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实用10篇

首页 / 教案 / |

  登岳阳楼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登岳阳楼教案 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

  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阳楼教案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问题:“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概括简析: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问题:“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概括简析: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登岳阳楼教案 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下》VCD。

  [预*要求]

  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登岳阳楼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 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 布置作业

  登岳阳楼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2、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3、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2、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课堂练*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课堂小结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课外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做同步练*。

  板书设计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岳阳楼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 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 布置作业

  登岳阳楼教案 8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着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登岳阳楼》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登岳阳楼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登岳阳楼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

  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阳楼教案实用10篇扩展阅读


登岳阳楼教案实用10篇(扩展1)

——《登岳阳楼》教案6篇

《登岳阳楼》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

  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⒉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⒊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本诗。

  问题1: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喻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慨。

  问题2: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⒋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昔日满怀游赏之情,诗人想登楼览景,一展济苍生、安黎民的宏伟抱负——憧憬欣喜;今日满腔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济世报国的理想化为泡影——身不由己,悲苦无奈。昔日血气方刚,才高志远;今日老病孤舟,壮怀未酬。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能老泪纵横了。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感伤。

  五、课外延展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同时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登岳阳楼》教案2

  学*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地鉴赏诗歌。

  2、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流程

  一、自主学*

  【自学指导】一、复*导入:背诵学*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坼( )乾坤( )凭轩( ) 戎马( ) 涕泗流(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 (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阳楼》选自 ,作者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 ”,他被人们称为“ ”

  4、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合作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怎样的景和怎样的情?“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鉴赏品析

  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

  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

  达标检测案

  1、按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

  ⑵戎马关山北(戎马: )

  ⑶凭轩涕泗流(凭轩: )

  4.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5.杜甫、范仲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抒的情有所不同,请简单加以分析。

《登岳阳楼》教案3

  知识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 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登岳阳楼》教案4

  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及远,*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登岳阳楼》教案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

  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阳楼》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2、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3、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2、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课堂练*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课堂小结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课外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做同步练*。

  板书设计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岳阳楼教案实用10篇(扩展2)

——《登岳阳楼》教案(精选10篇)

  《登岳阳楼》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登岳阳楼》教案 2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着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登岳阳楼》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登岳阳楼》教案 3

  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学*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四.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点拨式 讲析式 比较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 ,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明确】:

  ①重点抓住“昔”“今”

  ②联系背景及诗人

  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

  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

  (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二)

  方法:

  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

  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

  【师点拨】: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

  ②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

  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

  七、课堂小结:

  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

  八、作业:

  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师生应多交流,如词中“坼”和“浮”作者通过这两个字到底是为了描绘一幅怎样的图景,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感悟,促进学生发挥学*的主动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师的点拨要到位,采用怎样的方式要提醒学生,这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登岳阳楼》教案 4

  知识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 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登岳阳楼》教案 5

  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学*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四.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点拨式 讲析式 比较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 ,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明确】:①重点抓住“昔”“今”②联系背景及诗人

  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

  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

  (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二)

  方法:

  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

  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

  【师点拨】: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

  ②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

  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

  七、课堂小结:

  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

  八、作业:

  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师生应多交流,如词中“坼”和“浮”作者通过这两个字到底是为了描绘一幅怎样的图景,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感悟,促进学生发挥学*的主动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师的点拨要到位,采用怎样的方式要提醒学生,这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登岳阳楼》教案 6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10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四、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五、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六、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3)为何生发此感?——知人论世:杜甫,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唐代,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国力下降,内忧外患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

  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5、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按照今天学*的方法,归纳已学过的登高的作品的主旨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八、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登岳阳楼》教案 7

  1、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七、自主赏析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八、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

  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登岳阳楼》教案 8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21教育网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教案 9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无私情感。   2、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教学时间:第九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附录一:杜甫年谱(据朱鹤龄所编,有删节)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闻肃宗即位,自鹿赢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获免。八月,墨制放还郴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它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未见,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在详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接州,居之。秋,寓西闻。   大历二年(767)公在夔州。春,迁居赤甲。三月,迁壤西。秋,迁东屯。未见,复自东屯归壤西。   大历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大历四年( 7 6 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未见,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人夏,畏热,复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玠乱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秋,舟了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2.背景链接: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等地。这年冬,杜甫从**(今湖北**)到了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登上了岳阳楼。这首诗就是诗人登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初读感知    1、听配乐朗诵,感受诗的意境。   诵读提示: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3、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三、揣诗句、入意境、品情感   1、自由朗读品味首联的情感。   2、“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终于登上早年就听说过的岳阳楼,本该喜悦,更多的是沉郁、苦涩。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3、赏析颔联的开阔意境。   ⑴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⑵比较阅读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感受诗境。    明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意境开朗壮阔。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更为宏大壮观。“坼”“浮”两字,可见洞庭湖的壮阔,分裂和动荡之感跃然纸上。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⑶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⑷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洞庭湖景象。   3、赏读颈联,回味首联的意蕴。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赏析尾联: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重要的是纵目远眺,更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北方边境,战乱未*,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5、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6、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四、拓展感悟    1、结合收集的登楼诗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2、比较阅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体会本诗意境的开阔宏大,艺术内涵的丰厚。    3、配乐朗诵,体验诗歌艺术之美   五、链接

  《登岳阳楼》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问题:“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概括简析: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问题:“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概括简析: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登岳阳楼教案实用10篇(扩展3)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岳阳楼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学*和积累文言词汇,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熟练地疏通课文。

  3、查阅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思想,了解《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三、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二、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重点词语点拨:(投影展示)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胜状大观

  一湖涯备极得无异乎迁客骚人

  2、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3)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三、小结本节内容

  第二课时

  1.导入: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第三课时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投影展示)

  求心或异为以居庙堂之高

  处之远是然则微斯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朗读全文。

  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五、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教学目的:

  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第三课时: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性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

  浩浩汤汤()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宠辱偕()忘

  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教学立意:

  诵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壮我学子筋骨,开我学子心胸,蓄积人文底蕴。高唱需要壮词,积累语言模式,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语。

  教学方式:

  在*等、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诵读文本,探究文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下有名楼,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图示岳阳楼猜名以调动兴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唐代诗人的名作。

  二、诵读。通过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内完成背诵的任务,受到崇高的“忧乐”观的熏陶,领悟借景而表现阔大胸襟的写法。

  1.读顺:首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提出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让学生查字典,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放录音,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继而,师生二重通读全文。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

  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成语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叙事,滕子京的政绩、文化建设和自己作记的缘由。其中“守”作动词用,“越”有“度过、超出、经过”义,“百废俱兴”为成语等,当要提及。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衔、吞”二词,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汤汤”泛指广阔壮大、与今说“浩浩荡荡”义*,但要注意读音区别。三、四两段分别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游泳”为两个词,不可忽略;“岸芷汀兰”互文见义;“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样子;“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看作对偶,“空”则为名词。这两段既相互对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韵语和排偶形式,尽铺张之能事,虽有人讥诮为“传奇体”,并不影响多数人的认同。第五段,抒怀,揭示主旨,既是张扬自己的崇高抱负,也隐含对朋友的勉励意蕴。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记时,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脉络也应当板书完成。

  叙事 作记缘由

  佳境 概述(实)

  状景 因己而悲 记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虚) 念天下忧乐

  抒怀 天下己任

  记录 .写作时间

  3.读悟:分组或选择美读能力强的诵读、陶醉其中,即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将自己想像为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在录音范读后,自主朗读两至三遍。

  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和陈说自我的独特体验:一从思想内容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脱胸怀和“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名为记楼,实是借题发挥,写景不过是纵论情怀的铺垫。三从语言方面设问,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语和短语至今还有活力,成为我们语言精华的组成部分。

  4.读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本,进行句式仿拟和语言模式的积累。当堂,每人两至三个。

  5.读背:先自主抢背,或老师选择记忆力强的示范,再师生二重诵背。

  三、另类拓展

  提供施蛰存先生《先忧后乐》的非主流观点的短文,以引发思考,唤醒批判思维,展开讨论,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见。仍需教师的基本立场,施老先生的说法敏锐犀利,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故意对立歪曲、强词夺理之嫌,从思维角度说,确实发人心智。范公的“忧乐观”,说白点,即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失其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学生接受与否,*等沟通可也,不可强加。

  四、读后

  家庭作业即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和对联,汇总张贴。一附:先忧后乐(施蛰存)范仲淹做了一篇《岳阳楼记》,整整三段写景,文体实在有些轻浮,难怪尹师鲁要讥讽它是“传奇体”。幸而最后一段写出了两个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使人把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观止”的“古文”。去年苏州人纪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块匾,题四字曰“先忧后乐”。于是这两个名句又引人纷纷议论了一阵。

  我仔细想想,这两句话也很有些不对劲。天下老百姓还没有什么忧虑,可知还在太*天下,你范仲淹却忧起来了,忧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乱,领导天下老百姓跟着你转乐为忧吗?天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惟有你范仲淹却并不快乐,还在忧。忧什么?杞人忧天吗?等到人民快乐过去,天下形势有些不妙现象,人民开始有些担忧了,而这时,你范仲淹却乐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乐的呢?除非是幸灾乐祸。两个名句,一经分析,实在只有一个意义:人民快乐的时候,你忧愁;人民忧愁的时候,你快乐。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这是爱国主义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提问,导入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难句翻译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登...也,则有....师生集体试译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 春和景明(日光) 而或(有时) 一碧万顷(一片)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长烟一空(全)

  难句 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 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法

  教学准备

  *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

  布置*题:

  练*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范仲淹,走*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说明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⑴ 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侧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衬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如果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别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己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熟背课文。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领会文中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资料助读: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江(江苏吴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预*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或:或异二者之为

  此乐何极 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或长烟一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 夫:予观夫巴陵胜状

  至若春和景明 嗟夫

  3.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百废俱兴 (4)北通巫峡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解释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梳理全文结构。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课文三、四段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分别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事、状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抱负。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淫雨 心旷神怡 忧谗 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睛;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具体“进”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获:

  岳阳楼记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本文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1、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2、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细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注意字音

  滕(ténɡ)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3、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4、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四、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2、学生根据提示,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做练*册第一、二大题。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

  二、精段阅读

  第一段

  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讨论并归纳: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5、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

  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

  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三、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登岳阳楼教案实用10篇(扩展4)

——登岳阳楼作文 (菁华3篇)

  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关于岳阳楼的文化背景,前人的介绍已经比较详尽了。记得还是大约17年前,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就由我的妈妈和宜昌的舅舅一起带着去岳阳探亲访友,顺便将岳阳洞庭湖沿岸的一些旅游景点玩了一遍。

  我当时还小,仅仅是把那当成是和大人们一起逛街,并且觉得洞庭湖沿岸的一些旅游景点,尤其是岳阳楼都没什么意思,就是一个楼而已,又不能攀爬,不能在里面搭积木,根本无法满足我的童趣。17年后的现在,上了大学的我先后了解到了许多我曾经不了解的关于岳阳楼的文化价值,便借着上岳阳探亲的机会,和我的弟弟妹妹一起,再次来到了阔别17年的岳阳楼。

  还才走在洞庭湖畔,就被眼前的这幅优美的自然风景所吸引,这里的景象颇具范仲淹诗句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浑无迹涯”的气势,其中有远处的濯濯清山和*处的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水,湖水直至北向的城陵基口进入长江。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市,俯瞰洞庭湖,遥望君山岛。

  岳阳楼内仍然是存放有很多古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楼厅中墙壁上刻着的后人模仿清代乾隆时期书法家张照手书范仲淹原创的《岳阳楼记》,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宋代文人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的格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岳阳楼虽然不大,仅仅只有三层,但是,相信很多人登临岳阳楼所怀的心境都是不一样的,正值春风得意的人,登临此楼定以心中的喜悦和成就为主导来赏景,生活处于困境的人也定以凄凉的心情为主导来赏景。正如范仲淹文中所提到的“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如今的我,已经于一年前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并在一年以来很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不再是学*成绩差的'学生,和班上的同学都能相处好,而且还和春韵一起又走过了新的一年,同时还走访了很多多年没有联系的亲戚,并在亲戚中找到了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兄弟姐妹,有一个已经算得上是我最知心的朋友,这些使我不再总是感觉孤单,不再总是有杜甫登临岳阳楼时的那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那种感觉。

  所以,如今登楼的我,是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也许有人要问,“难道你常彬的快乐就仅仅是因为这些,你在学校不要说是学生会成员,就连一个班干部都不是,你整天在为你所谓的事业做所谓的工作,自己从不获得什么利益,仅仅只是别人的赞许和信任,这些都有什么用,仅仅这些就能让你快乐,你真是虚伪!”可是我不是这么想,这些的确足以使我快乐,我现在并不一味的图求单纯的大红大紫、威名天下,只要能在现在的生活中,能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几个知心的朋友,好好的过一辈子,并尽自己的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就可以了,所以这些已足够使我快乐,使我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登岳阳楼。

  倘若日后七字变更,我也不会后悔此时的美好的心情,也会尽力使自己沿袭范仲淹勉励后人的名句“不以己悲”来安排自己的未来。

  这里的盛景是令人难忘的,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旅人也会依次去领略这里的情致,留下更多的足迹。

  暑7月底游长沙,一个强烈愿望便是要去看岳阳楼,目睹那中外闻名的岳阳楼的风采。

  在太阳的热情簇拥下,我们与洞庭湖*行走了很长的路,才来到景区入口。进门,又是很长的路,路上偶尔有小小的亭子,或是小小的湖,心想,这应该是用来衬托岳阳楼的高大的吧。热浪让人汗流夹背,但要急着见岳阳楼的强烈愿望让我忘记了这一切艰辛。突然,岳阳楼出现在面前,我却惊呆了。

  这也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规模上,比起那些小小的路边风景,自然是很壮观,但实际上,就与一栋正常的两层民居一样。规模完全达不到意料中的宏伟壮观暂且不说,毕竟是古人的建筑,这种规模放在古代还是不常见的,但怎么连一点古典气息都没有呢?看一眼就知道,是重修的,柱子还闪着油漆的光亮,那些镂刻、锦绣,都不知翻新了多少遍。

  被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写得如此出名的岳阳楼,看来也不过如此。什么“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当我登上岳阳楼,从狭窄的小圆窗朝外张望时,所看到的洞庭湖,形如浅滩,水似浑浊,色显灰黄,早已没有了浩浩汤汤的感觉。虽说水天一色还在,但“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早已不见。最远处的确看到了连绵不绝的山,但感觉是那一排山把洞庭湖拦截了,困住了,而吞长江的场景是根本就没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些就更不用说了,有的只是火辣辣的太阳和不变的蓝色天空。

  你能说范仲淹是在作假吗?你能说他不写实吗?我们似乎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评判这篇文章。其实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前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他是凭感觉或是友人的描述来描绘洞庭湖的。他的重点,其实是后三段的感想,表达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和抱负,这也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出彩之处。

  这让我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要有真实经历才能写得一篇好作文。如果这个说法站得住脚,那范仲淹难道就是一个反例了?他没有见过洞庭湖景象,却依然把洞庭湖写得那么逼真,那么生动,难道老师的观点是错的?或者说,范仲淹写的东西没有一点是真的?

  当我站在岳阳楼上感慨的时候,我感觉到,范仲淹是把情感写进了景中,在景中融入了情感,这才是让这篇文章触动那么多人的心弦而成为传世杰作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想,老师说的“经历”就好理解了,真实情感其实就是最好的“经历”,作文写得好坏,是否有真实的情感经历至关重要。

  我眼里的岳阳楼是那样的普通、*凡,但它在历史上和人们心目却又是如此高大和神奇。由此我又得到另一个感慨,在人类长河中,一切伟大都诞生于*凡。古有舜发于畎亩,傅说发于版筑,管仲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的名典,而现代的雷锋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军人,只因他帮老百姓做了一些普通*凡的好事,便被列于道德高端。正是从这些普通*凡的事情上体现了雷锋身上那种金子般的品质。伟大寓于*凡,古今莫不如此。

  登岳阳楼,虽然没能饱一饱眼福,但也让我想懂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才是旅游的真正意义。

  岳阳楼座落在洞庭湖的东岸,常见的西边,时常有鸟站在那或在楼顶上飞旋。夕阳快要落了,酒铺,茶馆里的人渐渐的散了去,繁华的闹市变为无人的街道。日出日落,时间变着,人都走了,街无声;风*了,酒铺和茶馆的幌子悬挂在半空中,也应睡了罢。

  我也该回去了,可家在哪?我只能去岳阳楼遥望着三国时吴蜀争夺之地,我现以明白为何争夺,原这景色极美,暮色苍芒之时,我依然原地不动。

  我漂泊了万里来着游玩,国家以亡了三年,因此上,写出《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母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教案实用10篇(扩展5)

——杜甫诗作《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范文5份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10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四、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五、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六、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

  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3)为何生发此感?——知人论世:杜甫,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唐代,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国力下降,内忧外患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

  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八、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设计意图:

  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

  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方法:

  1、诵读、质疑、探究法。(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后,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预设字词质疑: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乾坤:天地。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

  轩:窗户。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探究学*

  (一)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

  从诗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描绘诗歌画面: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只见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昼夜漂浮在湖上,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好一个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天地下,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越发显得孤单渺小,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泪纵横。

  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

  (在学生体悟诗中的情感时,教师相应地提供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今湖北**〕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明确要点:(板书)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壮阔广大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亲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穷困潦倒)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国家危难,百姓涂炭)

  3、背诵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二)自主探究:

  1、赏析名句:通过学*,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

  (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