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汇总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1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的*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活动准备】

  《粽子里的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里有好玩的,也有好吃的,想听吗?

  PPT(指着粽子问)这是什么?(粽子)你吃过粽子吗?什么节日里吃的?你喜欢吃什么馅的粽子?现在就给你们讲一个《粽子里的故事》

  二、理解故事

  PPT(小动物听老奶奶在讲故事)至老奶奶会请谁吃粽子、讲故事呢?你想请谁吃粽子、讲故事呢?

  小鸟(小鸟还真的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鸟扑棱扑棱地讲不出故事),你请谁吃粽子,讲故事

  小猴小兔、小狐狸、小松鼠等等

  那么请谁呢?——引出请小朋友吃粽子,讲故事。

  三、语言游戏

  1.你们会讲故事吗?你的故事哪里来的?

  2.你们想去老奶奶的家里吃粽子吗?想去老奶奶的家里吃粽子,必须先吃我的粽子,看看我的粽子里都包了些什么呢?

  3.“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边说边打开第一只粽子包。

  玩游戏:词语接龙

  4.我们来看看第二只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玩游戏:悄悄话

  悄悄话怎么说的,说说看

  5.第三只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游戏:故事接龙:小熊走在森林里----后面让小朋友随意接,把故事发展下去……

  四、欣赏故事结尾

  一个小女孩来到小屋前————结束

  五、结束部分

  孩子们,奶奶会讲故事吗,会包粽子吗?还有20多天,就是端午节了,小朋友在家里可以边吃粽子边听奶奶讲故事,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奶奶听,好吗?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2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了……

  (二)主题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了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了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了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动物们找到了会说话的小姑娘,并动脑筋把她带到了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中每个小动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动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黄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了故事的主题。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主题,使得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中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

  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老奶奶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为了把故事讲下去,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进了粽子里,并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开始寻找吃了粽子会讲故事的小朋友……

  优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禁引发了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时激发了他们学语言、讲故事的愿望。

  2、活动目标 (1)听故事,理解老奶奶让大家“吃了粽子讲故事”的美好愿望。

  (2)乐于参与传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体验听说的乐趣。

  3、活动准备 图画书、PPT课件

  自制大粽子两只:一只用来“传话”,一只用来“接龙”

  粽子糖若干

  4、活动过程 (1)经验回顾,引发兴趣

  出示封面:

  一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听说过包着故事的粽子吗?今天就来听一听《粽子里的故事》。

  (2)倾听、理解故事情节

  ①包粽子(出示第1~5页):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么本领?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她有什么愿望?

  小结:原来,老奶奶的愿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②吃粽子(出示第6~1 2页):

  一谁吃了老奶奶的粽子?它会讲故事吗?

  一学学小动物吃了粽子后的样子。

  小结:小动物们虽然吃了粽子,但是它们不会说话,所以不会讲故事。

  ③讲故事(出示第1 3~22页):

  一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找来小姑娘吃粽子?

  一小姑娘吃了粽子后怎么样?

  小结:小动物们为老奶奶引来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粽子,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④完整欣赏故事:

  一小姑娘带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后会做什么呢?

  (3)迁移运用,开展游戏

  一老师这里有几只大粽子,我们一起来吃粽子讲故事吧!

  ①(拆开第一只粽子。)传话游戏: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将词组传给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依次传话至最后一个,公布答案,比比哪组传的准确率高,哪组便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传话者要附在听者耳边传话,声音不能响但应清晰;听话者要仔细倾听传话内容,尽可能正确模仿并传递。

  ②(拆开第二只粽子。)词语接龙: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说出词组后,由两组幼儿轮流依次接龙,直到接不上为止,接上的一组可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词头接词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动 一你们吃了粽子也练了讲故事的本领,这里还有最后一只粽子,里面有许多好听的故事。老师把它放在区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一边吃粽子,一边故事接龙哦。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见过粽子、吃过粽子,但不了解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作为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线索的形式出现,更易于为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样

  包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结合“我是中国人”的大班主题,《粽子里的故事》将引发二场孩子们关于“粽子”的大讨论以及“端午”热。

  2、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能学说老奶奶的心愿。

  (2)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俗,和朋友一起品尝粽子,分享节日的快乐。

  3、活动准备 镑图画书、PPT课件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粽子图片

  不同馅料的粽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一(播放课件。)你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出示图片。)你还看到过怎样的粽子?

  一听说过粽子里的故事吗?

  (2)讲述故事

  ①完整讲述: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谁吃了粽子?最后谁会讲故事?

  一粽子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3

  1、设计思路

  孩子们见过粽子、吃过粽子,但不了解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作为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线索的形式出现,更易于为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样

  包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结合“我是中国人”的大班主题,《粽子里的故事》将引发二场孩子们关于“粽子”的大讨论以及“端午”热。

  2、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能学说老奶奶的心愿。

  (2)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俗,和朋友一起品尝粽子,分享节日的快乐。

  3、活动准备

  镑图画书、PPT课件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粽子图片

  不同馅料的粽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一(播放课件。)你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出示图片。)你还看到过怎样的粽子?

  一听说过粽子里的故事吗?

  (2)讲述故事

  ①完整讲述: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谁吃了粽子?最后谁会讲故事?

  一粽子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4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能够仔细倾听,尝试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

  难点:能够仔细倾听,尝试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

  材料与准备:

  1物质准备:PPT、粽子糖、魔术盒

  2经验准备:玩过词语接龙和说悄悄话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今天孙老师带来一个魔术盒,猜猜看里面是什么

  师:原来啊是个粽子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什么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吃粽子呀?

  小结: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香香的粽子里有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师:小朋友们都吃过什么馅的粽子?

  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个神奇的粽子,粽子里面包着什么馅呢?我们一起来来听听故事吧。

  二、看看、听听、讲讲故事

  (一)听听说说第一部分

  在树林里,有一间小屋,小屋里住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看见过许多事情,所以心里有了许多故事。可是,不幸的是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等她病好了以后,她已经不能大声地讲故事。于是,老奶奶就来到河边采了青青的叶子回到家又把米洗干净,老奶奶用青青的叶子白白的米包粽子,老奶奶心里想(放ppt)

  我可以把故事包进粽子里,让吃到粽子的人都会讲故事。老奶奶到森林里请来很多动物朋友。

  1、师:小朋友们猜猜,都有谁来了呀?

  吱吱吱,吱吱吱,来了一只小松鼠。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哩哩哩,哩哩哩,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

  2、师:小松鼠和小狐狸都吃了粽子,他们能讲出故事吗?为什么?

  小结:原来啊小松鼠只会吱吱叫,讲不出故事。小狐狸只会一个劲地叫:“哩哩哩......”小狐狸也讲不出故事。

  3、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还有谁来了?他们能讲出故事吗?

  小白兔,小猴子,小鸟都来吃粽子。

  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子,兔子、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兔只会蹦蹦蹦,小鸟和小猴子只能“吱吱吱吱”他们都讲不出故事。

  4、师: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小鹦鹉,小朋友。)

  (二)探讨请小姑娘的方法

  1、师:原来小动物们要去请小姑娘去老奶奶家里吃粽子,看看,小姑娘愿意吗?为什么?

  2、师:小动物们因为不会说话,只能追着小姑娘,吓得小姑娘逃跑了。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帮小动物们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小姑娘去老奶奶家里呢?(小动物们想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办法)

  小结:原来呀小动物们把蘑菇放在去老奶奶家的路上

  小姑娘采着,采着她来到了森林小屋前。老奶奶在门口笑眯眯地朝她招手,好像在说“来吧来吧,请你吃粽子。香喷喷的粽子真好吃,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心里有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3、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出故事吗,我们继续看看下面的故事。

  (三)结束故事

  哈,故事全吃到肚子里去啦!小姑娘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老奶奶一边听一边点头,

  小动物们个个听得着了迷。

  小姑娘觉得这还不够,她要把一肚子故事带到幼儿园,说给更多的小朋友听。

  于是,小姑娘告别了大家,她拎了满满一篮蘑菇,还带了满满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

  三、做游戏,吃粽子

  师:老奶奶最后有没有找到吃了粽子讲故事的朋友啊?(有,小姑娘)

  老奶奶不但请小动物、小姑娘吃粽子,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吃粽子,但是在吃粽子前要先完成三个游戏(藏在粽子里)

  四、延伸活动

  孙老师呀变了个魔法把老奶奶神奇的粽子变成了神奇的粽子糖,吃了这个神奇的粽子糖你就会讲神奇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粽子里的故事》,等到我们放学了把这颗神奇的糖带回家,也把这个神奇的故事带回家好不好?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5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了……

  (二)主题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了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了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了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动物们找到了会说话的小姑娘,并动脑筋把她带到了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中每个小动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动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黄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了故事的主题。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主题,使得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中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

  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动设计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汇总五篇(扩展1)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菁华3篇)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1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了……

  (二)主题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了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了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了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动物们找到了会说话的小姑娘,并动脑筋把她带到了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中每个小动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动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黄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了故事的主题。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主题,使得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中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

  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老奶奶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为了把故事讲下去,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进了粽子里,并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开始寻找吃了粽子会讲故事的小朋友……

  优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禁引发了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时激发了他们学语言、讲故事的愿望。

  2、活动目标 (1)听故事,理解老奶奶让大家“吃了粽子讲故事”的美好愿望。

  (2)乐于参与传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体验听说的乐趣。

  3、活动准备 图画书、PPT课件

  自制大粽子两只:一只用来“传话”,一只用来“接龙”

  粽子糖若干

  4、活动过程 (1)经验回顾,引发兴趣

  出示封面:

  一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听说过包着故事的粽子吗?今天就来听一听《粽子里的故事》。

  (2)倾听、理解故事情节

  ①包粽子(出示第1~5页):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么本领?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她有什么愿望?

  小结:原来,老奶奶的愿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②吃粽子(出示第6~1 2页):

  一谁吃了老奶奶的粽子?它会讲故事吗?

  一学学小动物吃了粽子后的样子。

  小结:小动物们虽然吃了粽子,但是它们不会说话,所以不会讲故事。

  ③讲故事(出示第1 3~22页):

  一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找来小姑娘吃粽子?

  一小姑娘吃了粽子后怎么样?

  小结:小动物们为老奶奶引来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粽子,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④完整欣赏故事:

  一小姑娘带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后会做什么呢?

  (3)迁移运用,开展游戏

  一老师这里有几只大粽子,我们一起来吃粽子讲故事吧!

  ①(拆开第一只粽子。)传话游戏: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将词组传给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依次传话至最后一个,公布答案,比比哪组传的准确率高,哪组便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传话者要附在听者耳边传话,声音不能响但应清晰;听话者要仔细倾听传话内容,尽可能正确模仿并传递。

  ②(拆开第二只粽子。)词语接龙: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说出词组后,由两组幼儿轮流依次接龙,直到接不上为止,接上的一组可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词头接词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动 一你们吃了粽子也练了讲故事的本领,这里还有最后一只粽子,里面有许多好听的故事。老师把它放在区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一边吃粽子,一边故事接龙哦。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见过粽子、吃过粽子,但不了解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作为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线索的形式出现,更易于为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样

  包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结合“我是*人”的大班主题,《粽子里的故事》将引发二场孩子们关于“粽子”的大讨论以及“端午”热。

  2、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能学说老奶奶的心愿。

  (2)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俗,和朋友一起品尝粽子,分享节日的快乐。

  3、活动准备 镑图画书、PPT课件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粽子图片

  不同馅料的粽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一(播放课件。)你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出示图片。)你还看到过怎样的粽子?

  一听说过粽子里的故事吗?

  (2)讲述故事

  ①完整讲述: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谁吃了粽子?最后谁会讲故事?

  一粽子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2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养成仔细倾听的.*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养成仔细倾听的*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

  2、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粽子里的故事》PPT、一段背景音乐、粽子、故事盒等

  活动过程:

  一、 回忆经验并导入

  1、出示PPT:猜猜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在什么时候要吃粽子?

  你吃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

  小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香香的粽子里可以包着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结合音乐欣赏故事,教师和着音乐节奏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能静下心来感受故事的魅力。

  二、 看看讲讲故事

  今天这个神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播放PPT,欣赏故事)

  1、 倾听故事第一部分(在密密的树林里——谁就会讲故事了)

  T: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 T:看,谁来了?它们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

  2、看看讲讲故事第二部分

  T:先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子(兔子、狐狸、松鼠、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猴子“吱吱吱吱”讲不出故事。

  T: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

  ☆以“吃吧吃吧,吃了故事讲故事……”这句话贯穿故事始终,成为活动的线索,让活动紧紧扣住中心。

  3、倾听、理解故事最后一部分

  T:(出示PPT8):看,谁来到了树林里?她在干什么?

  (PPT9):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小姑娘呢?它们的邀请成功了么?

  (PPT10、11):小动物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

  T: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我们继续听故事。(倾听故事结尾)

  三、 做游戏吃粽子

  T:老奶奶不但请小动物、小姑娘吃粽子,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吃粽子,但是在吃粽子前要先完成三个游戏(藏在粽子里):

  1、打开粽子一,游戏:听话。

  要求:幼儿仔细倾听老师的提问并回答问题。

  2、 打开粽子二,游戏:接龙。

  (1)“词语接龙”要求:幼儿用两个字或三个字的词接龙,前一词的词尾是下一词的词首。

  (2)“句子接龙”要求:用许多词说一件事情,后一人要将前一人的话重复一遍再接下去。

  3、打开粽子三,游戏:悄悄话。

  要求:老师在幼儿耳边说一句故事中的话让幼儿传话。

  ☆在玩语言游戏中体验倾听的重要性和培养仔细听认真想的好*惯。

  4、吃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幼儿吃粽子)

  四、吃了粽子讲故事

  教师操作故事盒,幼儿讲述故事: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粽子里的故事》……(教师与幼儿一起讲述故事) ☆以幼儿熟悉的粽子引入到活动中来,使孩子有讲述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反思:

  活动实施下来,总体感觉,效果非常好,活动很顺利,幼儿非常喜欢,非常投入,活动的微调非常有必要,不但使幼儿能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了愉悦,而且,也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获得了经验的提升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活动能顺利、有序的开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通过活动,也感觉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方面要有待提高和培养。如:学**惯的培养。当有一个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幼儿应耐心等待,认真倾听;当你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养成举手发言的好*惯。如: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如在游戏“悄悄话”中,要认真仔细地听,听清楚了,再按游戏规则进行传话,这样游戏就能顺利进行了。除此之外,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都要注意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3

  大班语言:粽子里的故事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能够仔细倾听,尝试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

  难点:能够仔细倾听,尝试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

  材料与准备:

  1物质准备:PPT、粽子糖、魔术盒

  2经验准备:玩过词语接龙和说悄悄话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今天孙老师带来一个魔术盒,猜猜看里面是什么

  师:原来啊是个粽子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什么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吃粽子呀?

  小结: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香香的粽子里有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师:小朋友们都吃过什么馅的粽子?

  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个神奇的粽子,粽子里面包着什么馅呢?我们一起来来听听故事吧。

  二、看看、听听、讲讲故事

  (一)听听说说第一部分

  在树林里,有一间小屋,小屋里住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看见过许多事情,所以心里有了许多故事。可是,不幸的是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等她病好了以后,她已经不能大声地讲故事。于是,老奶奶就来到河边采了青青的叶子回到家又把米洗干净,老奶奶用青青的叶子白白的米包粽子,老奶奶心里想(放ppt)

  我可以把故事包进粽子里,让吃到粽子的人都会讲故事。老奶奶到森林里请来很多动物朋友。

  1、师:小朋友们猜猜,都有谁来了呀?

  吱吱吱,吱吱吱,来了一只小松鼠。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哩哩哩,哩哩哩,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

  2、师:小松鼠和小狐狸都吃了粽子,他们能讲出故事吗?为什么?

  小结:原来啊小松鼠只会吱吱叫,讲不出故事。小狐狸只会一个劲地叫:“哩哩哩......”小狐狸也讲不出故事。

  3、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还有谁来了?他们能讲出故事吗?

  小白兔,小猴子,小鸟都来吃粽子。

  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子,兔子、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兔只会蹦蹦蹦,小鸟和小猴子只能“吱吱吱吱”他们都讲不出故事。

  4、师: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小鹦鹉,小朋友。)

  (二)探讨请小姑娘的方法

  1、师:原来小动物们要去请小姑娘去老奶奶家里吃粽子,看看,小姑娘愿意吗?为什么?

  2、师:小动物们因为不会说话,只能追着小姑娘,吓得小姑娘逃跑了。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帮小动物们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小姑娘去老奶奶家里呢?(小动物们想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办法)

  小结:原来呀小动物们把蘑菇放在去老奶奶家的路上

  小姑娘采着,采着她来到了森林小屋前。老奶奶在门口笑眯眯地朝她招手,好像在说“来吧来吧,请你吃粽子。香喷喷的粽子真好吃,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心里有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3、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出故事吗,我们继续看看下面的故事。

  (三)结束故事

  哈,故事全吃到肚子里去啦!小姑娘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老奶奶一边听一边点头,

  小动物们个个听得着了迷。

  小姑娘觉得这还不够,她要把一肚子故事带到幼儿园,说给更多的小朋友听。

  于是,小姑娘告别了大家,她拎了满满一篮蘑菇,还带了满满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

  三、做游戏,吃粽子

  师:老奶奶最后有没有找到吃了粽子讲故事的朋友啊?(有,小姑娘)

  老奶奶不但请小动物、小姑娘吃粽子,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吃粽子,但是在吃粽子前要先完成三个游戏(藏在粽子里)

  四、延伸活动

  孙老师呀变了个魔法把老奶奶神奇的粽子变成了神奇的粽子糖,吃了这个神奇的粽子糖你就会讲神奇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粽子里的故事》,等到我们放学了把这颗神奇的糖带回家,也把这个神奇的故事带回家好不好?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汇总五篇(扩展2)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 (菁华3篇)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1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能够仔细倾听,尝试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

  难点:能够仔细倾听,尝试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

  材料与准备:

  1物质准备:PPT、粽子糖、魔术盒

  2经验准备:玩过词语接龙和说悄悄话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今天孙老师带来一个魔术盒,猜猜看里面是什么

  师:原来啊是个粽子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什么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吃粽子呀?

  小结: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香香的粽子里有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师:小朋友们都吃过什么馅的粽子?

  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个神奇的粽子,粽子里面包着什么馅呢?我们一起来来听听故事吧。

  二、看看、听听、讲讲故事

  (一)听听说说第一部分

  在树林里,有一间小屋,小屋里住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看见过许多事情,所以心里有了许多故事。可是,不幸的是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等她病好了以后,她已经不能大声地讲故事。于是,老奶奶就来到河边采了青青的叶子回到家又把米洗干净,老奶奶用青青的叶子白白的米包粽子,老奶奶心里想(放ppt)

  我可以把故事包进粽子里,让吃到粽子的人都会讲故事。老奶奶到森林里请来很多动物朋友。

  1、师:小朋友们猜猜,都有谁来了呀?

  吱吱吱,吱吱吱,来了一只小松鼠。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哩哩哩,哩哩哩,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

  2、师:小松鼠和小狐狸都吃了粽子,他们能讲出故事吗?为什么?

  小结:原来啊小松鼠只会吱吱叫,讲不出故事。小狐狸只会一个劲地叫:“哩哩哩......”小狐狸也讲不出故事。

  3、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还有谁来了?他们能讲出故事吗?

  小白兔,小猴子,小鸟都来吃粽子。

  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子,兔子、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兔只会蹦蹦蹦,小鸟和小猴子只能“吱吱吱吱”他们都讲不出故事。

  4、师: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小鹦鹉,小朋友。)

  (二)探讨请小姑娘的方法

  1、师:原来小动物们要去请小姑娘去老奶奶家里吃粽子,看看,小姑娘愿意吗?为什么?

  2、师:小动物们因为不会说话,只能追着小姑娘,吓得小姑娘逃跑了。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帮小动物们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小姑娘去老奶奶家里呢?(小动物们想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办法)

  小结:原来呀小动物们把蘑菇放在去老奶奶家的路上

  小姑娘采着,采着她来到了森林小屋前。老奶奶在门口笑眯眯地朝她招手,好像在说“来吧来吧,请你吃粽子。香喷喷的粽子真好吃,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心里有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3、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出故事吗,我们继续看看下面的故事。

  (三)结束故事

  哈,故事全吃到肚子里去啦!小姑娘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老奶奶一边听一边点头,

  小动物们个个听得着了迷。

  小姑娘觉得这还不够,她要把一肚子故事带到幼儿园,说给更多的小朋友听。

  于是,小姑娘告别了大家,她拎了满满一篮蘑菇,还带了满满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

  三、做游戏,吃粽子

  师:老奶奶最后有没有找到吃了粽子讲故事的朋友啊?(有,小姑娘)

  老奶奶不但请小动物、小姑娘吃粽子,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吃粽子,但是在吃粽子前要先完成三个游戏(藏在粽子里)

  四、延伸活动

  孙老师呀变了个魔法把老奶奶神奇的粽子变成了神奇的粽子糖,吃了这个神奇的粽子糖你就会讲神奇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粽子里的故事》,等到我们放学了把这颗神奇的糖带回家,也把这个神奇的故事带回家好不好?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2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养成仔细倾听的*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养成仔细倾听的*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

  2、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粽子里的故事》PPT、一段背景音乐、粽子、故事盒等

  活动过程:

  一、 回忆经验并导入

  1、出示PPT:猜猜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在什么时候要吃粽子?

  你吃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

  小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香香的粽子里可以包着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结合音乐欣赏故事,教师和着音乐节奏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能静下心来感受故事的魅力。

  二、 看看讲讲故事

  今天这个神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播放PPT,欣赏故事)

  1、 倾听故事第一部分(在密密的树林里——谁就会讲故事了)

  T: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 T:看,谁来了?它们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

  2、看看讲讲故事第二部分

  T:先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子(兔子、狐狸、松鼠、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猴子“吱吱吱吱”讲不出故事。

  T: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

  ☆以“吃吧吃吧,吃了故事讲故事……”这句话贯穿故事始终,成为活动的线索,让活动紧紧扣住中心。

  3、倾听、理解故事最后一部分

  T:(出示PPT8):看,谁来到了树林里?她在干什么?

  (PPT9):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小姑娘呢?它们的邀请成功了么?

  (PPT10、11):小动物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

  T: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我们继续听故事。(倾听故事结尾)

  三、 做游戏吃粽子

  T:老奶奶不但请小动物、小姑娘吃粽子,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吃粽子,但是在吃粽子前要先完成三个游戏(藏在粽子里):

  1、打开粽子一,游戏:听话。

  要求:幼儿仔细倾听老师的提问并回答问题。

  2、 打开粽子二,游戏:接龙。

  (1)“词语接龙”要求:幼儿用两个字或三个字的词接龙,前一词的词尾是下一词的词首。

  (2)“句子接龙”要求:用许多词说一件事情,后一人要将前一人的话重复一遍再接下去。

  3、打开粽子三,游戏:悄悄话。

  要求:老师在幼儿耳边说一句故事中的话让幼儿传话。

  ☆在玩语言游戏中体验倾听的重要性和培养仔细听认真想的好*惯。

  4、吃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幼儿吃粽子)

  四、吃了粽子讲故事

  教师操作故事盒,幼儿讲述故事: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粽子里的故事》……(教师与幼儿一起讲述故事) ☆以幼儿熟悉的粽子引入到活动中来,使孩子有讲述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反思:

  活动实施下来,总体感觉,效果非常好,活动很顺利,幼儿非常喜欢,非常投入,活动的微调非常有必要,不但使幼儿能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了愉悦,而且,也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获得了经验的提升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活动能顺利、有序的.开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通过活动,也感觉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方面要有待提高和培养。如:学**惯的培养。当有一个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幼儿应耐心等待,认真倾听;当你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养成举手发言的好*惯。如: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如在游戏“悄悄话”中,要认真仔细地听,听清楚了,再按游戏规则进行传话,这样游戏就能顺利进行了。除此之外,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都要注意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3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了……

  (二)主题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了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了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了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动物们找到了会说话的小姑娘,并动脑筋把她带到了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中每个小动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动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黄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了故事的主题。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主题,使得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中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

  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老奶奶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为了把故事讲下去,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进了粽子里,并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开始寻找吃了粽子会讲故事的小朋友……

  优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禁引发了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时激发了他们学语言、讲故事的愿望。

  2、活动目标 (1)听故事,理解老奶奶让大家“吃了粽子讲故事”的美好愿望。

  (2)乐于参与传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体验听说的乐趣。

  3、活动准备 图画书、PPT课件

  自制大粽子两只:一只用来“传话”,一只用来“接龙”

  粽子糖若干

  4、活动过程 (1)经验回顾,引发兴趣

  出示封面:

  一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听说过包着故事的粽子吗?今天就来听一听《粽子里的故事》。

  (2)倾听、理解故事情节

  ①包粽子(出示第1~5页):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么本领?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她有什么愿望?

  小结:原来,老奶奶的愿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②吃粽子(出示第6~1 2页):

  一谁吃了老奶奶的粽子?它会讲故事吗?

  一学学小动物吃了粽子后的样子。

  小结:小动物们虽然吃了粽子,但是它们不会说话,所以不会讲故事。

  ③讲故事(出示第1 3~22页):

  一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找来小姑娘吃粽子?

  一小姑娘吃了粽子后怎么样?

  小结:小动物们为老奶奶引来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粽子,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④完整欣赏故事:

  一小姑娘带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后会做什么呢?

  (3)迁移运用,开展游戏

  一老师这里有几只大粽子,我们一起来吃粽子讲故事吧!

  ①(拆开第一只粽子。)传话游戏: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将词组传给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依次传话至最后一个,公布答案,比比哪组传的准确率高,哪组便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传话者要附在听者耳边传话,声音不能响但应清晰;听话者要仔细倾听传话内容,尽可能正确模仿并传递。

  ②(拆开第二只粽子。)词语接龙: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说出词组后,由两组幼儿轮流依次接龙,直到接不上为止,接上的一组可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词头接词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动 一你们吃了粽子也练了讲故事的本领,这里还有最后一只粽子,里面有许多好听的故事。老师把它放在区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一边吃粽子,一边故事接龙哦。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见过粽子、吃过粽子,但不了解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作为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线索的形式出现,更易于为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样

  包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结合“我是*人”的大班主题,《粽子里的故事》将引发二场孩子们关于“粽子”的大讨论以及“端午”热。

  2、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能学说老奶奶的心愿。

  (2)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俗,和朋友一起品尝粽子,分享节日的快乐。

  3、活动准备 镑图画书、PPT课件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粽子图片

  不同馅料的粽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一(播放课件。)你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出示图片。)你还看到过怎样的粽子?

  一听说过粽子里的故事吗?

  (2)讲述故事

  ①完整讲述: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谁吃了粽子?最后谁会讲故事?

  一粽子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汇总五篇(扩展3)

——大班语言《粽子里的故事》教案汇总五篇

  大班语言《粽子里的故事》教案 1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片,理解故事的内容。

  2、大胆想象并讲述故事内容。

  3、乐意参与集体游戏。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1、幼儿在活动前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有所了解。

  2、《粽子里的故事》ppt

  活动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小动物们的动作、表情,大胆猜测故事内容。

  2、难点: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主题。

  1、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提问:猜猜是什么食物?小朋友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节日我们要吃粽子?(端午节)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粽子?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关于粽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粽子里面包的和你们吃过的都不一样,那它包着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图书、听故事吧,答案就在故事里。

  3、教师出示ppt1,引导幼儿认识故事题目《粽子里的故事》。

  二、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大胆讲述故事情节。

  1、出示ppt2,师:老奶奶的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她的故事可多啦!大家都喜欢听她的故事。

  提问: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老奶奶讲故事啦?(小松鼠、小狐狸、小兔子、小猴子、小鸟)

  这么好听的故事,大家听的怎么样?(认真、专心致志)

  2、出示ppt3,提问:

  ⑴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以后,不能大声讲话了,大家再也听不到好听的故事了。老奶奶很着急,那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鼓励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⑵师:小朋友们帮老奶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我们来看看老奶奶她是怎么做的呢。

  3、出示ppt4,提问:

  ⑵上有哪些东西?(粽子叶、糯米)

  ⑵老奶奶在干什么?(包粽子)她的表情是怎样的?

  ⑶教师小结:原来,老奶奶她有一个心愿,就是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出好多的故事。

  4、出示ppt5、

  5、老奶奶把粽子做好了,谁会来吃呢?

  6、提问:

  ⑴ppt5:谁来了?(小松鼠)吱吱吱,吱吱吱,来了一只小松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⑵ppt6: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没有)

  ⑶师小结: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可小松鼠不会说话,一个劲地叫:"吱吱吱···"就是讲不出故事。接下来还会有谁来呢?

  7、出示ppt7、8,提问:

  ⑴ppt7:谁又来了?(小狐狸) 哩哩哩,哩哩哩,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⑵ppt8: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讲出故事来吗?(不能)

  ⑶ 教师小结: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小狐狸也不会说话,一个劲地叫:"哩哩哩···"就是讲不出故事。

  8、结合小松鼠、小狐狸吃粽子的情景,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其他小动物来吃粽子的情景。

  ⑴除了小松鼠和小狐狸外,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吃过粽子了?(小鸟、小兔、小猴)

  ⑵引导幼儿分别想象并讲述小鸟、小兔、小猴来吃粽子的情景。

  ① 师: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讲小松鼠和小狐狸来吃粽子的话说说其他小动物呢?

  ② 它们都讲出故事了吗?

  ③这么多小动物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那为什么讲不出故事呢? 7、出示ppt9,提问:

  ⑴它们讲不出故事觉得怎么样?(很难过、着急)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和小狐狸的表情以及小动物们周围的各种符号,大胆猜测小动物们的心理活动。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

  ⑵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呢?真着急。你有什么办法吗?

  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8、出示ppt10、11,提问:

  ⑴ppt10: 这个时候,谁来了?(小姑娘)小姑娘在干什么?(采蘑菇)

  ⑵师:原来,小动物们是想请小姑娘来帮助它们,为什么小动物们会请小姑娘来帮忙呢?(因为小姑娘会说话)

  ⑶小姑娘会答应帮它们吗?

  ⑷ppt11:小姑娘答应它们了吗?小姑娘为什么要逃跑呢?

  ⑸教师小结:小动物们高兴得一起冲过去,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叫个不停。小姑娘吓坏了,所以,小姑娘扔下竹篮拼命逃。

  9、出示ppt12、13、14,提问:

  ⑴ppt12:小姑娘吓跑了,那该怎么办呢?

  ⑵ppt13:小动物们用了什么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

  ⑶ppt14:小姑娘回来了吗?她是怎样回来的?

  10、出示ppt15、16、17、18:提问:

  ⑴ppt15:师:小姑娘采呀采,一直采到小房子跟前。老奶奶站在门口等着小姑娘,她看到小姑娘,会怎么说?(美丽的小姑娘,快来吃粽子,吃了粽子讲故事)

  ⑵ppt16:师:香喷喷的粽子真好吃,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把故事全吃到肚子里去啦!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条件优越,拥有几代人的关爱,*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关爱他人,分享意识较弱,情感比较缺失,因此,我就在大班开展了语言活动《粽子里的故事》,活动中,我以粽子为核心,贯穿整个过程,让孩子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通过有趣的语言游戏:“听”、“说”、“接龙”、 “悄悄话”。帮助孩子养成仔细倾听的*惯,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并获得更多的情感。

  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问题抛给孩子,启发他们去寻找答案,如:“悄悄话”游戏,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怎么玩,而是说:“如果我对他讲了悄悄话,要让最后一个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呢?这样,孩子就通过想、说,获得游戏规则。

  整个活动,内容丰富,采用了绘本的情景来开展“听、说”训练,传递了敬爱老人的情感,培养了助人为乐的美德,体验了共同分享的快乐。

  总之,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了快乐,收获了知识,活动目标得以有效的达成。但是,活动中孩子的表现有时也让我措手不及,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让教学活动更丰富有趣,更完美。

  小百科: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大班语言《粽子里的故事》教案 2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片并能大胆想象理解故事内容。

  2、养成仔细倾听的*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3、激发幼儿对故事热爱的情感,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粽子里的故事PPT

  【活动过程】

  1、导入 出示图片(粽子)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粽子

  师:对,你们吃过粽子吗? 幼:吃过

  师:那什么时候吃粽子呢?(请幼儿回答) 幼:端午节

  师:(出示图片)对,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我们中国人都要吃粽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幼:不知道

  师:出示图片,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会做什么呢?

  幼:挂艾草

  师:出示图片,(总结)端午节我们除了吃粽子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会在家里挂上艾草和菖蒲,有的地方还会挂香袋。今天老师发现粽子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幼:想

  师:故事的名字就叫《粽子里的故事》

  2、.分段观看PPT,欣赏故事

  师:在一个森林里,有一个小屋。小屋里住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看见许多事情,所以心里有了许多故事。可是不幸的是,有一天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等她病好了以后,她已经不能大声地讲故事了,所以老奶奶就来到了小河边,她采了青青的叶子,回到家又用了白白的米,老奶奶用青青的叶子和白白的米包粽子。她每包一个粽子都在里面讲一个故事,她想:谁吃了粽子,谁就可以讲故事。老奶奶包好了粽子,森林里的动物朋友来了,它们想吃粽子讲故事。看谁来了?

  幼:小松鼠和小狐狸

  师:小狐狸和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你们猜它们会讲出故事吗?

  幼:会

  幼:不会

  师:点图片,小松鼠只能吱吱的叫就是讲不出故事。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只能哩哩的叫,也讲不出故事。看,又来了一些小动物,孩子们你想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

  幼:我想请小猴子吃粽子讲故事

  师:小猴子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就是上串下跳讲不出故事

  幼:我想请小白兔吃粽子讲故事

  师:小白兔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就是一蹦一跳的讲不出故事。孩子们,应该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想一想谁可以说话

  幼:请小朋友来吃粽子讲故事

  师:对,你们会讲故事吗?

  幼:会

  师:你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

  幼:我是听妈妈讲的

  师:哦,你的故事是听来的

  幼:我的故事是看爸爸手机上的

  师:你的故事是看来的

  师:看,小动物们去找小朋友来吃粽子讲故事,它们看见了森林里有一位采蘑菇的小女孩。可是小女孩看见这么多动物吓的`拔腿就跑,怎么办呢?小动物们想了一个办法,它们把蘑菇排在通往小屋的路上,小女孩采呀采到了小屋前,老奶奶请小女孩进屋吃粽子。小女孩吃了许多粽子,肚子里也有了许多故事,她把这些故事讲给小动物听,大家高兴极了。可是小女孩觉得这还不够,她想讲给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听,于是她告别了森林里的奶奶和小动物们,回到了自己的幼儿园去了。孩子们,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粽子,你们看有几个?

  幼:有三个

  师:我们一起来吃吃看,好吗?

  幼:好

  师:你们想吃哪一个粽子?

  幼:红色的粽子

  师:(点击图片)听话,看看我们小朋友听的本领大不大,刚刚老奶奶用了什么来包粽子?

  幼:用了叶子和米

  师:对,老奶奶用了青青的叶子和白白的米包粽子,好继续听我说了什么:下雨了,沙沙沙,美妙极了

  幼:下雨了,沙沙沙,美妙极了

  师:小朋友听话的本领真棒,接下来我们吃蓝色的粽子,接龙;就是我说俩个字,你也说俩个字,我说小熊,你接下来说熊什么?

  幼:熊猫

  师:谁接下去猫什么

  幼:猫咪

  师:咪什么

  幼:**叫

  师:小朋友接得真棒,还有一个粽子,来看看是什么,传话。传话就是说悄悄话,在旁边小朋友的耳朵边说悄悄话,我请几个小朋友上来玩玩这个游戏。(老师对旁边孩子说,然后一个传一个,问最后一个小朋友)她说的什么?对,我说的就是这个

  师:孩子们,今天的故事好听吗?

  幼:好听

  师:那我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幼:好

  大班语言《粽子里的故事》教案 3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图片上有谁?

  (幼儿自由回答)

  2、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出示第2张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吃粽子。”

  3、你们什么时候吃过粽子?

  4、粽子有个节,你们知道什么节吗?

  5、小结:端午节那天就是吃粽子。哎,你们都吃过什么粽子呢?

  6、其实粽子还可以包很多很多的好吃的东西。今天这个粽子里包着什么呢?有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做“粽子里的故事”

  二、讲述故事《粽子里的故事》

  1、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提问:小朋友,你们觉得老奶奶回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

  2、幼儿自己回答,教师引导,知道小朋友讲出请小朋友来吃粽子讲故事。

  3、你们的故事从哪里来的?

  4、谁想去老奶奶家吃粽子讲故事?那先来吃吃蒙蒙老师的粽子。

  三、吃粽子

  1、第一个粽子—————听话(奶奶说: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提问:老奶奶刚才用了什么东西包粽子?

  再来听一句话:春天来了,百花齐放,漂亮极了。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百花齐放,漂亮极了。

  2、第二个粽子—————接龙(用什么话打开它?)

  3、第三个粽子——————悄悄话:我今天精疲力尽。

  你看那个满面春风。

  四、小女孩来到老奶奶屋前

  1、游戏互动两边之后,小结。我们班今天有许多的小朋友都可以去吃老奶奶的粽子讲故事。当我们出发在路上的时候,小女孩也在采着蘑菇,采着采着到了老奶奶的屋前。老奶奶招招手,好像在说:“来吧来吧,快来吃粽子。吃了粽子讲故事。”

  4、小女孩吃了一个粽子,肚子就有一个故事,吃了许多粽子肚子里就有许多的故事。她就把这些故事告诉了小动物,小动物们极了。可是小女孩觉得还不够,她要把故事告诉她幼儿园的朋友。于是她就告别了小动物们,回到幼儿园讲故事。

  5、提问:你们的奶奶会包粽子吗?会讲故事吗?

  6、放学后回家去请奶奶包粽子让奶奶在粽子里包个故事。

  活动反思与意见

  整个活动我觉得环节比较紧扣,教态情切,师幼能很好的互动。在游戏互动中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多次使用成语来让幼儿倾听,显然这个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有点难度而导致在互动中显得有点生硬。另外,我觉得在游戏结束之后,由于自己自己的大胆尝试导致与设想的结果不一样,顿时有点慌了,应该用“看来我们没能通过老奶奶的考验,来看看接下来谁可以去老奶奶家吃粽子讲故事你呢?”来过渡结束部分的故事,可能会听起来更自然一点。最后,我以“粽子”为诱饵和他们一起。虽然这三个游戏并没有太大练*,但却能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有趣的游戏。使活动的氛围更活跃。最后游戏结束后以“小女孩在森林里采蘑菇走到了老奶奶屋前”将幼儿待会故事中并结束了。

  大班语言《粽子里的故事》教案 4

  活动目标:

  1.在听一听、演一演、说一说中学*创编端午节歌谣。

  2.养成仔细倾听的*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

  3.在故事和游戏中体验语言学*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音乐、粽子里的故事ppt、接龙展板、端午节*俗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部分端午节*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俗。

  1.孩子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

  2.那端午节有哪些*俗呢?

  (赛龙舟、包粽子、额画王、午时水、五彩绳、挂香包......)

  二、绘本讲述,推向游戏。

  1.在一个森林里面,有一间小屋,小屋里住着一个老奶奶......

  2.老奶奶会邀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

  三、听说游戏,玩中乐学。

  1.游戏体验之悄悄话---五月五,是端午,划龙舟,敲锣鼓

  (1)悄悄话:五月五,是端午。全员参与悄悄话

  (2)悄悄话:五月五,是端午,划龙舟,敲锣鼓。(分组比赛悄悄话)

  2.游戏体验之接龙--创编端午节童谣

  (1)面朝展板接童谣

  (2)背朝展板接童谣

  (3)小鼓节奏接童谣:慢--快

  四、故事讲述,总结活动。

  1.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都能去老奶奶的小屋吃粽子。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奶奶到底邀请谁去她的森林小屋呢?

  2.我们把这个好听的故事带回班里和好朋友分享吧。

  大班语言《粽子里的故事》教案 5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能够仔细倾听,尝试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

  难点:能够仔细倾听,尝试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

  材料与准备:

  1物质准备:PPT、粽子糖、魔术盒

  2经验准备:玩过词语接龙和说悄悄话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今天孙老师带来一个魔术盒,猜猜看里面是什么

  师:原来啊是个粽子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什么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吃粽子呀?

  小结: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香香的粽子里有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师:小朋友们都吃过什么馅的粽子?

  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个神奇的粽子,粽子里面包着什么馅呢?我们一起来来听听故事吧。

  二、看看、听听、讲讲故事

  (一)听听说说第一部分

  在树林里,有一间小屋,小屋里住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看见过许多事情,所以心里有了许多故事。可是,不幸的是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等她病好了以后,她已经不能大声地讲故事。于是,老奶奶就来到河边采了青青的叶子回到家又把米洗干净,老奶奶用青青的叶子白白的米包粽子,老奶奶心里想(放ppt)

  我可以把故事包进粽子里,让吃到粽子的人都会讲故事。老奶奶到森林里请来很多动物朋友。

  1、师:小朋友们猜猜,都有谁来了呀?

  吱吱吱,吱吱吱,来了一只小松鼠。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马上有了故事。哩哩哩,哩哩哩,来了一只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

  2、师:小松鼠和小狐狸都吃了粽子,他们能讲出故事吗?为什么?

  小结:原来啊小松鼠只会吱吱叫,讲不出故事。小狐狸只会一个劲地叫:“哩哩哩......”小狐狸也讲不出故事。

  3、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还有谁来了?他们能讲出故事吗?

  小白兔,小猴子,小鸟都来吃粽子。

  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猴子,兔子、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兔只会蹦蹦蹦,小鸟和小猴子只能“吱吱吱吱”他们都讲不出故事。

  4、师: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小鹦鹉,小朋友。)

  (二)探讨请小姑娘的方法

  1、师:原来小动物们要去请小姑娘去老奶奶家里吃粽子,看看,小姑娘愿意吗?为什么?

  2、师:小动物们因为不会说话,只能追着小姑娘,吓得小姑娘逃跑了。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帮小动物们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小姑娘去老奶奶家里呢?(小动物们想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办法)

  小结:原来呀小动物们把蘑菇放在去老奶奶家的路上

  小姑娘采着,采着她来到了森林小屋前。老奶奶在门口笑眯眯地朝她招手,好像在说“来吧来吧,请你吃粽子。香喷喷的粽子真好吃,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老奶奶想: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心里有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3、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出故事吗,我们继续看看下面的故事。

  (三)结束故事

  哈,故事全吃到肚子里去啦!小姑娘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老奶奶一边听一边点头,

  小动物们个个听得着了迷。

  小姑娘觉得这还不够,她要把一肚子故事带到幼儿园,说给更多的小朋友听。

  于是,小姑娘告别了大家,她拎了满满一篮蘑菇,还带了满满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

  三、做游戏,吃粽子

  师:老奶奶最后有没有找到吃了粽子讲故事的朋友啊?(有,小姑娘)

  老奶奶不但请小动物、小姑娘吃粽子,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吃粽子,但是在吃粽子前要先完成三个游戏(藏在粽子里)

  四、延伸活动

  孙老师呀变了个魔法把老奶奶神奇的粽子变成了神奇的粽子糖,吃了这个神奇的粽子糖你就会讲神奇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粽子里的故事》,等到我们放学了把这颗神奇的糖带回家,也把这个神奇的故事带回家好不好?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汇总五篇(扩展4)

——大班语言教案诗歌汇总十篇

  活动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并知道了长大衣后该怎么回报妈妈。

  (3)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创编。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钢琴曲磁带、画纸、画笔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诗歌,提问诗歌内容:

  ①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主要说了些什么?

  ②为什么说妈妈的心很大呢?从那儿看出来的?(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③我饿了、我冷了妈妈是怎么做的?(幼儿讨论回答,教师把内容永画纸记录下来)

  (2)幼儿学*朗诵儿歌:

  ①理解并记住诗歌内容,结合图示进行朗诵。

  ②配乐朗诵,感受诗句与音乐之间优美抒情的旋律。

  (3)启发幼儿谈谈“妈妈的心很大很大”表现在哪里?妈妈的心为什么会那么大?并让幼儿理解最后一句:“我的心也要想妈妈一样大……才装得下妈妈……”的含义。

  (4)组织谈话:我们应该怎么孝敬妈妈?

  活动反思: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妈妈。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妈妈的话不让妈妈生气,做最让妈妈骄傲的宝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初步尝试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PPT,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今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初步尝试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PPT,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谜语,请你来猜一猜它是一种什么小动物?

  (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了有脚没尾巴。)然后出示图片,吸引幼儿兴趣。

  请幼儿想一想:小青蛙困了,池塘里有哪些地方可以让青蛙睡觉?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说一说。(导出荷叶)

  二、出示诗歌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诗歌内容。

  1、师:请你来观察一下,荷叶是什么颜色的?它又是什么形状的?你觉得青蛙会把宽敞的荷叶当成什么?鼓励幼儿想象当时的情景。

  2、青蛙把荷叶当成了床,请你来猜一猜,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3、老师也猜想了一下,并把发生的事画了下来,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请你来听一听。(老师朗诵诗歌)

  4、提问:诗歌的题目叫什么?诗歌的最后一句“是谁推我下池塘?”到底有没有谁推青蛙呢?如果有,会是谁呢?请幼儿大胆想象和讲述。

  三、学*诗歌。

  1、分句学*。

  2、利用PPT完整朗诵。

  四、创编诗歌。

  1、提问:你觉得还有谁会把荷叶当成床?

  幼儿讨论,讲述。

  2、创编诗歌。

  现在请你把刚才想到的编到诗歌里,变成一首新的诗歌。

  请个别幼儿创编,大家学*朗诵诗歌。

  五、绘画活动。

  请小朋友把你刚才想到的,编出来的诗歌画成一幅漂亮的画。

  附诗歌《荷叶床》

  一、活动名称:诗歌《家》

  二、教案目标:

  1.通过朗诵、理解诗歌《家》,引导幼儿理解内容并感受诗歌优美动听的语言效果。

  2.通过学*诗歌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叠词等词语扩展简单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立和表现力。

  3.通过启发幼儿运用叠词,培养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三、教案准备:

  1.分别画有白云,小鸟,蝴蝶,小鱼,的图片,幼儿人手一份。

  2.以蓝天,小河,树林,花园的大背景图一幅。

  四、活动重点:欣赏并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尝试运用叠词等词语扩展简单句。

  五、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感知诗歌中事物的关系。

  1.以的形式导入活动:教师:“今天有许多神秘的小客人,来这里做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谁?”让我们与他们一起跳个舞吧。

  幼儿从椅子下取出实现摆好的小图片,互相交流自己找的小客人是谁?

  2.教师引导幼儿将白云,小鸟,蝴蝶,小鱼,送回他们自己的家。并启发他们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幼儿将白云,小鸟,蝴蝶,小鱼,送回他们自己的家。

  二、引出诗歌,并理解、丰富内容。

  1.教师:“刚才你们说的连起来是一首很好听的诗,让我们来一起听一听吧。”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幼儿讨论:那些词语感觉更好听。

  2.教师提问:“有谁能告诉我蓝天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说才能更没呢?”

  教师启发幼儿用丰富的词语来描述蓝天。教师与幼儿逐局讨论成型。

  幼儿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3.教师:“这些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家,这个家在那里呢?

  三、学*诗歌。

  1.教师完整朗诵诗歌。

  2.引导幼儿想象诗歌优美已经,“你觉得诗歌听起来感觉怎么样?你喜欢诗歌中的那一句,我们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朗诵呢?

  3.教师引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幼儿学*诗歌。

  活动渗透:在语言角继续引导幼儿运用叠词丰富句子。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意境,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学*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共同回忆幼儿园生活,感受与小伙伴、老师在一起的快乐依依离别之情,向往小学生活。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1、与诗歌内容相符的照片,如:班集体照片、幼儿刚刚入园时哭的照片、大班幼儿画画、跳舞的照片。

  2、欢快的背景音乐和舒缓的背景音乐个一段。

  3、幼儿用书30~31页。

  4、语言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诗歌意境,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难点:学*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与小伙伴、老师在一起的快乐依依离别之情,向往小学生活。

  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幼儿回忆。

  (1)再过几天,你们就要离开幼儿园了,在幼儿园的三年里,你觉得最有趣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

  (2)马上就要离开亲爱的老师和小朋友,你心里怎么想的?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

  (3)三年来,你觉得自己哪方面有进步?

  2、欣赏并学*毕业诗。

  (1)小朋友们,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家心里都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话?引导幼儿结合幼儿用书,说说毕业前夕的心里话,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2)出示图文结合的诗歌图,朗诵诗歌,帮助幼儿记忆诗歌内容。

  3、根据诗歌的感情色彩,选择适合的背景进行匹配。

  (1)教师分别播放欢快的背景音乐和舒缓的背景音乐,请幼儿为诗歌选择背景音乐,并说出理由。

  (2)根据幼儿的选择,配上毕业诗再次朗诵。

  (3)选择舒缓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带领幼儿有表情地进行朗诵,让幼儿有表情地朗诵其中的意境,并能有合适的语速、表情进行表现。

  活动反思:

  又一次带孩子们学*这首儿歌《毕业诗》,每当孩子们毕业时,都要学*这首儿歌,每次活动时,我都会收获许多的感动。这次也不例外。因为这首《毕业诗》,描述的是孩子们毕业时的真切想法。

  在活动的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在幼儿园的美好时光,回忆孩子们刚入园时哇哇大哭喊妈妈,到现在变成了有礼貌爱学*的好孩子。感受着孩子们那纯真而又细腻的情感,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

  我示范朗诵《毕业诗》,孩子们若有所思地听着。第一遍朗诵结束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幼儿园有什么愉快欢笑的事情让你特别难忘?"孩子们将上幼儿园以来的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描述得清清楚楚。我真的好感动,原来以前的一些辛苦真的没有白费,那些过去的`事情都已经成为孩子们脑海中的美好回忆。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即将离别,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老师和同伴说?"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舍不得","不想离开幼儿园","我还会回来的"……虽然显得有些单一,却是最真、最深的情感流露。这个活动还能对孩子们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我告诉孩子们:"其实,毕业了也还是可以联系的。大家可以互相留下电话号码,以后想老师和好朋友的时候,可以打电话。我们很快就会毕业跟自己的好朋友分开了,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师希望你们能更加团结、友爱,多做一些让好朋友开心的事情,不要再乱打架了。毕业以后,大家就会永远的想着你,还会牢牢地记住你。"

  貌用语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让礼貌用语广泛流传!

  【设计意图】

  如果以一个成年的感觉去看这首诗,也许感觉诗歌太长了,诗歌不压韵,诗歌形式没有规律。事实上诗歌中阳光与日历的亲、天花板与篮球的撞、鞋尖与石头的踢、包括鸟大便亲我的头等这些在孩们眼里多么美好,诙谐与幽默、亲切、好玩的事。但诗歌内容却贴*孩子们的生活,反应了孩子们对生活的态度,就如纲要中所说:贴*幼儿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有助于发展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极大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态度。为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帮助孩子理解“亲”的含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诗歌知道“亲”代表的是爱和关怀,并学会用语言和动作表达。

  2、根据歌曲《碰一碰》的结构形式,尝试替换歌词,创编产表演歌曲《亲一亲》

  3、感知并体验“亲和被亲”的快乐,乐意与别人分享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我被亲了好几下》、16幅小图片。

  幼儿会唱歌曲《碰一碰》,会做“碰一碰”游戏。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玩“亲一亲”的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被老师亲一下吗?

  幼:“想”

  (有许多幼儿举起了小手,她们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期盼老师们亲一下自己)

  ★教师走到幼儿的跟前蹲下,变换自己不用的方式亲孩子,如:脸碰脸亲一下,搂一搂、抱一抱孩子,拍一拍孩子等让孩子感到老师对孩子的爱。

  2、启动幼儿回忆还有谁亲过自己,引出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

  ★师:小朋友,还有谁亲过你们?你们还看见谁亲谁一下,是怎么亲的?你想亲谁一下呢?

  幼:“爷爷亲过我、爸爸、妈妈亲过我、姑姑、阿姨亲过我等”,“我想亲妈妈一下、我想亲爸爸一下、我想亲老师一下”。

  ★师:刚才老师亲了小朋友一下,老师被小朋友亲了好几下。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我被亲了好几下》

  (由于老师主动与幼儿亲昵,拉*孩子与老师的距离。巧妙的提问贴*了幼儿的生活,给孩子们一个想说、敢说、并愿意说的语言环境,老师加重语气或改变语调,让孩子初步体验亲与被亲的关系,感知亲一下与亲好几下的区别)

  3、出示图片,教师朗诵诗歌、幼儿初步熟悉诗歌的内容

  ★在朗诵过程中,采用等待、留空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到讲述活动中在教师的带领下说出“好几下”。

  4、根据画面内容,帮助幼儿进一步学*和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有谁?阳光亲了什么一下?(日历)爸爸亲了谁一下?(妈妈)风亲什么好几下?(衣服)天花板被什么亲了下下?(蓝球)………

  5、播放课件进一步感知并理解“亲”的含义。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亲”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课件后提问:谁知道诗歌中的“亲”说的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阳光亲了日历一下?为什么说风亲衣服一下?为什么天花板亲了蓝球一下?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跟着课件朗诵诗歌

  (在通过静态的图片感知诗歌中的内容后,老师又把动态的课件作为孩子理解诗歌的升华,问到诗歌中的“亲”是什么意思时,孩子恳定地告诉老师“亲”代表爱、关心、碰等)

  (孩子是这样感受诗歌的:阳光撒在了日历上,她告诉日历:新的一天开始了;风亲衣服一下;风把衣服吹得来回摆动,把衣服吹干了;爸爸爱妈妈;篮球跳的太高撞在天花板上;墙壁说:“哎呀!车子碰着我了”;我想多换几个台,找一个喜好看的节目;看见石头,我想试试自己能踢多远;小鸟看见我,它突然憋不住了,它把大便拉在我的头上;给我打招呼呢?哈哈哈………)

  6、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感受“亲一亲”的乐趣

  ☆师:你想亲谁一下吗?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或动作亲他们?

  ☆教师让幼儿找同伴相互之间抱一抱、亲一亲。

  ☆师:你刚才亲了小朋友什么地方?例:手、脚、身体、脸等。

  ☆师:我们这有许多听课的园长、老师,我们也用不同的动作或方式亲一下她们。

  ☆师:小朋友除了和老师小伙伴亲一亲还想亲什么东西或者被什么东西亲一亲?

  ☆启发幼儿说一说,做一做,可以亲一亲钢琴(弹:体会亲了好几个)亲一亲小椅子,活动室内的其他物品。

  (此环节气氛非常亲切、小朋友间的相互交流,老师充分利用听课的园长、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与教师们交流的机会。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老师们也很感动。孩子与身边物品的相碰,这些活动的多样化加深了孩子们对诗歌理解,扩展孩子们的亲一亲的经验。)

  7、根据歌曲《碰一碰》的结构形式,创编表演歌曲《亲一亲》

  ☆教师示范唱《亲一亲》让幼儿了解仿编的基本内容

  ☆启发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将原歌词中“找一个朋友”改成“找×××或找一位老师”,将“碰一碰”改成“亲一亲”,“碰哪里”改成“亲哪里”。

  ☆幼儿随音乐边唱歌边表演游戏,提醒幼儿听清楚教师的指令,亲同伴的相应部位,并与同伴保持一定的距离。

  (此音乐游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快乐地随着音乐与同伴与教师与物品交流,体验到了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受到了与别人共同分享爱的情感。)

  【活动评析】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能以“幼儿发展为本”为理念,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体会或感受。教师在引导支持的过程中,采用图片直观的形成印象后,再结合课件的动态来加深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使整节课动静交替、有趣味性,减少了单一的图片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考虑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富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本节课教师能将语言活动*得的经验、迁移到社会、艺术等领域,巩固强化己有的语言经验,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到改编歌词并表演后的快乐,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使爱与被爱体验得到了升华。

  一、 活动目标:

  重点;1、 理解儿歌内容,懂得对人、对事要好恶分清、爱恨分明。

  难点;2、 学会节奏明快地朗诵儿歌,并且能有兴趣地进行表演。

  二、 活动准备:

  1、儿歌《孙悟空打妖怪》的录音磁带或

  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t:老师给小朋友讲过《孙悟空三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汇总五篇(扩展5)

——大班语言教案《小老鼠》汇总五篇

  【设计理念】

  劳动最光荣,有爱的孩子最可爱。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能感受到**的关爱与辛劳,那么如何去回报师长的爱。《小老鼠的梦想》这个故事细腻生动地表达了小老鼠对大老鼠浓浓的爱。故事巧设悬念,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故事中小老鼠、大老鼠心理的变化,也在触动着小读者的内心,小老鼠是真的在偷懒吗?它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指南》语言领域明确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本节活动中主要采用讲述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在倾听中感知,在观察中表达,在对故事情节的猜想中,不断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目标】

  1、感受小老鼠对大老鼠特别的情感和关爱,萌发回报家人爱的愿望。

  2、喜欢读故事,大胆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和体会。

  3、大胆想象并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大老鼠和小老鼠的心理变化。

  【活动重难点】

  重点:大胆想象并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大老鼠和小老鼠的心理变化。

  难点:喜欢读故事,大胆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和体会。

  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的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片断《猫和老鼠》,交流:你们觉得谁更厉害一些?为什么?(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激发幼儿的交流兴趣。)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小老鼠的故事《小老鼠的梦想》。交流:梦想是什么?小老鼠会有怎样的梦想呢?

  (引发猜想,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1、出示图一:大老鼠翻土,小老鼠荡秋千。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天气怎么样?谁在干什么?小老鼠头上戴着什么,大老鼠呢?如果是你,爸爸让你帮忙,你会怎么做?

  (注意幼儿连贯表述)

  2、师引:小老鼠会怎样做呢?

  (1)师讲述“我正在做梦想呢,这会儿不能帮你。”小老鼠慢吞吞地回答,不理大老鼠。

  交流:小老鼠有没有帮大老鼠?它是怎样说的?(丰富词汇“慢吞吞”)

  (2)师讲述“什么梦想?!我们一起播种吧……别影响我的梦想。小老鼠说。”

  交流:大老鼠认为梦想是什么?听了大老鼠的话小老鼠说了什么?

  (3)师讲述“大老鼠低声咕哝着……又捶了捶酸疼的脊背,继续干活。”

  交流:“咕哝”是什么意思?小老鼠有没有帮大老鼠,故事读到这里,你觉得小老鼠怎么样?为什么?(结合情境,引导幼儿初步表达自己阅读故事的感受。)

  (4)大老鼠辛苦地干活,小老鼠不仅不帮忙,还在捣乱。

  交流:看了这些,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

  (5)出示小老鼠收集羽毛图片,讲述“小老鼠从手推车里探出脑袋……”

  交流:小老鼠在干什么?“嗖地”是什么样的?猜猜看,它会用羽毛做什么?

  (丰富词汇“嗖地”,引发幼儿的猜想,为揭晓故事结果做好铺垫。)

  (6)出示图片:小老鼠送帽子给大老鼠。

  交流:他们在干什么,你注意到了什么。大老鼠喜欢这顶帽子吗?

  师讲述“不一会儿,小老鼠……原来,你的梦想就是给我做一顶太阳帽啊?!”

  (7)出示图片:小老鼠和大老鼠睡得很香。

  交流:它们看起来怎么样,你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吗?(结合情境,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语言。)

  师讲述故事最后一部分“大老鼠和小老鼠一起在树下的吊床上睡着了。”

  (8)师引:孩子,故事在小老鼠和大老鼠甜蜜的梦乡中结束了。想想前面的故事,你想说对小老鼠、大老鼠说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我们大家说吗?

  (引导幼儿提练故事主题,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三、游戏活动的过程:

  1、小老鼠默默地收集鸟的羽毛为爸爸做了一顶漂亮的太阳帽,这样大老鼠干活时就不会太热。有梦想就要行动。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2、分发故事图片,引导幼儿小组合作为故事排序。(借助图片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梳理故事脉络)

  3、请个别幼儿展示。

  4、完整欣赏故事。

  四、游戏活动的拓展:

  1、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这个故事。

  (亲子阅读,感受爱)

  2、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小老鼠的爱吗?说说你用什么特别的方式让妈妈知道你是爱她的。(激起幼儿情感的共鸣,学会表达爱)

  活动目标:

  1、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尝试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对话理解故事、

  2、喜欢参加故事表演活动、

  活动准备:

  材料:大书、所有幼儿的角色装扮材料(1个幼儿拿一把小伞扮演小老鼠,其他幼儿戴上头饰扮演:1只青蛙、1只公鸡、1只母鸡、1群小鸡、1个兔妈妈、1群小兔、1只小猪和1只小羊)

  活动过程:

  一、集体阅读,了解故事开始

  1、出示p3(遮住小老鼠),引导幼儿观察大南瓜房子

  引导语:这是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大南瓜有门、有窗、——有烟囱,从而猜测这是一座大南瓜房子)

  猜猜谁住在南瓜房子里?

  2、看看、听听p4—5小结

  3、继续集体阅读p6—7

  二、角色扮演,理解故事发展

  1、幼儿自主选择装扮材料,把自己装扮成故事中的角色

  2、模仿对话进行故事表演

  1、小老鼠和青蛙

  (1)画面p8—9,教师讲述“半夜里,青蛙来敲门、”

  (2)引导语:青蛙会对小老鼠说什么?(幼儿讨论后,教师讲述图书中青蛙的话、)小老鼠会说什么?

  (3)扮演小老鼠和青蛙的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表演、

  2、小老鼠和公鸡

  (1)画面p10—11,引导语:小老鼠和青蛙遇到了谁?

  公鸡站在树上,很着急地拍着翅膀,它在说什么?(幼儿讨论后,教师讲述图画书中公鸡的话)

  小老鼠知道母鸡和小鸡们没有家了,小老鼠会对公鸡说什么?

  (2)扮演小老鼠和公鸡的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表演、

  3、小老鼠和母鸡、小鸡们

  (1)引导语:小老鼠找到了母鸡和小鸡们,小老鼠会怎么说?母鸡和小鸡会怎么说?

  (2)扮演小老鼠和母鸡、小鸡的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表演、

  (3)翻开画面p12验证猜想、

  4、小老鼠和兔妈妈一家

  (1)引导语:兔妈妈一家也被洪水围住了,小老鼠大声对远处的兔妈妈说什么?(幼儿讨论后,教师讲述图画书中小老鼠的话)

  (2)扮演小老鼠的幼儿模仿说、

  (3)教师问扮演兔妈妈一家的幼儿:你们听到小老鼠的话,你们说什么?

  5、小老鼠和小猪、小羊

  (1)集体阅读p14,引导语:南瓜房子上多了谁?刚才小老鼠可能对它们说了什么?(幼儿讨论后,教师讲述图画书中小老鼠的话)

  (2)扮演小老鼠的幼儿模仿说、

  (3)教师问扮演小猪和小羊的幼儿:你们想对小老鼠说什么?

  三、集体阅读,了解故事结尾

  1、边看图画书p16—19,边听老师讲述

  2、教师讲述至p20,引导语:天亮了,金色太阳照大地,大家对小老鼠说什么?(分别询问扮演不同角色的幼儿)

  3、引导语:你们喜欢小老鼠吗?引导幼儿一起夸夸小老鼠:“小老鼠,帮助朋友了不起!

  ★延伸活动

  1、将图画书投放在图书角供幼儿自主阅读

  2、投放故事录音,让幼儿边听边翻阅图书

  教材分析

  故事幽默有趣,简单的一个鸡蛋带给大家生活中浅显的道理:制作蛋糕的经验、丰富词汇、学着分享的良好交往态度和方法等等。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围绕故事内容大胆想象并讲述,丰富词汇:圆溜溜、香喷喷、笑哈哈。

  3、初步学*图书的制作方法,培养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能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活动难点

  解读图片,并进行大胆想象和讲述。

  难点形成原因

  中班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限

  难点解决策略

  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并集体表现

  活动过程

  设计依据

  一、出示鸡蛋图片,引出课题。

  老师带来了什么?你觉得这个鸡蛋怎么样?(学*词:圆溜溜)鸡蛋在哪里呀?草地上的大鸡蛋被谁发现了呢?

  二、通过观察、讲述图片,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片(一)

  猜想小老鼠的做法.

  2、出示图(二)

  自阅图片,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集体解读图片,了解蛋糕的制作过程。

  丰富词汇:香喷喷

  3、出示图(三)

  他们请来了谁?大家吃得怎么样?


大班语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汇总五篇(扩展6)

——大班语言春天的故事教案汇总五篇

  活动目标:

  1、欣赏迎春花、梅花、桃花,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

  2、根据画纸和实物的大小比例,尝试合理安排画面。

  3、感受春天的五彩缤纷、春意盎然和生机勃勃。

  活动准备:

  1、认识观察迎春花、桃花和梅花。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笔、颜料,范例画一幅,吸管。

  活动过程:

  1、谈话,回忆在春游时找到的关于春天的经验。

  师:春姑娘来了,给我们带来了春天,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师小结: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小草长出了绿绿的嫩芽,树枝上也长出了新芽,公园里美丽的花也开放了。

  2、观察画面,了解桃花、迎春花和梅花的外形特征师:小朋友说春天到了,许多美丽的花开了,你看到哪些花开了?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自己看到的花的外形特征,学*用图形小结花瓣的外形。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花的图片,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花?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花瓣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各种花)教师小结:迎春花开在长长绿绿的枝条上,枝条长在地上,矮矮的,迎春花就像金黄色的小喇叭。桃花的花瓣有五个,形状是圆形的,粉粉的,嫩嫩的,真美丽。梅花也有五个花瓣,形状和桃花差不多,不过梅花有各种颜色的,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范画,了解吹画和毛笔点画的作画过程和步骤。

  师:看,老师这里也有一幅画好的春天的花,看看是用什么画的?怎么画出来的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范画,了解吹画的操作方法。)师:我们先用毛笔蘸点咖啡色的颜料,点在画纸的下面,然后用吸管吹出树干,然后再用毛笔蘸上颜料点画花瓣,画的时候可以把毛笔转着来画。

  教师示范后,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幼儿尝试根据实物和画纸大小比例合理布局。

  (1)了解实物大小与画纸大小之间的比例。

  (2)幼儿作画,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分布画面和毛笔的运用。

  5、展示作品,幼儿互相评价,师将幼儿作品展览在展板上。

  幼儿故事《春天的声音》教案可以从幼儿分析、素材分析、研究分析和活动重难点等一些方面进行阐述。

  幼儿分析

  *期天气回暖,孩子们明显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对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的色彩、声音等变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小班年龄段的孩子又对声音及表示声音的词语非常敏感,我们班级的孩子就特别喜欢模仿故事中一些有趣的叠音词,因此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兴趣点,以绘本《春天的声音》为素材组织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

  素材分析

  《春天的声音》是一个有趣的图画绘本,讲述了鼹鼠爸爸在一个春雨的夜晚,找寻各种声音来源的故事。故事可以让孩子感知到春雨中各种不同的事物发出的声音,“叮咚叮咚、咣当咣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滴答滴答、呼呼呼呼"……这些生动形象的象声词、叠音词,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教育价值,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听听猜猜中感知春风春雨让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乐意说说对象声词,萌发进一步寻找春天声音的兴趣。

  故事画面运用了水彩晕染的表现手法,如春雨中烟雨迷离、花影无踪的朦胧,活动中对素材稍作处理,加入了各种声效,使图书画面的静态之美与各种声效的动态之美相结合,更加适合小班幼儿小班幼儿阅读理解。

  研究分析

  我们小班教研组本学期继续以文学作品活动中教师的言语反馈为研究的重点。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言语反馈主要运用重复示范、判断分析、推进表述等方法,希望通过对文学作品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言语反馈的作用,探索多种形式的言语反馈,激发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班文学作品活动的有效性。

  内容与要求

  欣赏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春风春雨让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乐意说说象声词,萌发进一步寻找春天声音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感知春风春雨让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萌发进一步寻找春天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喜欢听故事,知道一些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听过春雨的声音。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理解内容:

  提问:故事里有谁?鼹鼠爸爸在干什么?

  小结:黑漆漆的夜晚,窗外一片安静,鼹鼠爸爸准备睡个好觉。

  二、分段欣赏,听听猜猜:寻找声音

  1、听听猜猜:什么声音

  过渡:叮咚叮咚,门铃响了,是谁呢?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是谁呢?鼹鼠爸爸是怎么问的?

  提问:这次听到了什么声音?是谁呢?学鼹鼠爸爸问一问。

  提问:又听见了什么声音?这次又是谁呢?谁来学鼹鼠爸爸问一问?

  提问:这次又听到了什么声音?还有什么也会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

  小结:咣当咣当、呼啦呼啦、哗啦哗啦、沙沙沙沙,鼹鼠爸爸听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他在不停地寻找、不停地问,可是没有找到答案。

  2、听听说说:春雨的声音

  过渡:鼹鼠爸爸正想重新回去呼呼大睡。 “叮咚叮咚”门铃又响了,又是谁呢?

  提问:滴答滴答,谁在敲鼹鼠爸爸的门?你听到过春雨的声音吗?(出示场景图片)春雨如果下在这些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

  小结:原来春雨下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它们都是春天的声音!

  三、经验拓展,大胆表述:春天的声音

  提问:你还听到过春天里有哪些有趣的、好听的声音?

  结束语:瞧,这么多好听、有趣的声音都是春天的声音,春天还有很多美好的声音,我们再出去找一找吧。

  活动延伸:

  出去找一找,春天还有哪些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

  2、尝试按号码正确拨打电话。

  3、感受同伴相互关心的美好情感。环境创设重点与

  难点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春天的电话》

  1、教师讲述故事《春天的电话》,幼儿欣赏。

  2、师:故事中有谁?他们为什么要打电话?你从哪些话里可以听出春天来了?

  3、再一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二、分组模仿小动物打电话

  幼儿分组,分别扮演故事中的5种动物,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打电话,学说故事里动物的余元,告诉大家春天来了。

  三、游戏:打电话

  1、幼儿分组,继续扮演故事里的5种动物,记住自己的电话号码,尽量多的记住其他小动物家的号码。

  2、师:小动物家的电话号码你还记得住吗?用小框中的数字排出小动物家的电话号码,然后打电话。

  3、师:这些数字卡片,还能排出什么号码呢?猜猜看,这是谁家的电话?快快给它打个电话。价值分析:

  一、欣赏并理解故事内容,尝试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二、模拟打电话,进一步激发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理解故事的内容。

  三、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尝试按号码正确拨打电话,感受同伴相互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目标:

  1 能用鲜艳明亮的颜色及各种造型表现春天的景物特征,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2 能选择各种材料,大胆想象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3 尝试相互商量,共同作画。

  重难点提示:幼儿学会合作、分工,能进行整体布局。

  活动方法:情景激励法、合作创造法

  活动准备:

  1 丰富印象和感性认识,参加一系列的春季活动,感受春天的到来。

  2 材料:水彩笔、水粉笔、颜料、皱纹纸、卡纸、树枝、蜡笔、剪刀、胶水、抹布等。

相关词条