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3-04 00:00:00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要求*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堂练*: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

  二、探索学*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P23 例3,练*五1—3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打好基础,要求学生从观察及操作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解决问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课本22页第10题,做在课本上,说乘法口诀。

  二、创设情景

  出示养蚕的图片。学生观察。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第1题

  15只蚕宝宝,*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学生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同位互相说解答的想法。

  给全班同学讲想法。

  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出示例3的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学生自己分析题意并解答检验。

  3.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1.练*五的第1题

  先说想法,再列式解答。

  2.练*五的第2、3题

  独立解答,再说想法。

  五、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五的4、5题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3=5(只) 15÷5=3(个)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例4)教科书P55、56。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惯。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余数”的概念,并能熟练地列竖式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五、教学准备

  情境图、日历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1、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均分?

  2、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师板书:32÷6

  4、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5、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6、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7、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1、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练*十三第3题

  1、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3、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

  练*十三的第1、2题。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32÷6=5(组)……2(人)。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5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七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要求*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6页练*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法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 使学生逐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一次“人人争上星级榜”的活动。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的同学,都能获得老师奖励的“智慧星”和“守纪星”。大家有信心吗?

  二、 练*提高

  1. 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谈话:新学期来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你看,他们正在教室里认真学*呢。

  课件出示:练*一第4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出示题目:我们班有48位小朋友,分成4组,*均每组多少人?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48÷4=12(人),48÷2=24(张)]

  提问: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交流到第二问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的。)这两道题分别怎样计算?

  2. 用除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班的同学心灵手巧,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有的同学正在做飞机模型呢!

  课件出示:三组小朋友做飞机模型的场景。(8个同学分成两组做飞机模型,第一组做了34个,第二组做了30个。)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再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做了多少个飞机模型?*均每组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提问:要知道*均每组做多少个或*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必须先求什么?(必须先求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飞机模型。)

  比较:上面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用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 谈话:秋天的郊外风景如画,异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呀?(想!)那么,我们一起到车站去乘车吧!

  课件出示:练*一第5题。

  提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成下面的表格:

  老师

  学生

  汽车辆数

  每辆车要坐的人数

  5人

  91人

  3辆

  学生独立完成,并把解题方法写在答题卡上。

  反馈:解答上面的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2) 课件出示:练*一第6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谈话:请同学们独立解答,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3) 课件出示:练*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 课件出示:练*一第8题(在原图的基础上标出“每个小篮球35元”)。

  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每个小足球多少元?每个小足球比每个小篮球便宜多少元?或每个小篮球比每个小足球贵多少元?)

  谈话: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根据一幅图提出了两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在提出的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解答后,组织反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要求“每个小足球比每个小篮球便宜多少元,要先求出每个小足球的价钱;要求每个小足球的价钱,要先求出3个小足球一共有多少元。)

  三、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弄清解题时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能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中,考虑了下面几个问题: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和补充的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情境中的信息,渗透一些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如以表格的形式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解题思路。

  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经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进一步反思,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学生对这些方法并没有充分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凭已有经验在解题。其次,虽然重视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解题的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希望借此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题思路,但很多学生的交流与表达并不是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只是在机械地模仿或复述其他同学的发言。诚然,这种模仿和复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如何让学*困难的学生也能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并做到学有所思,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再次,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性的评价过多。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维持好课堂纪律,我采用了奖励“守纪星”和“智慧星”的方法,只要是上课发言积极的,能遵守纪律的学生就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事实上,过多的鼓励与赞赏,已使其失去应有的意义与价值。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实事求是、富有个性的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3,练*五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

  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

  二、探索学*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

  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五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优选【十】份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第9~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情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再列出方程。(口答且不解答)

  (1)一个数的12倍是84,求这个数。

  (2)2.9比什么数少1.5?

  (3)什么数与2.4和是6?

  2.根据题意说出等量关系式并列方程

  (1)果园里有124棵梨树和桃树,梨树是桃树棵数的3倍。桃树梨树各有多少棵?

  (2)书架上层有36本书,比下层少8本。书架下层有多少本书?

  提问:每一题的数量关系式分别根据哪一个条件列的?

  师生交流。

  二、指导练*

  1.P17第9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X+2.2x=960

  (3)解方程

  2.P17第10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1.5x-x=24

  (3)解方程

  3.P17第13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7x+124=83

  (3)解方程

  三、综合练*

  1.P17第11~12题

  (1)学生先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4)解方程

  (5)集体评讲

  四、思考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2)列方程

  (280-240)x=400

  280x-240x=400

  (3)解方程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练*课,有谁来简单总结一下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课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X+2.2x=960 1.5x-x=24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7x+124=83 (280-240)x=400 280x-240x=400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了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这节课我们复*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与整理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验,并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2)你知道哪些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预设

  生1:根据关键词语找等量关系。

  生2:根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3: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4:根据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某校有若干间学生寄宿的宿舍,如果每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6人;如果每间宿舍住8人,则多出3间宿舍。寄宿的学生有多少人?宿舍有多少间?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抓住总人数不变找出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解答 解:设宿舍有x间。

  6x+36=8x-3×8

  x=30

  6×30+36=216(人)或8×30-3×8=216(人)

  答:寄宿的学生有216人,宿舍有30间。

  2.课件出示例2。

  父子两人现在的年龄和是53岁,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求父亲和儿子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 以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为等量关系,假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儿子是(x+8)岁,父亲是(53-x+8)岁。

  解答 解: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父亲是(53-x+8)岁。

  53-x+8=(x+8)×2

  53-x+8=2x+16

  3x=61-16

  x=15

  53-15=38(岁)

  答:父亲现在的年龄是38岁,儿子现在的年龄是15岁。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3

  导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二第4~7题

  导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学案:

  1、说一说等式的性质

  2、解方程

  12x=96x÷40=14x÷2.5=5

  导学案:

  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课堂检测:

  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在空格处列出方程

  1.有两个工程队,第一队有46人,第二队有28人,从第一队调x人到第二队使两队人数相等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作x天可以完成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汽车厂今年生产汽车16000辆,去年生产x辆,今年比去年生产的汽车增加1倍还多1000辆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第9~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情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再列出方程。(口答且不解答)

  (1)一个数的.12倍是84,求这个数。

  (2)2.9比什么数少1.5?

  (3)什么数与2.4和是6?

  2.根据题意说出等量关系式并列方程

  (1)果园里有124棵梨树和桃树,梨树是桃树棵数的3倍。桃树梨树各有多少棵?

  (2)书架上层有36本书,比下层少8本。书架下层有多少本书?

  提问:每一题的数量关系式分别根据哪一个条件列的?

  师生交流。

  二、指导练*

  1.P17第9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X+2.2x=960

  (3)解方程

  2.P17第10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1.5x-x=24

  (3)解方程

  3.P17第13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7x+124=83

  (3)解方程

  三、综合练*

  1.P17第11~12题

  (1)学生先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4)解方程

  (5)集体评讲

  四、思考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2)列方程

  (280-240)x=400

  280x-240x=400

  (3)解方程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练*课,有谁来简单总结一下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课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X+2.2x=960 1.5x-x=24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7x+124=83 (280-240)x=400 280x-240x=400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列方程,不计算。

  (1)每支钢笔x元,购买4支钢笔要60元.

  (2)小明有x张邮票,小军邮票的张数比小明的3倍还少5张,小军有邮票55张.

  (3)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公路,*均每天修0.6千米.

  (4)商店运来苹果a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5倍,运来橘子200千克.

  2.我当包公,判一判.

  (1)0.5是方程3x+0.7=1.6解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

  (3)方程3x+3=27与方程2x+2=18的解相同

  (4)X+2=2+x是方程

  3.择优录取,选一选

  (1)方程4x-2=10的解是( )

  A.x=2

  B.x=3

  C.x=32

  D.x=48

  (2)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

  A.654+4x=480

  B.4x=480-65

  C.65+x=4804

  D.(65+x)4=480

  (3)六(1)班植树68棵,比六(2)班植树棵数2倍少8棵,六(2)班植树多少棵?解:设六(2)班植数x棵,下列方程错误的是( )

  A.2x-8=68

  B.2x=68+8

  C.68=2x+8

  (4)张强今年a岁,李东今年(a-7)岁,再过c年,他们的年龄相差( )岁.

  A.7

  B.c

  C.c+7

  (5)x=1.5不是方程( )的解。

  A.5x+6x=165

  B.105-6x=41

  C.3x-1.8=2.7

  二、综合训练

  1.P12第9题解方程下面3条

  2.解决问题,我能行

  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独立解方程

  (1)P12第11-12题

  小瓶容量3=1.5

  大瓶单价-3.2=1.8

  此题出现了两个未知数,怎么办?

  学生说一说:一个用x表示,另一个用y表示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方程

  (2)p12第14题

  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方程

  12个墨水的价格+1个文件夹价格=25.1

  (3)P12第15题

  读题理解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1.P12第9题上面3条。第10题。第13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 、P14练一练、P16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新知

  1.P13例9

  (1)指名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

  (2)列方程并解方程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检验:A、72.5+72.53=290(公顷) B、217.572.5=3

  (3)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

  1.P14练一练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2.4-陆地面积=2.1

  2.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3.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 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P16练*三第2-3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列方程,不计算。

  (1)每支钢笔x元,购买4支钢笔要60元.

  (2)小明有x张邮票,小军邮票的张数比小明的.3倍还少5张,小军有邮票55张.

  (3)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公路,*均每天修0.6千米.

  (4)商店运来苹果a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5倍,运来橘子200千克.

  2.我当包公,判一判.

  (1)0.5是方程3x+0.7=1.6解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

  (3)方程3x+3=27与方程2x+2=18的解相同

  (4)X+2=2+x是方程

  3.择优录取,选一选

  (1)方程4x-2=10的解是( )

  A.x=2

  B.x=3

  C.x=32

  D.x=48

  (2)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

  A.654+4x=480

  B.4x=480-65

  C.65+x=4804

  D.(65+x)4=480

  (3)六(1)班植树68棵,比六(2)班植树棵数2倍少8棵,六(2)班植树多少棵?解:设六(2)班植数x棵,下列方程错误的是( )

  A.2x-8=68

  B.2x=68+8

  C.68=2x+8

  (4)张强今年a岁,李东今年(a-7)岁,再过c年,他们的年龄相差( )岁.

  A.7

  B.c

  C.c+7

  (5)x=1.5不是方程( )的解。

  A.5x+6x=165

  B.105-6x=41

  C.3x-1.8=2.7

  二、综合训练

  1.P12第9题解方程下面3条

  2.解决问题,我能行

  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独立解方程

  (1)P12第11-12题

  小瓶容量3=1.5

  大瓶单价-3.2=1.8

  此题出现了两个未知数,怎么办?

  学生说一说:一个用x表示,另一个用y表示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方程

  (2)p12第14题

  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方程

  12个墨水的价格+1个文件夹价格=25.1

  (3)P12第15题

  读题理解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1.P12第9题上面3条。第10题。第13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8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了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这节课我们复*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与整理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验,并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2)你知道哪些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预设

  生1:根据关键词语找等量关系。

  生2:根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3: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4:根据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某校有若干间学生寄宿的宿舍,如果每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6人;如果每间宿舍住8人,则多出3间宿舍。寄宿的学生有多少人?宿舍有多少间?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抓住总人数不变找出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解答 解:设宿舍有x间。

  6x+36=8x-3×8

  x=30

  6×30+36=216(人)或8×30-3×8=216(人)

  答:寄宿的学生有216人,宿舍有30间。

  2.课件出示例2。

  父子两人现在的年龄和是53岁,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求父亲和儿子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 以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为等量关系,假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儿子是(x+8)岁,父亲是(53-x+8)岁。

  解答 解: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父亲是(53-x+8)岁。

  53-x+8=(x+8)×2

  53-x+8=2x+16

  3x=61-16

  x=15

  53-15=38(岁)

  答:父亲现在的年龄是38岁,儿子现在的年龄是15岁。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第9~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情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再列出方程。(口答且不解答)

  (1)一个数的12倍是84,求这个数。

  (2)2.9比什么数少1.5?

  (3)什么数与2.4和是6?

  2.根据题意说出等量关系式并列方程

  (1)果园里有124棵梨树和桃树,梨树是桃树棵数的3倍。桃树梨树各有多少棵?

  (2)书架上层有36本书,比下层少8本。书架下层有多少本书?

  提问:每一题的数量关系式分别根据哪一个条件列的?

  师生交流。

  二、指导练*

  1.P17第9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X+2.2x=960

  (3)解方程

  2.P17第10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1.5x-x=24

  (3)解方程

  3.P17第13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7x+124=83

  (3)解方程

  三、综合练*

  1.P17第11~12题

  (1)学生先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4)解方程

  (5)集体评讲

  四、思考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2)列方程

  (280-240)x=400

  280x-240x=400

  (3)解方程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练*课,有谁来简单总结一下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课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X+2.2x=960 1.5x-x=24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7x+124=83 (280-240)x=400 280x-240x=400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 、P14练一练、P16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新知

  1.P13例9

  (1)指名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

  (2)列方程并解方程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检验:A、72.5+72.53=290(公顷) B、217.572.5=3

  (3)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

  1.P14练一练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2.4-陆地面积=2.1

  2.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3.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 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P16练*三第2-3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2)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5)份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例4)教科书P55、56。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惯。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余数”的概念,并能熟练地列竖式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五、教学准备

  情境图、日历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1、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均分?

  2、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师板书:32÷6

  4、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5、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6、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7、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1、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练*十三第3题

  1、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3、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

  练*十三的第1、2题。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32÷6=5(组)……2(人)。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2

  教学内容:P23 例3,练*五1—3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打好基础,要求学生从观察及操作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解决问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课本22页第10题,做在课本上,说乘法口诀。

  二、创设情景

  出示养蚕的图片。学生观察。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第1题

  15只蚕宝宝,*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学生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同位互相说解答的想法。

  给全班同学讲想法。

  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出示例3的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学生自己分析题意并解答检验。

  3.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1.练*五的第1题

  先说想法,再列式解答。

  2.练*五的第2、3题

  独立解答,再说想法。

  五、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五的4、5题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3=5(只) 15÷5=3(个)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3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3,练*五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

  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

  二、探索学*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

  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五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4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要求*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5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要求*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堂练*: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3)

——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

  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1

  “问题解决”从原来的“三足鼎立”(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行,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一至三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只在三下的第八单元专门劈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在计算教学和概念教学中渗透了大量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材中的例1是连乘应用题。这类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碰到,因此学生并不感觉陌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学生喜欢的运动会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运动会参加广播操的人数、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米数、运动会奖品购买、运动会照片存放等一系列数学问题,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当他们独立解决参加运动会广播操人数时,不仅列出了5×8×6=240(人),而且也列出了5×8×6=240(人)及8×6×5=240(人),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我并不拘泥于单一的问题情境中,把连乘问题拓宽到“计算图书室的图书”等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一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题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堆积课。本节课在新授完成后安排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相关练*。练*1是例题的模仿练*,是对学生探究知识的适当巩固。练*2以表格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学会分析表格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练*。练*3需要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问题提出缺少的数学信息,是学生对连乘问题的深入理解。练*4结合估算,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解题能力。

  当然课堂中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1、课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每题几乎都是学生练*、教师指名、师生交流的形式得以展开,容易造成课堂的单调乏味。

  2、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2

  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①一个方阵有多少人? 3×8×10=240(人)

  8 ×10= 80(人)

  ②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10×3×8= 240(人)

  80×3=240(人)

  综合算式:8 ×10×3=240(人

  答:3个方阵共有240人

  1.例题哪里需要扶,哪里应该放?

  本节课的例题,并不是全新的内容。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的方法与能力、从两个相关信息求出中间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同时,学会两步乘法计算的问题,可以用连乘式写。通过本节的教学,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这题需要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但图却不大容易看懂,因此,在教学的前半段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图,从图中找到一个完整的方阵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全部找出来后,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应该能够独立完成的。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做法,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但教师在后半段没有放手,还是牵着学生按部就班地走,这样做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练*教学如何按需分配的一点尝试。

  传统的练*教学,是做一题、讲一题。这样的做法一定会有这样的缺陷: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完。因此,教师将练*分成两段出示,第一段是试一试,做完的.同学可以先做101的练*;第二段是101的三题练*,做完的可以做补充题。这样的做法,可以给充分的时间让后进生思考练*以及让教师进行堂上辅导,同时也让优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特别是第三组练*,三题一起给,讲评时让学生选择最有困难的是哪题,难在哪儿等,这样做能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

  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一定的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不过解决问题的工具还局限在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内,所以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很广泛,但学生心里已经存在种种疑问,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适时给予启发,就能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让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运用乘法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一次在6班,可能因为在他们班上课的课件动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读图,获取信息,刘老师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出示3个方阵,可用圆片直观呈现,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的信息;其次是请学生上来汇报,环节设置不明确,放手不够,让学生上去讲就让他讲,我们不要剥夺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采取让其他孩子说他的这种想法想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看看有几种不一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第二次上课,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改。但教学中的不足是:

  1、语调太*,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建议在今后的课堂里多多改进。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生能列出算式,不能正确表达所求的含义,以后教学中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3、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他直接回答,并让他说说想法,从横着看和从竖着看。

  4、在总结多种方法后,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择优。

  经过这次展示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教学时多给学生创造*台,多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总结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长自己。

  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4

  我所执教的《用连乘解决问题》这一课,是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并解决类似的连乘问题。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讲清楚每一个步骤的含义,即求什么、怎么求。由于这节课要用两步乘法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基于以上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创境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具体表现:

  一、创境引题:

  以课前《快乐少先队》的校园舞视频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学生带“进”课堂,然后给出马桥小学三(2)班学生跳校园舞的图片,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进一步回顾乘法的意义。以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先学后教:

  先学环节:给学生3个方面(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的自学提示,让学生知道自己该独立解决哪个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是哪个问题。独立思考解决时重点培养学生获取整合数学信息的能力,针对自己的方法能够讲清思路,达到既明心又明口,小组讨论交流时能够尽可能的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里出示导学目标意在保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潜心自学,明确要求、知道怎么学,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解决问题方法。后教环节:结合学生独学、群学的情况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今天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的方法来解决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在学生说一种方法后用课件展示一种方法,帮学生理清思路,清晰过程。然后教师将三种方法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发现共同点都是连乘,引出课题:连乘应用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方法,升华认识。

  三、展示反馈: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题目,一个是蜜蜂采蜜的问题,给出三株花,每株花有两朵,每朵花上有10只蜜蜂,求蜜蜂的'总数。这个题目运用蜜蜂采蜜的动画效果比较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第二个是学校观察教学楼,给出一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创编一个用连乘解决的问题,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周围事物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或组内成员合作展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针对一个例题尽量展示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方法,使学生了解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理解透彻每一种方法,这看似小小的举动,却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又能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指导、查漏补缺。不同类型*题的训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张扬个性。

  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5

  新教材的特点是情景图比较多,颜色鲜艳、生动活泼,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发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连乘和连除解决问题中,往往有一些条件隐藏在情景图中,往往学生也被图给迷惑,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去审题,只拿出文字中的条件去计算。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他们当一步应用题来解决。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解决问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4)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3篇

  学*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反比例函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和解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样,是学*上面的难点内容,除了要求学生研读题意,理顺数量关系,在学*研究问题时,通过实例使学生搞清基本量的关系,认准常量与变量,熟练等式变形,注意单位统一。

  在进行新课学*之前,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存在着三个基本量满足a=bc的关系,当b为常量时,a与c成正比例,当c为常量时,a与b成正比例,当a为常量时,b与c成反比例,试举出具有a=bc的关系的例子,学生能够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再利用这样的例子加以研究,例如有学生举出路程速度时间满足: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速度为常量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时间为常量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为常量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在继续研究问题时,学生对于问题中的常量变量及其函数关系就能够比较快地用变化的观念来理解了。布置学生学*第56页的《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

  课本上有几个不太妥当的地方:

  例题2的第二小问用的是具体求出t=5时v=48,再进行问题的回答,学生较难理解,我在处理时,用函数的增减性加以解释,当0<t≤5时,v随t的增大而增大,所以v≥48。或者结合函数的图象加以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更为便利。

  第54页的三个练*题都应该指明变量的单位,没有单位,函数关系式是不好确定的。

  学*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反比例函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和解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样,是学*上面的难点内容,除了要求学生研读题意,理顺数量关系,在学*研究问题时,通过实例使学生搞清基本量的关系,认准常量与变量,熟练等式变形,注意单位统一。

  在进行新课学*之前,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存在着三个基本量满足a=bc的.关系,当b为常量时,a与c成正比例,当c为常量时,a与b成正比例,当a为常量时,b与c成反比例,试举出具有a=bc的关系的例子,学生能够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再利用这样的例子加以研究,例如有学生举出路程速度时间满足: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速度为常量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时间为常量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为常量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在继续研究问题时,学生对于问题中的常量变量及其函数关系就能够比较快地用变化的观念来理解了。布置学生学*第56页的《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

  课本上有几个不太妥当的地方:

  例题2的第二小问用的是具体求出t=5时v=48,再进行问题的回答,学生较难理解,我在处理时,用函数的增减性加以解释,当0<t≤5时,v随t的增大而增大,所以v≥48。或者结合函数的图象加以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更为便利。

  第54页的三个练*题都应该指明变量的单位,没有单位,函数关系式是不好确定的。

  在研究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时,一般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正数,所以画出的函数图象都是双曲线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做练*时没有注意这一点,本课要做说明。由这个作业讲评引出例题1熏药消毒的问题研究,首先提出释放药物之后的反比例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再关注到空气中的含药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是分段函数,进而有条理地求出解析式,第二、三小问是难点,结合图形直观地解读题目,可以借助直尺放置在图形上,使直尺*行于横轴,进行*移,表出直线与图形交点的横坐标的变化和意义,学生对这样的处理有比较好的理解,联系前面学*过的农作物受冻害的题目,这个难点还是可以很好地突破的。

  对于课本第58页的两个数学活动,本来是很好的教学探究内容,由于没有在专门的课题活动课上研究,时间仓促,准备不好,走的还是只求结果之路,需要很好地改进。

  一.预见到的问题

  1。学生可能记不清圆锥体积公式,影响教学进度,

  2。学生对分米厘米的换算可能会出现问题,

  3。使用小组会占时间长,独立完成,小组交流,个别展示,每一环节都要时间,所以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效果

  1。回顾思考部分占用时间较多,用了4分钟,学生在写基本公式时没有写到体积公式,没有达到为本节学生打基础的目的。评课老师意见,学生说出公式后应写在黑板上,不如老师直接给出节约时间。我的想法是,学生这样写出后互相交流提高了复*面,虽然他们提到的面积公式例题中用不着,但在练*中都会用到,所以虽占用时间较多,却不是没有效果。在后边学*中,主要困难是圆锥体积公式学生都回意不起来,通过这个小波折,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掌握的比老师直接给出要好。

  2。例题由小组研讨后,教师没有板书,只是让学生看书对照答案写出解题过程,目的是想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解题过程,整理思维。但由于研究解题思路占用时间多,所以这部分没有专门给时间,是与尝试运用一起完成的。

  3。解题思路在例1后马上给出,使学生明确了解题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条理清晰的完成下面的*题,在完成*题中感觉到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认识清楚,应用较好。

  4。尝试运用环节占时太长,学生完成后,找一生板演,该生在单位换算处出现了问题,在让其他同学改题时,找了一位很聪明但学*不踏实的学生去改,结果他也没有做对,在公式变形处出现了问题。这样一来时间都耗费过去了,只好由老师草草收场。评课时,老师们指出,改错应找优秀生,才能达到示范的目的,我想确实是,由中等生板演后,优生改两种颜色的笔对比,把问题显现无遗,可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以后要注意。另外,时间紧教师就跟着紧张了,处理两题时显得草率,这个地方是本节课出现的不该是难点的难点,应继续找学生改正题,或教师详细讲解,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自评

  本节课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太理想化,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在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现问题,占用时影响了教学进程。小组没有达到预想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研讨,仍然存在看客,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改进。注意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5)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

  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良好。

  其次: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学*方法的优化,让学生说,并呈现出不同的说的方式,比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和同学一起说等,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感到无从入手,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消化吸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最后检验。

  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商+1,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后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商的单位,此类问题还需要学生多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是在学*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通过复*引入新课,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渗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部分的*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比如“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仿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清晰明了。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拓展练*、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有待提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6)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

  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良好。

  其次: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学*方法的优化,让学生说,并呈现出不同的说的方式,比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和同学一起说等,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感到无从入手,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消化吸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最后检验。

  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商+1,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后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商的单位,此类问题还需要学生多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是在学*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通过复*引入新课,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渗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部分的*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比如“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仿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清晰明了。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拓展练*、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有待提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7)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教材分析:

  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似值。在取*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取*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取*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设计:

  一、复*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3.6÷0.4-1.2×5

  4.8÷1.2+0.5×50.4×(3.2-0.8)÷1.2

  二、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12(1)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12(2)。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思路,说一说用哪种方法去取*似值,为什么?(买东西时,钱不够,就不能再买一本了,用“去尾法”可以买回5本词典)即100÷18.5≈5(本)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8)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菁选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节有难度的重量级实际应用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以购票问题送学生一个惊喜,让学生感受了数学魅力,激发了探究兴趣;同时又复*了不等式的性质,为解不等式要变号埋下伏笔。在较复杂的超市购物获得优惠的问题中,设计试购活动精彩纷呈,前二件商品的试购既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体验优惠这一基本事实,又使分类讨论呼之欲出;后二件商品的试购既让学生的猜测不断清晰,又引发第二次分类,同时呈现方程与不等式,为类比提供了*台。通过修改关系符号类比方程解不等式,并进一步挑战带有中括号的不等式的'解法,实现跨越发展。而最后购车问题内化前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探究不等式的解如何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三个问题层次分明,一线串珠,让数学的魅力在学生心中不断加深,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感悟不断积淀。而秘籍的总结形式增加趣味的同时,加深学生建模印象。

  改进之处:因在演播室录课,面对镜头与灯光,学生有些拘谨。由于时间关系,在表达本课感受时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入,结尾有些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惯的培养。

  课后随笔学完了不等式的性质,紧接着就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浏览了一遍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节后,总觉得很别扭,编者意图是本节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

  (2)如何解不等式?这节重点比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可是,学生学完了不等式的性质,只会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最简单的不等式,如6x<5x+4,-2x>6等等,一些复杂的不等式还不会解,因此,有必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出移项法则,有分母的不等式利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去解,就像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一样,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学怎样解不等式,再学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分散了难点,由于和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着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系数化为一这步,当不等式两边乘(或除)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要变成<,<要变成>,其余和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

  学*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我发现在学生学*起来比较困惑,存在以下问题:

  1.找不出广泛应用题中的不等关系,要解广泛应用题时相等关系比较明确,而在不等式中不等关系不是那样的明确,所以不少学生不太理解,因而列不出不等式,所以也不会解不等式的应用题。

  2.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列出不等式,可是在解不等式时一直出现错误,特别是当不等工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时,学生一直记不住不等式的方向要改变,导致计算错误,这可能对不等式的性质没有真正理解吧。

  3.不少应用题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时往往都会根据题意,让求出不等式的整数解,到这时一部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的求出整数解,这可能是对不等式解集的取值范围不是太明白。

  教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做注意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真正理解,能准确无误的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多进行不等式应用题的练*,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找不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熟练的掌握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要加强一些基础概念的掌握理解,对于整数,正整数以一些大于小于等的数学语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不能含含糊糊。

  1、内容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内容基本完成,但内容于学生来说有些简单,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到位。

  2、教学环节处理

  首先,对于例1后的练*题处理时间较长,基本是每个人都能顾及到,所以在讲课时,忽略了这一点。其次,例2的处理不好。对于例2我认为学生接触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在设计课时,我特别设计了很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但是,当我问到“什么是更实惠?”时,学生立刻回答“要分情况。”这样就很自然的出现了分类讨论,可见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已经是了解了,我想主要就是解题了,所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分组解题上,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分析,只是让学生自己完成,但是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不知道如何写,所以我又重新分析带领学生完成三种情况的列式,然后再由学生完成,这样后面总结有些着急,练*题也就没能完成。

  3、课件的.辅助作用

  有人曾说过:“不要为了课件而课件”,我的这节课,有些地方处理的就不好,特别是例2的背景,总想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使他们愿意学*,但忽略了PPT使用的真正价值,并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特别是课件的背景没有突出数学的教学背景。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后面的课件制作中要为突出内容和重点,不能流于形式。

  本章的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是: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及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际问题中的列不等式求解。

  1、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解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至于有些课外书用“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解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增加学生的学*负担,不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不等式(组)的时,一定要通过画数轴,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要注意对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复*,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理解它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的联系与区别(特别强调“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改变”),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和学生的相互学*、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3、把握教学目标,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过高的要求,陷入旧教材“繁、难、偏、旧”的模式,重点加强文字与符号的联系,利用题目中含有不等语言的语句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问题,注意与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区别(不等语言),防止学生应用方程解答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各种书籍出现的应用题里面文字有的自相矛盾,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利用和指导学生选取辅导书,如课本“以外”与“至少”等。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菁选(扩展9)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有余数的除法》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知识。本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一原则,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我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所以导入的时候,我拿出了7根棒棒糖,让同学们帮助我将这些糖分给同学们,每个同学分三根。看看能分几根。这样学生就运用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轻松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自然的引出新课。我们将要继续学*《有余数的除法》。

  导入新课后,我将所有的学*内容放手给了孩子,如果源于生活的导入是本课的亮点化,那下面的学*新课的过程更是本课的另一个亮点。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动手摆一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因为每个小组的同学用的小棒的根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摆出的结果,列出的算式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接下去的组研和升研。当自学结束后,就是我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整理表格,发现算式的共同点。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不同,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通过论证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概念。所以我让同学们以小组单位进行整理,小组长将结果统计在指定的表格中,然后通过整理的过程,发现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提出疑问。进而顺利进入下一个学*流程,深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

  我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然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两个问题。并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能力,我让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经过学生的讨论、举例、论证,老师的巡视、点拔。学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余数比除数小。让学生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小棒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1”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使学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时所剩下的那个数,才是余数。

  学*到尾声的时候,随着学*目标的完成,学生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整节课从导入到例题的整理,发现新知余数比除数小。都是在同学们实践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论证得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完成了对学*方法的引导。并设计了一些课堂检测。来检验学生学*的情况。

  整体学*过程比较顺畅。是按我课前预设而来。亮点也很多,但仍然存在不足。

  一、教师教学机智不够,在导入时,我让学生分将七根棒棒糖,每三个分给一同学,看看能分几人,学生列的算式是7 ÷ 3=2.1,而我做在课件的算式却是7 ÷ 2=3.1,当时我说了一句老师打错了。过后,我进行了反思,如果此时我能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在来动手分一分,不更能体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吗?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对于学生何其重要,它不仅能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开发学生的潜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太过仓促。初入探究和深入探究这两个学*环节的小组自主交流中,思维敏捷,表里能力好的优生能充分的进行交流,但那些学困生就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这块的时间在稍微长一点,学困生就能在小组长的帮助下。老师的引导下阐述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四研”互助式教学的作用了。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单元一共安排了4道例题,我把例1、例2定为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进行除法的竖式书写,理解竖式的计算过程及算理。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意义,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用竖式计算。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重难点是: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通过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的方式解决“如果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来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分别给出横式和竖式,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理解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掌握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竖式的写法。

  在重点教学例2中,关键是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在分的基础上写出除法算式、介绍竖式计算,通过“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例2时,我要注意渗透,分完后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摆一组?”其实这就是为“余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课后反思:

  1.除法竖式的格式、试商的教学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竖式除号的写法,写惯了加减法竖式,一下子很难书写格式,学生写法出现错误较多。为了以后数学学*养成好*惯,例1有必要单独为第一课时,专一进行规范和练*。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余数的含义,会列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的探索过程,我觉得很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因为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对有余数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在活动中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3.作为新教师需要锻炼是必须的,语言组织方面欠缺,教学相连两个环节之间过渡语不够恰当,对学生的评价语也比较生硬,还不能做到恰到好处,好的评价语可以使课堂妙笔生花,激发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课堂节奏快慢结合不是很好,这些是我今后要加紧改进的。

  4.在学生探索规律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说,多让学生说,而我却急于求成,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说的太多,而学生表达地太少,不够注重他们的思考过程,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块也是很欠缺的。

  总之,这堂课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很多,是我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以后进步的起点,我今后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发现、改进,从中获得进步。

  这是这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课,又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均分物体时有时会有余数,并理解余数的含义,渗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根据两个班级的学*情况,本部分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学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一、分一分(教学余数的意义)。学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学生经过动手和动口已经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除法竖式的写法也已接触,只是不熟练。让学生摆小棒,为下面除法的竖式的写法与理解作好好的铺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二、写一写(初步体会竖式各部分的意义)。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不一定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数学,有些知识是规定性的,不适合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已经规定的、现成的知识,所以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我没有让学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但是这也并非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学生通过摆一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的直接讲授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回顾与提炼,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对10根小棒能分几组的讨论,也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观念,为下节课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了表内除法,以及笔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

  余数,实际上就是在*均分物体的时候,不能再分多一份,或者是不能满足每份再分多一的情况下所剩余的数,例如书本中第51页的例2,一共有23盘花,每组摆5盘,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盘其中的3盘,就是余数,但它是建立于最多可以摆4组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剩余的数就不一定是3盘了(如摆3组,剩8盘等)。所以,我们在引出余数时,应该让学生质疑:剩下3盘,还能再分多一组吗?也正是由于这点,注定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摆小棒,认识到13(14、15)根小棒最多可以摆3个正方形,还剩1(2、3)根等,认识到余数是在*均分时,不能分多一份或者每份不能再分多一是所剩余的数。然后让学生通过尝试,教师教授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观察对比除数4与余数1、2、3的大小关系,认识到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三(1)班教学之后,从反馈来看,学生还是不太清楚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而且也不懂得从计算的结果来检查自己的错误。回头想想,自己的教学中,遗漏了一个重要的要点,没有向学生说明,那就是在计算时,商与除数的积,应该最接*被除数,也就是商应选最大的数。

  从上课过程看,我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自己讲的话太多,学生的自我发现比较少。这些,在*时就应该引起我的注意,努力向把课堂还给学生改进。

  校长和其他听课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包括板书、教具的选用等等,受益良多。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4是笔算除法最后一道例题。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竖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用余数的除法基础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用孩子身边的大课堂中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本课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

  1.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对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本节课在充分把握教材每一个活动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某些活动的教学顺序进行了适度调整,如将难度较大的“激流勇进”调整到难度稍小的“丛林探险”活动之前。其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对教材的例题和*题进行加工处理,以学校大课堂活动为主线。创设了“分队登山—午餐买食品—峡谷漂流—采树叶拼图案”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构建基本的数学模型——结合实际灵活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体现了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特点,将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合一起。本节课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情境,如“分队登山、午餐购物、坐船、制作标本”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建立模型,回归生活用数学——实际应用。

  3.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活动的效能。教师创设了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每一个情境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玩“峡谷漂流”、“拼树叶图案”等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体会“进一”、“去尾”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的问题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注重学生学*方式的改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朴实而扎实。

  带余数的教学除法,学生学*的出发点是从等分的事实出发,重构带余数的除法公式,或根据除法公式研究计算中的新问题。然而,在这次活动之后,我认为我们的目标不再是分裂,事实上,它是分裂本身。当*均分刚刚结束时,可以不留余数进行除法求解,如果*均分后有余数,则应从余数开始求解。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个场景。因为在学*余数除法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了除法,明白了他们应该把一个数等分,并且能够用除法来计算它。至于这个数字是否可以精确地划分,在计算或实践之前,每个人都不知道它是否可以划分。只有在构造了分割方法之后,我们在计算时才需要研究这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什么是余数除法,然后理解什么情况可以用余数除法解决,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带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索除法与余数的关系。

  通过直观直观的学*工具操作、自我探索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通过自我努力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全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手中剩下的部分。经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均每组棍棒后,有两个不同的结果,一个是无剩余,另一个是剩余。学生最初从“棍子”感知“剩余”,形成结论并得出概念,突出“剩余”概念。在理解余数之后,当除数大于余数时,我不会告诉学生这个定律,而是让学生进行运算和循环。在循环和猜测的过程中,中学生总结出除数大于余数的规律。在整个课堂上,学生们用手、嘴和大脑真正参与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在自主、合作、讨论中,中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互动、思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剩余”概念的表象支持,为引出“剩余”概念奠定了基础。

  然而,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以后的练*中,学生不能很快地做口头算术。他们应该在课前多做这方面的练*。学生开始操作后,应让学生充分发言,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认真开放的态度做好教学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了愉悦的学*环境,学生学*热情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本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流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在教学中注重转变教师角色,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积极性与提高学*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在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讲” 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较多。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1、在教学中注重转变教师角色,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积极性与提高学*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在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讲”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较多。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记忆学*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数学中,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