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滁州西涧》教案 1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流程】

  一、课前预*导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滁州( )西涧( )黄鹂( )

  2、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

  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朗读指导。

  a、出声朗读,读准字音。

  b、细读,校准节奏。

  c、精读,悟出重音。

  d、品读,读出声调。

  e、诵读,定准基调。

  二、课堂学*研讨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描写的画面?

  3、仔细揣摩作者对“鹂”的态度?

  4、“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5、“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

  三、当堂检测、评估

  1、“舟自横”三字有怎样的深意呢?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2、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滁州西涧》诗歌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滁州西涧》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长。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充分了解诗的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学*古诗过程中进一步领略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韵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诗人应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因此教学设计围绕着“诵诗中句、赏诗中景、悟诗中情、用诗中语、写诗中意”五个环节展开。

  品诗句,悟诗情。

  在这首诗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咱们来找找看,看能读出什么?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形容“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静),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诗人站在涧边,脚下的幽草给他以静的感受。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指名读)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黄鹂鸣、潮急、舟横)

  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黄鹂鸣——想到哪句写黄鹂的诗句,黄鹂的啼叫多么富有生机!这声音从哪里传来?“树林深处”“上——头顶上”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诗人会觉得这声音破坏西涧清幽宁静的环境吗?为什么?(生机、板书:以动衬静)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倍显其静。让咱们再次感受西涧清幽。请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1句,女生读2句)

  上下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听觉享受,就画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远*之别。让咱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处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清幽境地,诗人会是怎样的心境呢?(悠然自得、闲适)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暮色降临时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来到渡口——看到了什么?

  读第4句。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作者看到的情景:

  文眼:(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分组读3、4句。

  你还能感受到诗人悠闲的心境吗?

  尽管春雨突来,春潮汹涌,打破了山涧的宁静。但是,试想,郊野渡口,寥寥无人,空空的渡船在风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这种水急舟横的悠闲,又何尝不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齐读3、4句,

  我们说诗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诗人韦应物他深为当时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正是因为其中蕴涵的深远意境,千百年来,这两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上片段是高年段教学常见的教法,学生的理解也仅限于浅显层面,听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对古诗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诵诗中句 读古诗分初读古诗、精读古诗和研读古诗三种情形。通过诵读把自己能体会的情感、认识都流露出来。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在课堂上创造学生、作者和教者之间情感相同、心灵相融、协调互补的积极氛围。学生初读,能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但当深沉的含义却无法领略得到时,就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古诗,进一步研读、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赏诗中景 夏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哪些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抓“幽草、鸟鸣、潮急、舟横”四个景深入研讨。周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部分。抓关键词“幽”,把“幽草”与“青草”对比,把“深树”与“绿树”对比,抓“鸣”学以声衬静,然后抓“独”,一步步体会诗人独特的景,比注意了赏诗的学法指导。总之,赏景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悟诗中情 本诗的“情”学生很难把握,这就需要巧妙地引导。古诗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揣摩、品味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怀。夏老师的课上抓“舟自横”渗入。学生赏景中认为“舟自横是无人摆渡,诗人无法回家而心急。教师点出要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必须了解诗人当时的写诗背景,于是出示了资料,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与诗景对应,从而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了是人的感情。

  写诗中意 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写“的训练,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滁州西涧》教案 2

  一、教学内容概述

  《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学*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本版块的.第二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百度收索: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涧中)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四)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作业: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

  《滁州西涧》教案 3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讲课人:唐聪单位:四川省东汽中学[教学目标]

  一、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1、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FLASH《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滁州西涧》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课时:

  1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滁州西涧》教案 5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江雪  柳宗元  教学目标:  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一、环境——寒冷凄凉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出示古诗)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品!  写字有哪些要求呢?十个字:美观,大方,有一定的速度(两分钟之内写好)。  写好之后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试读,纠正字音。  同学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还要通过三次不同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1)  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二、心情——孤独寂寞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出示:寒江钓雪图2)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孤”、“独”——孤独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三、精神——顽强不屈  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学生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同学们,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示)    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古诗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出示)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几对近义词?几个“数字”?几幅“对联”?    同学们,这首诗中还包含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出示    江雪-(      )-(     )=(      )    每一个括号里填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来自这首诗中。最后一个括号中的四个字可作为图中奇石的名称。   答案:    江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孤舟独钓)    江雪-(千山万径)-(飞鸟人踪)=(孤舟独钓)      题李凝幽居  贾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1)

——《滁州西涧》教案3篇

《滁州西涧》教案1

  一、教学内容概述

  《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学*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本版块的第二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百度收索: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涧中)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四)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作业: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

《滁州西涧》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课时:

  1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滁州西涧》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

  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时间:

  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 ( )滁.州西涧.

  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

  (“/”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

  四、诗句赏析背景介绍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寂寞,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胸襟的衬托。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言志,同时也为后两句诗写诗人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理想作铺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写春潮带雨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情景。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动中有静,“急”与“横”,动与静映照,清丽如画。(从寄寓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动与静之中,不动声色地表述了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迹。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五、小结

  内容:这首诗描写了滁州本涧晚潮时的雨中之景,营造了一个恬淡幽静的意境,抒写了诗人恬淡闲适的情怀。

  写法:以情写景,句句景语皆情语。

  六、反复诵读、质疑

  七、达标反馈

  1、《滁州西涧》中最能体现诗人恬淡情怀的是体现了诗人想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思的是

  2、赏析:诗中的“独”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2)

——滁州西涧教案菁选

滁州西涧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滁州西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滁州西涧教案1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江雪

  柳宗元

  教学目标:

  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一、环境——寒冷凄凉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出示古诗)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品!

  写字有哪些要求呢?十个字:美观,大方,有一定的速度(两分钟之内写好)。

  写好之后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试读,纠正字音。

  同学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还要通过三次不同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1)

  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二、心情——孤独寂寞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出示:寒江钓雪图2)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孤”、“独”——孤独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三、精神——顽强不屈

  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学生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同学们,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示)

  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古诗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出示)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几对近义词?几个“数字”?几幅“对联”?

  同学们,这首诗中还包含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出示

  江雪-( )-( )=( )

  每一个括号里填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来自这首诗中。最后一个括号中的四个字可作为图中奇石的名称。

  答案:

  江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孤舟独钓)

  江雪-(千山万径)-(飞鸟人踪)=(孤舟独钓)

  题李凝幽居

  贾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教学目标

  赏析

  教学过程

  朗读全首词体会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滁州西涧》诗歌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滁州西涧》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长。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充分了解诗的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学*古诗过程中进一步领略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韵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诗人应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因此教学设计围绕着“诵诗中句、赏诗中景、悟诗中情、用诗中语、写诗中意”五个环节展开。

  品诗句,悟诗情。

  在这首诗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咱们来找找看,看能读出什么?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形容“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静),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诗人站在涧边,脚下的幽草给他以静的感受。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指名读)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黄鹂鸣、潮急、舟横)

  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黄鹂鸣——想到哪句写黄鹂的诗句,黄鹂的啼叫多么富有生机!这声音从哪里传来?“树林深处”“上——头顶上”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诗人会觉得这声音破坏西涧清幽宁静的环境吗?为什么?(生机、板书:以动衬静)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倍显其静。让咱们再次感受西涧清幽。请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1句,女生读2句)

  上下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听觉享受,就画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远*之别。让咱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处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清幽境地,诗人会是怎样的心境呢?(悠然自得、闲适)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暮色降临时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来到渡口——看到了什么?

  读第4句。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作者看到的情景:

  文眼:(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分组读3、4句。

  你还能感受到诗人悠闲的心境吗?

  尽管春雨突来,春潮汹涌,打破了山涧的宁静。但是,试想,郊野渡口,寥寥无人,空空的渡船在风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这种水急舟横的悠闲,又何尝不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齐读3、4句,

  我们说诗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诗人韦应物他深为当时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正是因为其中蕴涵的深远意境,千百年来,这两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上片段是高年段教学常见的教法,学生的理解也仅限于浅显层面,听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对古诗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诵诗中句读古诗分初读古诗、精读古诗和研读古诗三种情形。通过诵读把自己能体会的情感、认识都流露出来。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在课堂上创造学生、作者和教者之间情感相同、心灵相融、协调互补的积极氛围。学生初读,能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但当深沉的含义却无法领略得到时,就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古诗,进一步研读、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赏诗中景夏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哪些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抓“幽草、鸟鸣、潮急、舟横”四个景深入研讨。周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部分。抓关键词“幽”,把“幽草”与“青草”对比,把“深树”与“绿树”对比,抓“鸣”学以声衬静,然后抓“独”,一步步体会诗人独特的景,比注意了赏诗的学法指导。总之,赏景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悟诗中情本诗的“情”学生很难把握,这就需要巧妙地引导。古诗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揣摩、品味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怀。夏老师的课上抓“舟自横”渗入。学生赏景中认为“舟自横是无人摆渡,诗人无法回家而心急。教师点出要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必须了解诗人当时的写诗背景,于是出示了资料,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与诗景对应,从而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了是人的感情。

  写诗中意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写“的训练,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滁州西涧教案2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流程】

  一、课前预*导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滁州( )西涧( )黄鹂( )

  2、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

  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朗读指导。

  a、出声朗读,读准字音。

  b、细读,校准节奏。

  c、精读,悟出重音。

  d、品读,读出声调。

  e、诵读,定准基调。

  二、课堂学*研讨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描写的画面?

  3、仔细揣摩作者对“鹂”的态度?

  4、“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5、“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

  三、当堂检测、评估

  1、“舟自横”三字有怎样的深意呢?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2、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滁州西涧》诗歌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滁州西涧》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长。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充分了解诗的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学*古诗过程中进一步领略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韵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诗人应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因此教学设计围绕着“诵诗中句、赏诗中景、悟诗中情、用诗中语、写诗中意”五个环节展开。

  品诗句,悟诗情。

  在这首诗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咱们来找找看,看能读出什么?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形容“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静),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诗人站在涧边,脚下的幽草给他以静的感受。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指名读)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黄鹂鸣、潮急、舟横)

  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黄鹂鸣——想到哪句写黄鹂的诗句,黄鹂的啼叫多么富有生机!这声音从哪里传来?“树林深处”“上——头顶上”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诗人会觉得这声音破坏西涧清幽宁静的环境吗?为什么?(生机、板书:以动衬静)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倍显其静。让咱们再次感受西涧清幽。请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1句,女生读2句)

  上下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听觉享受,就画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远*之别。让咱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处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清幽境地,诗人会是怎样的心境呢?(悠然自得、闲适)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暮色降临时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来到渡口——看到了什么?

  读第4句。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作者看到的情景:

  文眼:(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分组读3、4句。

  你还能感受到诗人悠闲的心境吗?

  尽管春雨突来,春潮汹涌,打破了山涧的宁静。但是,试想,郊野渡口,寥寥无人,空空的渡船在风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这种水急舟横的悠闲,又何尝不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齐读3、4句,

  我们说诗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诗人韦应物他深为当时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正是因为其中蕴涵的深远意境,千百年来,这两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上片段是高年段教学常见的教法,学生的理解也仅限于浅显层面,听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对古诗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诵诗中句 读古诗分初读古诗、精读古诗和研读古诗三种情形。通过诵读把自己能体会的情感、认识都流露出来。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在课堂上创造学生、作者和教者之间情感相同、心灵相融、协调互补的积极氛围。学生初读,能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但当深沉的含义却无法领略得到时,就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古诗,进一步研读、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赏诗中景 夏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哪些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抓“幽草、鸟鸣、潮急、舟横”四个景深入研讨。周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部分。抓关键词“幽”,把“幽草”与“青草”对比,把“深树”与“绿树”对比,抓“鸣”学以声衬静,然后抓“独”,一步步体会诗人独特的景,比注意了赏诗的学法指导。总之,赏景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悟诗中情 本诗的“情”学生很难把握,这就需要巧妙地引导。古诗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揣摩、品味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怀。夏老师的课上抓“舟自横”渗入。学生赏景中认为“舟自横是无人摆渡,诗人无法回家而心急。教师点出要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必须了解诗人当时的写诗背景,于是出示了资料,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与诗景对应,从而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了是人的感情。

  写诗中意 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写“的训练,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滁州西涧教案3

  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讲课人:唐聪单位:四川省东汽中学[教学目标]

  一、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1、体味诗歌的意境美。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FLASH《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 那么请同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 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滁州西涧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课时:

  1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滁州西涧教案5

  一、教学内容概述

  《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学*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本版块的第二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百度收索: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涧中)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四)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作业: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

滁州西涧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随意。横:成横状,横着。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卷宇宙的雄心壮志。

  10.诗意:有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他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按说春潮来临,渡口的船只应忙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忧伤。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小结:

  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滁州西涧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

  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时间:

  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 ( )滁.州西涧.

  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

  (“/”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

  四、诗句赏析背景介绍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寂寞,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胸襟的衬托。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言志,同时也为后两句诗写诗人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理想作铺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写春潮带雨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情景。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动中有静,“急”与“横”,动与静映照,清丽如画。(从寄寓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动与静之中,不动声色地表述了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迹。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五、小结

  内容:这首诗描写了滁州本涧晚潮时的雨中之景,营造了一个恬淡幽静的意境,抒写了诗人恬淡闲适的情怀。

  写法:以情写景,句句景语皆情语。

  六、反复诵读、质疑

  七、达标反馈

  1、《滁州西涧》中最能体现诗人恬淡情怀的是体现了诗人想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思的是

  2、赏析:诗中的“独”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滁州西涧教案8

  讲课人:xx

  单位:xx中学

  [教学目标]

  一、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1、体味诗歌的意境美。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FLASH《滁州西涧》

  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欣赏

  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

  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

  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

  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

  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

  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总结内容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3)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菁华5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附*。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师: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读这两句

  (二)体会送别情。

  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4)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4)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法

  对话交流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5)

——大班语言教案:收集东收集西

大班语言教案:收集东收集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收集东收集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思路: 话题分析: 这本图画书是一优美的散文诗。画面从自己的收集出发,逐渐延伸到他人的收集,进而扩展到自然界。让幼儿看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现象,好像也存在着什么收集什么的关系。一个有关"收集"的理性话题,遵循符合幼儿生活逻辑的潜在轨迹,有了天马行空的延展想像,与幼儿的思考模式极为相合。最后,以妈妈的收集作为本书的结尾,生动地表达了幼儿所能感受到的母爱的温馨,更拉*了本书与幼儿生活体验的距离。

  活动在大班下学期开展,以"收集"为中心话题,借助画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讨论"收集",这是比较符合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方式的。话题从他人、自然界、母亲等方面诠释了"收集"的广泛意义,有助于启发大班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这个活动对于幼小衔接的渗透开展,也可以视为是幼小衔接活动系列性活动的开端。我在作品的基础上基于孩子的情感积淀,拓展到延伸到师生情谊的呈现,激发出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美好的怀念与深深的留恋之情,让幼儿感受"收集"源于"珍惜"情感的活动。最后,通过"离园前收集"计划,让孩子将这种情感具体化,使"收集"变得更有意义。

  交流设计: 本次活动形式以语言交流为主,主题中心是"收集",是一个能引发许多话题的主题,面对大班幼儿天马行空的发言,围绕目标活动设计内容。

  活动的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聊聊"收集"的意思,带着对"收集"的一知半解进入话题。活动的第二环节,通过看看说说三种人各有不同,理解含义。接着,想想说说自然界的收集,感受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给予幼儿大海、天空、春季的三个自然景色开展想象,同时使孩子们在与老师的语言对话中,爱表达,会思考,语言表述完整。活动的第三环节,从感受妈妈的"收集",到猜测教师的"收集",进一步了解"收集"的背后的美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段视频冲击幼儿的现有经验,使幼儿在关注到妈妈爱行为中感受妈妈对宝宝爱的情感;之后再出示教师的"月光宝盒",让那些宝贝打开幼儿感受幼儿园师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无价情义。

  活动目标: 1、根据交流中出现的不同画面,理解"收集"的涵义,知道每个人的"收集"各不相同。

  2、积极参与集体讨论,感受"收集"中蕴涵的美好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交流收集各有不同。难点是感受收集中蕴涵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字卡:收集;

  2、PPT课件、妈妈的收集摄像;

  3、教师的宝盒放置着记录、幼儿的画。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诠释意思

  1、出示字卡,聊聊"收集"的意思。

  提问:孩子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说说什么叫"收集"?(幼儿泛讲):把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且非常爱惜地保存起来,这就叫"收集"。

  2、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事情(出示题目:收集东,收集西)。

  二、解读分析,理解不同1、解读图片,说说自己和他人的收集。(理解每个人的收集)(1)提问:女孩子喜欢收集什么?

  :女孩总是喜欢收集装扮自己的东西。

  (2)提问:奶奶收集了什么?怎么知道奶奶喜欢收集拖鞋的?哦,从哪儿看出来的?

  :奶奶喜欢收集实用的物品。

  (3)这是谁?他是什么?清洁工伯伯为什么要收集垃圾?

  :收集是清洁工伯伯的工作,世界因为他的收集而整洁。

  (4)提问:你们有收集吗?说说自己喜欢收集什么?

  :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收集,也许是为了爱好,也许是为了需要,也可能是为了梦想。

  2、看图想象,说说自然界的收集。(感受自然界物体之间的关系)过度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它们也很喜欢收集,它们喜欢收集什么呢?

  (一边讲一边出示蓝天、大海、春天的图片。)(1)提问:天空喜欢收集什么?

  :天空喜欢收集璀璨的星星、明亮的月亮、灿烂的阳光、清新的和风细雨、悠悠白云、多彩的彩虹、飞过的鸟类等等,有了这些天空会更有生机充满趣味。

  (2)提问:说说春天的收集?

  :春天是翠绿的小草、舞动的蝴蝶、勤劳的蜜蜂、温暖的阳光、争奇斗艳的百花、飞舞的翠柳等等,都是对美丽的偏爱。

  (3)提问:大海有什么喜欢的收集?

  :大海喜欢收集坚实的岩石、一望无际的沙滩、千姿百态的海洋动物、沙滩上可爱的脚印、自由的海鸥、五颜六色的.珊瑚等等,这些收集是大海带给人类的财富。

  (4):因为大自然的朋友们的收集,世界才如此美妙!所以,我们在大自然中能得到很多的快乐!

  三、深入理解,感受温馨1、理解意义,感受妈妈爱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理解“收集”的含义,知道每个人的“收集”各不相同。

  2、说说自己和他人的收集,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字卡:收集、PPT课件、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收集

  1、出示“收集”字卡

  收集是什么意思?

  小结:就是把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放放好。

  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关于收集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收集东,收集西。

  过渡:那到底是谁收集的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解读理解:进一步了解“收集”的含义

  1、欣赏理解(第一段):说说他们和自己的收集

  图1:女孩子收集了很多漂亮的花花衣。

  图2:怎么知道奶奶喜欢收集拖鞋的?

  图3:清洁工伯伯为什么要收集垃圾?

  师:那你们喜欢收集吗?

  总结: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收集,也许是为了爱好,也许是为了需要,也可能是为了梦想

  2、发散思维(第二段):想像自然界的收集

  大自然的朋友们也很喜欢收集,猜猜他们会收集什么呢?

  出示蓝天、大海、秋天的图片

  总结:因为,大自然的朋友们的收集,世界才如此美妙!所以,我们都喜欢仰望天空,喜欢在海边闲情散步,更喜欢金色浪漫的秋天。

  3、体验理解(第三段):感受温馨的“收集”

  我们的家人也喜欢收集,知道妈妈最喜欢收集什么吗?

  (1)妈妈有一份非常特别的收集(出示图片)

  妈妈收集了什么?怎么会有这些收集呢?

  总结:妈妈收集的,都是关于你的东西啊!我们常常也会因为爱,而收集东,收集西。

  (2)在幼儿园里,谁是最爱你的人?

  猜猜老师会收集什么?(各种奖状,小朋友的作品,活动照片)

  总结:三年来,老师收集了关于你们的点点滴滴,收集了许多和你们有关的快乐记忆。

  三、话题延伸:

  孩子们,当我们就要离开老师,离开幼儿园,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收集,收集让我们留做纪念的东西。有了这份收集,不管以后你在哪里,我们都能想起对方,想起新桥幼儿园的朋友们,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话题分析:

  这本图画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画面从自己的收集出发,逐渐延伸到他人的收集,进而扩展到自然界。让幼儿看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现象,好像也存在着什么收集什么的关系。一个有关"收集"的理性话题,遵循符合幼儿生活逻辑的潜在轨迹,有了天马行空的延展想像,与幼儿的思考模式极为相合。最后,以妈妈的收集作为本书的结尾,生动地表达了幼儿所能感受到的母爱的温馨,更拉*了本书与幼儿生活体验的距离。

  活动在大班下学期开展,以"收集"为中心话题,借助画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讨论"收集",这是比较符合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方式的。话题从他人、自然界、母亲等方面诠释了"收集"的广泛意义,有助于启发大班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这个活动对于幼小衔接的渗透开展,也可以视为是幼小衔接活动系列性活动的开端。我在作品的基础上基于孩子的情感积淀,拓展到延伸到师生情谊的呈现,激发出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美好的怀念与深深的留恋之情,让幼儿感受"收集"源于"珍惜"情感的活动。最后,通过"离园前收集"计划,让孩子将这种情感具体化,使"收集"变得更有意义。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6)

——桃花涧作文 (菁华3篇)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句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句话引起了无数人对桃花源的遐想。而在白云山上,便有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赏春圣地——桃花涧。

  一入园区,映入眼帘的就是满眼的粉红色,仿佛是粉红色的雾气在蒸腾。那粉色并不茫茫,因为颜色有深有浅,有粉中带紫,紫中偏粉……无论哪一种粉,都像小女孩脸上的胭脂,柔软而充满生命力。蝴蝶蜜蜂在花丛中流连、嬉戏,仿佛也陶醉于这无边的粉色。

  桃花树下有一条细细的小溪从山坡上倾斜而下,形成了一级小水潭,桃花涧就因此得名了。一阵微风吹过,枝头摇落的粉色花瓣便悠悠地,慢慢地落入溪水里,水潭中,激起一圈圈的涟漪,引得水潭里的金色的鲤鱼好奇地探出来头来,更引得游人流连忘返。沿着积满落花的台阶,顺着荡漾着微波的.小溪,漫步在桃花林中,桃树的枝条都向台阶中伸展开来。是啊,都睡了一个冬季也该醒醒伸一下懒腰了,她们像迫不及待地要展示那娇嫩的花朵,有些花五片花瓣惬意地伸舒展着,仿佛在享受这春日的阳光,有的花才展开一小片花瓣,一丝丝红色的花芯顶着嫩黄的帽子,调皮的探出头。一阵风吹来,花瓣轻轻的舞动着,像一只只拍打着翅膀的蝴蝶,在春日的阳光下展开。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我爱桃花,也爱那开满了桃花的桃花涧。

  今天,我们全家一起到白云山里的“桃花涧”游玩。

  来到了桃花涧,我们情不自禁地惊叹起来,虽说是2月,可桃花依然怒放。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群顽童,争先恐后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艳丽风姿。一簇簇的花团,像片片火烧云,远远的望去,美丽极了。叫人迫不及待地抱着桃花树或坐在树下留影。

  我们沿着桃花涧的边际走去。虽说我是五年级的学生,可仍然拥有一颗童真的心。因为我一边走还一边吹泡泡。哈,别提多高兴了。一串串带着我美好祝福的小泡泡缓缓升上天空。像一个个穿着彩裙子的仙女为大家祝福。

  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小池边。水中有几块大石头,水轻轻地从上面流去,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和表弟表妹一边洗泡泡水一边玩。我的衣袖湿漉漉的,鞋子湿淋淋的,可我却一点也不在乎地继续玩。我把手放在水里,觉得清凉清凉的,很舒服。我们互相把水花泼在彼此身上,四溅的水花好像调皮的小孩,溅在我上。桃花涧不断荡漾着我们的欢笑声。

  桃花涧,一个令我难忘且快乐的地方

  每年冬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去年冬天的一天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到白云山游玩,去欣赏桃花涧的景色,我兴奋得手舞足蹈。我从表哥口中听说桃花涧的景色可美了,有鱼有虾,桃花的数量还挺多呢!还有同学说:“一年之计在于晨,桃花最美在于冬”。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天,我就去见识见识。

  一进白云山北门,芬芳幽香,绿树成荫。我漫步走向桃花涧,在走向的途中,有一座美丽而又斯文的月之女神像。月之女神像靠*一个湖,那湖中隐约反映出柳树成荫的道理,*湖景最美西湖,那我猜广州湖景最美这湖。旁边还有几棵高大的卫兵——白桦树。

  我一脚踏进桃花涧,顿时觉得暖和起来。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眼底下有几百棵桃花树。粉红色的桃花和绿色的树叶互相掩映,景色十分迷人。走到溪边不禁吟起一诗:“小溪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小溪流水,鲤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着。就连乡村风景也带进眼里:水车、水井、耕牛,茅棚。桃花与溪水相依,水车旁有几只小鸟,练广州市市鸟“画眉”也来凑热闹。忽然,雷声像西方七剑客的刀剑声一样从天降下。我不得不走了。

  心中只怨恨老天不能给我多留几分钟,我心对桃花涧的依依不舍作了首诗:“白云山上鸟鸣笛,桃花溪水共相依。我心以挂桃花涧,只盼下次把心取。”希望爸妈下次多带我到桃花涧游玩。我爱广州,我爱白云山,我爱桃花涧。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7)

——大班语言活动《收集东收集西》教案(精选5篇)

  设计思路: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收集东西的经验,收集东西不只是物质层面的行为,更是一种含有怀旧、珍惜、趣味等感情层面的活动。孩子们也不例外。收集东西除了可以享受让他们享受快乐,还可以带给他们天马行空般的无限想象。但幼儿的收集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收集的目的,不能持之以恒,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孩子真正理解收集的含义。

  《收集东收集西》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诗歌从自己的收集出发,逐渐延伸到他人,进而扩展到自然界。散文诗的内容含概量大,范围广泛,涉及到大量的图片资料,因此设计成课件。课件不仅可以将散文诗的内容生动、形象、全面地展现出来,而且课件的声、光、色能够带给孩子全方位的冲击;此外,优美的音乐、变化的画面,以及孩子动手操作电脑,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交互性,让孩子在听听、说说、看看、动动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含义。

  作为一个语言活动,《收集东收集西》更关注孩子心里的感受,教师引导孩子从散文诗中的小姑娘、奶奶、清洁工、乌鸦、秋天、月亮、小河等角色中,感受收集带来的快乐和温馨;同时,引导幼儿联系自身的经验,大胆想象,创编散文诗,从而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收集、整理物品的活动中,培养了孩子爱护物品,珍惜物品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欣赏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初步理解“收集”的含义,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能迁移自身的经验创编散文诗。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惯。

  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收集东收集西”,电脑室,录音机,小夜曲磁带

  2、图标一套、贺卡若干、黑板一块、笔、磁铁

  活动过程:

  1、展示课件开头,引导幼儿自己操作课件,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

  容。(电脑配乐)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你喜欢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今天请小朋友们操作电脑欣赏一首散文诗,名字叫做《收集东收集西》,请你们仔细听听散文诗里说了些什么?只要你点击小图标就能知道。”(小灯泡不要点击)

  2、感受散文诗的优美和温馨,启发幼儿理解“收集”的含义。

  (幼儿集中,准备贺卡)

  师:“散文诗里说了些什么?你欣赏完这首散文诗后,心里有什么感觉?”

  “散文诗里说了许多关于收集的事情,那什么是收集呢?收集是什么意思?(把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且非常爱惜地保存起来,叫做收集)”

  3、教师操作电脑进行广播教学,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录音机配乐、幼儿集中广播教学)

  师:“严老师请小朋友们再来完整地欣赏散文诗,一边听一边跟着念一念。”

  4、师生共同讨论散文诗的内容,启发幼儿通过操作电脑进一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幼儿集中,广播教学)

  师:“散文诗里谁喜欢收集什么?谁会用散文诗里的话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收集这些东西?”(表扬会用散文诗里的话回答的孩子,重点讲述妈妈对宝宝的爱)

  5、幼儿再次操作电脑欣赏散文诗,进一步感受散文诗带来的温馨和

  快乐。(电脑配乐)

  师:“请小朋友再去操作电脑欣赏散文诗,一边欣赏一边想想,如果你收集了这么多的东西,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6、学*迁移自身经验创编散文诗。

  (1)幼儿互相讨论:

  师:“你喜欢收集什么东西?你还知道有谁喜欢收集东西?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幼儿集体创编,教师根据幼儿情况出示图标,引导幼儿从人物、季节、自然界来创编,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准备图标)

  话题分析:

  这本图画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画面从自己的收集出发,逐渐延伸到他人的收集,进而扩展到自然界。让幼儿看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现象,好像也存在着什么收集什么的关系。一个有关"收集"的理性话题,遵循符合幼儿生活逻辑的潜在轨迹,有了天马行空的延展想像,与幼儿的思考模式极为相合。最后,以妈妈的收集作为本书的结尾,生动地表达了幼儿所能感受到的母爱的温馨,更拉*了本书与幼儿生活体验的距离。活动在大班下学期开展,以"收集"为中心话题,借助画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讨论"收集",这是比较符合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方式的。话题从他人、自然界、母亲等方面诠释了"收集"的广泛意义,有助于启发大班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这个活动对于幼小衔接的渗透开展,也可以视为是幼小衔接活动系列性活动的开端。我在作品的基础上基于孩子的情感积淀,拓展到延伸到师生情谊的呈现,激发出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美好的怀念与深深的留恋之情,让幼儿感受"收集"源于"珍惜"情感的活动。最后,通过"离园前收集"计划,让孩子将这种情感具体化,使"收集"变得更有意义。

  交流设计:

  本次活动形式以语言交流为主,主题中心是"收集",是一个能引发许多话题的主题,面对大班幼儿天马行空的发言,围绕目标活动设计内容。活动的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聊聊"收集"的意思,带着对"收集"的一知半解进入话题。活动的第二环节,通过看看说说三种人收集的各有不同,理解收集的含义。接着,想想说说自然界的收集,感受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给予幼儿大海、天空、春季的三个自然景色开展想象,同时使孩子们在与老师的语言对话中,爱表达,会思考,语言表述完整。活动的第三环节,从感受妈妈的"收集",到猜测教师的"收集",进一步了解"收集"的背后的美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段视频冲击幼儿的现有经验,使幼儿在关注到妈妈爱收集的行为中感受妈妈对宝宝爱的`情感;之后再出示教师的"月光宝盒",让那些收集的宝贝打开幼儿感受幼儿园师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无价情义。

  活动目标:

  1、根据交流中出现的不同画面,理解"收集"的涵义,知道每个人的"收集"各不相同。

  2、积极参与集体讨论,感受"收集"中蕴涵的美好情感。

  3、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交流收集各有不同。难点是感受收集中蕴涵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字卡:收集;

  2、PPT课件、妈妈的收集摄像;

  3、教师的宝盒放置着记录、幼儿的画。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诠释意思

  1、出示字卡,聊聊"收集"的意思。提问:孩子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说说什么叫"收集"?(幼儿泛讲)

  小结:把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且非常爱惜地保存起来,这就叫"收集"。

  2、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收集的事情(出示题目:收集东,收集西)。

  二、解读分析,理解不同

  1、解读图片,说说自己和他人的收集。(理解每个人的收集)

  (1)提问:女孩子喜欢收集什么?小结:女孩总是喜欢收集装扮自己的东西。

  (2)提问:奶奶收集了什么?怎么知道奶奶喜欢收集拖鞋的?哦,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结:奶奶喜欢收集实用的物品。

  (3)这是谁?他收集的是什么?清洁工伯伯为什么要收集垃圾?小结:收集是清洁工伯伯的工作,世界因为他的收集而整洁。

  (4)提问:你们有收集吗?说说自己喜欢收集什么?

  小结: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收集,也许是为了爱好,也许是为了需要,也可能是为了梦想。

  2、看图想象,说说自然界的收集。(感受自然界物体之间的关系)过度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它们也很喜欢收集,它们喜欢收集什么呢?(一边讲一边出示蓝天、大海、春天的图片。)

  (1)提问:天空喜欢收集什么?小结:天空喜欢收集璀璨的星星、明亮的月亮、灿烂的阳光、清新的和风细雨、悠悠白云、多彩的彩虹、飞过的鸟类等等,有了这些天空会更有生机充满趣味。

  (2)提问:说说春天的收集?小结:春天收集的是翠绿的小草、舞动的蝴蝶、勤劳的蜜蜂、温暖的阳光、争奇斗艳的百花、飞舞的翠柳等等,都是对美丽的偏爱。(3)提问:大海有什么喜欢的收集?小结:大海喜欢收集坚实的岩石、一望无际的沙滩、千姿百态的海洋动物、沙滩上可爱的脚印、自由的海鸥、五颜六色的珊瑚等等,这些收集是大海带给人类的财富。

  (4)总结:因为大自然的朋友们的收集,世界才如此美妙!所以,我们在大自然中能得到很多的快乐!

  三、深入理解,感受温馨

  1、理解意义,感受妈妈爱的情感。

  活动反思:

  其实孩子们对"收集"并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总是把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石头、落叶、小草等,带到家里,向宝贝似的收集起来。"但孩子对于收集这个词并不熟悉和了解,通过这个故事不仅将幼儿熟悉的人和动物收集到的东西,形象直观的呈现在绘本中,而且通过导入刘老师收集发卡的方式,让幼儿清楚明了的明白了什么是收集。同时,还夸张、拟人式的向幼儿介绍了大千世界中,如同"收集"的自然现象和景观。

  在授课过程中,我运用直观的方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中,了解了绘本的基本结构,如:封面、扉页、封底。如:我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扉页、封底的盒子哪?因为很多绘本的封底和封面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若无提醒,孩子可能更容易把它看成一个单独的片段,因而与其中隐藏的意趣擦身而过。一旦,这种提醒开启了孩子观察阅读时"有意识捕捉"的行为,则会更大地促进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而绘本中有关"封面"和"封底"之间的阅读经验,将在日后的阅读中延展下去。在观察封面的时候,更悄悄启动了孩子"猜猜看"后认识和印证的愿望;小星星会是谁收集的,石头会是谁收集的等,在这种充分的观察和积极的猜想中,孩子们由对一个不熟悉的绘本故事"贸然前往"的观察欣赏,演变成"有备而来"的积极期待。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看图说话的环节,在这里,老师故意不讲述的"停顿"和"等待",隐含着对孩子观察表达的暗示和鼓励;继而,后继的文本讲述又自然包含了对孩子讲述的肯定和修正,引导孩子向绘本的"文"、"图"欣赏中迈进。也适时的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尝试在图的观察和文字的聆听中解读文本中的构图、语言模式,积累读图解图的阅读能力和经验。在说说交流的环节,引导幼儿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更加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并有了"新发现",这样自我意识就获得了发展。并通过我把这个故事再讲一遍,要是遇上了你最喜欢的那一段,你就和老师一起讲,这种集体阅读方式培养和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在分享生活中的收集的环节。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喜欢收集的东西,我又运用刘老师的照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初步进行创编。

  幼儿绘本讲述活动已经结束,但关于绘本有关的收集、展示活动却开始开展起来,这样可以让幼儿亲身体会到什么是收集与收集的快乐。

  大班散文《顽皮的小雨滴》

  设计意图:

  因为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云会有各种形状?”《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再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所以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顽皮的小雨滴”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的优美语句,体验诗歌的优美意境。

  2、利用幻灯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丰富的语言表述诗歌的意境。

  3、能够大胆想象、续编诗歌,理解雨水与环境及人们生活的关系。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5、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欣赏优美的语言,体验散文中所洋溢的乐观精神。

  活动准备:

  1、幼儿感受到下雨时的情景准备:录有雨点声音的音乐,录音机。

  2、为了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准备的材料是: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嘿!你们听——什么声音?(播放音乐)呀!下雨了,小雨滴唱起了欢乐的歌,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带领幼儿随音乐舞蹈)雨下得这么大,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

  二、引导幼儿围绕主题,根据经验谈话:

  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雨水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田野里的稻子喝足了雨水,长得更饱满了,花草树木有了雨水的滋润,开得更艳,长得更绿了。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出示第一幅画)看看谁来了?(雨滴娃娃)淅沥沥,淅沥沥,雨滴娃娃离开了云妈妈的怀抱,一个一个落了下来,它们会落到哪里呢?请幼儿互相结伴进行讨论、各抒已见。要求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幼儿自由讨论,师耐心倾听)谁到前面讲讲?

  小雨滴说:“小朋友,我要去旅行了,再见。”

  师:小雨滴要去哪儿呢?都干了什么有趣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逐幅播放散文画面,幼儿进行图画欣赏

  1、出示第二幅画面,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主动观察画面上的内容“看,小雨滴离开了云妈妈的怀抱,一个一个去了哪儿?老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第一段。

  2、出示第三幅画面,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主动观察画面上的内容,小雨滴落到了哪里?你看它在干什么?”当幼儿充分表达过后。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第二段。并强调动词“滚”,问“小雨滴是怎么骨碌骨碌滚下来的,你会用动作来表示吗?”请幼儿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3、出示第四幅画面,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主动观察画面上的内容“小雨滴又来到了哪里?它把池塘当成了什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当幼儿充分表达过后。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第三段。并强调动词“跳”,当幼儿理解动词“跳”后,请幼儿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模仿“小雨滴是怎样跳进池塘的?”

  4、出示第五幅画面,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主动观察画面上的内容“小雨滴又来到了哪里?你能找到它吗?”当幼儿充分表达过后。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第四段。问:“它为什么这么高兴?”请幼儿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交流。

  5、出示第六幅画面,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主动观察画面上的内容“哎呀!小雨滴又和小朋友玩起捉迷藏的游戏,这次它躲到哪里去了?你能找到它吗?”当幼儿充分表达过后。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第五段。

  6、出示第七幅画面,并说:“小雨滴还会落到哪些地方呢?”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第六段。

  四、完整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语句,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提问:1、小雨滴去了哪儿,干了什么有趣的事?

  2、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一句话?小雨滴还去了哪些地方?它把妹妹的伞当成了什么?把池塘当成了什么?躲在路边的土坑里,车开过会发生什么事?小雨滴落进海滩后,到哪里去了?

  3、请小朋友商量给这篇散文取个名字吧!

  五、续编作品

  1、小雨滴还会到哪去呢?又做了哪些调皮的事?如果你是小雨滴,你会落到哪去?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创作。(小雨滴落在花朵上,花朵更漂亮了。小雨滴落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小朋友流眼泪了。)

  2、老师给你们准备好了纸和油画棒,现在请你用灵巧能干的小手把你想的小雨滴去的地方和做的有趣的事情画出来。

  3、师幼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

  小结:今天,小朋友画了、说了这么多小雨滴的故事,小雨滴可高兴了,现在我们一起把你们的作品布置到教室主题墙去,小朋友们一起说说你们小雨滴的故事。

  反思:

  在活动中,第一个环节我采用教学情景化的方法,用事先录制好的下雨时的音乐把幼儿带入预设的环境中。

  第二个环节我本来是由幼儿自由交谈,贯彻《纲要》对语言活动的要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谈。但因为这个环节过得比较匆忙,没有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交谈。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是以开放式、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小雨滴的顽皮形象用语言表现出来。如:根据课件中的小雨滴离开妈妈怀抱时跳到树上、落在屋顶上,挤进草丛里。把妹妹的伞当作滑滑梯,骨碌碌滚下来。把清清的池塘当游泳池,在水面上留下圈圈链猗。躲在路边的土坑里,在柔柔的沙滩上捉迷藏。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中完整的欣赏散文,再通过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切换,使幼儿更深入的理解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语句,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为了鼓励每个孩子都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接下来我先把我自己想象成小雨滴,说了说如果我是小雨滴我想落到的地方和要做的事情,再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是小雨滴,如:你是小雨滴的话,你想落到哪去?并请幼儿用语言表述出来,可以说给老师听,也可以说个同伴听。使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法。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之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中的小雨滴所到的地方和所做的事情画出来,让先画好的幼儿说自己画的内容,给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整个活动我觉得还是进行的很顺利,孩子们的积极性比较高,配合的比较好,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强。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小雨滴”来进行。预设的目标基本都达到。但觉得自己引导性的语言还还不够具体和精练。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猜测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间的联系。

  2、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仿编的绘本内容。

  3、愿意大胆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桌子4张;椅子25把;绘本12本;记录纸20张;展板2块;磁铁30个;画笔12支;PPT

  2、经验准备:(1)已了解“收集”的含义。

  (2)具有良好阅读、绘画、倾听*惯。

  活动重点:

  在观察、猜测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间的联系。

  活动难点: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仿编的绘本内容。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诱发阅读绘本的兴趣。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你们最喜欢收集什么东西?

  二、在观察、猜测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间的联系。

  1、自主阅读第一段,初步发现收集者和物品之间的联系。

  (1)自主阅读1-11页。

  ——还有一些人也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东西呢,他们是谁呢?

  ——他们都喜欢收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从椅子后面的书袋里拿出绘本,从第1页到第11页。

  (2)分享交流

  2、自主阅读第二段,进一步发现自然界中收集者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1)自主阅读至结束。

  ——除了小女孩、小男孩、奶奶、清洁工、乌鸦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谁喜欢收集?它们喜欢收集什么呢?

  (2)分享交流。

  3、完整欣赏绘本。

  三、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仿编的绘本内容。

  1、绘画记录仿编的绘本内容。

  ——绘本中的秋天、海边、天空、小溪都有喜欢收集的东西,如果你是它们,你喜欢收集什么呢?

  2、分享交流仿编的绘本内容。

  ——你是谁?你喜欢收集什么?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们回到班级和朋友们继续说说你们的收集。

  活动反思:

  其实孩子们对"收集"并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总是把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石头、落叶、小草等,带到家里,向宝贝似的收集起来。"但孩子对于收集这个词并不熟悉和了解,通过这个故事不仅将幼儿熟悉的人和动物收集到的东西,形象直观的呈现在绘本中,而且通过导入刘老师收集发卡的方式,让幼儿清楚明了的明白了什么是收集。同时,还夸张、拟人式的向幼儿介绍了大千世界中,如同"收集"的自然现象和景观。

  在授课过程中,我运用直观的方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中,了解了绘本的基本结构,如:封面、扉页、封底。如:我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扉页、封底的盒子哪?因为很多绘本的封底和封面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若无提醒,孩子可能更容易把它看成一个单独的片段,因而与其中隐藏的意趣擦身而过。一旦,这种提醒开启了孩子观察阅读时"有意识捕捉"的行为,则会更大地促进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而绘本中有关"封面"和"封底"之间的阅读经验,将在日后的阅读中延展下去。在观察封面的时候,更悄悄启动了孩子"猜猜看"后认识和印证的愿望;小星星会是谁收集的,石头会是谁收集的等,在这种充分的观察和积极的猜想中,孩子们由对一个不熟悉的绘本故事"贸然前往"的观察欣赏,演变成"有备而来"的积极期待。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看图说话的环节,在这里,老师故意不讲述的"停顿"和"等待",隐含着对孩子观察表达的暗示和鼓励;继而,后继的文本讲述又自然包含了对孩子讲述的肯定和修正,引导孩子向绘本的"文"、"图"欣赏中迈进。也适时的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尝试在图的观察和文字的聆听中解读文本中的构图、语言模式,积累读图解图的阅读能力和经验。在说说交流的环节,引导幼儿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更加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并有了"新发现",这样自我意识就获得了发展。并通过我把这个故事再讲一遍,要是遇上了你最喜欢的那一段,你就和老师一起讲,这种集体阅读方式培养和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在分享生活中的收集的环节。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喜欢收集的东西,我又运用刘老师的照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初步进行创编。

  幼儿绘本讲述活动已经结束,但关于绘本有关的收集、展示活动却开始开展起来,这样可以让幼儿亲身体会到什么是收集与收集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猜测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间的联系。

  2、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仿编的绘本内容。

  3、愿意大胆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桌子4张;椅子25把;绘本12本;记录纸20张;展板2块;磁铁30个;画笔12支;PPT

  2、经验准备:(1)已了解“收集”的含义。

  (2)具有良好阅读、绘画、倾听*惯。

  活动重点:

  在观察、猜测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间的联系。

  活动难点: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仿编的绘本内容。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诱发阅读绘本的兴趣。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你们最喜欢收集什么东西?

  二、在观察、猜测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间的联系。

  1、自主阅读第一段,初步发现收集者和物品之间的联系。

  (1)自主阅读1-11页。

  ——还有一些人也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东西呢,他们是谁呢?

  ——他们都喜欢收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从椅子后面的书袋里拿出绘本,从第1页到第11页。

  (2)分享交流

  2、自主阅读第二段,进一步发现自然界中收集者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1)自主阅读至结束。

  ——除了小女孩、小男孩、奶奶、清洁工、乌鸦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谁喜欢收集?它们喜欢收集什么呢?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8)

——西溪湿地实用五篇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了杭州著名的西溪湿地游玩。

  穿过几条石板铺成的小路,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小桥,经过雨水的冲刷,洗去了许多的灰尘,使整座小桥看起来干净而又明亮。在小桥的下方是一条宽阔的河道,河水不是很清,两边被碧绿的树木簇拥着。湖面碧波荡漾,有几只小船随波漂荡,犹如在碧玉上随意点缀的装饰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走过小桥,便看到了一片花海。花儿多得像满天的繁星,数也数不清,好像融入到了花的海洋。丛中的花朵,粉的像霞,黄的似金,白的如玉,还不停地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令人陶醉在其中,上面还有晶莹剔透的水珠呢!真是色彩各异、繁花似锦、芳香扑鼻呀!

  走过花海,便来到了“洪府”,踏入洪府大院,便看到一片湖水,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湖底的水草,一群小黑鱼在湖中游动,在水草间穿梭,嬉戏打闹着。湖面上还有几个喷泉,水花溅到湖面上,好像炸开了花。湖水两边被树丛环绕着,像是给湖水带上了一个碧绿的花环。一阵微风吹过,湖水泛起阵阵涟漪,就像一件透明的薄衣随风吹动,将我的思绪拉到很远,很远……如果这时候能起点雾,一点就好,配上这美景,就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仙境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杭州的西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真是美不胜收,让我流连忘返、目不暇接,怎能不让人称赞不已呢?美丽的杭州,美丽的湿地公园!

  你见过雪吗?你喜欢雪吗?跟我一起去看杭州西溪湿地的雪景吧!

  中午,我约上同学,走出了家门,迎面吹来一阵寒风,突然觉得脸颊一凉。抬头望去,穿着洁白衣服的雪花仙子们在空中翩翩起舞,你瞧,她们停在了我的额头、鼻尖上、眼睛、嘴巴里,我试图抓住她,但是都没有成功。

  雪花仙子的魔法棒往树上一挥,西溪湿地的柳树、柿子树、梧桐树……马山穿上了银白的婚纱。往花上一挥,含笑开放的梅花、茶花桃花……马上“白里透红”,娇滴滴得像个新娘子。往田野上一挥,油菜地、向日葵地……马上铺上了白地毯。往屋顶一挥,休息亭、购票亭……戴上了白色大帽子。往我身上一挥,我就变成了雪人。

  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河边,河中央有只小船,有一位渔翁正在钓鱼。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句。河面突然冒出了两只水鸭,又让我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我被这么美丽的画面深深地惊呆了。

  厚厚的雪把我和同学给吸引住了,我们有时在地上比脚印大小,有时抓起一把雪,看谁仍得远,有时把对方当靶子,击中目标,有时抓起一把雪,往嘴巴里塞……她们给我们带来无限地开心和快乐!

  西溪湿地的雪景漂亮吧,我们欢迎你—亲爱的小伙伴们!

  西溪湿地是一幅景色宜人的画卷;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是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仙境。

  西溪湿地不仅景色优美,还笼罩着一层悠久的文化,那就是西溪湿地博物馆,一个徘徊着文化的书卷;一个弥漫着历史的书阁。还有许多高科技的物品,不仅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的知识,还能切身体验实践科技的快速发展等等。

  跟随着小鸟唱出的旋律,我们来到了西溪湿地博物馆。刚进门,就看到一块高高的水泥墙,上面有许多游动的小鱼,那是用光印出来的,在水泥墙上显得格外清晰。来到湿地博物馆内,第一眼就看到了一间比教室小几*方米的,像电影院似的小屋子,里面的墙上印着西溪湿地的文化短片,后面还有几个整洁精致的小凳子,那几个小凳子好像在向我们召唤着:“喂!快来看看,了解下我们西溪湿地的文化吧!”

  接着,我们从鱼皮做的蓑衣,稻草编织的凉草鞋……欣赏到手摸的资料器,和放大镜的播放器,真是从古代穿越到了现代啊!我深深地感到现代科学发展真是飞速啊!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活化石和仿真像,真是栩栩如生,我仿佛融入,进了大自然……

  在西溪湿地博物馆,我学到了无穷的知识,畅游在高科技之中,真的是感受深刻啊!

  今天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西溪湿地博物馆。馆外围绕着小河和池塘,里面还有小鱼小虾游来游去,嬉戏玩耍。一进入场馆,哇,这里真大啊,首先进入眼帘的一个个电子触屏器,上面详细的介绍了湿地的形成和种类,湿地还分为:海滨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五大种类。接着介绍了食物链的构成,还有很多动物标本,有绿头鸭,丹顶鹤,鬣狗,黑鹳、猿猴、乌鸦、狐狸、天鹅等等。这时,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找到五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开始吧。

  我和朋友们马上开始分头寻找,我个子小被分到从下往上找,一下子就看到了藏野驴标本下的介绍牌上写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开心的嚷起来“我找到一个”,老师走过来看了看说“王心宇,真棒,第一个找到了”。我很开心,但是马上又投入的开始寻找下一个,很快麋鹿、鸳鸯、黑鹳都找到了,但是却少了一种怎么也找不到,我急的满头大汗,同学们也着急的抓耳挠腮。突然,我看到了保安叔叔,我连忙跑过去,问:叔叔,我们找到了藏野驴麋鹿鸳鸯黑鹳,还有什么是一级保护动物吗?保安叔叔说:“还有丹顶鹤啊。”我谢过了叔叔,找到同学们兴奋的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还有一种是丹顶鹤”。大家都笑逐颜开。

  随后,我们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湿地博物馆,我们收获了很多,明天我会继续努力完成任务,加油!

  火热的阳光洒向大地,风儿送来阵阵花草的幽香。“啊,到了,到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拍着手,陆续下了车。这里的阳光变得温暖,风儿变得和煦,花儿变得娇艳,就连嗡嗡鸣叫的密封、翩翩起舞的蝴蝶、枝头叽叽喳喳唱着歌的小鸟也变得更加可爱。

  今天,我们与美丽的西溪湿地有个约会。等待了许久,西溪湿地神秘的面纱终于揭开,如窈窕淑女,呈现在我们眼前。大门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石碑在我们面前庄严地耸立着,旁边尽望不到边的是绿树、绿草了。

  走进湿地的大门,我们便来到了蔓延十里翠绿的“绿堤”。绿堤里,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被阳光照射地油亮亮的,显示出勃勃生机。一阵微风吹过,这些西溪湿地的“东道主”便向我们频频点头,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大大小小的湖泊里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片片墨绿色、手掌那般大小的荷叶在湖面优哉游哉,还不时能看见娇小艳丽的红莲、白莲在碧绿的荷叶间亭亭玉立。木板做的桥梁、顶上用茅草铺盖的凉亭,有另有一番风味。它们古色古香,使人心旷神怡。

  我们找到了一条阴凉的古道,一边休息,一边尽情观赏西溪湿地那迷人的风光。

  成片的树林、如茵的碧草间,点缀着紫色的紫鸭趾草、金灿灿的太阳花,还有许许多多美艳动人的、不知名的花儿。

  天空蓝幽幽的,又高又远。

  一道云彩如广阔的草原上的绵羊,悠然自得地漫步。

  我们看着这样美丽的西溪湿地,完全陶醉其中了。


《滁州西涧》教案实用5篇(扩展9)

——西 瓜实用5篇

  从前,有三只老鼠姐妹,叫:可乐、二丫、三宝。她们都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一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老鼠三姐妹外出散步。她们看见一半很大的西瓜,那又红又软的果肉十分爽口,又小又黑的子惹人喜爱。老鼠三姐妹都口水流了三千尺。她们一拥而上,“噌噌噌”地啃着果肉,吃得可香了。一大半西瓜越来越少。原来,它们都被“送”到“红软垫广场”去“玩游戏”了。西瓜没了,老鼠三姐妹的肚子都变得很大很大,活像一个小皮球。

  忽然,天空落下了颗颗“珍珠”,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可乐说:“快躲到西瓜下面去,把西瓜当水果避雨屋!”说着,她们急忙跑到西瓜下躲雨。西瓜里很暗,但还有一股清香。“簌簌簌”原来是小蚂蚁在敲门,可乐走过去,让小蚂蚁进来。“砰砰砰”这回会是谁呢?门一开,原来是小蝴蝶,二丫连忙请它进屋。“咚咚咚”这次又是谁呢?原来是小松鼠,三宝急忙让它进屋。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动物们道过谢,这才急匆匆地走了。二丫和三宝竖起大拇指,异口同声地对可乐说:“可乐,你真棒!”

  她们又来到小溪边,“哦!天哪!桥断了!”三宝尖叫道。“对待事情沉着冷静,才能急中生智,发挥你的聪明之才。”二丫说。“那我们该怎么办?”可乐着急地问。“用西瓜当小船,用树枝当船桨。”二丫说。她们上了“船”,到达了河对岸。可乐和三宝向二丫竖起大拇指,一齐说:“二丫,你真聪明!”

  河对岸风景如画、鸟语花香、桃红柳绿。二丫建议:“我们把家搬到这里来吧!”“可以!”可乐和三宝争先恐后地说。“这件事就由我,三宝来干吧!”三宝说。它如同一支离弦的箭,飞一样地跑到家。回到草地上,三宝累得气喘吁吁,说:“不好,我们的家倒了!”“那我们再造一座房子。”可乐说。“我们可以用西瓜来当房子呀!”三宝说。“还要做家具、做门窗。”二丫说。不久,三宝做好家具和门窗。

  从此以后,她们三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要是你在风景优美的地方,看见半个有门有窗的倒扣着的西瓜,那这一定就是老鼠三姐妹的家。

  “西瓜大,西瓜圆。西瓜水,多又甜。咬一口,笑哈哈!”

  我是一只大西瓜,我有青绿色的外皮,鲜红的肉和黑黑的子。

  我的兄弟姐妹千姿百态。有的一头大、一头小,像个不倒翁;有的两头大,中间却凹下去,像个大大的花生;还有的很圆,像个大皮球!有的皮肉、子儿都是白的,叫三白西瓜;有的像个大美人,由于它的皮是黑色的,所以人们叫它“黑美人”;最有趣的是一切就“炸”的弟弟,人们就叫它“爆炸瓜”。

  我们的肉有许多种颜色呢!有黄瓤黑子、黄瓤白子、红瓤黑子、红瓤白子、白瓤白子……皮呢,有墨绿色、墨绿色夹着深绿、墨绿里带着黄色、白色、白里带黄……

  当你切开我的皮时,鲜红的瓤子就露了出来,咬上一口,甜滋滋的,清爽无比。咦?怎么有东西在嘴里呢?吐出来一看,哈哈!原来是那些调皮的小瓜子,它们有的是褐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黄色的,也有黑中带黄的,还有的甚至是软的!

  沙瓤瓜呀,一放到嘴里,就觉得满嘴的甜沙子,甜得你打两个巴掌也不放,甚至想一下子就把我吞下去!有人干脆就又买了几个回来,大饱口福……

  爆炸瓜呀,稍有震动就会“爆炸”!哪怕轻轻拍它一下也很容易“爆炸”的。当你把它装进篮子、塑料袋时可千万要小心哦,不然它又会“爆炸”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我的弟弟爆炸瓜抱回家,还不能放在地上,不然,它还得“爆炸”!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抱到台板上,刚用刀把我弟弟的肚皮划一道口子,它就“生气”了!只听“咔——咔——咔——咔”几声巨响,我弟弟的肚皮就裂了一道大大的口子!

  我全身是宝:我的子可以做瓜子,我的瓤可以吃,还可以榨西瓜汁。最好的是我的肚皮。有一次,一个孩子生病了,他妈妈把我买回家,让他把皮吃了,他立刻就病好三分呢!

  西瓜被切开后有时会发出“撕拉”一声。我想,一到夏天,这种声音比比皆是吧!但已不是我回忆里的那种令人感到幸福的声音了。

  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清楚地记得我以前的家。那是我的城堡我的乐园,我记忆中最柔软最美好的地方。我那时的家很大,记忆最深的就是我家的前院。前院有一口很深的井,据说是我爷爷挖的。从我一出生,这口井就已经存在。我刚刚学会写名字的时候,就用钥匙在井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口井带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是我多么宝贵的财产。

  每一到夏天的时候,我老爸会把家里客厅的电视搬到前院,用长长的电线连接着插头。大约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周围的街坊邻居都会带着自家的长凳.摇椅和蒲扇聚集到我家的前院来。我还记得当时热播的是“还珠格格”。几位大婶边看边感叹紫薇的身世凄惨。小孩子就在水井的旁边随着“还珠格格”的主题曲乱唱乱跳,不亦乐乎。这个时候,我老爸就会把早早浸在水井里的用桶子吊着的西瓜拉上来,清凉的井水已把原本热乎乎的西瓜浸泡得凉凉的了。老爸用长长的水果刀把西瓜切开,这时就听见“撕拉”一声响。在聊天的停下了叽叽喳喳的嘴巴,唱歌跳舞的放下了群魔乱舞的手臂。这声“撕拉”好像是一声口哨,让所有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我把西瓜一块块分给他们,感受到的是感谢的目光和真诚的笑脸。“这西瓜比昨天的还要甜,还要好吃呢!“众人赞扬。那时小小的我就在想,到了以后我像老爸一样那么高,力气那么大的时候我也要坚持这个“夏天传统”。可是这种愿望也只是一种愿望罢了。当时幼小的我并不理解“拆迁”是什么意思。离开的时候还在想明天,明天就可以回家,回到我的城堡,回到那些疼爱我的邻居的身边了。

  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住在高高的楼房里,我甚至都不知道对门住的是谁。不见了那些听我唱歌,陪我吃西瓜的街坊。现在的夏天,我依旧吃西瓜,是冰箱里冰镇的西瓜,切开来的时候也有“撕拉”的一声。只是那西瓜没有用井水冰镇的甜了,那切开的声音也失去了那种幸福的感觉。

  啊!好怀念那种让人感到温暖的声音。怀念那种很多人一起吃西瓜的情景。怀念我已成废墟的家园!

  哈哈,今天老妈不在家,又是自由的一天。我竟然不由自主地向厨房走去。啊!餐桌上摆着一盘西瓜,果然是西瓜的旺季,这么大的西瓜,翠绿的皮肤,柔美深绿色的曲线花纹,尾巴卷来卷去,像小猪尾巴,看着他圆溜溜的身体,可爱极了。

  我把我的脸蛋贴在他的脸上,m~~,凉丝丝的,用鼻子仔细一嗅,竟然什么都没闻到,我静下心来,又闻了一次,令我感到震惊的是,那竟然有一种绿草的清香,我从来都没注意过!我想,那是大自然的味道。

  我用手抱住了这个大西瓜,它可真光滑,这么重的分量,里面一定有许多的果汁,不行了,我要流口水了,我强迫自己忍住,咽下了这口唾沫。我生怕一失手,西瓜砸在地上,那……(我就残了)

  我把西瓜放在切菜板上,拿出一个大刀,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一刀,“咔~”西瓜一分两半,西瓜汁流在了菜板上,以前真没想到,这绿绿的西瓜皮,红红的瓤,竟可以搭配在一起,多么强烈的对比呀!我继续切西瓜,直到切成了八牙,然后放入盘中,瞧!黑色的,白色的瓜子,镶在瓜子里面。月牙似的西瓜放在在盘子里,那鲜嫩的果肉都渗出了果汁,真令人垂涎欲滴呀!

  我赶快捧起了一牙,蹲在了垃圾桶上方,大口大口的啃起西瓜来,“真是爽极了!”我不禁赞叹道。一股凉爽的味道流入我的口中,一丝丝甜味含在嘴中,一种可口的感觉在我嘴中回荡。西瓜汁从我的口中溢出一些,不过我没在意,光顾着啃西瓜,竟连吐西瓜子都忘了。

  我又捧起一块,本想再感受感受西瓜的美味,可我真成了像灰灰狼老师说的那样“还没尝出味就吞下肚啦!”西瓜除了好吃,好有什么好处呢?我想在百度上搜一搜。网上说“西瓜不仅水分多,营养也很丰富,含有蛋白质、糖、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夏天高温,汗出很多,进食减少,食用西瓜,既可补充水分,消暑解渴,又能供给营养。”西瓜还真不错,这个夏天我可得多吃点了,对了,把这个告诉妈妈,还可以饱饱口福。

  嘿!西瓜老弟,我还真喜欢上你了!

  我小时候做过许多糊涂事,总是闹笑话。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我小时候的其中一个趣事吧。

  炎热的夏天来了,我们全家都在“烤火炉”上烤着。我最先忍不住,跟爸妈说:“我们开空调吧!”他们不同意,说了一大堆吹空调会得空调病啊,吹空调会感冒啊......本来天就热,还说那么多,我哪里听得进去啊,硬是囔囔着开空调。

  妈妈又使用了她惯用招数-----转移话题:“这样吧,我下去给你买个西瓜,咱们别吹空调了。”我自动忽略了其它话语,只听进去了“西瓜'两字,马上激动地点头。

  妈妈也去买西瓜了,我大开家门,准备在门口迎接妈妈回归。

  来来往往很多人,可就不是妈妈。我越等越急急得直跺脚。

  终于,在走廊的拐角处出现了妈妈的身影。我高兴地冲过去,抱住妈妈买的西瓜,一蹦一跳地和妈妈跨进家门。

  妈妈把西瓜切成两半,一半给我抱在怀里吃,一半切成块,放进盘里给他们吃。

  我拿起勺子,先挖了最中间的一勺,再就勺,又一勺......不一会儿,我的嘴巴旁边就都是西瓜汁了。正吃得快活的妈妈,回过头来看我,西瓜汁把衣服都浸湿了,满嘴红,不由地笑了。又一看,没见我吐西瓜籽,吃惊地望着我,叫道:”你不吐西瓜籽的吗?“我不以为然地说:”不想吐,太麻烦了."妈妈严肃的对我说:“西瓜籽可是会在你肚子里生根发芽,到时候西瓜苗会从你嘴巴里长出来。”我不信,问爸爸,爸爸也说是。我指着我的肚皮,说:“那它现在怎么没长?”爸爸说:“不急呢,你见过哪个水果几秒就长出来了,过一会儿说不定就长了。”

  我一听,顿时直冒冷汗,说什么来什么,我突然感觉我的喉咙痒痒的,好像有什么东西要冒出来似的。我想象着西瓜苗从我肚子里长出来,害怕地哭出了声。越哭越猛,痛苦**道:“妈妈,我是不是要死了?”

  妈妈连忙安慰道:“你这孩子,我们开玩笑的,你怎么当真了?”我半信半疑地问道:“真的?”妈妈说:“真的,我们只是劝你不要吃西瓜不吐西瓜籽。”我破涕为笑,乐呵呵地傻笑,继续抱着西瓜吃。妈妈和爸爸哭笑不香地望着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