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2-16 00:00:00

《愚溪诗序》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溪诗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愚溪诗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借景抒情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不得不愚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炼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

  教学难点

  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序中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二.课文分析:

  (一)题解:

  1.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所做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2.《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柳宗元著名《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揉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

  3.关于“序”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阅读讲析:

  范读课文。

  自读课文。

  齐读、分组读、依次读。

  本篇全文共四百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

  第1段写“愚溪”得名的由来。

  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在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

  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紧扣诗题。

  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写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

  第4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赞。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三)鉴赏要点:

  1.托物兴辞,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作者借写愚溪来写自己。愚溪的风景和作者的行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文各段以“愚”字贯串。仅就第二段来看,虽然只有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文章结构中心明确,作者在描写愚溪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中,隐隐约约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幽奇秀美的小溪却名之以“愚”,作者替“愚溪”不*,其实恰是为自己的遭遇不*。“愚溪”美景被弃之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正是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写照。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却只有这落寞的愚溪。对愚溪遭遇的慨叹,不正是倾吐自己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吗?情与景的交融,表达出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写景善于布局,叙事井然有序,全文的“愚”为线索,写景,叙事有条理。八景的位置,距离交代得十分清楚,给人以立体感,叙述被贬、迁家,安家以及给愚溪定名等等,内容丰富,机构紧凑,极具匠心。而全文又无一处不贯穿作者的不*之鸣。

  三.课上练*:

  总结7个典故的出处、原意、用意、目的。

  总结一词多意:为(6处)、乐(2处)、名(2处)、居(2处)、类(2处)。

  总结词类活用11个。

  总结句式7句。

  四.课后作业 :

  1.完成熟读3遍任务;

  2.翻译全文。

《愚溪诗序》教案2

  一、导入

  从柳宗元导入,让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愚溪诗序。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二、解题

  《八愚诗》诗已亡佚。

  (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课文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愚溪诗序》就是此时所写。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出示时代背景,提醒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各组派出代表发言。

  提示: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

  文章第1段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历,“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愚溪”还远不够,接着第2段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3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己,并借景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第4段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在第5段,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而以文辞为己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叙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

  五、小结、拓展

  《愚溪诗序》和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散文一样,一般都不直抒胸中的抑郁,而是将所居的山水拈出,借题发挥,写景物亦写自己,物我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愚溪诗序》教案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继续学*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几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3、培养学生借助文本材料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及剖析文章主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主动积累文言词语的意识和培养自渎文言文的能力。

  2、“正话反说”的理解。

  3、典故的作用及对典故的正确理解。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法构想]:

  1、本文语言浅显,不必多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渎能力。

  2、教学要突出重点,围绕“愚”来理解、学*本文。

  3、引入研讨法,在学生自主探索中拓展学生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

  4、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法要灵活多变,放手学生自渎,并适当拓展。

  [教学课时]:

  1、拟用两个课时。

  2、第一课时,读熟读懂,理清思路,归纳内容,画出“八溪”。

  3、第二课时,抓住“愚”,作深入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完成训练。

  [分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从唐代的“古文运动”谈起:有唐以来,为了扫除齐梁遗留下的浮华文风,陈子昂为先声,韩愈、柳宗元倡导并推行了文学革新运动,由于创作上注重思想内容和文学的社会作用,效仿先秦古文,故称“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既是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运动的实践者,他们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古文”(韩柳二人文学成就卓著,并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

  同学们刚刚学过韩愈的那篇“至情之文”━━《祭十二郎文》,今天,我们再读一读柳宗元的风格清新的诗序《愚溪诗序》。

  二、导读:

  1、作者:(小黑板或其他形式)

  [补充材料]: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中期著名文学家。因和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仕官柳州,人又称之为柳柳州。其代表作是大家都熟悉的《永州八记》。

  2、题解:

  《愚溪诗序》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文章题为“愚溪”,实际上,所记内容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反映。文章借愚溪风景抒发了自己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是一篇诗序,再看课文结尾,我们知道这是为《八愚诗》写的序言。

  问:序是什么?

  序是著作、诗文集子前面的说明性文字。古代有文序、宴集序、赠序等,本文属于诗序,是文序的一种。

  [补充]: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三、检查预*情况(早自*教师已范读了原文):阅读。

  1、个读:

  正音;提示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齐诵: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投入。

  四、交流阅读:读懂全文,理清思路。

  [要求]:

  1、分成学*小组(也可同位同学合作),读文读注,一同学读原文,一同学口译,不懂的地方共同研讨,还不懂的记下来,质疑。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步骤]:

  ☆学生分组阅读、翻译(6—8分钟)。

  积累实词(愚、家、适等);学*虚词(为、见┄┄于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疑答难。

  指导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师生互动,概括文章的内容。

  [归纳]:

  (一)交代溪水的位置并为之更名。

  (二)叙写“愚溪八景”。

  (三)点明命名原因:“无以利世”。

  (四)对照古人言“愚”。

  (五)点题:名愚实不愚。

  五、重点学*(当堂训练):

  1、快速找出:

  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

  2、画出“愚溪八景”来:

  学生配合自主完成,一名同学慢读,另一名同学在纸上画出来。

  ◆板演的一组在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图示]:愚溪八景

  六、小结:齐诵课文。

  七、作业:

  1、预*作业:

  ①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②课下探讨:本文的“愚”有何深意?

  2、完成课后练*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简单说明,齐诵课文。

  二、研读课文:

  (A)、快速阅读全文:把文中的“愚”字划出来。认真体会其深刻含义。

  [方法]: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最后归纳主题。

  [提示]:

  (1)更名“愚溪”→(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无以利世,类于余)可用“愚”名之→专而名→名愚实不愚。

  (2)明确:文中的“愚”,不是真愚,而是作者的愤激之言,大多数是正话反说。这一点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归纳]:结合以上分析,学生自主归纳————全文以一“愚”字贯穿,借“愚”言志,借愚溪风景抒发了自己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B)重点研读文章最后一段:

  方法:阅读,研讨,比较。

  问题:比较柳宗元和“愚溪”,理清柳宗元、“愚溪”和“愚”的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根据学生阅读分析情况归纳:

  “愚溪” ←←←→→→柳宗元

  ↓ ↓

  清莹秀澈←←←→→→情操高尚

  ↓[却] ↓[却]

  无以利世←←←→→→被贬永州

  ‖ ‖

  〖无人问津:惋惜〗←←→〖抱负难展:悲愤〗

  三、小结并再读课文。

  略述:托物兴辞,夹叙夹议。

  四、当堂训练:

  找出文中引用的典故,联系以前所学,结合文本下面的注解,谈谈这些典故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愚公谷。

  ②孔子:智者乐水。

  ③蛟龙(《劝学》)。

  ④宁武子、颜子。

  ⑤鸿蒙、希夷。

  五、完成作业:

  (1)完成《新学案》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部分。

  (2)拓展阅读:阅读《语文读本》的《指南录后序》,比较序文的特点,做读书笔记。

《愚溪诗序》教案4

  一、导入

  从柳宗元导入,让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二、解题

  《八愚诗》诗已亡佚。

  (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课文

  出示投影: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出示投影:

  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愚溪诗序》就是此时所写。

  3.多看。即多看书,广泛阅读,①养成每天看书、看报的*惯。除了读文科书籍外,理科书籍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②要求每位同学在高中阶段应读五本以上的中外名著,具体书目见附录。③假节日、周末多看好的电视、电影节目,如《焦点访谈》、《中国新闻》、《子午书简》、《考古中国》等等,看完后应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力求每看完节目都能有所感想。

  4.多读。即多朗读、诵读,凡课内外的优美散文、诗歌都应该大声诵读。要求每天能提前30分钟起床,每周一、三、五起床后读语文,每周二、四、六起床后读;每周二、四、六早读时间读语文,一、三、五早读时间读。

  5.多背。①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及诗歌都应该会背,课内要求背诵的现代文也应该会背诵;②除课内文章外,课外如有优美的散文、诗歌都应在熟读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会背诵;

  6.多记。①养成记笔记的*惯,应该准备专门的笔记本来做课堂笔记;②准备一本笔记本专门记课外阅读的笔记,凡课外阅读中碰到自己认为是好的语段都应该记在笔记本上。要求每天要记2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要定时检查。③勤练字,每周要临摹两**笔字,每位同学都应该准备专门的钢笔字的临摹本。

  7.多写。即勤练笔,勤思考,养成写作的*惯。应按老师每学期所列的写作纲目每周写。应养成自己修改的'*惯。要勇于把自己的给同学看。

  8.多观察。观察是学*语文的有效途径,*时要注意能做到“五官开放”,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都应该注意观察,用心观察,要学会用语言转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9.多思考。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的物质外壳,两者互为表里 高中物理,缺一不可。每位同学都应该尽量从多种角度煅炼自己的,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要学会深入、全面地、动态地思考问题。

  高一学*方法 教你四招“全身心学*法”

  上课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成了很多和头疼的问题。晨报-易思“在线学法导师”针对注意力分散的不同原因,推出四大招教你全身心投入,时刻保持巅峰状态。

  [学*篇]课上问题决不拖到课后

  课前不,上课听不懂,容易走神;课前充分,自我感觉全懂了,容易分心。对前者,课前做好,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不懂,学会带着问题去,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对后者,不妨认真听听讲课,检验是真的全都懂了,还是只懂了个大概。此外,有经验的授课时往往强调难懂、易出错的地方,或用顺口溜等概括。上几分钟的点拨,往往胜过学生课后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摸索,要充分利用资源,做到课上问题决不拖到课后。

  [篇]我是一个注意力很集中的人

  学*时心里烦躁容易分心 高三,越紧越不易集中注意力。此时先别忙着学*,停下来慢慢自我放松。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闭眼,自然呼吸,然后做3到5次深呼吸,同时配合握拳、咬牙、绷紧全身肌肉,把注意力集中在双脚上,默念“我的脚越来越沉重了”,体验从脚到全身的沉重感。坚持一段时间后,就能随时进入放松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学*中。此外,学生*时可制作自我肯定清单。用“我上课的时候能迅速集中注意力!”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语言,写出自己在不同场合集中注意力的表现。并在每天起床后、临睡前用肯定有力地语气大声朗读,进行自我暗示;也可以把声音录下来,经常聆听。

  [环境篇]人乱我不乱,境乱心不乱

  有学生抱怨,上课时老喜欢转笔、做作业时总会不自觉地动来动去,不知不觉就走神。学生要学会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学*环境,如整理好书桌再看书,把零食、耳塞等容易引起分心的东西放到视野之外,或者选择干扰少的场合看书。此外,也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有干扰环境中集中注意力的,努力就能做到“人乱我不乱,境乱心不乱。”

  [生活篇]合理休息保持充沛精力

  有些学生为了多学*,中午、课间都不休息,晚上还要开夜车,结果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其实只有身体好,学*时精力才会充沛。学生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不熬夜。每周保持锻炼身体10-12小时。此外,家长要做好后勤保障。注意学生膳食合理搭配,特别是注意早餐营养,多吃鸡蛋、牛奶和水果,培养学生不偏食和挑食的*惯。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1)

——潕溪讲坛序随笔赏析 (菁华3篇)

潕溪讲坛序随笔赏析1

  又过中秋了,*传统里又一个重要的节日——中秋,在月桂飘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与我们相遇。我想,中秋佳节倍受世人关注,可能是因为它寓意着团圆与丰收之意。月是十五圆,中秋月更明,八月十五的月亮更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寄寓人们对成功与丰收的喜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在许多地方吃月饼已成为中秋里重要的一道民俗。还依稀地记得第一次吃月饼的情形。

  那年中秋,父亲从相隔二十余里的地方赶回来,已是中午时分,手里拎着个袋子,方方的,我们围上去问父亲,是啥,父亲说是月饼。我们感到非常吃惊,什么叫月饼啊?父亲说,月饼就是过中秋节吃的饼子,所以叫月饼。呵呵,就是饼子嘛,谁没吃过?*日里母亲也做饼给我们吃。母亲做的饼特别好吃,金黄的外壳,看着都挺诱人,咬一口,和着葱、肉、豆腐与时令的蔬菜,软软的面皮,吃到嘴里滑滑的,麻、辣、咸同时刺激着舌头的味蕾,细细品着,一种妙不可言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父亲却摆摆手说,与你们母亲做的不一样。不一样?我们更加疑惑了。我们都挺想知道月饼到底是什么味道,父亲说,现在还不能吃,这个得等到晚上才可以吃。父亲叫母亲把装有月饼的袋子放到大箱里,母亲在上面挂了把锁,锁好,然后把锁用力地往下拉了又拉,以便确定完全锁好。

  上面提到的大箱子,在我的头脑中记忆犹为深刻,它的威力我是深深知道的。那是一个长约1。2米,宽约1米,高约0。8米的箱子,上面放着那个时代最为宝贵的东西,如冰糖、红糖、面条、粉条等等之类的东西。大箱的上面,放着一个黑色的小箱,忘却了小箱里装的什么,总之小箱也挺沉,大人们经常需用力地抱走小箱方可打开大箱。某年夏天,我家为爷爷办生日,母亲炸了许多酥肉放在大箱子里。我饿了,便四下里望望,没人,便端了根板凳,爬上板凳,不知哪来的那大力气,居然把大箱子连同上面的小箱子一同掀起,从撬开的缝中,可以看金黄色、令人垂涎欲滴的酥肉了,心中一阵狂喜,便将另一只手伸到箱子里去抓,可能是因为体力不支的缘故,没能托住上面的箱盖,那箱盖便连同上面小箱将我一支胳膊压住了,先是感觉到痛,这样被压着也不是办法,于是努力地想把手缩回来,哪知越压越紧,手臂都感觉有些麻了,实在无奈,只得拼命地叫:“姐姐,快来救我……”姐姐也不知哪里去了,救兵没到呀,终于忍不住了,只得哭了起来。大人们闻声赶过来,把我救起。问我咋回事,我说:我看只一猫,它在那里撬箱子,我急呀,怕猫把酥肉偷走,我去赶它,哪知它一放手,厢子把我压住了。大人们都笑了,姐姐打趣地说:那猫是你吧?我也笑了:)。年方7岁。

  锁着就锁着吧,有些东西锁好了就不要随意去动它。就像那个被所罗门扔到大海里去的瓶子,千万记得:不要轻易打开。呵呵。

  整整一下午,我都惦记着父亲带回的月饼究竟是怎样的味道,又避免着再次被箱子压着的危险,便这样忐忑着,挂念着。夜色慢慢降下来,听得大黄狗在院坝边叫了几声,然后便又安静下来,我们便知道:是爷爷回来了。爷爷是个生意人,做些针头、麻线、纽扣之类的小生意,每逢农历的二五八便要去二十余里外的乡镇上去摆弄他的买卖。爷爷每次回来得都比较晚,总是在路面看起来有点像蚂蚱石(四川方言,可能是花岗岩之类)样的斑点的时候回来。若超过这个时分,奶奶便吩咐我们到山嘴上去呼唤。有时奶奶也去,她呼着爷爷的名字和同我们的呼声在山谷里回荡,直到爷爷在对面的机耕道上应答“回来啰”,众人的心才算落下。爷爷奶奶就是用这样最质朴的方式惦记着对方,传递着关怀,这种最简单,最真挚的交流方式却显得弥足珍贵,令人羡慕不已。爷爷总得非常疼他的孙子们,每次总少不了给我们带点好吃的东西回来,五香瓜子、炒罗花生一类的东西,七八个孙子,有大的,也有小的,都围着爷爷,一个个亲昵地叫着“爷爷”,爷爷便从口袋里掏东西给我们吃,虽然不多,感觉特别地香甜。爷爷奶奶在旁边乐呵呵地笑着,看着他们这一群调皮捣蛋的孙子,眼睛瞇成一条线,心里乐开了花。

  母亲打开箱子,拿出装有月饼的袋子,慢慢打开,一个方形的铁盒子,外面印着月饼的图案,还有花中王子牡丹的陪衬,显得高贵典雅,包装非常精致。母亲打开盒子,我们便看到一个有着八个格的塑料盒,每个小格中静静地躺着可爱的月饼。说它可爱,一点也不假,圆的外形,美丽的花边,两边着印着十分好看的图案,金黄的色泽,迷人的芬芳诱惑着我们,同时也牵引着我们的目光,月饼走,我也走,我看月饼到哪里?哈哈。母亲吩咐我们给爷爷奶奶送二个过去,便回来分享月饼了。我们飞也似的去了,飞也似的回来。拿着母亲切好的月饼,放到嘴里,耶,果然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味道,每小块的月饼味道也有差别,甜味、椒麻味、香辣味的……。总之,我们吃到人生中的第一次月饼,到底明白父母将月饼锁起来的缘故,幸福的时刻,一定要让一家人共享。

  往事悠悠,我心依旧……

  月儿圆,今又中秋。在此,衷心地祝愿:我的各位兄弟姐妹、亲朋友好友们:中秋快乐,心想事成,幸福安康,好运连连!

潕溪讲坛序随笔赏析2

  远走异乡,只为格局化本身

  大学,我向本身喜好了好几年的密斯剖明了,碰到的不是白眼,也不是鄙夷,只是淡淡的一句:你是我最佳的同性朋友,但咱们确切不得当成为男女朋友。然后我大学的豪情就如许让简简略单的一句话给竣事了。总之,我的大学是失败的。

  大学四年,胆小的讽刺

  每一个人天天都在把稳着属于本身的可怜,疏忽了属于本身的幸运。直到有一天,咱们风俗了看着属于本身的哀痛,健忘了什么是幸运。这大概是就为何人们会以为“幸运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可怜的家庭却各有各的可怜”。

  *常的小时候

  我是一个差未几的人,活在一个差未几的环境,在黉舍有一个差未几的成就,颠末了令人讽刺的13年教诲,没有太多的高兴,也没有太多的纵容,只是*淡淡淡的过日子,颠末了高考的大风大浪,我这个差未几的人还刚强的在世,考上一个差未几的一本院校。

  大学四年,我以为只需我高兴地进修,大概这个差未几的身份大概便可以改变,最最少进修成就会在四周怀才不遇,可是在期末测验的时候,那种空气让我彻底落空了信念,真凭气力在小抄横行的年月和今年试题根本便是本年试题的年月,谁会能从四周怀才不遇,只是一种偶尔。归正我是那种有点气力,却永久不能出头的人。大概是真的有气力的人,大概是小抄带的多的人,也大概是记忆力很多多少人。所谓的出众,大概便是坐出世人以外。

  大学结业了,我厌倦了西安的糊口,大概是厌倦富贵都会的糊口,我抉择远走异乡,我没有去富贵的北京,而是去了让四周朋友都惊讶的新疆,我想找一个冷僻之处,调理我受伤的心。

  人生不能打底本,走错了,就不能回头了。大概现在咱们已伯仲无措,大概咱们已皮开肉绽,我必要的是现在的岑寂,因而我决议远走新疆,在目生之处,过目生的糊口,从新起头。

  格局化了本身,只为健忘你!

潕溪讲坛序随笔赏析3

  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说真的,在这么拥挤这么喧嚣的学校,很难找到静谧的地方。只是,这难得的美感被身边散落的烟头打破了。空气里弥漫着,香烟、湿气、花香的味道。这样浪漫的场地,我只是皱了皱眉,安静下来,我就想回忆。回忆是一件令我疲惫的事。不如来说一些这几天发生的事。

  前天,虾米刚送我的《十一月的萧邦》被同学不小心摔碎了。虽然我不小气,也没有对同学生气。但是我的杰伦碎了,我真的很伤心。我在乎一切关于杰伦的东西,残缺的CD让我回忆了很多事。于是,在那晚,我愚蠢的选择了哭泣。最*在看《哈利·波特》,一本,两本,感受我不同的心情。我被正义的力量所折服,坠入魔法的海洋里。我愿相信这个世界有魔法的存在。哈利是一个奇迹,万人瞩目,拥有神奇而巨大的能量。而我,说实话,是一个自卑的人。其实多年的自卑早已埋藏心底,但自从轩轩离开我,自卑随时都在滋生发芽。我的双重性格骗了大家——其实哒哒是个自卑的胆小鬼。许多人在我面前一晃而过。

  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想我和杰伦前世也许是笔友,素未谋面,却又相识,才让我如此对他魂牵梦绕。但我更愿意和轩轩回眸五十亿次,换来今生他对我一次的好。只可惜,我没有抓住自己的感情。曾经大言不惭的对黎拉说:“今生已错过这么多次,再错过一次又何妨?”我骗了自己,也输了感情。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2)

——《荔枝图序》教案菁选

《荔枝图序》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荔枝图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荔枝图序》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2

  一、导入:有喜欢吃荔枝吗?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好不好?其实,很多诗文里都写过荔枝,苏轼《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流露对荔枝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递运荔枝进宫,却也见荔枝的难得。今天我们就来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文题中缺少了一个字是什么?对,是序字,谁给大家说说对序的了解?

  出示图片:

  序:分为赠序和书序。赠序有规劝、勉励的意思,如《送东阳马生序》,书序说明与该书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如本文。

  谁再说说类似的古代文体还有那些?{学生自主回答积累“说”、“记”、“书”、“表”、“引”等}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餐厅

  1、我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学案题。(教师巡查,生做完后同桌交换检查,全对的在学案边加5分,错一处扣一分,然后把字音齐读一遍)

  2速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疑难的同学向会的同学发出求助信号,能帮助解决的同学加5分)。出示译文,齐读译文。

  3、范读,想象荔枝模样。

  出示图片(与自己想象的是否一样?)

  四、真理打大辩论

  带着对图片的直观感受,我们再来体会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介绍的?

  4精读聚焦问题

  文中抓住荔枝的那些方面来介绍,又是如何介绍的?(抓关键性的短语或词,能说出一点并能找出根据的同学加5分,能提出疑义的同样加5分。)

  出示图片形

  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荔枝色善用修辞条理分明味

  五、学以致用

  人,只有在不断的总结基础上才能进步,本课学*让我们掌握了写景状物的方法。其实,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现在,就用我们掌握的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或水果。

  出示水果图片

  (生在自己学案上做,10分钟后小组交流,评出各组最好的,奇数组上黑板展示,偶数组做好评点,注意评点标准就是本节课掌握的方法。)

  六、盘点收获

  小结: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了不断反省的重要性,我们的课堂,也是要不断的反省,今天就让我们大家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一些看法吧,收获了什么,失误了哪些?(生自由谈)

  七、看来,大家都收获多多,老师也高兴能够收获着你们的收获,快乐着你们的快乐!

《荔枝图序》教案2

  教学过程:

  一、 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 出示板书:

  三、 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 板书课题:

  《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 指导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 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 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 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 学生点评。

  八、 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 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 总结:

  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 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荔枝图序》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缯(zēng)绡(xiāo)

  瓤(ráng)枇杷(pí)( pá)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以上学法指导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提高课堂效率】

  四、探究学*,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朵如葡萄

  ③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荔枝图序》教案4

  教学目的:

  学*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

  《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

  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

  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

  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

  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荔枝图序》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 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

  2、激发兴趣 出示新鲜的荔枝并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蓬安也可以买到,跟我们那位同学的介绍的一样,红色、圆形、味道鲜美同学们想尝一尝这果中珍品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要求大家认真学*完成的学*目标后再请大家吃,好吗?大家有信心吗?

  3、引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一)、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二]

  二、提出本课的学*目标[演示幻灯一]基本目标: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提高目标:

  背诵课文

  三、围绕目标学*

  (二)、朗读

  一遍

  范读(字词)

  弄清字词[演示幻灯三]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

  缯(z ng) 绡(xi o) 醴(l ) 酪(l o) 华(hu )

  二遍

  自读(翻译)

  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找一位同学到展示台给大家剥荔枝并加以介绍。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演示幻灯四]学生齐读译文

  三遍

  抽读(想象)

  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

  同学们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闭上眼睛出现的画面。

  老师的脑子里也有幅画,请看[演示幻灯五]以后大家要多进行这种训练。以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

  四遍

  读画(创作)

  分成两个组愿意画画的同学为 一组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荔枝图》不必面面俱到,一枝一叶,一花一果都可以,有愿意上来画的吗?其余同学为一组快速读课文十遍,划出重点字句来。看谁先成!将学生的画展示

  小结:画得真不错,即使白老先生在世也会颔首赞道:后生可畏。

  学生读出划的重点词句

  小结:划得也不错

  通过上面的阅读我们已经心中有树——荔枝树,接下来 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短文.写作上的正些妙处。

  (三)、思考讨论

  1、学生质疑,互相讨论,师巡视答疑(同学们四个同学为一组可以自已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一起来)时间5分钟

  有问题吗?

  2、刚才同学们讨论很认真解决了不少问题接下来老师再强调下作者在.写作顺序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围绕目标质疑,重点提示并让学生理解[演示幻灯四]

  (1)、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文章第一部分各句的说明对象?

  全文共两段第二段介绍.写作目的

  第一段具体介绍荔枝,刚才划横线的重点词句就是作者的说明对象,都有哪些方面呢?

  (2)、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说明的顺序。(体会清晰的条理)[演示幻灯五]

  在对荔枝进行介绍的时候,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

  首先是一个远镜头群山起做一片葱茏,这就是荔枝的产地(生长的环境)

  接着镜头推进,枝叶繁茂的荔枝树开花结果。先从整体上介绍树形,再从细处介绍树叶、花朵、果实。同时又按照冬春秋的.时间顺序

  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果实上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层层剥开荔枝依次介绍了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最后来一个花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荔枝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以及时间先后的顺序,遵循了荔枝的生长规律及其固有特色。本文是一幅画上的的题词,又似一篇植物标本说明。

  (3)、后面加点的是作者所作的比喻,闭上书填出来[演示幻灯六]

  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文章主要采用哪种方法来说明荔枝的?有什么作用?(体会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

  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比喻呢?唐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或品尝过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设喻。用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感知的美好的东西使人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个比喻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使人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同时这些比喻已远远地超出了画面荔枝的生长,味道,离开树枝后的变化再加上“--如--”的句式反复出现,使文章语言简洁,但极富表现力,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总括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对前面介绍的小结,却让人产生“荔枝不过如此”的心理,“其实过之”又化实为虚。用模糊的语言,激发我们去想象荔枝的美;紧接着陡转直下,讲荔枝的不易保鲜:“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语气急促让人遗憾,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对鲜荔枝的向往之情。全文仅百多字却一波三折,让人叫好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这篇具有说明性质的小品,作者通过对荔枝的*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仅用百余字就展现了荔枝特有的风姿,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四)、归纳.总结:

  1、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2、善用比喻、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 力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

  4、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五)、指导背诵

  (六)、练*运用

  1、背诵课文

  2、用所学的方法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种植物或水果(做在课堂练笔上)

  四、小结学*文章的方法

  朗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练*运用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

  这堂课我对同学们的表现很满意,因此下课后请大家品尝荔枝,以示谢意!大家对老师的要求和建议欢迎大家课后直接与我交流或者通过电话8950172通过网上邮箱www.wangtlzl.@sohu.com跟我联系。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一、朗读

  二、思考讨论

  三、归纳.总结

  四、练*运用

《荔枝图序》教案6

  自读要求

  1、进一步培养诵读的*惯。

  2、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3、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讲述荔枝的特色及山市蜃景。

  4、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自读重点

  l、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能准确地划分课文的层次结构。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因此“自读导言”意在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诵读*惯,进而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训练说的能力,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通过查阅工具书、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速读。结合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用白话文讲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3、赛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流利、把握文章内容最准确。

  4、精读。读《荔枝图序》第1段,了解作者是如何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地介绍荔枝的。读《山市》“无何”至“遂不可见”,了解作者是怎样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再从整体到局部生动地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

  5、讲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荔枝的特色和山市蜃景。

  (解说:这样安排自读程序,旨在体现读思练结合的阅读原则。程序1意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整体感和课文内容,培养而读*惯。程序2、3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能力。程序4、5意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学*把握文章重点,理解文章特色,培养表达能力。)

  自读点拨

  1、《荔枝图序》。

  作品简析。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长环境,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地描述说明。开篇以“荔枝”二字领起、点题,统领全文。然后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对其独特的外形、特别的颜色、别致的香味的介绍是洋,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及作画的.时间,作画者,主持作画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绍则是略。

  文章介绍荔枝的特质颇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山市》。

  作品简析。《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景的妙文。作者起笔奇特。先介绍山市的独特:“邑八景之一也”。并指出能见到它不容易:‘“数年恒不一见。’然后笔锋一转,浓墨重彩描绘孙公子禹年和友人在楼上喝茶时“忽见”山市的美景。作者写得精彩绝伦。他接由晴及阴、由阴及晴、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极有层次、极其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变幻莫测而又美妙奇特的山间蜃景图。

  作者以时间为序,用‘“无何”‘味几”“既而”“边时”“修忽”等表时间的词语使文章写得极有层次。同时,作者观察十分细致,描写十分细腻。例如,作者写城郭“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特别是写“风走天清”后所见的“危楼”,十分细致。既写了“楼五架”上的“窗扉”,也写了楼上“五点明处”的“楼外天”,而且还将它与第八层所见的“明”作比较。最后写楼上往来的人们和楼由高变低直至“不可见”的情景,更是细致人微,令人叫绝。

  (解说:点拨内容中的第1点“作者介绍”在于回忆巩固所学知识和补充课文注释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2点“作品简析”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对比阅读,对照比较,切实有力地提高阅读能力。)自读思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华如橘②然数年恒不一见③始悟为山市④连亘六七里⑤或凭或立。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大略如彼,其实过之②居然城郭矣③历历在目④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3、读《荔枝图序》第1段和《山市》,分别给它们划分层次。

  4、试比较两篇文章,想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解说:4个题目按照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顺序安排设计,意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参考答案

  1、①同“花”;②永久,文中是很久的意思;③觉醒,文中指醒悟、明白;④接连不断;⑤有的。

  2、①大概是那样、实际上大大超过了我的描述。②竟然像一座城市。③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④只剩下一座高楼,直插云天。

  3、(1)荔枝生巴……如帷益。||叶如桂…其实过之。||若离木枝…尽去矣。(2)奂山山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鬼市”云。

  4、《荔》文写的是静物,《山》文写的是动景〈〈荔》文主要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抓住荔枝的树形、叶和花、实,从形、色、香、味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对其作了生动形象的介绍。《山》文主要采用状貌的说明方法,以时间为序,按由睛及阴,由阴及晴,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再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层次清楚地对山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荔枝图序》教案7

  教学目的:

  学*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3)

——��溪讲坛序随笔赏析(精选五篇)

  ��溪讲坛序随笔赏析 1

  *些天来在我们学校发生的事有很多。那天,一帮六年级的人成群结伙的去打我班同学,看到了我班同学就揍。把我班那个高个同学的脸打肿了一块,腿掉了一块肉。那个同学的父母来了后告到了学校,把那些打他的同学的家长也找来了之后学校跟那些家长说:“好好管管你们家孩子!”个个家长都点头答应。

  可是只有一个家长跟她家孩子说:“告诉你,咱不能让别人欺负着谁欺负你你就揍谁,揍坏了咱家有钱咱给治!”刚说完这几句话那个高个的家长就不愿意了,抡起拳头就揍,幸亏校长及时做调解工作才防止了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唉!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长给惯坏了!

  ��溪讲坛序随笔赏析 2

  东山耸翠,武水发祥;鳌鱼峰上,书声琅琅。百年书院,培养风流人物;一座讲坛,铺陈锦绣文章。

  时维四月,序属夏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物华天宝,旧治原属所里;人杰地灵,吴公出自阳明。三千里苗疆如画,五百年学府重新。腾蛟起凤,弦歌云海;树蕙滋兰,丹桂月宫。上出重霄,文昌阁老;下临武水,花果山青。云销雨霁,柳暗花明。落霞孤鹜,往哲发挥文气;碧水蓝天,今朝放纵才情。沧海桑田,少了渔舟唱晚;高谈阔论,多些妙语惊人。

  学术原为天下之公器,交流乃是古今之定则。朱张共渡,枫叶流丹于岳麓;盐铁会谈,群臣论政乎朝廷。孔圣周游,千年道统免于长夜;西风东渐,万里神州借以他山。文化传承,生存忧患,舍我其谁,与尔相关。痛定思痛,百年以降创新为本;求于所求,万里之行展翅在今。德必有邻,自可春风共沐;教而无类,何妨化雨同沾。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神与物游,薪尽火传。

  日月开新面,风云入壮图。山水画廊,痴聚四方俊彦;人文渊薮,续歌三楚风骚。正可谓:英雄不问出身,步武前贤添锐气;教化止于至善,栽培大木柱长天。呜呼!��溪讲座,业已十年!各路专家,嘉惠鳌峰学子;个中诀窍,传承人类文明。指点激扬,风月无边。癸巳讲学,今日开坛!

  ��溪讲坛序随笔赏析 3

  我们家有一盆太阳花。每天伴随着太阳露出一副副笑脸。

  多么美的太阳花啊!一丛丛、一株株、火红的、粉红的、降紫的、米黄的、雪白的……数不胜数,比朝霞、云霓的色彩还要丰富。绽开的花朵有五片花瓣,狭长碧绿的叶子衬托着美丽的花瓣,在阳花下更显得婀娜多姿。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如同娇羞妩媚的少女,迟迟不肯露面。它们三三两两地紧挨着,怒放时,像一张张俊俏的脸蛋儿。

  花开花落,当花瓣悄无声息地凋谢时,小巧玲珑的花托上便有了一粒粒闪闪发光的、圆润饱满的颗粒,这就是太阳花的种子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把花托从花茎上取下来,屏住呼吸,生怕一不小心把怒放的花朵或翠绿的叶子碰落,然后再把种子慢慢抖落到收集种子的瓶子里,一粒也不放过。在做这件事时,我同样一点也不敢马虎,直到一粒粒种子乖巧地“住”了进去,但是有几颗顽皮的种子,蹦着,跳着,总想逃离了我的手掌。黑黝黝的种子在瓶里安静地睡着,等待着来年春天钻进泥土里,发芽,开花,展现出它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刻。

  太阳花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只需要一缕阳光就能蓬勃生长,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我爱太阳花。

  ��溪讲坛序随笔赏析 4

  一

  有阴有晴,有雨有雪。有皓月当空,有彩虹飞舞,电闪雷鸣……大自然不停地变幻着,正如人生。一切都会过去的,不必狂喜,也不必忧虑。默默地奋斗着,前行。

  二

  忧愁就像微风,萦绕于心中。坚强的人,能轻易摆脱忧愁的困绕,软弱的人却倍受折磨。然而,忧愁又有什么用?摆脱吧,追逐着光明,快乐的生活,勇敢地奋斗。

  三

  生活的海洋,汹涌澎湃,掀起巨浪。那波澜壮阔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强烈向往。然而,只有勇敢顽强者,才能在其中搏击遨游。胆小的懦夫,则被生活无情地埋藏。

  四

  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为虚名薄利而苦斗,为满足自我而拼搏。人生何其短暂,时光一去不复返。叹世人,何必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无用的争斗里。

  五

  以超越时空的速度,向前。把所有的烦忧和苦恼,远远地抛弃吧。不要迷惘,不要绝望

  永远向前。摆脱庸俗的纠缠,以轻盈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一切,勇敢地向前。

  六

  生命的河流,永不停息地奔腾。也许,其中的每一滴水,都能成为一朵美丽的浪花。也许,它匆匆流逝,像彗星一闪,什么也没留下。

  七

  辛勤匆忙的现在,变幻莫测的未来,渐行渐远的过去……不管生命之舟驶向何方,理想永远是不变的航向。力量为你聚集,情感为你激昂。

  八

  雄鹰,在无边的天宇下,搏击矫健的翅膀,勇敢地翱翔。狂风的吹打,暴雨的袭击,雷电的轰鸣……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鸟雀只会在角落里哂笑,我却要做空中的霸王。

  九

  碧绿的草丛中,黑夜遗落了一片露珠,那么纯洁,晶莹。在阳光照耀下,颗颗露珠都包含着一个太阳。它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也曾在人间发光。

  十

  挺拔苍翠的青松,屹立于野草中。它吮吸大地的营养,接受雨露的滋润,承受太阳的光辉。一年四季,尽管有那么多风霜雨雪的侵袭,它永远苍翠如茵,坚贞不渝。

  十一

  屈辱和压抑,对懦弱者来说,是无情的打击。对坚强者来说,却是飞翔的翅膀。他背负着那份沉重,装作无比的轻盈。奋斗者深深知道,一旦放弃搏击,它们就是埋葬自己的坟茔。

  十二

  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所有的成就和失败,都化为了云烟。未来的只是虚无的存在,不要等待,该来的总会来。叶儿在春风里悄然萌发,花在一夜之间,尽情地盛开。好好把握现在吧,它才是生命的基石。

  十三

  生命的河流,永不停息地奔腾。也许,其中的每一滴水,都能成为一朵美丽的浪花。也许,它匆匆消逝,什么也没有留下。

  十四

  冷酷的现实,常常粉碎幻想的梦。理想中的天国,只有靠奋斗来实现。逃避,畏惧,怨天尤人……只会引来无情地嘲笑。

  十五

  雨,从茫茫天宇,倾泻而下。它洗涤着万物,冲刷着世界,消除飞扬的尘土,冷却窒息的炎热……雨,你尽情地下吧,你无私的贡献,会让世界纯洁,再纯洁。

  十六

  根,勇敢地向深处延伸。在暗无天日的土壤里,寻找着生长的空隙。它深信,只要鼓足生命力,芽儿就会突出土壤,接受阳光的洗礼。

  十七

  渴望着,敏感的心,化为一支短笛。世事的风雨,人生的叹息,全化为一首首美丽动听的曲子,在人生舞台上响起。

  十八

  在神秘的夜里,到底发生了怎样奇妙的故事?遗留在绿草中的露珠儿,是不是仙女撒下的花?问疲惫的风,它神秘地笑着,望着红晕更浓的朝霞,不作回答。

  十九

  生活的柔指,撩拨着诗的灵感,永不停息地歌唱吧。为了山更绿,天更蓝,为了忧伤不再沉重,为了生活不再孤单。

  ��溪讲坛序随笔赏析 5

  天,微微亮,父母已起床,郊区的鸡鸣声很清脆,清澈的`河面很不安分地滚动着,微风吹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冷,是上海特有的冷,和夏天的热一样直接,毫不留情。

  父母换上那套沾满油渍的蓝色制服,戴上帽子和手套,骑着相伴他们十年了的永久牌自行车,穿过僻静的巷道,越过上海人别致的小桥,消失在小道的尽头,成为茫茫打工人中的一员,他们坚定的背影,让高大的楼房自惭形秽,足以震慑这毫不含蓄的冷。

  上海的街头总是那么拥挤,来自各地的人们,迫于生活而行色匆匆。闲暇无事,一个人走上街头总有一种心虚的感觉,找不到那种初春时节漫步于家乡小道的惬意,听不到鸟鸣,看不见大山,嗅不到泥土的芬芳,一切都在这匆忙之间变得那么快速,让人心力交瘁。

  回想起来,父母跻身于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已有十年,这十年的大好年华,他们却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在繁华的角落里,他们忍气吞声,强颜欢笑。

  时间总是很快,我已经二十了,村子里同龄的孩子们已经在外好几年了,他们已经担起了生活的重担,有的已经结婚了,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对孩子的扶持与养育也算到头了,剩下的路要他们自己去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比我这个读书人强很多的,至少没有让父母把青春的汗水洒在外乡的土地上,至少他们现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至少他们已经成家了,就算暂时不能孝敬父母,也让父母省心了许多。而我呢,硬着头皮一路走来,坚定地跋涉在求学路上,那种坚定的背后却牺牲了父母十几年的青春年华。

  现在,他们老了,父亲花白的头发,微微弯曲的脊背,母亲蹒跚的脚步,日益明显的皱纹,看着就让人心痛,在我的脑海里,记不清父母年轻的模样,好像刹那间,他们就丢失了那份可贵的年轻,我上小学时,父亲就踏上了打工之路,我刚上初中的那一年,母亲也出去了,他们这一走,就是十几年,记忆中的爷爷奶奶好像就是爸爸妈妈,除了过年的几天,从来都见不到父母亲,而这点过年时在一起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冲击而越来越淡了,小时候不懂事,根本不在乎父母亲在哪里,后来长大了一点,又抱怨父母狠心不在家,再后来,成年了,上大学了,才明白父母亲的迫不得已。

  当我来到他们打工的地方,看到年迈的父母眼中流露出那种欣喜若狂的眼神时,我被震慑了,这种无私的爱让我无地自容,我十几年来坚持的东西让父母付出了太多。

  父母之恩,终生难报。这个寒假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看着他们每天做的事,看着他们和我在一起时的高兴,我只能给自己戴上一顶自私的帽子,看着周围打工的老乡,还有几个儿时的老同学,他们亲自担起了生活的担子,而我好像一个还未断奶的孩子,顿时感到自己很渺小,一无是处。

  生活啊,总是让人很无奈,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切身体会,如今我只能做到在外照顾好自己,把握好自己,让父母少担心,然后尽快让自己独立。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4)

——《兰亭集序》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2.练*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练*一;

  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似论说文,有的*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教学目标

  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似论说文,有的*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资料

  1.《兰亭集序》真*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辩论。

  (1)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4.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谭元春: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古诗归》)

  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古诗归》)

  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诗源》)

  牟愿相: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草堂杂论诗》

  (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5)

——《兰亭集序》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三、听音频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ǐ)丑修楔(xì)事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

  趣(q)舍万殊若合一契(qì)齐彭殇(shāng)

  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

  2、合作学*,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邻桌讨论。

  (2)学生展示。

  (3)教师明确:

  情感变化: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

  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①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③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七、小结本课时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附1、板书设计

  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羲之的《兰亭集序》。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

  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

  2、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的朗读)

  (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

  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梳理字词

  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美景:山、水、天气

  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兰亭集序》: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水、竹、天、风而已,可以说,真是洗尽铅华。写竹,只言其“修”而舍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尽显春色之素淡、雅致、清幽,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足以让人心境澄明,心旷神怡,物我同化。

  3、乐事: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之饮

  (提问:对于王羲之等人来说可乐的事仅仅在于“修禊事”吗?要求: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就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流觞曲水,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亦足以把内心深处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4、赏心:游目骋怀

  提问: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那么,他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提问“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置于: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呢?

  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明确:游,骋,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我们游目骋怀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这个时候,已经是见山不只是山,见水不只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6、美读课文,感悟情怀

  在这样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王羲之等人游目骋怀,尽享耳听和眼观的乐趣,最后作者把心情归结为一个“乐”,如果让你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你会怎样来读呢?

  明确:舒缓―稍快―舒展曼婉,语调要清新。

  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6)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篇

  【学*目标】

  1.联系自身,学*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2.掌握文章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抓住文章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入学*古人刻苦学*的精神和意志。

  【学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读音。

  嗜学()加冠()叩()问叱咄()容臭()

  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

  衾()烨()然缊()袍廪稍()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尝趋百里外()④未尝稍降辞色()()

  ⑤援疑质理()⑥腰白玉之环()

  ⑦右备容臭()⑧非天质之卑()共7页,

  ⑨俟其欣悦()⑩生以乡人之子谒余()

  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家长评价:您的孩子读了遍课文。您觉得您的孩子读的怎么样?(可从读音准确、是否流畅等方面评价)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2)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3.释疑解难

  4.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

  至—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

  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之—弗之怠()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

  2.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余:古义今义假:古义今义

  走:古义今义游:古义今义

  臭:古义今义博士:古义今义

  汤: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4.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导学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今日太学生昔日作者

  衣食

  住宿

  从师

  书籍

  小结:

  2.在预*中,你发现了哪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如果没有,写下您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合作探究

  (1)作者读书求学经历“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又是怎么解决的?我们该学*他哪些品质?

  (2)举例说明文中的对比手法。

  (3)找出文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感受“序”的文体特点。

  3.释疑解难

  4.小结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益慕圣贤之道()(2)或遇其叱咄()

  (3)同舍生皆被绮绣()(4)生徒悉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3.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

  共同特点:

  4.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甲】

  【乙】

  5.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授时,可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安排二课时学*本文。第一课时:采用诵读法,以朗读带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 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围坐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发言交流。

  3、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⑴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⑵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 今:假期

  4、齐读全文。

  五、学*小结

  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一

  2、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 研读探究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4、学生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大家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6、学生发言。

  7、教师小结: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8、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三、总结全文(屏幕展示板书)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五、布置作业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以苦为乐的事例。(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学*态度:嗜学

  寓学*条件:艰难 劝

  理同舍生: 烨然若神人学

  于

  事余之学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梳通文意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

  【设计思路】

  文言文一直是学*的难点,因为它的语言特点及字义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的思想包袱很重。教师可以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加强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这是一篇赠序。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听录音,在老师的激导人下,自主学*完成下列题目。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不明白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积累常用文言词。

  3、小组内找同学复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

  1、小组间交流,相互解决。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师讲解故事内容,从感情人手拉*与学生的距离。

  (宋濂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读准字音:

  嗜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

  (要求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及时纠正。)

  2、说出下列词的意思: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3、小组同位间复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

  ⑴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⑵朗读课文采取多种方式,齐读、个人读、默读等。

  五、研读赏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学生阅读本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⑴解释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嗜学:逾约:

  假余:走:

  ⑵简洁地概括上述文段的内容。

  ⑶作者学*的勤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在这一层中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开篇就点“嗜学”,为全文奠定基调,“嗜学”和“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明确:

  ⑴喜欢、爱好;超过;借;跑

  ⑵讲述“我”幼时求学的情况。

  ⑶借书、手自笔录、天寒不怠、走送不逾期。)

  六、梳理巩固

  谈收获,整理笔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一再说自己求学之难,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差甚远?作者到底想对同乡说些什么呢?

  二、自主学*

  师: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识记难理解的字词并积累。

  2、本段讲述今之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与先前自己形成对比,试进行分析。

  3、作者运用对比,引出说明的道理。

  4、通过学*本文,你有何收获?

  二、合作学*

  1、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

  2、班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理解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文*有四组对比:“同舍生”的衣着与“我”的有何区别作对比。

  四、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同桌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只学生能够说出本堂所学知识即可,不可要求面面俱到。)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

  无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食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无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在艰苦的条件下,只要能够坚持勤奋的学*,就会成功。)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7)

——神农溪导游词 (菁选6篇)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巴东,漂流神农溪!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主峰,流经湖北巴东县境内,由北向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至巫峡口东汇入长江。神农溪是一条典型的峡谷溪流,*山峰紧束,绝壁峭耸,溪水在刀削般的峡壁间冲撞,水道曲折,湍急的溪流中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六十余处。水道虽狭急却清浅,漂流极富刺激而又安全。

  神农溪流经三个风景各异的峡谷——棉竹峡、鹦鹉峡、龙昌洞峡。*风光奇美,峡谷中少有开阔地,最狭处*相距仅7米。船行峡中,如穿幽巷重门。一座座高达数百米的山峰劈面压来,几乎望不见前面的水道。

  我们现在乘坐的这种小木船古时叫“兰舟”,杜甫曾有“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地描述。现代诗人郭沫若又称它为“扁舟”,有诗写道“扁舟劳济渡,同志爱何浓”。当地船工叫它“扁豆角”,因为它形似“豆角”。它是我国当今最古老的三种水上运载工具之一(其余两样是雅鲁藏布江的牛皮筏和福建九曲溪的小小竹排)。

  这“扁豆角”船体长13米,宽1.8米,高0.7米,两头尖*底,前梢后橹,像两把大关刀,用以拨开水路,端正航向。它载重2.5吨,吃水1尺左右,而神农溪水大都也只有1尺来深,有时船底与溪石相擦发出“嘭嘭嘭”的响声,就像陆地行舟。不信大家可以仔细听听看!

  “扁豆角”下水时要纤夫拉纤来限制它的速度,这叫“倒牵牛”。每条木船由6名船工驾时,他们都是神农溪*的村民,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且精通水性,而且我们都穿上了救生衣,所以请大家放心,乘船漂流是“竹竿一点,有惊无险”。

  绵竹峡

  这里是神农溪的第一个峡谷——绵竹峡。绵竹峡长4公里,它以“险”著称。大家看,这段峡谷*峰峦夹峙,摊谭相接,宽窄不一。不知道大家听到什么声音没有?对,是船过险滩,船底与水中卵石相擦发出的吱吱的声音。棉竹峡,因棉竹生长繁茂故名。源于神农架余脉,海拔2400米的仙女山,全长17公里,沿途接纳了四条溪涧,在余家寨汇入神农溪主流,可航行河段5公里。

  棉竹峡景观奇特,以险著称。峡谷蓊郁幽深,为罕见的远古地质构造运动遗迹、标本。*峰岩夹峙,层次分明,绝壁千仞。山巅岩壁且多洞穴,相传为土家先民居住过的洞穴遗址,洞穴外大多有颓垣断壁或小石干垒遗迹可考。岩壁间的石笋、石幔有的似从天而降,千奇百怪;有的宽达二、三百米,*山峰依偎,溪流最窄处不及5米,天开一线,5公里深邃大峡谷,溪流坡降度达5%。*植被葱茏,猴群嬉戏,鸟语花香。“豌豆角”扁舟依山而过,这“一里十三湾,湾湾滩连潭”。船尾出滩,船头又进滩,航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的意境之中。“半边街”、“将军把门”,“鲲鹏展翅”、“石笋*”、“藤幔峰岩”等玲珑小景,更是栩栩如生,棉竹峡漂流,为古老的神农溪增添了异彩。叶子坝

  这里是叶子坝,又名落叶潭,因神农溪水穿过神农峡谷,至此河面陡然变宽,水流变缓,上游漂流的树叶,多在这里停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西天王母娘娘设幡桃盛会,仙女们采摘幡桃时,将一片幡桃树叶掉入此地,使这里北岸的滩深变成形似一片树叶而名。叶子坝是神农峡与鹦鹉峡之间不足一公里的一个土家村落,原这里居住着*百人的土家山民,他们憨厚淳朴,尚义好客,以背薪垂钓为乐,农舍土砌瓦盖,傍山为屋,竹林芭蕉簇拥,山水蓝天一色,一派水乡情趣。他们为了支援三峡大坝建设,放弃了美好的故土,多已迁往荆沙。

  今天的叶子坝已是一片水光山色,非夕日的村乡袅烟。1949年后,交通部门在此设立渡口至1990年,神农溪正式批量接待海内外游客来此漂流旅游时,这里便成为游客漂流的一个重要起点,客人从巴东县城乘车46公里,约一小时到达叶子坝停车场,游客们下车后,向下步行400米台阶,经龙王庙,便到达了叶子坝渡口。

  它和龙船河是漂流途中的两个土家村落之一,相距7.5公里,这里人口不足百人,大多为土家山民,憨厚、纯朴、尚义好客,以背薪垂钓为乐,农舍土砌瓦盖,傍山为屋,竹林芭蕉簇拥,山水蓝天一色,一派水乡情趣。劳动仍沿袭着古老的手摇纺车、水车扎花、石碾春米、凤凰榨油等原始生产工具,古老的婚丧婚娶、传统的节日喜庆,如堂戏、皮影戏、跳丧舞至今犹存,给神农溪增添了浓郁的土家风情,今天在龙船餐厅里我们还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台土家族的歌舞表演供大家欣赏呢。

  鹦鹉峡

  这里就是神农溪的第二个峡谷——鹦鹉峡,它是三个峡中景色最秀丽的一个,全长7.5公里,峡中山峦耸立,层峦叠嶂,*植被如缨络垂挂,四季长青,岩水滴渗,飞瀑涌泉,奇观迭现。有一段峡谷,无论隆冬炎夏,都可看到盛开的鲜花,故名“年花滩”;还有一处叫“九股水”的地方,溪边泉眼涌出多股泉水,分清、浊、混三色,因名“三色泉”。除此之外,鹦鹉峡内还有燕子阡溶洞、古栈道等众多景点等着我们去一饱眼福呢!

  燕子阡溶洞

  大家看到这满天的燕子在你的头上盘旋,就代表我们已经进入了神农溪最大的溶洞——“燕子阡”了。它洞高100余米,宽30米,岩壁顶上常年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短嘴金丝燕,泛舟穿过时,神农溪最大的溶洞“燕子阡”就在这里,洞高80米,宽30米,岩壁顶上常年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短嘴金丝燕,泛舟穿过时,满天的燕子在你的头上盘旋。

  神农溪的短嘴金丝燕体型略小(14厘米)*黑色金丝燕。两翼长而钝,尾略呈叉形。腰部颜色有异,从浅褐至偏灰色,**浅褐并具色稍深的纵纹。腿略覆羽。

  短嘴金丝燕,地方名岩燕,体型较小,羽毛呈麻色或黑褐色,有金属光泽,它们常年群体栖息于岩穴中,哪怕在一片漆黑深远的燕洞里,飞时也不会碰壁,不互相碰撞,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巢。小神农架景区多处发现短嘴金丝燕群,神农溪的燕子阡大溶洞,栖息着成千上万的金丝燕。每当天气变化或或夕阳西照,天空燕群飞翔,增添了景点的魅力;每当冬末春初,燕群飞向溪口淤沙壁上,凿沙洞为巢,密密麻麻一大片,进洞出洞另有一番景象;春水上涨冲刷沙壁,燕群又飞回岩洞筑巢。

  天心眼

  大家请看那块巨大“飞来石”兀立溪中,它就是“天心眼”。

  鹦鹉峡的中段是800米险滩。天心眼是神农溪的最窄处,水急浪高,所以浪花不时打湿我们的衣襟,大家请看前方的那一个急转弯,你们猜猜看:前方往左拐还是往右拐?根据山脉的走向,原来看上去应往左拐,实际上船是往右拐了。你猜到了吗?

  朝我来

  船在神农溪中走,礁石林立,令人望而生畏。可是,就在船与礁石将要接触的一刹那,船工只需用梢轻轻一搬,立即化险为夷。这是船工几百年来总结出来的闯滩二十字决:“朝着礁石去,大吉又大利,躲着礁石走,大祸要临头”。这些迎面扑来的礁石,船工形象地称它们为“朝我来”。

  古栈道

  大家请看在那龙昌峡、鹦鹉峡和神农峡的岩壁上,有断断续续一排六寸见方深约一尺的方孔,这便是古栈道遗迹,龙昌、鹦鹉两个峡段的栈道现已全部沉入水下。开凿此栈道,始于何时,用于何事,众说纷云。古人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说。有说是通往罗坪故州所建,也有说是夔东十三家的刘体纯恳战神农溪上,为引用盐场河盐水而凿,无一定论。郭沫若有诗赞曰:“滔滔溪水万古流,巍巍栈道何人修,古栈虽毁石孔在,留得伟迹壮神州”。神农溪的栈道是单排孔,断断续续百十来个,它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疑无路在我们船的前面,高山挡住了去路,陶渊明曾有“撤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诗句。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舟至山前疑无路,一篙撑出又一村”。转过前面这道山梁就到了我们的龙船餐厅,也就是我们中午休息就餐的地方。

  三色泉

  在我们船的右侧就是堪称一绝的三色泉,从乱石丛中流出的泉水,分清、混、浊三种颜色,三色泉水齐头并进,形成了长达百米的彩带奇观。据专家考证,水中含有17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可谓天然矿泉水,尤其是夏天,水质甘冽、清凉,倍受中外游客欢迎。不信大家可以试试看啊!

  龙船餐厅

  大家请看,前面那幢红色土家吊脚楼,就是龙船餐厅,也就是我们中午就餐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尝香气四溢的土家油茶汤,饮用防癌抗癌的富晒矿泉水,饱食“葛仙米”、“麻花鱼”等地方特产,观看具有民族风情的土家族歌舞——“摆手舞”、购买土家族手工艺品——西兰卡普、花背篓等旅游产品。龙昌峡

  在吃饱购足之后,我们来到了神农溪最后一个峡谷——龙昌洞峡,此峡对峙均宽不足二十米,*壁立水中,连绵不断,曲折迂回长达五千余米,大有矍塘峡夔门之雄。沿途可见人文景观——岩棺群和古栈道。峡东岸离水面150米高的绝壁上,有许多小洞穴,深浅不同地放置着岩棺,肉眼清晰可见。

  猴子滩

  大家请注意了,我们马上经过猴子滩,这里水位落差有3米,扁舟将头低尾高,直冲而下,大家一定会担心翻船,不过不要紧张,都向船中间坐,做到船动人不动,就不会翻船了。再加上我们船工技术娴熟,保管大家有惊无险,让你们领略一回海上冲浪的情趣。好了!最险峻的猴子滩过了,是不是非常刺激?我们继续下漂。悬棺

  请大家向左上方看,约150米的高处有岩棺一座,它是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的一种葬义,于春秋战国末期形成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要将棺木放在高高的山上呢?这是因为土家族奉行高葬的*俗,认为高葬者至孝。曾有诗写道:“棺木为何悬此岩,秋风凄雨痛人怀。雪飞巫峡山戴孝,树动风声松举哀。春至百花呈奠礼,夜间明月照灵台,可怜你是谁家子,尸到如今尚未埋”。据专家考证,这里有岩棺七座,两具外露,赫然可见,至今为神农溪上一谜。现在土家族悬棺葬俗已经不复存在,但跳丧舞*俗仍存。

  在神农溪三个峡谷中,发现悬棺多处,仅龙船峡东岸就有7座悬棺,两具外露清晰可见。峡西石壁上,还有多处古栈道遗迹。岩棺是怎样放在悬崖峭壁之上,古栈道通向何方,这些依旧是神农溪的千古之谜。

  西壤口

  好,我们现在到了西壤口,它是巫峡的出口,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古墓七百余座。从出土的文物考证,有殷、商、战国、汉、等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墓葬群,三国时,刘备派张飞镇守于此,栅联寨七百余里,后关公张飞死,备起倾国之兵发吴,遭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刘备丢盔卸甲,逃至这里。据巴东县志载:“追兵急,备烧栈断道,然得免”。

  所以在巫峡里边有一个避兵岩,那就是刘备躲避追兵的地方。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壤口李家湾地区发掘了四座古墓。出土文物有巴氏矛、巴氏剑、巴氏征、巴氏盾等巴人用过的兵器。在西壤口还存有“杜甫草堂”遗址,始建于明代。查《杜甫年谱》“大历三年,杜甫东下夔州,三月报江陵”。其中有三个月在此小憩,曾写有“西壤溪”诗一首,“壤溪渔火”后历为巴东古八景之一。同时西壤口的巫峡背景画面还是现在正在使用的伍元人民币的版面图案。

  游完了西壤口,我们今天的神农溪漂流也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在旅游过程中对我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请大家对我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并多多包涵。希望大家这次能够游得开心,玩得尽兴!并欢迎各位的再次光临!

  欢迎你们来到巴东,漂流神农溪!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主峰,流经湖北巴东县境内,由北向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至巫峡口东汇入长江。神农溪是一条典型的峡谷溪流,*山峰紧束,绝壁峭耸,溪水在刀削般的峡壁间冲撞,水道曲折,湍急的溪流中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六十余处。水道虽狭急却清浅,漂流极富刺激而又安全。

  神农溪流经三个风景各异的峡谷——棉竹峡、鹦鹉峡、龙昌洞峡。*风光奇美,峡谷中少有开阔地,最狭处*相距仅7米。船行峡中,如穿幽巷重门。一座座高达数百米的山峰劈面压来,几乎望不见前面的水道。

  我们现在乘坐的这种小木船古时叫“兰舟”,杜甫曾有“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地描述。现代诗人郭沫若又称它为“扁舟”,有诗写道“扁舟劳济渡,同志爱何浓”。当地船工叫它“扁豆角”,因为它形似“豆角”。它是我国当今最古老的三种水上运载工具之一(其余两样是雅鲁藏布江的牛皮筏和福建九曲溪的小小竹排)。

  这“扁豆角”船体长13米,宽1.8米,高0.7米,两头尖*底,前梢后橹,像两把大关刀,用以拨开水路,端正航向。它载重2.5吨,吃水1尺左右,而神农溪水大都也只有1尺来深,有时船底与溪石相擦发出“嘭嘭嘭”的响声,就像陆地行舟。不信大家可以仔细听听看!

  “扁豆角”下水时要纤夫拉纤来限制它的速度,这叫“倒牵牛”。每条木船由6名船工驾时,他们都是神农溪*的村民,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且精通水性,而且我们都穿上了救生衣,所以请大家放心,乘船漂流是“竹竿一点,有惊无险”。

  绵竹峡

  这里是神农溪的第一个峡谷——绵竹峡。绵竹峡长4公里,它以“险”著称。大家看,这段峡谷*峰峦夹峙,摊谭相接,宽窄不一。不知道大家听到什么声音没有?对,是船过险滩,船底与水中卵石相擦发出的吱吱的声音。棉竹峡,因棉竹生长繁茂故名。源于神农架余脉,海拔2400米的仙女山,全长17公里,沿途接纳了四条溪涧,在余家寨汇入神农溪主流,可航行河段5公里。

  棉竹峡景观奇特,以险著称。峡谷蓊郁幽深,为罕见的远古地质构造运动遗迹、标本。*峰岩夹峙,层次分明,绝壁千仞。山巅岩壁且多洞穴,相传为土家先民居住过的洞穴遗址,洞穴外大多有颓垣断壁或小石干垒遗迹可考。岩壁间的石笋、石幔有的似从天而降,千奇百怪;有的宽达二、三百米,*山峰依偎,溪流最窄处不及5米,天开一线,5公里深邃大峡谷,溪流坡降度达5%。*植被葱茏,猴群嬉戏,鸟语花香。“豌豆角”扁舟依山而过,这“一里十三湾,湾湾滩连潭”。船尾出滩,船头又进滩,航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的意境之中。“半边街”、“将军把门”,“鲲鹏展翅”、“石笋*”、“藤幔峰岩”等玲珑小景,更是栩栩如生,棉竹峡漂流,为古老的神农溪增添了异彩。叶子坝

  这里是叶子坝,又名落叶潭,因神农溪水穿过神农峡谷,至此河面陡然变宽,水流变缓,上游漂流的树叶,多在这里停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西天王母娘娘设幡桃盛会,仙女们采摘幡桃时,将一片幡桃树叶掉入此地,使这里北岸的滩深变成形似一片树叶而名。叶子坝是神农峡与鹦鹉峡之间不足一公里的一个土家村落,原这里居住着*百人的土家山民,他们憨厚淳朴,尚义好客,以背薪垂钓为乐,农舍土砌瓦盖,傍山为屋,竹林芭蕉簇拥,山水蓝天一色,一派水乡情趣。他们为了支援三峡大坝建设,放弃了美好的故土,多已迁往荆沙。今天的叶子坝已是一片水光山色,非夕日的村乡袅烟。1949年后,交通部门在此设立渡口至1990年,神农溪正式批量接待海内外游客来此漂流旅游时,这里便成为游客漂流的一个重要起点,客人从巴东县城乘车46公里,约一小时到达叶子坝停车场,游客们下车后,向下步行400米台阶,经龙王庙,便到达了叶子坝渡口。

  它和龙船河是漂流途中的两个土家村落之一,相距7.5公里,这里人口不足百人,大多为土家山民,憨厚、纯朴、尚义好客,以背薪垂钓为乐,农舍土砌瓦盖,傍山为屋,竹林芭蕉簇拥,山水蓝天一色,一派水乡情趣。劳动仍沿袭着古老的手摇纺车、水车扎花、石碾春米、凤凰榨油等原始生产工具,古老的婚丧婚娶、传统的节日喜庆,如堂戏、皮影戏、跳丧舞至今犹存,给神农溪增添了浓郁的土家风情,今天在龙船餐厅里我们还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台土家族的歌舞表演供大家欣赏呢。

  鹦鹉峡

  这里就是神农溪的第二个峡谷——鹦鹉峡,它是三个峡中景色最秀丽的一个,全长7.5公里,峡中山峦耸立,层峦叠嶂,*植被如缨络垂挂,四季长青,岩水滴渗,飞瀑涌泉,奇观迭现。有一段峡谷,无论隆冬炎夏,都可看到盛开的鲜花,故名“年花滩”;还有一处叫“九股水”的地方,溪边泉眼涌出多股泉水,分清、浊、混三色,因名“三色泉”。除此之外,鹦鹉峡内还有燕子阡溶洞、古栈道等众多景点等着我们去一饱眼福呢!

  燕子阡溶洞

  大家看到这满天的燕子在你的头上盘旋,就代表我们已经进入了神农溪最大的溶洞——“燕子阡”了。它洞高100余米,宽30米,岩壁顶上常年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短嘴金丝燕,泛舟穿过时,神农溪最大的溶洞“燕子阡”就在这里,洞高80米,宽30米,岩壁顶上常年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短嘴金丝燕,泛舟穿过时,满天的燕子在你的头上盘旋。

  神农溪的短嘴金丝燕体型略小(14厘米)*黑色金丝燕。两翼长而钝,尾略呈叉形。腰部颜色有异,从浅褐至偏灰色,**浅褐并具色稍深的纵纹。腿略覆羽。

  短嘴金丝燕,地方名岩燕,体型较小,羽毛呈麻色或黑褐色,有金属光泽,它们常年群体栖息于岩穴中,哪怕在一片漆黑深远的燕洞里,飞时也不会碰壁,不互相碰撞,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巢。小神农架景区多处发现短嘴金丝燕群,神农溪的燕子阡大溶洞,栖息着成千上万的金丝燕。每当天气变化或或夕阳西照,天空燕群飞翔,增添了景点的魅力;每当冬末春初,燕群飞向溪口淤沙壁上,凿沙洞为巢,密密麻麻一大片,进洞出洞另有一番景象;春水上涨冲刷沙壁,燕群又飞回岩洞筑巢。

  天心眼

  大家请看那块巨大“飞来石”兀立溪中,它就是“天心眼”。

  鹦鹉峡的中段是800米险滩。天心眼是神农溪的最窄处,水急浪高,所以浪花不时打湿我们的衣襟,大家请看前方的那一个急转弯,你们猜猜看:前方往左拐还是往右拐?根据山脉的走向,原来看上去应往左拐,实际上船是往右拐了。你猜到了吗?

  朝我来

  船在神农溪中走,礁石林立,令人望而生畏。可是,就在船与礁石将要接触的一刹那,船工只需用梢轻轻一搬,立即化险为夷。这是船工几百年来总结出来的闯滩二十字决:“朝着礁石去,大吉又大利,躲着礁石走,大祸要临头”。这些迎面扑来的礁石,船工形象地称它们为“朝我来”。

  古栈道

  大家请看在那龙昌峡、鹦鹉峡和神农峡的岩壁上,有断断续续一排六寸见方深约一尺的方孔,这便是古栈道遗迹,龙昌、鹦鹉两个峡段的栈道现已全部沉入水下。开凿此栈道,始于何时,用于何事,众说纷云。古人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说。有说是通往罗坪故州所建,也有说是夔东十三家的刘体纯恳战神农溪上,为引用盐场河盐水而凿,无一定论。郭沫若有诗赞曰:“滔滔溪水万古流,巍巍栈道何人修,古栈虽毁石孔在,留得伟迹壮神州”。神农溪的栈道是单排孔,断断续续百十来个,它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疑无路在我们船的前面,高山挡住了去路,陶渊明曾有“撤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诗句。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舟至山前疑无路,一篙撑出又一村”。转过前面这道山梁就到了我们的龙船餐厅,也就是我们中午休息就餐的地方。

  三色泉

  在我们船的右侧就是堪称一绝的三色泉,从乱石丛中流出的泉水,分清、混、浊三种颜色,三色泉水齐头并进,形成了长达百米的彩带奇观。据专家考证,水中含有17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可谓天然矿泉水,尤其是夏天,水质甘冽、清凉,倍受中外游客欢迎。不信大家可以试试看啊!

  龙船餐厅

  大家请看,前面那幢红色土家吊脚楼,就是龙船餐厅,也就是我们中午就餐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尝香气四溢的土家油茶汤,饮用防癌抗癌的富晒矿泉水,饱食“葛仙米”、“麻花鱼”等地方特产,观看具有民族风情的土家族歌舞——“摆手舞”、购买土家族手工艺品——西兰卡普、花背篓等旅游产品。龙昌峡

  在吃饱购足之后,我们来到了神农溪最后一个峡谷——龙昌洞峡,此峡对峙均宽不足二十米,*壁立水中,连绵不断,曲折迂回长达五千余米,大有矍塘峡夔门之雄。沿途可见人文景观——岩棺群和古栈道。峡东岸离水面150米高的绝壁上,有许多小洞穴,深浅不同地放置着岩棺,肉眼清晰可见。

  猴子滩

  大家请注意了,我们马上经过猴子滩,这里水位落差有3米,扁舟将头低尾高,直冲而下,大家一定会担心翻船,不过不要紧张,都向船中间坐,做到船动人不动,就不会翻船了。再加上我们船工技术娴熟,保管大家有惊无险,让你们领略一回海上冲浪的情趣。好了!最险峻的猴子滩过了,是不是非常刺激?我们继续下漂。悬棺

  请大家向左上方看,约150米的高处有岩棺一座,它是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的一种葬义,于春秋战国末期形成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要将棺木放在高高的山上呢?这是因为土家族奉行高葬的*俗,认为高葬者至孝。曾有诗写道:“棺木为何悬此岩,秋风凄雨痛人怀。雪飞巫峡山戴孝,树动风声松举哀。春至百花呈奠礼,夜间明月照灵台,可怜你是谁家子,尸到如今尚未埋”。据专家考证,这里有岩棺七座,两具外露,赫然可见,至今为神农溪上一谜。现在土家族悬棺葬俗已经不复存在,但跳丧舞*俗仍存。

  在神农溪三个峡谷中,发现悬棺多处,仅龙船峡东岸就有7座悬棺,两具外露清晰可见。峡西石壁上,还有多处古栈道遗迹。岩棺是怎样放在悬崖峭壁之上,古栈道通向何方,这些依旧是神农溪的千古之谜。

  西壤口

  好,我们现在到了西壤口,它是巫峡的出口,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古墓七百余座。从出土的文物考证,有殷、商、战国、汉、等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墓葬群,三国时,刘备派张飞镇守于此,栅联寨七百余里,后关公张飞死,备起倾国之兵发吴,遭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刘备丢盔卸甲,逃至这里。据巴东县志载:“追兵急,备烧栈断道,然得免”。所以在巫峡里边有一个避兵岩,那就是刘备躲避追兵的地方。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壤口李家湾地区发掘了四座古墓。出土文物有巴氏矛、巴氏剑、巴氏征、巴氏盾等巴人用过的兵器。在西壤口还存有“杜甫草堂”遗址,始建于明代。查《杜甫年谱》“大历三年,杜甫东下夔州,三月报江陵”。其中有三个月在此小憩,曾写有“西壤溪”诗一首,“壤溪渔火”后历为巴东古八景之一。同时西壤口的巫峡背景画面还是现在正在使用的伍元人民币的版面图案。

  游完了西壤口,我们今天的神农溪漂流也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在旅游过程中对我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请大家对我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并多多包涵。希望大家这次能够游得开心,玩得尽兴!并欢迎各位的再次光临!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美丽的湖北参观浏览!我姓王,是江鹤旅行社的一名专职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王导”。今天很高兴能够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我代表公司及本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欢迎!在我右边的这位呢,是我们的司机陆师傅,陆师傅为人和善,为事沉稳,在我们旅行社已经工作十年了,大家可以放心的做他的车。

  今天呢,最高温度为28℃,最低温度为10℃,*均温度在15℃左右,是出门旅游的好时候。各位放心,我一定在最低温度到来之前,把大家*安温暖的送回酒店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是xxxx,我的手机号码是xxx,是全球通的哦,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求都有以提出来,我会在合理而又可能的条件下竭诚为大家服务!最后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今天小王我将陪同大家参观苍茫神奇的神龙架!神农架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总面积3253*方公里,由大巴山脉东延的余脉组成中高山地貌,区内山体高大,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神农架*均海拔1700米。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6.2米,成为华中第一峰,因此有“华中屋脊”之称。说着说着我们的目的地就到了,那现在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一起下车参观浏览吧!

  大家都知道神农架凭借其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在第三、第四纪冰川时期充当了生物界的避难所,至今尚较好的保存着原始森林的特有风貌,其中有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等极为珍稀的动物。因此,神农架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接纳为成员。同时,神农架也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天然药材库。神农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有原始人类在此活动,相传炎帝神农氏曾率众在此搭架采药,教人们耕种,故将这里称做神农架。

  20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发现了一部民间唱本《黑暗传》,以解释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叙说*古代历史为主要内容,其特征*似神话史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填补了华中地区没有发现过长篇神话史诗的空白。因为神农架配有专门旅游车,所以我们乘车上去浏览吧!好了,各位旅客,现在就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一起上车吧!一路上请大家注意自身和财产安全!

  现在我们所在的神农坛风景区位于神农架旅游区的南部,是神农架旅游的南大门。虽然面积很小,只有0.7*方公里,但整个景区层次分明,自然风光十分优美。神农坛风景区是神农架的核心部分,是专供炎黄子孙在此缅怀先祖,祭祀神灵的场所,祭坛内神农塑像高达21米,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它以大地为身躯,立于群山之中,向上望去,炎帝双目微启,似在洞察世间万物。

  头上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的“牛首人身”设计的,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台阶也是根据过去皇宫的格局所布置,中间为天子所走,左右则是大臣的通道。因为9在古时候被人们认为是阳数中最大的数字,故两边的台阶全是9的倍数。台阶下即是祭坛,置有九鼎八簋、香炉、编钟、大鼓等器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可以在此祭拜先祖。大家可以在此朝拜一下,保佑来年心想事成!

  离开神农坛,我们现在就要去神农架的至高点——神农顶风景区,大家请往这边看,这就是区内最高海拔神农顶--3105.4米,被称之为“华中第一峰”。最奇特的是里面拥有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大多数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只要大家环顾一下四周就知道的确是名不虚传,这里到处都是奇珍异宝。神龙顶景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修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衡及整个华中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华中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有“绿色宝库”、“植物基因库”、“天然动物园”、“百草药园”、“频危动

  植物避难所”的美誉。神农顶风景区包括五大风景区:小龙潭、金猴岭、风景娅、瞭望塔、板壁岩。接下让我们一起细细浏览吧!

  现在我们的小龙潭是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区。大家请看,那就是国家级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它的面部呈淡蓝色,鼻孔上翻,全身金黄色的长毛,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一双机灵的眼光更增添了几分俏皮。继续向前,我们就来到了野人苑。他分三个厅,第一是野人在全世界、*,乃至神农架分布图。第二厅是神农架风景图片的缩影。第三厅是根据目击者描绘的野人图片,以及野考资料,野人粪便、毛发、脚印等鉴定资料。

  经过这片箭竹林,我们就到到达号称“神龙第一景”的风景娅了。它原名巴东娅,海拔2785米,东连华中第一峰,西接大小神龙架,北望金猴岭,南俯板桥河,有“进山不到风景娅,等于没到神龙架“之说。风景娅具有奇﹑妙等特点,奇就奇在绝壁下的千峰万壑,形态各异的石林。大家往下看,在我们脚下峡谷里的小溪,就是”神龙溪“的发源地,秒就秒在匆匆的云雾顺来即逝,看这些雾一丛丛、一团团的,像千百个张牙舞爪的野人撒着泼,从各地翻滚而上,拍打着岩壁,撕裂着浓雾飘然而来,可是时间不长,这些撒泼的野人又在眼前钻进箭竹林了,像是怕人发现他的踪迹似的。

  现在我们要去的就是华中海拔最高的建筑物---瞭望塔。此塔建在大神农架北坡的望夫坡上,海拔2949 .7米。该塔于1985年10月1日建成,塔高13米,钢筋水泥结构,原为天然保护区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观测的配套设施,现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登上瞭望塔,神龙群峰、千里林海尽收眼底,大家可以借助高倍望眼镜瞭望神农群山。在塔上向周围看去,奇花异树比比皆是。

  现在我们看到的石碑有三个大字“神农顶”,是专门为游客留影设置的。由于这里海拔高、路途远,所以我们在此远望。明国十一年(1942年),神农架探查团长贾文治诗云:“苦竹成林杉敝空,龙盘虎踞似豪雄,登临才知群山小,此是华中第一峰。”神农顶海拔3015.4米,为“金字塔”山峰,南坡较陡,约40度。生长冷杉、高山杜鹃、箭竹等,是长江支流香溪河、沿渡河的源头之一。北坡稍缓约35度,多草甸、箭竹及少数冷杉,是汉水支流南河、堵河的源头之一。这里深藏矿产哦。

  好了,今天小王我的讲解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了,那接下来的时间就请大家好好逛逛玩玩,一个小时后我们在停车场那里集合。

  好了,各位朋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天河机场就要到了。非常感谢最*几天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小王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提出来,方便我日后改正,下次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服务!

  最后预祝大家旅途愉快,万事如意!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国家4A级旅游区——神农溪。游览方式是乘坐双体仿古豪华环保旅游船,逆神农溪上行16.8公里,沿途要经过龙昌、鹦鹉、神农三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峡段,可观赏峡谷风光、古栈遗迹、岩棺葬群、土家村落等;船行约40分钟后可抵达罗坪游客接待中心,再换乘古老的“碗豆角”扁舟,*湖荡舟2公里至九孔岩,逆水拉纤2公里至尧家滩,在罗坪接待中心可品尝土家风味餐和欣赏土家歌舞表演,尔后乘环保船返回,整个游程约42公里,时间4至5小时。

  神农溪位于湖北省巴东县境内,是长江北岸的一条常流性溪流,发源于神农架南坡,故名神农溪。

  神农溪全长60公里,沿途接纳了17条溪涧,相对落差2900余米,在离巫峡口东2000米处的西壤口注入长江。神农溪*绝壁夹峙,山岩多成80度至90度倾斜,直插蓝天,*悬棺,栈道清晰可见,峡谷最窄处不到5米,溪中最陡的猴子滩落差达3米。溪的上游是神秘莫测的小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神农溪旅游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区,景观独具特色,集长江三峡雄、秀、险于一体。现辟旅游景区32公里,有神农峡、绵竹峡(支流)、鹦鹉峡、龙昌峡四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峡段,其中两个土家村寨叶子坝和龙船河点缀其间,面积57.5*方公里。区内灌木植被葱笼,山花馨香四溢,猴群嬉戏,黄羊獐麂出没,山水蓝天一色,一派山野情趣。

  沿途有溶洞60余处,险滩、长滩、湾滩、浅滩30余处,历有“一里三湾,湾湾见滩”之说。溪水深潭碧绿,飞瀑遍布,悬棺、栈道、原始扁舟、古老村落、土家风情构成了原始、古朴、自然、野趣的景致。在神农溪,乘“豌豆舟”木扁舟漂流和乘环保船观光游览,独具特色,极富魅力,已成为三峡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135水位定型,使得神农溪风景区线路延长,转型升级,不仅进入条件改善,安全系数增大,形式、内容上更加多样,而且还增添了峡谷*湖的美景。连过去游人罕至的神农峡的奇异风景——神农温泉、神农洞、神农峰等,也呈现在游人面前。


《愚溪诗序》教案菁选(扩展8)

——兰亭集序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之地,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五、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六、概括分析

  1、内容结构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2、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3、深刻理解

  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一)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二)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之地,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教学过程

  (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朗读

  2、评价。(读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关键在 :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