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诗》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3-14 00:00:00

《我的第一首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第一首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第一首诗》教案1

  教学目标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读课文,圈点批注,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我”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导致内心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使学生明白批评也是一种爱。

  促进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读课文,圈点批注,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我”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导致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使学生明白批评也是一种爱。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主要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我的第一首诗》。

  2、谁能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分析评价、感悟爱的真谛。

  1、默读读文章第一部分,边读边圈画出父母的评价和反应巴德内心感受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感受巴德的内心世界,用批注的形式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

  2、抓住以下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变化:

  A。“我八岁时写下了自己……心里充满了骄傲。”(骄傲)

  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

  ①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真美!巴德,真是你写的吗?”

  ②妈妈边读边说:“真美!巴德,你写得真美!”

  B、“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更能评判我的诗。”(期盼)

  理解“兴高采烈”、“等不及”。

  C、“为了迎接他的到来……他的盘子里。”

  巴德一边做这些事情一边在想,他仿佛听到父亲说。

  D、我抬不起头来,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

  指导读父母亲的对话。通过体会紧张、伤心,进而感悟巴德情感上的落差。

  E、我再也忍不住了,从餐厅跑回卧室,一头扑在床上,痛苦地呜咽着。

  从这一连串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3、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在感受巴德的内心变化时,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体会的,让我们随着他经历了得意→期盼→紧张→伤心的过程。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在*时阅读中也要善于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去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这又是很好的'写作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运用这种方法,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三、研读评价、内化情感。

  1、轻声读后两个自然段,此时巴德的内心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2、汇报。

  3、假如没有了父母这两种爱,巴德又会怎么样?

  4、汇报。

  5、齐读感悟。

  6、出示最后一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于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巴德。舒尔伯特

  五、总结。

  巴德童年的一首小诗,在得到母亲赞美的同时,更得到了父亲的批评,正是这两种似乎完全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爱成就了这位美国最畅销书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滨水区》、《码头风云》又相继拍成戏剧在舞台上演,希望大家有时间拜读他的作品。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首诗

  语言:真美、真糟

  神态:面红耳赤、兴高采烈

  动作:抄写、画、放

  心理:得意→期盼→紧张→伤心

《我的第一首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文章中人物的看法。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把“读”贯穿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来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理解并感受父母的关爱。

  重难点、关键: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朗读体会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复*本课生字、词语:(课件出示)

  叫嚷;评判;牢骚;早餐;鼓励;呜咽;罗嗦;

  面红耳赤;兴高采烈;直截了当;争论不休;相辅相成;竭尽全力;

  2.听写以上词语: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严父和一位慈母以及他们的儿子。从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中领悟出两种不同的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快去读读课文,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吧!

  板书课题:我的第一首诗

  二、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横向对比父母对“我”的评价

  1.细读课文,把上节课中我们找到的描述父母对“我”的评价的句子,用“————”画出母亲对“我”评价的描述,用“~~~~~”画出父亲对“我”评价的描述,并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母亲评价的句子:

  (1)“真美!巴德,真是你写的吗?”

  (2)“不过,本巴德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劝慰道,“他写了一首诗,写得美极啦!”

  (3)“本,你有时就是让人闹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巴德还小,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3.指名学生读以上句子,并说说为什么?(随机板书:嚷、真美、真是你写的吗?)

  4.师:同学们,这是属于什么描写方法?(随机板书:神态、动作、语言)通过这些描写方法就将母亲的评价写得具体、生动,这叫侧面描写。今后,我们写文章要用上这些描写方法,同样,分析文章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去分析。

  5.读的过程中你感受母亲的心情如何?(兴奋)你能读出母亲兴奋的心情来吗?(自由读——指名——齐读)

  6.比较父亲的两次评价——那父亲是如何评价的呢?

  课件出示父亲评价的句子:

  (1)终于,我听见爸爸将诗稿放回盘子里,直截了当地说:“依我看,写得很糟。”

  这个句子你认为该怎么读呢?(读出“直截了当”“很糟”)为什么呢?(板书:放)你从这些动作、语言中读出了什么呢?(父亲坚决地认为这首诗写得太差,很生气)你能读出父亲生气的语气吗?(自由读——齐读)

  父亲的评价还有吗?

  课件出示句子:

  (2)“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孩子写不出诗来也不是什么坏事,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当诗人不可!”

  这次的评价该怎么读呢?(读出“太多了”“固执”)父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固执)

  请你朗读这两次评价,一边读一边想这两次评价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态度越来越强硬,一次比一次严厉)

  7.你能读出父亲一次比一次严厉的批评吗?(齐读)

  三、分析“我”不同的反应。

  听了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 “我”分别有怎样的`反应呢?(用“————”画出“我”听了母亲的表扬后的反应。用“~~~~~”划出“我”听了父亲的批评后的反应.)

  1.听了母亲评价后的反应

  课件出示句子:

  我面红耳赤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

  “面红耳赤”是什么样子?“骄傲”呢?(没想到因为一首小诗母亲竟如此兴奋地称赞我)此时,“我”的心情如何?(板书:自豪)

  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非常想把诗给父亲看呢?

  (1)课件出示句子

  “为了迎接他的到来,我将诗重新工整地抄写了一遍,再用彩笔画上花边,最后将诗稿放在餐桌上的盘子里。”

  (2)自由读段落,从中你感受了什么?(“我”对父亲的期待)

  (3)此时“我”的心情怎样?(自豪、充满自信)

  (4)课件出示句子:

  我等啊等,好不容易等到七点半,爸爸这才气冲冲地回到家中。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七点半之前,“我”满怀信心地期盼父亲到来,此时,“我”的心情达到了对父亲期盼的最高值)(板书:期盼)“我”满怀信心的地期盼父亲回来,此时,“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可“我”等来的却是父亲的批评,父亲是怎样批评“我”的呢?(学生读父亲批评的句子)“我”有什么反应?

  (1)课件出示句子

  我抬不起头来,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

  当时,“我”是怎样的状况?(“我”快要哭了,父亲的话仿佛晴天霹雳,使“我”抬不起头来)

  (2) “我”还有哪些反应?

  课件出示句子

  我再也忍不住了,从餐厅跑到卧室,一头扑在床上,痛苦地呜咽着。

  a.这两次反应有什么不同吗?

  b.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我”的心情一落千丈,跌到了“我”伤心的最低谷。(板书:极度伤心)

  4.听了父亲一次比一次严厉的批评,“我”心里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下来,再交流交流。

  四、抓重点句体会真情。

  (1)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不能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些“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作者庆幸什么?这段话怎么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2)“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的感悟。

  小结:赞美使人陶醉,批评使人沮丧,而这两种声音一直伴随作者成长,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需要竭尽全力保持*衡——既不骄傲、也不泄气,因此学会自我判断,走向成熟。

  课堂小结: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也使“我”学会怎样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我”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附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首诗

  妈妈爸爸

  (真美) → (真糟)

  称赞 ↓ 表扬 指责↓ 批评

  鼓 励 ←相辅相成→教 育


《我的第诗》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我的第诗》教案菁选(扩展1)

——外国诗的教案菁选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外国诗两首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2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实践,再学*,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题三的写作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 《陶罐和铁罐》教案

  ★ 《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4

  ★ 《***在花山》教案2

  ★苏教版七年级济南的冬天

  ★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案2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4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自学《夜》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夜

  静谧美丽的夜色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6.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比较鉴赏法。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读准字音

  瞬(shùn)息伫(zhù)立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解释词语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愁闷。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二、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读。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人生的。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二)、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探究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诗人以*等的娓娓的语气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使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许多人把这首诗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背诵诗歌

  三、赏析《未选择的路》

  (一)、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问题探究

  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积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五、布置作业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课后反思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7

  【教材分析】

  1、《蝈蝈与蛐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教学建议】

  1、建议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联读教学,不宜多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悟内涵。

  所谓联读,是指将内容主题相*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或增大课堂容量,或加深课文理解,或进行学法迁移,或开拓文学视野,运用这种设计思路的关键在于教者需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其相得益彰,因课堂容量的限制,此种设计思路特别适合教材中精美的短篇或精彩的片段。

  2、《蝈蝈与蛐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想象画面

  1、指导朗读:

  ⑴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义(投影显示)。

  ⑵注意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投影显示)。

  2、理解大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大致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 的意象,表达了 的情感”。

  3、想象画面,分别根据两首诗的诗意,在头脑中再现幽美的画面。

  二、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语言,理解句子蕴含涵的感情及深义:

  ⑴《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⑵《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美静谧,可为什么在第二十节却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种写法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⑶在《夜》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出异同,把握全诗

  1、深入探究,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⑴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⑵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⑶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丰墨不多,都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四、熟读成诵,再次体味

  “联读”,是一种大容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其优点在于:

  1、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2、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3、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一些外国诗歌,读读,背背。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8

  一、学*目标:

  1、体会并把握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征。

  2 、理解两首诗所抒之情的异同点。

  二、自学指导

  1、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孟浩然(689-641)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2、写作背景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他希望被朝廷任用的幻想未实现,因此依然放行于山水。在岳州,他遇到被贬放的族叔李晔,两人同游洞庭,其心情可以想见。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痛饮之际,忽见兀立在洞庭湖中阻挡湘水归江的君山,就仿佛看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于是情动辞发,写下了这首纷愤愤不*的.绝唱。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一首求职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已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他便招孟浩然为荆州从事。

  三、同步练*:

  3、熟读全诗,掌握加点词的字音。

  刬却()涵虚()舟楫()羡()

  4、诗歌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试背两首诗歌。

  5、试翻译这两首诗歌。

  6、解析诗歌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①诗人为何突发“刬却君山好,*铺湘水流”的奇想呢?

  ②“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写出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诗人因景伤情,又借酒消愁,而君山犹在,世道如是。由此,你会想起诗人笔下的哪个名句?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①诗的前四句诗写洞庭湖的名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哪些特点?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四、当堂训练

  1、填空。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 。与杜甫并称__________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__________ 。

  2、翻译重点句子

  刬却君山好,*铺湘水流。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__________,比喻义是__________。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__________ 。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0

  【创意说明】

  无论是莱蒙托夫笔下的俄罗斯大地还是休斯的河流,都距学生遥远而陌生。因此,本设计拟利用多种形式的课中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一、学*莱蒙托夫《祖国》

  1、朗读全诗,初步感受。

  2、续写诗句,体验情感:

  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

  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2、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

  温馨

  宁静

  质朴

  简单

  美不胜收

  刻骨铭心

  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二、过渡,学*休斯《黑人谈河流》

  1、了解背景。

  2、体验情感:

  用诗人谈河流,就是谈

  说话。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的历史。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自己这令人自豪的种族。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在深重苦难下创造历史的伟大。

  三、比较两首诗写作的不同点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人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二通过河流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四、分组朗读,收束全课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和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地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分角色设计表演唱,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2、他们两个还有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蝈蝈和蛐蛐》。在南边的山坡上,在一块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它俩吃饱了肚皮没事做的时候啊,老爱在一起吹牛皮。这不,今天天气挺好的,小哥俩又走出了家门,唱歌吹牛皮了。我们来听听!

  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二、新课教学

  1、师: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分为几段?情绪与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乐段8小节;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歌曲的曲调吸取了我国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风趣、幽默、诙谐。

  2、教师范唱,学生来跟着伴奏来哼鸣或跟着老师一起唱。

  3、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即前三句)。

  1)切分节奏型的知识点。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

  (2)加入自己的名字来唱唱看。

  2)乐段最后前倚音的解决。可让学生画圈或摇头来帮助学生演唱。

  3)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让学生连起来唱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部分。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1)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说白部分由教师来打节奏,学生来说,再慢慢引导学生边拍手,边说。

  5、学唱第三乐段。(1)教师可分别演唱带切分、附点、装饰音和不带切分、附点、装饰音的`两种唱法,让学生进行对比。

  (2)再分乐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加入声势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让学生适当的加入身体动作,。

  三、创编活动

  1、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分组分角色来设计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体动作。

  2、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得出来一个怎样的道理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融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的歌曲《蝈蝈和蛐蛐》,它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2

  课文简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夜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 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这篇综合性学*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带着一份好心情,去观察雨幕,去倾听雨韵,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1、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并将有关描写“雨”的名句或名段摘录下来,在展示课上向全班交流。(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外国诗两首》教学杂谈

  〖关于九年级语文诗歌和戏剧单元的备课〗

  我们来看《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更富于现代气质,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第一节作者反复强调河流的古老,让人想起一个词,就是“源远流长”,所以,这河流,实际上就是作者对黑人悠久历史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追随作者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重温黑人的历史。因为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了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达了作者身为黑人的自豪感。


《我的第诗》教案菁选(扩展2)

——《外国诗》教案菁选

《外国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国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外国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外国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外国诗两首》教学杂谈

  〖关于九年级语文诗歌和戏剧单元的备课〗

  我们来看《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更富于现代气质,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第一节作者反复强调河流的古老,让人想起一个词,就是“源远流长”,所以,这河流,实际上就是作者对黑人悠久历史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追随作者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重温黑人的历史。因为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了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达了作者身为黑人的自豪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6.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比较鉴赏法。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读准字音

  瞬(shùn)息伫(zhù)立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解释词语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愁闷。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二、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读。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人生的。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二)、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探究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诗人以*等的娓娓的语气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使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许多人把这首诗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背诵诗歌

  三、赏析《未选择的路》

  (一)、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问题探究

  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积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五、布置作业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课后反思

《外国诗两首》教案4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自学《夜》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夜

  静谧美丽的夜色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

《外国诗两首》教案5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实践,再学*,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和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地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分角色设计表演唱,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2、他们两个还有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蝈蝈和蛐蛐》。在南边的山坡上,在一块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它俩吃饱了肚皮没事做的时候啊,老爱在一起吹牛皮。这不,今天天气挺好的,小哥俩又走出了家门,唱歌吹牛皮了。我们来听听!

  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二、新课教学

  1、师: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分为几段?情绪与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乐段8小节;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歌曲的曲调吸取了我国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风趣、幽默、诙谐。

  2、教师范唱,学生来跟着伴奏来哼鸣或跟着老师一起唱。

  3、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即前三句)。

  1)切分节奏型的知识点。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

  (2)加入自己的名字来唱唱看。

  2)乐段最后前倚音的解决。可让学生画圈或摇头来帮助学生演唱。

  3)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让学生连起来唱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部分。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1)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说白部分由教师来打节奏,学生来说,再慢慢引导学生边拍手,边说。

  5、学唱第三乐段。(1)教师可分别演唱带切分、附点、装饰音和不带切分、附点、装饰音的两种唱法,让学生进行对比。

  (2)再分乐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加入声势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让学生适当的加入身体动作,。

  三、创编活动

  1、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分组分角色来设计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体动作。

  2、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得出来一个怎样的道理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融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的歌曲《蝈蝈和蛐蛐》,它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外国诗两首》教案7

  【教材分析】

  1、《蝈蝈与蛐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教学建议】

  1、建议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联读教学,不宜多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悟内涵。

  所谓联读,是指将内容主题相*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或增大课堂容量,或加深课文理解,或进行学法迁移,或开拓文学视野,运用这种设计思路的关键在于教者需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其相得益彰,因课堂容量的限制,此种设计思路特别适合教材中精美的短篇或精彩的片段。

  2、《蝈蝈与蛐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想象画面

  1、指导朗读:

  ⑴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义(投影显示)。

  ⑵注意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投影显示)。

  2、理解大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大致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 的意象,表达了 的情感”。

  3、想象画面,分别根据两首诗的诗意,在头脑中再现幽美的画面。

  二、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语言,理解句子蕴含涵的感情及深义:

  ⑴《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⑵《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美静谧,可为什么在第二十节却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种写法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⑶在《夜》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出异同,把握全诗

  1、深入探究,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⑴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⑵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⑶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丰墨不多,都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四、熟读成诵,再次体味

  “联读”,是一种大容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其优点在于:

  1、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2、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3、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一些外国诗歌,读读,背背。

《外国诗两首》教案8

  【创意说明】

  无论是莱蒙托夫笔下的俄罗斯大地还是休斯的河流,都距学生遥远而陌生。因此,本设计拟利用多种形式的课中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一、学*莱蒙托夫《祖国》

  1、朗读全诗,初步感受。

  2、续写诗句,体验情感:

  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

  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2、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

  温馨

  宁静

  质朴

  简单

  美不胜收

  刻骨铭心

  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二、过渡,学*休斯《黑人谈河流》

  1、了解背景。

  2、体验情感:

  用诗人谈河流,就是谈

  说话。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的历史。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自己这令人自豪的种族。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在深重苦难下创造历史的伟大。

  三、比较两首诗写作的不同点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人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二通过河流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四、分组朗读,收束全课

《外国诗两首》教案9

  一、学*目标:

  1、体会并把握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征。

  2 、理解两首诗所抒之情的异同点。

  二、自学指导

  1、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孟浩然(689-641)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2、写作背景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他希望被朝廷任用的幻想未实现,因此依然放行于山水。在岳州,他遇到被贬放的族叔李晔,两人同游洞庭,其心情可以想见。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痛饮之际,忽见兀立在洞庭湖中阻挡湘水归江的君山,就仿佛看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于是情动辞发,写下了这首纷愤愤不*的绝唱。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一首求职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已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他便招孟浩然为荆州从事。

  三、同步练*:

  3、熟读全诗,掌握加点词的字音。

  刬却()涵虚()舟楫()羡()

  4、诗歌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试背两首诗歌。

  5、试翻译这两首诗歌。

  6、解析诗歌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①诗人为何突发“刬却君山好,*铺湘水流”的奇想呢?

  ②“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写出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诗人因景伤情,又借酒消愁,而君山犹在,世道如是。由此,你会想起诗人笔下的哪个名句?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①诗的`前四句诗写洞庭湖的名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哪些特点?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四、当堂训练

  1、填空。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 。与杜甫并称__________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__________ 。

  2、翻译重点句子

  刬却君山好,*铺湘水流。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__________,比喻义是__________。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__________ 。

《外国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题三的写作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 《陶罐和铁罐》教案

  ★ 《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4

  ★ 《***在花山》教案2

  ★苏教版七年级济南的冬天

  ★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案2

《外国诗两首》教案11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 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 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 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 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外国诗两首》教案13

  课文简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夜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 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这篇综合性学*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带着一份好心情,去观察雨幕,去倾听雨韵,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1、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并将有关描写“雨”的名句或名段摘录下来,在展示课上向全班交流。(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我的第诗》教案菁选(扩展3)

——外国诗的教案菁选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1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外国诗两首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2

  课文简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夜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 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这篇综合性学*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带着一份好心情,去观察雨幕,去倾听雨韵,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1、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并将有关描写“雨”的名句或名段摘录下来,在展示课上向全班交流。(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4

  【教材分析】

  1、《蝈蝈与蛐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教学建议】

  1、建议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联读教学,不宜多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悟内涵。

  所谓联读,是指将内容主题相*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或增大课堂容量,或加深课文理解,或进行学法迁移,或开拓文学视野,运用这种设计思路的关键在于教者需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其相得益彰,因课堂容量的限制,此种设计思路特别适合教材中精美的短篇或精彩的片段。

  2、《蝈蝈与蛐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想象画面

  1、指导朗读:

  ⑴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义(投影显示)。

  ⑵注意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投影显示)。

  2、理解大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大致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 的意象,表达了 的情感”。

  3、想象画面,分别根据两首诗的诗意,在头脑中再现幽美的画面。

  二、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语言,理解句子蕴含涵的感情及深义:

  ⑴《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⑵《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美静谧,可为什么在第二十节却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种写法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⑶在《夜》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出异同,把握全诗

  1、深入探究,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⑴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⑵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⑶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丰墨不多,都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四、熟读成诵,再次体味

  “联读”,是一种大容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其优点在于:

  1、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2、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3、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一些外国诗歌,读读,背背。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6.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比较鉴赏法。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读准字音

  瞬(shùn)息伫(zhù)立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解释词语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愁闷。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二、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读。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人生的。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二)、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探究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诗人以*等的娓娓的语气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使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许多人把这首诗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背诵诗歌

  三、赏析《未选择的路》

  (一)、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问题探究

  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积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五、布置作业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课后反思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6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自学《夜》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夜

  静谧美丽的夜色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7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实践,再学*,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和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地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分角色设计表演唱,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2、他们两个还有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蝈蝈和蛐蛐》。在南边的山坡上,在一块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它俩吃饱了肚皮没事做的时候啊,老爱在一起吹牛皮。这不,今天天气挺好的,小哥俩又走出了家门,唱歌吹牛皮了。我们来听听!

  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二、新课教学

  1、师: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分为几段?情绪与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乐段8小节;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歌曲的曲调吸取了我国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风趣、幽默、诙谐。

  2、教师范唱,学生来跟着伴奏来哼鸣或跟着老师一起唱。

  3、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即前三句)。

  1)切分节奏型的知识点。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

  (2)加入自己的名字来唱唱看。

  2)乐段最后前倚音的解决。可让学生画圈或摇头来帮助学生演唱。

  3)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让学生连起来唱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部分。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1)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说白部分由教师来打节奏,学生来说,再慢慢引导学生边拍手,边说。

  5、学唱第三乐段。(1)教师可分别演唱带切分、附点、装饰音和不带切分、附点、装饰音的两种唱法,让学生进行对比。

  (2)再分乐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加入声势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让学生适当的加入身体动作,。

  三、创编活动

  1、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分组分角色来设计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体动作。

  2、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得出来一个怎样的道理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融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的歌曲《蝈蝈和蛐蛐》,它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 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 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 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 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题三的写作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 《陶罐和铁罐》教案

  ★ 《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4

  ★ 《***在花山》教案2

  ★苏教版七年级济南的冬天

  ★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案2


《我的第诗》教案菁选(扩展4)

——王勃的诗 (菁选6篇)

  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寻道观 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

  芝应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生。

  舞*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

  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

  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我的第诗》教案菁选(扩展5)

——教案《我的属相》菁选

教案《我的属相》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案《我的属相》,欢迎大家分享。

  一、设计意图

  活动室里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自己的属相和年龄,但他们对于属相的认识只局限于自己属什么,不清楚别人的属相,更不清楚属相是每12年轮回一次的。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获取知识。

  二、目标

  1、 了解自己及家人的属相

  2、 初步了解属相的循环现象,知道每12年一轮回

  3、 对属相感兴趣

  三、准备

  1、 幼儿事先向家长了解自己及家人的.属相

  2、 12生肖卡片,画好12个格子的纸环,胶水

  四、过程

  1、 教师讲述故事《十二属相》,介绍十二属相

  T:十二属相是中国人发明的,只有中国才有,可以用来推算年龄。十二属相是由12种动物组成的,一种动物表示一个属相,每12年轮回一次。

  2、 幼儿介绍自己和家人的属相

  T:我属——,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你还知道家里那些人的属相呢?

  3、 游戏“属相排队”,了解属相的排列顺序。

  @介绍游戏要求。每次12个幼儿参加游戏,幼儿手拿属相卡片,教师任选一个属相站在第一的位置上,其他幼儿按顺序排队(一开始教师可让幼儿按鼠、牛等的顺序排,然后再逐渐换其他属相)

  4、 制作“花环”,巩固对属相排列顺序的认知。

  @出示十二生肖的卡片和画好的12个格子的纸环,教师介绍制作“花环”的方法。

  @幼儿制作“花环”

  五、延伸

  1、 家园共育:在家给爸爸妈妈做属相标记,巩固对属相的认识。

  2、 区域活动:在区角投放十二属相的图片,幼儿摆摆、讲讲,进一步了解十二属相的名称及排列顺序。

  六、建议

  1、 将十二属相的卡片或玩具布置在活动室内。

  2、 幼儿事先了解属相知识

  3、 教师提供的纸环上可适当贴上几个属相,让幼儿按照属相的排列顺序来贴上生肖卡片,并做成花环。

  七、点评

  活动准备优。一方面通过家园活动,丰富了幼儿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设计了合理精巧的教具,尤其是“大转盘”教具,使抽象的“轮回”变得直观形象,更有助于幼儿感知理解。活动中所提供的丰富的材料有效地推动了活动的进展,给幼儿创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空间。

  活动目标:

  1。 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感受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

  2。通过阅读活动,了解十二生肖的由来,知道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活动准备:

  1。 十二生肖的动物卡片

  2。 幼儿用书p17页,铅笔和橡皮。

  活动过程:

  一、以“老师的生日礼物”为话题导入活动。

  1。 教师:老师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送给老师一件礼物,小朋友想不想看看?(教师出示自己的“生日礼物”,生肖挂件)

  2。 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为什么爸爸妈妈会送这个礼物给老师呢?(这是老师的属相

  3。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自己的属相是什么吗?你还知道家里哪些人的属相吗?

  二、欣赏故事,了解十二生肖的由来和排列顺序。

  1。教师:十二生肖是怎么排队的`?谁在前,谁在后呢?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十二生肖传说》。

  2。教师讲诉故事,幼儿倾听。

  3。故事中的十二生肖是根据什么来排列的呢?(引导幼儿说明:动物们相约比赛,以最终的名次来决定排列顺序)

  4。教师与幼儿一起把动物图片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列好。

  5。幼儿分组进行十二生肖排列认识比赛,赢的那组给予表扬,输的给予鼓励。

  6。出示幼儿用书,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三、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提供提供各种制作材料,幼儿可自制生肖挂件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理解十二生肖动物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绘画。

  2、引导幼儿认识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3、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各种生肖的特征,大胆绘画。

  活动准备:

  1、课前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讨论自己的属相。

  2、十二生肖图片、纸、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重点:让幼儿知道十二生肖每十二年循环一次。

  活动过程:

  1、小朋友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讨论了自己的属相,请小朋友们说一说长辈们的属相是什么。

  2、小朋友们说得真棒,那到底哪种动物在前哪种在后呢?

  1、 幼儿讨论。

  2、 教室讲述十二生肖由来的故事。

  3、 今年是什么年?那所有今年出生的人都属什么?明年是什么年,教师根据图片让幼儿说出来:猴年过后是鸡年,鸡年过后是狗年然后是猪年,猪年过完之后又是鼠年,牛年,依次类推。

  4、 那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中间的这些小动物都是仅仅的挨在一起的,但是鼠和猪却在两边,谁能想个办法,让猪和老鼠也挨在一起呢?(教师引导幼儿可以排成一个图形,但是中间的小动物却是不能随便改变顺序的)

  5、 刚刚有的小朋友说和另一个小朋友的属相是一样的',他们俩一样大。可还有一个小朋友说到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属相是一样的,难道他和他爸爸妈妈一样大吗?为什么?(让幼儿明白十二生宵是十二年循环一次的。)

  1、 小朋友,你有没有想过你最喜欢谁的属相?为什么?

  2、 引导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属相动物,并写出这是谁的属相。

  3、 幼儿操作绘画,教师观察、巡视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1、 利用小朋友的画为材料,共同制作生肖钟。

  2、 教师将幼儿的画、生肖钟展示张贴供幼儿欣赏交流 。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的排列顺序和有关的传说。

  2、知道十二生肖每十二年循环一次。

  3、知道自己和父母的属相。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是让幼儿记住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2、难点是知道十二生肖每十二年循环一次。

  教学准备:

  1、十二种动物图案2、FLASH《十二生肖的故事》

  3、歌曲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十二生肖图案。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出示图片)。

  提问幼儿,你都看见了那些动物,让幼儿说出动物名称。

  2、小朋友你喜欢哪个小动物,那到底一共有多少种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数数吧?老师逛商场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的钥匙链上 还有很多的工艺品上都有这十二种小动物,那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的东西上都有这些小动物呢?(让幼儿说出十二生肖)。

  3、 这十二种动物我们叫做十二生肖也叫做十二属相,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在我们中国流传了几千年,每个人都知道十二属相,也都知道自己是属什么的,那你们知道你自己是属什么的吗?(多提问幼儿)那小朋友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是属什么的吗?引导幼儿用声音或动作表演出来,让其她的小朋友猜一猜)二、看动画《十二生肖的故事》

  1、刚才,小朋友说的真棒,我们知道可以用十二生肖来判断年龄,你们知道谁排在十二生肖的最前面呢?

  2、为甚么十二生肖没有猫呢?

  3、看动画。

  三、帮助幼儿了解生肖排列的由来并初步熟悉排列顺序。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老师看看咱们班的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好不好?

  一个鼠年出生的小姑娘,她是属老鼠的,但是她的妈妈也是属老鼠的,那你说这个小姑娘和他的妈妈一样大吗?为什么?(请幼儿自己说出理由)让幼儿明白十二生肖是十二年循环一次的。

  四、出示图片,幼儿进一步巩固十二生肖的顺序。

  五、看图片欣赏歌曲《十二生肖》

  一、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属相,并选用相应的图标表示。

  2.培养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二、活动准备:

  课件《我的属相》,属相图标。

  三、活动过程:

  1.说属相

  鼓励幼儿谈一谈自己的属相特征。

  例如:小老鼠机灵 老虎勇敢 兔子可爱等。

  2.找属相

  (1)出示属相的图标,让幼儿找出自己的属相图标。

  (2)比比班上哪种属相人多。

  (3)让幼儿找出爸爸妈妈的属相图标。

  3.猜属相

  猜猜老师的属相,同时感受同属相的有大人还有小孩。

  4.看属相的排列顺序

  幼儿看课件,听老师讲儿歌“十二生肖”,理解它们的排列顺序。

  教案反思:

  知道自己和家人的属相,了解属相的排列顺序,在活动中我把这个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经验和成效:

  活动的刚开始,以谈话导出问题。问:“你知道自己的属相吗?你知道你的家人属什么吗?”孩子们对这个问题都不陌生,很快的说出自己的爸爸、妈妈的生肖。然后接着问到:你知道我们有多少个属相吗?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出示属相的图片。让孩子们一起来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属相?图片全部呈现在黑板上特别清晰,孩子们看得一目了然。这时候,我又抛出了新问题:这些动物们的排列有顺序吗?因为图片上按照生肖的书序是有数字的,孩子们一看就明白。这个时候有的孩子们就问到:为什么老鼠要排在前面呢?老虎的力气大,跑的快怎么没有在前面呢?带着孩子们的`问题,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这个有趣的传说。

  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十二生肖的顺序,我们还做了一个闯关游戏。在孩子们熟悉了十二生肖之后,让十二孩子拿着生肖图片站在前面, 每一次让一个孩子把图片藏在背后,请小朋友说出藏起来的是哪一个生肖,孩子们在这种游戏的氛围中,加深了对十二生肖顺序的印象。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给孩子们听了《十二生肖歌》,是一首富有特色的歌曲,曲调活泼、跳跃,歌词形象、生动且有一定的情节性,易于孩子用动作来表演,容易为的孩子接受并喜爱,孩子们又在唱一唱中巩固了知识。

  不足和改进:

  活动中,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顺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可以说出十二生肖的顺序,但是对于十二生肖的循环,不太理解。我在教学中,并没有针对这一点做出详细的解释。在后来的餐前活动中,我继续给孩子们说一说,让孩子们知道十二生肖是循环的,每一个循环是十二年。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属相,并选用相应的图标表示。

  2、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属相的特征。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重难点:

  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属相,并讲述部分属相的特征。

  活动准备:

  1、了解自己及家人的属相。

  2、属相图标。

  3、课件《我的属相》。

  活动过程:

  1、找属相。

  1)出示属相图片,让幼儿找出自己的属相图标。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有哪些小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师:哇,看到这么多小动物们都来了,你们开心吗?(真开心)

  师:小朋友们,你的属相是哪只小动物呢?(提醒幼儿说说自己属相,学说较完整地语句)


《我的第诗》教案菁选(扩展6)

——《她是我的朋友》教案菁选

《她是我的朋友》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她是我的朋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第一课时

  基本教法:

  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注意正音)

  2、教学生字

  这一课共有11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试”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

  (板:内心活动)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预*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

  (板书:举放举犹豫)

  3、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重点句2、3、4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3、重点句2

  (1)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1)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5、重点句4

  (1)出示.课件4


《我的第诗》教案菁选(扩展7)

——我的信念的教案菁选

我的信念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信念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和组织材料的写法。

  3、通过预*,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二、过程与方法

  1、仔细阅读课文,品味作者的信念所包括的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识居里夫人在生活科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把握她的性格特点,从而感受她伟大的人格。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认识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学*她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设想

  1、课前预*,认真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出对文章不理解的语句。

  2、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加深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我的信念》,通过对居里夫人灵魂的阅读,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的伟大的心灵。

  板书: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二、检查预*:

  1、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玛丽居里的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伟大的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

  2、字、词检查:

  教师可利用课前安排科代表检查,找出相同错误较多的字、词和重要字词作讲解,并强调要自觉、正确地借助工具书学*。

  字词:蹂躏(róulìn)呵责(hē)猝然长逝(cù)奢(shē)望盛名(shèng)获益匪浅(fěi)琐事(suǒ)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幻灯片或制作的课件展示在屏幕上,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

  3、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用简明的语言归纳(用文中语句或自己的话都行)

  A:玛丽居里的性格特点:自信、无私奉献、刻苦勤奋、淡泊名利等。

  B玛丽居里的生活特点: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C玛丽居里对待名与利的态度:淡泊名利。

  D玛丽居里在科学方面唯一的奢望是:

  E对信念的态度是: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信心。

  对信念的追求包括:①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②致力于科学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索。

  ③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⑤欣赏生活。

  三、赏析文中精彩或富有哲理的句子,读出来,然后谈谈你对该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谈,并由学生作适当的评价,教师在适当时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

  四、合作、探究学*。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①“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完成的决心。

  ②对真理的渴求。

  ③科学魅力的吸引(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④以科学事业造福人类的事业。

  2、“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的快乐的记忆?

  她潜心学业,总是远离欢乐喧闹的人群,一个人静心读书,大学阶段读了许多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总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美好快乐。

  4、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取很多的报酬,这是应该的,也是肯定的。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梦想家”则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正像居里夫人自己说的,“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合作、探究学*应根据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作具体安排和具体要求,对学生的讨论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教师应切实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五、总结:学生谈学*收获。

  六、作业:

  1、课外自读课文,巩固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2、课外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和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2、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作者的感情,学*本文质朴、真减的语言。

  3、学*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的】

  1、领悟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学*她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组织材料的写法。

  3、学会梳理文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黑板上挂居里夫人的画像,营造课堂气氛。)

  居里夫人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她一生致力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但她把这一切看得很*常。她为人类科学进步功不可没,她的品质为后人所景仰。阅读《我的信念》不仅要用眼,还要用心来读,用你的.心去贴*这一颗伟大的心吧!

  二、朗读与积累

  1、学生默读课文, 圈点生字、生词。

  2、同桌同学借助字典,互相解说。

  3、积累:(幻灯投影。)

  口头说明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也可借助字典:

  1、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

  2、盛名的拖累。

  3、我的惟一奢望。

  4、被蹂躏的波兰。

  5、一言半语的呵责。

  6、猝然长逝以后。

  7、迷醉于神话故事。

  4、学生大声、 自由地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或句子, 并把感受告诉同桌同学。

  三、梳理与把握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学生用“居里夫人是……科学家”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课文内容,并圈点学生在中间填上的词语有“坚忍不拔”“渴望自由”“不图名利”等。

  2、分析归纳,把握文章:

  教师围绕“如何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指导学生运用“我必须坚持……的宗旨”、“我应该有……的环境”、“我应该……地工作”这些句式说话。

  教师顺势板书:宗旨、环境、工作。

  3、教师提出整理要求,让学生把黑板上的板书整理归类,教师用幻灯投影归类样板。

  四、品析与探索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2、“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其中,“世界的优美”怎样理解?“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沉醉”、“迷醉”怎样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全文。

  【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明确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 ) 渲染( ) 闲暇( ) 奢望( ) 呵责( ) 蹂躏( ) 猝然( ) 眺望( )

  3、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

  致力:

  专心致志:

  盛名:

  蹂躏:

  呵责:

  逆来顺受:

  迷醉:

  沉醉:

  四、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五、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⑴ 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⑵ 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⑶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⑷ 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⑸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⑹ 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2、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3、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六、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七、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八、巩固训练

  1、完成思考练*二。

  2、课后练*二。

  【课后记】

  本文内容比较散,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的外延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生活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计划课时:

  2

  备课时间:

  9月15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我们来学*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范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讨论归纳: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3、概括纲要,归纳整理: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

  人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研读

  1、研读内容: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1)“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3)“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5)“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6)“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7)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8)“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六、教师小结: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教学目的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步骤 :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3分钟)

  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明确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①课文朗读。

  ②全班齐读课文。

  ③检查预*。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

  盛名--蹂躏--呵责--

  逆来顺受----迷醉--沉醉--

  四、目标的完成过程。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④怎样理解我的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5)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辛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6)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居里夫人的人格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

  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2.指名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3.教师补充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五、布置作业 。

  ①完成思考练*二。

  ③课后练*二。

  一、教学目标:

  1、学*简单梳理文章的方法(怎样处理信息);

  2、学*作者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1

  三、教学课时:

  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

  启发式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课文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话导入,对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作者自己对此问题是怎样说的呢?

  2、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见课件

  3、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关键词,并进行简单归纳。

  第一步、找出关键词句

  1、坚忍不拔

  2、信心

  3、勤奋

  4、目标

  5、探讨真理

  6、献身科学

  7、安静

  8、不谋利

  9、自由

  10、克制

  11、科学之美

  第二步、分析归纳

  表示宗旨: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5 8 10

  表示环境: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7 9

  表示工作:科学需要献身精神,目标要始终如一,要有信心,要坚忍不拔,要勤奋努力。

  ——1 2 3 4

  第三步、整理排列

  一、宗旨二、环境三、工作

  4、问题探究

  学生质疑、研讨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是指什么?

  对真理的探索

  (2)“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的快乐的'记忆?

  潜心学业,静心读书,大有收获,所以孤独也快乐

  (3)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前者是通过工作获得物质利益,是肯定的;后者则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

  (4)“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世界真奇妙。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5、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献身精神

  6、语言运用(见教参)

  教学设想

  作为科学家,居里夫人是家喻户晓的。而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她的内心世界。学*这篇文章,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人格魅力,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这节课的学*目标是:学*她的志趣高洁,不图名利,学*她的目标如一,坚忍不拔和满怀信心勤奋工作。了解居里夫人的科学贡献,理解信念的真正内涵,领略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学*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出示居里夫人的照片让学生说说我知道的居里夫人。(学生交流)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今天我们来学*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你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人格魅力? 可用这样的句式: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或者你有更丰富更生动的表达形式;如果交流研读所得,请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语句,然后谈体会。

  交流探讨

  1. 你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人格魅力? 你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人格魅力? 可用这样的句式: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或者你有更丰富更生动的表达形式;如果交流研读所得,请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语句,然后谈体会。

  讨论后明确: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 我们谈了那么多,现在来总结一下,居里夫人取得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明确: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 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 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3. 从《我的信念》一文中,我们领略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我们联系课文,讨论:我们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能获取哪些启示?选取一个角度重点领悟,并就此准备一份演讲提纲(限时1分钟),选派一位代表参加演讲。准备时间为10分钟。(学*方案上提供了居里夫人对待荣誉、参加战争等方面的四个小故事,以及居里夫妇的五句名言。)

  (10分钟后)下面我们就开个小型的演讲会。

  4.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5.说了这么多,你打算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谈)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布置作业

  执教感言:

  1、语文不是1+1,在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体现得尤为明显。备一堂课,上一堂课,似乎都处在某个网络之中,要善于寻找最佳切入点,正好切中肯綮,能达事半功倍之效。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思考势必要求老师的备课要三思而后行。比如《我的信念》一文,如果以传统教法,就会就事论事,揪住课文死缠烂打又跳不出死读死教的怪圈,从生字词上到中心意思,之后学生往往还是迷惑而无所得;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能从中学到什么?一番自问自省之后便会想:我怎样才能真正走*居里夫人的伟大灵魂里去,汲取一些精神营养?这样就会想方设法对那些尚且不谙世事的学生创设适当的心理环境,也就有了看似绕弯子的探求科学之美讲述居里夫人其人其事等环节。

  2、要善于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则尤其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传统教法的通病,要避免此类情况,就必须寻找最佳契机,在吃透课文这个例子的前提下,在学生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片更为浩瀚的海洋。比如这堂课引导学生继读阅读《居里夫人传》便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居里夫人高贵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 学*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3、 学*本文*实、质朴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4、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5、学会搜集、筛选和交流资料;学会合作、质疑,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梳理课文内容。

  2、 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 品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自读与点拨结合法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情景)链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一生中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士,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出示挂图:居里夫人像)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这位科学巨人,学*她晚年写的一篇自述文章——《我的信念》,从中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体会她人格的魅力。

  (板书课题《我的信念》)

  二、【自学导航】

  学生自由读课文,检查预*:

  1、 字词注音

  2、 解释词语

  3、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有关的材料。

  【师生探究】

  教师分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字词任务及整理资料。

  【自学导航】

  小组合作探究:

  梳理课文,归纳了解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1、今天我们面对居里夫人,走*居里夫人来学*《我的信念》,我们的心将与她那颗水晶般的心贴得更*些。 首先我们来读懂题目,解释什么是“信念”。

  2、找出居里夫人在文中表述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和做法,即“我”的“信念”。

  3、小组合作成果交流

  【师生探究】

  学生查词典,解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小组互动合作,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概括要点抓住关键词即可),然后分析归纳,再整理排列,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按“宗旨”“环境”“工作态度”三方面进行排列)。

  【自学导航】

  重点研读课文,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1、 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2、 如何理解“少年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3、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