  3.名段赏析:从语文知识角度感悟戏曲的魅力。

  4.经验共享。

  活动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视机、影碟机、幻灯机)、自制脸谱。

  课前准备:

  教师:1.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的知识。组织学生听戏、看戏。

  2.指导学生自制脸谱以及表演戏曲片段,亲身体验戏曲的魅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在音乐的世界里,有人畅游于流行音乐的海洋,有人沉醉于古典音乐的优雅,而戏曲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粹亦有不少追随者,现在让我们聊聊我们身边的戏迷。”学生们在这样的引导下踊跃发言,有人讲外婆,有人讲小学同学,也有人说他们家没戏迷。我总结:“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我们应该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所了解,现在让我们走*戏曲。”

  二、展示脸谱

  脸谱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脸上涂满的油彩代表不同人物的不同

  性格。大家都尝试着去做了几张脸谱,现在请你们给大家展示一下。

  (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脸谱作品,并作简单介绍,介绍作品代表的人物和表示的性格特点。师生掌声鼓励。)

  脸谱中红脸、黑脸、蓝脸、白脸分别代表什么?举例说明。(红脸含褒义,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拯;蓝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如窦尔敦;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如曹操。)

  请学生看节目《唱脸谱》,很多会唱的同学都跟着唱了,气氛逐渐高涨。

  三、我来一段

  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张张韵味十足的脸谱,各位同学都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天赋。下面我们来欣赏同学们的戏曲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戏曲选段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师生鼓掌。)表演结束后,有男同学积极举手,只会哼唱几句。在大家的鼓励下唱了几句《林海雪原》,学生们报以热情的掌声。

  四、戏曲知识擂台

  刚才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脸谱,表演了曲子,积极性很高。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考一考大家的戏曲知识知多少。

  (赛前各小组拿出查找好的资料,宣读竞赛口号,显示本小组必胜的信心,活跃现场气氛。多媒体课件准备。)

  a.必答题。

  答题规则:每组连续回答五题,每题十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3)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4)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6)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发、步。) 。

  (7)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8)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9)京剧四大名旦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10)“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

  (11)南派京剧的代表人物是谁?(周信芳。)

  (12)四大徽班是指什么?(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合春班。)

  (13)请你说出锡剧的一个经典曲目?(《珍珠塔》。)

  (14)绿脸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草莽英雄。)

  (15)“净”这个角色又可以分为什么?(大花脸和二花脸。)

  (16)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清代乾隆时期。)

  (17)丁是娥是哪个剧种的著名演员?(沪剧。)

  (18)“阿庆嫂”是哪一部样板戏中的人物?(《沙家浜》。)

  (19)“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

  (20)请说出锡剧一个著名演员的名字。(王彬彬或梅兰珍。)

  b.抢答题。

  答题规则:听到开始后才可以抢答,否则取消本题答题资格。答对加十分,答错扣十分,时间30秒。

  出示不同脸谱,要求学生根据脸谱,猜测人物。

  c.连线题。(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回答,一起完成。)

  (1)红脸代表猛智

  黑脸代表凶诈

  绿脸代表忠勇

  白脸代表草莽英雄

  (2)越剧严风英

  京剧袁雪芬

  豫剧王彬彬

  黄梅戏常香玉

  锡剧梅兰芳

  (3)梅派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委婉的风格

  程派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刚健婀娜的风格

  荀派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尚派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

  教师小结:我们刚刚课堂的气氛很热烈,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欣赏一段戏曲。

  五、我为戏曲出一策

  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

  (小组讨论,为戏曲的振兴出谋划策。全班交流。)

  六、活动小结: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真正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生命力,最能打动人的。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

  七、活动反思:

  本次综合性活动一定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课余的时间上图书馆查资料,用一节课的时间上网查资料,并做好记录,课后进行整理。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采取分组答辩让学生能自主的与同学们共同合作、互动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更体现了新课程新颖的学*方式。脸谱的制作和戏曲的表演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戏曲的亲和力。学生讨论如何振兴中国戏曲这一沉重的话题,就是要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社会责任感,结果的可行性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参与了,收获了。

  这次综合性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努力,如:学生的表现水*参差不齐,分组时可以灵活机动的进行搭配。策划活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出谋划策,或者完全自己组织活动。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总结活动的感想写成一篇作文,以此提高写作水*。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1、制定活动计划;2、师生收集相关资料;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4、指导排演戏曲唱段。

  三、活动安排:设计四课时,(一)指导搜集材料;(二)戏曲知识漫谈(三)戏曲知识竞赛;(四)戏曲演唱比赛。第一课时指导搜集材料一、布置活动安排:让学生明确整个活动的目的、要求。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手段搜集有关中国戏曲的相关材料。三、学生分组,选定负责人,制定活动计划,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四、教师要参与指导好活动计划的制订,协调人员安排、落实责任,指导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第二课时戏曲知识漫谈本课时拟采用师生以佳宾访谈的形式进行。

  介绍下列戏曲知识:

  1、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几种较常见的戏曲种类(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3、京剧(行当、脸谱、唱腔);

  4、戏曲名剧、名家等。

  戏曲名段赏析

  1、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2、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4、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第三课时戏曲知识竞赛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基础分100分,每答对一题加10分。根据答题成绩记活动得分。

  附:竞赛题目一、小组必答题第一组:

  1、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昆剧(昆曲)

  3、我国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4、发源于湖北,发展壮大于安徽庆安一带的戏曲剧种是——(黄梅戏)

  5、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第二组:

  1、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中国剧种是——(京剧)

  2、中国戏曲发展中“南戏”的形成是戏曲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请问“南戏”产生于哪个年代?——(宋代)

  3、中国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4、据统计,中国现有戏曲剧种大约是多少?——(360多种)

  5、“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唱的是戏曲表演中的一个什么特点?(脸谱)

  第三组:

  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后来他们兼收其他地方戏的精华,诞生了被称为“国粹”的剧种是——(京剧)

  2、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3、京剧有哪两种主要唱腔?(西皮、二黄)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说的是戏曲表演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在台上表现大场景的演出特点,这些演员被称为——(龙套)

  5、到了十三世纪的金代,表明说唱艺术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都发展成熟的作品是——(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

  第四组: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几种艺术形式?(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

  2、中国戏曲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唱、念、做、打)

  3、起源于浙江嵊州一带的剧种是——(越剧)

  4、戏剧脸谱中的红色代表的是——(代表忠勇,含褒义)

  5、古代的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在古代“优”是指——(古代帝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

  选答题:

  1、说唱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哪两个方面?(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2、“参军”是曹操创建的一种官职的名称。魏晋南北朝多设置“参军”一职,是一种相当县一级的重要幕僚。著名诗人陶渊明和鲍照都做过“参军”。参军戏是唐代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它是继承古代的“优”的滑稽戏谑、巧言善辩的传统发展而来的。表演发展到由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请问:表演中被戏弄的角色是——(参军)

  3、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剧目(今存一百多种)和优秀剧作家,你能说出作家中最杰出的是谁吗?(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一生写有60多个剧本,现存18种,有很高的国际影响。)

  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赞“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是?A《西厢记》B《窦娥怨》C《汉宫秋》B。

  5、唐玄宗时大力鼓励戏剧,在宫中设立了“优伶”*艺班,自己有时也参与演出,旧时代的戏曲界把他视为戏剧的祖师爷,至今中国和日本都把戏剧界称为“梨园”。请问:把戏剧界称为“梨园”是因为——A*艺班当时设置在梨园殿;B*艺班周围种植着许多梨树;C唐玄宗给*艺班定的名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扩展5)

——民族作文600字菁选

实用的民族作文600字4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作文600字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中华大地上盛开!

  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虽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十分广阔从我国东北的乌苏里江流域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的椰树林到内蒙古的大草原,都居住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在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这些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而奋斗不息。

  我们伟大的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谐相处,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江山,这和我们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是分不开的。*年来,我国**也常常派人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

  有位汉族干部,在母亲年迈,三个孩子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两次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要求进藏工作。他把藏族人民当做自己亲人,关心藏族人民疾苦。他为藏族牧民看病、治病;用自己的收入,给生活不好的**买衣、买粮;还抚养了两个藏族孤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干部,不行因公殉职,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土地上。得知这个噩耗,成千上万的**失声痛哭,在他的墓周围,老百姓敬献的.哈达堆成了雪白的小山。

  他,就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干部——孔繁森!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让我们和少数民族的姐妹们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富强!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让我们去走*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我们是“民族之家”中的一份子,维护民主团结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与班里的同学要和睦相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首先我们要从少年强做起,只要我们都有一颗民族团结之心,国家渐渐就会强大起来;只要我们有一颗民族之心,就算是一盘散沙,混合着一些泥土,也会慢慢的凝固起来;只要我们有一颗民族团结之心,就不会发生以往的悲剧。

  历史书上曾经描写过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小故事,在遥远的古代,这些少女都懂得维护民主团结,正是她们的贡献,才会使我们的'民族团结意识越来越清晰。

  阿尼帕。阿力马洪这个伟大妈妈收养了汉。回。维。哈四个民族的十个孤儿,这位民族妈妈家境贫寒,但她并没有放弃抚养这些孩子,并且努力的让他们吃好,穿好。当记者采访她时,指着墙上那幅全家福问她是否认识这些孩子,这位母亲说:“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

  虽然我们不能像这位伟大的母亲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等对待班上的民族同学,不能受一些谣言的影响。希特勒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族国家的创造,绝不是毅力单薄的民族主义联合会所所能济世的,只有具备钢铁般坚决意志的单独运动,才能打倒其他一切运动而获得最后的胜利。”

  一座断桥,只要有力量一定可以修复好;一盘散沙,只要有泥土和水,一定可以凝固起来;一个国家,只要有一颗民族之心一定可以强大起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我们是“民族之家”中的一份子,维护民主团结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与班里的同学要和睦相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首先我们要从少年强做起,只要我们都有一颗民族团结之心,国家渐渐就会强大起来;只要我们有一颗民族之心,就算是一盘散沙,混合着一些泥土,也会慢慢的凝固起来;只要我们有一颗民族团结之心,就不会发生以往的悲剧。

  历史书上曾经描写过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小故事,在遥远的古代,这些少女都懂得维护民主团结,正是她们的贡献,才会使我们的民族团结意识越来越清晰。

  阿尼帕.阿力马洪这个伟大妈妈收养了汉.回.维.哈四个民族的十个孤儿,这位民族妈妈家境贫寒,但她并没有放弃抚养这些孩子,并且努力的让他们吃好,穿好。当记者采访她时,指着墙上那幅全家福问她是否认识这些孩子,这位母亲说:“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

  虽然我们不能像这位伟大的母亲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等对待班上的民族同学,不能受一些谣言的影响。希特勒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族国家的创造,绝不是毅力单薄的民族主义联合会所所能济世的,只有具备钢铁般坚决意志的单独运动,才能打倒其他一切运动而获得最后的胜利。”

  一座断桥,只要有力量一定可以修复好;一盘散沙,只要有泥土和水,一定可以凝固起来;一个国家,只要有一颗民族之心一定可以强大起来。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菁选(扩展6)

——中外金融合资经营企业合同菁选

中外金融合资经营企业合同

  随着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日益加深,合同对我们的帮助越来越大,它可以保护民事法律关系。那么一般合同是怎么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外金融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方:_________(以下简称甲1方)

  法定代表: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_________(以下简称甲2方)

  法定地址: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以下简称乙1方)

  法定代表: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_________(以下简称乙2方)

  法定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_________(以下简称乙3方)

  法定地址:_________

  第二条 甲1方、甲2方对于本合同规定的关于甲方所应履行的全部条款,负有连带责任和共同义务;乙1方、乙2方、乙3方对于本合同规定的关于乙方所应履行的全部条款,负有连带责任和共同义务。

  第三条 合资企业的名称为_________,英文名称为_________(以下称“合资公司”)。

  法定地址:_________

  第四条 合资公司为中国的法人,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条例、规定并受其管辖和保护。

  第五条 合资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各方对合资公司的责任以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按照各自在注册资本中的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

  第六条 根据董事会的决定,合资公司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在中国国内、外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章 经营目的和业务范围

  第七条 合资公司的经营目的是: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为国内、外用户提供租赁服务,协助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国内用户的出口创汇和机器、设备的出口租赁,促进中国和_________以及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

  第八条 合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如下: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外用户的需要,经营国内、外生产的各种先进适用的机械、电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电子计算机等以及先进技术的租赁、转租赁、租借和对租赁资产的销售处理。

  (2)直接从国内、外购买经营前述租赁业务所需要的技术租赁物。

  (3)租赁业务的介绍、担保和咨询。

  第三章 出资

  第九条

  1.合资公司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均为_________元。甲、乙双方的出资比例各为_________%,出资金额各为_________元。

  2.合资各方出资比例和以现金支付的金额如下:

  甲1方:_________%,_________元,其中_________元以与其等值的人民币支付。

  甲2方:_________%,_________元,其中_________元以与其等值的人民币支付。

  乙1方:_________%,_________元

  乙2方:_________%,_________元

  乙3方:_________%,_________元

  3.在合资公司领到营业执照后_________个工作日内,合资各方应将上述各自认缴的出资额全部汇入合资公司在中国银行的帐户。

  4.以人民币出资时,人民币与美元的换算率,应以缴付日当日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为准。

  5.在合资期间,合资公司不能减少注册资本。

  6.合资各方缴付出资额后,应由在中国注册的会计师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由合资公司据以发给出资证明书。

  7.合资期间内,合资的任何一方,不得将合资公司发给的出资证明书转让、抵押,或作为第三者对合资公司拥有债权的目的物。

  第十条

  1.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加、转让或以其他方式时处置,应由董事会会议通过,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然后到原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2.合资各方的任何一方,如将出资额的全部或一部分进行转让时,其他的合资方有优先购买权。合资方的任何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出资额的条件,不得优惠于向其他合资方转让时的条件,本款中的合资各方为甲1方、甲2方、乙1方、乙2方、乙3方。

  3.在甲、乙双方的出资比例保持相等的条件下,甲、乙各方的出资额可以在各自部相互转让。

  第四章 合资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一条 合资各方发挥各自具有的特点和长处,为支持合资公司的建立和业务开展,承担下述责任和义务:

  1.甲方的责任

  (1)负责为建立合资公司向***有关部门办理报批,领取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等有关手续。

  (2)协助租借办公用房和购买办公用品。

  (3)介绍和推荐租赁用户和项目。

  (4)提供国内金融和租赁市场信息。

  (5)协助合资公司在中国国内成立分支机构。

  (6)向合资公司推荐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

  (7)协助为合资公司中的外籍人员办理入境签证、长期居留证、旅行证等手续。

  (8)协助筹措外汇及人民币资金。

  2.乙方的责任

  (1)利用在_________及世界各国的营业网,宣传合资公司的租赁业务,向合资公司介绍和推荐租赁用户和项目。

  (2)介绍和推荐世界各国生产的技术先进、价格合理的租赁物件。

  (3)协助合资公司向国外出租设备、以及承租人产品的出口。

  (4)提供国际金融市场、租赁业务的信息以及开展租赁业务所需的各种合同文本。

  (5)协助对国外用户进行资信调查。

  (6)在合资公司所在地或_________对公司职员进行业务培训。

  (7)协助合资公司使用注册资本在外国购买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及办公用具。

  (8)协助合资公司以优惠条件在国外筹措资金。

  第五章 董事及董事会

  第十二条 董事的派出

  1.合资公司的董事共_________名,其中甲方派出_________名,乙方派出_________名。

  2.董事的任期为_________年,可连任。董事的替换或缺员补充,要由原派遣方面以书面形式通知董事会,该董事的任期以前任者的任期剩余期间为限。

  第十三条 董事的职责

  1.合资公司董事出*董事会,提出方案,对于需要审查、批准的议案,行使表决权。

  2.董事为非驻勤职务,在合资公司不取报酬。但如董事担任合资公司的驻勤职务时,将享受与职务相应的工资等遇。

  第十四条 董事长、副董事长

  1.合资公司的董事会设董事长一名,副董事长一名。董事长由甲方派出的董事担任,副董事长由乙方派出董事担任。

  2.董事长为合资公司的法定代表,负责召集并主持董事会。

  3.副董事长辅佐董事长工作。董事长在不能履行其职责时,应授权副董事长或其他董事,代表合资公司行使职权。

  4.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任期与董事的任期相同。

  第十五条 董事会的召集

  1.合资公司的董事会由合资各方派遣的全体董事组成,董事分别具有一票表决权。

  2.董事会原则上一年一次。一般在合资公司的营业年度终止后_________个月内,在合资公司总部所在地召开。

  3.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经过商议,认为有必要时或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提议召开会议时,要召开临时董事会。

  4.董事长最迟要在会议召开三周之前,将召开董事会的通知和议案,以书面发送给各位董事。

  5.召开董事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董事出*。董事如不能出*时,可向其他董事发出委任书,代替出*和表决,但一个董事最多只能代替一人。

  6.董事会议记录应包括会议议程的要点和结论,经主持人和参加会议的董事签字后,原本保存在合资公司。

  第十六条 董事会的职责

  1.董事会为合资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合资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宜。同时对合资公司具有进行领导和监督的权利。

  2.董事会职责如下:

  (1)修改合资公司章程。

  (2)决定延长合资期限、提前终止和解散合资公司等事项。

  (3)决定注册资本的增加、转让或其他有关资本的事项。

  (4)任免合资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经营委员会成员以及聘请总会计师等。

  (5)决定与其他经济组织合并、合资公司资产的全部或重要部分的转让以及接收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资产等。

  (6)国内、外之分公司、子公司、国外代理机构的设立和撤销。

  (7)批准财务决算、决定合资公司三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利润分配或亏损处理办法。

  (8)确定经营方针,决定各年度业务计划和财务预算。

  (9)决定会计处理规则和资金筹措方针。

  (10)决定合资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变更。批准有关职工工资、奖金、福利、医疗、待遇等劳动管理方面的规定。

  (11)决定驻勤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待遇。

  (12)审查、批准总经理和经营委员会提出的业务报告。

  (13)审查、批准董事提出的议案。

  (14)决定合资公司有关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

  (15)决定其他重要事项。

  3.关于上述(1)-(9)项的决议,应由出*会议的全体董事通过方可作出。关于(10)-(15)项决议,在出*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同意后即可作出决定。

  第六章 经营管理机构

  第十七条 总经理、副总经理

  1.合资公司设总经理一名、副总经理一名。每届任期为_________年,可以连任。第一任总经理由乙方从派出董事中推荐,副总经理由甲方从派出董事中推荐。经董事会聘任。第一任总经理、副总经理期满后,每届总经理、副总经理由甲、乙方轮流推荐,经董事会决定聘任。经董事会聘请,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可以兼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

  2.合资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的职责是:

  (1)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对外代表合资公司。

  (2)根据董事会和经营委员会的决定,安排领导合资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业务。

  (3)作为经营委员会的主任,召集主持经营委员会会议。

  (4)决定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的租赁议案,提供信用议案以及资金筹措。

  3.副总经理辅佐总经理对合资公司全面业务的管理。并可兼任部门经理。

  4.总经理、副总经理不能兼任外部其他经济组织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不能参加其他经济组织对合资公司的竞争。

  第十八条 经营委员会

  1.合资公司设立经营委员会。经营委员会由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其他高级人员组成,委员经董事会任命。经营委员会主任由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由副总经理担任。

  2.经营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委员如不能出*会议时,可委托其他委员代替出*。委员会中的任何一名委员如要求召开会议,可随时召开临时经营委员会。

  第十九条 经营委员会的职责为

  (1)拟定上报董事会会议讨论的议案。

  (2)批准超过总经理权限的租赁项目以及其他提供信用的方案。

  (3)批准超过总经理权限的资金筹措。

  (4)国内业务代理机构的设立和撤销。

  (5)执行董事会会议决定事项。

  (6)合资公司规则、制度的具体制定。

  (7)任免部门经理以下的管理人员。

  (8)根据合资公司劳动管理规定,具体决定有关职工雇用、解雇、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事项。

  (9)决定职工的培训计划。

  (10)向董事会提出年度财务报告、利润分配方案以及定期业务报告。

  上述1-4项的决议,应由全体出*会议的委员全部同意通过后方能决定。第5-10项在出*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同意的情况下即可决定。

  第七章 劳动管理

  第二十条 合资公司职员的雇用、辞退、工资、劳动保护、福利和奖惩事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及其它实施规定,经董事会制定草案,由合资公司和合资公司的工会或个别签订劳动合同规定之。

  第二十一条 关于甲乙双方推荐的高级职员的雇用和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福利、出差旅费标准等问题,由董事会讨论决定。

  第八章 税务、财务、会计、审计

  第二十二条 合资公司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的规定,缴纳税金。

  第二十三条 合资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制定,应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情况加以制订,并报当地***门、税务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 合资公司按照《合资企业法》的规定,提取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福利及奖励基金。每年提取的比率,由董事会根据合资公司的经营情况,讨论决定。

  第二十五条 合资公司以_________币作为记帐本位币。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采用借贷记帐法记帐。

  第二十六条 合资公司的会计年度,每年从一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所有的记帐凭证、传票、统计表、帐簿都用中文书写,重要的记帐凭证、帐簿、统计表,要同时使用英文书写。

  第二十七条 合资公司在中国银行开设人民币及外汇帐户。也可在经批准和指定的国内、外其他银行开立帐户。

  第二十八条 合资公司的财务审计,应聘请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审查、稽核,并将结果向总经理或董事会报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