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

首页 / 教案 / |

  《认识线段》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认识线段》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那这样呢?(演示:)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认识线段》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能在一些简单*面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使学生在注重体验、感悟知识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建立表象,支撑理解,在深化认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数学学*能力。

  3、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学生尺,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通过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1)出示跳绳和拔河的情景图。师: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请问跳绳的绳子和拔河的绳子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沿绳子画出曲(直)线)

  跳绳甩出的绳子是弯的,拔河的绳子看上去是直的。

  (2)毛线由曲变直。

  A请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

  B你有办法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C(屏幕出示)讲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学生齐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D追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线段都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指名拉出一条线段)问: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放开一只手)现在毛线怎么了?(弯了)要让毛线再变直必须怎么样?(捏住线的两头把它拉紧)现在绳子又怎么样了?(直了)

  一定要两头都捏住拉紧,两只手捏住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学生读一遍。

  追问:请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

  请大家拉出一条线段,同桌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端点在哪儿。

  3、感受不同方向的线段

  (指名拉出一条线段,竖起来)问:看,线直吗?可以看成线段吗?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斜着放,问:这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只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你会把手中的线段变变方向吗?自己试一试。

  4、感受线段有长有短。

  师:老师手里的线段和他手里的线段比,有什么不同吗?对,线段有长有短。那你有办法让老师手里的这一段变得再长一些吗?你来做做看。能再把你们手中的线段变短一些吗?试试看。

  师:我们两只手捏的地方也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得越开,这条线段就越怎样?反过来呢?对了,线段有长有短,(板书:有长短)。

  5、抽象出线段的图形。

  小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短)。那么请你来判断一下,下面那几条是线段?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识线段。(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形,哪些是线段,不是的说说为什么?

  2、找线段。

  A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请在我们的教室里,在你的身边找找看?

  B小朋友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线段。

  三、由浅入深,巩固新知

  1、数线段。

  A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就是由不同方向的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请看,这些是什么图形?它们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

  B汇报时:请你来指一指?(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说明: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C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那么有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

  2、折线段

  (1)(取出正方形纸)正方形纸上有线段吗?有几条?在哪里?

  (2)请你拿出你的正方形纸对折一下,打开看看,纸上有线段了吗?在哪里?

  (实物投影出示) 对,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3)你还能折出一条比刚才那条短的线段吗?试试看。(实物投影出示)

  (4)下面请同桌两人各自折一条线段,然后两人再比比折出的两条线段的长短。

  3、画线段。

  (1)、尝试画

  那你会把线段画出来吗?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拿出纸,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画法。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学生回答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还可以怎么画?

  在画线段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3)、再次画

  请你听了提醒后再画一条和刚才方向不同的线段,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请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对方的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4)、你还能用其他工具帮助画线段吗?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这些工具都有直直的边)

  4、由点连线

  (1)连结两点画线段。

  (黑板上画上两个点)问:连接这两个点可以画出几条线段?小结: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有三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一下,能画出什么图形?请你在老师给的作业纸上画画看。

  问,你们画成的是什么图形?投影学生作品。

  师问:你是哪两个点连成了线段?

  指出:上面这个点和下面的左边的点连成了一条线段,和下面右边的一个点也连成了一条线段。

  (3)那想想这样四点,连结每两点最多可以画出几条线段呢?快动手试试看。

  (先画出过第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接着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4)那想想这样的五个点,连结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又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动手试试。

  (依次用不同颜色画出4+3+2+1条线段)

  四、小结学*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叫线段,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认识线段》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教学准备:

  一段线、练*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请同学拿出一根线,把它随意摆在桌上,看它是什么样子?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和原来的`那根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捏住线的两端拉紧现在我们手上拿的 是一条。。。(线段)

  手捏住的两端就叫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

  两端之间的这段线是。。。(直的)

  小结:所以线段必须要有两个端点,并且两端之间的线是直的。

  3、线段可以这样 表示(老师板书 : )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有几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点

  二、实际应用

  1、其实*常学*、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线段:?

  你能说出生活中其他地方有线段?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完成 想想做做(1)

  2、完成 想想做做(2)

  (1)黑板有4条边,它们都是什么?黑板是什么图形?

  (2)拿出长方形纸,摸一摸互相说一说有几条线段围城?然后交流。

  (3)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略)

  学生相互数一数,指出端点在哪?

  三、画线段(想想做做 3、4、5)

  1、刚才认识了线段,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学生自由画。然后交流,

  2、归纳几种画法。

  3、给你两点能画出一条什么?(两个点能连成一条线段)

  4、三个点连成几条线段,画出什么图形?

  5、4个点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还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 : 直的

  2个端点

  《认识线段》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 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 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 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 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 依据线段模型练*。

  P45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 题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 P45第3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 P45第4题

  (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 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 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 学生独立练*,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1)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2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5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2)

——《认识线段》说课稿实用五份

  《认识线段》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两根吸管(一直一弯),和跳绳与拔河时绳子的不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感受曲和直在生活中的存在。再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在数学王国中有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指一指:组织同桌一人把毛线拉直,一人说说哪里是线段,并指指端点。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创设“小法庭”的情境,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1、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先猜测,再画,评价。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在第3关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魔术“变线段”。

  线段不仅可以画出来,还可以变出来,你们会变吗?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拓展:你们还想知道线段的哪些知识呢?增强他们的探索意识。

  《认识线段》说课稿 2

  数学课的说课。一般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一、教材分析 二、目标制定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学法预设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下面就以《认识线段》为例谈谈数学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度量单位。

  二、 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 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 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 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 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线变直吗?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毛线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另一种是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 端让毛线自然下垂。此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

  2 、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3、 教师演示并说明: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 )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 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 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 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 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拓展性练*和开放性练*。

  基本性练*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3题,先出示两个点,问: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认识线段》评课记录

  朱月萍:今天朱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低年级的数学课,整节课体现了形象化的教学风格,下面请各位老师围绕“形象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语言不仅有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

  2、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开始,由生活中的实物毛线引入新课,再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特征,最后抽象成线段这一图形。由生活到数学,由形象到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理解。

  游晓霞:教者从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重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教者能引导学生发现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操作。

  孙 亮:画线段时动画出现的是先画直线,再画两个端点,是否可以展示先画两个端点,再画直线,或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直线和另一个端点。

  胡万进:关于四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学生容易定式思维连成4条线段,可以在出示3个点连成线段之后再在连好图形旁边再加一个点,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对角线连成的线段了。

  周 建:

  1、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课堂结构合理,过度自然,语言形象化突出,教学效果好。

  建议:连接4点,可以结合学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进: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性的语言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得体,富有启发的无声语言带动课堂教学。

  郁 *: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来教学。活动中通过实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观的让学生找出线段的特征。比较线段长短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比价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

  《认识线段》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度量单位。

  二、 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 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 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 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 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线变直吗?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毛线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另一种是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 端让毛线自然下垂。此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

  2 、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3、 教师演示并说明: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 )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 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 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 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 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拓展性练*和开放性练*。

  基本性练*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3题,先出示两个点,问: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说课稿 5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打下基础。

  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检测学生的学*效果。课件出示练*: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检测学生的学*效果。课件出示练*: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3)

——认识线段的教案(5)份

  认识线段的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 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 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 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 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 依据线段模型练*。

  P45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 题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 P45第3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 P45第4题

  (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 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 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 学生独立练*,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认识线段的教案 2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9-6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流程:

  一、 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师:村长交给了喜羊羊一个难题,(课件出示一曲一直两条线段)你能来帮喜羊羊解答一下这两条线哪一条更长吗?

  根据学生反应,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比较呢?

  预设学生回答:把弯的那条拉直

  师:(拿起手中的一根毛线)你究竟是怎么把它拉直的呢?(指一名学生展示)

  师: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线段。线段可以用

  表示。由此可见线段是直的。(黑板贴展示线段,直的)随后指两名学生指一指毛线哪一段是线段。(注:从左往右指和从右往左两种指法)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你能从他手中的毛线上找到线段两端的点吗?指学生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师:现在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个人拉住毛线,另一个人指出哪一段是线段,并说说端点在哪里。

  3.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线段的学*,你认识线段了吗?预设学生踊跃说认识。

  师:我不信,我要考考大家,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在是线段的下面打勾,不是线段的打叉。

  你能不能将这些线段分类呢?

  师:将不是线段的去掉,说一说线段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仔细观察线段,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特征?(有长有短)

  讲解完后,师:现在你闭眼想想你心目中的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二、巩固线段特征

  1.从生活中和图形中找出线段

  师:其实我们身边也蕴藏着许多许多的线段,不知道细心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比如我们的小尺上就有线段,你能找一找嘛?

  师:你再观察一下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并指出端点。

  师:聪明的小朋友不仅帮喜羊羊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能从身边的物体中找出线段,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从我们学*的图形王国里找到线段的,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展示

  师:这是一个几边形?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吗?(分别请同学指出线段和端点)

  然后独立做想想做做第二题,展示成果后,让学生猜测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分别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由此可得: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从长方形纸上折出线段

  师:同学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村长又出难题了。看老师这里,(将纸对折)告诉我我折出的这条折痕是不是线段?端点在哪里?你能不能折出一条比她短的线段?比它长的呢?最长的呢?

  师:比较一下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有长有短)

  3.学会画线段

  (1)让学生试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线段,你能不能选择一条画在你的作业纸上?首先想一想,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

  (2)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作线段的流程。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预设学生线画的不直,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他的线段画的完美吗?哪里有欠缺?

  预设学生少一个端点,师:他的线段画的完整吗?少了点什么?

  (3)老师演示线段

  师:左手用力按紧米尺,另一只手沿着米尺的边从左往右画出来一条线,然后再线的两端画出两个小竖线代表端点。这样一条完整的线段就完成了。

  (4)学生巩固画线段

  师:现在,你能画出一条比刚才更漂亮的线段吗?同桌互相欣赏。

  三、作业巩固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自己动手画线段了,那想想做做第三题我相信你一定也能顺利解决。(让学生自己读题)

  师:那如果有三个点,每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纸上操作,并交流互相欣赏。

  师:三个点都难不倒你们,现在给你四个点,你能再试试看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小组互相交流。学生班级交流。

  师:有人只画了四条,你们画了几条?是哪两条遗漏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预设回答说:先画四个外边,再将对角线连起来。

  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从一个端点画起,与其他的点都先连起来。指名一个学生到投影上进行动画操作,要求该生先确定一点,再全部画完。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喜羊羊的步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那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呢?你还学*到了什么本领呢?回去后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下节课再交流。

  认识线段的教案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教师出示毛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

  (操作: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课件出示文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认识线段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认识线段的教案 5

  认识线段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拉、折、画等活动,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体会线段的特征,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认识线段教案。

  2.会利用工具画线段。

  3.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认识线段的特征。

  2.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电脑、红线、直尺、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一)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就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教案《认识线段教案》。(板书:直直的)

  (二)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三)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四)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课件出示第1题)

  (五)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六)折线段(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有几条?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5.在这张纸上能这出多少条线段?(无数条)

  (七)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八)画线段

  1.明确画线段的工具,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画一条比它短的线段。如何看出的?

  4、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练*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独立完成后汇报。说说有什么发现?

  2.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3点呢?4点呢?

  省独立画一画,再比较交流。

  3.欣赏生活中线段应用的图片,说一说、找一找。

  四、总结

  谁能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最好能有顺序、有条理的说一说,不如用1、2、3等表示。

  五、拓展

  出示线段图,画一画,说一说有几条线段?数这样的线段有什么规律?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4)

——《认识线段》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两根吸管(一直一弯),和跳绳与拔河时绳子的不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感受曲和直在生活中的存在。再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在数学王国中有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指一指:组织同桌一人把毛线拉直,一人说说哪里是线段,并指指端点。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创设“小法庭”的情境,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1、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先猜测,再画,评价。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在第3关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魔术“变线段”。

  线段不仅可以画出来,还可以变出来,你们会变吗?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拓展:你们还想知道线段的哪些知识呢?增强他们的探索意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48和49页。《厘米和米》本单元教学量长度,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更是以后学*面积和体积的重要知识准备。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学会将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能在一些简单*面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能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基于这些我采用了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我将这个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1.图片导入

  我用几幅图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线在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新授

  我将全过程分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4个环节。

  (1)拉一拉

  请学生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看看是怎样的?在学生说出是弯的之后,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毛线变直,学生动手操作,拉一拉将毛线变直。让同桌两人交换着摸一摸,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在数学上叫做线段。(板书:线段,直直的)两只手捏住的地方叫端点。(板书:端点)在数学上我们用小竖线来表示端点。让学生来指一指、数一数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我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数一数直观感知线段,从中抽象出线段这个概念,知道线段是什么样的。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画的是线段吗?指名判断并说出为什么。在学生判断出是线段后,我在此基础上做了拓展,一条拉长,一条旋转,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朝哪个方向,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都是线段。

  (2)找一找

  我让小组讨论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摸一摸、指一指。学生发现直尺、黑板、课本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生活中有线段,*面图形中也藏有线段。找一找这些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的?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多边形,能很快说出线段的条数,这即是在旧知识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面图形中,相领两条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找一找是让学生从身边事物着手寻找线段,发现生活中的线段,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特点。

  (3)折一折

  借助上一环节中出现的长方形,让学生用折的方法创造出一条新的线段,摸一摸并指出端点。和同桌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并想办法折出比刚才的折痕更长或更短的线段。在折一折中,让学生感受到学*的快乐,激发课学生创造的欲望,训练了发散性思维。

  (4)画一画

  在画之前和学生讨论画线段的工具,有的选择直尺,有的选择文具盒,有的选择书本等,经过对比,学生发现最佳的画线段的工具-直尺。请学生自己尝试着画线段。在画的过程中说说怎样才能把线段画好。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工具,自己画,而不是老师给定工具,示范画,将给与式、模仿式转变成自我探究式,将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会画线段后,出现2个点,连接2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学生动手画,理解连接2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接着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连接每两个点可以画几条,重点理解每2点的含义,再动手画。4个点时,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自己动手试着画。学生有的画4条,有的画6条,让画6条的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怎样才能有序而又不遗漏的画出线段,进一步理解每两点的含义。5个点时可以画几条呢?请学生猜一猜,课后动手画一画。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层次的数学练*,力求达到学生课堂学*的趣味化,活动化与生活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想法,深化对线段的认识。

  3.总结

  最后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介绍下线段,从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立足《新课标》,抓住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特点,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敬请指导,谢谢!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是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是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5)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8页的例题,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小根毛线,今天我们的学*就从这根毛线开始。请同学们将毛线摆在桌子上,我们来观察观察: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边演示边谈话: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谈话: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毛线由弯曲到直的变化,告诉学生这直的一段就是线段,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线段最初的感受就是直。选择毛线这个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引出学*内容,拉进学生对“线段”这个知识的理解。】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设计说明:在初步感知线段“直”这个特征后继续选用毛线这个实物的两端引出线段的端点,同时穿插让学生动手拉线段、指端点的实践操作,再次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我们把线段画下来:师“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大家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小组相互说)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虽然没有标出来,但线段的端点都是存在的)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出示上海市博会的部分展馆)

  【设计说明:这部分的设计遵循由*及远、由小及大的原则: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自己面前的书本来找实物中的线段,摸的实在,找的具体,再拓展到一些大的建筑中,虽然摸不到,但有前一段的铺垫,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段。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3.折线段。

  谈话:看来线段是时时围绕在我们周围,你看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这样的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课件演示)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也能像这样折一折吗?(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

  小组内交流,请左面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右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折完后在小组里比一比。

  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看到对角折的那一条是这两纸上最长的一条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设计说明:此环节通过折纸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既感受到创造一条线段的神奇,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这样一个特点。学生了解操作活动的意图,把握操作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特性,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数线段。

  谈话:这些图形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其实就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核对。

  提问:谁来给大家数数看,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总结: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设计说明:在教学画线段时,结合线段“直”这一特征,让学生知道直的物体的边可以用来画线段,也反过来通过画线段再次让学生感知、理解线段的“直”。在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只要画出这样一个图形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6.连结两点三点四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自由地在纸上画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设计说明:从连接两点到连接三点、四点,每一次的难度都有提升,这样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既使学生加深了线段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还有长有短这样一些特征。】

  三、小结学*收获

  师:一条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条毛线里面,认识了谁?它有什么特点?你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教师出示毛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

  (操作: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课件出示文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那这样呢?(演示:)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朋友,拿出信封打开看看(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教师演示后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

  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根据课堂也可这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你们又是怎么画的?)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判断线段的长短。(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三、小结学*收获

  师:一条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条毛线里面,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激发兴趣

  1、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三条路,(出示路线图)

  你认为小兔们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呢?

  是的,其实在这两点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

  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小猴家做客啦。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6)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菁选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

  认识线段

  课时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5页例6,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长度的基础上学*测量和画线段。教学时要提供比较多的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际测量和画图来形成基本的技能。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长度。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认识线段

  1、谈话引入:刚才田老师和大家一起玩了什么游戏,开心吗?你们知道吗,这条好看的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不想研究它?(引起学生兴趣。)

  2、操作观察,并小结:

  a、请小朋友拿出这条毛线,往桌上一放,你看到这条毛线形状是怎样的?(让学生感知放松的线是弯的。

  b、大家把这条毛线拉紧。和原来比,它的形状有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拉紧的`线形状变直。板书:直的)

  c、为什么它会变成直的?(把它拉紧了。)对,我们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了。(感知线头的两端。)

  d、生演示,师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领读两遍。)

  我们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齐读端点两遍。)

  3、体验感知,认识线段: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a、请坐在左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右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b、好,交换!请坐在右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左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呢?

  c、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吗?

  4、那,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画。(师画线段。)

  5、寻找身边的线段。

  ①你知道吗?在生活中处处教材有线段。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动手摸一摸每条边和端点,使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②下面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看谁先找到!(可动手摸一摸)

  ③小结: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记住线段的样子了吗?你能告诉大家吗?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

  二、练*

  (1)47页想想做做第一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理由呢?)与所处的方向位置无关。(2)看来大家真的记住了线段的特点,那你能数出图形中的线段吗?47页想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里。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三、尝试创造,学画线段

  1、尝试画:小朋友数线条数得又对又快,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的样子画下来吗?自己试一试,画一条线段,千万别画走了样。2、交流画法。肯定不同画法,喜欢怎样画就怎样画,只要别走了样。(直的线。)3、创造画:除了用尺可以画线段,请小朋友想一想还能用其他的工具画线段吗?(提示:能利用你手边的一些物体吗?)请你用最喜欢的工具再画出一条线段,看谁画得又好又快!(巡视时要指出有的不行。)

  四、由浅入深,巩固新知

  1、听说小朋友们会画线段了,豌豆先生急着要考考大家。(1)47页想想做做第五题,下面有三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画好后看一看,是什么图形?引导:每两点其实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所以画线段两头不能超过端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三个点,画了三条线段。(2)47页想想做做第六题。给你四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呢?四人一小组,先猜一猜交流一下,再画一画验证一下。2、小朋友们,你们*时喜欢折纸吗?下面我们要玩的这个折纸游戏可是要动脑筋的,想试试吗?(47页第四题。)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纸,照老师的样子折一折,再打开。(摸。)折痕就是一条线段。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你能折出最长的一条吗?你还能折出比原来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每次折好后摸一摸。)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五、总结全课

  好了,有趣的折纸游戏到此结束。请小朋友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走进生活,发散练*。

  1、还记得田老师刚上课时说的话吗:这条好看的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数学知识呢!由它,我们就学到了有关线段的知识。2、请小朋友看好(师生演示),如果拿这条毛线这样咔嚓咔嚓剪两次,你猜猜会得到几条线段?动手剪一剪,看看你的猜想对不对。得到了几条?为什么?(线段的特点。)那剪三次得到几条?四次呢……3、看,我们又从这条毛线上学到了有趣的知识。其实,数学知识隐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事物上,如果你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发现它。

  作业设计

  课本练*一第6、10题

  作业本1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

  有两个端点(可测量)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体会线段的特征,形成表象。但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缺陷,表现在语言表述不严密、教学设计形式不多,分层次教学显得不够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教材解读】

  《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材从具体到抽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第二个层次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等,让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进一步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第三个层次,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教材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就可以了。教学用尺子画出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对画法的指导:画线段时,要注意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刻度几。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

  3、学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问题生成单

  我知道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

  2、数学书长约( )厘米,宽约( )厘米。图钉长约( )厘米。

  3、尺的刻度“2”到刻度“5”的长度是( )。

  4、1米=( )厘米。

  我会学

  自学课本5页,完成以下问题。

  1、找一条毛线,拉拉看,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 );

  2、摸摸桌子边、书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 )。

  3、找一找,还有那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4、量出下面线段的长度。

  【教学过程】

  预设

  1、独立自学

  生:自学课本第5、6页,完成问题生成单。

  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优教通课件出示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活动场景。

  师:观察课件,说说两幅图的区别?

  一组同学在跳绳,绳呈弯曲状;另一组同学在拔河,绳呈直线状。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毛线,你有办法使这根弯弯的毛线变直吗?学生试着动手操作,找学生上前演示。

  生:两手把毛线两端拉直。

  师:这根线用两手拉直后,两只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可以看成是线段。在数学上,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新知探究

  1、认识线段的特征

  (1)认识线段是直的

  师: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拉直呢?

  生:线段是直的不能是弯的。

  (2)小结: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线段?

  生: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找找看

  生: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优教通课件出示)

  3、折线段(小组合作交流)

  (1)师:同学们喜欢玩折纸游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

  (2)师:现在纸上有了一条折痕。想一想,这条折痕也能看成是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拿大小不同的纸来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

  生:通过折纸游戏,明白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可以测量长度的。

  4、量线段(优教通课件出示)

  量一量教材第五页这些线段的长度

  (1)师:怎么量?(小组合作探究)

  生:掌握测量线段的方法。

  (2)组织动手量

  动手操作量线段。

  5、画线段(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例4(画线段)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应该怎样画呢?小组合作学*,交流画法,动手操作。

  汇报: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三、课堂小结

  交流学*心得、体会。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组织汇报交流。

  四、运用拓展

  引导思考,组织练*。

  1、判断

  (1)判断哪些是线段。

  (2)判断小朋友说得话对吗?

  2、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3、数一数,下面的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4、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年级上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找一找、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要求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分别由几条边组成(并作为练*从图形中找线段的素材)。以五边形为例,说明组成这些图形的边也是一种图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两个端点”

  1、老师出示一根毛线。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什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毛线,放在桌上,看一看是什么形状?(弯弯的),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到讲台前示范)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拉、用点力)

  2、学生在位置上演示,指名上台演示,并交流:大家看看,原来弯的已经变了,要想拉直,应该怎么做?(捏紧,用点劲拉)。

  3、揭示线段的初步概念。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课题:线段。)变换不同方向,认识线段的初步特点。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5、出示投影,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手捏紧的两头,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线段的端点。几个端点,

  6、结合刚才的交流,看着这条拉紧的线,谁来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直的、两个端点)(反复指名说),教师可以画出线段和端点。

  7、请大家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交流时紧扣线段的特点。

  (二)、找线段

  1、过渡: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中像直尺、三角板的边都是直的,它们的边有两个端点,所有我们把这边看成线段。用实物指边和端点。

  2、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们找一找。(生说说: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大家真棒!

  (三)、折线段

  (出示正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我现在把它对折,抹*,中间出现了一条折痕,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为什么?指名说,并演示说。(直的、有两个端点)

  1、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这一条同老师一样的线段。(便于学生折长或短线段比较。)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

  学生折后,与老师的比较。

  3、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

  学生折后,与老师的比较。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有的线段短。

  (四)、画线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点(特点可以再强调一下),那你能

  自己画一条线段吗?

  可以用什么工具画?怎样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说,老师演示3中画法:1、先画中间一根,在把两个端点;2、先画两个端点,再画他们之间一条直直的线;3、先画一个端点,画直直的线,再把另一个端点补充完整。)

  学生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方法画一条线段。

  (五)图形中的线段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第一个图:什么图形?有几条线段?上黑板指出来,注意按照顺序数。

  出示第2题(课始的复*图形),完成作业纸,并指名说

  拓展两个稍微难点的图形。

  (六)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3

  几个点,你能把这两点练成线段,连接着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快速的完成作业纸的第三题。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完成作业纸的第4题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学生完成,(展示作业),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家看看对不对?有什么想要说的。请小朋友们观察,是不是两点之间都已经连成线段学生说。指导从外到内,其次是按照顺序连。拓展给你五个点呢?欣赏有线段建筑的图片。

  三、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教师出示毛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

  (操作: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课件出示文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8页的例题,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小根毛线,今天我们的学*就从这根毛线开始。请同学们将毛线摆在桌子上,我们来观察观察: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边演示边谈话: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谈话: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毛线由弯曲到直的变化,告诉学生这直的一段就是线段,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线段最初的感受就是直。选择毛线这个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引出学*内容,拉进学生对“线段”这个知识的理解。】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设计说明:在初步感知线段“直”这个特征后继续选用毛线这个实物的两端引出线段的端点,同时穿插让学生动手拉线段、指端点的实践操作,再次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我们把线段画下来:师“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大家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小组相互说)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虽然没有标出来,但线段的端点都是存在的)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出示上海市博会的部分展馆)

  【设计说明:这部分的设计遵循由*及远、由小及大的原则: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自己面前的书本来找实物中的线段,摸的实在,找的具体,再拓展到一些大的建筑中,虽然摸不到,但有前一段的铺垫,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段。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3.折线段。

  谈话:看来线段是时时围绕在我们周围,你看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这样的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课件演示)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也能像这样折一折吗?(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

  小组内交流,请左面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右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折完后在小组里比一比。

  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看到对角折的那一条是这两纸上最长的一条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设计说明:此环节通过折纸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既感受到创造一条线段的神奇,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这样一个特点。学生了解操作活动的意图,把握操作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特性,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数线段。

  谈话:这些图形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其实就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核对。

  提问:谁来给大家数数看,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总结: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设计说明:在教学画线段时,结合线段“直”这一特征,让学生知道直的物体的边可以用来画线段,也反过来通过画线段再次让学生感知、理解线段的“直”。在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只要画出这样一个图形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6.连结两点三点四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自由地在纸上画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设计说明:从连接两点到连接三点、四点,每一次的难度都有提升,这样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既使学生加深了线段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还有长有短这样一些特征。】

  三、小结学*收获

  师:一条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条毛线里面,认识了谁?它有什么特点?你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生每人一小段毛线、一把学生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实践--让学生获得体验

  在认识线段的导入环节,设计让孩子视觉上先进行曲直对比,再亲身体验用手把弯的毛线拉直的过程,由观察、对比、动手等实践使孩子获得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体验到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笔直的。

  1.感受线段的"直"

  曲直对比。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欣赏几幅图,他们有什么不同?(跳绳的绳-拔河的绳;直吸管-弯吸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跑道、头发等等)

  师:请你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那请你猜想一下,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拉毛线两端。

  师:你发现原来的线和拉紧后的线有什么区别?

  学生汇报,并板书"直的"。

  2.初步感知线段

  师:你究竟是怎样把线拉直的呢?

  接着生的'话,让学生拉着线,师边指边说: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紧,两手之间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板书"线段")

  师:那你现在知道我们是怎样得到线段的吧,用眼光扫一下老师手中的线段是从哪到哪。

  学生活动:一生拉线段,另一生指其从哪到哪。交换。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现在老师要拉考考你们了(拎线的一头)这样能得到线段吗?为什么?

  生自己动手拉一拉,说一说。

  师:你发现要得到线段,初了它必须是直的,还要有什么?

  结合学生说的,得出:需要用手捏住两边拉紧,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就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追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有两个")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拉一拉线段,指一指线段的两个端点。

  实践--让学生加深认识

  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以后,由教师手执毛线进行变式训练,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知道线段不考虑方向、长短,本质特征是直的、两个端点。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特征的挖掘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个档次。

  4.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那你会判断吗?

  教师拉手中的毛线,学生进行判断。(相机追问:为什么不是线段?)

  师:老师考不到你们别的小朋友不服气了,也要来考你们了,读题判断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在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读、会量、会画线段并计算线段的长度。除了设定知识目标以外,现在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会画线段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学*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新的知识和本领。最后在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通过让学生把一根弯曲的线变直,两手抓住两端,形象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激发了学生学*新知的兴趣。学生学会了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线段之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他们看到的线段。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处有数学。而量线段和画线段则让学生自学和练*相结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根毛线、一张作业纸、一把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弯弯曲曲的毛线.这条毛线不仅好看,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

  2、请大家观察这根毛线,你看到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3、要使这条毛线变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拉直)生演示。

  4、揭题。

  他用手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就变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我们用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看老师画一画。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

  (2)总结概念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有两个端点)

  2、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

  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唤醒旧知

  想一想,在一年级时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示意图。

  二、认识线段,感知特征

  1、初步感知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毛线,随意地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把它拉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比较这根毛线拉直前后的样子,说说各有什么特点。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可以用(图)表示。引出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完成第60页的想想做做1。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

  说明: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教师拿着直尺、课本示范着指一指,指名直直的、两个端点。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学生举例。

  重点指出两个端点,直直的部分,用手势表示出所说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2。

  (4)感知线段有长短

  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教师边折边指出折痕,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体验特点

  过渡:我们可以吧物体的边看成线段,也可以用纸折出线段,那你能画出线段吗?准备怎么画?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巩固练*,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3(两个点)

  用直尺把下面的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明确: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4(三个点)

  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再添一个点。

  要求: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交流:像这样,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完成想想做做5(四个点)

  在三个点的基础上再添一个点。

  猜测:像这样,四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画一画,交流并评价自己的猜测情况,明确“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含义。

  小结:像这样,四个点可以画6条线段,画出的是四边形。

  4、思考:再添一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形成什么图形?先猜测再验证。

  四、回顾整理,内化认识

  回顾这节课的学*,说说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知道了什么?下课后还想做什么?

  板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的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每人一根毛线、3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

  教具准备:两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比长短,引入新课

  1、师:你们都有一根毛线(黄色、弯的,长短不一),老师也有一条毛线(红色,弯的)。你能说出老师的毛线和你的毛线比,谁的毛线比较长吗?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和老师的比,其余学生作出判断)

  生1:红线长。生2:黄线长生3:一样长生4:不好比较

  师:同学们的意见这么多,谁的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线拉直

  师:好办法!(捏住线的两头,把红线拉直,贴于黑板上,把学生的黄线也拉直帖于黑板上,不对齐)

  师:现在两条毛线都变直了,谁的毛线比较长?

  生:不好比较

  师:怎么办才能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哪条线长呢?

  生:把线的一头对齐。

  教师把线的一头对齐,学生发现红色的线比黄色的线长。

  师:对了,红色的线从这个线头开始(点上一点),到这个线头(点上一点)结束;黄色的线也从这里开始,到这里就结束了,所以说红色的线要长一些。

  2、揭示线段的概念

  师:像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师:这条红色的线是一条(线段),它从这个线头开始,到这个线头结束,这两个线头在数学上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端点"。这条线段上有几个端点?

  这条黄色的线也是一条(线段),它有几个端点?

  师:看来,线段不但是直直的,还有(2个端点)。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师:观察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不是一条线段?(弯的,不是)

  怎样让它成为一条线段?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指名汇报)

  师:同桌互相比一比,谁的线段比较长?

  师出示一条蓝色的线(弯的)

  师:这是不是线段?怎样使它成为一条线段?(拉直)

  变换线段的摆放位置,使学生体会虽然摆放的位置不同,但还是线段。

  师: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边也是线段,如:数学书封面这条直直的边就是一条线段(指名学生说出线段的端点在哪里)。

  学生活动: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线段,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线段。

  4、根据线段特征,学画线段

  师:因为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在数学上我们就用这种漂亮的图形表示(出示:-------)

  师:谁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呢?需要哪些工具?(直尺)

  如果没有尺怎么办?(数学本的一条直边、笔盒的一条直边…)

  请学生尝试画线段。

  展评学生画的.线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画线段的方法:(1)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再点上两个端点;(2)先点上一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再点上一个端点;(3)先点上两个端点,再在两个端点之间连上一条直直的线。

  二、练*

  1、"想想做做1"

  下面哪些是线段,是线段的在()里画"√",不是的画"×"。

  学生汇报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想想做做2"

  师:图形中也有线段(出示一个正方形),它是什么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学生数,教师指导按序数。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

  3、"想想做做3"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画线段了,现在你能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吗?

  学生动手画线段,指名板演。

  引导学生总结: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4"

  师:如果加上一点,有三点,连接每两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可以画出什么图形?

  学生尝试画。

  学生汇报结果。

  5、"想想做做5"

  师:如果再加上一点,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

  学生猜想

  学生尝试画一画。

  学生汇报结果。

  6、折一折,强化线段特征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端点各在哪里?

  现在,老师再给你变出一条线段(边说边折),老师折的线段在哪里呀?(指名摸一摸)

  师:请你们折一条比老师折的还要长的线段。(学生折一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你们能折一条比老师折的还要短的线段吗?(学生折一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你们能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条最长的线段吗?

  学生尝试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它上面有线段吗?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指名汇报结果。(强调:圆形对折后,折出的线段最长。)

  三、全课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课堂教学反思:

  由于年龄特征,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认知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悟线段特征

  传授知识,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教学"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首先我让学生从内心里就产生一种"必须让线段直的"这种需求,例如:"学生1要和老师的毛线比谁的长,可是两条毛线都是弯的,不好比较",这时现实与学生的需求产生了矛盾,学生心里自然就产生了化曲为直的想法。这是多么好的教学契机呀!我趁热打铁揭示了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

  2、注重实际操作,使学生体验线段特征

  "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为了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我在本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为了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我问学生"这条毛线有几个线头";我强调"捏住两个线头";提醒学生"捏住两个线头把毛线拉直"。在教学画线段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画,并且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画线段的3种不同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线段,在*面图行上找线段,在长方形纸、圆形纸上折线段。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在认识线段的特征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线段,说一说、摸一摸身边的线段,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了线段的特点,使他们发现原来线段就在我们自己身边,这种体验让他们学起知识来兴味盎然。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学生的学*热情很高,他们总能发现一些新点子,让我感动不已。例如,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

  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2、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一的第7、8、9题。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面图形。

  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以为新朋友给大家认识,想见见它吗?

  生:想

  师:要见到它,可不容易,除非你能猜对老师的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服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

  生:毛线

  师:真是猜谜高手!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毛线,像老师这样将它自然的放在课桌上。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

  生:弯的

  师:说的没错。你能像办法让它变直吗?同桌讨论一下,然后把变直的毛线举起来

  生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棒!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用手拉

  师:一只手可以么?

  生:不可以(说说理由)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的比老师还周到,真好!你们知道吗,刚才新朋友已经悄悄的和我们见过面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线段。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征,用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感知线段

  师:线段可以用表示

  仔细观察这条线段,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征?

  生:直直的,有两个小竖线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这两个小竖线也有自己的名字呢,它们叫做线段的端点。“端点”的“端”是什么偏旁?

  生:“立”字旁

  师:对了,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线段的两端。读一读

  生读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

  生:两个

  师:谁能把线段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

  生: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说的好极了(掌声),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子?

  生想

  师:线段可调皮了,一眨眼就躲到图形的队伍当中去了,你能找到它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生判断哪些图形是线段,并说说理由

  师:第2个和第4个有什么不一样?

  生:一个是横着的,一个是竖着的

  师:总结:虽然他们的位置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都是线段。

  竖着放,是线段吗?

  生:是

  设计意图:借助毛线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段,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借助形象直观的毛线,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材料都可以成为学*的`资源。

  三、找线段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可真亮,这么快就把线段找出来了。其实,线段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我们周围物体上直直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能到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线段吗?找到后和同桌说一说线段的端点在哪里

  生找线段并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线段

  生汇报自己找到的线段

  师:我们每天用的数学书,它的封面上也有线段呢

  生找并指一指

  师: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生:4条

  师:瞧,这4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隐去书的封面)

  生:长方形(四边形)

  师:孩子们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多边形,哪些是由线段围成的?

  生: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师:小朋友的反应真快。那么圆是由线段围成的吗?

  生:不是,因为它是弯的

  师:说的真棒!那你知道下面的多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7)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实用五份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通过学*,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教学重难点:会使用常见的计算工具。

  课前准备:算盘、电子计算器。

  一、知识链接:

  想一想,你见过哪些常用的计算工具?你会使用它们吗?

  学*目标

  1、通过学*,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通过学*,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二、自主学*,一边出示自学指导,一边检测,一边交流讲评。

  1、自学课本第23页,想一想:

  ①算盘上方每颗珠子代表多少?下方的每颗代表几?

  ②你会在算盘上表示出32784吗?

  2、自学课本第24页。

  ①你会使用这样的电子计算器吗?

  ②阅读课本第25页的“阅读资料”,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

  3、自学课本第26页例1,想一想:

  ①如何计算26×39=312÷8=

  ②用电子计算器计算和笔算,哪种方法算的快?如何进行验算呢?

  ③练一练:1526﹢46587=68432﹣3596=

  359×53=657÷3=

  4、自学课本第27页例4,思考:

  ①仔细观察前四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直接写出后面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吗?试一试。

  ②请你用计算器检验刚才猜想出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③完成课本第27页的“做一做”。

  三、达标测评

  1、用计算器计算

  367+65=572﹣98=

  26×68=144÷12=

  2、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个算式,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得数,最后用计算器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五、课后反思

  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

  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

  学*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一、自主学*

  看教材23-25页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计算工具的历史及使用。

  1、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大约1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2、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一颗代表();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3、在拨数时要先定好(),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4、算盘在计数时算珠要靠()。

  5、17世纪初()人发明了计算尺,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6、认识计算器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研究算盘的认识。

  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2、操作交流,认识计算器的功能

  (1)学生相互介绍,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762.32—0.89=32010—8925=

  436.8÷0.75=13.6×2.7÷0.75=

  145+145+145=138+489=

  三、过关检测:

  1、判断。

  (1)、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一颗代表1。()

  (2)、算盘每颗下珠代表5。()

  (3)、算盘在计数时算珠要靠梁。()

  (4)、CE键是清屏键。()

  (5)、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

  2、用计算器计算。

  (1)、太*洋的面积是17967.9万*方千米,大西洋的面积是9336万*方米,印度洋的面积是7491.7万*方千米,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万*方千米,问:四大洋的面积一共是多少万*方千米?

  (2)、即将投入施工的崇海大桥,全桥长3042米,预计投资约6,0000,0000元。问:每米投资约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126×39=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8)

——《认识正方体》大班教案实用五份

  活动目标:

  1、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能找到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并能用语言描述。

  2、比较并了解*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3、尝试利用不同的形体组合正方体。

  活动准备:

  1、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利用*面制作图制作正方体;

  2、记号笔、积木、PPT、相机。

  活动预设:

  一、出示幼儿之前区域活动中做好的正方体引入活动。

  1、小朋友们,这是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做的什么?(正方体)

  2、你们在做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结合幼儿的照片讲解,帮助幼儿认识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3、师小结:小朋友通过制作正方体发现了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二、请幼儿制作骰子,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语:正方体能变成什么呢?(请几名幼儿说说)我觉得这个提议很好,我们就来变正方体的骰子。

  1、要求:做骰子的时候先想想可以用什么标记来做骰子,一边做标记一边数正方体的骰子有几面。

  2、幼儿动手做骰子,师提醒幼儿边画边数,一定要数清楚骰子有几个面。

  3、师幼交流分享:你用什么来做标记?你的正方体骰子有几个面?请全体幼儿一起数一遍。

  4、师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三、玩“掷骰子”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对正方体的认识。

  引导语:小朋友们真棒,都做好了正方体的骰子,我们来玩“掷骰子”游戏吧。

  游戏规则: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全体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若扔出的骰子数字相同,就换一人重新掷一次。

  问题1、说说图中哪些物品是正方形的,哪些物品是正方体的。

  问题2、 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问题3、 从图中找出是正方体的物体。

  问题4、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猜猜看。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几个小的正方体拼成的?请每桌用小正方体的积木拼出一个和照片中一样的大的正方体,并数一数用了几块小正方体。比比哪桌最快。

  问题5、请每人在规定时间内,用各种样子的积木拼一个大正方体。(师将幼儿拼成功的正方体拍照,集体分享)

  四、延伸活动: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游戏就先玩到这里,请小朋友到区域活动探索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这是什么?它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活动设计

  幼儿在中班的时候已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并且已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在生活中仍会将*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混淆。首先认识正方体这符合幼儿对立体图形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我们幼教教材分析以及从幼儿思维发展看: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在本节活动中,设计多个让幼儿通过自己触摸操作来感知、探索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环节,这是为了保持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与探索欲。这是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教育目标的积极贯彻。设计此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能正确的认识正方体及其特征,并能与生活中的形及其他几何形体相区分,发展他们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并在对正方体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乐趣。

  教材分析

  《认识正方体》的活动是大班幼儿上学期的课程,本节活动设计、组织符合幼儿的知识体系框架也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认识正方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认知什么是正方体以及它的基本特征。各环节上依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装饰正方体——比较正方形与正方体→通过拆盒子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由于这是幼儿第一次形体感知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幼儿通过操作与反复的观察比较,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和某形体的特征。教师为幼儿制作正方体的材料纸质应有多种多样的规格,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对正方体六个面的认识积累更多感性经验。

  重点:让幼儿认识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体与形的差异。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生活中常见正方体与其特征

  2、能在活动中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使在探索活动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废旧纸盒和积木,正方形纸与正方体积木每一面大小相同,白纸。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

  教师拿一张正方形纸,说:“小朋友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谁?”让幼儿说出名称,让他们在老师的示范下折一折、比一比,发现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对边或对角折都能对齐。教师可以边折边问幼儿:“你们发现正方形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啊?”“那我们再看看它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呢?”在提问中幼儿可能无法说明“对边与对角”,教师可以折纸演示告诉他们,让他们说出对边与对角能对齐的特征。

  你们想给爸爸妈妈礼物吗?想送什么礼物?今天徐老师也准备了一份礼物,我们看看是什么礼物?出示正方体的魔方。询问幼儿礼物的形状。引导幼儿初步比较正方形与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教师要用一些形象的儿童语言描述面与体的不同,如:“小朋友看正方形是扁扁的,而正方体是鼓鼓的。”“礼物的每一面都是正方形。”

  二、认识正方体:

  展开正方体礼物*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师:“小朋友都有这样一张卡片和记录纸,请你看一看,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再比一比,这些图形的大小怎么样?请你在记录纸上写上来?”(提示记录方法)。

  幼儿表达活动情况,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三、装扮礼物

  让幼儿利用手边的纸给正方体的礼物包装漂亮,一个面只能贴一张正方形的纸,等幼儿完成后问他们“小朋友们,你们装扮用了几张纸?你是怎么装扮的?发现了正方体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秘密呀?”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发现正方体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合而成。

  四、活动延伸:

  幼儿操作用书:制作正方体与长方体。(幼儿教育)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形纸、课件

  2、学具准备:制作正方体的图样纸、彩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积木房》:积木宽,积木长,我用积木盖新房,小朋友们请进去,都夸房子真漂亮!

  二、集体活动。

  (1)观察图形幼儿观看课件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操作活动教师做示范,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今天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小朋友们也来试试吧。

  (3)认识形体请幼儿观察正方体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 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掷骰子"游戏

  2、游戏规则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3、活动 小结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形纸、课件

  2、学具准备:制作正方体的图样纸、彩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积木房》:积木宽,积木长,我用积木盖新房,小朋友们请进去,都夸房子真漂亮!

  二、集体活动。

  (1)观察图形幼儿观看课件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操作活动教师做示范,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今天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小朋友们也来试试吧。

  (3)认识形体请幼儿观察正方体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掷骰子"游戏

  2、游戏规则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3、活动小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复*几何图形,并练*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

  图形标记、数字标记、大小标记。

  2.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

  3.幼儿学具:每人一张正方体纸卡、记录纸、笔、积塑(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复*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认识线段》教案实用五份(扩展9)

——线段的认识课件(5)份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

  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

  三、课堂练*

  完成练*十五的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五 、创意作业:

  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知识难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画线段、会量线段,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几何的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线段,会量、会画线段。

  探究线段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尺、课件

  四、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认识线段

  1、(1)出示:

  (2)从学校去小丁丁家有3条路,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第2条,因为它最短)

  2、认识线段

  (1)仔细观察,它是什么样子的?

  (2)自己说一说

  (3)汇报

  (4)揭示概念:象这样直直的,有2个端点的线叫做(线段)

  说明:

  选择生活素材引入课题,让学生从道路的选择中感悟“线段”的概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特征,更深刻地形成“线段”概念。

  3、判断:哪些图形是线段?

  出示:

  4、联系生活

  走进小丁丁的房间,看一看,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同桌说一说

  汇报

  找到的这些线段,你发现它们的方向怎样?

  那它们为什么都是线段呢?

  说明:

  创设小丁丁的房间有趣地情境,通过学生找一找、数一数等活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在判断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线段”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

  二、量线段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度量”的方法,所以量线段这一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量线段,通过量的过程,提醒大家量线段的注意点,从而发现两条线段长度一样。

  三、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会量线段了,想不想自己也来画一条线段呢?

  (2)自己试一试

  演示——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画指定长度线段

  你能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试一试

  和你的同桌交流画法。

  汇报:有没有办法验证呢?

  小结:通常我们是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就是4厘米。

  说明:

  由学生尝试着画线段,再通过电脑演示规范画法,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在学生尝试学*的过程中,选择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画长是4厘米线段的方法”,引导他们操作、展开讨论,学会归纳。

  四、拓展小实践

  1、(1)小胖不小心折断了一把尺,它缺少了“0”刻度,你能用它量出练*本的长吗?

  (2)汇报

  五、总结

  教学内

  苏教版第五册48-49页及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

  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