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但愿人长久》教案 1

  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让我们一齐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但愿人长久》教案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 3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要求

  (1)练读课文后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隐藏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4、指导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重点是朗读后面几句话。

  三、指导学*生字词语

  1、对“屈、悲、缺”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3、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意思的词语。

  四、总结下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感情朗读课文。

  听录音,感受《水调歌头》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了解苏轼生*。

  齐读课题。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练*朗读自己课文。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生思考后自由作答

  练*朗读背诵

  2、练*描红,书写生字,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

  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

  1、齐读《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1、观察图画,学*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齐读课题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

  (b突出第2小节朗读的欢喜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理解第四小节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埋怨月亮的话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2、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背诵。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4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要求

  (1)练读课文后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隐藏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4、指导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重点是朗读后面几句话。

  三、指导学*生字词语

  1、对“屈、悲、缺”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3、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意思的词语。

  四、总结下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感情朗读课文。

  听录音,感受《水调歌头》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了解苏轼生*。

  齐读课题。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练*朗读自己课文。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生思考后自由作答

  练*朗读背诵

  2、练*描红,书写生字,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

  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

  1、齐读《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1、观察图画,学*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齐读课题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

  (b突出第2小节朗读的欢喜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理解第四小节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埋怨月亮的话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2、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背诵。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6

  一、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A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 学*文包诗写法

  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 ) 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 美的熏陶。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五、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六、说教法不与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七、说板书及作业

  (1) 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八、主要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2、谈话: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会和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这节课,让我们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起过一个中秋之夜,好吗?

  4、介绍苏轼。

  5、苏轼与弟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

  《但愿人长久》教案 7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生字。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资源

  苏轼的背景资料

  歌曲《明月几时有》

  预*设计

  1.自学生字词,理解下列词语意思:皓月当空、一年一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搜集有关苏轼的诗词。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交流谈话,进入课文。(4分钟)

  1.背诵写月亮的古诗词。

  2.生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展示(15分钟)

  预*作业1

  (1)读词语

  (2)辨析字形。

  (3)交流词语意思,完成相应题目。

  预*作业2

  (1)组号为“1”的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正确、读流利长句子。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5分钟)

  【学*单1】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时间:2分钟

  【预设】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名篇《水调歌头》的经过。

  从中体会到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板块:学*第一段(15分钟)

  【学*单2】

  (1)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苏轼情感的一个词。思考: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他在想些什么呢?

  (2)时间:3分钟

  【预设】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小时侯……)

  (惆怅的 伤感的 失落的 孤寂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练*说话。

  2.学生朗读课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的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 (板书: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导学

  预*作业1

  (1)出示词语:

  做官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隐藏 眼睁睁 阴晴圆缺 虽然 宽慰苏辙 苏轼 埋怨 皓月当空 一年一度 手足情深 婵娟

  ▲开火车读词语,相机正音:“尝、赏、睁”是后鼻音,“隐”前鼻音,“埋”多音字 。

  (2)比较“隐”与“稳”;“尝”与“赏”。

  (3)交流预*作业中的词语意思。相机完成《补充*题》一、二中的相应题目。

  预*作业2

  1.抽组号为“1”的六名学生展示交流。

  (1)及时纠正读音。

  (2)读好两组长句。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交流。

  第四板块:抓“思念”,研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过渡:思念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同样的中秋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手足情深的弟弟。

  2.学生自主学*。

  3.导学

  ▲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

  ▲重点理解:“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你和亲人分别过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分别七年呢?

  算算七个年头有多少天呢?如此手足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二千多个日日夜夜,怎么不令人触景生情,倍加思念呢!难怪这会儿别人是欢欢喜喜的,而苏轼呢?他却是——

  3.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心绪不宁呢!)

  4.指导朗读。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

  设计

  ☆ 抄写词语。

  ☆☆ 完成《一课一练》第1——4大题。

  ☆☆☆ 收集描写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通过自主阅读、研读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资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

  设计

  1.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3. 熟读课文,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思念(心绪不宁)——( )——( ),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3分钟)

  1.引读第一到三段,再次感悟思念之情 。

  2.交流展示预*成果 。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27分钟)

  (一)感悟“埋怨”

  【学*单1】

  (1)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时间:3分钟

  【预设】

  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埋怨月亮。

  (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1.学生读课文,读出苏轼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学*单2】

  (1)苏轼这么忧伤,这么惆怅,心中充满了埋怨,后来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2)自由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时间:3分钟

  【预设】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学*单3】

  (1)这几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默读第五小节,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意思的句子。

  (2)时间:2分钟

  【预设】

  (略)

  (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并用心感受。

  2.写下对亲人朋友的倾诉之情,最好用上书本上的诗词。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一到三自然段,知道了(引读课文)

  2.课前要求大家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谁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过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师板书:埋怨)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看着这轮皎洁的圆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体会省略号的意思

  3.指导朗读。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他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

  人生哲理: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这首词流传至今,千古传唱,是因为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4.默读第五小节,理解词中句子的意思。

  5.交流。

  6.从苏轼的内心想法和心情变化,你感受到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7.齐读《一课一练》上的《水调歌头》。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还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词,找小伙伴自由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还要注意倾听,用心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

  2.说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想不想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出来,告诉亲人和朋友?拿出纸和笔,把它写下来,最好能用上文中的语句或交流时体验深刻的诗句。

  (写一写,再交流)

  3.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课后我们把它写成信,寄给他们,让这美好的情感长留我们心间!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 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 完成《一课一练》《补充*题》的部分内容。

  ☆☆☆收集诗词并准备举行诗词朗诵会。

  范围:有关“月亮”的诗词

  有关“苏轼”的诗词

  有关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 8

  一、导入新课

  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

  二、进入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小结

  苏轼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案 9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要求

  (1)练读课文后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隐藏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4、指导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重点是朗读后面几句话。

  三、指导学*生字词语

  1、对“屈、悲、缺”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3、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意思的词语。

  四、总结下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感情朗读课文。

  听录音,感受《水调歌头》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了解苏轼生*。

  齐读课题。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练*朗读自己课文。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生思考后自由作答

  练*朗读背诵

  2、练*描红,书写生字,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

  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

  1、齐读《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1、观察图画,学*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齐读课题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

  (b突出第2小节朗读的欢喜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理解第四小节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埋怨月亮的话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2、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背诵。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1)

——但愿人长久教案6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2

  一、导入新课

  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

  二、进入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小结

  苏轼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案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4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生字。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资源

  苏轼的背景资料

  歌曲《明月几时有》

  预*设计

  1.自学生字词,理解下列词语意思:皓月当空、一年一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搜集有关苏轼的诗词。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交流谈话,进入课文。(4分钟)

  1.背诵写月亮的古诗词。

  2.生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展示(15分钟)

  预*作业1

  (1)读词语

  (2)辨析字形。

  (3)交流词语意思,完成相应题目。

  预*作业2

  (1)组号为“1”的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正确、读流利长句子。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5分钟)

  【学*单1】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时间:2分钟

  【预设】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名篇《水调歌头》的经过。

  从中体会到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板块:学*第一段(15分钟)

  【学*单2】

  (1)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苏轼情感的一个词。思考: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他在想些什么呢?

  (2)时间:3分钟

  【预设】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小时侯……)

  (惆怅的 伤感的 失落的 孤寂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练*说话。

  2.学生朗读课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的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 (板书: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导学

  预*作业1

  (1)出示词语:

  做官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隐藏 眼睁睁 阴晴圆缺 虽然 宽慰苏辙 苏轼 埋怨 皓月当空 一年一度 手足情深 婵娟

  ▲开火车读词语,相机正音:“尝、赏、睁”是后鼻音,“隐”前鼻音,“埋”多音字 。

  (2)比较“隐”与“稳”;“尝”与“赏”。

  (3)交流预*作业中的词语意思。相机完成《补充*题》一、二中的相应题目。

  预*作业2

  1.抽组号为“1”的六名学生展示交流。

  (1)及时纠正读音。

  (2)读好两组长句。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交流。

  第四板块:抓“思念”,研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过渡:思念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同样的中秋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手足情深的弟弟。

  2.学生自主学*。

  3.导学

  ▲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

  ▲重点理解:“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你和亲人分别过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分别七年呢?

  算算七个年头有多少天呢?如此手足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二千多个日日夜夜,怎么不令人触景生情,倍加思念呢!难怪这会儿别人是欢欢喜喜的,而苏轼呢?他却是——

  3.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心绪不宁呢!)

  4.指导朗读。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

  设计

  ☆ 抄写词语。

  ☆☆ 完成《一课一练》第1——4大题。

  ☆☆☆ 收集描写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通过自主阅读、研读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资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

  设计

  1.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3. 熟读课文,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思念(心绪不宁)——( )——( ),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3分钟)

  1.引读第一到三段,再次感悟思念之情 。

  2.交流展示预*成果 。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27分钟)

  (一)感悟“埋怨”

  【学*单1】

  (1)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时间:3分钟

  【预设】

  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埋怨月亮。

  (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1.学生读课文,读出苏轼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学*单2】

  (1)苏轼这么忧伤,这么惆怅,心中充满了埋怨,后来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2)自由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时间:3分钟

  【预设】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学*单3】

  (1)这几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默读第五小节,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意思的句子。

  (2)时间:2分钟

  【预设】

  (略)

  (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并用心感受。

  2.写下对亲人朋友的倾诉之情,最好用上书本上的诗词。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一到三自然段,知道了(引读课文)

  2.课前要求大家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谁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过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师板书:埋怨)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看着这轮皎洁的圆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体会省略号的意思

  3.指导朗读。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他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

  人生哲理: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这首词流传至今,千古传唱,是因为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4.默读第五小节,理解词中句子的意思。

  5.交流。

  6.从苏轼的内心想法和心情变化,你感受到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7.齐读《一课一练》上的《水调歌头》。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还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词,找小伙伴自由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还要注意倾听,用心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

  2.说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想不想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出来,告诉亲人和朋友?拿出纸和笔,把它写下来,最好能用上文中的语句或交流时体验深刻的诗句。

  (写一写,再交流)

  3.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课后我们把它写成信,寄给他们,让这美好的情感长留我们心间!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 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 完成《一课一练》《补充*题》的部分内容。

  ☆☆☆收集诗词并准备举行诗词朗诵会。

  范围:有关“月亮”的诗词

  有关“苏轼”的诗词

  有关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5

  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让我们一齐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但愿人长久教案6

  教学要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资料,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明白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但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明白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但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此刻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之后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那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明白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2)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1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

  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

  (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惯。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无非是培养学生学*语言,掌握语文学*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阅读积累要靠学生的课外学*。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学*活动中,即导入新课时,我就注重让学生加强课外的古典诗词的积累,通过让学生试背几句乃至整首词来激发学生自己积累的兴趣。

  课外要多背好诗好词。当时我就想如果没有学生能背出来,我就当场背出,并出示整首词在黑板上来激励学生学*的愿望,同时在课堂的结尾,把这首配乐后的歌曲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2

  今天教了《但愿人长久》一课,整堂课比较流畅,我让学生会反复吟诵诗句,从而体会诗句的意思,大多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诗句的意思,可个别学生还没领会,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学生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激发了学生表达感情的欲望,他们纷纷拿出笔开始思念起亲人来。可惜只有2个学生写了三句话下课了,还有只是一句话。我只能交流她们三句的内容,最后我只得把这个作为家作写在日记本上。我想要是加上逼真的图画、凄凉的.二胡音乐、舒缓的古筝曲、动听《但愿人长久》歌曲,那种浓浓的的思念亲人之情会跃然纸上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3

  《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是一篇“文包诗”类课文,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本课的第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4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临时处理时有好多的不完美。

  比如,课堂开始,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学生只能说一首《静夜思》,当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时,我所说的上句,学生又无法接出下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也很尴尬。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周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课堂的整个行进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课堂前一半过于松散,时间花费太多,所以后一半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致结束时有点匆忙。

  当然,不忘表扬自己一两点。首先觉得自己的书写指导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实处。其次,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好几次生活情境,对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今后,若还有这样的学*,锻炼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坚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队伍中,努力学*,再接再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5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的展现。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扫除朗读中的“拦路虎”,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了解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体会苏轼中秋夜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他却与弟弟不能相见的那种心情,那种发自内心的慨叹,触景生情,不禁吟诵“明月几时有……”并从文中找出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去读这首完整的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去体会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大诗人兄弟间感情如此深厚。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却有许多兄弟为了利益反目成仇,甚至横刀相向。思古观今,苏轼的这种兄长对弟弟的情感值得学*,值得敬佩。在今天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学*这课时,我告诉他们:你们今后同学之间就如兄弟姐妹,从现在开始要互相关心,互相谦让。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6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

  在开学之初,正好是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抄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讲解后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条件的可以借《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听听,最好会唱。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前面好多学生唱过这首歌,所以听到曲子后,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3个词语,我说,“苏轼的感情变化是本文的一条主线,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这3个词语以后,顺势而问“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又为何会埋怨?为什么苏轼后来又得到了宽慰?”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最后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顺势拓展延伸,“中秋节就要来了,由于工作的忙碌,很多人不能回家团圆,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还想把这句话送给谁?”最后又以师生共唱歌曲结束。

  课上完后,感觉课堂上师生对苏轼的情感把握得较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7

  这节课上下来,自己的感受点点碎碎记录如下:

  1、情境设置达成了预期的情感效果。

  2、在内容的理解上的深度还不够!

  当然,我指的并不是在课堂上带学生作过多的理解词的内容,只是学生在学文之前的铺垫、知识储备还不够。自己的理解不够细腻。

  (1)、“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共“是”共同、相同“的意思。而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A、兄弟俩共同在思念。B、他们流着相同的血液。C、他们有着相同的遭遇........)

  那么,这里就需要课前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如:苏辙与苏轼的景况以及当时在写这首词时的遭遇和心境。我之前也做了这些工作,可还不细致和没有达到效果。

  (2)、“人长久”!从书面上会大致理解为:美好的感情能长留人们心中!其实,这里的长久也代表了苏轼希望弟弟能健康地存活下来,一生都*安。同时,也说明了苏轼认为:兄弟俩只要健康地活着,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都能有再次团聚的希望。这里也阐明了他是乐观主义者。虽然生活很无奈,但仍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3、学文需要的背景渗透的不够深入。

  (1)写词背景: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为什么很多人们在*时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而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境遇里写的这样真切?这里,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有关佳节和思念亲人的事例。真切体会思乡、思念之情。否则是架空式的表面文章。

  (2)、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时,有些游离。

  A、当在开头让他们说说,你准备和家人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学生都说的是”预期“怎样过,预想到的快乐。而不是在说他们体验过的欢度节日的幸福。这和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关。

  B、很多学生不能体会手足情深的兄弟分离的心境。应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别人的事例。

  C、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有的学生只说了快乐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则只说了悲伤的事情。其实,如果让一个学生既说他的快乐也说他的悲伤。学生应该能感受到:每一个人一生都不是那样顺心的。而不是理解为:有的人是快乐的,有的人是悲伤的.。

  4、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有一定的情感力度。并承载着很多的信息量。教师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将很多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应凝练、经典!

  在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还留下了让我难忘的一个情景:

  在学完全词时,我告诉学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准备将这句话送给谁?或者对谁说呢?有的学生说送给亲人、送给***叔叔........

  有位女同学说想送给”王维“。当时,大家都感到很意外,用一种惊讶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同学,而后又看看我的反应。

  我立刻问清楚这个王维是谁?她说是诗人”王维“,大家更不解了。都歪着小脑袋等着我解决这个飞来的意外。这时,一位同学大声喊到:王维已经死了。(显然,他更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位同学会送一份祝福给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我是这样解决的:

  师:你为什么要送给他?

  生:(不是很流利地说着)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两句名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其实,像苏轼这样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不止王维,还有很多,如李白等。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送给苏轼的弟弟,以及像苏轼这样的人吧,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反思]:其实,这位学生由学本文想到了两点:

  1、王维和苏轼一样留下了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的诗句。

  2、由苏轼的思念之情联系到了去年学过的旧知:王维也是在思念之情由然而生时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经典名句。

  我虽然明白了这位学生的意思,并且也作了解释,可总感觉,其他学生理解的还不透彻。这个点落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兵了。应该抓住机会,再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引导。

  如果,当时这样说会更好: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愁思。无论是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表达了很多人的内心愁苦、无奈、思念的情感,引起了共鸣。所以,这几句诗词成了千古名句。他们都以诗词寄托着内心的感受。

  这样小结不仅讲清了,为什么这几句诗词被人们千古吟诵。而且也阐述了作者们留下这些诗词时候的心境都是源于思念!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8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教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说着说着,有一位学生并没有沿着文本的内容序列来表达,而是说:我从他们的名字中都有车字旁,看出他们手足情深。教者随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师生合作进一步阐述:轼是车把手,辙是车过留下的痕迹,它们是不能分开、形影不离的,分开了车也就不存在。现在苏轼和苏辙不能分开的两兄弟却分开了,是多么让人难过的事情,可见手足情深。因为教师关注了学生的生成,所以课堂显得更为深刻而开放。

  思考:

  学生是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人”,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个性鲜明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不受拘束。教师只有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对学情的敏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产生智慧。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施展出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回收信息,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甚至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反之,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案,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那课堂只能是教师“作秀”的舞台。因此,关注学情是“智慧”产生的原点。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9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临时处理时有好多的不完美。

  比如,课堂开始,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学生只能说一首《静夜思》,当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时,我所说的上句,学生又无法接出下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也很尴尬。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周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课堂的整个行进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课堂前一半过于松散,时间花费太多,所以后一半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致结束时有点匆忙。

  当然,不忘表扬自己一两点。首先觉得自己的书写指导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实处。其次,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好几次生活情境,对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今后,若还有这样的学*,锻炼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坚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队伍中,努力学*,再接再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10

  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苏轼当时的心情。由于他和他弟弟分别7年了,特别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圆月,他埋怨起来,为什么在别人的分离时月亮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创设这样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通过让学生在感情品读中体会亲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随后,我又问学生你在中秋节这一天有没有和亲人分离的场面,你又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姐姐在远处上学,去年中秋节这天她没有回家来,我们吃月饼的时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时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们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该有多好啊。有的同学还说在过中秋节的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远离家乡,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着我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和诗人苏轼的心情是一样的,用哪一句话来表达,学生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们确实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一、抓点悟情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但愿人长久》,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3)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通用十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俗?这些*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

  1、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字词。

  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

  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共3页,当前第1页123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

  (2)出示语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

  三、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练*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默写《水调歌头》

  (三)辨析,组词:

  官()念()隐()吟()

  宫()令()稳()今()

  (四)选字填空:

  曲屈

  委()冤()()折()膝求饶

  和合

  ()好()并()适()手

  (五)多音字组词:

  埋mán()禁jīn()

  mái()jìn()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月亮,似乎在中国古诗中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你能默写几句“借月思乡”古诗名句吗?

  板书设计:

  密州做官远离家乡

  中秋思亲天各一方手足情深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埋怨月圆人不圆

  望月怀人思绪万千(转念)

  2、但愿人长久

  (悲而不伤,充满希望)

  董艳艳《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获益良多。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3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苏轼的身边!

  二、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sohu.com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四、预*作业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有所了解。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最好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出示:

  无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喜喜观赏品尝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人有________________,月有________________,此事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6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7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思念屈指算来眼睁睁躺在床上悲欢隐没虽然阴晴圆缺形影不离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举家欢庆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真情宽慰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8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9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苏轼的身边!

  二、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sohu.com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作品资料;熟读课文。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思念埋怨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手足情深(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长久、婵娟(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思念手足情深

  埋怨月圆人缺

  宽慰长久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4)

——但愿人长久作文 (菁华5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但愿人长久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夜晚,皓月当空。人们欢欢喜喜的品尝瓜果,观赏明月。苏轼却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玩,整天形影不离。长大后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年之久了。

  月亮渐渐西沉。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望着明月,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莫偏偏在别人分离时变的那么圆满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有欢喜忧愁,就像那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这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

  轻寒如水的午夜,仰望星空。可汉皎皎,像是一些人被人随手洒落的明珠。

  一切都被眼前的方向迷茫,沉静停带在孤独的人的身边,或许这样是无可奈何,但这样也是好美好美,此时,心头思绪万千,把我带入了童年。

  幼稚的童年,一个快乐、充满幻想的日子。在每个凉风**的夜晚,我总爱依偎在爷爷的身边,吃力地数着满天的星“一颗、两颗、三颗……”乐此不疲。可是,人慢慢长大,开始麻木了,我不再幼稚。

  遥望星空,星光灿烂,我感到了宇宙的无穷,人生的渺小。

  一个声音在宇宙间的隐隐约约,而同时又在我的心底回荡,“宇宙无穷,人生也是无尽的。”

  我不禁愕然:人生怎会是无尽的呢?

  “是的”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继续说着:“每个人有生有晚,但在一个人死后,他的生命可以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延续。他精神上永不磨灭,事实上,他又获得了新生,他不是永远的不存在,只是他的人生道路的终结。

  我想我会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作出贡献,生命就有意义,人生得到了延续,用垂不朽,当然是无尽了。

  那,我在童年时的回忆,或者在童年时的我都将永远存在。

  星星依然灿烂,宇宙依然遥远,而我已不是刚才的我,星空这样启示我,我一定会尽我的力量,放我的光芒。

  人不是渺小的,人的一生的意义大过宇宙,比宇宙更加神秘。

  风微微凉,天一点点阴沉下来,今夜也许又如往年一样无月了,找来一些写中秋的诗词,读到“冷露无声湿桂花”更觉的今年的中秋无聊,不说没有冷露,连桂花的花骨朵儿至今也没见到。

  在*传统节日中,我所爱的唯有中秋,雨纷纷的清明也爱,但到底是在春天,太过喧闹。中秋,取“秋中”之意,秋本是寂寥的季节,一片落叶,一缕秋风,一声秋雨,便引来多愁女子的悲秋诗篇,写秋的诗,我认为最凄切的莫过于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秋风秋雨刻画了黛玉孤单寂寞的悲凉情绪。许多作文喜爱把春比作婴儿,夏比作青年,秋比作暮年,更多时候,我觉得秋应当是女子,比黄花瘦的女子。

  中秋自然最重要的是月,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小的时候月饼多是母亲和奶奶用糖、面粉、豆沙等自己做的,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月饼,聊天,赏月,说是赏月其实并不是赏月,不过是沐浴着月光,偶尔抬头看看而已,谁那么有诗意一直高抬着头看月亮啊。而我总是在奶奶怀里,吃着甜甜的饼,听奶奶讲月亮上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神话,奶奶总是指着月上的一片阴影,那就是桂花树,那下面就是拿着斧头的吴刚,他砍一点,桂树就长一点,永远都砍不完,所以他要一直砍。那时我还小,只是似懂非懂,月亮又不能吃,我只关心手里的月饼!如今,在没有人会自己做月饼了,单单是单位里发的,别人送的在保质期内无论如何都吃不完,包装是那么精美,月饼更似一件件艺术品,里面的馅也是应有尽有,吃起来却不再那么美味了,又甜又腻,实在是难以下咽。小时候的神话,在餐桌上的高谈阔论深深掩盖。

  提起月,一直都不陌生,从小时候的嫦娥奔月,到上初中时的娥眉月,上弦月,再到月食,还有现在手中的诗词,蓝黑色的背景下,一轮圆圆的明月,偶尔飘过几缕薄薄的浮云,四周是稀疏的星星,皎洁的清辉洒在青灰色的房顶上,小树林间,思恋的人儿托月亮寄去自己的绵绵情意。“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佳节,有什么比团圆更重要呢?月如无恨月长圆,中秋的月自然是无恨的,而恨月的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秋,是一幅美丽的画。秋天到了,枯黄的落叶在枝头随风飘荡,时刻准备着扑向大地妈妈的怀抱,枫叶涨红了脸,好像在比谁的脸更红,果园里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农又忙碌了起来。苹果先生差点压断了枝条,迫不及待地想成为下一代“iphone”,可最后还是进了人们的肚子里。橘子小姐刚刚还在涂“香奈尔”护肤霜,现在却被秋风变成了黄脸婆。趁橘子小姐还没发现的空当,秋风宝宝早已悄悄地溜走了。几分钟后,果园里传来一声尖叫声。

  “咔嚓咔嚓”是谁发出了这个响声,原来是肌肉男——大闸蟹先生出场了。他一边挥动着大钳子,一边掉进了人们的陷阱里。一刻钟后,大闸蟹先生成了桌上的一盘美食。金灿灿的外壳,打开一看,是黄色的蟹黄,咬上一口,甜甜的,好像在一片糖海里。拔下钳子,敲碎,就是美味的蟹肉,甜丝丝的,软绵绵,美味极了。

  当然,在人们的美食榜上,必然少不了月饼。月饼和中秋的月亮一样象征着团团圆圆。赏着夜空中又大又圆的明月,我突然低声吟起了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尽管大家同住在不同的城市,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当我们抬起头来,看着同一轮月亮眨眼时,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偶像,是朱西宁口中的唐人,是彭歌心里的沙漠奇葩,是晓风眼中落实的花朵,是痖弦梦里穿裙子的尤丽西斯。那么,对我而言它又是什么呢?

  实在说不清我对三毛是怎样一种感觉。“三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天下的名字,而当时我才呱呱坠地;在我牙牙学语时,她却已决绝地用一枚丝袜结束了自己的流浪人生。但在多年之后,尽管有着时间的跨越,尽管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姿多彩,我却可以一页页地翻阅她的生活,穿越她漂泊的生命,在记忆中一笔笔勾画出她那长长的裙,长长的发,还有那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风情。真的很难描述这样的感觉——是庆幸,是敬仰,是崇拜,是向往?都是,或许又都不全是。

  初识三毛,她就将属于自己的“撒哈拉”别致地在我面前展现开来。我沉醉于那份浪漫,那份痴情,那份直面逆境的洒脱之中。我折服于那份勇敢,那份执着,那份对人性恶的一面的鞭挞。在那样一片沙漠海中,虽然除却爱情和坚强外别无他物,但她硬是白手起家,让棺材摇身变成家具,使轮胎改头换面化为座椅,种种腐朽,都换作了神奇。三毛这个奇女子,凭借不可思议的想象在沙漠荒原中开出了一个春天。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仍是千千万万女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三毛孑然一人,就将它演绎得淋漓尽致。

  曾经有人出过一本书,内容大致是揭发三毛“撒哈拉”背后的真相。浏览过后,最大的感受是不理解。值得吗,不远万里赶去撒哈拉沙漠,只为揭穿一个女子埋下的梦?一个可以用不瘟不火的情绪、不紧不慢的语气,写行云流水般文字的女人,她的真相,又有什么紧要的?至少在爱她的人、在我们心中,她从来都是真实的,是感人至深的。否则,也不会在多年以后,仍有人前赴后继地和她相约“撒哈拉”,将一个个瞬间定格于心里。是的,那样的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充满希冀,当三毛带着浪漫姗姗走来,让你在眼泪中体会微笑时,似乎什么都可以抛到一旁。你又怎能去指责她的作假?所以,了解所谓的“真相”后,我对三毛的爱未曾消减半分。

  因为依旧爱,所以对她选择离开尘世的方式无法视而不见。对于她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懦弱的表现。我想,在一个所有人“纸上谈兵”的年代,毅然选择背井离乡、奔赴荒漠的人,不会失之懦弱。有人说,这是败给了爱。或许吧,三毛,她总是用别人的生命来衡量自己。荷西、父母,是她生存的全部。向来以为人都是为自己而活的,懂事后我却渐渐明白,有些事情必须承受,没有退路。三毛,她将这样的承受表现得那么自然,那么若无其事。从来以为并不一定需要某个人来陪伴自己一生,明理之后我才醒悟,能为一个人而生、为一个人而死,才能让人生的价值变得不同一般。

  不管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三毛仍是三毛——我挚爱的三毛。她的死,只是宣告她流浪在外的日子到此而止,但是,驻足在人们心里的旅程不会有句号。

  还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新年钟声里的故事吗?今年的新年钟声里,我同样默念了12遍“但愿人长久”,为她清水芙蓉般的文字,为她洒脱不羁的人生,也为所有爱她和将要爱她的人。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5)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四、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6)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喜欢他豁达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更爱他人生十六乐事的超然之姿。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爱他“一蓑烟雨任*生”的快意洒脱……读苏东坡,词句翩然间仿似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便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课文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精练,意蕴深远。作为一篇“文包词”,文中的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苏轼通过诗词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的祝愿,而课文正是通过故事把词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课前预*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教学时,我首先通过《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继而,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学*完《但愿人长久》,孩子们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记了我的“严肃”我的“凶”,走进课堂的我依然轻松自如,这使我欣慰。教学本文,我抓住了苏轼的情感线索,所以教学很流畅。

  教学回顾:

  一、破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理解的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打问号。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提示:谁,什么时候,想起了,写下了)

  3、速读,找一找,在那个中秋佳节的夜晚,苏轼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用着重号标出三个关键词。

  三、精读感悟

  苏轼的心情不断变化,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走进苏轼的内心。

  1、读1-3,想一想“心绪不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一说,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而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应团聚,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众人皆欢欢喜喜,唯苏轼孤独看月;手足情深,分别已久,却远隔千里。)

  2、读一读第四小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埋怨”的意思,苏轼为什么会埋怨圆月?(因思念而睡不着,月圆人圆独我不圆。)关注省略号,尝试补充。

  3、读一读5-6,联系上下文,推敲“宽慰”意思,想一想苏轼怎么会“宽慰了许多”?

  诗文对照,师读诗句,孩子读课文,然后互换,想一想,如果你是苏轼的弟弟,听了他吟诵的`诗,会对他说些什么。(尽量用上一些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朗读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你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像这样的课文,诗蕴藏在文中,让我们比较容易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后,我们读诗,也要这样联系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走进诗的意境。

  反思:

  把握线索,百毛皆顺。本文字数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读来,很乱,很苍白,无法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内心。于是,我在整体感知时就让学生把眼球盯住这三个关键词。

  寻找基点,适度拓展。“手足情深”“眼睁睁”是两个很好的拓展点,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感受兄弟间的深情,有助于体会苏轼强烈思念弟弟却无可奈何的无助心境。从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们“手足情深”?你和谁“形影不离”?你们俩一起干什么?如果你和这位好友、这个爱物分别七年,你的心情怎么样?用这样推己及人的移情让孩子走进课文。

  与人对话,抒发感情。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说话联系,一是补充苏轼的埋怨,二是弟弟读诗后的心里话。应该说第二次的说话训练,效果不错。学生能从“孤独”“思念”“埋怨”中走出来,“安慰”苏轼,让自己的心、也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明朗起来。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喜欢他豁达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更爱他人生十六乐事的超然之姿。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爱他“一蓑烟雨任*生”的快意洒脱……读苏东坡,词句翩然间仿似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便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课文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精练,意蕴深远。作为一篇“文包词”,文中的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苏轼通过诗词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的祝愿,而课文正是通过故事把词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课前预*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教学时,我首先通过《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继而,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关于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一、抓点悟情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

  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

  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昨天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但愿人长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对于本文的教学,阐述三点体会。

  一、抓点悟情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

  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

  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中秋节导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学生的兴致很高,有一个学生还背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此,我顺势导入了课题。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苏轼当时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说话,全班交流中体会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以达到对苏轼的内心的探寻。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分别后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苏轼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忆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说说当时苏轼的心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我和学生结束了对这篇文本的解读。

  昨天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但愿人长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对于本文的教学,阐述三点体会。

  一、抓点悟情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

  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

  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晰,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三次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的问题,逐步感悟全文。

  在体会“手足情深”时,让学生说说透过“形影不离”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进来,说了很多感人的场景,体会了苏轼兄弟两人的情意。然后指导学生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学生对“思念”二字的感悟。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样多角度的体验后,学生能感同身受,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的第4节,描述了苏轼埋怨的话语,省略号省略了其它埋怨的内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补白练*。从而感悟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深。

  最后两小节,抓住“宽慰”,理解词语的意思,寻找“宽慰”的原因,通过介绍苏轼的生*事迹,从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中体会苏轼的豁达、乐观。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7)

——但愿人长久教案通用10篇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要求

  (1)练读课文后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隐藏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4、指导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重点是朗读后面几句话。

  三、指导学*生字词语

  1、对“屈、悲、缺”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3、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意思的词语。

  四、总结下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感情朗读课文。

  听录音,感受《水调歌头》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了解苏轼生*。

  齐读课题。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练*朗读自己课文。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生思考后自由作答

  练*朗读背诵

  2、练*描红,书写生字,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

  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

  1、齐读《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1、观察图画,学*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齐读课题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

  (b突出第2小节朗读的欢喜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理解第四小节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埋怨月亮的话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2、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背诵。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 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背诵。

  四、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 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 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比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三、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本课生字新词。

  ⒊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启发学生大胆背诵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问: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教师适时介绍苏轼。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来学*课文。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㈣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⒈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前后鼻音、*翘舌音。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十篇)(扩展8)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精选五篇)

  一、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音*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

  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

  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